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宗室任官制度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宗室任官制度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宗室任官制度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宗室任官制度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宗室任官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宋代宗室任官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宗室是我国古代皇权政治下的产物。宗室是集中在专制君主周围的特殊阶层, 他们的权势和地位来源于皇权,又能对皇权产生较大的影响。宋代成功地防止了由 宗室内乱引起王朝衰微现象的发生,这与其对宗室的任用管理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考察宗室与宋代帝制政治的关系,宗室任官制度是一个极佳的观察点。一方面,朝 廷的宗室任官制度相较于其他的宗室制度,与时政的结合更加紧密;另一方面,担 任官职使宗室成员直接地、显性地参与到当时的政治运转之中,他们的影响和作用 直接反映在时政中。通过宗室任官制度,政治与宗室的互动明显而且易于考察。 第一部分论述了宋代宗室任官制度的演变。宋代宗室任官制度在北宋早期基 本确立。到了北宋中期,由于宗室成员人口的递增,原有的宗室任官制度给朝廷带 来沉重的负担,于是对宗室任官进行变革,这一变革影响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北 宋晚期,对宗室任官制度进一步细化、规范,使其趋向成熟稳定,被南宋继承使用。 第二部分论述了宋代对宗室任官的优待。具体的优待主要有赐名授官,计年迁 转的优待,科举中的特权三个方面。 第三部分论述了宋代对宗室任官的限制。这些限制有:宗室不得为执政,宗子 不得为将官,宗室不注缘边差遣,宗室不注学官,宗室不出使,宗师不得入蜀等几 个方面。 第四部分论述了宋代宗室任官制度的影响。影响包括:扩大统治基础,避免宗 室篡夺的发生,促进宗室的忠义行为等。 关键词:关键词:宋代;宗室;任官制度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imperial clan is result of authoritarians politics in chinese history. imperial clan is a special class getting together the authority. it gets ascendency and status from the authority, and deeply effects the authority. song dynasty successfully prevents the debility induced by imperial clan revolting. it is closely contact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s of imperial clans.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system is the best view point to review the relatian of the imperial clan and the imperialization polity of song dynasty. on the one hand,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is much more closed to the polity than the other administrtive system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embers of the imperial clan firsthand participate in the polity, whose infection is reflected by the polity. the relatioan of the imperial clan and the polity is easily reviewed by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system of imperial clan in song dynasty.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offical appointment system of imperial clan in song dynasty. in the earlier part of north song dynasty,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system of imperial clan is basically constitu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north song dynasty, it is innovated because of the burden of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the infection of the innovation continued into south song dynasty. in the last part of north song dynasty, it grows up, and is inherited by south song dynasty.