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古巴、秘鲁华工问题与清海外华人政策.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古巴、秘鲁华工问题与清海外华人政策.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古巴、秘鲁华工问题与清海外华人政策.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古巴、秘鲁华工问题与清海外华人政策.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古巴、秘鲁华工问题与清海外华人政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走擘硕士擘位论文古巴秘鲁华工问题与清政府海外华人政震 内容提要 自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后,大量前往拉丁美洲佣工的契约华工便成为近 代中国人出洋的主力。到1 8 7 4 年“苦力贸易”结束时,输入拉丁美洲的契约华 工约有5 0 万,其中仅古巴和秘鲁两国就占了一半以上,且两国均以虐待华工著 称,可以说,有关古巴、秘鲁华工问题交涉在整个苦力贸易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因此,本文以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筹办夷务始末、清季外交史料等相关 资料和档案为基础,试图通过对古巴、秘鲁华工案的深入剖析,在重现两案历史 全貌的同时,探求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后海外华人政策的演变过程。本文认为从 北京条约到中西和好贸易条约的签订,从陈兰彬、容闳使团的派出到保 护古巴、秘鲁华工条款的订立,以及向古、秘遣使设领等,清政府海外华人政策 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允许华民出洋到保护华民、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与此同 时,在处理由华工问题引致的外交纠纷时,清政府开始采纳近代国际关系中的行 为规范,步入外交近代化历程。 浙江走学项士学位论文古巴秘鲁华工问题与清政府海外华人政震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c h i n e s em a r i t i m eg a t e sw a so p e n e di nt h eo p i u mw a r s ,m a n yc h i n e s e w e n tt ol a t i na m e r i c at ow o r ka si n d e n t u r e dl a b o r b e t w e e n1 8 4 5 ,w h e nt h ec o o l i e t r a d eb e g a n , a n d1 8 7 4 ,w h e ni tb e g a nt ot a i lo f f , a b o u t5 0 0 ,0 0 0c h i n e s el a b o r sw 盯c t r a n s p o r t e dt ol a t i na m e r i c a m o r et h a nh a l fo ft h e mw e r es h i p p e dt oc u b aa n dp e m , a n dw e r eh a r s h l ya b u s e dt h e r e s o ,w ec a ns a y , c u b aa n dp e r ua r et h em a i nc o u n t r y w h i c hg o tc h i n e s el a b o r sb yc o n t r a c tm i g r a t i o na n dt h et w oc a s e so fc h i n e s el a b o ri n c u b aa n dp e r ua r et y p i c a li nt h ew h o l ec o o t i et r a d e b a s e do nc o r r e l a t i v eh i s t o r y m a t e r i a l sa n da r c h i v e s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dt os e a r c hf o rt h ec h a n g ec o u r s eo ft h eq i n g g o v e r n m e n t sp o l i c i e st o w a r d so v e r s e a sc l ! l i n e s ca f t e rt h eo p i u mw a r sb yd e e p l y a n a l y z i n gt h ec a s eo fc h i n e s ec o o l i e si nc u b aa n dp e r u i tc o n c l u d e dt h a ta f t e rt h e o p i u mw a r ,t h e r ew a sag r e a tc h a n g ei nt h eq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 st o w a r d so v e r s e a s c h i n e s e i td i d n tb r u s ha s i d et h ec o o l i et r a d ea n ym o r e ,a n ds t a r t e dt oa l l o wh i s p e o p l eg oa b r o a d ,p r o t e c tt h e c h i n e s ec o o l i e sb ys e n d i n ge m i s s a r i e s ,s i g n i n g p r o t e c t i n gt r e a t i e sa n ds o m eo t h e rw a y s w h i l e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d i p l o m a t i cd i s p u t i o n s c a u s e db yt h ec o o l i et r a d e ,t h eq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s t a r t e dt oa c c e p tt h en o r m so ft h e m o d e m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n di t sd i p l o m a t i s ms t a r t e dt om o d e r n i z e 2 浙江太学硕士学位论文 古巴,秘鲁华工问题与清政府海外华人政采 古巴、秘鲁华工问题与清政府海外华人政策 导言 中国人移居国外,在唐代已见于史籍记载。