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从秦汉小篆的角度来研究摹印篆的产生和发展,主要运用考证、比较的 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全面阐述,寻找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秦汉时期是摹印篆迅速 成长并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小篆艺术的兴盛对它的成长与成熟起着不可忽视的 作用。在经历秦汉时期的辉煌后,摹印篆从魏晋至宋元时期曾一度萎靡,到明代 中叶以后随着篆刻和篆书艺术的复兴,再次达到顶盛,为明清时期篆刻艺术的繁 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秦汉小篆对摹印篆的初创与成熟所 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摹印篆在各时期的发展状况。 本文的创新之处采用例证分析法来说明文章的重点问题。首先,在综述汉文 字的渊源与摹印篆的定义、特点及其萌芽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从秦小篆( 包 括石刻、诏版、权量以及陶文篆书) 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着重介绍摹印篆的初创。 其次,从汉代篆书艺术( 包括石刻、碑刻、金刻、瓦当、砖文、墨迹小篆和鸟虫 书) 的角度进一步阐释它对摹印篆的影响与丰富,并简述隶书对其成熟所起的促 进作用。最后,在介绍秦汉以后至现当代摹印篆的整体发展概况时,涉及到其它 研究领域( 如金石学和文字学) 对摹印篆发展的影响。在文章最后的结语中展望 了摹印篆在将来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全文以书法的眼光来看待摹印篆,使我们更 深入、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摹印篆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摹印篆;小篆;秦篆;汉篆 a b s t r a c t t h ee s s a yi n t e n d st op r o b ei n t ot h ee m e r g e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m o y i n z h u a n ( at y p e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c h a r a c t e r s ) f r o mt h ea n g l eo fx i a o z h u a n ( ac h a r a c t e r c o m m o n l yu s e di nq i n - n a n ) t h em a i nm e t h o d se m p l o y e di nt h ep a r p e ri n c l u d e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 a n l y s i sa n dc o m p a r i s o n , w h i c hh e l ps a t i s f ym yp u r p o s eo fo b t a i n i n g a l l a l l - r o u n di n s p e c t i o no f m o y i n z h u a na n da r r i v i n g a tt h ec o r ec o n n e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 m o y i n z h u a na n dx i a o z h u a n m o y i n z h u a nc a m e i n t oe x i s t e n c ea n d d e v e l o p e d d r a m a t i c a l l yd u r i n gt h eq i n - h a np e r i o dw h e n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x i z o z h u a np l a y e da n e g l e c t l e s sr o l ef o rt h eg r o w t ha n dm a t u r a t i o no fm o y i n z h u a n f o l l o w i n gi t sb l o o m d u r i n gq i n h a n , m o y i n z h u a no n c er e m a i n e da tal o wt i d ef r o mw e i - j i np e r i o dt i l l s o n g y u a np e r i o d i nt h em i d s to fm i n gd y n a s t y , z h u a n k e ( s e a lc u t t i n g ) a n dt h er e l a t e d a r tr e v i v e d ,a n dt h i sl a i das o l i d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z h u a n k ea r to f m i n g q i n gp e r i o d o n eo ft h ec r e a t i v i t i e so ft h e e s s a y i st h a ti t e m p l o y s t h em e t h o do f e x a m p l e a n a l y s i st oi l l u s t r a t et h ek e yi s s u e so ft h ee s s a y f i r s t l y , 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 e m e r g e n c eo fm o y i n z h u a ni sg i v e nf r o mt h ea