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内容摘要:史记是司马迁在参阅了大量的古文献的基础主,经过蠢已的 剪裁镕铸提炼加工而成的。这其中蕴含着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本文参考、 借鉴了前入诸多研究成果,在全面考察史记所征雩l 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从中择选出一些最具典型意义的内容,将其与所征引的文献资料如尚书、 诗经、( h i 传、战国策等原文傲具体的比照分析,从两考察司马迁在 征引史料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献整理思想,企望从中得出点对当前文献 整理有益的启示。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侧重论述司马迁在征弓| 文献中所蕴含的训诘学思 想,论证了司马迁善于“更换个别词语,力求引文通俗化 、“增文解意、以 求文意更为骧晰以及“删削赘冗、以求行文简洁顺畅 的征引特点,从中 可以看出司马迁著史心系大众的意识;第二章集中论述了弼马迁善于综合多 种文献的记载,经过自己的熔铸整合,使之自成体系,使历史事件具有了完 整性且又不失其真的特点;第三章论述司马迁著史信而有征的科学态度,主 要从司马迁“信则传信,疑则传疑 、“实地考察 以及“慎重抉择、辨伪存 真 选材原则来加以论述,认为这是使史记获得“实录 美誉的重要因 素。在结语部分论述了司马迁这些文献整理思想对当代文献整理的有益启 示。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征引史料;文献整理思想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s h i hc h i ”,w h i c hi so nt h eb a s i so fr e a d i n gl a r g eq u a n t i t yo fa n c i e n t d o c u m e n t sa n dh i so w nc l i p p i n g ,c a s t i n ga n dr e n d e r i n g ,i sw r i t t e nb ys im a q i a n i ti m p l i c i t st h ed o c u m e n tc o l l e c t i n gt h o u g h to fs im a q i a n t h i sp a s s a g e ,u s i n g m a n y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a sas o u r c eo fr e f e r e n c e ,c h o o s e ss o m em o s tt y p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c o n t e n to nt h eb a s i so ft o t a l l yi n s p e c t i n gq u o t i n gd o c u m e n tm a t e r i a l o f “s h i hc h i ”b e s i d e st h i s ,t h ed o c u m e n to ft h i sp a s s a g em a k e sc o n t r a c tw i t h “s h a n gs h h u ”,“t h eb o o ko fo d e s ”,“z u oz h u a n a n d “i n t r i g u e s o f t h e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a m o n g w h i c hr e f l e c t st h et h o u g h to fc o l l e c t i n gd o c u m e n to fs im a q i a n d u r i n gq u o t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h o p i n gt og a i nb e n e f i tr e v e l a t i o nt op r e s e n t d o c u m e n t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t h ep a s s a g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e m p h a s i s d i s c o u r s e sc r i t i c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a n c i e n tt e x t si nt h eq u o t e dd o c u m e n to fs i m a q i a n ,a n dp r o v e st h a t s im a q i a ni sg o o da tq u o t i n gf e a t u r ea b o u t “r e p l a c e i n d i v i d u a lc o m p a c t l yi no r d e rt ol e tt h ep a s s a g e p o p u l a t i o n ”,a d dm o r ew o r d st o m a k e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p a s s a g em o r ec l e a r a n d d e l e t ee x t r aw o r d st oh a v e t h ew r i t i n gc o m p a c t ”,f r o mw h i c hw ec a ns e e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s im a q i a n s c o n t a c t i n gw i t ht h ep u b l i c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i tc o n c e n t r a t e l yd i s c o u r s e st h a t s im a q i a nd