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具合作关系捕食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专业:应用数学 硕士生:许民强 指导教师:王远世 摘要 现实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不一定永远是猎杀关系,在一定的条件 下他们可以合作共存的。在种内竞争的l o t k a v o l t e r r a 捕食系统基础上,我们 建立了一类具合作关系捕食系统的模型。本文运用微分方程定性与稳定性的基本 原理,证明这类系统不存在周期解;同时结合相图分析法,对该系统的局部稳定 性和全局稳定性做了详细的分类讨论,并求解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合作区域。 最后,通过与原先的种内竞争的l o t k a v o l t e r r a 捕食系统的比较,证实新系统 引入了合作,使得系统更加的稳定。 关键字:合作周期解稳定性捕食系统 茎照蓁翼冀雾霾雾錾霪霪薹蚕鋈雾霎雾冀冀曩鋈j 是矍藿两 塞蓁霾一闭藿鎏蒌墓藿,鬟冀露丽b i i 羹雾鬟霞薹需燮薹季色 蓁竖蓁x 蓁霎t 羹曼雾娌耄冀蠹些藿鋈篓羹馨羔熨霪萋攀a r i 因斟f _ 蔷;蓄娶9 t 嘉蒂窆燮薹萋薹前熹銎冀i 雨燮囊| 荔 霎篓薹坚霞墼蓥兰蓄复墅薹萋:扭蹩冀霎薹萼则唑冽彭霄囊霎 雾塞籀冀蔷篓蓁雾薹蓁冀吞;冀薹雾冀蓁霎鲤薹霎雾- 5 莹萋鐾 幽;霪羹i 鬟雾举薹霎羹囊霎薹霪夔祷; 耄;墨露矍囊。型囊薹蒂锩妻差薹薹鋈冀鲤萋鬣霪一蠡萄 荷蓁鬟三萋萎蓁肴竺鬟囊霪j 塑薷! 羹;羹雾雾蓁薹奏翁薹翼 羹两篓羹霎;鬈羹蓁l a 甭弧囊i 荐些冀蓠鬟姜;鬣1 0 0 型塾 羹羹;复蒂雾羔萤篓蠢ii | l 窆蓁蓁薹篓萋选鬟霎;薹i 蓁耋l l 弱l 翥鐾霎蓁笺蠢羹;蓁酋霎! i 薹i 塑委h 需曼薹;雾翼芝坠薹鬟 冀;鋈2 0 i ! 薹i 丛囊薹霎i 霎茎雾型;羹薹需囊霎;竖妻篓i ! l i 羹希冀雾薹墅,震羹霎蓁霪囊霎羹茎辇霎霪蓑囊夏雾5 0 霪薹霎笺羔篙 儿;裴羔囊囊嘉雾望冀舸薹。鳖惹型萎蔷叁零雾 霎;一羹羹囊霎墅篓冀羹蓠耋霪霪薹;铹耋蠢蔼墨耋薹霉蒌蠹 型蠢冀霪霎鋈薹囊囊篓! 孽坠耄雾萋霪蹩羹萨羹鋈;蚕竺墓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年 月 日日期:年 月 日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综述 第1 章绪论 生态数学模型【3 】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在解释生态现象,描述生 态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等生态变化过程,揭示生态系统内在规律,预测生态变 化趋势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或者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数学模型不仅是对生态 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而且是解决生态学实际问题的技 术手段之一因此生态数学模型【l l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为生态学的一个 重要分支,种群生态学是迄今数学在生态学中应用最为广泛深入,发展最为系统 成熟的分支,它包括对给定种群本身的动力学特征和结构的研究,以及给定种群 与相关种群相互作用下演变规律的研究,涉及许多数学领域,诸如微积分方程, 动力系统和随机过程等等,它的发展之迅速,近年来备受关注。 种群生态掣7 】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群体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种群生态学是用数学模型描述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然后 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研究,以达到对人们所关心的生态问题的解释、预测、 和有目标的控制。 稳定性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间不 仅彼此相互作用并且可以共同生存,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特征 之一。稳定性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律,而且为人 类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系统退化、解决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对 策。