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数字技术环境下重考电视传播基础理论.pdf_第1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数字技术环境下重考电视传播基础理论.pdf_第2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数字技术环境下重考电视传播基础理论.pdf_第3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数字技术环境下重考电视传播基础理论.pdf_第4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数字技术环境下重考电视传播基础理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数字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新旧技术的更 替使得电视传播领域面临着一场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深刻交革:从微观的信号处理 方式,到宏观的信息传输途径;从传播内容效果的优化,到传播主体形象的虚拟 化创造;从个体节目的制作流程到整体产业的运行机制,电视传播领域内的每 个角落都在因数字技术的介入发生变化。不仅技术基础被全面改造,电视传播理 论系统也在经受着冲击和考验,其传播学的、美学的许多理论内容,已经在实践 中发生了变化。同时今天的电视作为一个参与了全球信息产业运营活动的系统化 的经济实体,当媒介系统观念发生变化后,它不得不对自己作出及时地反思。因 为发展所以交化,但我们只有将变化掌握在手中,才能从容面对变化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才能驾驭变化、引导方向,使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分析和总结数字技术对电视传播的影响,在对新技术环境下数字化电视传播 的新特点和传统电视传播理论内容的对比研究中,重新思考并梳理新时期电视传 播理论的构成,从细节的变化中总结规律,在纷纭的争论中找到源点、发现缺失, 构建适应电视数字技术发展的新的理论体系框架,是本课题的主要任务,也是本 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视数字化电视传播基础理论 a l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c o n s t a n t p r o 伊e s s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t i i l o l o g y d i 舀t a lt e l e v i s i o n t e c h n 0 1 0 9 yh a sb e e nn o u r i s h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1 1 1 er e p l a c e m e n to fn e w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m eo l dm a k e sm et e l e v i s i 衄t r a n s m i s s i o na r c a sf a c et oad e e pc h a n g ew i t h h i s t o r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n o to n l yw a st h et e c h n i c a lb a s i sf o rt h e m p r e h e n s i v e t r a i l s f o 珊a t i o no ft e l e v i s i o nt r a n s m i s s i o ns y s t e mi se x p e r i e n c i n gs h o c ka i i dt h e o r y t e s t u n d e r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o fn e wt e c h n o l o g y t b c a r r yo n r e s e a r c ht o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a tt h ed i g i t a lt vt r a n s m i s s i o n ,c o n s t 邝c tt h en e wt h e o r e t i c a ls y s t e m f r a m ew h i c hm e e t st h ed i g i t a l i e c h n i c a ld c v e l o p m e mo ft h ct vi st i l es u b j c c to ft h e m a i nt a s k so f t h i se x p o s i t i o ni st h em a i nc o n t e m k e y w o r d s : d i g i t a lt e c h n o l o g y ; b a s i ct e l e v i s i o nc o m m u l l i c a t i o n 1 1 l e o r y ; d j 西t i z a t i o n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孕配日期:。盈兹蚪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姆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一课题的提出 近些年,由于科学技术的非意识形态性其开发利用中不大的政治风险以及其自 身所具有的神奇魅力,使得人们毫无顾虑的在技术研发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在此背景下,电视数字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硬件 设备到软件技术,从节目制作手段到信息传输途径,从声画细节优化到全程虚拟制作, 电视传播产业正在从技术带来的量的改变中走向质的飞跃。