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十七年”儿童小说研究.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十七年”儿童小说研究.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十七年”儿童小说研究.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十七年”儿童小说研究.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十七年”儿童小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_ 、 蛐 , 一 净 、 j 摘要 a b s t r a c t b e c a u s eo f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s t a t e sw i l la n da u t h o r s h i p ,c h i n e s ec h i l d r e n sf i c t i o ni s w e l c o m i n gi t sf i r s t 。g o l d e na g e ”i n 17y e a r s c h i l d r e n sf i c t i o no ft h i sp e r i o di st h e 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o ft h ep a p e r s t a r t i n gw i t hc h a r a c t e ri m a g e s ,n a r r a t i v em o d e ,a n dv a l u e o r i e n t a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d i s c u s s e st h ei n t e r n a lc o m p l e x i t ya n dd i l e m m ao fc h i l d e n sf i c t i o n e x p o s e d i nt h en a r r a t i v ep r o c e s so ft h er a d i c a lc u l t u r a lr e v o l u t i o n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d o m a i ni nt h e ”17y e a r s ”h a sb e e n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t r a c e so f p o l i t i c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 ”,w h i l et h e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e m p h a s i so n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c t i o n ”o f c h i l d r e n s f i c t i o n ,w h i c h i s m a i n l yt a r g e t e d a tc h i l d r e ne n d o w e dt h ew o r k s 丽廿l a d u l b o f i e n t e di m a g e ,n o n - s e l ft h o u g h ta n de s s e n t i a l i z e dn a r r a t i o n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o n t o l o g i c a ls p e c i a l i t yo f c h i l d r e n sf i c t i o n sg e n e r a t e ss o m ei n t e r n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w i t h i n , s u c ha s n o n - e s s e n t i a l , d i v e r s i t y ”a n d ”c h i l d e n sc h a r a c t e r t h ec o n f l i c tb e t w e e nt h e s t r o n gs t a t e sw i l la n dt h es o f ts u b j e c t i v i t yo fl i t e r a t u r el e dt ot h ei n h e r e n tc o m p l e x i t yo f ”17y e a r s ”c h i l d r e f f sf i c t i o na n dt h eu n i q u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so b t a i n e df r o mt h es t r o n gp o l i t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a n dp a r t i c u l a ri d e a l i s mo f l i t e r a t u r ep r o v i d ev a l u a b l er e f e r e n c e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l d r e n s f i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17y e a r s ;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c t i o n ;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i m a g e ;n a r r a t i v e p a a e m ;o r i e n t a t i o n i i ,j t 由 蒂u 1,j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在国家意志和创作主体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儿童小说在“十七年 迎来了它的 第一个“黄金时代 ,但其先天就与国家意志捆绑依存的文学事实决定了其后期发展 的不自由。