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pdf_第1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pdf_第2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pdf_第3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pdf_第4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进入2 1 世纪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顺应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潮流,推动产业结构 的高科技化转型,首次出现了产业结构与世界发展趋势相吻合的局面,而这来源于东亚 产品内分工体系本文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研究了中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的地位及变迁以东亚各国之问的制造业与零部件贸易额 及其在各国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考察了东亚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格局日本和n i b s 利用自 身的技术以及资金优势出口零部件,而中国与东盟利用自身的劳动力优势进口零部件进 行加工组装并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即形成了一条日本n i e s 一中国东盟一欧美发达 国家的价值链,构成了三角贸易的产品内分工体系,并且东亚的区域内贸易比率不断上 升,产品内分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针对对中国在东亚加工贸易中的部门构成分析 和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贸易构成分析,考察了中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变迁中国 处于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但已经开始了从劳动密集型生产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的转化, 而这种转化是被外资所控制的因此,为了加速这种转化,以真正提升中国在东亚产品 内分工中的地位,一方面,相关企业要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研发能力,来提高产品的技 术含量,增强配套能力,促进价值链的前向延伸;另一方面,要培育中国自己的国际品 牌和跨国公司,增强自身的市场开拓、品牌运作和销售服务等综合实力,实现价值链的 后向延伸。另外,中国政府应加大对r & d 的支持力度,并积极融入到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的进程中去。 关键词:东亚产品内分工贸易结构优化高技术产品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21s tc e n t u r y , e a s ta s i a ne c o n o m i e sf o l l o wt h et r e n do f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i tt o e n h a n c et h ei n d u s t r ys t r u c t u r et h r o u g hh i g h - t e c h i t st h ef i r s tt i m ef o re a s ta s i a ne c o n o m i e s t ok e e pu p 、 r i t i lg l o b a li n d u s t r ys t r u c t u r eu p g r a d i n g i ta r i s e sf r o mi n t r a - p r o d u c t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i ne a s ta s i a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i n t r a - p r o d u c t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 t h i sp a p e ra d o p t ss t a t i s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a t i ca n a l y s i st os t u d yc h i n a sr o l ea n di t se v o l u t i o ni ne a s ta s i a n i n t r a - p r o d u c t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f i r s t l y , t h ea u t h o ru s e st h ed a t ao ft r a d ei np a r t sa n dc o m p o n e n t s , a n di nm a n u f a c t u r e df i n i s h e dg o o d sa sw e l la st h e i rr e s p e c t i v es h a r e st os t u d yt h ep a t t e r no f i n t r a - p r o d u c t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i ne a s ta s i a t h er e s u l ts u g g e s t st h et r i a n g u l a rt r a d ep a t t e r nw i t h v a l u ec h a i ni n c l u d i n gj a p a n n i e s - c h i n a a s e a n - e u r o p e u s t h a ti st os a y , j a p a na n dn i e s e x p o r tp a r t sa n dc o m p o n e n t sw i t ht h e i ra d v a n t a g e si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c a p i t a l ,c h i n aa n d a s e a nm a k eu s eo ft h e i rc h e a pl a b o u rt oi m p o r tp a r t sa n dc o m p