n g l eo f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o fx i a o z h u a no f q i nd y n a s t y ( i n c l u d i n g s t o n e c a r v i n g s ,i m p e r i a le d i c t s ,m e t r o l o g i c r u l e sa n d t a o w e n x i a o z h u a nc a r v e di ne a r t h e n w a r e ) o nt h eb a s eo fab r i e fe x p l a n a t i o no ft h e o r i g i n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 a n dt h ed e f i n i f i o 玛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m o y i n z h u a n s e c o n d l y , a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fh o w x i a o z h u a no fh a nd y n a s t yc o m p a c t e do na n de n r i c h e dm o y i n z h u a na n dh o wo f f i c i a l s c r i p t sp r o m o t e dm o y i n z h u a nt ob em a t u r ei sm a d e x i a o z h u a no fh a nd y n a s t y m e n t i o n e dh e r ei n c l u d e ss t o n ec a r v i n g s ,s t e l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 ,m e t a lc a r v i n g s ,t i l ec a r v i n g s , i i b r i c kc a r v i n g s ,x i a o z h u a nw r i t t e ni ni n ka n dn i a o c h o n g z h u a n f ls o r to fx i a o z h u a ni n f r o mo fb i r d sa n dw o r m s l a s t ,t h ec o m p a c t so nm o y i n z h u a nf r o mo t h e rr e s e a r c hf i e l d s a u s e p i g r a p h ya n dp h i l o l o g y a r em e n t i o n e d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 g e n e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y i n z h u a nf r o mq i n h a np e r i o dt i l ln o w a d a y s t h ee s s a yw i l ll e a d t h er e a d e r st oam o r ei n t e n s i v ea n do v e r a l li d e ao f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e m e r g e n c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y i n z h u a ni nt h ev i e wo fc a l l i g r a p h yo f ah i g hs t a r t i n gp o i n ta n da l l d i r e c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m o y i n z h u a n ;x i a o z h u a n ;q i n z h u a n ( x i a o z h u a ni nq i nd y n a s t y ) h a n z h u a n ( x i a o z h u a ni nh a r td y n a s t y ) i i i 美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酌,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奇勺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雌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酌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充所做酌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中请人c 学位论文作者,釜名:j 壶乒 2 0o7 年j ;_ 月a d 目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子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酌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羝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咝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麒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住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于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酌学住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4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熬登 2 0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鍪名: 2 0 6 年月 日 一、引言 摹印篆,辞海中解释为“摹印秦书八体之一。