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棺饰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棺饰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棺饰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棺饰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棺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棺饰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 = ii i , i , 皇罾鼍曼皇鲁量量曼量曼詈置量皇曼曼皇曼曼皇曼曼曼曼量皇曼皇曼暑皇曼皇曼曼鼍曼曼置量寰曼蔓 中文摘要 棺饰即饰棺之物,是古人对死者棺椁进行的各种装饰。过去由于这类遗 存不明显、保存不好而少有人对此做过专门研究,近些年来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 技术手段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棺饰方面资料也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但到 目前为止,学术界仍缺乏对于棺饰的系统性研究,尤其是对两周中原地区的棺饰 研究。本文在广泛搜集中原地区棺饰资料的基础上,将所有棺饰种类按时段分类 列表,并尝试运用文献和考古学两把利剑全面剖析中原地区周人的饰棺制度。 论文的总体结构作如下安排:在绪论中主要陈述棺饰的内涵和外延,对各方 家学者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并提出个人选题原因、目的和价值。正文里首先解 读文献记载的棺饰内容和等级情况,将“三礼”文献提到的饰棺名物一一加以解 释和分析,再整合考古发现的各类棺饰资料,依据文献对每一种棺饰进行定名、 摆放位置及功用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据此探讨两周中原地区具体的饰棺制度及饰 棺仪程。本文采取的方法是先释读文献,将文献中记载的各类棺饰名物的形态、 位置、功用和等级状况搞清楚,再通过考古发现对文献加以验证和补充,并对典 型实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复原出中原地区周人的整个棺饰制度和饰棺仪程。在 此过程中,我发现实际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有许多统一不起来的地方,对此现象 作了分析并给出造成这种不符的原因。文章的最后部分提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棺 饰发现情况,对其中的一些典型棺饰种类加以介绍并进行了探讨,作为对中原地 区棺饰的补充。此外,我还分析了周人棺饰中所体现出的宗教内涵,尝试探索棺 饰与当时人意识形态的关系。 本篇论文在一个具体时空范围内将棺饰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现象加以解读, 使周代一整套饰棺制度活生牛地展现出来。对这一课题的讨论不仅有助于更好、 更准确地认识考古出土资料,有助于考古实物与文献资料的相互验证,从而使我 们更清楚地了解文献中所记载的丧葬礼俗和意识观念,而且从典型例子的分析中 还能了解到当时诸如社会变迁、地域风俗、女性地位、等级状况等一些社会信息 及人们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情况。 论文通过棺饰资料的总结分析,使我对周人饰棺制度的形成、发展、衰落时 间形成一个基本观点,即认为中原地区周人饰棺之制基本形成于西周中期后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西周晚期发展成熟并在当时社会上广泛流行,到春秋中期以后开始逐渐衰落, 这观点贯穿于整篇论文当中。在复原两周饰棺仪程一节里,我不仅将入葬前后 的饰棺仪程复原出来,而且还复原出赴圹之前殡时对棺柩的装饰仪式,使中原地 区两周饰棺仪程更加全面和清楚,这是本论文的一个创新之处。 6 关键词:中原;两周;棺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 ,t h a ti s ,o b j e c t sd e c o r a t e da r o u n dt h ec o f f i n ,v a r i o u s d e c o r a t i o n sw h i c hw e r ea d d e dt ot h ec o f f i n so ft h ed e c e a s e db yt h ea n c i e n t s b e c a u s e o ft h i sk i n do fr e m a i n sn o to b v i o u sa n dn o tw e llp r e s e r v e d ,t h e r ew e r ef e ws t u d i e s h a v e b e e nd e v o t e di nt h ep a s t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r c h a e o l o g ya n d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i m p r o v e m e n to f t h et e c h n i c a lm e a n sa n dl e v e lo fa w a r e n e s si nr e c e n ty e a r s , m o r ea n dm o