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以金圣叹的杜诗解为个案,研究其中丰富的诗歌形式理 论。这些理论涉及到杜甫诗歌的字法、句法、篇法、诗与题( 也属篇 法内容) 、辞格等具体的语言形式层面。通过对这些语言形式的评点 与分析,金圣叹让我们感受到语言形式与其所体现的风格之间密不可 分的制约关系。 与传统的疏于从语言切入的品评式批评不同,杜诗解较能关 注形成不同风格的物质要素,是古代诗学文体批评的代表。研究杜 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对于建立现代汉语文体学,无疑具有重要意 义。 关键词:杜诗学;诗歌形式理论;字法;句法;篇法;诗与题; 辞格;文体学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p a p e r , j i ns h e n g t a n s d us h is o l u t i o n s a sac a s es t u d yi n w h i c har i c ht h e o r yo fp o e t i cf o r m t h e s et h e o r i e sr e l a t e dt od uf u s p o e t r yt h e o r y ,s u c ha st h ew o r d sm e t h o d ,s e n t e n c es t r u c t u r e ,a r t i c l e sa c t , p o e m sa n dt i t l e ( t h a ti st h ec o n t e n to fa r t i c l e s ) ,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s u c ha sa s p e c i f i cf o r mo fl a n g u a g el e v e l b a s e do nt h e s el i n g u i s t i cf o r m si nt h e r a t i n g sa n da n a l y s i s ,j i ns h e n g - t a nl e t u sf e e lt h ec l o s e l y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l i n g u i s t i cf o r m sa n dt h es t y l et h e yr e f l e c t d i f f e r e n t l y w i t h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n e g l e c t o fl a n g u a g e g e t i n t o t a s t i n g s t y l ec r i t i c i s m ,”d us h is o l u t i o n p a y i n g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t ot h e m a t e r i a le l e m e n t st h a ti s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d i f f e r e n t s t y l e s i t i s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a n c i e n tp o e t i cs t y l ec r i t i c i s m r e s e a r c h i n ga b o u tt h e t h e o r y o fp o e t r yf o r mi n d us h is o l u t i o n i su n d o u b t e d l yo f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am o d e m c h i n e s es t y l i s t i c s k e yw o r d s :“d us h ix u e ;p o e t r yf o r mt h e o r y ;w o r dm e t h o d ;s y n t a x ; a r t i c l e sa c t ;p o e m sa n dt i t l e ;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 ;s t y l i s t i c s n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z 甲堙物矿钵 月和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婶碡乏日期:沙。年月p 日 导师签名:彰夕彳了日期:沙i 。年上月乃口日 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绪论 季羡林先生在我的学术总结中对中国文艺批评作分析时曾指 出:“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特别是所使用的话语,其基础是我在 上面提到的综合的思维模式,与植根于分析的思维模式的西方文艺理 论不同,我们对艺术作品,包括绘画、书法、诗文等等,不像西方文 艺理论家那样,把作品来肌擘理分,割成小块块,然后用分析的话 语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比如说,庾信的诗被综合为清新二 字,鲍照的诗则是俊逸二字。杜甫的诗是沉郁顿挫,李白的 诗是飘逸豪放。其余的诗人以此类推。 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 批评家主张具体地分析文本,通过对字、句、篇等语言形式层面的探 讨来把握艺术作品的整体风貌呢? 有,金圣叹就是其中的代表。 金圣叹以评点戏剧、小说而著名,其实他的诗歌理论也很丰富。 