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郑鹤声史学初探.pdf_第1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郑鹤声史学初探.pdf_第2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郑鹤声史学初探.pdf_第3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郑鹤声史学初探.pdf_第4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郑鹤声史学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郑鹤声史学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 i s s e r t a t i o nf o rm a s t e rd e g r e ei n2 0 1 0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 0 2 6 9 s t u d e n ti d :5 1 0 7 2 9 0 2 0 1 0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ap i l o ts t u d yo nt h e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o f z h e n gh e - s h e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坠竺卫垦! = ! 塾哩皇望! q ! h i 苎! q ! ! m a j o r :h i s t o r i c a lt h e o r ya n d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s p e c i a l t y :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a n dc ul t u r a l ! 塾q 望g 塾! 璺i 望! 坠至q ! 塾宝丛! 坚y t u t o r : ! = q ! ;丛坠! 垒坠g 苎i 垒坠g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m al i n f i n i s h e di na p r , 2 0 1 0 s h a n g h a i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删y 1 7 4 2 8 4 2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郑鹤声史学初探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 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 明并表示谢意。 的 作者签名: 日期:冲年歹月,7 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奉 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 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 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 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奉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 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本人签名虽砼 瑚j 口年r 月f 7 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 过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 为有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化论义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呈挂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朱政惠教授华东师大历史学系主席 房鑫亮教授华东师大历史学系 邬国义教授华东师大历史学系 王东教授华东师大历史学系 路新生教授华东师大历史学系 论文摘要 郑鹤声( 1 9 0 1 1 9 8 9 ) ,我国现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主要从事文献目录学、 中国近代史、中西交通史以及史学史方面的研究。本文以其主要代表作为主线, 结合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背景,对其学术成就、治学方法和精神以及影响进行初 步探索,力求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认识郑鹤声的学术思想,揭示其史学特色和价 值,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全文由引言、正文四节和结语组成。引言略论研究缘起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 本文写作思路。第一节通过对郑鹤声生平与学术渊源的考察,研究其史学思想。 第二节围绕郑鹤声中国文献学概要、中国史部目录学两本著作,对其历史 文献学方面的成就进行概括。第三节通过对其近代史的研究,揭示郑鹤声对近代 国运的探索之道。第四节介绍了郑鹤声在中西交通史领域的成就,主要围绕对郑 和下西洋的研究展开。