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大学生有氧能力监测指标的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研究目的: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大学生有氧能力 的监测指标采用1 0 0 0 m ( 男) 、台阶试验指数已受到很多学者质疑。 因此,本文拟借鉴国外有氧能力的间接测定法,并分析各方法的实效 性,筛选出一种或一组最佳反映大学生有氧能力的体质监测指标。 研究方法:本文拟将最大摄氧量和通气无氧阈作为校标,首先将 1 0 0 0 m 跑、1 2 血n 跑、2 0 m 往返跑、台阶试验指数与进行相关分析, 其次以最大摄氧量为因变量,以筛选出的最优间接测定法为自变量, 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确定各方法的优良性。 研究结果:( 1 ) 在四项间接测定方法中,仅2 0 m 往返跑、1 2 i i l i n 跑与最大摄氧量的有较高的相关性,仅2 0 m 往返跑、1 2 r n i n 跑与通气 无氧阈有相关性;台阶试验指数与最大摄氧量、通气无氧阈的相关性 很低,1 0 0 0 m 跑与最大摄氧量、通气无氧阈均无相关性。( 2 ) 以1 2 i i l i n 跑、2 0 m 往返跑建立的最大摄氧量预测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均较高。 通过相关性检验和配对t 检验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发现 1 2 m i n 跑与2 0 m 往返跑的预测效果均较好。 研究结论:( 1 ) l o o o m 跑成绩与最大摄氧量相对值和无氧阈相 对值之间均相关性非常低。因此认为,1 0 0 0 m 跑不能很好地间接反映 大学生有氧能力的水平。( 2 ) 台阶试验指数与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 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因此认为,台阶试验指数不能较好地间接反 映大学生有氧能力的水平。( 3 ) 1 2 m i n 跑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拟合优 度较好,模型进行回代检验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 异。由此推论,1 2 i d _ i n 跑是一项有效地反映大学生有氧能力水平的体 质健康监测指标。( 4 ) 2 0 m 往返跑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较 好,模型回代检验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 认为,2 0 m 往返跑也可以有效地间接反映大学生有氧能力水平。 关键词:最大摄氧量;通气无氧阈;1 2 i l l i n 跑;2 0 m 往返跑;1 0 0 0 m 跑;台阶试验指数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如e :i n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a ls t u d 僦p h y s i c a lh e a l t hs t a n d a r d , 1o o o mr u n n i n g ( m a l e ) a n ds t 印t e s t 证d e xa sm e n l o i l i t o 血gi n d i c a t o r so f a e 】油i c c a p a c 时a b o u tt 1 1 ec 0 1 l e g es t u d e n t sh a v eb e e nq u e s t i o n e db y m a n ys c h o l a r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j sa n i c l ei n t e n d e d 协血1 wo ni n d j r e c t d e t e n n i n 撕o no fa e r o b i cc 印a c 时a b r o a d ,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v a r i o u sm e t h o d st of i l t e ro u to fo n eo rag r o u po f i n o n i t o r i n gi n m c a t o r s a b o u t 咖d e n t sp h y s i q u ei n o l l i t o r i n gt a r g e t s m e t h o d s :i nt h i s 础i c l e ,m a x i m a lo x y g e nu p t a k ea i l dv e n t i l a t i o n a n a c i r ( 渺i cm r e s h 0 1 dw e r