o n e n t sf o ra s s e m b l y , t h e n e x p o r tt h ef i n i s h e dg o o d st oe u r o p ea n du s a m o r e o v e r , i n t r a - r e g i o n a lt r a d ei so nt h er i s e s t e a d i l y , o b v i o u s l yi n t r a - p r o d u c t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i ne a s ta s i at e n d st og r o w s e c o n d l y , t h i s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c h i n a sp r o c e s s i n gt r a d ea n dh i g h t e c hp r o d u c tt r a d ei ne a s ta s i a t os t u d y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c h i n a sr o l ei ne a s ta s i a ni n t r a - p r o d u c t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t h er e s u l t s h o w st h a tc h i n ai si nt h e s t a g eo fl o wa d d e dv a l u ea n db e g a nt ot r a n s f o r mf r o m l a b o u r - i n t e n s i v ep r o d u c t i o nt ot e c h n o l o g y - i n t e n s i v ep r o d u c t i o n ,b u ti th a sb e e n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a ni n c r e a s e dd e p e n d e n c eo nf o r e i g nc a p i t a l t h e r e f o r e ,f o rt h ep u r p o s eo fc h i n a sf a s t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g r e a t e rr o l ei ne a s ta s i a ni n t r a - p r o d u c t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 o no n eh a n d , t h e r e l a t e de n t e r p r i s e ss h o u l di n c r e a s er & d e x p e n s e st ou p g r a d ei n n o v a t i v ec a p a c i t ya n de x t e n d t h ev a l u ec h a i nf o r w a r d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e n t e r p r i s e ss h o u l db u i l du pt h e i rb r a n d ,g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n c r e a s em a r k e t i n gp o w e ra n di m p r o v es a l e ss e r v i c et oe x t e n dt h ev a l u ec h a i n b a c k w a r d i na d d i t i o n ,g o v e r n m e n ts h o u l di n c r e a s et h es u p p o r tf o rr & de x p e n s e sa n dt a k e p a r ti nt h ee c o n o m i ci n t e g r a t i o ni ne a s ta s i a k e yw o r d s :e a s ta s i a ;i n t r a - p r o d u c t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t r a d es t r u c t u r eu p g r a d i n g ; h i g h - t e c hp r o d u c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财经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芹聪 签字日期: 妣留年r 月西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天津财经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帮鹭溘 导师签名:1 种印 签- 7 日期: 跏爱年s - - 月驭日 签字日期: 甜吕年j 一月a 毕日 |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邮编: 第1 章导论 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战后,随着全球贸易的飞速发展、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 到全球化的浪潮中。接踵而来的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与国贸易壁垒的逐步降低、通 信及运输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得国际生产分工网络在横向扩展的同时,也向纵向延伸着。 国与国之间的产品分工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逐步向产品内分工发展。人们将某种 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割成许多道工序,不同国家根据其比较优势承担不同的生产工序, 最后将所有产品零部件重新整合完成生产全过程。由此形成这种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生产 价值链的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相区别,我们称这样的分 工体系为产品内分工。 在这样的分工体系下,全球范围的贸易会越来越多的充斥着产品零部件的贸易,国 与国之间也会在这种产品内分工体系中深化国际分工,取得不同的分工地位,中间品而 非最终产品的贸易将会开创贸易体系的新格局。