结语部分对郑鹤声在历史教育以及边疆研究方面进行了补 充,并就其治学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关键词:郑鹤声历史文献学 中国近代史中外交通史 a b s t r a c t z h e n gh e - s h e n g ( 1 9 0 1 - 1 9 8 9 ) i saf a m o u sh i s t o r i a ni nm o d e r nc h i n a ,h e m a i n l ye n g a g e di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b i b l i o g r a p h y ;m o d e r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 c h i n e s e a n dw e s t e r nt r a f f i ch i s t o r ya n d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t h i sp a p e rt a k e sh i sm a g n u m o p u sa sa n a l y z i n gm a i nh n e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w h o l et r e n d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o d e r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n o g r a p h y m a k e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i n q u i r yi n t oi t s a c a d e m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a n d s p i r i ta n dh i si n f l u e n c e w es e e kt o u n d e 璐t a n d z h e n gh e - s h e n g s a c a d e m i c t h o u g h t , m a k ek n o w nh i s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v a l u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nt h eb a s i so fs e e k i n gt r u t hf r o mf a c t s , i no r d e rt op r o v i d eu s e f u ll e s s o n sa n d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f o r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t h i s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t h ep r e f a c e ,f o u rc h a p t e r so ft h et e x ta n d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p r e f a c ei n t r o d u c e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i st o p i c ,t h e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e sa n di t s a n a l y s i sp a t h c h a p t e rii n v e s t i g a t e sz h e n gh e s h e n g s h i s t o r i c a l t h o u g h tb ys t u d y i n gh i s l i f ea n da c a d e m i c o r i g i n c h a p t e r s u m m a r i z e sz h e n gh e - s h e n g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nh i s t o r i c a l b i b h o g r a p h yb y i n t r o d u c i n g a n d c h a p t e r i r e s e a r c h e sh i sm o d e r nh i s t o r ys t u d y ,w h i c h i n c l u d e dh i si d e aa b o u te x p l o r i n go ft h ew a yo fc h i n e s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m o d e r n t i m e c h a p t e r i v d e s c r i b e sz h e n gh e - s h e n g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t h ef i e l do ft h e 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t r a f f i ch i s t o r y , a n dm a i n l yf o c u s e so nt h es t u d yo fz h e n g h e sv o y a g e s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s u p p l e m e n t sz h e n gh e - s h e n g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n h i s t o r y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s t u d yo fb o r d e ra r e a , a n ds u m m a r i z e sh i ss c h o l a r l