o e sw e l li ns u m m i n gu pv a r i e t yo fd o c u m e n t a f t e rc o n f o r m i n gi t , h ed e v e l o p si t so w ns y s t e ma n dm a k e st h ee v e n t sp o s s e s sc o m p l e t e ,n o tm i s s i n g i t sr e a l i t y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d i s c o u r s e st h a ts im a q i a nh a sb e l i e v a b l es c i e n t i f i c a t t i t u d ei ns o m ea s p e c t s f o re x a m p l e ,i fb e l i e v i n gi t ,h ew i l lr e c o r dt h e m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f a c t s ;i fd o u b t i n gi t ,h ew i l lr e m a i nt h ed o u b t ,t h e nd os o m e f i e l ds u r v e yc a r e f u lc h o i c e h et h i n k st h a t t h i si sa n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t om a k e “s h i hc h i a c q u i r e “m e m o i r ”i nt h ee p i l o g u ep a r t ,i td i s c o u r s e st h a tt h e s e d o c u m e n tc o l l e c t i n gt h o u g h t sa r eg o o df o rp r e s e n td o c u m e n t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s h i hc h i ”;s im a q i a n ;q u o t e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h o u g h t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 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 已在论文中微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 射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啦 e l 期:汐轷一6 一f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及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伽膨髫广伊1 从 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引言 从史记问世以来,史记以及司马迁就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各个方面的研究论著层出不穷,关于从史记征引文献资料中所反映出的 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的研究,前人也多有涉及,兹就前人对 史记征引 的几部主要的典籍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东汉史学家班固云:“司马迁据左传、国语,采世本、战国 策,述楚汉春秋。明确地指出了司马迁在编撰史记过程中所征引 的一些基本史料来源。当然,司马迁编撰史记所征引的文献资料绝非仅 仅是班固所提到的那几部典籍。据张大可先生史记研究史记取材一章 所考,就史记本书考校,司马迁所见古书多达一百零二种之多圆。张玉 春的论 的材料来源与整理指出史记的来源主要有三点:“一 是纵览秘府典籍,遍观秦汉文档;二是游历访古,实地考察;三是身预其事, 亲见耳闻 。他认为司马迁在利用典籍上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自西 周至秦汉的典籍文献;二、皇家图书馆所藏的自秦至汉所保存的档案文献资 料。后者虽然没有成书,但是史料价值并不低于典籍,因为它们都是没有经 过加工的原始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从秦本纪、秦始皇本纪 以及史记记述礼、乐、历、律、封禅、河渠等制度的篇章中,都可以看 到司马迁运用这些材料的痕迹。同时还指出:史记中上古史史料绝大多 数来自六经传记,如五帝本纪取材于尚书尧典和大戴礼记中 的五帝德、 帝系姓;夏本纪取材于尚书的禹贡、 甘 誓,另外补采了一些世本的记载;殷本纪多据尚书商书, 。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2 7 3 7 页。 圆张大可:史记研究,兰州:u 肃人民 l j 版社,1 9 8 5 年版,第2 3 2 页。 张玉春:论 的材料米源与整理, 中国典籍与文化,2 0 0 3 年第2 期。 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并且分别补采了诗经、国语的一些记载等等。 关于史记征引尚书文献的研究状况,李文在 与( 尚 书) 的对译比较一文中谈到:“尚书的语言即使在汉代也是较难读懂的 古文,司马迁在征引材料的过程中,把那些渐趋僵死、含义不明或者古奥晦 涩的词,利用同源词替换、同义词对译、更换通假字、替换异体字等方法, 改成明白顺畅、通俗易懂的西汉用语。”另外还有张强在司马迁与 之关系考论中写到:“全面反映历史变化大势的本纪和世家,所记 共和以前的历史事件大部分采自尚书,其中,尚书具体篇目之前的具 有记事功能的文字是司马迁关注的重点对象。在史记中,十二本纪 引用或转录尚书篇目分别有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 纪、秦本纪等等;三十世家引用或转录尚书的具体篇目有鲁 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宋微子世家等,这些引用涉及到尚书的 方方面面,无一不反映着史记与尚书间密切的征引关系。 