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论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审美特征.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审美特征.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审美特征.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审美特征.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论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审美特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豫铷- 隆弱鲷 ,文人,* i 重声明、研呈乞学蠢? 文,是长人强导”币e 捣宁h 独立迸i 研究研取得的成幂、1 除文中已经注明;i 用的n j 名卟,铷 论f 、下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曳果 对本文的研究在做幽重要蠢撒的,f - 人和集昝,均已在文中以啊t 方式栝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多作者签名 套旅 日 期:她三生乏舅- 关于学位冷文使用授权白勺芦明 奉人完全,解贵。n 大学有羲体留。使用学桂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缳留或向国謇看关部j 或机啕送交仑丈的复印j 中和申j 于 j t ,五,许论气被量阅和鸽闭;本人凡权贵州火掌可j “午夺:i 位汔 叉戢全部或部分亢吝编入有关数薅库进行检索,可以栗,t 。影印 i 。;印或其他复制哥- 段倦存论文乖0 鲔本鹫位论文 i ,录窖t 台戈在辫密后庄遵守此规:定 仑础分签名= 套狠导 签名:c 盟悭一? 。! 圭i 篓 论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审美特征 摘要 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苗族的民族性的集中体 现。它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交流作用,真实地反映了苗族人民丰 富多彩的生活,表达了苗族人民的心声。作为苗族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黔东 北地区的苗族民歌的民族风貌保存得较为完整,堪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但 迄今却少有人涉及。本文旨在对它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探讨其独特的审美特 征。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目i l l s 已搜集到的书面( 手抄本) 和口头流传 ( i t t 野调查) 的黔东北地区苗族民歌,从表现内容着手对其进行了梳理和分类。 第二部分从黔东北地区苗族民歌的结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入手,分柝了它的 三个审美特征:唱词结构与自然生态的完美应和心物感应的同构美;为生命 本质的自由而痛诉逆境中彰显的悲剧美:重复中寓变化,变化中藏执着 歌曲旋律中的朴素美。第三部分针对黔东北地区苗族民歌独具的审美特征,探索 其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黔东北苗族民歌正是这种与自然生态相契合的精巧的唱 词结构、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积淀和朴素的音乐美三位一体完美融合的艺术形 式。 关键词:黔东北苗族民歌审美特征 b yg u i z h o un o r t h e a s tm i a o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f o l ks o n ge s t h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b s t r a c t 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f o l ks o n gi so n ek i n do f a r t i s t i cf o r mw h i c hi nt h e m i a o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c u l t u r ei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ti sm i a o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 sn a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e n t r a l i s mm a n i f e s t s i ti sg e t t i n gu pt h e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d i o s m o s i s i n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p e o p l e sl i f e ,h a dr e a l l yr e f l e c t e d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 m i n o r i t yp e o p l e sr i c h l yc o l o r f u ll i f e ,e x p r e s s e d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p e o p l e s a s p i r a t i o n a s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m i n o d t yc u l t u r ei nm a g n i f i c e n tr a r ea n db e a n f i f i l l f l o w e r s ,n o r t h e a s tg u i z h o u sm i a o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f o l ks o