杜佑在通典曾记载,在大食国住有,“汉 近作画者兆人樊淑、刘池,络络者河东人乐环、吕礼。”1 1 0 世纪阿拉伯人马来提在黄金 牧地一书中提到,他在公元9 4 3 年经过苏门答腊时,看到许多中国人耕种于岛上,“而尤 以巴邻邦( 旧港) 为多,盖避中国黄巢之乱而至者。”2 但较大规模地迁移出国,则始于1 8 4 0 年鸦片战争之后的晚清时期。伴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通商口岸被打开,成千上 万的中国人或以契约劳工或以自由移民的身份陆续涌向国外佣工,华工问题开始作为清政府 的重大涉外问题被提上日程。它不仅占用了外交官们大量时间与精力,影响了清朝对外国人 的态度以及整个中西关系,并且推动了晚清近代外交意识的启蒙和外交体制的渐变。简言之, 如何对待和处理华工问题构成了晚清海外华人政策的主要内容,也构成了中国近代对外关系 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晚清时期,迫于西方列强要求在中国取得合法招工权及“苦力贸易”严重影响清政府统 治的压力,加之对海外华侨的情况逐渐有所了解,清政府开始由憎恶和鄙弃海外华人,渐次 转变为关注乃至保护海外华人在中国历代王朝的对外关系中,华侨问题只是在晚清才逐渐 演变成影响双边及多边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晚清侨务政策的影响直至当代也仍未 完全消除。今天对晚清海外华人政策的研究,可以加强我们对华侨问题的历史认识,对制定 和贯彻我国的侨务政策和外交政策提供某种历史思考。由此可见,这一课题的研究有相当的 现实意义。 学术界对海外华人史的研究由来已久。3 自辛亥革命后,由于华侨在推翻清朝创立民国 的过程中所起的重大历史作用,促使学界重视对海外华人及其历史的研究,陆续出现了许多 研究海外华人及海外华人历史的著作。 2 0 世纪2 0 年代以后,海外华人研究渐次展开,李长傅的南洋华侨史( 1 9 2 9 ) 和温 飞雄的南洋华侨通史( 1 9 2 9 ) 开创了中国国内对海外华人史的区域性研究,他们把研究 重点放在华人最为集中的东南亚地区,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揭示了海外华人史上许多鲜 为人知的事实。4 3 0 年代至4 0 年代,国内对海外华人历史的研究继续深入,出现了大批专 著、译著和论文。其中,李长傅的中国殖民史( 1 9 3 7 ) 一书可视为1 9 4 9 年以前国内 海外华人史研究的代表作。作者在书中探讨了殖民之意义、中国殖民之地理环境及中国殖民 之动因,并将中国殖民分为四个时期:殖民初期、鼎盛时期、中西势力接触时代和欧人势力 1 杜佑:通典,卷1 9 3 ,大食条下,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第5 2 8 0 页。 2 李长傅:中国殖民史 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版,第6 l 页。 3 朱杰勤教授认为,中国人以华侨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民初1 9 1 0 年刊载的南洋华侨史略即是 最早的研究成果。见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华侨史论文集( 第集) 前言,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1 9 8 1 年版,第1 页。 李安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概述,周南京主编:华人华侨百科全书总论卷,中国华 侨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0 0 2 - 1 0 0 3 页。 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版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古巴秘丰华工问题与清政府海外华人政策 时期。作者较重视历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提出经济动因。当然为中国殖民之主要动因”,在 当时来看这是颇有见地的 但总体而言。民国时期国内对于海外华人历史的研究因资科和战乱等条件的限制,基本 上处于初始阶段。有关学者的研究大多注重考订、收集和整理史料,或者侧重于现状,而对 海外华人历史的系统研究不足,尤其是对清朝海外华人政策的研究很少涉及。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华侨史的研究以。文革”为界,明显分为两个时期。 1 9 4 9 1 9 6 6 年是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较多地受到政治形势的干扰,关于华人历史的 专著、专书相对较少,仅有如张人羽的美帝排华史、丁则民的美国排华史等1 ,内容 局限于美国华侨,而且分量比较小,政治性很强。值得一提的是卿如楫的美国侵华史, 其中有关美国华侨和中美华工交涉的论述,大量引证了美国官方档案,是这一时期华侨史研 究的力作之一。这个时期的华侨史研究成果还主要体现在一些专题论文上,但这些论文也多 将重点放在了殖民者掠夺、贩卖、压榨华人。华人反抗殖民者的斗争以及华人在中外友好交 往中的作用等方面。7 “文革”后,中国史学界重又恢复了生机。