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昭君故事流传千古,昭君文学也较为繁盛。由现今可见的昭君出塞的史料记载来看,其 故事情节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汉书中记载的昭君故事虽然简洁,但也最为可靠。 到了琴操、西京杂记、后汉书等,昭君出塞的情节已经得到了较大的衍变,人物也 逐渐变得更为鲜活和丰满。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动荡,边境无安,昭君诗开始繁盛,“昭 君怨”的主题已广为流传。 唐代是昭君故事的大发展时期。唐代昭君诗不仅数量繁多,主题多样,而且情节亦得到 了较大的发展总体而言,唐代昭君诗的主题有“怨”、“赞”、“批判”三大类。此外昭君故 事的繁荣在诸多文体上也得到了体现,出现了以昭君为母题的散文、传奇、变文等。 唐代敦煌文学中的昭君文学独具异彩,尤其是敦煌王昭君变文,不仅形式活泼,语 言流畅,而且情节较唐以前及唐代中原昭君文学都有很大的发展。变文着力渲染昭君不习惯 异域生活而思念故土,用较多篇幅描写了胡地风俗及风光、单于对昭君的厚爱以及昭君和亲 的伟大功绩等。将变文的特点以及变文中提供的相关线索与唐代河西地区被吐蕃占领的实际 历史状况相结合,可以判断出王昭君变文约创作于公元7 8 0 - - 8 3 0 年左右,变文的作者 应为被吐蓍占领的敦煌地区的人民,其创作目的当是通过创作抒发一种被异族奴役,既怨且 恨,有痛苦、有期盼的复杂情绪。此外,唐代敦煌其他的昭君文学也稍具特色。将王昭君 变文与敦煌其他的昭君文学以及唐代中原昭君文学相比,可以看出变文独具特色,且起着 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人之诗显示了一人的理解与感受,一时代之诗则阐明了一个时代的立场与情怀。仔细 分析唐代昭君文学繁盛的原因大致有四:一是唐代边域战争频繁;二是唐代和亲政策的施行; 三是唐代边塞诗歌的繁荣;四是唐代时期士人的复杂心态。, 唐代昭君文学在昭君故事的传承、发展、变异的历史进程中无疑起着推波助澜、承前启 后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王昭君昭君文学唐代变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o r ya b o u tw a n gz h a o - j u nw a sad e v e l o p i n ga n dc h a n g i n gp r o c e s si nt h eh l s t o r i a l r e c o r d a f i o n w h i c h w e s o e i t w a s b r i e f a n ds h o r t i n t h e h a r t s h u b u t i t s t r u s t a b l e t h e n i n q i n c a o , x i j i n g 历以h o uh a ns h u ,i th a db e e ne v o l v e d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b e c a m ei n o l 它l i f e l i k ea n d c h a r m i n g b e c a u s eo fs o c i e t y st u r b u l e n c ea n db o r d e r sw a r si nw e i , j i n g , n a na n db e id y n a s t i e s , p o e t r ya b o u tw a n gz h a o - j u nw a y * b o o m i n ga n dt h et o p i co fc o m p l a i n th a db e e ng or o u n df a ra n d w i d e t a n gd y n a s t yw a sai m p o r t a n tp e r i o do ft h es t o r yb o o m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i n g n o to n l yt h e n u m b e ro f p o e m sa b o u tw a n gz h a n - j u nw a sl a r g e , t h et o p i c sw e r em u l t i p l e x , b u ta l s ot h ep l o th a d b e e nd e v e l o p e di nb i gd e g r e e p u ta l lt o g e t h e ri naw o r d ,t h e r ew e r et h r e es o r to ft o p i c so np o c i n s a b o u tw a n gz h a o - j u n :“c o m p l a i n t , g l o r i f i c a t i o n , a n i m a d v e r s i o n ”t h el i t e r a t u r a l so ft h es t o r y a b o u t w a n g z h a o - j e n w e i e e s s a y ,n o v e l a n d b i a n w e n o f w a n 9 7 - , h a o - j u g a p 供a l e d t o o t h ew r i t i n g sa b o u tw a n g2 h a 州a nw e r er i c ha n dc o l o r f u li nd u n h u a n go ft a n gd y n a s t y , e s p e c i a l l y 肋增z h a o - j u nb i a nw e n i t sf o r mw a sn o v e l t y , t h el a n g u a g ew a sf l u e n c y , a n dt h ep l o t w a sd e v e l o p e d t h o u g hs t u d y , w cmf i n dt h a tt h i sw o r kw a sw r i t t e ni n7 8 0 - 8 3 0 a d 。