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书》同义连用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书》同义连用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书》同义连用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书》同义连用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书》同义连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书》同义连用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剐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戚j 复雨 导师签字:磊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家廊 l 本学位论文佳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堂撞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臧傻确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 0 0 7 年岁月1 0 日 磊魏魂 签字日期:2 0 07 年珀9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摘要:汉书是一部主要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完成的伟大的历史巨 著,也是东汉史书的代表。它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不仅对后代史书的 发展影响深远i 而且其丰富的词汇能够较为全面缝反映出东汉时期的汉语特点,是 研究先秦两汉汉语词汇发展史的重要材料。 同义连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且词性相同的词并列连在一起使 用、在句子中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充当相同的语法成分的语言现象。它是古 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了解同义连用的用词规律,对于阅读和注释古书、 研究古汉语词义及并列复合词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 汉书中有很多的同义连用用例。本文旨在对汉书中的同义连用现象从 共时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绪论 主要是对汉书、汉书注以及对汉书语言的研究情况做简单地介绍。 二、同义连用研究的几个问题 同义连用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一) 同义连用现象及研究概说:指出同义连用现 象是古代汉语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先秦的彝器铭文和典籍中都有体现。我国 古代的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对此作了阐发。今人更是对此作了较为详尽地论述。 ( 二) 同义连用的性质:不少学者注意到了同义连用性质的特殊性( 即同义连用后 形成的结构是词还是词组) ,并由此展开了讨论,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本文认 为汉书产生的时代东汉,正处于同义连用由词组向复音词转换过渡的阶段,而 且同义连用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性质确定的难度。因而,其中既包括词,也包括 词组,我们把汉书中同义连用后构成的形式称作“同义连用结构”。( 三) 同义 连用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社会交际的需要,这是同义连用产生的直接动因;其次是 词汇量的增加,+ 同义词的增加以及一词多义现象,这是同义连用存在的物质基础; 再次是人们的联想心理,这是同义连用产生的心理基础;最后是汉语音节节奏讲求 整齐和谐,这是同义连用形成的重要动因。 三、汉书同义连用的类型及其特点 ( 一) 我们将汉书中的同义连用分为两大类型:实词型和虚词型。实词型 包括动词型、形容词型、名词型、代词型和数词型同义连用。虚词型包括副词型、 山东辉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连词型和介词型同义连用。 ( 二) 汉书同义连用的特点:( 1 ) 数量分布不均衡。一方面,实词型同义连 用大大多于虚词型。在实词型同义连用中动词型数量最多,形容词型和名词型次之, 代词型和数词型最少;虚词型的同义连用用例中,副词型最多,连词型次之,介词 型最少。另一方面,从音节上看,既有双音节的,也有多音节的;双音节同义连用 远远超过三、四、五音节的同义连用。( 2 ) 结构比较松散。从次序上说,同义连用 组成部分的前后次序不固定,有许多可以颠倒;连用的同义词大都有其独立性,既 可连用,又可单用。( 3 ) 组合灵活。同义连用的成分在运用时比较灵活,只要同义, 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组合起来使用。( 4 ) 连用后类型基本稳定。从同义连用后的类 型构成上来看,同义连用的词在连用前后,其类型绝大多数是一致的,但也有个别 例外。( 5 ) 语法功能单一。同义的成分连用之后充当一个相同的语法成分。( 6 ) 语 义构合复杂。