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宦海沉浮中的浪漫主义者卢见曾.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宦海沉浮中的浪漫主义者卢见曾.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宦海沉浮中的浪漫主义者卢见曾.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宦海沉浮中的浪漫主义者卢见曾.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宦海沉浮中的浪漫主义者卢见曾.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l-_l-_iillil 摘要 磐蚪 山东德州卢见曾( 1 6 9 0 1 7 6 8 ) ,卢见曾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知识分子家庭,康熙 六十年( 1 7 2 1 ) 进士。历任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于乾隆 诗坛和政坛位居显要,被称为“读书吟诗,与名流相唱和,主东南文坛,一时为海内宗匠”。 在雍正和乾隆两朝宦海沉浮四十年,担任过两任两淮盐运使。学诗于王渔洋,有诗名,爱 才好客,四方名士成集,流连唱和,一时称为海内宗匠。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发, 因收受盐商价值万余之古玩,被拘系,病死扬州狱中。卢见曾一生追求:美政与风流。卢 见曾的诗文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在人际交往上更是广泛,与敬梓、扬州八怪等有志之士 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诗文创作和兴教倡学上为扬州文化发 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平生著述丰富,所著雅雨堂诗集、雅雨堂文集、雅江 新政、出塞集、感旧集、金石三例、雅雨堂石集等为后人留下了珍贵 的文化遗产。卢见曾宦游每到一处,本着“思惟报国,莫如为国作人”的思想,把兴学造 士育才放到第一位。在洪雅,建雅江书院;在六安,建赓扬书院;在永平,建敬胜书院; 在长芦,建问津书院;扬州旧有安定书院,对当地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卢见曾 在他的一生中积极参与刻书活动。先后校刊的有乾凿度、经易考、战国策、 周易集解、尚书大全等三十种,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校勘家。所刊之书,校勘精细, 刻印精美,堪称我国古籍中的珍本、善本,今在出版、收藏界享有盛誉。他积极从事与汉 学的研究和整理,为乾嘉汉学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清代;卢见曾;诗文;汉学;盐运使 a b s t r a c t s h a n d o n gd e z h o ul u ji a n z e n g ( 1 6 9 0 17 6 8 ) ,l uw a sb o mi nag e n e r a t i o ns e et h eo f f i c i a l f a m i l y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s i xy e a r so fe m p e r o rk a n g x i ( 17 21 ) s c h o l a r s h o n g y ao f f i c i a l c a l e n d a rm a g i s t r a t el u a n z h o uk n o wt h es t a t e ,y o n g p i n gp r e f e c t , c h a n g l u , s a l ty a hy u ns o p o e t so fq i a n l o n ga m o n gt h ed i g n i t a r i e sa n dp o l i t i c i a n s ,k n o w na st h e ”r e a d i n go fp o e m s ,a n d c e l e b r i t i e ss i n gp h a s e ,t h em a i ns o u t h e a s tl i t e r a r y ,a n ds o m e t i m e st h ei n s i d ea n dz o n g ii a n g ” y o n g z h e n ga n dq i a n l o n gd y n a s t yh u a n h a i c h e n f ui nf o u ry e a r s ,s e r v e dt w ot e r m st os a l ty a n y u n p o e mb yw a n gy u y a n g ,ap o e mn a l t l e ,l o v i n gh o s p i t a l i t y ,f o u rc e l e b r i t i e ss a l ts e t , h a n g s i n g ,s o m e t i m e sc a l l e dt h ef o u rs e a sz o n g j i a n g q i a n l o n gt h i r t y - t h r e ey e a r s ,c i t e dt h ei n c i d e n t s a l ts a l t , s a l tf o ra c c