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成都地区农村社区规划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成都地区农村社区规划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成都地区农村社区规划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成都地区农村社区规划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成都地区农村社区规划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页 摘要 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途径。 本文首先在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对比中,明确了农村社区是生产生活 统一体,亲密的人际交往是农村社区的显著特点。所以在介绍了社区规划的 一般原理后,本文引入了农业产业布局理论以及新城市主义关于交往与空间 的理论。然后在充分分析研究了国内外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实践 上总结出社区规划在经济社会层面与物质空间层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从而 使得后文针对成都地区的农村社区存在问题的分析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 基础。 针对成都农村地区的调研分三个层次进行。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 传统的农村村落进行了经济社会以及物质空间两方面的调研,了解农民生产 生活方式,发现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对成都现行的农村新型社区规 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机制上的不足,如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 上位规划的不合理指导等,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如社区核心聚居点的选 址、公众参与的缺失等。再次作者通过实地踏勘走访的方式,对成都地区已 建成的农村新型社区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其主要问题有:1 、就业困难, 收入水平低下;2 、集中居住与农业生产存在矛盾;3 、地域景观特色丧失; 4 、交往空间遗落;5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最后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本文重点提出了成都地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首 先要在大的城市化背景中对社区发展前途进行分类,进而确定社区的选址、 规模、空间布局、公建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其次要在社区规划中加强社 区产业规划的研究,保证社区规划的经济支撑。再次从有利于交往行为的角 度出发,主要针对街道空间和社区中心的空间设计,提出了个人的设计对策。 最后,结合都江堰石桥社区的工程实践,对本文的有关结论进行了更为具体 的阐述。 关键词:成都地区;农村新型社区;社区规划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 i 页 a b s t r a c t t h eb u i l d i n go f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i sa n =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t ob u i l dan e ws o c i a l i s tc o u n t r y s i d e , a n di sa ne f f e c t i v em e a n st os o l u t i o no fl h el h r e er u r a l s s u e s a tf i r s tt h i sa r t i c l ec o n t r a s t st h e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ya n dt h eu r b a nc o m m u n i t yt oc l e a ra b o u tt h er u r a l c o m m u n i t y sd e f i n i t i o na n do u t s t a n d i n gf e a t u r e t h e nt h i sa r t i c l ei n t r o d u c e st h et h e o r i e sa n dp r a c t i c e a b o u t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y sc o n s t r u t i o n t h u se n a b l e st h el a t e ra n a l y s i so fc h e n g d ua r e a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yt o h a v eb o t ht h er a t i o n a l ea n dt h ep r a c t i c e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r e s e a r c ho nc h e n g d ua r e a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yi sd i v i d e di nt h r e el e v e l s t h ef i r s tl e v e li st h r o u g h t h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s u r v e yi nt r a d i t i o n a lr u r a lv i l l a g e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i r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 h a sc a r r i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t oc h e n g d up r e s e n tr u r a ln e wc o m m u n i t yp l a n n i n g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w o r k t h e t h i r dl e v e lh a sc a r r i e do n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s t u d ya n a l y s i st oc o m p l e t e l yn e w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 t h r o u g he x p l o r a t i o no nt h es p o t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a b o v ea n a l y s i s ,t h i sa r l i c l ep r o p o s e dw i t he m p h a s i st h a tc h e n g d ua r e ar u r a l n e wc o m m u n i t yp l a n n i n gm u s tf i r s tc a r r yo n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i nt h eb i gu r b a n i z e db a c k g r o u n dt ot h e c o m m u n i t y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nt h e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c o m m u n i t y 。