y r e s e a r c h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 z h e n gh e - s h e n g hi s t o r i c a lb i b l i o g r a p h y c h i n e s em o d e r nh i s t o r y 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t r a f f i ch i s t o r y 目录 引言 ”“”- ”一” 1 页 第一节学术渊源与史学思想”2 页 一、生平与学术渊源2 页 二、史学思想3 页 第二节历史文献学的研究7 页 一、中国文献学概要:建设现代文献学的初步尝试7 页 二、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史部目录学9 页 第三节中国近代史的探索1 3 页 一、从世界变局中看中国近世史1 3 页 二、求索近代国运的兴衰之道1 6 页 三、中华民国建国史:当代国史的探究1 8 页 第四节中外交通史领域的辛勤耕耘2 1 页 结语一2 6 页 参考文献2 8 页 后记3 2 页 引言 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郑鹤声( 1 9 0 1 - 1 9 8 9 ) 称得上是一位著述宏富、在多个 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史学家。他早年求学于南京高师,1 9 2 5 年毕业后,长期任 职于高等院校和文教机构,勤奋治史六十余年,在中国史学史、目录学、文献学、 史料学、清史、民国史、中外交通史、民族史等领域成绩斐然。他的史学,与民 国年间注重传统史学继承的“南高”学风有较深的渊源,系统梳理并深入研讨其 学术,不仅是批判继承前辈学术遗产的需要,也有助于多方面地加深对现代史学 发展趋势与特点的认识。 关于郑鹤声的研究,目前所见,较值得注意的有郑一钧的郑鹤声( 梁自 沽,陶滋年主编山东现代著名社会科学家传第一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 、许林章的历史学家郑鹤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诸暨市文 史资料委员会编诸暨文史资料第4 辑) 、陈尚胜的郑鹤声对中国历史研究 的贡献( 文史哲1 9 9 6 年第3 期) ,以及郑鹤声自述( 见高增德,、丁东 编世纪学人自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0 年版) 和任恒俊、陈尚胜、翁惠 明、朱亚非于郑鹤声逝世后在东岳论坛( 1 9 8 9 年第5 期) 发表的纪念文章。 这些文章,对其生平及学术活动,总体上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但对其在具 体学术成就的研究,则尚处不平衡状态,有的还相当粗略。如一般公认,郑鹤声 的学术成果,最突出是在中外交通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史学史与历史文献学几 方面。但目前讨论的则多为历史文献学方面,如桑良知的专科日录学著作一 中 国史部目录学) ( 图书馆学刊1 9 8 4 年第0 2 期) ,以及张君炎的中国文学文 献学和张大可、俞樟华的中国文献学等都对其文献学上的开创之功有所论 及,但对其著作结构和内容特点讨论仍较少:赵海丽和王希平的“郑”“张 中国文献学著述之比较( 重庆交通人学学报2 0 0 8 年6 月) 则将郑鹤声和张 舜徽的文献学著作进行了比较,这对于加深其各自特点认识固然有益,但如据此 以判定两者高下,未免不公,因两书的出版毕竟前后相距五十年,我们不能忽略 其间的时代差异。又如学术界一直把郑鹤声定为深化郑和研究的代表人物,对其 研究成果作了肯定,但却在一定程度卜忽略了其在研究过程中对相关史料的收集 和使用的方法。此外,在史学史和近代史研究等方面,对郑鹤声所作的开创性贡 献及从中显示的史学思想也关注不够。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 强。也是本文想有所推进的地方。 第一节学术渊源与史学思想 一、生平与学术渊源 郑鹤声( 1 9 0 l 一1 9 8 9 ) ,原名松表,后改此名,号鸣皋,浙江诸暨人。早年 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 9 1 2 年考入枫桥镇大东乡高等小学,半年后转入上北乡 公学,以第一名成绩小学毕业后,进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中学。1 9 1 9 年,将其 与同学到普陀山和沪、宁、绍一带游览经历写成万余字游记,分别在上海申报、 新闻报副刊发表,从此对史地学兴趣益浓。1 9 2 0 年夏,考入国立南京高等 师范学校( 1 9 2 1 年更名国立东南大学) 文史地部,最初以学中文为主,史地为次, 后专攻史学。1 9 2 1 年加入史地研究会,先后任学会刊物史地学报编辑部副 主任和总编辑。 1 9 2 5 年,郑鹤声从东南大学毕业,受云南省教育厅之聘,至昆明云南高等 师范学校和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 任教,讲授中国史学史、正史研究等,编有 中国史学史讲义四册。1 9 2 9 年起任南京政府教育部编审处常任编审,兼第 三组主任,并任中央政治学校、中央大学特约讲师、教授。1 9 3 1 年夏,参与编 纂黄河志,负责其中第五篇文献部分编纂( 该书1 9 3 6 1 9 3 7 年由上海商务印 书馆出版) 。其后任国立编译馆编审、出版委员会委员和人文组主任等职。1 9 4 0 年被聘为民国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成员。圆1 9 4 6 年任南京国史馆纂修兼史料处 处长,负责国史馆编纂中华民国史的史料收集,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广为征 集,并计划“或征、或购、或供抄,以一年之内,尽力罗致”。 新中国成立后,初任中国科学院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研究员。