本文以杜诗解为个案阐述他的诗歌理论,金批杜诗最大的特点就 是注重诗歌语言形式的分析。与西方文论,特别是与二十世纪西方文 论相较而言,中国文论比较侧重于对文学思想的追问,在“形神”、 “文质”、“言意 等近似于形式与内容这对范畴的古代文论术语中, “神”、“质 、“意 总是先于“形 、“文 、“言 的。可以说,从先 秦的诗言志说开始,直至晚清一代,中间虽有诸如魏晋六朝的文论家 对此提出强有力的挑战,但从整体上看,“文以载道 始终是中国文 季羡林我的学术总结,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 0 0 0 ,第1 7 页 。金圣叹( 1 6 0 7 1 6 6 1 ) ,名采,一名喟,一名振麟,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 别署贯华主人,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 硕十学位论文 论的主流话语。这并没什么不好,问题是,当我们追问文学思想性时, 并不是通过形式阐发文学的意义,而是超越形式直奔主题。“文以载 道”文学观使我们的文学研究不注重文学形式研究,或者说“形式 在文学研究中并未被看作独立的对象,而是思想的载体。于是,文学 理论批评的错位及其危机也就在所难免。 其实,文学形式理论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并不少见,但又与西方形 式文论有不同。从古希腊的“数理形式 、“理式 、“质料和形式 , 到康德的“先验形式 ,黑格尔的“内容和形式 ,以及二十世纪丰富 的形式概念,西方文艺理论中的形式概念多以某种哲学理念作为它的 立论前提和学术背景。而中国文论不似西方那样着力于理论体系的建 构,更多的是根据批评家的审美与艺术感悟,从创作和鉴赏实践出发, 提出他们对文学的认识与看法,用以纠正时弊或指导写作,这种形式 理论涉及到声韵声调、炼字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多为文学实践的 积淀和经验性的描述,常被视为形而下之“器 ,远不及形而上之“道 的重要性。 金圣叹的诗歌理论却倾心于对这些形而下之“器”的研究。我们 在他对叙事文学的评点中可以看到其浓厚的文本中心论色彩。他“最 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 部书了。”“书中所有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趁 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无数方法, 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吾特悲读 冉苒点校金圣叹文集,巴蜀书社1 9 9 7 ,第2 6 5 页 2 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设,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 敏,而有此批也。 这是告诫读者读书不能只读“里 ( 故事情节) , 要读“表”( 语言文字) 。就创作而言,圣叹对“吃自家饭,管别人事 不感兴趣,叙事是作家消除自己胸中块垒的手段,事件只是作家构筑 文本的材料,因此小说的社会内容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意在于 文”、“因文生事 、“事为文料 等观点均强调了文比事更重要。换言 之,文本中叙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本本身,小说家的终极目 标是写出“绝世奇文”,作家的文学创作要“为文计,不为事计”,他 所说的“为文计 ,即是为作品的文学性考虑。可以说,在对文学研 究对象的认识上,圣叹表现了对文学形式本体的重视,确立了文学作 品形式的独立自主性。 圣叹所注重的形而下之“器 又具体体现为对诗文中语言运用的 各种技巧的发掘。他用“法 这个概念统称艺术创作中的技巧。“法, 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文学创作的整体性的要求和规范。 早在周易中就有“形及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又有“古者 包横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在这里,法有 两个含义,一是效法,一是法理、法则。文学创作中的法,主要来自 于第二个意义。 圣叹十分重视文学语言的技巧与方法,水浒传之所 以获得他的高度评价,就在于它“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 。冉苒点校( 金圣叹文集,巴蜀书社1 9 9 7 ,第2 7 0 页 。周锡山点校( ( 金圣叹全集( 一)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5 ,第4 3 9 页 3 硕十学位论文 有章法,部有部法。俄国形式主度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说:“文 学作品就是用于其间的一切文体手法的总和。”圣叹也是视技巧为文 学的,他说:“临文无法,便成狗嗥。 作家的文学才华也是以高妙 的“法”体现出来的,评杜甫的秋兴八首他说:“才真是才,法 真是法。”所以,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他反对传统的诗歌“妙处正在 可解不可解之间”的论调,要给读者奋笔批驳明白。“法”在诗歌批 评的语境中,通常是指声律、字句、结构、修辞等方面的技巧的运用, 圣叹通过对“法 的总结,把诗的妙处落实到了字、句、篇等语言形 式的微观层面上( 杜诗解不涉声律) ,并期望对读者有切实的指导 意义。他说:“先生( 指杜甫) 既绣出鸳鸯,圣叹又金针尽度,寄语 后人,善须学去也。”( 杜诗解卷一)“金针”之喻表明圣叹之评 点就注重在剖析诗歌形式,总结技巧方法。 