所以稳定性的研究对保护、改善、可持续开发生态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协调 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种群生态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种群密度的动力学。在很多生态系统 中,上千类不同物种以复杂的模式相互作用,即使两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 能非常复杂,受到季节变化,年龄结构,空间分布等影响。下面,我们将着重考 虑密度制约的影响。作为一次近似,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基本类型: 第l 页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a ) 竞争【6 】。两个物种在利用共同资源方面是竞争的。一个物种数量越多, 对另一个物种就越有害。由于竞争作为进化的限制性因素具有其重要性,这方面 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 ( b ) 互惠【1 0 1 。这时一个相反的情况:物种之间彼此相互受益。藻类和真菌 见的共生就属于这一类。另外还有寄居蟹和海葵的奇特伙伴关系。 ( c ) 宿主寄生关系【5 1 。此为非对称关系。寄生物从宿主获利但对宿主无利。 在这种意义上,捕食者可以视为其食饵的寄生物。( 然而,对寄生物来说,宿主 不仅仅是资源而且是其扩散的工具。) 1 2 结构数学模型的发展 1 2 1 指数增长模型 x ( f ) 表示在f 时刻的某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在种群数量非常大的假设下, 我们可以认为x ( f ) 可导,记为戈( f ) ,文x 可以看作为单个个体的增长率,或者说 是单个个体对数量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如果该增长率为常数,即: 文= 掰( 1 2 1 ) 从而有x ( f ) = x ( 0 弦一 即指数增长模型。 指数增长模型( 1 2 1 ) 对一个短时间内,分裂繁殖的种群,在食物及空间相 当充裕的环境下的增长是一个合适的模型。例如:在春天,营养丰富的湖泊中的 藻类繁殖就是如此。某些实验证实( 1 2 1 ) 对于细菌群落在培养基耗完以前的 增长也是相当吻合的。见图l - 2 1 。在许多方面得到了证实,实际上人类世界人 口刚的增长数据也反映出指数增长模型的合理性【15 1 。 模型( 1 2 1 ) 的特征是指数无限增长,这显然不符合事实。考虑到资源是有 限的,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种群个体之间将为争夺资源而竞争,这时模型( 1 2 1 ) 必须进行修正。一种重要的反映资源有限性的模型就是l o g i s t i c 模型。 第2 页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禺荡车奋案 ;干薯零嫠辇丙扬中;圈点;。在合成培 的绷茵数成年出例;浊度 募蓉著藉要瘩宾棒孟挈阜 1 2 2 逻辑斯谛( 1 0 9 i s t i c ) 增长模型 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意味着单个个体占有的资源的减少,从而单个个体对数 量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将降低,我们假设最简单的情形,贡献率关于个体数量x 线 性减少,形如,( 1 一素) ( r 。 o ,k o ) ,其中k 被认为是环境容纳量,被看作在 个体数量很小时的增长率,从而得到逻辑斯谛( 1 0 9 i s t i c ) 增长模型【1 q ( 1 2 2 ) : 文= 麟( 1 一玄) ( 1 2 2 ) 易褊地) = 蔫 当x ( o ) o ) 。无被捕食者时,捕食者将走向 x 死亡,即有负增长率;而增长率又有被捕食者密度的贡献,从而 上= 一c + 出0 ,d 0 ) 。即有微分方程: y 髓篙”2 删【j c ,= y ( 一c + 出) r 。7 很明显,微分方程的3 个解为: ( i ) x ( f ) = y ( f ) = o ( i i ) x ( f ) = 0 ,y ( f ) = y ( 0 ) p 卅( 对于任意的y ( o ) o ) ( i i i ) y ( f ) = o ,x ( f ) = x ( o ) ( 对于任意的x ( o ) o ) 这表明,当某个时刻捕食者或被捕食者密度为零,则永远为零。没有被捕食者, 捕食者将消亡( 当f 专悯时,y ( f ) 趋于o ) 。