用于玺印的文字。字体就 小篆稍加变化。1它是摹刻印章的篆书,介于篆隶之间,以小篆为基础加以变 化,以平方正直、屈曲填满、浑厚端庄为主要特征,仍属于小篆范畴。新莽时曾 更名为缪篆,包括初创期的秦摹印篆和成熟期的汉摹印篆。许慎在说文解字 序中提到“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日大篆( 这里指古籀文字,与当今大篆概念不同) , 二日小篆,三日刻符,四日虫书,五日摹印,六日署书,七日殳书,八日隶书。 这里说的摹印就指后世所说的摹印篆,是当时专门用来摹刻印章的一种书体,为 汉定六书( 包括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摹印篆、鸟虫篆) 之一。其取法于秦 汉时期的刻石、碑额、金刻、砖瓦文等篆书中朴拙浑厚、庄重典雅一类的小篆, 变小篆的圆转体势为平直方正,一笔一画皆有法度,寓巧于拙,在形式上随印赋 形,为更好地适合方寸印面的需要而进行屈曲、方折、省改等变化。它最早源于 战国时期用于玺印上的文字,并在小篆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如把小篆垂曳很长的 笔画截短,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将纵势变成方势,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玺印的 形状。 历代印论对摹印篆都有所论述,元代印论家吾丘衍在学古编第十八举谈 到汉摹印篆时说“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 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多见故家藏得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 即摹印篆也。 2明代的何震在续学古编中讲:“摹印之书篆楷相融,损益挪 让,正直平方,古雅朴厚,视之无迹。心精手熟,转运欲灵,布置当密。 3 沈野 于印谈中提到“印章文字,非篆非隶,非不篆隶,别为一种,谓之摹印篆。 其法方正平直,繁则损,少则增,与隶相通,然一笔之增损皆有法度,后世不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p 7 4 1 ,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0 2 吾丘衍学古编,选自历代印学论文选p i 4 ,西冷印社,1 9 9 9 3 何震续学古编,选自历代印学论文选p 5 6 ,西冷印社,1 9 9 9 晓”。1 甘呖在印章集说里论到摹印篆法时曾云:“摹印篆,汉八书之一, 以平方正直为主,多减少增,不失六义,近隶而不用隶之笔法,绪出周籀,妙入 神品。汉印之妙,皆本乎此。”2 这些印论家有关摹印篆的论述,多认为它是介于 篆隶之间的一种书体,讲的是成熟期汉摹印篆的特征,说其接近隶书笔法,结体 也偏方正,但结字依然用小篆字法,很少说到初创期秦摹印篆的一些基本特征。 虽然后世也有其它字体入印,但出于篆文书体具有结体的对称美、用线的形 式美,文字构造的抽象美,一直占据着印章用字的主导地位。摹印篆在秦代初创, 至两汉时期开始成熟,尤其是西汉中期以后的摹印篆,在笔画上的增减、屈伸、 盘错,结字上的挪移、离合、省改等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创新,是隶、楷、行草 等字体难以相媲美的。 在摹印篆产生之前,战国时期的古玺印文字属于古文,多采用当时六国异文, 篆法和体态变化 多端。字的结体大 小不,错落有 致,造形妙趣横 生,别具一格,合 文严谨,偏旁部首 因章法需要而相 互易位,印文即可 正写又可反书,笔 画也因章法需要 而相应增减,一字 由 鏊囊震 鲞隧 于 属 鋈 辫 鬟糕鍪蜀7 女 砖i 鎏曩霆 畏霉 震蓬鞫1 藿霹 金 莲羹l鑫羹 直 麴垂 圣 鲞 有多种写法,且形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巾”、“属”、“女”、“畏”、“金“ 沈野t 印谈,选自历代印学论文选p 6 3 ,西冷印社,1 9 9 9 甘呖印章集说,选自历代印学论文选p 7 9 ,两玲印丰十,1 9 9 9 等字就是典型代表。 到秦书同文以后,文字异形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小篆成为官方书体,印章 用字也开始规范化,摹印篆在古玺印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规整和统一,并把小篆 作为篆刻用字的基础。汉以后,小篆就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石的古字体。 春秋战国时期,秦以外的东方各国,由于地域差异的不同,文字异形的现象 齐国官玺 较为常见,书体与风格都已发生变异,浑厚朴拙的传统书风减弱, 字形向纵长修美、委婉飘逸方向发展,装饰性、 图案性增强,形成了六国古文所特有的新书风。 其中楚文字最为诡奇难辨,三晋货币文字最为 潦草简率,秦文虽上承西周大篆,亦有所创新,但隶变彻底的改 燕国官玺 变了篆字的结体和用笔,使之更简练、更趋便捷,最终导致了古今文字的更替。 同时期的玺印用字来源于当时的六国古文( 六国古文实际上并不 限于指齐、楚、燕、三晋这六个国家的文字,而是把东方各国的 文字全都包括在内,主要体现在金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 韩国官玺 文和简帛文字中) ,有着较强的时代气息,现今许多字已不能被辨 识。印章形制有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多配有宽边,印文笔画细挺有神, 大多出自铸造,白文印一般有边栏,中间多有界格,笔画凝练浑朴,苍茫厚重, 既有铸印又有凿印。总体说来,这些古玺印文篆法多变,不 似汉摹印篆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在印面加边框界格以求印面 团聚,结体一任篆法大小,多依边框排列,中间自然留空, 结体自由活泼,参差错落,疏密得当,给人视觉冲击,产生 愉悦的审美享受。