由于同义词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同义连用的语义构合关系就 比较复杂,我们将其分为八类进行研究。 四、同义连用的作用 ( 一) 了解同义连用对阅读古籍的作用。( 二) 同义连用的作用:( 1 ) 同义连 用可以使得表达更清晰、更准确;( 2 ) 同义连用能协调文句音节,增强语意和语势: ( 3 ) 同义连用对于汉语双音化的影响。 关键词:汉书 分类号:h 1 3 6 2 同义连用同义词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h a n s h ui sam o n u m e n t a lh i s t o r i c a lw o r ko fb a ng uw h ow a sah i s t o r i a ni n t h ee a s t e r nm a nd y n a s t y h a n s h ud e s e r v e st ob ec a l l e dt h ep r e p a r a t i o no f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i n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a st h ef i r s td y n a s t i ch i s t o r y w o r ko fo u rc o u n t r y ,i tn o to n l ye x e r t sf a r r e a c h i n gi n f l u e n c eo nh i s t o r i c a l r e c o r d si nl a t e rp e r i o d s ,b u ta l s oh a sr i c hv o c a b u l a r yw h i c hc a nr e f l e c t c o m p l e t e l yv o c a b u l a r yf e a t u r e so fc h i n e s ei n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s oi t 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d a t af o rt h ed e p i c t i o no f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v o c a b u l a r y i np r e o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 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i sa ni m p o r t a n tl a n g u a g ep h e n o m e n o ni nw h i c ht w o o rm o r et h a nt w ow o r d sw h i c hh a v et h es a n eo rs i m il a rm e a n i n g sa r eu s e d t o g e t h e r 。 i n d i c a t ear e l a t i v e l yc o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a c ta sag r a m m a t i c a l e l e m e n ti nas e n t e n c e a s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i na r c h a i c c h i n e s e ,k n o w i n gi t sr u l e si sn e c e s s a r yt on o t ea n dr e a da n c i e n tb o o k s ,a n d s t u d yt h em e a n i n g so fa r c h a i cc h i n e s ea sw e l la s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c o o r d i n a t e c o m p o u n d s t h i sp a p e ri st os t u d y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o fh a n s h u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a n g l eo fs y n c h r o n i z a t i o na n dh a st h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p a r t s : f i r s t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d e f i n e s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a n dg i v e sab r i e f a c c o u n to fw h a to u rp r e d e c e s s o r sh a v es t u d i e da b o u ti t a n di ts h o w st h e o b j e c t s ,m e t h o d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s t u d y t w o t h e r ea r et h r e eq u e s t i o n sa b o u t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t h es y n o n y m 