面对这样的国际贸易形势,产品内分工 及其贸易理论的研究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 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以及国际贸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据统计,2 0 0 6 年东亚地区的 出口贸易占全球出口的2 5 6 酽,且保持持续的上升趋势。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层次明 显,具备不同的比较优势,存在着生产分工的基础。而零部件贸易更是占到了世界零部 件贸易的4 0 0 5 以上。在我国自7 0 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贸易量持续扩大, 特别是实行了鼓励出口加工的政策措施以后,我国的加工贸易迅速增长,加工贸易在我 国的整体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半的份额。而加工贸易就是产品内分工在国际生产环节的重 要表现形式,因此,对中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情况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2 文献综述 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并以垂直贸易链相互连接这一现象的出 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 0 年代。那时,经过第二次大战后的恢复期,世界经济增长逐渐 数据来源:w t o 统计数据库 加快,在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了产业间贸易的现象。而产品内的分工由于并不 十分明显,且在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中处于较为次要的位置,相对于产业间贸易并没有 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上世纪9 0 年代,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以及国际生产 分工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产品内分工作为一种新兴的国际生产分工形式,其研究才受到 越来越多的重视。而h u m m e l s 、i s h i i 与y i ( 2 0 0 1 ) 里程碑式的研究,更是使垂直专业化 的国际贸易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 2 1 产品内分工理论文献回顾 最早提出“垂直专业化 ( 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 这一概念的是b a l a s s a ,早在1 9 6 7 年,他就首次使用这一概念来概括产品生产过程跨越国界所形成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 向关系。h e l l e i n e r ( 1 9 7 3 ) 在对6 0 年代后半期的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发现,发展中国家制成 品出口大幅度上升,这其实就是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早期形态和表现,而造成这一现象的 原因就是纵向一体化国际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的不断转移。 f i n g e r ( 1 9 7 5 ) 还提出了“海外组装操作( o f f s h o r ea s s e m b l yo p e r a t i o n ) 这一概念,这其实 也是美国6 0 年代出现的垂直专业化的早期表现。而v a n e k ( 1 9 6 3 ) 、m e l v i n ( 1 9 6 9 ) 和v a m e ( 1 9 7 1 ) 的两阶段生产模型以及d i x i t 和g r o s s m a n ( 1 9 8 2 ) 的多阶段生产模型( m u l t i s t a g e p r o d u c t i o n ) 实际上都是对产品内分工的模型化理解。 到了2 0 世纪9 0 年代,随着不少发展中国家靠发展加工贸易实现了经济的起飞,有 关产品内分工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在j o n e s 和k i e r z k o w s k i ( 1 9 9 0 ) 的研究中强调了 服务活动对于开展垂直型分工的重要性,他们把“生产过程分离开来并散布到不同空间 区位 的分工形态称为“零散化生产( f r a g m e n t e dp r o d u c t i o n ) 一。之后,又有不少学者分 别以不同但意义相近的名词来概括这一崭新的经济现象。b h a g w a t i 与d e h e j i a ( 19 9 4 ) 提出了“万花筒式的比较优势( k a l e i d o s c o p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 这一概念,用来 概括他所观察到的跨国公司产品的生产产地迅速改变的现象。l e a r n e r ( 1 9 9 6 ) 则称其为 生产的“非地方化”( d e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 。类似的还有:“分割价值链”( s l i c i n gt h ev a l u ec h a i n b yk r u g m a n ,19 9 6 ) ,“产品内部专业化( i n t r a - p r o d u c t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b ya r n d t ,19 9 7 ,19 9 8 ) , “零散化( f r a g m e n t a t i o nb y a m d ta n dk i e r z k o w s k i ,2 0 0 1 ) ,“内部中间贸易 ( i n t r a - m e d i a t e t r a d eb ya n t w e i l e ra n dt r e f l e r ,2 0 0 2 ) 等等。 d a v i dh u m m e l s 、j u ni s h i i 和k e i m uy i ( 2 0 0 1 )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和总结,进 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建立了v s ( 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 指标,通过计算出口中包含 的进口中间投入品的价值占总出口价值的比重来测量垂直专业化贸易的发展程度。