e p t i n gm o r et h a nt h ev a l u eo fa n t i q u e s ,d e t a i n e d ,d e p a r t m e n to f y a n g z h o ud i e di np r i s o n l uh a sb e e nal i f e t i m ep u r s u i t ,s e e :a m e r i c a np o l i t i c sa n dr o m a n t i c s e ew h o sp o e t r yl up l a i n , f l e s ha n dn a t u r a l ,i n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i se v e nm o r e e x t e n s i v e ,v v i t l lr e s p e c tm z u s a ,e c c e n t r i c sa n do t h e rl o f t yi d e a l se s t a b l i s h e dad e e pf r i e n d s h i p , r e f l e c t st h er o m a n t i cf e e l i n g s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a n dh i n ge d u c a t i o na n d l e a r n i n gi n i t i a t i v e sf o rt h e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y a n g z h o uh a sm a d eap o s i t i v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w r i t i n gh i sl i f ei sr i c h ”w r i t t e nb yy ut a n gy ap o e t r y ”y a - y ut a n gc o l l e c t i o n , y aj i a n g x i n z h e n g , f r o n t i e rc o l l e c t i o n ”,”s e n s eo ft h eo l ds e t ,s t o n et h r e ec a s e s ,”y a - y ut a n g s t o n es e t ”a n dl e f tf o r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t h ep r e c i o u s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s e el uh a sb e e na n o f f i c i a lw h e r e v e rh ew e 咄i nt h e ”t h i n k i n gt os e r v et h ec o u n t r y ,n u r t u r i n gt h ec o u n t r y z u o r e n ”t h i n k i n g ,t ob u i l du ps c h o o l sy u c a iw h op u tf i r s t i nh o n g y a ,b u i l ty a j i a n gc o l l e g e ; i i ll i 地y a n gj i a ng e n gc o l l e g e ;a ty o n gp e n g ,j i a nj i n gs h e n gc o l l e g e ;i nc h a n g l u ,b u i l t w e n j i nc o l l e g e ;y a n g z h o uo l ds t a b l ec o l l e g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o c a le d u c a t i o nh a sp l a y e d ap o s i t i v er o l e s e el uh a sa l s ob e e na c t i v e l ye n g a g e di nl i f e ,p r i n t i n ga c t i v i t i e s ,h a st h e s c h o o l m a g a z i n ef o r ”c h i s e l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 b o o ke n c y c l o p a e d i a ”,”b o o k o f a n n o t a t i o n s , b yt h ey id y n a s t y ”a n dt h i r t yk i n d s ,i saq i n gd y n a s t yc o l l a t i o no ft h ef a m o u s f a m i l y l a i dd o w n i nt h eb o o k s ,c o l l a t e df i n e ,f i n ee n g r a v i n g ,c a l l e dt h er a r ea n c i e n tb o o k si n c h i n a , r a r eb o o k s ,n o wi nt h ep u b l i c a t i o na n dc o l l e c t i o ni n d u s t r yr e p u t a t i o n h ea c t i v e l y e n g a g e di nt h er e s e a r c ha n dc o l l a t i