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中文摘要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 中文摘要 祈使句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表达效果,是汉语句类系统中的重要类别。 长期以来,学界对祈使句虽颇多关注,但相关研究多从共时层面和某些侧面展开,明 显缺乏历时研究与整体研究。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出发,以各类祈使句的句法形式为考察的切入点,着重描述了 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面貌,并在总结其句法形式演变特点的同时,对其语义特 征和语用功能的演变历程作了适度揭示。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十分注重句法形式、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三者之间的有机结 合。在描写、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祈使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中不仅经历了句法形式上的演变,同时也伴随着语义模式的更新和语用功能的变迁。 关键词:显性祈使句;历时演变;句法形式;语义特征;语用功能 作者:李红霞 指导老师:王建军 t h es t u d yo ni m p e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u d yo ni m p e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o f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a b s t r a c t t h ei m p e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晰t l li t su n i q u ef o r ma n dr i c he x p r e s s i o ne f f e c t s ,i sak i n do f i m p o r t a n tc h i n e s es y n t a c t i cs y s t e m l o n g - t e r ms t u d yw i t l ls y n c h r o n i cv i e w p o i n ta n di n o t h e ra s p e c t s ,b u tt h ed i a c h r o n i c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o fi m p e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a r e o b v i o u s l yi n a d e q u a t e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d i a c h r o n i cp o i n to fv i e w , a n d 、 ,i t ht h er e v i e wo ff o r m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v a r i o u si m p e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a sab r e a k t h r o u g hp o i n t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g e n e r a l 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 mi n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w h i l es u m m i n gu pt h ef o r me v o l v e m e n t f e a t u r e s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 w ea l s ot r yt or e v e a lt h ee v o l v e m e n tf e a t u r e si nt h ea s p e c t so f s e m a n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 s d u r i n gt h es t u d yp r o c e s s ,t h i sp a p e rp l a c e sg r e a te m p h a s i so nt h eo r g a n i c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s y n t a c t i cf o r m ,s e m a n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 s o nt h eb a s i so f d e s c r i p t i o n ,a n a l y s i sa n dc o m p a r i s o n , t h ep a p e rc o n c l u d e st h a t ,i nt h ee n t i r eh i s t o r y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i m p e r a t i v e s ,t h e r ea r en o to n l ye v o l u t i o no fs y n t a c t i