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艺术语言是一种变异的语言艺术,在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对常规语言进 行超脱和违背,对情感和审美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本文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选取另一角度对艺术语言进行继续研究。本文主要 论述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人文精神进行界定。本部分包括人文精神的内涵、特点及其重 要性,并从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来阐述人文精神中情感与理性融合的关系。笔者 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不仅能够弥补自然科学所产生的人文缺失,更 能够捍卫人性的完整,保护人的内心世界。人文精神具有与科学精神所不同的特 点,本身就具有情感、形象与理性三者的可融合性。 第二部分是论述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笔者认为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具有两 大特点:第一,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是以感性方式体现的,因为艺术语言能把人 文精神中的理性和情感融合于形象之中,以具体可感而不是以抽象、概念化的方 式来体现人文精神:第二,艺术语言的变异性使艺术语言从多角度体现同一人文 精神,因而使人文精神具有了独创性。我们认为,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具备了情 感、形象和理性三者融合的特点并具有独创性。因此,发话主体能成功地表达人 文精神。同时,受话人者也能更好地把握发话主体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 笔者认为艺术语言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佳语言。 关键词:艺术语言人文精神感性独创性 a b s t r a c t a r t i s t i cl a n g u a g ei sal a n g u a g ea r tw i t hv a r i a t i o n i to f t e nv i o l a t e s t h el a n g u a g ec o m b i n a t i o na n ds t r u c t u r er u l e so fo r d i n a r yl a n g u a g e ,s oit h a ss p e c i a le f f e c to ne m o t i o na n dt a s t e t h i sp a p e r ,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i sm a i n l ya b o u tt h eh u m a ns p i r i t o fa r t i s t i cl a n g u a g e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od e f i n et h eh u m a ns p i r i t ,w i t hi t sd e f i n i t i o n , f e a t u r ea n di m p o r t a n c e i nm yo p i n i o n ,h u m a ns p i r i ti sq u i t ei m p o r t a n t t ot h eh u m a n k i n d a n di t 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s c i e n c es p i r i tb e c a u s eo f 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w i t he m o t i o na n di m a g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a b o u tt h ee x p r e s s i n ge f f e c to fh u m a ns p i r i t t h e h u m a ns p i r i to fa r t i s t i cl a n g u a g eh a st w of e a t u r e s :f i r s t ,a r t i s t i c l a n g u a g ee x p r e s s e sh u m a ns p i r i ti ns e n s i b l ef o r m s ,w i t h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e m o t i o n ,i m a g ea n dr e a s o n :s e c o n d ,t h eh u m a ns p i r i t ,w h i c hi se x p r e s s e d b ya r t i s t i cl a n g u a g e ,i sc r e a t i v eb e c a u s eo ft h ev a r i a t i o no fa r t i s t i c l a n g u a g e w i t ht h et w of e a t u r e so fa r t i s t i cl a n g u a g e ,t h eh u m a ns p i r i t c a nb ee x p r e s s e ds u c c e s s f u l l yb yt h es p e a k e ra n dc a nb er e c e i v e db e t t e r b yp e o p l e w et h i n ka r t i s t i cl a n g u a g ei st h eb e s tl a n g u a g et oe x p r e s sh u m a n s p i r i t k e y w o r d s :a r t i s t i cl a n g u a g e h u m a ns p i r i ts e n s i b i l i t yc r e a t i o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 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f 可哥翔 2 州6 年岁月纱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云南师范大学可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f 季奇桕 指导教师签名: b 5 年士月驷知1 叫日 论艺术语言曲人文精神 绪论 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 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1 借用这一论断,我们认为,最深刻的人文 精神只能由最美的艺术语言来体现。 