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中唐诗人戎昱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中唐诗人戎昱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中唐诗人戎昱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中唐诗人戎昱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中唐诗人戎昱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中唐诗人戎昱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研究生何旭指导教师昊明贤 飞7 1 8 8 2 7 戎昱是中唐小有名气的一位诗人,但新旧唐书没有为其立传,其生平 事迹在唐宋文献中记载甚少。至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才开始有稍详之记载, 但错讹颇多,以至诗人的某些生平事迹以讹传讹,流误至今。当今学术界给予 戎昱的关注也极其有限,研究戎昱其人其诗的文章寥寥无几,就是有关文学史 偶尔提及也只是一笔带过,论述极略。其实,与同时代的“大历十才子”、刘长 卿、顾况等诗人相比,戎诗并不逊色。在委顿不振的大历诗坛上,他的诗歌还 保留着杜甫“诗史”的遗韵及盛唐诗人的精神风貌,这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分上、下两篇对戎昱进行研究。上篇为考证篇,根据现存的史料典籍、 戎昱及同时代人的诗作、当代学者对戎昱的研究资料等,从籍贯、生卒年、入 幕及仕宦经历、交游四个方面对戎昱的生平经历进行考证,以期纠正一些不恰 当的说法,得出一些新的结论。在籍贯考辨部分,以戎昱自己的诗歌为内证、 史料典籍为旁证,证明了几乎成为定论的“荆南”说不足信,诗人的籍贯应为 长安附近的扶风。生卒年辨中,对众说纷纭的戎昱的生年及卒年进行了一些辨 析,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入幕为官考部分,从“入藩镇幕府”和“任朝廷官员” 两方面对戎昱先后几次入幕的行踪及仕宦经历进行考索、梳理,纠正了一些记 载失实、混淆不清的论述,力求还诗人这段重要人生经历较为真实、清晰的面 貌。交游考辨中,除了戎昱曾经辅佐过的幕主颜真卿、卫伯玉等外,考出了与 戎昱有过交往的诗人文士及朝廷官员数十人之多,按时间顺序一一列出。 下篇是诗论篇。与同时期的大历诗人相比,戎昱诗歌创作的艺术水准虽然 不高,但其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反映了中唐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 胸襟与抱负,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本部分从关注 现实、再现历史:关怀民瘼、怜悯士卒;讽时刺世、针砭时弊;济世报国、侠 义衷肠;喟叹人生、秋思送别五个方面对戎昱诗歌作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戎昱生平经历诗歌创作 ar e s e a r c ht or o n gy u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d o c u m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s p e c i a l i t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h ex us u p e r v i s o r :w um i n g x i a n a b s t r a c t :r o n g y ui sa p o e t w i t l lal i t t l e r e p u t a t i o n i nt h e m i d t a n g d y n a s t y , h o w e v e r ,h i s l i f e s t o r y a n de x p e r i e n c es e l d o me x i s t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r e c o r d s t i l ly u a nd y n a s t y ,x i nw e n f a n g sb i o g r a p h yo f p o e t s 加肠馏d y n a s t y r e c o r d sd e t a i l e di n f o r m a t i o n , b u tw i t i lm u c hm i 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e v e nt i l ln o w t h e 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p a yr a t h e rl i m i t e da t t e n t i o nt or o n g y u ,a n da r t i c l e sa b o u th i mf i l e r a t h e rf o u n d i nf a c t ,c o m p a r e dw i t hc o m e m p e r a r yp o e t s ,r o n gy u s p o e m sa r en o t i n f e r i o rt ot h e i r s h i sp o e m ss t i l lr e m a i nt h eh e r i t a g eo fd uf ua n dt h es p i r i to f t a n g d y r m t yp o e t s w h i c hi si n d e e dp r e c i o u s t