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萧红作品苍凉意象之比较.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萧红作品苍凉意象之比较.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萧红作品苍凉意象之比较.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萧红作品苍凉意象之比较.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萧红作品苍凉意象之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张爱玲、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女作家。前者从小生活在现代 化的城市,后者长于闭塞落后的乡村,不同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其写作对象的不同: 一个擅于描写中国南方都市没落贵族的婚恋生活;一个长于刻画北方中国乡村 下层百姓的现实人生。然而其写作内容虽不同,却在意象运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是因为同一民族的人们,在长期共同文化的熏陶下,( 张爱玲、萧红几乎在同 一年龄段分别在父亲、祖父的教育下背诵诗词) 对同一景物,会寄托大致相似的 审美意趣,久而久之,这些景物就积淀成带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固定情感,具有了 独特的审美象征意义。她们在创作之时,往往就会借助这些同样的客观景物抒情 言志,感染读者。由于客观景物与人的精神之间同形同构特点,作者体物言志时, 会在某种景物中寄予特定的思想情感,客观景物就成为作者情感的外化。众所周 知,月亮、花、太阳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典型意象,它们自然也就成为了 张、萧笔下借以抒情写意的常见意象。当然,即使是同一意象,在她们的作品中 也会表达不同的含义,营造出迥异的意境。从一定意义上,正如朱光潜所说: “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的确,在这些意 象的运用中,由于她们抒发的情感不同,意象的内涵和境界也随之各异。 显而易见,无论是对环境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的塑造,张爱玲、萧红都独巨 匠心的经营了意蕴深厚的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无论是月亮、花草,还是太 阳,都染上了苍凉的色彩。所以,从作品的总体风格上看i 张爱玲是苍凉的, 萧红是寂寞的,应该说这苍凉与寂寞的风格,首先突出地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本文就她们笔下月亮、花、太阳等几个典型意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其独特 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萧红苍凉意象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a i l i n ga n dx i a oh o n ga r eb o t l lf a m o u sf e m a l ew r i t e r si nm o d e ms c h o o l s 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f o r m e rl i v e di nt h em o d e r n i z e dc i t yf r o mh e rc h i l d h o o d t h e l a t t e rl i v e di nt h eu n e n l i g h t e n e db a c k w a r dv i l l a g e ,d i f f e r e n tl i v i n ge n v k o n m e n t d e t e r m i n e s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w r i t i n gt a r g e t s o n ei sg o o da td e s c r i b i n gt h el o v ea n d m a r r i a g eo ft h ed e c l i n i n ga r i s t o c r a ti nc h i n a ss o u t h e r nc i t i e s ;t h eo t h e ri sg o o da t p o r t r a y i n gt h er e a ll i f eo ft h el o w e rs t r a t ai nc h i n a sn o r t h e r nv i l l a g e r s t h o u g h h a v i n gs o m ed i f f e r e n e ei nt h e i rw r i t i n g sc o n t e n t s t h e yh a v em a n ys i m i l a r i t i e so nt h e u s eo fi m a g e r y n d si sb e c a u s eu n d e rt h ec o m m o nc u l t u r et h ep e o p l ew h o b e l o n gt o t h es a m en a t i o nw i l lf i n ds i m i l a rs u s t e n a n c ei n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t h eb e a u t i f u la n d t h ei m a g e r yf o rt h es a m es c e n e r y ( a l m o s ta tt h es a m ea g ep e r i o dz h a n ga i l i n ga n d x i a oh o n gs e p a r a t e l yr e c i t ep o e m su n d e rt h