r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b o u tt h e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h a sb e e nr e v e a l e d s of a r , h o w e v e r ,t h e r ei ss t i l ll a c ko ft h e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o n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i na c a d e m i c c i r c l e s ,e s p e c i a l l yf o r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r e g i o ni nz h o ud y n a s t y i nt h i sp a p e r ,b a s e d o naw i d eo fc o l l e c t i o no ft h e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 i n f o r m a t i o no nc e n t r a lp l a i n sr e g i o n , 1w i l lc l a s sa l lt h e s e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a n dm a k eal i s ta c c o r d i n gt o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 a n dt r yt ou s et h et w os w o r d s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c h e o l o g ym a k ear o u n da n a l y z eo ft h e 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s y s t e mi nc e n t r a lp l a i n sr e g i o n t h eo v e r a l ls t r u c t u r eo ft h i sp a p e ri sa sf o l l o w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i s m a i n l ya s t a t e m e n to ft h em e a n i n ga n de x t e n s i o no f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 ,i nt h i sp a r tia l s os e to u t t h eh i s t o r yo fr e s e a r c hi n t ot h e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b yt h ee x p e r t sa n ds c h o l a r s ,t h e ni b r o u g h tf o r w a r dp e r s o n a lr e a s o n s ,p u r p o s ea n dv a l u e st oc h o o s et h i st h e m ea sm y p a p e rt o p i c i nt h et e x t ,f i r s to fa l lid e c i p h e r e dt h ec o n t e n to f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a n dr a n ks t a t u s r e c o r d e d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o n eb yo n er e c o r d e di n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 。s a nl i ”i i n t e g r a t e d a l lk i n d so fi n f o r m a t i o na b o u tt h ec o f f i n d e c o r a t i o n sd i s c o v e r e db y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i s t s ,a n dt h e nr e s e a r c hi n t ot h en a m e , l o c a t i o na n df u n c t i o no f e v e r yk i n do f 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a c c o r d i n gt od o c u m e n t si n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b a s e dw h i c hie x p l o r e dt h ei d i o g r a p h i c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s y s t e ma n d p r o c e s so fc e n t r a lp l a i n sr e g i o ni nz h o ud y n a s t y t h ea p p r o a c ho fm yp a p e ri s d e c i p h e rt h el i t e r a t