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prerogative gived to the imperial clan by song dynasty. it includes the appointting with named, the fast preferment and the prerogativ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restraint gived to the imperial clan by song dunasty. it includes no reign, no military power, no esucrat, no ambassador and so on. the forth part is about the infection of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system of imperial clan in song dynasty. it includes extending the base of govern, avoiding the insurgence of imperial clan, the devotion of imperial clan. key words: song dynasty; imperial clan;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system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它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选题的原因和意义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在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宗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属于统治阶级中的 上层。他们高高在上,养尊处优,过着奢华的生活,他们凭借与皇帝的血缘关系, 享有种种特权,与下层百姓接触很少,再加上古代唯心主义思想家们大力宣扬君权 神授,称之为“龙子龙孙” 、 “帝室之胄” 、 “天子之枝” ,无形中给他们增添了神秘色 彩,宋代亦不例外。唐宋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由封建贵族政 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经济上由封建国家土地占有向全面私人土地占有发展;文化上 由相对开放、相对外倾、色彩热烈的类型向相对封闭、相对内倾、色彩淡雅的类型 过渡。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不能不对宋代宗室产生很大的影响,与前代相比,其 世俗化、平民化特征更为明显。抹去他们身上的神秘色彩,还其本来面目,给他们 以恰当的评价,应是我们史学研究者面临的任务之一。 从表面上看,宋代宗室是皇帝的宗族,同中国广泛存在的家族或者宗族一样是 一个父系血缘关系集团。这样的定位意味着在现存众多的宗法制度以及宗法文化研 究中,宋代宗室研究是不能增添多少新鲜的意义的。但是宗室与民间自然形成的宗 族组织相比具有极大的差异。宋代宗室受到政权直接控制,得到政府巨大的财政支 持,宗室成员的资格由政府认定,宗室成员的姓名、居所、教育、婚姻、丧葬等个 人生活的重要内容都受到政府管制,而并非像民间那样由个体家庭决定。所以,只 有从更广阔的宋代帝制政体的角度,才能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宋代宗室。宋代宗室本 质上是宋代帝制政体的延伸,是皇帝出于皇权目的的产物,并为政治因素所塑造。 尽管宗室一旦形成就会开始呈现自身的制度特点,而且宗室成员也形成了自己的社 会特征,但是无论如何,宋代宗室首先是皇帝的产物,是广义的皇帝制度的一部分。 在赵宋王朝300余年的宗室发展史上,宗室与皇帝的关系发生过相当大的变化, 但是,宗室作为皇帝产物、隶属于皇帝制度的事实始终是第一位的。宗室作为皇统 世袭、皇权政治体制下的产物,由于与帝王之间的血缘纽带,宗室问题和宦官、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戚诸多问题一样相当敏感,其处理得当与否,常常关涉到政权的存亡,王朝的兴替。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宗室政策不同,各有得失。著名的汉代“七国之乱” 、西晋 “八王之乱”都是由宗藩强盛、尾大不掉所引起。唐代的“玄武门之变”是宗室对 帝位急不可耐地追求。明代的“靖难之役”也是宗室向在位皇帝的挑战,随后用国 家资源养活所有宗室的政策又造成了政府极大的财政负担。由此可以看到,宋代宗 室具有突出的特性。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朝代,皇帝后裔的赡养维持、控制和使用是 如此成功,阴谋、争位和叛乱几乎从未发生。这固然存在历史的偶然因素: “靖康之 难”中数千名宗室随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使得宗室规模急剧缩小。但是更加值 得考虑的是制度性因素,即宋代对待宗室的政策。 在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趋向成熟,皇权得到极大地加强。这一 时期的统治具有两大基本原则:抬升皇权,以扩大皇权与其他社会成员的鸿沟;加 强对历史上曾为篡权力量的内廷集团宦官、外戚家庭、宫廷武装和宗室的 控制。作为专制政体的延伸,宋代宗室正是体现了这两条原则。 如何控制和利用宗室,是君主政体必须面对的问题此前中国的历朝历代都 曾努力对付这个麻烦。