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孟子字义疏证》之文献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孟子字义疏证》之文献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孟子字义疏证》之文献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孟子字义疏证》之文献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孟子字义疏证》之文献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孟子字义疏证是戴震最重要的义理著作,而戴震欲以疏证孟 子,以及从训诂、疏证上获得依据达到批判程朱理学的目的。然而他 却没有完全按照孟子的本来意思进行疏解,也没有真正获得孟子的本 义,而是借孟子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这就导致了文献学方面的诸多 问题。本文第一章将介绍戴震的生平及其文献学成就,试图结合其文 献学成就来说明它将对该书特点造成影响。第二章从体例入手,并从 其“讲究概念范畴”、“极具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考证为工具, 义理为目的”三方面,来了解该书的特点。第三章将着重从其“借题 发挥,重蹈六经注我的旧辙”和“疏证存在的缺陷”这两方面来 看其文献学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孟子字义疏证文献学体例思想疏证 a b st r a c t m e n g z iz iy is h uz h e n gw a st h ei m p o r t a n tt h o u g h tw o r ko fd a iz h e n , b u td a iz h e nw a n t e dt oe x p l a i nm e n gz it oo b t a i nt h eb a s i sa n dt h e ng o t t h ep u r p o s eo fc r i t i c i z i n gt h e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z h uc h e n g b u th e d i d n l tt o t a l l ye x p l a i nm e n gz i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o fm e n g z i h ea l s od i d n 。tg e tt h e 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o fm e n gz i w h a th er e a l l y w a n t e dt od ow a st ot a k ea d v a n t a g eo fm e n gz it oe l u c i d a t eh i so w n 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 s oi tw o u l dc a u s eag r e a td e a lo fq u e s t i o n so f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 c h a p t e ro n ew i l li n t r o d u c ed a iz h e n sl i f ea n dh i s a c a d e m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w i i lc o m b i n eh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t oe l a b o r a t et h a t i tw o u l dh a v ei n f l u e n c ei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i sb o o k c h a p t e rt w ow i l l c o m b i n et h es t y l et og e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i sb o o kw i t ht h r e er e s p e c t s t h a t “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c o n c e p tc a t e g o r y ”,“t h eg o o da r t i c l ew a yw i t ht h e s p e c u l a t i o nc o l o r a n d “t h e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i st h et o o l ,t h et h o u g h ti st h e g o a l c h a p t e rt h r e ew i l le m p h a t i c a l l ye l a b o r a t et h eq u e s t i o n so ft h es t u d y 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d o c u m e n t sw i t ht w or e s p e c t st h a t “u s i n gs o m e t h i n g a sap r e t e x tf r o mi t ,a n dm a k et h em i s t a k eo f l i uj i n gz h uw 0 ”a n d “t h e s h o r t c o m i n go ft h et e x t u a ic r i t i c i s m ”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t a n gi l u i l a n (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 ) d i r e c t e dh y :p r o lw a n gd e b a o k e yw o r d s :m e n gz iz iy is h uz h e n g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 s t y l et h o u g h t 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 附件二: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弓1 匆霸、兰 签字日期:9 p 占年5 月f 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而慧兰 签字b 期:。