从字句、篇章、修辞等语言形式出发阐发作品意义,把握作品风 格,这就是杜诗解的批评思路与模式。钱钟书先生说:“姚薹坞 援鹑堂笔记卷四十四云:字句章法,文之浅者也,然神气体势 皆由此而见。其犹子( 养子) 惜抱( 姚鼐号惜抱) 本此意,作古 文辞类自篡序目云:所以为文者八,日:神、理、气、味、格、 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 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可见,神理气味与格 。冉苒点校金圣叹文集,巴蜀书社1 9 9 7 ,第2 6 2 页 。罗里、赖安等编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8 6 ,第8 页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5 ,第6 4 页 回周锡山点校杜诗解,金圣叹全集( 四)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5 ,本文所有杜诗解 中的引文均系此版本 四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 9 8 4 ,第4 2 页 金笔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律声色是密不可分的,文学的形式有其独立的意义。圣叹重视形式, 重视语言运用之“法 ,他反对离开“法 而轻易地提种种表现风格, 如“庄生之文放浪,史记之文雄奇”,这是极不得要领的,或者 说过于笼统,他主张首先应以“精严”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文 , 他说“夫固以为水浒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 ,“若 诚以吾读水浒之法读之,正可谓庄生之文精严,史记之文亦 精严 。而“精严 具体即指“字有字法,旬有句法,章有章法,部 有部法 ,如此方可论风格,“这是极有见地的,因为这已触及到了风 格与其物质体现者的关系问题。这种论“法 识风格的文学批评, 抓住了艺术效果与具体表现手段密不可分的关系,使艺术的价值判 断,风格的把握不再那么飘浮不定,而是给以有说服力的明证。 目前学术界对杜诗解的研究大多是围绕金圣叹的诗歌分解说 展开,或者是综合地、宽泛地介绍杜诗解的主要内容。对于杜 诗解中丰富的诗歌形式理论还没有人进行全面的、深入地探讨和总 结。本文首先梳理出杜诗解的研究背景,然后尝试从字法、句法、 章法( 包括诗与题的关系) 、修辞等的几个方面讨论杜诗解的诗 歌形式理论及其对作品风格的揭示,最后从文体学的角度总结杜诗 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冉苒点校金圣叹文集,巴蜀书社1 9 9 7 ,第2 5 5 页 。冉苒点校金圣叹文集,巴蜀书社1 9 9 7 ,第2 5 5 页 。冉苒点校金圣叹文集,巴蜀书社1 9 9 7 ,第2 5 5 页 。郑子瑜、宗廷虎主编中国修辞学通史明清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9 8 ,第3 8 1 页 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杜诗解诗歌形式理论的研究背景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从思想内容看,杜诗有“诗 史”这一称号;从艺术形式看,杜诗有“集大成 之美誉。中唐以下 至宋元明清的全部诗学,几乎都在杜诗光辉笼罩之下。正因为如此, 杜诗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与研究,其范围涉及杜诗的著录、版本、 校勘、注释、史料、评点、文化等诸多方面。“仅据清代几种通行书 目精略统计,自宋至清,整理、笺释杜诗的专门著作即达一百一十余 种,一千一百一十余卷,其他各种诗话、各家文集中的专门论述,更 难以数计。”千余年来,杜诗学已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金圣 叹的杜诗解是杜诗学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研究杜诗解,有必 要了解历代杜诗学的大致情形。考虑到本文的写作内容,下面梳理杜 诗学的概况,侧重于历代论杜中对杜诗艺术形式的研究与探讨。 1 1 杜诗学概况 封建时代的杜诗学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中晚唐是杜诗学 的肇始期。这时期杜诗研究的主要观点以白居易对杜诗“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 的思想内涵的阐发,元稹对杜诗集大成的艺术成就的肯定, 以及元稹、白居易“李杜优劣论 之创始为代表。而樊晃“采其遗文 , 许总杜诗学发微,南京出版社1 9 8 9 ,第1 页 。“杜诗学,的名称始见于金人元好问的杜诗学引 。对杜诗学的时期划分依据许总杜诗学发微 金鼍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首次编成杜工部小集,则已开后代“杜诗辑注学 之先河。此一 时期对杜诗艺术成就的继承体现为诗人在自我诗作中直接学习杜诗 诗法。其代表有元稹、白居易、韩愈、李商隐。 元、白二人主要是发扬了杜甫的写实精神,重视诗歌的社会效用, 表现出对杜甫诗学观点的写实传承。韩愈是首先将李杜地位一起加以 肯定的人,醉留东野诗说:“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 从。”(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一) 调张籍诗说:“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 韩诗不像元、白诗那样 写实、通俗,而是具有奇崛的特点,这正是来自于对杜诗求变求新的 学习。