cf o r m ,b u t a l s ot h eu p d a t eo fs e m a n t i cm o d e la n dt r a n s i t i o no f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 sa sw e l l k e yw o r d s :e x p l i c i ti m p e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d i a c h r o n i c ;s y n t a c t i cf o r m ;s e m a n t i c m o d e l ;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 l l w r i t t e n b yl ih o n g x i a s u p e r v i s e d b yw a n gj i a n - j u n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合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二丝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生竺焦日期:垄堕兰: : 导师签名:婵日期:二垒三篡盟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 引言 芑l 已 丁l西 祈使句是句类中的重要类别之一,它的句法形式独特,语用功能丰富。前人在祈 使句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已达到相当的程度,诸如 祈使句的概念、分类、形式特点、内部构造以及祈使句在整个句类系统中的语法地位、 与其他句类的关系等等。但总体看来,这些研究大多基于共时层面,对历时层面的研 究则既不够深入又比较分散,至今尚未形成整体而系统的研究格局。本文试图从历时 的角度对祈使句作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考察,在详细描写祈使句的历史概貌以及演变历 程的基础上,归结其发展特点,揭示其演变规律,以使相关研究走向全面和深入。 ( 一) 祈使句概念的确立 一、祈使句的研究概况 最早对祈使句加以研究的是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 1 8 9 8 ) ,书中并没有提到专门的术语“祈使句 ,且论述的篇幅也比较小,只是附在 “论断之旬”的一个小类后讲到:“谕之使然与禁其不然者,亦附焉。”1 但作者还是 注意到了一些与“祈使句”相关的问题,如主语的缺省,表禁戒辞的“无”通“毋 等。不过高名凯( 1 9 8 6 ) 对马氏的观点持有异议,认为:“他的目的却在于解释也 字,不是在于讨论谕令和禁令,所以也谈不到对此问题有什么意见。2 最早使用“祈使句”这个术语的应是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 1 9 2 4 ) 。本书对 祈使句虽有探讨,但篇幅短小,只在第十七章“语气一助词细目”一章中有所提及。 黎氏初步按照语气将句子分为五类,而“决定句”中的“助请求或劝阻的完 结语气”3 的句子和“商榷句 中“助向人商请的语气”4 的句子则无疑应包括在我们 现在所说的“祈使句 之内。黎先生在书中还重点讨论了与祈使句相关的语气词“啦 、 “了 、“罢”、“吧”等。 1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第3 3 3 页。 2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第4 9 7 页。 3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 9 9 2 年,第2 3 4 页。 4 同上第2 4 1 页。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引言 最早确立我们现在公认的“祈使”定义和范围的论著应该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 要略( 1 9 8 2 ) 。吕氏在第十七章“行动感情”中明确提出祈使是“支配我们的行为目 的1 的语气,并将这种语气分为“禁止、命令、请求、敦促、劝说 等几类。 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 1 9 8 5 ) 中阐述的观点和吕叔湘的基本一致。该书在第 二十二节“语气”中专门讨论了“祈使语气”,强调:“凡表示命令、劝告、请求、告 诫者,叫做祈使语气。”2 ,而“别”、“不可 或“少 等禁止语则是祈使语气的常见 表达方式。王先生还讨论了“催促语气”,认为:“它的性质很近于祈使语气,只是语 气急些。 3 王氏所谓的“催促语气实际上也属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祈使语气 。 高名凯在汉语语法论( 1 9 8 6 ) 一书中虽没有使用“祈使句”这个术语,但第 四章中论述的“命令命题”大致与“祈使句”的内涵吻合。高先生将“命令”分为两 种:“一是强制的命令,包括有谕令和禁令;一是非强制的命令,包括有请求和劝告。” 4 高氏着重论述了各类“命令词”( 副词、叹词、助动词) 的来源、发展及使用情况, 还注意到了主语缺省和“借用其他形式来表示命令的 6 问题。邵敬敏等( 2 0 0 3 ) 对 高先生的汉语语法论作了高度评价:“以前的语法著作虽然也提到祈使句,但大 多在语气或语气词中进行讨论。很少从表达功能角度对它作专门的讨论。直到高名凯 汉语语法论才指出表示命令不是词语问题而是用整个句子来表示的,这才对祈 使句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6 ( 二) 上古和中古汉语的祈使句研究 1 、断代或专书研究 张玉金在甲骨文语法学( 2 0 0 1 ) 中认为:“甲骨文中的祈使句很少见。”