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及对策.doc_第1页
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及对策.doc_第2页
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及对策.doc_第3页
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及对策.doc_第4页
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及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及对策摘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我国证券市场的出现,我国金融初级混业经营局面初步形成,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性金融动荡也日益加剧,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问题也成了人们探讨的焦点。本文首先通过美国的金融发展历程引出金融混业经营的概念,通过金融风险理论认为控制风险、抑制危机是迫切的、必须研究的课题;其次论文分析了金融混业经营业务模式下风险类型;最后提出了金融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对策。关键词:金融 混业经营 风险Mixed operation of finance risk and CountermeasuresAbstractSince the eightys of last century, with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Chinas financial situation in primary mixed operation is preliminary form, join WTO as our country, world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close links, the world financial turmoil is also growing, financial risk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eople. Firstly, through the United Stat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ads to financial mixed management concept, through financial risk theory believe that risk control, inhibition of crisis is urgent, must study the issue;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zed financial mixed business mode risk types; finally proposed the mixed financial business risk prevention an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Finance Mixed operation Risk目录序言41.1研究背景42,金融混业经营风险的相关理论42.1金融业的本质42.2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推广与演变53,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83.1信用风险83.2市场风险83.3操作风险93.4利率风险93.5流动性风险103.6道德风险103.7制度风险114,金融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对策124.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及法律法规124.2建立完备的防火墙134.3加强信息披露144.4健全公司治理结构155,结论16参考文献17 序言1.1研究背景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业处在一个相对活跃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我国初步的金融混业经营阶段,由于对混业经营缺乏有效规范及监管,出现了主要以国有四大银行为代表,包括广东国投等为一批非银行区域性金融公司因经营不善,导致大量不良金融资产,造成流动性危机影响到持续经营能力。为解决我国金融在改革初期的初级混业经营矛盾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出台为标志,初步形成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金融业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分业经营的影响凸现,表现在业务范围相对单一,产品及服务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同业竞争加剧,成本加大,影响企业利润。为了解决这样问题,我国从政府到行业管理部门以及业内,都开始尝试新的业务方式,出现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新的混业经营模式的金融集团公司,在进行混业经营的有益尝试同时,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即使是美国这样一个经历了二百多年发展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为其他国家楷模的金融体系仍会爆发金融危机并波及其他国家,其负面影响及层次原因是需要我们引以为鉴,从根本上预防混业经营中的风险。2,金融混业经营风险的相关理论2.1金融业的本质金融是从经济学中衍生出来的关于现金流的学科。因此,它成立的初衷,就是为实体经济依照市场原则融资,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那么金融的第一本质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既然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那么它就不能脱离实体经济,更不能超越实体经济成为市场主体(如果真的有一天脱离了实体经济,超越了实体经济,那我们一方面要检查经济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就是要重新审视金融的概念和定义了);既然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就应该非常了解实体经济;既然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就必须用无微不至的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现金流的自由流通。金融的本质就是流动性的组织、再分配,金融平台在有效监管、安全运营的前提下,为流动性的提供者、以及流动性的需求者提供的服务。宏观上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把社会闲散剩余资金聚集起来,为投资者提供资金支持,就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流动性由分散状态汇集并进行再投放的过程,各个金融机构在流动性组织分配链条中共同作用,形成有机整体。2.2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推广与演变所谓金融分业经营:指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机构等限定在各自的传统业务领域内经营,依照法规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业务范围。现行金融分业体制下的混业经营:指同一金融机构同时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务、基金业务、期货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金融业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以独立子公司形式存在,分别具有资本金及账户、独立管理体系、核算体系。这样的金融机构形象的称为综合性“金融超市”。美国金融制度是世界上公认的比较完善、规范和有效的金融制度。而现代美国金融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混业分业再混业”的历史演变过程。