u r ef i r s t ,m a k ec l e a rt h es h a p e ,l o c a t i o n ,f u n c t i o na n dr a n ks t a t u so f e v e r yk i n d so f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 ,t h e nv a l i d a t ea n dc o m p l e m e n t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f i n d i n g sb ya r c h a e o l o g i s t s ,a n dm a k es p e c i f i ca n a l y s i so ft h e s e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y p i c a le x a m p l e s ,fi n a l l y ,m a k ear e c o v e r yo ft h ew h o l e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s y s t e m a n dp r o c e s so fc e n t r a lp l a i n sr e g i o ni nz h o ud y n a s t y i nt h i sp r o c e s s ,if o u n dm a n y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f i n d i n g sc a n tc o m p l e t e l ya c c o r dw i t ht h ed o c u m e n t s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 w h i c hp h e n o m e n o nih a v et r i e dt oa n a l y z ea n dh a v ef o u n ds o m er e a s o n s i nt h el a s t p a r to ft h ep a p e r ,im e n t i o n e dt h e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f i n d i n g si nt h em i d d l ea n dl o w e r r e a c h e s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r e g i o n ,a n dh a v ei n t r o d u c e da n dd i s c u s s e ds o m eo ft h e t y p i c a lk i n d so f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a sas u p p l e m e n tt o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r e g i o n i n a d d i t i o n ,ia l s oa n a l y z e dt h er e l i g i o nm e a n i n gr e f l e c t e db yt h e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i n z h o ud y n a s t y ,a n dt r i e dt op r o b ei n t o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a n d i d e o l o g yo fh u m a nt h e n i nt h i sp a p e r ,il o o k e do nt h e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i nag i v e ns p a t i a la n dt e m p o r a l s c a l e sa n di n t e r p r e t e dt h e ma saw h o l e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 ,w h i c hs h o w e dal i v e l y v i e wo ft h e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s y s t e m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so ft h i st o p i cn o to n l yh e l pu st o g e tab e t t e ra n dm o r ea c c u r a t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d a t a ,h e l pt op r o v e e a c ho t h e rb e t w e e n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f i n d i n g sa n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w h i c hw i l le n a b l eu st o u n d e r s t a n dm o r ec l e a r l yo ft h ef u n e r a lr i t u a l sa n dc u s t o m sa sw e l la st h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c