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8_第1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8_第2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8_第3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8_第4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五 信息筛选题和内容分析概括题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信息筛选题和内容辨析题 核 心 突 破 规 范 养 成 练 出 高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陈性之 陈 亮 往尝论乡之富人,以陈性之为第一。余尝款性之门,阒然如无人声。顷之,一僮出,问客姓氏,已而肃客入,主人相与为礼,已而杯盘罗至,终不见喧嘈之声。性之面目严冷,与人寡合,虽大会集,率不过三数客。遇有所往,虽百里夜半,亦疾驰竟归。一日,与乡士大夫过予,自命行庖具饭。食毕,从容言曰: “ 某素不解饮,一饱之外,虽留何用? ” 予亦不强也。衣食取足,不为分外经营。不交涉邑官吏,谒入县庭,则不问可以知其令之贤矣。盖其自为过多,为人过少,若有取于杨朱之道者。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然予闻性之官剑浦,乡人陈公质且老,而羁置在焉。性之曲意抚存之,使之自忘其为罪戾也。居亡何,公质死。性之还自旁郡,道逢兵马都监者往验其死,性之嘱以徐行: “ 有檄止君矣。 ” 性之亟趋郡白事,得追还其都监者,又为治其后事颇悉。盖古之义侠所谓不以存亡为解者,大率亦此类。繇此言之,士之素守里闾,曾不得少自概见于世者,岂必曰乡称善人而已乎!性之以赀补迪功郎,尝主南剑之剑浦簿,以忧去官,而不复调矣。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性之家故多竹,不以 与人;多美器用,不轻以假人, 居厚每笑于余无所不可。墓上之铭,宜颐之有请也。颐尝从予游,郡以其名上礼部,而性之死矣,盖癸卯十有二月七日也。得年凡七十岁。 ( 选自陈亮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 【 注 】 居厚:指徐居厚,陈性之的亲家,作者的朋友。 颐:陈性之的儿子。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陈性之富甲乡闾;外表严肃冷峻,家风严谨;仆人对待来客恭敬 而有礼 貌,做事小心谨慎,不发出声响。 B . 陈性之做客时,自命厨师准备饭食,可见其率直;不需打探就能 看出县令是否贤能,可见其善于辨别官吏。 C . 乡人陈公质死于他乡,性之将其后事料理得很周到;作者认为性 之是社会上没名望,不为人所察知的义士。 D . 郡里把陈性之的名字上报到礼部,但就在这时他却死了;性之的 儿子与作者熟识,请作者为性之写墓志铭。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现场答案 C 存在的问题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提示 该答案之所以选 C ,可能与两点有关:一是先入为主,有人为陈性之作传,他怎么可能 “ 没名望 ” 呢;二是对 C 项所涉及的原文区域 ( “ 盖古之义侠 调矣 ” ) 理解不透,因为该段文字是以议论为主,句意较难懂。其实,仔细比对,就会发现这两句议论显然是针对陈性之为乡人陈公质料理后事而发。后 面的记叙文字暗含“ 没名望 ” 之意。 请修改为正确答案 解析 郡里上报礼部的是陈颐而不是陈性之。 D 【 参考译文 】 以前曾经谈论乡里的富人,认为陈性之是首富。我曾经敲性之的门,静悄悄的,好像没有人回应。过了一会儿,一个奴仆走出来,问我姓什么,不久就恭敬地把我带进去,主人以礼接待了我,没过多久,杯盘都摆出来了,始终听不到喧闹嘈杂的声音。性之外表严肃冷峻,与人很少来往,即使是大聚会,也只不过三四个人。遇到有外出的情况,即使半夜还在百里之外,终究也是骑马快速返回家里。一天,他和乡里的士大夫拜访我,自命厨师准备饭食。吃完饭,他从容地说: “ 我向来不喝酒,除了吃饱,即使留下来,又有什么用呢? ” 我也就没有再勉强。性之只满足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于有吃有穿,不会额外再去赚钱。他与当地官员没有交往,如果到县衙有事禀告,他不用问,就可以知道县令是否贤能。这大概是因为他考虑自己太多,考虑别人太少,就好像向杨朱学习一样。 然而我听说当性之在剑浦做官时,乡人陈公质年岁将老,却因犯罪而被关押在这里。性之故意迎合、抚慰他,使他活下来,让他忘记自己是犯罪的人。过了没多久,公质死了。当性之从隔壁郡县回来时,在路上恰逢兵马都监前去验证公质的死,性之嘱咐他们慢慢地前行,说: “ 有官府公文阻止你们啊。 ” 性之急速赶往郡县将此事禀告给官府,还能够追上并将公文交给了那些都监,又将公质的后事详尽地部署给他们。大概那些所说的不因为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生或死而被察知的古代侠义之士,大都也是这个样子吧。由此推之,一直住在乡里,很少为世人所了解的士人,难道一定是乡人说的善人而已吗?性之用钱买了迪功郎这个官职,曾经掌管南剑的剑浦簿,后因父母去世辞去官职,却没有再被调任。 性之的家以前有很多竹,他从不把它们给人;用的大多是华美的器物,他从不将它们轻易借给人。居厚经常笑我没有什么不可以。墓志铭,理应是陈颐请我写的。陈颐曾经跟着我外出求学,郡县将他的名字上报给礼部,然而性之却死了,大概死于癸卯年十二月七日。享年七十岁。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内容辨析题 ( 分析概括题 ) 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那么,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主要应在时间、地点、人物、细节、信息有无和因果关系等方面比对、分析。 一、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 ,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 “ 时间错误 ” 的陷阱。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 . ( 2 0 1 0 课标全国 ) ( 花云 ) 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 第 6 题选项 B :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 . ( 2 0 1 0 课标全国 ) ( 花云 ) 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 第 6 题选项 B :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时间有误。原文是“文逊战死”之后“贼攻三日不得入”,而后“城陷”。该项中“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表述错误。