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p r o p e r t yo f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p r o p e r t yo f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i st h a ti t ss t r u c t u r ei saw o r d o rap h r a s e f o ral o n gt i m e ,i ti sv e r yd i f f i c u l tt od i v i d ew o r d sa n d p h r a s e s f u r t h e rm o r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s y n o n y m c o m b i n a t i o n d e t e r m i n ei t su n c e r t a i np r o p e r t y i na d d i t i o n ,h a ns h ui saw o r k so ft h el a t e r e m o t ea g e s ,w h e n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i si nt h er a n s i t i o n a ls t a g ef r o m p h r a s e st od i s y l l a b i c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f o r mo f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h a n s h ui sc a l l e d ”t h es t r c t u r eo f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 ”i nt h ep a p e r t h er e a s o n sf o rf o r m i n g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r e a s o n sw h y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c o m ei n t ob e i n ge v o l v et h ec o m i n g a s p e c t s :( 1 ) s y n o n y m sa r i s ev a s t l y ,w h i c ha r et h em a t e r i a lb a s e so fm a k e u p e x i s t i n g ( 2 ) p e o p l e sa s s o c i a t i v ep s y c h o l o g y i st h em e n t a lb a s e s ( 3 ) t h e n e e d sf o re x p r e s s i n ga n dt h el a n g u a g er h y t h ma r ei n t e r n a lp o w e r s t h r e e t h et y p e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t y p e so f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o fh a n s h u ,i nt h e1 i g h to ft h ep a r t so fs p e e c h o ft h es y n o n y m su s e dt o g e t h e r ,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k i n d s :n o t i o n n a la n d f u n c t i o nt y p e s t h ef o r m e rc o m p r i s e sv e r b ,n o u na n da d j e c t i v ec o m b i n a t i o n w h i l et h el a t t e ri n c l u d e sa d v e r b ,c o n j u n c t i o n ,p r o n o u na n dp r e p o s i t i o n c o m b i n a t io n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s y n 0 1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s t u d y ,w ef i n dt h ef o l l o w i n gf e a t u r e so ft h e 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o fh a n s h u :( 1 ) t h ei m p a r i t yo fq u a n t i t y i nn o t i o n a lt y p e m a n ya r eu s e da sf u n c t i o n s 。a n di nq u a n t i t y ,v e r b sr a n kf i r s t ,n o u n ss e c o n d a n da d j i e c t i v e st h el a s t h o w e v e r ,i nf u n c t i o n t y p e ,a d v e r b sc o m ef i r s t , c o n j u n c t i o n sa n dp r o n o u n st a k et h es e c o n dp l a c ea n dp r e p o s i t i o n sa r et h el e a s t i nq u a n t i t y ( 2 ) t h eh o s e n s so fs t r u c t u r e i ns y l l a b l e 。