a n dt h e a u t h o rm i g h tb es o m e o n ew h o s eh o m e t o w nw a si n v a d e db yt ub o t h ea u t h o rw a n t e dt oe x p r e s s ac o m p l e xe m o t i o nw h i c hi n c l u d e dc o m p l a i n t , h a t e ,p a ma n dh o p e b e s i d e st h ew a n gz l u t o - u n b i a nw e n t h eo t h e rw r i t i n g sa b o u tw a n gz h a o - j u ni nd u nh u a n gw e 坤f i n e a tl a s t , 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f o u rr e a s o l bo ft h ew r i t i n g sa b o u tw a n g 2 j a o - j u ow a sr i c ha n d c o l o r f u l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a n dt h ea r t i c l et h i n kt h a ti tp e r p e t u a l l yi m p u l s et h es t o r ya b o u tz h a o - j u n t oi n h e r i t , d e v e l o pa n dc h a n 铲 k e y w o r d s :w a n gz h a o - j n n ;t h ew r i t i n g sa b o u tw a n gz h a o - j a n ;t a n gd y n a s t y ;b i a nw e n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三筮l 日期:兰亟! :!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 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 论文的全部内容或中、英 文摘要登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究 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盈竖 导师签名:j 平址 唐代王昭君题材的作品研究 刖置 王昭君出塞和亲在中国历史上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惟一的和亲之举,但“昭君出塞” 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能详,成为历代传颂的话题,同时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 昭君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名垂青史,这昭示着昭君故事及昭君本身都具有迷人的魅力,值得 我们去深究。我们都知道,一宗历史事件或一位历史人物能成为后代文人共同感兴趣的艺术 表现对象,则必定存在其公认的美学价值。那么昭君故事何以发展得异彩纷呈,异常繁荣, 而且在唐代表现尤甚呢? 本文将通过分析唐代昭君作品去走近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维护民族间和睦生存共同发展,中原王朝曾多次派公主 远嫁少数民族首领,以和亲的方式达到和平结盟的目的。在诸多担当和亲使命的女性中,平 民出身的王昭君最为著名,不仅被铭记在正史汉书、后汉书之中,而且不断地被书 写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从汉迄今,有关昭君的诗词上千首,民间故事四十余种,地方戏曲三十 多种。据清胡凤丹编青冢志所载,收有关王昭君诗词的书就有二百三十多部;长江文艺 出版1 9 8 2 年1 月出版的历代歌咏昭君诗词选注中,共选诗词2 1 6 首,并且都是晋以后的作品; 其它各种体裁的有关昭君的作品也比比皆是。人们把她出生的住宅叫“昭君宅”,生长的村 落叫“昭君村”,捣农的小河叫“香溪”,行走过的小桥叫“琵琶桥”,处处为她树碑、建庙, “至今乡土尽风流”,昭君现象是如此繁盛,甚至演化为一种值得研究的昭君文化。由此可 以看出,昭君故事在历代人们的思想上、感情上,都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 唐朝的昭君诗作尤多,仅全唐诗明确标明的就有七十多首。此外,关于昭君主题的 诗还出现在唐代史书、传奇、小说、变文等诸多文学题材之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诸体繁 盛,可以说唐代在昭君故事的传承和演变的历史流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整个唐 代的昭君诗数量众多,主题多元;唐代始出现昭君传奇、散文,开昭君文学形式的先河;唐 代敦煌宝库中的王昭君变文为首的昭君文学,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此外唐代还开始盛 行昭君图,都对后世的昭君故事影响甚大。故本文从唐代的昭君文学作品着手,对唐以前的 昭君故事进行梳理,分析唐代昭君文学形象的特点及原因,希望对整个历史长河中的昭君故 事研究有所帮助。 自2 0 世纪以来,王昭君研究出现过三次高峰:2 0 世纪2 0 一3 0 年代是发轫期,此时期注重 昭君故事演变的探索,但由于材料和认识的限制,偏重于梳理诗词中的王昭君故事。如刘万章的 关于王昭君传说。、霍世林王昭君故事在中国文学上的演变o ,黄启绣王昭君故事 的演变4 、郭云奇王昭君在中国文学中的演变。及张寿林先生的王昭君故事演变之点 点滴滴9 等。这些论文限于材料的匮乏,均内容单薄、立论偏颇。6 0 年代前后,学术界发 起对马致远 汉宫秋的大讨论,此时多偏重于马致远生平与剧本思想、艺术的研究,论著 甚多。鉴于本论文与王昭君戏曲无关,故不罗列。此时期,翦伯赞先生还著有王昭君家世, 年谱及有关书信。等,亦可资参考。自改革开放至今,以杂剧汉宫秋和敦煌遗书 王 昭君变文的研究较为兴盛,取得不少成果。如郑文王昭君变文创作时间臆测o 、高国 藩敦煌本王昭君故事研究。、邬锡芬昭君故事之衍变o 等都从不同方面进行梳理和研 究。