ss e l e c t e dl o c a t i o n ,t h es c a l e ,t h e s p a t i a la r r a n g e m e n t ,m a l ec o n s t r u c tn e c e s s a r ya n dt h e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a lf a c i l i t i e sa n ds oo n n e x tm u s t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c o m m u n i t yi n d u s t r yp l a ni nt h ec o m m u n i t yp l a n n i n gw h i c hi st h e e c o n o m i c a ls u p p o r to fc o m m u n i t yp l a n n i n g o n c em o r et ot h ec o m m u n i t ys p a c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 b u i l d i n g ,t h ep a p e rp r o p o s e si n d i v i d u a ld e s i g nm e a s u r ew h i c hm a i n l ya i m e da tt h es t r e e ts p a c ed e s i g n a n dt h ec o m m u n i t yc e n t e rs p a c ed e s i g n t h ef o r t hl i s tt h em e t h o d sa n dt h ew a y st h ep u b l i ct op a r t i c i p a t e i nt h ec o m m u n i t yp l a n n i n gi nt h ep l a n n i n gp r o c e d u r e f i n a l l y ,t h ea u t h o rc o m b i n e st h es h i q i a o c o m m u n i t y sp r o j e c tp r a c t i c et os h o wam o r ec o n c r e t ee l a b o r a t i o nt ot h i sa r t i c l er e l a t e dc o n c l u s i o n k e yw o r d s :c h e n g d ua e a t h en c w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 ;c o m m u n i t yp l a n n i n g 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交通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囹,使用本授权书。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日期亍 麓冀篙专二习涨名试鬈:警三:锈日期: ) c cg 、1 、o 日期:g ,2 矽6 7 j 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 担。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一、倡导面向对象的规划,即面向社区整体的规划;将生产地域纳入社 区的地域范围中来,强调产业规划以及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的相互作用。 二、在城乡统筹的新视野下,审视农村新型社区规划问题,从城乡关系 来探讨农村社区的规划方法等。 三、贯彻社区规划理论,对现行新农村社区规划进行完善。 四、结合成都地区的地域特点探讨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 u w 一 、 l 彬 一矿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页 第1 章绪论 1 1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2 0 0 4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做出了我国现在总体 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发展阶段的形势判断,并随后提出了“要 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政策趋向的变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 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 排,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主动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 导力度。” 2 0 0 6 年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 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等口号。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从1 9 8 4 年 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比1 8 4 :1 ,到1 9 9 4 年2 8 6 :1 ,再到2 0 0 5 年的 3 2 2 :1 ) 。农村发展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瓶颈。 新农村建设是走出当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等困 境的突破口。它既可以解决工业的产能过剩,又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进而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1 1 1 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步 步深入,农村居民的就业方式、经营方式和思想观念、生活理念都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农村居民渴望像城里人那样,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 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并对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如何满足农村居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成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党中央做出了“全面开展城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页 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 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重大 部署。所以农村社区建设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 基本途径。 农村发展期望通过农村社区的建设,解决好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公共 服务产品缺乏、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人居环境差等主要矛盾。 1 1 2 成都是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 0 0 7 年6 月,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 式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 试验区。 