(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的关系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的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的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hilosophy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new knowledge style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style candidate :shu yu maj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ervisor :professor yang chaozho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p.r.china oct., 201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 的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学位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i 摘摘 要要 关于人类知识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主题,自古希腊以来,它一直就是 哲学和知识论的重要论题。近几十年来,以隐性知识、地方知识和前沿知识为代表 的新知识类型的提出,给传统知识类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知识类型相对 应于新知识类型而言,它包括显性知识、公共知识和核心知识。然而,新知识类型 与传统知识类型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并且可以互相转 化。 本文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基础上,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和归纳总结等方法, 创新性地从整体上研究了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的关系。对新知识类型与传统 知识类型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科学知识,明确它们之间的关 系,从而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 正文首先从整体上概括了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的内涵、特性;然后,对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前沿知识与核心知识这三组对应关系 分别进行详细地讨论;最后,从整体上分析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各自的内部 关系,并且在综合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的关系。 关键词关键词:新知识类型 传统知识类型 隐性知识 地方知识 关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ii abstract research on human knowledge is an old but new topic, since old greece, always an important problem of philosophy and knowledge theory. especially in these recent years, the presentation of new knowledge style, which is composed of tacit knowledge、local knowledge and frontier knowledge, brings an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knowledge style. corresponding to the new knowledge style,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is composed of explicit knowledge、public knowledge and core knowledge. it is not a simple correspond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knowledge style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style, but an interdependence and mutual transformation relationship. based on collecting relative materials, this paper creatively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by comprehensive use of the method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ummarized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knowledge style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style is a significant research. the research is beneficial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make clear their rel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his paper will do some researches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 summarized 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of new knowledge style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style; second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cit knowledge and explicit knowledge、 local knowledge and public knowledge、 frontier knowledge and core knowledge; thirdly, analyzed the internal relation of new knowledge style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style.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paper drew the conclu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key words:new knowledge traditional knowledge tacit knowledge local knowledge relationship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iii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i abstract ii 1 绪论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 1.3 本选题的难点、创新点 (6) 1.4 研究方法 (7) 2 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 2.1 新知识类型 (9) 2.2 传统知识类型 (10) 2.3 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相对应 (12) 3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 3.1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14) 3.2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19) 3.3 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和根源 (22) 3.4 显性知识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发展 (24) 3.5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可以相互转化 (26) 4 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的关系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的关系 4.1 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 (3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iv 4.2 公共知识(public knowledge) (32) 4.3 知识在本质上具有地方性 (34) 4.4 