其间以1933年6月16日通过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Glass一 steagallBankingAct),也称 1933年银行法以及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FinancialServicesModemizationActof1999)为两个不同阶段的标志分水岭。 1929一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美国银行大量破产倒闭,货币信用制度和证券市场濒于崩溃。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彻底改革现行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的一揽子金融改革措施,力图重建美国的金融制度。从而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金融制度变迁,通过确立严格的银证分离制度,使美国真正开始了金融分业经营的历程。1933年银行法第16、20、21、32条款作出了严格的分业规定:商业银行不能进行企业股票、债券等的承销、承购业务,除了购买政府债券以外,也不能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投资业务;同时,作为证券经纪商、交易商的投资银行,也不能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的业务。这一分业制度目的是禁止商业银行涉足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以免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危害储户利益和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美国金融业以此为标志进入分业经营时期。虽然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保障了银行安全稳定,但是金融未必安全稳定,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金融创新浪潮不断,金融业国际化趋势加快,金融创新不断地冲破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市场分割,使得不同融资工具、技术和服务之间差别缩小,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之间的替代性增大,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界限也日益模糊,严格区分不同金融业务己相对困难。由于美国在二战之后全球地位提高和美元国际金融货币地位的特殊性,为了顺应这种金融产业日益融合的趋势,提高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该国20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金融管制放松的进程,逐步改变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 1933年经济危机时代制订的格拉斯一斯蒂洛尔法案,取消了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之间的业务渗透限制。这一法案的通过和实施标志着在美国这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行业执行了六十年的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美国由此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演变过程。为什么金融混业经营会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为什么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大多数国家的金融业都逐渐放弃原来的分业经营模式而选择混业经营模式,因此寻求金融混业经营的驱动力量和隐形规律,成为学术界、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一直想解开的谜。虽然金融混业经营还不能够将金融业经营的效率性和稳定性完全统一,也具有管理难度加大、道德风险增加、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等缺点。但是,相对分业经营来说,混业经营体制至少具有以下的优势。规模经济根据现代企业组织理论,(金融)企业混业经营可以通过横向与纵向的联合实现规模扩张。随着金融业混业的推进,企业边界扩大,在相对较大的规模水平上,将直接面临边际效率增减的技术经济问题,也即规模经济问题。混业性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有不同业务部门或机构共同分享,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其总体经营成本通常用低于每一机构单独经营时的成本总和。统计数据显示:混业会带来金融企业规模的扩大(Allen N Berger,2000)3。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机构可以将管理与某一客户关系的固定成本(物资和人力)分摊到更广泛的产品上;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分支结构和已有的其它全部销售渠道以较低的边际成本销售附加产品;由于金融产品的互补性和可替代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调整系统内部财务结构对市场做出反应,因而更容易适应产品需求状况的变化;由于在某些领域内易于建立信誉以及信誉的外溢效应,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在提供一种服务时获得的信誉向客户推荐其他金融服务;规模经济也可从对金融服务的消费中产生,如在同一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平台办理一系列组合金融业务,可以节约客户相当的时间和研究成本。范围经济在混业经营过程中,由一个金融机构经营所有的金融业务比几个机构分别去经营单个业务具有优势,可以节约成本,增加收益,我们就说存在范围经济。而金融混业经营能产生范围经济的重要原因在于协同效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融业的货币资产、固定资产、人力资本和共享信息的专用性较低,生产要素替代性和通用性很强,为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提供了便利,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不会有明显的成本制约;各项金融业务面临宏观上基本相同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各项金融业务的客户很对会同时对多项金融产品产生需求,可以节约客户相当的时间和研究成本;金融企业在多元化收购与兼并活动中能够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即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不同性质的机构对管理资源的共同利用,如为克服沉没成本而进行的人员与机构整合)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对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金融创新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教授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结合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创新的界定,金融创新就是指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制度等。当然,金融创新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在新的金融环境中有更多更好的金融创新内容。金融创新并不是混业经营特有的产物,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金融创新存在于金融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都存在着金融创新,只是在混业经营下金融创新更能实现了金融业的融合,推动金融业发展,在混业经营中出现更多更好的金融创新形式,例如金融衍生产品,金融监管方式和制度创新等。