e i rf a t h e r sa n dg r a n d f a t h e r s e d u c a t i o n ) , f o ral o n gt i m e , t h e s es c e n e r i e sc a na c c u m u l a t et h ef i x e de m o t i o nw i t h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t r a d i t i o na n dp a r t i c u l a rs y m b o lm e a n i n g d u r i n gt h e i rw r i t i n gt h e yo f t e n c o n v e y st h e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a n dl o f t yi d e a l sb yr e c a l l so ft h e s es a m eo b j e c t i v es c e n e r i e s a n dt b 胁a f f e c t sr e a d e r s b e c a u s et h e r ee x i s t st h ee h a m c t e r i s t i e sw h i c hs h a r et h es a m e s h a p ea n ds t r u c t u r eb e t w e e no b j e c t i v es c e n e r i e sa n dt h ep e o p l e ss p i r i t , w h e n c o n v e y i n gt h e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a n d1 0 f r yi d e a l s ,t h e yw i l lp l a c et h ef i x e dt h o u g h ta n d e m o t i o no ns o m es c e n e r y , o b j e c t i v es c e n e r i e sc a l lb et u m e di n t ot h ew r i t e re m o t i o n s r e v e l a t i o n a sw ea l lk n o w , m o o n , f l o w e ra n ds t i l la l et y p i c a li m a g e f i e si nt h ec h i n a s 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t e r a t a r e t h e yw i l ln a t u r a l l yb e c o m et h ec o m m o ni m a g e r yi nt h e i rw o r k s f o rt h es a m ei m a g e r y , t h e ya l e x p r e s sd i f f e r e n ti m p l i c a t i o n sa n dc o n s t r u c td i f f e r e n t m o o d so ft h e i r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j u s tz h ug u a n g q i a ns a y s ,c h a n g i n ge m o t i o ni s c h a n g i n gi m a g e r y , c h a n g i n gi m a g e r yi sc h a n g i n gs t a t e i n d e e d , s i n c et h 呵e x p r e s s d i f f e r e n te m o t i o n s , w h e nu s i n gt h e s ei m a g e r i e s ,t h e r ee x i s t sd i f f e r e n t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 s t a t e o b v i o u s l y , w h a t e v e rf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 sd e s c r i p t i o no rf o r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 b e t h z h a n ga i l i n ga n dx i a oh o n gs h o w si n g e n u i t yo nc o n s t r u c t i n gp r o f o u n di m a g e r y a m o n gm a n yi m a g e r i e s ,e i t h e rm o o n , f l o w e ro rs u n ,h a s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d e s o l a t e d c o l o u r s t h e r e f o r e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t h e i rw o r k s g e n e r a ls t y l ez h a n ga i l i n gi s d e s o l a t e ,x i a oh o n gi sl o n e l y , t h es t y l eo fd e s o l a t i o na n dl o n e s o m eo u t s t a n d i n g l y d e p i c t st h eu s e so fi m a g e r y u n d e rt h e i rt y p i c a li m a g e r i e ss u c ha sm o o n , f l o w e r , s u n , 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s o na n da n a l y s i s ,t h ea r t i c l ed e l i n e a t e si t sp a r t i c u l a rl i t e r a t u r ev a l u e a n da e s t h e t i c sv a l u e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a i l i n g x i a oh o n gd e s o l a t i o n i m a g e r y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立酏日期:丝z 尘! 