公共知识是地方知识的标准化 (35) 4.5 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相互转化 (37) 5 前沿知识与核心知识的关系前沿知识与核心知识的关系 5.1 前沿知识(frontier knowledge) (40) 5.2 核心知识(core knowledge) (42) 5.3 前沿知识是核心知识创新的起点 (43) 5.4 核心知识为前沿知识提供理论基础 (43) 5.5 前沿知识转化为核心知识 (44) 6 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的关系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的关系 6.1 新知识类型的内部关系 (46) 6.2 传统知识类型的内部关系 (48) 6.3 从整体上看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 (49) 结结 语语 (53) 致致 谢谢 (5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55) 附附 录录 (5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 1 绪论绪论 1.11.1 选题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明晰性的确定知识,在其 指导下形成的传统知识类型包括:强调明晰性的显性知识、强调普遍性的公共知识 以及具有高共识度的核心知识。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发现实际上在科 学的生产、评价、交流、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中大量存在着新类型的知识,这些新知 识具有地方性、实践性和文化性等,相对于传统知识类型而言,它由隐性知识、地 方知识和前沿知识组成。新知识类型的提出给传统知识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引起了学 术界关于新知识类型的研究热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知识类型在科学活动中 的重要性也越发突出。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的关系却 并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尤其是关于两种知识类型之间转化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综合分析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内涵、特性等内容的 基础上,系统、详细地探讨三种不同新知识类型的内部关系;三种不同传统知识类 型的内部关系以及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 随着科学的发展,关于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对科学 知识的发展还是对科学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概括 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益于更清楚地认识不同类型的新知识和传 统知识的内涵、特性;其次,有益于系统化、整体化地认识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 类型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分析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及其关系的基础上,不 仅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转化,还能更大程度上发挥知识在科学活 动中的作用,尤其是对提高新知识在科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1.1.2 2 国内外研究述评国内外研究述评 鉴于目前国内外从整体上对新知识类型、传统知识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著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 述较少,因此,本文为了全面地、深入地、准确地把握二者的内涵、特性及其关系, 主要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前沿知识与核心知识这三个方 面,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1.2 2. .1 1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关研究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关研究 关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国内外学者发表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著 述,并且在某些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识,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学术界对隐性知 识与显性知识的内涵、特性及其关系还未形成系统的、统一的、权威的定论。 (1)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界定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角度,对隐 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内涵和特性等进行了相关界定。 哲学角度具有代表性的有: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 polanyi)在其著 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分类思想,他在之后的多本著 述中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内涵、特性和关系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波兰尼对隐性 知识的研究为之后学者从事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角度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滕伯(r. j. sternberg)从 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认为隐性知识与个人的心智模式、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 力密切相关。斯滕伯格还和瓦格纳(richard k. wagner)一起通过实验将隐性知识 分为三种。 管理学领域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管理学角度具有代 表性的有: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a)与竹内弘高(takeuchi)合著的知识创 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 ,通过对松下公司面包机案例的分析形 象系统地阐释了显性、隐性知识理论和两种类型知识之间的转化。 教育学角度具有代表性的有:以色列学者 somech a. 和 bogler r.以波兰尼和 斯滕伯格等对隐性知识的研究为基础,从教育学的角度做出测量大学生隐性知识的 问卷,并进行相关研究。科学社会学角度具有代表性的有:朱克曼的科学界的精 英一书分析了科学社会学中的隐性知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3 国内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界定的研究是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 行的,主要的研究成果除了翻译国外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研究的著作、进行文 献综述之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还有:石中英的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王众托 的关于知识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肖广岭的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 、 黄怀荣和郑秀兰的隐性知识论 、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 、郭瑜桥、和金生、王 咏源等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界定研究等等。 总的来说,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界定,国外的研究与国内研究相比,开 始的早、研究方法多样、成果丰富,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在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的进 一步解释。