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白派散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白派散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白派散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白派散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白派散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白派散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主盟中唐文坛的元、自等人,兼工诗文。以他们为代表的元自诗派在诗歌 领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给当时及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然而, 他们的散文却很少有人涉及研究,本论文拟以元稹、自居易、刘禹锡等人为中 心研究元白派的散文。 本文引言介绍元白派散文研究的现状及元白派散文研究的意义,主体部分 共分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元白诗派的概念和成员,明确了诗文会通的原理, 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石,提出是否有可能存在“元白文派”的问题;第二章对元 白诸人的几种重要文体如制诏、奏状、表、策、判、赋、碑志、书信及游记、 政论等进行了分体研究;第三章为元白派散文的综论,总结元白派散文的共同 特色及分歧,阐述了元白派诗文的趋同性;第四章论析元白派对中唐古文运动 的贡献,分析元白之文的历史评价及原因。结语部分进步概括了元白派诸人 的散文成就及贡献,认为存在着元白派散文,但不主张使用“元白文派”的概 念。 总而言之,本论文力图通过元白派散文的研究,弥补元白诗派研究的不足, 完善文学史对中唐古文运动的理解。 关键词: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散文;古文运动 a b s t r a c t t h e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w r i t e r si nm i d d l et a n gd y n a s t y - - - - y u a nz h e na n db a i j u y i w e r ee x c e l l e n ta tp o e ma n dp r o s e a tt h a tt i m e ,t h ep o e t i c a lg r o u pn a m e d a f t e rt h e ms e to f ft h en e wy u ef um o v e m e n to nag r a n da n ds p e c t a c u l a rs c a l ei nt h e p o e t r ya r e a , a n dh a dah u g ei n f l u e n c eu n t i ln o w t h e i rp r o s e s ,h o w e v e r ,a r e s t u d i e dn o ta sm u c ha st h e i rp o e m s ,t h i sp a p e ri sg o i n gt oe x p l o r et h ey u a nb a i g r o u p sp r o s ec r e a t i o nb yt h em a i n w r i t e r s y u a nz h e n ,b a ij u y i ,l i uy u x i ,a n d t h el i k e t h i s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ai n t r o d u c t i o n ,a4 一c h a p t e rm a i nb o d ya n da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w i l li n t r o d u c et h ec u r r e n ts t u d yo fy u a nb a ig r o u p sp r o s e sa n d 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 m t h em a i nb o d yh a sf o u r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i n t r o d u c e st h e c o n c e p t i o no f y u a nb a ig r o u pa n d i t sm e m b e r s ,a n dp r o b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p o e ma n dp r o s e ,r a i s i n g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 “y u a nb a ip r o s eg r o u p ”w h i c h i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c o r n e r s t o n eo ft h i sp a p e r c h a p t e rt w oa n a l y s e ss o r t i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 l i t e r a r ys y l e so f y u a nz h e na n db a ij u y il i k e ( 诏、奏状、表、策、判、赋、碑志、 书信及游记、政论) z h iz h a o ,z h o u z h u a n g ,b i a o ,c h e ,p a n ,f u ,b e i z h i ,l e t t e r , t r a v a l 。