n gn a t i o n a ls t y l ep r e s e r v e c o m p l e t e l y , m a yc a l l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t h ec u l t u r et h e “l i v i n gf o s s i l ”,b u t a c t u a l l yv e r yw e f ef e ws o m ep e o p l et oi n v o l v eu n t i ln o w t h i sa r t i c l eg o a li si nc a r r i e s o ni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t oi tw h i c ht h ew h o l eg r a s p s ,d i s c u s s e si tt oh a v et h eu n i q u e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f u l lt e x t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b e g a nf r o m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c o n t e n tt oa tp r e s e n tn o r t h e a s tg u i z h o u sm i a o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f o l k s o n gw h i c hc o l l e c t e dw r i t t e n ( h a n d - w r i t t e nc o p y ) a n do r a ls p r e a d s ( f i e l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t oc a r r yo nh a sc o m b e dw i t h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a n a l y z e sn o r t h e a s tg u i z h o ut h em i a o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f o l ks o n gt h r e ee s t h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t h i r dp a r th a sd i s c u s s e dt h es o c i a lh i s t o r yr e a s o nw h i c ht h e s et h r e e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o r m n o r t h e a s tg u i z h o u sm i a on a t i o n a lm i n o f i t yf o l ks o n gi s t h ee x q u i s i t es t r u c t u r e , c u l t u r a ls p i r i ta c c u m u l a t i n gw i mt h es i m p l em u s i cb e a u t i f u l p e r f e c tu n i o n k e yw o r d :n o r t h e a s tg u i z h o u m i a o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f o l ks o n g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4 前言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一个有较大影响力和极具生命力的民族。其 地域分布广阔,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四川以及云南等省份。苗族人民勤劳勇 敢、心灵手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 化,如银饰、刺绣、蜡染、铜鼓、芦笙、舞蹈等艺术创造,无不以其独特的审美 价值而为世人所称道。在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之中,苗族民歌无疑是一种独 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交流作用,用艺 术的手法来记载历史、表达情感、抒发志向,是苗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 缺的部分,也是凝结和支撑这一族群的独特文化形式。本文探讨了具有一定代表 性的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审美特征,着力挖掘它的审美价值,对苗族文化的传承、 保护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苗族人民善于触景生情,遇事而歌。无论是在盛大的节日集会上,还是在热 闹的婚礼酒席间,无论是在田边地角的劳动耕作中,还是故友亲朋久别重逢的时 刻,都要以唱苗歌来抒发情怀。苗族民歌植根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内容 极为丰富,语言质朴无华,思想刚健清新,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蕴藉着苗 族人民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审美评价,体现了苗族人民朴素的审美意识和美学 观点。不同的民族生息在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历史经验、生产 方式、宗教信仰、艺术传统、语言习俗等,这些差异必然会反映在该民族的歌谣 中,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苗族的古文字早已失传,数千年来, 这个古老的民族一直是用神话、传说、尤其是歌谣来完成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创 造属于自己的文明。他们不但用苗族民歌来交流情感、抒发志向,也通过苗族民 歌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授生产劳动的经验、组织协调社会生活。