没有捕食者,被捕食者将爆炸 第4 页 怕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具有种内竞争的捕食系统3 的求解 髓嬲,心丢, 瑞c 2 。2 , 揣2 丢3 , 瞄陲 其中 一 口厂+ 6 c 工一瓦瓦7 一 口d c e 1 ,= 一 。 b d + e f 2 3 系统( 2 2 一1 ) 周期解的存在性判定 定理2 3 1 【1 1 戈= 厂( x ) 为定义在r 丹之集g 之上的自治o d e y :g r 连续 第8 页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取y 7 ( x ,d = o , 即:拟2 + 拶2 = 0 可得 享三善 ;三; 所以,由定理2 3 1 知,系统( 2 2 1 ) 不存在周期解,在i n t 砖中每个解趋于驻 点f ( i ,歹) ,f ( i ,歹) 为稳定点。 2 4 系统( 2 2 1 ) 全局定性性态分析 p 如| e t 嗡c | d 图2 4 一l 表示两条等倾线不 相交时的轨线的运动方向 c ,d 尺疗,学。o ) 图2 4 2 表示两条等倾线 相交时轨线的运动方向 2 4 1 当旦三时,没有正平衡点( 如图2 4 1 ) 。 pd i n t 碍被分成i ,i i ,三个区域,这时,任一条轨线收敛到尸( 詈,o ) 。此时, 捕食者将消亡,被捕食者趋于极限口口,对应于l o g i s t i c 方程文= x 0 一麟) 的容纳 量。在不存在捕食时,容纳量决定了被捕食者的增长 2 4 2 当旦 三时,此时只有一个正平衡点f ( i ,罗) ( 如图2 4 2 ) 。 p口 第1 0 页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 章具合作关系的捕食系统 3 1 定义和概念 定义3 1 1 : 若存在时间序列 乙) ,当刀栩时,乙一佃,使得 l i m9 ( p ,乙) = 尸 则点p 称为自治系统( 2 - 1 - 1 ) 过尸点的轨线9 ( 尸,f ) 的极限点,或称正半轨辟 的极限点。9 ( 尸,f ) 的极限点的全体称为9 ( 尸,f ) 的q 极限集,记作啤。 类似的可以定义轨线9 ( 尸,f ) 的口极限集和4 极限集,存在时间序列 厶) ,当 咒一+ 。时,使得l i m9 ( p ,乙) = 尸。 定义3 1 2 设有平面自治系统 的闭轨线r ,若存在6 o ,使系统( 3 1 1 ) 在r 的两侧领域s ( r ,6 ) 内的一切轨 线均以r 为其q 或么极限集,则称r 为系统( 3 1 1 ) 的一个极限环。 容易看出,极限环实际上是一具有某种特殊属性的闭轨线。 定理3 1 1 ( p o i n c a r e b e n d i x s o n ) :若耳有界且啤中不含奇点,则或者q = 啤 为闭轨;或者啤为闭轨而耳正向盘旋逼近于啤。 定理3 1 2 ( b e n d i x s o n 环域定理) : 设有由闭曲线厶与厶( 厶3 厶) 所构成的 环域d ,凡与厶,厶相交的正半轨均穿入( 出) 环域d ,且d 内不含奇点,则在 d 内至少存在此系统的一条闭轨线r ,而且r 必将d 的内境界厶包含在其内部。 证明:仅就正半轨穿入d 的情形证明,穿出情形类似可证。 第1 2 页 少 y 五 五 a q 一一 i i 出一班咖一衍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设有一条正半轨耳穿入d ,由假设耳将永远停留在有界域d 的内部,从而锦非 空。又由于d 内无奇点,根据定理3 1 1 知,啤必为一闭轨线r 。若1 1 及其内 部全位于d ,如图中虚线所示,则由引理可知,r 内至少有一奇点p ,显然 p d ,与假设矛盾,故r 必将厶含在其内部。 3 2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现实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不一定永远是猎杀关系。相反,在被捕食 者的种群密度较小时,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影响可以是正的,也就是说捕食者与 被捕食者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合作。即假设增长 童= x + 砜一蹦一6 l 少一l + ) 。从而我们得到新的微分方程组系统( 3 - 2 1 ) : 考= x ,+ 锄一篡_ 6 l y 一| ) ( 3 2 1 ) l 夕= y ( 一c + 出一痧) 。 x 表示被捕食者的密度;y 表示捕食者的密度。其中口,6 ,c ,d ,e ,厂 0 系统( 3 2 1 ) 零增长率等倾线【2 】方程为: 卜蚀一譬6 旷蜘i 。_ t - ( 3 2 咽 i c + 出一彦= 0 。 如图3 1 1 ,3 1 2 所示 威口,掌。