艺术语言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与人类息息相关,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现或再现了人的内心世界和 外在世界的千变万化,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体。在物质世界极度丰富而精神世界 相对匮乏的今天,人文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不仅能弥补自然科学理性,尤其是技 术理性所产生的人文缺失,而且捍卫了人性的完整,保护了人的内心世晁。关于人 文精神的重要性,本文将在第一部分具体阐述。 人文精神很重要。同样,人文精神的表达也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是 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体。在体现人文精神时,如果发话主体无法自然地将人文精神 中理性的东西化为感性的显现,那么,人文精神往往会以内心辩驳、公开议论甚至 直接诉诸哲理思辨的方式体现出来,以此代替情感体悟和形象思维,遗弃感兴离异 意象摈落情感,涉于理路落于言荃,有意道破,在语言符号上便成了“死语”、“死 句”,在意义蕴涵上则是“死解”、“死理”。2 根据形象大于思想的规律来看,纯粹概 念性的议论文字远比形象的蕴含狭窄得多,贫乏得多。从语言中我们无法感受到人 文精神应有的形象美、意蕴美,而只有哲学式的抽象、“说教”式的枯燥或政治教科 书式的严肃、古板,甚至千篇一律。尽管如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还 是一直生生不息地流传着,关于生命、爱情、人与自然等方面的永恒话题一直为人 们所津津乐道。笔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艺术语言对人文精神恰到好处的反映。艺 术语言往往独具匠心,能摆脱传统语法的桎梏,而且表达角度另辟蹊径。因此,艺 术语言的人文精神以强烈的情感、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深刻的理性内涵深深地震撼着 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人们的心志。受话人通过对情感和形象的体验逐步领悟蕴藏于 其中的人文精神,以参悟人生宇宙、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 如果没有恰当的方式来体现的话,深刻的人文精神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艺术 1 老舍出口成章 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 ,p 5 9 2 黄南珊明清文论对情感与理性内在特征的审美把握 j 宁夏大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1 ( 1 ) ,p 3 1 l 论艺术语言的凡文精神 语言的人文精神往往更具理性高度和感性的魅力,而受话人也更容易找回迷失的精 神家园,找回迷失的自我。 二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论文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艺术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时必然要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 的方法。本论文以艺术语言学理论为本,在语言学的基础上借鉴美学、文艺学、心 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同时精选了1 8 个语料进行 分析,从情、形、理融合及独创性角度以直接论证或对比论证的方式来论述艺术语 言的人文精神。 ( 二) 语料来源 本文所选用的语料均来自散文、小说和诗歌。在骆老师的指导下,笔者从研究 生一年级开始注意收集语言材料,以备日后的学习、研究之需。这些语料有的来自 杂志,如散文、收获,有的来自作品集、小说,也有的来自高考辅导丛书中所 选用的文学阅读作品。由于以前的疏忽,收集语料时没有登记作品的出版社、出版 时间及页码,因此,本文的语料只标明了作者及作品名称。 ( 三) 论文创新之处 艺术语言学是骆小所教授创建的一门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从艺术角度来研究 语言,从而拓宽了语言学研究领域。以骆小所教授为代表的艺术语言学研究者对变 异的语言进行了深入研究,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只研究常规语言的模式,加强了对创 造情感化语言的研究,探索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内心世界;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艺术语 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即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艺术语言 的情感逻辑:艺术语言的意象:艺术语言的审美表现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对艺术语言进行学习与研究的同时,笔者发现前辈们对于艺术语言的研究着 重强调情感与审美,对于形式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研究比较少。笔者认为,艺 术语言的人文精神有其独有的特点。艺术语言能够将人文精神中的理性与情感融合 论艺术语言曲人文精神 于形象之中。发话主体在话语表达时便能克服理性表达时的抽象性、说教性。艺术 语言能引发受话人的想象。在体味情感的同时,受话人通过想象来进一步品味其中 的理性,从而感受到理性的血肉。同时,艺术语言还具有创造性,能从独特的视角 来体现人们所熟知的人文精神。因此,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还具有独创性。 鉴于此,笔者拟从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这一方面入手,探讨性地提出一些观点, 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 第一部分人文精神的界定 人文精神的内涵 关于人文精神,学术界曾于2 0 世纪9 0 年代展开过热烈讨论,众说纷纭,莫衷 一是。