对他们来说, 苗族民歌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歌谣,而是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苗族历史、 哲学和伦理的复合体,通过这个复合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苗族在各个时期的 生产生活的图景,看到他们的悲欢离合,看到历史在这个民族身上留下的深刻印 记。 黔东北苗族民歌分布很广,本文主要是以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苗族民歌为研究 对象。松桃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东临 湖南省花垣县和风凰县,南接本省的铜仁市与江口县,西连本省的印江、沿河二 5 县,北靠重庆市的秀山县和酉阳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也是这个地域中 唯一的苗族自治县。之所以选择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苗族民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 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松桃苗族自治县是一块苗族文化极其丰腴的土地。由于社会、历史及 地域的原因,该地区苗族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保存较为完整,这种特征反映在苗族 民歌中,使松桃苗族民歌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松桃是一个苗族自治县,全县总 面积3 4 0 0 平方公里,总人口6 5 3 万。苗族占了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其 气, 一“ , 分布遍及全县,主要聚居在牛郎、盘信、世昌、城关、大坪和长兴等区,是松桃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和最广的一个民族。或许是因为地处偏僻的贵州东北陲 的缘故,大山的天然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松桃苗族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界文化对它的同化。时至今日,松桃苗族仍然较为完 整地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服饰、风俗、生活习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在 他们的民族文化之中有神奇的苗族傩戏、有堪称中华百绝的“上刀山、下火海” 的苗族民间绝技、有骠悍激越的苗家狮舞、有威猛雄健的苗家四面鼓而苗族 民歌则将本民族的历史经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及各种艺术精神和形式融汇于 其中,民族风味保留得较为原始和完整。这使得黔东北地区的苗族民歌能够从整 个苗族文化的大背景中突显出来,作为苗族民歌的典型,具有了研究的价值和意 义。 第二,研究黔东北苗族民歌,是黔东北苗族民歌在世界多元文化寻求平等对 话的浪潮下,争取保持自身的独特性,真正实现与异质文化的互补、互证、互识 的迫切需要。在本文中作为苗族民歌典型的黔东北苗歌,蕴赭着苗族独特的文化 意识和价值观念,不仅给苗族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矿 藏,而且也给民族学、文化学及美学的研究提供了意义深远的课题。黔东北苗族 民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折射出了黔东北苗族人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这种审美意识只是尚不成熟、尚不明晰的某种对美的追求,很容易随着现代经 济浪潮的冲击而日趋衰落。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随着大山的屏障逐渐被 现代文明的洪流撤除,习惯了迁徙的苗族难以在借助大自然的藩篱来屏蔽外来的 干扰了。”不仅如此,“歌意识的淡化与对汉族文化的兴趣正成鲜明的对比增长, o 张晓松、万水林苗族的歌走出汉族诗话语广东教育学院学报c j 1 9 9 6 0 4 6 歌的精华的传承者大部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后继者无力,不会歌的年轻人正日渐 增多,这是歌的危机。”o 如果不予以重视,势必会造成苗族文化的失落。因此, 挖掘黔东北苗族民歌中的审美特征,并追溯这些审美特征形成的的社会历史原 因,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大家知道,审美特征的研究是文艺美学的个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张扬民族个性和发扬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有效手段。比如,黔东 北苗族民歌的唱词结构竟然和一株植物的生长形态完美应和,这揭示出了苗族人 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洞察达到了精致和神秘的高度,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哲 t * 学思想的最完善、最具体的审美体现。又如“为生命本能自由而反抗的悲剧美” 这一审美特征,深刻地揭示出了苗族人民世代追寻的“自由”,并不是权利的争 夺,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境界中的虚无飘渺的存在物,而是生命本质的自然发展的 基本要求。最后,黔东北苗族民歌旋律所体现的原始质朴美也向全人类显示了苗 族人民为了保持自身的“民族性”,躲避外族文化的同化,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 求生存求发展,经历了极大的苦难,才能使如此执着的、原始的、具有民族价值 的东西保留下来,在今天仍能焕发出光彩。因此,认识苗族民歌的独特价值,强 化它的特点,在以不放弃自我为代价的情形下,有效地使它参与到文化转型的大 潮中去,这正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 第三,黔东北苗族民歌的研究相对薄弱,未能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对苗 族民歌的研究在解放后就有人开始涉猎,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相继整理、翻译 和出版了一大批著作。