et m na st h ec a l i b r a t i o ns t a n d a r d s p r e l i 血n 毅y ,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神e e n1o o o mr u l l l l i i l g ,l2 i i l i nr u n l l i n g ,2 0 ms 1 1 u t t l e r u n l l i n g ,s t 印t e s ti n d e xa 1 1 dt h ec a l i b r a t i o ns t a l l d a r d sw a ss t u d i e db yu s i n g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t h e n ,t h em a x i m a lo x y g e nu p t a l ( ea n dt h eb e s t i n d i r e c td e t 谢n a t i o nm e t h o d ss 印a r a t e l yw e r er e g a r d e da st h ed 印e n d e n t v 撕a b l ea 1 1 dm ei n d 印e n d e h tv 撕a b l e sb yu s i n g 。枷1 t i v 撕a t el i n e a r 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 m e t h o d st od e t e n 血n em es u p 西o r i 够o fv 撕o u s m e t h o d s r e s u 垴:( 1 ) 0 1 1 l y2 0 ms h u t t l er u i h l i n ga n d1 2 面n 彻m i n gh a da h i g h e r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m a x i m a lo x y g e nu p t a k ei nf o u ri n d i r e c tt e s t i n g m e t h o d ;o n l y2 0 ms h u t t l e1 1 l r n l i n ga n d12 “nm i l i l i n gh a d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廿lv e n t i l a t i o na n a e r o b i ct h r e s h 0 1 d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觚e e ns t 印t e s t i i l i n d e xa n di n a 】【i m a lo x y g e nu p t a k e ,v e n t n a t i o na n a e r o b i c 龇s h o l d w e r e v 叫1 0 w ;m er e l 撕o n 妯pb 咖e e nlo o o m 舢 1 崦a n d m a ) 【i m 时o x y g e n u p t a k e ,v e n t n a t i o n 趿a e r 曲i c 缸e s h o l dw e r e n o tc o 以砌( 2 ) t h e p 础曲o no f n 极i 姗mo x y g c nu p t a k ew e r e c r e a t e db ym e1 2 - m 毗啪 a n d2 0ms h u t t l er 哪血n g ,t l l eg o o 血e s so ff i to fb o mr e g r c s s i o nm o d e l w e r eh i 曲e r jt h ee 删o n 曲o u tm em o d e lp r e d i c t i o n s 、耽c o m p 鲫e db y t h ec o 玎d a t i o nt e s ta 1 1 dp a i 川t t e s t t h e l l ,i tw a sf - o 吼dt h a tt l l e 内r e c a s t e f f e c t s 舶m1 2n 】- i n :i n e s 彻m i n ga n d2 0mm l 仕1 em i h l i n gw e r eg o o d c o n c l u s i o n s : ( 1 )1 0 0 0 m 姗血ga i l ds t 印t e s ti n d e xc a l l n o tb e i n d i r e c t l yr e f l e c tm e l e v e lo ft h ea 9 r o b i cc 印a c 时o fm 舢e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 2 ) s t 印t e s ti n d e xc a i ln o tb ei n d i r e c t l yr e f l e c tt l l e1 e v e l o fm ea c r o b i c c 印a c i 锣o fm a l ec o l l e g es t l l d e n t s ( 3 )1 2 缸nm