从2 0 0 3 年开始,在成都市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 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 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开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 可喜局面。这次批准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 对近年来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肯定。 但随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重视 农村基层的社会建设,必须统筹城乡社区两个平台建设,才能真正落实科 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才能真正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适应城乡统筹的要 求,为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建立,并促 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须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根 据农村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成都市建设委员会参照国家有关 村庄规划建设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了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技术导 则( 征求意见稿) ,为确保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 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设计和 建设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1 2 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研究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成都市的农村新型社区被认为是在“三个集中规划中诞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 页 生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在“集中”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如征地 和拆迁补偿问题、生活方式的转变问题、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林盘景观 特色的丧失问题等。 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研究实际上也是从本专业角度为上述问题提供 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 1 2 1 成都乡村景观特色 成都乡村景观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所占数量最高的即是“林盘”布 局模式:村落分散为一个个独立的聚落,单家独户,门前流水,舍南舍北 则为茂林修竹环绕,茅屋掩映于竹林之中,敲范成大说川西“家家有流水 修竹”。这种流水修竹之家即称之为“林盘”。林盘组成的村落,是典型的 南方散居型村落结构。 空间形态上,树木围合 了民居。而民居又围合了院 坝,天并,林盘对外封闭,高 大的乔木将建筑层层隐藏, 对内开敞,一般林盘的中心 为开敞的院落,是村民晒谷 交往纳凉的场所,尽可能的 捧湿通风,多吸收阳光。这 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空 间关系,形成了多重的空间 序列。对比中达到和谐,丰 富而不失质朴。( 圈1 - 1 ) 目1 1 成都乡村林盘景现整个村落范围内村落聚 居点呈均态分布。这些独立 的林盘通过场镇集市组织联系起来,形成的空间体系可看作场镇林盘 的这种类似。邻里单位”的社区,以及“随田散居”的林盘这种类似“广 亩城市”的生活形态。” 1 2 2 成都农村新型社区当前规划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都将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纳入了成都市域空间体系规划,即1 8 3 6 6 规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页 划。在成都市域空间体系规划中,新型社区规划是被作为“三个集中”思 想的下位规划提出来的,其实施通常与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项目同时进 行。规划中要贯彻实施三个集中思想,同时也要处理好当前农村建设过程 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根据相关部门要求,规划全覆盖工作应于2 0 0 7 年底之前全部完成, 即成都市场的各个规划编制单位在9 个月时间内要完成4 4 0 多个农村新型 社区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成都市规划局与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了规划编制模版,以求提高编制、审批的效率。 就其规划现状看,存在以下几点突出的问题: 1 、偏重物质层面的规划 虽然名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但是就“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模版”来看, 明显偏重物质层面的规划。从规划成果看,图纸部分,除了两张现状国外, 五张规划图中,有一张是规划区总体布局规划图,表达“农村新型社区的 位置、规模和范围;规划区内的道路信息;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数 量,市政基础设施的来源、走向以及规模;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另外 四张实际上就是集中居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应的说明书部分,最主 要的两章分别是规划区( 辐射带动区域) 规划和农村新型社区总体 布局及近期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 这种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的规划模版很容易导致以城市规划套 厂_ _ 1 曛黪繁f _ 1 露 n * 冀氛一一” ” 蒜to j 、 a 传统村落景观b 整齐划一的村落景观 图i 2 村落景观的新旧对比【2 1 农村社区规划的倾向( 图卜2 ) ,出现规划与需求的错位现象。 同时,作为最基本最简单的社区,使其社区规划兼顾经济社会层面与 物质空问层面,作者认为这种努力应该会具有成效的。 2 、社区规划理念的缺失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页 首先从规划编制委托方来看,一般情况下,规划编制工作的委托方即 建设方,应是社区建设的管理部门,但是在2 0 0 7 年大规模编制的社区规 划中,委托方变成了各区县规划局和镇政府。这与没有在社区划分后马上 成立新的农村社区利益代表( 社区管理机构) 有关。对于一些比较边远的独 立社区( 迫于现状条件,由独立行政村组成的社区) ,规划师可以想当然地 认为现今存在的村委会就是以后的社区管理机构。然而,对于一些由地理 位置相近的若干个村组成的社区,规划师就必须面临一系列因无法具体明 确定义规划委托方而带来的问题。例如,没有直接统一的利益主体,各村 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独立存在,从而使建设用地的选择和大型社区服 务设施的选址等重要决定无法得到所有村庄的认同,只能由上级行政意志 来确立。