海外华人历史的研究重新趋热,并受到政府 部门的关注,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有关华人史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 有了长足的进步。也正是从年代起,我国学术界开始了对晚清海外华人政策的系统研究, 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在这些文章中,不少研究者对传统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认为清末华侨政策中有许多积极因素应予以肯定。到如年代初时,已有一些更有新意、较 深层次地探讨晚清侨政的专著问世,庄国土的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3 便是其中的一 部力作。该书着重探讨了晚清华人政策的演变过程,内容包括清政府在海外设立使领机构, 对华工从禁止到保护政策的实施,争取华侨的专门措施及其成效,筹建海外总商会和建立近 代华侨学校等问题,并剖析了晚清侨务活动的弊端。此外,袁丁的近代侨政研究和晚 清侨务与中外交涉4 等著作对遣使设领与护侨问题、晚清华侨国籍问题、晚清政府对拐卖 华工的政策及演变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一些有份量的海外学者的著作也被介绍进来, 这方面应特别提到颜清湟的 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5 一书,该书主要探讨了清朝海外华工 政策的实质及这些政策的执行和失败原因。颜清湟在书中以丰富的材科,详尽的分析,否定 了“清政府对海外华工实行不予保护”这个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公认的说法。认为清朝前期的不 保护政策,是由过去特别是明朝的政策演变而来的。1 9 世纪后期,尤其是7 0 年代后,随着 事态的发展,形势的变化,清政府已转而采取积极态度来保护华工。同时,作者也认为,保 护海外华工不仅为晚清所重视,而且构成了清廷华侨政策的主要内容,也是晚清外交政策的 一个重要部分。该书还附有大量的中外参考书目及说明,很有参考价值。 1 张人羽:美帝排华史,北京文化供应站1 9 5 1 年版。丁则民:美国捧华史,中华书局,1 9 5 2 年版。 2 朱杰勤:十九世纪中期在印度尼西亚的契约华工,历史研究1 9 6 1 年第3 期。( 1 7 4 0 年印度尼西亚 华侨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斗争,历史教学,1 9 6 2 年第1 1 期。李永锡:西班牙殖民者对菲律宾化作压迫 的政策与罪行 ,中山大学学报,1 9 5 9 年第4 期。周连宽:美国排华的历史与禁例。社会经济研究, 1 9 5 1 年第2 期。张映秋:泰国及沙立政变与排华,中山大学学报,1 9 5 9 年第4 期江醒东;荷兰殖 民主义者对印度尼西亚华侨的压迫中山大学学报1 9 5 9 年第4 期。 3 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 4 袁丁:( 近代侨政研究,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 0 0 2 年版。晚清侨务与中井交涉 ,西北大学出版社, 1 9 9 4 年版。 澳 颜清湟: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粟明鲜、贺跃夫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 9 9 0 年版。 4 浙江大擘硕士荦位论文 古巴,秘 华工问题与清政府海外单人政董 国内外学者对晚清华人政簧的研究,大体可分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两大类。综合研究 多以宏观视角从总体上概述清政府的华人政策及其演变过程,并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因。在 2 0 世纪年代初期。有不少学者认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从未关心过海外华民,其政策演变 大致经历了鸦片战争前对出洋华人置若罔闻、鸦片战争后对洋人掳掠华工束手无策,以及通 过订约承认招工合法化三个阶段。1 但是,至年代中后期起,不少学者开始对这种观点提 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并非不顾华工死活,而是追于列强的压力与国 际舆论的谴责,出于维护国内安定,维系海外华人向心力的需要,开始逐步转变其华侨政策, 即从过去禁止华侨出国,视华侨为。弃民”变为允许华工出洋,对内打击苦力贸易,对外签 订条约遣使设领以护侨的政策。7 与综合研究不同,专题研究更侧重于从微观方面来把握晚清华人政策。不少学者往往通 过个案来探求清政府在某一阶段的具体政策。崔运武的刘坤一与广东同孚洋行拐招华工案 3 一文可谓有代表性,作者通过对刘坤一处理同孚洋行拐招案全过程的深入分析,以具体史 实证明了在苦力贸易被禁后,清廷并非不顾华工死活,而是对拐卖华工的行为采取了相当强 硬的措施。庄国土李鸿章与晚清华侨政策的变化4 文,则试图以李鸿章为突破口来探 求洋务运动时期渍廷对华人的态度,另一些学者则更直接地将某一时段的华工政镱作为研究 的对象。李家驹在清政府对华工出洋的态度与政策一文中,认为咸丰朝对华工出洋的 态度并不积极,在1 8 5 9 年以前,清政府有关华工问题的交涉基本以地方为主,当时的地方 政府出于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才打击招拐华工的行为。直到1 8 6 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以后,清廷才不得不亲自过问华工问题,并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批准所有有约国可在任何 通商口岸招工。李家驹的另一篇文章同治年闻清政府对华工出洋的态度与政策6 ,则通 过对同治年间华工招工章程的交涉,蒲安臣条约的签订等问题的具体论述,认为自总理 衙门成立至同治末年,可说是华工问题由地方性问题转为中央问题的时期,清廷的态度在这 一时期也由冷淡发展为比较积极,但是清廷的这种态度的转变,更多的是出于中外形势与中 外交涉的考虑另外,如黄碧琴则就张之洞督粤时期对华侨的具体政策作了深刻的论述。