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论明代贵州书院发展及对贵州区域文化的影响.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论明代贵州书院发展及对贵州区域文化的影响.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论明代贵州书院发展及对贵州区域文化的影响.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论明代贵州书院发展及对贵州区域文化的影响.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论明代贵州书院发展及对贵州区域文化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论明代贵州书院发展及对贵州区域文化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兴起于唐末五代的书院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教育机构。南宋 绍兴年间,书院开始进入今贵州地区,据史载,今贵州地区最早建立 的书院是銮塘书院。其次是元代的文明书院。 建省以后,书院教育在贵州逐步发展并走向大盛。由于种种原因, 书院教育在贵州的发展既受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和学术思想发展的影 响,也受贵州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就使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 既有着中原文化的痕迹,也有着贵州区域文化的特点。作为中原文化 的载体,书院教育在贵州的兴起和发展,对传播中原文化,推动贵州 与中原政治经济一体化地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书院教育在贵州的兴起与发展。 这部分阐述了书院的起源,贵州书院的发展概况,以及明朝中期贵州 书院蓬勃发展的原因。 第二部分,明代贵州书院教育及其特点。这部分论述了明代贵州 书院的教育内容与管理方式;并探讨了贵州书院的区域性特征。 第三部分,书院教育对明代贵州区域文化的影响。这部分论述了 明代贵州书院对贵州区域文化诸多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明代贵州书 院满足了贵州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提高了地方统治集团的文化 素质、推动了贵州区域文化的变迁和丰富了贵州区域文化的内涵诸多 方面上的影响。 本文通过三部分的论述,阐明了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特点和贵州 书院的教育管理特点,以及在推动贵州区域文化变迁中所起的不可忽 视的作用。 研究明代贵州书院教育的发展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认识贵州历 史的发展脉络,深刻把握大传统影响下小传统的发展和变迁,拓宽贵 州教育史的研究领域。本文以明代贵州书院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学 方法,并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等有关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旨在 厘清明代书院在贵州的发展线索,发掘贵州书院对贵州区域文化的深 远影响。这对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教育史的研究,丰富少数民族教育 史研究领域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由于书院教育所蕴涵的人文 主义教育思想至今仍散发着理性光辉,因此,研究它亦有强烈的现实 意义。 关键词:明代贵州书院研究 l i a b s t r a c t a c a d e m i e sd a t i n gf r o mt h ee n do ft a n gd y n a s t y a n d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a r ee d u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i o n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 g o v e r n m e n t a ls c h o o l s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d u r i n gt h es h a o xi n g v e a r so f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a c a d e m i e s g r a d u a ll y d e v e l o p e da n dl a t e rc a m e i n t ob l o s s o mi np r e s e n t d a yg u i z h o u a r e a s i n c et h ee s t a b li s h m e n to f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 ,t h ea c a d e m i c e d u c a ti o nh a sg o t t e nt o f a s t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e n d e d t o b l o o m h o w e v e r ,f o rav a r i e t yo fr e a s o n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c a d e ! m i ce d u c a ti o ni ng u i z h o uw a s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a n d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sb