此时,学者们也开始转移到研究诗文,鲁歌等已整理出版了历代歌咏王昭君诗词选注 民俗,1 9 2 8 年,第3 5 期 清华中国文学月刊,1 9 3 1 年,第1 期 民俗,1 9 3 3 年,1 2 1 期 文哲月刊,1 9 3 5 年,第1 期 文学年报1 9 3 2 年,第1 期, 北京大学学报,1 9 8 2 年,第6 期 西北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k1 9 8 3 年,第4 期 敦煌学辑刊,1 9 8 9 年,第2 期 台湾民间戏曲研究总汇 传统艺能与现代社会专辑( 一) 戏曲篇 1 9 8 4 年,第2 8 期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便利。此外还有林干昭君与昭君墓o ,林干、马骥民族 友好使者王昭君。等,8 0 一9 0 年代是昭君研究的全面繁荣时期。2 0 0 4 年还有张文德王昭 君故事传承与嬗变”将昭君故事的发展演变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专门研究唐时期昭君作品的论著也颇多,如蒋玉斌唐人咏昭君诗与士人心态9 、吴 清河论唐宋诗人的昭君诗o 、兰翠评唐人咏王昭君的诗歌。等,但这些文章均偏于诗 歌研究,没有涉及到唐代昭君作品的全面研究,也缺乏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结合,同时 没有突出敦煌文献中王昭君变文等的重要性,亟待进一步研究。 本论文侧重研究唐代昭君文学形象,因为一直以来昭君文学的研究要么笼统,研究整 个历史发展领域中昭君文学的发展;要么单一,仅研究某个时期某单个题材的昭君故事。 而对于唐代这个昭君故事发展较为重要的时代没有把握诸多文体,全面研究。尤其是唐代 敦煌文学中的昭君文学意义重大,这也一直是前人研究的薄弱环节。 本论文着重从唐代昭君文学的文本出发,对唐代昭君文学从各种文体、各种主题进行 仔细的分析,尤其着重探讨了敦煌昭君文学的特点和意义,得出唐代昭君文学的特点,揭 示出唐代昭君文学繁盛的内外原因,以进一步对昭君文学的整体研究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帮 助。 o 长江文艺出版社,1 9 8 2 年1 月版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1 月版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8 月版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 0 0 4 年 o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 0 0 3 年第8 期 o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3 期 o 昌潍师专学报,2 0 0 0 年第3 期 2 唐代王昭君题材的作品研究 第一章昭君故事发展脉络 一、关于昭君的史料记载 昭君故事最早见于汉书之中。汉书元帝纪云: 竞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日:。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 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 之事其改元为竞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 嫱) 为阏氏一。 在此记载中,只出现了王樯( 嫱) ,而且只出现在诏书中,我们并不能知道王樯就是王 昭君,而且关于昭君的情况除了知道其待诏掖庭赐于单于为阅氏外,其它前因后果皆一无所 知。 与此同时,汉书匈奴列传中亦记载: 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子自言愿婿 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 敦煌,传e l l 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 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单于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雕陶莫皋立,为复 株条辊单于复株索辊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 居次,小女为当于 居次。 通过这两段文字的对照,我们可以了解到昭君名王嫱,字昭君,并了解了昭君远嫁匈奴 后生儿育女及复嫁的情况。应该说,以上文字记载是此后文学作品中昭君故事的源头和蓝本。 但至于为何出塞和亲的是昭君而不是别人,昭君出塞后的心情以及遭遇怎样,文中并未提及。 这虽然是缺憾,但也为昭君故事日后的发展和丰富提供了契机 以上两则是汉书中的史料记载。汉书是东汉班固记载西汉时事,距离昭君出塞 和亲的历史最为接近,可信度也最高,所以后世文学作品中若与此背离太远的,则应以此为 准。 此后,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与汉书中的记载已有明显的不同,记载中不仅详 细描述了昭君的美艳,还提出了昭君“积悲怨”,。请掖庭令求行”的说法。而且此记载已经 使昭君脱离配角的角色,完全以昭君为主角进行事件的描述了: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敷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八宫 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断峰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 丰客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 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 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4 这段文字的记载已经有了足够的发挥。范晔是南朝宋人,生卒年为公元3 9 8 - - 4 4 5 年, 距离竞宁元年( 公元前3 3 年) 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较为遥远了,其记载完全根据史料记 载和当时的民间传说加以发挥写成。