在这个巨大的变化过程中, 最受世人关注的是新近诞生的技术项目和利用此些技术产品创造的新的节目内容,而对 学术界的关注显得有些淡然。同时,就目前学术界本身而言,在技术对理论内容的冲击 和改变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从宏观上把握新技术环境下基础理论演变趋向方面的研究 上,尚且停留在对某些原点的讨论和探索,没有构建起适应新技术背景的基础理论体系 的框架。之所以强调“框架”二字,是因为笔者深知构建新的整套理论体系绝非朝夕之 功、不能凭借一己之力。而相比之下,通过对已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当下理论演变现状 的研究,打造一个框架就显得可行得多。并且必将有助于日后对相应理论内容的研究乃 至学科间的关联和融适应新技术环境的粗放型的理论体系通。本文即旨在此方面作出努 力和尝试,希望能为日后的理论研究系统化提供帮助。 二研究内容的界定 本论文研究内容均以体现在课题名称上。内容界定如下; 数字技术:特指电视节目数字制作技术及数字电视信号采集、传输和接收技术; 电视:人们对于“电视”二字的理解多种多样:电视节目、信息传播方式、电视信 号接收接收机等。本文研究的“电视传播”中的电视,是特指应用广播电视传输系统进 行信号传播的“电视”,是涵盖了电视制作及传播领域中技术手段和节目内容形态的、 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存在的系统化的“电视”。严格区别于利用其它通讯技术进行电视信 号传播的“电视”,如互联网技术下的网络电视( i p t v ) 、3 g 通讯技术技术下的手机电视 等。 电视传播基础理论:鉴于本课题研究中对“电视”含义的特殊限定,本文所要研究 的基础理论是从宏观角度上出发考察数字电视传播系统本体特征的理论。内容重在电视 本体美学理论、电视传播学理论和电视传播批判理论等:而诸如“电视新闻学”、“电视 戏剧学”等以电视传播内容为主体建立的电视传播应用理论,贝没有被纳入本文的研究 范围之内。 数字电视:严格说来,数字电视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涵盖了从电视信号采集( 拍 摄) 、制作到播出、接收的全过程。是集数字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计 算机及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于一身的高科技产物。是我国将要采用的 一种全新的电视系统。按照中国电子行业标准,数字电视是指基于数字技术平台,节目 拍摄、编辑、发射、传输到接收、显示的全程数字化电视系统。根据传送方式不同,可 分为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和地面移动数字电视。与传统的模拟电视( t v ) 相比, 其优点是可基本实现高保真传输,即图像、伴音质量与演播室效果无差异。同时由于可 以采用数据压缩技术,传输一套模拟节目的频道可用来同时传输4 6 套数字电视节目, 大大降低发射、传输费用。 数字电视机:日常生活中人们口中“数字电视”多是特指数字电视信号接收机,即 电视机的数字化产物。新型的数字电视机将对数字信号自动处理,并显示接收到的节 目为能自动处理数字信号,数字电视机必带有数字电视调谐器和解码器,有些电视机 在加装一个单独模块或一个机顶盒后也能达到相同作用。目前国际上对数字电视机技术 标准加以界定,分为高清晰度电视( h d t v ) ,增强清晰度电视( e d t v ) ,标准清晰度电视 ( s d t v ) 三类。均采用1 6 :9 或4 :3 的屏幕宽高比,杜比数字音响。 “数字电视”与“数字电视机”在内涵上相去甚远,不能混同。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网站调研、观看相关类型的影片等方法,努力通过 多种渠道与相关领域的专家交流,以获取更新更深入的动态信息;同时广泛听取行业从 业人员的见解,从中补偿个人实践方面的欠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由实际引导理论 的构建和成熟。 2 第一章解析电视数字技术 提到电视数字技术,人们最直接想到的往往都是电视节目中的特技效果,比如m v ( m u s i cv i d e o ) 中漂亮的转场效果、综艺节目中主持人背后的虚拟背景、武侠电视剧 作中震撼的视觉效果等等。当然,这些艺术效果都是电视数字技术的功劳,同时也是电 视数字技术最显着的表现方式,人们正是通过这些直观的视觉效果感受到电视数字技术 的存在及其艺术魅力。但是,作为对“电视数字技术”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解,单凭这 些感官上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电视数字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兴旺而发展起来的,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 托,运用数字化计算的信息处理方式,对视听元素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制作和传输的 新型技术手段。并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触角从纯技术的领域向艺术的空间慢慢渗透。从 改善电视作品中某些视觉的、听觉的效果开始,以点及面、以新代崛。时至今日,电视 数字技术已经不再是电视制作、传输过程中起到点缀作用的小角色,而是以主导身份存 在于电视传播的全部过程。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进程中,显示出其卓越的内在品 质,以及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所谓“数字” 电视数字技术中的“数字”,就是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由0 和1 组成的二迸制数字。 电视数字技术是采用数字信号来采集、处理并传输电视声画信息的技术。其核心意 义就在于它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上采用的不再是以往的“模拟信号”,而是“数字信号。” 如此说来,数字信号是与模拟信号相对应的。那么,什么是数字信号,什么是模拟信号, 它们之间有哪些本质的差别呢? 让我们从问题的源点出发,首先从词汇本身意义上去理 解。