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前期流内铨制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前期流内铨制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前期流内铨制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前期流内铨制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前期流内铨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前期流内铨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唐代,负责管理六品以下流内中低级文官的机构为“吏部三铨 。后周广顺 年间,将三铨公事合并为一处,称之为“吏部流内铨 ,简称“流内铨。流内铨 从后周广顺年间定名,到元丰改制时改为吏部侍郎左选,总共存在约一百三十年。 在北宋前期,它与审官院取代吏部成为国家铨选机构,负责选拔和管理中下层文 职官员。流内铨与审官院是中唐以后官职与差遣分离的产物。本文拟从流内铨设 置的原因及其沿革、流内铨的职责和运作程序、流内铨官员的选任和管理等方面 进行初步的探讨。 第一部分:北宋前期流内铨的设置及其沿革。流内铨的设置和废罢既有深刻 的历史背景,又与北宋政府大胆尝试人事改革分不开。流内铨设置的原因大致有 两个方面:其一,它是唐末五代,历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逐步向地方 政府收回人事任免权和管理权的结果;其二,限制宰相人事任免权以加强皇权是 设置流内铨等铨选机构的重要原因。流内铨废除的原因,则主要是元丰改制重新 恢复了吏部原有管理职能的结果。 第二部分:流内铨的管理对象及其职能运作。流内铨作为直接向皇帝负责的 中央人事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就是考核和铨选从八品至从九品幕职州县官的工作。 流内铨人事职权的范围,包括节度判官以下从八品至从九品选人的磨勘功过与铨 注新职两项任务。流内铨的运作程序则包括日常考核、审核选人寄禄官升转的条 件、铨注选人新职时程序的运作等三项内容。 第三部分:流内铨官员的选任和管理。流内铨长官的选任颇重资格,担任判 吏部流内铨的官员其官阶和名望往往很高,并且多数人具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 但由于大多数官员任期较短,故其对流内铨的铨务和法令条规并不一定熟悉。流 内铨日常工作运转主要由属官来承担,因此,流内铨属官选任时,特别强调其行 政能力。流内铨的主要佐官是主簿和南曹主事,从京官和幕职州县官中选任,而 一般属吏则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方能被录用,北宋中央政府为此制定有严格的考 试录用制度。 结语,从整体上简要论述流内铨在北宋前期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北宋前期:流内铨:幕职州县官;选人 1 1 a b s t r a c t 1 ki i l s t i t i l t i o n 砌c hi i lc h a r g eo ft h em i d d l ea i l dl o w e rc i v i ls e r v a n t s 晰t h i i l 吐屺 s c o p eo fs e l e c t e do 伍c e r sb u tb 钮e a m t l l es i x t hf a d ei nt 觚gd y n 勰够w 嬲c a l l e dl i b u s 姐q 啪d u r i n g l eg u i l a g s h u l lp e r i o do f l a t e rz h o ud y i l a s t ) ,l ib us a nq u a nw a s 血e g r a t e dt 0o n ed 印酬咖e n t 廿m t 、v 觞c a l l e dl ib ul i un e i 舢n 觚dl i un e iq u 觚 a :b b r e v i a t i v e l y i tl m de x i s t e da b o u t13 0y e a r ss i n c el i un e iq u 习1 1 1 w 弱d e f i r l i t e dd u r i n g g u a i l gs h 眦p e r i o do fl a l c rz h o ut 0b e c o m en l el i b u s l l i l a i l g z u o x 啪i ny u a l lf e n g r e f o r m i l lm ee d i e rn o r a ls 岫gd 皿慨l i un e iq u a l lt o g e t l l e r 谢m 舭 s h e n g 慨y | u 锄t o o ko v e rt h eb o a r do fp e r s o n n e la n db e c 锄et 1 1 ei i l s t i t u t i o no fs e l e c l 【e d o 伍c i a lw h o s em a i l l 触c t i o nw 嬲t 0s e l e c t 趾dm a i l a g ea l ei i l i d d l ea n dl o 、e rc i v i l s e 椰“un e iq l 】a na n ds h e n g l 姗mw e r e 也ep r o d u c t i o no fd i v o r c eo f 恤 g o v e m m e n tp o s t a i l d 觞s i 鲫c n tw m c ho c c u r r e d i nm el a t e rm i d d l e t h