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论述的主题是宋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问题。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主 要表现在景物主体化和景物对象化这两种不同手法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同时这 两种手法又是共时性地存在的。 具体地说,宋诗景物描写经历了五个流变阶段:北宋初期,景物工具化现象 普遍存在,景物主体化则沿着晚唐诗的道路缓慢发展;北宋中期,表现“意”的 创作倾向开始显露端倪,景物主体化开始向景物意理化过渡;北宋后期,伴随着 创作主体精神的高扬,意本体正式确立,景物意理化生成。唐诗景物主体化主要 表现为情景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宋诗景物意理化则表现为景物“本体一工具” 的二元性同时,景物对象化也在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新的特色;江西诗派和 两宋之际的诗歌,意本体达到了高峰,景物本体性退场,景物主体化、景物对象 化因而也便无从谈起;南宋中期,景物本体性回归,意景平衡,景物对象化表现 为景物的性灵化、画趣化,相应地,景物意理化则发展平缓;南宋末期,宋诗意 本体消解,诗人视野愈趋狭窄,景物描写遂流于肤泛。 总之,宋诗的特点是以意为本体,景物意理化。围绕着意本体的消长变化, 集中体现了宋诗景物地位的变化及宋诗形态的变化 【关键词】l 宋诗;景物描写;意本体;景物意理化;景物对象化;审美流变 a b s t r a c t i tw a st h es u b j e c to na e s t h e t i ce v o l u t i o no fs c e n e r yd e s c r i p t i o ni n p o e t r i e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t h a tt h e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e dt oe l a b e r a t e t h e a e s t h e t i ce v o l u t i o no fs c e n e r y d e s c r i p t i o nm a i n l ys h o w e d i nt h e d i a c h r o n i c d e v e l o p i n g c o u r s e d i s p l a y e d a s 翻c e n ea c t e d a s s u b j e c t - o r i e n t a t e d a n d o b j e c t - o r i e n t a t e d w h i l et h et w om e t h o d s e x i s t e n c e ds y n c h r o n i c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 t h e r e w e r ef i v ee v o l u t i o n g r a d a t i o n s o fs c e n e r y d e s c r i p t i o n i np o e t r yo fs o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e a r l yn o r t h e r ns o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 f e a t u r et h a ts c e n ew o r k e da st o o l w i d e s p r e a d b u t s u b j e c t - o r i e n t a t e df e a t u r ed e v e l o p e ds l o w l ya l o n gt h er o a do ft h el a t e t a n gd y n a s t y , i nt h em i d d l ep e r i o d ,t h ew r i t i n gt e n d e n c yo fm o o d e x p r e s s i o nb e g a nt os h o wd a w n e da n ds u b j e c t - o r i e u t a t e df e a t u r et r a n s i t e d t op u r p o s e - o r i e n t a t e dg r a d u a l l y , i nt h el a t e rt i m e , w i t ht h er a i s eo fw r i t i n g s u b j e c t ss p i 毗p u r p o s e n o u m e n o nt o o ki t sr o o t f i r m l y a n d p u r p o s e - o r i e n t a t e dw a sb e c o m i n g t h es u b j e c t - o r i e n t a t e do fs c e n ei nt h e p o e t r yo ft a n gd y n a s t ym a i n l yp e r f o r m a n c e da s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fe m o t i o na n ds c e n e ,a n dp u r p o s e - o r i e n t a t e do fp o e mo f s o n gd y n a s t yd i r e c t e dt h ea m b i d e x t r o u so fs c e n ea s ”s u b j e c t - t o o l a tt h e $ a m et i m e ,t h eo b j e c t - o r i e n t a t e do fs c e n ee x p a n d e ds y n c h r o n o u sa n d b e c a m en e wf e a t u r e s t h ep o e mw r i t t e nb yj i a n g x ip o e t r