清人赵翼说:“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顾李 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至昌 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惟少陵奇险处尚 有可推广,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 在地。然奇险处亦有得失。盖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 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痕迹。 ( 瓯北诗话卷三) 此论既肯定杜甫 与韩愈的传承关系,又指出其成就尚不如杜,有意造奇之嫌。举例示 之,如南山诗:“或连若桐从,或蹙若相斗。或妥若弭伏,或竦若 惊锥。”(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四) 一连用了五十一个“或”字, 可谓风格奇崛之极,已与杜诗偏离。另外,韩愈“以文为诗”的风格 也是学自杜甫,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说:“读阮公、陶公、 杜、韩诗,须求其本领,兼取其文法,盖义理与文辞合焉者也。 这 是对从阮、陶到杜、韩的以文为诗传承关系的论述。如对韩愈的山 硕十学位论文 石诗,昭昧詹言卷十二评日:“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韩 愈上承杜甫以文为诗,下开宋诗无限法门。李商隐受杜甫影响,历代 论者颇多,宋人王安石说:“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 人而已。( 蔡宽夫诗话引) 清人薛雪一瓢诗话说:“有唐一 代诗人,唯李玉豁直入浣花之室。“在艺术形式上,李商隐不仅学习 杜甫的古诗,也学习杜甫的近体,而以律诗上成就最大。“李义山诗 的主要成就则在于将杜诗中已经成熟的七言律诗加以发挥使之完全 成熟,将七律这一诗歌形式推向艺术高峰。 除了完善律诗的体制, 李商隐还传承了老杜七律的风格和意象。清人施补华岘慵说诗说; “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裱丽之中时带沉郁。叶嘉莹先生对 杜李二人的七律诗作了专门研究,指出:“白今日观之,则义山七律 之所以能独入浣花之室者,其最重要的一点,实即在于其深有得于杜 甫的意象化之境界。 又说:“其次,另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他们两 人皆长于以律句之精工富丽,来标举名物,为意象之综合。”当然, 李诗与杜诗的意象特点是有差别的,此处不作详论。 二、宋代是杜诗学的兴盛期。这时期杜甫被尊为“诗圣 ,杜诗 被视同“六经 。人们对诗歌本质、功能、价值及创作主张的论述, 往往集中于对杜诗的分析与评论上。强调杜诗的社会功用,宣扬杜诗 的忠君思想,是这一时期杜诗学的主要观点,反映了儒家政教诗学的 极度发展。同时,辑注杜诗蔚然成风,所谓“千家注杜”。宋人的杜 许总杜诗学发微,南京出版社1 9 8 9 ,第3 1 页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第5 0 页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8 ,第5 0 页 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诗学具体在三个方面进行: ( 1 ) 在诗话等文献中记载对杜甫诗法的认识,主要涉及炼字、 炼句方面。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说:“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 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 又说:“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 琢之工。”吴乔的围炉诗话卷一也谈到:“宋人眼光只见句法 。 这些评论虽含有否定意味,但也指出了宋代诗法的特点。宋人在炼字 炼句方面推重杜诗。如阮阅诗话总龟卷二十云:“诗人以一字为 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诘。” 与诗话同步的是从宋代开始的对杜诗的整理和注释,现在保存下 来的,能看到原貌的最早的注本是赵次公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 校。赵次公注在杜诗艺术形式研究上较突出的贡献是首创“句法义 例p p9 如“双纪格 、“至公之妙处则不在此,盖公诗每有一句言已, 一句言彼者。前篇云:楚设关城险,则以言已之在楚,吴吞水府 宽,则以言弟之在吴。 在杜诗学注释之风兴盛之中,首先注意到对散见于各家文集、诗 话中关于杜诗评论的整理汇辑,使之成为杜诗评论专书的是南宋蔡梦 弼的草堂诗话。草堂诗话辑入两宋名儒的杜诗评论二百余条, 编为两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详赡 。涉及杜诗之艺术形式, 能深入字句之间,阐幽发微,指出杜诗用字、炼句之妙。 ( 2 ) 在自我诗作中学习杜诗诗法。杜诗风格多样,体兼众妙, 且遣句谋篇,自有法度,宋代诗坛宗杜之风,盛况空前,苏东坡就曾 说:“子美之诗,集大成者也。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 硕十学位论文 学。 ( 后山诗话引) 宋代学杜之代表为江西诗派,在儒家教化观 和理学弥漫的文坛,江西诗派能较多地注意到杜诗诗歌本身,注意到 诗歌作为- - f - j 艺术的表现规律和美学特征。黄庭坚题韦偃马诗云: “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一洗万古凡马空,句法如此 今谁工。”说明杜诗艺术形象的逼真及其句法之精工,黄精心研摩杜 诗句律,提出“拾遗句中有眼,鼓泽意在无弦。”