三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童墅笙蔓指导教师签名:丝墨: 日 期:迎i ! ! f 2 日 期: 翠:翌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张爱玲、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女作家。虽然她们一个出生于 地主家庭,一个出生在达官显宦的名门,但是命运却都十分坎坷,也十分相似: 因是女性,都被家人冷落歧视;因缺少温暖,亲情缺失,所以少年时代生活都寂 寞苦痛,并且都在少年时代逃离父亲家门;都有被囚禁的遭遇;在婚恋问题上都 历经波折;又都亲历战争,历经磨难。这种生活经历必然使其形成悲剧性人生体 验以及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其作品也就自然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其中突出的相似 之处就是四处流溢、满眼弥漫、挥之不散、撼人心魄的苍凉意蕴,而这苍凉意蕴 的形成主要源于苍凉意象的运用。 般来讲,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与作者或者人物内在情感、心理的融合。 作家在对物象进行描写中,往往暗含了自我的主观感受和审美趣味,或者渗透着 作品中人物的心理体验。 张爱玲从小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而萧红成长于闭塞落后的乡村,不同的生 活环境决定了其写作的对象不同:一个擅于描写中国南方都市没落贵族的婚恋生 活;一个长于刻画北方中国乡村下层百姓的现实人生。但其写作内容虽不同,却 在意象运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同一民族的人们在长期共同文化的熏陶 下,( 张爱玲、萧红几乎在同一年龄段分别在父亲、祖父的教育下背诵诗词) 对 同一景物,会寄托大致相似的审美意趣,久而久之,这些景物就积淀成带有民族 文化传统的固定情感,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象征意义。所以,她们在创作之时,往 往会借助相同的客观景物抒情言志,感染读者。由于客观景物与人的精神之间周 形同构的特点,她们体物言志时,在某种景物中就寄予了特定的思想情感,客观 景物就成为作者情感的外化,而月亮、花、太阳就成为她们笔下常见的意象。从 一定意义上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 是换一种境界”。”的确,在这些意象运用中,由于她们的情感不同,意象的内 涵和境界也各异。 而所谓“苍凉”,即寒凉;“荒凉”,即荒废孤寂”。我们知道,张爱玲对 生命的本质体验是“苍凉”,荒凉”,而这种强烈的生命体验必然化作作品的苍 凉意味。“荒凉”、“苍凉”也就成为其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对此,她也 直言不讳:“个人即使等得急,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 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 用的字是“荒凉”,那时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我是喜欢悲壮, 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 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 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与张爱玲相较而言,萧红对生命深切的感受是寂寞。这寂寞来自于物质世界 与情感世界荒凉,即物质的匮乏、情感的缺失。萧红一生饱受贫困、疾病折磨, 受尽精神屈辱与痛苦,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而其深层原 因应“是由于思想先行者精神的孤独处境”。” 这些相似的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就使其在意象的运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首 先,她们多以苍凉的意象描写环境。在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中,从芝寿新 房如“小白太阳”的月光里,从七巧家“日色昏黄的楼梯上”;从倾城之恋 中“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从罗杰家“黑心的蓝菊花”的火光中 无不散发出窒息、幽闭、恐怖的气息,流露出苍凉意味。此外,在留情、花 凋、茉莉香片等作品中也均是如此。 与张爱玲相似,萧红作品中描画环境的意象也无不弥漫着苍凉的气息。如在 为读者所熟悉的生死场中,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弥漫着黑土地特 有气氛的意象:凄沉的阳光,深秋散发出凄迷气息的花草,还有秃叶的树,荒凉 的山岭,乱坟岗子等。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真切的描写,不仅营造了荒凉阴郁的 氛围,而且还衬托出生死场上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混沌、蒙昧、落后、悲 惨的生存状态。而与之堪称双璧的呼兰河传更是以苍凉的意象,描绘出了人 们寂寞、冷清、凄凉的生活,其中从始至终贯穿着寂寞悲凉的主旋律。作品中多 次出现荒凉、寒凉、冷清等词汇。作者尤其在第四部分中突出了“荒凉”的主旋 律,“荒凉”一词出现达9 次之多。综观全文,作者以河底的月亮,没腰的蒿草, 开放满树玫瑰花,黑云似的乌鸦等意象营造出了悲凉的意境,同时也映射了人们 封闭、空虚、悲惨、麻木的精神世界。 