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朝刘宋文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纵观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刘宋时期作为南朝“诗风”新变与“士风” 沿革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为了进一步明确士风变化对 于诗歌风尚的深层影响,深入透析文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本文拟从古体向永 明新体的嬗变入手,通过分析士风与诗风间的互动协同关系,对这一问题略作 探究。结构上,本文将以诗风与士风的变化时段为限,分为上、中、下三帐。 首章,主论晋宋易代之际的士风与诗风。晋宋易代之际,儒学、玄学、佛 学日趋合流,文士们纷纷从对玄学命理的超验化追求,转回到了现实人生的务 实求仕进。伴随着这一价值追求的转变,文坛风尚也从玄言说理发展到了田园 山水的缘情言志,诗歌篇章结构日趋完整、严密,风格上也显得更加多样化。 次章,主论元嘉时期的士风与诗风。元嘉时期,由于社会局势相对稳定, 士人生活渐入奢靡,出于趋利避祸深层内在心理的影响,加之文帝的倡导,文 士名流往往游心艺文,以文相尚,因而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就投入了更多的热情 与精力,从而形成了重视技巧、贵尚巧似的“元嘉体” 。 “元嘉体”的出现,标 志着此时期的文学创作已经开始呈现出技艺化的发展倾向,诗歌作为一种独立 的文学体式,也已经有了更为自觉地审美追求。 第三章,主论刘宋末期的士风与诗风。刘宋末期,由于政局动荡,寒人开 始执掌机要,而世族在政治、经济上的掌控力都大幅度下降。生逢乱世,士人 多怀“惧祸之心” ,要么寄心于佛道,以求精神和生命的解脱;要么追求奢靡的 物质生活,试图在声色享乐中消弭内心的不安与恐惧。由于士人生活境况的变 化,此时期的诗风虽仍以“雅正”为主流,但声律之风渐开,诗歌创作也逐渐 由雅入俗,呈现出更为繁茂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刘宋文学;士风;诗风;转变 南朝刘宋文学研究 ii abstract throughout history,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oetry liu song period of the southern style as new and the important point, evolu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wind changes for poetry, deep influence on the style of literary development dialysis internal driving force, the paper discussed from guti to an evolution,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wind and style, to this one problem. slightly this paper will take on the structure, with the change of the late perio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ed. this theory, the jin dynasty taxi wind and style. the jin dynasty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increasingly, the confluence of the metaphysics of the ba zhi can have from the pursuit of ultra, turn back to the real life of pragmatic officers.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value pursuit, literary habits from obscure spee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scape philosophical poetry expressing affection is complete, the textual structure, style also appears more diversified. in theory, the wind and the period of jia yuan taxi style. yuan jia period, due to the relatively stable social situation, the philistines, and from the extravagant life grows deep within the avoided,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 the emperor wen, often swim heart art, celebrities are still in poetry creation, and also into more enthusiasm and energy, thus forming the importance of skills, you still qiao yuan jia. yuan jia, the period of the literary creation has begun to show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skill as an independent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has more consciously aesthetic pursuit. the theory of thatched xiabian, liu wind and poetic judged period. liu, due to political unrest dynasty, people began to rule from cold, and hami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rol have dropped sharply. many times, even tailor-made philistines bosom fear woe to the heart