h i sp a p e rm c l u d i n gt w o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c o n t e n t s o n t h eb a s i so fe x t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s ,p o e m s w r i t t e n b yr o n g y ua n dh i s c o n t e m p e r a r yp o e t s ,t h i sp a r t s t u d i e ss e v e r a l q u e s t i o n s a b o u t r o n gy u s b i r t h p l a c e ,t h ey e a ro fh i sb i r t ha n dd e a t h ,t h ee x p e r i e n c ei nt h e l o c a l g o v e m m e n ta n d m a k i n gf r i e n d s 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a b o v e ,c o r r e c t s c e r t a i nm i s t a k e ns t a t e m e n ta n d d r a w ss o m en e wc o n c l u s i o n s i nt h ep o r t i o no fb i r t hp l a c e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p r o v e s r o n g y u sb i r t hp l a c ei sn o tj i n gn a n ,b u ts o u l db ef u f e n gw h i c h i sn e a rt oc h a n g a n i nt h es e c o n dp o r t i o n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s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 y e a ro fh i sb i r t ha n d d e a t h ,r e s u l t i n g i ns o m eo w n v i e w p o i n t s i n t h e p o r t i o n o fl o c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e x p e r i e n c e ,e x a m i n e sa n dc o r r e c t ss o m ec o n f u s e dg a t e m e m s ,s ot h a tt h i si m p o r t a n t p e r i o do fr o n gy u sl i f e t i m es e e m sm o r ef a c t u a la n dd i s t i n c t f u r t h e r m o r e ,i nt h e p o r t i o no fm a k i n gf r i e n d s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l i s t st e np o e t sa n do f f i c i a l si nr e l a t i o nt o r o n gy u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t i m e s e q u e n c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p o e md i s c u s s i o nc o n t e n t s t h ea r ts t a n d a r do f h i sp o e m sa r e n o ts oh i g ha se o n t e m p c r a r yp o e t s , h o w e v e r , h i sp o e m sr e f l e c ts t r o n gs e n e eo fr e a l i t y a n dc r i t i c i s m ,a n dt h i s s p i r i t u a l v a l u ea n ds o c i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c a n tb ei g n o r e d t o s o m ee x t e n t ,i tr e v e a l st h es o c i a lr e a l i t yi nm i d - 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a m b i t i o no f l o w e r s t r a t as c h o l a r s t h i sp a r ta n a l y z e sr o n gy u sp o e mc r e a t i o nf r o mf i v ea s p e c t s : c o n c e r n i n g b o t hh i s t o r i c a la n dr e a l i s t i c f a c t ;c o m p a s s i o n a t i n g t h ef o l ka n d s o l d i e r s ;c r i t i c i z i n gt h ec u r r e n te v e n t s ;b e n e f i t i n gt h es o c i e t yc h i v a l r o u s l y ;s i g h i n gt h e h u m a nl i f e k e yw o r d s :r o n gy u ;l i f es t o r y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p o e mc r e a t i o n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第l 页共5 7 页 前言 戎昱是活跃在中唐大历诗坛上的诗人。