笔者通过反复研究相关书籍和论文,更赞同著名学者许苏民关于人文精神的 界说:“人文精神是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这种追求中的自 由本质的展现,这种追求表现着人类对于自己所从来的外在自然和自己的内在 自然( 动物式的情欲) 的自觉超越,使人的感性生活具有日益丰富而高级的文化品 位,从而把人与自然界区别开来;这种自觉超越同时又意味着人能够以自身的尺度 去从事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不断地从精神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因此,人文 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3 笔者认为这一界说比较 全面,肯定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肯定了人的感性生活、个体自由运用其 理性的权利,并且珍视每一个人在情感和意志方面的自由发展。到目前为止,关于 人文精神所达成的基本共识是:“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 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4 二人文精神的特点 根据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的比较,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是理性与 非理性的融合体。 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比较来分析。我们知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 间的关系很复杂,二者对应但不对立,关联而不等同,在根本处有其共同基础,但 同时也存在很大差别。“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了人的理性的一面,它推崇理性,并诉诸 3 许苏民人文精神论 i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0 ,p 9 4 赵成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及其意义 j 】学术论坛,2 0 0 5 ( 5 ) ,p 1 4 8 论艺术话言曲人文精神 人的理性,应用逻辑、数学和实证方法,去求取现实世界的真实、和谐和统一。”科 学精神主要体现出求真、求实的特征,“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祟理性至上。”6 因 此,在用语言对科学精神进行表述时,就必然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与科学精神相比,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了人的感性的一面,并通过人的情感、 意志等感性活动,应用直觉、顿悟、生活体验等方法,去领会人生的价值、意义和 追求。”7 人文精神主要通过构建一个情感世界、超验世界、理想世界的方式来关注人 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来关注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人文精神推崇感性,通过情感与 可供感性关照的形象向人们展示什么是真正美好的生活以及应当如此生活。正如许 苏民所说:“需要讲到人,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讲人,就必须立足于每一活生生地存 在着人类个体的生命追求,让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向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让 真与善、爱与美在物质世界的感性光辉中放射出它的光芒。”8 但是,人文精神也不 纯粹是人的感性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理性意识,也是一种非理性的体验。”9 人文精 神表达情感与审美的同时,也折射出理性的光芒。因为人文精神在参悟人生宇宙、 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时除了依赖人的生活体验之外,还得依赖人的理性思辨,最终 在生命总体升华中所达到的理性与感性的整合,形成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想象、 直觉等总体结构,并在其社会现实性上,实现对生命充盈的勃发、活生生的社会的 人的肯定以及对存在本质、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克服。 接下来,我们从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来分析人文精神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体。 关于非理性的定义,就一般的理解,非理性主要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 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等;也指那些反对理性哲学的各种非理性思潮, 如惟情论、意志论、生命哲学、无意识论、直觉论、神秘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 义等。不过,在汉语中对“非理性”概念的理解含有两种意思:一是“外于理性的” 非理性,即它不属于理性范畴却又不拒斥理性的意识内容,如感性、情感、直觉、 灵感等;一是“反理性的”非理性。这一概念是指与理性不相容的排斥的心理内容, 即潜意识、幻觉、梦境等,理性对它既无法互容合作又无法加以理解,处于两极对 抗状态。” 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笔者认为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外于理性的”非理性,不仅不反对理性而且能与理性相融合。人文精神所 5 杨现勇论科学精神的人文复归 j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5 ,p 1 6 6 郭国样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当代融通 j 学术论坛,2 0 0 5 ( 1 ) ,p 1 5 6 7 杨现勇论科学精神的人文复归 j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5 ,p 1 6 一1 7 8 许苏民人文精神论 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0 ,p 2 1 9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 j 安徽农业科学,2 0 0 5 ( 2 ) ,p 1 9 2 1 0 朱德发等2 0 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 m 上海:上海人民 j ;版社,2 0 0 3 ,p 1 5 4 论艺术语言曲人文精神 表现的情感是一种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是一种情感概念,是各种情感的抽象物, 那么这种情感就不是纯粹的非理性情感,应该是一种“外于理性”的非理性情感, 或者说是一种融入理性因素的情感,因此是一种情与理融合的情感。 