o t hi n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a n di nt h ea r e ao fg u i z h o u t h e r e f o r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g u i z h o ua c a d e m i e s 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b e a r s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s tic so fg u iz h o ur e g i o n a lc u lt u r ea sw e ll a st h e m a r k so ft h ec u l t u r eo f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a st h ec a r r i e ro ft h e c u l t u r eo f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t h ee m e r g e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c a d e m i e si ng u i z h o ue x e r taf a r r e a c h i n ge f f e c to nt h es p r e a d o ft h ec u l t u r eo fc e n t r a lp l a i n sa n do n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t h e p o l i t i c a la n de c o n o m i ci n t e g r a t i o n i ng u i z h o ua n d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 t h et h e s i sc o n s is t so f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 r e v i e w st h ee m e r g e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c a d e m i ce d u c a t i o ni ng u i z h o u ,r a n g i n gf r o m t h eo r i g i no f a c a d e m i e s ,s u r v e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g u i z h o ua c a d e m i e s ,t o 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 i rv i g o u r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m i d d l eo f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t w oi n t r o d u c e sg u i z h o ua c a d e m i ce d u c a t i o na n d i t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m a i n l y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 c o n s t i t u e n t so fe d u c a ti o n ,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m e t h o d sa n dt h e d i s ti n g u i s h i n gr e g i o n a lf e a t u r e so fg u i z h o ua c a d e m i e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a n a l y s e st h e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fa c a d e m i c e d u c a t i o no ng u i z h o u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nv a r i o u sa s p e c t si nt h e m i n gd y n a s t y f o re x a m p l e ,i ts a t i s f i e st h ei n c r e a s i n gd e m a n d f o re d u c a t i o ni ng u i z h o u , i m p r o v e s t h el e v e lo f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o fl o c a lr u li n gc i r c l e s ,p u s h e sf o r w a r dt h ec h a n g e s o fg u i z h o u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e n r i c hi t sc o n n o t a t i o n i nb r i e f ,t h et h e s i se l a b o r a t e s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r e a d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g u i z h o ua c a d e m i e s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t h e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r o l et h e yp l a yi np r o m o ti n gt h ef o r m a ti o n