o no fs i n o l o g y ,t h er i s eo ft h eh a nq i a nj i al a i das o l i d 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t op r o v i d eav a l u a b l es p i r i t u a lw e a l t h k e yw o r d s :q i n gd y n a s t y ;l u ji a n c e n g :p o e t r y ;s i n o l o g y ;y a ny u n :a m b a s s a d o r i i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目录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 一、生平及仕宦经历3 二、诗文创作与兴教倡学7 ( 一) 徜徉诗海的雅雨山人7 ( 二) 兴教倡学的浪漫主义者1 2 ( 三) 开启与奠基汉学风15 三、在交游中体现出浪漫主义情怀 ( 一) 与吴敬梓的交往1 8 ( 二) 与扬州八怪的交往1 9 四、卢见曾浪漫主义的根源2 4 ( 一) 政治原因2 4 ( 二) 地理、经济原因2 5 参考文献。 i i i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在清代山东德州历代名人之中,卢见曾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一位。“读书吟诗,与 名流相唱和,主东南文坛,一时为海内宗匠”的卢见曾,在雍正和乾隆两朝宦海沉浮四十 年,担任过两任两淮盐运使。被德县志称为“聪慧绝伦 的卢见曾在学术和文学界 亦颇有成就,深受世人好评。甚至被目为仕宦显要,“嘉惠士林”、总持风雅、引领风 气的第一人。纵观卢某生平,其之所以有如此声望,与其立身行事秉持的信念密切相关: 不局限于为寻章摘句之腐儒,亦不钟情为吟风弄月之文士。士子有所学,重要的是应 该关乎世道人心、经世致用。因此,他汲汲追求美政与风流。他曾道:“未闻名士不风 流,几见通儒少美政”,他认为美政和风流共存才是最理想的人生状态。美政是一位封 建士大夫实现“修齐治平”修己及人成功用世的标志,是乃为理想与事业,才可谓建功 立业,成就一番辉煌;风流,则是作为一个文人雅士,可以广交天下宾朋,希望可以使 所治之地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在官场之外开辟一片心灵的归属地。马朴臣曾赞誉:“先 生操如椽之笔,主盟坛坫三十载,历宦屡擢,其政绩之敏练廉正,播在朝野者。”沈 起元也曾称赞他:“余同年卢子抱孙,山左名士,擅诗歌,通古今,抉理治事,如昆刀 切至,庖丁解牛,颖锐精卓”“见曾勤于吏治,所至皆有殊绩,然爱才好士,官 盐运时,四方名流咸集,极一时文酒之盛。”卢见曾胸怀浪漫主义,宦海沉浮数十载, 久负盛名,无论于地方、友朋、文坛急后世,均有较大影响。准此,本文将目光注视到 这个乡贤前辈,尽力而为,力争更全面、更深入解析其人其事其文。为清史研究贡献绵 力。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卢见曾在扬州的文学活动的研究很少,并未发现专门论文进行 研究。尚小明在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一书中,用一章的内容对居于卢见曾幕府的学 者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分析了他们的学术成就。在林存阳的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 一文中,作者主要研究了卢见曾推动汉学发展的主要活动:他的诗文集体现了他对汉学 的关注;刊刻的雅雨堂藏书包涵了他对汉学的赞扬。曹红江的卢见曾与乾嘉学派 一文也主要是从卢见曾的幕府出发,在尚小明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更深一步,考证了卢见 曾与惠栋、戴震、沈大成和王昶等汉学家的密切关系,并对这些汉学家的著作和学术成 就作出评价。张英基的卢见曾传奇赏析一文则主要分析了卢见曾刊刻的旗亭记 和玉尺楼两部传奇。文中介绍卢见曾的生平、政绩、学术活动时,提及卢见曾的红 桥修禊活动,但并未具体展开。丘良任的卢见曾及其出塞图从书画鉴赏的角度介绍 了卢见曾出塞图的由来。该文章还简单介绍了卢见曾的友人,只是范围不广,仅限 于在出塞图上题诗的友人。王桂云的卢见曾与乾隆 一文介绍了卢见曾 ( 清) 卢见曾,雅雨山人出塞集卷首“马朴臣序”乾隆十一年刊本,第l 页 ( 清) 卢见曾:雅雨山人出塞集卷首“沈起元序”,乾隆十一年刊本,第2 页 清史列传第7 l 卷,卢见曾传,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5 8 3 7 - 5 8 3 9 页。 1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要经历,说明金山志的由来。综观以上关于卢见曾的论文,主要涉及他的两个方 面:一是卢见曾的生平,二是卢见曾的学人幕府,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对 他小范围的友人群体也有论及,但不全面,未能反映出他交游的广泛性,至于专门论述 卢见曾在扬州时期进行的文学活动的论文则相对较少,可以这么说,目前学术界对于卢 见曾的研究只片面的局限于介绍其大体生平以及其在文学方面的贡献。关于卢见曾的研 究,并未有全面而深入的文章出现。本文着重考述卢见曾生平经历和其政治生活中所体 现的浪漫主义及其原因。 2 辽宁p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生平及仕宦经历 卢见曾,字抱孙,号湛园,号雅雨、雅雨山人。