厚待亲族,培养有经验而能干的皇帝,使帝位的传承和平进 行,避免对抗和兄弟相争,适当地利用优良的宗室资源巩固统治秩序、提高统治能 力这几大需求互争雄长,想要彼此调和,即使不是绝无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 赵宋宗室是一个特殊的血缘群体,但宗室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有机 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宗室加强研究,显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宋代社会。 而且,自先秦至明清,宗室问题贯穿始终,宋代恰好处于一个重要的变化时期,进 行宋代宗室研究,同样有利于我们掌握中国历史上宗室的变迁。 考察宗室与宋代帝制政治的关系, 宗室任官制度是一个极佳的观察点。 一方面, 朝廷的宗室任官制度相较于其他的宗室制度,与时政的结合更加紧密;另一方面, 担任官职使宗室成员直接地、显性地参与到当时的政治运转之中,他们的影响和作 用直接反映在时政中。通过宗室任官制度,政治与宗室的互动明显而且易于考察。 随着门阀士族的消亡以及科举制度的全面推行,宗室子弟很难再凭借世袭或者恩荫 的特权跻身显宦,那么他们在任官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又是如何?宋代的宗室任官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度经历了哪些演变?怎样考察宗室任官对宋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种种疑问,都需 要我们对宋代宗室任官制度作深入探讨和分析。 1.2 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宗室作为皇帝之宗族,曾对历朝政治产生过不小的影响,研究宋代宗室有助于 对宋代政治研究的深入开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学术 界研究历代宗室尤其宋代宗室的成果很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术的繁荣,这种 状况大大改善。朱瑞熙先生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 版)就宋代宗室管理的组织机构职掌与运行机制做了论述。张邦炜先生在宋代皇 亲与政治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就宋代宗室与政治的关系做了较为系 统的论述,其另一著作宋代婚姻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就宗室婚姻问 题做了探讨。苗书梅先生在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版)一书就宗室的任用制度做了简明的论述。龚延明先生在宋代官制辞典 (中华 书局,1997年版)中就宗室有关的职官称谓、职掌做了系统的解释。游彪先生的宋 代荫补制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第八章就宗室荫补问题做 了翔实的论述。陈戌国先生的中国礼制史宋辽夏金卷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对宋代宗室婚姻及其礼仪做了考察。王善军先生的宋代宗族与宗族制 度研究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版)对宗室及其管理有初步的论述,但侧重点在于 宗族。王云海先生的宋代司法制度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提及到宗室案 件中的司法审判权问题。苗春德先生主编的宋代教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版)、周宝珠先生的宋代东京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就北宋宗室子 弟学校宫学和宗学做了简要说明。张希清先生的宋代典章制度 (吉林文史出 版社,2002年版) 、韦庆远先生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也简单提及到宋代宗室制度。美国宋史学者贾志扬先生天潢贵胄:宋 代宗室史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是迄今有关宋代宗室研究的唯一专著。 除上述著作外,关于宋代宗室方面的文章,按其性质分类如下: (1)宗室教育及其成就,是研究者兴趣相对集中且成果较多的方面,主要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台湾)宋晞先生的宋代的宗学 ( 宋史研究集第九辑 , (台)中华丛书编审委 员会,1977年印) ,对宗室学校教育实施机关作了研究;葛庆华先生的宋代宗室教 育及应试问题散论 ( 中州学刊1991第1期) ,张希清先生的宋代宗室应举制度 述论 ( 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96年)就宗室的应 举制度作了考述;河南大学张小红2000年硕士生毕业论文宋代宗室子弟教育制度 研究就宋代宗室子弟教育制度做了专门研究。倪士毅先生的宋代宗室士大夫在 文学艺术上的成就 ( 陈乐素教授90诞辰纪念文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 杨文新先生的南宋泉州宗室的文化成就 (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 ; 都樾先生的宋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0年第2期) 等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宋代宗室的文化成就。 (2)宋代宗室任官制度:主要有苗书梅先生的宋代宗室、外戚与宦官任用 制度述论 ( 史学月刊1995年第5期) ,杨文新先生的试述南外泉州宗室的入仕 为官(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等文。 (3)宋代宗室婚姻:张邦炜先生的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 ( 历史研究 1985年第6期) 对宗室婚姻状况做了分析; 吴旭霞先生的 试论宋代宗室之婚姻 ( 江 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对其婚姻条件及程序仪式等婚姻实质做了论述;陈峰先 生的北宋皇室与将门通婚现象探析 ( 文史哲2004年第3期)对北宋皇门与将门 通婚现象做了研究并得出了出于最初收买上层武将、后来打压和拉拢武将目的的结 论;李智萍学长的宋代宗女婚姻论略 ( 殷都学刊2004年第1期)则对宗室女性 婚姻及其实质做了剖析。 (4)加强皇权、中央集权与宗室的关系:主要有张邦炜先生的宋代对宗室 的防范(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 试论宋代无内乱 (四川师范大 学学报1988年第1期)以及周进松先生的宋代皇权继承中的无内乱探析( 中州学 刊1996年第1期)等文。 (5)两宋之际宗室命运坎坷,王朝覆亡殃及宗室,其命运与王朝命运相连, 相关文章有王连茂先生的蒲寿庚屠杀南外宗子考 (1980年泉州文史 )12期), 吴克尧先生的宋俘流迁北国 ( 黑龙江史志1994年) ,杨文新先生的宋末元初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的泉州宗室(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张明华先生的 “靖康之难” 被掳北宋宫廷及宗室女性研究 ( 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等文。 (6)宗室的属籍问题:王瑞来先生以宋代宗室宗籍为研究对象,对其宗籍之 一的玉牒,做了初步研究,就宋代玉牒的修纂、玉牒与官修史书的关系及其史料价 值做了初步探讨,其结果即为发表在文献 (1991年第4期)上的宋代玉牒考 。 王善军先生对皇族玉牒也有研究,以及杨文新先生的宋代南外宗正司入闽及其影 响 ( 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等文。 (7) 宗室整体研究的成果: 主要有有倪士毅先生的 赵宋宗室中之士大夫( 杭 州大学学报 ,1984年增刊) , (美)贾志扬先生的宋代宗室的历史意义 ( 国际宋 史研讨会论文集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汪圣铎先生在1990文史第33辑 发表的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无疑是该类文章中分量较重的成果,该文对宋代的宗 室制度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浙江大学何兆泉200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宋代宗 室研究对宋代宗室进行了全面考察。 以上是学术界有关宋代宗室研究的基本现状,诸位学者严谨的研究成果、独特 的视角以及多样的研究方法,都使笔者受益匪浅。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笔者在掌握宋代宗室任官制度相关史实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史料的考订和分 析,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较为客观地对宋代宗室具体问题进 行研究。本文论述宋代宗室任官制度的演变主要采取历史的方法,叙述政策的确立、 调整以及稳定;在论述宋代宗室任官的优待和宋代宗室任官的限制时,将考察更为 具体的历史实例,以便对宗室任官的情况有更加准确、直观的理解和认识;在论述 宗室任官制度与宋代政治的关系时,将尝试结合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较为深 入的分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2 宋代宗室任官制度的演变宋代宗室任官制度的演变 宋代宗室任官制度随着赵宋政权的建立,在宋太宗时期基本确立,在宋真宗、 宋仁宗时期进一步完善化。到了宋神宗时期,由于宗室成员人口的递增,原有的宗 室任官制度给朝廷带来沉重的负担,于是对宗室任官进行变革,这一变革导致了整 个宋代宗室任官制度性质的变化,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在宋 神宗的基础上,对宗室任官制度进一步细化、规范,使其趋向成熟稳定,被南宋继 承使用。 2.1 北宋初年宗室任官制度初步确立北宋初年宗室任官制度初步确立 随着赵宋政权的建立,宋代宗室经历了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这一时期,宗室 成员较少,与皇帝的血缘关系比较紧密。尤其是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宗室成员 个人与皇帝关系密切,相应的宗室任官政策从无到有,担任官职的宗室成员往往直 接介入了中央权力运转的核心。随后宗室规模越来越大,宗室成员无论在血缘上, 还是在私人交往的密切程度上都与皇帝越来越疏远。同时期宗室任官政策也依据当 时的具体情况不断地调整、完善。 在宋太祖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对他的两个弟弟十分信赖,任用他们担任掌握重 要权力的职位。赵匡义曾经多年担任开封府尹,在宋太祖频繁亲征期间,他负责首 都开封的事务。