t h e r ea r ed i s y l l a b i c w o r d sa n dm o n o s y l l a b i cw o r d s i no r d e r ,t h eo r d e r sa r en o tf i x e da n dm a n gc a n b e t r a n s p o s e d m o s t o ft h e s y n o n y m sc o m i n gt o g e t h e rk e e p t h e i r i n d e p e n d e n c e ,w h i c hc a nb eu s e db o t ht o g e t h e ra n da l o n e ( 3 ) t h ef l e x i b i l i t y o f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 s y n o n y m s c a nb ec o m p o s e dt o g e t h e rw h e na n dw h e r e n e c e s s a r y ( 4 ) t h ef o u n d u m e n t a ls t a b i l i t yo fp a r t so fs p e e c h t h ep a r t so f s p e e c hd o n tc h a n g eb a s i c a l l yb u tw i t hs o m ee x c e p t i o n s ( 5 ) t h es i n g l e n e s s o ft h eg r a n 删a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s h 1 1t h ec o m b i n e ds y n o n y m sp l a yt h ep a r to fa c o m m o ng r a m m a t i c a le l e m e n t ( 6 ) t h e c o m p l e x i t yo f s e m a n t i cm e a n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b e c a u s eo fd i v e r s er e a s o n s s e m a n t i cm e a n i n g sa r ec o m p l i c a t e da f t e r 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t y p e st or e s e a r c h f o rf o r m a ti o n ,t h es t r u c t u r e so f t h e ya r eu s e dt o g e t h e ra n dc a nb e f o u r t h ef u n c t i o na n ds i g n i f i e a n c e so f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 ( 一)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so f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 ( 二) t h ef u n c t i o n 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so f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 ( 1 ) i ne x p r e s s i n g i tm a k e s l a n g u a g ee x p r e s s i o nm u c h m o r ea c c u r a t ea n dd i s t i n c t ( 2 ) t h es y n o n y m c o m b i n a t i o nc a nc o o r d i n a t es e n t e n c e sa n ds y l l a b l e si no r d e rt o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m o m e n t u mo ft h e r m ( 3 ) i t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f o r m i n gc o o r d i n a t e d i s y l l a b i c s i ti n c l u d e s f o u r t e e ni t o m s k e yw o r d s :h a n s h ut h es y n o n y mc o m b i n a t i o ns y n o n y m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h 1 3 6 2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汉书及汉书注 汉书也被称作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缘起于班固的父 亲班彪续补史记所作的后传六十五篇,主要部分是由班固自己完成的。但 班固去世时,汉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作成,汉和帝命班固之妹班昭 参考东观藏书替他补作,又命其同郡人马续帮助班昭作成天文志。杨树达指出: “汉书经始于班叔皮,孟坚承业,蕙班补遗,集一门父子兄妹三人之力以成一书。” f l l p 1 l 汉书经过三四十年始成书。 