n g d y n a s t ) r t h i sp 印e rw o u l de x p l o r e dn l ec a u s e 锄dc o m e q u 肋c eo ft h ei i l 刚l l l l e n to f l i un e iq u a i l 锄di t se v o l u t i o n 蠲、l l 嬲i t sr e s p o 璐i b i l i 吼i t s0 p e r a t i v ep r o c e d u r e t o g e t l l e r 诵廿1t 1 1 es e l e c t i o n 锄d 嬲s i g n a t i o n 嬲w e l l 舔m em a l l a g e m e n t 锄ds oo n 1 kf i r s tp a nm a i n 】yd i s c u s s e sm er e 舔o nf o r 廿1 ei n s t a l l i i l e n ta n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l i un e iq u a l l t h ei n s 协1 l m e n ta i l de r 嬲u r eo fl i un e iq 啪n o to i l l yh a dap r o f o u i l d k s t o ub a c k g r o u l l db u ta l s or e l 砷e dt ot l :i eb l u n tc i v i ls e n ,i c er e f o n nw l l i c h 、v a si n i t i a l e d b yn o n l ls u i l gd y n a 田t h e r ew e r et w or e 唧i l sf o rt h es e t t - u po fl i u n e iq u a l li i l g e r a l ,o n eo fw h i c hw 鹤r e s u l t e df r o mn l e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 锄w 嬲p r 0 i n p t e db y 也e c e n t r a lg o v e m m e n tg e n e r a t i o na f t e rg e n e 枷o ns i n c e 廿l el a t e rt 缸gd y n a s t yt of c t c h t h er i g h to ft l l ep e r s o 彻e 1 积s i g n a t i o n 锄dm 觚a g e m e n t 丘o mt l l el o c a lg o v e m m e n t ,t 1 1 e o t l l e rw 嬲舶恤t h el i l n i t a 【t i o no f 廿l er i g h tf o rm ec h 锄c e l l o rt 0 嬲s i 印s oa st or e i n f o r c e 廿l ep o 、ro fe n l p e r o r ,i km a i nr e s p o n s i b i l 竹f o rt 1 1 ea b r o g a t i o n0 fl i un e iq u a l lw a s i i i c a u s e db y 廿l er e s t o r a t i o no f 廿l ep r c c e d i i l gm a l l a g e m e n to fp e r s 0 l l i l e lm i i l i s 仃yd u r i n gt h e 眦如n gr e f 0 】眦 p a nt w od i s c l l s s 1 er i g h t s p 砜o p e r a t ep r o ce d _ u r ea i l d 坨r e l a t e dd l n yo fl i un e i q u 锄l i un e iq u a l l ,ap c r s o 皿e l 疵越d e p 砷n e n tt h 砒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m ee m p e r o r d i r e c t l y w h o s em a i l ld u t ) rw 弱t 0e x 锄i n e 觚ds e l e c tm l l 2 魁z l l o u x i a i l g 岫n 诵t l lt l l e s c o p eo fe i g h mt 0i l i n mg r a d eo 岱c e r s 妇l u d i l l gm ej i e d l 心a i l n 觚dt h eo 伍c e r s b e l o wi t t h ed a i l yr e s p o n s i b i l 蚵w 2 l st oe x 锄i n e ,e v a l u a 【t ea n dd i s m i s st l l ee x e c u t i v e o 妇f i c e r s p a r tt h r e em a i l l l yd i s c u s s e sn l ea s s i 删i o n 锄dm 觚a g e m e n to ft l l eo 伍c e r si nl i u n e iq 啪舭c h i e f o 伍c e rw h oi 1 1 她eo f l i un e iq u a na l w a y s 、糯恤m 孤t h a th a d al l i g ho m c i a lr 龇l l 【a n de s t e e m ,m a r l yo fw h o mh a dt l l ee x e c u t i v em a i l a g e m e n t e x p e r i e n c e ,b u td i dn o t 觚i l i a r 州mt h el a w 锄d 砌eo fl i un e iq u 髓t h ed a i