张爱玲、萧红不但以苍凉的意象描写环境,而且也以之塑造人物。张爱玲用 “反常的明月”暗示曹七巧人格变态;还让月光在白流苏恋爱中扮演重要角色; 用“摧枯拉朽烧下山坡的杜鹃花”,象征葛薇龙的不可遏制的欲望;以梁太太家 中“如青蛇的仙人掌”,营造出恐怖气氛的同时,又象征了其蛇蝎般的心肠 总之,这些独到的意象的运用是不同于前人,也迥异于同代作家的,所以有着其 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萧红为了突出人物的悲惨处境,也巧妙的运用了相关意象:月亮照在被病痛 折磨的月英身上,月亮也目睹了被流言包围的金枝痛苦;还以“葵花”描写王 大姐的健康美丽,并且用“凄沉的阳光”衬托失去老马的王婆痛苦的心境。 无疑,这些精彩意象的使用,在强化了人物的悲剧性同时,也增添了作品的艺术 2 魅力。 总之,无论是环境的描写,还是人物的塑造,张爱玲、萧红都独巨匠心的经 营了意蕴深厚的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无论是月亮、花草,还是太阳,都染上 了苍凉的色彩。从作品的总体风格上看:张爱玲是苍凉的;萧红是寂寞的。而这 苍凉与寂寞的风格,首先突出地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从本人目前掌握的现有的 资料看,以往学界对二位作家、作品的研究分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她们进 行的比较研究还不够,更没有针对其作品中的意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 研究,本人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下面本文就对她们笔下月亮、花、太阳等几个典 型意象,进行比分析,以揭示其独特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 一、月亮的梦魇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同伴随着神话的世界 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朗朗明月从古至今一路流转了中国广阔 的心灵空间,它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商悬于天际的 文化原型。” 、 在张爱玲、萧红作品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频率是较高的。月亮常常被她们 用来写景抒情,刻画人物,揭示心理,并寄托对人生的哲理性认识。可以说,张 爱玲笔下的月亮,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既有继承,更有创新:而萧 红笔下的月亮含义既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有所拓展。 ( 一) 见证沧桑变幻 在张、萧的小说里,月亮是人世间悲欢离合,兴衰更替的历史见证。人生短 暂,月亮永恒,她永远静思默察,不动声色地冷跟旁观,阅尽人间的悲欢离合。 二位作者以月亮的年年相似恒久不变对比世事无常人生短暂,使人油然而生感伤 之情。 1 、见证家庭、时代变迁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描写了姜家分家的始终与兴衰的过程,作者以月亮 描写作为文章开端、结尾,意蕴丰富,令人感慨万千: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象朵 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 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 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 的故事还没完一一完不了。” 作者借助月亮在升起和降落,过去和现在的时光流走岁月更换中,表现物是 人非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对人生的了悟、对命运的揭示、对生命的哲思。是的, 年轻人想象和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不同的,其实人世间变的只是新人换旧人, 丽悲欢离合依旧,月光依旧。在亘古常新的同一轮月亮的照耀下,人间的悲喜剧 一直在上演也一直会不断地上演下去。该文中的月亮首尾呼应,在强调了悲剧的 深刻性和一贯性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升沉起伏的命运交替及作者对人情世态的 4 理性思考。 如果说月亮在金锁记中目睹了家族的变迁,那么在五四遗事中,月亮 则见证了罗先生思想由新到旧的回归过程,即由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倡导者成为 一夫多妻制度的实践者。罗先生愿望和结果的强烈反差,蕴含着作者的讽刺与智 慧。的确,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一切都在变,从容颜体态到思想意识,而其中最让 人不能接受的却不能不接受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即当初美好的理想往往会在 坚冷的现实中碰破了头。只有那饱经风霜的明月,在静静俯视着在不可理喻的现 实中沉浮挣扎的芸芸众生,记录着世事无常的命运变幻。而在沉香屑第一炉香 里,“乔琪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光走”月亮见证了乔琪与薇龙第一次幽会,也 见证了乔琪与睨儿的偷情。+ 可以说,薇龙自得其乐背后的虚妄可怜悲痛欲绝,乔 琪公子哥式的轻佻浅薄二三其德,睨儿的胆大妄为自行其事都逃不过月亮的审 视 如果说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更多的是见证大家族兴衰变迁及感情纠葛,那么萧 红笔下的月亮则频繁地目睹了下层百姓家庭悲欢离合苦难辛酸。 在王阿嫂的死中,月亮是小环孤苦无依的象征。萧红描绘了在月亮的照 耀下,村民们埋葬了王阿嫂,而失去母亲的小环只有月光陪伴。可以说,人生最 痛苦的就是生离死别,此情此景,透出人世间无限伤悲。“月亮穿透树林的时节, 棺材带着哭声向西岗子移动一,1 0 “棺材合着月光埋到土里了一,1 1 “醒过来了, 小环才明白妈妈今天是不再搂着她睡了。