康熙十九年( 1 6 9 0 年) 出生于山东 省德州( 今德州市德州城) ,乾隆三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1 7 6 8 年1 1 月7 日) 去世于 苏州监狱中,享年七十九岁 明朝初年,卢氏家族于由直隶涞水迁至山东德州左卫,后世代居此。卢见曾出生在 一个世代为官的知识分子家庭,其曾祖父卢世滋曾为明朝大学士;祖父卢裕为当时的秀 才:父亲卢道悦于康熙九年( 1 6 7 0 年) 考中进士,曾任陕西陇西河南偃师知县,并写下公 馀漫草、 清福堂遗稿等书。卢见曾的出生时候,卢道悦己五十余岁,老来得子, 疼爱之余,卢道悦更是悉心教养。其生母对其管教更是非常严格,对其养成谨慎好学积 极上进的品格,起到了良好的启蒙作用。年稍长,卢见曾先后师从王士祯、田雯等,学 业取得长足进步。据他在书田香城先生自作墓志铭后叙述,幼年时师从同乡田震, 田震则师从康熙诗坛领袖人物王士祯以及很有威望的诗人胞兄田雯。卢见曾的家教、 师教为他打下了品行与才华之坚实基础。康熙五十年( 1 7 1 1 年) 中举人,六十年( 1 7 2 1 年) 中进士,出自石首郑又梁、虞山汪杜林两先生门下。正逢汪公阅头场卷,便打算拟 荐;“而郑公阅二场表判,为之惊异,遂言于堂日:人言北人不谙四六骈体,此岂吾 南人之所有耶? ”得到两位大臣如此赞赏。“是科,清圣祖诏进士未入馆选者,咸 一体命儒臣教习三年,见曾遂留馆竞学。雍正元年( 1 7 2 3 ) 试于廷,见曾名列一等。当 是时,世宗以新登宝座,颇有意于整饬吏治,而重亲民之任,是以有凡进士在高等者以 知县即用之命,见曾得选为四川洪雅县令。 见曾考虑及父年事已高,欲陈情归养。而 父亲卢道悦为书告诫他说:“汝自顾才行何如? 今恩遇过分如此,而不思一效犬马之力, 可谓孝乎? 且余虽老,康强如故,未遽就木也。见曾被父亲大义所感动,雍正二年 ( 1 7 2 4 ) 赴洪雅任职,从此步入仕宦生涯。 洪雅地瘠民贫,颗粒无收,税目繁多,治安混乱,狱讼不息,百姓生活穷困,度 日艰难。卢见曾到任后,“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四年,以忧归。”,为官 仅两年,便使地方民生状况大为好转,迅速整顿了社会秩序逐渐安定,受到当地百姓的 拍手称誉。“服阕,( 雍正) 九年,补安徽蒙城县知县,迁六安州知州。”雍正九年( 1 7 3 1 ) 到一至六安州担任知州任上,便理棘手积务。“州豪户多占水塘为田,历讼不决,见曾 大兴劝垦,督饬檄旁午,谤者四起,不顾,塘至今为赖。”经卢见曾在此期间之大力整 治成绩突出,稳定了社会秩序,地面情形为之一变。雍正十二年( 1 7 3 4 年) 调亳州知州, ( 清)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第4 卷,清雅堂刊本1 8 4 0 年版,第1 7 页。 ( 清)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第2 卷,容安斋诗集序,清雅堂刊本1 8 4 0 年版,第2 页。 ( 清)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第4 卷,先府君梦山公暨先母程王两孺人行述清雅堂刊本1 8 4 0 年版,第4 2 页。 3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州有龙凤沟己淤塞,见曾倡开之,水患遂除。”也雍正十三年( 1 7 3 5 年) ,擢江南江宁 府知府。不到一月,卢见曾又被调为颖州( 今安徽阜阳) 知州。“颍有西湖,宋欧阳修 尝筑塞白龙沟,见曾倡开之,水患遂除。 雍正十三年( 1 7 3 5 年) ,擢江南江宁府知府。 不到一月,卢见曾又被调为颖州( 今安徽阜阳) 知州。“颍有西湖,宋欧阳修尝筑塞白 龙沟,注水湖中,灌溉腴田,以为民利。明季湖废,见曾欲复之,或难之日:是湖之 盗田者众,埂界难明,奈何? 见曾语于众日:盗湖为田,利止湖旁数十家耳。然水 大至,荡唁害田庐。若复湖,则水流蓄泄,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众皆日善。 自是湖乃复。见曾又葺欧阳修、晏殊、吕公、苏轼四贤祠,以宋佥书赵令畴、明通判吕 景蒙配享,示有功于湖者,不敢忘也。寻,以荐擢江西饶九南道。 乾隆元年( 1 7 3 6 年) 卢见曾以政绩卓著,被提拔为两准盐运使治扬州 。据清代王定安等纂修的两准 盐法志( 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以及卢见曾上宰相书等相关资料记载,当地盐商勾 结官府侵占灶户( 盐民) 盐池,在所有权问题上,双方久讼不决,盐民深受其害。卢见 曾到任后,作出了“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的决定,承认了盐民的土地所有权,并核发 文契,维护了盐民合法权益。并将此事向朝廷申报详细情况,后经过朝廷审批,转六部 备案,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卢案。直至民国三年( 1 9 1 4 年) ,淮扬盐民仍依照卢案 保证了从盐商手中收回土地所有权。当遇到海水泛滥,湮没大片盐地时,卢见曾又上书 朝廷,减免盐民钱粮,并分别赠抚百姓。“淮商习骄蹇,疾见曾整峻,中以蜚语,遂被 吏议。当地贪官污吏和不法盐商相互勾结,对卢见曾进行诽谤诬陷,“被参一十七款, 共诬赃银一千六十两 锄,当地总督和盐政便开始弹劾卢见曾以及江苏巡抚邵基“为党”。 乾隆皇帝不待查明真相便在乾隆三年( 1 7 3 8 ) 革除卢见曾两淮盐运使之职。乾隆五年 ( 1 7 4 0 ) 又将卢见曾革职充军发配到塞外军台效力。广大盐民追念卢见曾,于1 9 2 0 年自 动筹资修建了“卢公祠”以为纪念。乾隆九年( 1 7 4 4 ) ,冤案昭雪,平反赐还。卢见曾被 补为直隶滦州知州。第二年又升为永平府知府。