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罗隐悲剧性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罗隐悲剧性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罗隐悲剧性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罗隐悲剧性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罗隐悲剧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罗隐悲剧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罗隐是晚唐五代杰出的的诗人和杂文家他的一生充满困惑和矛盾,他渴望 张扬个性又不得不行卷干谒,他既用谗书自荐又因谗书自毁,他极力想 效忠唐王朝又不得不东归吴越,他的一生是被两种力量撕扯的悲剧一生。他的诗 传达了浓厚的悲怨情绪,倾诉了孤独个体在动荡年代的苦闷,也具体体现了罗隐 的悲剧意识。罗隐本着儒家的治世理想,在两同书中阐述等级关系、君人南 面之资和君人南面之术,希望能够警世救民,但由于现实的制约,他的理想只是 种超越的欲望,体现其不甘现实的悲剧抗争精神。罗隐善用、怪用历史题材, 其笔下的历史面貌怪异,这与罗隐逆向的思维和怀疑精神密切联系,并有着鲜明 的批判性和讽刺性的现实指向,更能披露罗隐悲剧性的心理世界。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罗隐遭遇的悲剧性,罗隐不停地陷入行果相悖的 矛盾和两难境地。第二章将罗隐诗按题材进行统计分类,论述罗隐诗的悲剧性特 征,对罗隐诗的悲情进行解读。罗隐的诗并非一悲到底,而是充满怨恨和愤怒, 有着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合流的倾向。第三章阐述罗隐的治世理想,罗隐将希望 寄托在君主身上,现实不能为其提供实现的土壤,这种理想反映罗隐强烈的诤谏 意识,只是知其不可为而为的超越欲望。第四章分析罗隐笔下历史的怪异面貌, 并从心理层面探测这种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罗隐悲怨悲剧意识悲剧精神心灵裂变 a b s t r a c t l u o y i nw a sb o t ho n eo f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p o e t sa n de s s a y i s ti nt h el a s ty e a r s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i nh i sl i f e t i m eo f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n dp u z z l e m e n t ,h ew a n d e r e df r o mh o p e f o ras t r o n gc h a r a c t e rt oh a v i n g t ot h r o wt h ev o l u m et os e e ka na u d i e n c e w i t h c h a n s h ,h eb o t hr e c o m m e n d e dh i m s e l fa n dd e s t r o y e dh i m s e l fw i t h o u ts t o p i n g w i t h u n u s u a lh o p et os e r v i c ef o rt a n gd y n a s t y e m p e r o r s ,h ec o u l dn o tb u tg o n et ow u y u e , h i sl i f ew a st r a g i cl i f et e a r e db yt w od i f f e r e n ts t r e n g t h s h i sp o e m sh a d t r a n s m i t t e d t h es t r o n gs a dm o o da n dt h ed e p r e s s i o n so ft h el o n e l yi n d i v i d u a li nt h et u r b u l e n t a g e ,a n da l s oh a dm a n i f e s t e dt r a 百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l u o y ms p e c i f i c a l l y w i t h c o n f u c i a nt h o u g h t sa n dg o a lt os a v et h ec o u n t r y , l u o y i ne l a b o r a t e s dt h et h e o r yo f r a n k i n gr e l a t i o n s 鹤w e l la sq u a l i f i c a t i o n sa n dt h em e t h o do fe m p e r o r b e c a u s eo f r e a l i s t i cr e s t r i c t i o