秦和西汉早期的摹印篆受其影响,结体自 由率真,错落有致,用笔灵动而丰富。 战国玺印“右司乒” 先秦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初创期,文字也由实用艺术阶段逐步向艺术自觉 阶段转化。此时文字( 包括六国古文、籀文、古隶和小篆的萌芽书体等) 的发展 也较为复杂,对摹印篆的萌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篆字是中国汉字中最古老、 最繁复、最深奥的一种字体,属于古文字学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篆字 历经演变,由大篆至小篆再到成熟期的摹印篆,结构和形体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与衍生。由于这一时期篆书的发展漫长而复杂,种类繁多,风格迥异,难以掌握 和识别,对战国玺印文字影响颇大,使得玺印文字在结体上象形成分较多,结字 大小不一,参差错落,得天真烂漫之趣。秦始皇书同文以后,把经过整理规范后 的小篆作为官方书体广泛推行,后来随着分书的高度成熟以及书写的便捷性,赢 得全社会的普遍认可,使用了一千多年的篆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小篆的衰败、 隶书的繁荣与兴盛也代表着古文字的终结,秦汉以后,小篆作为一种古体字,只 在极其有限的场合使用,或在特定的政治环境里,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字体装点气 氛。如果将先秦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视为自发萌芽的阶段,将魏晋以来书法艺术 的发展视为完全自觉的阶段,那秦汉时期恰好可以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由自发走向 自觉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 4 二、秦小篆对初创期摹印篆产生所造成的影响 秦国因地处中国的西部原西周故地,比当时中原各国的发展要缓慢,并 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较多的保留了周传统。秦国文字也自然有着独特的面貌,它 既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中国书法继承与创新的转折点,它 承上启下总结性的吸收了前代各体书法( 如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蝌蚪书、 虫书、古玺文和陶文等) ,创出“秦书八体”,篆隶为其核心,并把小篆作为官方 的标准书体颁布全国,同时隶书作为民间书体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它书体也因不 同的用处,在各自领域流传使用。在此情形下,作为凭信和权力象征的印章及其 所使用的印文,同样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 1 、秦小篆和秦摹印篆的出现与兴盛的历史文化背景 小篆即秦篆,它的形成由来已久,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讲:“秦始皇帝初 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 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1 但从近年一些出土的古文字资料来看,小篆应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系文字逐渐演 变而来,形成于战国中晚期,是秦统一六国以后规定使用的通行文字,为官方书 体,又称为“秦篆”。小篆是与大篆相对的称呼,与大篆相比,小篆 改变了大篆朴拙厚重的文字风格,字形呈纵势,上密下疏,重心上移, 左右对称,笔画粗细协调,排列整齐,行笔通达流畅,线条圆转静穆, 内蕴刚力,具有端庄典雅之美,被视为汉字古典美的代表。用笔圆润 而略粗的称为“玉箸篆”;用笔较细而圆劲挺直的称作“铁线篆”。 秦半通印 秦摹印篆与小篆一样都形成于战国晚期,小篆至秦始皇时期臻于成熟,此时 1 许慎 说文解字序,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p 7 ,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9 3 也是摹印篆的初创期,这时期摹印篆与当时结体有较强对称性和均衡性的标准小 篆有所不同,但同时期的小篆对其初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此时的摹印 橱 篆多与诏版、权量上的文字风格相一致,以小篆为基本的用字, 受印章形制的约束,字形比小篆方正,字的重心居中,书写的比 较自由活泼。秦摹印篆与战国玺印文字相比,更易识别,不类玺 印文字形体不一,参差不齐,已渐趋方整;与汉摹印篆相比,一 秦印“榻高庞般书写于田字或日字界格内,笔画也不像汉摹印篆那样撑满整个 印面,方中寓圆,天真烂漫,妙趣横生。 秦与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先秦时期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多元 局面,处于一种相对自由、开放、崇尚独创的状态中,而到秦代,结束了几百年 的诸侯争霸,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领域也要求能有一种统一的、海 纳百川的思想。又因秦人重秩序、尚功利,早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小篆已经成为 秦通行的书体。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书同文,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小 篆,于是小篆成为秦统一后唯一的官方正体文字,这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 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隶、楷、行、草诸字体的变革开辟了 广阔的道路。