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 中文摘要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名教与自然之辨,主要的问题是探究“玄学意义上的 名教与自然之辨是如何生成的? ”围绕着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从生存论层面来具 体讨论这一论题,尝试引入“人”( 包括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和“历史”二重维度于我们的思考之中,通过在生成论层面对“名教”、“自然” 概念以及这一论题本身的哲学思考,揭示这一论题在生存论层面的深刻内涵,从 而确立起其作为魏晋玄学主题的基础性地位,进而从生存论层面探讨魏晋玄学作 为“本体之学”的可能性。 本文的思考首先建立在对“名教 生存论意义的确定之上。基本观点是:第 一,从生存论或“道”的层面来看,“名教”大概具有这样二层内涵:一方面它 意味着秩序性本身,是传统社会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最终依据;另一方面它 又意味着传统士人的存在本身,构成了士人展现其生命的生活世界本身,是传统 士人在传统社会中始终“在场”的最根本的存在依据。第二,“名教”并不是抽 象的、空洞的、形而上的概念,而是具有生存论意义的概念。这一方面表现在它 的实践性上,它虽然与具体的“名目”和士人的道德实践活动有着体用之别,但 它又是通过这些“名目”和实践活动展现其存在及其存在的意义,它是生动地、 鲜活地、活泼泼地彰显在传统士人的具体生命活动之上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它 的历史性上,它也是鲜活地体现在具体历史情境之中的。由于具体历史情境的不 同,“名教”也会呈现不同的具体形态,从而也会展现出不同的士人生命情态。 具体到两汉时期和魏晋时期的“名教”,它们的区别在于:两汉时期的“名教 是“在成型 、“未定型 的“名教 ,而魏晋时期的“名教”是“己定型 的“名 教”,“名教”已经构成魏晋社会历史存在本身,同时也构成了魏晋士人生命存在 及其全部生命活动的基本情态。 本文对于“自然”的思考是承接“名教 而来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作为 哲学概念的“自然”的内涵是“事物所固有的规范性、秩序性之绝对无条件性”。 从生存论层面来看,“自然 概念大概具有以下两层内涵:一、“自然”是指作为 现实生活世界存在本身的“道”的“自然而然”情态,意味着现实生活世界本身 所内含的规范性、秩序性的“绝对无条件性”;二、规范着现实生活世界本身及 其发用的“道”并不是某种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而是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在人 的生命存在本身及其全部生命活动之中的,就此而论,“自然”也意味着现实生 活世界所内含的规范性、秩序性在人之生命存在本身及其全部生命活动之上的 “绝对无条件性”,即“自然”也构成了人之生命存在及其全部生命活动的具有 “绝对无条件性”的存在依据和实践基础。第二,魏晋时搏i 的“自然”更多地具 有“理所当然 、“理应如此”特征,但是,这种“理所当然”、“理应如此 是建 立在现实生活世界所具有的规范性、秩序性之绝对无条件怊:基础之上的,此时的 “自然”虽然仍具有先秦道家意义上的“自然而然”的基席:义项,但它也被“重 构”为“名教之规范、秩序之绝对无条件性”,它一方面用以证明两汉以来的名 教纲常及其教化活动的绝对无条性,另一方面也用以证明两i 汉以来“名教中人” 之以“名教 为其生命底色之绝对无条件性。 本文对于名教和自然之辨的考察是建立在对“名教”乘| 自然 概念的生存 论考察之上的。主要考察了王弼名教本于自然”说、嵇层 “越名教而任自然” 说和郭象“自然即名教 说,基本结论是:名教与自然之辨j :非某种社会政治观, 而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存在论层面的重要论题,同时,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又回到 了汤用彤先生所说的“本体之学”观点,但是这种回归是生:字论意义上的“复归” 或“重新诠释”,是奠基于对“历史”和“人”之存在本身能考察基础之的“回 归 。 关键词:名教;自然;玄学 中图分类号:b 2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 a b s t r a c t t h ep r i m a r y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o ft h i sp a p e ri st h ea r g u m e n tb e t w e e nt h ec o n f u c i a n e t h i c a lc o d ea n dt h en a t u r e ,a n dt h em a i nq u e s t i o ni sh o wt h ea r g u m e mw i t h m e t a p h y s i cm e a n i n g si sg e n e r a t e d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c o n c r e t e l yd i s c u s st h e a b o v e t o p i c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 ,b yi n t r o d u c i n g t h e t w o - d i m e n s i o n a li e d a so f ”h u m a n ”a n d ”h i s t o r y ”i n t oo u rt h i n k i n g ,p r o b i n gi n t o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l