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中文系2009级1班 指导教师:【摘要】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苏轼思想的核心是儒释道三家的融合。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儒家的入世、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忘世形成了苏轼混杂的艺术观,尤其是禅悟思想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和审美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轼诗歌中禅宗思想的渗透是明显的,他创作的诗歌充满了禅学风味和审美情趣。本文试从禅宗的角度,重点探索苏轼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禅悟观,以及佛禅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关键词】禅悟 苏轼 禅宗 诗歌 影响AbstractSu shi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in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While su shi thought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ree of fusion.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ddhism thought, Confucian, Taoist, buddhist birth of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forget who formed the su shi mixed artistic value, especially satori thought of su shi has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literary creation and aesthetic style. Su shi poems infiltration of zen thought is obvious, his poetry is full of flavor of zen and aesthetics.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en satori view in focus for sushis literary works, and anddrunkenness thought in his poems. Key Words Satori Su shi Zen Poems impact早在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东汉桓帝元年,佛教传入中国。在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大量译成中文,佛教此时已经为南北朝文学造成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苏轼生活的时代,由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的原因,禅宗成为文人学士深深追寻的精神归宿。苏轼对佛禅深有体会,一生与禅宗有不解之缘。从字面的意思来看,“禅”指静思、排除杂念,“悟”指了解、领会。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研究所有问题的核心是物质的起源问题。从大的方面来看,人类所要研究的是宇宙的形成和地球的诞生;小的方面,生命的起源问题则摆在首要地位。佛教主张万事万物依缘而起、互为因缘、本性空无。禅宗反对舍弃现实感性生活去寻求超越的体验,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超越意义,实现理想精神境界。”1禅宗所主张的“用平常心面对世界”以及“顺其自然”、“草木之间皆有禅意”、“万物皆有佛性”的思想,对苏轼的生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后期的诗作中多有体现。什么是禅悟呢?在六祖慧能之后,禅宗认为,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担水、砍柴,通过一瞬间的内心觉悟,都可以体验到那永恒的宇宙本体。禅宗还主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蓬勃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宇宙本身,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2禅宗的这种思想启示艺术家去追求形而上的本体的体验。这就是“禅悟”,又称“妙悟”。“禅悟”所悟到得不是一般的东西,而是永恒的宇宙本体,是形而上的“意”。3一旦有了这种领悟和体验,就会得到一种喜悦。这种禅悟和喜悦,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就是空灵。“禅悟”的本意就是在静思中领会、顿悟。禅宗,就是要人们从宇宙的生机去悟那本体的静,从现实世界的“有”去悟那本体的“空”。宗白华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4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带有明显的调和儒道思想的倾向。佛教思想对苏轼的人生观乃至文学创作都有巨大的影响。苏轼的诗、词和散文中都大量渗透了禅悟思想。苏轼少年时接触了禅宗思想,尤其是在他被贬谪的岁月里,佛禅思想成为他逆境中的支柱。佛教的性空说使他能够抚平内心的挫伤,排遣俗世烦扰,经受住政治上的巨大挫折和生活中的磨难。下面详细展开论述:一、 苏轼与“佛禅”结缘的原因苏轼生于北宋时期,北宋建立后虽然也有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但毕竟封建制度已经走向了衰败的时期,汉唐那种强盛蓬勃的气象已是明日黄花。赵匡胤死后,各种社会矛盾纷纷显露,激烈的党争、险恶的官场,从此北宋进入了一个政治恶化的时代。政治上的失意、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漂泊,使苏轼在禅家机理中,求得一个精神上的庇护之地。在此时期,由于各种社会的、政治的、思想的原因,禅宗成为文人学士向往的精神归宿。苏轼生长在天府佛国四川,他的父母都虔诚拜佛。受家乡佛教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苏轼从少年时起,便“知读佛书,习禅定”。5苏轼一生与禅宗有不解之缘。他和禅僧们有密切的交往。他曾说:“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苏轼常与禅僧面斗机锋,他还曾投入黄龙派嫡传弟子晦堂祖心禅师及其弟子悟心禅师的门下。命运的多舛更促使苏轼最终心归佛门,以求顿悟。