苏雪林曾将大历时期诗人分为三派 “一派是与杜甫相鼓吹的人生派,一派是表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派,一派以 研练字句、工秀幽隽、借五七言律绝称长的小诗派。”。,第一派无论从思想倾 向还是艺术风格上都与后两派有明显区别,是这一时期反潮流的诗人,戎昱正 是这派“与杜甫相鼓吹”的诗人之一。可以说,戎昱是大历诗坛上追慕杜甫最 明显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在入诗题材及意向表现上都洋溢着浓郁的纪实性和 批判色彩,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堪称大历时期的“诗史”。而 且,其诗歌所展现出的诗人的宏阔气概和豪迈胸襟,在“气骨顿衰”。的大历诗 坛上也是不多见的。 有关戎昱的研究材料非常贫乏。两唐书无传,仅于新唐书- 艺文志 载:“戎昱集五卷,卫伯玉镇荆南从事,后为辰、虔二州刺史。”唐诗纪事、 唐才子传虽有稍详之记载,但颇具传奇色彩,且前后时序颠倒,错讹颇多, 可信性不高。当代学者如傅璇琮、谭优学、陶敏、王达津等先生都曾对戎昱做 过考证,纠正了史书的一些错误,成绩显著。但他们的某些结论出入较大,一 些观点尚可商榷,如戎昱的籍贯、生卒年及一些生平行踪等都有较大争议。此 外,人们对戎昱诗歌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探讨戎昱其人其诗的文章甚少。因此, 关于这位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仍有大量的疑点和空白有待我们作进一步 的研究。 戎昱原有诗五卷,最初编定年代已不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其 侄孙为序”,亦或戎昱生前其诗未有定本,直至其侄孙时方编定成集。新唐书艺 文志、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其诗皆为五卷;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 考著录为三卷,可见已有散佚。流传至今以全唐诗收录篇目较为完善, 录其诗一卷。臧维熙先生以全唐诗为底本整理的戎昱诗注,校异补阙, 去伪存真,得诗一百二十五首。本篇即以此诗注为参考,对戎昱的生平经 历和诗歌创作进行探讨,以期为这位中唐诗人的研究进一份绵薄之力。不当之 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o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9 5 页 。胡应蛾,诗薮上海:上海古耱出舨社,1 9 7 9 1 8 2 页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 第2 页共5 7 页 上篇考证篇:戎昱生平经历考 戎昱,两唐书无传,唐宋文献中记载亦甚少。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 记载稍详,但错讹颇多,以至于诗人的某些生平事迹以讹传讹,流误至今。本 文根据现存的史料典籍、戎昱与同时代人的诗作以及当今学者对戎昱的研究资 料等,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诗人的生平经历进行考证,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籍贯考辨 关于戎昱的籍贯,从现有的资料看,有“荆南”说和“扶风”说两种。“扶 风”说较早,见于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戎昱集五卷, 唐虔州刺史扶风戎昱撰”,认为戎昱为关中扶风( 今陕西省扶风县) 人。至元代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戎昱”条乃称“昱,荆南人”,即今湖北江陵人,全 唐诗卷二七o 小传所载与之相同。对此两种说法,当今学者普遍认同“荆南” 说,以傅璇琮先生在唐才子传校笺( 以下简称校笺) 中的论述最为详备, 兹录如下: 戎昱之籍贯,未见唐人记述。至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别集类上著 录其集时,乃称为“扶风戎里”。按,据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关内道有 风翔府扶风郡,其属县有扶风( 今陕西省扶风县) 。以扶风称戎昱此前未见,未知 其何所据,或以郡望称之佚考。 今考戎昱诗有长安秋夕( 全唐诗二七o ) ,云:“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 闭门寂无事,满院生秋草。昨宵西窗梦,梦入荆南道。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 此诗“在家贫亦好”为昱之传诵名旬,而其于长安所思之家乃在荆南。此或为才 子传所本。昱又有云梦故城秋望诗( 同上)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 人事变,千载水空流。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亦云 望荆门而惹乡愁。新唐书卷四0 地理志四山南东道。江陵府江陵郡,本称荆 州南郡,天宝元年始改郡名,其地亦泛称为荆南( 江陵亦为荆南节度使治地,在今湖 北省江陵县) ,在江陵北,介襄、荆之间,或即为戎昱之籍贯。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第3 页共5 7 页 由上文知,傅先生是以戎昱的长安秋夕及云梦故城秋望二诗为内证, 来作为辛文房“荆南”说的依据的。 