yt h ec o n c e p t so f ”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a lc o d e ”a n d ”n a t u r e ”a sw e l la st h e t o p i ci t s e l fi nt h ea s p e c to f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 ,a n dr e v e a l i n gi t sp r o f o u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 ,i n o r d e rt oc o n f l r r ni t sf u n d a m e n t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st h et h e m eo fs ,a n df u r t h e rt oe x p l o r e 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o fd e f i n i n gm e t a p h y s i t si nt h ew e ia n dj i np e r i o da st h ep h i l o s o p h y o fn o u m e n o n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 f o r e m o s tr e f l e c t i o n so ft h i s p a p e r a r eb a s e do nt h ed e f i n i t i o na b o u tt h e e x i s t e n t i a lm e a n i n g so f ”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a lc o d e ”t h eb a s i cv i e w p o i n t sa r ea sf o l l o w s : f i r s t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w , o f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o rt a o i s m ,”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a lc o d e ” a s s u m a b l yi n c l u d e st w oi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nt h eo n eh a n d ,i tm e a n so r d e ri t s e l f , s e r v i n g a st h eu l t i m a t eb a s i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e t y sl e g a l i t ya n dr a t i o n a l i t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i tm e a n s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s c h o l a r s ,a n dc o n s t i t u t e ss c h o l a r s l i f ei t s e l fa n d 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b a s i so f ”p r e s e n c e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s c h o l a r s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e t y s e c o n d ,”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a lc o d e ”i sn o tan o t i o n a l ,e m p t yo rs p e c u l a t i v ec o n c e p t ,b u t o n ew i t hp r a c t i c a la n d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s t h i si sr e f l e c t e di ni t sp r a c t i c a l n e s s t h o u g hi t h a sf u n c t 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f r o ms p e c i f i c ”i t e m s ”a n ds c h o l a r s m o r a l p r a c t i c e s ,i td i s p l a y si t se x i s t e n c ea n dm e a n i n go fe x i s t e n c et h r o u g ht h e s e ”i t e m s ”a n d p r a c t i c e s ,a n di sv i v i d l ya n dl i v e l ys e e ni nt h es p e c i f i cl i v i n ga c t i v i t i e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s c h o l a r s m o r e o v e r , t h i si sa l s or e f l e c t e di ni t sh i s t o r i c a lf e a t u r