o ) 图3 一卜1 被捕食者的等倾线 第1 3 页 c l 矗 图3 一卜2 捕食者的等倾线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4 系统全局定性性态h 幻分析 驻点f ( i ,罗) 满足方程: 地+ 唑一譬_ 6 旷| ) = o ( 3 4 - 1 ) 【y ( 一c + 出一痧) = o 由( 3 4 1 ) 解得: x :业lx = 丝堑三丝 舻否而i 舻兹矿 y = 筹( y 蜘) 相应的驻点坐标为: d ( o ,0 ) ,j p ( 旦,o ) ,互( 写,死,) ,最( j 弓,兄) p 其中 = 6 c 一巧。 工= l b d 一巧 一 c e q d m 2 而 = 钯+ 旷+ 2 砜 x ,= = - o b d + 句 嚣一口d c e + 2 6 功,o 仇= o b d + 句 3 4 1 当三 o 时, 点0 d ,0 ) 在尸( 口p ,o ) 的左边,两条等倾线有如下的相交情况,如图3 - 4 - l 第1 5 页 口一p o = = x y ,j、l o 0 = = x y ,f1【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所以,正平衡点互( 写,两) 为稳定结点。 由相图分析法知,2 条等倾线交于点互皈,兄) ,m 眉分成i ,i i ,四 个区域,文,夕符号表示了轨道的运动方向,轨线收敛到石( 夏,易) ( 如图3 4 _ i e i i ; 垂誊l 赵鬻一萋鋈蓁薹;s 蜃篓;囊篓磊囊冀墓囊薹羹囊羹, 篓囊囊粪雾篓翼藿萋羹举羹巍粪j 霾薹;蓠冀| 耋= 薯霎囊篓一霆蓁霎| 羹一雾鍪霰i 的联 盟。因此。中国共产党 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里明确提出建立“工人阶级、农民 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 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形成一个“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 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 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政治纲 领包含了政治协商、政治合作的题中之义其目的在于造就 一种以工农为主导、多阶级多阶层参与的政治模式。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下,革命和反革命的激烈对抗 使处于中间地位的阶级和阶层成为政治斗争中的重要问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下面用线性近似法求证正平衡点e ( - 2 ,只) 的稳定性。 系统( 3 - 2 1 ) 在e ( _ 2 ,死) 处的j a c o b i a l l 矩阵为 _ ( 焉二裳 + 如= 一嘎一力- 2 o 所以,正平衡点e ( _ 2 ,死) 稳定的。 由相图分析法知,i n t 分成i ,i i ,四个区域,戈,夕符号表示了轨 道的运动方向,轨线收敛到e ( 夏,死) ( 如图3 4 - 1 3 ) 。 c i d p o e :协 图3 4 一卜3 两等倾线相交于的上方时的轨线 3 4 2 当三:旦,即谢一卯:o 时, 口p 点0 d ,0 ) 与p ( 口p ,o ) 的重合。两条等倾线的相交情况,如下图3 - 4 - 2 。 第1 8 页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 p ( a ) 不存在正平衡点( b ) 有无穷多个正平衡点( c ) 只有1 个正平衡点 图3 _ 4 2 点( c 也o ) 正好与p 重合时等倾线相交的情形 ( 1 ) 当詈 手即一矿 6 , 令 y ( x ) = 昱( x ,妒( x ) ) = x 肼+ 【x 】。“, 其中口m o ,m 2 。于是有: ( i ) 当聊是奇数且口朋 0 时,d ( o ,0 ) 是不稳定结点。 ( i i ) 当肌是奇数且 o ( o ) 时,抛物扇形落在右( 左) 半平面,如图( 3 - 4 2 3 1 , 3 - 4 2 3 2 ) l , 旦,即耐一 c p 一耐时,两等倾线相交存在2 个正平衡点。 下面用线性近似法求证正平衡点互,e 的稳定性。 第2 3 页 系统( 3 2 一1 ) 在巧( 亏,死) 处的j a c o b i a i l 矩阵为 ,:r _ 蠕6 - l 咴一疬j + 如= 一嚆一疬 0 , 九= ( 矿一6 d ) 写只= ( 詈一等) 蠊只 o 所以,正平衡点互( 墨,兄) 为鞍点。 系统( 3 - 2 - 1 ) 在e ( 夏,只) 处的j a c o b i a n 矩阵为 ,:f 一嘎一6 i l 畈一度j + 九= 一嘎一度 o 所以,正平衡点e ( 瓦,兄) 是稳定的。 由相图分析法得知,缸分成5 个区域,i i ,区域中所有轨道趋于只, 而v 区域所有轨道趋于尸。i ,区域的轨道或趋于巧,或趋于e ,或趋于p 。 这意味着,根据不同的初始条件,有3 种不同的共存态( 互,e ,尸) 。