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1 9 9 0 年世界总体的v s 比重达到了0 2 1 ,而1 9 9 5 年更是达 到了0 2 3 ,分别比1 9 7 0 年增长3 0 e 和4 0 以上。他们还通过对1 0 个o e c d 国家数据进 行的分析,发现这些国家的垂直分工出口占这些国家总出口的2 0 。 随着研究的深入,产品内分工的领域不断拓展。在发生生产环节的转移后,关于一 国的福利是否受到影响的问题,s a m u e l s o n ( 2 0 0 4 ) 认为外包对外包国不利,而b h a g w a t i 、 p a n n a g a r i y a 和s r i n i v a s a n ( 2 0 0 4 ) 的结论则j 下好相反。与此同时,有的经济学家,如c f f o s s m a n 和h e l p m a n ( 2 0 0 2 - - 2 0 0 6 ) 、s p e n c e r 和b a r b a r a 等,开始关注交易成本、不完全契约等 问题,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和契约理论引入到产品内分工的分析当中,形成了 有关产品内分工研究的新的分支。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国内学者对产品内分工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卢峰在产品内 分工:一个分析框架( 2 0 0 5 ) 中,对垂直专业化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由a m d t 的i n t r a - p r o d u c t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提炼出“产品内分工一的概念。他指出产品内分工“是一 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过程或展开结构,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 通过空间分敖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国家参与特定 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 。另外,他还对产品内分工概念与其 它常用分工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比较,对其产生的背景及其在若干行业,如服装业、 汽车业和电子行业的表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分析了比较优势、规模经济等因素在生 产工序国际分工利益决定上的重要作用,考察了这一新兴分工形态得到空前发展的具体 原因,即运输以及信息交流成本的下降、技术进步的推动、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以及 各国鼓励加工的贸易政策等,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产品内分工概念为中心的分析框架。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2 0 0 5 ) 通过采用h u m m e l s 等人估算垂直专业化 比率的方法,对中国1 9 9 2 - - 2 0 0 3 年间的出口贸易中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对美出口贸易中的 垂直专业化程度分别作了计算。统计结果显示:在这1 2 年中,中国的v s 比率已从1 9 9 2 年的1 4 上升至约2 2 。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v s 比重则从1 9 9 2 年的1 4 7 7 上升至 2 2 9 4 。日韩对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在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中约占1 3 ;说 他们认为产生垂直专业化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 1 ) 商品的生产过程需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 阶段:( 2 )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商品的生产过程,提供价值增值,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一个以上的生产阶段, 但不是完成所有的生产阶段,不是专业化于整个商品的生产;( 3 ) 至少一个生产阶段超过一次地跨越国界,也就是 。说至少一个国家必须在它所从事的生产阶段使用进【j 投入品,产出的部分产品用于出口。产品内分工的大小可以定 义为:v s ( 垂直专业化) = ( 进口中间投入品价值产品总价值) 出【j 总价值x 2 明东亚对美国的产业链效应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中得到了反映。 田文( 2 0 0 6 ) 系统地对产品内贸易的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梳理。他首先对产 品内分工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在与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分别进行了比较后,深入分 析了h u m m e l s 等人和f e e n s t r a 等人对产品内贸易的不同计量方法,指出了它们的区别所 在。他还对产品内分工的动因进行了阐释,在李嘉图模型框架内和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 框架内对产品内贸易效应分别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产品内分工的利得与中间投入品价 格的确定,最后给出了调整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建议。 胡昭玲( 2 0 0 7 ) 对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专业化贸易的发展趋势、理论基础、相互关系 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相关启示。其研究结果表明, 产业内贸易与垂直专业化贸易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系。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在解释 产业内贸易的同时,也可以被用于说明垂直专业化贸易的发生。