多元的利益关系在强大的行政命令下委曲求全,给未来的建设带 来了隐患。新的社区管理机构成立后,他们仍能认同原来的规划并按规划 进行实施吗? 其次从规划编制人员来看,社区规划是一个新的规划实践领域,是对 社区层次的规划进行专门的研究。与较宏观的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 城市分区规划相比,社区规划要求对社区内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涉及 到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等多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与其层次比较按近的 居住区规划相比,社区规划要求更广泛地考虑社区的全面发展。这些研究 内容涉及范围广,需要来自城市规划、地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 人员的参与。如此大规模的编制队伍,其中多数以城市规划为主,并不熟 悉乡村规划的要素、尺度、功能以及生活;城市规划人员的知识结构又是 以物质空间为主,经济社会层面的知识相对欠缺。 再次从规划编制过程看,仍然沿用传统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几乎没 有公众参与的程序。从编制工作工期的硬性安排上,就排除了公众参与的 可能。“短时间的设计工作和巨大的工作量,也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需要。 不少地方政府,单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都选择了较少征求农民的意志, 而是选择了以自己工作方便进行的本位主义”,因此在这次“满覆盖 工 作中,最重要的角色农民却因为各种原因集体失语,取而代之的是地方政 府的意志。这种状况必然导致规划的可操作性降低。 最后从编制成果看,没能有效反映出社区发展的目标,自然就没能围 绕社区发展目标进行图示和阐述。成都市规划局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提出的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成果内容主要包括七张图纸与五章说明书,七张 基本图纸是:规划区综合宪制图、规划区总体布局规划图、社区综合现状 图、社区用地布局及近期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社区道路竖向工 程规划图、社区综合管线规划图、鸟瞰图;说明书基本内容是:第一章现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 页 状概况与分析,第二章上层次规划的相关要求,第三章规划依据及年限, 第四章规划区( 辐射带动区域) 规划,第五章农村新型社区总体布局及近 期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从规划成果内容看,显得较为表层和肤浅,缺少 对社区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组织内容的内在分析,使得规划的可行性大打 折扣。 3 、集中居住模式与传统乡村生活之间的冲突处理得不完善 毫无疑问,集中居住模式具有几大优势,第一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 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第二有利于实现土地 的集约化利用,节约土地;第三有利于把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 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但同时,“三个集中”思想指导下的农村发展建设,也暴露出一些处 理得不完善的问题。如集中居住导致的生活成本增加,收入下降;集中居 住与副业生产间的矛盾;迁安置小区的征地和房屋拆迁补偿矛盾尤为突 出;成都林盘特色的丧失,乡村景观不伦不类等。 1 2 3 农村社区规划研究的意义 农村社区规划研究的意义,其现实意义有三个方面。 一是为处理好农村社会即将或者正在经历的历史变革中的各种冲突。 在工业化、城市化、城乡统筹的大力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大转移背景下, 传统的封闭半封闭式,以宗族、宗派、宗姓等为特性的自然村落居住格局 正在被打破。农村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这需要理论指导,处理 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各种新的问题和矛盾。 二是将先进的社区规划与建设理念运用于农村社会,深化社区规划的 理论与实践。 三是展开成都特色的新型社区规划研究,为成都的城乡统筹改革提供 一些相关的理论参考与建议。在成都地区,新型社区建设一方面要避免大 拆大建,劳命伤财,另一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资金开展如江浙一带的“千村 示范、万村整治 的村庄整治工程,这就要求成都的农村新型社区必须利 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开展独具特色的新型社区建设。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 页 1 3 论文写作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论文主要是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从城乡统筹的视野研究新农村建设 与发展的问题。采用回归问题本身的思维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跨学科综 合研究,将社区规划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工具。在第一手的实地调研报告 的基础上,发掘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切实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 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原则和主要措施。 主要创新点:创新一:将生产地域纳入社区的地域范围中来。强调产 业规划以及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的相互作用;创新二:在城乡统筹的新视 野下,立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审视农村新型社区规划问题, 从城乡关系来探讨农村社区的规划目标等:创新三:贯彻社区规划理论, 对成都现行农村新型社区规划进行完善。创新四:结合成都地区的地域特 点探讨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 1 4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 4 1 研究方法 1 ) 文献查阅法 通过大量的阅读关于农村以及村镇发展建设方面的书籍和论文,了解 农村的过去,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不同立场的学者提出的观点和 对策,为自己的研究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2 ) 实地调研法 这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在研究中尝试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个案 分析及访谈法相结合,辅以已有的规划成果资料,以获得对问题的全面认 识。具体包括对农村现状的实地调研、对成功建设个案的实地调研。 3 ) 系统分析法 从农村和城镇的相互关系出发,系统分析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影 响因素。