开封府尹的权力职责包括主管京城民政、狱讼,刑部或御使台无权 纠察。有时开封府尹的职责还涉及到更高层、更核心的决策。例如,宋太祖乾德二 年(964) “正月庚寅,以枢密使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院大學士,宣 徽北院使、判三司上党李崇矩为检校太尉(案宋史宰相表作检校太保) 、充枢密使。 上既除普及崇矩,乃无宰相署敕,上时在资福殿,普因入奏其事,上曰: 卿但进敕, 朕为卿署字,可乎?普曰: 此有司所行,非帝王事也。 乃使问翰林学士讲求故 实。陶穀建议,以为: 自古輔相未尝虛位,惟唐太和中,甘露事后数日无宰相,时 左仆射令狐楚等奉行制书。今尚书亦南省长官,可以署敕。 宝仪曰: 穀所陈非承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平令典,不足援据。今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 上从仪言。 ”1依照 当时的任官制度,宋太祖任命赵普、李崇矩的敕令上应有宰相副署才具有法律效力, 而恰巧宋太祖之前罢免了所有的宰相,无人可以副署敕令,经过讨论后,由开封府 尹赵匡义代替宰相副署。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五月,赵匡义被封为晋王, “己巳,皇弟开封尹光义封 晉王。 (案宋史作封晋王兼侍中 ) ” ,他由此获得高于宰相的礼仪待遇“壬申,诏 晋王位居宰相上。 ”同时受封的还有赵廷美和赵德昭“山南西道节度使光美為永兴节 度使、兼侍中,皇子貴州防御德昭为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2 宋太宗即位以后,对待宗室任官的态度发生了转折,宋代的宗室任官政策逐渐 形成。刚即位以后不久,宋太宗提升了赵廷美和赵德昭。赵廷美“加中书令、开封 尹,封齐王,又加检校太师。从征太原,进封秦王” 。赵德昭接替赵廷美担任京兆府 府尹,封武功郡王,太宗还赋予两人在朝会时列班在宰相之上的荣誉。 “太宗太平兴 国元年,改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 班宰相之上。 ”3 然而,接下来,这两个人就从备受恩宠跌入悲剧性的结局。在宋太宗太平兴国 八年(983) ,赵廷美受到贬斥之后,宋太宗下令宰相的礼仪地位升到宗王之上。 “十 一月甲寅,詔自今宰相序立宜在亲王之上。李昉、宋琪等顿首请遵故事,上不许。 琪等又叩头固辞,久之,上曰: 宰相之任,实总百揆,与髃官礼绝。藩邸之设,止 奉朝请而已。元佐等尚幼,欲其知廉损之道,卿勿多辞也。 琪等拜舞称谢。 ”4宋太 宗对于降低宗室地位的公开说法是:宰相日理万机。元佐和他的弟弟们都还年 轻。我希望他们知道谦虚之道,大臣不必对他们礼让。宋太宗淳化元年(990) ,宰 相吕蒙正请求太宗重新考虑其决定, 再次遭到拒绝, “淳化元年, 宰相吕蒙正复上言, 乞班诸王下,诏不允。 ”5 宋太宗 8 个成年儿子之中,出任实际官职的只有 2 人,都是担任开封府尹:一 1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5,宋太祖乾德二年正月庚寅,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25 页。 2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14,宋太祖开宝六年五月壬申,第 307 页。 3 宋史卷 244宗室一魏王廷美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8679 页。 4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24,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甲寅,第 558 页。 5 宋史卷 245宗室二汉王元佐传 ,第 869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个是赵元僖,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任职, “雍熙二年,元佐被疾,以元僖为开 封尹兼侍中,改今名,进封许王,加中书令” ;另一个是赵恒(未来的宋真宗) ,于 宋太宗淳化五年(994)任职, “淳化五年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 ”1后 者的任期短得不足一年。 宋太宗雍熙元年(984) ,赵德恭、赵德隆兄弟被任命为地方官员,“雍熙元年十 二月,诏以德恭为左武卫大将军,封安定郡侯,判济州;德隆为右武卫大将军,封 长宁郡侯,判沂州。诸弟皆随赴治所。令高品卫绍钦送至州,常奉外岁给钱三百万。 命起居舍人韩检、右补阙刘蒙叟分任二州通判。上临遣之,曰: 德恭等始历郡,善 裨赞之。苟有阙失而不力正,止罪尔等。 ” 2宋太宗在任命的同时为他们安排了通判, 并且将地方治理的责任放在辅佐宗室的通判肩上。 在这一时期,所能找到宗室掌握实权职位的最后一个例子,是宋太宗的第五个 儿子赵元偓。至道三年(997)他担任西北两个州的桥道顿递使,协助接待了新皇帝 真宗的临幸。 “命为河、华管内桥道顿递使。明年,车驾入境,元偓奏方物、酒饩、 金帛、茗药为贡,仪物甚盛。至河中,与判府陈尧叟分导乘舆度蒲津桥。上登郑丘 亭,目元偓曰: 桥道顿置严谨,尔之力也。 元偓顿首谢。及还,加中书令,领成 德、安国等军节度,改封相王。五年,加守太傅。 ”3 在此之后 70 年间,一项传统逐渐形成:可以授予宗室崇高的官阶(通常是武 官头衔) ,但是却不能让他们掌握权力,担任实职。这一时期宗室传记的显著特点是 通常情况下,一个接一个的授官记录构成了大部分文本,所授全为武官,这种官阶 没有任何实际的军事职掌。宗室成员的官职全部来自赐名授官,起家官的授予视具 体情况而定,诸如恩荫、南郊大礼的赏赐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起家官的高低。尽管这 时也曾经举行过宗室成员参加的科举,但是科举的目的并不是进入仕途,而是类似 于一种文化竞赛和娱乐,所能带来的是皇帝的赏识和物质赏赐。