of hearts, or send in buddhist, spirit and life of liberation. either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life, tried to share in the pleasure of the inner crackling eliminate discomfort and fear. due to the change of circumstances,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e philistines life style is still in this time period to righteous as the mainstream, but the wind gradually, poetic, poetry also gradually from the vulgar, showing mor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poetry of liu song period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aste and mood of the scholars;the style of poetry;transformation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言 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局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先后历经宋、齐、梁、 陈四朝,纪年上一般以宋武帝刘裕代晋(公元 420 年)为始,止于陈后主祯明三 年(公元 589 年),前后持续近 170 年。而四朝之中,又属刘宋一朝存在时间最 长,它上接东晋,下启齐梁,是六朝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自刘宋始,以刘裕 为代表的京口寒门士族, 打破了两晋以来高门世家对于国家机器的垄断和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有的政治格局。此时,虽然诚如鲍照所言, “才之多少, 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瓜步山揭文 ) ,但较之于前朝,寒门文士的政治生存环 境己经发生了明显的改观。 具体来看,刘裕本人出身寒门,乃是以军功崛起,终而独揽皇权,代晋而 建宋。在这一改天换地的政治大洗牌过程中,一些寒门武将因战功卓绝而获得 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其家眷子弟也因此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其中实力 卓绝者甚至成为名噪一时的诗人骚客,屡有墨香传世。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中有言: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 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 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藉 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 心替。然地当清切,手持天宪,口衔诏命,则人虽寒而权自重,权重则势 利尽归之。 ” 1可见,寒门士族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到了国家政治权利的核心之 中。 而另一方面,面对皇族的刻意打压,世家大族反而逐渐从权力核心中慢慢 淡出。不管是读宋书之“世祖严暴异常,元景虽荷宠遇,恒虑及祸。太宰 江夏王义恭及诸大臣,莫不重足屏气,未尝敢私往来” 2,还是读南史之“孝 武狎侮群臣,各有称目,多须者谓之羊,短长肥瘦皆有比拟” 3,我们都可以明 显得感受到,自刘宋以降, “士庶天隔”不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社会鸿沟,而社 会政治格局的这种变革也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士风与文风变化。 1 廿二史札记校证 ,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 1984 年出版,第 173 页 2 宋书列传第三十七 (卷七十七) , 梁沈约撰,中华书局 2000 年出版,第 1315 页 3 南史列传第六 (卷一十六) , 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 2000 出版,第 301 页 南朝刘宋文学研究 2 自晋末始,先有桓玄、刘毅兴兵,后有刘裕易宋,再加上孙恩“五斗米” 之乱,当时的社会政治气候可谓是极其恶劣,面对残酷的生存现状,文士们必 须在名教与自然的辩争中为自己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以满足生理与心理的 双重诉求。随着西晋政权的土崩瓦解,曾经纵酒肆欲、任纵放达的西晋文士开 始反思过往,在自我心灵的创建上,逐渐走上一条讲求静养之气的自修自律之 路,他们不再沉溺于空洞的玄学义理,而是追求更为广博意义上的圆满与通达。 而到了刘宋时期,由于社会层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加强对于新旧政 治势力的整合与管理,统治者一方面以儒学救世救心,另一方面又以佛学抚慰 黎民,这不仅为儒道佛三家互融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刘宋时期的文士风尚为之 一变。 正如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所云:“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别 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 4自魏晋以降,政局的动荡使得大量文苑英杰沦为政治斗 争的牺牲品,面对残酷的现实,士人们虽然试图以玄学佛理安顿自我身心,却 敌不过酒色奢靡、宴饮之乐的诱惑,一响贪欢,最终沉溺到声色犬马的感官欢 愉之中,麻痹了自我灵魂,正始名士的服药饮酒,中朝名士的奢靡华侈,都是 这一时期社会风尚的具体表现。一时间, “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5的士风倾向 成为社会的主流,而反映到文学上, “错采镂金”式的新变也就成为当时人们对 于诗歌体式和诗歌语言的普遍追求。