进而在物质规划层面上,对农村居民点的选址布局、基础设施的 建设、生产生活设施的配置、空间营造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 页 1 4 2 研究框架 注释: 【l 】“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编写组”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中国国家自然地理,2 0 0 6 ( 1 0 ) 【2 】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 j 科 学对社会的影响,2 0 0 6 ( 3 )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 页 第2 章农村社区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 2 1 农村社区与农村新型社区 2 1 1 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一个外来词。最早使用“社区 这个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藤尼 斯,他在1 8 8 7 年出版的著作社区与社会( c o m m u n i t ya n ds o c i e t y ) 中首次提出“c o m m u n i t y 这一概念。 费孝通教授等学者最初之所以把c o m m u n i t y 翻译成社区,是用“社 表示群的意思,或者叫群体;“区 表明一个位置,具有地理上的意义。 在早期研究中,“社区”是作为与“社会”相对立的概念而出现的, 体现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人际关系。“社区”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古老 的以自然意志为基础的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守望相助、默 认一致并且基于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之上的人际关系;“社会是一种新 型的以个人的思想、意志、理性契约和法律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社区的定义把握了社区的本质属性及其基本特 征一一社区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 有一定的地理区域,由一定数量的人口组成,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 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该定义中的人口与地域是社区的表象层次,而社区情感与社会交往是 社区的内在层次,是社区更为本质的特征。所以作者认为,将一定地域上 的人群称为社区是指他们已经存在着共同意识和密切交往,或者是以某种 共同意识和密切交往作为该群体社会发展的目标。 2 1 2 农村型社区与城市型社区 百科全书对农村社区定义:“拥有一定地域空间,以从事农耕生 产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居民共同体区域,是农耕生产方式和乡土生活方式的 地域表现。村落和集镇是农村社区的一般表现形式。” 由于我们通常将社区分为城市型社区和乡村型社区两大基本类型,作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o 页 者认为把握农村社区的概念可以在与其对立面的比较中来明确,通过社区 构成的基本要素间的对比来把握农村社区的概念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术界对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 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 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所有社区景观,都是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的 结果。 城市型社区和乡村型社区这两者在其地域特征、人口特征、社区服务 设施水平、社区组织机构和社区文化特征、社区景观特色等方面都有明显 不同( 见表2 - 1 ) 。 城市型社区农村型社区 街道或居住区的形式 以自然村落和集镇为一般 地域特征 表现形式 主要生活场所 生产生活共同体 人口构成复杂,密度大人口以地缘、血缘构成为主 异质性较强,流动性较强密度小,同质性强,流动性 人口特征 以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弱 主 主要从事农耕生产 类型齐全 社区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少 服务水平高 社区组织社会团体多,经济结构复杂地方组织少,经济结构单一 以社会公德为主要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和风 文化特征 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尚在建俗习惯,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立之中 和认同感也较强 以建筑为主 自然景观为主 社区景观 建筑融于自然,有大量开放 开放空间少 空间 表2 1 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对比( 作者绘制) 和城市型社区相比较,农村型社区首先在地域上是生产生活的共同 体,其次人口构成的同质性较强,最重要区别则是社区居民有较强的归属 感以及更为密切的邻里交往。所有这些不同都集中表现在社区景观的不同 上,农村型社区的建筑与设施是融于自然的,且有大量的开放空间。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1 页 2 1 3 农村社区与农村新型社区 显然当前所提到的农村新型社区不是独立于农村型社区与城市型社 区之外的第三类社区类型,它仍然属于农村型社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 目的显然也不是要建设城市型社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一书中,将 农村新型社区定义为:“农村社区是指居住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具有共同 利益关系、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是农村中的 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新则是指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规划指导思想 。 换句话说,所谓农村新型社区是指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规划思想指导 下,展开建设的农村社区。 在成都,自然村合并为行政村的调整工作已经完成,平均一个行政村 人口约为2 10 0 人,幅员面积约为5 3 平方公里。合并后的一个行政村对应 一个农村社区。 从大局看,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 但是由于东、中、西部农村发展存在地域差异,所以调查研究各地农村具 体所处的发展阶段,了解农村社区现状发生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是农村新 型社区规划的基础。新型社区的建设不能一刀切,不能一个模式。 同样,新的规划指导思想显然是可以多样化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指 导思想。就成都而言,当前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主要是以“三个集中 和 城乡统筹为其规划的指导思想。 “三个集中 是指在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机制推动下,工业 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 中;在产业聚集和城镇建设推动下,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就是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将城市和 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发展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对城市和乡村存 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研究,统筹解决。 