加之在范晔之前就已经有诸多文学作品中有昭君出塞的 故事,如晋孔衍的琴操、晋石崇的 王明君辞等,故其“自愿请行说”、“悲怨说”实 乃不足信。宋人王观国早就指出:“后汉匈奴传所言王昭君一节,首尾皆乖谬之甚。 盖小说多出于传闻,不可全信。”翦伯赞先生也说:“王昭君自愿请行和亲之说,后 。汉书元帝纪卷9 。汉书匈奴传卷9 4 。 。后汉书南匈奴传卷朗。 。王观国王昭君,见学林卷4 ,中华书局1 9 8 8 年1 月,影印本。 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书作者范晔,刘宋时人,可能是根据当时的传说写的。”。 就以上关于昭君故事的史料记载,我们已经可以就昭君故事的发展窥见一斑了。现列一 简单表格对汉书、后汉书的相同点加以比较: 汉书 后汉书 名字 名昭君,字嫱名嫱,字昭君都出现了嫱、昭君 时问 竟宁元年元帝时大致相当 主要人物 昭君、元帝、呼韩邪单于、昭君、元帝、呼韩邪单于主要人物大致相 复株索鞋单于 当 昭君出塞前的待诏掖庭 选入掖庭 一样 居所 待诏掖庭的原因 未提及未提及一样 主要事件嫁单于,出塞和亲嫁单于,出塞和亲一样 昭君出塞后的情生一男伊屠智牙师;复嫁复 生二子;复为后单于阏氏大致相当 况株素辊单于,生二女 我们再将二者的不同加以比较: 汉书 后汉书 名字名昭君,字嫱名嫱,字昭君名、字相反 昭君出塞的原因单于提亲; 单于提亲;客观原因同;主观原因 元帝选定为昭君昭君主动请行 不同,有较大发展 宫女人数 昭君一人 宫女五人不同 昭君面貌未提及 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有较大发展 竦动左右 元帝对昭君态度未提及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有较大发展 生儿育女的情况共生三个孩子共生两个孩子略有不同 根据以上两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后汉书故事基本承袭汉书,但是在汉书 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扩充。如增加了“美貌说”,甚至描写了皇帝看到她的惊艳;增加了。悲 怨说”;同时将昭君出塞的原因改为了“主动请行”说,使得故事更为丰满,人物形象更为 生动,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对昭君的遭遇亦赋予了同情。从时间上来分析,“美貌说”、“悲 怨说”、。主动请行说”都是在后汉书之前的琴操、西京杂记中的昭君故事中先提 出来的。琴操的作者孔衍生卒年为公元2 6 8 - 3 2 0 年,西京杂记的作者葛洪生卒年为 公元2 8 3 - - 3 4 3 年,均早范晔一百多年,应该说这三点新说范晔作后汉书时是有所参考 的。 后汉书虽是正史,但是史书向来都会参考民间传说或民间文学,且中国古代历来是 历史与文学同源共体的,后汉书对历史事件进行适当的发挥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正是 因为有了后汉书作为史书的传播力量,才有了后代继续相承、丰富多变的昭君故事,不 可谓不是一件好事。后汉书昭君故事中“美貌说”、“悲怨说”、“主动请行说”都成了其 后昭君故事必不可缺的亮点。可以说后汉书在整个昭君故事发展的脉络中起着重要的承 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据册府元龟中记载: 元帝时呼韩邪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昭君, 南郡人时呼韩邪来,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求 。翦伯赞王昭君家事年谱及有关书信,见北京大学学报,1 9 8 2 年第6 期。 4 唐代王昭君题材的作品研究 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侍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巳,竦动左 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薨,其前阙氏子代 立,欲妻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o 这段记载应该转录于范晔 继班固汉书之后,在后汉书之前,对昭君故事的情节产生最大影响的应数东晋 孔衍的琴操。张文德博士论文 王昭君故事传承与嬗变中校录的琴操故事较为完 善,现转载如下: 王昭君者,齐国王穰( 襄) 女也( 昭君年十七时,) 颜色皎洁,闻于国中( 襄见 昭君端正闲丽,未尝窥看门户,以其有异于人,求之皆不与。) 献于孝元帝,( 以地远,) 讫( 既) 不幸纳( 叨备后宫,) 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 后官,疏略不过其处后单子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恨e l 久,( 不得侍列,) 乃便( 更) 修饰,善妆盛服,( 形容) 光辉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 者日:。单于何所愿乐? ”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乃 令后宫欲至单于者起( 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 ( 于是,) 昭君 喟然越席而前日:“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 时单于 使者在旁,) 帝大惊,悔之( ,不得复止x 良久,太息日:。朕已误矣! 遂以与之 昭君至( 匈奴,) 单于( 大悦,以为汉与我厚。纵酒作乐,遣使者报汉,送白壁一 双,骏马十匹,胡地殊宝之类) ,( 昭君恨帝始不见遇,) 心思不乐,( 心念乡土,) 乃作 怨旷思维歌日:歉木萋萋,其叶萎黄有乌处山( 爰止) ,集于苞桑养育毛羽, 形容生光既得升云,游倚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冗,不得颉颃虽得蚕 食,心有徊徨我独伊阿,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 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 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日世达( 违) ,单于死,世达( 违) 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 世迭( 违k 。