她在树林里,月光下,妈妈的坟前,打 着滚哭啊”。“。在这里无言的月亮目睹了人世间最悲惨的一幕,默默诉说着 一切,并为小环送去了一丝温情。 明月静静挂在辽远的天际,它陪伴着失去母亲的小环,也看见了小六家食不 果腹,居无定所的苦难生活。食不果腹,居无定所,这也是萧红经常表现的苦难 人生。而对于一无所有的穷苦人,只有月亮相伴。 作者在小六中,以“白月”象征了小六家一无所有的生活处境以及凄惨 的内心世界: 娘在有月的夜里,和旷野上老树一般,一张叶子也没有,娘的灵魂 里一颗眼泪也没有,娘没有灵魂! 1 3 蟋蜱夜夜吟呜,小六全家在蟋蟀吟呜里向着天外的白月坐着。尤其 是娘,她呆人一样,朽木一样。1 4 小六娘为东家赶着搬家却无处可搬痛苦不堪,一家人只能天当房,地为床, 而天上的白月发出惨淡的光。众所周知,色彩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 白色象征纯洁,也象征悲哀。在这种语境下,白色显然是悲哀的颜色,更是贫困 的象征。 在生死场中,月亮也见证了时光的流走,时代的变迁: 屋顶的麻雀仍是那样繁多太阳也照样暖和。上下有牧童唱童谣, 那是十年前的旧调:“秋夜长,秋风凉,谁家的孩儿没有娘,月亮满 西窗。 什么都和十年前一样* 1 5 十年了,山还是那山河还是那条河,山坡随着季节而更换衣裳,大片的村庄 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无言的月亮记录着一切月亮目睹了十年间北中国黑 土地上愚夫愚妇悲凉麻木的平静生活,也将要看到日本入侵及烧杀抢掠和“北方 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同时也诉说着人们的觉醒和反抗。 综上所述,张爱玲作品中的月光看到更多的是大家族的兴衰与纷争,欲望与 无奈;萧红笔下的月亮则经常耳睹下层社会百姓在动荡的时代中的苦辣辛酸,生 老病死,战争与和平不难看出,萧红作品中的月亮较张爱玲笔下月亮所见更 广;在表现题材上,也是对古代士大夫借月抒一己之情的拓展与超越,这应是萧 红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份贡献。还要指出的是,虽然张爱玲、萧红观察视角不同, 写作对象相异,其笔下的月亮意象却都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2 、目睹风俗民情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月亮不仅经常出现在中国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借以表现 对永恒的思索对意趣的参悟对人生的喟叹,而且频繁出现在寻常百姓的生活里, 无论是情人的幽会,夫妻的团圆,还是百姓的节日,月亮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 色。难能可贵的是,张爱玲、萧红作品中的月亮,对这些方面都进行了艺术化的 表现。尤其是她们对月亮下风俗民情的展示,成为了作品的又一亮点,这对刻画 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处境和心境,尤其是对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起到了重要作 用。 在金锁记中,作者对变态的七巧做了这样描写:不让儿子陪伴新婚的妻 子芝寿,而是让儿子陪她整宿抽大烟;更令人难堪的是,在打听儿子的隐私后又 将其公之于众。所以,芝寿强烈地感到这个家庭“婆婆不像个婆婆”“丈夫不像 个丈夫”,她痛苦不堪,只想一死了之。为了表现芝寿的痛楚,七巧的变态,作 者借着月光,对芝寿新房作了细致的描写,从中不仅表现出浓重的风俗民情与时 代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月光和新房中摆设的细致描绘,一方面人物悲惨处 境得以艺术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绝望的心理,其中充满了艺 术的张力: 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一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 而白的太阳。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 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 银漱孟、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 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琉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 子。1 显然,新房的主色调是红色,而红色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正如黑格尔所说: “颜色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性质,能把它联系到它所代表的意义,即国籍。”的 确,不同国籍的人对颜色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并赋予其不同的象征意义,这是 不争的事实。中华民族之所以对红色情有独钟,是因为红色与生命、喜庆、热烈、 热闹等意义相关。中国人喜欢热闹渴望长寿,红色恰好能表达这种心理诉求,也能 体现中国人追求喜庆红火生活的普遍愿望,所以红色成为中华民族运用最广泛也 最受人喜爱的颜色,更成为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有风俗的色彩。一般来讲,无论是 庆新年、办生日还是贺新婚,布置环境的主色调都是红色。而张爱玲对芝寿新房 色彩的描写正典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和传统习俗。至于这段描写中的 “凤凰”、“围屏”、“篆字”、“花瓶”、“如意”、“粽子”等物体,也都是中华民族 婚姻文化中典型的吉祥物,甚至成为表现中国人追求幸福的典型符号,从中反映 出中华民族追求吉祥如意,平平安安,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但是,令人深思令 人不安的是,窗外映照着这一切的月亮不是“花好月圆”的象征团圆的月亮,也 不是“入约黄昏后”的温馨的月亮,而是“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是使 人恐怖的月亮,这月亮与象征幸福美满的体现民俗特点的色彩及物体形成强烈的 反差,这样描写,不仅在深层结构中充满了反讽,而且也强化了作品中人物的痛 苦与绝望的心理。 