但与此同时,产业间贸 易的基础比较优势也可以用于垂直专业化的研究。因此,在理论基础层面,垂直专 业化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结合起来。而垂直专业化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起因, 它们都与跨国公司及其内部贸易密切相关。要在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同时,利用我国 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趋势,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是产品内分工的驱动者,它们的全球化战略安排使产品内分 工愈演愈烈。陈晓红、胡小娟( 2 0 0 7 )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跨国公司f d i 与我国中间产 品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指出跨国公司与中间产品进口存在显著的单项因果关系, 跨国公司f d i 每增加1 可带动我国中间品进口增长2 3 6 0 2 。而跨国公司f d i 与中间产 品出口之间没有任何单项因果关系,这表明了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还是以最终产品市场 为主,而与跨国公司f d i 有关的生产大多结束于我国。 华德亚、董有德( 2 0 0 7 ) 认为是跨国公司的中间品贸易不断增加,使跨越多个国家 的垂直贸易链不断延长,进而使产品内分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他们指出我国在跨国 公司产品内分工中的分工地位是进口中间投入品并加工出口最终产品,这与我国的资源 禀赋相一致。他们还解释了在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环境下,要想实现我国产业升级必须 追求动态比较优势,提高集群能力,并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另外,对于产品内分工的相关概念,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也不存在国际上一直接受 的统一说法,但其本质都是指特定产品的生产环节在国家之间分散而形成的分工专业化 过程,内在含义基本一致。因而在本文中,将以a r n d t 等人的产品内部专业化为基础, 并采用卢锋的概念,统一称之为产品内分工。 1 2 2 中国及东亚产品内分工研究的回顾 对于中国以及东亚在产品内分工中的状况,我国有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韩友德( 2 0 0 6 ) 从生产阶段分工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东亚地区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 并对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生产分工与贸易结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他还构建了生产分工与 比较优势的关联模型,并对日本、中国、n i e s ,a s e a n 之间的经济贸易发展的互动关系进 行了探讨。并通过研究东亚各国( 地区) 在生产分工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来探讨各国贸易 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其研究表明,引发生产分工演变的动因,是发达国家的f d i 。 孙卫东、韩友德( 2 0 0 7 ) 对东亚地区零部件贸易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与欧盟、北 美自由贸易区等经济合作组织内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 0 世纪9 0 年代以 来,东亚地区形成了新的生产分工形态,即生产阶段分工。而生产阶段分工引起了东亚 地区贸易结构的显著变化,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中间品贸易的不断增长,其结果导致区 域内贸易依存度不断加深。 张伯伟、彭支伟( 2 0 0 6 ) 测算了东亚各国( 地区) 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对外依赖 及区域内部化发展情况。其研究结果表明,在东亚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大都在 区域内有明显的产品内分工,且东亚地区的内部最终消费比率较低,距离最终消费品的 内部市场依存度达到有效降低外部冲击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因此,不断加速东亚一体 化的推进对于区域内经济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明志、李春盛( 2 0 0 7 ) 对中国电子机械类产品的成品与零部件进行了比例分析, 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仍然处于生产价值链的低附加值部分,但已经出现沿价值链攀 升的现象。但中国电子机械类产品对外贸易在地理方向上仍存在一定的不对称特征。而 中国已经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去,参与了全球的生产价值分割。 胡昭玲( 2 0 0 7 ) 就参与产品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其分析 结果显示,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工业的竞争力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出口密集度高的行 业产品内进行国际分工对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作用更大,同时资本( 技术) 密集型行业参 与产品内分工的水平越高,从中获益的程度也越大。她还说明,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 源仍是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应当充分发挥基于该要素上的比较优势,进一步优 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在承接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时应注意发展产值比重大、要 素生产率提高快、技术提升空间大的行业,比如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出口竞争力强的行 业。