7 以下 为作者认定的两例祈使句: 工( 王) 二日:丐! ( 合集1 0 4 0 5 ) 王曰:侯虎,毋归! ( 合集3 2 9 7 ) 管燮初在西周金文语法研究( 1 9 8 1 ) 中论及了金文中的祈使句,他指出一些 1 见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第3 0 1 页 2 见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第1 7 1 页。 3 同上,第1 7 2 页。 4 见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第4 9 8 页。 5 同上,第5 0 8 页。 6 参见邵敬敏、任芝镁、李家树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3 9 页。 7 见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3 8 页。 2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引言 副词、助动词、语气词可表祈使,如:“副词勿、毋、隹、其和助动词敢可 以表示祈使语气,还有句首语助词教、有与助动词敢连用。亦与副词 其连用,表示祈使语气。1 柳士镇的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 1 9 9 2 ) 先阐述了祈使句的概念:“祈使句是使 用祈使语气对别人提出希望与要求的句子。”2 然后着重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种 祈使句:请求句、命令句和劝止句。 比较全面地论述中古祈使旬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地位的是王建军的中古祈使句的 时代特征和历史地位( 2 0 0 8 ) 。作者从旬类标记的调整、句法结构的扩充、语义模式 的更新、语用效能的转换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古祈使句的时代特征。该文语料翔实, 论证严密,而且为该句类的演进走向作了预设:“和上古相比,中古的祈使句不仅在 旬类标记、句法构造、语义模式和语用效能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为后 世的祈使句设定了演进走向和发展趋势,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值得学 界给予必要的关注。 3 2 、通论性研究 杨伯峻、何乐士在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下) ( 2 0 0 1 ) 中对古汉语中的祈使句 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阐明祈使句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二位先生着重从表祈使的 成分如副词、助动词、动词、语气词等入手分析了祈使句的结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二位学者提到了一种说话人为受使者的祈使句:“祈使句主要向对方发出,有 时对自己也用这种句式,抒发内心的感情。” 董治国的古汉语句型大全( 1 9 8 8 ) 对古汉语的三类祈使句( “请求”句、“命 令 旬、“禁止 句) 所涉及的1 3 种句式作了详细的考察。董氏从祈使句的内部结构 出发来探讨它的意义,这一点值得首肯。 此外,还有一些单篇论文在讨论古代汉语的副词、语气词和否定旬时也对祈使句 略有触及,如:韩耀隆甲骨b 辞中否定词用法研究( 1 9 6 7 ) 、黄景欣秦汉以前古 汉语中的否定词“弗”、“不”研究( 1 9 5 8 ) 、胡性初古代汉语副词独用的探索( 1 9 8 7 ) 、 黄珊古汉语副词的来源( 1 9 9 6 ) 、张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 1 9 8 2 ) 、 1 参见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 9 8 1 年,第1 7 0 页。 2 见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7 5 页。 3 见王建军中古祈使句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地位,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5 期。 4 见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 0 0 1 年,第8 9 7 页。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 引言 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 1 9 9 1 ) 、赵长才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 历时演变( 1 9 9 5 ) 、郑权中古汉语的否定句式( 1 9 5 5 ) 和高思曼否定词“弗” 的句法( 1 9 9 3 ) 等。可以看出,上述研究基本都是从句子的某一构成要素入手来探 讨祈使句的。 ( 三) 近代汉语祈使句的研究 1 、断代或专书研究 吴福祥在敦煌变文语法研究( 1 9 9 6 ) 中提到了与祈使句相关的一些副词用法, 如“千万 ,可以表示劝告、请求或叮咛,“万万”表示叮嘱、请求。该书还专门讨论 了变文中表示劝阻或禁止语气的副词如“勿”、“莫”、“休 、“不要”、“不用等,详 细地揭示了它们的来源并作了量化分析。 张美兰的 语法研究( 2 0 0 3 ) 在第三章专门讨论了祖堂集中的祈 使句。作者按照“三个平面”的研究框架,并成功运用j o h nr s e a r l e 的言语行为理 论,从语用特点、语用类型、指令行为的语力级差和结构特点等方面对祈使句作了较 为深入细致的考察。 