主要有:苗族古歌( 田兵等选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出版) 、苗族史诗( 马学良、今旦译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 9 8 3 年出版) 、 苗族古歌( 燕宝整理译注,贵州民族出版社1 9 9 3 年出版) 、开亲歌( 杨通 胜等搜集整理翻译,贵州民族出版社1 9 9 1 年出版) 、中国苗族古歌( 石宗仁翻 译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出版) 、中国苗族诗学( 罗义群编著、贵州民 族出版社1 9 9 7 年出版) 、苗族巫辞( 麻勇斌著,台海出版社1 9 9 9 年出版) 、苗 族理辞( 吴德坤、吴德杰搜集整理翻译,贵州民族出版社2 0 0 2 年出版) ,等等。 这些成果为黔东北苗族民歌的研究是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然而,黔东北苗族民歌 的研究却至今仍停留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偶有涉猎的理论探讨上,尚未有人对它 。张晓松、万水林苗族的歌走出汉族诗话语广东教育学院学报e j 1 9 9 6 0 4 7 的审美特征作专题的研究,因而本选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第一部分,介绍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基本情 况,对该地区的苗族民歌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其风格、功能和意义:第二部分, 论述了黔东北苗族民歌的三个审美特征:1 、唱词结构与自然生态的完美应和一 一心物感应的同构美,2 、为生命本能的自由而反抗逆境中彰显的悲剧美,3 、 重复中寓变化,变化中藏执着歌曲旋律中的朴素美三个审美特征;第三部分, 主要探讨了黔东北苗族民歌审美特征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黔东北苗歌概况 在黔东北苗族人民的生活中,苗族民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论男女老幼 都会唱苗歌、都爱唱苗歌。对他们来说,苗歌已经是同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生活化了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交流方式。黔 东北地区的苗族民歌,内容丰富,异彩纷呈。我们可以从广义的角度将其分为古 歌、叙事歌、祭祀歌、交际歌、生产劳动歌、婚嫁歌、情歌和儿歌等几种类型。 l 、古歌:有些民族将本民族的古歌称为“古根”、“根的歌”。它是各民族口 “砖,j : 5 头创作和流传的古史歌,具有神话的性质,它的产生和流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 史时期。黔东北苗族古歌是黔东北苗族人民对本民族在远古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斗 争历史的记录。这种古歌主要是以一种接近于说唱的形式来表现的,一般是中老 年人在室内演唱,而听歌的对象则主要是年轻的下一代,带有很大的叙述性和教 育性。其主要作品有开天辟地歌、射日月歌、迂徙歌、分宗分房定居歌 等等。开天辟地歌和射日月歌属于创世型的古歌,叙述的是古代社会天 地一片混沌,没有白天黑夜,亦无春夏秋冬,空气稀薄、气候炎热,生存条件十 分的恶劣。于是,人类的祖先一盘古和南火劈开了天地,又制造了日月星辰, 重新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人类才得以继续繁衍生息。这些故事反映了苗族先 民在远古时期对自然现象的初浅认识,符合人类的发展规律;迁徙歌和分 宗分房定居歌记述的则是苗族的先民们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屡受外族 欺侮和战争的困扰而多次被迫迁徙,途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是苗族人民始终团 结一致,不畏艰险,最后,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来到了蓼皋( 即松桃县所在地) , 分宗分房在四面八方定居下来,开发武陵、梵净山区,艰苦创业,追求幸福美好 的生活。这些古歌生动地记载了古代苗族人民的生活情形,是一部形象化了的苗 族历史。黔东北苗族人民,在一些大型的祭典活动或者是接亲嫁女的喜庆场合中, 都要对古歌进行唱诵,让大家都牢记自己民族所经受的深重苦难和顽强战斗的历 史,以此强化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后人奋发图强。 2 、叙事歌:叙事歌是松桃苗族人民以真人真事为基础、集体创作、口头吟 咏传唱的故事歌。一般都有较长的篇幅、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极其生动的人物形象, 故事性较强,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如石柳邓、阿贵和雅莲、鸡根歌等作 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记述了苗族人民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反抗斗 9 争。石柳邓全诗长达三百多行,叙述了清代乾嘉苗族起义斗争的故事,以历 史真实为基础,塑造了苗族起义领袖石柳邓以及吴八月、石三保和吴半生等英雄 的艺术形象,叙述了起义的原因、斗争的过程、胜利的喜悦以及最后内部有人叛 变,投靠清军,出卖起义领袖吴八月的情况,以及吴八月遇难之后,石柳邓领导 起义军继续坚守坪拢寨的经历和最后石柳邓牺牲、起义失败的经过,悲壮豪迈, 充分表现了苗族人民对于起义军领袖和起义军的无限敬仰和崇拜,将他们的英雄 事迹,编成歌来世世代代传唱此外,长期以来,苗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催生 一 7 t 呵 了一些新的作品,如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由苗族歌手根据汉 族故事的主题和内容用苗语来编唱的笛歌,生动感人,颇具民族特色。 3 、祭祀歌:祭祀歌是苗族人民在进行祭祀活动时所唱的歌。这种类型的苗 族民歌受原始宗教的影响很深,通常都伴有一定的祈祷目的,如祈年、禳灾、告 祖、求福等。