e ,w h i c hi sv i v i d l ys e e n i nt h ed e f i n i t e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e x t w i 也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e x t s ,”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a l c o d e ”h a sd i f f e r e n tp a t t e r n s ,l e a d i n gt od i f f e r e n tl i f es t y l e so ds c h o l a r s a sf o rt h e d i s t i n c t i o nb e t w e e n ”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a lc o d e s ”i nt h eh a n d y n a s t ya n dt h ew e ia n dj i n p e r i o d ,w ec a ns a yt h a tt h ec o d ei nt h ef o r m e rp e r i o dw a sc o n s t r u c t i n gb u tn o tf i n a l l y e s t a b l i s h e d ,h o w e v e rt h ec o d ei nt h el a t t e rp e r i o dh a sb e e ne s t a b l i s h e d ,c o n s t i t u t i n g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x i s t e n c eo fw e ia n dj i ns o c i e t ya n da l s ot h es c h o l a r s 。l i v i n ge x i s t e n c e i i i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 a sw e l la st h e i rb a s i cl i f es t y l e n l et h i n k i n ga b o u t ”n a t u r e ”i nt h i sp a p e ri sf o l l o w i n gt t e t h i c a lc o d e s ”t h eb a s i cv i e w p o i n t 辱,a r ea sf o l l o w s :f i r s t , t h ec a sa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c o n c e p t i st h ea b s o l u t e l yu n c o n d i t i o n a lf e a t u o r d e r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e x i s t 9 n t i a l i s m ,”n a t u r e ”h a st w c t h es p o n t a n e o u s n e s so ft h er e a lw o r l da n di t sa b s o l u t e l yu n c o n d a n do r d e ri nt h ew o r l d a tt h es a m e it i m e ,i ti sc o n c r e t e l ya n di i nh u m a nl i f ea n dl i v i n ga c t i v i t i e sas | ar u l eo ft h er e a lw o r l da m ”n a t u r e ”m e a n sa b s o l u t e l yu n c o n d i t i o n a lf e a t u r eo ft h ee x i s t e n t o r d e ri nh u m a nl i f ea sw e l la sa b o v i :h u m a nl i v i n ga c t i v i t i e s 1m a ti st os a y , ”n a t u r e ” c o n s t i t u t e se x i s t e n c ea n dp r a c t i c eb a s i sf o rm ea b s o l u t e l yu nc o n d i t i o n a lf e a t u r eo f h u m a nl i f ea n di t sw h o l ea c t i v i t i e s s e c o n d ,”n a t u r e ”i nt h ew e ia n dj i np e r i o dh a st h e c h a r a c t e ro f ”t a k e nf o rg r a n t e d ”h b w e v e r , t h ec h a r a c t e ri sb fl s e do nt h ea b s o l u t e l y u n c o n d i t i o n a lf e a t u r eo ft h er e a lw o r l d sn o r ma n do r d e r ”n a t u s p o n t a n e o u ss e n s e si nt h et a o i s mo ( p r e - q i nt i m e s ,a n di ti sa l , a b s o l u t e l yu n c o n d i t i o n a lf e a t u r eo ft h en o r ma n do r d e ro f ”c o n : p r o v e st h ea b s o l u t e l yu n c o n d i t i o n a l f e a t u r eo ft h ec