o fg u iz h o u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g u iz h o ua c a d e m i ce d u c a ti o ni n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c a nh e l pu s d i s c e r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e q u e n c eo fg u i z h o uh i s t o r y ,g r a s p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 so fm i n o rt r a d i t i o n s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 o ft h em a j o ro n e s ,a n db r o a d e nt h er e s e a r c hf i e l do fg u i z h o u e d u c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 t h et h e s i sd e a l sw i t ht h es t u d yo fg u i z h o u a c a d e m i e s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a d o p t s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i n h i s t o r y a n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p p l i e ss o c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c u l t u r 0 1 0 9 i c a lt h e o r i e sa n dm e t h o d s o n l yi nt h i sw a yc a nw e c l a r i f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r e a do fa c a d e m i e si ng u i z h o uo ft h e m i n g d y n a s t ya n de x p l o r et h e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fg u i z h o u a c a d e m i e so ng u i z h o u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h a tw i1 1b eo fs o m e a c a d e m i cv a l u en o t o n l y t oad e e pr e s e a r c ho n m i n o r i t y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i nt h es o u t h w e s tb u tt ot h ee n r i c h m e n to ft h e r e s e a r c hf i e l d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 h i s t o r y o f m i n o r i t y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m e a n w h i l e ,d u et ot h ef a c tt h a tt h eh u m a n i s t i c t h o u g h t e m b o d i e di na c a d e m i ce d u c a t i o nr e m a i n s r a t i o n a l l y m a g n i f i c e n t ,t h e r e s e a r c hi sa l s oo f g r e a tp r a c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 w o r d s :g u i z h o u ,m i n gd y n a s t y ;a c a d e m y :r e s e a r c h i v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 担。 论文作者签名: p 守年妒f 怕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 4 7 1 导师签名:刁 沁g 年p f r 0 璺考 弋了口 一、选题意义、研究动态、研究恩路和方法 ( 一) 选题意义 兴起于唐末五代的书院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教育机构。南宋绍兴年间, 书院开始进入今贵州地区,据史载,今贵州地区最早建立的书院是銮塘书院,其 次是元代盼文明书院。 建省以后,书院教育在贵州逐步发展并走向大盛。由于种种原因,书院教育 在贵州的发展既受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和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也受贵州地区政 治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就使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既有着中原文化的痕迹,还有着 贵州区域文化的特点。作为中原文化的载体,书院教育在贵州的兴起和发展,对 传播中原文化,推动贵州与中原政治经济一体化地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明代贵州书院教育的发展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认识贵州历史的发展脉 络,深刻把握大传统影响下小传统的发展和变迁,拓宽贵州教育史的研究领域。 本文以贵州书院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明代书院在贵州的发展线索。