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尚真求理+洗尽铅华——宋代风俗画解读.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尚真求理+洗尽铅华——宋代风俗画解读.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尚真求理+洗尽铅华——宋代风俗画解读.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尚真求理+洗尽铅华——宋代风俗画解读.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尚真求理+洗尽铅华——宋代风俗画解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风俗画作为人物画的重要题材,是以描绘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 的,是一 种独特的民族绘画形式。宋代是我国人物画发展的全盛期,绘画题材和 技法都有极大的创新,尤其是风俗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两宋绘画书写了 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风俗画具有画风淳朴自 然、 内容亲切感人、 形象鲜明生动、 生活气息浓郁等艺术特征,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因此,深入研 究宋代风俗画对当今的绘画研究和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 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首先,文章点明了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宋代风俗画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但是,画史中 有关的记载却极为有限和零散, 相关论作也不多见。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困难。鉴于此,本人在尽 可能收集、翻阅和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从分析宋代风俗画的 题材内容、 创作理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等角度入手, 来解读宋代风俗画的 独特魅 力,以期能为当前的艺术创作和绘画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其次,文章运用大量丰富详实的材料,结合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研究,用 历史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对宋代风俗画兴盛的社会历史背景、题材内容、绘画 理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作者认为风俗画之所以 在 宋代达到一个高峰,这是与当时特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背景 和尚“ 真”求 “ 理”的绘画理念以及宋代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又敢于超越、创 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密不可分。本文这一观点在宋代风俗画研究领域是一种新的探 索与尝试。 最后,文章肯定了 宋代风俗画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总结了 宋代风 俗画家的艺术实践给后人的启示: 烙守绘画之本的求实精神是任何一位艺术创作 者应该遵循的原则;人物画创作必须建立在丰富生活的基础上;人物画创作必须 注意精湛技艺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扎实的造型能力。 关键词:宋代风俗画理念艺术表现形式 ab s t r a c t g e n r e p a i n t i n g , a s o n e i m p o r ta n t t h e m e o f f i g u r e p a in t i n g , m a i n l y d e p i c t s t h e l i v e s o f p e o p l e . i t i s a u n i q u e p a i n t i n g o f n a t i o n a l s t y l e . d u r in g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 f i g u r e p a i n t i n g , e s p e c i a l l y g e nr e p a i n t i n g , r e a c h e d i t s c l i m a x w i t h m o r e n e w s u b j e c t s a n d s k i l l s . g e n r e p a i n t i n g o f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w a s n a t u r a l , i n t i m a t e , l i v e l y a n d r i c h i n t h e f l a v o r o f l i f e . i t o c c u p i e d a u n i q u e p l a c e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a s a n c i e n t p a i n t i n g , s o t o r e s