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词均源自计算机领域。“模拟信号”英文原词是a n a l o g s i g n a l s ,其中“a n a l o g ”的中文意思是类似物、相似体、模拟。从工程角度使用时, 具有“连续”的含义。现代英汉词典给出的“a n a l o g ”的英文解释为:p e r t a i n i n g t od a t a t h a tc o n s i s to fm e a n so fc o n t i n u o u s l yv a r i a b l ep h y s i c a lq u a n t i t i e s 且口以垂笙续 变化的物理量表示的数据。“数字信号”英文原词为d i g i t a ls i g n a l s ,其中“d i g i t a l j 的中文解释是“数字”,从工程角度使用时,则含有“不连续、离散”的意思。 通常我们将时间、温度、气压等在时间和增减幅度上具有连续变化特征的数据量称 为模拟量。在测量此类数据时,可以通过传感器将测得的信息转换为连续变化的电压或 电流信号,由于这些电压或电流信号在功能上是对上述物理量进行模拟式表达或再现, 3 因此,这种信号被称为模拟信号。模拟信号的特点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量是连续的。 如我们在录制声音信号时,利用传声器将通过空气震动的声波转换成时间轴上幅度 变化的电压信号,要求电压的变化与原始声波的变化完全一致。 1 与模拟信号不同,数字信号是指在时间和幅度上都呈离散状态的信号,它以0 和1 组成的二进制数字序列来代表某一物理量。这种数字量上的离散表示该信号只能按照有 限的或可数的信号量化单位来取值。下面,借物理学上对温度的测量试验,来理解模拟 信号的“连续”和数字信号的“离散”。 。 图卜l 液体温度计图卜2 数字温度计 选用两种不同的温度测量计:一种是液体温度计( 图卜1 ) ,一种是利用发光二极管 或者液晶显示技术以数字方式直接现实温度数值的数字式温度计( 图卜2 ) 。通过测量可 以发现,液体温度即可以指示量程范围内任意的温度数值。比如,量程为摄氏零下4 0 度到摄氏5 0 度温度计,虽然其刻度的间隔可能因温度计之间自身长短的差异而不同, 但其液体柱均能显示出量程内任意的大小的数值。如摄氏1 5 度、摄氏1 7 8 度,甚至摄 氏2 1 5 5 度。现在我们姑且不去考虑小数点后精确的位数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但可以知 道的是:该温度计可测得的数据是连续的。 再来看数字温度计的数据表示情况。数字式温度计所能表示的温度值的精确度是在制造 时被人为设定的。比如,当该数字式温度计的精确度被设定为小数点后l 位,那么它就 不能表示出类似摄氏2 1 5 5 度的数据值。尽管这种精确度可以调整,但本质上说,它所 显示的温度数值不是连续的、是离散的。对比而言,我们将类似于液体温度计那样 对测量值或者被表述信息连续显示的方式称为模拟显示,而将类似于数字温度计那 种对所测数据或者被表述信息不连续显示的方式称为数字显示。用模拟信号处理信息的 技术方式即为模拟技术,使用数字信号处理信息的技术方式就是所说的数字技术。同时 由于数字技术的源载体和实际执行载体都是计算机,所以,在一些文字资料的论述中也 把数字技术称为计算机技术。 :这里只是借用这组物理对比测量试验理解“连续”与“离散”的含义,而对实验本身测量的温 度数值的一切物理学含义均不做研讨。 4 通过上述试验我们能够看到:模拟方式的测得值本意上是连贯的,但实际应用时可 能是模糊的、约数的;而数字方式则没有模棱两可的情况,所有的数据都是确定的、唯 一的。鉴于以上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本质区别: 模拟信号处理的本质是复制:判断信号处理质量好坏的依据是建立在处理后输出与 输入信号是否完全一致的对比上。如不一致,即产生所谓失真。由于模拟信号的处理是 对信号本身的处理,在传输过程中由于记录媒体的原因还会产生噪音等其它干扰性的波 形信号,因此说,模拟信号中的失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失真的程度会随着对信号处理 次数的增加而加大。 数字信号处理的本质是再生:它用一连串的二进制的o 、1 数字序列来重新表示信 号幅度变化的模拟量。在重放、处理和传输的过程中,被操作的不是通过复制前一次处 理过的波形信号,而是代表相关模拟量的数字信息,即使遭受环境噪声等于扰因素带来 的冲击,也能很容易的根据自身数据中精准的信息进行纠正,恢复原来的信号。因此, 相比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有更加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在信息的传递中,具有精度高、 可靠性高的优点,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质量和效率。 “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 简单的说,模拟技术是采用模拟信号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数字技术是应用数字 信号处理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信息符码也就是信号的 处理问题,所以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本质特征必将完整的投映在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 的应用效果上,即构成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本质区别。 在电视领域的应用中,以往采用的都是模拟技术。即对声画信息的采集、保存、加 工、传输和接收上,均采用连续的、复制意义的信号,也就是模拟信号,它天然的带有 上述模拟信号的一切特性。而作为后起之秀的电视数字技术则是应用数字信号来处理和 传送节目信息。虽然两项技术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但是还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 现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但不可改变的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对模拟信号质量 的损伤。 