金融创新是对金融要素、金融功能的重新配置与组合,其客观上要求排除行业限制,实现金融业所有要素按照风险最小、收益最高的要求合理有效配置,促进各种金融资源相互渗透融合,从而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推动金融经营体制朝着有利于资源按照有效率的合理配置方向发展。因此,混业经营成为必然选择,同时金融创新也成为混业经营一个显著的标志。 3,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风险大致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3.1信用风险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交易对手因无法抗拒原因违约而产生的风险、表现为违约风险、交易对手风险、信用迁移风险、信用事件风险、可归咎于信用风险的结算风险等。在混业经营下,随着金融创新技术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大量涌现,信用风险的边界不断扩大。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违约风险(借贷和债券义务风险、担保人风险以及派生交易者不能履行其义务的风险等),还应该包括由于交易对手(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上的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发生变动遭受损失的风险1。因而,现代信用风险的相关事件应包括:信用品质的变动、信用息差(credit spread)的变动以及交易对方风险(counterparty risk)。信用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信用风险概率分布的厚尾现象,道德风险是形成信用风险的最主要的因素,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信用风险缺乏量化的数据支持,组合信用风险的测定具有一定的难度23.2市场风险巴塞尔委员会把市场风险定义为“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险”。在我国“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3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影响金融资产价值的市场因子(利率、汇率、证券价格、隐含波动性和商品价格等)的变化而引起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价值在未来的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是一种综合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定义,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外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其中,利率风险尤为重要,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时常把它单独列出。市场风险的评定基于市场参数不稳定性,这些市场参数包括:利率、汇率、证券价格、隐含波动性和商品价格等。造成潜在市场价值偏差的波动还与交易工具的敏感性相关,敏感性包括由于上述参数变化所引起的价值变化,通过测量交易工具的敏感性和市场参数的波动性,可以量化市场风险。3.3操作风险 有人曾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局限性而导致方向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即欺诈舞弊等主观原因以外的,非主观意愿行为导致的内部风险。这个定义将外部环境风险和欺诈舞弊两类情况从操作风险中划分出来,这样确保企业准确把握操作风险的特点,对操作风险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地估计,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有效防范。相比于其他的风险管理领域,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仍处于发展初期,直到近年来才引起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的重视。操作风险有多种含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被学术界和业界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4然而这个定义没有将外部环境风险和欺诈舞弊与普通的操作风险区分开来,排除了存在于商誉或策略方面的风险。操作风险已经成为全球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域之一。操作风险主要产生于两个不同层次:技术层面,主要是指信息系统、风险测量系统的不完善,技术人员的违规操作;组织层面,主要是指风险报告和监控系统出现疏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备。 随着技术的进步,操作风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金融业界最主要使用的量化模型有损失分布法(loss distribution approach)、内部测量法、标准法、基本指标法。其中,基本指标法对资料要求条件较低,但测量误差较高;而损失分布法对资料条件要求较高,测量误差较低5-63.4利率风险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是指在混业经营过程中,若因为利率发生非预期性的不利走势,使得金融机构必须支付较高的利息费用,或是引起资产价值的滑落,其结果将影响到财务状况,甚至冲击到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因为利率非预期性变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另一部分是因为利率变动,改变期中可以再投资现金流量的风险,称之为再投资风险(reinvestment risk)。因此,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保持利率水准在适当水准区间之内。利率风险的主要来源可以归类为: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殖利率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基本风险和选择权风险(option risk)。重新定价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以及资产负债表外价位方面,对于到期日(针对固定利率)以及重新定价(针对浮动利率)之间的时机差异,由于利率变动,这种错配会对金融机构的经济价值产生非预期波动,从而产生风险。上述的差异也会改变殖利率曲线的斜率和外形,造成非平行移动,尤其非预期移动更会对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产生殖利率曲线风险。基本风险是因为利率变动,造成对于不同财务工具所需支付的成本与所得的收益,产生非预期差距,进而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现金流量。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许多衍生性金融产品依附在资产、负债以及资产负债表以外的活动上,利率波动因而影响到资产负债的评价,同时也冲击到衍生性金融产品的定价,从而产生选择权风险。利率风险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全部评价法、存续时间法、殖利率波动性法和风险值法等。针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证券、零息票工具、利率衍生工具、不可转换优先股和混合工具等73.5流动性风险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8它是对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的一种风险界定,在一定时期内,它是一种客观风险,即在一定的时限范围内流动性是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也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的,随时可能发生,存在于资金的状况当中。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市场、产品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资金风险两种形式。