e a r c h i n t o t h e s o n g g e n r e p a i n t i n g h a s m u c h r e f e r e n c e 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t h e p r e s e n t a r t i s t ic c r e a t i o n a n d r e s e a r c h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p a i n t i n g . f i r s t l y , t h i s t h e s i s p o i n t s o u t t h e p u r p o s e 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t h e t o p i c . a l t h o u g h t h e s o n g g e n r e p a in t i n g o c c u p i e d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l a c e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a s a n c i e n t p a i n t i n g , t h e r e a r e l i m i t e d r e l e v a n t r e c o r d s a n d t r e a t i s e s . s o t o r e s e a r c h d e e p l y i n t o i t i s q u i t e d i f f i c u l t . i n v i e w o f t h i s a n d o n t h e b as i s o f c o l l e c t in g , r e a d in g a n d l e a rn i n g fr o m p r e d e c e s s o r s r e s e a r c h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a s m u c h a s p o s s i b l e , t h e a u t h o r t r i e s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s u b j e c t s ,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c r e a t i o n , w a y s o f a r t i s t i c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 a n d t h e n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u n i q u e c h a r m o f t h e s o n g g e nre p a i n t i n g , i n t h e h o p e o f o f f e r i n g s o m e n e w t h o u g h t s f o r t h e p r e s e n t a rt i s t i c c r e a t i o n a n d r e s e a r c h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p a i n t i n g . s e c o n d l y , w i t h a w e a l t h o f f u l l a n d a c c u r a t e m a t e r i a l , i n t h e l i g h t o f s t u d y o n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 u s in g h i s t o r i c a l p o i n t o f v i e w a n d d i a l e c t i c a l m e t h o d , t h i s t h e s i s m a k e s a d e e p a n d c a r e f u l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a n d s o c i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 s u b j e c t s , p a i n t i n g c o n c e p t i o n a n d w a y s o f a r t i s t i c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s o n g g e nr e p a i n t i n g . t h e a u t h o r b e l i e v e s t h a t g e n r e p a i n t i n g r e a c h e d i t s c l i m a x in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w a s n o t o n l y t h e r e s u l t o f s p e c i f i e d p o l i t i c a l , m i l i t a r y , e c o n o m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t h a t t i m e a n d t h e p a i n t i n g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u p h o l d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a n d t r u t h , b u t a l s o t h e r e s u