o n c e p t sr e c o r d e d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a l s oh e l pu st ok n o wa b o u t s o m es o c i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s u c ha s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as o c i e t y ,l o c a lc u s t o m s , w o m e n ss t a t u s ,c l a s sd i f f e r e n c e s ,t h ec h a n g eo f p e o p l e si d e o l o g ya n ds oo n t h es u m u pa n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l e tm ec a m ei n t ob e i n gab a s i c i d e at h a tt h e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s y s t e mi nz h o ud y n a s t yb a s i c a l l yf o r m e di nt h e m i d - l a t ew e s t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a n db e c a m em a t u r ea n dp r e v a l e n ti nt h es o c i e t yt o l a t ew e s t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a l m o s ta f t e rt h em i d - t e r mo f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d y n a s t yw h i c hb e g a nt od e c l i n e t h i si d e ar u nt h r o u g h o u tt h ew h o l ep a p e r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o fm yp a p e ri sn o to n l ym a k ear e c o v e r yo ft h e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p r o c e s s b e f o r ea n da f t e rt h eb u r i a l ,b u ta l s oar e c o v e r yb e f o r et h ef u n e r a l ,w h i c hm a k et h e 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r i t u a la n dp r o c e s so fc e n t r a lp l a i n sr e g i o ni nz h o ud y n a s t ym o r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c l e a r k e yw o r d s :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c o f f i nd e c o r a t i o n s ;z h o ud y n a s t y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插图目录 图一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铜婴2 6 图二mi 北面荒帷局部3 6 图三m i 荒帷细部的针脚痕迹3 6 图四mi 荒帷图案3 6 图五m 2 0 0 1 铜娶、棺罩及其饰件平面图3 8 图六m 2 0 11 棺罩及其饰件平面图3 8 图七m 2 0 1 3 墓底棺饰分布图一4 0 图八m 2 0 1 0 墓底棺饰分布图4 l 图九m 3 l 椁室平面图及棺饰分布4 2 图十m 6 2 棺椁平面图及棺饰分布4 2 图十一m 15 2 井叔墓外棺三壁的串贝4 4 图十二m 1 7 0 井叔墓外棺东侧的串贝4 4 图十三m 1 2 1 平面图及内棺东南角的串贝4 4 图十四墓室填土中娶的痕迹4 5 图十五虢国墓m 2 0 1 1 椁盖板平面图4 7 图十六虢国墓m 1 7 0 1 铜婺出土情况4 8 图十七应国墓地m 1 兽面纹透雕铜片4 9 图十八张家坡西周墓地m 1 2 9 所出铜要构件及复原图5 0 图十九虢国墓与应国墓里发现的骨棺钉5 2 图二十曲阜鲁故城乙组墓的铜钉5 3 图二十一国君棺饰复原想象图( 据钱玄) 5 8 图二十二天子柳车赴圹想象图( 据聂崇义) 5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附表目录 表一两周中原地区符合文献的棺饰统计表3 2 附表一商代到战国中原地区棺饰出土情况统计表7 1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盎皇! 叁 日 期:鱼2 :堕:旦6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盔生j 叁导师签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皇曼曼曼曼曼曼皇舅皇皇量鲁置皇量暑皇曼量皇曼皇皇鼍毫m _ m m 皇皇詈舅舅鼍鼍量皇曼皇曼詈曼 绪论 所谓“棺饰”,即棺椁上面的装饰。