ys e c ta n dp o e m i nt h ep e r i o do fn o r t h e r ns o n ga n ds o u t h e r ns o n g ,p u r p o s en o u m e n o n p o e mw r i t i n g a c h m v e dt h e c l i m a x ,s u b j e c t - o r i t e n t a t e d o fs c :e n e w i t h & a w e df r o mt h es c e n e r yd e s c r i p t i o ns t a g ep r o g r e s s i v e l y , a sar e s u l t , s u b j e c t - o r i t e n t a t e d a n d o b j e c t - o r i t e n t a t e d o fs c e n eh a dn o tb e e n m e n t i o n e da n ym o r e i nt h em i d d l et i m eo f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 f e a t u r et h a ts c e n ea c t e da st h en o u m e n o ni nt h ep o e t r yr e t u r n e d ,a n dt h e s c e n e r ya n de m o t i o nw e 托i nh a r m o n y , s c e n e r yo b j e c t o r i t e n t a t e d p e r f o r m a n c e d m o r e s p i r i t - o r i t e n t a t e d a n d p a i n t i n g i n t e r e s t e d , p u r p o s e o r i e n t a t e do fs c e n e r yd i s c r i b t i o ng r e ws l o w l y , i nt h e l a t t e r p e r i o d ,t h ep u r p o s en o u m e n o no fp o e md i s p e l e df o o tb yf o o t ,t h ev i e wo f p o e t b e c a m e n a r r o w e r l y , t h es c e n e r yd e s c r i p t i o nw a s o nt h e w a y s u p e r f i c i a l i nb r i e f ,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p o e mw r i t t e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 g i v e nt h em a i np l a c et op u r p o s en o u m e n o na n dp u r p o s e o r i e n t a t e d s c e n e r yd e s c r i p t i o n e s f o c u s e do nt h eg r o w t ha n dd e c l i n e ,a n dv a r i a t i o n o fp u r p o s en o u m e n o n , t h e s c e n e r ys t a t u sa n d t h ee v o m t m no fp o e t r yf o r m o fs o n gp o e mw o u l db em a n i f e s t e d k e y w o r d s :p o e m o f s o n gd y n a s t y , s c e n e r yd e s c r i p t i o n ,p u r p o s e n o u m e n o n ,s c e n ep u r p o s e - o r i e n t a t e d ,s o , h eo b j e c t - o r i e n t a t e d ,a e s t h e t i c e v o l u t i o n m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缝盘盛日期:竺7 钐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撖师签名: 7f 弘雨| d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 引言 中国古人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历史地形成了三种关系,即先秦时期人对自然 的玄化、魏晋时期人对自然的情化和唐宋时期人对自然的空灵化人与自然的这 三种关系直接影响到我国古代诗歌的三种境界或三种手法,即景物描写的工具 化、对象化和主体化存在o 工具与本体相对,景物的工具化指景物在诗歌中丧失了如其所是的本体性, 而成为诗人言志、载道的工具。 景物对象化,即把景物作为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对象加以描写。 景物主体化是指诗歌中的自然景物获得了主体的意识和主体的地位,从而与 审美主体形成了主体问的交流、对话,使整个意境显得空灵蕴藉、韵味无穷。受 其影响,诗歌中景物的拟人化倾向日渐明显。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 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亮好象具有了人的意识,紧紧地跟随着我,缠绵缱绻、 难舍难分,诗人虽然。独”酌,却并不孤独,空中显灵、诗意盎然。景物主体化 的实现对意境生成起决定性作用,是意境的生命景物主体化使情景交融成为可 能,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但是,在意境形态的流变过程中,景物主体化的显现不惟情景交融一途。情 景交融是唐诗意境生成的审美范式。而在宋诗意境中,景物主体化则体现为不是 赋景以情、情景交融;而是赋景以“意”、以人的行为,意景交融并以“意”为 本体。景物往往兼具本体一工具的二元性。