o d e sa n da a c t i o ni nw h i c hs c h o l a r ss e tc o d e sa s :t h e i rl i f es t a n d a r ds i n c eh a n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a r g u m 6 n tb e t w e e nt h ec o n f u c i a r n a t u r ei nt h i sp a p e ri sb a s e do nt h ep r o b ei n t ot h e s et w oc o n c e 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 a f t e rt h er e s e a r c hi n t ow a n gb i st h e o r yo f ”c w a sf r o mn a t u r e ”( 名教本于自然) ,j ik a n g st h e o r yo f ”e x ( e t h i c a lc o d ea n dg i v i n gt h er e i n s 扣n a t u r e ”( 越名教而任自 t h e o r yo f ”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a lc o d e sw a sn a t u r e ”( 自然即名教) ,t h a sg o tt h eb a s i cc o n c l u s i o n s :t h ea r g u m e n tb e t w e e nt h ec o n f t h en a t u r ei sn o ta b o u ts o m es o c i a la h dp o l i t i c a lo u t l o o k ,b u ta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tt h ea s p e c to f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 t os o m ee x t e n t , y o n g t o n g sv i e w p o i n to f ”o n t o l o g yl | i a n dt h i sr e t u r ni ss o m e ”r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w i t hm e a n i n g d f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a n dw i t m e d i a t i o na b o u tt h ee x i s t e n c ei t s e l fo f ”h i s t o r y ”a n d h u m a n s ” 酗w o r d s :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a lc o d e s ;n a t u r e w e ia n dj i np i c l cn u m b e r :b 2 l i v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 绪论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名教与自然之辨,主要的问题是探究“玄学意义上的 名教与自然之辨是如何生成的? 围绕着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从生存论层面来具 体讨论这一论题,尝试引入“人”( 包括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和“历史 二重维度于我们的思考之中,通过在生成论层面对“名教”、“自然” 概念以及这一论题本身的哲学思考,揭示这一论题在生存论层面的深刻内涵,从 而确立起其作为魏晋玄学主题的基础性地位,进而从生存论层面探讨魏晋玄学作 为“本体之学”的可能性。 在绪论部分,我们有必要就选题缘由、写作思路和章节安排作了简章的介绍。 一、选题的缘由 就写作缘由来看,主要有两点是需要交待的:第一,为什么选择以“名教” 与“自然 作为文章的研究对象? 第二,为什么选择从生存论角度来研究这一论 题? 以下具体来介绍。 l 、研究对象的选择缘由 之所以选择以“名教 与“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主要原因在于对这 一论题在魏晋玄学发展过程和魏晋玄学研究史上的重要性的体认。 首先,就魏晋玄学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这一论题,一些主要的玄学家都有着 精辟的论述,而且在其整个玄学体系占据显著地位。在魏晋时期,玄风昌盛,玄 学家们看似祖尚玄虚、志慕高远,事实上他们并非对世事无所关心,例如“口不 论世事,唯雅咏玄虚”的清谈名士王衍也曾为家门计而费心安排自己的兄弟出任 地方要职,晋书王衍传说:“乃以弟( 王) 澄为荆州,族弟( 王敦) 为青州。 因谓澄、敦日: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 足以为三窟矣。”姑且不论王衍之徒这种行为的恶劣,这里可以魏晋名士在现 实层面也是关心世事的。关于这点,颜之推早在颜氏家训勉学中也早有揭 示:“夫老、庄之书,盖全真养性,不肯以物累己也。故藏名柱史,终蹈流沙; 匿迹漆园,卒辞楚相,此任纵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 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弃之度外。而平叔( 何晏) 以 党曹爽见诛,触死权之网也;辅嗣( 王弼) 以多笑人被疾,陷好胜之阱也;山巨 源( 山涛) 以积蓄取讥,背多藏厚亡之文也;夏侯玄以才望被戮,无支离拥肿之 1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 9 7 4 :1 2 3 7 。