汝为汉也,为胡也? ”世迭( 违) 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 单 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9 这段内容可由两部分组成,一为琴曲解题的故事,一为“昭君怨”乐府歌词。 从这一段昭君故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与汉书的些许不同之处。第一,它指明了昭 君的出身( 齐国王穰女) 以及娇好的外貌。王穰得以将女儿直接呈送皇帝,由此推测他的地 位应该较高,因此王昭君高贵的出身以及美丽的外貌更易引起人们对其日后遭遇的同情;第 二、它指出了昭君得以入宫是父亲王穰( 襄) 的进献,这在以前的记载中均未提及:第三、 指出昭君自愿和亲的原因是积五、六年久未受到宠幸,乃心有怨旷,突出了文章“昭君怨” 的主题;第四、突出了昭君自愿请行,这一点是此后昭君故事的固定情节,也是其光辉形象 的一个亮点;第五、介绍了昭君到塞外的哀怨以及对故土的思念,这一点是此后诗歌中多次 咏叹的基调;第六、介绍了昭君吞药而死,与汉书匈奴传交代的结果大为不同;同时, 琴操还提及了旷怨思维歌和青冢,这也是后世文人及民间故事传颂的焦点。汉书 作为历史书籍,介绍自然简洁明了,只存事件梗概;琴操作为小说则可以有很多的发挥 和描写,将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心理状态等等都描写得极为完整并极具合理性,同时故 事极富传奇色彩,也更利于故事的传承和发展。此后的西京杂记画工丑图在此基础上 。 北宋 王钦若册府元龟外臣部,卷9 7 8 。 。张文德博士论文王昭君故事传承与嬗变,南京师范大学,2 0 0 4 年,第2 0 页。 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则进一步解释了昭君为何不受宠幸的原因,也进一步使得整个传说更加完整。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画工弃市: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 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 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 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 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 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齐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 画工于是差稀 这篇故事的视角是与以往有所不同的,它以画工为主角,通过叙述画工的遭遇,顺带引 出王昭君的故事。交代了王昭君入富数年不为元帝所宠的原因韶君不肯贿赂画工而被丑 图。揭露了西汉掖庭的黑暗、宫中画师的贪婪以及汉元帝的昏庸,更凸现了昭君的自信与美 丽。文章提及“上案图,以昭君行”,可知昭君是被动远行,通篇没有提及昭君对出塞远行 的态度。 此外,文章中首先介绍了昭君被画工丑图的遭遇,随即介绍毛延寿等画工遭弃市的事件, 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但读者自然而然会将丑化昭君之罪定在毛延寿身上。当 然,西京杂记多记西汉遗闻佚事,虽然颇有史料价值,然而毕竟是一本古代小说集,免 不了在真人真事基础上进行文学加工因此,画师毛延寿丑画王昭君之事真伪难辨。 三、魏晋时关于昭君题材的诗歌开始繁盛 魏晋南北朝是昭君故事的大发展时期。这一点体现在乐曲上。琴集载:“胡笳明君 4 弄,有上舞、下舞、上闲弦、下闲弦。明君3 0 0 余弄,其善者四焉。又有胡笳明君别 5 弄,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是也。”o 从中就可看出昭君故事的乐曲是非常繁盛的。 其时,昭君题材的诗歌也已经较为丰富了,而且奠定了“昭君怨”这一传统主题。据说汉代 已有“怜昭君远嫁”的歌诗( 唐书乐志) ,但从先秦汉魏南北朝诗集中看,晋代 石崇王明君辞当是最早咏昭君的诗。其诗云: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呜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阚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美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这首最早的咏昭君诗,定下了“昭君怨”这一传统主题的基调。诗歌通过昭君出塞的经 历将其无奈、不舍、不甘以及无望描写的酣畅淋漓。但是,诗歌主题虽是同情王昭君,却宣 扬了一种大汉族主义思想,尤其是“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等句,有明显轻视少数民族 的倾向,用语格调不高,是晋代士大夫思想意识的反映。 北周庾信王昭君: 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 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 别曲真多恨,衰弦须更张 。 宋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2 9 相和歌群,中华书局1 9 9 8 年,第4 2 5 - - 4 2 6 页。 6 唐代王昭君题材的作品研究 这首诗同样是昭君怨,写昭君告别汉宫时的心境,垂泪千行,别曲多恨。作者并没有直 接描写昭君美貌,仅用“围腰无一尺”就描绘出昭君袅娜的身姿以及出塞后的憔悴庚信还 有一首 昭君辞应诏,则是写昭君出塞途中越过汉胡边界时的心情其诗日: 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 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由,变入胡笳声 这首诗虽同属昭君怨的主题,但没有直接写怨。