另外,谭优学先生的唐诗人行年考也是以这两首诗断定戎昱为荆南荆 门人。现行的文学史( 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 、唐诗选集( 如马茂元 唐诗选等) 还有习见的辞书( 如商务印书馆中国人名大辞典) 等都从傅 说,臧维熙先生戎昱诗注( 阻下简称诗注) 也称戎昱为荆南人,“荆南” 说几成定论。只有陶敏先生对“荆南”说提出了质疑,他在引录了傅先生的原 文后写道: 按,戎昱秋日感怀:“洛阳歧路信悠悠,无事辞家两度秋。说向长安亲与 故,谁怜岁晚尚淹留。”( 全唐诗卷二七o ) 是其家与亲故在长安。昱罗江客舍: “近来乡国梦,夜夜到长安。”( 同上) 知戎昱实为长安人。原笺所举长安秋夕乃 思念远人之作,所谓“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者。谓远客久滞荆南不如归长安贫 居也。至云梦故城秋望所云,亦登云梦故城望自云而起思乡之意。如昱家乡在荆 南,身复在荆楚之地梦渚荆门之秋色即在目前,又安能复惹乡愁? 昱又有别公安 贾明府:“叶县门前江水深,浅于羁客报恩心。把君诗卷西归去,一度相思一度吟。” ( 同上) 公安亦在荆南,乃江陵府属县。昱诗自云“羁客”,欲“西归”,亦可证其非 荆南人。“西归”当“西归长安”( 诗中叶县乃用王乔为叶县令事,喻指贾明府,非指 作诗送别之地。) 4 陶先生也是充分发掘戎昱作品的内证,以戎昱的诗歌为据来否定“荆南”说, 认为戎昱的家乡应为长安,论述也颇有道理。 那么,戎昱的籍贯究竟在荆南还是长安,抑或在其它地方呢? 今按: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关内道,盖古雍州之域,汉三辅、 北地、安定、上郡及弘农、陇西、五原、西河、云中之境。京兆、华、同、风 翔、邻、陇宥为鹑首分”。又“风翔府扶风郡,本岐州,至德元载更郡日风 翔,二载复郡故名,号西京,为府”,其属县之一扶风“本淖川,武德三年析岐 山置,以淖水名之,贞观八年更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关内道二:“风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第五册1 4 5 页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第4 页共5 7 页 翔府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所以扶助京师机行风化也,与京兆尹、左 冯翊谓之三辅,理皆在长安城中。”可知,关内道有凤翔府扶风郡,其属县有扶 风( 今陕西省扶风县) 。扶风在长安( 今陕西西安) 西,距长安不过百余里,姑 且可算做附近郊县,若言大范围的长安,则可以将扶风包含在内。那么陶先生 所引戎昱的诗句“说向长安亲与故”、“近来乡国梦,夜夜到长安”中的长安, 我们就不一定仅仅局限于长安城,也可以理解为包含扶风在内的大范围的长安。 因为对于独在他乡为异客的戎昱来说,京城长安显然能更好地指代自己的家乡。 故陶先生所认为的戎昱家乡在长安,与陈振孙的“扶风”说并不矛盾,二者所 称只是范围大小不同。既然如此,陶先生其实是为“扶风”说提供了有力的内 证,则几成定论的“荆南”说就值得商榷了。 傅先生在考证戎昱之籍贯时写道:“以扶风称戎昱,此前未见,未知其何所 据,或以郡望称之,佚考。”今按,查郑樵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以国为氏 戎姓条有:“戎氏,隐公会戎于潜之戎也。杜预云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汉功 臣有柳丘侯戎赐,宣帝婕妤戎氏,生中山哀王。望出江陵、扶风”,又清代陈士 元姓躺:“戎,如融切。氏族大全云:齐人戎夷之后。路史云:宋公族。千 家姓云:扶风族。又合壁姓类云:江陵族。汉书有柳邱侯戎赐,宣帝时有戎婕 好。”可见戎昱的郡望确实有出自江陵和扶风的两种可能。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戎氏”条云:“戎,出自姜姓,四岳之后, 别为允姓。虔州刺史戎昱,岐州人,有诗名,初举进士。”查新唐书卷 三七地理志一:“风翔府扶风郡,本岐州,至德元载更郡日风翔,二载复郡 故名,号西京,为府”。又“扶风县,本汉美阳县地。武德三年,分岐山县置 围川县,属岐州,取今县南滓川水为名,近代讹作围。四年,隶如稷卅h 贞 观元年废稷州,以县属岐州,八年改为扶风。”。,则岐州正是凤翔府的别称, 扶风为其属县。邓氏称戎昱为“岐州人”,正与陈振孙之说吻合。则“以扶风称 戎昱”在宋代并非一人,比较后来之说,应更可靠。 以下再看戎昱的诗歌。首先分析他的长安秋夕和云梦故城秋望二 诗,这也是傅璇琮和谭优学二位先生引以证戎昱为“荆南人”的证据。 长安秋夕中有“昨宵西窗梦,梦入荆南道。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卷二4 2 页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第5 页共5 7 页 句,傅文由此推断“其于长安所思之家,乃在荆南”。陶先生则认为此诗“乃思 念远人之作,所谓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者,谓远客久滞荆南不如归长 安贫居也”。今按,所谓“昨宵西窗梦,梦入荆南道”可知戎昱确曾生活于江陵, 但未言江陵是其家乡。下旬“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中,“远客”是戎昱自 指,由诗题知此诗写于长安,关键是所谓“归去来”是归去荆南还是归来长安? “归去来”一语最早见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是他于晋安帝义熙元年 ( 4 0 5 ) 十一月,自动辞去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坚决退隐田园,辞官初 归家时所作的名篇。