i l i l i n gi n a yr e f l e c tt h e l e v e l o fi n d 讧优ts t u d e h t sa e r o b i cc 印a c 时i tw a sr e c o n l i l l e n d e dt h a t12 i i l i n r u l l n i n gs h o u l di n d i r 鳅d e t 训n a t em el e v e l o fa e 】r o b i cc a p a c i t yo f n l a l e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 4 ) 2 0 ms h u t t l en m n i n gm a yr e n e c tm e l e v e lo fi n d i r e c t s t u d e n t sa e r o b i cc 印a c i t y i tw a sr e c o m m e n d e dt h a t2 0 ms l m t t l em n i l i n g s h o u l di i l d i r e c td e t e r m i n a t et h el e v e lo fa 施b i cc a p a c i 够o fm a l ec 0 1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k e yw o r d s :m a x i m u mo x y g e nu p t a _ :k e ; v e n t i l a t i o na n a e r c i b i c t h r e s h 0 1 d ;,12 m i nr u n l l i n g ; 2 0 ms l n l t t l em l l i l i n g ;1o o o mm i l i n g ;s t e p t e s ti n d e x i v 大学生有氧能力监测指标的比较研究 1 前言 我国学校体育直接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 的使命。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在 2 0 0 7 年,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1 1 。另外,国务院全 民健身条例的颁发,“阳光体育活动的贯彻和实施,旨在鼓励和推 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因此,科学 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有助于科学、综合地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合理地监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制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和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遵循的原则包括7 个,分别是:可靠性原则、有效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连贯性和个别性原则、标准化原则、可代表性原 则和操作性原则、可选择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两者之 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一个可靠的测试项目不一定有效,但凡有效 的测试项目必定是可靠的。客观性原则:指不同的测试人员,按照统 一的测试方法对同一批受试者实施测试时,测量和评价结果的一致程 度。标准化原则:指采用的测试项目和评价指标,尽可能选用国际上 通用的指标,以利于研究和比较。可代表性和操作性原则:指采用的 测试项目简单易行,测试项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上能反映学生 的体质健康状况。可选择性原则:指根据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设置备选项目,有利于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根据各自特色选择适宜的 测试项目,引导学生积极、科学健身。 硕士学位论文 近年来全国体质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 力量素质、心肺功能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大学生体质监测在国民体质 监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学生毕业以后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大学生体质状况与他们走出校门后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心肺功能 及其贮备能力是有氧能力的重要生理基础。