如苏轼的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 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第二句写由于月的 侵檐入户,使月与人显得十分亲近,而娟娟似娥眉的柔情美态,也就显得更为动 人,看似呈现景物主体化的一笔,使。月与高人本有期”的内涵更加具体化、形 象化了但尾联才是本诗的重心所在,诗人观月动情,从月的圆缺上想到人的命 运,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重在写“意”,因而。月”同时又成了诗人表意 的工具,一个“觉”字使主体的理性思考鲜明地表现出来。 这样,景物主体化的呈现便有了两种范式:情景交融与意余于景相应地, 意境型诗歌的形态也表现出唐诗与宋诗的分野。 在文章的开头需要做一点说明。本文把对于宋诗的研究限定在名诗、名句的 。王建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诗歌景物流变f n 】光明日报2 6 册瑚 1 西北师范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漉变 范围之内这是因为,一方面,宋诗数量很大,仅据清人厉鹗的宋诗纪事一 书所录,诗人即达三干八百余家,较之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 所录唐代诗人 二千三百余家,多出一千五百余家。宋代诗人的创作数量更是多得惊人,动辄数 千,甚至上万,全宋诗o 即是全唐诗( 四万余首) 的四倍要对宋诗进行 全面的把握与批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诗歌意境可以说是诗歌 中的典型,诗歌意境往往连带着名句,这已有公论,所谓“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o 因此从古今公认的名诗入手,我们在减少偏差的同时,也许能更 易窥见到宋诗的底蕴与境界。本文论诗主要依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年出版的 宋诗鉴赏辞典,同时也参考了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 椰傅璇琮等主编的垒束诗 于1 9 9 3 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共计7 2 眷 王国维人问词话【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钱钟书,束诗选注i 叼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2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漉变 第一章北宋初、中期:。唐音”向搿宋调”的过渡 在中国诗歌史上,唐诗和宋诗开创了两种形态各异的审美范式,学界一般称 之为“唐音”和“宋调”,并有“少时喜唐音,老时尚宋调”的说法:“唐诗、宋 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 晚节思虑深忧,乃染宋调”o 一般地,“唐音”多指唐诗空灵蕴藉的形态风格, 重在展示情景主体问的交融与互动:。宋调”则多指宋诗的重“理”尚“意”的 体态风貌,意景交融,而以“意”为主、为本体在北宋初、中期体现了“唐音” 向“宋调”过渡的阶段性特点。北宋诗人表现“意”的创作倾向开始显露端倪, 景物主体化开始向景物意理化过渡 一、北宋初期景物主体化沿着晚唐诗的道路缓慢发展 北宋初期的诗歌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宋诗中景物工具化的普遍存在,景 物对象化的合法性因之被取消;二是宋诗意境中景物主体化沿着唐诗景物拟人化 的道路进一步发展,是情化自然观的余响与此同时意境的意本体尚未确立,诗 人仍以表现有我之境为主 方回在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 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独”、“思”等个我情思是显在的。 二、北宋中期景物主体化的表。意”倾向 北宋中期的诗歌创作,是在诗文革新运动的背景下生发的宋诗。宋调”的 形成与政治社会意识强化的时代风尚及儒学复兴的思想根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在这一文化背景与诗史进程中,以欧阳修为代表的诗歌复古运动显示出无可 争议的主流地位而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的名臣诗人与以邵雍等人为代表的理学 诗派分别从政治价值方面与哲学理性方面进行了单向的推进和扩展 在此背景下,景物描写也体现出某些表“意”的创作倾向来北宋中期景物 主体化沿着唐诗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已经开始显示出某些转变的端倪:主体的创 作精神开始高涨,常常刻意追求创新、求变、趋奇,或表现某种理趣,或表现心 理情绪的复杂多样,或艰辛费力地试图透过平淡的形式来传达“甘美”的意趣或 理趣等等,这些重“意”的创作倾向,体现了景物主体化向景物意理化生成的萌 芽状态 5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漉变 李觏的苦雨初霁:“积阴为患恐沈绵,革去方惊造化权天放旧光还日月, 地将浓秀与山川。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乾果味全寄语残云好知足,奠依河 汉更油然”。 久雨初霁之类的题材,本是人们咏熟了的应时写景诗题,但是到了李觏的笔 下,却能振聋发聩,刻意创奇。诗人抓住了人们苦于久雨、亟盼新晴的特定心理, 深入体察,表现出新的境界。额联“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写天 地的造化之功在写法上。不说日月重光,而说把旧光还给了日月,不说山川增 秀,而说将浓秀付给了山川这是典型的唐诗景物主体化、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把天地造化写活了但是,诗的结尾却对景物“残云”突发议论:该知足一点了, 可别靠着天上河汉的水势,再来瓢泼大雨破坏了这美好的晴光。