另外,我国不应该仅局限于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而要逐步推进生产工序的升级, 努力提高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从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大利益。 郑昭阳、周听( 2 0 0 7 ) 基于零部件贸易,对中国在东亚地区贸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 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1 9 9 2 - - 2 0 0 5 年的零部件贸易额进行的分析 和计算发现,中国在东亚地区进口零部件,并在区域外市场出口最终产品。作为东亚地 区的出口平台,中国处于商品生产价值链的重要环节,在东亚产品内分工的网络中将起 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已有的中国与东亚产品内分工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更多地集中于对东 亚地区中间品贸易的研究与东亚地区贸易结构变迁及其动因分析,但对中国在东亚产品 内分工中地位变迁的研究较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将对促进我国产业成长即由产品内分工 的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将对此作详细阐述。 1 3 本文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本文将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运用和借鉴前人的理论框架基础 上,通过对东亚及中国产品内贸易的相关数据的统计测算,阐述东亚产品内分工的现状, 并揭示东亚产品内分工不断扩大的原因。在对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及其变迁的探 讨的基础上,解释发生这种变化的诱因。最后基于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得出中国在东 亚产品内分工中进一步发展的启示。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l 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有关产品内分工的文献综 述,论文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创新与相关结论。产品内分工理论对于中国现阶 段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作为东亚乃至世界区域内的生产基地,已经深 入参与到东亚和世界的生产价值链中去,本文旨在从中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地位的研究 当中,发现中国和东亚生产贸易规模不断发展的规律,以使中国更好的融入东亚乃至世 界生产分工体系,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 议。 第2 部分讨论了东亚产品内分工的现状。文中将东亚国家和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的 差异和不同的比较优势分为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日本、亚洲四小龙( n i e s ,即韩国、 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 、中国以及东盟。它们因为分工地位的不同,处在产品垂 直生产链的不同环节上。而日本四小龙一中国东盟一美国欧盟沿着产品零部件的不断 传递过程形成了一条国际生产分工的价值链,我们称其为“三角贸易模式 ,东亚的产品 生产和分工变得更加紧密了。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东亚产品内分工表现出了不 断扩大的趋势。其背后的原因是东亚各国家和地区之间地理位置的邻近,各自竞争优势 的差异性,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各个国家政府的鼓励政策。 第3 部分是中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贸易结构的优化。文中先介绍了中国在东亚产 品内分工中贸易结构优化发生的背景。全球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生产分工体系 的不断深化,为中国参与高科技产品的分工营造了外部环境;而中国从实施改革开放以 来,国家经济实力不断上升,资本以及技术等要素不断积累,也为从事高技术产品的生 产打下了基础;另外,中国政府还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来支持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这些内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产品的要素密集度 从劳动向技术转化。针对这种转化,文中对高技术产品的构成做了深入的分析,进而发 现,虽然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已经越来越高,但这些高技术产品贸易大部分是 掌握在外资手中的,也就是说,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直接推动了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 的快速发展。 第4 部分是本文研究结论和提出的政策建议。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中国要想摆脱处 于附加值最低的加工组装生产环节,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研发和配套生产能力, 并创建国际品牌,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使价值链在中国得以同时前向和后向延伸。另 外,要加强政府的r & d 投入,以推动相关高科技产品在中国的生产,以不断提升我国在 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的 转化。