加强对西南 少数民族教育史的研究,丰富少数民族教育史研究的领域。同时,由于书院教育 所蕴涵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至今仍散发着理性光辉,因此,研究它亦有强烈的现 实意义。 ( - - ) 研究动态 关于书院教育的研究,自清未到民国初年以来,学者们即做了大量的基础工 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民国期间的初步研究。这一阶段以胡适为代表。2 0 世纪2 0 年代 初,胡适于1 9 2 3 年在教育与人生第九期上发表了书院的历史与精神和 在1 9 2 4 年东方杂志第2 l 卷3 期上发表了书院制度史略两篇文章,他将 书院与当时的教育界所提倡的“道尔顿”( 导师制) 对比研究,认为两者之“精 神大概相同 ,号召研究已经废弃了的书院制度。国内外学术界开始了研究书院 的高潮。据统计,1 9 2 3 年4 月到1 9 4 9 年2 6 年间,全国报刊共发表有关书院研 究的论文、资料共6 3 篇,其中书评2 篇,有关现代书院的资料4 篇,同时出版 了专著3 部。其中以周传儒的书院制度考( 1 9 2 9 年) 和盛朗西的中国书院 制度( 1 9 3 4 年) 为代表。他们分别对于书院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 第二阶段:建国以后至1 9 6 6 年。这一时期,各地文史资料刊载十七篇 关于书院的资料外,只发表了三篇论文。其后十二年关于书院的研究一片空白。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1 9 7 9 年,华南师范学报第一期发表杨荣春教 授的中国古代书院的学风,才重新提起书院这一课题。此后国内学者展开了 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书院成果颇丰,代表性的著作有:陈元 晖等著的中国书院制度史( 1 9 8 1 年) 、章柳泉著的中国书院史话( 1 9 8 1 年) 、李国钧主编的中国书院史( 1 9 9 8 年) 、陈谷嘉主编的中国书院史 资料( 1 9 9 8 年) 、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 2 0 0 4 年) 等。这些著作都对中 国的书院制度和书院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探讨,补充了很多详实的资料。 此外,还有大量的论文对书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蒋制心、张嘉馥浅 谈清代兰州的书院( 1 9 8 1 年) 、韩敏琼台书院简介( 1 9 8 4 年) 、宋文良 安徽历史上的书院( 1 9 8 6 年) ;胡绍曦宋代书院与宋代蜀学( 2 0 0 1 年) 、 史明明末书院的创建与毁禁( 1 9 9 6 年) ;侯敏的新儒家与现代书院( 2 0 0 4 年) 等论文,他们的成果或者是对书院进行断代性地研究、或者进行个案研究、 或者进行地域性质的研究以及对书院的学术理念等方面进行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书院的研究有:日本学者早在1 7 、1 8 世纪,佐藤一斋著白 鹿洞书院揭示译和三宅尚斋的白鹿洞揭示口义。2 0 世纪2 0 年代,日本学 者对中国书院进行研究,几十年来发表了很多论文,日本学者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大久保英子、多贺秋五郎、林友春等已成为中国学者熟悉的名字。牧野修工著、 赵刚翻译论元代庙学书院的规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 9 8 8 年0 4 期) 和 林友春著书院教育史也有相关研究。美籍华人李弘祺著朱熹、书院与私人 讲学的传统( 邓洪波、潘建译发表于江西教育科研1 9 8 8 年2 期) 使我们 对英语世界的书院研究不再完全陌生。外国学者多从书院个案考证上和通论综合 研究着力较多。 港台学者对书院的研究有:对书院多有研究的台湾学者张正藩著有专著中 国书院制度考略以及我国书院之起源与发展( 发表于反攻月刊1 9 7 6 年8 月4 0 4 期) 、中国之书院( 发表与幼狮文艺1 9 7 6 年l o 月4 4 卷4 期) 等。张正藩对中国书院的制度以及起源与发展等多有论述。台湾大学讲座教授李 弘祺著有书院与科举关系的一项重要成果评李兵著( 书院与科举关系研 究) ,作品评价李兵的同时,也表达了李弘祺对书院与科举关系的看法,此外他 还兼任岳麓书院通讯的海外编辑,对书院研究多有贡献。 但是,这些研究很少关注西南地区的书院,尤其是明代贵州地区的书院发展 状况的。 2 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区域文化史研究热的逐渐兴起,学术界开始关 注贵州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黄万机的客 籍文人与贵州文化( 1 9 9 2 年) 、史继忠的贵州民族地区开发史( 1 9 9 3 年) 、 余怀彦的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1 9 9 6 年) 、张羽琼著作的贵州古代教育史( 2 0 0 2 年) 、孔令中主编的贵州教育史( 2 0 0 4 年) 、林开良的贵州教育朔源( 2 0 0 6 年) 等。这些著作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贵州的书院教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黄万机 论述了客籍文人对贵州文化的作用;史继忠著作中涉及了贵州书院对民族地区开 发的影响;余怀彦的著作则专门从王阳明对贵州文化的影响的角度来研究了书院 学者对贵州文化的巨大作用。 除了以上专著外,亦有大量论文对贵州书院教育进行研究。如:王路平的王 阳明主贵阳书院j 下误( 1 9 9 7 年) ,何静梧的王阳明在贵阳的踪迹( 1 9 9 9 年) 和贵阳“文明书院”今何处( 2 0 0 6 年) 、张羽琼的论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 ( 2 0 0 1 年) 、和王守仁与明代书院的复兴( 2 0 0 2 年) 、谭佛佑先生的贵山书 院始末述略( 2 0 0 4 年) 和论明代贵州置省前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归因 ( 2 0 0 5 年) 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明代贵州书院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为 广阔的视野,也是本文展开研究的重要基础。 