陈桐生的论 取材于 ,认为司马迁在写殷周春秋史时多 取材于诗经。这是因为司马迁坚信孔子删过诗,司马迁又是非常推 崇孔子的学识和为人,因此,他认为凡经过孔子删削整理过的典籍,其史料 的真实性是值得信赖的。司马迁取材于诗,最常见的形式是将诗经 中的史诗改写成散文,直接加载史传之中,为了给史书增添生动性,司马迁 有时还有意识地吸取诗经中的某些细节描写。在记述历史的过程中,司 马迁往往征引诗经中的某些诗句来表明作者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这 些被征引的诗句既作为历史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可借此流露出作者对历 史人物或事件的褒贬倾向,由此便体现出作者寓评价于引诗之中的写作 特色。张家英的 与 、陈虎的试论 对 的影 国李文: 与 尚书) 的对译比较,镇江师专学报,1 9 9 0 年第l 期。 圆张强:司马迁与 尚书) 之关系考论,中国文化研究,2 0 0 5 年第1 期。 2 从 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响等文章,也都谈到了史记对 e - r - 经的征引情况。 关于司马迁征引战国策史料的研究,江文贵的司马迁对 史料的取舍原则一文,论述了史记对于战国策史料的征引方式 及基本原则。作者认为司马迁在对战国策史料的选取上,主要依据自己 的理想来塑造理想的选贤用能的君王和恪守职责忠心不二的大臣,对所占有 的史料进行筛选,或简要摘取或长篇赘述,或根据文章需要改变个别字词来 使其文采大增。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司马迁本着求实的精神对战国策中 的一些非信史的材料进行了改写。此外,秦淑华的 与 的 异文研究、马洪量的 与 对战国历史的记载以及向玉 露的从 中苏秦张仪形象看司马迁对 史料的运用等等, 都有精当的论述。 姚德彬在两个晋文公一从 与 的人物差异性说开一文 中,把晋文公作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分析了 的取材透视司马迁的“一家之 言 和从 和 春秋霸主形象的比较看司马迁的创作等文中 较为详细地谈到了史记围绕着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对左传材料 的取舍改造。另外,吴美卿的 的人文精神对 创作的影响、 的叙事特色对 创作的影响等论文也都对史记与左 传之间的征引关系进行了恰当的表述。 也有一些学者就司马迁在中国文献学史上的贡献,进行了专题研究。 例如黄群在论司马迁对中国文献学的开拓之功中指出:“司马迁的史 记不仅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文学史巨著,同时是一部体现了司马迁文献观和 。江文贵: 司马迁对 史料的取舍原则,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3 期。 3 从 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文献学方法论的文献学巨著,从史记一书的文献征集、考辨、体例等方 面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我国文献学的开拓之功。”纪丽真在论司马迁的文献 学成就中也指出:“司马迁的史记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表现在集 纳古籍,保存文献,辑轶古书,辨别真伪及对当代文献的保留等几个方面 。 除此之外,关于史记的选材以及司马迁对材料来源的处理作简要介 绍的,还散见于一些论著中。如张大可的史记研究、杨燕起、俞樟华的 :史记研究数据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李志清、许秀臣的司马迁编撰 过程中对图书文献的考订和运用、赵志坚的试论司马迁对编辑学 的贡献等等。皆不乏真知灼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舜徽先生在中国 历史要籍介绍一书中介绍史记时也着重指出:“司马迁善于综合过去 一切旧数据,经过改造制作工夫,使之成为有系统的新的东西;对于叙述史 事,采取详尽略远的原则,绝不纠缠于荒远无稽之谈,而是采取了阙所不知, 疑以传疑或采众说以待后人决断的态度;取材方面注意到全社会各阶层的活 动,尽可能地反映出入类历史的真相,而不专为统治阶级服务;叙事方面也 注意到了避免重复,删削赘冗,力求行文简洁顺畅等等 。 本文参考、借鉴了前人的诸多研究成果,在全面考察史记所征引 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中择选出一些史记征引的文献数据中最有典型 意义的部分内容,将其与所征引的文献资料原文做具体的比照分析,从而考 察司马迁在征引史料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献整理的思想,企望从中得出一 点对当前文献整理的有益的启示,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回黄群:论司马迁对中国文献学的开拓之功, 理论导刊,2 0 0 4 年第6 期。 圆纪丽真:论司马迁的文献学成就,齐鲁学刊,2 0 0 6 年第1 期。 张舜徽: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武汉:湖北人民 :版社,1 9 5 5 年版,第7 4 7 9 页。 4 从 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第一章:司马迁在征引文献中所蕴含的训诂学思想 所谓训诂,通俗地说,就是用当代人通晓的语言将上古或者中古一些 古奥难懂的文字直接翻译过来。黄侃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笔记上训 诂学定义及训诂名称中指出:“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 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 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说的就是 这个意思,“训 与“诂 析言有别,浑言之则无别。 