对风俗民情的描写也构成了呼兰河传重要内容,它同时也成为萧红小说 中亮丽的风景。可以说,其中对月亮的描画,不仅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生活方 式,而且也更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众所周知,中华民族许多重要节日都与月 亮有关,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等,由此可见中 国人对月亮的热爱。“当西方文化热恋着日神阿波罗时,我们的民族更钟情于朗 朗明月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它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 即使在今天月亮意象仍然在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7 的确,月亮在中国 文化中尤其在中国人心理上占有十分重要十分特殊的位置。月亮柔和月光妩媚, 也许由于中国人对月的喜爱,所以形成了含蓄内敛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反过来更 使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萧红也不例外。她在呼兰河传中,详细展示了呼 兰小城的四大精神盛举:跳大神;七月十五放河灯;秋天的野台子戏;四月十八 娘娘庙会。在这些活动中,无论跳大神还是放河灯都离不开明月的照耀与陪伴, 应该说,月亮在增添了人们的欢乐的同时,更衬托出人生的寂寞、冷清与悲凉: 大家一齐等候着,等候着月亮高起来,河灯就要从水上放下来了。2 。 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月光在河水上边 并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里去了。似乎那 鱼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 那看河灯回去的人们,也许都睡着了,不过月亮还是在河上照着。2 2 作者在这三段中,描绘了在月亮运行中人们放河灯的过程。显然,在月亮意 象中既蕴涵着短暂的热闹与欢乐,更蕴藏着不尽的冷寂与悲凉。它既是小城善良 人们的相助者,也是这里人本善良的知情者:是鬼魂的引路者,又是小城人们单 调刻板生活样式及愚昧迷信和麻木精神状态的见证人。 小城人之所以在七月十五放河灯,是因为这里的人相信若是每个鬼拖着个 河灯,就可以脱生。所以放河灯这件事情应是件善举。活动结束了,月光却依旧: “那看河灯回去的人们,也许都睡着了,不过月亮还是在河上照着。”不难体会, 这月色中有着意味深长的无穷韵昧。显然,在这里,月亮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意 象,作者也不是单单描绘月色,而是“这里面包含着难以传达的人事沧桑的深沉 感慨,人们选择了月亮的象征形式,也就选择了并不存在现实语言之中的强烈的 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文学历史表明,风俗民情的描写,尤其是对节日的描 写对于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相当重要,这是因为“节 日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第一性的和不可消灭的范畴一“在节日“人的身体乃至肉 体在这得到解放和充分自由,得到了充分的怪诞的运动,是人自身对自己的身体 和肉体的一种解放,是人对自身长期受精神压迫和理性制约的物质性的一种释 放”7 而月亮无疑在中华民族的节日中,扮演使人暂时获得解放和充分自由的 十分重要的角色。 ( 二) 记录女性世界的失意 月,自从“嫦娥奔月”后常常是孤独失意的象征,在历代中国人潜意识中留 下印记,常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从唐诗宋词到现代作品,月亮这意 象完成了一次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应该说,张爱玲、萧红的作品在对月亮的书 写上都脱胎于古典,继承了前人借月描写女性苦痛命运的传统,抒情色彩浓厚。 在其作品中,月亮意象的使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画面感,而且传达出 人物尤其是女性特定的心理状态,这无疑对描写女性命运遭际,刻画人物性格起 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使作品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如果说萧红描画月亮 主要是借以表现下层劳动妇女的痛苦凄凉心境;而张爱玲则凭借月亮,多是寄托 对败落封建家族中女性悲惨遭遇的同情,尤为可贵的是她赋予月亮现代内涵,令 月亮有了“疯狂”这一开创性的隐喻义 1 、凄凉悲惨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就是反映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 伤,这也经常出现在张爱玲、萧红的作品中。 在金锁记中,长安所出生的家庭,尤其是有七巧这样的母亲,就注定了 她悲剧的命运。在她决定退学后,张爱玲采用了缺月意象渲染她的悲哀心理: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 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2 这是长安眼里的月亮,其实这缺月就是长安生活环境、前途命运的象征。这 灰暗景物背景下的缺月,不仅是长安缺少光明与温暖的家庭环境的隐喻,也是她 黑暗前途的写照,更是她暗淡、失望、悲哀与凄凉心境的外化。是的,失去友 情、师生情,又缺少亲情、爱情的少女,就像这缺月一样残缺不圆满。 在倾城之恋中,作者写离婚后的白流苏被娘家人赶出家门,只为了经济 上的安全,成为“绝大多数人中的一个”。