根据目前已检索的文献来看,学术界对明代贵州书院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 重视。 书院教育作为明代贵州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贵州区域文化的形成和 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书院教育所蕴藏的人文教育思想和学术传统,至 今仍散发着理性的光辉。而关于贵州书院对贵州区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研究 很不够,为了进一步探索明代贵州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认识教育在区域文 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明代贵州书院发展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历史梳理 和逻辑分析,为贵州进一步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提供历史借鉴。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在文化学视野下,对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轨迹进行历史描述。通过对贵 州书院历史蓬勃发展原因的探讨分析,探寻贵州书院教育的发展特点以及对贵州 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贵州历史文化变迁的认识。 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学方法,并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等有关理论与方法进 行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与社会调查,描述贵州书院的发展概况,探索贵州书院蓬 勃发展的原因,及其对贵州区域文化的影响。 ( 四) 本文创新之处 通过地方文献的整理,本文对明代贵州书院的仓叮办数量重新统计,提出了个 人的看法。并对明代贵州书院发展特点与贵州区域文化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分 析,丰富了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史的研究内容。 二、关于本文研究的学术概念 ( 一) 书院及其概念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校类型。创始于唐代。开元六年( 公元7 1 8 年) 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勘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 章,备顾问应对。后亦有名为精舍的,如善福精舍等。大顺中,江州陈氏立东佳 书堂,亦称亦门书院,供子弟修学。贞元中,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南唐 时就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庐山国学。后改称白鹿洞书院。宋代由于官府奖励, 书院大兴。创办者或为知名学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多选山林名胜之地为 院址。不少知名学者讲学其中,研习儒家经籍,形成不同学派的争鸣。”2 6 书院 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最初是官方修书、藏书和校书的地方。据史载,唐朝丌元 六年( 7 1 8 年) 设置丽正修书院就有了“书院”的名称,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 此外,唐代一些私人的臧书之所也被称为书院。这些书院相当一部分以藏书为主 要功能,但已经传闻有名士就读于这些书院了。真j 下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 起源于南唐异元年间( 9 3 7 9 4 3 年) 建立的庐山国学,亦称白麓洞国庠。学 者李国钧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又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始于唐代,至少在唐德 宗贞元( 7 8 5 8 0 5 年) 至唐宪宗元和( 8 0 6 - - 8 2 0 年) 年问就有了比较靠得住的、 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的记载。如:四门f 遂宁张九宗书院,江西高安桂岩书院等。 副3 在同治福建通志和同治九江府志记载中,可以见到四所书院有关于讲 学的记载:“皇寮书院,在吉水县。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 “梧桐书院,在 奉新县。唐罗靖、罗简讲学之所。山多梧桐,故名。松州书院,在漳州府,唐 陈向与士民讲学之所。”“义门书院,在德安县。唐义门陈兖即居左建立,聚书千 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 陈元晖认为:“唐代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还不是后来那种聚徒 。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i l j 版社,2 0 0 0 年。 呜李国均土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l f :版社,1 9 9 8 年8 月。 