前已言之,司马迁编撰史记征引了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是,当我 们用这部分内容与其所征引的文献数据原文进行比对的时候就会发现,司马 迁对所征引的文献资料并非简单的照抄照录,绝大多数是很据自己行文的需 要和自己著史的标准,对所征引的史料进行了一番润色加工。或以今言易古 言,或增字解意,或删繁就简,其中蕴含了一些可贵的训诂学思想,很值得 今人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本章拟就此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更换个别词语,力求引文通俗化 训诂的目的之一就是将古奥难懂的古文献通俗化,以求得让更多的人能 够走近古文献,并从中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司马迁虽然身为官府的史官, 然而,观其编撰史记,却似乎并不是仅仅服务于官府。因为他在征引古 文献资料的时候,往往经过他的一番解读翻译的手续。从今人的角度来看, 史记应该说是汉以前的典籍中最为通俗易懂的一部,而在汉人来看,基 本上可以说是一部通俗读物。关于这一点,张舜徽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o 黄焯编,黄侃述: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 5 从 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他说:“司马迁的写作,是面对大众的,他想尽了方法,力求自己文字的通 俗,在援用古书方面,常常经过一道翻译的手续。例如尚书是最艰深而 难于理解的史料了,他便将所采取的原文,一一变为汉代通行的语言文字, 使人人都能看得懂。尚书的钦若吴天,他写作敬顺昊天;尚书 的克明俊德,他写作能明驯德; 尚书的庶绩咸熙,他写作众 功皆兴; 与( 尚书) 对译比较也指出:“司马迁将从 尚书中所征引的史料进行了改写,把那些渐趋僵死、含义不明或古奥晦 涩的词,改写成了明白通畅、通俗易懂的可以被当时汉代人所接受的通用 适, h jo 当然,古文今译需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还要有深厚的解读古文的功底, 不能为追求通俗而随意为之,浅薄之人追求通俗而致失古文之真的也不少 见,对此,不能不慎。本节拟就司马迁引文献数据而改动文字处,略举数例, 以见一斑。 例一:尚书皋陶谟载皋陶和禹在帝舜面前讨论如何继承尧的优良 传统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其中皋陶云:“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 而司 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征引了尚书这段史料,将此句改为“日宣三 德,蚤夜翌明有家。 改“夙 为“蚤。易“浚为“翌 。夙,有早晨的 意思。尔雅释诂:“朝、旦、夙、晨、唆,早也。 诗经齐风东 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毛传日:“夙, 早;莫,晚。 “蚤 即“早”的通假字。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 张舜徽: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5 5 年版,第8 5 8 6 页。 圆李文:( 史记) 与 尚书) 对译比较,江苏大学学报,1 9 9 0 年第1 期。 f 清1 阮冗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奉,1 9 8 2 年版,第1 3 8 页 鲫【汉】- 1 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7 7 页。 【清】阮冗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2 年版,第2 5 7 4 页 【清】阮,己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2 年版,第3 5 0 页。 6 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蚤,献羔祭韭。 朱熹诗集传云:“蚤,蚤朝也。”高亨注:“蚤,借为 早。 圆“早 、“蚤一二字经常通借,当为汉代人所习知。故司马迁有此改动。 浚,当为敬、谨之意,敬明为何意,令人费解,大概是说恭敬谨慎地修养自 己的德行,使之日益变得美好。而司马迁改为“翌明”,就通俗得多了。翌 亦有“明”意,翌明,从训诂学上讲,乃是同义连文,翌明就是昭明德行之 意。而昭明德行,实际上也就含有了恭敬谨慎之意。 例二:尚书牧誓记载了武王伐纣,在商都效外即将与商纣王的军队 进行决战前举行的誓师大会上的演讲,其中有:“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 七步,乃止,齐焉。”许慎说文解字云:“愆,过也。” 即超过的意思。 意思是说今天的这场战斗,在行进中不超过六步、七步就停下来,把队伍整 顿一下。司马迁在周本纪引此,直接将“衍 改为“过 ,“今日之事, 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仅更一字,就使行文显得通俗易懂了。 例三:左传隐公元年在记载郑庄公出生时云:“庄公寤生,惊姜氏, 故名寤生,遂恶之。 晋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杨伯峻 先生则认为:“杜注以为寐寤而生,误。寤字当属茬公言,乃牾之借字,寤 生犹言逆生,现代谓之足先出。 司马迁在史记郑世家中记载茌公出 生时则直接说成是“生之难 。“生之难,即今人所说的妇人难产。也就是 说,庄公母姜氏生庄公时难产,使她受了惊吓。于是就给庄公起名为“寤生, 并且从此就一直讨厌这个儿子。这说明司马迁不仅知“寤 为“牾的通假 字,而且直接以更为通俗的语言来表述。 例四:尚书尧典记载了尧对舜经过三载考察决定让舜继承大位,并 国【宋】朱熹: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第9 3 页。 o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i l j 版社,1 9 8 0 年版,第2 0 3 页。 