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通识材料.doc_第1页
课程改革通识材料.doc_第2页
课程改革通识材料.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通识材料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通识材料一、基本情况 1.基本进程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秋季,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始实验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1000多名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教研员参与了此项工作。 一年多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13次高中新课程方案及标准研制工作会议,专家们为高中课程改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经过专家的审议和教育部党组的研究审定,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 教育部决定从2004年秋季起,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4省(自治区)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拟用4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今年参加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生约有112万人,教师6.3万人,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当年招生人数的13%。 普通高中课程改实验的推进规划: 2004年秋季,4个省(自治区)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13%; 2005年,810个省份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25%-30%; 2006年,1518个省份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50%-60%; 2007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 2.总体情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与现行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课程最突出的变化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为了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新课程方案将实行学分管理。同时,高中将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为有效开展高中课程实验工作,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等。要求各省、市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专题研究、实验推进等各项工作,加强专业支持和难点、重点工作的研究。要充分宣传高中新课程,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学校、社会、家长共同参与、支持新课程的机制。 二、高中课程改革: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我国高中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目前有1490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从1981年的715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1405万人,约占同龄人的24%。从数量上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已经从面向少数人的为升学作准备的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并呈现出强劲的普及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普通高中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然,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一方面来自社会发展对高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另一方面也来自教育自身发展所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中生如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高中教育如何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打好基础?这是时代发展对高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制定课程方案前,首先对高中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充分研究。 通过对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深刻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高中教育的性质:“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这一定位,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提到重要位置。 1.高中阶段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反思高中教育,不难发现,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各种复杂的原因,使得学校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将办学目标直接指向升学,办学变成了一种工具,升学变成了一种目的,在追逐高分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和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一些学生缺乏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人生规划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缺失,等等。对此,许多高中校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现在的高中教育自觉不自觉地办成了大学的预科,学校教育教学仍然是围着高考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社会评价一所学校,就看高考升学率。不错,高考成绩应该成为衡量学校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也不应该是办学的唯一追求。”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高中学习不是义务教育的自然延伸,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深、加难以及量的加大。高中教育是学生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一个层次的教育,是准定向的教育。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生处在人生十字路口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在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并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高中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面对各种挑战,独立作出判断和选择,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发展、前途、人生作出规划。因此,高中阶段教育不是大学的附属阶段,不能仅仅为升大学作准备,我们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规划人生的意识、创业的基本能力、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 “16岁至18岁,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也是学生个性发展最关键、最活跃的时期,其生理、心理都趋于成熟,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高中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更加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命运,思考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风格和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增强,初步具备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高中教育应当面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能只为少数升学有希望的学生服务,学校不能变成提高考试技能的训练场所。” “高中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承担着重要任务,普通高中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并规划未来的人生,高中教育应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它的最重要的定位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不仅仅是为升大学作准备。高中不是大学的预科,高中教育必须脱离高等学校预备教育的轨道,必须明确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这应该成为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2.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有关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制订高中培养目标时,更加关注公民的责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信息素养、国际视野。 法国提出:“使每个青年人实现其个人定向,培养学生独立工作、推理和判断、交往与合作等能力和责任感。”芬兰提出:“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健全发展、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热爱和平的社会成员。” 法国国民教育部发布的为了21世纪的高中指出:“高中的任务就是让所有的学生,不论其社会出身,不论其获得成功的领域如何,在其教育专业中获得基本知识,并掌握进入国家和欧洲生活,更广义地说,进入人类历史所需要的评判能力和文化知识。至于高中教育的内容,在促进某一学科和职业方向逐步专业化的同时,应该为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概念整体出力,没有这些知识和概念,学生们在成人以后,将会无力胜任其负责的、批判的和警醒的、具有洞察力的公民角色。” 美国21世纪高中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方面为中学后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把学生培养成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而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学会选择的能力、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以及自我就业的能力等。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瑞士高中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自己选择主题,独立完成。荷兰高中在学校设置模拟公司、企业,要求学生参与公司每一部门的工作,了解公司运作的全部流程。芬兰高中的经济课教学,让学生参与模拟炒股,自己买入卖出。 为了培养学生选择的能力、对自己负责的能力,芬兰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全面的课程选择,实行无年级教学,而且在初中就开始让学生选择一部分课程(比如艺术类、体育类)。通过选课等形式,提高选课技能,学会自我负责。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芬兰高中课程方案提出,即使在高中阶段,也有必要形成学生对自我就业的能力和积极的态度,以及创造新的工作机会的能力和态度。他们强调培养学生经营能力、个人创意、独立工作和个人学习的责任。