4 讲学的教育组织,它除了校刊、收藏经籍之外,还帮助皇帝了解经典史籍。” “书院最早起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 劬“( 书 院) 最早应推张九宗书院,建于贞观九年( 公元6 3 5 年) ,比集贤书院( 公元7 2 5 年) 早九十年首先使用( 书院) 的应不是官家而是私人了。但它一经玄宗所采 用,便上行下效,在民间就被普遍使用了。”劬由此可见,在唐代私人创办的书 院中,已经开始了讲学活动。但是毕竟这种讲学不是普遍的教育行为,影响也比 较小。及至宋朝,私人讲学风气盛行,特别是理学兴起,书院于是多成为民间讲 学的地方,教学功能凸显,不仅仅限于藏书了。 ( - - ) 文化与区域文化 1 关于“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已经有多达2 0 0 多种。鲫美国著名人类学家a l 克娄伯和c 克 鲁克洪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对自泰勒以来西方的文化 定义现象进行过统计研究,他们从1 8 7 1 年至1 9 5 1 年的1 6 4 种文化定义中概括了 六组类型: 列举描述性的。这一类型以博厄斯的观点为代表。博厄斯认为:文化包括 一个社区中所有社会习惯、个人对其生活之社会习惯之反应及由此而决定的人类 活动。 历史性的。这一类型旨在强调文化的社会遗留性及其传统性,认为文化即 社会的遗传。并认为,作为普通名词时,“文化 指人类的全部“社会遗传”。当 视为专有名词时,它的本质则指“社会遗传的某一特殊素质”。 规范性的。这一定义类型强调文化是一种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或是具有 动态的规范观念及其影响。 心理性的。根据这一类型的定义,文化是满足欲求、解决问题和调适环境 以及人际关系的制度。文化是一个调适、学习和选择的过程。 结构性的。这种类型的定义皆以每一文化系统的性质及可隔离的文化现象 之间所具有的组织之相互关系为中心。文化在这里变得抽象了,它必须建立在概 念模型上,并且用以解释行为,而文化本身却不属于行为。 遗传性的。这种类型的定义侧重在遗传方面。它的中心命题是关心文化的 砌陈j 晖等著:中国书院制度史,上海教育 i j 版社,1 9 8 1 年。 7 4 陈i 晖等蓍:中困书院制度史,一i :海教育版祉,1 9 8 1 年。 陈冗晖等著:中国书院制度史,i :海教育版j | l :,1 9 8 1 年。 叫曾小华薯: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 0 0 4 年9 月。 5 来源、文化存在及继续生存的原因。 。3 由夏征农主编,罗竹风等为副主编编辑 的辞海一书中,关于文化的定义,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 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精神生产能 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有时又专指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作为一种历史 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 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驯脚 贵州区域文化就是因为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 人类学的鼻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 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勖 冯天瑜认为:“文化是主体与客体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文 化可划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极。而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又经由语言和 社会结构组合成文化统一体。这个文化统一体便是所谓的广义文化。广义文化包 摄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器用的,社会的等等方面。 叫。冯天瑜认为不能将文 化生硬的区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其不妥之处在于,作为人类化现象的文化不仅 指人类创造活动的结果,而且包括创造、分配、消费文化成果的过程本身。 文化的诸方面在特定的结构功能系统中融为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既是前代 文化历时性的累积物,具有遗传性、稳定性,同时又在不断变化着的生态环境影 响下,内部组织不断发生递逭和重建,因而又具有变异性、革命性。贵州区域文 化就是在中原文化不断进入的生态环境下,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造以及从精神层 面理性部分的变异造成了贵州区域文化领域的变化,进而促使文化不断的递迪和 重建使贵州区域文化独具特征。本文即从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角度,来分析书院 对贵州区域文化的影响,发掘贵州文化在中原文化通过书院的形式输入后的变迁 和重建,进而挖掘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互补。 2 关于“区域文化 的定义 在文化的定义中,辞海中已经表明文化有地域性,并认为不同民族、不 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著名的文化学家、历史学家陈序经认 国曾小华著: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中国经济i i j 版社,2 0 0 4 年9 月。 曾夏缸农主编:辞海,1 :海辞书f 版 i :,2 0 0 0 年。 英 爱德华泰勒箸,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上海 文艺出版社,1 9 9 2 年8 月。 固冯天瑜著: 中国文化史断想,华中理t 大学i ;版社,1 9 9 8 年3 月。 6 为:“文化是这些环境( 地理、生物、心理与社会各种基础或环境) 所形成的东 西,而各种文化之所以不同,往往就是由于各种环境的差异。 