( 赠高子勉( 四) ) 江西诗派以“奇胎换骨”、“点铁成金”为创作理论的核心,旨在对杜 诗艺术经验加以总结学习,并融铸冶炼而自成一家。 关于黄庭坚学杜,方东树昭昧詹言云:“欲知黄诗,须先知 杜,真能知杜,则知黄矣。杜七律所以横绝诸家,只是沉著顿挫,恣 肆变化,阳开阴合,不可方物。山谷之学,专在此等处。”指出对于 七律及其诗歌美学结构特征的学习,是黄的致力之处。清人翁方纲称 黄庭坚“以逆笔学杜,是真杜也”。( 复初斋文集卷十五) 何谓“逆 笔,翁言:“逆笔者,戒其滑下也。滑下者,顺势也,故逆笔以制之。 ( 复初斋文集卷十五) 也是指出其对杜诗结构的效法,一反传统 的顺流直下而变渐进性为跳跃性结构。 ( 3 ) 评点杜诗之肇始:刘辰翁。杜诗研究,自北宋注释之风大 行后渐成专学,直到南宋末年刘辰翁,又兴起评点一派,而与传统的 整理注释大不相同。洪业在杜诗引得序中说:“宋人之于杜诗, 所尚在辑校集注,顾惟刘辰翁以逸才令闻,首倡鉴赏,于是选隽 解律之风大起。 刘评杜诗传世的较为常见的是保存在集千家注评 。刘辰翁( 1 2 3 2 - - 1 2 9 7 ) ,字会孟,号须溪,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南宋后期著名文学家。 。洪业杜诗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第4 0 页 l o 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点杜工部诗中的刘氏评语。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九著录集千 家注杜诗,称“篇末诸评悉刘辰翁语 ,并引宋荦语:“杜诗评点自 刘辰翁始,刘本无注,元大德间有高楚芳者,删存诸注,以刘评附之。” 刘氏评点,不同于诸家对杜诗的注释,首先表现在它重视对诗歌 艺术和风格的探讨。如在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三韵“旷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 后批道:“没字本不如波字之趣,但以上下语势,当是 没字相应。”这是联系语境指出用字的恰切。刘氏评点大多简洁,如 评高都护骢马行篇末只批一“俚 字,对这首诗的语言风貌作了 总体概括。刘氏评杜还多用比较批评的方法,如别房太尉墓“近 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后批道:“钟情苦语,著低、近二字, 惟孟东野有之。丽人行“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鞍不动尘”后 批道:“形容骄贵,至黄门飞鞍不动尘句,自是气象,后来东坡 借用贴出得又明。”不仅说明他对众多诗人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有 真切感受,又指出了后世诗人对杜诗的学习和继承。 刘氏评杜的第二个特点是批评者自身主体意识的凸现。刘评是与 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在蜀相后刘日:“全首如此,一字一 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 寄 题江左草堂“幽贞愧双全 句后,刘日:“流离困走中,常有失身之 惧,非经历变态,不知此言之悲也。 在这种以心会心的交流中,批 评家获得了一种平等对话的权力,从而使评点作为一种批评形式获得 了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种评点法,是以前的注释中没有的,因为注 释往往是注典故、注成语、注出处,少有艺术分析,更不会对作者的 硕+ 学位论文 某种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这是评点与传统的注释的不同。 三、金元时期是杜诗学的过渡期。这一时期学术浸衰,杜诗学仍 处于宋学的笼罩下,但由于社会动荡,道统相对薄弱,金元的杜诗研 究又往往能从诗歌的缘情特性和审美要求出发,反映出由宋代重教化 到明清重审美的转变过程中的过渡特征。同时,金元注杜较宋代更趋 多样化,成为明清杜诗辑注学极盛之前奏。而评点方面,越出刘氏樊 蓠者不多。“彭镜溪、高楚芳之徒,皆借刘辰翁之名望以编集,复由 刘辰翁子刘将孙加以揄扬,于杜诗评点,并无自己的特色。”到了明 清,杜诗评点才有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对杜诗艺术形式探讨较有特 色的是方回的瀛奎律髓。此书精选唐五代及两宋的律诗,详加评 点,体现了江西诗派的修辞观,多处论杜。涉及到杜诗中诗眼、拗体、 变体,推崇杜诗“愈老愈剥落 的平淡自然风格。 四、明清时期是杜诗学的总结期。对杜诗艺术成就及审美价值的 探讨与阐发成为杜诗学的主流。同时,随着诗坛流派纷呈,杜诗研究 也明显地带有各种诗学理论的烙印。再者,随着考据学风的兴盛,“杜 诗辑注学 兴起高潮,鸿篇巨制络绎不绝。钱谦益钱注杜诗以钩 稽考核史实为务,朱鹤林杜工部诗集辑注以训释字句为功,仇兆 鳌杜诗详注广征博引规模空前,浦起龙诗杜心解会心诗旨多 所发明,杨伦杜诗镜铨去芜存菁精简得要杜诗注释达到最高 峰,它们也是对前代研究成果的包容与总结。 明清对杜诗艺术成就的探讨大略体现在如下方面:( 1 ) 由“格调” 。胡可先( 杜甫诗学引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3 ,第7 9 页 1 2 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出发推尊杜诗中声调之高昂与音节之变化。前后七子诗学的先导者李 东阳主张从声律讽咏方面认识诗歌的性质,并将其作为辨别体制的依 据和评判作品的标准。怀麓堂诗话云:“诗有五声,全备者少,惟 得宫声者为最优,盖可以兼众声也,李太白、杜子美之诗为宫。 又 云:“唐诗类有委曲可喜之处,惟杜子美顿挫起伏,变化不测,可骇 可愕,盖音响与格律正相称,回视诸作皆在下风。 可见他推尊杜诗, 不同于朱熹所谓的“忠洁之志,也不同于严羽所谓的“盛唐气象 , 而在于对诗歌音节“顿挫起伏 的要求。 ( 2 ) 以“法 为中心探求、概括杜诗的规则。“法 在明清诗文 理论中被反复强调,并涉及“有法 、“无法”、“活法 、“死法”等创 作与批评之核心问题,与杜诗学有极密切的关系。李梦阳认为“作诗 必须学杜,诗至杜子美,如至圆不能加规,至方不能加矩矣。”( 四 友斋丛说引) 所谓“规矩者,法也。( 空同集卷六十一) 王世 贞在艺苑卮言中对诗文之法作了大量讨论,并说:“各极其则, 吾不能不伏膺少陵。”到了清代,对杜诗之“法 的探讨更加细致广 泛。吴见思杜诗论文,对杜诗之“法 ,不仅作总体概述,且逐篇 加以解析。黄生杜诗说与吴瞻泰杜诗提要则专门以评论探析 杜诗诗法为特色,两人所论诗法繁复细刻,蔚为大观。此外,桐城派 文人从诗文相通的角度,以古文之法论杜,认为诗的章法,“不过虚 实顺逆、开合大小、宾主人我情景,与古文之法相似。 ( 昭昧詹言 卷十四) 指出杜诗“章法剪裁,纯以古文之法行之,所以独步千古。” ( 昭昧詹言卷十一)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推崇杜甫,学习杜诗,在 硕十学位论文 中国诗史上,江西派与桐城派先后辉映。较突出的还有沈德潜,很注 意杜诗诗法的创新方面。说诗啐语卷上专门有一段论述杜诗的诗 法,主要是杜诗的章法结构,沈将其归类为“倒插法”、“透过一层法、 “突接法”,并指出“皆此老独开生面处。” 综上所述,在杜诗学的发展过程中,对杜诗语言文字、艺术形式 的学习与探讨,使杜诗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开掘。对杜甫本身而言, “诗圣 的地位由儒学立场扩充至艺术的领域,杜诗学的发展过程也 可以说是杜诗艺术经典化的过程。对我国古代诗学而言,后代诗人或 多或少都受其沾溉,重视诗歌艺术形式、方法技巧的锤炼,而对杜诗 诗法的探析和归纳,丰富了我国古代的诗歌形式理论。 1 2 金圣叹与杜诗解 金圣叹非常仰慕、推崇杜甫的诗歌,其族兄金昌在叙第四才子 书中说:“唱经在舞象之年便醉心斯集,因有沉吟楼借杜诗,庄、 屈、龙门之下列之为第四才子。”圣叹自觉接受杜甫的影响,曾将自 己和杜甫的关系比作孟子之于孔子,并以杜为师,作了沉吟楼借杜 诗。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说:“人瑞之诗学杜,最见工力,东府 诸篇皆有实际,不同七子凡响。 沈德潜编国朝诗别裁选有金圣 叹的诗愁,并评日:“此似老杜夔州以后诗。 对自己效法的仰慕不已的诗人诗作,圣叹玩赏析解,探幽掘微, 结晶为杜诗解,共四卷。金昌的叙第四才子书说:“余尝反复 杜少陵诗,而知有唐迄今,非少陵不能作,非唱经不能批也。乃 。周锡山点校金圣叹的全集( 四)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5 ,第5 2 5 页 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其所为批者,非但剜心挟髓,悉妙义之宏深,正复祛伪存真,得天机 之剀挚。盖少陵忠孝之士,匪以忠孝之心逆之,茫然不历其藩翰。 这虽不免溢美之辞,但也道出了圣叹批解杜诗的独到之力与呕血为之 的精神。 杜诗解有如下特色:( 1 ) 批评手法多样。钟来因整理杜诗 解并在“前言中指出:“他( 金圣叹) 接过宋、明评点诗歌的形 式,加以创造性的发展。每首诗灵活地有题解、诗中夹注、夹批、分 解、总评等项,每个步骤都可自如地阐述杜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 色。”( 2 ) 重视诗歌的语言形式研究。“他不重典故的注释与史实的 引证,着重作融会贯通式的串讲,使读者迅速抓住形象,进入意境。 他深入细致地探索了杜诗的制题艺术、格律法度、起承结合、章法、 句法、字法,使杜诗的精微隐奥,一一呈现在他笔下。”( 3 ) 批评 者主体意识的高扬。金圣叹的杜诗解继承并发展了刘辰翁以来崇 扬主体的批评观念,在对杜甫早起一诗的评点中,他提出批评原 则道:“读书尚论古人,须将自己眼光直射千百年上,与当日古人捉 笔一刹那顷精神融成水乳,方能有得。不然真如嚼蜡矣,勿以吟咏小 道忽之。 ( 杜诗解卷二) 正是这种“直射千古的批评主体活性, 使金圣叹洞见了老杜诸多微妙复杂的神理思致,发他人之未发,对杜 诗作出创意性的解释,将杜诗研究中的评点模式提到一个更高的层 次。周采泉在杜集书录中对杜诗解作出过概括性评价;“金 人瑞批杜诗,在刘辰翁之后,又出现一新面目。盖人瑞为清初文坛一 钟来因整理杜诗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第4 页 。钟来因整理杜诗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第4 页 硕十学位论文 怪杰,天分既高,涉猎尤广,目光犀利,才气又足以达之,故其所批 之书,往往有未经人道语,能发人思智。以批才子书之笔调批杜诗, 固为通人所讥,但能勘破杜诗瘸要,杜诗中不易索解之句,一经分解, 使读者豁然贯通,宋人以来注杜、说杜,钉馒陈腐之气,一扫而空。 故此书在当时诗坛中影响较大,若杜还、杜意、杜诗言志等书,皆阐 意而不尚笺释,未始不取法于此,特讳言此书耳。总之,此为清 代一别开风格之书,治杜诗者不能不浏览及之。” 。周采泉杜集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第4 7 7 - 4 7 8 页 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第二章杜诗解诗歌形式理论的研究内容 2 1 字法 汉字是单音节的方块字。古代双音节字尤少,大多数一个字就是 一个词,所以用字严格地说是用词,即今天所说的遣词。 字( 词) 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谓:“夫 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说明字、句、 章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他又说:“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 旬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有 时“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可见用字并非细微末节可轻 意为之的事。