n ,h i si d e a lw a so n l yo n ei d n do fs u r m o u n t i n gd e s i r ew h i c hd i s c r i b e d h i st r a g i cs p 础f o rs t r u g g l e l u o y i nw a sg o o da tu s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w h i c h b e c a m ev e r ys t r a n g e ,t h i sk i n do fp h e n o m e n o nr e l a t e dc l o s e l yw i t ht h er e v e r s e t h o u g h ta n dt h es u s p i c i o ns p i r i to fl u o y i n ,i ta l s o b e t r a y e dl u o y i n st r a g i c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w o r l d w i t hc r i t i c a l n e s sa n ds a r c a s mp o i n t i n gt or e a lw o r l d t h ef u l l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i n t e r r e l a t e d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 t h et r a g i cn a t u r eo fh i sl i f e t i m e l u o y i n t r a p e di n t o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n dp u z z l e m e n t b e c a u s er e s u l t sw e r eq u i e t l yd e v i a t e df r o mm o t i v e s t h e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m a k e s s t a t i s t i c s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f o rh i sp o e r ma c c o r d i n gt ou s e dm a t e r i a l t h i sc h a p t e r e l a b o r a t e st h et r a g i cn a t u r ea n de x p l a i n sp a t h o si nh i sp o e m s h i sp o e m sd i d n t a l w a y se x p r e s sp a t h o sb u th a di n c l i n a t i o ni nw h i c h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t r a g i c s p i r i tf o rs t r u g g l eg o tt o g a t h e r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h i s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lw h i c h w i l l s o n l yas u r m o u n t i n gd e s i r e ,f o rl u o y i nh o p e de m p e r o r sc o u l dg o v e r nc o u n t r y c a r e f u l l yw h i c hw a si m p o s s i b l ei nr e a lw o r l d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a n a l y s e ss t r a n g e a p p e a r a n c eo fh i s t o r yi nh i sw o r k sa n ds e e k sf o rt h er e a s o nd e e pi nh i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w o r l d k e yw o r d :l u o y i n s a dr e s e n t m e n t t r a g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r a g i cs p i r i t f o rs t r u g g l em i n df i s s i o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岔 乜 签字日期:矽莎年6 月乙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歹以年舌月2 日 f 导师签名:榴气 签字日期:沙寥年6 月j 日 罗隐悲剧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意义 引言 罗隐是晚唐五代重要的诗文作家,其诗文风格鲜明、个性卓异,对当世乃至 后世皆有一定影响。