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 鉴也;荀奉倩( 苟粲) 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 悲不自胜,异东门之达也;嵇叔夜( 嵇康) 排俗取祸,岂牙 玄( 郭象) 以倾动专势,宁后身外己之风也;阮嗣宗( 阮 相诫之譬也;谢幼舆( 谢鲲) 赃贿黜削,违弃其余鱼之旨t 袖,玄宗所归。其余桎梏尘滓之中,颠仆名利之下者,岂 学思想来看,名教与自然之辨则是在玄理层面上体现着玄喾 面的哲学思考,如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说、嵇康的“走 郭象的“名教即自然 说除了在学理上的“玄虚高远”之夕 关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名教与自然之辨,有助二j 玄学家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本身。 其次,就近代以降的玄学研究来看,这一论题也一直5 是,由于学术界对于魏晋玄学的不同界定,学者对于这一韧 不同,大致说来有二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自然与名教立 重要论题,但是却不是魏晋玄学的主题,魏晋玄学的主题砉 :夷甫( 王衍) 悼子, 光同尘之流也;郭子 ;) 沉酒荒迷,乖畏途 。:彼诸人者,并其领 矿备言乎? 2 若就玄 家们对于社会政治层 名教而任自然”说和 还有着很深刻的现实 我们更好地研究魏晋 到学者们的关注。但 题的研究视角又有所 阱虽然是魏晋玄学的 有无本末之蜊,汤一 介、许抗生先生等均持此种观点,:但是在他们的具体论述却又有所差异,如许抗 生先生曾撰文专门讨论有无之辨和名教与自然之辨究竟谁是玄学的主题问题,最 后许先生的结论是:t 玄学的主题是r 有无之辩,它比1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根本些”;3 另一种观点是认为自然与名教之辨是魏晋玄学的 主题,玄学家是以有无、本末、体用这种本体论思维方式来点 余敦康、高晨阳等先生均持此说,i 如高晨阳先生说:“玄学 名教之辨,而不可能是其他什么问题”,4 再如余敦康在其 开始就说:“玄学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5 虽然前人 在玄学研究中的界定不同,但是对于这一论题都是给予了彳l 2 、研究视角的选择缘由 之所以选择从生存论层面来研究“名教”与“自然”之 于前人研究中的不足的一些思考。l 前人虽然对这一论题有: 述,但在研究视角上也在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多术 晋玄学的社会政治观”或“玄学本体论在社会政治领域内白 一论题仅仅放置于“社会政治观”i 层面来研究是远远不够自 首先,“社会政治观 范式往往更多地研究为玄学在社 史等方面的具体观点,这不足以彰显这一辩题对于魏晋士人 2 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i 9 9 :1 8 6 1 8 7 。 考自然与名教问题, 勺主题只能是自然与 耄晋玄学史序言一 寸于名教与自然问题 高的重视。 痒,主要原因乃是基 许多极富价值的论 这一论题界定为“魏 具体运用”,而将这 。我们具体来看。 政治方面或社会历 竞者说魏晋玄学家之 3 许抗生:谈谈玄学中“自然与名教”问题和“有无”之辩的关系,哲学研究, 1 9 9 4 ,0 3 期。 4 高晨阳:玄学的主题:自然与名教之辨,孔子研究,1 9 9 4 ,0 3 期。 5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7 :1 。 2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 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辩题所牵涉的不仅仅是他们对于社会政治方面的具 体观点或看法,而是他们之与其生命存在和“在世”状态的深刻体证。在陶渊 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陈寅恪先生在分析魏晋清谈时说:“魏末西晋 时代即清谈之前期,其清谈乃当日政治上之实际问题,与其时士大夫之出处进退 至有关系,盖藉此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者,非若东晋一朝即清谈后期, 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之玄言,已失去政治上之实际性质,仅作为名士身份之装饰 品而已。”6 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在清谈前期( 即魏末西晋时期) ,作为清谈 重要辩题的“自然”与“名教”之辨与“士大夫之出处进退至有关系”,因此, 此辩题则不仅仅是其政治思想或社会主张有关系,而是与其生命存在密切相关: 到了清谈晚期( 即东晋时期) ,魏晋已“失去了政治上之实际性质”,“只为口中 或纸上之玄言 ,“仅作为名士身份之装饰品而己”。但值得注意的是,陈寅恪先 生在这里只是说清谈失去的乃是“政治上之实际性质”,即清谈并不直接关系士 人的政治前途,而不是否认清谈之于士人之生命存在、“在世”状态之关系,事 实上,陈寅恪先生在这里也是承认东晋时期的“只为口中或纸上之玄言”的清谈 也是士人的生命存在息息相关,只是这种“息息相关 的关系不再像清谈早期那 样密切与其人实际的政治前途有关,而是与其作为“名士”之存在的合法性有关, 同样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陈寅恪先生说:“在东晋,其实 清谈已无政治上之实际性,但凡号称名士者其出口下笔无不涉及自然与名教二者 同异之问题。其主张为同为异虽不一致,然未有舍置此事不论者。盖非讨论及此, 无以见其为名士也。”