n o t e s a n dp o l i t i c a lc o m m e n t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c o n c l u d e st h ec o m m o nf e a t u r e so fy u a nb a i g r o u p sp r o s e s a n dt h ei d e n t i t yo ft h e i rp o e m sa n dp r o s e s c h a p t e rf o u r d e m o n s t r a t e sy u a nb a ig r o u p sd e v o t i o nt oc h i n e s ep r o s em o v e m e n ta n da n a l y s e s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v a l u a t i o no f y u a nb a i sp r o s e sa n dt h er e a s o n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p r o s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y u a nb a ig r o u pa n d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nm o d e ml i t e r a t u r e , d e t e r m i n e st h ee x i s t e n to fy u a nb a ig r o u p sp r o s e s , b u td o e sn o ta d v o c a t et h e1 1 s eo f ”y u a nb a ip r o s eg r o u p ” o nb a l a n c e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l l q a k eu pf o rt h el a c ko fr e s e a r c ho ft h ey u a na n db a i p o e t i c a lg r o u p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o fy u a nb a ig r o u p sp r o s e s ,a n dc o n s u m m a t e s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c h i n e s ep r o s em o v e m e n t k e yw o r d s :y u a nz h e n ; b a ij u y i ;l i uy u x i ;p r o s e ; c h i n e s ep r o s e m o v e m e n t 1 1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崩尝易 签字日期:妇7 年r 月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稿,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 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崩岔晷 签字日期:川年r 肿7 日 导师张孛彳彳 签字日期:矽9 年月日 元白派散文研究 引言 中唐诗坛,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走的路子不同,后者走的是精英化路线,它 的影响仅局限在部分文人圈子中,前者走的是大众化路线,其影响远远越出了文 入的范畴,及于社会各阶层。它们在文学史上的贡献,都可圈可点,并且已得到 学术界的重点研究。然而在翻阅元白诸人的别集,我们还看到他们有很多的散文 作品,而且在中唐,元白的文章曾风靡一时,直到五代修旧唐书,仍然对元 白推崇无比,说:“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 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萎,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为此,笔者选择 了元白派散文作为研究对象。 一、选题意义 首先,对元白派散文的研究是完善元自诗派研究的重要一环。文学研究不可 陷入过于狭窄的空间,研究诗人的时候,理当同时关注他的文,反过来也一样。 从元白诗派来说,固然应当重点研究他们的诗歌,但是对他们当时曾风靡一时的 多种文章,不予研究,应该不是完整的元白诗派的研究。 其次,唐代中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诚然,韩、柳是“古文运动 的焦点,但是还有一大批紧密团结在他们身边的古文作家,而自居易、元稹、刘 禹锡等人与古文运动是什么关系,他们在古文运动大潮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是 散文史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给予足够关注。 再次,元白派之文在数量和思想艺术价值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分量,从散文艺 术的角度也具有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从“元白派散文”这样一个层面进行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研究专著。但对元 白诗派这一群体的研究,则自近代以来,相关的研究专著有马铭浩唐代社会与 元白文学集团关系之研究( 台湾学生书局,1 9 9 1 年6 月版) 和近期出版的陈才 智编著的元自诗派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7 年版) 一书。其中,后 者广泛吸收前人和目前学术界的具体研究成果,尝试着对元白文学集团及其诗歌 创作的历史原貌,从流派的角度从整体上加以描述、再现,提出了动态、发展的 诗派观念,认为元白诗派的形成是一个开放和阶段性变化的过程,最后拟定出元 自诗派的成员名单,具有创新性,但又不失科学性。