l yw o r k o fl i un e iq u a nw 懿s h o u l d e r e do n 廿1 es u b o r d i n a t eo 伍c e r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e x e c u t i v e a b i l i 锣w a st l l ev e 巧i m p o 吨m tf o rn l em a l lw h ow 锄tt 0b es e l e c t e d 弱o n em e m b e ro f l i un e iq u 姐1 1 1 e 出e fs u b o r d i 舱t eo m c e r sw 踱z h u b u 觚dn a i l c a oz h u s l l iw h ow e r e s e l e c t e d 舶mm e j i i l g g u a i la n dm u z l l iz h o u x i 觚g u 觚,m e a n w m l et h eo r d i i 埝巧o m c e r s w e r ea p p o i n t e db yt 1 1 e 嘶c te x 锄i n a t i o nf o rw l l i c hm en o r t l ls u r 培d y n a s 哆m a d ea s t r i c tc i v i ls e r v 觚t se x 锄i n a t i o ns y s t e m ,n l ec o n c l u s i o nb r i e n yg e i l e r a l i z e dt h es t a n l sa n d 劬c t i o no fl i un e iq u a i li i lt l l e e 捌i e rs u n gd y n a u s 何 k e y w o r d s :耽ee 砌i e rs u i l gd y i 螂7 ;l i un e iq 啪;m u z l l i z h o ux i a i l g u a i l ;x 1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住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袁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儆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中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盔至建函 釉。召年砌7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茜勺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心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二氇垄煎 2 0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 0 引言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它上承隋唐五代,下启元明清, 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其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 度。宋王朝享有国祚三百多年,中央集权发展到一个新的顶峰。宋人在继承前代 政治制度的同时也多有创新,而流内铨作为政治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经历 了重大的变革。本文试图通过对流内铨的考察,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北宋前期政治 制度发展的演进历程。 ( 一) 研究状况 关于北宋流内铨的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成果相对较少,并且偏重于 几个铨选机构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相权的分割”的观念。从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大陆的代表学者有曾小华先生、 邓小南先生、苗书梅先生等人。 曾小华先生著有中国古代任官资格制度与官僚政治一书,在论及宋代的 考铨制度时,他认为宋代文武官员的常规铨选、注阙、晋选等,皆视资序而定, 所以宋代资格法应视为以“资序 为其核心。但同时又因为有一个完整的阶官系 统存在,其循资迁转,皆按磨勘而定,所以磨勘也可以视为宋代资格制度中最主 要的内容。总之,宋代资格制度体系,是以出身为凭据,年资为基础,资序为核 心整合而成的。 早在2 0 世纪8 0 年代,邓小南先生就有一系列论文发表,1 9 9 3 年又结集出版 曾小华:中国古代任官资格制度与官僚制度,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 这一系列论文按发表的时间顺序分别为:北宋的循资原则及其普遍作用,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1 9 8 6 年第2 期。北宋文官考课制度考述,社会科学战线,1 9 8 6 年第3 期。北宋文官磨勘制度初 探,历史研究,1 9 8 6 年第6 期。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1 9 8 9 年第4 期。试论北 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北京人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0 年第2 期。