1 9 5 1 年调 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中国近代史研究室主任和中西交通史研究室名誉主 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史哲编委会委员、山东地名及通志编委。 郑鹤声自幼热爱文史,较早对其形成这方面影响的是在武昌国立高等师范文 史地部求学的兄长鹤春。郑鹤声自称学问上常得到其指导。上中学时,其兄大学 毕业,即将所有大学期间的五十多种文史讲义供其自学,“这些讲义都是外边买 不到的,大大拓宽了我的知识领域,所以中学时代我的文史成绩在全班是最好 的 。这些讲义有不少为姚明辉所编,姚“做学问,讲究门径,极有家法,我遥 奉为师,作为私淑弟子。大哥是他的高足弟子,我因此得以向他数度领教,对于 我学问上帮助不小。假期回家的时候,着力补习五经、资治通鉴、史 记等书,这使我在文史地方面的知识大为丰富起来”。 乞郑鹤声生平详见 郑鹤j 旨自述( 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0 年版) 。 嘻陈训慈:劬堂师丛游脞记,见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上海节店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7 2 贞。 2 入大学后,对其治学影响最大的是南高的两位名师柳诒徵和竺可桢。尤其是 柳诒徵,为一代国学名家,曾从晚清文献学家缪荃孙问学,治学史地并重,并十 分强调对传统文化及其经世精神的继承,有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等著 作传世。其教学“以探求书本为原则”,讲课仅就历史上大事,进行剖析,i 司时 指定若干参考书籍,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写成读书札记,由他批改。还常从正史 中提出一些题目,让学生搜集相关材料,习作论文。主张“穷人理,该万方,治 史而能着眼于此,始不致徒以史求史,而经世之用无穷矣。”郑鹤声在晚年的回 忆中称:“这种治学的方式,的确是很基本、很切实的,促使我们养成一种严谨 笃实的学风,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圆又说:“余性喜治史,弱冠负笈南都, 肄习国史于丹徒柳翼谋先生,先生故东南名硕,邃于史学,予得略窥史学门径者, 实先生有以启之焉。” 可见受其熏陶之深。 郑鹤声从进入大学始,悉心钻研史学六十余年,其治学领域极其j 泛,在郑 鹤声自述中,他把自己的治学分为十六个部分,即:一、清史;二、中华民国 史;三、中国近代史;四、中国政治学术思想史:五、中国史学史;六、中国史 部目录学;七、中国文献学;八、中国历史教学问题;九、中华民族问题;十、 中国文化问题;十一、中国边疆问题;十二、海外关系与中西交通问题;十三、 历史人物评价;十四、中西日历;十五、书评;十六、史料学。其治学领域包括 清史、近代史、民国史、史学史、中西交通史、目录学、文献学、史料学、民族 史、历史教学法等方面。其治史继承了以柳诒徵为代表的“南高学派”严谨勤苦 的学风,最大特点是注重基础性文献材料的搜集整理,在中国现代的近代史( 清 史和中华民国史) 、史学史、中外关系史和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面都有一些奠基 性的贡献。 二、史学思想 郑鹤声治史六十余年,硕果颇丰,贯穿其中的是一个历史学家对科学知识的 不懈探索和追求,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史学思想与方法大致可 归纳为以下几点。 ( 一) 史学当以经世致用为归 如前所说,求真与致用是南高史地派的治学传统,“博学不是搬与人家看 的,要有笃实的志向,为自己、为最近的人和当时的国家。如此,方能得到最切 柳诒徵:国殳要义,华东师范人学 f i 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2 4 页。 2 以上弓i 文皆见郊鹤声自述。 4 郑鹤声:记柳翼谋老师,见柳曾符等编劬堂学记,上海书店2 0 0 2 年版,第1 0 5 页。 3 近的问题,才能靠近的想。”柳诒徵的治史主张直接影响了史地学派的同人, 他们在重视考据的同时以经世致用为治学之根本。郑鹤声继承了导师的精神,经 世致用是贯穿了其整个治学生涯的。 他认为,“史之真用,欲使后世读之,知其所以立国之道,进化之原,与吾 人生活风俗习惯等个性之渊源而已。故读者宜通知历代政治得失之源,文化进退 之迹,及一国国民之特性所在,非独考据其文字年代,而以为能尽史学之能事也。 其史学论著,大多贯注了这一精神。如在清儒之史地学说及其事业一文中, 他还引章学诚评孔子的话来强调经世之义。“夫子日,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 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胗并对清乾嘉间学术界专蕈考据而忽 视思想的学风颇有批评,认为那只是史考,而非史学。即使是在编著中国史部 目录学这类著作时,也不忘强调其实用性,认为“图书类别,是极其丰富的, 因图书出版不同,包括各异,在原则上依照科学知识分类以外,还须具有图书 本身的特殊性;图书分类必须具有伸缩性,才能切合实际的运用”。 我国史籍,多以甲子记日,时序检核,颇费精力。且历数屡变,推算尤感困 难。及至近代,中西往来频繁,但历史纪年方式不一,给治史带来极大的_ 方便。 郑鹤声在编译馆从事东华录的整理工作时,深感“史日之应用,以近代为宏, 中外各国,莫不皆然。我国自明季以还,海航大通,欧美文明,骤然东米,国际 问题;因之丛生,所有活动,几无不与世界各国发生关系者。中西史日之对照, 较之上古中古,其用更繁。 为检查东华录内干支之用,特编成近世中西 史日对照表,以表格的形式反映了自公元1 4 9 8 年( 明孝宗弘治十年) 至1 9 4 1 年( 民国三十年) 间公历与中历的对照,给阅读明、清朝实录提供了很大便利。 郑鹤声的经世情怀不仅仅只是一种学术理念的表达,还旨在以历史激发社会 正义。近世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之风盛行,日本帝国主义则更是肆无忌惮, 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夺,“我政府实逼处此,乃与同盟诸国起而抵抗,铲除侵略 之野心,发挥互助之公理,以自力更生之信念,奠定人类之和平。