金圣叹对杜诗字法的评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实字、虚字、 俗语。 2 1 1 炼实字 杜甫对实字的锤炼,首先体现在用字的高度准确上。评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句: “穿”字,见甚轻松,有空即过去也。巫峡顺流而下,遂至襄阳。 此是一水之地,故用“下 字。洛阳已是陆路,故用“向 字。此写 闻过即欲还乡,神理如见,此等诗,字字化境,在杜律中为最上 乘也。( 杜诗解卷四) 这首诗曾被浦起龙赞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 读杜心解 卷四) 圣叹所评点的尾联更为人津津乐道,如王嗣爽云:“最妙在 硕十学何论文 束语直写还乡之路,他人决不敢道。 ( 杜臆卷五) 指出此联的直 接写地名的高妙。杜诗详注卷一一引朱瀚云:“又地名凡六见,主 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多者。”也是说该联地名多而不觉累 赘。而圣叹从用字的精审角度说明此联的妙处,他指出这个几个实字 之所以高度准确在于老杜能结合事理、情境来用,正因为“穿”、“下 、 “向 等字的贯串,该句虽连用地名,却透露出轻松明快的风格。 所谓“化境”,就是不露痕迹,藏奇巧于浑涵之中,“自然不从追 琢中来便率意无味”。可见圣叹把这种锤炼与自然相统一的浑然境地 视为“最上乘”。清人薛雪一瓢诗话指出:“杜浣花炼字蕴藉,用 事天然,若不经意,粗心读之,了不可得,所以独超千古。”圣叹所 评正是道出了老杜用字精准而又不露痕迹的特点。 炼字使之精准又表现在对字的选择上。刘勰文一t 5 雕龙有练 字篇,“练字”者择字为用:“缀字属篇,必须拣择。 圣叹在评点 中常通过比较见出老杜择字之妙。如评游龙门奉先寺“已从招提 游,更宿招提境 一联: “境”字与“景 字不同,“景”字闹,“境 字静,“景 字近, “境”字远;“景”字在浅人面前,“境 字在深人眼底。( 杜诗解 卷一) 可见“境 字比“景 字更能显示夜晚的特征,并传达出诗人的 心境与所宿之处的意境。再如评三绝句“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 一人出骆谷”一联: 王又华( 古今词论,转引自刘明华( ( 杜甫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1 ,第2 7 2 页 1 8 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惟余一人,是剩一完全人;“惟残人 是剩一不完全人, 写乱离之惨如睹。( 杜诗解卷四) 评一室“一室他乡远,空林暮景悬。一联: “远 字奇,直从故乡来。“悬比落又苦。乍可落耳,“悬竟 几何时耶! ( 杜诗解卷三) “悬 字比“落 字更能见出老病漂泊的凄怆无奈。汉字义项丰 富,往往一字多义、多字同义,或同字反义,这些都为诗歌的下字拣 择提供了方便。多数字义的表情达意功能具有深厚的人文内蕴,连通 人的生命感受,非同概念的精确表述。在以上近义词中,杜诗选择最 能显示事物特征的词语来表达丰富的内涵,以少胜多,从而形成了“文 约而事丰 ( 刘知几史通叙事) 的艺术风格。 其次,圣叹指出老杜炼字“不尚机巧”而能传情摹神。评秋兴 八首之六“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一句: 御气用一“通”字何等融和,边愁用一“入 字出人意外。先生 字法不尚机巧,而耀人心目如此。( 杜诗解卷三) 这里,老杜所用“通 “入 二字皆看去平常,没有炫博猎奇, 却能又贴切又新鲜,为什么呢? 圣叹指出还是因为结合了“御气”、 “边愁 的题旨情境出发,并非为用字而用字。古人炼字、炼句,都 要讲究炼意,字之锤炼,惟在合意。沈德潜日:“古人不废炼字法, 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陈字见新、杜字见色,近人挟 以斗胜者,难字而已。 ( 说诗啐语卷下) 炼字非以难字斗胜,而 以“意胜 为高。圣叹多能从“不尚机巧”,以意为主的角度评论老 硕十学位论文 杜的字法特色。如评曲江二首“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 麟”一句: “巢”字妙,写出加一倍生意;“卧 字妙,写出透一步荒凉。 小堂翡翠,不过小鸟,而今日现存,即金碧可喜;高冢麒麟,虽是大 官,而今日不在,即黄土沉冥。如此两句对比鲜明,便自然接出下联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杜诗解卷三) 评秋兴八首之一“寒衣处处催刀尽,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句: “催刀尺 “催字,“急暮砧”“急 字,甚是不堪;乃从先生 见闻中写出二字来,更觉不堪也。( 同上) 评见萤火“却绕井栏添个个,偶经花蕊弄晖晖”一句: 萤火虫在井边飞绕。初然一个,继而又一个,复又一个。“添 字摹神。光照花蕊,见他一亮一亮,若相接,若不相接,不似夏 天亮得通澈也。“弄 字摹神。( 杜诗解卷四)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 之妙。”以“意胜”为高,就能结合作品的情、事、理来驱遣词语, 不重摄形而重在“摹神”,表现出“缘情体物”的精工与巧妙。 最后,圣叹还有对诗眼的点破。评画鹰“掇身思狡兔,侧目 似愁春一联: 世人恒言传神写照,夫传神、写照,乃二事也。只如此诗“掇身 句是传神,“侧目”句是写照。传神要在远望中出,写照要在细看中 出。不尔,便不知颊上毛如何添得也。( 杜诗解卷三) 作诗点眼之说,源于宋代诗话,是宋人分析唐诗佳旬时的一种发 金适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现。