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苗族人民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巫文化, 黔东北地区的苗族人民和其他地区的苗族人民一样,认为万物有灵,万事万物, 无不操之于神,所以崇信鬼神,且名目繁多,传说有三十六神,七十二鬼,相应 地也就有各种名习的祭祀活动,据统计有七十多种。在松桃苗族人民的生活中, 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有“农涅”、“颇果”、“然戎”、“布钩”等。“农涅”则是松 桃苗族人民生活中最隆重、耗费最大的一项祭祀活动,“农涅”是茁语,即吃水 牛的意思,其内容和目的是要杀一头水牛来祭奉祖先,祈求家道兴隆、人丁兴旺、 五谷丰登。在“农涅”这种祭祀活动中,杀牛是高潮阶段,牛一旦被杀倒在地, 主家事先请好的歌手,即跳入场内,脚踩牛头,引吭高歌。于是,四方宾客应而 歌之,男女青年伴着歌声,翩翩起舞,一片欢腾,达到了“农涅”的最高境界。 4 、交际歌:交际歌是苗族人民在迎宾待客、走亲访友等一些社交场合中所 唱的歌。苗乡村寨,多是聚族而居,作客和待客都被看作是全寨人的礼仪活动。 一家有事,全族相帮,一家有客,全寨相待,这是一种沿袭已久的习惯,体现了 苗族人民特有的热情和淳朴。在立屋造房这样一些喜庆场合中,主人家都一般都 要请歌手来对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所以对歌是这些活动中一个十分重 要的内容和环节。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认为客人看得起自己才会来 家作客。所以,对待客人,无不罄其所有,热情接待。在客数回家的路上,寨上 的青年男女还要在村头路口设卡,挽留客人,客人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唱:“你 不要留我哟,还是让我回去好,留我你又要杀个鸡,还要五六碗酒招待我。”。主 人一方就唱:“招待不周我过意不去,特邀你再回来,我的援柜中还有肉,壶里 还有待客酒。”罾如果一方唱了而另一方不答而走,人们都要笑为失礼。 s 、婚嫁歌:婚嫁歌是指在举行婚嫁仪式时所唱的歌。有哭嫁的、有赞美的、 有祝福的,还有父母对即将走进婚姻的儿女的淳淳教导的歌。按照风俗习惯,苗 族的结亲嫁女是很热闹的,哪家接亲或者嫁女,事先必须找好一两名歌手,到了 接亲嫁女那天,进行对歌,喝酒吃饭要唱,晚上要唱通宵,有的则要唱几天几夜。 + 。 “。 、? 7 内容一般都是赞颂公婆,赞颂岳父岳母,赞颂媒人,赞美新郎新娘以及祝愿新人 美满幸福等,朴素、优美、感情诚挚,富有积极意义。比如苗家姑娘出嫁前一夜, 父母要对姑娘唱隔离歌,内容大多是惜别和教育女儿要善待翁姑等:“大门栏边 撑开伞,遮挡不吉祥的事物;筛子上面走过去,不如意的事鄱筛掉。休怪爹娘把 你嫁,皇帝的女儿也嫁人;秧子不分不结籽,鸟儿离娘才能飞。侍奉公公像待爹, 侍奉婆婆像待娘,舂米要把鸡群赶,挑水要爱惜水缸。”。 6 、情歌;情歌是指各民族青年男女以爱情为题所唱的民歌。情歌在我国各民 族中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和其他民族的情歌相比, 苗族情歌更具特色,这是因为,苗族青年男女的在恋爱过程中,一般是通过对口昌 山歌来表白一i l , 迹的。在黔东北地区,唱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 他们通过公开的社交活动结识后,往往采用对唱山歌的方式来沟通思想和增进互 相的了解。对歌开始时,一般都是些公式化的套歌,如见面歌等。到唱到意欲攀 结,相交成伴侣的歌以后,女方就要唱盘查歌,盘查男方是否已有朋友或者是家 室。要在确定对方无家室或朋友后,才会表示是否同意对方的请求,并找到有威 望的寨老或者族长为他们作担保,女方这才正式答允了对方的要求。这时女方往 往会唱:“我答应了你的请求,我们成了伴侣,往后我忙活路你帮忙,你的鞋脚 破了我来缝补”。然后双方还要唱自己得到良伴后的喜悦和幸福的歌,并用歌词 o 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 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 9 8 5 1 5 o 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 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 9 8 5 1 5 固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 m -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 9 8 5 1 7 o 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 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 9 8 5 1 9 表示要把双方所唱的歌拴在一些不朽的物件上,如传说中的桫椤树或一些名山名 城,以示天长地久,忠贞不渝。从苗族青年男女以山歌为媒介额的恋爱过程和山 歌所表达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歌词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并以歌者的语言词汇 和生活积累以及感情程度而定。黔东北苗族情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初 会歌:包括问姓歌、讨糖讨粑粑歌、结伴歌、约会歌。这是青年男女初次相会时 所唱的歌。一般在赶场来去的路上,由男子主动接近对方,试以各种接口搭话, 所以蛾谬歌和讨擎粑粑歌,以及互查根底的问姓歌由于歌唱者双方都还 陌生,歌词一般比较委婉,饶有风趣,显出了那种曲折、羞怯的思想感情。一番 歌唱之后,对对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是异姓,有意的话,便可以再深谈下 去,如果是同姓,便作礼而别( 苗族同姓不开亲) 。赞美歌:是青年男女双方 互相赞美和表示愿意谈情说爱的歌。如赞美对方长得美丽或英俊,唱歌唱得好, 聪明灵巧,打扮得漂亮,等等,对方彼此对唱,越唱越深情,越歌意越浓,互相 吐露真情,便唱求爱歌。送别歌:送别歌是歌唱男女聚会又分离时依依不舍之 情的歌。思念歌:是双方有了感情,互相尊重和体谅,以后同复一日,情谊深厚, 依依不可离,思念日益加剧的歌。这类歌热情奔放,情深意切,柔肠百转,催人 泪下。盟誓歌:到双方情谊更深的时候,一只不见,如隔三秋,心中深情,难 以言表,于是就要唱盟誓歌,以表心迹,一般是以天地日月星辰来作见证,这是 黔东北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过程中必经的环节。私奔歌:苗族青年男女通过对 歌自由相恋,到欲结为夫妻的时候,不想搞那一套吹吹打打的繁琐礼仪,于是以 私奔的方式简单结合。