正所谓“辞存丽而去秽,旨既雅而能通” ( 感物赋 ) 6,单就艺术性而言,相较于淡乎寡味的两晋玄言诗,刘宋诗歌无 疑要显得更为清新明亮。 刘宋诗歌在南朝诗歌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已是目前学界的一种共 识。近年来,关于南朝诗歌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多集中于陶渊明的田园诗、谢 灵运的山水诗、颜延之的应制诗以及鲍照的乐府诗上,或是更倾向于表现刘义 庆等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成就。 诸如, 曹道衡、 沈玉成先生的 南北朝文学史 、 王瑶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 、周勋初先生的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 、刘师培 先生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等对此多有论述。而罗宗强先生的魏晋南北 朝文学思想史和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余英时先生的士与中国文化 、 4 诗境总论 , 历代诗话续编 ,丁福保辑,中华书局 1983 年出版,第 1406 页 5 说诗晬语 , 清沈德潜撰,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出版,第 532 页 6 宋书列传第三 (卷四十三) , 梁沈约撰,中华书局 2000 年出版,第 880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宁稼雨先生的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等著作则系统解 析了魏晋南北朝士人的文化心理和创作心态,对于了解中古文人的文学创作活 动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笔者认为,创作主体的心性修养是催发其艺术风格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 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行为、价值观念、道德判断都深深影响着这一时期的文学创 作活动。目前,仅有刘运好先生的魏晋哲学与诗学一书乃是从这一角度着 手,深入辨析了魏晋士风与文风间的相互关系,除此以外还未见到其它有关刘 宋士风与诗风的系统研究。本文试图由此入手,对刘宋时期士风以及士风对文 风的影响略作粗浅研究,以期对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活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 识,从而更为准确的界定刘宋文学的历史地位。 南朝刘宋文学研究 4 第一章 晋末宋初时期的士风与诗风 第一节 晋末宋初时期的士人际遇及文风变化 元熙二年 (公元 420 年) , 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 即皇帝位, 自此东晋灭亡, 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而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存际遇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 刘裕, 字德舆, 小名寄奴, 祖上是彭城人(今江苏省徐州市), 后迁居京口(今 江苏省镇江市)。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 交的后代。刘裕早年嗜赌成性,一事无成,后来当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 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第一次参加军事行动算起, 到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 灭掉后秦,刘裕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对内平息战乱,先后击败了孙恩、卢 循的海上起义,消灭了桓玄、刘毅等异己军事势力;对外则致力于北伐,取巴 蜀、伐南燕、灭后秦,从一名普通的军人成长为名垂青史的军事统帅,最终问 鼎帝位,站到了政治权利的最顶峰。北魏军事谋略家崔浩称他是“奋起寒微, 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 之过人,安能如是乎!” 7宋代文豪辛弃疾也曾写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8这样豪迈的词句,以为褒赞。 和所有“马上得天下”的皇帝一样,出身寒微的刘宋王朝帝君,上任的第 一件事情就是进一步稳固皇权,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有鉴于东晋王朝皇权旁 落,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历史,刘裕清醒地认识到在笼络和收买人心的同时必 须采用强硬手段,彻底削弱游离于皇权之外的门阀士族。 因此,他采用了诸如整顿吏治、任用寒人、实行“土断”抑制兼并、整顿 赋役制度等一系列手段,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给予门阀士族阶层以重创,迫 使他们逐渐退出权利核心。面对这一全新的政治局面,一直在权利漩涡中打转 的士族大家迅速做出反应,一部分门阀士族因时而动,紧紧追随在皇权左右, 因而在新政权中仍然官居显赫, 而另一部分门阀士族对于政治斗争则日趋疏离, 7 资治通鉴晋纪四十 (卷百一十八) , 宋司马光编著, 元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 1956 年出版, 第 3705 页 8 辛弃疾词选评 , 南宋辛弃疾撰,施议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出版,第 145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他们绝意仕进,转而利用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优越性,试 图在文化领域继续保持其尊显地位。而这样的价值取舍和人生态度,也就催生 出两种各具意趣的艺术风格和审美风尚。 