对元自诗派的散文研究提供 m 刘跑旧唐书自居易传卷1 6 6 ,第4 3 5 9 4 3 6 0 页,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l 硕:l 学位论文 了借鉴和参考。在论文方面,目前有部分研究自居易、元稹两人散文的成果。主 要有:浅谈元、白对策文( 张守军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 9 9 7 年第二期) 、元 白政论文新探( 刘曙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 0 0 4 年3 月第一期) 、元 自文历史评价的变迁( 刘曙初江淮论坛2 0 0 2 年第6 期) 、论元白文与传 奇的交叉影响( 刘曙初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6 期) 、元白交谊论 ( 周桂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一期) 。这些论文或是考证元白成员之间 的交谊,以佐证他们在创作方面的共通点,或是通过元白文的特点来寻究元白文 历史评价变迁的原因,或是研究元白散文中的某一种文体。对于元白集团的散文 的某些方面,做出了较有价值的研究。 综合有关前期研究,下面我们概述有关研究现状: 1 自居易散文的研究现状 就国内的研究看,目前尚未见到一部专门研究自居易散文的著作。只有一部 分散文史有一些简短的论述,其中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 中) ( 上海古籍出 版社1 9 8 6 年版) 对白居易不同文体有相对较多的论述,刘衍的中国古代散文史 (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 、吴兴入的中国杂文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也有一些论述。而蹇长春的白居易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论及自居易的早期思想,对策林等文章有较为集中而深入的研究。付 兴林的博士论文自居易散文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 0 0 6 年5 月) 、谢 仲伟的硕士论文论自居易的散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7 年4 月) 和胡 作法的白居易文初探( 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 0 0 7 ) 这三篇比较全面研究了自 居易的散文,自居易散文研究主要选取自居易与唐代科举体制和政治生活密 切相关的文体进行研究,揭示其在文体学方面的贡献,透视白居易散文与唐代科 举、政治生活的关系;论自居易的散文把白文分为政治性文体和非政治性文 体两大类,分别分析其内容和艺术特色;白居易文初探则选取了自居易的一 些非公文,如书信、墓志等文章进行分析,探寻自居易文的特色,区分白文与韩 柳之文的差异。上述诸文对我们认识元白派散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 元稹散文的研究现状 对于元稹散文的研究,有关的散文史已作了一定的论述,郭预衡的中国散 文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 有对元稹散文的专论,虽然篇幅有限,但文 中充分肯定了元稹文的散文成就。苗枫林的中国公文学( 齐鲁书社1 9 8 8 年 版) 曾将元稹作为中国古代公文的“鸿笔”来专述。丁晓昌、冒志祥等先生所主 编的中国公文发展史( 苏州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将元稹的公文成就与特色 进行过简要衡定。但从论文方面看,自1 9 7 9 年以来对元稹散文研究比较少,梁志 刚的不应忽视元稹对古文运动的贡献( 前沿2 0 0 7 年第1 0 期) 指出了元 稹古朴自然的文章理论和制诰等散文创作使得华而不实的散文风貌变为雅正实 用的风格,王婵的元稹公文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7 年) 对元稹 2 冗口派散义研究 的公文进行专门研究,揭示元稹公文的成就与贡献,再现中唐公文写作史的原生 态。可见,目日矿对元稹散文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3 刘禹锡散文的研究现状 目前未见有刘禹锡散文研究的专著,但研究论文则比较多,大概有3 0 余篇, 可分为:( 1 ) 对刘禹锡散文的整体研究;( 2 ) 对陋室铭与天论等具体 作品的研究;( 3 ) 刘禹锡与他人的比较研究。针对刘禹锡散文的研究主要偏重 对其哲学思想及论说文方面,赵金的刘禹锡论说文综论( 华中师范大学2 0 0 7 年5 月) 对刘禹锡的论说文的文类、文体、文风以及文章思想进行分析,对刘禹 锡的论说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崔桂萍刘禹锡论说文研究( 江西师范大 学硕士论文,2 0 0 7 年5 月) 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其各类论说文,从艺 术风格、思想渊源与文学史意义等方面,揭示刘禹锡论说文的创作个性与特色, 指出刘禹锡恣博的论说、微婉的表意及古雅的语言形成其“自为轨辙”的艺术风 格,从而比较到位地解读了刘禹锡的论说文。 三、几点说明 本文讨论所用到的几个词语解释如下: 1 散文:现代各种“中国散文史著作,所用的散文概念已不是古人所用 的“散体文 概念,而是从西方引进的学术概念。笔者从俗,仍然继续沿用这一 概念。因此,本文研究范畴包括了辞赋、骈文等文类。 2 元白诗派与元白派:本文除了沿用一般常用的“元白诗派”一语外,还 大量使用了“元白派 的名称,目的是为在专门考察散文的时候避免“诗”的因 素的纠缠。另外,本文还讨论是否要使用“元白文派”名的问题。 5 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诗文会通 说的基础上的,关于这个理论与本文主旨 之间的关系,将在第一章第三节专门予以说明。 