其著作虽己大量散佚,但经今人雍文华校辑的罗隐集收 罗遗逸,存文1 1 0 篇、诗4 9 0 多首,数量依旧可观。从研究范围来说,本文拟以 罗隐三部集子( 甲乙集、两同书、谗书) 为主。甲乙集是罗 隐的诗歌总集,两同书是十篇论说文,谗书是罗隐著名的讽刺小品文集。 罗隐另有杂著,主要收罗隐的书信表启,是研究罗隐生平的重要资料。 罗隐于2 0 世纪渐受关注,对罗隐的研究也大大丰富,但基本是以“十上不 第和“讽刺手法 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横向研究,呈现单一的趋向。从悲剧性的 角度切入,进行较有深度的挖掘,前人未曾涉及,因而具有较大空间,能得出一 些新的结论。例如,近年对两同书的研究都停留在罗隐的治世思想上,倘若 从罗隐“知其不可为而强为 的超越欲望入手,窥探其悲剧抗争精神,则会凸显 出较好的研究视点。对罗隐诗的艺术特点历来关注颇多,但其诗最深层、最本质 的情感特质一悲怨并未获得应有的关注,这一问题从悲剧意识的角度切入,可以 迎刃而解。另外,罗隐笔下的历史面貌非常怪异,它体现罗隐逆向的思维,具有 丰富的情感内涵,更披露了罗隐悲剧性的心理世界。本文拟从罗隐生平的悲剧 性本质切入,挖掘罗隐诗文中的悲剧性特征。 由于罗隐活动于唐末这样一个典型乱世,其经历不仅具有典型性,也具有个 体特异性,其作品不仅展现时代风貌和表达时代情绪,也展现特定主体复杂的精 神世界。所以,对罗隐进行纵深研究,不仅有益于更深刻理解一个相对真实的罗 隐,也有益于把握唐末文学总体。 2 研究综述 2 0 世纪以前,对其研究都较为零散。虽然现存可查的他人选录罗诗的集 子、丛书比较多,王士祯五代诗话卷5 又几乎汇集了所有有关罗隐的评析, 。雍文华校辑,罗隐集,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本文凡引罗隐本人作品,均出自此书, 不再出注 。收录于雍文华校辑,罗隐集,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研究罗诗的重要参考资料,但两宋至清代,学者们对罗诗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仅有片言只语的个别评论。这些传统的点评式又拘泥于传统的儒家诗教,带有极 大的偏见;虽然有些评论言简意骇,颇有见地,但很零散而不成体系。 2 0 世纪以来,人们对罗隐关注渐多,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2 0 世纪罗隐 生平研究方面的成果首推汪德振的罗隐年谱,该书第一次较详细地考证排 比了罗隐的生平行事,后来的罗隐生平研究大多是在此书基础上的补充和辨 正。二十世纪8 0 年代以后,对罗隐诗歌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 罗隐若干单篇诗歌的鉴赏,二是探讨罗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蒋祖怡文诗 人罗隐的讽刺艺术指出:罗隐的讽刺诗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揭露最深的是 讽刺当时封建科举的诗篇,这无疑是因为他身i 晦其境的缘故。 潘慧惠文指出: 罗隐诗主要通过对自身坎坷遭遇的感叹,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用人制度的腐 朽,还通过咏物、咏史等手段来讽刺现实、鞭挞黑暗。 其他还有雍文华的论 罗隐诗歌的现实主义力图纠正人们忽视罗隐自伤怀抱、感叹不遇的诗歌的现实 意义,他说:这些诗抒发的“绝不仅仅是卒不离乎一身的个人情绪,与社 会毫不相通的个人哀感,而是倾吐了人们的痛苦和不平,对社会的不合理现 象,“进行了揭发、批判和抗争。回 对罗隐谗书的分析和评价,大都是对鲁迅小品文的危机中说罗隐的 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的观点的发挥。邓魁英文指出,罗隐 “个性特出 ,好讥刺,因而得罪了当权者,受到了上层社会舆论的谴责,以 致于连科不第,但这恰恰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认为谗书的写作目的是“要 揭露、谴责统治集团政治的黑暗和上层社会人情世态的丑恶。 雍文华文认 为,罗隐处在腐败、黑暗的晚唐社会,“十上不第 的坎坷遭遇,使他对唐末 社会的腐败有较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揭露和批判的态度。o 余美云文认为, 谗书给人的深刻印象首先在于它强烈的战斗精神、鲜明的讽刺特色,且它的 强烈讽刺性不仅见于一篇,而是见于全书。 一直受冷落的两同书也受关注,姜国柱认为:1 两同书中的各篇,都 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事物矛盾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的对 。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版 。参看蒋祖恰,诗人罗隐的讽刺艺术,杭州大学学报,1 9 8 5 年3 月 。潘慧惠,论罗隐及其诗文,文史哲,1 9 9 5 年第1 期 。