2 、即使是反理性,也必须以一个强大的理性作为其“反”的前提和背景。正是 这样,弗洛伊德发现了意识背后的欲望与本能,看到了文明对人的压抑己经深入到 了生命底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精神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体。那么,语言在体现人 文精神时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即既要体现出其感性的东西又要体现出理性的东西。 这样的话,规范的科学语言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艺术语言恰恰可以避免科学语言 的这一局限性,既能体现出人文精神中非理性的成分又能反映出深层次的理性的成 分,而且还能使人文精神具有独创性。因此,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体现出其独有的 特点。 三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 、弥补了自然科学理性,尤其是技术理性所产生的人文缺失。自从科学从神学 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以后,科学就目益发展,它为西方的近现代社会带来了辉煌灿烂 的文明。人们崇拜科学精神,却人为地破坏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从而导 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理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科学的代名词。自然科学理性尤其 是技术理性在确定它至高地位的同时,也就疏远了其与人文的关系,从而背离了其 为人类谋福利的初衷。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提到了科学 危机的来临并指出科学危机在于技术理性“抽象掉了作为过着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 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一切在人的实践中的物所负有的文化特征。”可见,技术 理性的危机在于其人文精神的缺失。正如布尔特所描述的:“从前,人们认为他们生 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韵和花香的世界,一个洋溢着欢乐、爱情和美 善的世界,而现在的世界则成了一个无声无色、又冷又硬的死气沉沉的世界,一个量 的世界,一个像在机器齿轮上转动,可用数学方法精确计算的世界。” 人类越来越崇尚科学理性、技术理性,这也直接导致了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 人的情感、想象、直觉受到了压抑,人的灵性消失了,感受力量衰退了,神秘感隐 遁了。而人文精神是人的想象、幻想、激情、冲动闪射的光芒,应该是一种生长在 “转引自钱俊生,曾林技术理性的人文反思 j 自然辩证法研究,2 0 0 2 ( 2 ) ,p 5 0 控转引自钱俊生,曾林技术理性的人文反思 j 自然辩证法研究,2 0 0 2 ( 2 ) ,p 5 1 论艺术语言曲人文精神 感性之中不脱离感性、与感性血肉同躯的精神。 2 、人文精神捍卫了人性的完整,保护了人的内心世界。在物质世界极度丰富而 精神世界相对匮乏的今天,人们意识到人类精神中诗性之维的缺失时,呼唤人文精 神的复归,并把拯救精神荒园的重任交给了艺术。艺术语言作为语言的艺术,于是 也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艺术语言以人文精神对抗人的精神的堕落与平 庸。它让理性与感性,这人类精神不可分割的两维共同去规范知识、自然、道德、 社会,进而以全新的理性的阳光去指导人类前行。它批驳理性的套式化、学说化、 工具化异位的化身。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性的耗损越来越大,理性的开发不 幸地毁弃着心灵。人类感觉世界中每多一份知识的增长,就多流失去一份人类感觉 的生动性。原始初民身心之中那种神秘的体验、强烈的情感、丰富的直觉在工业化 和现代化时代的民众身上越来越稀薄、贫弱了。这也表现在人类的言语活动中。美 国的文学批评家维姆萨特和布鲁克斯在他们合著的文学批评简史一书中指出: 随着逻辑与抽象思维的发展,语言逐渐失去了它的情感职责,它的凝聚作用日趋没 落,日益走向科学化。这个剥夺过程使语言只剩下一具无血无肉的骨架子。“只在一 个领域,语言仍然保留着生活的丰满性艺术表现。 第二部分艺术语言瞎理 文精神脚多躺精征 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是以感性 方式体现的,因为艺术语言能把人文精神中的理性和情感融合于形象之中,以具体 可感而不是以抽象、概念化的方式来体现人文精神;第二,艺术语言的变异性能使 艺术语言从多角度来体现同一人文精神,因而使人文精神具有独创性。我们认为, 艺术语言这一载体使人文精神更富魅力,同时又能让受话人更好地把握发话主体所 要表达的人文精神。 一艺术语言以感性方式体现人文精神 我们主张用感性的方式来体现人文精神,即艺术语言把人文精神中蕴含的理性 与情感融合在形象之中,以克服理性的抽象性、概念性与说教性,使理性回归到感 性,既能超越感性,又能超越理性。艺术语言之所以能感性地体现人文精神,主要 是因为艺术语言与情感、形象有着天然的联系。 1 3 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e m 2 = | i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p 2 0 0 论艺术语言曲人文精神 ( ) 艺术语言为什么能以感性方式体现人文精神 在人类文化的较早阶段,语言总是隐含着抒情的成分;它有其诗意的侧面,它 用形象和隐喻式表达的方式表白自己。语言所包含的诗意和隐喻的特性,似乎完全 压倒其逻辑的、推论的特性。德国批评家j g 赫尔德在其论语言的起源一书 中指出,最早的语言是一部“灵魂的字典”,隐喻和象征在这里互相结合,创造出“神 话以及关于全人类行为和言语的卓越史诗即一篇充满激情和趣味的永恒的寓 言”。所以,“人类早期的语言活动并不是思维和逻辑的表现,而是幻想、亦即体现 为形象的高度激情的表现,因此,它同诗的活动融为一体,彼此互为同义语。”“语 言的本性是幻想、是隐喻、是诗,想象与直觉是它的基本特点。卡西尔说:假如说 我们从发生学的角度必须把人类言语中这种想象和直观的趋向看作人类言语最根本 和最原初的特征之一的话,那么,我们从另一方面遂会发现,在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中,这种趋向日渐式微。“不难发现,随着语言的逐步发展,语言变得越来越抽象, 逐步上升到逻辑的语言、数学的语言、自然科学的语言。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历史进 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语言,作为理论思维的工具充分发展了认识性、概念性、逻辑 性、精确性、目的性等方面的特征,并始终遵循着理性逻辑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理 性认识和对事物的本质把握。