如叔本华所言“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也 只是一个为着这生存本身的不断斗争,并且明知最后还是要在这斗争中失败。” 白流苏明知范柳原并不可靠,但为了生存,还是不得不和范柳原展开了恋爱的游 戏,所以她对人生的悲凉有着切肤的体验。作品中有三次关于月光的描写,作者 借冰冷的月亮既营造出苍凉的意境,更增添了人物的孤独凄凉之感: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楞“ “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 她不由得心寒, 拔转身走到梳妆台前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 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 镜子。一2 9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 仿佛做梦似的,叉回到了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 9 这三段文字中的月光,在处于恋爱中的流苏眼的中,却不复柔和不复温馨, 与一般处于恋爱中人眼中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优美月色截然不同。 这是因为流苏并未找到真爱。婚姻对于流苏而言,正如范柳原所说“婚姻就是长 期卖淫”,话虽刻薄却道出实情。弗洛伊德在19 0 8 年就说过:“大多数的婚姻的 结局是精神上的失望和生理上的剥夺。”又说:“要消受得起婚姻的折磨,一个女 子必须特别健康才行。小“自流苏也同样并不比这大多数人幸运,也许比他们更 不幸。为了突出她的不幸,作者还用了绿、银、白等冷色调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并用“霜花”这冰冷寒凉的词汇,使流苏冰冷的感觉物化,此外作者还用了“模 糊”的月亮暗示她人生前景的暗淡。显然,作者对模糊冰冷月亮的几次精心描绘, 既强化了孤寂凄凉的流苏在感情及命运上无所把握无可依托的的身世之感,又在 这月光中蕴藏了无限苍凉的意味。 此外,在牛中,张爱玲在写到禄兴被牛顶死后,就以“黄黄的月亮”映 衬禄兴娘子悲剧命运,突显了人物内心的悲哀,并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与张爱玲相比,萧红在月亮的描写中,更多的是寄予了对下层妇女不幸的同 情。显然,萧红把自己对于命运的挣扎与对下层妇女的深切同情结合在一起了。 由于萧红曾经历过难产的巨痛,更有因贫困不得不把孩子送人的遭遇,身为女人, 这些不能不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并且她甚至因此产生了厌恶生育的情结。毫无 疑问,创作是她发泄心中无数愤懑的最佳途径,而孤冷的月亮也就成为她抒情言 志的常用意象。因此,她常在作品中,借助月光表现她刻骨铭心的痛楚。 自传性散文弃儿,记载了芹因贫穷不得不把刚生下的孩子送人的凄惨经 历,其中作者对月光的描写,既渲染出了孤独凄凉的氛围,也象征着人生的悲凉: 满墙泻着秋夜的月光,夜深人静只是隔壁小孩子在哭着。 月光照了满墙,墙上闪着一个影子,影子抖颤着。芹挨下床去,脸 伏在有月光的墙上,一小宝宝,不要哭了妈妈不是来抱你吗? 秋天的夜在寂寞地流,每个房间泻着雪白的月光,墙壁这边地板上 倒着妈妈的身体。 显然,这几段有关月光的描写,不仅渲染出了孤独凄凉的氛围,而且这凄冷 忧戚的满墙的月光,雪白的月光,对贫病交加无以自存的母亲更是“添愁益恨”, 凄苦的月亮意象映照着悲痛欲绝的母亲心灵,也映照着弃儿凄惨无助的不幸命 运。 贫困使母亲抛弃孩子,贫困也时时吞噬女人肉体和灵魂,她们的不幸只有月 亮懂得。寡妇老李的凄苦也只有月亮知晓,寂寂的月亮是老李寂寞孤独的写照。 1 0 老李因病无力再为张地主干活,被辞退,只夹着几件算是工银的破衣服往家 走。“老李走在有月光的大道,冰雪闪着寂寂的光。小这寂寂的光与老李孤苦 无依处境相契合。 老李失去丈夫固然不幸,好在还有月光陪伴,月英虽有丈夫,却比老李更为 凄惨,因为不仅丈夫抛弃了她,就连月亮也退缩到天边去了! 这月亮象征了人情 的冷酷。 月英患病之初,虽然她丈夫也曾为她请神、烧香、索药,但月英的病情却在 加重。失望的丈夫骂她打她,后来干脆不管她了,连水都不给喝,这是因为她丈 夫因贫穷而变得冷酷了,弗洛姆说得好:“贫困是一种很卑劣的东西,它不仅让 穷人过着苦日子,而且连穷人给予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作者为了进一步 突出人情的冷酷,月英的悲惨,又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月亮也躲起来了:“寒月 怕被一切声音扑碎似的,退缩到天边去了! 这时候隔壁透出来的声音更哀楚。小“ 可见,人无情月也无情。作者以月的退缩象征人间的冰冷,生动形象描摹出月英 的辛酸处境,令人悲愤令人同情。 2 、恐怖疯狂 与前人相比,张爱玲、萧红笔下的月亮表现的内容更丰富饱满,也更个人化 了。同是写月,因为少年时痛楚的记忆,她们笔下的月亮就少了前人的温馨与浪 漫,而多了一些悲凉与哀情。尤其可贵的是,她们不仅令月亮意象有了开创性的 隐喻义一恐怖疯狂,而且拓宽和深化了月亮意象的表现领域。在这一点上张爱玲 尤为令人称道,她对月亮意象的运用,使其小说更具有了独创性与新颖性,并使其 更具有了现代品质。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小说也成为了“最充分地反映了这种个 人主义的、富于革新性的重定方向的文学形式。” 可以说,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描写,最具有现代意义,也最能体现张爱 玲运用这一意象的个人化特色一月亮最典型地体现了恐怖疯狂的含义。七巧为 了金钱,为了生存,赶走了季泽一这个她生命中最爱的男人,因爱欲得不到满足 导致心理变态,所以她妒忌儿媳妇芝寿,并达到了令人恐怖的疯狂程度。正如叔 本华所言:“这个世界只是地狱在这里,人类既是被折磨者,同时又是折磨别 人的魔鬼。”的确,七巧既是被折磨者,同时又是折磨别人的魔鬼。为了表现 七巧人性的坍塌母性的丧失、人格的扭曲变态,作者以狰狞可怖的月亮进行象征, 同时也渲染烘托出阴森的气氛: 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 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 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 这时的七巧言谈举止已不象个母亲,她将脚搁在儿子的肩膀上踢着他的脖 子,与儿子讨论东邻西舍甚至儿子的隐私。