“敛眉光禄塞”写出了离开祖国对茫茫 前途的忧思。“光禄塞”即光禄城。汉武帝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所筑,地在今内蒙古。还 望夫人城”,写出了离开祖国时,对巾帼女子范夫人故事的追思。范夫人城本事见汉书匈 奴传,应劭注:“本汉将筑此城。将亡,其妻率余众完保之。因以为名也。”昭君出塞与 范夫人率余众戍守边城,虽然都是为国家作出奉献,但双方的处境不同,心情也不一样。如 果说身在国内的范夫人尚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话,那离开故国的昭君更显得孤独无援命运 未h 了。只有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才能成为她唯一的相知。因而心情更复杂得多。这一“敛眉” 和“还望”将昭君的留恋,悲怨描写的栩栩如生 此外,此时期还有较多以描写昭君怨为主题的诗歌,现略列举几例: 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霜弊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南朝刘宋鲍照王昭君) 塞外无春色,边城有风霜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 南朝梁武陵王明君词) 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沾妆疑湛露绕臆状流波日见 彝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衔涕试南望,关山都嵯峨始作阳春曲, 终成苦寒歌唯有三五夜,明月暂经过( 南朝梁沈约明君词) 跨鞍今永决,垂泪别亲宾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唯有 孤明月,犹能远送人( 南朝陈陈昭明君词) 塞树暗胡尘,霜楼明汉月泪染上春衣,忧变华年发( 南朝陈张正见明君词) 自商周以来,北方匈奴逐渐强盛,并连年侵犯中国北方地区,正所谓“戎敌之国,世为 边患,礼义不能革其贪,干戈不能绝其类”。到魏晋六朝时,匈奴形成了很强的势力与中 原地区抗衡。在动荡的战争年代,北方人们饱受战乱,财产丢失,流离失所而且每次当胡 人的势力伸张到中国北部的时候,会有许多人被虏而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和故乡。兴平中, 蔡文姬就曾为胡虏所获。所以根据自己的处境,与自身遭遇相关的昭君题材得到了人们的广 泛关注。人们将北方匈奴视为蛮族,同情昭君的遭遇,寄托自身对和平的渴望,故昭君题材 尤其是悲怨的主题流传甚广。 。册府元龟外臣部,卷9 7 8 。 7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唐代以前昭君故事发展变化简图 通过对唐以前昭君故事进行梳理,现作一昭君故事发展变化简图,以清晰呈现昭君故事 的发展及流变: 汉书 王樯,字昭君 待诏掖庭 被赐呼韩邪单于 生一男 复嫁复株象辊单于,生二女 西京杂记 于国中) ,悔之) 画工贪婪,画工丑图 王嫱不肯贿赂画工 皇帝案图,以昭君行( 皇帝昏庸) 画工弃市 首提毛延寿。善为人形 五人被赐单于 悲哀请行 子 复嫁,上书求归 从胡俗,复嫁 昭君主题的乐曲繁盛 最早咏昭君诗出现( 石崇王明君词) 昭君诗始繁盛 8 l张l 诃书j诤 汉 时 后 晋 魏 唐代王昭君题材的作品研究 第二章唐代中原文学作品中昭君文学形象的特点 唐代是昭君故事的大发展时期,其诸多变化,对后代的昭君故事影响甚巨,此时期的昭 君文学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了一些显著的特色。唐代诗词中的昭君题材作品蓬勃发展,而且 唐代散文、传奇、变文等文学形式中的昭君主题亦层出不穷,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重点。 除了数量繁多的昭君诗外,散文有程宴设为毛延寿自解语,此外张泌 妆楼记、张彦 远历代名画记等亦提及昭君故事,传奇有托名牛僧孺的周秦行记,变文有王昭君 变文等等。 因唐代敦煌文学中昭君文学自成体系,本文将在下一章单独论述 第一节唐代昭君诗的特点 一、作品量多 唐代昭君题材的诗歌数量繁盛,其中仅青冢志中所列诗词就有6 7 首之多,另外还 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散乱在民间的就更不计其数了。 昭君题材的作品在唐代增多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传统旧题的继承,这在文学创作中是较 为常见的现象。例如,白汉乐府自拟题目创作诗歌以来,历代文人的诗歌中都有相当一部分 汉乐府旧题,像从军行、行路难等,这些诗歌一部分是出于学诗者初始的模仿,多次 模仿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模仿对象一般都是前朝的旧题,在这些旧题已有的模架中, 他们或能翻出新意,发前人所未发而能立意标新;或踵武前人。囿于藩篱,而留下许多见解 趋同的诗。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出于诗人有感而发,用以借古说今。当然吟咏王昭君事迹的诗 如此之多,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丰富蕴涵。 二、主题增多 。 唐代昭君文学主题较之以往。哀怨”主题外有了很大的拓展。一人之诗显示了一人的理 解与感受,一时代之诗则阐明了一个时代的立场与情怀。总体来说,唐代诗人们描绘出的王 昭君形象是:窈窕红颜,为国出塞,骨留青冢,魂牵故国,对后世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唐人的 昭君诗基本上注重的是昭君悲剧命运的审美意义。这里主要以清人胡风丹青冢志中的 昭君诗为依据,对唐代昭君诗的主题进行分类讨论。 1 、怨 在表现王昭君艺术形象的诗歌中,。昭君怨”是个传统的主题,也是自古以来表现最多 的主题。据唐书乐志,汉代已有“怜昭君远嫁”的歌诗吟咏。钟蝾在诗品序所列 能触发诗人创作的国事、家事、身事、心事中,。楚臣去境,汉妾辞宫,骨横朔野,魂逐飞 蓬,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累尽”等都属于人生悲怨的范畴,王昭君的故事 就涉及去境、辞宫、身死塞外等多项内容,所以昭君题材文学作品中悲怨主题最多是可以理 解的。