“洋河自塞外入,经抚宁之东北境,康 熙时河身东徙,至是水暴涨,啮且及城。见曾与知县钱鏊、端木长法议筑坝挑引河,上 图议于总督那苏图以闻,上报可。自是患遂息。在任期间,他带领当地抚宁官民修坝 拦水,解除了多年以来洋河对抚宁城的危害。“见曾短小精悍,有吏才,那苏图特荐之, 谓其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乾隆十六年( 1 7 5 1 ) 担任长芦盐运使。乾隆十八年( 1 7 5 3 ) , 卢见曾又一次被任命为两准盐运使,赴任扬州。“扬州地故濒海,土薄水浅,沟道久湮。 见曾醵赀浚之,扬城遂无水潦患,又修小秦淮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以备宸游。”, 扬州地势低平,河池堵塞,时常发生水灾,卢见曾筹集资金,开挖修通了周围河池,免 除了水患威胁。卢见曾还沿小秦淮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使古老的扬州更加 妩媚多姿,一时游人如织,名流学士云集。乾隆二十二年( 1 7 5 7 ) 春,卢见曾在红桥行 清史歹 清史歹 清史歹 清史歹 清史歹 传 传 传 传 传 第 第 第 第 第 卷 卷 卷 卷 卷 卢见曾传 卢见曾传 芦兜曾传 芦觅鬯传 卢见曾传 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 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 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 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 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 4 第5 8 3 7 - 5 8 3 9 页。 第5 8 3 7 - 5 8 3 9 页。 第5 8 3 7 - 5 8 3 9 页。 第5 8 3 7 - 5 8 3 9 页。 第5 8 3 7 - 5 8 3 9 页。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修禊”活动,郑夔、陈撰、历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卢见 曾“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诗三百卷”,一时传为文坛佳 话。卢见曾再一次担任两淮盐运使长达十年。 乾隆二十七年( 1 7 6 2 ) ,卢见曾告老还乡,当时已经7 3 岁,写下告休得请留别扬州 故人来表达自己疲惫官场,一心归隐之情。“力惫宣勤敢自怜,薄才久任受恩偏。齿 加孙冕余三岁,归后欧公又九年。犬马有情仍恋主,参苓无效也凭天。养疴得请悬车日, 五福谁云尚未全。祖道长筵舟满河,绿杨城外动骊歌。重来节使经三考,归去与人赋五 绽。绛帐唱酬郊藉在,清门交际纪群多。”其疲惫官场、息意田园之意不觉溢于言表。 返家后,卢见曾乃“修坟墓,置祭田,恤宗族,教后学”圆,大有颐养天年之乐。“三 十年,高宗南巡,赐御书德水耆英匾额,时年七十六矣。更令卢见曾为之感到欣 慰和鼓舞。晚年的卢见曾,虽不免为知己的零落而伤怀,但其“摩挲明岁朝天杖,捡点 连年见道心”的情怀,却依然萦绕于心。岂料“烟月足家园”的好景不长,官场风波再 起。据相关资料记载:乾隆三十三年( 1 7 6 8 ) ,新任两淮盐政尤拔世向盐商勒索贿赂失 败,便揭发上一任两淮盐政普福把私用盐所缴纳的贮运库银二十七万八千两纳入囊中。 卢见曾因长期任两淮盐运使,也被牵连其中。乾隆帝勃然大怒,任命江苏巡抚彰宝协助 尤拔世立案查明。 六月二十五日,乾隆帝上谕军机大臣等日:“卢见曾久任两淮运使, 提引之事,皆伊经手承办,似此上下通同舞弊,岂得诿为不知著传谕富尼汉,即行传旨, 将伊革去职衔,派委妥员解送两淮,交彰宝并案审讯。仍一面将卢见曾原籍赀财,即行 严密查封,无使少有隐匿寄顿。” 但是,山东巡抚富尼汉来德州抄家时,“查抄卢见曾 家产,仅有钱数十千,并无金银首饰,即衣物亦甚无几。经出示招人首告,始据监生李 容等,首出寄顿各项”。“又谕日,富尼汉奏查抄卢见曾家产,仅有钱数十千,并无金银 首饰,即衣物亦甚无几。经出示招人首告,始据监生李容等,首出寄顿各项等语。已于 摺内详悉批示。查封卢见曾家财,廷寄于六月二十五日驰发。而初次查办此案谕旨,并 未传钞,伊家何以早得风声,于十一、十八等日,豫先寄顿。其中情节,甚属可恶。岂 有旨未到,而外人已知之理,必须严切究审。令将得自何处何人,实情供吐,不得任其 稍涉含糊。如卢见曾坚执不吐,即应加以刑讯。著富尼汉,传旨于彼。伊是受朕深恩之 人,若其天良尚未尽泯,一经讯鞫,即将豫通信息之人,和盘托出,尚可免其用刑。若 尚模棱,则朕之于大小事件,必欲水落石出之处,想伊亦晓,决不苟且完案。此系伊等 恶贯满盈之日。然伊终属运司,其上自有盐政在也。富尼汉接到此旨,著即密速办理, 不可迁就了事,以要声誉。如审得确情,即行据实奏闻,再将卢见曾,锁押解赴扬州, 并案问罪。至其家财衣物,已据李容及家人陈桐等,供首寄顿借欠各项。此外或尚有末 据供明,潜行隐寄情事,亦著该抚一并详悉追讯具奏。 山东巡抚富尼汉怀疑有通风 ( 清) 卢见曾,雅雨堂诗集卷下,清雅堂刊本1 8 4 0 年版,第1 7 页。 ( 清) 卢文诏,故两淮都转盐运使雅雨卢公墓志铭,碑传集补第1 7 卷,第1 3 页。 清史列传第7 1 卷,卢见曾传,5 8 3 7 - 5 8 3 9 页。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 清史列传第7 1 卷,卢见曾传,5 8 3 7 - 5 8 3 9 页。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 清史列传第7 1 卷,卢见曾传,5 8 3 7 - 5 8 3 9 页。