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2 . ( 2 0 1 0 山东 )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 第 12 题选项 C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 . ( 2 0 1 0 山东 )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 第 12 题选项 C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比对选项与原文,可以发现申甫是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总兵,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总兵后才感动。授予官职的时间弄错了。 二、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 “ 地点概括误 ” 的陷阱。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 . 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尹思令率众万余人,谋袭盱眙。三军咸惧。韶 ( 指传主段韶 ) 谓诸将曰: “ 霸先等智小谋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诸君不足忧,吾揣之熟矣。 ” 乃自将步骑数千人倍道赴泾州。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军卒至,望旗奔北。 选项:段韶擅长统众,面对敌人的侵扰时,善于鼓舞士兵的士气。泾州一战,段韶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几千人突袭,尹思令败逃 。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地点有误。“泾州一战”应为“盱眙一战”。 2 . ( 萧燧 ) 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 ( 成串的钱 ) 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 ( 吝惜授予官职 ) ,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选项:萧燧出京管理严州。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正确无误。 三、比对人物: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 将 “ 彼 ” 强接在 “ 此 ” 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 “ 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 ” 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 . ( 2 0 1 2 广东 )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 ( 指传主陶澍 ) 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第 8 题选项 C :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三、比对人物: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 将 “ 彼 ” 强接在 “ 此 ” 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 “ 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 ” 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 . ( 2 0 1 2 广东 )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 ( 指传主陶澍 ) 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第 8 题选项 C :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选项错误,张冠李戴,“首先倡导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2 . 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 ( 王存,传主 )曰: “ 此吾职也。 ” 入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 选项: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址,侵占官道,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欢迎。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 . 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 ( 王存,传主 )曰: “ 此吾职也。 ” 入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 选项: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址,侵占官道,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欢迎。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请求朝廷责令修复河堤的不是王存,而是“中人” (朝中之人 ),原文是王存为民请命,解除了百姓的差役。 四、比对关键细节: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 ( 关键词语 ) 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 . ( 2 0 1 2 新课标全国 )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 “ 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 燧怒曰: “ 初仕敢欺心耶! ” 第 6 题选项 A :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四、比对关键细节: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 ( 关键词语 ) 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 . ( 2 0 1 2 新课标全国 )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 “ 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 燧怒曰: “ 初仕敢欺心耶! ” 第 6 题选项 A :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关键细节有误。原文说,秦桧当权,秦桧的亲信私下里向萧燧说情。