2 咏年岁月引b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毒撵 工作单位:裔1 匆,j 帚沲太季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签字鹏? 万年厂月z 日 电话: 邮编: 引言 孟子字义疏证( 下面简称疏证) 是戴震非常重要的一本义理著作,戴 震自己也很看重这本书。戴震本人非常喜欢义理,他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 闻道。”【1 1 他主张:“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 2 1 也就 是主张由故训以明理义的治学方法。戴震非常擅长考据,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很 大,是乾嘉时期考据学派的突出代表。因此针对当时的汉学和宋学互相抗衡,各 有所失的情况下,戴震希望在训诂和义理之间,找到一种方式将各自所得结合起 来。所以戴震主张考证与义理结合起来,而以义理为根本。因此提出这一治学方 法,希望达到在对文献训诂、考证的基础上来阐发义理,而不是像宋儒一样空发 义理,又不像汉学家样,终身埋头故纸堆。 n 疏证就是戴震这一主张下的产物,结合了训诂、疏证来阐发义理。该书 主要借疏证孟子批判“得于天而具于心”的理学,从而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思 想。但由于戴震是以批判程朱理学为主要的创作目的,疏证孟子则流于形式, 因此有不少学者评价戴震哲学是披着“经言”外衣的启蒙学说。或者说只是为了 阐发义理获得文献上的依据而已,这就导致了疏证在文献学上的诸多问题。 历代学者也不乏对疏证进行研究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疏证一问世,大家都集中在对其思想内容也即义理之学的探讨上,因为 书中不仅涉及到对程朱理学思想的批判,也涉及到了各自的政治立场,因此戴震 得出“以理杀人”这一惊世骇俗的结论,立即引起了学术界和思想界的高度关注 和热烈讨论。基本上对疏证所反映出来的义理之学的态度上,当时出现了两 个派别:肯定派和反对派。 持肯定态度的主要有:洪榜、凌廷堪、钱大听、焦循、戴望等人。洪榜“生 平学问之道服膺戴氏,戴氏所作孟子字义疏证,当时读者不能通其义,唯榜 以为功不在禹下。”口l 洪榜是第一个极力表彰戴震义理之学的学者。洪榜还宣 称:“戴氏之学,其有功于六经、孔孟之言甚大,使后之学者无驰心于高妙,而 明察于人伦庶物之问,必自戴氏始也”。 4 j 对戴震的义理之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凌廷堪则从戴震的治学方法上肯定了疏证,他认为戴震的“原善三 篇、孟子字义疏证i 三卷,皆标举古义以刊正宋儒,所谓由故训而明理义者, 盖先生至道之书也”。 5 1 焦循非常推崇戴震的疏证,他说,“循读东原戴氏之书,最心服其盂 子字义疏证。”并说:“吾谓东原即此二书自足千古”。【6 1 他还撰有孟子字 义疏证赞,认为戴震对被理学说的玄之又玄的一些概念给予了新的解释,从而 回到了儒家的正道。 戴望对戴学与颜李学派的渊源关系作了系统地比较研究,并得出结论说,戴 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所论述的“理存于欲”的思想,就是来源于颜李学派的 性理学说“而畅发其旨”。【”近代著名学者胡适、梁启超等人在戴东原的哲学 中力侣戴学渊源于颜李学派,其根源或许就在于此。 反对派主要来自程朱理学或陆王心学阵营,部分来自于考据学阵营内部。来 自程朱理学阵营的代表人物有朱筠? 纪昀、姚鼐、翁方纲、方东树等人;来自陆 王心学阵营的代表人物则主要是彭绍升。 朱筠与戴震有颇深的交往,对戴震的学问和人品也非常推崇,但是当戴震的 疏证面世后,朱筠对戴震的态度则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认为戴震空谈义理, 对戴震持根本否定的态度。 纪昀与戴震也有颇深的交往,对戴震的学问和为人也非常推祟,但在读到戴 震的疏证以后,便持激烈的批评态度。疏证批判的是代表官方意识形态 的理学,纪昀这一态度上的急剧转变或许是出于政治上的种自我保护。 翁方纲开始也是非常推祟戴震的,尤其是对其考据之学,但琉证面世以 后,翁氏的态度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说:“近日休宁戴震,一生毕力于名物 象数之学,卜尊且勤矣,实亦考订之一端耳。乃其人不甘以考订为事,而欲谈性道, 以立异于程朱,? 可谓妄矣”。【”翁氏是站在程朱理学的立场上指责戴震不应 讲义理尤其是不应该有异于程朱的言论。 陆王一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彭允初,彭氏以维护程朱理学的立场,作与戴 东原书,从天道、人道、性命、理欲等方面反驳戴震。针对彭氏的挑战,戴震 便作了答彭进士允初书予以反驳。 对戴震义理之学的攻击,到方东树达到了高潮。方氏生于道光年间,非常推 豢程朱,反对考据之学。他对疏证一书尤为排斥,他说:“孟子字义疏证, 戴氏自称、正人心之书,余尝观之,穆猫乖违,毫无当处”。 9 1 他在汉学商兑 诋戴震谓:“程朱所严辩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 民情同然好恶之欲迥别。今移此混彼,妄援立说谓当通遂其欲,不当绳之以理, 言理则谓以意见杀人,此恒古未有之异端邪说。”并认为戴震“名为治经,实则 乱经;名为卫道,实则叛道”,是“学术人心之害”。 