具体而言,其悲怨主题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远嫁异乡,思念故土。昭君远嫁匈奴,那里无论是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还是语言及 风俗习惯,都与中原有着巨大的差异。在那种“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仪礼。处所多霜雪,胡 风春夏起”的环境中。王昭君生活不适应是诗人们可以想像和描绘的。尤其是远嫁塞外, 远离故土和亲人,那种思念而不得见的哀怨和痛苦,被诗人1 t i e d 画得入木三分。如上官仪王 昭君:“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雾掩l 临妆月,风惊入鬓蝉。 。蔡琰悲愤诗,见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 5 2 页。 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晚春时分,遥念故乡。琴悲笛怨,月色被夜雾笼罩,朔风蓦然 吹入秀发,心思黯淡、悲怨。思乡的书信已发出,使者却还没有回来,悲凉的眼泪撒向天的 尽头。作者借助琴、笛、月、风以及眼泪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情调。崔国辅王昭君( 其二) : “汉使南还尽,胡中妾独存。紫台绵望绝,秋草不堪论。”送嫁的汉使已经归去,独留昭君 在塞外,汉使已经远去再也看不到了,即便是秋天的衰草也无法与昭君的悲伤相比。两位作 者都是通过借喻比兴的手法来托物言志,将昭君的悲伤刻骨表现得深细入微,凄婉动人。同 样用这种寄兴写法来表达昭君悲怨的还有骆宾王的王昭君:“敛容辞豹尾,缄恨度龙鳞。 金钿明汉月,玉筋染胡尘。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惟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董思恭 昭君怨二首( 其一) :“新年犹尚小,那堪远聘秦。裙衫沾马汗,眉黛染胡尘。举眼无相 识,路逢皆异人唯有梅将李,犹带故乡春。”此外,顾况( 句) :“明妃怨中汉使回,蔡琰 愁处胡笳里”是通过蔡琰被迫来胡之愁与明妃之怨相比较而抒发的。李商隐( 句) :“又弹昭 君怨,一去怨不回”琵琶弹奏,哀怨自流,而且随着昭君的一去不返哀怨也将没有尽头。杜 牧青冢:“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上薯云秋。蛾眉一坠穷泉路,夜夜孤魂月下愁。”蛾 眉即使死去,还是夜夜孤魂在月下徘徊,哀愁挥之不去。对昭君悲愁的描写想像生动,令人 记忆深刻。 悲红颜薄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姿色往往是女子的梦想和男子的追求, 昭君有幸拥有了,却也因此而不幸殃祸。诗人用此最易引起人们共鸣的反差表达出了昭君的 悲惨遭遇和哀怨情怀张祜 昭君怨二首( 其二) :“汉庭无人议,戎虏几先和。莫羡倾城 色,昭君恨最多。”匈奴边境距离长安不仅有千山万水之遥,并且由于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 行路之难也是十分客观的问题。匈奴和长安都能见到同一轮太阳,但是长安却遥不可及。不 要羡慕佳人有美貌的容颜,这往往是悲剧的根源,昭君正因此而怨恨最多胡曾青冢 “玉貌元期汉帝招,谁知西嫁怨天骄。至今青冢愁云起。疑是佳人恨未消。”美丽的容颜原 来是期待汉帝的宠幸的,哪知却遭到西嫁的不幸,如果没有这么美丽或许不会遭此祸患。至 今昭君青冢已有好几百年了,但是愁云笼罩,应该是昭君的怨恨仍未消除吧。诗人用原本美 好的期待与现实中西嫁的不幸进行对比,描绘出了昭君的失落与无奈,再进一步描写“青冢 愁云”这一物象,宣泄出昭君内心的恨与忧愁,读来令人伤感无奈。 中国诗人自屈原起就爱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的才能和高洁,在这里,诗人也是 以昭君自喻自己才能被埋没,通过“女子有色不见宠”之悲的暗示,寄托着作者“怀才不见 用”、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以期表达自己的愤懑,达到与读者的共鸣 叹命运无常。政治关怀是每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士人必不可少的情结,但是 官场的种种不适应和不得志常常造成士人从政的悲剧。他们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或被贬官 放逐,或受到迫害,或被杀戮。如屈原被贬官,两次遭放逐;司马迁因李陵事件惨受宫刑等 等。险恶的政治环境最容易使敏感的文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命运的无定以及祸福的无常。 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比喻人生极易泯灭,自己难以掌控的悲 哀;陶渊明“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来诉说命运的无奈。士人从政的悲剧,即使生活在 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唐代士人们亦未能幸免。贬官放逐的如:因参加永王李磷幕府被流放于 夜郎的李白,因谏佛骨而遭谪官的韩愈;被杀戮的如:被诬下狱致死的王昌龄,为唐军所杀 的皮日休等。因此,在这样险恶的宦海之中,进取精神昂扬的唐代士人们同样感到无法把握 自己的命运。诗人们常常将自身的失落和命运的多舛也联系到昭君身上,体会到一种无法掌 控命运的悲怨。 顾朝阳在 昭君怨中写道:“莫将铅粉匣,不用镜花光。_ 去边城路,何情更画妆。 影销胡地月,衣尽汉宫香。妾死非关命,都缘怨断肠。”悲怨以至断肠而死了,作者却强调 “妾死非关命”,其实这就是命运的捉弄,造化的弄人,才使得“一去边城路”,人生发生了 逆转,不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来的闲情对镜弄妆? 唐代士人们对命运无常的惋惜在昭君 唐代王昭君题材的作品研究 这儿找到了触发点。作者通过“非关命运”将问题抛出,再表达出对命运无法掌控的抗争 同样,施肩吾 昭君怨:。马上徒劳别恨深,总缘如玉不输金。已知贱妾无归日,空荷君王 有悔心。”诗歌首先轻描淡写了怨恨的徒劳,但这种轻描淡写只是一种表相,作者真正想表 达的是认为自己“如玉不输金”的不平。