l t 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 c a r r y i n g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k i l l s a s w e l l a s d a r i n g t o s u r p a s s a n d c r e a t e . t h i s p o in t o f v i e w i s a n e w t r y i n r e s e a r c h i n g o n t h e s o n g g e nr e p a i n t i n g . l a s t ly , t h e t h e s i s s u m s u p t h e i n s p i r a t i o n s g a i n e d f r o m t h e a r ti s t i c p r a c t i c e o f s o n g g e nre p a i n t e r s : a b i d i n g b y r e a l i s t i c s p iri t i s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t h a t e v e r y a r t i s t s h o u l d o b s e r v e ; c r e a t i o n o f f i g u r e p a i n t i n g m u s t b e b a s e d o n l i f e ; c re a t i o n o f f i g u r e p a i n t i n g m u s t a t t a c h m u c h a t t e n t i o n t o c u l t i v a t i n g t h e a b i l i t y o f u s i n g c o n s u m m a t e s k i l l s ,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s t r o n g a b i l i t y o f s h a p in g k e y wo r d s : t h e s o n g g e nr e p a i n t i n g , c o n c e p t i o n , w a y s o f a r t i s t i c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引言 宋代是我国人物画发展的全盛期,绘画题材和技法都有极大的创新, 尤其是 风俗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两宋绘画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风俗画作为 人物画的重要题材,是以描绘人们的社会日 常生活为内容的,是一种独特的民族 绘画形式,它具有画风淳朴自 然、内 容亲切感人、形象鲜明生动、生活气息浓郁 等艺术特征。它犹如一面镜子,晶莹明澈地映现出那个时代的风采和人们的精神 面貌,折射出不同民族、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因此,长期以来,宋代风 俗画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是,画史中有关记载极为有限和零散,相关论 作也不多见。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困难。鉴于此,本人在尽可能收 集、 翻阅和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从分析宋代风俗画的 题材内 容、创作理念、 及其艺术表现形式等角度入手, 来解读宋代风俗画的独特魅力, 以期能为当前的艺术创作和绘画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在解读绘画作品时,人们对某件事物的理解,靠的是在他所知的特定文化或 特定阶段里, 所使用的平凡的或习俗化的 程式。当他离开了 这个特殊约定也就无 法去认识事物。这样当我们解读绘画作品时,就会有一个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 即我们与作品作者之间的关系 ( 确切地说是我们和作品的作者之间有无共同的约 定) 。当然,这个约定是针对作品本身提出的。而人物画作品本身是由三个部分 组成的,即作品所显现出的绘画理念、题材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为什么我们这 么说呢?因为我们所解读的绘画理念决定艺术表现形式的选择,作者丰富的生活 阅历决定作品题材内容的丰富性,而高超的绘画技艺又是作者的绘画理念、题材 内 容的 载体。因此,在解读绘画作品时我们和作品的作者之间存在的不单单是艺 术表现形式, 同时也存在着绘画理念、 题材选择的认同, 它是我们从感性到理性、 从不自 觉到自 觉的认知过程。 一宋代风俗画的社会背景 风俗画是人物画中的一种重要的绘画题材,是以描绘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为 主要内容的。风俗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绘画形式产生于民间艺术的土壤之中, 因而与大众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求格外贴近。 所谓风俗, 汉书 地理志 云: “ 凡 民函五常之胜,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 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这类以社会中、下层生活习俗为题材的画 作,可于战国青铜器攻战、农桑、狩猎、出行之类的图案,或辽宁辽阳和河北望 都等地的汉代墓室壁画,以及山东、河南、江苏、四川、陕西等地表现耕种、盐 井、百戏、厄厨、宴乐等题材的汉唐画像石、画像砖中初见端倪。