在“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的“十七年文学环境里,整个创 作领域都浸染着“政治一体化”的痕迹,儿童小说也未能幸免。而儿童小说因其接 受对象的特殊性而具有的教育品质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强化,儿童文学沦为“教育 儿童的文学 ,文学本体性逐渐沦丧,儿童小说呈现出形象成人化、思想无我化、叙 事本质化等特点。另一方面,儿童小说的本体特殊性又使作品产生“非本质 、“多 样化 、“儿童性 的内部矛盾。强硬国家意志的高压与软性文学主体性的对冲导致 了“十七年”儿童小说的内在复杂性和独特的文学史意义,其强烈的政治特征和独 有的理想主义文学品质所留下的经验教训对当下儿童小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 义。 在第一章中,本文从政治需求、创作主体、小说本体三个角度介绍了“十七年 儿童小说创作背景及其成因,以及这一背景衍生的“十七年 儿童小说特有性质。 小说的最终形态从来不能摆脱时代背景和主流文学观念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伴随 着国家意志的介入和教育功能的强调而繁荣的儿童小说必然动荡着被规训的激情, 无论这一激情出自对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或者被迫遵从。 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学体制力量,不仅系统而有效地决定了“十七年 儿童小说的形态和风格,也对其所蕴含的政治和教育功能做出有力的保障。第二章 论述“十七年”儿童小说价值取向的“政治文学一体化 过程。本文分析小说价值 取向的依据主要为大量文本中体现出的不同题材共有的现实性倾向、思想主题类型 的本质主义追求以及对人物认知和情感的政治化表达方式,并认为这一时期儿童小 说价值取向具有图解政治、走向一元的发展趋势,小说创作由自发的艺术行为发展 为文艺工作者“光荣的战斗任务。 第三章以文本中的正面人物形象类型为考察对象,论述“十七年儿童小说人 物形象在模式化的同时,也可贵地保有内在生机。正面人物又可分为主人公及其他 正面人物,其中,主人公形象在纵向成人化、超人化发展的同时也保持着横向的多 样性格,无论是年龄设置、性格设置、功能设置、语言设置,都再现了“十七年” i i i ,jr ,jl-lj 利用和抑制、“ 显出“十七年”儿童小说与中国其他时期的儿童小说不同的风骨和追求:朝气蓬勃、 自尊自信的大国情怀、融于集体、忠于纪律的无我立场以及捍卫政权、珍惜当下的 幸福体验。 在结论部分作出对“十七年 儿童小说的价值判断。这一时期儿童小说在令人 惋惜地失去文学主体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同时,生动地见证了“十七年”文学走向“一 元化”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和两难处境。其强烈的政治特征、功利的教育功能和严密 的意识形态监控需要我们引以为鉴,而其独有的理想主义文学品质对过度观照自身, 社会辐射不足的当下儿童小说则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1 v 、 j , 1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中文文摘 i i 目录。、, 绪论- 1 一、研究价值和方法一1 一 二、研究对象- 2 - 三、研究综述一3 - 第一章“十七年一儿童小说创作背景- 9 - 第一节“黄金时代刀的产生及其原因- 9 - 第二节“教育至上一的文学观念盛行- 1 5 - 第二章政治文学“一体化 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题材的现实性倾向1 9 一 第二节思想主题的本质主义追求- 2 2 - 第三节人物情感的政治化表达一2 7 一 第三章理念演绎型人物形象- 3 1 - 第一节主人公形象的丰富性- 3 l - 第二节教育者形象的功能性- 3 8 - 第四章政治成长型叙事模式- 4 3 - 第一节“游戏事业 模式:对儿童天性的利用与抑制一4 3 一 第二节“以枪为名一模式:对个体欲望的偷渡与改写- 4 5 - 第三节“复仇刀模式:对革命神圣性的破坏与修复- 4 7 - 第四节“请缨9 9 模式:对政策理念的呼应与背离- 5 0 一 第五节“无时差 教育模式:对教育期待的共有与区别- 5 l - 第五章 独特的文学存在。- 5 5 - 第一节与现代儿童小说的比较- 5 5 第二节与“解放区9 9 、“文革一时期儿童小说比较- 5 8 - v t ,、妒 ,-f;li。j 目录 第三节与新时期及以后儿童小说的比较6 2 第六章结论6 7 参考文献7 1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 5 致谢。7 7 个人简历7 9 v i 、;, ,;j 另一方面,是研究者在研究中采取“史”的视角,预先设定好“十七年 儿童小说 “概念化、“干巴巴力的价值判断,继而在研究对象中寻找吻合“先行判断 的案 例,对文本直观感受的力度不足,从而使研究成果“重复建设”,研究工作进展较慢。 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认为,首先,“十七年 儿童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 儿童小说作为“十七年 整个文学的组成部分,其主导思潮、时代语境、创作流变 及至顺逆曲直,与整个大文学既合辙同构,又显示出儿童文学自身的特殊性。儿童 作为一个特殊年龄群体,无论作为叙述对象还是接受对象,它的内部都天然呈现出 其他年龄段无可比拟的多种矛盾相互牵制的紧张状态。“十七年 3 c 学思潮对这“紧 张 的遮蔽和收编,在使作品外部政治本质化的同时,也使作品内部呈现出复杂的 牵制状态。