一、晋末宋初时期的世族与庶族 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不怀揣着一颗 “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仕进之心,他们从内心深处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封侯拜相,挥 斥方遒。但在他们身上,也有着传统知识分子固有的聪慧和狡黠,他们懂得在 生命受到威胁时退身自保,不纠结于外在形式,而是执着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实 现。 在兵荒马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人性格上的这种韧性表现得尤为突 出。东晋后期,当刘裕为首的次等士族迅速成长为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时, 昔日的高门士族,如陈郡谢氏、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陈郡殷氏等都迅速调整 心态以适应新的局势,而寒门庶族则借政权更迭之机,寻求平步青云的终南捷 径。面对政治风云的转化,虽然他们目标一致,但行事做派却有着天壤之别。 据宋书统计,此时依然活跃于刘宋政治舞台上的世族子弟包括: 谢晦、 傅亮、庾悦、袁湛、王诞、谢景仁、王弘、褚叔度、王华、郑鲜之、蔡廓、张 邵、王僧达等。他们无一不出自名门,从小便受到过良好的家学教育。试看: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晋太常裒之玄孙也。乃南朝刘宋开国之臣, 仕晋为太尉参军、从事中郎,宋受禅,历右将军、待中、中书令、卫将军、中 领军、领军将军、散骑常待、荆州刺史等职,都督七州军事,独揽禁军。 傅亮,字季友,北地灵州人也。祖咸,司隶校尉。父瑗,以学业知名,位 至安成太守。曾先后历任中书黄门侍郎、太尉从事中郎、中书令、太子詹事、 尚书仆射、中书监尚书令,文帝即位后,更加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开府仪 同三司,进爵始兴郡公。 袁湛,字士深,陈郡阳夏人也。祖耽,晋历阳太守。父质,琅邪内史,并 知名。湛少为从外祖谢安所知,以其兄子玄之女妻之。初为卫军行参军,员外 散骑,通直正员郎,中军功曹,桓玄太尉参军事。入为中书黄门侍郎,出补桓 修抚军长史。 王诞,字茂世,琅琊临沂人,太保弘从兄也。祖恬,中军将军。父混,太 南朝刘宋文学研究 6 常。袭爵雉乡侯,拜秘书郎,琅琊王文学,中军功曹。 再如颖川庾氏、陈郡袁氏、河南褚氏和北地傅氏等等,他们为了维持家族 的声望与荣贵,毫不犹豫地舍弃了旧有的道德标准,苦心经营,汲汲于富贵, 努力周旋在各派政治势力之间,以求最大限度地分享现实利益。但也正是由于 这些名门望族的加入,刚刚建立的新生政权得以迅速成长壮大起来。 而另一方面,由于政局变动,随着新政权的建立,门阀士族的地位逐渐下 降,这给寒素士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此时出身寒微却以武功跻身上层社 会的庶族阶层有:檀道济、徐羡之、刘康祖、沈庆之、朱情之、刘穆之、朱龄 石、沈林子、毛情之、到彦之等。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少孤,居丧备礼。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东晋末, 他随刘裕征战南北,屡立战功,官至征虏将军。少帝即位时,更与徐羡之、傅 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以辅佐幼帝,显贵一时。 沈庆之,吴兴武康人,以剿蛮而致将帅之称。虽然身为朝廷骨肱重臣,沈 庆之却手不知书,眼不识字,唯以“武毅之姿”而“宦成名立” 。 刘穆之,东莞莒人,世居京口。他爰自布衣,得志前常因困窘无依而不得 不到岳父家里混饭吃,备受奚落。但正是在刘穆之的主持下,新生的刘宋王朝 百废俱兴, 以至于朝廷内外很快出现了少有的振兴气象, 所以连刘裕都称他 “深 谋远猷,肇基王迹,勋造大业,诚实匪躬” 9。 到彦之,彭城武厚人。以军功封为“佷山县子” ,为太尉中兵参军、骠骑谘 议参军,不久官拜司马、南郡太守、南蛮校尉等,进位为侯爵,先后镇守东南 荆楚、南豫州 20 年,深受爱戴,在刘宋一朝威望极高。 从这些庶族文人的发迹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晋宋之际寒门庶族的社会地位 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依傍着赫赫战功一举进入上层社会,极大地改变 了当时的政治势力对比,而这也为社会风尚的新变注入了活力。 综上所述,晋宋易代之际,世庶之间的势力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 面,传统的世家大族遭到压制和排挤,他们或绝意仕进,只求在文化领域保持 9 宋书列传第二 (卷四十二) , 梁沈约撰,中华书局 2000 年出版,第 858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荣贵;或因时而动,紧紧追随在新生皇权左右。而另一方面,随着政权更迭的 需要,大量寒门庶族开始进入权力核心,这不仅改变了两晋以来的政治格局与 利益博弈,也使两晋以来的文坛格局和文学风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 刘宋文学呈现出迥异于以往的独特风貌。 二、晋末宋初时期的士风变化 正如钱志熙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中所说,晋宋易代之际的时势变迁 使门阀士族不仅丧失了往昔的政治特权,一同失去的,还有那种淡定舒缓的从 容心态, “这一变动,对门阀士人们的心理意识是有很大影响的” 10。面对皇权 和新兴庶族阶层的双重压力,门阀士族虽然保持了表层的荣耀与尊贵,却不得 不面对大势已去的事实。对他们而言,兴朝佐命的历史使命早已是明日黄花, 如何于政治洪流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对此, 一部分门阀士族为了维护家族的整体利益,为了实现个体人生的最大 价值,他们积极调整心态以求尽快适应新的局势, 在审时度势之间做出了现实的 人生选择。在这一点上,一生反复多变的殷仲文可堪代表。 殷仲文,字仲文,陈郡长平人。殷氏一族在东晋一直历任要职,其从兄殷 仲堪更是深受孝武帝的信任。据晋书记载,殷仲文最初发迹乃是因其从兄 殷仲堪推荐,做了会稽王司马道子的骠骑参军。后来殷仲文转投司马元显,为 其征虏长史。当桓玄得势后,他又为桓玄所用,其宠遇隆重,兼于王谧、卞范 之。而此时的殷仲文对于桓玄也是极尽阿谀之能事,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 “桓玄既篡位,后御床微陷,群臣失色。