王建军在 和 中的显性祈使句( 2 0 0 7 ) 一文中,全面系统地 探讨了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的显性祈使句的形态特征如句末语气词、副词、助 动词、使令、请求义动词等。在穷尽统计和分类对比的基础上得出可靠结论:“老 书和朴书中祈使旬的形式标记大多属于口语层面的标记,显性句愈多就意味着口 语化程度愈高。由此,我们可以确认:老书以口语性见长而朴书以文学性取 胜。 该文为祈使句专书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框架。 许仰民在 语法研究( 2 0 0 6 ) 中论述了与祈使旬相关的5 个表禁 止的副词“休、勿、切莫、且莫、不消”和两个语助词“着、来”。该书只是在对上 述词语进行个案讨论时多少触及了祈使句。 2 、通论性研究 太田辰夫的汉语史通考( 1 9 9 1 ) 从历时的角度精辟地阐述了禁止词的传承与 发展。结论是:上古主要用“勿”表示禁止,到了中古,除了用_ 莫”表禁止外,还 用“不足 、“何足”、“无为”、“不烦”等表示委婉禁止;在祖堂集中禁止词有所 1 见王建军 和 中的显性祈使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 0 0 7 年第4 期。 4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 引言 变化,一般用“莫”,偶尔用“休 、“休得”;在儿女英雄传中,表禁止的词既有 古白话体系的“莫 、“莫要 ,也有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不要”和“别”。 冯春田的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1 9 9 1 ) 也谈到了“者”、“着”、“则个 等 祈使语气词的一些用法。 袁宾的近代汉语概论( 1 9 9 2 ) 阐明了祈使句的定义:“祈使句含有请求、使 令、劝诫或禁止等语气( 以下统称为祈使语气) 。这种句子往往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标 志,祈使句的语法标志多半位于旬尾,也有在句首或句中的。 1 袁氏还介绍了近代 汉语里几种值得注意的祈使句句型:以“者,着( 著) ,咱,则,着者,则个”等 语气词结尾;以语气词“好 结尾;以语气词“是,是的,不是”等结尾;以 “可”开头的句子等。并着重从语气、句式以及意义等方面对近代祈使旬作了研究。 祝敏彻的近代汉语句法史稿( 1 9 9 6 ) 也对近代的祈使句作了一定的探讨。祝 书也是从语气的角度来探讨祈使旬的,重点揭示了元代几个祈使语气词的源流关系: “元代,则音z e ( 3 5 ) ,茴音g e ( 5 1 ) ,咱音z a n ( 3 5 ) ,者音z h e ( 2 1 4 ) 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书面写法,其中则、咱、者声母相同或相近;管 与者韵母相同。 2 俞光中、植田均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1 9 9 9 ) 也侧重阐述了几个语气助词、 语气副词、副词的祈使用法,这些词语有“来、者、著、咱、则个、也、呵、麽( 么) 和“可”等。 孙锡信的近代汉语语气词( 1 9 9 9 ) 一书对近代汉语的一些语气词的来源及其 发展做了详细的考察,其中涉及祈使句的语气词有“者”、“着 、“著 、“罢”、“波”、 “则个”、“咱 等。 3 、单篇论文 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专门讨论祈使旬的语气词和禁止词的单篇论文,如:徐德 庵近代汉语中旬末语气词“则个”、“者”、“著”、“咱”、“罢”、“波 ( 1 9 5 5 ) ,龚 千炎论近代汉语的句末语气词“者 、“咱、“则”、“则个”及其历史发展( 1 9 6 3 ) , 沈孟璎元杂剧的语气词( 1 9 8 2 ) ,周建明 中的语气助词“著”( 1 9 9 1 ) , 许仰民论 的助词“着”与“来”( 1 9 9 2 ) ,罗骥试说句末语气词“著” 1 见袁宾近代汉语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第2 3 2 页。 2 见祝敏彻近代汉语句法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第6 2 页。 5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 引 言 在北宋的使用及来源问题( 1 9 9 3 ) 和北宋句尾语气词“也”研究( 1 9 9 5 ) ,刘冬 冰 句末语气词的共时描写及其他( 1 9 9 4 ) ,袁毓林“者”的语法功能及 其历史演变( 1 9 9 7 ) ,石锓元代几种白话文献中的祈使语气词( 1 9 9 9 ) ,江蓝生禁 止词“别”考源( 1 9 9 1 ) ,金颖禁止性否定副词“勿的历史演变( 2 0 0 6 ) 等。 还有一些文章在讨论如助词、动词重叠和否定副词时也涉及了祈使句。像:俞光 中元明白话里的助词“来”( 1 9 8 5 ) ,曹广顺 中与语气助词“呢 有关 的几个助词( 1 9 8 6 ) ,刘公望 里的“着 ( 1 9 8 8 ) ,胡明扬 的 助词( 1 9 8 9 ) ,黄涛 、 、 中的助词“的”( 1 9 9 2 ) , 孙朝奋再论助词“着”的用法及其来源( 1 9 9 7 ) ,钟兆华语气助词“呀”的形成 及其历史溯源( 1 9 9 7 ) ,管锡华 动词重叠与重叠动词的考察( 1 9 9 3 ) 和 重叠动词的考察( 1 9 9 3 ) ,张鸿魁 中的动词重叠及相关句式 考察( 1 9 9 5 ) ,于江 的单音节动词重叠,李思明 中的 否定词( 1 9 8 7 ) 等。 专门论述祈使句整体功能变迁的是王建军的近代“着。”祈使句语用功能与语 义结构之嬗变( 2 0 0 8 ) ,该文对唐宋以来“着,”祈使句在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方面 所发生的历史变迁作了如下揭示:“语义变化表现为主使者和受使者的角色调整,语 用变化表现为句子强制性的弱化。”