有氧能力与人体的健康水 平和状态,以及众多体育项目的比赛成绩和运动表现有着密切的关 系。因此,选择二些能够科学评价我国大学生有氧能力的体质监测指 标,不仅有助于了解我国大学生的基本体质状况,也有助于增强学生 _ 一一 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 1 中,大学生有氧能力的监瘌指 标是1 0 0 0 m ( 男) 、8 0 0 m ( 女) 、台阶试验指数。这些已受到很多 学者质疑。据了解,在国外有氧能力的监测指标中,美国p h y s i c a l b e s t ( a a 肿咖,1 9 8 8 ) 采用1 英里( 1 6 0 9 3 4 7m ) 跑或走评定人 体有氧能力;日本和英国采用2 0 m 往返跑评价人体有氧能力;新西 兰髓e 卜沁wz e a l a n df i t n e s st e s t 用9 m i n 跑和1 2 疏n 跑( 1 0 1 5 岁) 及台阶试验( 1 2 1 5 岁) 评定学生的有氧能力 扪。 最大摄氧量( v0 2 m a x ) 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丙群参加的长 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 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4 1 。v 0 2 m a x 虽然受到先天遗传、性 别和年龄的制约,但是其水平也与个体的氧运输系统的效率和肌组织 利用氧的能力密切相关。v 0 2 m a ) 【集中反映了个体的心肺功能,肌肉 类型,血液携带、运输氧的能力和组织吸收、利用氧的能力,它能够 大学生有氧能力监测指标的比较研究 综合、客观地反映个体的体质状况。因此,如何才能科学地测试个体 的最大摄氧量日益成为医学、体质学和运动训练学专家们共同关注的 问题。综合国内外对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法的研究,可以发现:最大摄 氧量的测试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直接测试法;间接测试法 5 7 o 最大摄氧量的测试方法包括直接测试法和间接测试法。直接测试 法:指运动员在实验室或者在训练场地利用功率计等进行极限运动, 使用气体代谢分析仪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的一种方法。无论采用什么 t 样的测试方式,测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尽可能的结合个体特点科学地 制定运动负荷,以使测试结果可以客观地反映受试者自身的真实水 平。间接测试法:指让受试者进行亚极量的运动,根据摄氧量、心率 或达到某一定量心率的做功量等数值来推测最大摄氧量的一种方法 【8 o 在运动生理学领域,无氧阈也是评价有氧能力的常用指标之一。 它的生理机制如下:人体在递增负荷的运动过程当中,运动强度达到 5 5 7 0 的最大摄氧量时,此时通过呼吸运动获得的氧已经无法满足 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那么,糖酵解供能所占的比例逐渐加大,乳酸 急剧堆积。当乳酸进入血液以后,其中一部分可以被肝脏重新合成肝 糖原储存起来,另一部分则与血浆中的碳酸氢钠( n 扭c 0 3 ) 反应, 生成碳酸( h 2 c 0 3 ) ,进一步分解则生成二氧化碳( c 0 2 ) 和水( h 2 0 ) 。 同时由于c 0 2 生成的增加可反射性的引起肺通气量的增加。因为该代 谢过程是由于缺氧导致乳酸的生成为标志,进而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肺 硕士学位论文 通气量的增加为依据,所以无氧阈这一指标可以动态地反应人体摄取 氧和利用氧的能力9 1 。个体无氧阈越高,相应的血乳酸堆积出现的时 机越晚,拐点出现的时机亦晚,机体通过有氧供能进行工作的时间就 越长,因此认为无氧阈和有氧能力存在密切的关系。 国内学者曾发表了一些关于大学生有氧能力及最大摄氧量测试 方法的文章 协嘲,但也只是停留在个别方法与效标的比较研究,未对 最大摄氧量的测试方法进行系统的比较和筛选。本研究以普通大学男 生为研究对象,以最大摄氧量作为人体有氧能力的主校标,通气无氧 阈作为副校标;首先进行了1 0 0 0 m 跑、1 2 m i n 跑、2 0 m 往返跑、台阶 试验指数与校标的相关分析。然后,筛选出了与两个校标相关性较高 的指标并将其作为自变量,同时以最大摄氧量为因变量,进行了线性 回归分析。最后,筛选出了1 2 m i n 跑和2 0 m 往返跑两个有效性较强 的反映大学生有氧能力的体质监测指标。 本研究创新之处:国内大多数学者研究了不同地域大学生的台阶 试验指数、l o o o m 跑成绩、1 2 m i n 跑距离或1 2 m i n 跑距离推测的最大 摄氧量分别与最大摄氧量的相关性,并且不同的研究者选取的指标也 不同。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了台阶试验指数、l o o o m 跑成 绩、1 2 i i l i n 跑距离或12 “n 跑距离推测的最大摄氧量这些有氧能力间 接测定指标与最大摄氧量相关性的比较研究。