它再现了艺术作品走向“文革”的历史真实,影响了一代儿童的精神成 长,并与其在“文革期间暴露出的尚武、盲从、以众虐独、轻视人性等国民性格 直接相关,也留下了值得当代儿童小说参考的历史教训和另一种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十七年儿童小说为独立研究范围,以文本个 案为研究依据,以政治介入和教育功能为创作背景,以人物形象、叙事模式、价值 取向为主要切入点,着重从文本叙述的不合理处展开对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微妙复 杂关系的分析,在同类形象群中重视语境对形象特征流变的客观影响。 在研究立场上,“十七年 儿童小说作为“十七年”小说的一个分支,从理论上 说,适用于一般“十七年”小说研究的方法也可以运用于儿童小说研究。但儿童小 说在教育功能、接受对象、形式风格和表现方式上都有其独特性,忽视这一文学样 式的本体特征将使儿童小说研究浮于表面,甚至背离其研究对象,成为“自说自话 福建师范大学郑小莲硕士学位论文 的产物。因此,在研究中将顾及两个立场:一方面从文学大环境的角度研究儿童小 说在“运动 、“论争 、“号召 、“指示”简单粗暴的介入中走向对“中心”的简单 图解;另一方面从儿童小说本体特征出发,表现其自发的对儿童适读性、乐读性的 迎合,即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偏爱、对人物传奇色彩的描绘、对游戏天性的改造、对 儿童天然欲望的偷渡等。 在研究的学科角度上,主要采取思潮、叙事学和文本论的观点进行研究,局部 使用统计学证明某种文学现象出现的频率及其代表的现实倾向。 二、研究对象 ( 一) 儿童文学和“十七年乃儿童小说 儿童文学的定义有多种版本。蒋风在中国儿童文学史指出,“儿童文学是根 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 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 【i 】,黄云生在 少年儿童文学中则认为,“儿童文 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 的总称。 嘲王泉根在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中称:“所谓儿童文学,又叫少年 儿童文学,是以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本位、具有契合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的艺 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这一特殊文学,因读者年龄的差异 性特征( 如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 ,又可将其具体分为少年文学、童年 文学、幼年文学三个层次。 跚 归纳这三种版本得出,“十七年 儿童小说,即指在1 9 4 9 年至1 9 6 6 年期间,在中 国境内(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专为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创作、适合他们阅读,并在 主流出版机构发表的小说作品。 ( 二) 价值取向、成长叙事 根据唐日新在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中的定义,可以得知,所谓价值取向, 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行为倾向。它来自行为主体的价值 体系、价值意识。在文学领域,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学体制力量,不仅系统 而有效地决定了“十七年 儿童小说的形态和风格,也对其所蕴含的政治和教育功 能做出有力的保障。因此,分析“十七年 儿童小说的价值取向,成为我们观照与 蒋风、韩进中国儿童文学史【嗍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8 ,l 黄云生少年儿童文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 ,7 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嗍重庆s 重庆出版社,2 0 0 4 年,5 绪论 评判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途径。 西方“成长叙事”发源于西方十八、十九世纪在启蒙思潮带动下产生的一批小 说,它以个体的一段人生经验为叙事框架,以个体的最终成长为叙事目的,人物具 有高度的反叛意识和自我观念,强调的是“人格 的成长。“十七年”的主要叙事模 式同样叙述个体的成长,不同的是,后者强调的是主人公政治思想的“本质化 成 长。 三、研究综述 从涉及到该课题的研究文本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文学样式和方法论角度对儿童小说进行介绍。 这些著作从文学本体出发,介绍了儿童文学的特征和构成,对儿童小说体裁也 进行了宏观的把握。如王一地的儿童文学(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 9 6 3 年版) 、 儿童文学编写组撰写的儿童文学概论(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 9 8 2 年版) 、黄云 生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 浙江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等。单篇论文的集结有陈 伯吹的儿童文学简论、蒋风的儿童文学漫笔、陈子君的儿童文学论、贺宜 的儿童文学研究、朱自强的儿童文学新视野、彭斯远的儿童文学散论等, 它们大多关注儿童小说的特点和一些创作技巧。从以上著作的创作时间流变中,可 以清晰看到儿童文学从“教育目的论 到“儿童本位论文学思想的根本转变,而 儿童小说应具备艺术感染力的说法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经有所提及。但这些论著主要 是抽象地介绍儿童小说的创作方法,极少对某一时期儿童小说进行论述,更毋庸提 内部分析。 第二,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十七年刀儿童小说的论述。 