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思想,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确立,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将产生深远影响。 3.敞开选择的大门,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 人们一直认为,中等教育改革是全球性的难题,为什么?因为,中等教育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都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人生选择,无论是升大学,还是走向社会,分流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升大学,也面临着升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这是每一个高中生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在谈到学校教育现状时,许多人士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充满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的学生面对着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选择是人的生存必须面对的,而我们的学生却如此陌生。从小学到中学,他们很少做过选择,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过多地限制了学生的选择。为了使学生适应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敞开选择的大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享有充分的课程选择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负责、学会规划人生,在选择中体验艰辛与喜悦,真正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教学生学会选择,实际上是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和发展。 据有关专家介绍,为完成21世纪高中教育的使命,各国高中课程改革力争做到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在课程方面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其次,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融合起来。 有关专家根据对国际课程改革的调查分析认为,当今世界各国高中课程改革普遍的做法是,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使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适应课程。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建立宽广灵活、富有适应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统一;谋求学术性课程与非学术性课程(即职业类、生活类课程)的结合;谋求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的结合。通过设置多样化、具有选择性的课程,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其中,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 法国高中课程设置非常多,如同一个万花筒,令人眼花缭乱,三年下来,学校里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课程表。挪威和瑞典在高中阶段分别为学生提供了13个和17个发展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以挪威为例:其发展方向为(1)健康与护理(2)艺术、工艺与设计(3)音乐、舞蹈与戏剧(4)普通与商业研究(5)饭店与食品加工(6)体育(7)化学与加工(8)农业、渔业与林业(9)木工(10)技术(11)电子(12)工程与机械(13)建筑。每一个方向的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共同必修课、专业相关课程和选择性课程。 由此可见,选择性是当今世界高中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要实现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其次,在对学生的要求层次上应该多样化。同时,要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以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4.提供给学生通向生活的钥匙 当前,世界高中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使命是: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 综观国际高中课程改革,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趋势,有机结合高中教育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的双重功能,即高中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学生的就业和生活做准备。例如,美国教育部于1996年推出的美国高中新计划明确指出,高中生要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要求高中生取得丰富的就业与大学信息。 随着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的高中教育越来越出现融合的趋势,融合文化教育与职业训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俄罗斯、法国等一些国家提出:“高中教育为个人定向奠定基础。”法国提出:“使每个青年人实现其个人定向,培养学生独立工作、推理和判断、交往与合作等能力和责任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高中就是要给学生通向社会的钥匙。” 如何提供给学生通向生活的钥匙呢?世界各国的主要做法是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比如,美国强调“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 据有关人士分析,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出现的明显趋势是,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法国提出:“学校应该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共同基石,帮助他们自治,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让学科的多样性在学生身上找到统一。”韩国提出:“考虑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前途,使教育内容和方法多样化,确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和素质选择教学科目、能动地自律地学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国民共同基础课程和以选修为主的课程体系。” 不仅如此,他们还增加了新的课程领域和门类,普遍加强了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和价值观的教育,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指导的专题研究,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融合起来。如英国增加了设计与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公民、综合学习,规定:“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职业课程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发展学生的关键技能。”法国增加了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日本增加了信息科和综合学习时间。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改变单一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建立基于学习领域的、充分体现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条件,努力使课程成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走向自立的平台。 具体做法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设置多样、灵活和有选择的课程,拓宽学生的发展渠道,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习规划人生,确立发展方向。 此外,在此次高中课程改革中,除在学科课程中引进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还适当增加了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职业准备和发展特点,把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剥离出来,作为技术类课程列入基础课程。这样,在高中阶段,加强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育,还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 增加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技术素质的培养对国民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技术素养内涵丰富,包括对技术的热情和关注、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勤于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教育不是学习简单的修理,而是要使公民具有技术意识、技术概念,了解最基本的技术常识。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方式,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信息素养包括技术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这些素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新课程给了学生一方选择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课程“套餐”,“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因为口味不同,每一个学生的课程组合不尽相同,不同的课程组合使其学习方式、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变化,这就形成了一个开放、主动的、受教育者参与学习设计的教育环境。学生灵活地在规模、结构不同的学生群体中流动,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同时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有这些都会发展他们的自我认识,给予他们机会来实践继续学习、工作和个人生活所需要的重要的生活管理技能。 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丰富多样的课程,将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平台,将为学生提供一把走向生活的金灿灿的钥匙。 三、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 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在哪里?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1.明确普通高中的性质及培养目标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承担着重要任务。