汉书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 公元前2 0 6 年) ,下止王莽地皇四年( 公元2 3 年) , 计二百三十年的历史。书的体裁承袭史记而略作了变改,改“书”为“志”,去 掉“世家”而并入“列传”,从而将纪传体的体式分为纪、表、志、传四个部分。全 书由十二纪、八表、十恚、七十传组成,共一百卷。唐颜师古为它作注时,将其析 为一百二十卷。 汉书自问世以来就被认为是很难读的一部史书。杨树达汉书窥管自序 中曾评价说:“其书乍出,马季长代大儒,伏阁从蕙班受读,为书简奥,略可测知” 1 2 e n 。后汉书班昭传记载:“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 下,从昭受读。” 3 i l p z ? 5 8 1 汉书义蕴宏深,其中多古字古训。虽然它成书晚于史 记,但是“古字古训,反多于史记。其原因史记在东汉末期,尚被称为谤 书,学者传习不多。迨普遍写布时,去西汉已远,所有古字,皆用隶书写定。而汉 书一出之后,马融为当世通儒,且加肄习,络绎流传,故原书面目,变化不大。 音义之外,而研究者尤多,如边韶、武荣、司马防、萄悦等人尤著”。f 4 肛l 历代给汉书作注的学者有很多家。刘知几在史通古今正史中说道:“始 自汉末,迄乎陈世,为其注解者凡二十五家。至于专门受业,遂与五经相亚。”据汉 书补注序例之说,颜监以前注本有五种:“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也。 大抵晋灼于服、应外增伏俨、刘德、郑氏、李斐、李奇、_ 邓展、文颖、张揖、苏林、 张晏、如淳、盂康、项昭、韦昭十四家;臣瓒于晋所采外增刘宝一家;颜监于五种 注本外增苟悦汉纪、崔浩汉纪音义、郭璞注司马相如传三家。”【5 l 【p 1 】到唐初颜 师古作注时,所征引的注本已有二十三家。颜师古承其诸父颜游秦之业,裒辑旧训, 并为之作注,一时号为班氏功臣,其注本为唐代以来长期流行的最完备的注本。宋 一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两朝治汉书侧重校订。清代朴学云兴,鸿生巨儒多肆力此书,且校订释义并 重。光绪二十六年,王先谦的 汉书补注刊行,他所征引的专著和参订者就多达 六十七家,可以说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了。1 6 1 1 r 2 6 - 3 2 1 第二节对 汉书语言的研究 自清代以来,汉书的研究成果就很丰富,既有专著又有不少单篇论文。清人 研究汉书的,首推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汉书,另外,清人研究汉书的著 作还有:方世举汉书辩注、沈钦韩汉书疏证、钱大昭汉书辨疑、刘台拱汉 书拾遗、周寿昌汉书注校补、王峻汉书正误、王荣商汉书补注、朱一新 汉书管见、沈家本汉书锁言、何若瑶汉书注考证、李景星汉书评议等。 今人研究汉书的专著主要有:杨树达汉书窥管、陈直汉书新证、吴 询汉书注商:仓修良汉书辞典等。 单篇论文多集中在对史料的考证、对各家注的校释及对其史学价值的探讨等方 面,从词汇训诂学的角度研究汉书,所见到的主要是对一些个别词语的考释。如 杨树达读( 汉书儒林传) ( 国学丛编,1 9 3 1 年7 月第1 ( 2 ) 期) 和读王氏( 汉 书杂志) 献疑( 北平图书馆馆刊,1 9 3 2 年6 月第6 期) 、吴世昌( 汉书外戚传) “对食”解( 中央日报,1 9 4 7 年5 月1 9 曰) 、郑剑平( 汉书) “但”字考察( 西 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2 年第2 期) 、郑贤章( 汉书) 旧注商榷若例( 求 索,2 0 0 6 年第1 期) 等等。 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和全面。有从修辞角度谈汉书造词的, 如张延成的( 汉书) 中的修辞造词( 语文学刊,2 0 0 0 年第4 期) ;有作专类词研 究的,如牛岛德次著、周亚生翻译的( 史记) 汉书) 中的数词( 语言教学与研 究,1 9 9 5 年第2 期) ;有对其中的注家作研究的,如胡继明的( 汉书) 应劭注双音 词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 和( 汉书) 应劭注训诂研究( 四川 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程明安的( 汉书) 颜注解释文字现象的方法与价 值(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5 年第1 期) 等;有对汉书中的同义连用 用例作比较深入分析的,如郭在贻( 汉书) 字义札记( 杭州大学学报,1 9 7 9 年第 1 ,2 期) 、王彦坤( 汉书) 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 暨南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 、 - 6 一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彦坤( 汉书) 所见辞书末收词语续释( 暨南学报,2 0 0 3 年第6 期) 等,其中王 彦坤的两篇文章被收录到他的前四史生僻词语考释一书中。 关于汉书语言方面研究的学位论文有:张延成的( 汉书) 复音词研究( 南 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9 9 8 年4 月) 、牛慧芳的( 汉书) 同义词先秦两汉演变 初探(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5 年4 月) 、李艳红的 汉书) 单音节形容 词同义关系研究(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4 年3 月) 、冯靓芸的( 汉书) 通假 研究(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5 年4 月) 等。