或是因为门户悬殊、某一方父母尤其是女方的舅家( 舅权 婚姻) 对婚姻的干涉,他们要冲破这样的羁绊,追求终身的幸福与快乐,也往往 采用私奔的方式来结合。恩爱歌:这是夫妻在经历了一年的辛苦劳作之后,终 获丰收,而爱情的果实业也成熟,四溢的芳香令人沉醉,回想起相识以来的艰辛, 展望起共同生活的美好前景,缠绵温存的歌。 7 、劳动生产歌:劳动生产歌是反映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歌,它的产生可以 追溯到远古时期,劳动生产歌所反映的是生产过程、生产经验和劳动中表现出来 的某种情绪。黔东北苗族民歌中的劳动生产歌,是黔东北苗族人民在地头田间进 行劳动耕作时所唱的歌,即景生情,歌词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的热爱和对幸福 生活的憧憬,也有对家乡美丽的自然风景的热情赞美。 1 2 8 、儿歌:儿歌“是劳动人民及其子弟在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 里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前提下,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所创作并长期流行于儿童中的一 种口头短歌。”松桃地区的儿歌,因流传地区不同,所以各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其作品主要有萤火虫、喊月亮、烟子烟、入若要骂我、请蚂蚁吃席、 喊蜻蜒,瓢羹雀等等。这些儿歌的主题鲜明,思想健康,民族特色浓郁, 题材多样。如:“青山青,河水明,人若骂我,我必骂人。”这首儿歌表现了苗 族儿童的性接和社会哲理,其他的如萤火虫、喊月亮等,则表现了儿童的 天真活泼,饶有风趣。 9 、节日歌:节同歌主要是解释茁族节同的来历、描述节日的盛况以及表达 一些美好的愿望,例如新年歌赞美新年,祝福家家发财兴旺,老年人添福添寿, 优美淳朴,振奋人心。节同歌主要有新年歌、四月八歌、七月赶秋歌等, 这一类歌的唱词短小,四句、六句或者八句即成一首。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类型的苗歌,那就是祝词和理词。祝词,是祝贺的话; 理词,就是讲道理的话。祝词和理词,属对衬旬,用朗诵形式表现,一般不歌唱, 但有一定的韵脚。祝词,主要对欢庆节日,庆祝丰收,立屋造房,接亲嫁女,生 儿育女的祝颂,只有颂扬,没有批评。理词则不同,有专门颂扬别人的,也有专 门据理批驳别人的,如求亲理词,请媒人求亲,颂扬的言辞居多;而纠纷 理词中的双方理老在互相辩论时,因为要据理驳斥对方的论点,所以有贬低对 方的措词。但理词中有大部分的内容是属于教育性质的,是从苗族社会生活中提 炼出来的具有哲理性的事物,有反有正,对苗家人对后代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情 操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黔东北苗族民歌优美、通俗、质朴,它是黔东北地区苗族人民重要的精神食 粮,犹如山间的清泉,淙淙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苗家人。 二、黔东北苗歌的审美特征 苗族人民将本民族的歌谣称之为“g h o bs e a d ”,即“莎”。它作为苗族的民间 艺术形式,是苗族这一社会群体的思想、情感、生存状况、生活习俗以及审美意 。 钟敬文民问文学概论 m l 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02 7 5 审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 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 9 8 5 6 3 识的综合反映。黔东北茁族民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传承、发展与完善中, 形成了自己特定的风格,在唱词结构、思想内容及旋律曲调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 特征。 1 、唱词结构与自然生态的完美应和心物感应的同构美。 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唱词结构最为独特之处是唱词结构与自然生态高度的、完 美的应和:唱词的每一种结构单位和具体结构方式都与自然界中某一种植物的生 长结构应和,或者说唱词结构在形式上与某种植物的外形极为相似,彰显出神奇 r , 。 的艺术魅力。苗歌中最小的结构单位是“颗粒”,然后依次为“枝”、“盒”、“株”、 “列”、“门”,最后合聚为宏大的“壁”,层层递进,气势恢弘,别具一格。诗歌 的“颗粒”,苗族人民称它为“曲o bl e bs e a d ”。颗粒作为苗歌中最基本的结构单 位,承担着造句的重要任务。它的作用相当于汉语言文学中的“言”,中国古代 诗歌有七言和五言之分,七言诗歌,七字为一句,五言诗歌,则五言为一句,工 整简洁,配合诗歌的韵律而形成了诗歌的形式美。“言”在这罩的含义是很明显 的,即一个字、一个音节。黔东北地区苗族民歌一般是七言成句,也就是说,是 由七个小颗粒构成一个基本的短句,这和黔东南地区流行的五言旬式是有区别 的。偶然也会有特殊的情况,出现多言或者少言的唱词,但是一般不会超过两个 音节,而且这多言或者少言的唱句,必须要放到这首苗歌的开头部分。值得我们 注意的是,我们说七言成一句,但这个“句”,在松桃的苗歌中有了一个极富韵 味和美感的名称“枝”,即“曲o bz h u a n g ds e a d ”。七个小颗粒排列在一起, 形成了苗歌这株植物上一个最小的枝桠,抽象的结构方式因为苗语中对结构单位 别有意味的称呼而变得形象、具体和生动。如:“a dd u tj mg o u lj i dg a n g s d e x ”这是流传在黔东北地区的立屋歌的第一句。这样的一个短句就是苗 歌中的一枝,它由七个小颗粒a d 、d u t 、j u l 、g o u i 、j i d 、g a n g s 、d e x 构成, 七个颗粒就如同七个饱满的小骨朵一样,按照语言的逻辑而排列起来,构成一枝。 “颗粒”与“枝”,相较于汉语言文学中的“言”与“旬”,在其本质和作用上并 无区别,但苗族人民却给予了它们全新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名称,既形象地表明 了诗句的内在结构关系,又反映了黔东北地区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苗歌的 。腾继承松桃苗歌集成( 手抄本) 1 4 艺术结构方式与自然生态的密切联系,由此可见一斑。 一株植物由若干个小枝桠构成,没有这些小枝桠,也就没有这株植物。丽这 些小枝桠离开了植物的整体也是无法存活的。