说文有:“棺,关也,所以掩尸。”椁,说 文日:“葬有木椁也。”段玉裁注释:“木椁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城之有郭也。” 可见棺椁是用来作为埋葬死者的葬具使用的。棺的出现大约在新石器时代,质地一般是 以木质为主,也有石质、陶质及金属质地的,椁的出现比棺晚,通常也以木为之。随着 棺椁的出现与发展,其制作和使用越来越复杂化,不仅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使用制度,而 且对棺椁表面的装饰也越来越受重视,并纳入n s l n 的范畴。中国神秘文化词典中 对于棺饰的解释如下:“棺饰,是指饰棺之物。古代的丧车,上有各种装饰之物,以掩 饰棺木给人带来的凶丧意味,并炫耀死者之尊崇。礼记丧服大记中说饰棺。郑 玄注日:饰棺者,以华道路及圹中,不欲众恶其亲也。” 其实,在棺椁上面进行装饰的做法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仰韶文化时期就 曾发现在作为儿童葬具的陶瓮、陶盆、陶钵上绘制图案的现象。例如,西安半坡遗址中 出土的绘有人面纹、人面鱼纹或鹿纹的精美彩陶盆就是作为“瓮棺”使用的。这些纹 样,都带有某种宗教含义,可能与当时人的图腾崇拜有关系。龙山时期的陶寺也发现木 棺盖上覆盖“麻编物一层,两侧垂直棺底,应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棺饰,即棺帷的雏形。” 到了夏商时期,木质棺椁成为主要葬具,在棺椁外面进行的装饰主要是用芦席或彩绘 幔帐覆盖在棺椁上。例如,殷墟发掘报告就提到殷代墓葬“从二层台上留有白地黑 线的彩绘以及粗织物残迹看来,可能在椁上覆有幔帐”。又:“在五座墓的板灰上附 着席纹的痕迹,像是覆盖在棺上的。”此外妇好墓中也发现有类似的彩绘和幔帐的痕迹。 两周时期是我国各项礼制逐渐完备和制度化的时期,礼记檀弓上载:“有虞氏瓦棺, 夏后氏壁土,殷人棺椁,周人墙、置娶。”可见,棺椁已经有了一整套固定的装饰物, 具体包括:褚、帷荒、墙柳、齐、娶、池、贝、鱼等,对于棺饰的使用也有专门的制度 规定。 对棺饰的关注和研究,早在2 0 世纪7 0 年代就已经有学者做过此方面的工作,像于 。吴康:中国神秘文化词典,海南出版社,1 9 9 3 年,7 9 7 页。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6 3 页。 目中困社会科学院考占研究所:中国考古学论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占研究所建所4 0 年纪念) ,科学出版社,1 9 9 3 年,9 6 9 7 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 9 8 7 年,2 0 9 页。 。巾围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 9 8 7 年,2 0 9 页。 ”礼记檀弓上,【元】陈潞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2 9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省吾先生在解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上的“羽毛贴花绢”的性质时,认为这类棺饰 即左传中提到的“翰绘”。于先生通过分析和辨别文献并对照考古实物得出“翰 绘是在缯绢上贴以图案画和羽毛,以为棺饰”的结论。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许卫红女 士则认为“翰绘”为在葬具上涂抹装饰颜色,即棺椁上的髹漆绘彩均认为是“翰绘”。 韩伟在其论甘肃礼县出土的秦金箔饰片里也提到:“古代中国之天子、诸侯所用棺 具,均绘有美丽的纹饰,而且以用色不同来区别身份的尊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内 棺上的所谓“羽毛贴花绢”,俞伟超先生则认为正符合礼记丧大记中关于国君“裹 棺”装饰“君裹棺用朱绿”的记载。但此处又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裹棺”究竟 指什么。陈潞、孔颖达等人认为“襄棺,谓以缯贴棺裹也”,即用缯一类丝织物贴在 棺里,但俞伟超先生在分析了“裹”字本身的含义即“衣内也”后认为:“裹棺 之义,最初就是衣内之棺,即在丝织物里面的棺;后来引申为广义的内棺。” 在这个前 提之下,俞先生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上面的棺饰诠释为国君“襄棺”上的装饰, 并认为其符合国君用“朱、绿”的特点。对于这些争论点究竟孰是孰非,还需要更多考 古资料和进一步的研究来加以证明。除此以外,7 0 年代对棺饰的研究还有纪烈敏等人对 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所发现棺饰进行的释读,他们参考“三礼”文献将m 1 6 7 发现 的里外两层细绢棺罩和中间一床编竹分别解读为是褚、帷荒和池,三者合起来称作“柳” ,但同时也发现该墓所见的棺饰并不完全依照文献记载,其无论在棺饰形制上还是所 用等级上都与文献有不同之处,说明m 1 6 7 棺饰中所反映出的西汉礼制已不同于“二礼” 的记载。 由上可知,从2 0 世纪7 0 年代开始对棺饰进行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发 现的棺饰资料而言,由于当地有利的环境和气候因素,长江中下游地区墓葬里出土棺饰 的保存情况往往较中原地区要好,因而该地区发现的棺饰遗迹多且明显,容易引起专家 学者们的注意,中原地区则相对来说棺饰发现较少而且保存状况不好。近些年来随着考 古学科的发展、考古手段的不断更新以及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各 地棺饰资料不断被发现,还有过去发现但未贝重视的考古现象逐渐引起学术界的更多注 意。