显然,她已变成一个“施虐癖”者。 因为“施虐癖者大都会要求并能够使得一个人受苦难的折磨,他极尽所能地 迫使对方泄露自己的隐私。”七巧就是如此,她打听儿子的隐私,折磨儿媳, 伟大的母性完全代之以低俗与丑恶,她带给人不寒而栗的感觉,正与窗外诡异恐 怖的月亮相契合。芝寿生活在“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也不像个婆婆”的疯狂世 界中,她眼中的月亮自然毫无温情,充满杀机,令人胆颤心寒: 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 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遍地的蓝影子,帐篷上也是蓝影子,帐顶上也 是蓝影子,她的一双脚也在那死寂的影子里。”“ 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一一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 小而白的太阳。” 月光里,她脚没有一点血色一一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 她想死,她想死。她怕这月亮光,又不敢开灯” 作者用黑与白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太阳为喻,用“汗毛凛凛”“灼灼的”等形 容词精心绘月,在制造出恐怖的气氛同时,也使芝寿恐惧的心理外化,而且也使 七巧变态人格,狰狞心态得到艺术化呈现。但必须说明的是,她的疯狂,与“重 压下的女性生活必然关联”,“与善恶无关,疯狂,而仍然是人,是人世无数无痛 无泪的、并不崇高的悲剧中的一幕。我们再接着说有关月亮的描写。不夸张 地说,这令人回味的有关月亮的描写,产生了十分独特的艺术魅力。应该说,这 是对以往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内涵的丰富与拓展,是对古人与同代作家的超越, 这恐怖的月亮因此就具有了独特的文学价值及美学价值。 与张爱玲相似,萧红作品也常以月亮反映女性内心的悲痛与恐怖。只是她们 的地位更低,生活更贫困。生死场中的金枝未婚先孕,这在落后闭塞的农村 中是最见不得人的事情,她几乎被谣言诽谤所击倒,处于极度的恐惧中,月光是 她恐怖心理的形象化体现: 窗上的月光差不多和白昼一般明,看得清金枝的半身拖在炕下,另 半身是弯在枕上,头发完全埋没着脸面。“ 在未婚先孕的金枝眼里,月光是那样强烈,亮如白昼,这是因为她觉得肚子 1 2 变成个可怕的怪物,而比怀孕更可怕更令人难堪的是流言蜚语。金枝个人的隐私 完全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亮如白昼”的月亮正是金枝隐私被公开的处境与 恐惧心境的象征,正如文中所说“她被恐怖把握着了。”在封闭落后的环境中, 一对青年男女受着本能的驱使,偷吃禁果,但一切罪恶和苦痛却由女性单独承担, 更可悲的是流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却同是女性,她们顽固地同化了男权社会中贞 操节烈的思想意识,并以之戕害同类,连金枝自己的母亲也感到“好像本身有了 罪恶”,“羞辱死了”,孤立无助的金枝不能不因此感到恐怖甚至绝望,所以亮如 白昼的月光正与金枝恐怖的心境相吻合。容格说过,真正的象征“应该理解为一 种无法用其他的或更好的方式而定形的直觉观念的表达”,”月亮作为中国文化 的典型象征形式的意义也在于此。当人们的复杂感情无从表达时,就常常借助月 亮意象去传达,而月亮意象因此就拥有了意在言外,韵味无穷的审美品质。 在生死场中,王婆讲述她三岁女儿被铁犁伤死时,月亮也仿佛被这惨烈 的故事吓跑了,作者以月亮的缺席,巧妙地营造出恐怖悲惨的气氛: 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 似地。再过一会,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见萤虫闪闪着。川 显然,作者描写月陷进云围,埋进云山,目的是突出黑暗,以此为王婆讲述 血淋淋故事进行渲染烘托,同时也从中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显而易见,与张爱玲相较而言,萧红笔下的月亮意象遍及下层百姓生活的方 方面面,涉及的生活内容更广泛了,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世上的悲欢离合,时代 变迁,风俗人情中都有月亮的风姿。由此可见,萧红笔下的月亮更关注普通百姓 喜怒哀乐,也就是更平民化更大众化了,这是她对传统文学中的文入以月亮意象 抒写一己之情的超越,同时是有别于张爱玲的独特之处。 二、花朵的叹息 花也是张爱玲、萧红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与月亮意象相似,张爱玲、萧 红笔下的花意象,脱胎于古典文学的同时,又被赋予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现代韵 味。正如索绪尔所说:“言语是露出水面的- 4 , 部分冰峰,语言则是支撑它的冰山, 并由它暗示出来。” 作为中国诗词中的典型意象之一花,一般暗示出下列几种意义:表现伤 春、惜春的情绪;表现对离人的追忆、留恋;表现对自己个人身世的哀伤;表示 世事的变化。以花为意象的诗词,也是中国古人以直觉思维捕捉客观物象,以花为 意象形成的一种表示某种意蕴的“惯例”。看到春花秋月,如烟往事便顿现目前, 思绪便回溯到过去,沉醉在时间的流程中。闺阁女子目睹春花凋零,便悲叹韶华即 逝,芳龄不再:多情诗人看到春华秋实,便联想自己的境遇。这种以花表白、传达 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哀伤,对离人、恋人的思忆、眷恋,对离合和世事无常的感叹 中常含有对人这一生命本体的关怀。而通过落花来暗示春天消逝,传达伤春、借 春的感情,则是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具有暗示性和多义性的表征。中国古典诗词语 言正是由于对意象、意境的创设,才产生了深厚的意蕴。张爱玲、萧红的作品亦 如此。她们用自己特有的思维触角捕捉到了“花”这一意象的特定含义,并有所 拓展有所创新,从而使其更具有了现代性。同时,张爱玲、萧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