这种议论打破了 情与景的交融,从而把主体的“意”凸显了出来 再如苏舜钦的过苏闸:“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 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无穷好景无缘住, 旅棹区区暮亦行” 颔联“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0 赋予景物绿杨、近水远山以人 的情感,这样一种景物主体化的诗句鲜明地体现了唐诗的特色。然而紧接着,诗 人笔锋一转。开始议论“盛衰天意”议论自己。羁苦”而被俗人轻视的生活。 在这种情感的急转之下,景物主体化的存在已然生成为表现意理的帮衬 黄庶的和陪丞相听蜀僧琴:。小园岂是春来晚? 四月花飞入酒杯。都为主 人尤好事,风光留住不教回”三、四旬“都为主人尤好事,风光留住不教回” 为景物主体化诗句,作为对一、二句的回答,同时也生发出某种理趣来。 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一联为 景物拟人化化用唐贺知章 咏柳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意,但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变无情为有情,化情感为形象。但是全诗的后半 部分议论化、直赋的特点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邀” 这一时期,景物对象化的发展沿着唐诗在进一步发展,能够把自然景色如 画般展示、呈现出来,所谓“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o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 影,小艇归时闻棹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 船山全书 c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8 1 9 9 6 6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漉变 放修林碍月生”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颔联笔触一转, 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以动衬静之法,给人以生趣颈联更进一步, 把一种静趣深化到禅悟的境地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 在篇末点出,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起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 宕出远神“莫放修林碍月生”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相应。 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 觉流莺时一声”。这首诗把盛夏炎热之时的一种清幽之境展现了出来 梅尧臣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 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 晚不须嗟。”全诗将一幅山城早春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如亲临其境。 总之,北宋中叶的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过渡的性质。景物主体化已经或多或 少地显露了景物意理化的端倪,具有了一定的表“意”倾向。景物对象化的发展, 则按部就班,沿着唐诗的传统继续向前发展,并充满了画意从宋诗的流变历程 来看,景物对象化描写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较小,从北宋中期、后期一直到南宋 中期其一直在线性地发展、新变,显示了较强的诗学自律性,与景物主体化的演 进规律很不相同。 7 西北师范大学硪士学位论文 论束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 第二章北宋后期:意本体的生成、发展与景物意理化 北宋后期是宋诗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诗人个性的极度发展与诗歌风格的丰 富多样,所谓。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同时,诗人主 体精神的高扬与主观力量的强化,打破了以唐诗为标志的主客平衡,而生成了“意 本体”同时。其景物描写的主体化进程沿着唐诗继续发展,景物拟人化的意识 更加自觉,如刘敏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惟有南风旧相 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 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苏轼新城道中二首:“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 摇沙水清。西埯人家就最乐,煮葵晓笋饷春耕”但是总体上说,宋诗景物主体 化形态却走向了唐诗的反面。 一、宋诗的意本体转向 所谓宋诗意境的“意”本体,是相对于唐诗意境以。境”为本体的特征而言 的,指把审美主体的“意”作为意境锻造的最终实在和根本 唐诗境本体集中表现为情与景的交融与对话,是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 合一,空灵蕴藉是其审美接受效果在李白的 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 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诗中,景物 “月”充分主体化了,万里相送,审美主体之情也充分景物化了,情景难舍难分, 主体间的交流使意境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诗意盎然。 “意”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两层意思:一为意志之意;一为意念之意。在艺 术表现中显然是意志的意。