最后,要不断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步伐,创造一个对外贸易更加便捷的经济一体 化组织,以更好的开展东亚产品内分工,促进资源的更加合理配置,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1 4 本文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往对于中国与东亚产品内分工的研究文献,大多集 中于对东亚地区中间品贸易的研究与东亚地区贸易结构变迁及其动因分析,但缺乏对中 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将对促进我国产业成长即由产品内 分工的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东亚产品内分工格局 及其不断扩大的原因,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东亚产品内分工体系提供了依据。论文进而 分析中国与东亚进出口商品构成的变化来阐释中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位置的变迁并揭 示其形成因素,为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东亚产品内贸易、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一定依据。 本文只是在这一方向上的初步探讨,由于我国在东亚产品内贸易中的分布存在着很大 的地域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地域角度分析我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变迁;在 实证检验方面,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得出的结论只是初步的,采用更新的数据、更 多的国家进行分析,会得出其他有意义的结论。 第2 章东亚产品内分工的现状 2 1 东亚产品内分工的现状 自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以来,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可分割性的不断提高,使产品分 工更加细化,而各国要素禀赋的利用就成为可能。东亚国家利用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优 势,深入参与区域内的生产分工,使东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的经济舞台上扮演 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亚洲四小龙依靠加工贸易的崛起,亚洲尤其是东亚范围内产 品内分工渐渐开展起来。到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东亚诸国的加工贸易已经发展的很 成熟,产品内分工也已经十分明显。 东亚的产品内分工是基于国与国之间的零部件贸易之上的。从近些年的统计数据来 看,东亚的零部件贸易不断上升。而为了更宏观的观察东亚产品内分工的情况,我们将 零部件贸易和欧盟以及北美作一个比较,以便更直观的观察1 9 9 2 - - 2 0 0 6 年该地区的零部 件贸易的情况( 表2 1 ) 。 表2 1 世界零部件贸易发展情况( 单位:) 出口进口 1 9 9 5 年2 0 0 0 年2 0 0 6 年1 9 9 5 年2 0 0 0 年2 0 0 6 年 东亚 3 5 83 9 54 5 33 0 13 6 44 5 9 日本1 5 31 5 51 1 93 o4 76 9 中国 1 o2 57 52 45 91 1 2 n i e s 1 3 51 5 21 8 51 3 71 6 71 9 8 a s e a n5 36 57 38 68 57 1 n a f t a2 4 52 4 2 1 8 92 9 63 0 82 2 3 e u4 0 13 4 13 5 14 0 43 3 13 0 8 世界( 亿美元) 8 3 9 51 1 6 2 4 1 8 2 9 57 6 3 7 1 1 1 8 0 1 7 8 5 3 资料米源:联合国国际统计署贸易数据库( u nc o m t r a d ed a t a b a s e ) 通过对表2 1 的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 1 ) 世界范围内的零部件贸易呈上涨趋势,1 0 年左右时间增加了约1 3 倍。这说 明,从世界范围内讲,生产分工的国际化得到不断的深入和发展。而同时我们也发现, n a f t a 和e u 的零部件贸易不断走低:n a f t a 零部件出口占世界零部件出口的比例从2 4 5 左右下降为1 9 左右,而进口从2 9 6 下降为2 2 3 。欧盟这一比例更是下降了1 0 多个 百分点。 ( 2 ) 与n a f t a 不断下降的零部件贸易份额相比,东亚地区的零部件进出口呈强劲 9 的上涨趋势,出口所占的比重从3 5 8 升至4 5 3 ,进口所占的比重从3 0 1 升至到约4 6 。 这说明从总体上讲东亚各国和地区零部件贸易非常活跃,其对国际生产分工的参与程度 可见一斑。 ( 3 ) 在东亚国家中,日本的零部件贸易比率的变化十分有特点:其出口占比从 1 5 3 下降为1 1 9 ,而与此同时进口占比却有小幅的上升,3 o 上升为6 9 。同本“出 口多、进口少一这一现象可以被其在东亚的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所解释:日本本土更多 的是承担着生产过程中研发以及营销等的任务,其产品更多的是分布到东亚其他国家进 行生产和组装,也就是说日本实际上是起着一个生产价值链“龙头 的作用。 ( 4 ) 中国的零部件进出口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出口从1 9 9 5 年的1 0 上升为 2 0 0 6 年的7 5 ,进口从1 9 9 5 年的2 4 上升为2 0 0 6 年的1 1 2 。这其中尤其2 0 0 0 年到 2 0 0 6 年的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而n i e s 和a s e a n 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说明中国与a s e a n 的参与使原本只有“四小龙一的东亚地区内部的生产阶段分工变得更加活跃。 ( 5 ) 再通过纵向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零部件的贸易中,东亚作为一个整 体已经占据了最大的交易份额,e u 和n a f t a 则处于二三位。而今后这一趋势还将演绎下 去,东亚将占据零部件贸易、组装的中心地位。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在东亚内部,n i e s 仍握有零部件交易的最大份额,其领先的位置还没有被撼动。但中国的上升势头十分明 显,今后必将占据更大的零部件贸易市场。中国也必将引领整个东亚更深层次的融入到 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中去。 