例如宋仁宗皇祐五 年(1053)三月 “庚戌,右龙武大將军克悚上拟试诗、赋、论十卷,且请随举人赴 殿试。上曰: 宗子好学,亦朝廷美事也。 令学士院召试三题,既中等,迁右卫大 1 宋史卷 6本纪六真宗本纪第 108 页。 2 宋史卷 244宗室一魏王廷美传 ,第 8665 页。 3 宋史卷 245宗室二镇王元偓传 ,第 870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將军。 ”1 宋真宗时期,曾经对宗室的起家官尝试过规范化,一直到宋仁宗时期,统一的 宗室起家官以及相应的迁转官阶序列才得以确定,迁转的课考体系才真正开始规范 化。带有环卫官衔的宗室总称为“南班官” ,其基本的公共职能就是奉朝请,参与种 种仪式,包括朝会、宗庙祭祀和其他宗教仪式。在儒家国家以礼为维系君权和天理 的基本要素的背景下,宗室的礼仪功能绝非无足轻重,但是他们几乎没有实际的职 掌。 2.2 北宋宗室任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北宋宗室任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宋神宗即位以后,开始着手对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全方位的变法,其中包 括对宗室任官制度的变法。宋神宗初期,宗室任官制度的运转出现了三个主要的问 题。首先,宗室与皇帝的服纪日益疏远,许多宗室成员与神宗皇帝的关系已经超出 五服。倘若按照唐代的先例,超过五等之外便不被视为亲族,这些五服之外的子孙 早就被送到首都以外的地方,授给田地,停发禄赐,不再出现在皇家的族谱之上。 其次,宗室人口激增,规模庞大,对官职具有极大的需求。根据宋英宗治平元 年(1064)闰六月五日诏书的统计: “初帝以宗室自率副以上八百余人,其奉朝请者 四百余人凡皇族年三十已上者百十三人年十五以上者三百九人”2,这里统 计的是有官职的宗室成员,即 5 岁以上的宗室成员超过 1200 人,其中,30 岁以上的 113 人,15 岁以上的 309 人,余下约 800 人在 15 岁以下。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的宗 室男性成员成几何级数增长,达到 5 岁要求赐名授官的成员越来越多。 第三,伴随宗室这庞大规模而来的巨大开支。例如,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九月丁酉诏: “三司裁定宗室月料、嫁娶、生日、郊礼给赐,时京师百官月俸四万余 缗,诸军十一万余缗,宗室七万余缗,其生日、婚嫁、丧葬及岁时补杂赐与四季衣 不在焉。 ”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到熙宁元年,每个月首都官员的开支是 40000 余缗,军 队的开支是 110000 缗,宗室的开支不包括各种缘由的巨额赏赐就已经达到 70000 余 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47,宋仁宗皇祐五年三月庚戌,第 3561 页。 2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帝系四之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00 页。 3 宋会要辑稿帝系四之三一,第 10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缗,是官员的 175%,军队的 64%。由此可以看到宋神宗所面临的状况是,宗室成员 的人数不断膨胀,朝廷难以承受其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加上宗室成员的关系逐渐超 出五服以外,对宗室进行某种变革势在必行。 即位之初,宋神宗就明确意识到宗室改革的必要性,在宋英宗服丧期结束后正 式开始宗室任官变革的日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一场认真的讨论开始 了,讨论一直持续到年末。宋神宗与中书和枢密院的首脑单独或集体商谈了不下四 次。随后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正月十七日颁布了变革的诏书: “近制皇族非袒 免已下,更不赐名授官,只令应举。今后其所生男女,及死亡者,关报逐祖下袭公 爵者,置籍篡禄、岁终上玉牒所其未出官者,依旧入大小学。袒免亲外两世贫无官, 合量赐田者,大宗正司今后体量有如此即具指实以闻。祖宗袒免男近制赐名授官与 右班殿直年,支请受里头穿执,逐日吃食,附葬送殡盘、缠线依旧时服,南郊赏给 依外官例,至赴朝参日,赐马一匹价钱。祖宗袒免女未出适,日给食,出适支料钱 三贯。祖宗袒免亲新妇日给食,并夫亡无子孙食禄者,料钱衣赐依旧,余请给物皆 罢。祖宗袒免及非袒免男女新妇诸请给物系降敕,已前合支者依旧例。 ” 1在丧服次序 中, “袒免”才出“五服” 。因此“袒免”亲指皇帝的第五代以降后裔(也就是说他 们与在位皇帝的共同祖先是六世祖) 。诏书剥夺了太祖、太宗的第五代后裔的和魏王 的第四代后裔以及他们子子孙孙的赐名、授官的权力,而赐名、授官到此为止仍然 是宗室身份的最重要标志。 这则诏书所包含的内容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这些无服宗室丧失了自动授官 的权力,作为补偿,却得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力,进而可以担任常规职位。第二, 皇家的玉牒并未将这些人除名,而玉牒正是宗室地位最重要的书面标志。第三,这 些人仍然保有宗室学校的入学资格。作为过渡步骤,不再授予“袒免”亲南班卫官, 而代之以地位稍低的“三班”官。袒免亲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其后代子孙却必须通 过科举来博取功名。