按照处理信息时采用技术的不同,可以将电视的发展过程粗略的分为三个时期:模 拟技术时期、模数转换过渡时期和全数字技术时期。当下,电视正处在模数转换过渡时 期,即电视技术正在从模拟信号制作阶段向数字信号制作阶段过渡,逐步将一切以模拟 形式存在的信息转化成数字化的信息。这个转变的过程也被称为“电视数字化”。 二、电视数字化 数字化( d i g i t i z a t i o n ) 指的是将任何信息或者是传播内容以计算机可读的数位形 式“o ”和“l ”保存下来的过程,是将文本、数据、音频、视频等进行多媒体整合对动 力。 2 电视数字化是电视领域内数字技术对模拟技术进行全面更替的过程。数字化后 的电视称为数字电视。从完整意义上讲,电视数字化是指从电视制作工艺、制作方式、 传输手段和接受方式的全面数字化,即从前期拍摄到后期作,从信号传输途径到用户端 接收方式等环节全部采用数字技术。 就目前而言,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是电视制作领域数字化,即指数字技术对包 括电视前期创作、实际拍摄( 信息采集) 乃至后期制作( 信息处理) 在内的完整制作过 程的全面介入,完成电视制作全程中信号从模拟到数字的彻底转换,实现信息初始编码 的数字化、信息处理的数字化。从数字技术以新型视觉效果制作手段的角色进入电视制 作流程开始到现在,数字制作技术已基本完成对电视制作过程中信号模式转换的任务, 并日趋显露出在电视制作领域中的主导作用。 当下数字技术在电视制作领域的实现方式; 首先,作为技术平台以硬件形式为电视制作提供数字化的拍摄和制作设备,大 大提高了电视制作的质量、效率和灵活性。目前,数字高清晰度设备已经崭露头角,其 拍摄画面的质量近乎于3 5 毫米胶片,配以高效的数字化制作系统,可达到对信号的无 损失处理。 其次,作为艺术手法一以软件形式为电视制作提供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用于 对原始素材的加工、节目内容的编排、特殊艺术效果的制作等。如非线性编辑技术、数 字动画技术、数字合成技术、虚拟技术、动作控制技术等。 数字技术对信号的强大处理能力,是对视听语言表现力的极大丰富。i i v 中绚烂的视 觉奇观和电视广告中传达的完美情境都源自数字技术的魔力。近些年来大彰其道的虚拟 演播室技术则是对数字技术的又一成功应用。 虚拟演播室z 虚拟演播室技术:为了产生出逼真视觉的场景效果,用计算机场景工作站生 成的三维图像代替简单的二维图像作为演播室的“虚拟”背景,并跟踪摄像机运动实时调 整和“移动”该背景使之与拍摄的主持人图像( 前景) 同步变换。实现三维场景的移动 变换与真实摄像机相一致的模拟效果,这就是三维图形学、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计算机 图形图像处理相结合的虚拟演播室技术。虚拟演播室的制作完成大致需要三个部分:摄像 机运动参数的获取和实时计算、实时色键计算、三维虚拟场景实时生成和输出。 实况视频 图卜3以色列r t s e t ( 实时合成娱乐技术公司) 的l a r u s 虚拟演播室系统框图 目前国内电视制作领域对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己非常普遍,渐成当下时尚的制作 方式,引导了新的视觉审美潮流。主要用于娱乐资讯类节目的制作,如c c t v 一8 的影 6 视同期声;此外访谈类节目也开始尝试使用虚拟演播室技术,如c c t v 一6 的佳仕力佳 片有约的嘉宾访谈环节。 第三,作为创作手段数字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获得影像的方式。从艺 术的角度出发,电视与电影有着某些共同特征,即都是运用视听语言创作的作品,是视 觉艺术的延伸和丰富。影像是它们完成叙述表达的重要语言符码之一。 在此之前,人们获得影像的手段大致有两种。一个是“手绘图画”。从电影艺术诞 生起,手绘图画就成为了人们获得活动影像的重要来源:动画作品中的画面大多来源于 人工绘制的平面图画。英文中。动画( a n i m a t i o n ) 一词源于“给予生命”( a n i m a t e ) 。 它动态的“生命力”是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特性,通过对静态画面的连续播放呈现出相 互衔接的效果来实现的。电视出现后,手绘图画被更加广泛的应用于节目片头、片尾、 台标、定版的制作中,以及对某些幻想性场景的表现等。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动态 影像在意义表达和文本叙述上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除了制作动画片外,只能充当说明 性质的材料、场景的背景或内容的点缀等,没有反映真实世界或者说创造视觉真实感的 能力。电视影像的另一种是主要提供者是摄像机,特别是上世纪8 0 年代后期出现的摄 录一体机:一方面可以通过它对规定场景内图像和声音的记录,完成对现实世界的逼真 再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模型和外键、色键等电子特技手段,实现一些奇妙神幻的视 觉效果。“但这些只是对真实世界的简单变形或移位,还谈不上脱胎换骨的变化。” 3 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有真实感的影像就摆脱不了对真实存在原型的依赖。 数字技术的产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从1 9 7 2 年犹他大学的卡特马尔开发 的m o p 系统开始,数字三维动画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目前常见的三维动画软件有美国微 软公司的s o f t i m a g e 一3 d 动画软件、美国a v i d 科技公司的视频特技处理软件姒t a d o r 和m e d i a i l l u s i o n ,后期非线性脱机编辑软件d i s c r e e t ,加拿大d i s c r e c tl o g i c 公司 开发的f l i n t f l 鲫e 软件等。除动画技术外,数字技术还催生出许多子技术如数字虚拟 技术、动作控制技术、数字合成技术等,这些技术为影像内容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手段: 不仅能够模拟真实环境,甚至可以创造出超越真实的神奇视觉效果,极大的拓展了电视 作品的创作空间和创作质量。 