2 1 1 日本、中国、n i e s 、东盟产品内分工的现状 东亚作为一个整体,零部件贸易呈现增长之势,已经深入到全球的分工体系中。但 内部国家之间,差别还比较明显,且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呈现出一定的层次 性。日本可谓一枝独秀,在本区域内具有无可争议的经济头号强国地位;亚洲四小龙 ( n i e s ) 经过多年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跻身到发达国家( i l k 区) 的行列;东盟( a s e a n ) 等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跟以上诸国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而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虽然基础差,底子薄,但发展空间巨大,经济能量不容小觑。因此,可以将区内的国家 分作这样四个类别,以类别的整体作为研究的对象。 另外,新加坡既是东盟的成员国,也属于n i e s 。但因为其与n i e s 其他国家( i l k 区) 的经济水平更加趋于一致,同样靠加工贸易取得了经济的起飞,因此将其归为n i e s ,而 不作为a s e a n 的一部分。 ( 1 ) 日本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现状 日本在东亚地区资金以及技术优势明显,但劳动力成本高昂,因此,他应该主要出 口零部件,将劳动密集型的组装生产环节转移到别的国家去。2 0 0 6 年,日本制造业贸易 额达到8 5 6 7 亿美元,其中零部件贸易额2 6 2 7 亿美元,比例高达3 0 6 6 。( 表2 2 ) 零部 件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3 2 0 5 ,进口占制造业进口的2 7 8 9 。很明显,日本零部件出口 比重要高于进口比重,因而表明其零部件产业偏向于出口。这与其出口零部件到其他国 家完成组装过程的产业转移是一致的。 表2 21 9 9 5 年、2 0 0 0 年和2 6 年日本制造业及零部件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1 9 9 5 年2 0 0 0 年2 0 0 6 年 出口进口总额出口进口总额出口进口总额 制造业 4 0 5 i1 7 2 05 7 7 14 3 7 i2 0 3 76 4 0 85 7 2 02 8 4 78 5 6 7 零部件 1 4 4 53 3 81 7 8 31 5 1 75 4 92 0 6 61 8 3 3 7 9 3 9 2 6 2 7 占比( ) 3 5 6 71 9 6 53 0 9 03 4 7 l2 6 9 53 2 2 43 2 0 52 7 8 93 0 6 6 资料来源:联合国国际统计署贸易数据库( u nc o m t r a d ed a t a 队s e ) 表2 31 9 9 5 年、2 0 0 0 年和2 0 0 6 年日本与主要经济体零部件贸易 在制造业贸易中的比例( 单位:亿美元) 1 9 9 5 年 2 0 0 0 年2 0 0 6 年 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制造业 7 1 32 3 56 2 43 4 26 8 04 0 l 东盟零部件 3 2 05 03 0 51 1 62 9 01 4 5 占比( ) 4 4 8 82 1 2 84 8 8 83 3 9 24 2 6 53 6 1 6 制造业 1 8 9 2 6 32 5 24 3 87 5 61 0 0 5 中国零部件 5 01 89 45 83 0 81 9 4 占比( )2 6 4 66 8 43 7 3 0 1 3 2 4 4 0 7 41 9 3 0 制造业 4 5 97 64 3 66 74 9 66 1 n i e s零部件1 7 22 11 8 32 82 0 02 3 占比( ) 3 7 4 72 7 6 34 1 9 74 1 7 94 0 3 23 7 7 0 制造业 1 2 5 44 5 11 4 8 i4 8 61 5 6 24 5 5 n a f t a 零部件 4 5 61 4 4 4 8 6 1 9 3 4 6 2 1 7 9 占比( ) 3 6 3 63 1 9 33 2 8 23 9 7 l2 9 5 83 9 3 4 制造业 6 5 2 3 3 37 2 73 0 57 9 83 6 7 e u 零部件 2 2 04 42 3 75 32 5 38 4 占比( ) 3 3 7 41 3 2 l3 2 6 01 7 3 83 1 7 02 2 8 9 注:这里n i e s 只包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 资料来源:联合国国际统计署贸易数据库( u nc o m t r a d ed a t a b a s e ) 如表2 3 所示,制造业的贸易对象主要分布于以下经济体中。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 现,日本向东盟零部件的出口占他们之间制造业总出口量的比例均维持在4 0 以上,要 远远高于其与世界之间的平均水平,另外,中国与日本的制造业贸易中,接收其零部件 的比例也越来越高,l o 年间从2 6 提高到4 0 多。而与n i e s 、e u 以及n a f t a 之间的贸易, 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世界平均水平附近,且比较稳定。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日本在东亚 的产品内分工中,在零部件出口上具有绝对优势,且擅长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他参与东 亚产品内分工的对象主要是a s e a n 和中国,且中国的份额在不断上升。 ( 2 ) 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现状 中国作为区内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对外贸易量持续攀升,已经在东亚乃至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2 0 0 6 年,中国制 造业的贸易总额为1 3 8 8 8 亿美元,其中零部件贸易额4 1 0 6 亿美元,占了2 9 5 7 ,但制 造业进口中零部件的比例达到了4 6 7 2 ,而出口只占1 9 3 8 ( 表2 4 ) 与此同时,制 造业出口额却是进口额的1 7 倍,也就是说,制成品呈现大幅顺差而零部件贸易则是大 幅逆差,这足以说明进口的零部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组装加工成工业制成品而出口到国 外了,中国在零部件的组装生产上的竞争优势。 表2 41 9 9 5 年、2 0 0 0 年和2 0 0 6 年中国制造业及零部件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