选项 A改为“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多了个“与”字,使原文中的一个人“亲信”变成两个人“秦桧和亲信”,从而改变了原文意思。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2 . ( 2 0 1 3 大纲全国 ) 慧度 ( 指传主杜慧度 ) 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 第 10 题选项 D :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 . ( 2 0 1 3 大纲全国 ) 慧度 ( 指传主杜慧度 ) 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 第 10 题选项 D :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关键细节有误。原文“能弹琴”曲解为“只管弹弹琴”,“颇好 庄 老 ” 曲解为“读读 庄 老 ” 。 五、比对添加内容: “ 添加 ” 就是通过 “ 无中生有 ” 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 “ 制造 ” 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 “ 无中生有 ” ( 或于文无据 ) 的陷阱。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 . ( 2 0 1 3 新课标全国 ) 文升 ( 指传主马文升 ) 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第 6 题选项 D :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大盗至钧州”,并没有“各处骚 扰”,“骚扰”一说没有根据。 2 . ( 2 0 1 2 重庆 )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第 10 题选项 A :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 承担过很多重任”于文无据。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六、比对句间因果关系: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是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 “ 因 ” 和 “ 果 ” 两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 “ 因此 ”“ 以致 ” 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 . ( 2 0 1 2 四川 ) ( 贺钦 ) 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第 10 题选项 D :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 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六、比对句间因果关系: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是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 “ 因 ” 和 “ 果 ” 两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 “ 因此 ”“ 以致 ” 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 . ( 2 0 1 2 四川 ) ( 贺钦 ) 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第 10 题选项 D :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 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因果不当。原文意思是贺钦以医闾自称,人们才把他称为医闾先生,贺钦隐居医无闾山,并非学医。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2 . ( 2 0 1 3 辽宁 )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 ( 指王尧臣 ) 为陕西体量安抚使。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第 6 题选项 B :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 . ( 2 0 1 3 辽宁 )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 ( 指王尧臣 ) 为陕西体量安抚使。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第 6 题选项 B :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因果不当。作者认为任福战死的直接原因是任福不听指挥导致的 (违节度 ),而主帅韩丞相因“失律” (军队出师不利 )罪而遭免职。选项对这两个人的原因解释是不当的。 一、信息筛选题 ( 一 ) 审题 1 看清题材。不同题材的文章,考查的内容会有区别。写人,考查人物的性格或相关事件;写物,了解与物相关的特征;写景,赏析特定地点的独特景色;叙事,分清事件的种类。 2 审清题干。做文言信息筛选题审读题干特别重要,因为题干明确了筛选的标准、答题的方向。题干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标准限制语人物标准条件标准。 ( 1 ) 标准限制语。常见限制语有: 全都表现,意味着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都符合信息标准要求; 直接表现,意味着间接表现不在其中。 ( 2 ) 人物 ( 或事理 ) 标准,即行为、性格的主语。用此标准可以衡量哪些选项非其所为。 ( 3 ) 条件标准。一般用非常准确而简明的语言交代筛选最主要的条件。这是审题的着力点,特别要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 【 审题练 习 】 读读下面的题干,画出 “ 标准限制语 ”“ 人物标准 ”“ 条件标准 ” 三部分 ( 可在题干中圈出 ) ,并说明 “ 条件标准 ” 的含义。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标准限制语何灌人物标准行事有成条件 标准的一组是 条件标准的意思是:行事有成,意谓做事成功 ,重在 “ 成 ” ;“ 成 ” 强调结果,做事的手段、方法或过程均不在其中。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颜斶 “ 士贵于王 ” 思想的一组是 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标准限制语颜斶人物标准“ 士贵于王 ” 思想条件标准的一组是 条件标准的意思是: “ 士贵于王 ” 意谓士比君王高贵。 ( 3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标准限制语张讷、张诚人物标准兄弟情深条件标准的一组是 条件标准的意思是: “ 兄弟情深 ” 是指兄与弟之间的深厚情义。 ( 4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 “ 爱护百姓 ” 和 “ 廉洁无私 ” 的一组是 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标准限制语彻里人物标准“ 爱护百姓 ” 和 “ 廉洁无私 ”条件标准一 条件标准二的一组是 条件标准的意思略。 ( 二 ) 答题 1 . 步骤: ( 1 ) 回归原文,看清主体。将选项句放入原文,分清并对照主体、客体。识清谁是当事人。文言文中常有主语省略现象,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明确主语,辨明事件行动语言是由谁发出的。 ( 2 ) 依照标准,辨别筛选。依照题干的信息筛选的三个标准,对所有选项运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2 . 方法: “ 一析两非 ” 法。 如何使用 “ 一析两非 ” 法排谬? 做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句代入原文进行比对、排除。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比对、排除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用 “ 一析两非 ” 法排谬的过程。 “ 一析 ” 就是辨析题干要求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所谓“ 直接表现 ” ,就是正面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所谓 “ 间接表现 ” ,就是指侧面描述、作者评论等。题干未出现 “ 直接表现 ” 词语的,往往包括直接和间接两方面。 “ 两非 ” 就是非其人,非其事。 非其人,就是首先排除不合人物标准的选句。命题者在设置错例时往往用 “ 张冠李戴 ” 法把不同人物所言之语、所为之事混在一起,而且在摘取选句时又多隐去主语。因此,解题时可先将选句代入原文,找出主语,即选句内容的发出者是谁,把那个 ( 些 )不合人物标准的选项排除掉。 “ 非其人 ” 的前提是题干要求选出“ 直接表明 ( 现 ) ” 的句子。 非其事,就是在满足人物标准后再看其人其事是否合乎条件标准。用 “ 非其事 ” 排除那个 ( 些 ) 不合条件标准的选项。这项工作最关键。因为命题者在设置错例时,往往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际上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选句进行干扰。因此,考生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把选句代入原文,仔细分析揣摩,不可只看表面意思,而要看到句子的深层含意。 【 答题练习 】 尝试用 “ 一析两非 ” 法做下面的题目。 王章字仲卿,泰山钜平人也。少以文学为官,稍迁至谏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元帝初,擢为左曹中郎将,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善,共毁中书令石显,为显所陷,咸减死,髡,章免官。成帝立,征章为谏大夫,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王尊免后 , 代者不称职 , 章以选为京兆尹。时帝舅大将军王凤辅政,章虽为凤所举 , 非凤专权,不亲附凤。会日有蚀之,章奉封事,召见,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上初纳受章言,后不忍退凤。章由是见疑,遂为凤所陷,罪至大逆。语在元后传。 初 , 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其妻呵怒之曰: “ 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乃反涕泣,何鄙也! ” 后章仕官历位,及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 “ 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 ” 章曰: “ 非女子所知也。 ” 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章小女年可十二,夜起号哭曰: “ 平日狱上呼囚,数常至九,今八而止。我君素刚,先死者必君。 ” 明日问之,章果死。妻子皆徙合浦。 大将军凤薨后,弟成都侯商复为大将军辅政,白上还章妻子故郡。其家属皆完具,采珠致产数百万。时萧育为泰山太守,皆令赎还故田宅。章为京兆二岁,死不以其罪,众庶冤纪之,号为三王。 ( 选自汉书 卷七十六 ) 【 注 】 封事:古代臣子上书奏事,防有泄密,用袋封缄,称为封事。 牛衣: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多用乱麻、草编织。 三王:指王尊、王骏、王章三人。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王章 “ 刚直不阿 ” 性格的一项是 ( ) 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 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善,共毁中书令石显 稍迁至谏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 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不亲附凤 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 召见,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 死不以其罪,众庶冤纪之 A . B . C . D . ( 1) 一析: 。 ( 2) 非其人: ( 只写序号 ) ( 3) 非其事: ( 只写序号 ) 直接表现 解析 句主语是 “ 大臣贵戚 ” ,属间接表现。 句主语是 “ 众庶 ” ,属间接表现。 解析 是王章所为,但表现的是官吏之间的争斗,非 “ 刚直不阿 ” 。 只是叙述王章上书的结果,属间接表现。 答案 D 【 参考译文 】 王章字仲卿,是泰山钜平人。青年时代凭着擅长文化知识做了官,逐渐就升任到 谏大夫,在朝廷里他因敢于直言进谏而出名。汉元帝初年,他被提拔做左曹中郎将,和御史中丞陈咸很友好,一同抨击中书令石显,后被石显陷害,陈咸免了死罪却遭受了髡刑,王章也被免去了官职。汉成帝即位,征召王章担任谏大夫,接着升任他担任司隶校尉,大臣和皇亲国戚们都敬畏他。王尊被免官后,接替他职务的人不称职,王章被选为京兆尹。当时皇帝的舅舅大将军王凤辅佐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王章虽然曾被王凤举荐,但他仍批评王凤独断专权,不亲近依附王凤。恰逢又发生了日食,王章上书奏报封事,皇上召见了他,他进谏说王凤不可以 再继续任用,应该重新挑选忠诚贤能的人来辅政。皇上刚开始接受了王章的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