对“归去来兮”四字,语言学家解释为:“来”、“兮”均为 语助词,虚词,“归去来兮”意即“归去”。但应注意,此“归去”不是方位意 义上的归去,而应是结束仕途生活后的“归去”,正如文中“归去来兮,田园将 芜胡不归!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都指弃官归家。则昱诗“远客归去 来,在家贫亦好”句,就不难理解,是作者去官归长安后,昨宵梦入荆南,今 朝梦醒,深感作客江陵,仕途艰难( 唐诗纪事、新唐书艺文志均载戎昱 曾为卫伯玉镇荆南时的从事) ,故发出了“在家贫亦好”的慨叹,上文“闭门寂 无事,满院生秋草”正与此句相对应。诚如陈振孙所赞誉:“世所传在家贫亦 好之句,昱诗也”。,此句之所以成为世所传诵的名旬,在于它道出了世人普 遍体验过的人之常情。因此,由长安秋夕推测戎昱家在长安似乎更令人信 服。 云梦故城秋望前两句“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中“故国”指楚故都 郢城( 今湖北江陵北) ,亦即“云梦故城”,作者“登临想旧游”,自指重游其地, 说明诗人曾经来过此地。“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梦渚乃江陵别称。据新 唐书卷四0 地理志四,江陵府江陵郡,本荆州南郡,辖县八,长林,八县 之一,贞元二十一年析长林置荆门县,则荆门为江陵府属县。此二旬为诗人登 临旧游所见江陵一带的秋景。末句“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言抬眼望江陵 天空“凝不散”的白云而起思乡之意。傅先生认为是“望荆门而惹乡愁”,但荆 门介于江陵、襄樊间,南北去两地不过百余里,若戎昱家乡在荆门,对于长期 漂泊在外的他而言,已经身在江陵故土,实在算不上离家,更不足以言乡愁。 o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卷五1 6 0 页 2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卷十六4 7 3 页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第6 页共5 7 页 正如陶文所言:“如昱家乡在荆南,身复在荆楚之地,梦渚荆门之秋色即在 目前,又安能复惹乡愁? ”此诗可证,戎昱籍贯不应在江陵一带。 其次,再看陶敏先生为证明昱之家乡在长安所举的秋曰感怀、罗江客 舍及别公安贾明府三首诗。 秋日感怀中“说向长安亲与故,谁怜岁晚尚淹留”,罗江客舍“近来 乡国梦,夜夜到长安”,已明言诗人的亲故在长安,且常常梦回长安。 别公安贾明府前二旬“叶县门前江水深,浅于羁客报恩心。”诗注 云:“叶县,唐县名,今河南叶县。一作华县。按叶县或华县均不临江,此 县名疑有误。”此处叶县应如陶文所说:“用王乔为叶县事,喻指贾明府,非指 作诗送别之地。”由诗题看,作诗送别之地应为公安。据新唐书卷四0 地 理志四:江陵府江陵郡“县八:江陵、枝江、当阳、长林、石首、松滋、公安、 荆门”。可知,公安亦在荆南,与荆门同为江陵府属县。戎昱身在荆南境内,却 自称“羁客”,可见诗人不视荆南为家乡。 再次,我们来考察戎昱的其它诗歌。检履戎昱诗集,笔者发现他还有不少 去国怀乡之作可证诗人的故乡不在荆南,而在长安附近。现一一辨析如下: 酬梁二十:“渚宫无限客,相见独相亲。长路皆同病,无言似一身。”诗 注云:“渚宫,湖北江陵的别称。”此为戎昱赠与友人之诗,二人同客于江陵, 大有同病相怜之感。若其家乡在江陵,则不能称为“客”。 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登高上山上,高处更堪愁,野菊他乡酒,芦花 满眼秋。风烟连楚郡,兄弟客荆州。早晚朝天去,亲随定远侯。”此诗是作者九 月九日重阳节在桂林西山登高之作,似非寄远,即呈陆大夫者,故日“上”。荆 州之治所即为江陵,戎昱称自己的兄弟正做客荆州,明言荆州不为其家乡。 晚次荆江:“孤舟大江水,水涉无昏曙。雨暗迷津时,云生望乡处。”荆 江指长江从湖北枝江到湖南岳阳一带,途经江陵。诗题日“晚次荆江”,即诗人 在旅途中暂时停歇于荆江,明言荆江一带不为自己故乡,“云生望乡处”当另有 所指。 戎昱还有多首写于江城的思乡之作:“虫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 四时不得一日乐,以此方悲客游恶。寂寂江城无所闻,梧桐叶上偏萧索。”( 客 堂秋夕) ;“万事无成空过日,十年多难不还乡。”( 江城秋霁) ;“三月江城柳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第7 页共5 7 页 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征人归乡) , 江城乃为荆南之地,诗人身于其间却频生羁旅思乡之情,不视荆南为故乡明矣。 湖南春日二首其二“三湘漂寓若流萍,万里江乡隔洞庭”,若戎昱家乡 在湖北一带,与洞庭相去并不太远,不能称为万里。岁暮客怀:“岁华南去后, 愁梦北来频”,言自己离乡南来,常生思乡之情,频做北归之梦,说明诗人家乡 应在北方长安一带。 另外,送严十五郎之长安:“送客身为客,思家怆别家。暂收双眼泪,遥 想五陵花。路远征车迥,山回剑阁斜。长安君到日,春色未应赊。”剑阁即剑门 关古为蜀与汉中间之主要通路,可知诗人是于蜀中送友人赴长安,引起了思 乡之情。“五陵,谓汉代五个皇帝之陵墓,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附近。”。,此处是用“五陵”代指长安。作客 蜀中的诗人“暂收双眼泪,遥想五陵花”,足见对故土长安的思念之情何其浓烈。 上述十余首诗足以证明戎昱的籍贯不是湖北江陵,而在长安附近。 综上所述,“扶风”说早于辛文房的“荆南说”,在宋代并非一家,更接近 于诗人生活的时代,而且又有戎昱之诗作为有力的证据,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因此,笔者认为,“荆南”说不足信,戎昱应该是长安附近的扶风人。 o 臧维熙戎昱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5 9 页 中庸诗人戎昱研究第8 页共5 7 页 二、生卒年辨 由于史料未载,关于戎昱的生卒年,当今学者说法不一。