蒋风、韩进的 中国儿童文学史( 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 ;陈子君主编 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 明天出版社1 9 9 1 年版) 、蒋风主编中国当代儿童文学 史(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 9 9 1 年版) 、王泉根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 首都师 范大学从2 0 0 8 年版) 等著作是“史料型 儿童文学史,主要是为大中专院校学习儿 童文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它们通过对史料的钩沉、分类和分析,展现了中国儿童文学 史的大致轮廓与主要特点。与第一种类型相比,它增加了社会思潮对文学风格的影 响,也相应介绍了各个文学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但是,其关于“十七年一儿童文 学的介绍大多只是在谈及中国儿童文学阶段性发展状况时有所提及,篇幅和深入程 度都难以和介绍二十年代、新时期文学的部分相比,也很少对小说体裁专章专节介 福建师范大学郑小莲硕士学位论文 绍。王泉根教授于新世纪初出版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是一部系统研究现代 中国儿童发展思潮与创作现象的专著。在这本书的第八章专门提到了“十七年儿 童文学的政治文化流脉,肯定了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研究价值,并根据文学风向的 不同将这一时期切割为1 9 4 9 1 9 5 7 年“前十七年”阶段和1 9 5 7 - 1 9 6 6 年“后十七年 阶段,细致说明了两个阶段不同的“左倾”儿童文学表现方式,提出了很多有新意 的观点。但其更侧重于“十七年文学外部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而对小说体裁和形 象、题材、叙事等文学因素缺乏分析。 第三,有关“十七年弦儿童小说研究的单篇论文。 从五十年代初开始,以“十七年”儿童小说为批评对象的论文就有几十篇。这 一类型文献的理论倾向一直和时代思潮的变迁联系紧密。以代表性观念为经,以时 间为纬,可以分为将其三个时期。 首先是“十七年”期间对当时儿童小说的研究。总体上看,这些论著有明确的 指导目的。批评者对当时文学的关注并不是独立的学术活动,而是对文学创作的介 入和互动。它在点明作品不足的同时会直接告知努力的方向,而这些“不足”往往 也是文学外部的论争。 以1 9 5 7 年为界,这一时期的儿童小说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段。五十年代文学 界相对宽松的创作氛围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我们也能从评论 者的批评和建议中侧面观照该时期文学的不足和意识形态的改造期待。严文井在 ( 1 9 5 4 - 1 9 5 5 儿童文学选的序言部分,从“写什么”的角度指出“当前建设事业 中多方面的斗争很少在少年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例如,在选集的编选过程中, 就很难看到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优秀的少年儿童文学作品。州妇1 9 5 6 年,蒋风 在中国儿童文学讲话中提出了不足:作品的题材和体裁需要扩大,认为“反映 历史斗争的作品较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很少。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就几乎 没有。 圆1 9 5 6 年陈子君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中则直接批评:“近几年来, 在少年儿童文学中也存在着无冲突论的倾向。有些作品根本缺乏矛盾,或是只 写了一些枝节问题;有的虽然接触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却又未能使矛盾得到应有的 展开。这种有害的倾向已经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并受到一些批评。但是与此同时, 在另一方面,在作品中人为的制造矛盾的情形却多了起来。这实质上是无冲突 严文井1 9 5 4 - 1 9 5 5 儿童文学选 a 儿童文学论文选1 9 4 9 - - - 1 9 7 9 m 北京,中国儿童少年出版社,1 9 8 1 年; 1 2 6 蒋风中国儿童文学讲话 蛔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5 8 年l2 5 9 绪论 倾向的另一种表现。 【1 1 可见,其时创作上的题材单一化倾向与艺术上的公式化弊 病已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而题材的当下性、情节的阶级冲突性、人物的英雄性则成 为新一轮的期待热点。 第二个时段里,茅盾在六0 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中通过对2 9 种刊物六月号 ( 因为六月号一般都有儿童文学专辑) 和北京、上海两个少年文学出版社1 9 6 0 年出 版的所有儿童读物的细致阅读和统计,指出“一九六。年是少年儿童文学理论斗争 最激烈的一年,然而也是创作歉收的一年。 圆并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是这些 富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作用的作品,低年级儿童难以消化。文学内容争相“提高 。 二是看似五花- f - 1 实则大同小异;“看起来政治挂帅、思想性强,实质却是说教过多, 文采不足。”【2 】1 3 3 三是“小主人公面目一般化,都像个小干部,而作为年龄大小的标 帜的,不是别的而是政治上成熟程度的高低。 阱燃这篇文章成为研究“十七年 儿 童文学转载率最高的文献之一,其中对1 9 6 0 年文学创作弊病的罗列,几乎成为各个 儿童文学史对六十年代儿童文学创作的标准评价。