【汉】许慎: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奉,1 9 8 2 年版,第1 7 1 5 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1 0 页。 7 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对舜说道:“格! 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询,有 谋划的意思,说文解字言部:“询,谋也。 厩,玉篇厂部:“底, 至也。 诗经小雅小曼“我视谋犹,伊于胡底。”郑笺云“底, 至也。陟,说文解字云:“陟,登也。 又训登云“登,上车也。引 申之凡上升日登。 此句意思是尧对舜说:“你谋事周到,提的意见也都十分 正确,经过三年的考验,你的确取得了不少成绩,你现在可以登上天子的大 位了。 而史记五帝本纪在记载尧禅位于舜时,则引此段史料,改作: “尧以为圣,召舜日: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m 两相比 较,不难看出,司马迁在征引尚书这段史料时,有意识地更换了其中的 偏僻词语,使引文显得通俗易懂。 通过以上四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征引一些年代久远、晦涩难 懂的文献资料时都要经过自己的一道训诂的程序,通过声训、义训等方法将 其中不易理解的字词转化为可以被当代人接受和理解的字词。司马迁在征引 史料时所做的这些训诂工作,为史记能够被广泛诵读传播打下坚实的基 础。 二、增文解意,以求文意更为明晰 司马迁在征引古文献的时候,还经常增加一些文字来解释古书内容。 这是因为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距一些古文献所产生的年代久远,时代不同, 文化环境不同,必然会造成行文风格上的不同。一些古代典籍的记载在汉人 看来,行文过于简略,这就造成了读者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司马迁在征引 史料时显然是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征引的过程中,遇到在汉 代人看来己属表意不明之处,便适当地补充、增加一些文字,以使文意更为 明晰。 8 从 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例一:尚书尧典记载尧授舜以天子大位: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此旬意为正月 初一,在尧的祖庙,举行了禅位大典,观察北斗七星的运行规律来校正历法。 但这段文字过于简略,缺少主语而使得语意不详,尤其是未说明何为“文祖”。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征引这段史料时,增补了二十五个字“正月 上日,舜受终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 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如此一来使得文意更加清晰,表 述也更加准确。 例二:左传僖公四年云:“太子祭于f h l 沃,归胙于公。 记载了晋太子曲沃祭母,归而献其祭肉于献公的事情。但从文中看不 出太子所祭祀的对象,史记晋世家载此事则明确说明太子是祭祀已故 的母亲。“太子于是祭其母于曲沃,上其胙荐于献公。与左传相比,多 了不足七言,但表现出来的事件的完整性却远胜于前者。 例三:左传僖公三年载: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 之,末绝之也。蔡人嫁之。 这一段记叙是为了交待鲁僖公四年齐桓公率诸侯伐蔡的起因。齐桓公 与爱妃蔡姬在苑池中乘舟嬉戏,顽皮的蔡姬有意晃动船只,桓公恐惧,制止 她晃动,但蔡姬大概正玩在兴头上,不肯停下来,桓公一怒之下,将蔡姬送 回了娘家,不过,桓公并没有与之断绝关系的意思,但后来蔡国人却将蔡姬 改嫁他人,因此导致桓公伐蔡。 但这段记叙至少有几个疑问,第一,蔡姬为何要荡舟? 为什么桓公一 个大男人会感到恐惧,而蔡姬反倒不惧? 第二,桓公送女归蔡,其实不过是 一时之忿而已,并不是真的要休蔡姬。那么,蔡人为什么要将蔡姬改嫁? 大 9 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概这些问题在汉代人看来也有些费解,所以,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二齐 太公世家中在征引这段史料时增加了二十余字,使事件的前因后果一目了 然: “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 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首先,增一“戏字,就点明了二人乘舟,本来就是嬉戏游玩的,所 以蔡姬兴奋之余就有了“荡舟 的举动。再增“蔡姬习水四字,就交待了 蔡姬不惧而桓公惧的原因,原来是蔡姬自幼熟悉水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恶 作剧的行为。增“出船”二字,突出了桓公当时恐惧愤怒的情形。于是“归 蔡姬 就顺理成章了。最后再增“蔡亦怒 三字,就交待了蔡人改嫁其女的 缘由。这样一来,事情的因果关系就豁然开朗了。 通过以上几例的剖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司马迁在征引古代文献 时,或于表意不明之处增加主语,或于细节之处稍作改动,增补码字,这样 就使得在当时表意不明的文献资料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文意表述更加清晰 明了。 三、删削赘冗,以求行文简洁顺畅 司马迁常将征引史料中一些不影响文意表达的部分删掉,力求文字简 洁,表意顺畅。 