一些学者专家开始就棺饰展开研究并撰写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从以下三种形式来 回于省吾:天于艮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棺饰的解说,考占,1 9 7 3 年第2 期,1 2 6 1 2 7 页。 圆许卫红:秦至西汉时期木葬具的装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l 期,5 4 6 0 :许卫红:论 汉葬具上的四叶蒂形金属装饰,文博,2 0 0 3 年第2 期,4 9 - 5 6 贞。 。韩伟:论甘肃礼县出土的秦会箔饰 ,文物,1 9 9 5 年第6 期,4 1 l 贝。 w 礼记丧大记,【元】陈潞注,卜海占籍出版社,1 9 8 7 年,2 5 0 页。 俞伟超:马王堆一号汉墓棺制的推定,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 9 8 5 年,1 2 5 1 3 l 页。 。纪烈敏、张柏忠、陈雍:凤凰山一一六七号汉墓所见汉初地主阶级丧葬礼俗,文物,1 9 7 6 年第1 0 期,4 7 5 0 页。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棺饰的: 第一种,就棺饰的整体面貌进行综合性研究的文章,主要是先释读文献,厘清古代 棺饰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然后将考古材料与文献结合起来进行比照。例如张长寿先生的 墙柳与荒帷一文,即是在沣西张家坡井叔家族墓地发掘出土的一批棺饰资料的基 础上,将文献中提到的棺饰种类如褚、墙柳、帷荒、纽、池、铜鱼、振容、齐、戴等拿 出来分别加以阐述,主要参照文献记载和后代注疏对各类棺饰的形态、功用、摆放位置 和使用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再用实例加以证明。此类型文章还有秦始皇陵兵马 俑博物馆许卫红女士的:先秦时期葬具的装饰,该文论述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 到春秋战国时期葬具装饰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文献和考古发现资料重点讨论了周人的棺 饰情况。许女士在梳理葬具装饰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先秦时期棺 椁葬具的装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葬具表面作出的修饰,二是在葬具外再加覆盖物。” 并且认为“两种装饰除对葬具起到美化的效果外,一直被赋予了灵魂回转的宗教思想, 其上的各种装饰均带有宗教含义。这一类综合研究型的文章,有助于对棺饰的发展历程、 棺饰种类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但此类文章只是一个初步和简单的概括性介绍,并没有 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对饰棺制度进行全方位、详细的揭示,反映出的信息有限。 第二种,是拣取棺饰中的某一类或某几类来加以阐述,研究其名称来源、形态、位 置、功用、使用时间及演变等。如孙华先生的悬鱼与振容,该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木 构建筑的考察对周人饰棺为什么棺罩下要悬鱼和振容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周人 饰棺把铜鱼与象征水草的振容一起垂悬在棺罩池下,是仿照当时宫室建筑上的悬鱼和 “惹草”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对悬鱼与振容是何物和所起的作用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 识,提出了在房屋建筑中悬鱼与振容由迷信色彩的防火功能到实际表示使用者身份地位 功能的这一转变,见解很新颖,颇有参考价值。王龙正等人对周代的丧葬礼器铜霎 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写有周代丧葬礼器铜婴考一文,此文以考古发现的实物 资料为依据,主要阐述了铜娶的形制、用途和使用等级,并就其渊源、流变等方面信息 提出独到的见解。例如文章认为“铜霎的原形大概是一种兽面具”,又比较了周代墓葬 中发现的兽面铜霎和江西新干大墓与四川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具有巫术功能的铜面具, 提出这些面具可能即为铜霎的雏形的观点。这种观点的正确性虽仍有待更多考古发现的 证明,但作者以这样一种全新的视角看问题,很具启发性。第二种类型文章的特点是对 某一( 几) 类棺饰的阐述比较深入、全面,能清楚地认识墓葬中这类棺饰的面貌,但不 9 张长寿:墙柳与荒帷,文物1 9 9 2 年第4 期,4 9 5 2 页。 咎许卫红:先秦时期葬具的装饰文博,2 0 0 0 年第5 期,1 7 2 1 贞。 。孙华:悬龟与振容,中困典籍与文化,2 0 0 0 年第l 期,9 0 9 6 页。 哟王龙j i :、倪爱武、张方涛:周代丧葬礼器铜婺考,考古,2 0 0 6 年第9 期,6 1 7 l 页。 1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涉及其他棺饰的情况,更无法窥知整套棺饰的使用情况及饰棺仪程方面的信息。 第三种文章是就考古发现的某一墓地或墓葬里出土的棺饰情况进行分析,如吉琨璋 等人写的千年奇遇的荒帷和山西横水西周墓地研究三题 就是对2 0 0 4 年至2 0 0 5 年发掘的山西横水西周墓m 1 椁室里的荒帷作具体分析,展示了出土荒帷的保存状况、 形状、花纹等信息,依据文献对荒帷的形态、材质、作用等进行了分析,并对三礼书上 涉及到的一整套饰棺用具进行总结。