缅怀郑和出使 之往事,当益知所自勉也已。” 有感于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政府的对外政策,宣 扬国威,共享和平,鼓励国入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对抗外敌。 ( 二) 注重中外历史联系和比较的治史眼光 每柳诒微:讲同学宜先讲史学,见胡道静编同学大师论国学,东方出版巾心1 9 9 8 年版,第3 8 1 页。 。郑鹤声:清儒之史地学说与其事业,史地学报1 9 2 4 年第2 卷第8 期。 雷郑鹤声:中国史部日录学, 商务印书馆1 9 5 6 年重定版,第2 5 3 页。 4 郑鹤,旨:近世l i 西文日对照表白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版。 6 郑鹤声:郑和遗事i i :编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 9 4 8 年版。 4 郑鹤声的治史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但并不因此轻视或排斥对外来文化 有益成分的吸取。与其师柳诒徵的观点相似,他倾向于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中国 现代文化建设路向,认为“究之往史,中国人固能吸收外来文化,必以中国人之 特质为骨干而调和之。 这一点,也体现在其史学研究中。 在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讨论中,他经常采取中西或中外比较的方法,来拓展自 己的视野,深化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如在评价司马迁时,他就指出:“马迁洞烛 作史原理,普含世界眼光。 并特将史记中的某些思想和史观与古希腊的荷 马、亚里士多德相提并论,互作比较,来拓深对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认识。当时 有不少人认为,西方的历史哲学起步较早,而在中国,则是在近代西学传入以后 才出现的。但郑鹤声却提出:“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 人与自然相通之迹,亦人生哲学之一端也。老氏为先秦之大哲学家,马迁父子, 承接其统,故欲究天人之际。”则早在司马迁时,中国就有了哲学史观的出现和 发端。又说“欧西史学,趋重个人”,而“我国史籍,于此史观特为发达,列传 一体,即其精神所寄,然创之者,实始马迁”,“其本纪世家列传诸体例,皆以个 人为单位。”。至于其清史和近代史的研究,更十分重视中国和整个世界关系的考 察。 ( 三) 与时俱进的史学观念 郑鹤声早年在文化观念上倾向文化保守主义,史观上主张进化论,1 9 5 0 年 代以后,又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唯物史观。据吴大琨回忆,“当时,郑鹤声教授 在华岗同志的教育之下,也确实用功学习马列主义。我在山大开讲政治经济学的 课程后,郑老就亲自来旁听我的课程。我对历史系的学生讲了一年课,他就旁听 了一年课,从未缺席。 并开始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研究历史。这一点,在他新中 国成立后发表的史学论文r f l 都有明显的反映。 不仅如此,在具体学术问题的研究上,他也始终保持了一种勇于自我修正的 境界。曾谓:“学问之道,必有怀疑,然后有新问题之发生。有新问题发生,然 后有新史料足供研究。有研究然后有新发明,百学皆然,史学特其一例耳。 今者枷梏已除,无所谓畔道离经矣,怀疑态度更当推而广之,虚立假说,归纳研 究,以发明各种问题,则于史学前途,将大发其光彩焉。”但是“作史者固不能 妄施褒贬,而读史者,亦不可信v i 雌黄,任为功罪也。 郑鹤声曾在郑和遗 也郑鹤声:中国近l 址史一j :册,j :海书店版民国从书本,第1 8 页。 4 郑鹤声:太殳公词马迂之史学,殳地学报1 9 2 3 午第2 卷第6 期。 4 樊丽明、刘培平主编:我心口叶i 的i i i 东大学,l l i 东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1 2 8 页。 8 郑鹤卢: ,纪录了下西洋时所见所闻各国风j l 人情凡叫十同 6 第二节历史文献学的研究 历史文献学是郑鹤声最早从事耕耘并收获最多的领域,其在这方面的代表作 主要为中国文献学概要和中国史部目录学。以下略加述评。 一、中国文献学概要:建设现代历史文献学的初步尝试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文化绵延最久和保存古代文献最为丰富的国家。古人很早 就认识到,文献是各种历史信息最基本的载体,孔子就说过:“夏礼吾能言之, 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历代王朝官府和史家都十分重视文献的搜集、保存、整理和运用,并在长期的实 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与方法技能,亦即传统历史文献学,其内涵 主要包括校雠、目录和版本之学,而尤以校雠学为其核心工作。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近代科学观念的输入,按照近代学术理念建立更为系统 的现代历史文献学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 9 2 0 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 中首先使用了“文献学”一词,他说:“全祖望,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 焉。 