宗室举人同普通举人一样得到“进士”科名,但是,还是有各 项规定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更易通过考试环境。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月丙寅诏: “况朝廷厘改皇族授官之制,而袒免外 1 宋会要辑稿帝系四之一九,第 10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亲统宗袭爵,进科预选,迁官给俸,事事俱异,悉不与外官匹庶同法,是则属虽疏 而恩礼不绝。 ” 1这个诏书特地指出宗室中的无服成员尽管失去了赐名授官的途径, 必 须通过科举获得官职,但是在恩荫、课考、迁转、俸禄等各个方面都优异于普通官 员。 宋神宗熙宁三年正月的诏书开启了此后两百年间宗室成员参加科举考试的历 史,但是,以普通方式来考试宗室举人,却需要更多的时间。熙宁元丰时期有关宗 室科举的规定,涉及人数极少,与其说是一项新兴的考试行为,不如说更像偶尔为 之的文化活动。例如宋神宗熙宁六年(1074)九月二十五日诏: “宗室仲淹、仲戡、 仲缄、世本试所业于学士院,以宫数张详等论荐。 ” 2这一年只有四个人参加翰林院的 考试。 比起参加普通科举考试更重要的是所授官阶的变化,宗室的授官从南班官改为 普通武选官。将军可以转授诸司副使或太常丞,正率换授内殿承班或太子中允;副 率换授西头供奉官。20 岁以上、尚未授予南班官的袒免宗室,经由大宗正司推荐, 有本宅尊长、学官作保,通过考试,可授予右班殿直。当然这种考试要比普通科举 简单得多。 袒免宗室不再授予南班官、并且可以获得实际职掌,这两项因素合在一起,似 乎足以促成北宋中期宗室向普通官僚的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宗室可以担任所 有职位。终神宗之世以及哲宗朝的大部分时间,获得“外官”的宗室都被限制在卑 微的监当官职位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限制逐渐减少,宗室可以担任的职位越来越 多。宋神宗元丰六年(1084)正月二十四日,诏: “祖宗非袒免亲荫充外官” 。3宋哲 宗元祐二年(1088)正月十日,诏“宗子服属疏远者得补外官” ,第一次正式指明宗 室可以担任外官。宋哲宗元祐三年(1089)二月十四日,诏“宗室初参选合入监当, 许添差充诸州及万户以上县监当,任满不差人益支驿券仍并许指射。 ”4 宋哲宗元祐 七年(1093)正月十三日,诏“宗室袒免亲参选常许不拘名次路分,陈乞指名差遣。 1 宋会要辑稿帝系四之三六,第 111 页。 2 宋会要辑稿帝系四之二八,第 107 页。 3 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二,第 112 页。 4 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七,第 11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非袒免亲除参选依条添差外,更许不拘名次路分,陈乞指名差遣一次,并替任满关 初任并与监当,须职事干集操守修饬,有监司或长同罪保明与亲民,内选人与录事 参军即别有县令举主,二员内一员职司仍通注县令,其无保明者,并依外官条例。 从尚书省所请也。 ” 1由此可见,宗室的任官政策越来越灵活,可以授予的职位范围逐 渐扩大。例如,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九月“二十一日,庄宅副使仲东言,系缌 麻亲换授,乞比袒免非袒免亲服纪分两等,免注监当一任便入亲民差遣。从之,今 后准此。 ”2 允许宗室通过科举入仕,从而提高他们的地位,这是宋神宗的初衷。但是事与 愿违,科举并未使宗室的地位得到改善。宗子教授名存实废,青年宗室受不到应有 的教育, “宗子虽有教授,名存实废,宗子往往不出听读。 ”3因此,即使是要求并不 苛刻的量试也极少有人通过。量试是特别为宗室举行的考试,地位相当于特奏名的 简化考试。那些通过了量试的少数宗室也都是所学不广,素质极差,难以为官治事。 宗室子弟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出身者,可以补授文资官,担任州县官职。而没有 获得进士出身者,一般只补武阶官,担任州县都监、监押之类职务比较轻闲的武职, 或者授予添差不厘务的闲官,尤其以添差官、宫祠官为主。 宋哲宗时期,在宋神宗的基础上对宗室成员任官的具体操作方法进一步细化。 例如,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六月五日尚书省言: “勘会宗室陈乞添差差遣于格法 之外,每州添七员诸县添三员。今吏部不参照朝廷已差员数,又复拟差致溢额者, 众州县无以应副。诏今后陈乞添差宗室并已经朝廷陈状及名保经都司审验未曾注授 之人,并赴吏部投状内已经审保人更不名保。仰本部遵依已降指挥差注不得过立定 员额之数。 其已前朝廷添差宗室虽溢额特许赴任仍不厘务。 ” 4对于宗室成员如何参选, 地方任官的名额等作出规定。 2.3 北宋末年以及南宋宗室任官制度北宋末年以及南宋宗室任官制度 宋徽宗时期,宗室任官制度再次经历较大的变动,随后逐渐稳定下来,在南宋 1 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七,第 115 页。 2 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一四,第 118 页。 3 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一六,第 119 页。 4 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三三,第 12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得到延续。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 ,由蔡京等人提出关于宗室任官制度完善的建议 得到实施。 十一月十二日提举讲义司蔡京等言:奉承德旨,谨追考神宗诏书,推本原 旨,稽之往昔,增以当今所可行者,谨条具如左。