这一时期由于文字使用越来越频繁,隶书因比小篆笔画省简、书写 便捷,更能节约书写时间,提高效率,在民间广为流行。 2 、秦碑刻小篆艺术与初创期摹印篆 秦代刻石小篆至今还能见到的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等,以这些秦刻石篆书为例,来分析其对初创期摹印篆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峄山刻石为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时,丞相李斯等为颂秦德而立, 是秦始皇刻石之始。原石早佚,当今存世的峄山刻石是后来宋代著名的古文 字学家许铉摹写,郑文宝所刻,现藏西安碑林。前为始皇诏,共一百四十四个字, 6 从“皇帝日”以下为二世诏,共计七十九个字,字略小,字形细长。字体为小篆, 字形呈长方,上紧下松,笔画略细而匀称,线条通达流畅,体现出圆润流丽的小 篆风格。以峄山刻石的。酉王 、。图私。固舻、。鬣肌。隘 引;熬”字与秦摹印篆胪国王 、。图秦 、。周舻、。靥k 。e 翻邦”、“燮禁”等字相对比,可见当时的秦摹印篆与峄山刻石中小篆, 在篆法上两者几乎一致,横画略呈弧形,如“王”、“高”、“咸”字中的横画就有 一定的弧度,线条委婉流畅,如“泰”字下面的水部,有着水波纹一样的律动感, 粗细几乎一致,所有的例字在线条粗细变化上几乎一样,只是笔画多的字有些线 条稍微偏细点。整体说来,秦摹印篆在受到刻石小篆影响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 上改变小篆修长的体势,把小篆下半部垂曳舒展的笔画缩短,尽量把字形变方, 如“高”、“成”两字里面口部的最下一横与左右两边向下拖曳之笔的收笔处,在 秦摹印篆中几乎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结体趋方,如“泰”,“禁”两字的下半部 在秦摹印篆中被压扁,使得整个宇的结体变方。由以上字例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刻 石小篆对同时期摹印篆的影响是深刻的。 泰山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泰山时,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高 四尺,椭形,四周宽窄不等。铭文四面环刻,由西往北到东南,共二十二行二百 二十三个字。刻石文字传为李斯手笔,风格十分接近先秦石鼓文,用笔沉着凝练, 笔画古朴厚重,结体平正整饬,上密下疏,有明显的律动感,较多保存了秦小篆 的艺术牦是秦篆的典型代氟以泰山刻石中的。圄臣,、。热濯 炽。图。圜也。露旁、。隐哼与秦摹印篆舻国卧。强 戳。融v 图。圜”、。圈批。嗥。字黼柬 阐述其对当时摹印篆初创的影响。从以上字例中可见,除秦摹印篆的“得”字受 到了当时简帛书的影响,在写法上有点相异,“女”字和“也”字在结体上有所变 化,其它字在篆法上与泰山刻石中小篆的写法几乎一致,只是受到印面形制 的约束,把刻石小篆的字形压扁,减弱向下垂曳的纵长笔画,使字的重心居中。 与泰山刻石小篆一样,秦摹印篆的笔画排列匀称,粗细一致,结体对称统一, 为适应印面的形制,开始把圆转之笔变得趋向方整,个别转折处的圆转直接由圆 变方。 琅琊台刻石为秦始阜二十八年东巡登琅琊时,丞相李斯等立。石高1 2 9 厘米,宽6 7 5 厘米,厚3 7 厘米,原在诸城县琅琊台,今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也是现存的唯一一块秦始皇时期的小篆刻石。全文共4 9 7 个字,四面环刻,字迹 早己剥蚀残损难以辨识,仅西南十三行八十六个字清晰。传为李斯所书,取石鼓 文笔意,有着浑融秀丽的笔墨情趣,转折处更见圆润活泼之态,笔画有轻重缓急 的节奏感,用笔虚空灵动,结体圆润古朴,婉丽温雅,厚重而不失活泼,体现出 秦王朝大一统的脯历来被书家所觐帅琊台刻石的“魏。、。瓯。 两字与秦摹印篆的“固黔。圜两字相比较,可以从中窥视其对初创期 摹印篆的影响。虽然琅琊台刻石中的小篆字迹已经剥蚀残损,但从其依稀可辨的 身影中看到二者之间的传承与暗合。受其影响,摹印篆在结字上较为天真,线条 匀称舒展,笔画古朴凝练,小篆意味浓厚,笔意感强,有着天真质朴的自然情趣。 3 、秦诏版及权量中的小篆与初创期摹印篆 秦权量和诏版上的铭文内容多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为统一度量衡而颁布的诏 书,字体为小篆,大都出自低级官吏之手,有些甚至由刻工直接凿刻而成。这些 诏版及权量上的小篆,结字疏密斜正相间,字形呈方形,用笔变秦篆的圆转为方 折,笔画由屈笔变成方笔,结字纵横随意,上紧下松,大小参差错落,洒脱自如, 富有个性镌刻的俊健朴拙,行款自由率真拙中寓巧,体现出率意质朴,天真 浪漫,情趣盎然的艺术风采。受同时期隶书的影响,常混入民间古隶结体,甚至 还出现了些简化现象 ”字和始皇 川始皇二十六坩囫女,、。熬。、。懿,、 醐栅里的。困w 图引,图积。圆 丞”、。圈圈者,、。圈首。字以及始皇诏铜椭量榭。 。圈斜、。圜秽、。团戢。目戥。困r 、。踊矿字与秦摹 印篆胪蓝豇,、。固殿、。圆,丞、。圆骶。瀣天,、。冀掣、。酝 帝,、。蜃掣、。圈舭。罄者,、。塑r 、。题下,、。圜飘。鲤 以。圃引。露孰。魑引。隅。等钏来阐明二材司 的内在关联。此时的摹印篆受到秦诏版和权量上文字隶化的滋养,字形渐趋方整, 转折处也开始变得方折,结体较为自由。如“皇”、“帝”、“安”( 第二个安字) 、 “量”等字,笔画方中寓圊,顺势而为,不加雕饰,书写意味很强:如“安”( 第 一个安字) 、“侯”、“丞”( 第一个丞字) “官”等字,线条劲健瘦挺;如“天”、“下”、 “之”等字,结体宽博,笔画较为舒展,有秦文化所蕴含的雍和与闲散。由于受 到印面尺寸大小的限制和界格的约束,其线条排叠的更为紧凑,强化了整个字的 势态。综上所述,这一时期诏版和权量中的小篆对初创期秦摹印篆在篆法、体势、 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转折处的方折用笔等方面的影响是直面而深远的。 4 ,秦陶文篆书与初创期摹印篆 秦代陶器上刻划或钤印后所烧制的小篆书迹,天真烂缦,有着强烈的个性色 彩,其书体有类似秦权量刚劲险绝的,有融秦篆与秦隶为一体的,也有体态颀长 俊茂、秀丽洒脱的,还有刻画草率粗糙的。