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元白诗派与元白派散文概说 中唐时期,诗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形成了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两大创 作群体,散文领域则出现了古文运动,学术界的有关研究对中唐文学的面貌己描 述得比较充分。本文在此基础上打破诗文的分界,研究元白诗派成员的散文。在 展开具体研究之前,有必要对元白诗派的名称、成员进行清晰界定,同时,关于 “元白派散文”的名义之成立依据也应予理论说明。 第一节元白诗派的名称 何谓“文学流派”? 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文学流 派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在文学见解、创作原则、审美追求、艺术风格、政治思 想倾向等方面基本上相同或近似的一些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 中国文学史 上通常所说的各种流派大致是符合这一原则的,如中唐诗坛的韩孟诗派与元白诗 派的确在文学见解、审美追求、艺术风格等方面有不同的追求,形成两大创作阵 营。 不过,具体到“元白诗派 的界定,则有不同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 将“元白诗派 等同为“元和体”。所谓“元和体”,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诗启 中说得明白:“稹与同门生自居易友善,居易雅能为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 声韵,或为千言,或为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以过人,往往戏排 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耳。江湖间为诗者复相仿效,力 或不足,由至于颠倒语言,重复首尾,韵同意等,不异前篇,亦自谓为元和诗体。 固大致而言,“元和体”指的是元白那些“次韵相酬 、“铺陈故实、排比声韵 的长篇排律和吟咏杯酒光景、艳情风月的零篇碎章。在当时及后代一些诗人的心 目中,“元白之成为诗派且产生影响的正是这些诗篇。杜牧在李府君墓志铭 中曾说:“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 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媒淫言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 不可除去。 他们所讥评的“元白诗歌”,便是指“元和体 。 另一种观点以清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说得最为详明:“中唐诗以韩、 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 母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第3 9 2 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8 9 。 。冀勤点校元稹集,卷六十,集外文章,上令狐相公诗启,第6 3 3 页,中华书局,1 9 8 2 。 圆陈友勤编自居易资料汇编,杜牧,( ( 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第5 到6 页,中华书局,1 9 8 6 。 4 元白派散文研究 欲言。试平心论之,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奇警者,犹第在词句间争难斗险, 使人荡心骇目,不敢逼视,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 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我们今天理解的“元白诗派 ,就 是指同“韩孟诗派”相对的以浅切顺畅的语言直接反映现实的诗歌流派,也有人 称其“新乐府诗派”。这种观点在学术界被大多人所认可,诚如王水照编著的牿 代十大诗歌流派一书中所指出的:“唐代元和诗坛,自居易、元稹、刘禹锡、 张籍、王建、李绅、刘猛、李馀等一批诗人成能继承诗经和汉魏乐府古诗现 实主义文学传统,创作了大量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篇。尤其在乐府诗创作方面, 他们有基本一致的理论主张和目标,或新题古义,或旧曲新声,佳作纷呈,蔚为 一时之盛事。而元、白实为主盟,故文学史称之为元白诗派。”圆笔者对元白诗派 的理解更接近后一种。 概括起来说,白届易重寄微之说“诗到元和体变新”,而这个新变最突 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元白诗派的新乐府诗歌。元和四年( 8 0 9 ) ,李绅先写了新题 乐府2 0 首( 今佚) 送给元稹,元稹认为“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于是“取其 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写作了和李校书新题乐府1 2 首。后来自居易写 成新乐府5 0 首,正式标举“新乐府”的名称。在新乐府之外,元自等人也 写了很多古题乐府,体现了也是近于新乐府的倾向。如元稹择和的刘猛、李馀的 出门行、捉捕歌等作品,实为新题,但是仍采用五言古体,但其宗旨与新 乐府是相通的。因此,所谓“新乐府”,除自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外,还包 括元、白新题乐府和元、白、张、王、刘猛、李馀等人的一些古题乐府。 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在于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谕作用,主张诗歌要 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自居易的与元九书中所说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和新乐府序中所提出的“为君、为臣、 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即是新乐府运动的宗旨。 