除了再现甚至创造客观环境,数字技术还积极于创造信息传播的主体形象,这也是 此项技术在当下广受关注的应用行为:虚拟主持人。 图卜4 中国首位电视虚拟主持人的“言东方”图卜5 世界上首位虚拟主持人安娜诺娃 ( 以上均为资料图片) 7 虚拟主持人。虚拟主持人:虚拟主持人是继虚拟场景、虚拟演播室后又一虚拟技术的 应用,它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等技术发展的结果。从其出现的媒体来看可分为电 视虚拟主持人和网络虚拟主持人 就其播报方式而盲可分为实时和非实时虚拟主持人;以 其实现技术而论叉可分为基于关键帧动画的虚拟主持人、基予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主持人 和基于跟踪设备的实时虚拟主持人等。” 4 2 0 0 1 年3 月7 日,中国首位虚拟主持人的“言东方”正式上岗这确实是一位具 有高科技含量的“人物”,无论在业内外,他的光头都似乎比他主持的节目更受关注。( 我 国较早出现的电视虚拟主持人还有吉林电视台的t v n o 1 ,二者间关于谁是中国真正 的首位电视虚拟主持人的争论至今未果) 电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到,数字技术已基本完成对电视制作领域的数字化改造,但这些 还只是电视领域全面数字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实现电视信号传输和接收系统数字化。 近年来,我国数字电视信号传输和终端接受技术研究已进入成熟阶段,各种数字电视产 品已进入商业运作前期。同时,数字电视信号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试播成功; 数字有线电视广播率先投入商业运营。据2 0 0 6 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显示,截至 2 0 0 5 年底我国数字电视用户已达4 1 3 万户,比2 0 0 4 年增长3 倍多。 发展势头是好的,但困难依然存在。实现电视信号传输系统数字化就意味着一定区 域内的电视信号传播和接收系统需要全部更换。按照数字电视的要求,更换一家电视台 的现有设备需要1 0 0 万美元以上,数字电视机的售价多在万元( 人民币) 以上。仅以我 国而言,中国目前拥有电视台1 0 0 0 余家、彩电近2 亿台,其全部更换所需款额之巨大、 实施之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我国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全面开通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 走,模拟一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并存的现在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不仅是我国,世界 其他国家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电视数字化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打破区域界限,构建全球化的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网 络。这也是电视数字化的终极发展目标。作为国际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数字电视技 术的行业指标是否规范、不同研发机构的产品间能否彼此兼容,还直接关系到未来国际 间电视信号在传播交流过程中能否顺利衔接等重大问题。为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国际 奥委会规定:凡是申办奥运会的国家,其所具备的条件之一是;要有高清晰度电视的传 播。在韩国的汉城、西班牙的巴赛罗那、2 0 0 0 年7 月的澳大利亚,都有高清晰度电视的 试播。然而,从各国的时间表上看,大多数国家的高清晰度电视并没有形成产业化,这 主要是因为制式问题。而制式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与各国的国情、实践成本、广播效果、 信息保密都有着很大关系。而且一种传输体制一旦制定,就不能随便改动。数字电视的 标准制式的制定,既要允许技术上的改进性,又要有一定的兼容性。我国在制式上的研 究,就充分考虑了这些问题,与其他各国相比较,我国在传输体制上的某些技术是比较 先进的。 我国信息部于2 0 0 6 年3 月3 1 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术语 r 等2 5 项电子行业标准。这些标准均为推荐性标准,分为术语及试验方法、接口、机顶 盒、机卡分离和显示器五个方面。同时信产部称,考虑到当前相关产业状况,对该系列 标准中涉及显示器清晰度指标的数字电视液晶背投影显示器通用规范等6 项标准给 予过渡期,于明年1 月1 日起实施,其余标准自颁布之日起实施。而就在中国出台数字 电视技术行业相关标准的同时,世界信息产业组织对外声明要为数字电视技术产业制定 一个国际通用的标准。可见,数字电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工作,已不仅仅是科技领域和 电视应用领域的要务,更上升为国家政府行为,甚至由于电视传播在传播领域内的重要 地位,而成为了一项全球性的国际合作行为。 三、电视数字技术环境 电视数字化是电视自身技术的革新,从宏观角度上看,在当前这个各项技术近乎都 于穿行于数码之间的时代,自身的改变只是数字技术对电视领域的冲击冰山一角,更大 的冲击来自“电视”栖身生存的社会环境。 广义上而言,数字化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一切空间之中,它是指计算机( i t ) 领域的 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机械制造业、大众传播 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式的转变过程,以及用数字编码技术 从事实践创作等方面。牛津大学的安东尼史密斯( a n t h o n ys m i t h ) 曾明确阐述,“就 创造、存储和传播文本的方式而言,电予技术的影响贯穿了人类所有文化,毕竟文化的 著作和使用充斥了整个人类文明。” 