所以,在黔东北地区苗族民歌中, 像上述的这样单独的一枝歌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仅仅是构成苗歌的一个基本的 句子。比“枝”更大的结构单位是“a dt e a xs e a d ”,意为“同一枝节上的诗句”, 汉语通常称之为“盒”,更为通俗点的称呼是“说唱句”,它是苗歌中能够独立存 在的最小单位,一个说唱句由若干个枝构成,但至少要两枝才能组成一个说唱句, “:”“ 一。警 其他的还有三枝、四枝、六枝和八枝等等多种形式,两枝构成的说唱句称为两角 莎,三枝构成的则称为三角莎,以此类推。现在在黔东北地区广为流传的苗歌一 般都是两角莎和三角莎。在黔东北苗族人民看来,一个说唱句之中的诗句,好比 是并生于一个大枝条上的小枝桠,枝与枝是并生的,并没有从属的关系,相互之 间也无需押韵。例如立屋歌中的一个说唱句:“h o n g sr a n g x j i xz a lg i xb o bc e a t g sm e u ti i xz a li i xb o bd e n t d 。”o 又如诱惑歌:“b i dg h e u lh o th o bz e i xb i a n bb i a n t , h o bn z o dh o bh o tb i dg h u e lr o u b d u te i td e u tn e x j i bk h a n g dn z o d 。”。这两组句子分 别是是两首苗歌中的一个咏唱句,前者是两枝构成的,属于两角莎;后者是由三 枝构成的,属于三角莎。无论是在两角莎还是在三角莎中,在一个说唱句中,枝 与枝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押韵的要求。如立屋歌中的两旬,其韵脚分 别落在t 和d 上,而后一首情歌中,咏唱句中的3 枝,其韵脚分别为t 、b 、d , 可见,同一个说唱句中的诗句,并不需要相互押韵。 黔东北苗族民歌中的说唱句,如同汉族诗歌中的一个小节一样,虽然相对独 立,但其本身并不能作为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完整诗歌而存在,所以在茁歌的创作 中,需要有更大的结构单位来完成它的构章,这个比说唱句更大的结构单位就是 “株”,苗语谓之“z h u s ”,一株歌通常由2 个或者2 个以上的说唱句构成,如情 歌久别:“p e a dl i o bl o u xd o n g dj e xj o u b 曲u a t ,l o u xh e n tj e xj o u by i bn a n g d f e d p e a bl i o bn a n g dl a n lj e xt o n g bn h a n g t ,c a n g ty o tn a n g dy i bs h a n bj e xk i e d ” 这是 一株由两个咏唱句构成的苗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组成一株苗歌的几个咏唱句 。腾继承松桃苗歌集成( 手抄本) o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苗学会苗学研究与经济发展 m 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 0 0 5 2 5 8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苗学会苗学研究与经济发展 m 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 0 0 5 2 5 7 1 5 之问,其思想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用以表达一个主题,而不是随意的拼凑。同时, 黔东北苗族民歌对韵律的要求在这里也体现了出来:构成一株苗歌的说唱句之 间,对应的句子应该是同韵的。也就是说,咏唱句与咏唱句之间,其对应的枝要 互押,后一个咏唱句的第一枝要押前一个咏唱句的第一枝的韵,第二枝则押第二 枝的韵。在上面这首情歌中,两个咏唱句中的第一枝的结束音节分别是g h u a t 和 n h a n g t ,押的是t 韵,而第二枝上的两个音节f e d 和k i e d 则押的是d 韵。同一个 。大枝条上的小枝桠,自由地生长,而又因苗歌的思想内容而有了内在的联系,且 ¥s 盼”。 。1 。 相互押韵,遥相呼应,看似松散而实则不可分割。 可以况,黔东北苗族民歌中的一株歌相当于汉语言文学中的一首小诗,是某 种思想感情或者内容的较为完整的表达。但是,就整体而言,一株歌就像农田中 的一棵禾苗一样,虽然能够独立生长,但是,它同时也与它前后的禾苗一起构成 一个序列,一株歌与另外的许多株歌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诗列。诗列,苗语为 “r a l ”。它由若干的诗株构成,这若干个诗株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既各为一体又 能够相互补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苗歌中有叙述姓氏宗族的歌,比如龙姓,龙 是苗族的个大姓,有的诗株叙述龙姓的来源、有的则讲述的是这一姓氏的发展 变迁、有的唱诵这一姓氏中所出现的英雄等等,这些诗株本是独立的,但是由于 他们所叙述的内容都与龙姓氏族有关,这种内在的联系使它们自然而然地结合为 一个序列,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诗列。既然有以龙姓为内容的诗列,那势必还有其 他姓氏的诗列,如麻姓、石姓、吴姓等等,每个姓氏都分属一列,而由于他们内 容都是与姓氏宗族有关的,所以这内容有联系的若干的列又可以组合成一个诗 “门”,苗语称为“h m a n g s ”,黔东北苗族民歌中有一门歌叫做 d u t q u b d u t l a r d ) ) , ( 语亲话戚) 就是由若干叙述姓氏宗支繁衍的诗列所构成的。黔东北地区苗族 民歌的结构,从一个一个小小的颗粒,到细细的枝,到完整的单株植物,再到排 列整齐的序列,至此,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已经是一块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田 土。 苗族民歌在黔东北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平日里, 他们以歌抒情、借歌言志,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而在一些节日庆典或者是喜庆的场合中,歌手之间的对唱更是项不可缺少的重 要内容。他们的对唱,往往夜以继日,对唱的内容超过了特定的情境,所涉猎的 1 6 范围十分的广阔,所以苗歌的结构到诗门,虽然已经十分的宏大,但仍然无法满 足歌手的需求,因此,苗歌中的“门”,又被作为构建的单位,按照主题内容和 咏唱环境的特点而聚合成厚实而博大的诗“壁”,苗族人民称诗壁为“s e a d n t o n g d ”。