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发展最关键、最活跃的时期,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对其终身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思想,对我国国情和高中教育的实际进行了深刻分析,参照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教育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将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 首先,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其次,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第三,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第五,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高中新课程方案,无论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管理都体现了全新的思路,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必将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产生深远影响。 2.为学生个性发展、走向自立提供平台 当前,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受到应试教育以及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很难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必须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而且要达到同样的要求,这样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调查显示,我国现行高中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二是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太少,科目设置统一、课程内容统一、要求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三是课程设置上并行科目过多,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四是过于强调学科价值,缺少学科之间的整合。 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将在课程结构的改革上实现新的突破: 突出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化,为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为学生发展个性、走向自立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要实现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首先要合理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其次,在内容和要求上具有层次性。具体做法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设置多样、灵活、有选择的课程;规定了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的课时比例关系,并且对课程的修习时间和课时分配作出规定,要求学生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或获得最低学分。这种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打开了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学会规划人生。 3.高中课程结构的特点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新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其次,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拓宽学生发展渠道,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选修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选修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 每个科目在必修的基础上还设置了若干个选修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比如地理在必修内容的基础上,还开设了“地球与宇宙”、“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7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在提供的7个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同一科目的模块是有层次的,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不断递进。同一层次的模块又是并列的,以保证学生有比较大的选择空间。不同层次的模块按照螺旋式设计。模块的选择既有利于多方向的选择,也有利于多次选择。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是比学科、科目高一层次的范畴,是针对人的发展要求而确定的学习范围。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特别强调学科的关联及多种学科的共同价值。学习领域的设置,有利于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在一个比较广阔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由于每一个学习领域都代表着对学生不同素养的要求,所以,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这样,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确保为每一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当然,学生学习某一个领域的课程时,允许有不同的水平选择,这样可以使一般学生打好基础,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按照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其意义在于,把学生经验、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整合在一起,将通常需要2至3年才能学完的内容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这样的课程结构,既可以从宏观上整体规划课程,也有利于科目间的融合,还可以随时调整科目间的结构,使得课程结构不断趋于合理。 此次课程改革增加了新的课程门类: 在此次高中课程改革中,除在学科课程中引进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还适当增加了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职业准备和发展特点,把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剥离出来,作为技术类课程列入基础课程。这样,在高中阶段,加强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育,还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高中课程内容有了新的变化: 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了如下原则: 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与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4.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的实施与管理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按照新的课程计划,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为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程,减少学生并学科目,保证学生集中有效地学习,我们将每学期分为两段安排课程,每段为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通常每个模块按周4学时安排,9周36学时,完成2个模块。这样每周32学时,可以并行开设8个科目,其中包括音乐、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并学科目减少,学习内容相对集中,一周有4节课讲同一内容,负担会大大减轻。 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主要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教学。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 为了保证选课制的有效实施,新课程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为确立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中的地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做了如下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这样看来,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学分总数为23,在所有必修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近20%,是所有学习领域中必修学分最高的。 为了保证学生的均衡发展,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一定学分,通常情况下,学生三年内应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并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这意味着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28学分。而且,新课程还规定在28个选修学分中必须至少包括6个选修课程的学分,这意味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同等重要,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由于受经费、师资、场地、设备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各学校可根据现有条件,在保证开设所有必修模块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设部分与学生将来的发展直接相关的选修模块;学校要制定规划,积极改善师资状况,创造条件,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开齐全部选修模块,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面前如何选择?选择之后如何调整?学校如何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在普通高中阶段倡导学生选课,使学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根据这个方案,每个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选课指导手册,选择要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修习计划,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还可以调整学习计划,以使其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这就是“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 学生选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另外,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学校如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机制? 为保障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当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及各种专用教室以及体育馆要向教师、学生开放。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既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或联校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如何去寻找和利用课程资源,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是好的资源,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不能仅凭经验去找。课程资源不是为概念作注脚,不是为了旁征博引,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给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思维空间,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体系的诞生,建立并完善评价制度成为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评价改革将从哪几方面着手进行? 