1 0 l = 由此可见,在清代和近代关于疏证的思想内容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界争论 不休的问题,大家部集中在对疏证所反映的戴震义理之学的探讨上。到了民 国时期,胡适在一九二五年写了戴东原的哲学,其中涉及到戴震的思想渊源 及如何评价戴氏的思想问题。胡适的要旨是伸张戴震所批判的“以理杀人沧”。 认为戴震思想中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的内容,是戴震思想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对 戴震的思想给予高度评价。到了现、当代,对疏证所反映的戴震的思想问题 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总的来说都从哲学思想和时代意义上给予肯定的评价。 近年来,研究戴震的哲学专著有周兆茂的戴震哲学新探,日本村濑裕也的戴 震的哲学等,对更全面的理解戴震哲学思想很有帮助。张立文、白盾、张茂新、 杨世文、王朔柏、胡发贵、胡家祚、冒怀辛等也撰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释 戴震猛烈地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程朱理学“以理杀人”的哲学思想,是“戴震在 中国学术史上的最大贡献”,“宣告了理学的终结,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 北师大历史学博士王杰写了一系列有关戴震义理之学的研究文章,如理欲 之辩:戴震义理之学的价值核心,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 十八世纪义理之学的确立与建构以戴震思想为例的个案分析,血气心 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体情遂欲:戴震义理之学的政治目标。他 对戴震义理之学形成与确立的前提,原则方法等做了一定篇幅的叙述和铺垫,引 申和说明戴震义理之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此外他 还从戴震义理之学的内在思想逻辑结构,对戴震义理之学的理沧表现形态,即从 自然哲学( 元气实体论) 过渡到社会伦理哲学( 人性论,认识论) 再过渡到政治 哲学( 理欲统一论) 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剖析和论述。还有不少文章都从义理和 哲学思想方面对疏汪给予肯定。因此疏证的批判程朱理学所反映的反封 建意义以及哲学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 另一方面,随着对疏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大家已经不再简单停留在对 疏证义理之学的评价上,而是趋向于对其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和回归到对文 本的分析,以尝试一种多角度的挖掘。如戴震对宋明新儒学的误读及其思想的 时代意义兼对心之诸能力的阐发就提出戴震批判程朱理学其实是对宋明新 儒学的误读,吕思勉著文说戴震批判程朱理学其实所攻的只是宋学末流之弊。f l 2 】 从以上各个时期对疏证的研究特点的勾勒中可以看出,对疏证的 研究始终都在思想领域内进行,或对其思想给予肯定评价,或对其思想进行深 入挖掘。因为对疏证所反映的戴震哲学只是披着“经言”外衣的启蒙学说 已经得到大家的默认。但是戴震作为个考据学大家,他的义理之学是在洲诂、 疏证的形式下阐发出来的。因此,大家对戴震披着“经言”外衣这一看法,也 仅限于揭示出疏证的主要贡献在于阐发义理和哲学思想,并且大部分的研 究也只到此而己。至于疏证q :, i ) l l 诂、疏证只是作为- - 1 f , 形式,在文献学上 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又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以一利,什么形式表现出来 等,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系统研究的专著。 因此,笔者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之上,对这一问题作一个梳理,而圃 于眼光学力,笔者所做的只是一些肤浅表面的工作,往往挂一漏万,顾此失彼, 至于探幽抉微,更是力不从心,存在很多疏漏谬误之处,敬请各位先生批评指 正。 第一章戴震生平及其文献学成就 第一节戴震生平 戴震( 一七二四一七七七年) ,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 现属黄山市屯 溪区) 人,是渍代著名的考据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学者。 戴震出身于小商人家庭,父母靠一些小买卖养家糊v 1 ,他在戴节妇家传 中记载“吾郡少平原旷野,依t i j 为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t 3 食”。“3 1 虽然 家境贫寒,但是戴震从小聪敏好学,记忆超群。段玉裁在戴东原先生年谱中 记载;“十年壬予,十岁。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深矣。就傅读书,过 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4 1 另外,戴震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及追根究底式的 为学个性从小就有表现,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记载,戴震早在私塾读书 时,就曾对大学右经一章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传统观点大胆地提出 质疑。“”而且戴震好学深思,博闻强记,其治学严谨之风,从小可见一斑,段玉 裁说: “先生十六七以前,凡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训诂语之, 意每不释。塾师因取近代字书及汉许氏说文解字授之,先生大好之,三年尽 得其节目。