总之,元白诗派新乐府在精神、诗体、诗题上都有“新”的涵义,并非一种 简单的自拟新题之作。固在精神上体现了讽兴之义的要求,其注重“兴讽规刺 ( 新乐府采诗官) ,内容以讽刺时事,伤民病痛为主,以总结人生经验,概 括社会现象等为辅,在乐府诗题上以新题写时事,在诗体须用当时流行的七言歌 行体,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的乐府诗及其他的一些作品,反映了中唐 时期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从各个方面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异 常尖锐的社会问题,具有时代意义。 此外,在新乐府诗之外的“元和体”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元和体 创作展开的同时,也意味着元白诗派创作走向重要和深远的转型,这一转型主要 。瓯北诗话卷四,第3 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年。 。王水照主编古代十大诗歌流派第三卷,第1 1 9 1 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7 月版。 。谢思炜从张王乐府诗体看元白的“新乐府”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五期。 5 硕j j 学位论文 体现在“创作目的由强调功利性,开始向淡化功利性过渡,创作主旨由偏重达兼 济之志,开始向偏重独善之心过渡,创作题材由偏重歌生民病、讽谕规刺,开始 向偏重吟咏性情过渡,政治主题逐步让位于生活情趣,创作心念由严肃郑重趋向 随感而发”。 因此,我们应当合而论之,元白诗派是以新乐府运动为主要阵地;同时, 由于元白诗派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完全局限在新乐府诗,故而将元和体等诗也囊括 在对元白诗派的诗歌创作探讨之内。 第二节元白派的成员 关于元白诗派的组成人员,文学史上没有很确切的说法。袁行霈主编的中 国文学史在论及元白诗派时,所列为:以元白为代表的张籍、王建、李绅、刘 猛、李余等人。蒋寅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则列举了元、白、刘、张、 王等人外,指出“元白一派的诗人还有杨巨源、朱庆余、张祜、羊士谔、陈羽、 武元衡、徐凝等。” 而陈才智元白诗派研究固则从动态发展的观点,将元白 一派的诗歌创作划分为新乐府、元和体、元白体、长庆体等几个类别,在每类下 有不同的诗人集聚创作,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脉络和不尽一致的创作思想、表现 内容、艺术风格,但可从大的范围内划入一派,其成员划定为元稹、白居易、刘 禹锡、张籍、王建、李绅、顾况、徐凝、周元范、殷尧藩、杨乘、羊士谔、卢仝、 费冠卿、皇甫松、祝元膺、朱可名、陈标、童翰卿、沈亚之、施肩吾、张祜这二 十二人。 元白一派的全部成员尽管众说纷纭,但是对于其核心成员的认定却是基本 一致的:( 1 ) 白居易、元稹为此派领袖和最重要的代表;( 2 ) 另有刘禹锡、张籍、 王建、李绅等4 人为重要成员。这些核心人物都有乐府诗创作,而且互有交游, 其中元白二人的交情不必多论,其他几人如张籍是白氏“终身不替”的挚友。张、 白二人自元和初定交起,前后交谊近三十年,其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从元白 初到元和十年白氏贬江州司马之前这十年,亦即张氏穷守太祝冷官的十年,他们 的乐府诗和讽喻诗大都创作于这十年间。新乐府运动也兴起于这期间,绝不是偶 然的巧合。 王建是张的同年学友,其艰难的遭遇亦与张相仿佛。王建同元白结识较晚, 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建与自居易,亦有酬唱赠答之作,再者,张氏晚年作赠王 建诗云:“白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贫。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见咏 毋陈才智( ( 元白诗派研究,第2 3 1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7 年版。 。袁行霈主编( (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7 章,第3 3 4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 。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 ) 隋唐五代卷,“舍官样而就家常”的元白诗派,1 0 6 页,辽 宁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陈才智元白诗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7 年版。 6 兀白派散义研究 诗人。”此诗同时提到王建和自居易,这是张王与元白同属一个诗派的证据。 刘禹锡晚年与自居易并称“刘白”,两人极相得,在白居易的哭刘尚书梦 得二首之一这样说道他们二人的交情:“四海齐名自与刘,百年交分两相缪。” 刘诗往往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良多讽兴之作,如调瑟词、聚蚊谣等对社会 问题痛下针砭,其精神与白居易新乐府是一致的。明许学夷在诗源辨体 卷二十九就曾说:“考万首唐人绝句,刘实有似乐天者,故当时有刘白之 称。 其相似处,除了讽刺之作外,还在于刘白唱和诗之中,这是元白诗派的共 同倾向,是刘禹锡划入元白诗派的重要理由。 