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就有“心之所之谓意”,把意 看作是由主体内心所产生的行为动机和感情志向。郑板桥在一幅题画竹里说:“江 馆请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琉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o ,其中的。画意”就是由作者所随机生成的 审美目的、审美意识宋入的诗歌创作与意境的营造常常“意”在笔先,形成了 一种具有鲜明意识感的审美目的论传统 。陈师道后山诗话历代诗话【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郑板桥全集l q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1 5 4 b 西北师范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漉变 意境形态的转向因缘于审美主体自然观的变化。一般地,人类观照自然的方 式有三种,认识的、功利的和审美的。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对于一棵树,科学 家研究其植物学上有何特征,木材商考虑这棵树怎样砍下来卖钱或盖房子,画家 则是欣赏这棵树的形象。宋诗意本体转向的原因正在于儒家功利化自然观与理学 认识性自然观对诗人的影响。相应地,在宋诗意境中,“意”主要表现为对社会 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事物规律的探索与以理性来稀释情感。 ( 一) 诗人对社会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诗境生成及景物流变的影响 北宋中叶。儒学的复兴是社会文化的主潮作为儒学复兴之一翼的诗歌复古 运动,一开始就体现了儒家政教诗学的浓厚色调和正统观念。梅尧臣的两首诗, 可视为诗歌复古运动的纲领性主张,答裴送序意云。我于诗言岂徒尔,因事 激风成小篇。辞虽浅陋颇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安取唐季二三予,区区物象磨 穷年。”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云:“迩来道颇丧,有作 皆言空。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人事极谀谄,引古称辩雄。经营唯切偶,荣 利因被蒙。”其反对“区区物象”、“葩卉烟云0 强调。言志”、“贯道”明确以 恢复“骚”、“雅”的传统为己任,景物本体的合法性被取消了 相对于景物本体性地位的动摇,诗人主体意识得到了赓扬宋代文人对国计 民生的强烈关注,宋诗中政治社会意识的空前浓厚形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特征宋 人大多不是在穷愁中倚借诗的抚慰,而是努力在政治上寻求诗的价值使政治议 论成为贯穿于整个宋诗史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思想文化上,以人为本位的人文精 神的高扬,表现出对吸纳天地、囊括自然的理想人格的追求,。从本体论上,把 人的伦理主体性提到一个空前未有的高度”;在人生际遇上,面对社会在各个方 面都表现出衰退的趋势,士人“只能转向内心,在个人的情感生活中品味人生存 在的价值和意义”o 社会文化、人生价值等问题取代了自然景物江山之助的地位,而成为作家关 注与思考的重心在苏轼的东栏梨花中“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前两句描写了景物的本体特性,但表意的 重心在于后两句,诗人因梨花盛开而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这样景物又同时 成为了工具化的存在 ( 二) 诗人对事物规律的探索和以理性来稀释情感对诗境生成及景物流变的 影响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明中华书局2 0 0 4 ,3 2 5 9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朱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漉变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认为,宋诗的重要特征和价值不仅在于对前代的继承和 总结,更重要的是对传统诗歌意绪表现范围的解放体现为两点:一是视界的开 阔,一是悲哀的扬弃因宋代哲学发达,一方面使宋人对人类社会现实具有空前 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宋人能够冷静地客观地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不仅表 现出看问题时的广阔视野,也显示出一种达观的态度,洞察到悲哀绝望并不代表 人生的全部。宋人不但把诗视为抒情或流露感情的场所,同时也把诗当作传达 理智的地方”,由此形成了宋诗表现的思辨性的特征,与唐宋不同。“正因为如此, 唐诗显得如火如荼,紧凑而激烈。简言之,在匆匆趋向死亡的人生过程中,诗人 作诗只能抓住贵重的瞬间,加以凝视而注入感情,使感情凝聚、喷出、爆发诗 人所凝视的只是对象的顶点。这是唐诗之所以显得激烈的原因。唐诗是凝缩而简 洁的,但视界的幅度却也因而受到了限制。宋诗则不然。宋人以人生为长久的的 延续,而且对这长久的人生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具有广阔的视界诗人的眼睛不 只盯住在产生诗的瞬间,也不只凝视看着对象的顶点。他们的视线广泛地环望四 周,因此显得冷静而从容不迫”o 宋代诗人由于深受禅宗“万物皆有佛理”和理学“格物致知”,“格物穷理” 的观物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喜爱在自然景物中寄寓精邃深刻的哲理。如王安 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 来”,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某尼悟道诗“尽日 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写某尼四出 寻春,找不到春的踪迹,归来从枝上的梅花,忽悟春原来就在自己身边,以此说 明“道不远人”,不应“道在迩而求诸远”,都巧妙地把情、景、理融合在一起, 使诗中充满理趣,耐人寻味透过景物本体方能洞见诗人表述的重心,所谓“皮 毛落尽,精神独存”者谓此 宋诗的意理化使主体抒情性趋于淡化的同时,造成了诗的情绪冲突时空大为 延展。