该文不但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 值,更发人深省的,是其中蕴含的一个研究者的严谨、客观和踏实的治学精神。 在内容上,六十年代的儿童小说研究多“以阶级斗争为纲 和“反修防修 为 价值判断标准。许以在推荐 和 中肯定了当时的少年儿童 文学“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不管写的是革命斗争还是生产建设,它们都是把儿 童放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间,与斗争和建设事业紧紧相连,因此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所表现的生活幅度就更加深刻和广阔。”跚冰心为( 1 9 5 9 - 1 9 6 1 年儿童文学选写序 时也大声呼吁:“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不可能有超阶级的儿童。”“我们首先要帮 助他们懂得什么是阶级,什么是剥削,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新旧社会的区别在哪 里,作为新中国的儿童应当有什么样的雄心大志等等。 过多描写阶级斗争,强调教育意义,就很有可能造成儿童小说的“成人”化。 批评界对此发生了讨论,并由此掀起了六十年代重要的“童心论”论争。贺宜在 j h 童文学创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儿童化( 原载火花,1 9 5 9 年6 月号) 里提出了 当时创作中的“成人化 倾向,但主要是从题材单一、对话冗长使读者失去阅读兴 趣这一角度来讨论的,对儿童形象的拔高、心理的政治化表达等倾向则没有涉及。 陈子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j 人民文学,1 9 5 6 年:6 月 茅盾六o 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茅盾与儿童文学 m 河南: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 9 8 3 1 1 4 许以推荐月光下 和草原的儿子) j 人民文学,1 9 6 0 年,5 月 冰心( 1 9 5 9 1 9 6 1 年儿童文学选) 序言 a 儿童文学论文选1 9 4 9 一1 9 7 9 如北京:中国儿童少年出版社, 1 9 8 1 :1 3 8 - 1 4 0 福建师范大学郑小莲硕士学位论文 “童心论”最早在陈伯吹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里提出,强调儿童文学 是“特殊的文学”,认为“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比成人文学更为艺术”、“应当是十分道 地的艺术品,认为儿童文学不必篇篇有“意义”,“艺术价值高的( 即有趣味的) 作品教育价值自然也高 ;强调“写童心”,“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 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n 1 。由此 引起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央级和省级的文学刊物都参与在内的大辩论,被称之为“少 年儿童文学的两条道路的论争。 1 9 6 0 年“儿童本位论”的实质和什么样的 翅膀,往哪儿飞破陈伯吹童话之“谜”从政治立场出发,将儿童文学特殊性与 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划上等号。前者称“童心论”是“抹煞了儿童文学的阶级性,抹 煞了儿童文学培养、教育社会主义新一代的重要任务。”;企图使创作“不必进行思 想改造,不必熟悉和掌握党的政策,不必以马克斯列宁主义为准绳。”比1 后者批判陈 伯吹的“幻想论 ,认为强调儿童文学的想象力无非是企图抹杀其“反映现实生活和 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刀显然,这一时期儿童小说研究已经完全以政治为判断立场, 丧失了学术独立精神。 第二个时期,是新时期初期至八十年代中期批评者对“十七年 儿童文学的研 究时期。这是一个由历史惯性研究思维走向批判思维的过渡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 观念是鲁兵在 教育儿童的文学中所认为的,儿童文学需要塑造典型、深刻的人 物形象,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积极反映儿童在党的教育和关怀下,好好学习、天天 向上、朝气蓬勃、奋发有为,这应当是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的标志。力嘲这篇论文的判 断标准相当贴近五十年代,它在肯定儿童小说应当具有艺术感染力、保持其文学自 觉的同时,强调儿童小说应该写光明面、塑造新人形象,应当具有教育功能。蒋风 在儿童文学丛谈中为陈伯吹“平反 ,认为陈伯吹“童心论”坚持立足于儿童文 学应担负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这一基础上,因此不同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 换言之,是不是以共产主义教育方向性为前提,是衡量“童心论 是否是资产阶级 文艺观的尺度。在这种观念惯性的作用下,该时期对“十七年儿童文学创作评价 与上一个时期并没有本质区别。 陈子君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有感( 载于1 9 8 1 年4 月中国少年儿童 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论( 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办 陈伯吹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闯题儿童文学简论【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 9 5 9 ,7 8 宋爽“儿童本位论”的实质 j 文艺报,1 9 6 0 年,第l o 期 鲁兵教育儿童的文学 a 小百花 c 上海:少年报社,1 9 7 9 年:2 3 6 绪论 公室编) 一文中,从三个方面具体评价“十七年”“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和极左路线 的破坏,我们儿童文学的创作思想相当混乱。”