最早由闻一多先 生提出,定其生卒年为7 4 0 一7 8 7 ( ? ) ”,即开元二十八年至贞元三年,生年 肯定,卒年存疑。游国恩先生所编中国文学史采其说,傅璇琮先生等则对 此说提出异议。 傅先生唐代诗人丛考戎昱考( 以下简称丛考) 根据戎昱集中八 月十五日诗推测,安史之乱爆发时,戎昱尚为年少,但限于史料,无法考知 其确切生卒年。由送零陵妓一诗可知,戎昱至少贞元十四年( 7 9 8 ) 还在人 世,其卒年应该比唐诗大系所定年代( 7 8 7 年) 大大推后o 。谭优学先生的 唐诗人行年考戎昱行年考( 以下简称行年考) 于戎昱生年则从闻说, 定为7 4 0 年,卒年则在傅先生丛考的基础上,又根据戎昱的闰春宴花溪 严侍御庄一诗推测诗人很可能贞元十七年( 8 0 1 ) 还活着,年六十二固。此外, 王达津先生戎昱生平系诗推断戎昱生于开元二十三年( 7 3 5 ) ,卒于贞元七 年( 7 9 0 ) ,享年五十六岁。藏维熙先生戎昱诗注则称其生卒年代约在天宝 三载至贞元十六年( 7 4 4 - - 8 0 0 ) 之间,与大历十才子相近。 以上诸说,笔者以为,以傅、谭二先生之说最为具体详备,颇具说服力, 但也有可推敲之处;王说证据不足,且有错讹:臧先生的诗注与闻先生之 说则一笔带过,不知何所根据。现提出一些个人粗浅看法,试辨析如下。 先看戎昱八月十五日诗:“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今来六亲远,此 日一悲风。年少逢胡乱,时平似梦中。梨园几人在,应是涕无穷。”据唐实录 记载,唐玄宗生于武后垂拱元年( 6 8 5 ) 八月五日。开元十七年,百官请以每岁 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布于天下,咸令宴乐。诗题“八月十五日”中“十”应为 衍文。这个节日在诗人幼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欢娱万国同”的深刻印象,而今 却是遭逢丧乱、亲戚离散,今昔对比,更觉凄凉。“年少逢胡乱,时平似梦中” 句,诚如傅先生所言,此处“胡乱”即指爆发于天宝十四载的安史之乱。诗人 。闻一多 。博璇琮 。谭优学 。王迭津 唐诗大系阐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 9 8 2 3 0 6 页 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3 4 i 页 唐诗人行年考续编+ 成都:巴蜀书社1 9 8 7 9 7 页 唐诗丛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1 4 2 页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第9 页共5 7 页 自称“年少”,年少是泛指,唐人以二十岁为成丁,十余岁至二十岁左右皆可称 年少,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依此诗只能推测戎昱于安史之乱时大约十多岁,确 切年纪不可知。王达津先生定此处“年少”为二十一岁,似有违常理。 今按,戎昱有赠岑郎中诗:“童年未解读书时,诵得郎中数首诗。四海 烟尘犹隔阔,十年魂梦每相随。欣披云雾逢迎疾,已恨趋风拜德迟。天下无人 鉴诗句,不寻诗伯更寻谁。”此处岑郎中即以写雄奇边塞诗著名的大诗人岑参, 因其数任郎官之职,故称,此诗当作于代宗永泰元年( 7 6 5 ) 。“四海烟尘”当 指安史之乱,“欣披云雾”喻安史之乱已被平定,自初乱( 7 5 5 年) 至永泰元年 ( 7 6 5 ) 刚好十年,故日“十年魂梦”。由诗可知,诗人的童年时代应在安史之 乱前,且距安史叛乱年代相隔不久。据新唐书选举志:“凡童子科,十岁 以下能诵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 可知唐人“童年”的概念不应超过十岁。则安史之乱爆发时,诗人大约十余岁, 正好与八月十五日中“年少逢胡乱”旬吻合。闻一多先生定为十五岁,乃 为折衷之论,虽无确据,也应相去不远。故推测戎昱生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 十八年( 7 4 0 ) 前后。 再看其卒年,闻先生推测是贞元三年( 7 8 7 ) ,傅先生丛考已论其非, 兹不赘述。王达津先生定为贞元七年( 7 9 0 ) ,理由是:戎昱于贞元元年( 7 8 5 ) 任虔州刺史,而据j 日唐书赵昌传,贞元七年( 7 9 0 ) 赵昌为虔州刺史,此 后戎昱行止不可考,则诗人应卒于是年。按,此说误。戎昱任虔州刺史应在贞 元十二年( 7 9 6 ) ,在赵昌之后,非其前。且由傅璇琮先生据戎昱送零陵妓 一诗考证,戎昱贞元十四年( 7 9 8 ) 或以后还曾任永州刺史,诗人至少此年还活 着,故王说不足为据。 谭优学先生的行年考则进一步考证出贞元十七年( 8 0 1 ) 戎昱还可能在 世。其依据是:戎昱诗集中有闰春宴花溪严侍御庄一诗,诗注认为此闰 春指德宗建中三年。但检陈垣( - - 十史朔闰表,宝应元年闰二月、建中三年闰 。详见本篇第四部分交游考辨。岑参”条 。王达津唐诗丛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1 4 5 页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以送吉州闼使君入道二首考定贞元七年戎昱正任虔州刺史,不确。陶敏中 唐诗人事迹小考考出戎昱任虔州刺史应在贞元十二年,是。详见本篇第三入幕府考“任朝廷官员” 部分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第l o 页共5 7 页 二月、贞元八年闰正月、贞元十七年闰二月,此四年都是闰春。按诸戎昱行踪, 贞元八年、贞元十七年在湖州花溪的可能性最大,故推测为贞元十七年,此年 诗人不过六十= 岁。并非高寿,还可能活着。 今按,闰春宴花溪严侍御庄有“一团青翠色,云是子陵家”句,子陵, 指东汉初隐于富春江畔的严光,此处借指严侍御。戎昱集中还有题严氏竹亭: “子陵栖遁处,堪系野人心。溪水浸山影,岚烟向竹阴。忘机看白日,留客醉 瑶琴。爱此多诗兴,归来步步吟。”