参看雍文华论罗隐诗歌的现实主义, ( ( 唐代文学论丛总第五辑,1 9 8 3 年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报社,1 9 8 1 年,第 5 7 5 页 田邓魁英,( ( 罗隐和他的 ,文学遗产,1 9 8 1 年1 月 。雍文华, ,文学遗产增刊,第1 4 辑,1 9 8 2 年 余美云,杰出的讽刺文学家罗隐,海南大学学报,1 9 8 8 年第1 期。 罗隐悲剧性研究 立统一关系,并对统治者提出警告。李裴的罗隐的( 太平两同书) 美学思想 初探 侯杰的( 两同书 哲理和文思的整合 都试图解剖罗隐的思想。 近年来也出现不少研究罗隐的硕士论文。惠联芳的论罗隐及其诗着力挖 掘罗隐生存的困境,体味其复杂心态,剖析其诗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王良永的 罗隐 谗书) 简论专门论述谗书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吴 器的罗隐研究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罗隐的诗文,提供了不少研究罗隐生平交 游及其思想的材料。张子清的罗隐咏史诗研究关注其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 术特征及形成原因。邹春秀的罗隐论稿力求面面俱到,对罗隐生平和重要作 品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 统观上述成果,我们发现,罗隐悲剧性的经历和精神世界并没有真正进入 研究视野,而罗隐三部集子内容风格各异,都和它们有密切关联,有值得细致 研究的地方。于是决定以此为题,以期能更深入、更深刻地理解罗隐。 3 概念说明 悲剧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悲剧指以古希腊悲剧为典范发展而来的戏剧 形式,以及对其进行理性考察而建立起来的美学范畴。亚里士多德为悲剧下了 第一个完整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一 之后,西方悲剧学说不断丰富 ,都是将悲剧作为舞台戏剧形式来研究。广义的 悲剧是对生活中不幸和苦难遭遇的一般称谓,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一定程度 上说,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悲剧。要将中国古代具有悲剧色彩的小说和 戏剧,甚至萎缩了叙事成分的抒情诗纳入这一范畴研究,就必须打破它固有的封 闭性,使它成为一个更宽泛的理论范畴,从而进一步使悲剧成为适应中国古代文 化传统的美学范畴。今人陈文新,余来明著的红楼梦:悲剧人生 、唐富龄 著的 悲剧意识与旋律美o 、孙海沙论中国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一以 为个案 都是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 悲剧还泛化成人类实践过程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和意识内容,是人类在实 践创造自由的过程中,面对暂时不可能实现自由的准自由状态而产生的特殊应 对状态和精神。它包括两方面:客观的痛苦灾难和主观的应对精神状态,二者相 。姜国柱, ( 略论罗隐的思想,辽宁师院学报,1 9 8 0 年第6 期 。李裴, ( 罗隐的 美学思想初探,道教研究,2 0 0 5 年第4 期 。侯杰,鬈 哲理和文思的整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1 、2 期 。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1 9 页 o 参看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 。陈文新,余来明, ( 红楼梦:悲剧人生,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o 唐富龄, ( 考论,社科纵横,2 0 0 2 年8 月;张一平罗 隐原名为“罗横”吗,山西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吴在庆关于罗隐生平行踪的几 个问题,文学遗产,1 9 9 4 年第1 期;林启兴罗隐的十举不第和晚唐科举,北京 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2 期;程显平读罗隐 札记,辽宁大学学报,2 0 0 2 年3 月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懿宗咸通十二年( 8 7 1 年)3 9 岁依湖南观察使于环得衡阳县主簿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 8 7 3 年) 4 1 岁春试不第 唐懿宗咸通十五年( 8 7 4 年)4 2 岁于淮南节度使李蔚幕中任职 唐僖宗乾符元年( 8 7 4 年) 4 2 岁春试不第,游大梁 唐僖宗乾符二年( 8 7 s 年) 一唐4 3 岁一4 8逢王仙芝、黄巢乱,流落大梁, 僖宗乾符五年( 8 7 8 年)岁阻居池州再试不第 唐僖宗中和二年( 8 8 2 年)5 0 岁谒润州节度使周宝得润州从事 唐僖宗中和三年( 8 8 3 年)5 1 岁谒淮南节度使高骈,不果 唐僖宗光启三年( 8 8 7 年)5 5 岁东归吴越依钱缪,授钱塘令 梁太祖开平元年( 9 0 7 年)7 5 岁。