应当说,这篇文章在文学本体性角度、 儿童中心论角度较有力度地和上一时期研究做出了划分,但是研究的切入还是基于 浅层,对儿童小说的题材、形象、语言等文学构成都不做涉及。 八十年代中期,随着西方文学理论和观念的大量引入,研究“十七年夥儿童文 学的理论依托有了更大的颠覆,:文艺评论1 9 8 6 年第6 期方卫平在我国儿童文 学研究现状的初步考察中对5 0 年代到8 0 年代初的当代儿童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一是基本理论、文学史、文学评论三者造成畸形的研究格局;二是儿童文学理论往 往是成人文学理论的翻版制作,缺乏独特的理论发现和研究个性;三是理论模式几 十年“一贯制”:四是狭窄的理论视野与单一的研究方法:五是缺乏国际间的学术交 流。在这篇论文里,我们看到了对“十七年”儿童小说研究角度和判断标准多样 化时代的到来。 第三个时期,是八十年代后期至今,相较于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十七年 儿童小说研究更能将对象作为一个“历史的存在加以冷静考察,研究者的学术精 神也更为谨慎和专业。一段艰难曲折的前进道路一四十年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 ( 蒋风,文科教学1 9 9 5 年第l 期)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轨迹( 张锦贻, 内 蒙古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1 期) 、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 李利芳,兰 州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1 期) 等论文从儿童观、现代性、人物形象塑造、美学追求 等方面考察儿童文学创作,从传统文化、美学、哲学的评论角度生发出不少有价值 的成果。不足在于,它们多以“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儿童小说”的论文 极少;多从“史”的角度进行梳理,从“文本 角度剖析文学叙述方式的极少;多 批判教育功能和政治功利性,注意呈现“十七年 儿童小说内在复杂性的研究几乎 没有。 截止至2 0 1 0 年1 月,在万方硕博和清华数据库里收录以“十七年”儿童文学为 课题的优秀硕士论文共计四篇,但博士论文还未出现。它们分别是:浙江师范大学 朱慧的英雄崇拜与苦儿情愫“十七年”战争儿童小说中两类儿童形象的塑造、 南京师范大学卞秋华的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叙事模式、华中师范 大学杨俊霞的 中国当代儿童小说的“黄金时代 、华中师范大学王艳文的游戏 精神的淡出论“十七年 现实题材儿童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嬗变。这些硕士论文 方卫平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现状的初步考察 j 文艺评论,1 9 8 6 年,第6 期 福建师范大学郑小莲硕士学位论文 以现代“儿童本位论 为参照,切入小说体裁内部,对“十七年”儿童小说的题材、 形象、叙事等因素作了深入细致、富创新性的研究,也给本文相当的启发。与其区 别在于,第一,研究内容不同。在题材上,本文涉及“十七年 各题材儿童小说, 而前者往往是对某一种题材的深入研究。在形象分析上,本文涉及到对成人和儿童 形象的分析,前者更注重对儿童形象进行指认。在对叙事模式的研究上,本文以“成 长型叙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五种不同的典型叙事框架,前者则以主题、情节 和人物的类型化考察叙事的模式化。第二,对参照的依赖不同。前者强调儿童小说 应注重“审美”和“儿童性 ,肯定当下儿童小说创作标准,但也在无意间否定了“教 育功能”的合理性。本文从儿童小说的根本特点出发,扬弃“教育功能 ,视“儿童 本位论”为一种参照尺度而非绝对标准。第三,对“十七年 儿童小说内在复杂性 的重视程度不同。本文致力于在文本中还原政治与文学的紧张关系,在第三章和第 四章中侧重阐述这一复杂性的表现方式。前者中的一些段落也涉及到意识形态对文 学特殊性的遮蔽,但或一语带过,或在论述中自我否定了这种复杂性。究其原因, 或许是为了保证十七年儿童小说在政治干预下走向模式化”这一中心论点的明 确,所以放过了干扰这一论点的其他因素。 前人辛勤的研究照亮了后人前进的方向,希望这篇论文能够给“十七年 儿童 小说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参考,以报答以上给予我许多参考和点拨的文献资料。 第一章“十七年”儿童小说创作背景 第一章“十七年儿童小说创作背景 第一节“黄金时代刀的产生及其原因 中国的儿童小说起步缓慢,直到上个世纪= 十年代才真正迎来它的发生期。由 于时势混乱、作家重视不足、理论不成熟等原因,儿童小说缺乏创作的大环境,在 数量和平均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直到解放后的第五年,全国的少儿读物尚只能达 到每五个识字儿童一册的程度,个别省份的比例则低至平均一千多个农村儿童一本 书。【l 】创作儿童小说的作者固然不少,但能够坚持下来,可称为儿童小说作家的却 寥寥无几。 建国后,儿童小说创作界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浦漫汀曾评价道,“十七年儿 童文学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而十七年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首先是儿 童小说的黄金时代。 嘲的确,无论是创作的数量与质量、还是创作主体和出版单位, 各个方面都印证着儿童小说“春天”的到来。 