5 1 9 9 5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 i t ) 教授兼媒体 实验室( i e d i al a b ) 主任狄格洛庞帝( n e g r o p o n t e ) 推出新作数字化生存( b e i n g d i g i t a l ) ,其中的前瞻性观点,引发了理论界的广泛思考。狄格洛庞帝认为传统的世界 贸易由原子之间的交换组成,如果说原子是构成物质时代世界的基本粒子,那么比特 ( b i t ,b i n a r yd i g i t 缩写) 就是构成数字化时代的d n a ,它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 社会的基本要素。狄格洛庞帝的一句“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 “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 出他们的心声” 6 ,使之惊为天人。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本身已不再是对所谓“电视信号”传输的唯 一途径,互联网的视频点播系统( v o d :v i d e o o n d e m a n d ) 、“网络电视”( i p t v :i n t e r n e t p r o t o c o lt e l e v i s i o n 互联网协议电视) ,3g ( 3 r d g e n e r a t i o n 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 通信技术) 手机技术之下的“手机电视”等数字技术新产物,都在努力的争取市场份额, 在极大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给“电视”带来了前所未有竞争压力。“电视” 的生存环境因数字技术的介入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电视”本身也必将在新环境的影响 和冲击下发生变化。“电视”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体系,在人类社会中分饰着技术产物、 传播媒介、艺术载体、产业实体等多种角色,因此,“电视”的属性不仅是“技术化” 的,还是“艺术化”的、“市场化”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电视”的每一个角色、 每一层属性都必将逃避不了数字技术环境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从制作工艺到传播方式、 9 从技术构成到理论内容、从艺术创造到市场运作。 1 9 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曾用富有诗意的语言 乐观的预见科学和艺术的未来:技术越来越科学化,而科学也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 麓分手,有朝一日又将在山顶逢。今天,这个预言正在电视领域中变为现实。 1 0 第= 章数字技术环境中再看电视传播基础理论 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后起之秀,其理论体系的建构时间更是显得短暂。尽管学 术界一度为“电视是否是艺术”而纷争四起,但论战双方都不曾否认电视与电影间存在 着共同之处:它们是迄今为止多种艺术形态或者信息传播方式中直接诉诸视觉、听觉, 自由地显示四维空间、具有四向度的动态造型手段,并将它们合称为“影视”。因此, 在电视发展的初期,电影理论无可选择的成为了的电视传播相关理论构建的参照和基 础。这也直接导致了电视在相当长的发展历程中,只能谦卑的站在电影身后。随着电视 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电视传播内容的极大丰富,电视逐渐显露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传播 理论体系中开始出现了针对电视本体特征进行研究的理论内容。时至今日,电视传播理 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分支众多、内容庞杂的理论体系。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为电视带 来了一次深刻的变革,电视传播理论也随之发生了并发生着变化再次印证了哲学中 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经典论断。 一、数字技术对电视传播领域的影响 通常而言,技术直接产生的影响往往是隐形的,是带有某种不可预期的魅力天然融 入在社会生活之中的,而不会以奏响号角或者鸣放礼炮来发出宣告。但技术的影响却是 长期的、持久的、深刻的,甚至将会为某些领域带来本质上的改变。纵观人类历史,每 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带来整个人类社会的熏大变革。数字技术在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表达 方式的过程中,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接受方式。这些变化都在信息传播的实 践活动中得到体现和放大,并直接表现为传播媒介自身结构的调整和内在机体的更变。 电视传播作为人类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亦是如此。 视角:美学 观点:电视本体属性受到冲击 美国卫特瑞网络新闻公司( v e t e r a nn e t w o r kn e w s ) 执行官亚当克莱顿鲍威尔 三世在1 9 9 3 年就曾对电视新闻编辑部门技术变化所引发的后果进行专门的研究。他认 为在电视领域最主要的变化之一是动态图像数字化后的可编辑性大大增强。通过数字视 频合成技术,可以将传达不同信息内容的画面整合在一起而不留痕迹,“总的来说,现 在已可以合成新闻事件。” 7 鲍威尔不无担忧的推断“数字暗房”技术可能意味着视频 图像状态下完全真相的终结。同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副教授唐汤姆林森( d o ne t o m l i n s o n ) 对此观点做出反应并表示赞同。饱写道“不久的将来,美国总统的声音可以被 制作得非常完美,就好像他说过了什么。