圆三年后,其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中又 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一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斟而在 中国现代第一次用“文献学作为一门学问专称的,则始于郑鹤春、郑鹤声两位 先生合著、出版于1 9 3 0 年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郑氏兄弟对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自始就包含着明确的文化诉求,在该书自序 中,他们表示:“顾自晚清以来,国势削弱,兵力之不竞,致疑文化之堕落,学 士大夫,群以科学救国相提倡,几有废除线装书之论,以吾国固有文献为腐败物 质之渊薮,非廓而清之不为功。因噎废食,甚可慨焉夫文明所积,家国之光, 虽百世之下,万里之外,犹将感发兴起,况生于其邦,可不尚论其学乎? 是编之 作,粗具梗概,所谓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不足以语高深,聊为国民进一解 耳。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 四部丛刊征启) 际此国基重奠, 万象徽新,然求其立国根源,仍不得不求之于本国之文献;读者其有意乎? 升堂 而入室,以睹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是则区区之微意云尔。”希望以此引起人们 对本国历史文化的重视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发扬国光。这与当时有人鼓吹民族虚 无主义,要把国故“丢在毛厕里”的激进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关于“文献”两字,汉宋学者的注释都将“文”解为典籍;“献”解为贤人。 论语八佾。 梁 l ;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人学 l 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4 7 页。 4 梁肩超:巾国近二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9 6 贞。 7 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依然取此意。但郑鹤声兄弟则在此基础上,按 照现代人对文献学的要求,对其作了新的理解:“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 文;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日文献学。并解释道:“本 编导言,申明中国文献的地位与世界潮流之趋势,以总其要。典籍结集,为文献 学上最重大之事业,故首及之。然结集而不施以审定,则无以取精而用宏,择要 而弃微,故审订又次之。既审订矣,而不能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 咀嚼其膏味,( 苏东坡李氏山房藏书记) 则结集审订皆虚事,仍不能发扬 其光辉,故讲习又次之。故结集表也,审订里也,讲习则表里相兼者也。自外学 输入,而后有翻译之事业,自印刷发明,而后有编纂之规模,皆吾国文献学上之 伟大纪念物焉,并此而论之。 全书七章,正是按照这一内涵布局展开的。如第二章“结集”论述了中国古 代文献的著录与分类;第三章“审订”,介绍了“孔子删定”、“刘氏校理”和 “乾隆审校”这三次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审校;第四章“讲习”,讨论了历代 古典文献的传授史和我国古代文献的传播状况;第五章“翻译”,涉及我国古代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第六章“编纂”,通过对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大型丛书、类书编纂的考察,总结了我国古代文 献编纂学的主要成就和得失;第七章“刻印”,通过“印刷与学术”、“刻印溯 源”、“版本类别 三节,概述了古典文献学中的版本学、刻印源流等。 作者认为,结集和审订虽是文献学的基本工作,但仅此仍不能发扬其光辉”, 只有通过讲习,才能把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技能,并不断发扬光大学问。故 书中于“讲习”一章论述最详,对周代的官学以及私学的发展、汉代经学的家法 及太学讲经制度、魏晋南北朝经学的发展、隋唐佛学的发展及其特色,以及宋明 理学和清代朴学的兴起等,都作了一一讨论,并指出:清代学术“开中国数千年 崇尚学术之新局,实为中国古典学之尾阊时代。” 本书的“翻译 一章,也颇富特色。综观当时出版的各种文献学论著,很少 或者说是几乎没有涉及到翻译的。鉴于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作者 敏锐地感受到翻译文献在整个文化学术史上影响和地位日渐凸现的趋势,特在书 中指出:“我国对于他国知识之要求,盖有两度,一为隋唐以前之印度文化,二 为明清之欧西文化。此二种文化,前者已告一段落,后者则日新无已。 固并以 印度文化以及欧西文化为线,分“佛典翻译”和“科学翻译”两部分,对其作了 国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1 页。 口郑鹤卢、郑鹤春:中国义献学概要,第9 0 ,1 0 2 贞。 8 专门的讨论。 在谈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整理时,作者还指出:“我国固有文化,本有其特殊 之贡献,徒以未经整理,遂致淹没不彰,良为可惜。应就各科材料,搜集排比, 运用科学方法,务使系统厘然,推陈出新,一以见我国固有文化之价值,固定国 民自信之能力;一以便利学者对于材料之运用,促进其研究之功效。 这一点, 与“五四”以后学术界倡导的“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精神是一致的。 可见,此种著述所涵盖的文献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疏、考据 等内容,虽然主体框架仍于传统文献学有所继承,但从其明确提出“运用科学方 法,务使系统厘然,推陈出新”的主旨看,已在努力走向与现代历史文献学运用 科学方法进行古籍整理的学科体系接轨。 