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节戊戌变法1898年,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这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3、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的代表维新派站在救亡图存的前列,登上历史舞台。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二、康、梁的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质:早期的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是他们的主张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付诸实践。思考题: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主张的异同: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学堂,培养人才。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与洋务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2、康梁的维新思想的传播背景:政治形势: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经济条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形成一定的经济基础。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思想条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经过:著书立说: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阐发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宣传变法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公车上书:1895年春,“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组织学会:1)康有为在北京成立政治团体强学会;(2)谭嗣同在长沙成立南学会;(3)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救亡团体保国会。建立学堂:(1)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2)谭嗣同在长沙主持时务学堂。创办报刊:(1)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闯,(2)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3)上海时务报。,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1、变法,要不要学习西方;2、民权,维护君主专制,还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中心问题);3、西学,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制度。实质: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影响。影响: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思考题: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原因。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一特点在康有为的代表作中有鲜明的体现。在新学伪经考一书中,康有为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封建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原因: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与传统思想相结合不失为好的策略,康有为自身受封建传统教育,无法完全脱离封建思想的影响。,3、百日维新准备阶段: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上清帝第六书)这个纲领鲜明地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要求。成立保国会: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口号:“救亡图存”;宗旨:“保国、保种、保教”;总会设在北京、上海;各省、府、县设立分会。变法阶段: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从6月11日至9月21日共推行了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评价:(1)变法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爱国进步的。(2)变法的局限:没涉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社会力量。,4、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先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重新“临朝听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在北京菜市口为变法而流血,这就是“戊戌六君子”。其他倾向变法和参预新政的官员陆续被罢官、监禁和戍边。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和保甲制度等保留外,其余全被废除。失败原因:(1)主观上:是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人民群众。是在保留封建王朝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实现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变革。(2)客观上:一方面是这场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如顽固派为破坏变法,慈禧太后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的军事,控制了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帝破格提拔维新派。各省官员都对变法阳奉阴违,托辞抗命(湖南巡抚陈宝箴除外)。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反革命集团聚集阻挠变法,使之昙花一现。,性质和历史意义:(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历史意义: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他们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他们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失败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思考题:正确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的意义可从四方面进行分析: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诏书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予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从戊戌变法运动的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许多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和戊戌政变这几个概念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1)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场思想解放的潮流,以著书立说,宣传、阐发、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为核心内容;后者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前者为后者打下了理论基础,二者的结合点是“公车上书”(2)戊戌变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戊戌变法即指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狭义上的戊戌变法即指“百日维新”。(3)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的旨在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它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百日维新”的结束。,不同政治派别主张异同点分析:(1)洋务派、顽固派、抵抗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区别;前三者都是地主阶级派别。后两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并付诸实践,顽固派主张用传统文化抵抗侵略,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长技,但未能实现。早期维新派强调学习西方政治,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并付诸实践。,(2)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比较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圭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不同点: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产生差异的根源: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由政治地位决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多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化开始有较大进展的时期;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近代化史与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一起被列为近代史的四条主要线索。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交通近代化、国防近代化、教育近代化相关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表现、结局答;(1)表现经济上:洋务运动创办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趋于没落。由于洋务运动以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洋务运动受封建顽固势力、外国势力的束缚和压迫。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到19世纪末,虽初步发展,但力量较小,在社会经济中未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不可能独立发展。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革命运动兴起。但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镇压而失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且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军事上:19世纪80年代,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建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式陆军陆续建立。思想文化上:“西学”广泛传播,新式学堂、译书局、报馆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西学东渐”的形成。外交上: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派遣驻外使节,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端,(2)总体结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先后失败,民族工业步履艰难,当时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近代化。(3)根本原因:中国两半社会(4)结论:只有先实现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外来侵略与中国近代化(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经济上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出现了洋务运动。(2)甲午中日战争后,刺激了列强向中国的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支付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其发起的救国斗争创造了条件。此外,帝国主义的侵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随着西学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与革命的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它们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体制,引起了中国社会文化艺术、思想观念和科学教育等诸方面深刻的变革。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虽然最终结果都失败了,但在不同程度上催化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3)外国侵略一方面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但时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两者比较起来前者是主要的,因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还存在着阻碍、延缓我国近代化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所以只能说是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近代化特点(1)西方国家的近代化由资产阶级完成,而中国则由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力承担实现近代化的使命。封建势力中顽固派更不可能担当此任。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地区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法律与合规岗
- 阿里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题库财务资产岗
- 仪器分析自考试题及答案
- 木工机械模拟试题及答案
- 商丘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炼化装置操作岗
- 中国联通兰州市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衢州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电气仪控技术岗
- 中国广电哈密市2025秋招企业文化50题速记
- 2025年美容常识考试题及答案
- 湛江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油田工程技术岗
- 急性STEMI PCI术冠状动脉内溶栓共识解读
- 陪诊师备考指南试题及答案
- 热点内容挖掘-洞察及研究
- 安全生产反违章工作管理规范
- 高校期刊管理办法
- 2025年华东区域物流地产分析报告
- 残疾人企业招聘活动方案
- 2025年中国铁塔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儿童康复家庭培训课件
- 宜兴市杨巷牛羊屠宰有限公司牛羊屠宰线生产线扩建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年九年级中考备考方案语文中考备考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