3 还有学者认为:“区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 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 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 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一种地域文化。”9 2 贵州区域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的有些地缘关系。山多水多,少数民族众多是贵 州的特征。山水的分割以及不同族群的聚居使贵州区域文化多彩多姿,随着游宦、 贬谪官员和移民而来的书院在诸多方面,促进了贵州区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陈序经还认为:“文化区域的形成,最初也许是由地理环境的作用,而受地 理的限制。可是高度的文化,却往往能超出地理的限制,而扩大其文化区域。 9 中原汉民族高度发达的文化就通过书院为媒介,超出地理的限制,给贵州区域文 化以深远的影响。 。陈序经并:义化学慨观,中围人民人学 j 版社,2 0 0 5 年6 月。 张玮著:区域义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载特区经济2 0 0 6 年0 2 期。 4 。陈序经著: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人学;1 ;版社,2 0 0 5 年6 月。 7 第一章书院教育在贵州的兴起与发展 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 私人创建的高级学府。从唐末五代到清末,对中国古代教育、学术的发展和人才 的培养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一、关于书院起源的学术争论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最初是官方修书、藏书和校书的地方。据史载, 唐朝开元六年( 7 1 8 年) 设置丽正修书院就有了“书院 的名称。真正具有聚徒 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南唐舁元年间( 9 3 7 _ 9 4 3 年) 建立的庐山国学,亦 称白麓洞国库。长期以来,对古代书院起源存有多种说法。 学者李国钧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又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始于唐代,至少 在唐德宗贞元( 7 8 5 _ 8 0 5 年) 至唐宪宗元和( 8 0 6 - - 8 2 0 年) 年间就有了比较靠 得住的、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的记载。如:四川遂宁张九宗书院,江西高安桂岩 书院等。”驯3 在同治福建通志和同治九江府志记载中,可以见到四所书 院有关于讲学的记载:“阜寮书院,在吉水县。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梧 桐书院,在奉新县。唐罗靖、罗简讲学之所。山多梧桐,故名。”“松州书院,在 漳州府,唐陈向与士民讲学之所。 “义门书院,在德安县。唐义门陈兖即居左建 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 陈元晖认为:“唐代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还不是后来那种聚徒 讲学的教育组织,它除了校刊、收藏经籍之外,还帮住皇帝了解经典史籍。 勖 “书院最早起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 “( 书 院) 最早应推张九宗书院,建于贞观九年( 公元6 3 5 年) ,比集贤书院( 公元7 2 5 年) 早九十年首先使用( 书院) 的应不是官家而是私人了。但它一经玄宗所采 用,便上行下效,在民间就被普遍使用了。”综合李国钧和陈元晖两位学者的 观点,即是在唐代私人创办的书院中,已经开始了讲学活动。但是毕竟这种讲学 不是普遍的教育行为,影响也比较小。及至宋朝,私人讲学风气盛行,特别是理 学兴起,书院于是多成为民间讲学的地方,教学功能凸显,不仅仅限于藏书了。 关于书院教育知识传授层次问题也有多种观点。岳麓书院通讯1 9 8 4 年2 期有文章持有“高于蒙学说 和李才栋的我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和研究书院的价 m 李周均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 i j 版 ! l :,1 9 9 8 年8 月。 国陈兀哗等著:中国书院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1 年。 陈元晖等著:中固书院制度史,上海教育:l 版社,1 9 8 1 年。 国陈儿i 晖等著:中国书院制度史,卜海教育 l 版社,1 9 8 1 年。 8 值一文中所持的“古代大学说”。本文认为,李才栋所持的“古代大学说”比 较可取。在贵州地方志书中,徐节在重建文明书院记中有记载:选聪俊幼生 及各儒学生员之有志者二百余人,择五经校读六人,分斋教诲。”这都证明 了书院接纳的生员大都具有一定的儒学功底,属于知识层次比较高的儒学研究场 所。 二、书院教育在贵州的兴起 北宋灭亡以后,宋廷南迁。随着南宋的建立,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原人 口大量南迁,书院开始进入今贵州境内,并逐步发展起来。中国的书院教育也由 中原向南方播撒,在今天贵州地区出现了贵州最早的书院。据史载,贵州建立最 早的书院是南宋绍兴年间,在绍庆府治彭水县( 今沿河县) 境内,创建的銮塘书 院。乾隆贵州通志学校志记载:“銮塘书院,在思南府沿河司,宋绍兴时 建,今废,石碑尚存。竹溪书院,在思南府沿河司,尚留遗址断碑,余无考。 1 3 道光思南府志续也有关于銮塘书院的记载:“銮塘书院,在沿河司宋绍兴间 建,今废。” 1 7 6 各种地方志记载表明南宋绍兴年问,就在贵州地区创办了书院。 元朝建立以后,为了加强统治,大力提倡儒学,书院仍得以发展。元至正年 间,在今贵州地区何成禄创办了文明书院。“嘉靖贵州通志学校记载:文 明书院在治城内忠烈桥西,即元顺路儒学故址。