但事实上,这可能从未发生过。因为数字技术 将完全可以达到记录、处理数字化样本声音的能力只需将总统声音的数字样本文件 1 1 输入到计算机里,在进行必要的重新排列就可以实现。”这些观点其实暗含了对电视新 闻乃至电视传播领域诚信度的警告:数字技术一旦成为某些群体操纵视频和音频信息的 工具,其后果将非常严重,甚至是可怕和灾难性的。 诚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电视新闻领域。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 们几乎在所有电视屏幕上出现的节目内容中部能找到被数字技术处理过的图像镜头。但 电视新闻的存在价值是基于自身内容的真实性,画面作为电视的主要的语言要素,其画 中内容的可信度也就成为了衡量电视新闻存在价值重要标准。比起新闻,没有哪一种节 目样式更能引起人们对电视传播诚信度的重视。 鲍威尔等人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而像是一个黑色预言,在3 年后得到证实。1 9 9 6 年美国弗及利亚州参议院选举大战中,参议员约翰华纳( j o h nw w a r n e r ) 雇用了一 位来自亚历山大市的广告顾问格雷戈史蒂文斯( g r e gs t e v e n s ) ,制作并通过电视播 出了一个对其对手,来自共和党的马克华纳( m a r kr w a r n e r ) 非常不利的政治广告: 马克华纳在一个政治集会上和原来的地方长官以及总统克林顿握手,并站在他们中间 微笑。而事实上,这次握手事件根本没有发生过。这只不过是史蒂文斯利用数字合成技 术制作的一段视频图像,他将马克华纳的头与真正的握手者的身体“连”在一起。 8 我们可能并不清楚两个华纳各自的政治立场,但却足可以认识到此数字合成事件所映射 的电视传播诚信危机的严重性。 电视传播诚信度,即电视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是电视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电 视本体的重要属性之一。 从电影诞生之日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影像属性的探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广角 镜头问世,摄影机因此可以完成对距离从半米到六七百米的对象的拍摄,并获得清晰的 画面效果。在这一技术影响了人们对摄影机表现力的看法,电影理论大师巴赞也因此相 信摄影机可以完整的表现生活,并提出了纪实美学理论,强调电影影像传达内容的真实 性。这一理论不仅被认定为电视影像的本体属性,在电视诞生之后,也被几乎是自然而 然的标在了电视本体属性的标栏中。正是由于这个“真实”的定义,电视顺利的成为了 传递信息的媒介新宠,人们接受它、相信它甚至依赖它。特别是当发生公众事件或政治 事件时,相对于报纸、广播包括现在的网络,人们更期待能通过电视得到信息、确认事 实,因为人们在心理上更加认同“眼见为实”。然而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强大“制造”能 力,将曾经自称只是一个录制和再现工具的电视,改造成为一个可以制造“现实”的工 具,让人们对于这种影像的“真实”产生了怀疑和思考。可以说,这是数字技术对电视 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 视角:传播学 观点:数字技术对电视传播过程产生影响 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针对电视的传播学理论研究,几乎伴随了电视自身发展 的全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关“互动”和“反馈”的强调一直存在,制作者们也在实 践中不断积极和努力的拓建获得受众反馈信息的途径,并将传者与受众间的“互动”引 1 2 入到信息传播过程中来,但从根本上说,就电视传播过程本身而言,模拟技术时期的电 视传播模式是单向度的。在这种电视传播模式( 以下称a 模式,即a n a l o g 模拟的首 写字母) 中,“互动”是作为丰富节目内容的方式存在和实现的:比如综艺节目中对观 众情绪的调动;访谈节目中观众与嘉宾间的对话交流。但当节目制作完成,作为信息编 码从传播途径中被发送出去以后,“互动”交流就基本结束了。传播路径终端的受众面 对这些信息时,能做的“互动”行为似乎只有一个,“看”或者“不看”,即“接受”或 者“不接受”。这种行为带来的直接“反馈”信息就是“收视率”,收视率是电视信息传 播者最希望获得的一种反馈,它是某一传播行为效果节目存在价值的最直接、最重 要的评判方式。 受“互动”存在方式的影响,a 模式中的“反馈”在传播过程中的体现似乎不那么 明显。除了某些现场制作类的节目可以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受众的情绪反馈外, 更多电视信息传播的“反馈”只能当自我传播行为全部完成后,通过其它大众传播、人 际传播、人内传播等传播行为才能获取,比如刚刚提过的收视率调查数据;观众来信; 通过其它媒介( 如报纸、杂志) 发表的批评性文章等。因此很多时候,传者是“后知后 觉”。 网络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有效的改善了a 模式电视传播中的“互动”状况, 手机短信和b b s 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节目当中。受众对电视传播的“互动”行为开始 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实现。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听到主持人在转述观众刚刚发 来的信息;或者在屏幕下方的滚动条上看到来自自己这一方的“话”,令人愉快的是, 这信息的发送者可能就是“你”自己。按照福柯的理论,话语作为基本的文化符码,统 一控制着认知,是一种无形而有巨大能量的权利。人们的话语直接参与到传播过程中, 表现着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在上升,也说明他们对传播效果的能动作用在增强。这 意味着电视传播过程中话语权正在改变并可能被重新分配,这种改变潜藏的力量是无限 的。也许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早期,会有人坚持将受众话语权的介入理解为一种简单的“参 与”,但是现在,却几乎再也没有谁能这么说了。