授吴越给事中 梁太祖开平三年( 9 0 9 年7 7 岁病卒 根据上表可知: ( 1 ) 罗隐从2 8 岁到4 8 岁间,十次参加进士考试,都铩羽而败。 ( 2 ) 罗隐的青壮时期都耗在求取功名的旅居途中,东归之前只任过主簿从 事之类的小官。 ” ( 3 ) 罗隐直到5 5 岁东归,依附钱谬,才被授钱塘令,历授著作佐郎、司勋 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 总之,和罗隐的能力、才华、声名之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坎坷备经、奔波 一世的人生,与他对自我、对社会的满心期望形成讽刺性落差的是罗隐遭际的困 窘、希望的落空:他到老才不得不退而归依吴越王钱谬。 1 1 2 罗隐遭际之悲的分析 对于自己的才华,罗隐是非常自信的。现存最早的罗隐诗广陵李仆射借示 近诗因投献,是罗隐十九岁时即唐宣宗大中五年( 8 s 1 年) ,谒见淮南节度使 李钰并回应李钰示诗而作的。诗日: , 朝论国计暮论兵,余力犹随凤藻生。语继粲盂抛俗格,气兼河岳带 商声。闲寻绮思千花丽,静想高吟六义清天柄已持( ( 尧典在,更堪回首 问( ( 缘情 此诗引经据典,称颂典雅得体,表现了青年罗隐励志自信、厚积待发的才情风貌。 这与罗隐集怨悱抑郁、悲愤矫激的整体情调不同。不过,若稍稍细一i f , 浏览, 就能发现,凡涉及本人的才华、能力,作者始终充满信心,与其基本情调配合, 西罗隐十九岁以前的生活和诗作情况,因无第一手文献材料,无从详知 罗隐悲剧性研究 构成“复调”的旋律。这一面再如南康道中:“弱冠负文翰,此中听鹿鸣。 使君延上榻,时辈仰前程。投盐铁裴郎中启:r “爱念髫年,即偕时辈。胸 中马骏,握内蛇灵。入公孙龙之关,不唯逞辩;叱东方朔之御,且欲献书。力前 者是初在贡籍踌躇满志之作,后者是科场蹭蹬满腹怨恨之作,二者情调迥异,但 都一样肯定自己的学问与才华。 。7 , 罗隐的才学也得到了同时代人的推重。钱锡在罗隐重病时亲自去看望他,并 题壁云:“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力。贵为长沙郡王、邺王的罗绍 威, “喜文学,好儒士一,对罗隐“申南阮之敬( 即尊罗隐为叔父) ,罗隐 “以所著文章诗赋酬寄,这位权臣“大倾慕之”,甚至给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偷 江东。 而更早的时候,宰相令狐绚之子令狐漓登第,青年罗隐为文以贺,令 狐绚对儿子说:“吾不喜汝及第,喜得罗公一篇耳。一 罗隐辞世后,时人沈崧给他撰写墓志,称誉他“龆年夙慧,稚齿能文, 才了十人,学殚百氏;宣名字县,誉播寰内;唯应鲍谢曹刘,足堪并驱;若遇 王杨卢骆,必共争鞭。立言而克当典谟,属思而尽成风雅弦。 直到元代,辛文房著唐才子传,仍然称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 养浩然之气, 。其他史著也都是同一副笔墨,有的又记录了不少罗隐的掌故, 如吴越备史记述道:罗隐在贺昭宗更名表篇因有“左则虞舜之全文,右 则姬昌之半字之句厂“当时京师称为第一 。五代史补也记在罗隐屡试 不第时,长安一被人呼为“罗尊师的相术之士,说:“贫道知之久矣。 又记 _ 个“卖饭媪”安慰罗隐说:“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 一。 实际上,罗隐的声名还超越了“精英阶层或“士人圈子一,走入了民 问,他成为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的主角。今人赵福莲的研究表明:在杭 州一带,后世流传着种种“罗隐故事 。上千年来,在民间故事中,罗隐已经 演变成了解缙式的人物,这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喜爱和肯定。 旷吴越备史引自雍文华校辑罗隐集- 附录,见该书3 2 5 - 3 2 6 页 口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第1 2 5 页此事又见太 平广记卷- - g 口( 清)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四,中华书局,1 9 8 1 年,1 2 2 0 页另据旧唐书令 狐绚传,绚在大中末年卒,故知此事在罗隐不到3 0 多岁时 。引自雍文华校辑( 罗隐集附录,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3 9 - - 3 4 0 页 。( 元) 辛文房著孙映奎校注,唐才子传校注,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1 年,第8 1 7 页 回吴越各史,引自雍文华校辑罗隐集附录,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2 5 页 o 五代史补卷一,引自雍文华校辑罗隐集附录,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2 9 - 3 3 0 页 。赵福莲,( 杂论罗隐的故事,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9 3 年第一期赵整理的故事 主要有:传说中罗隐的身世、罗隐换骨、罗隐讨饭,罗隐之死与转世等等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寒窗呵笔、砥砺磨练后,却历经磨难,终生蹉跎。 