在创作数量方面,仅1 9 6 0 年1 月至1 9 6 1 年5 月这一年半时间,单北京和上海 两个少年儿童出版社就出版了1 8 6 种少儿读物单行本,其中小说( 包括短篇小说集 和特写故事集) 7 8 册,2 7 1 篇,而直接描写少年儿童的有1 9 7 篇之多,与其他体裁 ( 诗歌、散文、剧本、传记、科普文艺等) 读物之总和的比例约为1 3 1 8 ,几近持 平。1 9 7 9 年1 9 8 0 年,为检阅建国后3 0 年儿童文学创作成果,许多省份和地区 都结集出版了“1 9 4 卜1 9 7 9 年”中短篇作品选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啊十七年 作品。在1 9 4 卜1 9 7 9 年吉林儿童文学作品选中,短篇小说2 6 篇,其中“十 七年”创作的占2 1 篇,这2 1 篇小说占去了全书一半以上的页数。 导言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小说一 m 山西;希望出版社,1 9 9 0 年 福建师范大学郑小莲硕士学位论文 一等奖的十一篇全部是“十七年”作品。不仅如此,直至价值理念和创作原则都与 “十七年”迥异的新世纪,小兵张嘎等作品仍然在银幕上保持着不衰的青春。 在出版机构方面,五十年代初,团中央迅速创办了中国少年报、上海“少年 儿童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使一亿二千万新中国的儿童有了自己的刊 物和专门的儿童读物出版机构。各个出版社的编辑不但常常为投稿回信提出修改意 见,有时回信内容甚至比投稿内容还要长出数倍。中国少年报还主动给偏远地区 的作者寄去参考书、纸笔甚至是邮票,并对作者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入党入团 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极为关心,给与帮助。小小少年报社的工作量仅为一周双刊, 一期四开一版,但旗下文艺组却能获得8 个编制,1 7 级以上的干部就有三四个。 予我们现在的眼光看,这不啻为一种特殊的现象。 在创作主体上,绝大多数作家都积极投入了儿童小说创作,其中大部分并非专 业的儿童小说家,如郭沫若、臧克家和周立波。在倾向创作儿童小说的作者群中, 也呈现出“三代同堂”的繁荣景象。第一代是从新文化运动前后就开始尝试儿童小 说创作的奠基元老,如叶圣陶和冰心。第二代是三四十年代中将“救国图存”纳入 儿童小说的中年主力,如张天翼、陈伯吹、贺宜等。第三代是建国后涌现出的新生 力量,如金近、任大霖、刘真、鲁兵、金波等。 任何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必然的原因。那么,“十七年”儿童小说大放异彩的土 壤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作者投身于一个在此之前大家眼里“认为描 写儿童与为儿童写作会降低自己身份 的事业? 一、新生政权的需要 应当注意的是,现代儿童文学在中国是以类革命文学的面貌呱呱坠地的。1 9 0 3 年,上海爱国学社为对儿童灌输革命思想和爱国精神,特创办了 童子世界。1 9 1 8 年,新青年杂志发表了征求妇女与儿童问题的文章的启事,其中特别指明包括儿 童文学,目的亦是为了引起对社会疗救的重视。1 9 2 3 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 :儿童 共产主义组织决议案,明确强调要“在儿童的思想里栽下共产主义的种子,培养未 来的同志。川幻1 9 4 2 年4 月4 日,毛泽东在解放日报的:儿童节纪念专号上发 出“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 的号召,这不但是对孩子们的期望 和鼓励,也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指示。一九四六年五月,中国共产党指导贺宜、 陈子君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 岫济南:明天出版社,1 9 9 1 年:2 6 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叫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5 年:7 l 第一章“十七年”儿童小说创作背景 何公超、金近、陈伯吹等儿童文学家成立了“中国儿童读物作者联谊会”,并提出了 儿童文学“必须反映时代,指导儿童注意政治,注意社会”等主张。 在百废待兴的1 9 4 9 年,党中央委托“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建立“中国少年儿童 队 ( 即后来的“中国少年先锋队 ) 时,就将“团结教育广大少年儿童、培养和教 育整个儿童时代 作为团战略任务之一,团章里明确指出,“儿童文学”是党用以“培 养教育少年一代的有力工具 。十七年儿童文学的性质在此被明确定义。同年,在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有了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家出席,会后,中国作家协会及各地 分会纷纷成立“儿童文学组 。团中央迅速创办了三个直属单位: 中国少年儿童 ( 1 9 5 1 年改名为中国少年报)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 9 5 2 年成立) 和“中 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 1 9 5 3 年成立) 。中国少年报以团中央的名义向党中央写了 一个关于儿童读物奇缺的报告,经毛泽东亲自批准,责成国务院贯彻执行。不破 无以立,鉴于儿童读物流通市场良莠不齐的局面,次年,党和政府领导展开了肃清 反动的资产阶级儿童读物的斗争。1 9 5 5 年9 月1 6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量创 作、出版、发行儿童读物的社论,社论指出:“优良的少年儿童读物是向少年儿童 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有力武器。少年儿童是未来的建设事业的担当者。现在的 一亿二千万少年儿童,将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或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执行者。