7 再如我们经常讨论的“三语掾”,晋书阮瞻传载,“( 阮瞻) 见司徒王戎, ( 王) 戎问日: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 ( 阮) 瞻日:将无同。 ( 王) 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8 王戎的发问未必无端, 也未必无其生命的某种体证于其中,否则他的“咨嗟良久 无法解释,而阮瞻的 解释的确有机警的因素于其中,但晋书阮瞻传载其“性清虚寡欲,自得于 怀。读书不甚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理而辩,辞不足而旨有余。”9 根据晋书 本传中这段对他的描述来看,他此处的“将无同”也未必就是某种“模棱两可” 的“遁辞”行为,而也应该有其“理”于其中,这种“理 不管是什么,都是与 其生命存在息息相关的,或者说,这种“理”本身彰显的是其生命存在本身的某 些内涵。因此,我们可以说“自然”与“名教”之辩其中不乏“社会政治观”的 6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 0 0 1 :2 0 1 。 7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 0 0 i :2 1 1 。 8 “三语掾”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也有记载,今本世说新语文学篇第1 8 条,而且清谈的主角 不是阮瞻与王戎,而是阮修与王衍,关于两处异同,无关我们此处主题,而且前人已有说法,如陈寅恪先 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此条注疏之中。晋书阮瞻传中的记 载见晋书(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 第1 3 6 3 页。 9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 9 7 4 :1 3 6 3 。 3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 具体内容和具体主张,但从这一辩题在魏晋时期的实际情2 为“社会政治观”在被讨论,而是作为魏晋士人生命存在、 其次,“社会政治观”视域下的“自然”与“名教”之l “自然”概念本身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从而也不足以显明走 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按照一般说法,对于“名教 l “自然”概念的理解范: 第一种范式从思想属性来界定“名教 与“自然”,米 儒家、道家思想直接挂钩, 。,它本身不仅仅是作 “在世”的具体彰显。 。不足以彰显“名教”、 一辩题本身在内涵上 主要有二: “名教”、“自然,与 认为 名教”是儒家的“有为1 的社会政治主张,而 “自然”是道家的“无为 的社会政治主张,因此,“名 自然表现为玄学家在社会政治方面对儒道二家思想的某种 范式的问题在于:这里说的儒家具体是哪种形态的儒家,j 家,还是两汉时期以经学面貌出现的汉代儒家,同样的,i 时期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道家思想,还是西汉初期的黄老: 四百年经学思想浸润的汉代道家思想呢? 虽然儒、道二家 ”与“自然”之辨则 l 合,但是,这种理解 指先秦时期的原始儒 里说的道家是指先秦 学,还是经过两汉近 想有其学理上的通约 性或共性,但这种共性却也无法抹杀其不同形态的具体特征,如老庄道家与黄老 道家,他们虽然都主张“无为”之治,但是,老庄道家意刘上的“无为”是排斥 “法治”的,如老子五十七章说“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而黄老道家不 但不排斥“法治”,而是主张“道生法”,并且提倡统治者f 以法治国 ( 当然这 里的“法 与法家意义的“法”意义不同,黄老道家说的法是“道法”,是以“道” 为度、为规定性的“法”) ,如黄帝四经经法篇开篇蒯说:“道生法。法者, 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殴( 也) 5 【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殴( 也) ,法立而 弗敢废殴( 也) 。【故】厶皂自引以绳,然后见天下而不惑矣。 o 另外,“有为”之政 治主张在不同形态的儒家义理体系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币 在不同形态的道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因此,虽 文献的支持,如前面“三语掾”也说到“圣人贵名教,老e “圣人”、“老庄”在魏晋士人心中l 的界定与今人不同,我们 献或以今人对儒家、道家的理解来理解这一论题,这不免会 第二种范式是从概念内涵来界定“名教”与“自然” 为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政治规范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体系及其 然”则指“天道”意义上之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和“人道” 性。但是,这种理解范式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遮蔽了 世”状态。就“名教”而论,按照这种界定来看,“名教 三 它只不过是某种政治统治手段或外在性的强制性政治政策, 1 0 陈鼓应注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 0 0 7 :2 。 4 。无为”之政治主张 然此处的范式有原始 :明自然”,但这里的 无法依据此类原始文 有“以今度古 之嫌。 