如王安石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 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 抱疏桐叶半黄。”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首联写景。但。景中有人”故颔联直接抒情,现无限惆怅之意颈联另出一意, 写忧国之思尾联写景衬托诗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全诗感情的传达随着时间的推 。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嗍,郑清茂译台北联经出版社1 9 7 7 1 0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交 移顿挫盘纡而出,并显示其转折变化的深度与广度,极尽曲折往复之致 二、景物意理化 以意为本体的宋诗,景物必然做为工具化的产物而存在但与此同时,诗人 仍把本真的自然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景物主体化进程在进一步的发展。诗人往 往赋景以“意”、以人的行为,意景交融并以“意”为本体。这样一方面便形成 了意境的意余于景范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景物的“工具本体”二元性实际 上宋诗承续了景物的玄化、情化与空灵化,体现了景物流变的玄化的回归但这 种玄化与先秦时期不同,不是在形而上的精神超迈上,即在宇宙人生的时空变化 上着力,而是着眼于现世人生、万事万物的哲理规律与心灵的理性化上,因而形 态另具手眼 由于诗歌中的“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对社会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事 物规律的探索和以理性来稀释情感,在意境形态的流变过程中,景物主体化的显 现便不惟情景交融一途赋景以。意”、以人的行为意识,景物的拟人化,构成 了意境的另一审美范式。唐诗鉴赏辞典选诗1 1 0 5 篇,名句9 6 2 篇,其中景物 的主体化诗句6 9 句,分别占其写景诗的1 9 1 7 ,所选诗的6 2 4 ,所选名句 的7 1 7 宋诗鉴赏辞典选诗1 2 5 3 首,名句7 1 3 句,其中,景物的主体化 描写句6 5 句,占整个景物描写名旬2 8 4 句的2 2 8 9 ,所选诗的5 1 9 ,所选 名句的9 1 2 国。这说明景物主体化的进程仍在进一步的发展 在王安石的诗歌里,常常赋景物以人文生命,如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 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茅檐“花 木”与人的活动紧密关联,而水绕绿田、山送青色则饱含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这 首诗中的境并非自然地呈露着,而是沾染着诗人的观感、趣味与生命,已经在人 文视野的审视下获得了某种转化与提升。前二句以田园风光衬托出清高的隐者形 象,后二句拟人手法展示出新奇的自然景色“护田”、“排闼”语出汉书,但 王安石却将校尉“卫护营田”与樊哙“排闼直入”的人的动态化为。一水”。两 山”的意识与行为,景物因而主体化了,化为人的心理变迁。而在唐诗中,诗人 往往赋景以情,使景物充分的主体化了,主体也充分景物化了,情与景实现了主 体间的交往与对话。又如其夜直:“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也体 。参见王建疆先生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与诗歌意境的生成流变一文统计 1 1 西北师范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 现了这个特点 又通过赋景物以人的行为、动作,来传达某种理性意识,如江上“江北 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第二旬中 。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 情趣横生,静中有动。三、四句藉此生发哲理意谓人生前途遥远,道路无穷,下 启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苏轼常赋予景物以人的心理意识行为如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 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全诗抒写诗人叹良晨之易逝, 伤盛时之不再。前二句写海棠的色和香,是实写;后两句采用拟人和借喻手法, 暗用典故把海棠比喻为一位身着红妆睡美人,想象新鲜奇妙,笔墨轻淡、空灵, 是虚写实写与虚写前后映衬,相互结合,便把海棠美的姿容、美的神态描绘得 活灵活现景物明显具有“本体工具”的二元性 宋诗的意理化使主体抒情性趋于淡化的同时,造成了诗的情绪冲突时空大为 延展如孔平仲寄内。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本诗虚实相生的手法与李商隐夜雨寄北、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相同。以 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 途风物。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采用这种表现手法作者独具匠心处在于,将 叙述顺序即第二联与第一联相倒转。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 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读首联竞不知所云。