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 5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报信之人,于是奏明圣上,乾隆帝命令富尼汉严加追究走漏风声之人,严加审讯卢见曾, 不惜动用刑罚,得出实情后,便将卢见曾“锁押解赴扬州,并案问罪”。山东巡抚富 尼汉建议皇帝令刑部审问正赴京赶考的卢瑛( 卢见曾之子) 和卢荫恩( 卢见曾之孙) , 由大学士刘统勋负责审查此案。最终卢荫恩招出真相,翰林院大学士纪昀、刑部郎中王 昶、刑部郎中黄骏昌以及内阁中书徐步云均被列入通风报信者之列。沈起元在出塞集 序中写n - “( 卢见曾) 起家进士,不十年由县令而府而道,而至两淮盐运使,有殊绩 淮商习骄蹇,疾其整峻,利不能动,则中以蜚语,致被诬去官,而有坐台之行。褛被萧 然,远役塞。乾隆帝命将通风报信之官员严加治罪。徐步云与卢见曾认为师生,遇此 等紧要案件,敢于私通信息,以致卢见曾豫行寄顿,甚属可恶,着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纪昀瞻顾亲情,擅行通信,情罪亦重,着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然而,事情还远远 没有结束。三十三年卢见曾长子卢谦又接连两次被牵连到其他狱案中。有上谕:“去岁 查审黎明五等,派费修堤侵蚀入己一案。卢谦系本管道员,当瞿学富控告之始,并不亲 提审讯,任听承审属员问拟,转将原告坐诬。又定长等奏,勘黄梅等县董家口江堤一事, 始由卢谦具禀,请借动公项,交民自修。复欲蹈黎明五等故辙。种种办理不善,已有应 得之罪。今伊父卢见曾,因查办两淮提引积弊,豫将家中财,私行寄匿。并于两淮商家, 究出从前托人营运银两,至于盈千累万。而卢谦亦有寄银营运之事。是卢见曾在任时, 必系与各盐政,及各商等,交结分肥,自问情虚,故为此狡狯伎俩。将来审明之日,自 当按律究治。伊子卢谦。若令其仍任监司,殊不足以示惩儆。卢谦著革职,发往军台效 力。” 至于卢见曾到底被审实“罪行是怎样,由于资料不甚完整清晰,难以清楚全 貌,但从后来审查各盐政与商人关系时,在乾隆帝的上谕中,可略知一二。说卢见曾“隐 寄累累”,其已经将银两交商人营运生利,是商人已经“据实承认的。本来,经过对 案子审理的官员查询,并未查出普福等有留寄商人生息余利银两,并且认为可能确实没 有欺瞒情形。结果乾隆帝不仅不信,且大为光火。在上谕中大骂:“彼时因念伊等( 指 盐政官员高恒、普福、卢见曾) 出力急公,故稠叠厚加恩赉。孰知伊等即以官窝正款, 冒认己赀。既邀顶带优荣,又复坐获厚利。且因并无稽查,任意浮开妄费。如此存心, 天良何在! 今案情自行发露,实属天理难容,朕从宽不加伊等罪谴,已属逾格施恩,今 止令其归还款项,于情理既属当然,而众力亦非不给。可将此剀切谕商众知之。至卢见 曾令商人办买古玩,未给价银至一万六千余两之多,可见其上下串通,分肥侵蚀。俟解 到扬州时,一并严审究拟具奏。八月三十日,“刑部议覆江苏巡抚彰宝奏,原任两淮 盐运使卢见曾,隐匿提引银两,私行营运寄顿,照例拟绞监,候秋后处决。应如所奏, 从之”。然而,还未来得及秋后执刑卢见曾却于九月二十八日故于苏州,其颇为坎坷 的一生至此方得以解脱。“越三年。大学士刘统勋为见曾剖雪。”即是说,乾隆三十六 年,刘统勋在奏书上详细列举了卢见曾兴修水利,以及为灶户收回盐地所有权等造福百 姓的业绩,指明贪官污吏和不法商贩的不实之词,为卢见曾昭雪。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第7 5 卷,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第8 1 5 卷,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第8 1 4 卷,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6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诗文创作与兴教倡学 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绩”,是个典型的循吏, 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又是清代有影响的文学家。张殿传曾评价卢见曾之重浚颍州 西湖之功,日:“此记( 指卢见曾所作颍州重浚西湖记引者注) 中一段,疏别 是非利害,直是见得到,做得彻。然非心乎民瘼,亦不能直行独断如此。诸御水患记, 当以此为第一。”圆见曾又颇能喜贤纳士,其“汲引后进,孜孜如不及,其奖拔皆有名于 时”而其“官盐运时,四方名流咸集,极一时文酒之盛。金农、陈撰、厉鹗、惠栋、沈大 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 直隶总督那苏图在上奏乾隆皇帝的推荐表中曾称赞他为“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 大”。他平生著述丰富,所著雅雨堂诗集、雅雨堂文集、雅江新政、出 塞集、感旧集、金石三例、雅雨堂石集、山左诗钞等统称雅雨堂 丛书,共计11 种1 2 8 卷,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此外,卢见曾在为官期间 还曾整理刊印了先贤师友的大量文学作品、诗文著作、乡邦文献等,而自己创作的许多 诗文,仅仅雅雨山人出塞集流传于世。晚年隐居时所编订的诗集八卷、文集十余卷 在后人搜索传抄的努力下,编为雅雨堂诗文遗集,于道光二十年( 1 8 4 0 ) 由清雅堂 刊印。卢见曾一生还积极从事刻书活动,先后校刊的有乾凿度、周易集解、尚 书大全、 经易考、战国策等三十种,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校勘家。所刊之书, 校勘精细,刻印精美,堪称我国古籍中的珍本、善本,如今在出版、收藏界享有盛誉。 