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同义连用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同义连用现象及其研究概说 1 、同义连用现象 同义连用是古代汉语里普遍存在的一种词汇现象。先秦彝铭和典籍中就有使用, 西周时的沈子它簋铭:“拜稽首,取嘲$ 告朕吾二考。”臣谏簋铭中有“余 朕皇辟”之语。到了东周,叔夷钟铭:“女台恤余朕身。”少民剑铭:“朕 余名之。”尔雅释诂:“印、吾朕余,我也。”以上四例均为两个 第一人称代词同义连用的情况。尚书无逸:“在殿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 尔雅释诂:“俨恭寅,敬也。”这是“严、恭、寅、畏”四个形容 词同义连用的情况1 7 】旧3 吼1 删。尚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中的“遑 暇”,尚书多方:“克堪用德,惟典神天”中的“克堪”等等。这种现象在周 易、诗经、春秋、左传、孟子、庄子、苟子等上古典籍中均有出现, 仅左传中的统计就有5 1 9 1 8 1 1 p 7 6 1 个,张博的先秦并列式连用词序的制约机制 一文曾对尚书、左传、论语、孟子、苟子五书中并列式连用( 包括同 义连用、类义连用和反义连用三类) 做了统计。其中,同义连用有9 7 7 个,占并列 式连用总数的5 3 7 1 ,同义连用在数量上有明显的优势f 9 i p 1 3 5 j 。到了两汉时期,同 义连用在典籍中的用例就更多了,仅史记一书中同义连用的用例就达到了8 4 8 例f 1 0 1 1 p 1 2 1 。 2 、同义连用研究概说 对于同义连用这一现象,古代的学者已注意并有所阐发:早在西汉,毛亨对诗 经扬之水“慨其叹矣,遇人之i 受难矣”一句作传时说:“艰亦难也。”晋代的杜顸 在注左传成公十三年“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一句时,指出“虔、刘,皆 杀也。” 到了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进一步提到了这个问题:“刘,杀。释诂 文;方言云:虔,杀也。重言杀者,亦圆文耳。”他对诗经豳风七月 序中“致王业之艰难也。”解释说:“艰亦难也,但古人之语字重耳。无逸 亦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与此同也。”又尚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 遑暇食。”孔颖达正义日:“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复语,犹云 艰难也。”左传桓公六年:“谓其畜之硕大著滋也。”孔颖达正义日:”硕 一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蕃滋,皆复语也。”在这里“复语”、“连言”、“字重”、“重言”都是指的同 义连用。 同时代的颜师古在给汉书作注时也注意到了其中的同义连用的现象,下面 举几个例子: ( 1 ) 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 卷一上帝纪第一上 晦冥:师古日:“晦冥皆谓暗也。” ( 2 ) 诏日:“济北王背德反上,诖误吏民,为大逆。卷四帝纪第四 诖误:师古日:“诖,亦误也,音卦。” ( 3 ) 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雠,可谓淑人君子。 遭离凶灾,朕甚闵之。 卷八九传第五九 遭离:师古日:“离亦遭。” ( 4 ) ( 陈遵) 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 卷九二传第六二 藏去:师古日:“去亦藏也,音丘吕反,又音举。” ( 5 ) 况库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 故虽遭罹陀会,窃 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润镬伏质,亨醢分裂,又况幺 髋,尚不及数子,而欲暗奸天位者摩!卷第一o o 上传第七。上 遭罹:师古日:“罹亦遭也,音离。” 幺臁:师古日:“幺、觫,皆微小之称也。” 清初的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重言”条下说:“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暇也。诗:无已太康。已 即“太”也。左传:。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尚即犹也。 周 其有髭王,亦克能修其职。克即能也。礼记:人喜则斯陶。 则 即斯也。”1 1 1 p t l 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汉书中指出:“凡连语之字,皆上 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1 1 2 p 4 0 7 并且非常详细 地分析了远姚、何遽、理顺、夷易、投石、庶几、姬娼等同义连用的例子。指出了 “流她”、“货贿”、“劳侏”、“陵夷”、“惊鄂”等均为同义连用的用例,最 后说明:“凡若此者,皆取同义之字,而强为区别,求之愈深,失之愈远,所谓大 道以多歧亡羊者也。”1 1 3 j 1 p 4 1 0 】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二通说下十二条中有“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 条。他解释说:“古人训诂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二义, 反失其指。”