而真正意义上 的风俗画则是始于两晋, 据唐代裴孝源 贞观公私画史 记载, 晋明帝就画过 杂 人风土图 ,王界画过 村社会集图 。但从两晋到五代,这类作品还不是很多, 画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贵族生活方面。宋代封建经济的发达,尤其是城市和工商 业的繁荣、市民文艺的兴起,使人物画的主题、题材范围和表现手法比唐、五代 有明显的变化和拓展, 广大市民对表现自己日 常生活的风俗画也有了较强的消费 需求和能力,这就使平民市井乡村生活成为重要的表现对象,风俗画也成为了世 俗化的宋代人物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我们知道一种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要 解读宋代风俗画,首先,会涉及到它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那么,首先让我们看 看宋代风俗画所处的那个时代,以此来具体分析风俗画繁荣兴盛的社会原因。 1 .军政:安内抚外粉饰太平 公元9 6 0 年春,北汉纠合契丹南侵,后周归德军节度、殿前都点检赵匡撤奉 命北上御敌, 行军至开封东北部之陈桥骚, 发动兵变, 黄袍加身, 推翻后周政权, 建立赵宋王朝。此后又用了 1 6年时间,南征北伐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统一了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但它再无力向外拓展,不仅难以从西北劲敌 辽国、西夏、吐番手中收复失地,而且北伐屡战屡败,连年割地赔款,以妥协退 让求得偏安的暂时安宁。 宋作绵延三百余年,始终笼罩着异族南侵的阴影。南宋 末年, 元兵入侵,宋室南奔,后宫殿臣载于一船,史有 “ 楼船载国”之称。公元 1 2 7 9 年,8 岁的末代皇帝赵禺被赶至广东崖山一孤岛, 元兵勒马岩上,四面胡茄 悲鸣,赵禺投海自 尽,宋于是亡。可见,终宋之世,始终没能摆脱 “ 但悲不见九 州同”的被动局面。这种军政格局决定了宋王朝只能采取守势。真宗景德三年 ( 1 0 0 6年) , “ 邵哗上邑 州至交趾水陆路及控制宜州山川等图,帝日: 祖宗辟土 广大,唯当慎守,不必贪无用地,苦劳兵力。 ” , u 这就决定其 “ 安内”基本国策 的制定,或可概括为八个字:守内虚外,重文轻武。所以在这种所谓的 “ 安内” 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宋代统冶者积极提倡和奖励绘画,当然这也是有目的的,对 风俗画也不例外。对于描绘民情风俗的绘画, 在宋代统治者眼里并不高雅。但作 为传统的封建史官文化中的一项所谓采风活动,统治者处于自身考虑也给予一定 的关注。正如 宣和画谱扬言: “ 盖田父村家,或依山林,或处平陆,丰年乐 岁,与牛羊鸡犬熙熙然。至于追逐婚姻,鼓舞社下,率有古风,而多见其真,非 深得其情,无由命意,然击壤鼓腹,可写太平之像,古人谓 礼失而求诸野,时 有取焉 。虽曰田舍,亦能补风化耳。宁宗皇帝在题马远 踏歌图的诗中曾写 道: “ 宿雨清散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 。就想利用风俗画来 粉饰太平,为自己歌功颂德。另一方面,统治者也从某些风俗画中了察民情。如 熙宁六年郑侠的 流民图 ,竟使宋神宗为之震动。有些风俗画,还被统治者用 来劝谕农作。宋代各州县衙门前大都有劝农的官蔑,并画 耕织图挂于壁间。 宁宗朝刘松年 “ 进 耕织图称旨 , 赐金带” 。 幻 2 .经济:商贸繁荣习俗万象 由于这种军政格局, 赵宋王朝自 建立后, 一直是重内轻外, 以求苟安。 因此 , 两宋有较长的相对和平时期,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宋代农业特别发 达,尤其在江南地区,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故有 “ 苏湖熟,天下足”的时 谚,称颂这最富庶的 “ 鱼米之乡” 。在工商业方面,各种生产贸易活动遍及全国 的城镇墟集。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便是其缩影。两京城内店铺林立,市场繁 多。繁忙的商业活动在市政区划和时间上,都冲破了宋以前的坊市和夜禁制度。 如东京繁楼街南界身巷的金银彩帛 交易场所, “ 屋宇雄壮, 门南广阔, 望之森然。 ” 又如东十字大街的夜市, “ 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 ” 人称“ 鬼 市子” 3 南宋临安城中, 更是 “ 民 物康阜, 视京师其过十倍。 ” 们 工商贸易极大地 吸引 着仕宦之人和平民百姓, 他们纷纷“ 趋利而逐末, ” 刹 成为大都市里的“ 诸行 百户” 。当时,北宋东京的人口 大约 1 3 6 万,南宋临安人口1 5 0 万。除京城之外, 1 0 万人q的城市有2 0 个以上。如果进行一下世界史的平行比 较,当时西方最大 的城市威尼斯和巴 黎只有 1 0万,宋代都市为世界之最的辉煌就显出来了。这片 丰饶的社会土壤,给根植于它的时令风俗带来了万千气象。“圣朝祖宗开国,就 都于汴,而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京城的风俗活动,掺杂着各种商业成份, 显得格外热闹。过清明节时,“都有城人出郊,士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 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1 这“四野如市”的景象,宋以前是罕 见的。东京的金明池,宋初为习武之地,到了宋徽宗时,成为“不禁游人”的娱 乐场所。每年从三月一日起,都有人云集于此,观看龙舟争标及关扑钱衣服之类, 不胜欢闹。这与端午赛龙舟相近似,到了南宋还继续流传。都城纪胜记:“西 湖春中,浙江秋中,皆有龙舟争标,轻捷可观,有金明池之遗风。”所有这些经 济活动和民问时习,就是风俗画在宋代兴盛的基本背景。 宋代经济的繁荣也使宋代都市在人口结构等因素上发生“质”的变化,其结 果就是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市民。