可是,即便如此又如何呢? “贱妾”已“无归日” 了,假使“君王有悔心”,昭君再也回不到过去,命运已然如此,再怨恨也枉然。与顾朝阳 对命运抗争态度不同的是,施肩吾在昭君怨中已经表达的是一种无奈和屈服了。此外, 李白王昭君二首其二:“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尤其是 后两句“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更是将这种造化弄人、命运无定、转瞬印变的无奈刻画 得明了且深刻。 诗人们对于瞬息万变的命运无法掌控,从而产生了无奈消极的宿命论沈俭期王昭君 中云:“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无情的画师是改变昭君命运的始作俑者,而未来就只能 任由骄蛮的胡虏操纵了。梁献王昭君日:“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君恩不可再,妾 命在和亲。泪点关山月。衣销边塞尘。一闻阳鸟至,思绝汉宫春。”作者首先介绍了前因是 “图画失天真”,导致了“容华坐误人”,随后介绍了后果是“君恩不可在”的悲哀。昭君本 来指望君王能恩宠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哪知道画师丑图,使得自己失去了被宠幸的机会, 只能出嫁塞外昭君这一连串的命运轨迹都受控于人,没有丝毫的人格和自由可言,而作者 却说“妾命在和亲”,听来实在心寒。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是士人们的悲哀,而对于统治者 的摆布认为是命该如此,不去抗争,心甘情愿接受,真是。哀莫大于心死”,是封建文人最 大的悲哀了。 惜红颜易老。拥有美好的姿色,却因为美好的姿色而殃祸,这是一悲;拥有美好的姿 色,但红颜易老,青春不再,希望亦不再,这也是一悲。郭震王昭君三首( 其- - ) :“自 嫁单于国,长衔汉掖悲。容颜日憔悴,有甚画图时。”远嫁匈奴,日夜悲伤,容颜逐渐憔悴 了,甚至无法跟往日画师丑图时相比;东方虬王昭君三首( 其二) :“拚( 掩) 泪辞丹风, 衔悲向白龙。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哀伤着离开故土来到匈奴,单于以为美貌而惊为 天人,其实他不知道,因为哀伤,昭君现时的姿色已经远不如前了;白居易王昭君诗二首 ( 其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消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青春 红颜,在胡地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中,“眉销殊黛脸消红”,逐渐不复往日颜色了,恶劣的气 候加上愁苦的心绪,已经令昭君心力交瘁,如今的昭君怕是已经如同当初的图画中一般了吧。 同样的还有杨凌明妃怨中写到:“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 羞对单于照旧颜”此外,韦庄( 句)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鬟己秋”徐夤明妃: ( 句) “明妃去泣千行泪,蔡琰归梳两鬓丝。阿母蕊宫期索去,昭君榆寨阙齐行。”都通过前 后对比表达出一种美人迟暮的悲哀。诗人们通过昭君美貌易逝的悲哀体现出一种“廉颇老 矣”,仕途无望的苍凉心态。 怨帝王无情。帝王后宫从来都不乏美貌女子,而且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数量庞大,这 就造成很多女性没有机会被宠幸,甚至很多宫女终老宫中也未曾见过皇帝之颜,这也是宫怨 诗繁多的原因。刘献廷说:“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正是体现了这种悲哀与荒 谬。 自居易昭君怨中埋怨道:“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 何曾专夜奉帏屏。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廷。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诗中首先肯定了明妃的美貌,随后对当年备于掖庭未得宠幸表现了对皇帝的埋怨;其次,皇 帝见疏信画工,使得昭君受屈远嫁胡虏,又是一怨;“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虽是丹青误弄人,但不值得去恨,主要是因为君恩太薄,不值得托付啊。层层埋怨,层层上 升。历史叙述从来就是构建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历史人物是人们借以建构意识形态的最有 价值的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呼吸机患者安全监护措施
- 妊娠合并症的护理管理查房
- 运动康复在糖尿病护理中的查房
- 静脉采血流程中的风险防控
- 工装瓷砖知识培训课件
- 工程采购课件
- 工程资料与分析课件
- 疫情线上班会课件
- 疫情期间激励班会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担保公司股权质押担保服务合同
- 2025年长三角湖州产业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2025包头辅警考试真题
- 吉林延边州汪清县公安局招聘留置看护警务辅助人员考试真题2024
- 量子计算入门:通过线性代数学习量子计算 课件 第1章 量子奇旅
- 2025至2030中国高端英语培训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报告
- 烟火爆竹安全教育培训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 2025年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试卷(含答案)
- DB11-T 695-2025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中央党校师资管理制度
- 2025-2030年中国音圈电机(VCM)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