7 应当说,自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晚清海外华人政策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 是,作为外交史与华侨史的交叉学科,有关清政府侨政的研究长期以来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综合研究在宏观上把握清政府华人政策的同时,往往流于政策表面的泛泛而谈,文章大多雷 同;专题研究虽深入分析了政策的具体细节,却往往就事论事,无法从中把握清政府政策演 变的脉络。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把研究进一步引 向深入。 1 徐艺圃:北京图书馆藏清档有关华工史料介绍,华侨历史学会通讯1 9 8 3 年第1 期 2 此种观点的见:庄国土:清朝政府对待华工的政策一一晚清政府华侨政策研究之四,。南洋问题1 9 8 5 年第3 期。刘世扬:清末华侨政策转变初探,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 9 8 9 年第3 期。杜裕根:论晚清 侨务政策的转变) ,学海,1 9 9 5 年第5 期。韩小林:论清代华侨政策的演变,嘉应大学学报孔1 9 9 5 年第3 期。赵巧萍:十九世纪中国封建政府的华工出国政策,工会理论与实践,1 9 9 6 年第1 期。乃晓 宏:浅论请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之演变,八桂侨刊,2 0 0 1 年第1 期。 3 崔运武:刘坤一与广东同孚洋行拐招华工案( 兼论洋务派对华工出洋的态度) ,广东社会科学,1 9 9 4 年第6 期。 4 庄国土:李鸿章与晚清华侨政镱的变化一一晚清华侨政策研究之- - ,南洋问题,1 9 8 4 年第4 期。 5 李家驹:清政府对华工出洋的态度与政策。近代史研究1 9 8 9 年第6 期。 6 李家驹:同治年同清政府对华工出洋的态度与政策 近代史研究1 9 9 2 年第3 期。 7 黄碧琴:张之洞督粤时期的华侨政策,广州华侨研究专辑,1 9 9 1 年第8 期 5 浙江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古巴,秘 华工问题与清政府海外华人政震 从1 8 4 0 年中国的大门被列强打开到1 8 7 4 年“苦力贸易”结束时,国内约有5 0 万人前 往拉丁美洲佣工,这些契约华工成为当时中国人出洋的主流,其中古巴和秘鲁分别占了1 4 万3 千人和1 2 万人1 可以说,古巴和秘鲁是当时通过苦力贸易从中国获取劳工的主要国家, 且两国均以虐待华工著称,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同时,清政府就两国来华招工问题与之展开 的外交交涉,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海外华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因而,古巴、秘鲁华 工交涉案特别具有研究的重要性。加之,两案交涉时间长2 ,能较完整地折射清政府华人政 策的转变过程。而散见于各种日记、笔记以及外交往来函件、政府文书、外国议会文件中有 关古巴、秘鲁华工交涉案的史料也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本材料。 因而,本文试图通过对古巴和秘鲁华工交涉案这两个苦力贸易中典型个案的深入剖析, 探求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海外华人政策的转变过程,以及与之相伴随的逐步熟悉并采纳 近代国际彳亍为规范的外交近代化历程,并着力分析推动这种转变的内外因素。力求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对晚清侨政进行深入探讨,以期锝到更全面的认识、更中肯的评价。 1 中国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卷三)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2 年皈,第3 9 3 页 2 清政府就华工问题与西班牙( 当时古巴的宗主国) 和秘鲁的交涉多集中在了1 8 4 7 1 8 9 3 这一长时段内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古巴,秘 华工问题与清政府海外华人政震 第一章晚清华工问题的凸现 一、拉美劳工需求与。苦力贸易”的兴盛 1 9 世纪中叶兴起了华工出国的潮流,究其原因,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就国 际因素而言,1 8 1 4 年1 2 月签订的根特条约。使得英国和美国被迫废除了残酷的非洲黑 奴贸易。根据1 8 4 2 年韦伯斯特一阿什伯顿条约的规定,英美两国还同意建立一支非洲 西海岸联合舰队,以实行禁奴措施。随着这些措施的相继推行,来自非洲的奴隶劳工最终获 得了解放。但这也使得古巴和秘鲁这两个主要依靠苦力劳动的拉丁美洲国家在经济上大受影 响,成为最渴望输入劳工的国家。在古巴,从1 8 4 1 年到1 8 4 6 年,种植园中的奴隶劳工供应 减少了2 5 1 ,该岛的西班牙殖民政府于1 8 4 5 年1 月宣布禁止输入奴隶后,古巴经济进一步 遭受严重打击。结果,完全依赖奴隶劳动的古巴糖业产量急剧下降。在从欧洲输入白人劳工 的努力归于失败之后,种植园主便纷纷转向华人劳动力市场。1 8 4 7 年,西班牙殖民政府迫 于种植园主的压力,允许从中国输入“契约劳工”( m d e n m r e dl a b o r ) 。第一艘苦力船“奥肯 多”号u k eo f 蛔l c ) 运载2 0 6 名华工从厦门港出发,历经1 3 1 天的航行,抵达啥瓦那港 ( h a v a n a ) 。2 在秘鲁,奴隶解放对劳动力的影响也同样严重。1 8 2 5 年秘鲁宣布独立,不仅解 放了1 j 万名黑奴,同时也宣布禁止输入苦力。由此引起了劳动力的严重短缺。从1 8 4 0 年 开始,国外市场对鸟粪石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刺激了秘鲁肥料业的发展一一在离海岸不远 的岛屿上挖掘鸟粪层。这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由于鸟粪石出口创汇在国民经济中越 来越重要,因此,必须寻找一种可以替代黑奴的劳动力。