科学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思辨性,准确清 晰地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必然性。 用抽象的、规范的科学语言的确能准确、清晰地表达出理性,但如果要体现的 是人文精神就不合适了。苏珊朗格说:“只有推理性语言才能比较成功地和比较精 确地把那些可限定的概念确定下来,而艺术表现所抽象出来的却是情感生活中那些 不可言传的方面,这就是那些只能为感觉和直觉把握的方面。”前面我们已经对人 文精神进行了界定,认识到人文精神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因此,语言体现人文 精神时必须能同时体现出其理性与非理性的成分。一般来讲,科学语言体现出来的 人文精神,往往只有理性的成分,其中感性的成分却无法体现。因此,科学语言体 现出来的人文精神虽然准确,但往往会导致表达的抽象性、概念性,甚至说教性。 因为科学语言对于人文精神中感性成分的表达显得力不从心。“规范的语言组合只能 从概念上表述现实世界和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但它往往不可避免地滤去了现实生 活原生美的鲜味,消蚀了主体原初经验的新异感、模糊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真实 1 4 转引李容启文学语言学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5 ,p 6 5 ”( 德) 恩斯特卡西尔著,李小兵译符号神话文化 m 北京:东方出版社,1 9 8 8 ,p 1 3 1 1 6 ( 美) 苏珊朗格著,滕守尧,朱疆源艺术问题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3 ,p 9 1 7 论艺术铬吉曲人文精神 感。”骆小所教授认为,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同为语言的两翼。笔者也认为,艺术 语言能弥补科学语言的不足,能以感性的方式体现人文精神,因为艺术语言遵循的 是情感逻辑,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同时也能在深层结构蕴含深刻的理性内涵,克 服科学语言的抽象性、概念性、甚至说教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艺术语言的定义 狭义的艺术语言是指变异的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 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它的作用在于拉大辞面和辞内、能指与所指、情 和理的距离。它表面上是悖理、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但它深层却有特殊的含 义。它往往不以语法为据,而追求更高的社会规范,表达难以言说之义。” 艺术语言深层所含有“特殊的含义”表明艺术语言能将理性融于其中:艺术语 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是变异的语言”,既然能超脱和违背常规语言, 就必然精致,就能克服说教的枯燥,使理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艺术语言遵循的是 情感逻辑,“不以语法为据”,便能有效地表达丰富的情感;艺术语言还擅长于用具 象表抽象,使理性与感性得以完美结合。 艺术语言之所以能超越语法规范,主要是因为艺术语言的思维形式跟科学语言 不一样。“艺术语言往往用情感逻辑来替代理性逻辑。它所要反映的客观世界,不在 于判断或推理,而是传情达意。人们往往不理会反映的对象客观上应该如何,而只 尊重主观的感受。它不借助概念语言,却能使人在直观中得到一种哲理美。它不是 纯理性的、逻辑的或实证的,它所提供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意味隽永的美。这种 美的本身就是情感的凝结。” 正因为艺术语言既能表达情感、形象,还能表达理性,所以笔者认为艺术语言 能感性地体现人文精神,达到情、形、理融合的效果。下面,我们将从艺术语言与 情感、艺术语言与形象及艺术语言对理性的表达等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艺术语言为 什么能以感性方式体现人文精神。 i 艺术语言与情感 艺术语言是- i i 语言艺术,因此,艺术语言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艺术活动。众所 ”骆小所艺术语言学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6 ,p 7 ”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0 2 ,p 2 坤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0 2 ,p 4 1 8 论艺术语言曲人文精神 周知,情感是人的生命之本,是人类各种生气勃勃富有成果的活动源泉。因此,情 感同样是艺术活动的源泉,是艺术语言产生的源泉。 ( 1 ) 情感是艺术语言产生的源泉 我们知道,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语言艺术,若没有强烈的情感,语言便难以发生 变异。在情感强烈时,发话主体的心理“处于异常状态,思维特别活跃”,完全沉浸 在一种“物我两忘、如醉如狂、混淆现实与幻景的界限的一种全心灵的想象和联想 的状态”。发话主体以这样的状态去审视现实世界,那么“理性化的世界就会被分解、 变形、散乱,世界万物都因变态心理的感受而变形。”因此,发话主体的语言就发 生了变异,挣脱了常规语法的束缚,从而产生了艺术语言。 艺术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曾详细地论述了情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他认 为:“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 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受到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2 1 在这一定义里,托尔斯 泰强调了艺术的情感特征,指出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同时也说明情感是艺术 品与欣赏者进行沟通、产生共鸣的关键性因素。 英国现代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审美经验或者艺术活动,是表现一个人的情感 的经验,而表现它们的活动就是一般被称为语言或艺术的那种总体想象性活动,这 就是真正的艺术。”2 2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曾从情感与形式表现的统一论述艺术的本质。