当然,这两个思想是否有效地指导了成都农村社区的建设,在具体的 规划设计中如何贯彻这两个指导思想,或者成都农村新型社区还应该提出 其他重要的规划原则等,本文都将给出自己的回答。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2 页 2 2 社区规划 在社会问题和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社区规划研究从2 0 世纪 9 0 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应该说,我国社区规划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尚在 建立之中,这个建立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与居住区规划和城市规划的 对比辨析中。 追溯西方社区规划的历史进程,应首先从社区发展运动谈起。 2 2 1 社区发展运动 社区规划是伴随世界性的社区发展运动而产生的。 社区发展源于2 0 世纪初在英、美、法等国开展的“睦邻运动 ,目的 图2 1 社区发展体系i l l 是为了培养居民的自治和互助精神。美国社会学家法林顿1 91 5 年在社 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 区发展( c o m m u n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 ) 的概念。二战后,联合国积极倡导了世 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运动,旨在通过挖掘基层社区资源,促进社会的全面 进步而非狭义的经济进步,即强调社会综合发展。 综合来看,社区发展体系( 见图2 1 ) 主要涉及: ( 1 ) 社区的主体一一社区成员的发展: ( 2 ) 社区共同意识的培育一一有关社区互动的社区道德规范及控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3 页 的力量; ( 3 ) 社区组织管理机制的完善一一维系社区内各类组织与成员关系 的权利结构和管理机制; ( 4 ) 物质环境与设施的改善一社区的自然资源、公共服务设施、 道路交通、住宅建筑等硬件环境。 对于社区发展各界的共识是,社区发展是一种过程( s a n d e i s ,1 9 5 8 w a r r e n l 9 7 8 ) ,“通过人民自己的努力与政府当局合作,以改善社区的经 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纳人国家生活中。从而对推动国家进步作出 贡献”( 联合国,1 9 6 3 ) 。 后来的实践证明、真正有效的社区发展必须有一个立意长远,综合协 调的规划来指导。以美国为例,始干1 9 7 4 年的c d b g 社区发展拨款计划后 来增加了一项重要的附加条件,即每个社区必须要在制订一个统一的规划 ( c o n s o l i d a t e dp l a n ) 和具体的执行计划( a c t i o np l a n ) 并获通过之后,方 能得到联邦的拨款。 2 22 西方传统居住区规划向社区规划的转变 一、传统居住区规划 自2 0 世纪3 0 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以 来,“城市居住区”第一次从城市规划系统中被独立出来进行研究。该理 皿茜* 4 小目兽住用地一苒晤r - n 衄地 图2 - 2 邻里单位规划示意图f 2 】 论对以后的居住区规 划产生了深远影响,为 现代城市的居住区规 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邻里单位理论的 基础与出发点是控制 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 通以保障居民安全和 环境的安宁。其基本原 则分为六条: ( 1 ) 、邻里单位四 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 市道路不穿越邻里单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4 页 位内部。 ( 2 )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 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 3 ) 、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主要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准,以避免小 学生穿越城市道路上学。 ( 4 )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 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 ( 5 ) 、邻里单位占地约1 6 0 英亩( 约6 5 h m ) ,每英亩1 0 户,以保证儿 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 约0 8 k m ) 。 ( 6 )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 心。 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原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 与邻里单位的理论十分相似。随后不久,各国在居住区规划和建设实践中 又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了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形式。 所谓居住小区是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划分,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 穿越的完整地段。居住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个服务 设施,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依据,以小区 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居住区规划虽然在原则上应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个组成部分,但从实 际编制过程及成果来看,物质规划一直是居住区规划的核心。大部分的居 住区规划对非物质层面的因素考虑较少,关注点是人的普遍行为及其活动 场所,而非个体的人以及人群间的互动。 二、社区规划 如前文所述,社区发展综合了四方面的协调发展,社区规划相应地是 综合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制定的整体协调的发展规划。它既有物质形态 的规划,更不同的是包含了社会规划于其中。社区物质形态规划是为社区 物质环境与设施的改善服务的,如绿地、健身场所的布置,社区企事业单 位、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点、建筑风格、小品设计等等。但它只能看作规划 的重要物质基础,社区规划的真正重点在于立足具体社区发展现状,广泛 听取居民建议、明确近期社区发展的紧迫需要。 社区规划在历史上最终要落实于各个具体项目,比如住房的修缮、文 体场所的设置、职业培训和教育活动的开展等等,某种角度可以说是市政 公共服务的转移延伸和社区化。社区规划表现出强烈的自下而上和居民切 实参与的特点,是一种需要一一满足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5 页 总的来讲,西方社区规划即立足具体社区发展现状、明确近期社区发 展的紧迫需要、制定整体协调的发展规划,整个过程表现出居民切实参与 的特点,以更好地形成和实施社区设施的服务和社区发展项目。 三、传统居住区规划向社区规划的转变 西方从“住区规划”转向“社区规划 ,有赖于社会学理论的不断影 响与丰富。如人文区位学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帕克等一批社会学者借用生 物学中竞争、共生、进化和支配这些本来用于揭示自然界动植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的区位学概念来揭示都市的结构和发展动力。