苏轼八岁入学拜眉山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师,二十岁时与成都僧惟度、宝月大师惟简结为好友,并为他撰写了中和胜相院记。苏轼南下岭南仍不断与僧道的交往,与他有书信往来的还有南华寺辩老、道潜、颖沙弥、道士陆惟忠和邓守安、宝月大师弟子士隆。苏轼尤其与南华寺僧人辩老交往密切,他在绍圣元年南贬惠州路过南华寺,与辩老说经谈禅,结下了深厚友谊。元丰二年,苏轼遭遇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被贬黄州后,居住在黄州定慧院,下决心归诚佛僧。他自称:“不复作文字,惟时作佛僧语耳”,6达到了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地。禅宗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使得佛学简易化,为士名阶层学佛大开方便之门。北宋政权采取了保护佛教的政策,兴建寺院、广度僧侣、大印佛经,禅学更是盛极一时。苏轼也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在诗文创作中,都打上了禅的烙印。这一时期的大德高僧,与士大夫的交友往来也频繁起来,结友吟诗、操琴作画,在禅学世俗化的同时,对士大夫的影响更深入人心。二、苏轼诗中的禅在中国古代文人中,禅功最深的要数王维,但与禅僧交往最多的在禅门中影响最大的人首推苏轼。在禅悟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对苏轼来说,学诗即学禅,诗境即禅境。苏轼的诗,常蕴有深深的禅意,不是一般的文字禅。他是诗家更是禅家,他把诗与禅水乳交融般地融合在了一起。从下面三组诗可以看出“禅悟”对他的诗作的影响:学禅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学禅中:“庐山烟雨浙江湖,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烟雨)学禅后:“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这首诗毕竟是苏轼学禅初期所作,此诗虽然哲理十足,但其中体现的禅味很是一般,甚至与禅学背道而驰。在庐山烟雨一诗中,可以读出浓厚的禅味。禅在于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庐山烟雨一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以,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知道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当年曾经热情招待过我们的老僧已经死去,变成了寺院里的一座新塔;而我们曾经诗题的那堵墙壁也已经破败,所题之诗也不见了痕迹。还记得我们当日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吧?漫漫前路,人困驴蹇,嘶鸣声声。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雪泥鸿爪”由此成为一个被后世广泛传诵的成语。这四句是针对苏辙原诗中的人生感慨更进一步发表的议论。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老僧新塔,坏壁旧题,也都水过是泥上爪印而已。这样的观点似乎带了虚无主义的色彩,和佛教所说的“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无本质的不同。由此可见,此时佛禅思想已经完全渗透进苏轼的诗词创作中。在苏轼的诗中,他不但写出了许多送别禅师的诗,在其它诗作中提到禅字的有300多处,诸如:“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诗比比皆是,表达出自己对禅的向往,用禅学思想来解脱他的人生苦难。仔细读他的诗,发现他往往以禅悟诗,其笔下充满了佛禅的空灵境界。贬居惠州时,苏轼有很多诗作,表达了他对禅宗的信仰。例如赠昙秀: 白云出山初无心,栖乌何必恋旧林。 道人偶爱山水故,纵步不知湖岭深。空岩已礼百千相,曹溪更欲瞻遗像。要知水味孰冷暖,始信梦时非幻妄。袖中忽出贝叶书,中有璧月缀星珠。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诵师佳句说南屏,瘴云应逐秋风靡。胡为只作十日欢,杖策复寻归路难。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诗中既写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又暗寓其学佛学禅的历程,意蕴颇为深刻。如“道人”两句,可作多重解读:一曰人生。本爱人间,欲有为于当世,然不知官场黑暗,侯门深深,故误入尘网;二曰爱佛禅,然不知佛法广大,禅学精深,至此更当努力精进。我们透过诗歌话语表象的山水游览,深入思考后,便会有多种启迪感悟,这也是一种禅味。又如写人间胜绝景色,历数庐山、南岭和西湖,既是诗人一生游历的景观,也是其学佛参禅的胜地。联系诗中冷暖自知、梦非幻妄等禅家理念,才能体味诗中蕴含着的极浓的禅趣三、 禅悟思想对苏轼诗歌内容的影响禅宗思想对苏轼一生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同时,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世间如幻、人生如梦的主题。“人生如梦”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在佛教经纶中,以梦为喻者,不可胜数,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7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的名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及著名的“六如偈”都是讲,现实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不真实的幻影。在禅宗“人生如幻”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苏轼在人生历程中对“人生虚幻”这一思想的体验不断加深,使他在诗歌中尽情地表露人生如梦的感慨。因此,苏轼的笔下常会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黄州中秋)、“是身如虚空,谁受誉与毁”(和陶饮酒二十首)、“古今如梦,何曾梦觉。”(永遇乐)、“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苏轼兄弟同父亲一起赴京赶考时,路过渑池,曾在一处寺院投宿。寺院里的老僧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几年后,苏轼又路过此地,然而物是人非,老僧已经去世。于是苏轼写下了上文出现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鸿飞哪复计东西”,人世间的变幻何尝不是如此。曾经庄严的生命,化作沉默的墓塔,恍如隔世。(二)随缘自适、潇洒达观的人生态度。