别后心”究竟如何,读次联不 仅可知“途中景”色,亦可于所写景色中感知作者情怀之极苦、极乱首联提出 “途中景0 却全无一字说此“景”字,提出“别后心”,既不作心情之描述,又 无形象以见意而此诗却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达致情与景会的境 地。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 字,使下联之实写“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 弥天而来 他如方惟深谒荆公不遇:“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王瑾游 赏心亭:。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王安石午枕:“窥人鸟唤悠扬 梦,隔水山供宛转愁”王安石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等等都显现了诗人主体心理的延宕 在以意为本体的诗境中,虽然意景交融,主体的意充分景物化,景物也充分 人性化了,但却未能生成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交 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气“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 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不似李白月下独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 身”杜甫 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那样情景缠绵缱绻,而是景物代 人思考,最终得意而忘景,景物本体走向了工具化。 景物主体化的生成需要充分尊重景物的本体性,而景物本体却最终走向了工 具化的存在,这便形成了宋诗的一个悖论:景物主体化的进程在进一步发展,同 时景物偏离了本体走向了工具,造成了景物的。本体一工具”二元性 意本体实质上是景物的意理化。它沿着景物主体化方向发展,但最终背离了 景物本体性存在,将景物当成了工具,从而由主体化回复到了工具化景物主体 化的前提是景物的本体存在,然后才有景物的情感化、主体化出现。其表形特征 是主客间的互动与对话而意理化却是脱离了景物本体存在,将景物工具化意 理化中的景物不是情人而是雇工当然,意理化中也有好诗。这些诗以哲理见长, 也能警策读者。苏轼、王安石之辈多有此能。但宋诗多体现智,而唐诗多展现灵。 智在技巧之中,灵在天地之问回 三、景物对象化的进一步发展 宋诗景物主体化沿着唐诗继续发展而又别处一路,显示了宋代诗人的创造 性相应地,景物对象化,对景物本体性的描写,在手法上也继续前进并形成了 自己的特色。表现为比喻的多样化上,明喻、博喻,隐喻等等不一而足,而并非 象元人刘堰所说的“宋人诗体多尚直赋而比兴寡”那样绝对值得一提的是,宋 诗景物对象化的一个创新手法是。景物比画” 宋人往往喜欢把自然景物的本体样态比作属人的形态,体现了以意为本体的 特点,同时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这在苏轼的诗中尤为典型饮湖上,初晴后 雨二首( 其二) “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 抹总相宜。”尾句采用比喻,侧重于借助美妙的想象呈现其风流气韵。一是美景, 一是美女,诗人将二者熔合一炉,契合若神。他如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 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海楼晚景“横 风吹雨人楼斜,壮观应须好旬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二诗具 。此处观点来自于王建疆先生的指点与启发 1 3 西北师范大学硬士学位论文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藏变 体比喻各不相同,而且比喻的方法和角度也是丰富多样的。将自然景物比做人事 他物,本体转化为了喻体,景物本体性的存在未能充分地展开 苏轼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 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 连串把五花a f - j 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 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l e t 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 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 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里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 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七种形象,错综利落用 多种比喻来比一个景物的一个方面,显示了景物对象化手法的丰富性。 隐喻是指一个词以一种破除老套、非字面意义的方式,应用到一个目标物或 动作之上,它强调能指与所指的相似关系当我们把支撑椅子面的四根短木称为 “腿”时,这个“腿”字与人腿的“腿”发生了相似性关系,即隐喻的关系如 张道洽梅花“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陈亮梅花“欲传春信 息,不怕雪埋藏”。王令春游“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武衍宫 词“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黄公度悲秋“雨意欲晴山鸟乐, 寒声初到井梧知”。晏几道与郑介夫“春风自是人问客,主张繁华得几时? ” 一般在唐诗中的比喻,尤其是明喻,本体与喻体常常都是具体鲜明的形象 如贾岛客喜“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李贺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 秦王饮酒。