4 1 8 4 9 年1 1 月1 7 日秘鲁国民议会 通过一项总的移民法,它使引进中国劳工成为了可能。 对劳动力的追切需求,使得古巴、秘鲁的种植园主们不惜提高佣金,委托香港、澳门或 中国口岸的洋行作为代理,并应允付出各种优厚的出洋条件,进行招聘活动。另一方面,两 国当局亦实行津贴制度,给予输入华工的雇主们一定的补助和津贴。6 据统计,当时每名华 工的身价高达4 0 0 元,但成本只是1 1 0 至1 4 0 元7 :换言之,净利润达2 0 0 余元。巨额利润 的诱惑与政府的支持,使得外国船主和商人相继涌往中国招工。 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同样面l 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使得百姓的生活日益艰难,开始逃向海 外谋生。首先便是人口过剩。1 7 0 0 年前后,中国的人口约为1 5 亿,1 7 9 4 年增至3 1 3 亿人, 到1 8 5 0 年已达4 3 亿人。5 在一个半世纪中,中国人口几乎增长了两倍。由于可耕地并不相 应地增长,人口过剩便对现有土地增加了负担,使得土地与人口的比率逐渐恶化。1 7 5 3 年, 人均土地估计为3 8 6 亩,但到1 8 3 3 年时,已降至1 8 6 亩。9 根据罗尔纲先生计算的“温饱 常数”指标,人均耕地四亩左右才能勉强维持生活,显然,1 8 3 3 年的数字已大大低于正常 需要。”人均土地占有量的下降还引致了通货膨胀,并直接导致了米价的上涨。 此外,中国经济的困顿还受到鸦片贸易的影响。在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时,英国侵略 1 参见 澳 颜清湟: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 9 9 0 年版,第4 4 。 2 f 古巴】梅塞德斯克雷斯波比利亚特;华人在蔗糖之国一一古巴,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6 页。 3 f 美1 瓦梅斯图尔特;秘鲁华工史,海洋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3 页。 4 同上,第1 2 页 5 同上,第9 页。 6 陈泽宪:1 9 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历史研究1 9 6 3 年第1 期。 7 彭家礼:( 1 9 世纪西方侵略者对于中国劳工的掳掠,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屋史料汇编第四辑,中华书 局,1 9 8 4 年版,第1 9 7 页。 5f 美j 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祈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三联书店,2 0 0 0 年版,第3 2 8 3 3 0 页。 9 罗尔纲:金田起义的前夜,太平天国学刊第一辑,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3 2 页 1 0 同上 7 浙江大学硕士擘位论文古巴,秘 华工同题与清政府海外华人政幕 者逼迫清政府的代表耆英口头允许:。各国商船是否载运鸦片,中国无须过问,也无须在这 方面采取任何措施”1 此后,西方侵略者走私鸦片的罪恶活动便日益猖獗。据统计,1 8 4 2 - - 1 8 4 9 年间,西方输入中国的鸦片,每年平均3 9 ,0 0 0 箱;1 8 5 0 - - 1 8 5 4 年闯,增加到每年5 4 ,0 0 0 箱:1 8 5 5 - - 1 8 5 9 年间,又激增到每年6 9 ,0 0 0 箱。2 鸦片的泛滥以及由此所致的白银外流,使 银贵钱贱的现象更加严重。其结果,不但加速了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破产,也使农民因增加一 倍乃至两倍的赋税而生计日困。 旱涝频繁的自然灾害也是危害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清王朝统治的整个2 6 7 年间,仅湖北省就有9 2 年遭旱灾,1 9 0 年遭水灾。3 有些灾害波及数省,使几百万人遭殃。 1 8 7 7 - - 1 8 7 8 年发生的干旱饥荒波及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与东部沿海的山东诸省, 约有5 0 0 6 0 0 万人备受其害。4 许多人饿死,还有几百入则被迫迁徙南方,另谋生计。频繁 的自然灾害引起的恐慌使得人们移居海外成为了一种趋势,这在沿海的闽、毒两省显得更为 明显。 华工出洋的蓬勃发展使得古巴、秘鲁的种植园重新获得了源镢不断的劳动力,同时也使 代理商们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由此也引来了各种弊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便是拐骗案件 由于外人对中国的环境不熟悉。兼且考虑到若由外人亲往招工,必会引致华民的反感,故此 他们雇佣一些华人代为招工。这种“掮客”多是社会上游手好闲之辈。他们在重利的驱使下, 只求将招工数目凑足,不惜采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清政府派往古巴、秘鲁的调查团确证 1 8 7 4 年在两地做工的大部分华工都是被诱骗和绑架而来的。5 拐绑苦力之风的盛行,使得厦 门、汕头、广州、澳门等地的居民整日处在恐惧之中,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秩序。这从驻广州 的英国领事阿袍国( a l c o c k , s i rr u t h e r f o r d ) 在1 8 5 9 年春的报告中便可得到证实:“现在在 广闸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在离开自己家门之后不冒被拐的危险,甚至在大白天通衢广众之问, 也会有人被拐匪捏造诓言,或借端索债绑架而去。被拐的人就此成为拐匪手中的俘虏,按每 一个人头值多少钱卖给猪仔头或苦力贩子,运往外洋,从此踪迹杳然,永无下落。”。 未来的苦力受骗后,便被卖到专为扣押华工等候装船的“卖人行”,即所谓的巴拉坑 ( b a r r a c o o n ) ,这些地方都是高墙铁栅,被全副武装的人员看守,并且雇佣了大批流氓打手。 