明代尚有重修顺元儒学记 断碑一通,言何成禄曾建文明书院,蒋信重修文明书院记也记载:左有旧 文明书院荒址。m 这是见于史料记载的第三所书院。 由上述史料考证,在宋元时期,书院由黔北向黔中推进,逐渐渗透深入贵州 地区。 三、明代贵州书院教育发展概况 明朝建立以后,明政府为了巩固西南边陲的统治,加强了对贵州地区的开发。 永乐十一年( 1 4 1 3 年) 贵州布政使司建立,贵州成为全国十三个行省之一。贵 州建省以后,书院在贵州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贵州在明代建省以后,明政府在加强军事统治的同时,也重视对少数民族的 教化工作,注意在贵州发展教育事业。在大批创办府州县学的同时,亦默许民间 【明】谢东山修:嘉靖贵州通忠,载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州县志辑编委会编:巴蜀书社i l 版,中国 地方忠集成贵州府县忠辑2 0 0 6 年,第一册。 略鄂尔泰等人修,靖道漠、杜诠等纂:乾隆贵州通j 占:学校志1 9 8 7 年6 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乾 隆六年刊奉影印,第九卷。 四【清】夏修恕、周作楫修:道光思南府忠续,载中国地方:。k 集成贵州府州县:占辑编委会编:巴蜀书社l 版,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 0 0 6 年,第网。六册。 蛳何仁仲主编:贵州通史第二册,当代中国j j ;版 i :,2 0 0 2 年。 9 创办书院。据地方文献记载,洪武年间,贵州即开始创办书院。据本文对地方文 献的不完全统计,认为明代贵州共创办书院4 0 所。见表l : 表1明代贵州书院 名称 创办时间创办地址创办人 刚明j f 5 院嘉靖十四年( 1 5 3 5 年)贵i j l 府( 今贵研1 市)巡抚干杏 正学二扣院嘉靖二十一年( 1 5 4 2 年)贵阳府( 今贵阿f 市) 提学副使蒋信 渔矶一体院嘉靖三十五年( 1 5 5 6 年)贵阿1 府( 今贵阿i 市)巡抚千绐元 文明二l s 院弘治十八年( 1 5 0 5 年)( 程罨府城今在贵阿i )提学副使毛科 龙岗书院正德二年( 1 5 0 8 年)贵州龙场驿( 今修文县)谪丞王阿i 明建 兴文书院嘉靖十三年( 1 5 3 4 年)黎平府( 今锦屏县)士绅捐建 天香二 5 院嘉靖正德年间黎平府( 今黎平县)何忠清 两佛岩精舍万历年间黎平府( 今黎平县) 花竹。 s 院万历年间瓮安县( 今瓮安县) 鹤楼j 饽院嘉靖年间都匀府( 今都匀市)张j | 拌 南皋j f 5 院万历年间都匀府( 今都匀市)邹元标 斗坤_ 1 5 院隆庆年间思南府( 今思南市)佥事周以鲁 为彳_ :书院隆庆年问思南府( 今思南市) 知府田稔,郡人李渭等 中和j 1 5 院 万历二十九年( 1 6 1 1 年)思南府( 今思南市)同知陈以耀 文明会馆 万历年闻思南府( 今思南市) 魁山书院洪武、永乐年间新添卫( 今贵定县)指挥使叶风邕捐建 青螺j 院万历年间毕:肖- p ( 今毕:1 7 市)兵备道陈性学 中锋二f 5 院弘治年间程番府( 今惠水县)知府汗藻 风山j 1 5 院创办年代无考程器府( 今惠水县) 草庭j 陆院弘治元年 兴隆卫( 今黄平县)乡人周瑛 月潭二伟院 嘉靖年闾兴隆卫( 今黄平县) 尔西书馆万历年间兴隆卫( 今黄平县)( 改建制黄平千户所) 紫陬l f 5 院嘉靖九年( 1 5 3 0 年)镇远府( 今镇远市)知府黄希英 石壁书院嘉靖七年( 1 5 2 8 年)平越府( 今福泉县)盒事朱佩 中锋- l ;院嘉靖十三年( 1 5 3 4 年)平越府( 今福泉县)谪驿丞陈邦敷 安庄书院嘉靖十五年( 1 5 3 6 年)安庄卫( 今镇j 。县) i o 平溪卫书院嘉靖年间建 平溪卫( 今玉屏县) 郑氏二f 5 院创办年代无考平溪卫( 今玉屏县) 普定卫书院嘉靖年间建普定卫( 今安顺市) 明德j 佶院隆庆六年( 1 5 7 2 年) 石阡府( 今石阡县)知府吴维京 镇东书院万历年间建石阡府( 今石阡县) 山甫二f 5 院万历年间建清平( 今凯里炉山)孙应鳌 学孔二忙院隆庆年间清平( 今凯里炉山) 郡人孙麻鳌 南山二怙院嘉靖十五年( 1 5 3 6 年)偏桥- p ( 今施秉县)知县千溥 兴文一t s 院万历二十四年( 1 5 9 6 年)偏桥卫( 今施乘县)知县张月建 开化j f s 院万历二十五年( 1 5 9 7 年)天柱县( 今天柱县) 知县朱梓建 恩州府j f 5 院万历年间建 思州府( 今岑巩县) 儒溪+ t s 院万历年间建绥同l 县( 今绥研i 县) 铜江一l s 院弘治年间铜t :府( 今铜t :市)提学副使毛科命建 狮山。忙院万历年间建 湄潭县( 今湄潭县) 总计4 0 资料来源:根据明清地方志文献整理 关于明代贵州书院的统计,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贵州省志教育志认 为明代贵州书院有2 1 所;孔令中的贵州教育史认为有2 6 所;李国钧的中 国书院史中认为贵州有2 8 所书院;张羽琼教授的论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 认为有3 8 所。综合各种地方志以及关于书院的文献资料的统计数字,本文统计 认为共计有4 0 所。其他书目如上所录,有些缺漏或者所记录的书院并没有确凿 年代。再加上当时的贵州书院由于受地方经济的牵制,书院创办难,长期承继维 持下来很不易。有许多书院创办不久就废弃,重建的比较多。因此对明代贵州书 院的统计数据不一。 虽然贵州地处西南僻远地区,但是在书院的繁盛程度上也不亚于文化发达地 区。根据曹松叶明代书院概况统计,当时的书院共有1 2 3 9 所,而贵州就有 4 0 所。作为边远地区的贵州,明代贵州书院得到了较大程度地发展。 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还存在这种情况:前期发展缓慢,到弘治年间开始逐渐 上升,嘉靖、万历年间走向大盛。 据地方志书记载,贵州创办较早是洪武、永乐年间,指挥使叶凤邕创办府城 贵阳的魁山书院:“魁山书院:在贵定旧县城南。明指挥叶风邕捐建。还有 弘治年问创办的一批书院:周瑛创办于兴隆卫的草庭书院、知府汪藻创办于程番 府的中峰书院。嘉靖十四年间( 1 5 3 5 年) ,巡扰王杏创办于府城贵阳的文明书院 以及铜仁府的铜江书院。最有名气是王阳明创建的龙冈书院:“龙冈书院在治龙 场驿内,正德间王文成守仁建”黜;以及他主讲过的文明书院:“文馆在提学道 左,隆庆四年,因以文明正学书院,为贵阳府治,遂改建于此 鲫;还有李渭等 创办的为仁书院和孙应鳌创办的山甫书院等。明代贵州著名的书院大多创办于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