以秦始皂陵马厩坑出土的陶器刻字中 的具体字例。庄f 、。廓宫,、。甄、。森大。等字与秦摹印篆“露 杉、。罔宫 、“蘧彬、。叠图大。相对比幅二者也是一脉相承的。 陶器上刻画的篆字,新颖别致,极为自由,使得这一时期的秦摹印篆比成熟期的 汉摹印篆在书写与结宇上更为自由、新颖。因秦摹印篆要书写在狭小的印面上, 比陶器刻画篆字在整体上相对统一和稳定。 汉篆对成熟期摹印篆的丰富 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空前繁荣,艺术领域呈现出蓬勃生机,汉 字完成了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化。这一时期隶书盛行,而同时期的小篆在社会 领域仍属通行文字,与秦小篆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分书意味逐渐加强,字形日 趋方正,转折处由圆变方,对摹印篆的成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两汉时期的官、 私印章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极为普遍,无论数量之多,制作之精美,还是品种之 多样,都远胜前朝。由于印章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汉摹印篆在继承秦印的传统上, “稍变小篆之形体,使之平直方正,变小篆之形式,不变小篆之义法,近隶之结 体,而不用隶之挑磔, 1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化发展,形成了汉摹印篆所特有的 风格,并日趋成熟。 1 、汉篆与汉摹印篆的特点 汉篆,顾名思义是指汉代的篆书。汉代人在书写小篆时打破了秦篆形体上的 束缚,增强了书写的自由度,加之汉代是一个恢宏浩大,气势雄强的帝国,在文 化艺术上能兼容并蓄,在这个以隶书为主导的时代中,小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但仍保持秦篆体势。受同期隶书影响,与规范的秦小篆 写法不同,结体宽博,较为方整,笔画屈曲环绕,字的重心居中,它是由秦代小 篆演变而来,在构字形体上与小篆基本相同,故在文字学上属于小篆体系,但篆 书在汉代已逐渐退出社会实用领域,受到汉隶的影响,字的结体开始趋于方整甚 至扁方( 尤其在汉碑额篆书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笔法也不似秦篆那样严谨,体态 和笔意上带有隶趣,表现出一种朴茂凝重的情趣。汉篆这种端庄朴茂的特点同时 对汉印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 邓散木篆刻学上编p 1 4 ,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7 9 汉摹印篆是一种适合布满不同形制印面的篆书,它与战国玺印文字大小随意、 自然错落不同,比较平正方直,规范化一的线条给人以美感。这种平直寓方于圆, 富有内涵;方中带圆,使其灵动;粗中有细,疏密得当;拙中 寓巧,显其心智;增减有度,不脱六义;布局合理,巧夺天工。 有时为了更好的增强印面空间的布局,于是将篆文加以屈曲盘 绕,因制作工艺的不同,这一时期铸印与凿印所体现的摹印篆 汉印“驷胜”风格不类,铸印印面的摹印篆笔画较粗且饱满,字的结构安排 平均规整,而凿印印面的摹印篆笔画较细,有较强的笔意感,字的结构安排也较 为随意。 印章艺术在两汉达到中国印章史上的鼎盛时期,在社会生活中印章被广泛使 用,因要适应制作的需求,摹印篆开始由繁趋简,由多变到 统一,但有时为了美观,将其加以装饰变形,进行图案化处 理,产生了各种杂体篆。用于印章艺术的摹印篆也受到同时 期汉篆的影响,风格多变,但方中寓圆的审美观已趋于定型。 它作为印章艺术的造型基础,要求能够在一定的规格内,通 过变形来满足不同形制印章的构图需要,在这个不断演进的 过程中,它逐渐向形式美靠拢,使得汉印风貌千姿百态,妙 趣横生。 = 弋乏迂 蠢藏虿暄盾吕 譬枣兰鹅 需筝浆i 三鸳6 ;焙 总之,汉篆对摹印篆的影响是具体而全面的,以下面四个方面的汉篆书法艺 术与汉摹印篆相对比,来详细阐述前者对后者成熟所起的具体作用。 2 、汉石刻、碑刻篆书和汉碑碑额篆书与汉摹印篆 西汉石刻篆书传世较少,主要受当时隶书及六国文字的影响,在继承和发展 秦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西汉和新莽时期的篆书石刻有群臣上酪刻石、鲁 1 2 北陛石题字、郁平大尹冯君孺久墓室题记、东安汉里刻石等。刻于汉文帝 后元六年( 公元前1 5 8 年) 的群臣上酪刻石,残存十五字,结字类似秦篆,融 入秦诏版之遗风,用笔与结字方面较随意,别具一格。以群臣上醋刻石的“ 趟”、“b 。瓤。字与汉摹印篆的“猢舭。互b 。悬君。字 相比较进行具体的说明。汉摹印篆的“趟”字与“上”字,在结字上受到刻石小 篆“越”字和“上”字写法的启发,字法相同,线条舒展流畅,转折处用笔圆转 字形已趋方正。汉摹印篆“君”字受刻石小篆的影响,写法几乎一样,只是比刻 石小篆结字上更加方整规范,口部的最下笔与两边垂曳笔画的收笔处大体在同 一水平线上,而不似刻石“君”字两边的笔画向下延伸舒展。总而言之,群臣上 醇刻石中的小篆对汉摹印篆影响,多表现在结字、体势以及用笔方面。 东汉安帝时期,因整理古籍,学者需通晓古文字学,古文字学的复兴促就了 篆书的回归,于是出现了一批小篆碑刻,如囊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 立于东汉永元四年( 公元9 2 年) 闰月。碑高约1 5 3 厘米,宽约7 4 厘米,上下均 有残损,原石现藏河南省博物院。此碑发现较晚,磨损较多,但字迹清晰,碑文 原十行,每行十六字,今见拓本每行术皆少一字。这些小篆字形有一种内在的张 力和运动感结体宽博舒展,结构上强调空间均匀,变秦小篆体势的长方为方形, 字的重心居中,线条多曲势,动感明显,用笔酣畅,结字落落大方,在笔画的粗 细变化上,有明显区别,有别于秦篆刻石雍容浑穆的书风,彰显出大汉民族的豪 迈气概。以汉司徒袁安碑的“瞳睢司”、“ 囿 敏,、。蕊空,、。圈舭。厨 舭。魏v ,疆酽字与汉翱篆的。萄矿、。富竹。凰空, 。搿南”、。i 易舻、。隆秽、。i 酾河,字为例来说明其对成熟期汉摹印 篆的丰富。汉摹印篆的“南”字与袁安碑中的“南”字的影响,在结字与用 笔上几乎如出一辙。