也以子陵代指严氏,且作诗的地点、时令及 作者心情均与前一首诗吻合,应该是一时之作,此诗所指严氏就是严侍御。戎 昱曾在建中年问任御史,严侍御很可能是诗人于此期间结交的朋友。据唐御 史台精舍提名考,唐代严姓侍御史仅严识玄、严涧、严果三人。严识玄是武后 朝官魏州刺史,后为兵部郎中,不与戎昱同时代。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 卷八“司勋员外郎”有严杲,注日:“定名录日:李公林甫拜中书,严杲自 郎中牧远郡”。李林甫为玄宗时奸臣,卒于天宝十一年( 7 5 2 ) ,据旧唐书李 林甫传,李林甫于开元二十三年( 7 3 5 ) 代张九龄为中书、集贤殿大学士、修 国史。时戎昱尚未出生,而严果已任至郎中,二人年龄差距实在太大,成为知 交恐不可能,诗中严侍御也非指严果。再看严涧,元稹有鄂州寓馆严涧宅 一诗,注日:“时涧不在”。元稹曾任鄂州刺史,诗应作于其上任期间,查郁贤 皓唐刺史考,元稹于大和四年至五年( 8 3 0 8 3 1 ) 为鄂州刺史,从“时涧不 在”可知,其时严涧或已去世。则贞元十七年( 8 0 1 ) 严涧在世也有很大可能, 戎昱诗中的严侍御或指严涧。 考察戎昱行年踪迹,宝应元年( 7 6 2 ) ,诗人自东而西,过滑州、洛阳回到 长安。有苦哉行五首组诗为证,此诗题下自注云:“宝应中,过滑州、洛阳 后,同王季友作。”建中三年( 7 8 2 ) ,戎昱在长安任御史。由诗人于建中四年冬 至所作的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此岁 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可知,建中三年戎昱在长安任职,可能在此时 诗人与严侍御相识。贞元八年( 7 9 2 ) ,戎昱在东都留守杜亚幕中任职圆。闰春 宴花溪严侍御庄中,“花溪”指湖州花溪,在今浙江吴兴县东南,北流入运河。 。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续编成都:巴蜀书社,1 9 8 7 9 7 页 。以上行踪参见本篇第三部分入幕为官考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第1 i 页共5 7 页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湖州,“西北至上都三千二百四十 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二百四十里”。如上所述,戎昱于宝应元年、建中三年在长 安,贞元八年在东都洛阳,均距湖卅i 数千里之遥,诗人于此三年到湖州花溪的 可能性几乎为零。故此,我们可以断定此诗的闰春当指贞元十七年( 8 0 1 ) ,诗 人此时尚健在,年六十上下。其时或严涧亦在世,二人相见于花溪严涧住处 饮酒弹琴以作乐。 戎昱集中还有赠韦况徵君一诗。韦况乃韦安石之孙,本隐于河南嵩山, 后曾多次被皇上征召,先后被征为右拾遗、起居郎、司封员外郎及谏议大夫。 其中,真正应征上任的只有起居郎及谏议大夫二职,此诗正是戎昱送韦况入朝 时所赠。据史料记载,韦况任起居郎当在贞元八年( 7 9 2 ) ,任谏议大夫则为元 和元年( 8 0 6 ) ,则戎昱作诗不出此二年。诗中云:“苦节难违天子命,强入蒲轮 引步迟”,则其时韦况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故日“引步迟”,应是其晚年情况。 故笔者以为此诗当作于元和元年韦况被征为谏议大夫时。其时戎昱六十五岁左 右,并不算高寿,因而他的卒年应在元和元年( 8 0 6 ) 之后,具体时间已无法考 知。 关于戎昱晚年情况,唐才子传谓“后客剑南,寄家陇西数载”,此说误。 傅先生校笺中对此已有简短论断:“昱有诗数首叙剑南行迹,观其诗意,盖 在大历初由长安入蜀。自蜀乃赴荆南幕。至寄家陇西云云,当本昱之逢 陇西故人忆关中舍弟诗,云:莫话边庭事,心摧不欲闻。数年家陇地,舍弟 殁胡军。每念支离苦,常嗟骨肉分。急难何日见,遥哭陇西云。由此诗可知昱 弟曾寓家陇西,其弟后又没于胡军,且亦未能考定其年月。”o 今按,关于戎昱的剑南行踪,谭优学先生行年考有较为清晰的时间、 线索。据谭先生考证,戎昱入蜀时间应为代宗大历元年( 7 6 6 ) 。此年诗人由长 安经剑门客游入蜀,次年由蜀至云安经水路赴江陵,入荆南卫伯玉幕。“客剑 南”是诗人早年的行踪,并非晚年。 由逢陇西故人忆关中舍弟“数年家陇地,舍弟殁胡军”,知诗人确曾数 。详见本篇第四部分交游考辨“韦况”条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第一册6 7 0 页 4 谭优学庸诗人行年考续编成都:巴蜀书社,1 9 8 78 3 8 5 页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第1 2 页共5 7 页 年寄家于陇西,具体时间虽未提及,但可确定是诗人离开陇西后在别处遇见陇 西故人,因而怀念起没于胡军的弟弟,则写作此诗时,诗人已经流寓别地。考 索戎昱行踪,诗人二十岁以后开始多次参与边庭幕府、任数州刺史。,长年居住 于陇地的可能性很小。此诗“数年家陇地,舍弟殁胡军。每念支离苦,常嗟骨 肉分。”足见少数民族的入侵给内地带来的严重灾害,让诗人饱受亲戚离散、骨 肉分离之苦。这与八月十五日中“今来六亲远,此日一悲风”的叙述极其 相似。天宝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潜伏的诸多矛盾日趋尖锐,匈奴、 回纥等少数民族也趁机入侵,烧杀抢掠,残害百姓,都城长安是幅满目疮痍 的凄凉景象。家在长安附近的戎昱很可能是在此期间为避战乱移家陇西的。因 此,“寄家陇西数载”并非诗人晚年之事,应该发生在其青少年时期。戎昱在肃 宗乾元二年至上元元年( 7 5 9 7 6 0 ) 间“初事颜平原”,入颜真卿的浙西幕当幕 僚,开始了一生的幕府与漫游生活。,则诗人居住于陇西大概在安史之乱爆发至 乾元二年这几年间。 诗注谓戎昱“流寓于桂州而终”,但并未提供任何依据。查阅诗人于桂 州所作诗篇,约十余首之多,大都流露出客愁乡思、孤独苦闷之感。如“雪声 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桂州腊夜) :“远客惊秋早,江天夜露新。”