受害者一旦被关进里面,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求便都得不到满足,还“往往被剥光衣服, 赤身露体,并且在他们的胸部打上或涂上c ( 古巴) 、p ( 秘鲁) 或s ( 桑威奇群岛) 的字样” 7 除了被剥夺人的基本需要及践踏尊严外。苦力们还会遭受毒打、脚踏、鞭备和其他形式酷 刑的摧残。 类似的弊端也发生在航行途中。当时,由澳门或香港驶出的船只,要航行1 6 8 天并两次 横渡宽广的热带海区才能到达古巴,或者直沿热带海区航行1 2 0 天才能到达秘鲁。在极其 炎热的航行过程中,苦力的食物十分恶劣,饮水奇缺,而且动辄受到暴虐的凌辱和摧残。据 古巴华工的呈词所揭露,他们在途中“食不饱,饭是半生半熟的”8 ,有的华工因为告诉同 伴吃的鱼臭了,几乎被船主毒打致死。9 此外,船主怕苦力闹事。还经常随意揪出被他们怀 1 李春辉杨生茂:美洲华侨华人史,东方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2 3 页。 2 参见【澳】颜清湟: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 9 9 0 年版,第3 7 页。 3 f 美1 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三联书店,2 0 g 0 年版,第2 6 8 页。 4 同上,第2 7 2 页。 5 古巴华工事务各节,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 - - )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5 8 3 页。容闳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禀帖,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科汇编第一辑( 三) ,中华书局,1 9 8 5 年 版,第1 0 4 4 页。 6 英国驻广州领事阿礼国致包令文,载英国议会文件:1 8 6 0 年第1 号文件,附件1 ,陈翰笙主编华 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二辑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7 2 1 7 3 页 包令致马姆兹伯利文,1 8 5 2 年8 月3 日,载英国议会文件:1 8 5 2 1 8 5 3 年,第5 号文件,陈翰笙 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二辑,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6 页。 8 古巴华工口供册,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科汇编第一辑( 二)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7 9 1 页。 9 同上,第7 4 2 页 8 浙江大学项士学位论文古巴,秘 华工问题与清政府海外华人政策 疑的人,痛打后,用铁链锁在船头,尤其是那些身体健壮的华工,更逃不过凶狠的鞭笞。“海 上浮动地狱”的非人折磨与船主对苦力的残酷迫害,导致了惊人的死亡率。5 0 年代初,华 工在至秘鲁的航程中死亡率为3 2 ,至古巴的航程中则高达4 5 1 。同时,也触发了一连串 的海上暴力事件有关这一时期的海上案件,可以从一些学者的统计中略窥一斑。2 每当类 似的案件发生,又必然增加华民的死亡率并引致一连串的中外交涉,最后,主要的受害者仍 然华民。尽管受害者的数字统计已经高得让人惊讶,但是“有时实际数字( 指死亡数) 要比 官方报告的数字大两三倍”。, “苦力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得“骨肉离散”、。人所共愤”的拐骗事件与海上暴力事件 层出不穷,以及由此引致的要求严惩拐子的民夷冲突,这一切,都使得清朝中央与地方的官 员们不得不直面由“苦力贸易”带来的种种问题。 二、清政府传统移民政策的困境 自清朝建立以后,它便基本承袭了明朝的“海禁”政策,严禁国人向海外移民,也禁止 外国人在华私卖和诱拐中国人,并颁布了一系列移民禁令,强有力地予以实行同时,清朝 也继承了明代对海外华人的偏见与政策,将华侨视作。自弃王化”、“不安本分之人”,并拒 不对其采取任何形式的保护措施。但是,自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以后,对于不断高涨的移民潮, 疲于应付危局的清政府似乎显得相当无力。因而,虽然从1 9 世纪4 j d 年代后期起,大量的华 民开始被运往拉丁美洲,但它却很少采取措施来防止这种国民大批出国情况的出现。即便对 于那些由“苦力贸易”引起的中外纠纷,清廷也表现得相当冷漠,多是将案件退回给地方处 理。1 8 5 4 年,闽浙总督有风奏请咸丰帝,美国领事就一艘美国船上的中国乘客哗变,杀死 船长,劫持船只一事递交了一份抗议书。有风奏称被抓回的乘客经审讯后发现几乎都是受 掮客诱骗而彼运往外国的无辜华工,他们是由于备受虐待才激起哗变的。但是,这在清廷看 来只不过属于地方的问题,而有凤已对事件作了处理,故咸丰只是简单地在奏折上批了“知 道了”三个字。4 同年,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包令( b o w r i n g 。s i rj o h n ) 联合美国全权专使麦莲 ( m c l a n e ,r o b e r tm i l l i g a n ) 、法国全权公使布尔布隆f 丸d eb o u r b o u l o n ) 前往天津,打算与清 廷谈判修约问题。在包令所递的1 8 款条约中第十款便指出“中土人涉海迁居他国者,彼此 会同设法建立章程,以资控御周详,稽查严禁。”对于三使的到来清廷虽派人会晤,却对其 所提条款斥为荒谬,并未予以商谈。5 甚至在四年之后,中美谈判天津条约时,美国公使列 威廉f v 吼l i a mb 1 l e e a ) 的代表杜邦( d u p o n t ) 与直隶总督谭廷襄讨论保护海外华民的问题时, 谭氏竟回答:敝国大皇帝抚有万民,漂流海外者,何暇顾及敝国大皇帝之富,不可数计, 何暇与此类游民,计及锱铢。 既然,清廷拒绝正视由华民出洋带来的种种问题,于是,这一问题的解决便完全落在了 地方官吏肩上。