诗壁其实可以说是苗歌的一个大的分类,如恋情歌,它作为诗壁, 作为一个大的分类,下属的有初会歌、赞美歌、求爱歌、送别歌、思念歌、盟誓 歌等等一系列描述恋爱不同阶段、不同的情感强度的诗门,而诗门之下,以初会 歌为例,又分有阔姓歌、结伴歌、约会歌等等诗列,这些诗列,则由具体的、单 :。y v 、。 株的苗歌所构成。 从以上对黔尔北苗族民歌的结构方式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黔东北苗族 民歌从“颗粒”到“枝”、到“咏唱句”、到“株”,完成了苗歌的单篇构章,它 的结构方式和一株植物的生长结构是完全一致的,由颗粒构成的小枝桠重叠并 生,或二枝、或三枝、或四枝、甚或六枝、八枝,形成一个大的枝条一咏唱句, 当若干个这样的枝条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完成了一株植物的整体架构。而这一 株一株的苗歌并不孤立的,在浩如烟海的苗族民歌海洋中,许许多多这样的诗株 成行成列,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像一块快田土,各自分立而最终又合而为一, 绵延千里,广袤无垠。苗族人民在这块广阔的心灵原野上,耕种并收获着他们的 精神食粮,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苗家人。苗族民歌中大于“株”的制篇,从“列” 至“门”到“壁”,明显的是模拟种植,其整体结构图案是农耕活动中最为常见 的植物行列和一小片庄稼以及一大块田土所呈现出来的几何形状。在苗语中,歌 手与讲古师被成为“9 1 1 0 b j a n g ss e a d ”、“g h o b j a n g sd u t ”,如果用汉语翻译过来就 是“诗歌的种植能手”,由此可以看出,苗族人民把苗族民歌的刨作当作庄稼一 样来耕耘,苗族民歌的创作和庄稼的耕作这两种活动是内在切合的,这种切合的 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契合,是物我合一或天人合一的,从中可以看到来自于农耕时 代的远古遗迹。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苗族民歌的创作和演唱,就是他们在自己 的精神世界进行心灵种植的一个过程。 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唱词结构就是一种美的形式,它是为满足苗族人民的情感 及心灵自由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价值在于对人的心灵的调节,同时它也是苗家 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的表现。人类在进行创造艺术时是按照人的本质特性来 1 7 进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 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则懂得按照 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由此可见,黔东北苗族民歌的唱词所具有的 独特的结构是心灵自由创造的结果。苗族人民选取自然事物作为抒写情感的手 段,j f 是因为自然事物的视觉外观是可以很好地激发情感、并复现情感的运动形 式,大自然中的一些事物具有生命活力,苗族人民悟出了其生存形态与人类的生 、 : 。 命情调有着相似之处。那些有生命活力的自然物具备表现人类情感的潜能。正因 为苗族人民能够站在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人生关注的立场上看待周 围世界,所以使苗族民歌的形式呈现出类似于植物的自然形态。这种形式的关是 不言而喻的,在寄寓苗族人民的生命体验的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运 动变化。 苗族民歌的唱词结构与自然生态的完美应和之所以能够产生心物感应的同 构美,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可窥见一斑。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 “形”,所谓形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从背景中( 或与其他物 体) 清晰地分离开来,而且自身有着独立于其构成成分的独特的性质。更进一步 说,不但部分不能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反过来却对部分的性质有着极重要的影 响。黔东北地区的苗族民歌就是这样一个有机的活的组织,是借物传意的载体, 所借用之物的形念已不再是原物本身,而具有了象征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家认 为,不同的格式塔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使我们受到感动的不是它们的形式本 身,而是这些形式所暗示和传达的思想和信息。这种感受是大脑皮层对外物进行 直觉组织的结果。内在感受是心理的“力”,外在的“形”是物理的力”,通 过第三种生理的“力”;即艺术直觉( 一种艺术思维能力) ,使心理和物理的两种 不同的“力”达到异质同构,实现美的艺术完形。黔东北地区的苗族民歌无疑也 存在这这三种“力”之间的结合及和谐化的过程。歌谣的创作者内心的艺术观念 和创作意向、外在的生命周围的自然物象,通过唱词结构和谐统一并完美地表现 刘丕坤( 译) 马克思1 8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e m 5 0 刘丕坤( 译) 马克思l p a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5 0 。刘丕坤( 译) 马克思1 8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5 0 出来。正因为如此,苗族民歌能在苗族人那里实现审美情感传达的可能,并在此 基础上满足了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实现了苗族民歌宣泄情感的基本功能。正如格 式塔心理学代表人阿恩海姆所说认为可以把观察者经验到的这些力看作是活 跃在人脑视中心的那些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或者就是这些生理力本身。虽然这 些力的作用是发生在大脑皮层中的生理现象,但它在心理上却仍然被体验为被观 察的事物本身的性质。也就是说,物质、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