“返照”是禅宗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禅宗的“悟”,是对主体内在的佛性的“返照”。禅宗思想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对于佛性的实现,主要在于反观自我的“顿悟”。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认识自我之心,发现自身之佛性。在苏轼坎坷的人生历程中,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苏轼体会到了人生如梦,明白了世间一切皆为虚幻,并把这种佛禅思想作为他的处世态度来摆脱现实的烦劳,以求得心灵的平静。因此,苏轼的诗歌中总是表现出随缘自适、潇洒达观的人生态度。苏轼在黄州写了东坡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诗人在此领略到得人生状味,别是一番天地。他一人独行,体味着自己的曳杖之声。在黄州,他还写过:“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庭老见寄)。在饮酒中他借题发挥:“我观人世间,无如醉中真。虚空为销陨,况乃自忧身。”在诗人的冷眼审视和自我返照中,尘世的一切纷扰争斗,都如梦幻之虚空。在岭南,他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作者认为无论在哪里,只要“此心安处”,都和家乡一样安适。苏轼的处境是悲凉的,但他的心境却是潇洒无比的。(三)物我相融的自然山水观。禅宗喜爱自然,深信“万类之中,个个是佛”。悟禅的诗人们更爱自然,他们往往在遭受挫折后,对禅有了亲切的体验,对自然有了更多的钟情,并从中悟到了许多人生的真谛。当人生旅途上坎坷不断,困境不断又找不到出路的时候,苏轼便用禅宗自性清静的思想来化解疑惑,摆脱内心的苦闷。因此,他寄情于大自然的山水,将自己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在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的同时将对自然的情感融入诗歌之中。苏轼在吉祥寺僧求阁名中写到:“过眼荣枯电与风,父长哪得似花红。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宗教情感体验,禅的意识在这种情境中,转化为在有限中见无限的审美能力。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千差万别、各具形态的,又都是千变万化、生灭不已的。禅宗善于即色谈空,在万法的殊相中品味真如。苏轼以其特有的人生体悟,捕捉到了活生生的物象,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放在诗中,使他传递出宇宙的脉息,留住美的永恒。四、禅悟思想对苏轼诗歌艺术风格的影响苏轼经常面对大自然、空寂的宇宙,发掘其人生哲理的意义。他将理趣寓于生动优美的形象,使人读起来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一)禅意与山水景物的糅合。禅师们内心宁静、超尘脱俗的寻求解脱方式给苏轼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情趣产生种种影响。因此苏轼在这些禅诗中,似乎表现他的灵魂已经离开了尘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变得和谐、宁静、恬淡,而构成幽深清远的风格。苏轼接受禅宗一切本空的世界观、自然适意的人生观、非理性之思维方式、追求清净解脱的生活情趣,而写出了许多把佛理禅意与山水景物糅合在一起,造语精妙且韵味无穷的佳篇。其诗构成了清新自然、平淡朴实、幽深清远、富有理趣、奇趣、谐趣、妙悟、翻案等艺术风格。他创作的诗歌,飘逸、恬淡、潇洒、空灵,充满了禅学风味和审美情趣,在北宋诗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二) 平淡自然、质朴无华的情趣和韵味。 佛禅对苏轼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人生信念、人生思索及处世态度上, 而且表现在审美情趣上。禅宗内心安然、超尘脱俗的寻求解脱方式对苏轼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情趣都给予重要启发。受此影响, 苏轼在艺术风格上追求一种平淡自然、质朴无华的情趣和韵味, 并把这种审美观念用于文学创作的实践。苏轼追求自然天真的艺术风格, 反对过度雕饰, 反对矫揉造作, 读苏轼作品, 似有灵气游于其间, 字里行间跃动着生命的韵律, 可以引发我们多方面深层次的联想。顺自其然, 勾勒一种姿态,抒怀一种气度, 万事释然其中, 苏轼一生最大的艺术追求就是实现自然之趣, 他在文说中讲到: “吾文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而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 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西吉安市青原区两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部分岗位任职要求调整笔试模拟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5年版)》要点解读及培训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模拟卷包附完整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3年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特泥河哈达图浩特陶海农牧场招聘172人笔试历年难、易错考点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教育游戏化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教学设计
- 2025年物流与供应链行业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研究
- 2025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机制在环境教育创新中的应用报告
- 合并2型糖尿病的激素依赖型乳腺癌:临床特征、预后及潜在机制探究
- 公司委托代理服务合同3篇
- 基于2025年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 GB/T 19633.1-201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
- 方坯连铸机图解课件
-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 热控安装工程施工方案
- 河南单招院校名单
- 医院水、电、气故障报修、排查、处理流程1
- 钢结构厂房旁站监理方案
- 开关电源测试表格
- 公路客运站管理规定
- 建筑公司组织架构及岗位职责
- 安全帽试验作业指导书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