包括有大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业主 的新兴市民阶层,凭着自己的经济实力,逐步挣脱了对于土地的依附,社会地位 不断提高。他们不但要物质享受,对文化生活也有越来越多的要求,这当然会产 生一种与自己的文化水平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趣味形式。因此,这也导致了市民 文学的兴起和风俗画的繁荣。东京、临安的瓦肆勾栏里,说书、讲史、杂剧、散 乐、傀儡剧、皮影戏等等伎艺,形式不一,曲目多样,“寓褒贬于市俗之眼”,嗍为 时人所喜闻乐见。市民们对绘画的爱好也蔚成风气,通过它来抒发自己的愿望, 寄托对生活的理想。贴画于灶前门上,祈求命运通达;挂画于茶肆酒铺,招徕顾 客观赏。也希望纸素之上出现自己的容貌身影和日常见闻的亲切的景象。这样就 使风俗画不仅有了充实的现实内容,还为它找到了众多的主顾。象画工赵春以工 画酒楼豪饮为世人喜看,画工李东则常在御街卖其所画村田乐、尝醋图之 类,很受人们欢迎。南宋临安过节时还有“堂画”,画有不少风俗民情,专为墟 集上的村镇百姓欣赏。由于市民们有钱买,就使风俗画源源上市,迅速地流传。 南宋时,清明上河图有许多复制本,大小繁简,规格不一,每卷均以“一金” 的定价在临安杂卖铺里出售。可见,如果没有新兴市民的大力赞助和热心支持, 宋代风俗画是无法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 3 文化:交融互补画坛奇葩 宋代的翰林图画院,对风俗画的兴盛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它伴随着宋王朝的 兴亡,存在了三百余年。在繁荣宫廷艺术的同时,左右着民间艺术的动向。同时, 宋初封建统治的统一大业,也造成了各地艺术家群聚一堂、相互交流的客观历史 条件。西蜀、南唐等地方割据政权的宫廷优秀画家相继集中于汴梁赵宋皇家画院。 这种形势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艺术流派的相互学习,为宋代的绘画蓬勃健康发 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宋初开始在画院供职的民间画工或其他专业画家便逐渐多起来。除接收西 蜀南唐画家之外,也陆续吸收了不少工匠、商贩、士兵等出身低微的民间画工。 画院中吸收这些人,使画院与民间保持着一 种天然联系。而且,由于画院画家不少是来 自民间画工,也必然经常注意从民间发现人 才。如高益,曾在开封街上摆地摊卖药,将 自己画的佛道犬马一并与药出售,经孙四皓 推荐进入画院。所以,当燕文贵在开封将自 己的绘画与货物一齐出售的时候,又被高益 发现而介绍入画院。这样,就不断地为画院 补充来自民问的新人才。其他如蔡润、陶裔、 龙章等人,都是出身比较低贱的民间画手。 宋初是一个过渡时期,画院吸收院外人才, 以后画院画师主要是从民间画工或院外画 家中招收。从画院成员的来源这一点,就说 明画院不断地和民间画工、院外画家进行着 艺术交流。这些人是宋代画院创作的主要力 量。尽管他们大部分没有留下名字或很少有 作品留传( 其实,现在许多留传为宋代佚名 秋庭戏婴图北宋苏汉臣 的绘画作品,可能大部分就是他们画的) , 但他们确实为宋代绘画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靖康之乱以后,院内与民间的相互交流出现了新的局面。一大批画院画家流 落民i 训,为了生存及适应社会商品市场的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民问画工学习。 加上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绘画题材内容也随之扩大。这批画家,其中有许多人在 5 绍兴初年南渡后重新进入画院,将自己在民涮吸收的营养又在院内起作用。这在 大批画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反映。善于画道释人物题材的苏汉臣,流传下来的作品 有婴戏图、秋庭婴戏图、货郎图,清代谢蕉书画见闻录中作过著录 的他的件婴儿图,说是画“彩色荷花数枝,婴儿数人,皆赤身系红兜肚,戏舞 花侧。第所奇者,花如碗大,而人不近尺。”他笔下的儿童形象的真实描绘,浓 郁的年画色彩,不能不说是受了民间风俗画的影响。他的五瑞图所描绘的民 问喜闻乐见戏曲表演,也是他深入民间生活的结果在绘画创作方面的必然反映。 朱锐、张浃反复画的劳动人民艰苦紧张生活的盘车图,可能都是在社会动荡 期间对那种离乱生活体察的产物。 二宋代风俗画的题材内容 宋代各个时期的风俗画家。主要的有宋初的石恪、毛文昌( 蜀) ,叶仁遇( 江 南) ,燕文贵( 吴兴) ,郭忠恕( 西京) ;北宋中后期有高元亨、苏汉臣、朱光普 ( 汴京) ,杨威( 绛州) ,陈坦( 晋阳) ,王居正( 河北) ,张择端( 东武) ,李唐 ( 河阳) ,顾亮( 山阴) ;南宋中后期则有马远( 河中) ,刘松年、李嵩( 钱塘) 等人。他们除少数在本乡作画外,大都集中在两宋京城从事风俗画的创作。虽然 活动区域不尽相同,身份地位也有所差别,但他们和平民百姓都保持着密切的交 往,熟悉社会中下层的生活,形成了程度不同的认识。他们在艺术上不但有多方 面师承,而且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由此提高着风俗画的表现力。 同时,从宋代风俗画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宋代风俗画家们对现实题材的选择, 感受这些富有鲜明特色的题材所反映的宋人生活,还能欣赏画家们在驾驭这些题 材时所显露的艺术才华。对这些多姿多彩的题材画面,可从以下两个部分来进行 概述。 1 描写城市集镇的社会生活 描写城市集镇的社会生活,包括时令风俗、商业贸易和民间戏艺等内容,代 表着宋代风俗画的鲜明特色。它们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习俗和风尚,开拓了 这一时期人物画新的表现领域。 在描写时令风俗的作品中,古老的风俗和新兴的时尚往往并见,有的表达迄 6 绍兴初年南渡后重新进入画院,将自己在民间吸收的营养又在院内起作用。