另外,目前国内仅有一 篇同时研究了1 2 i i l i n 跑和最大摄氧量、无氧阈两个指标的相关性;国 外,在关于2 0 m 往返跑与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相关性的研究中,其 研究对象大多数是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国内以普通大学生为对象的此 方面的也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普通大学男生为研究对象,对最 大摄氧量的测试方法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比较和筛选。 4 。 大学生有氧挠力监剥指标的比较研究 _ 二= 二二二= = 二二_ = 二= 一 2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和方法 从湖南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中随机抽取样本,研究对象:1 8 2 0 岁,大一男生( n _ 7 0 ) 。学生均身体健康,无任何心、肺疾病史,经 体检合格。将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建模组( n = 6 0 ) ,目的是建立 最大摄氧量预测模型;第二组为评估组( 1 0 人) ,目的是评估预测 模型的实效性。被试基本情况,见下表2 1 : 表2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由表2 1 可知,建模组的年龄为1 9 8 士1 1 9 ,身高为1 6 9 7 6 土6 6 9 ( c m ) ,体重为5 7 6 9 士6 8 7 6 ( k g ) ;评估组的年龄为2 0 2 士1 3 1 7 , 身高为1 7 0 7 6 士6 3 6 ( c m ) ,体重为5 8 5 3 土5 4 6 1 。 2 2 测试指标、器材和方法 2 2 1 测试指标 形态指标:身高、标准体重。 机能指标:最大摄氧量、通气无氧阈。 身体素质指标:台阶试验指数、最大摄氧量速度( 2 0 m 往返跑测 试) 、1 0 0 0 m 跑、1 2 1 1 1 i n 跑。 2 2 2 主要实验器材 c o r t e x m 量t a i 压汛1 1 型心肺功能测试仪( 德国c o r l t l 公 司) 、5 6 1 0 型p o u 汛表( 芬兰) 、p u l s a r 型运动跑台( 德国 h p c o s m o s 公司) 卷尺、秒表、口哨等。 2 2 3 测试方法 受试者身高、标准体重、台阶试验指数在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 院体质健康测评实验室进行测试;l o o o m 跑、1 2 m i n 跑、最大摄氧量 速度( 2 0 m 往返跑) 在湖南师范大学田径场进行测试;最大摄氧量、 通气无氧阈在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心肺功能实验室进行测 试。 2 2 3 11 0 0 0 m 测试步骤:受试者,至少两人一组参加测试,采用站立式起跑的 方式进行。注意事项:安排田径裁判员( 国家二级) 负责测试1 0 0 0 m 跑成绩;在跑道的两个弧顶各配备2 名监测员,密切观察受试者在运 j 动中盼状态;测试过程中,采用积极性的语言给予受试者鼓励;受试 者跑完后,安排受试者绕田径场慢走一圈,促进运动疲劳的恢复。 2 2 3 2 台阶试验 测试步骤:测验前需要测量受试者的安静脉搏,接下来安排受试 者做轻微的准备活动,主要活动四肢的肌肉以及关节。然后,受试者 大学生有氧能力啦溅指标的比较研究 一- 跟着节拍器完成测试。具体包括:连续做3 分钟的上下台阶的运动; 做完后,立刻坐在椅子上,迅速带上“指夹 ,肘关节至于与心脏 同高的位置,测量运动后不同时间间隔的3 。次脉搏数。最终测试屏幕 会显示出测试结果,此时,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指夹”对应的通道号 码,记录结果。 注意事项:有心血管功能疾病的不能参加测试;按2 秒上、下一 次的节奏进行,当受试者跟不上节奏时及时提醒,如果三次跟不上节 奏停止测试,以免发生伤害事故;上、下台阶时,膝、髋关节都应伸 直。 2 2 3 3 最大摄氧量、通气无氧阈 测试步骤:测试前,首先把受试者个人基本情况资料输入计算机, 将p o l 恹遥测心率仪带于胸前,偏心脏侧,戴上呼吸面罩,站立在 跑台上。其次,待受试者进入安静状态后开始测试。参考c a e p 运动 负荷方案,并增设一级“恢复期负荷”。每级负荷持续2 1 1 1 i n 。主测人 判断达到最大摄氧量的标准后,进入“恢复期负荷”,令受试者放松, 直至显示心率小于13 0 次胁n 测试停止。同时,记录递增符合运动过 程中,最大摄氧量水平的持续时间,:即最大摄氧量平台( v 0 2 m a x p d ) 、 通气无氧阈。 