如允所请,即乞付本司立法 施行。自熙宁降诏已来,宗室量试之法中废不讲,至绍圣间始复讲之,所以预 试应格之人至少亦未曾有以年长特推恩者,宗室之无官者,系此甚众,今若俟 具累试不中,然后录用缘未尝教养,一旦峻责其艺能,则推恩之文始殆成虚设。 况非袒免亲乃祖宗六世孙,恩泽所加谓宜稍厚。乞得上件服属宗室年二十五已 上者,今次许于礼部投状试经义或律义二道。以文理稍通者为合格,分为两等, 侯至来春附进士榜推恩。内文艺优长者,临时取旨其不能试或试不中者,并赴 礼部书家状读律,别作一项奏名,只作一时指挥,不为永法。今后自依熙宁诏 书并元符试法施行。今虽置学立师为量试之法,然所学未广遽使出长入治, 必未能守法奉令而至浮官废职,伏请依熙宁文武官试出官法再试经义,中选者 许令出官,若再试不中者,止许再宫院使食其禄,其试法从本司参定。旧 例宗室袒免亲初参选常许不拘名次陈乞指占差遣一次。以后每到部如无遗阕与 任一年名次。今来袒免以下亲出官者人数众多,侵占在部元阕,不少缘职事既 有修废,若部分别勤怠,无以劝阻,欲乞今后应宗室非袒免以下亲量试出外官 者,并各于员阕外添差。每大郡通都属县不得过七人,小郡不得过四人,到任 不签书本职公事。如有本辖长贰或监司二人保奏堪任厘务,方得供职,未厘务 者添支驿券供给人,从并申支破。并从之。 1 无服宗室可以依照普通官员的规定,通过恩荫授官。这项规定,使得无服宗室成员 可以更加容易地得到官阶,因为几乎所有人的祖父、父亲的官阶都相当的高。这里 还对量试的实施作出进一步地推动,而且还添加了出官试,说明宗室成员担任实际 职掌的情形越来越多,朝廷需要对相应的情况作具体的规范,包括宗室地方任职的 1 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一五,第 11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名额、职务界限。 通过科举及第的人数越来越多,恩荫入仕也变得更加容易,宋徽宗时期的宗室 担任一般官员的数字出现了不断增长的势头。宋徽宗时期,随着宗室人口的增长, 出现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发展出一套宗室授任外官的规定;另一个则是越来越多 的宗室被任命为亲民官,比如县令、知州。 在宗室授任外官方面,朝廷表现出对任职地和人数的关注。宋哲宗元符三年 (1101)五月二十八日诏: “河北、河东、陕西路添差宗室差遣并罢,见任人侯任满 者更不差人。 ”取消了东北部河东、陕西诸路的添差官,当然,内地与南方诸路新设 的添差官数额抵消了这项裁减。出于同样考虑,政和六年(1116) 、宣和元年(1119) , 宋徽宗下令禁止宗室在沿边州军任职,因为那里的安全问题更为严峻。宋徽宗建中 靖国元年(1101) “四月九日诏:宗室添差关于开封府界监当添四员,京东路监当添 十员,京西路亲民添十员,淮南路亲民添二员、监当添十四员,两浙亲民添二员、 监当添十四员,湖北路亲民添二员监当添四员。以吏部言河东、陕西应添差宗室差 遣,并罢差注不行,故有是诏。 ”1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三月八日诏: “宗室知通兵职官令丞不得同任一州, 余官州不得过三员,县不得过二员。 ” 2这是一条普遍使用的限制规定:在一个州中担 任高级文武职位的宗室不得超过一人;宗室成员同时同地任职,一州不得超过三名, 一县不得过两名。这条诏令不是亡羊补牢的举动,而是防患于未然的措施,为南宋 初期的同类规定树立了重要范本。 但是破额恩赐大批宗室官职的现象仍然存在。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四月九 日,宋徽宗设宴款待宗室,这是仁宗即位以来首次大宴宗室。皇帝为宗室的进步感 到欢欣,厚赏了与宴宗室。宋徽宗按验宗谱,看到还有一百多位宗室尚未授官;因 此决定为无官者授官,与有官者升迁。 “手诏:宗室乐成,昨日庭按登歌击拊,八音 克谐,朕甚嘉之,因阅名籍,无禄者百有余人,恻然与叹。应昨日按试有官者可并 转一官,正任大将军及遥郡以上回授有服亲无官者可并与承信郎,仰宗正司申中书 1 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一四,第 118 页。 2 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二三,第 123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施行。 ”1 由于宋徽宗确立的宗室选任政策,当战争爆发时,宋朝各地的地方政府中都有 宗室任官,不少人做到了知州、知县。在以后的岁月中,围城成了家常便饭,地方 长吏必须独当一面,面对战争与叛乱,无数宗室立下了战功。而且从宋徽宗宣和年 间以来,朝廷在军事上常常处于危急状态,急需官员来填充各种职位,宗室成员成 为了一项优质资源。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一日赦: “应外官宗室未有差遣及已授三路差谴 别授者并令吏部不依名次注近阕、近使差遣。 ”宋高宗授予南京以及其他地区的举人 官阶,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宗室也都在授官之列,根据赦文,宗室官僚还可以无 须等待,更方便地得到实缺。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诏: “昨降指挥罢添差,访闻诸路, 将宗室例罢致各失所,可令已罢添差宗室各还旧任。 ”随后,在南宋初年,越来越多 的宗室成员担任重要职位的官职,享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宋徽宗建炎三年三月十日 诏: “宗室有才能者令三省擢用。 ”2 宋徽宗以后,南宋的宗室任官制度,基本趋向成熟稳定,即使有所变动也是施 行中的一些具体规定,而不再有原则上的变更。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取消了东北部河东、陕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