这在 大批画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反映。善于画道释人物题材的苏汉臣,流传下来的作品 有 婴戏图 、 秋庭婴戏图 、 货郎图 ,清代谢垄 书画见闻录中作过著录 的他的一件婴儿图,说是画“ 彩色荷花数枝,婴儿数人,皆赤身系红兜肚, 戏舞 花侧。第所奇者,花如碗大,而人不近尺。 ”他笔下的儿童形象的真实描绘,浓 郁的年画色彩,不能不说是受了民间风俗画的影响。他的 五瑞图所描绘的民 间喜闻乐见戏曲 表演,也是他深入民间生活的结果在绘画创作方面的必然反映。 朱锐、张侠反复画的劳动人民艰苦紧张生活的 盘车图 ,可能都是在社会动荡 期间对那种离乱生活体察的产物。 二宋代风俗画的题材内容 宋代各个时期的风俗画家, 主要的有宋初的石悟、 毛文昌( 蜀) , 叶仁遇 ( 江 南) , 燕文贵 ( 吴兴) ,郭忠恕 ( 西京) ;北宋中后期有高元亨、苏汉臣、朱光普 ( 汁京) ,杨威 ( 绛州) ,陈坦 ( 晋阳) ,王居正 ( 河北) ,张择端 ( 东武), 李唐 ( 河阳) ,顾亮 ( 山阴) ;南宋中后期则有马远 ( 河中) , 刘松年、李篙 ( 钱塘) 等人。 他们除少数在本乡作画外,大都集中在两宋京城从事风俗画的创作。虽然 活动区域不尽相同,身份地位也有所差别,但他们和平民百姓都保持着密切的交 往,熟悉社会中下层的生活,形成了程度不同的认识。他们在艺术上不但有多方 面师承,而且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由此提高着风俗画的表现力。 同时, 从宋代风俗画的作品中, 可以 看到宋代风俗画家们对现实题材的选择, 感受这些富有鲜明特色的题材所反映的宋人生活, 还能欣赏画家们在驾驭这些题 材时 所显露的艺 术才华。 对这些多姿多 彩的题材画面,可从以 下两个部分来进行 概述。 1 . 描写城市集镇的社会生活 描写城市集镇的社会生活,包括时令风俗、商业贸易和民间戏艺等内容,代 表着宋代风俗画的鲜明特色。 这一时期人物画新的表现领域 在描写时令风俗的作品中 它们集中 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习俗和风尚, 开拓了 古老的风俗和新兴的时尚往往并见,有的表达迄 绍兴初年南渡后重新进入画院,将自己在民涮吸收的营养又在院内起作用。这在 大批画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反映。善于画道释人物题材的苏汉臣,流传下来的作品 有婴戏图、秋庭婴戏图、货郎图,清代谢蕉书画见闻录中作过著录 的他的件婴儿图,说是画“彩色荷花数枝,婴儿数人,皆赤身系红兜肚,戏舞 花侧。第所奇者,花如碗大,而人不近尺。”他笔下的儿童形象的真实描绘,浓 郁的年画色彩,不能不说是受了民间风俗画的影响。他的五瑞图所描绘的民 问喜闻乐见戏曲表演,也是他深入民间生活的结果在绘画创作方面的必然反映。 朱锐、张浃反复画的劳动人民艰苦紧张生活的盘车图,可能都是在社会动荡 期间对那种离乱生活体察的产物。 二宋代风俗画的题材内容 宋代各个时期的风俗画家。主要的有宋初的石恪、毛文昌( 蜀) ,叶仁遇( 江 南) ,燕文贵( 吴兴) ,郭忠恕( 西京) ;北宋中后期有高元亨、苏汉臣、朱光普 ( 汴京) ,杨威( 绛州) ,陈坦( 晋阳) ,王居正( 河北) ,张择端( 东武) ,李唐 ( 河阳) ,顾亮( 山阴) ;南宋中后期则有马远( 河中) ,刘松年、李嵩( 钱塘) 等人。他们除少数在本乡作画外,大都集中在两宋京城从事风俗画的创作。虽然 活动区域不尽相同,身份地位也有所差别,但他们和平民百姓都保持着密切的交 往,熟悉社会中下层的生活,形成了程度不同的认识。他们在艺术上不但有多方 面师承,而且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由此提高着风俗画的表现力。 同时,从宋代风俗画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宋代风俗画家们对现实题材的选择, 感受这些富有鲜明特色的题材所反映的宋人生活,还能欣赏画家们在驾驭这些题 材时所显露的艺术才华。对这些多姿多彩的题材画面,可从以下两个部分来进行 概述。 1 描写城市集镇的社会生活 描写城市集镇的社会生活,包括时令风俗、商业贸易和民间戏艺等内容,代 表着宋代风俗画的鲜明特色。它们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习俗和风尚,开拓了 这一时期人物画新的表现领域。 在描写时令风俗的作品中,古老的风俗和新兴的时尚往往并见,有的表达迄 6 福求安的心理,有的渲染节日的欢乐,也有的透露出画家对时局的慨叹,给人以 不同的感受。宋初的燕文贵,曾对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七夕乞巧,作过“至为精 备”的描绘。七夕是我国古代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节日,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动 人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每逢七夕,民间有向牛郎织女乞巧的活动,又称乞巧 节。按北宋东京风俗,自七月一日至七只,以过七夕为内容,逐步形成了一个极 为繁华的乞巧市或七夕市,专门买卖过七夕节的有关商品。据记载,自七月一日 丌始,市上已是车马拥挤,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9 1 最热闹的 时候,人进市场,不复能出,至夜方散。宋人司马光和公达过潘楼观七夕市“” 一诗云: 织女虽七襄? 不能成报章。 无巧可乞汝,世人空白狂。 地城秋色新,满市翠帘张。 伪物逾百种,烂漫侵数坊。 谁家油壁车,金碧照面光。 土偶长尺余,买之珠一囊。 安知杼轴劳,何物为蚕桑? 纷华不足悦,浮侈真可伤。 在东京,尤以繁楼的市面最盛。京师人在那里用竹木麻编成棚,“剪五色彩为 层楼”,景象非常繁华。燕文贵的( ( - t z 夕 夜市图( 佚) ,就生动地记录了“白安 业界北头向东至繁楼竹木市”的“浩穰 之所”传达了市民们祝福的心愿。