汉摹印篆的“司”、“令”、“空”、“翰”、“陲”与“河”字与 袁安碑中小篆,在写法上几乎致,只是为适应方形印面的需要,把下垂延 伸之笔省去或变短,使整个字的势态变方,比袁安碑中的小篆更加规整,在 婉转流丽的程度上不如碑刻篆书。 祀三公山碑叉称大三公山碑,立于东汉元初四年( 公元1 1 7 年) 常山 相冯巡所立,碑文共计十行,每行十三到十四个字不等,这件作品反映了篆书到 东汉时期日趋简约便捷,字势横向铺开,取方正之形,改变了传统以圆笔、圆体 p ,n 和圆势作篆的程式,转折处也由圆变方,以隶法写篆( 有些篆字如“矗丞和”字 还夹杂了隶书字法) ,起笔方而厚重,转笔处多方折用笔,下垂之笔在结束时都向 左右两边分开,造成横向势态,字形因此变得宽博,结字古拙天真,多有奇趣, 章法上参差错落,不拘成法而又浑然一体,风格苍茫恣肆,别开生面。以祀三 公的。虻。固奶。瓯v 滋袱。圈虮。圈 相,字与汉摹印篆的。芯懿。蕾掣、。禹掣、。釉秽、。幽 山口 山”、“m 甘相”字相对比,来分析二者之间的传承关系。这时的汉摹印篆与其在 篆法与体势上几乎如出一辙,字的重心居中,字形趋于方正,转折处多为方折, 笔画凝练厚重,起收笔处方圆互用。例如汉摹印篆的“公”、“霎”两字与祀三 公山碑中的两个篆字一样,左右两边的下垂之笔,在结束时向左右稍微分开, 形成横向体势,使得结字更为宽博,汉摹印篆的“堂”字与祀三公山碑中的 “堂”字,左右两边下垂之笔的末端,与整个字最靠下的横画不处于同一水平线 上,使得结字错落有致奇趣横生。 除有全文篆书碑刻外还有碑额篆书,两汉时期的碑额多用小篆书写,习惯 被称之为篆额。碑额篆书在汉代碑刻篆书中面目众多,风格最为丰富,一般书于 碑刻上端正中隆起的部位,其艺术价值很高,不仅风格多样,而且用笔也较为多 变,结字上大量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手法,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张 迁碑额方折挺拔,比较茂密;鲜于璜碑额平直方正,浑厚朴拙;西岳华山 庙碑额则风格又不同,圆转婉丽,结字疏朗。 张迁碑额篆书立于汉灵帝中平三年( 公元1 8 6 年) ,碑额有十二个字,分 两列,每列六宇,结字紧密成扁形,向左右延伸,体势开张,姿态飘逸,用笔多 为方笔,但方中寓圆,刚柔相济,有奇丽超凡,丰茂雄强之美,与其隶书碑文风 格一致,别具一格。鲜于璜碑额篆书立于汉恒帝延嘉八年( 公元1 6 5 年) ,碑 额共十个字,为阳文,用笔方直劲挺,章法排列紧密,对汉摹印篆的成熟起了不 同凡响的促进作用。以张迁碑碑额篆书中的。l 薹雪令。、。2 i 疆漠,、。l 碧 君”和鲜于璜碑额篆书中的“:耋于”、。阳阿,、艘甲与汉摹e | 篆的。言销。蔓载。荷私。暑弘。目、。囝甲字为篆的“吾令”、“:妻漠”、t r 石 君”、“:s 于”、“日日朗”、“l 驾l 守”字为 例,来说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这时期的汉摹印篆与碑额篆书,在篆法上相对一 致,结体上趋于方正。如张迁碑额篆书中的“令”字改变了秦小篆的写法, 最后一笔不再向右下延伸,直接嘎然而止,对这时期的汉摹印篆“令”字的写法 产生了启发,完全采用了碑额篆书的写法,还有“漠”宇的三点水没有使用常规 小篆水部的写法,而使用了隶书水部写法,影响到汉摹印篆的“漠”字水部的写 法,用三个点代替其左边的水部。汉摹印篆的“于”、“朗”、“守”字几乎是鲜 于璜碑额篆书中“于”、“用”、“守”等字写法的翻版,结字四平八稳,字形规 整,线条粗细均等,排列整齐,只是碑额篆书中叩r 字的横画有向下倾斜之势。 受到汉代刻石、石刻以及汉碑碑额篆书的影响,汉摹印篆与其篆法相同,结 体宽博,字形方正,线条粗细变化均等,起收笔处方圆互用,字的重心居中,充 分显现出这一时期的摹印篆已由初创期的秦摹印篆完全演化为成熟期的汉摹印 篆。 3 、汉金刻小篆与摹印篆的成熟 汉金文主要指铸刻于金属器、钱币或铜镜上的篆书文字,这些文字多为小篆 书体,在篆书和篆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新莽时期的嘉量铭,为王莽建国 元年所造,结字瘦长,上紧下松,上敛下散,笔画细挺,转折处以方折为主,方 中寓圆,运笔潇洒自如,书风瘦劲挺拔,别树一帜。 汉代金s u d , 篆艺术结体宽博,字形方正,与汉碑n d , 篆不同,线条以方折为 主,许多笔画为了便于镌刻,多横平竖直,有些字的结构也发生了简化,但仍不 乏灵动,线条瘦挺且有韧性,体现出汉代特有的金石气韵。以汉代金属容器上的 篆书。翻引。画匿骰。融川愀。鳕舻 字和新莽嘉量中的厘k 。嗣下艮、。圄酽字与汉基印 篆的。至甲、。四卧。茬鼠。j c 、。垂金,和。圜圄,、 。i 下。、。直矗_ 。垂 髯。等字相对比,剖析这一时期金 属容器和嘉量上的小篆对摹印篆成熟所起的作用。这时的摹印篆受汉 金刻小篆风格的潜移默化,字势四平八稳,结构规整,笔画平直方折, 排叠整齐,所占空问均等,线条粗细一致。这类金刻篆书对汉将军印 印文影响很大,都是通过刀的镌刻体现出较强的笔意感。 新莽布币 新莽时期的钱币文字也用小篆字体,如右图的布币上的“布”字,用类似秦 _ 篆的小篆书体书之,体态修长,线条流畅,与同时期汉摹印篆的“m l 布 字相比 较,可以看出这时期汉摹印篆“布 字受钱币文字“布 字的影响,在篆法与结 字上几乎相同,线条委婉流畅,转折处多用圆转,因受印面大小和形制上的约束, 不像钱币“布 字的下半部向下纵引垂曳,字形上也趋于方正。 总之,这一时期的金刻篆书对汉摹印篆的影响,无论在篆法的安排上,还是 在转折处的方圆互用上,都是既全面又深刻的。 4 、汉瓦文、砖文和墨迹小篆对汉摹印篆的影响 汉代瓦当是当时大型建筑物上筒瓦顶端的下垂部分,起着保护椽头和装饰屋 j 茹 ! i 、 “万岁”瓦当 檐的作用。上面有图案或文字,其文字内容多为祝愿、 祝福之意,排列方式多样,有顺时针的、反时针的、回 环交错的以及先上下再左右的,在书写上也不同于一般 篆书的结字和用笔,其特点是根据瓦当的装饰意味而随 形赋字,文字形状有方正、三角、圆形等,书体有小篆、 隶书、鸟虫书等,以小篆最为常见。篆文瓦当笔画多作 简省变形,用笔较为粗旷率意;章法布局上随形赋体,富于变 化:在结字、穿插挪让和方圆并施上浑然一体,巧夺天工,得 天真烂漫之趣。同时期的汉摹印篆吸收其特点,在刻制圆形印 面的印章时,在篆法、结字布局与穿插避让上多采用瓦当篆文 的处理方式,文字多随印面边缘的弧形而诘屈伸缩,线条屈曲 汉印“乐未央” 盘绕,有些笔画受空间形制的影响多作简省。 现存的汉代模印方砖,大都是西汉中期之物,主要用于宫室墙壁贴面。方砖 本身形状为方形,所作篆文也多追求工整,多为反文书写其上。