1 该文还指出:“近代的着。祈使句在诸多方言 里仍有沿用,但不见于北京话和普通话。 2 二、本文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对象 自马氏文通以来,语法学界对祈使旬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然而由于判别 的标准不同,人们在祈使句的定性和分类研究方面尚存诸多歧异。因此,本文在开展 研究之前,必须对祈使旬的内涵与类别进行必要的界定,以确立本文的研究基础。 我们主张采用句法、语义和语用相结合的标准对祈使句进行分类。 在句法上,祈使旬的谓语一般由动词性词语充当。关于祈使句对动词的句法、语 义及语用的选择这一问题,袁毓林在现代汉语祈使旬研究( 1 9 9 3 ) 一书中有详细 1 参见王建军近代“着,”祈使句语用功能与语义结构之嬗变,全国第1 3 届近代汉语暨国际日本汉字汉语学 术研讨会论文,2 0 0 8 年。 2 同上 6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引言 的讨论。其总的观点是:具有【+ 人】、【+ 可控 特征的动词可以进入祈使句。1 一般来说, 表达动作、行为的动词比较容易进入祈使句,而非动作动词则比较难。可以进入祈使 句的动词大致包括以下三类动词:动作动词、心理活动动词以及趋向动词。 在语用和语义上,本文基本采用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 1 9 9 3 ) 中的分类框 架:“从表意功能上看,祈使句可以表示命令、建议、请求及与之相对的禁止、劝阻、 乞免等。据此祈使句的意义类可以分成三类六种:命令句和禁令句、建议句和劝阻旬、 请求句和乞免句。”2 命令句是指说话人命令、吩咐听话人去做某事的句子,否定式 的命令句则被称为禁止句。命令旬的语气强硬,有必须服从说话人的口令、不容质疑 的意味。建议句是指说话人建议、要求、希望听话人去做某事的句子,否定式的建议 句则被称为劝阻句。建议句多带有商量的口吻,所以建议句的特点是语气委婉,语调 平缓。请求句是指说话人请求听话人去做某事的句子,否定式的请求旬则被称为乞免 句。请求旬中的说话人一般地位卑微,语气谦卑。 在形式上,本文则采用王建军 和 中的显性祈使句( 2 0 0 7 ) 一文中的分类方式:“从形式角度出发,老书和朴书的祈使句则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显性祈使句,一类为隐性祈使句。”3 显性祈使句以特定的语气词、副词、助动 词、特定动词、句末疑问词形式和处置式结构等为形式标记。隐性祈使句则无明显的 标记性特征,其祈使意义完全依托于说话人的特定语境、语调等。 我们在判断一个句子究竟是否为祈使句时,通常采取以语用为主、以语气为辅的 识别标准,有时还适当参照句子的其他一些构成要素如语气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 人称代词和动词重叠形式等。 本文将考察的重点放在元明清时期的祈使句上。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文遵循如下的研究步骤:首先描述各种类型的祈使句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概貌, 进而勾勒其大致的演变历程,最后总结其发展特点和基本规律。 对祈使旬的历时演变,我们主要从句法形式、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这三个方面分 1 请参看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第2 5 3 3 页。 2 同上,第1 4 页。 3 见王建军 和 中的显性祈使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 0 0 7 第4 期。 7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引言 别加以展开。由于文献中的祈使句以显性句为主,因此各类显性句的形式特征将成为 我们历时考察的切入点。先揭示祈使句的形式演变特点,再揭示其语义特征和语用功 能的演变特点。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共时的描写分析过渡到历时的考察,从对句法形式的分析 过渡到对语义模式和语用功能的揭示。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推进整 个研究。 本文在研究时主要采用描写与解释、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另外,比较作为 一种基本的方法将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这种比较是在统计分析、量化的基础上进行 的,既包括同一时期各种不同形式的比较,也包括同一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 以实现共时和历时的相互融合、有机统一。 ( 一) 选题意义 四、选题意义与语料说明 前人对祈使句的研究,尽管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也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性。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相对共时研究而言,祈使句的历时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尽管学界对祈使句 的语气词、助词、否定词的发展演变等相关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祈使句的本 体研究总体上仍侧重于共时层面,对历时层面明显触及不够。 