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传、注、笺之存于今者参伍孜究,一 字之义,必本六书,贯群经以为定诂,由是尽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 能全举其辞。”“6 3 戴震这一性格的养成,为其日后成为一代学术宗师和思想大 师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梁启超对戴震这一早年养戍的性格对清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此一段故事,非惟可以说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 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 故,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闯,则层层逼拶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 以起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 戴震在十八岁的时候就随父亲在南丰贩布谋生,还在福建邵武县学习经书, 二十岁的时候从邵武回到家乡,并师从婺源经学名儒江永,学习三礼、步算、 声韵、地名沿革等。由于在江永弟子中只有戴震“能得其全”,所以江永对戴震 非常器重。在学习期问,戴震在经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三+ 二岁的时候,戴震受当地豪族迫害,于是入京避难。由于戴震 的学识渊博,很快就在北京的学术界站稳脚跟,并且和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筠,纪 昀、钱大听、王鸣盛都有频繁交往,戴震遂在京师名声大噪。三十五岁时,离京 至扬州,并结实了著名的经学家惠栋。惠栋也是一个对戴震在治学方法和思想上 有很大影响和触动的友人。戴震在四十岁的时候中乡举,此后连续六次入京参加 会试,均不及第。五十一岁时,戴震曾主讲浙江金华书院;后来由纪昀等人推荐, 入四库全书馆任纂修官,负责校订天算、历法、地理、数学等书。此后,戴震一 直致力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悉心耘治,焚膏宵分不倦”,“”最后由 于积劳成疾,于五十五岁病逝。 第二节戴震的文献学成就 戴震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勤奋好学和对学问的孜孜以求对他学术和思想上 的成就影响是巨大的。戴震一生著述宏富,治学严谨,并且在学术上是个早熟而 卓有成就的人,二十四岁时就撰成考工记图,三十岁时写成屈原赋注, 三十一岁时写成诗补传,三十二岁时写成勾股割圜记,而孟子字义疏 证是在他去世的运一年( 一七七七) 年初才写成。戴震一生勤于著述,其著作 还有文集、毛郑诗考证、诗经补注、方言疏证、续天文略、 水地记、原善、原象、声韵考、声类表、水经注、策 算等。戴震在四库馆所校之书也很多,有算学十书、仪礼集释、大 戴礼、方言、水经注等,多以官版行世。戴震研究、整理古籍,以“经 书”为主,从考据入手。关于在古文献学上的治学过程,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 书中说: 仆自少时家贫,不获亲师,闻圣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经以示后人。求其 一经,启而读之,茫茫然无觉。寻思之久,计于心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 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求所谓 字,考诸纂书,得许氏说文解字,三年知其节目,渐睹圣人制作本始。又疑 许氏于故训来能尽,从友人假“十三经注疏读之,则知一字之义,当贯群经, 本六书,然后为定。至若经之难明,尚有若干事:诵尧典数行,至“乃命羲 j f 口”,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诵周南、 召南,自 关雎* 而往,不知古音,徒强以协韵,则龃龉失读;诵古礼经,先士冠 礼,不知古者宫室、衣服等制,则迷于其方,莫辨其用;不知古今地名沿革, 则禹贡* 、职方失其处所;不知少广旁要,则考工之器不能固文 而推其制;f y 不知鸟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乖。而字学、故 训、音声未始相离,声与音又经纬纵横宜辨。汉未孙叔然创立反语,厥后考 经论韵悉用之。释氏之徒从而习其法,因窃为己有,谓来自西域,儒者数典 不能记忆也。中土测天用勾股,今西人易名三角八线,其三角即勾股,八线 即缀术,然而三角之法穷,必以勾股御之,周知勾股者,法之尽备,名之至 当也。管、吕言五声十二律,宫位乎中,黄钟之宫,四寸五分,为起律之本, 学者弊于钟律失传之后,不追溯未失传之先,宣乎说之多凿也。凡经之难明, 右若干事,儒者不宜忽置不讲。仆欲究其本始,为之又十年,渐于经有所会 逦,然后知圣人之道,如悬绳树臬,毫厘不可有差。“” 其中,他以切身体会很全面地概述了研究和整理古籍所遇到的问题和必须具备的 知识,这些问题和知识包括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典制、天文、地理等等方 面,他对每一方面都加以涉猎,并有较深的研究。这也奠定了戴震在文献学方面 扎实的功底,并最终成为清代考据学派的集大成者。当时世人给戴震的赞誉是很 多的,当然这些赞誉都是很中肯的。汪中说:“古学之兴也,顾( 炎武) 氏开其 端;河( 书) 、洛( 书) 矫诬,至胡( 渭) 氏而绌;中西推步,至梅( 文 鼎) 氏而精;立攻古文( 尚书) 者,阎( 若璩) 氏也;专言汉儒易者, 惠( 栋) 氏也;凡此皆千余年不传之绝学也,及戴氏出,而集其成焉。”钱 大昕概括其学术特点说:戴震“平生无他嗜好,惟专于读书,虽词义钩棘难晓者, 一再读之,辄已涣然冰解,旁观者惊为宿悟,要由精诚所致。其学长于考辨,每 立一义,初若创获,及参互考之,果不可易。”钱穆也指出:“一时学者, 推服东原,本在名物度数。”