那些处于朝廷与洋人夹缝中的晚清地方官员们,在对待“苦力贸易”时采取 了一种“在艰难时期明哲保身”的机会主义立场。 一方面,他们一般都固守着“华夷之辨”的传统心理,毫无近代外交观念,以与“西夷” 平等交涉为耻。但鸦片战争的失败,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西洋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又使得那些 往日鄙视西方的官僚们对夷人多了一份惧怕。他们害怕由于自己在敏感问题上的过激行动而 1 郑有奎:猪仔的掠夺及利润,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四辑,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3 6 页。 2 同上,第2 1 0 - 2 1 9 页 3 同上第2 0 6 页 4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 一)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1 4 1 6 页。 5 贾桢编辑;筹办夷务始末( 咸丰朝) 卷九,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3 4 2 - - 3 4 3 页。 6 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版,第2 9 3 页。 7 【澳】颜清湟: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 9 9 0 年版,第8 2 页。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古巴秘 华工问题与清政府海外华人政采 引起对外争端,甚至促发战争。因此,他们尽量避免处理移民问题,并容忍。苦力贸易”在 不威胁法纪秩序的范围内存在对于所有的非法活动,他们都尽可能佯装不知厦门有几问 大的“猪仔馆”,距海关仅数步之遥,大量输往古巴、秘鲁的苦力就通过这些猪仔馆交接运 送。然面,地方官对此似乎具有非常忍让的。美德”,在法纪秩序并未受到威胁时,他们无 一例外地对此保持了缄默他们对待“苦力贸易”的放纵与容忍可以从英国驻各口岸领事的 报告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1 跖2 年8 月2 5 日,英国驻广州领事报告:“中国当局没有在任 何方面对移民出洋进行干涉,一切有关移民出洋的行动都是公开进行的。”9 月,英驻厦门 领事也向国内报告:。移民出洋得到厦门地方官吏的暗中许可”“厦门的中国地方官显然对 于苦力出洋不加过问,或采取任何官方行动,他们当然完全知道已经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事 情。”1 另一方面,由于朝廷又要求地方官员忠诚努力地履行职责,维护地方安定,执行严禁华 民出洋的律例。于是,当绑架苦力之风盛行,地方秩序受到威胁时,这些地方官员便尽量从 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进行干预,同时尽可能避免与西方势力冲突。早在1 8 5 4 年3 月,当拐 骗华工事件日益增多时,出任广东巡抚的柏贵曾颁布告示,宣布严禁拐带及诱骗民人出洋: “现有歹徒四出捕捉或拐架幼重幼女,秘藏暗室,勒索赎金,或贪图厚利,诱骗良民出洋, 无得归者。此类歹徒,唯利是图,不惜对无辜之人施加惨无人道之伤害,实属目无法纪 本抚爱民如子,嫉恶如仇。除分别饬令所属县道,暗差引线,务将拐犯拿获。从严讯办外特 此布告周知。”2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宣布严惩拐骗华人出洋的政府文告。1 8 5 6 年,驻华外 国领事还记述了中国官员下令捕杀拐犯的事件。3 这说明部分中国官员确曾尽力阻遏拐风, 但他们所关注的主要不是那些被拐出洋的中国百姓以及出洋佣工事件本身,事实上,他们对 。苦力贸易”仍采取放任态度。1 8 5 7 年。美国苦力船“犹太浪人号”为古巴运送华工在厦 门被查获,在问明具体情况后,1 1 7 名通过非法手段强迫上船的苦力获得释放。可是,中国 地方官员在事件处理中的态度无疑让人失望。正如犹太浪人号船长卡尔登所说:“现在船上 的每一名中国人上船时【中国官方1 代表对检查漫不经心”,当时的上海道薛焕甚至表示完全 赞同这种既无家室之累,又系出于“自愿”的人出洋谋生,认为这对国家和他们本人都有好 处。对此,连当时的厦门美国副领事弗里曼( vm f r e m a n ) 都觉得,这样“使得禁止苦力 贸易的法令有点不大肯定了”。 当地方官员为形势所追,不得不与外国人交涉移民问题时,他们便设法谋求妥协。只要 他们的权力没有受到公开挑战,他们就准备向外国人让步。1 8 5 2 年1 1 月厦门因“苦力贸易” 爆发骚乱时,地方官员的态度便属此例。5 当时有大量苦力被绑拐,这些日益严重的绑拐活 动自然为官员们所知他们也意识到在幕后操纵的是势力强大的英国商人。由于害怕与洋人 直接对抗,他们一直克制自己,不采取任何行动。但是到了1 8 5 2 年,厦门苦力贸易达到了 最高峰。6 据英国对华贸易监督包令于这年7 月写给英国外交大臣马姆兹伯利( b r d m a l m e s b u 咖的信所披露,仅被运往哈瓦那的人数便大约在8 , 0 0 0 至1 5 ,0 0 0 之闾。7 如此迅猛 1 包令致马姆兹伯利文,载 英国议会文件,1 8 5 2 1 8 5 3 年第6 号文件,附件1 ,附件3 ,陈翰笙主编: 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第二辑,中华书局,1 9 舳年版,第8 页,第3 1 页。 广东巡抚柏贵布告载美国与中国丛刊第一种:条约制度与太平军起义( 1 8 4 2 1 8 6 0 ) 第1 l 号文 件,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三辑,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2 2 3 页。 3 包令致拉包契里文,载 英国外交文件:1 8 5 7 - - 1 8 5 8 年第2 7 号文件,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 汇编第二辑,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1 5 1 页。 