略论宋代的“堂除”,史 学月刊,1 9 9 0 年第4 期。宋代铨选中“阙”的分类,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1 9 9 2 年。试论宋代资序 体制的形成及其运作,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3 年第2 期。 1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一书,书中叙述了宋代官、职、差遣分立制度,介 绍了负责铨选的部门,讨论了考课政绩在宋代流于计算年资,并分析了“资 ( 寄 禄官) 、“资序 ( 差遣) 两系统并立的情形,此外,还对荐举制度、磨勘的程序、 差遣除授等方面有深入的论述。 苗书梅先生撰写的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 一书,在谈到官吏选拔时, 她认为宋代选官有科举、学校、恩荫、军功、摄官、流外入仕等途径;在官员除 授制度方面,则有皇帝特旨、宰相堂除、吏部差除、诸司奏辟、定差法、权摄法、 破格差注等方式;任用官员的原则有考试任用法、定期轮任制度、荐举保任制度、 回避制度等;官员管理制度方面,则有考课、磨勘、叙迁、黜降、俸给、致仕等 制度。本书将磨勘、循资与考课加以区分。认为考课是考核官员的课绩,磨勘则 是注重阶官的任官时限,重在依资叙迁。这两种制度虽同由审官院、流内铨负责, 但内容有区别。 除了以上三位学者的论著以外,还有一些学术著作与论文相继发表。陈振先生 的宋史在宋初的行政制度与军事制度一章中,对流内铨职权的行使作了 独到的评价。张其凡先生的宋代史第八章行政人事管理制度一节也提到 了流内铨的一些问题。龚延明对宋代官制的研究,虽不专注于考铨制度,但其宋 史职官志补正 、宋代官制词典 二书,则对本文大有裨益。郭东旭宋代法 制研究、张希清宋代典章制度 等书之中,也有部分内容涉及流内铨。金 圆宋代州县守令的考核制度 是针对地方官的考核制度加以讨论。 台湾方面则有杨树藩宋代文官制度之研究 一书,此书以现代行政学的架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 1 9 9 3 年。 苗书梅:宋代官员管理和选任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 陈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 张其凡:宋代史,澳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 0 0 4 年。 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 龚延明:宋史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年。 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 张希清:宋代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1 年。 金圆:宋代州县守令的考核制度,宋史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 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7 7 年。 2 构为主,其讨论的问题亦以现代行政学的问题取向为主,因此不大能反映宋代制 度的特色。此书中虽曾谈及寄禄官、馆职、差遣分立制度,但全未提及资序制度, 而资序制度是宋代官吏考铨制度中相当重要的项目。 台湾大学雷家圣的硕士论文北宋前期文官考铨制度之研究分六章对北宋 前期的文官考铨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除去第一章绪论和第六章结语之外,第 二章主要介绍了从唐代到宋初文官考铨制度的流变。第三章则讨论了北宋前期的 文官及其考铨机构,有负责京朝官考课与磨勘的审官院,还有负责幕职州县官考 课与磨勘的流内铨,此外,在仁宗时期,另设了磨勘诸路提点刑狱司,后改称考 校转运使副提点刑狱课绩院( 简称考课院) ,负责考课地方诸路之长官乃至知州、 知县的政绩。第四章北宋前期文官考铨制度之运作,则考察了幕职州县官入仕以 后晋升的管理程序以及在差遣除授上的管理制度。第五章变法改制与考铨制度, 本章重点论述了“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元丰改制”时期,政局对考铨机构 的影响与变化。 日本方面的研究成果,古垣光一认为在宋太祖、太宗时,官吏的升迁采取郊祀 时加恩迁官,至真宗时官吏磨勘制度才真正确立。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 一书,对考铨也有详细论述。但他在书中对史料掌握与理解有若干错误,将“京 官 当作“位于从九品到从八品之间,高等官最下层的等级 而把京官之下的幕 职州县官( 选人) 当成了流外官。 由上可知,前人的研究成果虽已不少,但基本都是对流内铨的设立和废除、行 政职责及管理程序等问题进行论述,并且论述过于简略,多是就事论事考察某一 个论题,或是对宋代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整体研究,缺乏对流内铨这个机构及其 相关制度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总结近年来学界对流内铨制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与 不足,大致有如下三点:一、弄清了流内铨的沿变和废罢,但未就其置废原因做深 入探讨;二、基本上理清了流内铨的行政职责和管理程序,但缺乏系统总结;三、 雷家圣:北宋前期文官考铨制度之研究,中兴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1 9 9 9 年5 月。