市场、产品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的损失。现金流、资金风险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出的需求,这种情况往往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甚至导致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具有综合性特征,是其他风险在金融机构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3.6道德风险Mishkin(1991)认为:“金融危机就是一种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变得太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导向那些拥有最高生产率的投资项目而导致的金融市场崩溃。”同比商品市场,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大,而在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将表现得更加突出,使金融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非正常化,从而引发各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金融企业内部道德风险。由于非正常化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所有权及债权人对经营权约束弱化或失效,在现行考核和激励机制条件下,金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只注意企业规模,获取管理更大规模公司带来的权利、威望和与公司规模相关的补偿金,而不注意风险和利润,尤其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甚至高层管理人员会将资金更多地投向风险较大的证券市场,加大金融企业的整体风险。在向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虽然金融企业各个不同行业之间业务合作实现协同效应,但内幕交易、关联交易不可避免,利益将重新分配。金融企业内部银行、证券、保险等各行业之间会出现利益冲突问题,引发各行业之间的斗争问题,在现有的不健全的监管环境下,也必将难以阻止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金融企业外部道德风险。我国国有金融企业的产权性质决定了国家和政府为国有金融企业承担了最终风险,而国家无法对国有金融企业实施完全监控,一旦实施混业经营,权利与义务的脱节,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必然刺激高级管理人员将资金大量投入高风险项目,加大了金融企业风险。非正常化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健全的监管制度、第三方监控措施的缺乏和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我国现有的金融企业对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的既得利益不负责任,凸显损害投资者或国家利益的种种迹象。高级管理人员与股东勾结,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过度的官方保护、社会信用伦理的丧失、各种道德风险观念交叉并存、道德风险引致的“寻租”、偷懒和各种欺诈行为必将增加金融交易的成本,加大企业的道德风险,加大金融风险处置的难度。3.7制度风险目前,虽然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银行法、担保法、抵押法、保险法、证券法、破产法、信托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针对我国如何安全实现混业经营转变的法律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混业经营的条款也没有进行及时修正,因而对于我国已事实上存在的金融控股集团混业经营没有法律上的限制和保证,集团管理者可能会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寻找制度设计的漏洞或空缺进行“非法业务”的尝试,再加上一些疏于监管的非法金融机构的存在,有可能造成金融秩序混乱。信息技术带动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多变性和高诱惑性,而制度的建立则往往落后于创新工具的发展,从而难以避免金融风险。同时,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不合理的委托代理关系也会产生金融制度风险。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的“所有者缺位”,金融机构经营者往往偏离社会目标,追求自身利益和组织规模的最大化,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造成管理权责利不对称,弱化责任与约束,而将金融风险转嫁给国家和政府。在向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新的金融制度会导致利益在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的调整和重新分配,某些金融机构或行业会因为利益受损而阻碍金融制度的有效实施,出现消极执行抵制行为,这无疑也会增加金融的制度风险。4,金融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对策4.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及法律法规应建立以金融监管为主体,完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行业自律以及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符合性的金融监管体系。首先,相对于监管当局的监管,内部控制制度注重的是微观个体的安全与效率,虽然宏观监管有较强的力度,但良好的内部控制却能发挥较外部监管更为深刻、持久的作用,并因此成为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监管机构应帮助金融机构提高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健全财务监测、经济责任控制及相互监督的机制,并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内控不再流于形式。其次,在目前我国监管当局监管力度有限的情况下,金融同业公会性质的行业自律组织以及行为规范的市场监督中介是金融监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前者是指金融业的社会团体组织,通过该行业的管理者和同业中的一些知名学者定期或不定期的会晤,能有效地起到协调、服务和桥梁功能。后者是指会计、审计、评估、法律等中介机构所建立起来的市场监督平台,它们在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公正性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加快行业自律组织和市场监督中介的建设步伐。此外,舆论监督和民间监督的作用不可忽视。不论从保证金融业的稳健、高效运行目标来说,还是从保护金融领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来说,舆论监督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使得消费者在“用脚投票”的同时又多了一个“用手投票”的机会。民间监督的引进和加强与银行业的发展和效率呈明显的正相关,且在民间监督越健全的国家里,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越低。我国应结合国情为官方监管机构的监督角色准确定位,同时培育和扶持成立一个独立的民间“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协会”,借此实现金融监管的互补,共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4.2建立完备的防火墙“防火墙”的概念首次使用于1987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阿伦格林思潘的美国官方文件中,特指“限制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交易,特别是信用交易”的措施。