南宋 无名氏的大雏图“”( 故宫藏) 也同 样反映出人们祛邪祈福的要求和愿望, 旧题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 天津艺 术博物馆藏) 是宣和全盛时期兴起的争 标活动的如实写照,画上小如蚊蚁的人 物,不可卒数,他们鳞集于金明池畔, 金明池争标图 北宋张择端 尽情游赏。参差错落的龙舟台殿,富丽精瞻,烘托出节日的欢乐气氛。南宋李嵩 7 的龙舟图( 佚) 、无名氏的龙舟竞渡图( 故宫藏) ,表明这风俗的沿续, 按临安旧俗,有一年一度的观潮活动。但李嵩在他的钱塘观潮图( 台北故宫 藏) 中,却没有表现钱塘沿岸车水马龙的观潮盛况,而只以山水楼阁图写,空旷 虚渺,不禁使人生发出“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感慨。作者借 用山水形式表现风俗,隐现出对南宋半壁江山的叹喟。 有关节令活动的风俗画,最精彩的莫过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故宫藏) 。 这幅描绘清明节汴京城内东角予门内 外一带实景的长卷,经过画家的精心 提练,典型地再现了十二世纪中国都 市生活的真实面貌。画面从汴京郊外 进入汴河码头和沿河街市面,又来到 斜跨汴河的虹桥,再由桥头的大路走 向城内,最后在繁闹的市区街道中结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束。“”这里,画家着眼的已不在是踏 青买醉的祭扫风俗,而是生意盎然的都市经济生活。那街旁桥头的大小商店、挑 担摊头,是宋代开坊制城市布局造成的新气象。那往来于汴河上下的无数舟船使 人想起全国各地与东京的纵横交错的经济联系。特别是虹桥一带出现的小市民的 洪流,唤起了人们对给汴京带来春天的劳动者的崇敬和赞叹。这是整个画面的高 潮。张择端以旺盛的创作热情,描绘了船夫和苦力们的辛勤劳动,以及广大市民 的忙碌和节日欢娱。 宋代的城乡贸易活动并不仅以时令节日为限,它无时无地不在进行着。这就 成了风俗画家创作素材的部分来源。宋初叶仁遇“好写流俗”,“”“多状江表市 肆风俗”。“”作维扬春市图( 佚) “状其土俗繁浩,货殖相委,往来疾缓之态, 深可嘉赏。”“”宋真宗时,高元亨爱画都市生活,“多取京城市肆车马”,“7 1 曾画 过夜视图( 佚) 。这与燕文贵七夕夜视图取材相近,但超越了具体节日的 限制,显示出更为宽阔的眼界。现存宋代的风俗画中,有一幅专写汤茶小贩的精 美作品,即南宋无名氏的卖浆图“”( 黑龙江博物馆藏) 。这斗方之上,有六 个“充茶酒”的小贩,各携一具茶笼,或斟或饮,彼此品赏谈论,感觉很亲切。 他们“早间卖煎二陈汤,饭了提瓶点茶”,“”“寻常月旦望,每日与人传语往 r 还”,“。1 的大都市底层生活。画面人物的安排错落有致,有些交待细致入微。如 右上角手把茶盏的那个人,翘起的小姆指就勾画得很传神,似乎是喝得津津有味。 其它象用线的描画勾写,贴切地表现了细如游丝的须发,富于弹性的肌肉,顿挫 转折的衣纹和爽健挺括的竹笼,都很见功夫。这些人物,造型不仅敦厚有力,而 且神采飞扬,有很强的自信心和互相问的信赖感,这艺术形象作为市民的群像, 当属宋代风俗画的上乘之作。类似的还有旧题刘松年的茗园暑市图( 台北故 宫藏) ,“白描画茶担二,市者、啜者、观者八人”。“”李嵩也有,沽酒图,可 惜不传。这些对日常生活颇有影响的小贩货郎,扮演了风俗画里的重要角色。苏 汉臣的货郎图。”( 故宫藏) 描绘都市里挑担叫卖的货郎,他们多“装饰车盖 担儿”,“以炫耀人耳目”。”而李嵩的货郎图卷( 故宫藏) 和市担婴戏图 册( 台北故宫藏) ,则写活跃于村镇之间的挑担货郎,生活气息更浓。货郎图 卷里的老货郎,身上象有一股魔力,引起村童们的围绕笑闹。他摇着博浪鼓,一 面表示欢迎,一面又防范 着过于兴奋的小孩随便 动手。画家除了沟通两组 人物的感情联系外,也传 播了村镇生活中新的经 济信息。货担和货郎身上 货郎图 南宋李嵩 的各色商品体现了南宋偏安时期城镇工商业发达的小小侧面。在“专为小儿”的 玩具担里,不仅有花篮、画扇、风标、令旗等等,还能找见四个小玩偶,它们被 称为“泥婴”,。4 。是讨人喜欢的吉祥物。这除了点明货郎的苦心,也反映作者本 人对世人心理的深入体验。李嵩以真挚的感情把他的所见所感一丝不苟、有条不 紊地交织在画面上,使这货郎图成为画史上的名作。 宋代风俗画家对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间戏艺,有着浓厚的兴趣。象说书、角 抵、杂剧、骷髅戏等等,都有被他收于笔底。在清明上河图上,就有众人围 坐,听一老者说书的场景。在张择端之前,高元亨曾画有从驾两军角抵戏场图 ( 佚) 。画面“写其观者,四合如堵,坐立翘企,攀扶仰俯,及富贵贫贱、老幼 长少、缁黄技术、外夷之人,莫不备具。至有争怒解挽,千变万状,求其尽得, 古未有也”。”直接取材于杂剧剧情的,有无名氏的两幅杂技图( 故宫藏) 。 9 其一内容不详。另一幅据考证,为官本正杂剧眼药酸以末扑净终剧的纪实。1 右边的老汉以手指右眼,表示有病,左边有一后生与之呼应。他戴高帽,穿大袍, 胸前背后有几只画制的圆眼睛,腰间还挂着画了圆眼睛的广告。这画制的眼睛, 从李嵩货郎图的货郎身上也能看到,说明眼药酸在南宋是妇孺皆知的剧 目。风俗画表现这种飘乡卖药郎中的形象,既迎合大家的心理,也为市民文学张 目,还兼作商品广告,带有多方面的社会意义。在关于民间戏艺的风俗画中,李 嵩的骷髅幻戏图( 故宫藏) 也是非常优秀的一幅作品。 2 描写山村水乡的社会生活 描写山村水乡的社会生活,有耕织捕鱼、 动,这使以前的农村风俗题材更为充 实、深化和扩展。即便是传统的内容, 宋代画家也在技巧上有所变化,形成 自己的风格。 耕织捕鱼是历代画家多有表现的 题材。但现存描绘农业劳动最早的绢 画,当推旧传杨威所作的耕获图 ( 故宫藏) 。在小小的团扇上,描写 了从割稻、车水、打谷、春米、入仓 到堆草垛的一系列过程。七十多个人 盘车行旅、村塾村医和其他文化活 耕获图 北宋杨威 物中,地主在庭院里闲歇,管家立于田头场屋督工,其它都是辛勤劳碌着的农民。 这边才收获,那头已用牛来犁地。放水入田,准备开种。还有一幅南宋无名氏所 作的耕织图( 中国历 史博物馆藏) ,结构也很 紧凑,将田间播种插秧和 户内纺线织布的劳动同 画于一景,概括了农业生 产的特点。在黑龙江找到 蚕织图南宋佚名 的南宋时的名作蚕织图则是卷长千零五十八厘米,宽二十八厘米的鸿篇 巨制,内容相当丰富。画过蚕织图的刘松年和创作服田图( 佚) 的李嵩, 都把耕织分成若干段落来描绘。在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暴露了农村的种 种矛盾。