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载: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陵数、祷裁、大临、龙降、庭坚、仲 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 八人,伯奄、伯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 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 1 0 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而史记五帝本纪在叙述高阳氏、高辛氏家族事迹时,明显地是 引用了左传这段记载,却将“十六族 的具体名称都省略掉了,“昔高 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 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 大概是因为对于汉代人来说,五帝时期的 人名都是陌生的,而且这些人在历史上也很少有人再提起,照录其名,没有 什么意义,徒然增添了读者阅读的累赘。况且,司马迁此处记此事,主要是 为了突出高阳氏、高辛氏美德波及后世而已,并不在于介绍他们后人的事迹。 所以,省略之后的表述较原文来说更为简洁流畅。当然,从今人保存古文献 角度看,这些人名的抄录也是必要的。但司马迁著史,是为了“成一家之言一, 并不是文献数据汇编,因此,我们也就不能去苛责司马迁了。 例二:诗经大雅公刘本是歌颂周民族的一个杰出的领袖人物公 刘的,诗叙述他率周民族由邰迁豳的过程。全诗共分为六章: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 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爱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蠛,复 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辑璋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 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 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 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 其皇涧,迥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从 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第一章主要交待了公刘率周族从有邰迁到豳地的情况:第二章、第三 章内容大致相同,写了公刘率领周族到豳地之后察看地形,确定都邑,人们 欢天喜地的情景。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一下定居之后周族人们的宴饮之乐以及 告祭之礼。第五章写了公刘进一步考察地形,率军治国的情景。第六章记述 了公刘率众营建宫室,定居豳地的情景。 再看史记周本纪中关于公刘率周民族自邰迁豳的史事叙述: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 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一 这段文字,应该是司马迁读了诗经大雅公刘一诗之后,对其 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熔铸的结果。众所周知,诗经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但它毕竟是诗,诗歌的体裁自然与散文体有所不同,特别是其中的兴句,在 诗歌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在记史中则全无用处。一些细腻的描写,在粗 线条的记叙一代王朝史中也不得不舍弃。 此类例子甚多,如战国策秦策二甘茂去秦且之齐中记载甘茂亡 秦之齐途中逢苏秦,以江上处女事为喻,以求苏秦为他游说于秦,使秦能任 其为相。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亦载此事,为了使行文流畅简洁,突出 主旨,就压缩了甘茂所讲的寓言故事的内容;左传宣公四年载楚庄王消 灭若敖氏事,用了近三百字的篇幅详细交待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和后果,还穿 插了一些趣味横生的细节描写。而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则仅以“九年, 相若敖氏。人或谗之王,恐诛,反攻王,王击灭若敖氏之族,寥寥数语加 以概括记叙,这里并不是说史书就不需要细腻的描写,只是司马迁著通史, 有自己的通盘考虑,所以在行文上就有自己的取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术研究应该尽可能地化深奥为通俗,将只有少数 1 2 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人能懂的专门用语转化为大众词汇,这样才能使社会大众读得懂,进而有兴 趣读,然后才能接受和传播,这样才能为文献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司 马迁对所征引文献史料都进行过细致地改动,将一些晦涩难懂的字词通俗 化,对一些表意不明的史料进行增文解意,在不影响原意表达的情况下,将 一些史料作删削赘冗等形式的处理,这使得史记在保存原书史料的前提 下,更加通俗易懂,行文也显得简洁流畅。 第二章:剪裁熔铸、整合文献 司马迁自称撰写史记的情况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厥协六 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从史记的实际内容来看,的确是往往将 儒家典籍与其它子书的记载、官府文书档案甚至野史传说综合起来,经过自 己的精心剪裁、熔铸整合,自成体系,不但更合乎历史的真实,而且更使历 史事件具有了完整性。 例一:左传僖公九年载周襄王赐齐桓公胙事: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日:天 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日:且有后命。天 子使孔日: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对日:天威不违颜咫 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 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 下,拜;登,受。