自然,作为中国现代历史文献学初创期的作品,本书的论述总体上仍显得比 较粗疏,尤其是对文献学理论,特别是对文献演变、流播、交流的趋势和特点探 讨不够深入,对如何结合现代情报学、社会学或其他相关科学技术提高文献处理 的水准等也缺乏相应的论述。但必须看到,其中有些缺陷实因时代局限所至,或 者说是现代文献学初创期难免的。而从总体上看,我们仍巧i 能否认“二郑氏之概 要是学术界在2 0 世纪2 0 年代末成功的构建文献学理论的尝试。” 二、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史部目录学 中国史部目录学是郑鹤声在历史文献学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全书成于 1 9 2 8 年( 1 9 3 0 年初版) ,分古史渊源、史部形成、史部源流、史日正录、史日别 录、史目今录、史部分类说、史料分类法、史体论、结论等十章,详论传统史部 目录学的沿革和现代中西书籍分类的发展趋势,评价古今各家史书和文献分类理 论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今后史部目录分类的见解。 书巾指出,“隋以前书目分类之可细究者,汉志与阮录而已。”汉书艺 文志沿刘向父子七略,分群籍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诸 略,尚无史学类。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立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术技、 佛法、仙道等七录,不仅以记传专录史部,还将其分为国史、注历、旧事、职官、 仪典、法制、伪史、杂传、鬼神、土地、谱状、簿录等十二部,共收书1 0 1 7 种, 1 4 8 8 1 卷,为后来四部目录中史部分类奠定了基础,故“四部分类,实始魏晋, 隋志不过重加改订而已,非为特创。”直到清修四库全书,分类框架仍 未有根本改变。 同市编译馆馆刊,1 9 3 9 年第2 9 明。 o 张大可、俞樟华:t q , 国文献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8 5 页。 9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中国传统文献目录学的成就得失,郑鹤声还在第四章“史 目正录”中通过多种列表,对阮孝绪七录、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 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 补宋史艺文志、补辽金元艺文志、补元史艺文志、崇文总目、斋 郡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郑樵通志艺文略、焦弦国史经籍志、 张之洞书目答问等综合目录的史部细目作了梳理、比较、统计和分析,由此 得出两个结论:一、根据每部史部分类的先后次序,可以推见当时社会对于这些 类次的重视程度,同时,根据每部史目内容的增减,还可以推知该科学术在历史 上的兴衰情况;二、对古代十六部综合目录的史部目录进行列举,认为中国史部 类次,其正录部分,不管如何分类和排序,总不出“二十有一目 ,即正史、 通史、古史( 亦日编年) 、纪事本末、别史、杂史、霸史、诏令奏议、起居注、 1 日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时令、地理、谱系、簿录、食货、史评、史钞。 而对于别录,即书中所涉及之遂初堂书目、玉海艺文志、万卷堂书目、 世善堂书目、再川书志、千顷堂书目、淡生堂藏书目、读书敏求记、 传是楼书目、孝慈堂书目、好古堂书目、振绮堂书目、祠堂书目、 补后汉志、补五代志,则与以上正录部分的“求同”不同,而是以例表的 方式进行“存异 。郑鹤声认为,别录“有不依正史为藩篱者,既无正统之见存 乎胸臆,故其编次,往往能独出心裁,自为区域”,是以“别录诸目异同,其要 点在观其异,见其别识心裁之故,以昭其流”。圆郑鹤声根据正录和别录的不同情 况,采取不i 一的分析方法,从而得出一些独创性的结论。通过对别录的统计,他 把所涉及书目的史部分类的独创之处一一加以指出,给读者一个清晰、直观的答 案。 为了更好的说明各书目之间的传承或异同,郑鹤声使用了表格以及上下对比 划线的方式,如其在强调隋志与七录之间的传承和不同时,以七录 十二部在上,隋志十三类在下,上下划线的形式,直接指出了两者的对应部 分和不同之处。 正是通过对传统史部目录学的细致梳理,郑鹤声向读者展现了“一份中国史 籍状况的明细图谱,史学工作者可以籍此图谱以为工具书。”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潮流激荡和整个社会知识架构日趋变异,极大地冲击 m 郑鹤声:中国史部日录学,商务印书馆1 9 5 6 年霞定版,第6 7 、1 1 3 页 4 同上,第1 1 7 、1 5 6 贞。 桑良知:争科目录学著作一( 中国史部目录学) 。 图书馆学刊1 9 8 4 年第2 期。 1 0 了传统学术的分类体系。鉴此,郑鹤声认为i h 史部目录分类虽源远流长,但由于 缺乏科学性,“矛盾抵牾,类例不清”,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故吾人 欲研究史部范围,将从前一切分类法尽行抛弃可也”。 那么,如何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及其学术发展趋势的史部目录学呢? 当时有学 者主张完全采用西方的分类法,特别是美国图书馆专家杜威的十进分类法 ( d e w e yd e c i m a l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d d c ) 。这种分类法,与中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截然不同,d d c 总共以1 0 个主要的学科( m a i nc l a s s e s ) 来涵括所有的知识体系, 每个大类下细分l o 类( d i v i s i o n s ) ,接着又再分成l o 小类( s e c t i o n s ) 。但也有学 者不赞同这样,在他们看来,目录学的核心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重视 校雠和版本考订。