其次,已有的成果大多偏重于对祈使句某一方面的研究,而综合研究方面的成果 相对较少。尽管祈使句的个案研究十分必要,但如果缺乏系统的研究,就很容易堕入 狭隘的角度和低下的层次,难以达到理想境界。 最后,现有的不少研究成果均停留于对某个历史时段内或某些重要文献中祈使句 的考察。我们在充分肯定这种断代研究或专书研究的重要价值的同时,必须意识到上 述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种缺陷:即祈使句的历史发展线索无法得到凸显。 总之,以往对祈使旬的研究有失均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种状况严重妨碍 了我们对祈使句的全面认识和历史把握。作为一个完整的句类,祈使句内部的系统性 极强,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祈使句时必须考虑到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把 它们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祈使句的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 引言 全面系统的历时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对祈使句的历时研究有利于推进相关 的共时研究,因为某些无法解释的共时现象往往需借助历时研究才能得到很好的解 决。另一方面,对祈使句的全面系统的历时研究会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某个时期、某种 类型的祈使句的认识,因为某些孤立的语法现象只有放在整个系统中才能得到更为合 理的解释。 ( 二) 语料说明 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各时期所考察的语料大致如下: l 、元代语料 ( 1 ) 剧本。如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元曲选、元曲选外编等。 ( 2 ) 碑文。如元代白话碑集录。 2 、明代语料 ( 1 ) 会话书。如老乞大、朴通事等。 ( 2 ) 史书。如元朝秘史。 ( 3 ) 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3 、清代语料 主要是小说,如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另 有剧本如长生殿、桃花扇等。 除了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文献资料外,我们还查阅了元代以前的一些语料,如史 记、后汉书、世说新语、敦煌变文校注、祖堂集、朱子语类、五灯会元、 董解元西厢记等。为了和现代研究相衔接,我们还适当查阅了一些现代语料,如 老舍文集、王朔文集等。 本文语料涉及文献约4 0 种,具体文献请参看“引用书目”。 本文在引用上述作品的例句时,一般会在例句的后面标注书名及其卷数、折数或 回数。有的书不能标出卷数、折数或回数,就只标注引例出处的篇名。有的现代用例 若没有标明出处的,则一律来自北大c c l 语料库。 9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 第一章近代汉语的命令旬 第一章近代汉语的命令句 一、概说 命令句可分为肯定的命令句和否定的命令句。肯定的命令句是指命令、吩咐听话 人去做某事。否定的命令句是命令听话人不要去做某事,也称禁止句。命令句的语气 强硬,态度坚决,有必须服从说话人的口令、不容质疑的意味。命令句语言简洁,一 般很少用语气词。命令句的结构形式大多较为简单,主使者一般不在句中出现,有时 一个动词就可成句。 命令旬按形式可以分为“显性命令句”和“隐性命令句”。 显性命令句带有表命令意义的标记性特征,如语气词、否定副词、使令动词、处 置式等。例如: ( 1 ) 拿着那汉者! ( 元刊杂剧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第1 折) ( 2 ) 张四,你休胡言乱语! ( 金瓶梅第7 回) ( 3 ) 交他每鞠躬躬送的我来船上! ( 元刊杂剧关大王单刀会杂剧第3 折) ( 4 ) 喝道:“快走! 教你早歇! ”( 水浒传第1 6 回) ( 5 ) - 1 琴童儿与我老实打与这奴才二十板子! ( ( ( 金瓶梅第3 0 回) ( 6 ) 站住! 搁下筐子,把衣裳解开! ( ( 儿女英雄传第3 4 回) ( 7 ) 将她娘打四十板子,撵出去,永不许进二门把五儿打四十板子,立刻交给庄子上, 或卖或配人( 红楼梦笫6 1 回) 隐性命令句则没有表命令意义的标记性特征,其祈使意义通常需根据说话人的语 调语气和语境来判断。多数命令旬都是隐性的。例如: ( 8 ) 你药杀李德昌来? 你快疾招了! ( 元刊杂剧张鼎智勘磨合罗杂剧第4 折) ( 9 ) 疾快取将咱们的拄杖来搅料。( 汇编元代明代卷老乞大2 6 8 页) ( 1 0 ) 加力与我打这厮! ( ( 水浒传第1 回) ( 1 1 ) 疾! ( 水浒传第5 2 回) ( 12 ) 你晓得,快说来我听。( 西游记第7 4 回) 1 0 近代汉语祈使旬研究第一章近代汉语的命令句 ( 1 3 ) 你这厮,把西门庆藏在那里去了? 快说了,饶你一顿拳头! ( 金瓶梅笫9 回) ( 1 4 ) 站住! ( ( ( 红楼梦第3 3 回) ( 1 5 ) 啶! 住口! ( ( ( 儿女英雄传第3 5 回) 鉴于显性命令旬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且负载着相对丰富的历史语言信息,下面 重点考察其发展脉络。 二、带特定语气词的命令句 ( 一) “者”字句 “者 用作语气词,自古而然,但“者”字句用于祈使则始于唐代,最初的“者 字句似乎专表命令。例如: ( 16 ) 两僧及从等令住开元寺者( 入唐记卷i ) ( 1 7 ) 有人入来,急下帘者。( 蒋防( 霍小玉传) ) ) 在元代,“者”字句祈使意义趋于丰富,可兼表命令和建议。