1 1 4 i i p n 2 l 继而举了尚书、毛诗、周礼、左传、国语 中共计6 2 条属于同义连用丙被误解的例子。 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有“语词复用例”和“两字一义而误解例”来说明 同义连用现象。其中“语词复用例”是专门针对古代典籍中“助语词”复用的情况: “古人用助语词,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他还举了“尚犹”、“然后乃”、“乃 遂”、“大氐无虑”、“此若“等包括尚书、左传、庄子、管子、 苟子、史记、汉书等典籍中的同义连用用例。“两字一义而误解例” 则举了古代典籍中所出现的实词型同义连用的2 5 个用例。他最后说道:“古书中两 字一义者,往往有之。”1 1 5 l f p l 3 9 】 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中列有“两字并列为表象之词而后人望文生训之 例”,指出了诗经、大戴札记、萄子等典籍中被后人所误解的“两字并列为 表象之词”的用例。此外,刘氏还在左盒集卷八的“古用复词考”条和左盒 外集卷十三的“文例释要”条对同义连用现象的出现、发展、作用等方面做了较 为详细地说解。其中说道:“古人属文,古昔、。今兹词多复举,实则古有斯例, 非昧于词律者比也。”【1 6 1 【7 懈2 i 并在书中举了许多实词、虚词型的同义连用用例。 已故著名语言学家郭在贻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除了单篇的 论文以外,他的训诂学和训诂丛稿两书中不但举了大量的同义连用的用例, 并且从理论上对古汉语中的同义连用现象进行了阐述。他将同义连用现象视为古书 中的“异例”现象。他在他的训诂学“辨析古书异例”中说到:“( 同义字复用) 有二字复用者,亦有三字复用者。二字复用者最多见,此即所谓同义复词,是古汉 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修辞现象。由于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消失,因而易 造成对同义复词的误解。”l i t l p 1 3 l 此外,马瑞辰、马叙伦、张相、姚维锐、王力、徐复、董志翘、王彦坤等人对 于同义连用也多有涉及。同义连用作为古汉语中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已经引起更 多人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从专书角度进行研究的, 主要有成妍( 抱朴子内篇) 中同义复词析释、郭春环( 尔雅) 与同义复合词研究、 江傲霜左传) 同义复词研究、李小平( 世说新语) 同义复合词考察、罗正 坚史记) 中的同义词语连用、时永乐、孙小超( 论衡) 同义复词考释、王建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莉( 尔雅) 在同义复合词研究中的利用价值、王其和( 史记) 同义连用研究、 魏达纯( 颜氏家训) 中的并列式同义( 近义、类义) 词语研究、相银歌( 苟子) 实词型同义连用特点概述、杨雅丽论( 墨子) 中的同义复词等。 就目前来看,虽然王念孙、杨树达、郭在贻、徐复、董志翘、王彦坤等人对汉 书中的同义连用用例多所阐发,但是对于全书的同义连用情况做全面考察的还未 发现,本文就是以汉书作为对象,对其中的同义连用的类型、特点、作用等方 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在意义、结构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以期为汉代的语言研究提 供些许有用的东西,并希望引起语言研究者对于同义连用现象更多的关注。为确保 材料时代的一致性,本文将汉书中直接引用汉代以前的誓词、文告等内容予以 排除。 第二节同义连用的性质 清代以来,许多语言学家都注意到同义连用的问题,并作了许多阐释,如顾炎 武、王念孙、王引之、俞樾、曾运乾、刘师培、杨树达、王力、郭在贻等人。由于 同义连用自身的复杂性,学者们对这一现象是词还是词组的问题仍未达成一致,因 此对同义连用的称呼也多种多样,如“重言”、“复字”、“复语”、“连语”、“连文”、 “复用”、“同义词连用”、“复语单义”、“同义连文”,“同义字复用”、“同义并行复 合词”、“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同义并列复用结构”、“同义字连用”、“同义复用”、 “同义连文”、“同义连言”、“同义复词”、“同义复合词”等等【1 8 】。 那么,构成同义连用的同义语词之问是已经融合为一个词,还是属于并列词组? 王力的古代汉语在讲到“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这一小节时指出:“汉语 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 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证 明: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结合,甚 至可以颠倒。第二,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t g l l p s 9 1 在这一小节的 最后还特别指出:“当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遇着同义词连用时,不要轻易地看成 复音词。叫2 0 l i p 9 1 l 马真的先秦复音词初探中分析到:“确定先秦合成词,比确定现代汉语中 山东! l l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合成词要困难得多。