4 多迪致列卫廉亟、列卫廉致多追函,载美国与中国丛刊第一种:象约制度与太平军起义( 1 8 4 2 - 1 8 6 0 ) 第1 7 2 号文件、第1 7 5 号文件,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三辑,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 第1 8 5 页,第1 鹋页。 5 坎贝尔:中国的苦力移民,阵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四辑,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4 9 - 3 5 0 页 6 李春辉杨生茂编:美洲华侨华人史东方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5 4 页。 7 包令致马姆兹伯利文) ,载英国议会文件:1 8 5 2 1 8 5 3 年第4 号文件,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 1 0 浙江大学硕士擘住论文古巴秘鲁隼工问题与清政府海外华人政蓑 发展的苦力贸易,给厦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断发生的惨剧、苦难和暴行,加之1 8 5 2 年初发生在苦力船“罗伯特包恩”号( r o b e r tb o w n e ) 上的华工暴动事件。使得怒不可遏的 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了西方人贩子及其雇佣的拐犯。1 1 月2 1 日群众捕获了合记洋行( s y m c , m u r & c o ) 雇佣的一名苦力掮客,并将他扭送到衙门。鉴于绑架之风日盛,为了平息民愤, 防止大规模捧外骚乱的爆发,官员们对这名拐子进行了处罚他们认为这一行动是温和的, 因为他们既没有关闭任何苦力商行,也没有逮捕任何外国苦力商人 然而,这种相当温和的行动并不为臭名昭著的英国苦力商人赛姆$ y n 哟所感激,他带领 其助手强行将那名掮客从参将衙门里救了出来一一正是这一行动促发了骚乱。 厦门的地方官员对这次骚乱的反应是谨慎的。他们意识到,他们已经被拖入了可能爆发 大规模冲突的危险境地中。为了尽量减少危险,他们迅速行动起来镇压骚乱,并恢复秩序。 厦门同知王氏接连发布两张告示,要求群众平静下来。同时禁止随处张贴有强烈排外语气的 告白。1 对于引起这场骚乱的英国寻衅者,当地官员并非依据国际通行的惯例,与该国领事 进行交涉获取赔偿,而是积极谋求妥协,以求尽快平息这场民夷冲突。当时的厦门水师提督 亲自到英国商船“澳州号”上。去探望被群众打伤的英国寻衅者,又到英国军舰。萨拉门特 号”,对英国水兵镇压骚乱人群的行为表示“极端赞同”。厦门官方甚至还出资2 0 0 0 元作为 给英国受伤船员的赔偿,以平息英方的不满。2 由以上论述可知,古巴和秘鲁对苦力的需求以及中国国内的经济状况使得中国的百姓在 国门被打开后,大量涌向国外佣工。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最严重的莫过于拐骗案件 的频频发生和航行中对苦力的虐待以及由此造成的居高不下的死亡率。对此,清政府至少在 1 8 6 0 年以前依然延续了传统的移民政策,坚持“海禁”,严禁华民出洋承工,并将海外华人 视为“逃民”,拒不对其实行保护,同时也拒绝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输送华工出洋的合法机 制。为了躲避由于“苦力贸易”而引起的各种外交纠纷,清廷更多地将华工交涉推向地方。 传统的华夷观念以及近代外交知识的缺乏,使得清朝的地方官员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机会 主义立场。他们不关心出洋佣工的国人,不愿也不会以近代外交的方式来处理各种纠纷。当 他们为形势所迫,不得不与外人交涉移民问题时,他们便积极谋求妥协,尽量将事情压在自 己所辖的范围内,避免打扰朝廷。 汇编第二辑,中华书严禁局,1 9 8 0 年版,第4 页。 1 署泉州厦防分府王严禁借端滋扰告示) , 团泉州厦防分府王严禁妄出告白示 ,太平天国文献史科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3 9 一柏页。 2 参见田汝康:( 1 8 5 2 年厦门人民对英国侵略者掠卖华工罪行的反抗行动) ,光明日报,1 9 5 7 年7 月4 日 1 1 浙江走学硕士擘位论文古巴秘鲁华工问题与清政府海外华人政策 第二章条约关系与华工出国合法化 一、 北京条约与中西和好贸易条约 相对于清政府对华工出洋的冷漠与被动,作为主要招工国的英法美等国,对于出现在中 国的由招工出洋而引致的流弊却屡加抨击,其在华各通商口岸的领事们都认为继续放纵商人 的行为,不对渐兴的“苦力贸易”进行压制,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弊大于利:首先,“苦力 贸易”会妨碍各国建立长远规模的招工制度。很多领事都不约而同的忧虑“苦力贸易”会引 致暴力事件,影响华人出洋“热情”,并进而阻碍他们从中挑选较好质素的华工其次,他 们认为一旦本国船主牵涉于拐骗案件的时候,将使他们“在中国人中间声名败坏”。那些“招 收和装运苦力的人们贪婪无厌,行为不法4 的结果,最终将。把商务增长给打断”。1 总之, 英美等国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开始寻求更有效的招募华工办法。 同时,这些领事们还将“苦力贸易”盛行的责任归于中国的地方官员对于苦力买卖的 漠视,2 他们认为外国侨民在华的活动并非是外国领事可以独立管理的,如果中国官员也不 能按章干涉,则情况必会变得更糟。基于此,各国领事们大都相信防止弊端继续,同时又能 保证劳工供应的最佳办法莫如迫使清政府允许华工通过官方渠道出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 整的招工制度。3 领事们试图对中国移民进行管理的构想,很快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占 领广州期间( 1 8 5 8 年1 月- 1 8 6 1 年1 0 月) 得以实现。两广总督劳崇光迫于联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