意思是说周天子派宰孔把祭肉赐给齐侯说:“天子祭祀 文王、武王,派遣宰孔把祭肉赐给伯舅。齐侯准备下阶跪拜。宰孔说天子认 为伯舅年纪大了,加上功劳赐给一等,不用下阶跪拜。齐侯回答说: 天子 的威严不离开颜面咫尺之远,小白岂敢受天子的命令而不下拜呢? 齐侯下 1 3 从 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阶跪拜,登上台阶接受祭肉。 接下来,写到这年秋天的事,“秋,齐侯盟 诸侯于葵丘,日: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宰孔先归,遇晋侯, 日:可无会也。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 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 君务靖乱,无勤于行。晋侯乃还。 意 思是说宰孔回国遇见晋侯,说到:“可以不去参加会盟了。齐侯不致力于德 行而忙于远征,所以向北边攻打山戎,向南边攻打楚国,在西边就举行了这 次会盟。是否要向东边有所举动还不知道,攻打西边是不会了,晋国恐怕会 有祸乱了吧! 君王应该从事予安定国内的祸乱,不要忙于前去会盟了。于是 晋侯就回国了。一 从这年夏天的事情来看,齐桓公对周天子以及其使者宰孔的态度还是很 谦恭的,至少从这段文字表述中看不出齐桓公有什么骄矜之意。但紧接着写 这年秋天的事情,又有宰孔批评齐桓公“不务德而勤远略之语,如此这般, 难免让人顿感突兀。再看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对此事的表述: “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桓公欲许之, 管仲日不可,乃下拜受赐。秋,复会诸侯于葵丘,益有骄色。周使宰孔 会。诸侯颇有叛者。晋侯病,后遇宰孔。宰孔日:齐侯骄矣,弟无行。 从之。刀 司马迁在“命无拜后加入了“桓公欲许之,管仲日不可 一句, 意为桓公本不想下拜,只是在管仲的劝告下,才勉强下拜受赐的。故此时齐 桓公实际上已露出骄矜之色了,故后文司马迁又增“益有骄色 四字,这样, 宰孔的批评就显得合情合理。那么,这是不是司马迁并无文献根据而仅凭想 象虚构出来的呢? 不是。查管子、国语中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国 语齐语载:“葵丘之会,天子使大夫宰孔致胙于桓公日:余一人之命 有事于文、武,使孔致胙。且有后命日:以尔自卑劳,实谓尔伯舅,毋下拜。 1 4 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桓公召管子而谋,管子对曰: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桓公惧, 出见客日:“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承天子之命日尔无下拜,恐陨 越于下,以为天子羞。”遂下拜,升受命,赏服大路。 :管子小匡与国语这段记载大致相同,只是在管仲劝谏语中多 出一段文字:“夫风皇之文,前德义,后日昌,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 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虽日受命,无乃失诸乎 。 这两处文献都有齐桓公在是否下拜一事与管仲商量的记载,管仲以“为 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告诫之,桓公恐惧,方下拜。司马迁实际上 是综合了左传、 国语、管子对同一事的记载,经过自己的剪裁 整合,并入齐太公世家,使此事的前因后果显得清晰明了。 例二: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的记载,分别散见于战 国策的四篇文章之中: 其一,魏策一魏公叔痤病:“魏公叔痤病,惠王往问之。日:“公 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痤对日:“痤有御庶子公孙鞅,愿王 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竞。 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日:“岂不悲哉! 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 公孙痤死,公孙鞅闻之, 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 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息,固以不悖者为悖。 这一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公叔痤 病重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但是魏惠王“弗应”,最终使得商鞅在公叔痤 死后逃到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 其二,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 于商,号日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 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o 国语:上海:卜海古籍j f ;版社,1 9 7 8 年版,第2 4 4 页。 o 管子:上海:上海吉籍i i :版社,1 9 8 9 年版,第8 l 页。 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 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日:大 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 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这一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卫鞅逃到秦 国,秦孝公任他为相,封商邑,号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大行,公平无私, 惩罚不避强宗大族,奖赏也不偏爱与自己亲近的人,秦国实力大增,但是商 鞅之法严酷苛刻缺少仁爱,只不过是强力镇压罢了。