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日本京都:同朋舍刊,1 9 8 5 年。 3 提到了流内铨长官的编制,但没有弄清楚流内铨的属官及吏人构成情况,缺乏专 门而全面的论证。 ( 二) 选题意义及创新之处 深入研究流内铨对选人的选任、管理制度,可以加深了解北宋前期的整个官 僚制度,进而可以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即便在当今 社会,深入研究流内铨制度对于人事机构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故而,本文力求用较为翔实的资料,在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 流内铨置废及其原因、管理程序、官吏选任和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流内铨制度 做初步探讨。其间粗疏谬误之处颇多,还请方家指正。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研究,首重史料之发掘,在广泛收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再加以归纳分 析,对论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在研究理论与方法方面,则运用政治学与行政 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流内铨加以考察,如此不仅可以补史料之不足,还可以使我们 对宋代的政治制度建立一个完整的观念。力求对流内铨这个机构的设置与发展变 化的特点作一个历史的解释。 4 一、流内铨的创置及其沿革 ( 一) 流内铨的创置、演变及产生的背景 1 、流内铨的创置 三国时,魏按官员地位高低,分九品,历代相沿不改。隋以后,称一品至九 品为流内,未入九品者称流外,吏部铨选亦有流内、流外之分。唐前期,流内六 品以下的中低级文官由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掌选,分为尚书铨、中铨和东铨,尚 书铨掌六、七品选,由吏部尚书主管,中铨和东铨掌八、九品选,由吏部侍郎二 人分别主管;睿宗景云年间通其品分三铨,尚书侍郎各掌其一。唐后期,继续实 行三铨之制,但改中铨为西铨。流外铨亦称小选,是指流外九品官,即吏职的铨 选,由吏部郎中专掌。 唐末五代,地方藩镇自行辟置的州县官、幕职官大增,赴 部参选者减少。后唐天成年间,遂合吏部三铨于一处注官。后周广顺年间,将“三 铨公事并为一处, 此即“流内铨”一词的由来。北宋前期仍因之不变。 北宋建国之初,沿用旧制,三铨之名仍存,而侍郎所主东、西铨,仅存官印 而事废;唯吏部尚书铨举职事。吏部尚书铨( 简称尚书铨) 掌京官七品以下官员 的任免、考课。自乾德二年( 9 6 4 ) ,吏部尚书张昭致仕,尚书一职“始用它官权判, 颇更旧制。京官以上无选,并中书门下特除,使府不许召署,幕职悉由铨授矣”。 即从八品京官以上的所有京朝官,不参加流内铨组织的铨选,皆归中书门下特除; 节度判官以下的正、从九品文职官,才由吏部流内铨按资格注拟差遣。从此,吏 部长官职权被侵夺,逐渐变成寄禄官阶,流内铨等新的铨选机构掌管人事任免。 (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 7 选举考十,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3 4 7 页。( 唐) 李林甫等撰, 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2 吏部尚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第2 7 页。( 唐)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 校:通典职官五,北京:中华书局,1 9 8 8 年,第6 3 2 页。( 宋) 王淳:唐会要卷5 8 吏部侍郎,北 京:中华书局,1 9 5 5 年,第1 0 0 6 页。 唐六典卷2 吏部尚书,第3 6 页。 ( 宋) 王溥:五代会要卷2 2 选事下杂处置,北京,中华书局,1 9 9 8 年,第2 7 4 页。 ( 宋) 李焘撰,上海师大古籍所、华东师大古籍所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下简称长编) 卷5 ,乾 德二年三月乙酉,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年,第1 2 3 页。 2 、流内铨的演变 宋太宗继位后,继续对官吏的考铨机构进行调整。太平兴国六年九月,置“京 朝官差遣院 ,主管原由中书门下堂除的京官以上、少卿监以下外任京朝官的考课、 注拟两项任务。按北宋制度,文官分为“京朝官、“幕职州县官 两类。差遣院 负责京朝官的考课与注拟,流内铨负责幕职州县官的考课与注拟。淳化三年( 9 9 2 ) 十月,“上虑中外官吏,清浊混淆,莫能甄别。壬午,命户部侍郎王沔、度支副使 谢泌、秘书丞王仲华同知京朝官考课;吏部侍郎张宏、户部副使高象先、膳部员 外郎范正辞同知幕职州县官考课,号日磨勘院 。太宗认为中书门下权力过大、 管得过多,为了减少中书门下的职权,故又设置了磨勘院,负责考课官员政绩。 这样,差遣院与流内铨的两项工作便少了一项,只剩下铨注京朝官和幕职州县官 差遣的任务了。 但是,这一局面存在时间很短,淳化四年( 9 9 3 ) 二月,太宗对磨勘院的名称 又做了调整,以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 这次,只 是机构名称的变迁,审官、考课两院的工作,依旧分别负责京朝官与幕职州县官 的考课。与差遣院和流内铨负责的铨注工作仍有区别。同年五月,考铨机构又有了 重大的变动,将京朝官差遣院裁并入审官院,将流内铨与考课院以主事官互相兼 职的方式合并。 