为了对他们有更为详尽的了解,元白核心人物的一些基本情况列表如下: 诗人生卒年存诗里籍科第及生平 祖籍山西 贞元十六年( 8 0 0 ) 进士,先后登书判拔萃、 太原,迁居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校书郎、左拾遗等 下邦( 今陕职,元和十年( 8 1 5 ) 贬江州司马,后曾历任 自居易 7 7 2 8 4 62 8 3 0 西渭南) ,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大和二年( 8 2 8 ) 除 生于郑州刑部侍郎,次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 新郑吕二年( 8 4 2 ) 以刑部尚书致仕。 河南洛阳 1 1 岁丧父,其母教以书学,贞元九年( 7 9 3 ) 人,生于长 明经及第,又登制科,后任左拾遗,o 监察御 元稹 7 7 9 - 8 3 18 3 2 史等职,因得罪宦官、贬谪江陵,元和十年 安万年靖 后,官职不断升迁。长庆二年( 8 2 2 ) 拜相。 安坊 以后出为刺史、节度使,卒于武昌任所。 洛阳人,出 唐德宗贞元九年( 7 9 3 ) 进士,又登博学宏词 生于江南, 科。宪宗即位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乃“八 刘禹锡 7 7 2 - 8 4 28 8 4 幼年寓居 司马”之一。大和二年( 8 2 8 ) ,回到长安, 嘉兴、吴兴 任主客郎中、礼部郎中和集贤殿学士,后又 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晚年退居洛阳, 一带。 官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 吴郡( 今苏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 7 9 9 ) 进士。宪宗元和元 州) 人,后 年( 8 0 6 ) 调补太常寺太祝,十一年转国子助 张籍 7 6 6 - 8 3 04 7 3 迁居和州 教。历仕秘书省校书郎、国子博士、水部郎 乌江( 今 中、主客郎中,官终国子司业。 和县) 家贫,贞元十三年( 7 9 7 ) 辞家从戎。元和八 关辅( 今陕年( 8 1 3 ) 前后,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 8 2 1 ) 王建7 6 6 - ? 5 2 6 西) 人迁太府寺丞,转秘二 弓郎。大和初,再迁太常 寺丞。大和三年( 8 2 9 ) 前后,出为陕州司马。 固许学夷诗源辩体,杜维沫校点本,第2 8 2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7 硕? i j 学位论文 元和四祖籍毫州 元和元年( 8 0 6 ) 进士,历官校书郎,国子助 年首作 谯县( 令安 教。穆宗时为翰林学七。敬宗时贬瑞州司马, 李绅7 7 2 - 8 4 6 乐府新徽毫州 武宗会昌二年( 8 4 2 ) 自淮南节度使入为中书 市) ,后迁 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复出为淮南节 题2 0 首 已佚家无锡 度使。 根据对该派成员存世的散文作品的调查可知,诗派中的核心成员,在散文创 作中也是主要代表,其中元白二人作品数量最多,白居易有8 3 1 篇,元稹2 9 2 篇, 其他重要成员中,刘禹锡有2 2 0 篇,李绅1 2 篇,张籍2 篇,王建没有散文存世。 为此,讨论的元白派散文自然应以元f a - 人为中心,兼及刘禹锡等人。 第三节诗文会通说与元白派散文之名 诗、文同具深远的源流,是所有其它文学体裁之母体。二者都起于记事,实 用是其直接的目的。而在魏晋之前,人们不但诗文不分,而且统称为文。在“文 学自觉时代”到来之后,诗与文的分辨也开始了,曹丕将区别于经、史、子之文 区分为四科八体,并且将“诗赋 ( 韵文) 从其他类型中独立出来,以“丽 字 称述其艺术特征。后来陆机、挚虞等人还进一步区分诗与赋、文与笔,遂有南朝 梁钟嵘专门的诗学著作诗品。 诗与文的流变、衍化与发展,与对诗、文之同异的辨析,历代不断展开,歧 见颇多,有的甚至表现出明显的对立,如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卷一中指出: “诗于文体迥不类:文尚典实,诗贵清空;诗主风神,文先理道。”他认为诗歌 与散文是两种类型不一样的文体。持这种态度的还有桐城派的方苞,他也多次强 调“古文之传与诗赋异道 ,规定诗歌中的隽语等等不能入于散文,为了保证散 文的雅洁,他自己还“绝意不为诗”,将二者对立起来。在这方面,清吴乔围 炉诗话“文饭诗酒 说,是最为形象、最有代表性的说法,他说:“意喻之米, 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变尽。 当然,也有人对他们 这种将诗文完全对立的观点持反对意见,比如清代的姚鼐,他与自己的老师方苞 相反,多次反复强调诗文的会通,或说“诗之与文,固是一理”固;或说“道有 是非而技有美恶,诗文皆技也,技之精者必近道。故诗文美者命意必近善。”? 事实上,不同的文体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尤其是同一作家的不同文体之 间都体现和反映着他的一致的人生观、文学观。逻辑地考察诗、文二科,可知: 。吴乔围炉诗话,清诗话续编,第4 7 9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 口姚鼐( ( 与王铁夫书,见惜抱轩全集,第2 2 2 页,世界书局,1 9 3 6 年版。姚氏原文为: “诗之与文,固是一理,而取径则不同。”着意点不是二者之同而是其异,但“诗文一理” 的思想确实贯穿于姚氏诗文论中 。姚鼐( ( 答翁学士书,见惜抱轩全集,第6 4 页,世界书局,1 9 3 6 年版 8 元 j 派散文研究 诗、文都是人类心智的产物,都要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古人关于诗文 与作家精神情操、道德境界之间关系的观点,就同时适用于诗与文二者,如陆游 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其中的“诗字,亦可换为“文”字;自居易 与元九书中的著名观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用互文见义 的语句表达,强调了诗文二者都应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宗旨。 历史地在考察与辨析诗、文二科的发展实际,有两大现象是值得关注的: 是古来尽管有些人只写诗如孟浩然,或只写文如方苞,其中方苞从早年“不能诗” 到后来“绝意不为诗”。