为什么?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再次提 起2 0 0 5 年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比赛:受众话语权的力量几乎一种爆发的状态在 这次传播行为中显示出来。评委以往话语权的绝对拥有者第一次感觉到自身力量的 单薄,疯狂激增的短信数量成为决定此次传播内容最终结果的权威力量,不管这数字背 后的行为主体自身的属性如何,这数字都无可否认地成为了受众话语权强大力量的完美 体现。 图2 1 超女冠军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亚洲版) 封面 更重要的是,这种力量为此次电视传播过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惊人的“反 馈”,这反馈来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 0 0 5 年0 8 月2 2 日新华网转发了一篇名为权 威访谈:超级女声,一场美学民选的预演文章,受访者是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社会 学所研究员李银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和上海大学 教授、文化批评家朱大可。 9 其中,喻国明这样说:超级女声至少是近年来社会文化 领域最值得关注的一个标志性现象,它标志着大众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的打破 精英文化是惟一的,而大众文化是兼容并存的,所以这是游戏规则的深刻改变,我们要 适应这样一个改变。同时,超女冠军更被视为东方受众话语权力崛起的标志,受到西方 传媒世界的关注,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当年年度亚洲英雄人物之一,成为2 0 0 5 年1 0 月3 日美国时代周刊( 亚洲版) 的封面人物( 图2 1 ) 。此外。对赛事参与者们 的服饰装扮、气度风格的迷恋和模仿,是受众参与“互动”的同时完成的“反馈”信息 表达,是诸多“反馈”中最直接、最生活化的一部分。如此影响深远意义深刻的传播效 果,是以往电视传是不多见的。 然而这只是数字技术以环境因素作用于电视传播过程,是数字技术对电视传播影响 的一个方面。数字电视本身的特性也注定会改变既有电视传播模式。 数字电视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甚至 设定。以我国深圳市目前试播数字有线电视的情况为例:深圳数字有线电视是以数字信 号进行传播,借助机顶盒的信息转换功能,整合电视、广播、资讯、点播等功能于一身 的信息传播服务综合体。开机后首先进入的不是节目画面,而是服务项目主页类似 网站的首页,这里提供的其实是受众能在数字电视接收设备上运行的交互式应用程序,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收看电视、收昕广播、查询深圳本地生活资讯( 如气象预报、交 通线路、房源信息等) ,或者选择“点播”。“点播”类似于信息超市,提供的信息类别 有电影、电视剧、新闻周刊等,每2 4 小时更新次内容,提供视频点播( v o d ) 或准视 频点播( n v o d ) ,即所有内容均可由用户在全天任何时段自由点播甚至设定预约时间定 时收看。这是电视传播中的新型接收方式,处在信息接受端的受众对信息有了更多选择 的余地,可以对部分内容的接收方式作出个性化设置。在这里,“互动”不再是需要受 众作出情绪反映的互动,而是将部分信息服务的提供方式交给用户制定;不再让信息接 收者只能单纯的、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空间来容纳他们的个人 意愿,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支配地位。 中国深圳数字有线电视是对数字技术的交互功能的初级应用,在数字电视技术更为 发达的北美地区,人们正在尝试着与过去迥然不同的电视信息接收方式。蒙特利尔和加 拿大本土的电视观众可以在每天晚上选择他们自己所感兴趣的新闻报道,观众们甚至可 以作为“蒙特利尔加拿大曲棍球比赛”节目的首席导演,选择不同的摄象机角度,并随 时根据自己的意愿播放。 1 0 这种数字交互功能的特点和优势是针对同一主题,提供 更多平级信息,使受众通过对信息做出个人化选择的方式,参与并最终完成电视信息传 播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相比于过去的电视传播接受方式,数字交互功能为电视传 播带来的改变具有颠覆性的意义。这也将是数字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 1 4 视角:符号学 观点:叙事规则“离散”化 如果将数字技术看成一个生命体的话,那么“数字信号”应该就是构成这个生命体 的细胞单位。数字信号自身的“离散”属性,使得数字技术也带有这种非线形的特征。 数字技术对信息的非线性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对传统信息构建方式的离散化,是对信息 表述规则的离散化。从符号学意义上说,这是对叙事规则的“离散”化。数字化的非线 形叙事结构打破了故事的时间结构,时间在非线性的叙事过程中被迫终结。 被视为当代英语世界里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弗雷德里 克詹明信( f r e d r i cj a m e s o n ) ,又译杰姆逊,在研究后现代问题时认为,相对于现代 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从传播方面看具有两个特征“现实转化为影像、时间断裂为一 系列永恒的现在”,而这两个特征均与符号的本体问题有关。詹明信指出,由于影像或 符号的无所不在,一种新的时间体验随之发生:“那种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连续性的感觉 已经崩溃了,新时间体验只集中在现时上,除了现时以外,什么也没有。” 1 1 系于时 问链上的历史感随之消失殆尽。一切存在看似处在流变不居的转化中,其实却己停滞在 断裂的、离散的永恒的当下。在时间发生断裂的时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