0 2 1 可见戴震在当时主要是以考据学名于世的,并 且戴震一生大部分成果体现在经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 戴震通音声,明假借,晓声训,在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典制、古天算、 古地理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下面就将戴震在古文献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3 1 试简单归纳如下: 首先体现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巨大成就。戴震严谨求是的治学风范从 他对一字之义的科学探求中就可见一斑,对于确定字义,他主张:“一字z 义, 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2 4 l 所谓“贯群经”,就是说考察一字之义要看 它在不同经籍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所谓“本六书”,就是说要根据指事、象形、 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汉字本身的结构或借用规律来考察。也即戴震能把对 字义的考察放入到对原始的、实际语言文字材料的分析归纳中得出,而不是一味 i 的迷信于前人的字书、韵书和旧注。虽然重视他们,也能打破局限,因此戴震就 站在了更加科学的高度。 。 另外,对于字义的辨析,戴震还做了更加精细的工夫,他特别注意到字音与 字义的关系,能够区分本义和他义,通音声,明假借,晓声训。他能够从凄音上 求字义,说明已经能够打破专从汉字形体上求字义的局限。字义辨析的日趋精细, 使得训诂学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也是清代考据学派的一个重大贡献。戴震区分 本义和他义,并且字有通假,义有声训,所以他特别注重从字音着手辨析字义, 他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说:“今读先生手教日:本义外,展转引申为 它义,或变者,或不变者,皆为转注。其无义而但借其音,或相似之音,则为假 借。又日:字之本义亦有不可晓者。震之疑不在本义之不可晓,而在展转引 申为他义,有远,有近,有似远义实相因,有近而义不相同,有绝不相涉而旁推 曲取又可强言其义。区分假借一类而两之,殆无异区分谐声异类而两之也。六书 之谐声、假借,并出于声。谐声以类附声,而更成字;假借依声就事,不更制字。 或同声,或转声,或声义相依而俱近,或声近而义绝远,谐声具是数者,假借亦 具是数者。”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涟免在训释力面望文生义的常见 弊病。 关于古音的研究,戴震也有他的独到之处。他在吸收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 之上,还重视从发音部位和方法对古音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阴声韵与阳声韵以 入声韵为枢纽的“音声相配”的系统和规律。这为古音通转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根 据,对音韵学、训诂学的贡献都很大。 其次体现在对名物、典制的精核考证。关于名物、典制的精核考证在戴震的 许多著作中都可以见到,如考工记图、 河间献王传经考、明堂考、 三朝三门考、尚书今文古文考、诗生民解等等。其中有许多不乏有 参考价值的考证,而且在考证过程中尊重历史事实,秉承了谨严求是的一贯治学 风范。 关于古天算和古地理的研究,戴震非常注重与古文献中的有关资料结合起来 研究探讨。既用古天文、地理理论解经史,又借经史材料讲天算、地理。象原 象、续天文略、水经注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戴震除了在考据学上有如此大的成就之外,在思想义理方面的影响也是极大 的,他在这方丽的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答彭进士允初书等。 事实上,戴震虽然是考据学派的突出代表,但是他对义理有很大的偏爱,甚至在 s 主观感情上这利偏爱远远大于考证学。戴震对义理的偏爱正如余英时在论戴震 , 与章学诚中所说,“远比他对考征的兴趣要浓厚而真实得多。考证方面的 成就远比不上义理的创辟那样能给予他高度的兴奋和满足。”o ”戴震自谓,十 七岁就有志于闻道,他在卒前数月写给段玉裁的信中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 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 言,为之三十余年,灼然知古今治乱之源在是。”“73 戴震的治学方法就 是:“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0 8 1 主张以文字学为基点,从训诂音韵、典 章制度等方面阐明经典大意。因此他在注重考证学的基础上是非常强调“义理之 学”的,因为他认为考据的目的在于“明道”,他反对为考证而考证,特别强调 要明义理,甚至把义理视作考证之源,即当作考证的根本来看待。段玉裁在戴 东原先生年谱中说到:“先生初谓:天下有义理之源,有考核之源,有文章 之源,吾于三者皆庶得其源。后数年又日:义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也i 义理又何源哉! 吾前言过矣。又说:“称先生者,皆谓考核超于前古。 始玉裁闻先生之绪论矣,其言日:有义理之学,有文章之学,有考核之学。义 理者,文章、考核之源也;熟乎义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先生之言日:六 书九数等事如轿夫,然所以舁轿中人也,以六书九数等事尽我,是犹误认轿夫为轿 中人也。”o ”戴震在与方希原书中说:“古今学问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 于理义或事于制数,或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等而末者也。”o ”“足下好道而 肆力古文,必将求其本,求其本更有所谓大本,大本既得矣,然后日:是道电,+ e 艺 也。”。”“圣人之道在六经,汉儒得其制数,失其义理:宋儒得其义理,失其制 数。”