但是,更多的人则诗文同好,大多数作家的别集都诗文 并存,且诗与文总显示出相近的风貌与气质,如读陶渊明集、陈拾遗集、 王右丞集、李太白集时,我们看到的是诗与文极为相似的风神气调;二是 “以文为诗 或“以诗为文 也是文学史上常有的事,有人认为“以文为诗 从 陶渊明就开始了,这也许并不妥当,因为与其说陶诗近于文,倒不如说像五柳 先生传之类的文章近于诗,至于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李白春夜宴从 弟桃花园序也都是是诗化的散文。另一方面,至少杜甫已经开始比较自觉地以 文的技法为诗、用诗来代替书信的功能,到中唐韩孟和元白诸人则将“以文为诗” 之路加以拓展,影响所及成为宋诗的一大特色。桐城派中工诗的姚鼐属于清代宋 诗派的领军,他特别强调诗文的会通,他的“诗之与文,固是一理”观点为桐城 后学所吸取,他们既将诗之理运用于文,如姚莹有“文贵沉郁顿挫 说,姚永 朴文学研究法将诗论、文论各自的术语汇为一体以论文学;方东树昭昧惫 言说“大约古文及书、画、诗,四者之理一也”,并大谈杜甫、韩愈、黄庭 坚诗中的古文之法( 古文的章法、技巧等) :吴闽生诗说则进一步说“诗者 文章之一体,凡外乎文而言诗皆不知诗者也”固,完全以古文家的立场、眼光来 看待诗了。上述诸家都在“理 ( 即根本原理) 的层面上看到了诗文二者的内在 相通性。 基于诗文会通的原理,我们认为元白诸人虽然在文学史上主要贡献在诗,他 们结成的流派,文学史上称之为元白诗派,但既然他们写有不少散文,而且在当 时曾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自居易与元九书中所说:“礼、吏部举选人, 多以仆私试赋、判为准的”,那么,他们的散文是否会受到其文学观念、审美 情趣的影响,形成一些共性,或者进而认为文学史上实际上存在“元自文派呢? 这是在研读元白诸人散文之初,就产生了的问题。 不过,上述问题纯粹是从学理上推测而得的,属于研究问题中的“大胆假设” 环节,要真正回答上述问题,还必须进入“小心求证”的环节。所以,在下一章, 我们将先来探讨元自诸人的散文创作,以期在更高的层面上回答上述问题。 西贾文昭 ) ,第1 2 4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 。刘晌旧唐书自居易传卷1 6 6 ,第4 3 5 9 4 3 6 0 页,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回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5 9 ,第3 3 5 8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 1 5 硕士学位论文 称赞。诚如自居易写:“名动三川,三川慕之,其后多以公姓字名其子。 第二为贺状、进状、谢状。 贺状是向上恭贺某件喜事的上行公文,进状是向争上进献一定的物品的同 时,用来说明进献物品情况的上行公文。谢状是因接受皇帝的恩赐而向上表达谢 意的公文。总的说来,这类都是“应酬之作”:行文多为恭贺之词,或对皇上表 达感激之情,意义不大,这就不作过多的论述。 第三为荐状。 即为向上级推荐有才之人的一种上行公文。在荐状中,有一种名为自代状, 即是在担任某个官职后,按律例应“举一人自代者。”也就是官员上奏状向朝廷 推举合适人选担任某职位。 刘禹锡的奏状词藻华丽,多用骈文为之,篇幅短小,但不失精简,体现出一 种典雅庄重之气,稍稍有别于元白状文的平易朴实。元白奏状文的一大特色是用 语浅显而典雅,行文除却一些谢状进状等“应酬之作用骈文为之,其余大多则 骈散夹杂,综合骈文及散文的特点,形成一种结构较为松散的行文特色,体现出 一种明白晓畅而又典雅庄重的行文特点。此外,为文还常有情深语切、感情真挚 的一面。如自居易请罢兵第三状: 国家有天下二百年,陛下承宗社十一叶,岂得以小忿而忘国家大计? 岂 得以小耻而忘宗社远图? 伏愿圣心以此为虑。臣前后已献三状,不啻千言。 辞既繁多,语亦恳切。陛下若以臣所见非是,所言非忠,况又尘黩不休,臣 即合便得罪。若以臣所见为是,所言为忠,则陛下何忍知是不从, 知忠不 纳? 不然,则臣合得罪;不然,则陛下罢兵。伏望读臣此状一二十遍,断 其可否,速赐处分。臣不胜负忧待罪,恳迫兢惶之至。 为文用典极少,平自如话。文章越到后来感情就越急切,并且采用问句的形 式步步进逼,一片忧君爱国的热忱不暇掩饰。 二、表 表,为奏议文体的一种,是古代臣子向皇帝进言议事的上行文书,常为表志 陈情、诉说心曲。在元白派之中,刘禹锡、自居易、元稹三人的文集中有这一文 体。其中,刘禹锡最多,有7 8 篇,自居易1 8 篇,元稹1 5 篇。这些表类文书, 或为自己所书、或代他人所写。如刘禹锡在早年多次担任门下掌书记、主簿这些 职位,因而免不了要代上级撰写表状,他的7 8 篇表,绝大多数是代人之作。 他们的表类公文,又可细分为贺表、谢表、让官表、慰问表、论事表。 第一为贺表。 贺表是臣下上书向皇上致以祝贺的一种表。册立阜太后或太子、皇上颁布恩 惠、朝廷取得军事胜利、甚至是出现祥瑞征兆都可以成为称贺的原因。如刘集卷 。冀勤点校元稹集中的元公墓志铭并序,第7 1 5 页,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 1 6 己自派散文研究 十三为京兆韦尹贺元昌祥雪表、白集卷六十一贺云生不见日蚀表,皆为出 现气候上的祥瑞之景上表向皇上祝贺。前者是因出现的雪景,后者是因长庆二年 四月出现日蚀现象向皇上称贺,气候本为自然情况,却在表中称贺皇上丰功伟绩。 如白的贺云生不见r 蚀表,对出现的日蚀而称贺道:“r 月薄蚀,自惭燮理无 功,山川出云,实赖圣明有感。 论者或谓自居易贺词得体,非一般谀辞。 第二为谢表。 谢表是臣下在接受晕上赐官或赏物后,向皂上致谢的表类。其中,谢官表大 多是表达对皂上所授予的官职表达感激之情。元稹的谢官表中有一则比较特殊, 为同州刺史谢上表。此表作于长庆二年( 8 2 2 ) ,因被贬官而上书谢罪,并表 达忠诚之心的,实为元稹言不由衷,敛自悲之情于谢表之中。 此外,有些节令,皇帝还会向官员发放赏赐物品,于是又有谢物表,如刘禹 锡的为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即为答谢发放的历日所作。另有代灾民答谢朝 廷发放的赈灾物件所作的表,如公元8 3 2 年,苏州发生水灾,刘请得朝廷赈济, 因而以苏州谢赈赐表致谢;8 3 6 年,同州连遭旱灾,他又请得朝廷赈贷,放 免旧欠,因而写同州谢上表以答谢皇上。 第三为让官表。 