“蚕妇寸丝不著体,豪家墙壁被纨绮,“”1 地主“醉饱正高卧”,穷人“索 饭儿叫怒”,。”都是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王居正的纺车 图( 故宫藏) 表现“田家作苦余,轧 轧缲车鸣”的情景,画上坐着的织妇, 一边给婴儿喂奶,一边摇动纺车。站在 纺车前的老妇,正忙着倒线。她弯腰驼 背,骨瘦如柴,一付疲惫的神情。那满 纺车图北宋王居正 脸的皱纹,记录了饱尝忧患的经历。她 们身上补丁累累的破烂衣裳,就是“当须了租赋,岂暇恤襦裤”。”的困苦生活的 见证。画面上几株古柳,垂枝飘动,使背景萧瑟荒疏,十分凄凉。王居正在这里 不但逼真地刻画了织妇形象化,同时也细致地转达了对她们的真诚的同情。这比 南宋无名氏纶丝图( 故宫藏) 在人物表现上更为出色。 宋代画家在画捕鱼图时,手法有所创新。南宋无名氏的柳溪捕鱼图( 上 海博物馆藏) ,其构图就采用了马远、夏 圭“半边一角”的形式。除左上角有 岸柳溪石点景,其余是大片空白。用俯 视法画的渔船,位于中线之下。这样就 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那张正在拉起但 尚未全出水面的网上,造成一种和画面 上拿着小兜捞鱼的渔夫相同的心情,急 切地想知道网里是否有鱼? 有多少鱼? 画家在构图上向纵深的开掘,使观众产 生丰富的联想。这很有深度的瞬间,给 人以有力的感染。 盘车行旅生活的描写,范围很广。 盘车图北宋佚名 关于官营磨面作坊的有宋初无名氏的闸口盘车图( 上海博物馆藏) ,颇有代表 性。作坊里水磨正在转动,磨外四周许多苦役在趋走搬运,磨旁茅亭中则坐着监 1 1 督的官吏。画面通过民夫苦力所从事的各种分工( 如扬簸、筛谷、磨面、赶车、 引渡等等) 和紧张忙碌的气氛,显示了作坊生产的特色。另外在右下色还画着一 座大酒楼,| i 面有“彩楼欢门”。”的高搭,楼中有一些豪门富人正在饮酒作乐。 这种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劳逸苦乐的生活对比是画家对当时社会所作的无言的抨 击。南宋无名氏的柳荫云碓图( 故宫藏) 则表现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写溪 柳树下磨房中一农夫在看牛推磨,比较悠闲自得。据记载,刘松年的风雪运粮 图( 佚) 朱锐的雪山送粮图( 佚) ,都是刻画行进于雪霜泥泞中的车马脚夫 的力作。在现存朱口的雪溪行旅图( 上海博物馆藏) 、无名氏的雪栈牛车图 ( 台北故宫藏) 和盘车图( 故宫藏) 等作品上,也都表现了他们的艰辛跋涉。 宋代城乡间的各种联系是靠他们促成的。从这类画中,也会很自然地得到“邸店 如云屯”。”的印象。如无名氏的山店风帘图( 故宫藏) 有山间客栈旅次,里 里外外歇息过往的商旅行人和他们的车马驼队,生意兴隆。在无名氏的征人晓 发图( 故宫藏) 上更点出了“墟市稍来集,筠笼转山忙”。”的情景。画中的客 店堂屋里,还要出门赶路的商客犹在伏案休憩,睡意难消,店家则为他备好晨炊, 脚夫也立候店外。准备“晓发“。这一动一静的逗趣。充满生活气息。无名氏的 江帆山市图( 台北故宫藏) 又是一种景象。一边有山麓村店,驼队脚夫,一 边是停泊着船只的渡口,有艘大船正载着货物驶向岸边。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 残本( 台北故宫藏) 是画两只准备启航的船和冒着严寒上上下下在奔忙的船工。 传为李嵩作的巴船下峡图( 故宫藏) 则推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画面:在奇险 的山峡里,一只大船刚刚闯过难关,开始平稳行驶。而另一只船正要冲出峡谷, 处境险恶,为了避免触礁覆舟的厄运,船工们在奋力与急风巨浪搏斗。这扣人心 弦的一刹那,使船工们不畏艰险,勇于和命运抗争的坚定意志得到了成功的表现, 是对劳动者们生活的热情赞扬。 有关表现村塾的风俗画,从北宋就开始出现了,反映出当时乡村教育的情况。 宋代有不少文化发达的县邑村落,“士农商各教子读书”,“非独士为然”。”4 1 画过 这类题材的,有毛文昌、陈坦、高克明等人。其中毛文昌所画村童入学图( 佚) “其行步动止,拜立诵写,备其风概”。5 1 南宋曹勋为一些村学图所题的诗, 内容很风趣。画村医的现存有传为李诏的炙艾图( 台北故宫藏) 。画家围绕着 给农夫治疗背疮的情节,把病人大声叫苦的神情,扶着他的家属们的焦虑和躲在 1 2 大人背后的小孩那既害怕又想偷看的好奇 心,都投向了专心施术的村医。一侍童也手 持膏药,准备递给村医,让病人敷上。这画 面十分感人,其精巧的构思,也耐人寻味。 宋代风俗画中还有一些带着滑稽感的 乡村生活作品,如南宋无名氏的柳荫群盲 图( 故宫藏) ,它是在混乱中有所寓意的作 品。画面上一群肓叟在村口溪畔的柳树下打 闹,相互间争得不可开交。左下方一个有眼 无珠的睁眼瞎f 在拆字算卦摊上为几个过 路瞎子解疑释惑。目前尚无足够材料来说明 画的确切意思,它或许取材于民间故事或传 灸艾图南宋李诏 说,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之类的比喻。发人深思的是它出现南宋。 从后人( 如清朱炎的群盲图) 所描绘的类似情形推想,它可能是表现人心惶 恐、社会动荡的现实,并表达画家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这幅画的艺术技巧非 同儿响。画家别出心裁地对盲叟做精心描绘,推进了传统人物画的传神手法。十 个瞎子的不同神态得到了准确的传达,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看了睁眼瞎的那种 模样,真让人忍俊不禁。这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风俗作品,体现了宋代人物画 取得的新成就。 宋代风俗画家们描绘身边熟悉的人和物,表现民间的情趣和喜好,生动记录 了宋代社会生活中的平民生活。作品真实再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深入 刻画了他们纯朴的精神风貌。不论人物形象的塑造、服饰的描绘,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