如图3 - 4 3 1 p 嫡 e l c i d 图3 - 4 3 1 两等倾线相交有2 个正平衡点时的轨线 ( 2 ) 当( 6 d 一们= 卯一耐时,两条等倾线交于m 点,所以只存在一个正平衡 第2 4 页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点mo 下面判断正平衡点m 的稳定性。 证明:方程j 文= x ( 口+ 饥一麟一6 l y 一i 中,令: 【夕= 少( 一c + 出一痧) 口= 2 ,6 = o 5 ,c = 1 0 ,d = 4 ,p = 1 ,= 1 ,= 2 ,则原方程变为: j 文= x ( 3 一x o 5 l y 一2 i 。) 【夕= y ( 一1 0 + 4 x y ) 用m a t l a b 执行程序3 得到图3 - 4 3 2 。从图中知,m 为鞍点。 图3 - 4 3 - 2 两等倾线相交只有1 个正平衡点时的轨线 ( 3 ) 当( 6 d 一矿) o , p p ,一d d 所以,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间的合作区域为:旦x 竺丝堕,其中:譬 粤。 e ed c l e t ( 3 ) 在图4 1 3 中,只f i 。- 1 满足条件 仁 口,6 c + 矿+ 2 龟矾一口+ 勿,o 一 三= 卫 二二_ 生 e b d + 巧 e 协 型二丝圣垒亟 手时( 如图4 _ 2 - 1 ) ,2 个系统都没有正的平衡点,捕食者最终都将消 亡,被捕食者趋于极限口e ,对应于l o g i s t i c 方程量= x ( 口一蹦) 的容纳量。在不存 在捕食时,容纳量决定了被捕食者的增长。 ( 2 ) 当昙= 多时( 如图4 2 - 2 ) ,系统( 2 - 2 - 1 ) 不存在正的平衡点,但是系统( 3 _ 2 1 ) 在引入物种间合作后,出现了无穷多个的正平衡点,促进了捕食者与被捕食间的 共存。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间的合作区域为:旦x 旦盟。 ee ( 3 ) 当昙 手时( 如图4 2 _ 3 ) ,系统( 2 - 2 1 ) 不存在正的平衡点,但是系 统( 3 2 1 ) 在引入物种间合作后,出现了新的正平衡点e ( 夏,兄) 。在图4 2 - 3 中,e ( 夏,兄) 满足条件 ed 一 b 旦五竺弛j p e 死华 矿一耐 o 旦丝堑兰弛竺监j 矿一嬲 旦时, 口p 新系统( 3 2 1 ) 与原系统( 2 2 1 ) 的比较如下,见图4 3 1 ,4 3 2 ,4 3 - 3 。 第2 9 页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在图4 3 1 中,系统( 2 2 1 ) 不存在正的平衡点,但是系统( 3 2 1 ) 在引入物种间合作后,出现了2 个正平衡点,其中e ( j i ;,只) 是鞍点,不稳定的; e ( _ 2 ,死) 为稳定结点。巧,e 满足 j 旦i 焉盟 i o 只死竺竽 f 旦 业 丝堑兰毖 o 所以,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间的合作区域为:旦x 竺丝,其中= 罢譬。 eeb d e f ( 3 ) 在图4 3 3 中,2 个系统都没有正的平衡点,捕食者最终将消亡,被捕食者 趋于极限口口,对应于l o g i s t i c 方程j = x ( 口一麟) 的容纳量。在不存在捕食时,容 第3 0 页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纳量决定了被捕食者的增长。 第3 l 页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5 章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类具有合作关系捕食系统的生态模型,运用微分方程定性 与稳定性的基本原理,对这类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做了深入的研究讨论;同时结 合相图分析法,对该系统的局部稳定性和全局稳定性做了详细的分类讨论,并求 解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合作区域。最后,通过与具有种内竞争的l o 伙a v 0 1 t e 胍 捕食系统的比较,对新的模型做了讨论。 模型的优点:l o 伙a - v o l t e m 捕食系统考虑到了捕食者与被捕食之间的竞争 关系,但我们这里还考虑到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得更具有现 实的意义。 模型的不足:论文中我们考虑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合作是一种线性关系, 没有考虑非线性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可以从非线性关系的角度去考虑。 