最大摄氧量的判定: ( 1 )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摄氧量最终出现平台( p l a t e a u ) ,即 每分钟每千克体重摄氧量的增加值小于2 砌或3 ;( 2 ) 呼吸商达到 7 硕士学位论文 或大于1 5 0 ,最终心率与年龄相关的最大心率之间的差值应小于1 0 ( 最大心率= 2 2 0 年龄) ;( 3 ) 硼婷1 9 0 b i i l i n ;( 4 ) 主观力竭,使用分 级为6 2 0 的b o 略主观疲劳分级( r p e ) 量表评定,主观疲劳程度达 到1 9 或2 0 ;( 5 ) 体力达到力竭,受试者不能保持原有的运动强度【7 一。 上述有3 项指标达到即判定为达到了v0 2 m a ) 【。 另外,在最大递增负荷实验中,如果在达到最大摄氧量之前受试者 出现了以下症状或者体征,实验应该马上终止【1 3 - 1 4 1 。 表2 2 终止递增负荷实验的绝对值和相对特征 _ _ 一 绝对特征 相对特征 1 中度或重度胸部疼痛。 1 随负荷的增加收缩压突然下降超过 1 0 珈:n h g ,不伴有其他缺血症状。 2 随负荷的增加收缩压突然下降超过1 0 删n h g ,2 出现胸部疼痛。 并伴有其他缺血症状。 3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共济失调、眩晕或者3 疲劳、呼吸急促、哮喘、腿部痉挛或牵 接近晕厥。 跛行。 4 出现缺血症状,如面色苍白。 5 技术上无法监测心电图或血压。 6 受试者自己要求终止实验。 7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8 心电图s t 段抬高= 1 0 ,并没有出现诊断性 q 波。 4 高血压表现( 收缩压大于2 5 g 希 或 舒张压大于1 1 5 m 】删g ) 5 心率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传导目 滞或者缓慢性心律失常。 6 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或者室内传导延迟, 并 且不能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 7 s t 段或q r s 波群变化,如s t 段过低笔 注意事项: ( 1 ) 递增符合实验前,对实验所需要的所有设备进行校正。 ( 2 ) 测试前,安排受试者在跑台上进行3 i i l i n 左右的准备活动。 ( 3 ) 严格观察受试者在测试过程中的情况,出现任何禁忌症和 终止实验的特征时,都应终止。 9 硕士学位论文 ( 4 ) 在每级负荷中,至少要监测心率两次。心率在每分钟末测 量,如果其心率未达到稳定的状态( 两次心率的差值都在5 6 次面n 以内) 应延长负荷的时间,直至受试者的心率稳定。 ( 5 ) 在每级负荷的后期,测量受试者的主观感觉( r p e ) 一次。 ( 6 ) 运动方案中,应该至少设置2 l i l i n 的恢复期,如果测试过程 中出现不正常的心率或血压表现恢复期应该延长。 ( 7 ) 测试的环境应该保持安静,室内温度在2 1 2 3 。c ,湿度应 该在6 0 左右。 ( 8 ) 总测试时间在8 1 5 分钟,根据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健康 和体适能状况调整运动方案。 通气无氧阈( v t ) ) 的确定原则:心率( 职) 、通气量( v e ) 、 氧当量( v e 0 2 )、二氧化碳当量( v e c 0 2 ) 等指标的非线性 拐点【1 5 - 1 轧 2 2 3 41 2 n l i n 跑 测试步骤:在4 0 0 m 标准跑道上,每间隔l o m 用标有距离的蓝 色贴纸做标记,以便精确地计算受试者的跑步距离。要求:受试者在 正式参加测试前,进行1 0 i i l i n 左右的准备活动,活动四肢的肌肉和关 节;正式测试开始前,向受试者阐明测试过程中机体会出现的运动状 态,如“极点 ,并告诉受试者合理的分配体力和采用合理呼吸方式, 鼓励受试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跑完1 2i i l i n ;以秒表计时,分两组进行。 大学生有氧能力攀铡指标的比较研究 - - 孓二= 二二二_ = 二_ = _ = 二- = 二 注意事项:记录圈数的方式为两组之间互相“一对一”记圈;测 试过程中,对每一名受试者在每一圈结束后,提示所用的时间,如“已 经过了2 窳n 、3 曲n 、8 而n 、1 0 r n i 本、注意还有最后2 耐n 、最后3 0 s ”, 在“1 2 i i l i n 时间到”的时候,用d 哨声示意;受试者跑完后在原地放 松走动,等待老师记录成绩后再离开。 2 2 3 52 0 m 往返跑 测试步骤:按照l e g e r 的1 蕊节奏录音带完成。方法是让受试 者在两条相距2 0 m 的所划线内来回往返跑,跑速受录放机磁带上间 隔双间指挥,初级速度为8 k 玎洫,每1 而n 增加一级( 即增加o 5 l 【i 】以) , 测试过程中,受试者通过间隔双音信号来控制并调整其速度,尽最大 努力如果连续三次不能跟上节拍到达终线,或确感难以完成时,即停 止,记录最后阶段的速度级别。同时记录运动即刻心率。 注意事项:密切观察受试者在运动中的状态。 2 0 m 往返跑终止运动负荷的判定:受试者连续三次未跟上节拍 或经反复鼓励仍不能坚持运动;运动后,即刻心率= 1 9 0 次m i n 。