现存的这时期主 要代表作品有单于和亲方砖砖模和海内皆臣方砖中的篆书。单于和亲方 砖砖模文字为小篆模印出来的文字为阳刻反左书( 在南朝时反左书曾作为书 体的一种而流行) 字与字以界栏分开线条婉转绕曲,穿插挪让有致,笔画厚重 饱满结体宽博生动,起收笔处多用方笔。以具体的汉模印方砖单于和亲方砖 砖模州。鼠。、。匦俑邻。海内方耕的。7 1 。, 两字与汉摹印篆的。器剐、。碧p 、。i 从。燃彬字相 匕较进行具体的 分析。受方砖篆文的影响,汉摹印篆的篆法与砖文篆书一致,结体方整,字的笔 画穿插挪让有度,起收笔处多方起方收。如汉摹印篆的“人”宇受模印方砖中“人” 字体势影响,体态纵长,线条舒展流畅,只是受到印面形制的制约。没有方砖中 的“人”字绕屈的程度大,而“蒿”、“千”两字受方砖篆文的影响,结体宽博方 整,起收笔处多用方笔,笔画浑厚道劲。 这一时期的墨迹篆书更能让后人直观的了解到汉代小篆的书写面貌,字的造 型平中见欹,空间布白既均匀又错落有致,转折处顿挫强烈,用笔中锋,线条凝 练稳健,以西汉晚期的张伯升枢铭篆书中的“蹴。、。糟似。焉 平, 、。萼事,等字与汉摹印删。蓟敬,、。n 白。甬弘。事轳 等字相对比,来说明二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以上字例可看出,这一时期的 汉摹印篆已接近成熟,受到墨迹篆书的影响,与秦摹印篆己相去甚远,笔画盘绕 屈曲较多,结体方阔疏朗,用笔凝练圆浑,起收笔处方圆互用。 5 、鸟虫书对汉摹印篆的丰富 鸟虫书源于春秋晚期的虫书,新莽时六书改称其为鸟虫书,又称鸟书、传信 鸟迹书或回鸾篆,为古代篆体之一,指一种屈曲盘环的篆书,以小篆的字形为基 础,并把鱼、鸟以及蛇虫等形态作为字的附加装饰,极尽变化、概括后,将其巧 妙地穿插于点画线条之中的一种美化修饰性书体。虽为文字,却有着丰富的形象 土子午鼎铭文 性和强烈的装饰性。这并不是文字重返象形,而是以形写神, 抽象概括地传达出鸟、虫、鱼等生命形体的意韵。东周康王 时期( 公元前5 7 7 一前5 5 2 年) 的王子午鼎字形大小统一, 结体工整修长,线条委婉婀娜,是鸟虫书的鼻祖。这种书体 主要盛行于战国时期的吴、越、楚、蔡、宋等地,从战国到 秦汉时期,这类字体频繁出现在兵器、乐器、容器、玺印以 及两汉的铜器、印章与瓦当文之中。汉代采用鸟虫书入印, 多用于私人玉印中,制作极为精美。从右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这类摹印篆来源于当时的鸟虫篆书,受其影响结字秀美,点 画多以鸟、虫、鱼等动物形态进行装饰美化,有着浓厚的装 饰意趣,线条流畅飘逸布满印面,笔画有粗细变化,起收笔 处往往勾勒出鸟的首尾,或将点画镌刻咸鱼形,在象形方面达到极致,比战国以 来流行的乌虫书更具优美、流动的s 形,结字更趋于屈曲盘 绕,文字的笔画也轻盈灵动,呈现出活泼妍丽的美感,虽然 比其它书体更具装饰性,但仍保持着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给汉印增添了一种婉约、流丽的情调,丰富了汉印的创作模 式,凸显出那个时代人们审美情趣多样化的取向。 汉“武意”即 6 、同时期隶书与汉摹印篆 隶书形成于战国中晚期,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资料云梦睡虎地竹简来 看,起笔有蚕头,收笔有波挑,说明秦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书写方便,不断破 坏、改造篆书字形,由此而产生了秦国文字的俗体( 即隶书的前身) ,也属于这一 时期的民间书法,为书法向楷书和行、草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文字由隶 书起确定了方块字的特征。 ( 1 ) 、秦代和西汉早期( 汉武帝之前) 隶书与初创期的摹印篆 秦印“冷贤” 西汉早期的隶书是尚未成熟的隶书,与秦隶一样同属 古隶的范畴。很多字的写法仍接近正规 篆文( 这里的篆文指大篆) ,有些字虽 然已经有了与成熟期隶书相同或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156-2025连续搬运设备安全规范通用规则
- 2025贵州省凯里学院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28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招聘若干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昆明辅仁技工学校教师招聘(55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公开招聘18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年延安东辰中学教师招聘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江西都市城际公交有限公司招聘2名劳务派遣人员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小学夏季安全培训会课件
- Grapiprant-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Gly-7-MAD-MDCPT-hydrochlor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中医康复技术-大学专业介绍
- 冠脉介入手术
- 《国际中文教材评价标准》
-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
- “上外杯”上海市高中英语竞赛初赛模拟试卷
-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与技能提升 课件 第二章第一二节 小学语文教师新技能
- 高考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基础知识填空默写(每天打卡)
- 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评价
- JT-T-1130-2017桥梁支座灌胶材料
- 会场布置及座次安排
- DB32T3916-2020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