从这些话可以看出,戴震把学问分为“义理”、“考核”、“文章”三 方面,而又以“义理”为根本,并把义理比作是轿中人,其它二者比作是轿夫,他 们只是从属的工具或手段并且面对“得其制数,失其义理”的汉学和“得其义 理,失其制数”的宋学各有所得各有所失的情况,他主张把义理与考证结合起来, 而又以义理为根本。 因此,戴震虽是考据学派的突出代表,却芳不完全苟同于当时的汉学潮流, 他既批评宋学也批评汉学的偏颇,他的这一不同流俗的学术特点,就使他处于一 牵 | 非常微妙的位置上,也使他做义理的工作要以种更加曲折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二章孟子字义疏证的体例和特点 疏证一书初稿成于乾隆三十一年,后来经过修改。戴震还有本书叫绪 言,内容和疏证大体相同,可能是疏证的初稿。段玉裁在戴东原先 生年谱中说:“孟子字义疏证原稿名绪言,有壬辰菊月写本,程氏易 田于丙申影抄。”m 1 该书重在讲义理,他自己也称这是一本讲理学之二j = ,段玉裁在戴东原先生 年谱中转述过戴震的话,他说: “是年( 丙戌) ,玉裁入都会试,见先生云: 近日作的讲理学一书。谓孟子字义疏证也,玉裁未能遽请凄。“州 书中主要批判了宋儒“得于天而具于心的理学,说明其蹈虚和杂以老释。以理 欲关系为中心议题,以“理在事中”:“理存于欲批驳t r 存天理,灭人欲”的 程朱理学,并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由于戴震处于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而资本主义萌芽在十八世纪也在悄悄传入 中国的时期,当时的反封建意识体现在学术界就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戴震在疏 证中霹帜鲜明的提出了对程朱理学尖锐的批判,并得出t r 以理杀人”这样惊世 骇俗的结沦。因此,戴震就把程朱理学作为疏证书的批判矛头,批判程朱 理学也是戴震作疏证的主要动机和创作目的。他自己也说:“仆生平著述最 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书,此正人心之要。今人无论正邪,尽以意见误名 之日理,而祸斯民,故疏证不得不作。”1 这里鲜明地指出了程朱以“意 见误名”的理学,祸害极大,以至“祸斯民”,i x dj i t 疏证不得不作”。这 样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决定了疏证必然以阐发义理为主,并在体例上使 “疏证”之作体现了自己别样的特点。 第一节 孟子字义疏证的体例 疏证一书,于经文之前先录有篇序,交代了写作该书的原由。其次从 孟子中选出“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 “诚”、“权”等几个字,引据经书加以疏证。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 解说“理”;中卷解说“天道”、“性”:下卷解说“才”、“道”、“1 :- 2 5 l 智”、“诚”、“权”。解i 8 每个字的时候采用连续问答的形式。 日 1 0 戴震把“理”列为首篇,作为首要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便旗帜鲜明 地表明其批判程朱理学的立场。“理”、“天道”、“性”、“才”、“道”、 “仁义礼智”、“诚”、“权”不仅是孟子中出现过的,更是程朱理学经常 提到的,并且是非常重要的理学概念。戴震在疏证的前身绪言中还没有 把“理”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是经过了多次修改之后,才把它在疏证中单独 列出来,并作为首篇。戴震如此费心思的安排,是由其创作该书的主要目的决定 的。这同时也决定了该书体例的独特性。 首先,戴震对选出来的“理”、“天道”、“l 生”等字在每篇的开头都做出 说明,给出新的解释。比如在上卷开篇就对“理”做了解释,“理者,察之而几 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日肌理,曰腠理,日文理;得其 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 疏证上理) 在中卷“天道”篇中,开头 就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敌谓之道。”( 疏证中天道) 在中卷“性”篇中,同样开头就对“性”下定义说:“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 血气、心知、品物,区以别焉,举凡既生以后所有之事,所具之能,所全之德 咸以是为其本,故易日成之者性也。”( 疏证中性) 在其他篇章 亦是遵循这样的体式。 其次,引据经书,互相疏通印证。在对所要疏证的字做出解释之后,便援据 经言,比类合义,以疏通印证该字。比如在上卷中,对“理”下完定义之后,便 引用孟子、周易、中庸、乐记、以及郑康成的注和许叔重的说 文解字序中的相关内容互相疏通印证。比如他说“孟子称孔子之谓集大成 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易日:易简而天下 之理得,“中庸日: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乐记日:乐 者,通伦理者也,然后再引用郑康成注云:“理,分也。”,以及许叔重说 文解字序日:“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疏证上理) 层层递进,以在 六经、孔孟那里寻得说明“理”为分理、条理这一概念的依据。在“天道”篇中, 对“道”下完定义之后,便援引周易、诗经、毛传、郑笺、大 戴札记以说明“古人言性惟本于天道如是。”而在“性”、“才”、“道”、 “仁义礼智”、“诚”、“权”篇章中亦是采取同样的方式,援据经言,以疏通 印证。 第三,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分析和组织语言。在疏证中通篇以“问”和“日” 为标志,在对所硫证的字下完定义之后,便把对程朱理学的批驳贯穿在一问一答 誓 、 中,这就更加有利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层层分析中可以更好的完成对程 朱理学的批判和自己哲学思想的建立。因此自问自答的体裁便体现了鲜明的戴震 特色。 戴震就是在连续的一问一答中建立自己的思想学说的,以“理”为例,戴震 首先对“理”下定义,即理就是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的分理、条理。