而现在它的主要含义则是指混业经营带来的内部交易问题难以通过金融机构的自律管理予以化解,为防止在金融集团混业发展下各业务、各公司成员之间风险相互传播和向外部蔓延,金融监管当局有必要从制度安排上做出相应约束、提出相应原则、进行各种相应制度规范,以减弱金融集团混业经营的负面影响,隔离风险。(1)“防火墙” “防火墙” (firewalls)原指建筑物的两端,或在建筑物内将建筑物分隔成区段,以防止火灾蔓延。描述在金融综合经营中,“防火墙”是指一种制度安排,通过持股、业务、管理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在母公司与附属机构之间以及附属机构相互之间设置屏障,旨在割断各种业务之间的风险传递,以防止风险相互传染。通过这种安排,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某一部门中的某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不会直接或间接地被公司其它部门的人所掌握或利用。每一个部门的经营或决策都按照“道德准则”和“自由竞争”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从而保证每一个部门不是依靠牺牲本部门或其它部门客户和股东的利益获得盈利。通过这种安排,约束金融控股公司成员之间的内部交易,控制风险在各金融机构之间传递。根据日本学者高木仁教授的研究,“防火墙”措施可作如下初步定义:规范金融控股公司与银行、证券子公司的交易行为,以及业务、人事、信息的流通关系。规范金融控股公司辖下银行子公司、证券子公司及其他类型子公司等之间的关系。应具有防范“利益冲突”、滥用地位及有利交易条件,并且能使第三者不致误认,以及不致产生经营风险的功能。应可维护银行及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的健全经营,避免对信用秩序及支付制度有不良影响。防范子公司间发生信息滥用、资金不正当流通、资产买卖、信用保证、子公司董事职位兼任及交叉行销等情况。各经营(或交易)单位之间一部分或全面限制的方式可以灵活组合以解决问题。防火墙制度按照运行机制分类,一般可分为法人防火墙与一般防火墙。法人防火墙是指利用法人有限责任的规定,设置独立法人实体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经营,以区隔各自风险传递的法律制度。一般防火墙是指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关联机构之间的信息流通、人事安排、业务联营以及资金融通的禁止或限制性制度。具体有信息防火墙、人事防火墙、业务防火墙、资金防火墙等。其中,“防火墙”又称“中国墙” (ehinesewalls)。“中国墙”一词为三、四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对旧中国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一种说法。后来美国人借来用以形容金融机构中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存在的一道无形屏障。后来指为防止内部信息从本公司或本集团的一个业务部门或子公司传到另一个不同业务部门或子公司,导致信息被滥用而建立起来的一套保密规章和实施程序。信息防火墙用来阻止各子公司之间传递有关客户资信的非公开信息交流和一些敏感消息外泄,以防止利益侵占和不公平竞争。(2)防火墙主要有法人防火墙和资金防火墙。法人防火墙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把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分离,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业务的机构分离,分别设立独立的子公司。资金防火墙限制同一控制权下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在资本、业务、资金的联系,以防止不同业务机构的风险相互传播,特别是保护银行不受其它机构的风险传染。在金融控股公司内设置防火墙,其目的在于消弥金融集团内存在的利益冲突,防止金融机构损及客户的权益,促进金融集团交易的安全和稳定。(3)防火墙措施不健全会直接导致金融控股公司间利益冲突风险及传递。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金融工具关联锁定客户;为支持关联方,不稳健性的发放流动性;银行资产直接渗透到其他金融领域参与高风险投资并未受到有效监督。4.3加强信息披露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中,由于相关主体信息披露不充分、虚假信息披露暴露出的问题屡见不鲜,一如美国的安然、施乐、世界通信、默克制药等国际性的大型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案,中国的银广夏、东方电子等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等,这些上市公司的共同特点就是与中介机构串通,通过各种财务手段隐瞒亏损事实,虚构上市公司利润,夸大业绩,操纵股价,致使投资人及相关领域遭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对金融秩序、投资环境、投资者信心的打击影响更加深远,由此彰显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按照我国证券法规及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上市公司信息的持续公开,要求上市公司必须遵循真实、充分、准确、及时的基本原则。(l)真实原则,即公开的信息内容必须符合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其中不得有任何虚假成份。(2)充分原则,即必须将能够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重大信息都予以公开,不能有重大遗漏。(3)准确原则,即公开的信息必须准确,其内容不得使人误解。(4)及时原则,即必须遵守法律对信息公开活动的时间性要求,确保己公开信息内容的现时性。这些基本原则就是要求上市公司把本公司的现实经营状况比较完整、真实、及时、充分地反映出来,以给社会公众进行证券投资、价格判断创造一个客观公正的条件,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4.4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协调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制度9。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为主体形成的公司治理构架,各自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决策程序,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及为确保其权利、义务有效实施的制度安排。广义角度而言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把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各自下属委员会、监管环境及公众舆论监督统称为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治理结构执行效力是良好风险管理的基础。OECD(世界经合组织)分别于 1999年和2004年发布OECD公司治理原则,该原则包括: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股东权利;应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包括控股股东及中小股东;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鼓励公司与其开展积极合作;应确保及时、准确披露所有与公司相关联的实质性事项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结构及公司治理状况;董事会应确保对公司战略的有效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会负责。巴塞尔委员 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简称巴塞尔委员会,是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10大工业国的中央银行于1974年底共同成立的,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一个正式机构,以各国中央银行官员和银行监理当局为代表,总部在瑞士的巴塞尔。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