羲和敲日玻璃声以丝线喻鬓发,流水喻行云,玻璃喻日,虽经扩 展而生出新意,但其比喻两端均属于具体形象。而苏轼和其后的黄庭坚等人的诗 歌中的比喻多建立在事物性质的相似性上,作用于人的理智。如苏轼和子由渑 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 西。”与胡祠部游法华山:“忽逢佳士与名山,何异枯杨便马疥。”黄庭坚戏 呈孔毅父:。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寄南阳谢外舅:“鄙心生 蔓草,萌芽望耘锄。”陈师道答魏衍黄预勉予作诗:。人言我语胜黄语,扶竖夜 燎齐朝光。”这些比喻都是喻体、喻旨在形象、事类上毫不相干,语境距离甚远, 不仅大大突破风雅传统的类比思维的比兴模式。而且比唐诗中感觉相似性的比喻 更新颖独特。虽然苏、黄等人诗歌中的比喻建立在事物性质相似的基础上,作用 于人的理智。黄,陈等虽属于江西诗派,但显然这种独特的比喻方法出自苏轼 。钱钟书宋诗选注i m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6 1 , 1 4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漉变 “景物比画”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精辟地指出,从文同开始,诗 人们在描摹天然风景时,才具体地把当前风物比拟为某种画法或某某大画家的名 作,例如他的。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瞑禽图”( 晚雪湖上寄景孺) 。 “峰峦李成似,涧谷范宽能”( 长举) ;“君如要识营丘画,请看东头第五重” ( 长举驿楼) ,为中国写景文学增添了一种手法。 宋代山水诗中许多以绘画比拟天然山水风景的作品,不难发现它们具有一个 共同的艺术特点,这就是诗人们都喜欢在作品中追求幽默诙谐、反合常道、富于 智慧、耐人寻味的意趣。例如苏轼的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廿五里野人谷、 秦观的泗州东城晚望、刘澜的桐江晓泊、俞桂的过湖等。这种景物比 画的手法到南宋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磺士学位论文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 第三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意本体的高峰与变异 北宋中叶的诗歌复古运动至北南之际的江西诗派,遵循着一个明确的轨迹: 首先是重文的时代特点,强化了文人的政治意识,重塑了文学的价值取向,宋诗 开始向议论化、理性化发展;然后经过隆宋时期诸大家创作个性的极度发挥,议 论化的外在表现与理性化的内在特质构成了略无顾忌的主体的高扬与心灵的涵 括,宋诗进而向人文化、主观化发展适应着人文化,诗人力求满腹经纶、书卷 繁富,适应着主观化,诗人日益表现自我、淡化自然景物;至北宋末南渡初,时 代的动荡与政治的险恶,逼使士人逃离政治,遁迹山林,于是自我表现更壁垒于 心灵的世界,而学问的充盈则更则强了表达形式的锤炼与规范注重形式的创新 有时会使景物主体化、景物对象化增添新的色彩,但是如果不向本真的自然景物 中拮取诗意,就会适得其反,遮蔽景物的本体性。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创作充满了悖论。一方面,景物( 人工的、书本 中的、想象中的) 题材的扩大,扩展了诗歌的表现范围,但却使诗人日益远离了 本真的自然,弃源而取流,舍本而逐末以丑为美、以俗为美,以故为新,诗歌 中的自然意象一变而为人文意象在创作方法上,追求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追 求以才学为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意本体达到了宋诗的高峰,景物的本体 性退场,景物主体化、景物对象化因而也便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吕本中、方回, 陈与义等人对于江西诗派的逆向建构,强调“活法0 又使之能够扬长避短,生 发活力实际上,江西诗派的如“句中眼”、“章法转合”等诗学主张,对于丰富 景物主体化、对象化的表现手法都大有裨益。这样,宋诗“意本体”在达到高峰 的同时又发生了变异,景物本体性蕴蓄着回归的苗头。 、意本体的高峰与景物本体性的退场 论宋诗,应以江西派为主流,以黄庭坚为宗匠。宋诗发展至黄庭坚、陈师 道与江西诗派意本体达到了高峰,自然景物本体逐渐退场,代之以多描写书本中 的自然,想象中的自然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的取材,一则取自于书本,王夫之所谓“除却书 。缪锇论宋诗,l i ,诗词敬论【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3 6 西北师范大学硬士学位论文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漉变 本子,则更无诗”;一则取自于范围极度宽广的自然、人文景观及诗人日常生活 的内容。诗是生活本身,诗无所不在,诗的题材无所不包 袁宏道雪涛阁集 序云:“有宋欧苏辈出,大交晚习,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 不畅,于境无所不取,滔滔莽莽,有若江河”o “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 阔。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惟杜甫多 叙述议论,然其笔力雄奇,能化实为虚,以轻灵运苍质韩愈、孟郊等以作散文 之法作诗,始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轻,描摹刻画,委曲详尽,此在唐 诗为别派。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 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 咏画扇、咏饮食之诗,而一咏茶小诗,可以和韵四五次( 黄庭坚双井茶送子 瞻、和答子瞻、省中烹茶怀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