而这个磨难的焦点是科场的彻底失败。“ 我们知道,到了唐代后期,科举已经成为多数高官的出身来源,许多权贵子 弟请托也多由进士及第。罗隐出身下层,要实现“佐国是而惠黎庶 的理想,注 定要在科举路上奔波。可是,在这条路上,罗隐跌跌撞撞,始终也未博一第,终 致“扪心而一寸寒灰,泣泪而万行清血一( 投永宁李相公启) 。今天看来, 导致罗隐科场受困有多层原因,大略有:。 首先,晚唐后期的科举制度日趋腐败。在主张“放弟子一与“不放弟子 两股力量反复较量后,大中元年敕日:“有司考试,只在至公,如涉请托,自 有朝典。今后但依常例放榜,不得别有奏闻。一这实际上取消对权贵贡举的最 后限制,为他们联袂把持科场剔除禁忌。咸通时虽有萧傲、王凝、高浞等知贡 举“不听请托,坚收沈滞 ,亦已无济于事。大中十四年,裴坦知贡举,“登 第者三十人,皆名臣弟子,言无实才。一圆咸通十四年,高浞知贡举,宰相 路岩私定名额竟多达十五人。 科场还被宦官把持,如田令孜得势时,“芳林十 哲 皆“连通中宫,“每岁有司无不为其所扰,根蒂牢固,坚不可破。强 藩也来分一杯羹,如杜苟鹤连败文场,却因请谒吹捧朱温而及第。罗隐显象其 他人一样并不清高,为了出路,不得不四处请托,但他自谓是“命薄地卑 的“江 左孤根”,叹息“九品班资,略非亲故;六街车马,莫接声尘( 投永宁李相 公) 。可见,罗隐“进乏媒梯退又难 ,是有深刻社会原因的。 其次,唐朝吏部选人之法有四:一日身,体貌丰伟;二日言,言辞辨正; 三日书,楷法道美;四日判,文理优长。 四法之中,相貌颇被看重。这其实反 映了当时社会对人体貌的重视。史载罗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宰相郑畋 之女“幼有文性一,喜读罗隐之诗。可是,有一天罗隐来了,她躲在帘后看到了 罗隐这副尊容,“自是绝不咏其诗。 。由此看来,罗隐失去进身的机会,还与 当时评价人才的社会心理有关。落到实处,就是选才制度的问题。 再次,史书多将其不第与其好讥讽的性格联系。唐诗纪事载:“昭宗欲 以甲科处之,有大臣奏日: 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谤, 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轹? 帝问讥谤之词,对日:隐有华清宫诗云: 楼 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 其事 。旧唐书,卷十八,宣宗纪,岳麓书社,1 9 9 7 年版,第3 7 9 页 。旧唐书,卷一七二,( 令狐漓传,岳麓书社,1 9 9 7 年版,第2 8 1 5 页 。【旧唐书,路岩传,岳麓书社,1 9 9 7 年版,第2 9 0 5 页 田唐语林,卷三,方正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五,( 选举志,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7 1 8 页 西( 宋) 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二四,中华书局,1 9 7 6 年,第2 2 7 册,第2 1 6 页 罗隐悲剧性研究 遂寝。 罗隐“恃才傲物,动必嘲讪 ,这种性格得罪了权贵,触动统治者的 痂疤,而统治阶层不能容人,害怕别人的批评,罗隐也便只有落第了。 综上可知,享有大名的奇才罗隐,一生冀望于仕进,可无情的现实却偏偏是 十举不第。这一遭际是他一生的死结,他的作品具有悲剧性特征,其根子在此。 1 2 罗隐的主体悲剧性 学者张一夕曾感慨荆轲有一颗“勇敢的心,能给人心灵巨大的震撼。 那 么,我们要说:罗隐也有颗“勇敢的心。罗隐保持了桀骜独立的人格,却为此 付出了前途;他在科举漩涡中挣扎,希望以自荐而浮,实际却反而是自毁而沉; 他行迹上依附了藩镇,可内心却依然幻想尽忠即将消失的唐王朝。罗隐一生都是 在做无望的挣扎。 从根本上说,罗隐之悲不仅在于遭遇的困顿,还在于他持有的态度和应对的 方式,他具有悲剧主体的主要特征:( 一) 自我认同和维持独立人格的欲望强烈。 ( - - ) 随自己的意志而行,任自己的性情而动,既不计后果,且九死不悔,毕生 不改。( 三) 时时在拯救自己,但受外在的制约,更因本人性情、实际作为,而 使自己陷入两难境地,把自己推向苦难的深渊。下面试从罗隐的处世方式与实 际作为中的三个重要方面来作一具体分析: 1 2 1 干谒行为与人格尊严 干谒是唐朝科举制度的产物,一些士子没有特殊关系,必须奔走于权贵之 门,低眉于卿相之前,上启陈诗,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提携,借助他们的推 荐,加大中举的筹码。正如天授中( 6 9 卜6 9 2 ) 左补阙薛谦光上疏所言:“方今 举士,尤乖其本。明诏方下,固己趋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 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者,自求也,非彼知之意。是以耿介之士羞 于自拔,循常小人弃疏取附。片 罗隐为了实现“平生四方志,渴望早日金榜 题名,干谒方面未能免俗。他到处投诗献文,先后转战江苏、浙江、福建、安 徽、河南、河北、湖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地。