侍中殷仲文进曰: 当由圣德渊重,厚 地所以不能载。 ” 11,言语间,逢迎阿谀之性尽显矣。待到桓玄失势,殷仲文再 一次改换门庭,弃桓玄而投刘裕。至义熙三年(公元 407 年) ,他图谋拥戴桓玄 之侄桓撤为嗣,最终事败伏诛。 对于自己多次改换门庭的行为,殷仲文不是没有为自己辩解,在解尚书 表中他说:“臣闻洪波振壑,川无恬鳞;惊飙拂野,林无静柯。何者?势弱则 受制于巨力,质微则无以自保。 ” 12虽然他一再宣称“至如微臣,罪实深矣,进 10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 ,钱志熙,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出版,第 121 页 11 世说新语笺疏 , 宋刘义庆撰, 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 1983 年出版,第 132 页 12 晋书列传第六十九 (卷九十九) , 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 2000 年出版,第 1740 页 南朝刘宋文学研究 8 不能见危授命,亡射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 13,但据晋书载“仲 文素有名望,自谓必当朝政,又谢混之徒畴昔所轻者,并皆比肩,常怏怏不得 志。忽迁为东阳太守,意弥不平” 14,由此可见,其所谓“罪实深矣”不过是场 面上的客套话罢了,实在当不得真言!令人值得玩味的是,虽然殷仲文一生如 墙头之草一样随风扑倒,但史书对他却没有太多的责难之辞,就好像如此这般 乃是理所当然,并无什么不妥之处一样。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在当时,大多数的士族文人早已认清现实,在人生价 值的追求取向上他们与殷仲文并无太大区别。因时顺变,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 尽可能地争取自我利益,已经成为晋宋易代之际的社会主流价值趋向。而有些 高门显户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耀与显赫,更是以家族为依托,对各方政治力量都 有所依附,如陈郡谢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代表。 为了重振家族的荣耀,谢氏子弟全面权衡当时的政局变化,有目的地择主 而事,在当时,谢混、谢灵运主动投身于刘毅,而刘裕麾下则迎来了谢晦、谢 述二人的投依。他们用这种松散但不疏离的方式编织出了一张复杂而庞大的家 族势力网,给家族的振兴营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即便是在政治更迭最为严重 的时候,也不至于落得巢倾卵覆的萧条下场。 当然,日益恶劣的政治环境也使部分自矜阀阅、以门第相高的士族文人充 分认识到现实人生的残酷性。对他们而言,光耀门楣、重振门风就像是一个可 望而不可即的遥远梦想,纵然自己胸怀万丈豪情,但“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 以应实相许” 15。他们失望,他们愤懑,但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又是如此的无 可奈何。最终,愤怒的情绪因为得不到疏泄而转变为对于俗世价值观的消极抵 抗,越来越多的士族文人开始纵情于山水。他们将自己放逐到优美的湖光山色 之中,借此消弭心中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征服和掌控, 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内心深处因现实受挫而带来的焦躁和不满。 不同于陶渊明等真正“乐山好水”的雅士,这类文人对于山水风光的态度 是强势且张扬的,山水对于他们而言只是外在的物象,必须迎合、服从于“我” 的主观意念。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很多文人游赏自然的方式就是伐木开径、凿 13 晋书列传第六十九 (卷九十九) , 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 2000 年出版,第 1740 页 14 晋书列传第六十九 (卷九十九) , 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 2000 年出版,第 1740 页 15 宋书列传第二十七 (卷六十七) , 梁沈约撰,中华书局 2000 年出版,第 1160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山浚湖,强力改造自然。由此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对自然山水的破坏,其行 径之恶劣,甚至被不明底细的百姓误作是剪径的贼人,徒增社会惶恐。 其实他们这种游山玩水的消遣方式,其旨归并不在于林壑的幽美,他们利 用粗暴的手段对待自然山水,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具备征服自然的能力。他们试 图通过这种方式消解和宣泄内心深处的抑郁愤懑之情,但在这肆情任志的游乐 过程中,也有很多士人不知不觉地就被自然山水的独特情韵所征服,反而就此 沦为了大自然的俘虏。 另一方面,时局的变动也为寒庶士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新生政 治政权的支柱力量,这些寒庶士人也获得了与之相匹配的权利和地位,成为当 时社会的新贵阶层。据南史谢方明传记载: “丹阳尹刘穆之权重当时,朝 野辐凑,其不至者唯混、方明、郗僧施、蔡廓四人而已。穆之甚恨。及混等诛 后,方明、廓来往造穆之,穆之大悦,白武帝曰:谢方明可谓名家驹,及蔡廓 直置并台鼎人,无论复有才用。 顷之,转从事中郎,仍为左将军道怜长史,武 帝令府中众事,皆谘决之。府转中军长史,寻加晋陵太守,复为骠骑长史、南 郡相,委任如初。 ” 16刘穆之本是世居京口的下层人士,但他自刘裕起事以来便 追随左右,为刘宋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得刘裕的信任。得势以后, 刘裕对他也是恩宠有佳,赐予了他“内总朝政,外供军旅” 17的朝中大权。 