1 9 5 0 年代以后,区位 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直接成为社区发展与规划的实践依据,并演化成为社会 行动理论。该理论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社会行动理论注重分析社区领 导层、决策过程、社会参与等内容,及其与社区变迁的关系。与其他的理 论相比它较注重微观的技术的层面。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詹姆 斯s 科尔曼在社会学的基础一书中探索了创建社会组织所需要的 具有目的性的行动理论,研究了行动者与资源、行动权利的分配、权威关 系和信任关系等涉及社会重组的有关概念和要素的关系。社会行动论因其 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在社区工作中运用很广。 随着社区理论的不断介入到住宅区规划领域,西方用了半个多世纪的 时间,理论上基本完成了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演进;其间又有众多的 规划工作者加入到社会工作中去,使“社区规划”在实践层而上逐渐丰富 起来,为后来的社区规划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2 3 我国社区规划研究成果 社区规划的引入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社区规划是一 个新的规划实践领域,是对社区层次的规划进行专门的研究。与较宏观的 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相比,社区规划要求对社区内的 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等多领域的理论与 方法。与其层次比较接近的居住区规划相比,社区规划要求更广泛地考虑 社区的全面发展。这些研究内容涉及范围广,吸引了来自城市规划、地理 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人员的参与,丰富了我国传统城市规划的内 容。 这里主要介绍与论文写作有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区规划的原则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6 页 叶南客( 2 0 0 2 ) 把国内学者提出的社区规划原则归纳为7 项: 1 ) 以人为本原则。社区规划以人的需求为出发,以人的满意为基础: 2 ) 前瞻性原则。社区规划应使近期发展和未来趋势相吻合,体现适度 的超前性,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3 ) 系统性原则。社区规划应把社区各个要素综合分析,使其协调发展; 4 ) 规模效益原则。社区规划中要从人口、服务半径以及投资因素等方 面综合考虑各类设施的规模与布局; 5 ) 因地制宜原则。从社区本身的各类条件出发,针对矛盾、发挥优势, 科学地拟定符合本社区实际地规划; 6 ) 可操作性原则。社区规划应具有付诸实施的阶段性目标、指标要求、 工作步骤及物质和制度上的保证等。 7 ) 动态性原则。社区发展是量变积累的过程,社区规划也是一个不断 修订完善的过程。 二、社区规划的内容 对社区规划内容的讨论与社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紧密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社区规划应主要集中在社区经济( 街居经济) 、社区公 共设施和社区环境整治3 个方面。建议从最容易入手的群体( 如老人、小 孩等) 和领域( 如绿化、环境卫生等) 开始,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推进社区 发展。有的学者提出建立综合居住社区理念。它由1 个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和住宅区、生态绿化区、文教休闲区、综合经济区、市政公用区和道路交 通区6 大功能区域组成。也有学者提出建立归属感与凝聚力强的可持续发 展社区。还有学者认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社区将出现新的发展模式: 多功能复合的开放型社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社区,各种文化、人群交融 的复合体社区和以网络为基础的精神社区,这些内容在社区规划中应予以 充分体现。 三、社区指标体系 考察和评估社区的历史与现状,社区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均离不开一 定的尺度与标准。通过建设社区指标体系,可用以划分不同的社区,指导 社区规划。如有学者在对浦东新区的研究中,根据近2 0 项具体指标及标 准,将浦东新区划分为高级住宅社区、一般住宅社区、商业居住社区、工 业居住社区、城乡体化社区和旅游度假社区6 大类,以便针对各自的特 点促进社区的发展。有些学者将社会指标引入社区规划,提出一整套社区 规划体系,取代原先的居住区公建配套指标体系,使社区规划从目前的物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7 页 质性规划向社会发展规划转变,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为社会公正服务 23 农业布局理论 2 3 1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农业土地经营方式与农业地域部门分布,随着距离城市市场的远近而 变化,这就是1 9 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他假 设在一个匀质的平原,中央是中心城 高 市,农业内土地均质,适宜农牧业的 发展,则农业土地经营方式与农业地 域部门分布变化取决于运费的大小。 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圈层理论, 将城市边缘划分为6 个环状的圈层结 构,每一层具有特定的农作制度与产 品( 图2 - 3 ) , 1 第一圈一一自由式农业圈。 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 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 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 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 菜,不便运输的果品( 如草莓等) , 以及易腐产品( 如鲜奶等) 等就在距 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 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2 第二圈一一林业圈。供给城 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 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 需在城市近处( 第二圈) 种植。 3 第三圈一一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 物,以谷物( 麦类) 和饲料作物( 马 铃薯、豌豆等) 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圈2 - 3 农业圈层理论示意图i 3 二言舞0 ;葛焉显黜。; 团赫p a 田二徘n 囝漫百怵嘲獬食作物回家瞢辅业 图2 - 4 加入河流影响因子后的农业圈 层示意图4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8 页 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 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 0 种植谷物。 4 第四圈一一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 麦类) 、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 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