因为,确定先秦时期的合成词,根据的只是有限的书面材料, 不能像区别现代汉语的词和词组那样,可以采用替换法扩展法插入法 等,更不能简单地用是否经常连用作为定词的标准。”1 2 1 j l r 5 4 1 。她将定词的标准归纳 为五个方面,其中第二个方面是:“两个同义或近义成分结合,意义互补,凝结成 个更概括的意义,这样的复音组合是词,不是词组。川笠l 【p 5 5 1 程湘清曾经在先秦双音词研究一文中指出了划分古汉语词和词组的标准: “l 、从语法结构上区别:两个音节结合紧密,不能拆开或随意扩展的是词,反之是 词组。在通常情况下,从组成双音组合的两个语素能否单用,并不能判定这个组合 是词还是词组。但在同一的语言环境中,这个组合能够拆开单用,则可大体证明其 为词组;2 、从词汇意义上区别:我们从意义上区别词和词组,就是看在一定语言环 境中的双音组合是共同代表一个概念,还是每个音节各代表一个概念。共同代表一 个概念,说明这个组合是浑成一体而不能拆开的,每个音节各代表一个概念,说明 这个组合是松散的、可以拆开的。换言之,凡结构上结合紧密、意义上共同代表一 个概念的是词,结构上结合松散、意义上表述两个概念的则是词组;3 、从修辞特点 上区别: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凡处于相同句式的相同位置上的不同双音组合,其中 一个( 或几个) 已确认是词,则其他双音组合可首先考虑是词而不是词组;4 ,从出 现频率上区别:词的出现频率一般要高于词组。还有更多的双音组合,按照前三条 标准应为双音词,但出现次数只有一两次。这一方面同被统计文献的文体、内容有 关,另一方面也同这类双音词产生的形式有关。如前所述,由表达相同( 或基本相 同) 概念的同义单音词合成的双音词,通常不经过一个逐步凝固的词组阶段,因此 它们尽管只出现一两次,却已取得双音词的资格,所以,在见次率低的双音词中, 这类同义复合词占着相当大的比例。这四条标准中,结构标准无疑是最可靠的,然 而受古代文献的限制,使用起来会存在一些困难。从汉语特点出发,意义标准显然 不能忽视;如果单为区别出词汇的词,这应当说是最为简明易行的方法。至于 对举和频率则只能作个参考。”l j 【p 3 9 铝l 程湘清认识到了结构标准和意义标准判定时 的矛盾性和“由表达相同( 或基本相同) 概念的同义单音词合成的双音词,通常不 经过一个逐步凝固的词组阶段”,而在他的( 论衡) 复音词研究中还是将双音节 的同义连用认为是词,而不是词组。 郭春环认为同义连用就是词。她在( 尔雅) 与同义复合词研究一文中说:“我 觉得任何事物细分下去都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看问题应着眼于大处,从整体上把握。 :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构成同义复合词的词,从单个方面看,都是可以独立运用的,但从它们共同表达的 词义来看,任何一个词都不是最小的。而连用之后凝结出来的概念则是独立的、清 晰的,这个概念才是整体上最小的。而这个最小的概念同词组或仂语还是有区别的, 因为它取的是几个词的共同点,是几个词所共有的概念,所以我们叫它复合。” 1 2 4 1 p e o _ 6 l ! 董秀芳在她的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一书中认为动词性并列式 双音词在历时发展过程中有四种词化特征:“l 、存在一个相应的单音同义形式,但 组成成分不能换序;2 、不再有同义的单音对应形式;3 、意义上发生了由具体到抽 象或由泛指到专指的引申;4 、句法功能发生转化。”这四种特征“可以看作是共时 存在的动词性并列式双音词词化程度的四个等级”1 2 5 1 1 e 3 4 9 1 。 朱诚指出同义连用应包括“( 1 ) 复合词,( 2 ) 词组,( 3 ) 过渡阶段,或此或 彼,非此非彼”1 2 6 1 p 2 1 1 三种类型。并说:同义连用“核心是准确理解词义的问题” 2 7 1 p 2 1 1 。 所以,“就不必在究竟是词还是词组以及其他什么的问题上纠缠不体,而把它视为 一种特殊的同义组合。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现代尚未成词或者现代成词以后意义与 古有别的同义连用上。,【2 8 p 2 1 】 那么对于同义连用现象来说,同义连用是在人们语言表达的明晰性和汉语节奏 要求下产生的,同义连用的词之间确实有“意义互补”的方面,但是,它们既可以 单用,也可以连用,连用后的顺序有时不太固定,连用的次序是可以互换的,它们 的组合有很大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因而从结构上来说是比较松散的。另外,虽然 它们能够表达概念,但是它们有的出现频率却非常之低,特别是多音节的同义连用, 有的仅在一种典籍中出现几次或一次,因而相比较它们的“同义的单音对应形式? 来说并不占优势,因此,我们很难将董秀芳所说的这些词化特征为1 的形式归结为是 词。 目前虽然有不少人将同义连用的性质归结为是词,但是赵克勤、郭良夫等学者 也都承认古代汉语中确实存在由单音化向复音化过渡阶段的一种形式【2 9 】。对于汉 书中的同义连用来说,其中有些连用的同义词在经过了先秦和西汉的发展,确实 已经成为了词,但是对于有的结合得不很紧密、经过临时组合而成的同义连用,我 们是很难将其性质归结为词的。因而,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历时地看待问题,在此, 我们将其性质归为“同义连用结构”,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对待我们所研究的内容。 1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同义连用产生的原因 同义连用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以单音节为主的古汉语中,为何会出现 呢? 按照吴庆峰、黄志强、杨剑桥、杨钢、吕云生等人的观点,可总结以下几点: 1 、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