在这里我们撇开京朝官先不论,幕职州县官的考课与铨选,由两 个机构来负责,实在过于繁琐。所以,当苏易简建议“并吏员而省司局时,太 宗便欣然采纳了。淳化四年( 9 9 3 ) 五月,撤销考课院,并入流内铨。 熙宁五年( 1 0 7 2 ) ,又将吏部南曹并入流内铨。吏部南曹掌选人履历验审,按照 吏部格式将可以叙资迁调的选人材料送往流内铨,经流内铨注拟迁资的选人,再由 长编卷2 2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丙午,第4 9 9 5 0 0 页。 长编卷3 3 ,淳化三年十月壬午,第7 4 0 页。 长编卷3 4 ,淳化四年二月丙午,第7 4 6 页。 长编卷3 4 ,淳化四年五月丁未,第7 4 9 页。 ( 宋) 王应麟:玉海卷1 1 7 选举铨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9 4 6 册第1 6 4 页,记载:“( 淳化阴年) 五月,以考课院归流内铨。”而( 元) 脱脱;宋史卷1 6 3 职官志三,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第3 8 3 2 页,记载考课院并入流内铨的时间为至道二年,但淳化四年以后,各种 史料均未见考课院之记载,故今从玉海。 6 南曹发给历子。这是流内铨的一个辅助性机构。至此,流内铨机构最终定型。元丰 三年( 1 0 8 0 ) 八月,流内铨更名为尚书吏部。 元丰五年( 1 0 8 2 ) 五月,再改其名为 侍郎左选。 3 、流内铨产生的历史背景 。 流内铨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有 以下两点: ( 1 ) 它是唐末五代,历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逐步从地方政府收取 人事任免权和管理权的结果| i 北宋初年对于铨选机构的调整,是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变化而形成的。与前代 铨选制度相比,我们既可以发现宋代考铨制度为适应新的政治形势而做出的新变 化,也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唐末五代以来考铨制度的 变化轨迹做初步了解。 在唐代前期,由于国势的强盛,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也比较强,再加 上考铨制度及考铨机构的完备,中央牢牢的掌握着地方的人事任免权。在大一统 的封建国家境内,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但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也随之减弱,地方的人事任免权被藩镇侵夺。各藩镇为 了达到和中央对抗,割据一方的目的,便大力培养亲己势力。因此,藩镇辟署奏 官颇为盛行。“藩镇使府辟署制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入幕任 事者之职,完全由方镇府主确定,而其官,则奏请中央授予。 回 自北齐、隋罢州府辟置属官之权而归之吏部之后,州县官及其主要佐僚的任 免权,不同于使府幕职,完全由中央吏部负责依阙除授。但唐代后期,各藩镇辖 区的州县如出现阙位,方镇节度使或留后往往不向中央申阙,便擅自派亲信幕职 官吏摄知其辖区内的州县职事。对于此种局面,唐中央政府也无可奈何,只能默 长编卷2 3 5 ,熙宁五年七月,第5 7 2 0 页。( 清)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2 3 之i ,北京:中华书 局,1 9 5 7 年,第4 6 1 0 页。 长编卷3 0 7 ,元丰三年八月甲辰,第7 4 6 0 页。 玉海卷1 1 7 元丰四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9 4 6 册1 6 6 页。 邓小南:试论北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 9 9 0 年第2 期。 7 认。唐代宗时曾下诏:“诸州府录事参军及县令,其有带职、兼官、判、试、权、 知、检校等官者,自今以后,吏部不在用缺之限”。唐宪宗元和年问,中央曾一 度加强了对各藩镇的控制,但以河北、山东诸镇为代表的割据势力却始终与中央 政府抗命、拒不申阙。如魏博镇,辖区内吏部在籍州县官2 5 3 员,1 6 3 员由藩镇差 僚属假摄,仅剩9 0 员报吏部注拟;再如淄青镇所辖郓、曹、濮等一十二州州县 官出现员阙,李师道向不申报,直至元和十四年三月师道被诛,吏部方“始用阙 焉 。唐武宗、唐宣宗时,中央修改吏部条例,承认藩镇拥有自选县令、录事等 “当府充职”的权力。诸藩镇直接派亲随假摄、或匿阙不报、或“所奏悉行的 状况,使得吏部无法掌握地方州县官的阙员实情,吏部铨选无阙可注,唐中央政 府对地方官员的人事任免权被藩镇严重侵夺了。 在地方藩镇自辟幕职、僚属和擅自任免辖内州县官员愈演愈烈的同时,中央 政府亦多次试图限制诸道方镇的用人权。限制对象主要针对的不是各种差遣职任, 而是集中在争夺州县正员官阙方面。但是这些规定,只不过从诸藩镇奏报的人数、 被奏者的身份等方面做一些限制而已。虽然中央政府做出了种种努力,但由于大 一统的局面早已被破坏,割据势力早已形成,中央政府的政令形同具文,难以奏 效。 五代时期,在王朝更迭,大小军阀割据混战的同时,亦出现了由乱向治转化 的迹象。当时,各藩镇下辖的州县治事权,一般掌握在方镇的亲随、或其部将、 或经藩镇奏请朝廷任命的官员手中,中央政府还是无法任命方镇下辖的州县官员。 五代中央政权因本身系强藩夺权,故深知其中利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中央 政府就凭借手中的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不懈地进行着向诸道藩镇收缴州县官员 任免权的努力。 