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界定:一方面他们已经在 某些方面达成了共识,譬如: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隐性知识则是 不易用语言、文字或者不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另一方面,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 知识的内涵、特性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并未形成统一的、系统的结论。本文准 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研究所需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内 涵、特性进行界定。 (2)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研究。 首先,国外学者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关系的代表性观点有:波兰尼认为隐 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具有独立性、优先性,显性知识依赖隐性知识;心理学家 wagner 和 sternberg 认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不能转化的; 日本的野中郁次郎和 竹内弘高则认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可以转化,并提出了它们之间转化的模型;维 娜艾莉(verna alee)通过冰山图表达了部分隐性知识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等等。 其次,国内学者赵士英、洪晓楠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关系一文中 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统一于科学研 究的整个过程之中,科学研究是离不开这两者知识类型的,不仅要实现从隐性知识 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更有意义的或许是实现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国内学者关 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关系的讨论重点集中在二者的转化上,例如:汪慧玲、韩珠 珠的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路径分析 、程瑶池、郭睦庚的关于隐性知 识和显性知识转化的初探等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4 总之,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研究有一定的进展,但 是,研究还缺乏系统化、具体化,并且对于二者互动关系的讨论也主要集中在转化 问题上,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观点不一致,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有理由。 1.1.2 2. .2 2 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相关研究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相关研究 (1)关于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界定 国外关于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研究成果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吉尔兹 (c.geertz)从人类学视角首次提出地方性知识,他认为地方知识是具有民族特色 的知识,是非西方知识;公共知识(普遍性知识)则是西方知识,地方知识与公共 知识之间不可转化。劳斯(j. rouse )从科学实践哲学视角阐释了科学知识的地方 性,他认为公共知识(普遍性知识、核心知识)是地方知识的标准化。吉尔兹与劳 斯所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地方知识,这两种知识属于不同的范式,不可相通。 国内关于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研究是建立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的,具有 代表性的有:盛晓明的地方性知识的构造阐释了地方知识作为一种知识观念的 内涵。吴彤的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一文在评论吉 尔兹、劳斯的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对地方知识的理解。吴建国的从私人知 识到公共知识的建构一文阐述了公共知识的内涵、特性等等。 总的来说,关于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界定,国内外存在着两种不同范式的观 点,一种是以吉尔兹为代表的人类学视角下的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另一种是劳斯 为代表的科学实践哲学视角下的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尽管两种观点存在很大的分 歧,但是,在某些方面仍具有相似性,例如:两种观点都强调地方知识具有地方性、 情境性和文化性等。 (2)关于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的关系研究 国外关于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的关系研究也分为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以 吉尔兹为代表的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他们认为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普遍性知识) 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不能相互转化。另一种是,劳斯为代表的科学实践 哲学领域的研究,他们认为部分地方知识可以转化为公共知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5 国内学者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有:吴彤 在批判性地借鉴劳斯的地方知识理论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存在严 格意义上的普遍性知识,也就不存在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的关系。盛晓明则认为地 方知识不排斥公共知识。安维复、郭荣茂在科学知识的合理重建:在地方知识和 普遍知识之间一文中,对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普遍知识)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 探索。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地方性知识与公共知识关系及其转化的研究,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的、系统的理论。 1.1.2 2. .3 3 前沿知识与核心知识的相关研究前沿知识与核心知识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将前沿知识与核心知识作为一组对应的知识类型进行研究的很少,最具 代表性的观点是科尔(stephen cole)提出的。科尔在他的科学的制造:在自然界 与社会之间一书中,首次将前沿知识与核心知识作为一组知识类型提出,并且对 它们的内涵、特性及其关系等进行了尝试性地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前沿知识与核心知识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成熟,成果十分 有限,前沿知识与核心知识的内涵、特性和关系都相对模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 统一的、明确的论述。 1.1.2 2. .4 4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总结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总结 国内外已有的关于传统知识类型、新知识类型及其关系的相关研究为本文研究 提供了大量有益的线索,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国外关于传统知识类 型与新知识类型等的相关研究开始的早,研究时间较长,规范化程度高,理论成果 也相对成熟。国内关于新知识类型和传统知识类型的研究,注重借鉴、吸收国外的 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 虽然国内外关于知识类型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通过对已有 成果的分析,发现现有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虽然关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研究很多,并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6 是,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却还未形成清楚、系统的论述。 (2)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共知识、地方知识,尤其是核心知识与前沿知识的相关 研究大多以管理学角度为主, 而将其作为科学知识类型来专门研究的甚少。 相应地, 对于公共知识与地方知识、核心知识与前沿知识的关系的研究专著、公开发表的论 文等几乎没有。 (3)目前,国内外关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是,针对公共知识与地方知识的转化、核心知识与前沿知识的转化还处于初级研 究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少之又少。 (4)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对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较为零 散、琐碎,并没有形成系统化、专门化的研究,也更没有相关研究专著和论文。 1.1.3 3 本选题的本选题的难点、难点、创新点创新点 1.1.3 3. .1 1 本选题的本选题的难点难点 论文写作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由于文献资料有限,关于核心知识、前沿知识的内涵、特性等相关内容的 准确界定是论文写作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难点。 2、关于不同新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传统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的相 关研究资料很少,因此清楚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论文写作的第二个难点。 3、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公共知识与地方知识、核心知识与前沿知识这三 组相对应知识类型之间关系的清楚、系统、完整的梳理,尤其是关于不同知识类型 之间的转化研究是论文写作的第三个难点。 1.1.3 3. .2 2 本选题的创新点本选题的创新点 虽然近几年来,关于知识类型的研究尤其是关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关研 究是热点,并且学术界关于此类内容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是,关于新知识 类型以及传统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从宏观上看,此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7 研究缺乏全面化、系统化。本文以全面、系统地探讨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之 间的关系为重点,力求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 1、目前,学术界关于核心知识、前沿知识的含义、特点等内容的相关研究还 很少、很模糊,因此,本文力求在关于二者含义、特点等内容的清楚界定上有所创 新。 2、目前,学术界关于三种不同类型的新知识以及三种不同类型的传统知识内 部关系的界定的研究也很少、很模糊,因此,本文力求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3、目前,学术界关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研究虽然有所进展,但是相 关研究著述中对二者关系的阐释还不够清楚、系统,同时,目前关于公共知识与地 方知识、核心知识与前沿知识的关系研究也很少,尤其是关于不同知识类型转化的 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并没有关于公共知识与地方知识、核 心知识与前沿知识之间转化的研究。与此同时,从整体上系统地分析新知识类型与 传统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著述还没有。因此,本文力求在清楚、全面、 系统地分析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上有所突破、创新。 1.1.4 4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1.1.4 4.1.1 文献阅读法文献阅读法 针对论文选题和大纲的确定,笔者有针对性地查找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包 括专著和期刊论文等,这是为了全面深入地揭示各种知识类型之间关系的基础。 1.1.4 4.2.2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不同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揭示不同知识 类型之间的关系,本文还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以使在对比分析中对不同知识类 型的关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8 1 1. .4 4.3.3 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 在阅读和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相关研究大多是零零散散或者侧重点不同, 针对三种传统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三种新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尤其针对传统知 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全面化、系统化的分析。所以,本文在前人成果 的基础上,把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演绎,以便在文章写作中更清楚明白地对各种关 系进行梳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9 2 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 2.12.1 新知识类型新知识类型 随着科学的发展,知识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 以隐性知识、 地方知识和前沿知识为代表的新知识类型, 它们的提出给由显性知识、 公共知识和核心知识组成的传统知识类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1.1 新知识新知识类型类型的内涵的内涵 新知识类型顾名思义是相对应与传统知识类型而言的,它是一个由隐性知识、 地方知识和前沿知识组成的知识整体,它认为科学知识的内容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并将知识视为实践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新知识类型侧重于强调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具 有社会性、难言性、情境性、文化性和主体性等,认为绝对客观的普遍真理是不存 在的。具体来说,新知识类型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新知识类型是一种新的知识观念。 隐性知识、地方知识和前沿知识早已存在,新知识类型的提出代表了一种新的 知识观念, 它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性、 情境性和文化性等, 扩大了科学知识的范畴, 将以往不被传统科学知识接受的隐性知识、地方知识和前沿知识纳入科学知识的范 围之内。 (2)新知识类型以新的科学观为指导。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日益密切,科学已经走出了“纯科学” 时代,科学目标变的多样化,科学观随之呈现多元化。新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与社 会、经济和个体密切相关的活动,科学知识不再是绝对正确和普遍有效的真理的集 合,而是受社会情境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知识。 (3)新知识类型强调科学知识的相对性。 新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情境、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0 影响,因此,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明晰性都是相对的,绝对客观的真理只 是科学研究中追求的理想。 2.1.2 新知识类型的特性新知识类型的特性 新知识类型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观念扩展了知识的范畴,更加强调知识与社会情 境、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关系,它的特性主要表现为: (1)实践性 新的知识观念认为知识是实践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它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强调 知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隐性知识是伴随着实践产生和运用的知识,地方 知识也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与具体地方情景相适应,前沿知识更需要不断地科学实践 产生新观点和理论。 (2)情境性 在新的知识观念下,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和使用的,不可避免的会受 到社会、经济、环境等情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无论是隐性知识、地方知识还是前 沿知识都具有显著的情景性。 (3)文化性 新知识类型不再是为科学而科学的知识,它更加关注知识与社会、经济和文化 的关系。知识在其产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具体文化传统以及知识创造者文化 背景的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知识也会呈现出多样性。因此,文化性是新知 识类型的重要特性之一。 2.22.2 传统知识类型传统知识类型 传统知识观认为: “被科学证实的表述涉及的是客观的结果和相互关系,我们 可以看出非常明显的逻辑实证主义知识观的痕迹,科学知识对应外部自然,科学内 容由逻辑与经验决定,它不随科学家个人情感、科学共同体内部结构、外部社会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1 境的变化而改变,换言之,科学知识的内容是与社会性因素无涉的。 ” 在这种知识 观的指导之下科学知识是一种追求知识确定性的传统知识,它由显性知识、公共知 识和核心知识组成。 2.2.1 传统传统知识知识类型的类型的内涵内涵 传统知识类型是与新知识类型相对应的一种知识观念。传统知识类型在传统知 识观的指导下,认为科学知识是明确表达出来的客观知识,它不受社会、经济和文 化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能够为人类普遍共享。传统知识类型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 性和明晰性。具体说来,传统知识类型的内涵主要表现为: (1)传统知识类型是一种知识观念。 传统知识类型代表了传统的知识观念,这种知识观念认为科学知识应该是确定 性的知识,它要求知识应该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明晰性。 (2)传统知识类型受传统科学观的指导。 传统科学观认为科学是目标单一的纯粹理性客观活动,它不应该受到社会情 境、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科学知识应该是确定性的知识。因此,在这种科学 观的指导下形成了以显性知识、公共知识和核心知识为代表的传统知识类型。 (3)传统知识类型强调知识的客观普遍性。 传统知识类型十分注重知识的客观普遍性,它突出知识应该是明确客观的并且 在普遍的范围内为人类所共享。因此,无论是显性知识、公共知识还是核心知识都 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客观普遍性。 2.2.2 传统知识类型的特性传统知识类型的特性 根据传统知识类型的内涵它的特性主要表现为: (1)较高的客观性 传统知识类型与新知识类型相比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它产生之后较少受社会、 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知识观念也认为科学知识应该是客观的,它一旦 施琴芬,吴祖麒,赵康.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j.中国软科学. 2003(8),第 9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2 产生就不因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2)较大的普遍性 传统知识与新知识相比能够在相对广泛的范围内实现共享。比如:显性知识通 过明确的表达方式;公共知识通过标准化的内容;核心知识通过科学共同体内的普 遍认可,都能够使知识在相对普遍的范围内适用。 。 (3)较高的明确性 传统知识观念认为确定性是科学知识的必要属性,科学知识应该明确表达出来 并能够为人类共享。显性知识、公共知识和核心知识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公式等形 式明确地表达出来,它们可以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广泛地传播。因此,传统知识类型 与新知识类型相比具有较高的明确性。 2.32.3 新知识类型与传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统知识类型相对应相对应 科学的发展带来科学时代的变迁,科学观由传统的单一走向多元,科学知识类 型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明确、客观和普遍的传统知识类型走向重视情境性、主体性 和文化性的新知识类型,新知识类型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知识类型的挑战。然而, 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 互转化统一于科学知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3 新知识类型分别从三个主要方面与传统知识类型形成对应:一、知识的明确性 上,隐性知识对应显性知识;二、知识的普遍性上,地方知识对应公共知识;三、 知识的共识度上,前沿知识对应核心知识,这三组对应关系是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 识类型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 因此, 在分析新知识类型与传统知识类型的关系之前, 必须首先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前沿知识与核心知识这三 组对应关系进行详细的讨论,然后再从整体上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4 3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 3 3.1.1 隐性知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tacit knowledge) 关于隐性知识的思想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易传中就有: “书不言尽,言 不尽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出来的东西要比写出来的多,知道的东西又比说出 来的多,即我们知道的要比能明确表达出来的东西多。 然而,隐性知识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类型被提出之后,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 不同的视角,对隐性知识的概念进行了不同地界定,再加上隐性知识的个体性以及 难以言说性,致使对它的研究难度更大,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隐性知识的内涵和 特性,还未达成普遍性的共识。因此,为了避免由于概念模糊造成理解偏差,在探 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关系之前,对隐性知识的内涵和特性进行界定是十分必要 的。当然,要想尽可能合理地界定隐性知识的内涵和特性,需要对国内外具有代表 性的观点,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和借鉴。 隐性知识最早是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 polanyi)明确提出 的,他认为“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 知识。 ” 这种知识被称为隐性知识。 波兰尼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了隐性知识的内涵, 他认为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认知过程中,所有的知识都含有隐性的维度。波兰尼的 隐性认知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许多学者在他之后,从不同的 视角对隐性知识进行了研究。 美国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 j. sternberg)认为隐性知识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 的,强调程序性的知识,他还认为隐性知识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下,个人可以从经 验中学习获得,并且隐性知识对实现个人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的知识学家野中郁次郎(nonaka)将隐性知识分为技术和认知两个维度, 他认为隐性知识不仅包括难以言传的技艺,还包括个人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和价值 michael polanyi. study of man 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58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5 观等,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很难公式化和交流的知识,难以与他人共享的 知识。 ” 野中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