而杜威十进分类法对于中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来说,这是一个 截然不同的分类体系,无法切合中国传统典籍的学术体系。姚名达就指出:“各 种学术之领域,或宽或窄,极非致,杜威纯用十进之例,瓜分每种学术为十类, 俨若学术皆循算学之级数而进展者,其不合理可知。”郑鹤声也认为:“倘使照 着时下流行的图书分类法( 如杜威分类法之类) 来编制这个目录( 注:全国总 书目) ,自信可以省却小少的时间和精力的,但是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出,这一 类的分类法是多半陈旧谬误的,有许多简商错得混蛋。” 在他看来:“自西学东渐,诸事几新,目录之学,亦不例外。我国学术源流 向自成体系,与近代欧西之国相比较,异同互见,既不能抱残以守缺,亦不可削 足以适履。所以图书分类,铨配为难。数十年来,我国一般目录学家对此问题, 煞费苦心,或增损四库之法而加以改造,或舍弃旧法而迳用两法,聚讼纷议,莫 衷一是。夫学术流别,吾国既有特殊之情况,贵乎取长补短,因势利导。固不能 墨守成法而自是,亦不能全用两法而无憾。 固据此,他主张参互中两之法,融会 其精神,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目录学理论体系,而不是将两种不同标 准作简单凑合。 在书中,他还引述老师柳诒徵在1 9 2 3 年向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研究组提出 拟编全史目录议中所说的:“自来目录家,区分经史子集四部,画史部于经 子集外,既无以见史之全体,即就史书之一部分所论,所谓正史、杂史、编年、 纪传等类,分画亦不精密。近年新书古器,日出不穷,复无人以最近之书物,合 之旧有之书,编制一精详之目录者,以是向学之士,虽欲着手整理史籍,往往不 心郑鹤声:中园史部日录学商务日j 书馆1 9 3 5 年版,第2 3 4 2 3 5 页。 2 姚名达: t l ,同几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2 6 贞。 4 郊鹤卢:中国史部目录学,商务q j 节馆1 9 5 6 年版,第1 7 8 、1 6 0 贞。 1 l 得要领。拟请同社同组诸公,合力编一全史目录,打破从来经史子集及正史编年 之类之范围,以分代史、分类史、分地史、分国史四种为纲,而从经史子集及近 出诸书、我国人研究吾国史事之书,推之图谱、器物凡与史事有关者,均为条举 件系,汇引一编,俾学者欲知治某朝某类之史,可先按目而求,尽得其原料之所 在。”倾向摒弃史部旧目而代之以史料部目,下分史书( 内分通史与专史) 、史纂 ( 内分杂录、汇录和补订等) 、史物( 内分标本、模型、图表等) 三大类,将文献史 料和实物史料汇为一编,以便学者搜寻研习。 1 9 5 6 年重新修订中国史部目录学时,根据初版以后中国学术界在目录 学改进方面的实践,他又特地向读者补充介绍了1 9 3 0 年代中期出版的两部重要 书目,即柳诒徵主编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总目和李平心所编生活书店全 国总书目,认为这是两部比较完善的图书分类目录。其中,前者属国学专题书 目,分经、史、子、集、志、图、丛七大类,其后三类于旧四部分类已有所突破; 史部下细目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专史、史钞、史表、传记、 载记、地理、外国史、时令、政书、目录、金石、史评和史总等十八类目,亦较 1 日目有更大的包容性( 如将过去附于地理类的外国史单立一目) 。后者为大型综合 书目,将所有书籍分为总录、哲学、社会科学、宗教、自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文艺、文学、史地、技术知识十大类,其中史地类下复分历史、传记、考古、地 理四类;每类下有设若干子目,如历史下设史学原理、史学方法论、历史教学、 历史哲学、史学史、世界史、中国史、东洋史、西洋史日;每目下复有细目,如 中国史下设有七个细目,中国史学下设有三个细目等,较正确地反映了现代学术 的发展趋势和图书出版现状。从郑鹤声对这两部书目基本肯定的态度中,我们止 可以看出其理想中融合中西的目录学思想。 从中国现代历史文献目录学的发展角度看,中国史部目录学的主要工作 集中在系统清理传统史部目录学的资料方面。但目录学不等于目录,二者是理论 与实践的关系,就此而言,其对史部目录学的理论部分则明显不足。书中的大部 分笔墨都用于介绍中国古代史部的渊源、形成以及各自的分类组成,重分类而轻 解题,“对于史部目录的序、跋、提要、著录等的认识、揭示文献的方法未作探 讨”。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见史地学报1 9 2 3 年二卷i 期。 2 桑良知:孥科目录学著作一( 中同史部只录学) ,图书馆学刊1 9 m 年第2 期。 1 2 第三节中国近代史的探索 在中国史研究领域,近代史研究是- f - j 较为年轻的分支学科。它逐渐受到国 内学术界的重视,大致始于1 9 2 0 - 3 0 年代。郑鹤声正是从这一时期涉足该领域研 究,并成为其中较早的垦荒者之一。在这方面,他不但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史料整 理,还写作了不少论著,其中比较有份量的主要是中国近世史和中华民国 建国史两部专著。现以此为主,对郑氏在近代史研究中的史学观点和探索精神 作一讨论。 一、从世界变局中看中国近世史 1 9 2 9 年夏起,郑鹤声应聘到中央政治学校和中央大学讲授中国近世史,为 应教学之需,于次年编成中国近世史讲义一部,印发两校学生。书凡八册, 分上下两编,约8 0 万字。此后,他不断“向南京、北京、上海、杭州、武昌等 处书肆,搜买有关史料,把两个学校所得薪水稿费,全作为买书之用,至九三 七年抗日战争前夕,整整八年,搜得资料,堆满两大房间。”心其中包括了不少罕 见的海内孤本和稿本,如曾从清朝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后裔手中获得邓与林则徐查 办鸦片的有关文件,从其他人手中购得完整的清季政府官报、政府公报等。 在此基础上,又以三四年时间,对讲义续加修订,惜此修订稿在1 9 3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