一旦 他们长大成人,就可以继承长辈的事业,把艰巨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任务担当 起来。所以少年儿童教育真正是关系我们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一项根本事业,真正是 我们国家的百年大计。n b 郭沫若在同期发表的请为少年儿童写作一文中,向 全国作家“诚恳地提出一个建议”:“为了不断地铸造我们自己的灵魂和新生一代的 灵魂,在一两年内,每一位作家都要为此至少写一篇东西 圆。次日,国务院第二 办公室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召集文化部、作协、教育部、团中央等单位举行会议,汇 报了关于改进少年儿童读物工作的进展情况,并要求各部门尽快做好这一项工作。 两个月后,中国作家协会下发了关于发展少年儿童文学的指示,其中指名要求近 两百位作家在一年内写出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或者评论。 “十七年儿童小说的大量 涌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产生的。 二、创作主体的渴望 显然,执政党意志的介入对繁荣“十七年 儿童小说的创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 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 n 人民日报:1 9 5 5 年9 月1 6 日 郭沫若请为少年儿童写作 n 人民日报:1 9 5 5 年9 月1 6 日 福建师范大学郑小莲硕士学位论文 作用。但是,如果把“十七年”儿童小说创作数量的飙升仅仅视为对意识形态不得 不的呼应和对文坛风向勉为其难的顺从,我们就不能解释这一时期作品为什么会产 生巨额的发行数、为什么会造成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涌现出众多 创作爱好者。那么,必然是某一些因素获得了作者的认同,满足了他们内心的需求, 使他们自发自愿地与时代和谐共构出一个“黄金时代 。而这种“自发自愿 的产生, 本文认为,一是其内在的人生轨迹使然,二是为外在的评奖机制和读者反馈所驱动。 1 人生经验的折射 以人生经历为尺度,“十七年 儿童小说作者群有三个主要的背景倾向。一是战 争、军旅背景。这部分作者或亲自参战,或有家族参战背景,如平原歼敌记的 作者符成珍和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都是1 3 岁参加红军的。壮怀激烈的战争生 活成为他们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在战争休偃的建设时期,满怀深情地回 顾硝烟弥漫的青春、热情地讴歌少年英雄及其传奇经历、由衷地拥护为之奋斗过的 共产主义事业顺理成章的成为他们创作的内发动力。徐光耀在我和小兵张嘎中 就感性地提到他的创作初衷:“作为他们的同辈和战友,我是有责任把他们写出来 的。对先烈的缅怀久而久之,那些与自己最亲密、最熟悉的死者,便会在心灵 中复活,那些黄泉白骨,就又幻化出往日的音容笑貌,勃勃英姿,那爱国主义、革 命英雄主义的巨大声音,就会呼吼起来,震撼你的神经,唤醒你的良知,使你坐立 不安,彻夜难眠,倘不把他们的精神风采化在纸上,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于是, 写作欲望就难以阻止了。川妇特殊的人生经历赋予他们特殊的革命美学,军队作风的 内化又使他们具有极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过硬的政治觉悟,反映在创作上,就出现 了小铁道游击队、小游击队员、小马枪等一系列作品。 二为出自宣传背景的作者,代表作家有任大星、任大霖、杲向真、浩然等。他 们或是在党政机关担任宣传千事,或是在报社和出版单位担任记者和编辑,或是在 队伍中负责文艺工作。特定的工作素养使他们更能够准确领会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扬 弃,更能自觉认同讲话精神,更能奉行为政治服务的方针和革命现实主义的创 作原则。1 9 5 4 年前后,儿童文学批评界发起多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的建议后, 这类作家最早呼应了批评界的要求,并在“合作化运动 、“工业建设 、“阶级斗争”、 “反修防修”各个题材领域都有所表现。 第三类为二三十年代成名的左倾作家,其中既有郭沫若、巴金、茅盾等主业并 徐光耀小兵张嘎 岫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 0 0 6 年:1 7 0 第一章“十七年”儿童小说创作背景 非儿童文学的作家,也有张天翼、冰心等倾向于创作儿童小说的作家。他们见证了 革命的壮大和共和国的发展,早在创作之初就自觉地将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纳入艺 术创作的轨道,并对国家和文学的发展有着更为深刻的责任感,在“十七年”的文 化部门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他们自觉有义务,也有能力响应国家的号 召。虽然这类作家的作品不多,但与新生作家相比,创作更为细腻,人物形象更为 丰满生动。这一类的代表作品有张天翼的罗文应的故事,巴金的活命草、叶 君健的 小仆人等。 除此之外,对少年儿童的情感生活非常熟悉的中小学教师也是比较突出的创作 群体。上述几类作者的人生经历也表现出互相交织的状态,既当过教师,也参加过 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供职于宣传喉舌的作者并不少见。受其人生经历和受教育 背景影响,他们的创作既不排除顺应意识形态要求,“但求政治无过 的自保心理, 也有记录历史、培养“革命的下一代 的自发追求和责任感。在创作方法上,他们 既在一次次论争和批判中谨慎地揣摩方向,也在集体无意识地认同文学的教育功能 和政治属性。 2 评奖机制与读者反应的激励 如果说政治主体的需求是作者投入“十七年”儿童小说创作的直接诱因,那么 作者特定的人生经历就是决定其创作内容的深层原因,而评奖机制的激励与读者积 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