卢见曾也是一位大藏书家,爱好抄书、藏书,尤其热衷研读杜诗,并著有读杜私言 一卷,又编写杜诗胥钞十五卷,余论一卷,是清代与钱谦益齐名的南北研杜大 家。编选国朝山左诗钞,经过五年时间,挑选诗人六百二十多个,共得五千九百多 首诗,共计六十卷,卢见曾并将作家生平轶事以及自己的评论附于其作品渔洋山人感 旧集小传之后,为世人认识了解这些作家提供了方便。卢见曾总是亲自撰写序文,对 注文的优劣得失、版本的源流变迁、典籍的主旨大意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使得不少汉 儒就说因此得以流传。卢见曾对于乡学文化的保护更是具有巨大贡献,对乡学文化的发 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一) 徜徉诗海的雅雨山人 卢见曾的诗歌大多数诗歌内容平实简单。平常之事、人之常情是他诗歌的主要题材, 尤其是他自己的哀乐喜怒和所闻所见更是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的,朴实无华,清新自然。 清史列传第7 l 卷,卢见曾传,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5 8 3 7 5 8 3 9 页。 ( 清)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第3 卷,颍州重浚西湖记,清雅堂刊本1 8 4 0 年版。 清史列传第7 1 卷,卢见曾传,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5 8 3 7 5 8 3 9 页。 7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卢见曾一直倡导“自写性真,力去浮靡”、“缘情以为诗”、“诗以道性情”的诗学主张, 他的诗歌也基本遵循此风格。卢见曾与同年浙江嘉兴马维翰( 字墨麟) 合称为“南马北 卢”。身在官场的卢见曾坚持“自写性真,力去浮靡”的诗学主张,力图驱除浮华繁杂, 寻求人生的质朴精髓。卢见曾身在宦海,却追求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境界,追求名利 的同时又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精神的家园。 雅雨山人出塞集于乾隆十一年( 1 7 4 6 ) 刊行,全部是卢见曾第一次任两淮盐运 使遭奸人诬告,被发配到塞外军台效力期间创作的。诗集前面有同年娄东沈起元、桐城 同学马朴臣分别撰写的序文,后面附有晚生阳羡汤先甲所作的后记。雅雨山人出塞集 总共有诗歌九十九首,在这当中有七律三十五首,七绝四十九首,七言歌行七首,五律 七首,五绝一首,另有生祭蒋萝村文一篇散文。雅雨山人出塞集充分表现了卢 见曾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总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描绘北方边塞风光、严寒气候和诗人的边塞生活。如“浩浩风云亘沙漠,萧萧 驼马人斜阳”( 望燕然大青诸山) ;“大漠风交疾,阴沈雪乱飞。手僵常散辔,泪冻 不霈衣。投宿身何所,兼程计又非。平生憎猁犬,转怪吠音稀。”( 雪) ;“寒 幕披吟兴转加,停编已见月轮斜。凄风偶人胡笳拍,湛露终回上相家” ( 过第三台 读户曹温九公子润斋新诗) ; “毽屯犬静笳飞怨,草铺灯昏雪打围( 过瀚海) ; “无碍研朱点周易,有时把酒读离骚”( 答扬州故人问近况) 等诗。将大漠 落日、瀚海风云赋予寂寞凄凉,忠君报国浪漫主义情怀。 二是与友人的赠答唱和。如“依然蟾兔驾水轮,极目寒沙皎更新。小聚极欢同 一醉,哪教满月照愁人” ( 和襄宸中秋夜喜司空见过) ;“多情应信扬州月,直送 征轮到塞垣 ( 出塞留别扬州故人) 等。卢见曾为人谦和,爱好结交文人雅士,月照 愁人,清新雅致,污浊复杂的官场依然不改其淡泊清雅之心,浪漫主义精神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 三是抒写自己的忠君报国之志。如“壮志难销老更坚,况看须眉尚翩翩。平分百 岁才初度,击唾何由感暮年”( 五十一岁生日) ;“解网深仁且莫论,孤臣犹在识 天恩。三年便许钥金阙,万里何辞出玉门” ( 出塞留别扬州故人) 等。宦海沉浮几 十载,忠君报国之心不改,纵使垂老暮年,但壮志难销,爱国之情和边塞浪漫情怀体现 得淋漓尽致。 四是体现思念家乡怀念故土之情。如惊心节序又重阳,万里凭高断客肠。胡燕有 家仍向暖。岫云无系自还乡” ( 九日) ;“从今永永见无期,万里哭君君可知? 记得 临行曾抱首,当时犹是痛生离”( 哭亡弟昭曾) ;“远信迟封封复开,每冈家累莺徘徊。 何如万里无家日,两字平安口报来 ( 乡客过台寄平安口信) ;“西过杭霭如逢雁, 乞带乡音到海涯”( 过第三台读户曹温九公子润斋新诗) 等。 清史列传第7 1 卷,卢见曾传,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5 8 3 7 5 8 3 9 页。 ( 清) 卢见曾,雅雨山人出塞集第1 4 2 1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5 8 页。 ( 清) 卢见曾, 雅雨山人出塞集第1 4 2 3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4 8 页。 ( 清) 卢见曾, 雅雨山人出塞集第1 4 2 3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 8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是哀悼亡故亲友。如“词坛霸业焕遗文,矫首乾坤一痛君。从此天涯同调尽, 凄风断雁不堪闻”( 哭马十七墨麟) ;“耗闻万里骇还疑,强作讹传思转悲。 