念,将“名教”理解 陆会教化活动而“自 意义上之人的自然本 人之存在本身和“在 :于社会中个人来说, 阻是这并不足以彰显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 “名教中人”之生命情态,就“名教中人”的生命情态来看,“名教 之于他们 来说更多意味着其存在的合法性及其全部实践活动的正当性、有效性,若其无法 在“名教”中证明其存在之合法性及其全部实践活动的正当性、有效性,那么, 他们自身的存在及其全部实践活动也将无意义。例如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观点,嵇康虽说“任自然”,提倡自然、无待的生命情态,但是,他也无法逃离 “名教”的规范性,而只能是超越“名教”具体“名目 、“名分”等基础之上的 “任自然”,即:嵇康的生命存在之底色仍然乃是“名教中人”,鲁迅先生曾说: “魏晋时代,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他 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1 1 就 此而论,则“社会政治观”是无法彰显出“名教”概念之内涵的人之生命感、存 在感。至于“自然”概念,从“社会政治观 角度来看,它传递出来的仅仅表达 的乃是道家的“无为 之治的社会理想,用以批判封建名教之治,但事实上,经 过了近四百年的两汉经学之“浸润”,此时的“自然”虽然仍具有先秦道家意义 上的“自然而然”的基本义项,但它也被“重构”为“名教之规范、秩序之绝对 无条件性”,它一方面用以证明两汉以来的名教纲常及其教化活动的绝对无条性, 另一方面也用以证明两汉以来“名教中人”之以“名教”为其生命底色之绝对无 条件性,因此,魏晋玄学意义上的“自然 则不能不考虑此概念之于生命个体存 在和社会存在本身之意义。 因此,我们认为,虽然“名教”与“自然”之辨关涉着社会政治方面的内容,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政治观”来研究这一论题,而应该将之放置到生 存论层面来加以讨论,即:将这一论题的讨论放置到魏晋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情 境和魏晋士人特殊的生命情态基础上来加以讨论。 二、写作思路 一、i r j c 罗玎 基于以上的选题缘由,本文拟从生存论层面来研究“名教”与“自然”之辨, 本文的全部思考主要从对玄学意义上的“名教 、“自然”概念的生存论层面的探 讨开始,其中,对玄学意义上的“名教”概念的分析更是本文全部讨论的基点, 通过对玄学意义上的“名教”、“自然”概念的分析,本文又将思考重点放到汉魏 时期这一具体历史情境之中,通过对汉魏时期的社会、政治和学术等问题的具体 分析,探讨玄学意义上的“名教”、“自然”概念的形成原因,并且从生存论层面 上论证“魏晋玄学乃是本体之学”的基本论断。具体来说,本文的思考思路有以 下几点: 1 1 鲁迅:魏晋风度及其他,上海古籍出版杜,2 0 0 0 :1 9 5 。 5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 1 、玄学意义上的“名教之生存论分析 本文的全部思考首先是从玄学意义上的“名教 概念开始的,试图从生存论 层面来重新界定这一概念。按照学术界的通行解释,“名教”是指以儒家的纲常 伦理、政治规范为封建礼教体系及其社会教化活动。但是这种界定并不足以彰显 “名教”概念在生存论层面的深刻内涵以及“名教”概念在玄学语境下的独特内 涵。 首先,笔者认为,“名教并非纯政治学或历史学的概徭蠹,而是生存论概念。 具体说来,从生存论或“道”的层面来看,“名教 大概具j :有这样二层内涵:一 方面它意味着秩序性本身,是传统社会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最终依据;另一 方面它又意味着传统士人的存在本身,构成了士人展现其壁! 命的生活世界本身, 是传统士人在传统社会中始终“在场”的最根本的存在依据。然而,我们需要进 一步指出的是,“名教”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形而上的概念,而是具有生存 论意义的概念。这一方面表现在它的实践性上,它虽然与具体的“名目”和士人 的道德实践活动有着体用之别,但它又是通过这些“名目和实践活动展现其存 在及其存在的意义,它是生动地、:鲜活地、活泼泼地彰显在传统士人的具体生命 活动之上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它的历史性上,它也是鲜活地体现在具体历史情 境之中的。由于具体历史情境的不同,“名教”也会呈现不同的具体形态 从而 也会展现出不同的士人生命情态。 其次,与一般意义上的“名教”概念相比,玄学意义上的“名教”有其特殊 性。以下我们可以从学理和具体历史情境两方面来看待这乖,特殊性。 第一,就学理上来说,玄学意义上的“名教”是以玄学本体论为其言说语境 的,它与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之辨等相关联,因此,玄学家多从本体的角度 直接来讨论 名教”阿题,对于“! 名教”的研究,他们遵循着“名教之体名 教之用 的思考逻辑,虽然他们也不乏对具体“名目”、“名分”等的讨论,但是 他们的逻辑起点却是“名教之本”;即由研究“名教”之所以存在和作用的形上 根据进而探讨“名教”在具体运用中的正当性问题,在他们霍 来,“名教”在“本 、 “体”上的合法性才能保证邱名判? 在“末”、“用”上的正i刍性,而在这一点上, 两汉经学家的思考恰恰与此相反,l 他们对于“名教”的思考往往遵循着“名教之 用名教之体”的逻辑,他们的。思考更多集中于对具体的名常纲目的讨论,而 “名教之本”往往是在这些具体的讨论中被挺立起来,他们主要是通过对这些具 体名常纲目存在和功用的正当性的探讨开始,进而论证作为这些正当性保证的最 终依据的“名教之本”存在的合法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i 主往更多地看到两汉 经学论证“名教”问题的“繁琐 ,l 相较而言,玄学意义上篚l “名教”则显得“轻 6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 便”些,用汤用彤先生的话说来,就是“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1 2 然 而我们也需要指出的,这里的“本”并非某种抽象的或形而上的本体,而是生存 论层面的具有实践意蕴的本体,它关注的不是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之中是否有某种 共性的存在或“抽象的一般”,而关注的是我们是可以从纷繁芜杂的世界中找到 某种可以更好地开展我们现实实践活动的“路”来。 