秦惠王继位不久,有人 劝谏说:“现在秦国实行的是商君之法,这样商君成了大王,大王反倒成了 臣下,希望大王反复考虑。于是秦惠王车裂了商鞅,而秦国的贵族没有同 情他的。 其三,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日: 何为不可? 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母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竭 智能,示情素,蒙怨咎,欺旧交,虏魏公子 口,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 千里。朋这一段文字主要是通过范睢与蔡泽的对话间接地反映出了商 鞅的事迹,公孙鞅即商鞅,他为秦孝公效劳,竭尽自己的才智,没有- - , f i , , 尽忠国家而不顾自己,赏罚讲信用,来达到安定太平,他贡献了自己的全部 聪明才智,表现出真情实意却遭受到了怨恨和责难。 其四,楚策四虞卿谓春申君:“虞卿谓春申君日:“臣闻之春秋, 于安思危,危则虑安。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为君 主虑封者,莫如远楚。秦孝公封商君,孝公死,而后不免杀之。秦惠王封冉 子,惠王死,而后王夺之。公孙鞅,功臣也;冉子,亲姻也。然而不免夺死 者,封近故也。”记载了虞卿对春申君说秦孝公封商鞅为商君,孝公死后, 秦惠王把他杀了,秦惠王封赏冉子,惠王死后封地就被剥夺了,商鞅是有功 1 6 从 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之臣,冉子是国君的亲戚,然而却免不了杀身夺地的祸害,这是因为封地太 近的缘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战国策相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言论的 辑录,有国策、国事、短长、 长书、修书、事语 等名称。汉成帝时刘向在校理皇家藏书时,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书,命名为战 国策。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人,在那时战国策尚未成书。所以,司马迁 在撰写史记商君列传时应该是综合察考了以上原本各自分散的四段文 献记载,加以精心剪裁,做了一番融铸整合,使商鞅的形象更加丰满,个性 更为突出。 在商君列传开篇,司马迁采用了魏策一魏公叔痤病的史料, 但在魏王没有答应任用商鞅之后,司马迁增加了一段公叔痤和商鞅的对话: “公叔痤召鞅谢日: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 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 日: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惠王既 去,而谓左右日:公叔病甚,悲乎! 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 这段生动的对话描写,衬托了商鞅的远见卓识。紧接着又将秦策三中通 过蔡泽言语反映出来商鞅的事迹与秦策一中商鞅入秦后变法所取得的成 果结合起来,融入到了商君列传中。而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 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于是在秦孝公面前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 的辩论。这段辩论内容,乃是取自于商君书,又略加改动,融入到了商 君列传中,一场激烈的辩论反映出商鞅力主变法的强硬态度和决心。 关于商鞅之死,战国策只有短短的十个字“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 怜 。司马迁则在这部分加入了戏剧性的情节, 商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3 页。 1 7 从 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日:商君之法,舍人无 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日: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去之魏,魏人 怨其欺公子印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日:商君,秦之贼。 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 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日: 莫如商鞅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把一个曾经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而现在却几乎处于穷途末路 的商鞅的形象写得鲜活感人,同时也突出了商鞅结局的悲剧色彩。 例三:战国策楚策二载:“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 谓楚王日: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 幸夫人郑袖日: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 郑袖日:何也? 尚日:张仪 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 择宫中佳玩丽好玩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 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爱,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