他说:“一 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唤起这种情感的物品,我们 称之为艺术品。”符号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由此,我们认为艺术语言对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情感是产生这一 艺术活动的源泉。因此,艺术语言体现人文精神时便能很好地将蕴含于其中的情感 表达出来。 ( 2 ) 情感是产生艺术形象的驱动力 艺术语言不仅蕴涵着强烈的情感,同时也传达出丰富的审美效应。艺术语言是 审美的,但这种美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描述,而是寄情于物。正是因为融入了 发话主体的情感,艺术语言才将客观事物转化成了艺术形象;也正是因为情感的融 合,受话人才能由发话主体创造的艺术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进一步领略艺术 语言的深刻魅力。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娶丽梅艺术语言组台的变异性和科学语言组合的规范性,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2 ,p 2 0 1 2 1 ( 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戴启篁译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m 漓江出版社,1 9 8 2 ,p 1 6 2 2 ( 英)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著,王至元译艺术原理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 9 8 5 ,p 2 8 1 转引李容启文学语言学 加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5 ,p 1 8 4 9 论艺术语言曲人文精神 记得一位老妈妈曾对我说,要为儿子挑一房好脾气的媳妇。我说,你怎么 考察呢? 她说,看为娘的脾气就知道女- - jr , 的性情了。过了几年,我问老人家, 媳妇怎样? 她说,啊呀呀,再没那么凶的了,属煤气罐的,一点就着! ( 毕淑敏好脾气的悖论) 论及生肖时,属牛属虎随你怎么说都可以,但当听到“属煤气罐”这一说法时, 你肯定会大吃一惊。看到上述例子,你肯定会哈哈大笑,极力称赞作者的创意。生 肖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煤气罐也丝毫不陌生,当这二者结合时,我们立刻就想到了 煤气罐即将要爆炸的情景,于是老人家媳妇的脾气如何就无需再多说。老人家对媳 妇的极为不满之情也就跃于纸上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情感,老人家 是断然不会创造出“煤气罐”这一形象来。而读者通过“煤气罐”这一形象也自然 而然就会产生联想与想象,在自己心目中勾画出一个脾气极为暴躁的女人的形象, 文字也就由平面型变成了艺术形象的立体型。 陆机认为,情感的萌动是自然景物对人心的作用,“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 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换句话说,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触发了人的 情感,与此同时,人将自己的情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因为有了情感的融入,那么 此时的客观事物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了。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情感与物象相互 交融,构成艺术形象:“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2 4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情感, 自然景物是不可能变成艺术形象的。 自然景物在融入情感之后变成艺术形象这一过程中包含了想象活动。自然景物让 人触景生情,但发话主体还要将情感继续融合于想象之中才能创造出艺术形象。刘 勰认为,在艺术构思阶段,想象也是充满主体之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 于海”2 5 ,即情感能引发人的想象,这既包括创作过程中发话主体的想象,也包括受 话人在欣赏过程中因为与发话主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而引发的想象。在文心雕龙 物色一文中,刘勰指出“情往以赠,兴来如答”,即在意象的孕育过程中,情与 物缺一不可,意象是主体之情与客体之物的融合。可见,情感不仅是艺术语言的源 泉,也是创造艺术形象的驱动力。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艺术语言的产生,也不可能 产生艺术形象。 英国美学家鲍桑葵把美与情感、形式三者看为一个内在的系统。他说:“美是情 “陆机:文赋) ,李壮鹰主编中国古代文论 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1 ,p 6 1 2 5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李壮鹰主编中国古代文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1 ,p i l 7 2 6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李壮鹰主编中国古代文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1 ,p 1 2 9 1 0 一翻缸萏 y u 蜊 n o 聃 l u n l v e r s i t y 论艺术语言曲人文精神 感变成有形”,“如果它不是有形的,亦即没有一个用来体现什么的表现形式,那么 从审美的目的说来,它就什么都不是,但是,如果它是有形的,即如果它有表现形 式,因而体现一种情感,那么它本身就属于美的普遍定义之内,即等于审美上卓越 的东西。”可见,情感与形象是分不开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产生艺术语言所需要 的美感。 ( 3 ) 情感的界定 情感的一般含义是指:情感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 常常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起伏的状态,包括主体对外界所有刺激发生的在感觉感 性层面上的反应态度。从最简单最机械的生理的痛觉、触觉、快感,到最深刻最难 捉摸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潜意识的紧张程度,都属于人的情感范围。