各举二例如下: ( 1 8 ) 拿着那汉者! ( 元刊杂剧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第1 折) ( 1 9 ) 众军拿下者! ( ( 元刊杂剧萧何月夜追韩信杂剧第3 折) ( 2 0 ) 孩儿,你心去意难留你去子去,你休问得官不得官,子早回家些儿者( ! j ( 元刊杂剧薛 仁贵衣锦还乡杂剧楔子) ( 2 1 ) 如今官人着我问你,你依着我者,我推你老的,到其问有个觑当。( ( ( 元刊杂剧张鼎 智勘磨合罗杂剧第4 折) “者在元代一度写作“只 ,孙锡信指出:“只是者的音变形式。1 元代 的“只”字句所见不多,仅用于表命令。例如: ( 2 2 ) 婆婆,拖住只! 好也哕! ( 元刊杂剧相国寺公孙汗衫记杂剧第2 折) ( 2 3 ) 我待来,且慢只,我问他个擘两分星。( ( ( 元曲选伍员吹箫第3 折) 明清时期,“者 字句用法明显趋于单一,只表示命令,并且限于杂剧和传奇作品 之中,显系仿元杂剧而来。例如: ( 2 4 ) 老儿你听者( 牡丹亭仆侦) 1 见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语文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2 0 页。 1 1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第一章近代汉语的命令句 ( 2 5 ) 妃子,朕与你散步一回者( 长生殿惊变) ( 2 6 ) 快把碧纱笼罩起来者! ( 吟风阁杂剧新丰店马周独酌) ( 二) “着( 著) ”1 字句 语气词“着”2 用在祈使句中较早见于唐代,专表命令。例如: ( 2 7 ) 裴对日:“若怪,即曳向下着。”( ( ( 因话录卷5 ) ( 2 8 ) 试留青黛着,回目画眉看( 孟綮本事诗) 在晚唐五代的文献中,“着 字句开始普遍运用,但仍专表命令。此种情形一直延 续到宋代。例如3 : ( 2 9 ) 师云:“添净瓶水着”( ( 祖堂集卷5 ) ( 3 0 ) 汝缘不会,听我说着( 变文校注卢山远公话) ( 3 1 ) 师云:“高声问着! ”( 五灯会元卷i i ) ( 3 2 ) 师拈一块土,度与僧日:“抛向门前着”( ( ( 五灯会元卷7 ) 到了元代,由于入声消失,“者 和“着”语音上趋同,因而在表命令的祈使语 气时,二者已没有区别。不过,后来情况有所变化:“着 由表示命令为主转向表示 建议为主,只在语气强硬时才表命令。因此,普通文献中表命令的“着”字句并不多 见。例如: ( 3 3 ) 你放得欢喜着,母亲也欢喜你不知道这等孝勾当( 元刊杂剧小张屠焚儿救母杂 剧第1 折) 但在一些公文法典如元代白话碑集录、元朝秘史等记载的圣旨中,“着 字句仍用来表命令。4 例如: ( 3 4 ) 更每年得来的钱物,不拣甚么,交先生每收拾着。( ( ( 元代白话碑集录9 3 页) ( 3 5 ) 成吉思说:“自的正主敢拿的人,如何留得? 将这等人并他子孙尽典型了着。”( 元朝 秘史卷9 ) 到了明清,表命令的“着 字句仍散见于会话、戏曲、小说等文体的语料之中。 例如: 1 文献里有时写成“着”,有时写成著”,本文统一录为“着”。 2 者”与“着”的关系,详见王建军近代“着,”祈使句语用功能与语义结构之嬗变,全国第1 3 届近代汉语 暨国际日本汉字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2 0 0 8 年。 3 宋代两例引自罗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巴蜀书社,2 0 0 3 年,第1 4 1 页和第1 4 2 页。 4 见石锓元代几种白话文献中的祈使语气词,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 9 9 9 年第2 期。 1 2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 第一章近代汉语的命令句 ( 3 6 ) 寻个好干净店里下去来歇头口着( ( 老乞大谚解卷上) ( 3 7 ) 淘的米干净着,早起饭裹咬了一块沙子,牙疼的当不的( 汇编元代明代卷朴通 事3 3 6 页) ( 3 8 ) 兀那老猪狗听着! ( 水浒传第2 6 回) ( 3 9 ) 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 你坐着! 坐着! ( ( ( 西游记第1 5 回) ( 4 0 ) 大尹道:“你就把那嚷的事说详细着。”( ( 醒世姻缘传) 第1 0 回) 清代中期之后,由于“着”字句的功能完全与“罢”字句趋同,遂逐渐被“罢 字句取代,以致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中都没有相应的用例。 ( 三) “去来 句 关于“去来”的来源,孙锡信作了如下的推测:“这种表示语气的去来运用 较晚,大约在宋元时,估计是前一种去来即趋向动词去+ 事态助词来的 发展,即趋向动词去仍保留原意,而来表示曾经事态的意义弱化以至消 失,仅存留其肯定、强调的语气。1 也就是说“去来 是宋元新产生的一个祈使语气 词。“去来”旬主要表命令。例如: ( 4 1 ) 刘十,我做得通判过否? 扯了衣裳吃酒去来! ( 默记卷下) ( 4 2 ) 小校! 拿着这汉,咱见楚王去来! ( ( ( 元刊杂剧- 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第1 折) ( 4 3 ) 季卿,疾忙去来! ( 元刊杂剧陈季卿悟道竹叶舟杂剧第3 折) c 4 4 ) 道童,准备去来,这里却有四十年天子! ( 元刊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杂剧第1 折) ( 4 5 ) 我的儿子,你怎么认做你丈夫? 我和你告官司去来( 元刊杂剧岳孔目借铁拐李还 魂杂剧第4 折) “去来”句作为命令句的生命力并不强,成书于明初的水浒传中未见一例, 稍后的西游记中表命令的“去来”旬也只见4 例。例如: ( 4 6 ) 既如此,寻他去来,不可迟误( 笫5 回) ( 4 7 ) 既秉了迦持,不必叙烦,早与作法船去来。( 第2 2 回) ( 4 8 ) 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 决莫饶他,赶去来! ( 第2 5 回) ( 4 9 ) 且叹他做甚? 