第二,就具体历史情境来说,玄学意义上的“名教”概念是建立两汉时期发 展而来的“名教”传统之上的,它是以两汉时期长期发展而来、并初步定型的“名 教”传统为其思想背景的“如果以历史事件为坐标的话,那么,自汉武帝时期“罢 黜百家,表章六经”政策的推行以及诸如教育制度、官职设置等相关配置政策的 具体落实,以“六经 为主要内容的儒学逐渐定型为“经学”,于是,“名教 既 向上成为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并被贯彻在国家具体活动之中;又向下成为一般 民众的生活方式,而被具体体现在其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之中,尤其对于士人来 说,“名教”在某种意义逐渐成为他们存在本身的代名词,如“经明行修”是当 时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但更为重要的在于它也成为了士人的全部生命活动本 身,若士人无法以此标准而开展其生命活动,那么他作为士人的意义则不复存在。 但是,概括而言,两汉时期的以“名教”为核心的社会传统更多地是处于“在成 型”过程之中的,而此时的士人则更多地表现为积极投身到这一传统的营造过程 中,如士人在民间则广授门徒、教化乡里等,在官则以名正行、教化百姓等;与 此不同,当魏晋士人讨论“名教”时,他们之于“名教”来说却是已经“在传统 中”了,这点我们可以从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禁以及魏晋士族的形成等事件得到印 证。 因此,在玄学意义上对“名教”的讨论,其重点不再是论证“名教”存在的 必要性,而是要论证作为“在传统中”的他们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论证他们之于 “名教”的意义。而对于“名教 的论证也就是对于“在传统中”的他们存在本 身的确证,而对“名教”的本体论研究也就是对于他们存在及其生活世界存在的 最终依据的论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玄学家会在玄学本体论意义 上来思考“名教”和在对“名教”的思考中会接纳“自然”这个概念。 2 、对玄学意义上的船自然”概念之生存论分析 本文对“自然”的思考是顺沿着对“名教”的思考而来的。“自然”在中国 哲学中具有多义性,本文并不纠缠于此,而是试图从现实生活世界本身而理解这 个概念,笔者的主要意图是将“自然”概念与“名教”概念打通为一,把“自然” 概念也放置到社会历史活动和士人生命活动中加以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将“自 然”也界定为一个生存论的概念。 1 2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世纪出版社,2 0 0 5 :1 9 。 7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一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 首先,如果说前人对“名教m 的研究过多强调政治性或“术”的层面的话, 那么,前人对“自然”概念的理解则过重地突出其形而上的意蕴,而忽略其哲学 层面的实践内涵。一般而论,中国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概忿的最大不同之处,在 于中国的哲学概念本身的实践性,它们固然是专属某一学涮或某一哲学家的专用 表达,但是同时也却不仅仅停留子理论体系之中,而且同吲也逐渐渗透到现实生 活的方方面面,如“天理 、“人欲”等。另外,中国哲学家往往也无意仅仅创建 某种完整而系统的哲学体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其哲学之剧用以指导或启迪人们 的现实生活世界。在“自然概念上,也明显体现出这种特质来。 “自然 ,就字面意思来说它是指“自然而然”、“自己如此”,但是在中国哲 学尤其是道家思想中,它往往与 道”直接关联,如老予二十五章说“道 法自然”,我们一般将之解释为:用以描述“道”的“自然而然”情态。但是, 再结合实践角度来看的话,第一,这里的“道”,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某种理论 意义上的本体,而是生活世界所固有的“道”,是存在并发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的 “道”,如老子二十五章说过“域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 亦大”,“道”是居于“域中”的,i 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将“l 道”理解为生活世界 本身,因此,“自然”在这个意义上也不是对某种超验的本体的描述,而是对某 种现实生活世界的“存在”的描述,它指生活世界本身的存在的“自然而然”情 态;第二,“自然 的“自然而然? 不是指混乱不已、任意妄为,而是内含着规 范性和秩序性的,“自然既不中事物的胡乱集合,也不是时空中最终的点,而是 事物的产生、秩序和意义的渊薮。:1 3 如果作为现实生活世界本身的“道”若不 依其固有的规范性或秩序性存在和发用,则整个生活世界则会混乱,因此,“自 然”在这个意义上描述的又是现实生活世界本身内含的“捌范性和秩序的绝对无 条件性”。魏晋玄学家何晏曾引夏侯渊的话说“天地以自然遮,圣人以自然用”, 若不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