高中将探索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 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也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增强课程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四、高中新课程方案中的几个焦点问题 1.如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1)新的高中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那么,如何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是促进每一个人的个性“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面对个性趋于成熟、潜质不同、兴趣各异的高中学生要实现其全面发展,学校课程必须是基础的、多样的和可供选择的。为此,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从而实现普通高中教育“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新的高中课程由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组成。以语文、艺术为例:新的语文课程共有10个学分的必修内容,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选择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不同系列的选修课程,以满足自身的学习兴趣与爱好,进一步提高文学修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综合的艺术课程标准,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等4个角度设计了“身体表达的艺术”、“舞蹈即兴表演”、“民族民间音乐”等16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从中选修6个模块,完成6个必修学分。每一科目内所提供的选修内容,总有一款适合你,如此丰富多彩、富有内在吸引力的选修课程,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选择的结果必将是既全面又富有个性。 按照新的课程方案,一个学生要想高中毕业至少需要修习144个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16个,约占144学分的80%。从这个百分比足以看出,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设计,为确保每一个高中毕业生获得良好的基础素养,实现高中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所作的努力。 同时,在新的课程方案下,一个高中生只要上满高中三年的所有课时并通过相应课程的考试,可以获得约180个学分,这意味着学生在校三年可以自主选修达64个学分的课程。与现行高中课程相比,学校课程的选择性得到了大大提高,从而为学生充分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在拥有较大自主选择课程权利时,会不会过早地出现偏科现象? 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不断积淀,原有意义上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日益丰富,而青少年在校学习时间十分有限,世界各国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策略是,从“关注知识”到“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课程的设计者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方法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 实际上,新的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主要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8个方面,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任何一个领域的学习,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缺失将会导致发展上的“结构性缺损”。为此,方案中明确规定:“高中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 近些年的高中教育,由于受高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过早地文理分班,使一部分高中生在2年左右的时间里不涉及有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而另一部分高中生则无缘探索自然科学现象;更不用说,有些学生可能连续1年、2年甚至3年的时间,没有正规的艺术教育和足够的体育运动。这样的教育对16至18岁的青少年意味着什么?对他们的身体发育、心理健康、精神世界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正是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正是新的高中课程力图改善的方面。 当然,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出台,只是意味着向“理想的课程”迈出了一步,成为“决策者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要变为学校的现实,最重要的还在于高考的改革和各级管理者的决心与努力。 2.如何保证打好学生的共同基础? 如何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 此次课程改革对基础性有了新的理解与定位:为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新时期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特别强调高中课程内容既要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应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 当然,多样性、选择性是在打好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实现的,这个共同基础是基本的、必要的,基础不能保证,选择也落实不了。只有保证基础的落实,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才不至于流于形式;而且多样性、选择性也是课程的基础性的内在要求。因此,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应该是一个整体。 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的基础是有区别的。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发展特点的要求,义务教育的基础更强调所有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基础,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层次性和选择性相对较低。这并不是说义务教育阶段不重视学生的选择,而是说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多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适应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高中阶段以义务教育的基础为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方向,更强调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即个体发展的基础,因而其学习内容与水平应该是有区别的。如果泛泛学习所有学科,在所有学科上平均使用力量,则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基础。 而且,共同基础是多种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素养,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须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创业意识等,也是基础,甚至是更重要的基础,尽管这些“基础”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 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打破平均发展的传统模式,在保证学生基本素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必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为60%左右,大一统地让所有学生按同样的要求学习同样课程的平均发展模式正在消失。多样化的课程与学生的自由选择,不但有利于一般学生的发展,也特别有利于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较大的选择空间,使得这些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选择更多自己喜欢的、水平更高的、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实践表明,多样化的课程与学生的自由选择,让资质、潜能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个体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不但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而且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生只有在符合自己潜能、感兴趣的领域里学习,才可能真正保证教学质量。换言之,同样的课程对不同的学生是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齐头并进的课程要求,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过去的课程是所有学生学一样的课程,表面上看是追求全面发展,实际上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3.如何理解新课程的选择性? 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较大幅度地推进了高中课程的多样化进程。那么,高中新课程的选课和过去的选课有什么不同? 1996年的高中课程计划,将大多数学科都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但所选择的是是否学这门学科,而不是在学科内选择学什么内容。而新课程所有学科内部都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这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学科内的所有模块都可以选修;另一种情况是设置部分模块为必修模块,其他模块则为选修模块。这就意味着学生拥有两种选择权:其一,在获得该科目的最低学分后选择最高学分;其二,即便要获得同样的学分,学生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不是将选修课的学分硬性配置到各具体学科,而是只规定选修学分的数量。这样,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将这些学分配置到同一领域甚至同一学科,也可以自由配置到多个领域或多个学科,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选课的灵活性与自由度。毫无疑问,与原有课程方案相比,这是新课程在课程结构设计上的一大进步。 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可供不同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这种设计显然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课程都具有灵活性,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4.强调选择会不会降低教学质量?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最大特点是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有人担心,强调选择会降低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相对于原来的课时,新课程所规定的必修学分都比较少,比如:语文、数学必修学分为10个,每周5课时,只开一学年,这样总课时数少于原来的,是否会削弱学生的基础? 学生只有在自己具有潜能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感兴趣的领域里学习,才能保证真正的质量。同样的课程对不同的学生,是很难保证真正的质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