底怪阳关强别泪,杯残便是决君诗”哪( 哭马员外思山) 。 卢见曾真正做到“凡其指归,务其于正 ,宦海沉浮的无限感慨、十全盛世下的种 种隐忧均化作一首“清雅”、“醇正 之诗,将浪漫主义情怀隐藏在边塞大漠,故土之 思之中。沈起元曾高度赞赏过卢见曾的边塞诗歌:“读之蒸若夏云,烂若春葩,声戛金 石,既无消沮萧飒之状,而亦无不平之鸣异矣。今抱孙之出塞诸作,未尝不跌荡慷 慨,而不失温柔敦厚之音。固抱孙之工于诗,抑其器量识度有越寻常万万者战! 抱孙之 归自台也。 雅雨山人出塞集中近百首诗歌的风格既慷慨激昂、气势宏伟、悲凉豪 迈,受唐代边塞诗诗影响很大,又不乏典雅自然、清新亲切、淳朴简约,很有杜甫、陆 游之风,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恰当结合在一起。 雅雨堂诗集于清道光二十年( 1 8 4 0 年) 刊行,共收录卢见曾诗歌1 2 7 篇、2 3 5 首, 其中七言诗2 0 2 首,五言诗3 3 首( 另有红桥修楔序文1 篇,i - 算子词1 首) ,分 为卷上、卷下二卷。这些诗歌包括卢见曾从担任洪雅县令到晚年所创作的所有诗歌作品 ( 除了雅雨山人出塞集所收录作品) ,题材较为丰富,写作内容较为广泛,大体可 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卢见曾描绘宦游经历的诗作。如卷上的留别洪雅士民、赴洪雅任道 经河内赠同年梅明府、自江宁调治颍州江上作、扬州杂诗、到永平任答友 人贺章、升新任临行有作、将赴吴门口占棹歌奉别扬州诸故人。卷下的告 休得请一留别扬州故人等。其中卷上的七律自江宁调治颍州江上作颇为有名:“京 尹才更新组绶,淮疆还领旧山川。颖连庐风周三郡,家与琴书共一船。红树霜清霞近岸, 碧云秋澹月行天。澄怀雅称西湖长,恐少勋名继四贤。 雍正十三年( 1 7 3 5 年) ,任知江 宁府的卢见曾,准备调任颍州知州。他乘船赴任,看到“红树霜清霞近岸,碧云秋澹 月行天 的美景,想到“澄怀雅称西湖长,恐少勋名继四贤。四贤就是宋代欧阳修、 晏殊、苏轼、吕公著四位先贤,心中产生对四贤的怀念敬仰之情,决心要以四位先贤为 榜样,治理好颍州西湖,为百姓做些实事。最终卢见曾克服重重困难,兴修水利,为百 姓造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亦留下美名,为世人称赞。告休得请,留别扬州故 人四首诗也将其浪漫主义精神显露无疑。乾隆二十七年( 1 7 6 2 年) 卢见曾告老还乡,“力 惫宣勤敢自怜,薄才久任受恩偏。齿加孙冕余三岁,归后欧公又九年。”从中可以 看出久居宦尘的倦惫之情,“长河一曲绕柴门,荒径遥怜松菊存。从此风波消宦海,才 知烟月足家同。”卢见曾在漫漫数十载的为官经历中,一心向往着“长河一曲绕柴门, 荒径遥怜松菊存”的浪漫归隐生活,向往着没有纷扰繁杂的精神家园。然而他并没有想 到,即使已经脱离宦海,可是那种滔天“风波最终还是找上门儿来。 第二类是与同窗友人和文人雅士的唱和题赠。这类诗歌数量最多,有5 0 多首。如 题胡中丞复斋旧隐图、寄赠田砚思同学、得李啸村寄到新诗问讯南闱消息、 ( 清) 卢见曾,雅雨山人出塞集第1 4 2 1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 9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送学使者桂林吕少司农、送西席顾公子帅堂省亲岭南、和钱香树司寇养疴还 嘉兴、山海关赠扬州僧恒辉,卷下的红桥修楔四首、步司农寄到原韵、 送亢汾溪按察江两、题许青岩桌司细雨骑驴人剑门小照、 小谢先生屡以佳章 见怀困于公冗未能步和口占谢过、题边寿民泼墨小照、题同年王楼山中丞行乐 图五幅等诗。在这类诗歌中最为著名的是七言律诗红桥修楔四首。“修禊 是 古代风俗习惯,阴历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可以消除不祥之气,称作“修楔”。乾隆十 八年( 1 7 5 3 年) ,卢见曾在扬州修建“红桥二十四景,成为一大风景名胜,贤才雅 士纷纷云集于此。乾隆二十二年( 1 7 5 7 年) 三月三日,卢见曾仿效当年的王渔洋,邀请 贤才雅士举行“修禊”活动,并写下七律红桥修楔四首,如“红桃水暖春偏好,绿 稻香含秋最清。合有管弦频入夜,那教士女不空城。 和“绿油春水木兰舟,步步亭台 邀逗留。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 短短几句将“修楔”胜景和虹桥美景体 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传颂千古之佳句。“和者七干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 场面甚是 宏大,并绘虹桥览胜图来记录当时盛况。许多文人雅士前来参加,其中包括扬州八 怪之一的郑板桥,并写下再和卢雅雨四首、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诗四首留作纪 念。扬州虹桥从此成为扬州一大景色,并流行起来“不游虹桥不算到扬州”之说。雅 雨堂诗集中最能体现卢见曾浪漫主义思想便是这首寄赠田砚思同学:“一从吏籍 挂浮名,孟浪辞家万里行。栈阁梦犹迷古道,锦江春不到边城。兼旬雅雨凌霜落,照眼峨 冰逼暑清。风物迥殊青鬓改,故园回首不胜春。 此诗当写于第一次上任洪雅县令的时 侯,“兼旬雅雨凌霜落,照眼峨冰逼暑清”写出洪雅之地雅雨凌霜,峨冰带暑的天气,虽是 春天却没有任何春天的气氛,所在的县衙仿佛离开了此地,游离于尘世之外,尽管公务 繁忙,却一心想着曾经的旧友,思念之情不可抑止。身在宦海,心却超脱于仕道之外, 浪漫主义情怀无处不在。田砚思本名田同之,乃田雯嫡孙。田雯曾赠予卢见曾一块古砚, 所以称之为田砚思。田雯乃卢见曾之师,田同之便与卢见曾有着同学友谊,年纪相仿,志 同道合,手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