( 桂州早 秋) ;“岁暮天涯客,寒窗欲晓时。”( 桂州岁暮) 等。但若仅以此推测诗人晚 年流寓桂州,似乎证据太过薄弱。戎昱曾于大历年间先后两次入桂管李吕蠖幕。, 这些去国怀乡的诗句极有可能是这期间的创作,故认为诗人晚年流寓桂州是缺 乏证据的。 综上所述,戎昱这位中唐诗人,大约出生于玄宗天宝初年( 7 4 0 ) 左右,约 卒于宪宗元和元年( 8 0 6 ) 以后,具体时间不可考。 o 详见本篇第三部分入幂府考 4 详见本篇第三部分入幕府考中“ 藩镇幕府” 。详见本篇第三入幂府考“入藩镇幕府”部分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第1 3 页共5 7 页 三、入幕为官考 戎昱一生多次参与边庭幕府,长期任幕宾之职,宦游各地,幕府生活成为 其人生的主要经历,也为以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本章参考傅璇琮先生唐才 子传校笺( 以下简称校笺) 及唐代诗人丛考戎昱考( 以下简称丛考) , 从“入藩镇幕府”和“任朝廷官员”两部分对诗人先后几次入幕的行踪及仕宦 经历进行考索、梳理,并纠正一些不恰当的论述,以期还诗人这段重要人生经 历较为真实、清晰的面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诗人的诗歌创作。 1 、入藩镇幕府 戎昱曾数次入藩镇幕府,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唐代朝廷选拔官 吏往往通过科举取士,但科举及第有名额的限制,进士及第的比例更小。文献 通考选举考云:“唐进士科取人颇少”,唐代每年集中到京师的贡士约一千 余至三、四千不等,但录取比例极小,“开元以后,进士所取人数有所增加,但 大体稳定在三十人上下占应试者百分之二、三”。,可见每年会有多少落第的 举子。与朝廷中央用人须通过科举选士再经吏部考试的严格铨选不同,唐代方 镇辟署的自主权很大,无论是及第进士还是落第文士,只要幕主赏识,无需经 过正规的官吏选举制度,都可随时入幕做个幕僚,以后再慢慢迁升,既可解决 生计问题,又可立功扬名。正如戴伟华所言:“一个时代并非以一种方式为文人 提供立身的途径。开元年间时海内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走 边地幕府,成了猎取功名的士子又一条南山捷径。”。,因此,文人入幕成为当 时普遍的社会现象,中唐以后尤盛。“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中叶 后尤多。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 蹑级进身”。唐代文人入幕者不计其数: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 岑参、李商隐等大诗人都有幕府的经历,中唐以后入幕人数更多,戎昱就是其 中一个。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3 3 2 8 页 2 戴伟华唐代幕府与文学绪论北京:现代出版杜1 9 9 0 2 页 。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卷二十七2 8 5 页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第1 4 页共5 7 页 “大凡才能之士,名位未达,多在方镇”。,可见唐方镇幕府确实是笼络了 许多人才。士子们为了在竞争中更有优势,也都各显身手,通过各种途径取得 幕主的赏识。以文干谒也是其中的一种,大概受科举考试行卷之风的影响,文 士入幕也掀起了一股行卷风气,“唐才人艺士行卷歌篇,不知何缘多得传彻禁掖, 如韩翔、冯定、戎昱、钱起诸诗句之类,人主往往能举之”。以文干谒、旆展 其文学才华,可能是戎昱能多次进入方镇幕府并受到幕主赏识的重要原因。 乾元二年六月至上元元年正月( 7 5 9 7 6 0 ) 佐颜真卿浙西幕 唐才子传云:“( 昱) 初事颜平原,尝佐其征南幕,亦累荐之”,颜真卿 曾为平原太守,故有此称。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元年,“正月癸丑,始闻太 子太师鲁郡公颜真卿为( 李) 希烈所害”。戎昱闻讯,作闻颜尚书陷贼中哀 悼颜真卿:“闻说征南没,那堪故吏闻。同荣不同辱,今日负将军。”自称 “故吏”,可见他确曾为颜真卿的幕僚,且与其宾主之情相当深厚。旧唐书颜 真卿传:“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 此处“荆南节度使”虽属南方,但颜“未行而罢”,故戎昱“初事颜平原,尝佐 其征南幕”,非此时。又据| 日唐书颜真卿传,颜真卿曾先后任平原太守、 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宪部尚书、后出为同州刺史、转蒲州 刺史、饶州刺史、再拜升州刺史、浙江西道节度使、征为刑部尚书。从颜真卿 的仕宦履历看,他大部分任职都在北方,只有在他任升州刺史及浙江西道节度 使时,才在南方,戎昱才可能“佐其征南幕”。检吴廷燮唐方镇年表,颜真 卿于乾元二年六月至上元元年正月( 7 5 9 7 6 0 ) 为浙西节度使,此时戎昱年二十 左右,正符合“初事颜平原”之说。故戎昱为颜真卿“故吏”当在乾元二年六 月至上元元年正月( 7 5 9 7 6 0 ) 颜镇浙西时,其后戎最即到长安o 。傅先生丛 考未叙此事。 大历二年秋至大历四年秋( 7 6 7 7 6 9 ) 在荆南卫伯玉幕任从事 。刘陶等旧唐书赵憬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卷一百三十八3 7 7 8 页 。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卷二十七2 8 3 页 。见本篇第四部分交游考辨“张潜”条 中唐诗人戎昱研究第1 5 页共5 7 页 新唐书艺文志载戎昱为“卫伯玉镇荆南从事”,唐诗纪事卷二八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