“情感这一术语 的基本内涵是情感性反映的知觉方面,集中表达感情的体验和感受”2 8 通过上一 部分的论述,我们已经明白情感与理性精神实际上是血溶于水不能分离的。艺术语 言的情感由于有了理性的融合,其性质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理性赋予自然情感以超越性,使它不再为一己之得失 所羁绊,而化为对人生、宇宙的深切关怀。这种超越个人性的情感也就是符号学美 学所说的“人类情感”或“一般性情感”,是与理性融合在一起的、具有了一定理性 高度的情感,是一种审美的情感。 卡西尔认为“艺术家并不是那类沉醉于显示自身情感的人,也不是那类具有表现 这些情感的最大便利的人。屈从于情感意味着伤感主义,而非艺术。假如一个艺术 家不全神贯注于他的劳作,而是专注于他的个体性,假如他只感受到自身的快感, 或陶醉于那种悲戚的欢乐,那么,他就成为一个伤感主义者。艺术家并不仅仅生 活在我们寻常的现实中。同理,他也极少生活于他内在生命的范围内,即生活在他 的想象或幻想、情感与激情中。他超乎这两个领域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造 型的、建筑的、音乐的形式之世界,形态和构制的世界,音调和节奏的世界。”也 就是说,艺术不是直接的情感表现,而是经过升华的精神表现。它表达出情感的普 遍性和无限性,并且最终以定形式表现出来。 苏珊朗格曾指出:“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象一个大发牢骚的政 治家或者象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表现出的决 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3 0 对此,童庆炳先生在现代 2 7 ( 英) 鲍桑葵著,周煦良译美学三讲u m j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3 ,p 5 1 2 8 盂昭兰普通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p 3 9 0 2 9 ( 德) 恩斯特卡西尔著,李小兵译符号神话文化m 北京:东方出版社,1 9 8 8 ,p 1 0 2 1 0 3 3 0 转引自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 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3 ,p 3 2 6 - - - 3 2 7 1 1 论艺术语言曲人文精神 心理美学一书中对朗格的话作出了必要的修正。他认为艺术家表现的是自己的真 实情感,这种私人情感当然应该是艺术家自己的真实情感。只是私人情感如果没有 融入理性与形象,就不能称之为审美情感。因此,我们认为艺术家的情感也是真实 情感,但并不一定是审美情感,只有当这种私人情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具有了形 象美时,才能是审美情感。换句话说,当发话主体的情感上升为审美情感时,这时 的情感就已经超越了私人情感。艺术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已经融入了理性的情 感,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我们再看看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 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第三、四旬所升华的境界给人一种很深 刻的哲学启迪,但读来不觉枯燥,因为既有发话主体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情,又有 一种空旷的意象,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建构一幅夕阳即将西下、黄昏将要来 临的美丽而又苍凉的景象,更能让人反复咀嚼、回味发话主体升华出来的人人都深 有感触的人文精神。诗中的“夕阳”、“黄昏”并非仅取其字面意义,而是采用了象 征手法,表现的是言外之意,这样诗的韵味就出来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也就更 有了艺术魅力。由此可见,审美意象的形成作为生命体验的内在形式化过程,它实 际上在性质上改造了生命体验,使这种纯私人性心理活动升华为具有普遍可传达性 的审美体验。如果说生命体验还是私人的情感,那么由审美意象所呈示出的审美相 似律而找到外在同构体时( 即找到外在形式) ,别人就可以理解它所包容的理性蕴含。 当然,受话人也并非被动地理解发话主体给予的审美意象。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与 受话人在心理体验上相沟通的中介物。发话主体将情感外化为艺术形式,受话人则 通过艺术形式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升华为可自我观照的审美体验。请看例子: 所有标榜“百分之百纯木浆”的精品纸张广告,都是树木集体阵亡的讣告。 被纸簇拥的女人啊,你可曾想到: 每一页纸,都是一枚树叶的灵魂所化? 每一本书,都是一蓬浓绿的树阴剪裁? ( 毕淑敏女人与清水、纸张和垃圾) 树木被大规模砍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纸张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女性大量用纸。 面对树木大量被砍伐,毕淑敏发出了抗议。这里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愤怒、感慨, 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态环境的担忧。作者将强烈的情感与冷静的理性融合在一起,她 告诉人们所有标榜“百分之百纯木浆”的精品纸张广告,都是树木集体阵亡的讣告。 这样,作者的情感既赋予了理性,又通过形象而变得直观可感,便由私人情感上升 论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 到了审美情感。她用“讣告”一词让人们警醒自己的行为导致了树木的毁灭, 而且毁灭的不仅仅只是一棵树,毁灭的还有树叶的灵魂、还有浓绿的树阴。人们在 今后的日子里将失去更多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人们用双手亲自毁坏的将是人类自 己的未来! 童庆炳先生认为,“仅仅表现个人忧患的艺术家永远不能成为大艺术家。”3 1 而艺 术语言的人文精神所蕴含的情感却博大深广,正因如此才赢得更多人的共鸣,才产 生了最大的社会效应。 2 艺术语言与形象 ( 1 ) 形象是艺术语言审美性的需要 语言为了表现美、创造美就必须塑造形象,把作家的情感与理性纳入一个感性 的外观中。