必 须两者同时满 i7 起跑线- 1 喇 5 m l m 缓冲区 2 n m 一 图2 一l2 0 m 往返跑测试场地示意图 1 l 2 3 质量控制 , 2 3 1 首先根据测试工作实施要求及有关细则,对测试人员进行技术 培训,组建测试队,做到人员稳定、结构稳定,保证测试结果的客观 性。同一测试人员检测同一指标。 2 3 2 对1 2 m i i l 跑、l o o o 米跑、2 0 m 往返跑等用遥测心率仪进行监控。 2 3 3 对可能引起相互干涉的指标的测试尽量交叉分开进行测试,合 理安排测试项目的顺序。 2 3 4 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组报道,在检测中,以随机方式 按3 的比例抽取复测对象,进行复测。 2 3 5 保证学生测试前两天不做大负荷运动等,防止饮食、气候条件、 场地等对测试结果的干扰。 2 3 6 对于未能按照规定时间参加相关项目测试的被试,安排合理的 时间进行补测。 2 3 7 每次测试前给予被试合理的营养补充并带领被试做好充分的准 备活动,保证测试前具备良好的运动状态。 2 3 8 严密观察被试在测试过程中的身心情况,做好严格的医务监督。 大学生有氧能力j菇测指标的比较研究 2 4 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 p s s 17o 统计软件处理,实验结果以平均 数士标准差( j 士s ) 表示。均数比咬采用配对t 检验,相关分析采用 p e a r s o n 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采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 a = o 0 5 。 3 实验结果 建模组和评估组的测试结果 表3 1 建模组的六项测试结果( n = 6 0 ) 项目 结果 最大摄氧量相对值( m m i n ) 无氧阈相对值( n 肌g m i n ) 1 2 m i n 跑( m ) 最大摄氧量速度( b l l h ) 1 0 0 0 m 跑( s ) 台阶试验指数 由表3 1 可知,在建模组中,六项测试结果如下:最大摄氧量相 对值( 删k g 1 i l i n ) 为4 5 3 2 土5 3 3 ,无氧阈相对值( 1 1 1 】l 【g m i n ) 为 3 3 5 3 士5 7 1 ,1 2 m i n 跑的成绩( m ) 为2 4 9 5 3 0 土2 2 9 4 7 ,由2 0 m 往返 跑测得的最大摄氧量速度( 龇) 为1 1 5 9 士o 6 8 ,一千米跑的成绩( s ) 为2 5 1 3 8 士1 8 5 9 ,台阶试验指数为5 5 1 0 士1 0 3 1 。全国青年男学生的最 大摄氧量为5 0 5 5 ( 1 1 1 】恨g i i l i n ) 1 9 】,由表3 1 可看出,建模组的最 大摄氧量相对值略低于全国青年男学生的标准。 4 9 m 獬 凰 泐 m 5 5 2 o _ “ 挫 址 肚 蛐 趾 蚴 一 蹦 拙 舢 姗 钙 弘 n 瞰 跣 钙 弘 | 耄 n 烈 纸 大学生有氧能力l测指标的比较研究 , 表3 2 评估组。白六项测试结果 项目 结果 无氧阈相对值( 1 n 】性g m i n ) 1 2 m i n 跑( m ) 最大摄氧量速度( h 臣h ) 1 0 0 0 m 跑( s ) 3 5 1 0 士4 3 3 2 4 9 8 0 0 士12 9 6 2 1 1 6 士o 3 9 2 5 4 o o 土21 5 8 由表3 2 可知,在评估组中,六项测试结果如下:最大摄氧量相 对值( m l l 【g 1 1 1 i n ) 为4 5 4 8 士2 6 57 ,无氧阈相对值( m 脉g 缸n ) 为 3 5 1 0 士4 3 3 ,1 2 i i l i n 跑的成绩( m 为2 4 9 8 o o 士1 2 9 6 2 ,由2 0 m 往返 跑测得的最大摄氧量速度( h 1 1 1 )为1 1 6 士o 3 9 ,一千米跑的成绩( s ) 为2 5 4 o o 土2 1 5 8 ,台阶试验指数为5 5 6 0 士11 7 4 。由此可见,评估组的 最大摄氧量相对值也略低于全国芾年男学生的标准 1 9 】。 3 2 建模组的各间接测定法与效际的相关性 表3 3 各间接测定法与蜀大摄氧量相对值的相关性 间接测定法 r p 1 2 n l i n 跑 8 5 30 0 0 0 最大摄氧量速度8 5 4 0 0 0 0 i 0 0 0 m 跑 一 4 9 7o 0 0 0 台阶试验指数c1 8 7 0 1 5 2 由表3 3 可知,在建模组中,:! o m 往返跑、1 2 i i l i n 跑和l o o o m 跑 三种间接测定法与最大摄氧量相受值( m l 1 ( g 疵n ) 的相关系数比较 如下:2 0 m 往返跑( 最大摄氧量送度) 1 2 m i n 跑 l o o o m 跑,而台阶 s 硕士学位论文 试验指数与最大摄氧量相对值( m 1 l 【g m i n ) 无明显的相关性。 7 在建模组中,2 0 m 往返跑( 最大摄氧量速度) 与最大摄氧量相对 。, 值( i i l l 瓜g 盎) 的相关系数为o 8 5 4 ( p o 0 5 ) ,1 2 而n 跑与最大摄 氧量相对值( 峨m i n ) 的相关系数为o 8 5 3 ( p 2 0 m 往返跑( 最大摄氧量速度) 1 0 0 0 m 跑。台阶试验指数 与通气无氧阈( m l _ l 【g m i n ) 无明显的相关性。 