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就认为诗法“其用工者三:日起结,日 句法,日字眼。 清人施补华岘慵说诗把“诗眼 之说追溯到严 羽以前:“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 王安石) 所谓诗眼也。”对于诗眼, 清人陈余山在竹林答问中曾论道:“问:诗人玉屑谓古人炼 字,只于眼上炼,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然 否? 答:炼字无定处,眼亦无定处。古今岂有印板诗格邪? 这个回 答很精彩,可见对诗眼的要求不可绝对化。不论实字、虚字,字或 两字或字在句中什么位置,它们用得好都属于诗眼,可以说“诗眼” 就是诗句的传神部分。刘公坡学诗百法言:“作诗点眼,犹之画 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 刘熙载的艺概 提到文眼、诗眼、词眼,认为“眼乃神光所聚。”圣叹便是从传神的 艺术效果方面评点画鹰一诗的诗眼的。今人杨义在考察杜诗的诗 眼时也举此诗为例,并说:“诗眼结构具有聚焦功能,往往置一字而 神理俱出,用一字而心物互照,形成了语言与生命感觉之间深刻而微 妙的激荡。 2 1 2 炼虚字 古人对诗中虚字的运用多有论述,突出的意见是虚字要用得有 力。如施补华岘慵说诗:“炼实字有力易,炼虚字有力难。 贺贻 孙诗筏:“下虚字难在有力,下实字难在无迹。 圣叹主要从两个 角度评价了杜甫的虚字锤炼。首先是虚字融铸作者的情意,所以“有 力。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一联: 。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 0 0 1 ,第7 7 7 页 硕十学何论文 “碧草春色,黄鹏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 杜诗解卷二) 自然界的代谢节序,各得其宜,与人世间的种种感伤离乱形成对 比效果,而这都是由两个虚字斡旋而成的。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 卷一说:“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 故作诗多用一自字。言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 情之物也。 薛雪一瓢诗话也说:“老杜善用自字,下一 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 可见,“自 字融铸了作者的情意,突出了诗人的伤感,因而分外得力,是人们的 普遍看法。又如评,云安九目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旧摘人频异, 轻香犹暂随一联: 旧摘人异,是苦语,加一“频”字,然则转眼又成旧也。“暂 字苦,不知“犹”字尤苦。( 杜诗解卷一) 三个“苦 字,道出了三个虚字融铸着诗人对无法挽留的一切的 伤悼之情。 其次是虚字的使用让诗意灵动有致、气韵生动。如评客夜“客 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 一联: “何曾”,“曾 字妙,若有人冤其曾着者;“不肯 ,“肯字妙, 便似天有心与客作冤。( 杜诗解卷四) 杜诗讲客睡不着,却反怨天故意不亮,以一“肯 字拟人,灵动 有致。李鹤洲雨村诗话卷下亦有论:“作诗须用活字,使天地人 物,一入笔下,俱活泼泼如蠕动,方妙。杜诗客睡何曾着,秋天不 金圣叹杜诗解的诗歌形式理论 肯明,肯字是也。 再如评洛阳“天予初愁思 与“故老仍流 涕两句: 前解妙于三句“初 字,言天子直至是日初有愁思,写得最好 笑。“故老流涕 ,加一“仍字妙,言如此天子而故老仍为流 涕者,非欲再扳龙髯,殆自伤年老未必又见太平也。( 杜诗解卷三) 这里,圣叹指“初”与“仍 两字对照,蕴含着讽刺的意味,使 诗意生动。如果说诗用实字取其健举,用虚字则取其意气贯通,使诗 气韵生动,冒葚原葚原诗说卷一云:“诗中以虚字为筋节脉络, 承接呼应。”圣叹评玉台观“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赢女善吹箫。” 一句就体现了这一点。 玩“遂有“始知字,可谓指挥而天地动,咄吒而风云生,何 其盛也! ( 杜诗解卷四) “遂有”、“始知 ,半虚半实之间,对举逆转,声气呼应,使整 句之气韵精神踊跃而出。 除分别对实字和虚字的锤炼作出评点之外,圣叹还注意到了杜甫 用字的虚实活转。评龙门“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一句: “气色”、“金银 作虚字用,非写皇居佛寺壮丽,正写行人目光 眩惑。( 杜诗解卷二) 圣叹认为,因为“气色 、“金银 根据全诗意境来看,并非写实 际的皇居,佛寺景物,而侧重于表现行人的视觉与心理感受,所以实 字应作虚字来理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汉字的虚实之分是从使 用的角度来讲的,它关涉到作者的旨意以及诗文的具体语境。“字之虚 硕+ 学位论文 实有分而无分。本实字而止轻取其义,即为虚字,本虚字而重按其理, 即如实字。 “迨涉笔用之,始得其虚活处 可见,字的虚实转化是 具有朴素的辩证性的,虚实活转讲究的是一种语感的当下反映。同时, 虚实转化的关键又在“用”。正如当代青年语言学家申小龙所言:“虚 实转化又体现出语文表达中强烈的主体意识。现在的语法分析,往往 熟视无睹于汉语表达和理解中灵活多变的主体意识,蔽于西方语法的 成见,力图划出非此即彼的洋框框来。距离汉族人真实的语文感 受则越来越遥远了。”汉语本不存在“词”的概念,更无繁复细刻的 “词性”之分,汉字的虚实两大类不像西方语法中的“词性”或“词 类”具有稳定静态性质,申小龙将汉语与中国的毛笔、筷子作比,将 之称为“充盈着主体意识,在表达中灵活多变的弹性实体。” 圣叹又指出,用字的虚实转化,还体现在属对上。评咏怀古迹 五首之咏明妃“画图省识春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