由此可见,正如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所言: “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 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 怀,人主遂不能籍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 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膂” 18,由于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至于刘宋,士庶之别不 在判若云泥, “高门”与“寒庶”的阶层分化不再像以往那般严格,而反映到文 学领域,也就体现为士族文人的清丽、清艳之风与寒庶文人的清拔、秀警之风 双星并耀、双璧同辉。 三、晋末宋初时期的士风特点 晋宋易代之际,受政治环境中士庶消长现象的影响,在思想文化领域,玄 释合流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趋向。由于门阀制度的兴盛与玄学思想的繁荣有 16 南史列传第九 (卷一十九) , 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 2000 出版,第 353 页 17 宋书列传第二 (卷四十二) , 梁沈约撰,中华书局 2000 年出版,第 857 页 18 廿二史札记 (卷八) , 清赵翼撰,中华书局 1974 年出版,第 154 页 南朝刘宋文学研究 10 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因此,玄学的消长也与门阀士族政治命运异步同趋,始终 保持着大体相同的发展势头。 从本质上来说,玄学就是门阀士族人生哲学的反映,而大土地所有制下的 豪门经济正是清谈玄学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对广大土地、劳动力以及社会财 富的绝对占有,优游玄谈不过是镜花水月的无根之萍,因此,起于武将、出身 寒微的刘裕等新兴势力明显不具备这样的文化素养。就在此时,远赴天竺的法 显高僧带回了以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顿悟成佛”为教义的方等般 泥洹经 ,这对急于抢占思想领域领导权的寒门士族来说无疑是如获至宝。 一方面,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思想的长期影响,即使夺得了政 权,寒门士族一时间也很难改变其自卑心理,而“佛性论”所倡导的“一切众 生皆有佛性” 恰恰满足了他们急于寻求精神平等的内在需要。 佛教所标榜的 “是 故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 则退求其志,以侯同语。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19如量身 定制一般,迎合了新生权贵的精神需求。出于这一目的,刘宋几代帝王对于高 僧都礼遇有加。但他们无意追求佛教本意,也并不以宣扬“依正不二、万物一 体”为修习旨归,而是用“佛性论”来抬高自身的地位,对高门士族进行精神 洗脑,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归附于自己的统治。 另一方面,出身名门的士族文士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愿意支持佛教。 晋宋时期的门阀士族一直以门庭为耀,看不起粗鄙莽撞的武人。但在武人登上 帝位以后,为了保证家族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他们又不得不对新帝表示拥护 和尊敬。面对人生境遇的巨大反差,高门士人们急需一种信念来医治内在的心 理失衡,而“佛性论”所提倡的平等思想无疑像是一场及时雨,将他们从尴尬 的境况中解救出来。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刘宋时期的文士皆以修习佛理为大 道,试图以此换取主流文化对话中的话语权力,其中,名士谢灵运可堪代表。 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 “康乐一生常与佛徒发生因 缘。曾见慧远于匡庐,与昙隆游雩嵊,与慧琳、法流等交善。著辨宗论 ,申 道生顿悟之义。又尝注金刚般若 ,与慧严、慧观等修改大本涅磐 。近日 黄晦闻先生论康乐之诗,谓其能融合儒、佛、老,可见其濡染之深。 ” 20由此我 19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 1958 年出版,第 2392 页 20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出版,第 308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们不难看出,玄释合流已经成为刘宋社会的主流文化趋向。佛学地位的提高, 既是皇族政权打击士族政权的手段,同时也是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消融玄 学影响的必然结果。佛教的出现与兴盛,不仅为庶族出身的皇族提供了抬高自 身地位、消除门第隔阂的理论依据,还弥补了儒学、玄学在治国方略上的不足, 进一步夯实了皇权统治的精神土壤。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刘宋易代之际,由于新生政治力量打破了原有的 权利分配体系,给门阀士族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广大寒 门士人犹如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一般,内心深处无不涌动着对于建功立业的强 烈渴望。而高门士族由于政治地位的丧失,不得不面对眼前亟需解决的生存问 题。他们不再执着于虚幻无依的玄谈,而是开始反观自我,关注现实人生,表 现出强烈的入世愿望。 虽然境遇不同,但心怀激荡,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之情却是宋初士人的 共同心灵体验。这种对于功业思想的主观追求,使刘宋文士身上体现出一种不 同于东晋士人清虚恬淡、空灵萧散的热忱与积极,他们对于功名的渴望以及对 于未来的美好憧憬,使刘宋士人的精神风貌为之一振。 第二节 晋末宋初时期的诗风特点 关于晋末宋初时期的诗歌风格问题,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其说诗晬语一 书中有言: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21从诗歌体式 上来看,晋末宋初时期的诗歌风尚较之前代有着明显的区别, “诗运转关”正是 对这一时期诗歌艺术成就的最佳概括。 具体说来, 正如黄侃先生所言: “一曰繁, 二曰浮,三曰晦。繁者,多征事类,意在铺张;浮者,缘文生情,不关实义; 晦者,窜易故训,文理迂回” 22,此“繁” 、 “浮” 、 “晦”三字,正是刘宋初年诗 歌风尚的的三大显著特征。 