快干我们的买卖去来! ( 笫3 8 回) 清代开始,表命令的“去来 旬已基本消亡,醒世姻缘传中的“去来句一 见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语文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4 7 页。 1 3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第一章近代汉语的命令句 律表建议。 ( 四) “波( 啵) 字句 “波”也写作“啵”,是元代新产生的语气词。据考察,元代的“波( 啵) 语用 功能比较丰富,可表命令、建议、请求等。表命令的“波( 啵) ”字句多见于元曲中, 全句的语气颇为强烈。例如: ( 5 0 ) 休把我厮催逼,相撺掇,英布也今番去渡( ( 元刊杂剧- 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第 1 折) ( 5 1 ) 你去山门前潜躲,你去廊东下休来伴我,你向松荫中权且歇波。( 元刊杂剧陈季卿 悟道竹叶舟杂剧第2 折) “波( 啵) 字句的沿用时间并不长,我们未在明代的语料中见到相关用例。但 晚清的儿女英雄传中,“波 和“啵”的两种书写形式却都有。但在1 1 例“波( 啵) ” 字句中,表命令的仅有4 例。例如: ( 5 2 ) 你那儿走哇? “守着钱粮儿过”啵! 你又走罗! ( 第7 回) ( 5 3 ) 猫闹么! 坐下啵! ( 笫1 8 回) ( 5 4 ) 拿来啵,纫个针也值得这么累赘! ( 第2 4 回) ( 5 5 ) 小子,拿了去给你妈妈换凉凉簪儿去波! ( 第3 1 回) ( 五) “罢”字句 语气词“罢”从句末实词“罢 虚化而来,“罢”字句从金元开始用于祈使句, 主要表示建议。但如果建议的语气稍强一些,则带有命令的意味。例如: ( 5 6 ) 不要大惊小怪,关上门歇息罢( 元曲选外编绯衣梦第2 折) ( 5 7 ) 我说哥你少嘴舌罢。( ( 元曲选外编降桑椹第1 折) ( 5 8 ) 你直待口瞅煞微臣罢( ( 9 , - - f q 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杂剧第3 折) “罢”是一个唯一没有发生历史断层现象的祈使语气词。表命令的“罢 字句从 金元一直沿用到明。例如: ( 5 9 ) 你两个只管说甚的,快去罢。水浒传第8 1 回) ( 60 ) 玉帝传旨道:“就除他做个弼马温罢”( 西游记) ) 第4 回) 清代“罢”字句表命令数量陡增,据统计,红楼梦中的“罢”字命令旬是水 1 4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第一章近代汉语的命令旬 浒传的3 2 倍之多。以下为此期的一些用例: ( 6 1 ) 贼扯淡的蛮囚! 你挣人家二两倒包钱使罢了,那用着你替人家管老婆! 他不杀我,你 替他杀了我罢! ( ( ( 醒世姻缘传第9 7 回) ( 6 2 ) 贾政喝道:“去罢! 明日问你! ”( 红楼梦第1 1 2 回) ( 6 3 ) 你不必往下讲了,去罢,去罢! ( ( 儿女英雄传) ) 笫2 回) 清代中后期,“罢”又写作“吧”。红楼梦中共有7 例“吧”字句,其中2 例 为命令句。例如: ( 6 4 ) 刚才你又拦住他,没的说,跟我去见太太吧! ( 第1 2 回) ( 6 5 ) 因喝命- “唤她干娘来领去,就赏她外头自寻个女婿去吧把她的东西一概给她。”( 笫 7 7 回) 在现代汉语中,“吧 和“罢”起初并用,但后来“吧 逐渐呈现出取代“罢” 的趋势。例如: ( 6 6 ) 你同赵四去办龙家的事罢! ( ( 老舍文集第1 卷) ( 6 7 ) 说吧! 老李! 我活了二十多岁还没办过正经事呢! ( 老舍文集第1 卷) ( 6 8 ) 好啦,你走你的吧( ( ( 老舍文集第1 卷) ( 一) “勿”字句 三、以否定副词为标记的命令句 “勿”字当是最早用于祈使句的一个否定副词,在甲骨b 辞中已有,表禁止。例 如:1 ( 6 9 ) 贞:王其入,勿祝于下乙? ( 合集1 6 6 6 ) ( 7 0 ) 癸未卜,觳贞:翌甲申王寅上甲日? 王占日:吉,寅允寅贞:翌甲中王勿寅上甲 日? ( 合集1 2 4 8 ) 周秦以后,“勿”字句开始广泛使用。东汉之后,随着“莫 字句的迅速崛起, “勿”字句趋于衰落。但在后来的一些佛典训诫中,“勿”字句仍是最主要的禁止句。 例如: 1 此两例引自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2 0 0 1 年,第4 0 页。 1 5 近代汉语祈使句研究第一章近代汉语的命令句 ( 7 1 ) 左右皆日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 孟子梁惠王下) ( 7 2 ) 当以王相之日,作之神良,勿传人,传人,药不成不神也( 抱朴子内篇卷2 ) ( 7 3 ) 但饮酒,勿多言( 北齐书卷5 0 ) ( 7 4 ) 我今嘱汝,汝善护持,勿令断绝( ( 祖堂集卷2 ) ( 7 5 ) 学者之于善恶,亦要于两夹界处拦截分晓,勿使纤恶间绝善端( ( 朱子语类卷1 2 ) ( 7 6 ) 祗如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 c f i - 灯会元卷1 4 ) 到了元代,“勿 字句走向衰亡,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和原本老乞大中均 无相关用例。到了明代,表禁止的“勿”字句仅见几例,显系仿古之作。例如: ( 7 7 ) 卿等休辞道途跋涉,军马驱驰,与寡人征虏破辽,早奏凯歌而回朕当重加录用其 众将校,量功加爵,卿勿怠焉! ( 水浒传第8 3 回) ( 7 8 ) 勿虑,他就是铁胆铜心,也不敢近我门来也( 西游记第4 2 回) 除此之外,明代还有少量由“勿得 构成的禁止句。例如: ( 7 9 ) 诸军众将勿得惊疑,只顾向前杀去( 水浒传笫5 2 回) ( 8 0 ) 但凭高见,选用天将,勿得迟疑误事( 西游记第5 1 回)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