例如大和四年( 8 3 0 ) ,刘禹锡为裴度所写的三则让官表,再三陈述自己六十 有七,年事已高,并且得疾跄年,因而不得不上表辞让官职。事实上,是当时裴 度为李宗闵所忌,故以老病为由辞官,是年九月因命裴度充山南东道节度使。 第四为慰问表。 慰问表是对皇室、朝廷出现的丧事,如皇上驾崩或其他皇亲国戚的去世表示 深切的哀悼及慰问之辞。长庆四年( 8 2 4 ) 正月,穆宗驾崩,刘禹锡上慰国哀 表以示慰问之情。 第五为论事表。 论事表指上书议论某件事或表达观点建议的表类。例如元稹的论西戎表, 是皇帝对患戎之事垂问大臣,元上表提出自己的建议,点明“以农养兵”,是备 戎之大略。刘禹锡的论废楚州营田表,针对废除楚州营田一事,提出营田弊 大于利,应当废除的观点。 第三节元白派的策、判、赋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在承袭隋代开科取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体形成了由 礼部主持的常选、由吏部主持的科目选以及由皇帝主持的制举这三种重要形式。 由于礼部常选中的进士一科虽难度大、录取少,但及第者往往能赢得社会的普遍 追捧,因此成为士子们追捧的对象。进士科经历了由一项至三项的发展过程。三 项制包括帖经、杂文、策。其中试策不仅是一项最古老传统的试项,而且是一个 1 7 硕一f :学位论文 最稳固的项目,在整个考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杂文一项在天宝后主要 由最能展现应试者才华的诗赋来包揽,因元、白所处的时代是以律赋为杂文内容 之一的时期,所以律赋也成为通过科举考试的必经之项。此外,在科举考试的三 大类型中,常科中的明经及第者需守选七年,进士及第者需守选三年,所有有出 身者待守选期满后方可参加由吏部主持的冬集铨选,通过身、言、书、判四项考 试后方可注拟授官。 白居易有过“十年之间,三登科第 的壮举,元稹也曾“举制举,对策第 一 圆,他们的这类文章成为当时士子们奉为圭臬的效仿典范。但是,宋以后, 这类文章渐渐被人们遗忘,这是很不应该的,诚如陈飞先生所说:“试策文具有 实用性,与近代文学观所强调的文学性似有扦格,便往往被排除在通行的文学史 之外我们认为,这样做并不切合历史真实,而且有损于唐代文学史的完整; 试策文虽在文体特征及其功能上与诗赋之类有所不同,但并不是没有文学性,只 不过文学性的表现另有特色罢了。 因此,我们不应该将元白的这类文章遗忘, 以下则来分别探究他们的这类应试文章的特色。 一 一、束 通典选举三历代制( 大唐) 云:“其制诏举人,不有常制皆标其目而 搜扬之。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 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 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固可见所谓制举, 是皇帝下诏甚至亲临主持的选拔人才的特殊考试,所试内容主要是密切结合现实 政治的策论,考核应试者的才能。由于“文策高者”,可以不拘限“特授以美官 , 所以白居易与元稹在校书郎任满时,未选择续任或等待续迁,而选择了应制举的 道路。为此,他们在罢校书郎后,通居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时事,精心 结撰制策论文。目前在元白诗派的散文中,仅见白集中有策论文7 5 篇,即为策 林。元稹的策论文早己散佚。 这7 5 道策林,本是白应拔萃与制科而临时写下的预备性的习作,未必有 意留存,但由于写得文词华赡,内容精审,竟为后来的应试者奉为程式而广为流 传。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自居易紧密结合社会现象 中心各种问题与矛盾,特别是结合“永贞革新 中暴露出来而尚未解决的社会危 机和为政之道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参考。策林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修身化下,弘扬君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传统观念中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的最高 。顾学颉校点( 自居易集卷4 5 ( ( 与元九书,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9 6 3 页。 。新唐书卷1 7 4 ,第3 2 6 0 页,岳麓书社,1 9 9 7 年版。 。陈飞唐代试策考述,第9 ,1 0 页,中华书局,2 0 0 2 年。 杜佑撰通典卷1 5 ,第3 5 7 页,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 1 8 元白派散文研究 理想。所谓弘扬君道,针对的就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要求他们能够修身自 律,力求做道德完善的楷模,遵守法度的表帅。而如何做到修身律己呢? 白居易 认为,首先应当“制欲禁奢”。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篇就指出“君之躁静为人 劳逸之本,君之奢俭为人富贫之源”,而为人君者理应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此才 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其次,应当由己及人,“以心度心,以身观身”( 王泽流人 心感篇) 。再次,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是遏制君主奢逸,减少决策失误的手 段之一。纳谏篇中,白提出君主“欲极天下之耳目裨我视听,尽天下之心智, 为我思谋”,从而达到“政之壅蔽者决于中,令之灭绝者通于外。上无违德,下 无隐情”,即通过纳谏的手段以达到政通人和,臻于德治的目的。 第二、选贤任能,整饬吏治 除了修身正德之外,君主还应当选贤任能、整饬吏治,使国家兴盛、百姓安 居。策林第二十七至第四十一,正是针对中唐政治生活中,不尊重人才,不 重视官吏的选择与任用,以及吏治紊乱而腐败等问题而立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