诗中就不乏干谒之作,如( i - - _ 。(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卷六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10 3 5 页 。张一夕,( 通向历史的个人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1 年,第9 页,在文中张认 为荆轲明知刺秦是极大的冒险,后人也有讥笑其逆历史潮流而行的,但荆轲却能感动后 人,多由于他那明知必死而赴死的悲剧精神 旧唐书卷一0 一,岳麓书社,1 9 9 7 年,第1 9 5 4 页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鄂州韦尚书:“往岁先皇驭九州,侍臣才业最风流。文穷典诰虽余力,俗致雍 熙尽密谋。兰省换班青作绶,柏台前引绛为鞲。都缘未负江山兴,开济生灵校一 秋。 此诗赞赏对方的文学才华和治政能力,以典雅庄重、雍容华贵的诗句露骨 地颂扬,类似的作品还有送淮南李司空朝觐郑州献卢舍人等。可以想象, 对于罗隐来说,这样的干谒与阿颂在初期一定伴随着无限的期望,而求请的一 次次无功无果,会使他所感受到的屈辱、羞愤与日俱增。 罗隐的干谒行为又有值得关注的几个地方: 第一,罗隐干谒诗在颂扬时大多既含蓄委婉,且自处甚高。如途中献晋州 孟中丞:“太平天子念蒲东,又委星郎养育功。昨日隼旗辞阙下,今朝珠履在 河中。楼移庾亮千山月,树待袁宏一扇风。不及政成应入拜,晋州何足展清通。一 此诗是咸通四年孟球镇晋州时罗隐所投,诗的颂扬之意虽明显却并不令人恶心, 尤其是第三联,以庾亮比孟,而暗以袁宏自比。可见,罗隐有求于人,又不愿放 弃人格的尊严,竭力想要人了解和尊重他。 第二,罗隐干谒诗中感恩意识反映出他对受尊重、被赏识是颇为感动的。 生活在一个“姜维之胆有破时,李阳之拳无下处( 投同州杨尚书启) 的末 世,罗隐自知只能“姑息于舆台之类,殷勤于阍侍之徒,而犹往往拒关,时时毁 椟( 谢刑部萧郎中启) ,对自己低眉求谒的行为,他既无奈又倍感羞耻。 当此之时,碰上能放下身份,下交寒士的贵人,罗隐是真心感激的,如“恩重匣 中孤剑在,梦余江畔数峰青”( 春日忆湖南旧游寄卢校书) 、“此去此恩言 不得,谩将闲泪对春风 ( 金陵寄窦尚书) ,这些诗句表面上和一般的干谒 诗套路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作者的卑颜与屈辱被淡化了,而维护自 我尊严的意识却依稀可见。有时,这种感动甚至超越了功利性的目的。例如,在 一些怀念故去权贵的诗中,罗隐仍有“直将尘外三生命,未敌君侯一日恩”( 三 衢哭孙员外) 、“从此深恩转难报、夕阳衰草泪沾衣 ( 经张舍人故居) 的倾诉。如果说前述诸例,似乎仍不能排除罗隐寄望于对方未来的揄扬与提拔, 那么,此类悼挽之作中的感恩表述,则完全超越了功利的诉求。对于罗隐而言, 获得尊重和赏识,也便找回了做人的尊严。这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史料显示,罗隐的干谒求请的确是与众不同的。虽然是有求于人,但若发现 所遇非人,他便决然而去,这里有个著名的事例: ( 罗) 隐与顾云等谒淮南高骈,隐见骈酷好仙术,潜题( ( 后土庙刺之, 连夕挂帆而返。巫者告骈,骈怒,发急棹追之,不及。 毋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晚唐卷) ,辽海出版社1 9 9 8 ,第4 8 7 页 ( 清)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四,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1 2 1 9 页 一1 0 一 罗隐悲剧性研究 在这个事例中,罗隐本为前途去拜谒高骈,但高骈的愚昧迷信,又让他忘怀此行 的目的,忍不住写诗进行无情的讥刺。为此,他险些送了性命。这是典型的罗隐 处世、待人方式。 。 罗隐另外一个干谒的案例也是可圈可点的: 初,( 罗) 隐之除中书之日,费窘因抵魏,谒邺王罗绍威。将入境, 先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侄。幕府僚吏见其书,皆怒日:“罗隐一布衣耳, 而侄视大王,其可乎? 力绍威素重士,且日:“罗隐名震天下,王公大夫多 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 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 诸公慎 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二西 明明是求助于人,罗隐却不是做出一副可怜相,反而要摆出叔父的架子来,要知 道,对方可是贵为邺王,倘若罗绍威不是特别喜爱罗隐的文学才华,可以想见其 结果会是怎样。 可见,真正具有罗隐特色的干谒,不是低声下气、奴颜卑膝的,而是仍然要 昂起他高傲的头颅来。然而,维护自我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强烈欲望,与一世 求人的现实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以致终于只能落入“动不知机,进惟招毁 的困 境。这是罗隐作为悲剧主体的关键表现。 1 2 2 谗书写作动机与结果的悖反 现当代人最看重的罗隐作品当数谗书,它以短小的篇制、尖锐的主题和 杰出的讽刺艺术,被鲁迅称为“一塌糊涂的泥塘中的光彩与锋芒。 