一、多征事类,义在铺张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23,刘宋初年,随着玄言 的消退,文学歌创作逐渐回到缘情言志的道路上来。为了摆脱东晋玄言诗的影 21 说诗晬语 , 清沈德潜撰,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出版,第 532 页 22 文心雕龙义证情采 , 南朝梁刘勰著,詹锳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出版,第 1145 页 23 文心雕龙义证明诗 , 南朝梁刘勰著,詹锳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出版,第 208 页 南朝刘宋文学研究 12 响,扫清东晋诗坛上那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刘宋士人多求道于太康,致力于 对魏晋古风遗韵的模仿,这也间接造成了宋初诗体流于铺排,多以繁复为美的 艺术特征。 以繁复为美,这是魏晋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如许学夷在诗源辩体 中所言: “汉魏同者,情兴所至,亦不意得之,故其体皆委婉,而语皆悠圆,有 天成之妙。魏人异者,情兴未至,始着意为之,故其体多敷叙,而语多构结, 渐见作用之迹。 ” 24由于刘宋士人热衷于学习和模仿汉魏古风,使得本时期的诗 歌创作也因此沾染上了惯用铺排、喜用典故的习性。 为了追求如白浪击石般跌宕起伏的震撼效果,创作主体往往会大量使用典 故,极尽铺排,以至于用赋体的形式来进行诗歌的创作。例如谢灵运的登石 室饭僧诗 , “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钻燧断山木,掩岸墐石户。结架非丹 甍,藉田资宿莽” 25短短的三句诗中先后铺陈了“迎旭” 、 “绝嶝” 、 “映泫” 、 “溆浦” 、 “钻燧” 、 “山木”等数十种景象,明显具有以赋为诗的倾向。 而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宋初文士着力于拟古,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 在遣辞琢句上颇见雕琢之功。正所谓“极貌写物” 、 “穷力追新” ,宋初诗人在诗 作中往往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于后代文学评论家往往诟病于此,认为宋初诗 体多“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26,甚至到了“颇以繁芜为累”27的地步。 其实,刘宋初年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诗歌风尚,主要还是与当时的社会风 气有关。晋宋易代之际政治更迭频繁,在上位者往往发迹于草莽,以军功而崛 起,文化素养并不是很高,因此也多好大喜功,整日以夸耀军威为乐。臣子们 为了取悦君颜,不免投其所好,著史记文皆以富博为要,多颂扬、敷陈之语, 常广征事类,以雕镂词藻为文之正道。故此,葛晓音先生在八代诗史中才 会多有批评: “晋宋诗人受寓目辄书的表现方式的局限,观景不知选择角度,习 惯于大全景式的铺陈。刘宋宫廷应诏诗中的山水登临之作尽管玄言无多,也大 都拘泥于实写登临远望所见, 景物东一簇, 西一簇, 不能得出完全完整的印象。 ” 28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正是由于受生活境遇的影响,宋初士人在创作过程中 24 诗源辩体 , 明许学夷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第 71 页 25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 1983 年出版,第 1164 页 26 南史列传第二十四 (卷三十四) , 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 2000 出版,第 586 页 27 诗品 , 梁钟嵘撰,陈廷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第 29 页 28 八代诗史 ,葛晓音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出版,第 198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才会最终形成尚华美、重敷陈的艺术倾向。 二、缘文生情,不关实义 关于刘宋诗风,沈德潜曾以八字概之: “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29。那么何 为“性情渐隐”呢?沈德潜进一步解释到: “性情面目,人人各具。读太白诗, 如见其脱履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其世不我容,爱才若渴者,昌 黎之诗也;其嬉笑怒骂,风流儒雅者,东坡之诗也。即下而贾岛、李洞辈,拈 其一章一句,无不有贾岛、李洞者存。倘词可馈贫,工同鞶帨,而性情面目, 隐而不见,何以使尚友古人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乎?” 30 所谓“文如其人” ,虽然刘宋初年的文士也强调“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敢 率所乐,而以作赋” (山居赋自注 ) 31,但晋宋之际对于诗体本身精工雕琢的 文坛风尚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作主体主观性情的抒发和宣泄。晋末宋初 年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寒门士族登上政治舞台,门阀士族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 政治地位,但基于长期以来的广泛社会影响力,他们在文化领域依然保持着独 占鳌头的尊显地位。作为世家弟子,他们从小就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政治 地位的丧失只是使他们不再以功名为念,在家族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撑下,他们 仍有能力潜心于文学创作,甚至较之以往有了更为丰富的时间。 南史王承传 所载, “膏腴贵游,咸以文学相尚,罕以经术为业” 32,正是对这一时期文学发 展态势的记录与说明。 另一方面,由于刘宋皇族出身寒微,为了弱化门阀士族阶层在社会文化领 域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皇族内部也无不以文辞相尚。对此, 宋 书 、 南史中多有记载。 如南史王俭传载: “宋孝武好文章,天下悉以文采相尚,莫以专经为 业。 ” 33南史鲍照传也言文帝“好文章,自谓人莫能及,照悟其旨,为文 章多鄙言累句。 ” 34而当“雅好文辞”成为一时之风时,则正如宋书文九王 传中所说: “景素好文章书籍,招集才义之士,倾身礼接,以收名誉,由是朝 29 说诗晬语 , 清沈德潜撰,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出版,第 532 页 30 说诗晬语 , 清沈德潜撰,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出版,第 557 页 31 宋书列传第二十七 (卷六十七) , 梁沈约撰,中华书局 2000 年出版,第 1161 页 32 南史列传第十二 (卷二十二) , 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 2000 出版,第 395 页 33 南史列传第十二 (卷二十二) , 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 2000 出版,第 392 页 34 南史列传第三 (卷十三) , 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 2000 出版,第 236 页 南朝刘宋文学研究 14 野翕然,莫不属意焉” 35,此时的诗文创作又隐隐变为刘宋士人干谒求仕的一条 终南捷径。 在这一风气的影响下,宋初文坛不免陷入了“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 钓世” 36的怪圈。为求文辞的典正雅妙,士人们甚至不惜抛开“缘情言志”的创 作传统,仅以文采论功绩。但事实上,文辞不过是创作主体内在情感的承载和 表象。正如范哗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中所说: “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 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缋, 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 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 37文辞的优美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召力,但内在 的深刻情感蕴藉才是赋予作品强大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和基础。刘宋初年对于诗 歌实用性的过分挖掘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活动“性情渐隐” ,但不能否认, 宋初文学对于形式美的重视,也是后期元嘉文学得以萌生的诱因之一。 三、文理迂回,窜易故训 “窜易故训, 文理迂回” 38是宋初诗风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刘师培曾说: “要 而论之,南朝之文,当晋宋之际,盖多隐秀之词,嗣则渐趋缛丽。 ” 39传统的诗 歌体式发展到刘宋初年,已经初具排律雏形。但由于当时仍未跳出五言的体制 所限,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诗人们不得不在修辞和用典两方面细加斟酌,而 这种过分的“雕镂”也就使得诗歌在自然而然的沾染上了“窜易故训,文理迂 回”的习气。 关于宋初诗歌的这一特点,黄侃先生在解说文心雕龙隐秀篇时,曾 做过比较详尽的分析。其言: “言含余意,则谓之隐;意资要言,则谓之秀。隐 者,语具于此,而义存乎彼;秀者,理有所致,而辞效其功。若义有阙略,词 有省检,或迂其言说,或晦其训故,无当于隐也。若故作才语,弄其笔端,以 纤巧为能,以刻饰为务,非所云秀也。 ” 40在此,我们可以傅亮的两首诗为例略 作分析: 35 宋书列传第三十二 (卷七十二) , 梁沈约撰,中华书局 2000 年出版,第 1229 页 36 文心雕龙义证情采 , 南朝梁刘勰著,詹锳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出版,第 1158 页 37 宋书列传第二十九 (卷六十九) , 梁沈约撰,中华书局 2000 年出版,第 1164 页 38 文心雕龙义证情采 , 南朝梁刘勰著,詹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企业设备维护及检修管理方案
- 移动应用程序用户体验设计方案
- 幼儿教育游戏活动设计案例解析
- 高空作业安全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
- 设备维护检修工作记录表
- 2025-2030动力锂电池负极材料硅碳复合技术产业化突破进展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隔膜涂覆技术路线选择与成本优化研究
- 2025-2030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能效优化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布局与循环经济政策红利分析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路线比较与全生命周期价值评估及政策标准解读报告
- 智慧树知道网课《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 (一检)泉州市2026届高三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数学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福建省榕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矿山设备检修安全培训课件
- 2025-2030数据安全合规审计服务市场爆发及等保测评机构并购价值评估
- 纤维转盘滤布滤池运行维护技术说明
- 2025至2030中国无烟产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华电集团招聘面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手册
- 2025年机器人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三第一次月考总结主题班会课件
- 参考活动2 善待身边的人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苏少版七年级下册-苏少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