后梁时期,太祖朱温在削夺诸道藩镇的用人权力方面颇为用心。开平四年( 9 l o ) 唐会要卷6 9 县令,第1 2 1 7 页。 唐会要卷7 5 杂处置,第1 3 6 4 页。 ( 宋) 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卷6 3 l 铨选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 9 1 3 册,第3 0 4 页。 册府元龟卷6 3 2 条制第四二年四月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9 1 3 册,第3 1 6 页。 8 四月,敕“天下诸州镇使,官秩无高卑,位在县令之下 。当年六月,魏博节度 使罗绍威亡故,三个月后朱温下诏宣布,魏博所辖诸州,并依河南诸州例。由此, 藩镇的人事任免权逐渐收归于中央,而不允许各藩镇委派曹官越权摄事。 后唐代梁,又加大了收缴方镇用人权的力度,更为严格限制诸镇奏荐人数并 力求控制更多的阙额。同光二年( 9 2 4 ) 三月规定,“州县官任三考满,即具阙申送 吏部,格式候敕除铨注。其本道不得擅差摄官,替正授者。”天成三年( 9 2 8 ) ,更 进一步要求将州县属官与使府幕职区别开来,录事参军不得由幕职兼任。 透过这些规定,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其中的基本意图是,力图把州县职事官系 统与使府幕职系统明确加以区分;增强州县系统在治理地方事务中的权力和地位; 州县官员由中央任命,向中央负责,而不许诸道自行摄署。显然这些措施,是在 中央政府的力量足以使诸道藩镇俯首听命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施行;而即便只是部 分的实施,也在长期过程中进一步改变着中央与诸道藩镇的力量对比。 后周在收缴地方人事权力方面,比之前代用心更专。太祖郭威在广顺元年 ( 9 5 1 ) 五月,“敕:今后诸州府,不得奏荐无前资及无官、并无出身人。如有奇才 异行,亦许具名以闻,便可随表赴阙,当令有司考试,朕当亲览。 我们观察此 项规定,除了继续从身份上给以限制外,还有一项更为关键的要求,即被州府奏 荐的有才能者必须赴阙,并要经中央有关部门考试,皇帝亲自决定其任免;而再 也不是泛泛地要求诸州府奏荐“前资正官 ,更不再像唐代后期“有奏皆署”了。 这条规定对于唐末五代以来诸道州府擅自辟署造成的弊端而言,无疑是一副对症 下药的良方,朝“幕职铨授 的方向上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从此,中央政府 对于诸道藩镇州县控制力更为加强,割据军阀与中央对抗的基础一步一步被削弱。 在削除地方人事任免权独自运作的同时,中央铨司权力也在趋于集中。后唐 天成四年( 9 2 9 ) 规定,吏部三铨官员共同商量注拟,三铨公事只署“吏部尚书铨 五代会要卷1 9 县令,第2 4 4 页。 五代会要卷1 9 刺史,第2 4 3 页。 五代会要卷1 9 县令,第2 4 4 页。 邓小南试论北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 9 9 0 年第2 期。 五代会要卷2 4 诸使杂录,第3 0 0 页。 9 印;后周广顺元年( 9 5 1 ) ,进一步要求毋需将员阙及选人分三处除授,明令“三铨 公事并为一处 ,从而提高了注拟效率。 北宋立国后,为了尽快稳定新生的政权,鉴于前代“强枝弱干”的教训,全 力削夺藩镇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在这种大趋势之下,继续对官员的管理制度进 行调整。 太祖赵匡胤首先对铨选机构职能进行强化。从建隆三年( 9 6 2 ) 冬天至乾德二年 ( 9 6 4 ) 春天,在短短的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两次详定循资格、定四时参选条 件,并且重申了前代有关州县官赴铨除官的诏令。而此时的藩镇,力量已大为削 弱,加上北宋政府的种种防治措施,已不再具备同中央政权抗衡的实力了。 在此种情况下,乾德二年( 9 6 4 ) 三月,籍吏部尚书张昭致仕的机会,太祖对 铨司掌管的事务再次做出了调整。“及昭致仕,始用它官权判,颇更旧制。京官以 上无选,并中书门下特除,使府不许召署,幕职悉由铨授矣。”中央政府不允许 藩镇使府自行辟署官员,即便原归属于使府系统的幕职官( 包括两使职官与初等职 官) 此时亦必须经过铨司除授了。中央派遣的州府属官,要想仕途光明、继续升迁, 就必须与中央集权政府的重大决策、法令法规保持一致。如此一来,这些使府僚 佐就很难再与诸道藩镇勾结在一起对抗中央,成为诸方镇割据独立的谋士与助手。 中唐至宋初,由于时异则事异,铨选形势也迥然不同。中央成功地收夺了藩 镇人事任免权力,不但州县官一般不再由诸道藩镇的亲私人员兼摄,而且还把幕 职官的任用权集中到了中央铨司。尽管此后,使府幕职与州县僚佐仍存有曾经分 立的痕迹,但这两类官员的除授却不再分属两类不同部门了。事实上,此后藩镇 之权被削,节度使不再赴镇,已渐无职事,仅成为阶官的一种。因此,幕职官一 般是直接供职于州府长官。“盖虽冒以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判官、书记、支使等 名,而实则郡僚耳。 从马端临这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几代王朝的不 懈努力,至宋朝时,中央政府通过增设和改革铨选机构,完全把地方藩镇对其幕 五代会要卷2 2 杂处置第2 7 4 页。 长编卷5 ,乾德二年三月乙酉,第1 2 3 页。 文献通考卷6 2 职官考十六,第5 6 6 页。 l o 职及其州县佐僚的人事任免权和管理权收缴了上来,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地加 强。流内铨等中央铨选机构牢牢掌控着地方州县官员的阙位以及官员的任免,而 且还把幕职官与州县官合并为四等七阶、上下有序的一大系统,归属明确,次第 明了,“自是铨选渐有伦矣 。 ( 2 ) 限制宰相的人事任免权以加强皇权是设置流内铨等铨选机构的重要原因 宋初两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其中,对中央官制改革的主要 目的在于削弱相权以强化皇权。太宗嗣位后,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便开始考虑 限制宰相的人事权。他“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遂改革了 中央铨选机构,由审官院和流内铨负责京朝官和幕职州县官的考课与差遣。太宗 朝改革考铨机构主要是为了限制宰相权力,太宗在位时,宰相自然不大可能侵占 考铨机构的人事任免权,但是从真宗朝开始,这些考铨机构行使本部门职权时, 是否还能够独立自主,不受中书宰辅的影响? 太宗其后的各朝,审官院与流内铨 的独立运行是否还起到了牵制、削弱相权的初衷? 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史料来 分析: 宋会要辑稿职官载:“( 大中祥符八年) 二月,中书门下言:旧例臣僚 奏举幕职州县官,并下流内铨勘会,复申中书,然后取及六考内令铨司磨勘引见。 欲今后未及六考者,更不下铨。 长编中也有相关材料,如“( 天圣元年十月癸酉) 门下省言:吏部流内 铨注拟选人,请如旧制过堂押定。诏自今磨勘选人,前一日以磨勘札子送中书呈 验,然后引对。 再如,同书中还曾记述:“( 天圣七年九月辛巳) 诏审官院,自今定差知州军, 令中书审视。若懦庸老疾不任事者,罢之。” 宋会要辑稿中还有一则仁宗时期的材料:“( 景祜) 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长编卷5 ,乾德二年七月庚寅,第1 3 0 页。 ( 宋) 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卷3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5 7 页。 宋会要辑稿职官1 1 之7 ,第2 6 2 6 页。 长编卷l o l ,天圣元年十月癸酉。第2 3 3 9 页。 长编卷1 0 8 ,天圣七年九月辛巳。第2 5 2 3 页。 l l 审官院言:京朝官该三年磨勘,内有历任犯赃私情重者,未有条贯。乞今后别立 贴黄,述所犯情理,送中书省取旨,或未改转,或添年限。诏分明贴出取旨,不 送中书。 从上述史料中可以推断,审官院与流内铨在磨勘手续进行时,其中一个环节 需要赴中书“过堂押定或日“令中书审视 或日“复申中书 ,由此可见这两个 铨选机构和中书不是平级关系,地位应在中书之下。但是中书也只是将“懦庸老 疾不任事者罢之 ,其职责似乎只是对某些不应当升官授职者加以审核并罢去不堪 任者,目的在于监督而不是管理审官院与流内铨。并且在审官院对于犯赃的京朝 官如何处理存有疑问时,想乞请“送中书取旨 ,但皇帝却要审官院自行取旨,“不 送中书”。可见审官院直接向皇帝负责,而非中书。宰相只是在引对前做监督工作。 从此段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审官院与流内铨虽地位在中书之下,但和其并非 完全隶属关系。再加之,审官院、流内铨的长官为皇帝特旨除授,中书和两个铨 选机构之间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主要是监督与被监 督的关系。并且审官院与流内铨在考铨方面有相当大的自主性。 在北宋前期,除两府大臣至侍从官等高级官吏由皇帝特旨除授外,其余官员 主要有两类部门负责,一是由中书门下负责的“堂除 ,一是由吏部负责的“部注”。 “部注”在北宋前期就是由审官院和流内铨掌管。 审官院与流内铨注拟阙官究竟 受不受中书的影响? 或许通过元祜时期吕陶回忆北宋前期铨选制度的一段话,我 们大体上可以窥出一些端倪, 朝廷差除之法,大别有三:自两府而下,至侍从官,悉禀圣旨,然后 除授,此中书不敢专也。自卿监而下及已经进擢,或寄禄至中散大夫者,皆 由堂除,此吏部不敢预也。自朝议大夫而下,受常调差遣者,皆归吏部,此 中书不可侵也。法度之设,至详至密,所以防大臣之专恣,革小人之侥幸也。 吕陶论及朝廷差除之法时,正值哲宗时期宰相府无节制侵夺“部阙 为“堂 宋会要辑稿职官1 l 之1 2 ,第2 6 2 8 页。 参见邓小南略谈宋代的“堂除”一文,载史学月刊1 9 9 0 年第4 期。 长编卷3 7 0 ,元祜元年闰二月条,第8 9 6 4 8 9 6 5 页。 1 2 阙 之际,他在这里给予北宋前期的差除之法以相当正面的评价,无疑为我们间 接提供了北宋前期铨选机构独立运作的证据。北宋前期,“堂除官员“吏部不敢 预也”,其实不是不敢,而是没有资格。“部注 官员,在北宋前期也就是审官院 与流内铨注拟官员。按照唐代制度,中书对于“部注”不仅敢于干涉,而且有资 格干涉。但是北宋皇帝为了“防大臣之专恣,革小人之侥幸 ,而对宰相的人事任 免权范围作出严格控制,致使对常调官员的选任权力皆归审官院和流内铨,中书 并不干涉其具体的差遣事宜。由此,可以看出,北宋前期审官院与流内铨在注拟 员阙时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流内铨主事官员按宋代制度规定应由“侍御史知杂以上充”,虽然北宋前期 侍御史知杂只是流内铨长官的必备资阶,流内铨长宫也并不一定在御史台供职, 但是以御史台副长官的官称作为流内铨主事者至少要达到的阶官品级,可见流内 铨长官的资望、地位即使不如中书执政大臣,其在中央政府中也应是举足轻重的 人物。从这点来看,流内铨等铨选机构似亦不是中书之下级机构。 从以上史料分析得出的结论中,我们做一归纳。无论是从宰相和审官院、流 内铨的职责分配、运转程序,还是从人事安排来看,都显示出审官院与流内铨不 仅不隶属于中书,而且在考课与注拟时还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这与唐代和北宋 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