接着就 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衔接后文,“古人所谓理,未有如后儒之所谓理者矣。”接下 来提出了第一个问题,“问:古人之言天理,何谓也? ”,“日:理也者,情之 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之也。凡有所施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此施 于我,能受之乎? 凡有所责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此责于我,能尽之乎? 以我挈之人,则理明。古人所谓天理,未有如后儒之所谓天理者矣。”( 疏 证上理) 在戴震看来,古人所说的天理就是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的分理, 并且要通过反躬这种活动去做那为善去恶的工夫,以克服情欲之偏私。即“以我 之情挈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隋得其平,是为好恶之节,是为依乎天 理。”即心是通过反躬这种活动去扩充已有的德性,使情欲之发而中节,“节其 欲而不穷人欲”如是之谓理。 接着,戴震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进一步阐释和深入,“问: 以情挈情而无爽失,于行事诚得其理矣。情与理之名何以异? ”“日:在己与人 皆谓之情,无过隋无不及情之谓理。以秉持为经常日则,以各如其区分日理, 以实之于言行日懿德。物者,事也;语其事,不出乎日用饮食而已矣:舍是而言 理,非古贤圣所谓理也。” ( 疏证上理) 通过前面的下定义和铺垫,在这 里戴震又引用诗经及孔孟之言,自然过渡和深入到理在事情,理在日用饮食 即日常生活中。 接下来又“问:孟予云:心之所同然者,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 所同然耳。是理又以心言,何也? 日:心之所同然始谓之理,谓之义;则未 至于同然,存乎其人之意见,非理也,非义电。凡一人以为然,天下万世皆曰是 不可易也,此之谓同然。吾惧求理义者以意见当之,孰知民受其祸之所终 极也哉! ” ( 疏证上理) 在这里戴震再次深入指出,只有“心之所同然”者 才能谓之理,否则理只是“意见”。这里显然批驳了程朱理学家的理只是“意见”, “反躬者,以入之逞其欲,思身受之之情也。情得其平,是为好恶之节,是为依 乎天理。”反躬就是以我之所欲度人之所欲,以我之所不欲度人之所不欲,从而 使欲得其节,情得其平,于是乎理得。戴震认为由此而来的理才是1 山之所同然”, 而非“意见”: , 一 从以上的“理”来看,首先是给“理”下定义,即为“分理”、“条理”, 其次指出该“理”在事情中,在日用饮食即日常生活中,再次指出“心之所同然” 者才+ 能谓之“理”,等等,戴震就这样在连续的自问自答中一步一步完成在批驳 中建立自己的哲学思想的目的。其中我们看到戴震不仅在逻辑上颇为严密,而且 思想上层层深入,由于戴震的思想是以批判宋明理学的姿态出现的,所以理学的 “理”概念就是戴震着力抨击的目标。疏证开篇即论“理”,洋洋洒洒十五 条,为全书各条数之冠。其论中多次言明,古人论“理”,未有如后儒者,十分 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与宋儒立意的不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自问自答这样的体 裁可以使批驳之意层层递进,非常有利于作者在边批边驳中建立自己的思想学 说,更有利于缜密思维和严密的逻辑的发挥,使全文思想自成一体。 第二节孟子字义疏证的特点 从前面对疏证一书的体例的简单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戴震在书中,不 仅运用到了疏证这一传统的体例,还引进了更加便于阐发义理的行文方式。因此, 综观全书,我认为疏证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 讲究概念范畴;( 二) 极具 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 三) 考证为工具,义理为目的。以下将分别进行论述。 一、讲究概念范畴 疏证一书从形式上看,像一部字典,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每一卷 都有若干个要疏证的字,但实际上这些字都是讲概念范畴的。上卷解说理;中卷 解说天道、性;下卷解说才、道、仁义礼智、诚、权。因此,这样的创作体例和 以往儒家经典的疏证之作有很大不同,它不像以往的疏证之作那样专门疏通文 字,解读章句。像赵歧的孟子章句、焦循的孟子正义、朱熹的孟子集 注等,都是对孟子当中的每一句话进行疏证,其分卷也是按照孟子原文的分卷 划分,都是从卷一“梁惠王章旬”到卷十四“尽心章旬下”。而疏证在分卷 的时候则是按照概念范畴划分的。这样的创作体例颇利于戴震对其义理之学的阐 释。 从前面的体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每篇的开头便预设了该篇所要论 述的中心议题,接下来的疏证则是为了提供支持该中心议题的依据,而在一问一 答的过程中则更加深入的展开批驳,最后得出结论。这种形式非常类似于现在的 议论文的写作格式,而戴震为了便于阐发义理,这种方式无疑是最好的。 其实,这种以范畴为核心来阐释思想的体例也并非戴震首创,南宋朱熹弟子 陈淳的北溪字义已开先河,此书上卷阐释命、性、心、情、才、志、意、仁 义礼智、忠信、忠恕、一贯、诚、敬、恭敬;下卷阐释道、理、德、太极、皇极、 中和、中席、礼乐、经权、义利、鬼神、佛老。与陈淳同时的,朱嘉的另外一个 弟子程端蒙所作的性理字训一卷,体例也与北溪字义相同。戴震之后, 与疏证体例类似的著作也有很多,较有影响的有焦循的论语通释、阮元 的性命古训、陈澧的汉儒通义、黄以周的经义比训、刘师培的理 学字义通释、傅斯年的性命古训辨证。他们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大概走 的都是由故训以明理义的路径,以训诂考据为工具建构自己的义理之学。 二、极具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 从疏证自问自答的体裁中,可以感受到戴震极具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 这样的行文方式与戴震在疏证中所使用的方法论和结构安排是相协调一致的。 