受鲁迅的 启发,谗书研究成了罗隐研究的热点。本文要特别关注的是谗书的两重 写作动机与其产生的效果。 咸通八年,罗隐七举不第,被困居长安,看惯人世变化的他编次谗书, 自谓是“有可谗则谗之,亦多言之一派也,他希望“著私书而疏善恶,所以警 当世而诫将来也,希望在上者“必不以虮虱痒痛,遂偃斯文。而根据“今年 谏官有言,果动天听 ,他认为以谗书谏诤,将触目感心的丑恶收罗笔下, 提出警告,既能一吐平生学识而后快,又应是可行而有效的 。这是编次谗书 的第一个动机。 。( 宋) 陶岳:五代史补,引自雍文华( ( 罗隐集附录,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3 0 页注:本文引用时,标点与所引书不同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报社,1 9 8 1 年,第5 7 5 页 t o 引文均见 重序,雍文华校辑罗隐集附录,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2 4 0 页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其杂著所透露的信息来看,罗隐亦用谗书投献自荐。杂著有 2 0 篇投献书信,剔去重复人物及编次之前所写,提及谗书的篇目有5 篇, 或云“以所著谗书一通,寓于闾吏 ( 投秘监韦尚书启) ,或日“以所 著谗书,上千阍吏,故陈鸿墀在全唐文纪事中讥罗隐汲汲求合。程千 帆先生虽不同意陈说,却也认为“罗隐也和其他举子一样地向许多显人行卷 o 。 这是谗书写作的第二个动机。 谗书两重动机产生的结果,可用罗衮一句诗精到地概括:“谗书虽盛一 名休。” 是的,这是非常富有讽刺意味的结果。罗隐写谗书,使谗书 赢得了盛名,也使作者本人出了风头,进一步说,还可理解为:这书的匕首、投 标作用产生了,罗隐的谏诤获得了举世的瞩目。然而,唐末的统治阶层是否从中 汲取了经验教训呢? 未必。而罗隐通过谏诤的形式以自荐,是否奏效呢? 恰恰相 反。他不是因此为自己走上仕途奠定了基础,而是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即所 谓的“一名休”。 罗隐行卷投献的特殊方式,正如程千帆先生在批驳陈鸿墀之说时所分析的那 样:“陈氏知注意罗隐也和其他举子一样地向许多显人行卷,却没注意到他是用 怎样的一种作品去行卷,更没有注意到序文中所说的,由于用谗书这样的作 品去行卷,已经招致了辱和困穷的后果,可是这位作家仍然坚持有可 以谗者,则谗之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因此,陈氏当然也就不能对这一事实 做出公正的评价,而有贤者不免之叹了。应当知道,罗隐十年不第,正是 他以谗书这种使当时统治阶级,特别是当权者感到头痛的文章行卷所造成 的。 值得玩味的是:罗隐对自己采取的方式所可能产生的结果似乎有警觉。 庄子渔父有“好言人恶,谓之谗 之说,那么,他的谗书不正如他本 人在序中所己说过的那样吗? 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为辱;他人用是以富贵,予用是以困穷。 苟如是,予之书乃自谗耳。 事实是这样的:罗隐本希望用谗书投卷求援,但谗书尖锐的社会批判特 征,以及对传统价值体系的挑战,把作者推到了权力阶层的死对头一边。 这样,谗书两重动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复杂,且耐人寻味。第一 层的动机( 作文垂诫) 与结果( 己实现) ,又产生两个结果:使罗隐文名更甚, 又对罗隐有谗毁作用。第一层动机与结果所产生的总力,能对第二层动机( 行卷) 产生影响的,不是更甚的文名,而是自谗的力量。也就是说,罗隐以自谗的方式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第一版,第3 5 页 。( 宋) 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1 0 7 4 页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第一版,第3 5 页 ( 序,雍文华校辑罗隐集附录,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1 9 7 页 罗隐悲剧性研究 自荐,或者说他以自荐的方式自毁,他所用的手段与动机完全悖反。罗隐绝不是 刻意玩世不恭,而是他那颗勇敢的心不愿妥协,使他做出近似荒谬的举措。 1 2 3 归依钱谬与心力交战 在罗隐一生行履中,5 5 岁东归吴越,依附钱谬,并终老于斯是一个重要环 节。从现象上看,奋斗了大半生,饱饫人生坎坷的罗隐,终于碰上了一个礼遇他 的贤者,他终于可以平静地度过晚年生活了。事实也果真与此接近,从此他交游 酬唱之作没有减少,可是其干谒酬唱中常见的“罗隐特色 却弱化了,而从整体 上看,其诗文的批判锋芒锐减了。那么,罗隐是不是人格在走向卑微,他那颗“勇 敢的心一是不是丢失了呢? 这是很值得考究的问题。 细心研究,可以看到以下一些事实。 第一,吴越是罗隐的故乡,他选择东归,应该考虑到一个因素:叶落归根正 是人之常情。而钱谬也顾全了罗隐的自尊,在贻书罗隐时,就说:“仲宣远托刘 荆州,都缘世乱;夫子辟为鲁司寇,只为故乡。一这话说得很得体:因为世乱, 你罗隐前来就我,就如同当年王粲依附刘表一样是最后的退路;又因为晚归故乡, 就连圣人孔子也仍然屈己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