此外还有像纪烈敏等人的凤凰山一六七号墓所见 汉初地主阶级丧葬礼俗,也是针对一座墓中出土的完整棺饰进行解读。孙华先生关 于晋侯瓤组墓的几个问题 一文,对晋侯瓤及其夫人墓里出土的棺饰依照文献进行了 分析,根据文献归纳出周人的饰棺之制,又结合考古实例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周 人饰棺形成国君棺罩池下悬鱼、墙外立戴圭之霎这样的制度,很可能己在西周中期后段 即懿、孝之际以后”,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对典型例子的考察,对于周代棺饰制度的 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类型文章因其更加直观地将文献与考古资料联系起来, 直接运用考古实例去验证文献,据此对一个特定墓葬或墓地的棺饰情况就会了解得较为 清楚。 在过去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棺饰作为一类不太明显的出土资料容易被忽略,少有人 单独拿出来进行研究。棺饰大多依附在木质棺椁上,因时代久远和环境所限,棺椁往往 保存不好,有些荡然无存,这就直接影响了棺饰的保存;再加上很多棺饰的材质是丝麻 制品和木制品容易腐朽,也决定了今天我们所能找到的资料有限,即使是有些玉石质和 铜质棺饰,因棺椁朽烬而散落在木棺椁周围,常与随葬品混在一起而难于区分:过玄, 对于文献记载的棺饰搞不清,饰棺仪程更不清楚,所有这些原因都导致以前在棺饰方面 的研究比较薄弱。即便有前人做过一些相关分析,也只是撷取棺饰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 面进行的研究,论述比较简单,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鲜有人明确、系统地将棺椁装饰作 为一个单独的课题来加以研究。本论文正是试图在一个具体的时空范围内,把棺饰作为 一个整体的文化现象加以解读,以便能全方位清楚地揭示出中国古代棺椁装饰的全貌和 整个饰棺仪程。 本篇论文在尽量全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希望能够通过考古资料的 综合和分类,较为详细地反映出两周之际中原地区的棺椁种类及饰棺制度,将考古实物 结合仪礼、礼记、周礼等文献记载加以对比,找出同与不同之处,复原一整套 棺饰的面貌和当时人的饰棺仪程,从而使过女人们不甚了解的饰棺制度和内容能直观地 固吉琨璋、王金平:千年奇遇的荒帷,中国文化遗产,2 0 0 6 年第2 期6 5 6 7 页。 雪吉琨璋、宋建忠、田建文:山西横水两周墓地研究三题,文物,2 0 0 6 年8 月,4 5 4 9 页。 西孙华:关丁晋侯口组墓的几个问题,文物,1 9 9 5 年第9 期,5 0 5 7 页。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现在世人面前。本文研究的主题为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棺饰,在此需要说明以下三点: 第一,本文所选择的时代为两周时期,限于文章篇幅和个人能力所及,同时也因周 代是各种丧葬制度形成和主要使用时期,故只把两周时期作为所要探讨的时间段,之前 和之后的棺饰情况此处不做讨论。 第二,本文所讨论的“棺饰”仅指棺椁上直接附加的装饰物。从新石器时代至两汉 时期,对于棺椁的装饰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在棺椁表面进行彩绘或漆绘; 二是在葬具上放置木竹框架和在其上覆盖织物( 包括附缀在织物之上的装饰) 。笔者在 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两周时期彩绘和髹漆的棺椁数量庞大,很多已腐朽成灰难于统 计,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总结;此外,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来看,周人棺饰并不包括 直接绘在葬具表面的装饰,而只限定于棺椁外面的附加装饰,本论文采取与文献相符的 方式。 第三,所讨论的地域只定位于中原地区,原因有三:首先,笔者居于中原,所能收 集到的资料以中原地区最为丰富;其次,中原是“三礼”等文献所主要辐射的区域,棺 饰使用应更加符合“三礼”书所记载的制度规范,这样易于将其同文献加以对比:再次, 楚国等地因棺椁保存相对较好,棺饰发现相对较多,所做过的整理和研究也较中原要多, 而中原地区虽近些年来也积累起一批资料,但系统的研究目前还不是很丰富,急需要对 此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分析。故此,笔者将重点讨论的地域放在中原地区。所谓“中原” 这一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文化上和地域上的区分。文化上,本文采用“中原文化 区“的概念,即周文化所在区域,包括华北南部、淮水以北、陕西关中及山东半岛广大 地区;地域上讲亦有狭义广义之分,与上述”中原文化区“相匹配,在此取广义中原一 说,即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陕西关中一带、山西和河北北部、山东西部、江苏 西北部、安徽北部部分地区。 本论文资料收集有限,一方面是限于资料本身不丰富,材料零散,难于辨认;更主 要的方面是因为本人学识和能力有限,许多报告中未明确提到但有可能归为棺饰的文物 不能判断,由此造成资料不足,这是本论文的一个问题。此外就是因条件所限也没有能 进行实地考察,这使得对于棺饰的认识和对其位置摆放及功用的分析不能做到更加直观 和准确。另外还有驾驭和使用文献的能力有一定欠缺。