因为从疏证的体例来看,传统的“疏证”体例在书中已经成为证明所需疏证 的概念范畴的依据,它已经不像传统的疏证之作中,在书中占据着主导的位置, 即纯粹是为疏通文字,解读章句而作。在书中,虽然始终贯穿着疏证的方式,但 是在这一“疏证”体例之外戴震还借助了考据学中的归纳法来阐发义理。 我们从每篇的结构中就可以看到,它开头便是下定义,然后是引据经书开始 琉证,并用问一答的形式贯穿始终,最后便得出结论。在文中,戴震的具体操 作就是,将理学家经常使用的概念如“理”、“天道”、“性”、“才”、等一一列出, 然后以疏证的方法疏通证明出这些概念在儒家原始典籍中的用法,然后再分析归 纳出这些概念的原始意义,以此来证明程朱理学不符合儒家的原始教义,违背了 儒家的宗旨立场。这便达到了从批判宋明理学的角度来阐发其哲学思想的目的。 这在方法上来看,他利。目的实质上是考据学中的归纳法。 戴震在其中运用的“比类合义”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对经典所进行的训诂、 考据工作进行疏通,然后搜集类似的例子,再从中归纳出通则来,这来源于汉学 家的治学方法,而本质就是归纳法。 在以归纳法为组织篇幅的大框架中,戴震所用的是极具思辨色彩的行文方 式,这是由其批判程朱理学的角度来阐发哲学思想的目的所决定的。我们从戴震 j e 常有针对性的选取理学家思想体系中的概念“理”、“天道”、“性”等作为 疏证一书的疏证对象时,便开启了戴震进行批判的入口。比如在谈到“理” 1 4 的时候,戴震为了批判程朱“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的理,戴震在文章的 开头便强调“理”指的应该是“分理”、“条理”,并引据经言,疏通印证,从 而归纳出“古人所谓理,未有如后儒所谓理者矣。”( 疏证上理) 这是引 导性的话,接下来戴震马上以“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古人之言天理,何谓也? ” 接下来又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援据经言、疏通印i i t ! 出情与理的关系,以及真正的理 当是“心之所同然”。接下来,戴震又发问:“宋以来儒书之言,以理为如有 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今释孟子,乃日一人以为然,天下万世皆日是 不可易也,此之谓同然,是心之明,能于事情不爽失,使无过情无不及情之 谓理,非如有物焉具于心矣。”又说:“六经、孔、孟之言以及传记 群籍,理字不多见。今虽至愚之人,悖戾恣睢,其处断一事,责诘一人,莫不辄 日理者,自宋以来始相习成俗,则以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一心,因以 心之意见当之也。于是负其气,挟其势位,加以口给者,理伸:力弱气怊,口不 能道辞者,理屈。”这些都是在严密逻辑之下富有思辨色彩的精彩语言,也 正是这些极富批判性的思辨行文,在批判程朱的气势上显得势不可挡。这当然也 是因为戴震敏锐的思想,方能呈现如此具有思辨性的行文方式。而由批判程朱理 学的目的决定,这样的行文方式将会处于一种隐性的,但却更加主导的位置上。 因而“疏证”体例反而会退居次要位置。 三、考证为工具,义理为目的 这种极具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是为了更有力的批判程朱理学。而“疏证” 体例处于次要位置,也是因为考证成为阐发义理的工具之故。 戴震所持的是由故训以明理义的经学研究方法,他主张“由字通词,由词通 道”和“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并且他把学问分为“义理”、 “考核”、“文章”,而把义理为根本,其他二者只是从属的工具和手段。应当说 戴震对考据和义理的关系又以他自己而言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戴震早期仍然是 遵循宋儒:“摆落训诂,直寻义理”的方法,其代表作是法象论、读孟子 论性、读易系辞论性。而后期则力图以考据学的方法建立戴震自己的思想, 疏证就是在这方面的代表,而且在方法上也有比较鲜明的体现。 然而,我们从训诂和义理在戴震治学过程中的关系上看,戴震虽然把训诂和 义理结合起来,但是仍然是以义理为根本。从戴震在疏证中引据经书,互相 疏通印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戴震并没有把疏证摆在个独立的位置上, 即并不是纯粹为经典疏证,疏证的目的是为批判程朱理学寻找到文献上的依据, 疏证成了阐发义理的工具,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则会造成为义理而疏证,这也就 必然造成疏证在文献学方面的问题。 第三章孟子字义疏证在文献学方面的问题 由于戴震是以批判程朱理学的目的为中心,疏通考证也只是论征过程中的一 个工具,因此使这本疏证之书显得很不地道。而在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该书也确实 存在很多不科学之处,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大的,这也是为什么疏证一书 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借孟子阐发己意,是披着“经言”的启蒙学说的原因。下面 将着重分析疏证一书在文献学方面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古文献学史上,关于古书的疏解,科学的讲,首先应该着重在 于揭示原书的内容,而作为一本疏证孟子的书应该重在揭示出孟子的本义。但是, 在该书中,戴震不仅多处不得孟子本义,并且以孟子之书作为阐释自己思想的底 本,为我所用,颇有借题发挥之嫌,这也使他最终背离了儒家的立场。孙钦普先 生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中谈到戴震在义理分析方面的局限性时说:“戴震 并没有严格地就原书的本来意思进行疏解,而是强加进自己的意思,甚至完全借 疏解古书来阐发自己的思想。在古文献学史上,关于古书的疏解,历来有两种情 况,一是偏重于揭示原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