黑格尔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 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 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在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 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和形象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3 2 美的事物和现象 总是有形象的,它是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着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都有一种 感性的具体形态,因而它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艺术语言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 是诉诸于情感与形象,以实现其审美效应。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内容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车尔尼 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在形象中具体地表现一切:“重要的是形象这个 字眼,它告诉我们艺术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个别事实去表现思想; 艺术的创造应当尽可能减少抽象的东西,尽可能在生动的图画和个别的形象中具体 地表现一切。”“这些论述均说明艺术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形象性。艺术的这一基本特 征就决定了艺术语言应是具体感性的,即形象性的。 男人把屈辱痛苦愤怒都化为力量。他们好像一只蛰冬朝吞的妒亍,无论什 么东西抛进去,都能成为燃料,呼呼地烧起来。水哗哗地开了,喧嚣的蒸汽推 着男人向前走。 3 1 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 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3 ,p 3 2 6 3 2 ( 德)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l 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7 9 ,p 9 0 ( 德)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 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7 9 ,p 8 7 h 转引自李容启文学语言学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5 ,p 1 2 6 论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 男人的感情像一只红透了的苹果,可以分割成许多等份,每一份都香甜可 口。当然被虫子蛀过的地方除外。 女人的感情像一洼积聚缓慢的冷泉,汲走一捧就减少一捧,没有办法叫它 加速流淌。假如你伤了那眼泉,泉水会在瞬间千涸。所以女人有时候会显得莫 名其妙。 ( 毕淑敏男人和女人的区别) 在论述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时,男人的坚强似乎特别突出。“一只热火朝天的炉子” 将男人的坚强刻画得栩栩如生一切的屈辱痛苦愤怒都可以在这个炉子中焚烧, 便转为前进的动力;而女人却不同,将一切的不如意化成仇恨。 论及感情时,男人通常是“博爱”的,不专一的。把一个红透了的苹果切成许 多等分,并不影响每一份的味道。而女人的感情是专一的,也是持久的,一点点低 流出,受了伤害便会干枯。女人的感情是很难得的。 艺术语言通过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审美的图画。 ( 2 ) 形象是受话人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前提 从受话人的角度而言,发话主体创造的形象还能使受话人引发想象,从而更直 观地把握艺术语言所要体现的人文精神。受话人往往是一边体验发话主体的情感, 一边由发话主体构造的艺术形象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进一步体昧艺术语言的魅力, 领悟人文精神。受话人的想象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据发话主体的情感和其 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加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而形成的。因此,艺术语言中如果 没有形象的话,受话人就不可能产生很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对人文精神的领悟也就 降了一个层次。 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正是凭借着艺术形式,表达发话主体对世事人生的独特体 验和感悟,将身心俱注、刻骨铭心的生活生命体验,把如梦如影或亦真亦幻的 某些人生感受和精神期盼变成一种通过艺术手段而实现物态化的精神产品。这些形 式都是感性的。只有这样,人文精神才能以一种具体可感的形态显现出来;受话人 才能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 3 艺术语言对理性的表达 ( 1 ) 艺术语言的情感中蕴含着理性 从“悲愤出诗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强烈的情感中蕴含着理性精神。 1 4 论艺术语言的人文精神 陆游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他强调情 感的郁积。情感郁积于心而无法发泄以致“无言”才能“发为诗”。另一首诗表现得 更加明确:“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 ”痛苦才能造就天才,这正如陆游 所说的:“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莱。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 来? ”优秀的作家并不是沉溺于自己悲伤、郁闷的心情不能自拔,他们往往是在忧 郁中寻找新的出路,探索新的答案,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 求索”。台湾诗人洛夫则说:“对我而言,诗人的使命就是透过诗来解除生命的悲苦, 这种诗是知性的,是批判性的,诗决不象一束花一样只使人愉快或感动而己,更重 要的是使人对生命有所感悟。”可以看出,强烈的情感之中都蕴含着伟大的使命感, 这也就促使了人文精神的产生。人文精神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必定是发话主体 受到一定情绪的感染,触景生情或睹物生情,再由于情感的生发而进行理性思考, 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