在此热忱期望各位方家学者和老 师同学能多多指教,提出宝贵意见,以图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古代文献所见周代饰棺制度 第一节解读“三礼 文献中的周人饰棺之制 两周时期棺饰内容和饰棺仪程多记述于仪礼、礼记、周礼等文献及其后代 注疏当中。虽然“三礼”成书较晚,一般认为都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成书的,但是从 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很多墓葬中出土的棺饰资料尤其是周人从西周中期后段到春秋中期 这一阶段的棺椁装饰还是颇为符合文献所记饰棺制度的,这说明在“三礼”成书之前已 经有不成文的# l n 存在。因此我们在讨论周代棺饰的时候,考古发现的实物材料必须要 与“三礼”等文献进行对照,既要通过文献记载来识别考古发现的实物,又要辨别出实 际情况与文献的差别,同时还要补充文献中没有记述的内容,以真正揭示两周时期中原 地区棺椁装饰的全貌。 礼记檀弓上有:“有虞氏瓦棺,夏后氏里周,殷人棺椁,周人墙置婴。”说 的是棺椁之起源及不同时代所使用棺椁的情况。据陈潞,“壁周,或谓之i n ,墅者,火之余 烬。莶治士为砖而四周于棺之坎也。”该句意思是:有虞氏时期使用瓦棺来安葬死去之人, 夏后氏时在瓦棺之外用土做成砖围于棺之四周,殷代开始用棺椁来安葬死者,周人则又 在棺椁外面加墙柳、霎扇等饰棺之具。墙、霎皆为周人棺饰种类。陈潞日:“墙,柳衣也。柳 者,聚也,诸饰之所聚也,以此障枢。霎,如扇之状。”即墙加诸于柳之上,柳是用来承载各 种棺饰的。霎是一种形似扇子的棺饰。对于此类专有饰棺名物将在后面进行具体的解释。 礼记丧大记中对于周代棺饰种类和棺椁装饰情况记录最为详细具体,其文如 下: 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锦褚。加伪荒。缥纽六。 齐。五采五贝。黼婺二。黻娶二。画娶二。皆戴圭。鱼跃拂池。君缣戴六。稳披六。大 夫画帷。二池。不振容。画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锦褚。曛纽二。玄纽二。齐。三采 三贝。黻娶二。画娶二。皆戴绥。鱼跃拂池。大夫戴前缥后玄。披亦如之。士布帷布荒。 一池。揄绞。缣纽二。缁纽二。齐。三采一贝。画娶二。皆戴绥。士戴前缣后缁。二披 用缣。 这条文献主要记述了君( 诸侯) 、大夫、士不同等级之间的不同饰棺之物。郑玄、 礼记檀弓上,【元】陈潞注,上海占籍出版社,1 9 8 7 年,2 9 页。 。礼记檀弓上,【元】陈潞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2 9 贞。 礼记丧人记,【元】陈潞注,上海占籍出版社,1 9 8 7 年,2 5 1 页。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颖达、贾公彦、陈潞等人对此都做过详细的注解。根据陈沿的解释,“君诸侯也。”所谓 “龙帷”、。画帷”、“布帷”指的是不同等级使用的帷。国君使用的是上面画有龙的帷,帷之上 部在前、左、右三面设有“池”。帷上设池是因为池是仿照死者生前所居住的宫室屋檐下承接雨 水的天沟,案“天子生有四注屋,四面承雷,柳亦四池,象之。诸侯屋亦四注,而柳降一池,阙于 后一,故三池也。” 池下设有振容,柳衣的荒下边缘饰有黑白相间的黼纹。“黼荒”、“画荒”、 “布荒”是不同等级所用的荒。所谓黼荒,陈潞有:“缘荒旁为自黑斧文,故云黼荒。” 人夫的荒上 边缘饰有云气纹,故曰“画荒”,上的荒上没有纹饰,乃用白布做,叫“布荒”。荒中央画着三行 火的图案和两个“己”字相背的图案三行。“又画两己相背为三行,故云黻三列。”荒下又用 白色的锦做的褚覆盖在棺上和周围,外面再加帷荒。“伪”乃“帷”之音误。帷与荒之间用 六条缥帛做的纽带相联,两旁各三,总共有六根,荒的尖顶上有用五彩缯上下缝合制成 的齐,齐周围还交络挂着五行贝。柩车两旁有人持两把画有黑白纹饰的娶,两把画有黑 青纹饰的婺和两把画有云气的娶以护柩。郑玄注引汉礼日:“为白黑文则日黼娶,以青黑文则 日黻娶,为云气则日画娶。”在要扇两角都戴有圭玉作为装饰,池下悬有车行受振动就会 上跃拂池的铜鱼。国君柩车上有六根缥帛做成的戴以连接柳与棺上的束,还有六根愿帛 ( 绛帛) 带子做披以牵引柩车。大夫的帷上画着云气,帷上两面设池,人夫设二池,有说 前后二池者,有说左右二池者,未知孰是。池下不设振容,柳衣的荒下边缘饰有云气。荒中 央画着三行火的图案和两个“己”字相背的图案三行。荒下又用白色的锦做的褚覆盖在 棺上和周围,帷与荒之间用两条镳帛( 绛帛) 纽带和两条玄帛纽带相联,荒的尖顶上用 三彩缯上下缝合制成齐,周围交络挂着三串贝。枢车两旁有人持两把画有黑青纹饰的娶 和两把画有云气的婴以护柩,娶扇两角都戴有用五彩羽毛做的绥,池下悬有车行受振动 就会上跃拂池的铜鱼。陈潞日:“绥者,用五采羽作蕤。” 大夫柩车上连接柳与棺上之束的 戴,前面两根是绛色的,后面两根是玄色的,牵引枢车的披也是前面两根绛色,后面两 根玄色。士所用的帷和荒都是白布做的,上面不画纹饰,帷上只有前面一面设池,池上 系着画有雉鸡的青黄色缯带。陈潞注:“一池在前。”“揄,摇翟也,雉类,青质五色。绞,青 黄之缯也。画翟于绞,缯在池上。帷与荒之间用两条曛帛( 绛帛) 纽带和两条缁帛纽带相 联,荒的尖顶上用三彩缯上下缝合制成齐,周围交络挂着一串贝。柩车两旁有人持两把 ”礼记丧大记,【元】陈潞注,上海古籍 版社,1 9 8 7 年,2 5 1 页。 。礼记正义丧服人记( 十三经注疏整理本) ,【汉】郑玄汁【唐】孔颖达疏,北京火学版社,2 0 0 0 年,1 4 9 7 贝。 9 礼记丧大记,【元】陈潞注,上海占籍出版社,1 9 8 7 年,2 5 l 页。 礼记丧大记,【元】陈潞注,:海占籍出版社,1 9 8 7 年,2 5 l 页。 。周礼注疏天官缝人( 十三经注疏整理本) ,【汉】郑玄注【搿】贾公彦疏,北京大学f j 版社,2 0 0 0 年,2 4 7 贝。 9 礼记丧大记,【元】陈滞注,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