在建模组中, 1 2 血n 跑与通气无氧阈( i i l l 瓜g 1 1 1 i n ) 的相关系 数为o 7 3 ( p o 0 5 ) ,2 0 m 往返跑( 最大摄氧量速度) 与通气无氧阈 ( 酬【l 【g 1 1 1 i n ) 的相关系数为o 7 0 1 ( p o 0 5 ,说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以 上结果表明,1 2 i 血跑预测最大摄氧量的模型实效性较好。 3 42 0 m 往返跑预测最大摄氧量模型 3 4 12 0 m 往返跑预测最大摄氧量模型的建立 羞 号 暑 导 。 重 墨 图3 42 0 m 往返跑( 最大摄氧量速度) 和最大摄氧量关系散点图 由图3 - 4 可知,2 0 m 往返跑( 最大摄氧量速度) 和最大摄氧量相 对值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以“最大摄氧量速度( b 讹:j ( 经 2 0 m 往返跑测得) 为自变量,“最大摄氧量( 武瓜g 1 1 1 i n ) ”为因变量 建立的回归公式见式( 2 ) : 最大摄氧量= 一3 2 4 3 7 + 6 7 0 8 宰最大摄氧量速度,间8 5 4 ( p = o o o o ) 。 一 莶堂皇塞墨墼查糨查塑些鏊堑壅 3 4 2 2 0 m 往返跑预测最大摄氧蒜模型的统计学检验 3 4 2 1 预测模型的缌生关系检验 预测模型的线性关系检验中, 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 = 1 5 6 2 3 9 ( p = o o o o ) ,表明了最大摄氧量髓度与最大摄氧量之间有明显的线 性关系。 3 4 2 2 预测模型的残差独立性检案, 预测模型的残差独立性检瓣d u r b i n - w a t s o n 检验的结果为 d = 2 1 6 l ,表明了该预测模型的误薷项具有独立性。 3 4 2 3 预测模型的残差正态性检瓣。 预测模型的标准化残差正态礁p 图,详见图3 5 ,该图表明了该 鳓麒辨黻翟竺臻一二 d p n d r l tv a r i b l 舶一i x i m i ic ) x y g nu p t l k ! 一 隧毫! 零i 1i _ | = _ = i ;i j - | j _ _ _ _ :_ i j 皴麓誓ii 。 i :。 j ; 鹫g 曩 。 ooo 2o o 6o 8 o b r v _ u mp r b 2 0 m 往返跑( 最大摄氧量逋雯) 线性回归标准化残差正舞 p - p 图 硕士学位论文 3 4 2 4 预测模型的残差等方差检验 2 0 m 往返跑( 最大摄氧量速度) 预测模型的标准化残差散点图见 图3 6 ,由图3 6 可见,绝大多数预测值落在士2 个标准差的范围内, 表明了该预测模型满足了方差齐性假设。 d p e n 幽mv 叫曲i e :蝴m 柚o x y 学nu p t i 图3 62 0 m 往返跑( 最大摄氧量速度) 线性回归标准化残差散点图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毛巾行业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猪小弟小朋友教学课件
- 1.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数学华东师大版(2024)七年级上册随堂小练(含答案)
- 电容焊接压力控制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特种砂浆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合成除味剂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特种设备作业大型游乐设施操作Y2模拟题(附答案)
- 2025年黑龙江省鹤岗市导游资格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拟题(附答案)
- 2025年河南省周口市国家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题(附答案)
- 内贸船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脑膜刺激征临床表现
-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 医院药品支付管理办法
- 学平险介绍课件
- 2025年院感知识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从2025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中分析阅读理解如何提分
- 《智能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件(上)
- 公共打印区域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中国电子束灭菌服务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模锻工艺培训课件
- 血液透析导管感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