第3 2 页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l 】j h o f b a u e r ,k s i g m u n d e v 0 1 u t i o n a d ,g 锄e sa i l dp 0 p u l a t i o nd y i l a m i c s c 锄b r i d g eu i l i v e r s - i v e r s i t ) rp r e s s 19 9 8 【2 】蹦b i i l 之h a n g m u t u a l i s mo rc o o p e 硎o n 锄o n gc o m p e t i t o r sp i 0 m o t e sc o e ) 【i s t e n c ea n dc o m p e t i t i v ea b i l i 够e c o l o g i c a lm o d e i l i n g ,2 0 0 3 ,16 4 :2 71 - 2 8 2 【3 】m r 娟k o v j m b a l t l l a z a r ,h f v o nb r e m e n 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o d e l i n ga n dc o m r o lo f p o p u l a :t i o ns y s t e m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si i lb i o l o g i c a jp e s tc o l l 仃0 1 a p p l i e dm a t h e m a t i c s 锄dc o m p u t a t i o n , x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4 】王高雄,周之铭,朱思铭,王寿颂常微分方程2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8 3 1 5 】张炳根,生态学数学模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 9 9 0 【1 6 】余世孝,数学生态学导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 9 8 5 【1 7 】云舟工作室,m a t l a b 6 数学建模基础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 0 0 1 第3 4 页 一一 ! 生奎堂堡主堂垡笙奎 _ _ _ _ - _ - - - - - - _ - _ - _ - _ _ - _ - - _ _ _ _ _ _ - _ _ - 一 附录: 附录a :程序l 【1 7 1 缸1 c t i o n 卢x i a i l 萄i a 0 0 a _ 2 ;b = o 5 ;c = 1 ;d _ 1 ;e = 1 ;仁1 ;y o - 2 ;参数赋初值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h u ,【o1 0 0 0 ,【21 】f ,【】,咖,c ,d ,e ,y o ) ;初值( 2 5 ,0 0 1 ) 情况下得x y 的值 p 1 砷( y ( :,1 ) ,y ( :,2 ) ,k )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h u - , 0l 0 0 0 】, 32 】。,口,a ,b ,c ,d ,e ,y 0 ) ;同上,下同 h o l d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 【x ,y 】= o d e 4 5 ( h a i l s h u ,【o1 0 0 0 】,【43 】,口,a ,b ,c ,d ,e ,f ,y o ) ; h o l d 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i k )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h u , o1o o o , 54 】, 】,如b ,c ,d ,e ,e y 0 ) ; h o l d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世) x ,y 】:0 d e 4 5 ( h a l l s h u ,【01o o o 】, 65 】, 】,b ,c ,d ,e ,f ,y o ) ; h o l d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b d ,【01o o o 】,【76 】,口,如b ,c ,d ,e ,f ,y o ) ; h o l d 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1 ( )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h u ,【o1 0 0 0 】, 87 】,口,如b ,c ,d ,e ,y 0 ) ; h o l d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f ) 第3 6 页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x ,y 】= o d e 4 5 ( t l l a n s h u , 01 0 0 0 】, 98 】i , 】,加,c ,d ,e ,y 0 ) ; h o l d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l m ,【01 0 0 0 】,【1 09 】i ,【】,如,c ,d ,e ,y 0 ) ; h o l d0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t ) x ,y 】= o d e 4 5 ( t h a i l s h u , 01 0 0 0 】, 11 1 0 】, 】,啪,c ,d ,e ,e y o ) ; h 0 1 d 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 x ,y 】= o d e 4 5 ( - h a n s h u , o1 0 0 0 】,【2 8o 2 】, 】,如b ,c ,d ,e ,y o ) ; h o l d 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 【x ,y 】= o d e 4 5 ( i h a n s h u , 01 0 0 0 】, 4o 6 】, 】,a ,b ,c ,d ,e ,e y o ) ; h o l d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 z = 1 :0 1 :5 ;抛物线和直线 w = z 一1 ; q - 0 :o 1 :9 ; p = 3 一o 5 幸a b s ( q - 2 ) ; h o l do n p 1 0 t ( z ,w ,付,l i n e w i d 坩,2 ) ; l l o i d o n p l o t ( p ,q ,w ,l i n e w i d 删,2 ) x l a b e l ( x ,f o m s i z e ,2 0 ) ;x 轴注解 y l a b e l ( i y ,f o n t s i z e ,2 0 ) ;y 轴注解 x l 妇( 1 ,4 5 】) ;y l i n l ( 0 ,4 】) ;设置x ,y 轴的显示范围 t i u e ( t 图4 3 1 2 两等倾线相交有1 个正平衡点m 时的轨线的运动方向, f o n t s i z e ,l4 ,f o n t w e i g h t t ,b o l d ) ; t e x t ( 2 1 ,o 2 ,p ,f o n t s i z e ,16 ,f o n t w d g h t ,b o l d ) ; t e x t ( 3 1 ,1 9 ,m ,f o n _ t s i z e ,1 6 ,t f o n t w 西g h t ,b o l d ) ; 第3 7 页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e x t ( 3 2 ,1 1 ,i i i ,f o n t s i z e ,l6 ,f o n t w e i g h t , b o l d ) ; t e x t ( 3 3 ,3 - 3 ,i i , f o n t s i z e ,1 6 ,f o n t w e i g h t , b o l d ) ; t e x t ( 2 ,2 ,i i i , f o n t s i z e ,16 ,f o n t w e i g h t , b o l d ) ; t e x t ( 1 8 ,0 3 ,i v , f o n t s i z e 。,l6 ,f o n t w e i g h t , b o l d ) t e x t ( 1 7 ,3 5 ,等倾线1 :x = 3 0 5 1 y 2 1 ,f o m s i z e ,1 2 ,f o n t w e i g h t ,b o l d ) ;作文本标 记 t e x t ( 3 3 ,3 ,等倾线2 :烨一1 ,f o n t s i z e ,1 2 ,f o n t w e i g h t ,b o l d ) ; 附录b :程序2 【1 7 】 f u n c t i o nf = x i a n g j i a 0 20 a = 2 ;b = 0 5 ;c = 1 2 ;d _ 6 ;e = 1 ;仁1 ;y o = 2 ;参数赋初值 i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h u , 010 0 0 ,【21 】i , ,钆b ,c ,d ,e ,y o ) ;初值( 2 5 ,0 0 1 ) 情况下得x y 的值 p l o t ( y ( :,1 ) ,y ( :,2 ) ,m k ) i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h u ,【01 0 0 0 ,【32 】, 】,a , b ,c ,d ,e ,y 0 ) ;同上,下同 h o l d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m k ) i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h u , 010 0 0 , 43 i ,【】,a , b ,c ,d ,e ,e y o ) ; h o l d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川k )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h u , 01 0 0 0 , 54 】l , 】,a , b ,c ,d ,e ,e y o ) ; h o l d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 i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h u , 0l o o o , 65 】,口,a , b ,c ,d ,e ,e y o ) ; h o l d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 i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h u , 010 0 0 , 76 f ,【】,a , b ,c ,d ,e ,e y o ) ; l l o l d o i l p l o t ( y ( :,1 ) ,y ( :,2 ) ,k ) i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h u ,【olo o o , 87 】i , 】,a , b ,c ,d ,e ,y 0 ) ; 第3 8 页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h o l do n p l o t ( :,1 ) ,y ( :,2 ) ,k ) x ,y 】= o d e 4 5 ( h a i l s h u t , 010 0 0 】, 98 ,【】,如b ,c ,d ,e ,y o ) ; h o l d 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 【x ,y 】= o d e 4 5 ( t h a n s h u , o1 0 0 0 , 1 09 】, 】,a ,b ,c ,d ,e ,y 0 ) ; h o l d 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t ) x ,y 】= :0 d e 4 5 ( t 1 1 趾s h u , 01 0 0 0 】, 111 0 】, 】,如b ,c ,d ,e ,e y o ) ; h o l d 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 【x ,y 】= o d e 4 5 ( h 锄s h l l ,【01 0 0 0 】,【2 80 2 】i , 】,钆b ,c ,d ,e ,f ,y o ) ; h o l d 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 【x ,y 】= o d e 4 5 ( h a n s h u ,【01 0 0 0 , 4o 6 】, 】,a ,b ,c ,d ,e ,y 0 ) ; h o l do n p l o t ( y ( :,1 ) ,y ( :,2 ) ,k ) 萨1 :o 1 :5 ;抛物线和直线 w = 6 宰z 一1 2 ; q - o :o 1 :9 ; p = 3 - o 5 幸a b s ( q 一2 ) ; h o l do n p l o t ( z ,w ,t b ,l i n e w i d 甜,2 ) ; h o l do n p l o t ( p ,q ,t b ,l i n e 晰d t h ,2 ) x l a b e l ( x ,f 0 n t s i z e ,2 0 ) ;x 轴注解 y l a b e l ( t y t ,f 0 n t s i z e ,2 0 ) ;y 轴注解 x l i n l ( 0 ,6 】) ;y l h ( o ,8 】) ;设置x ,y 轴的显示范围 t i t l e ( 图4 3 2 3 两等倾线相交有1 个正平衡点,f o n t s i z e ,1 4 ,f o n t w e i g h t ,t b o l d ) ; t e x t ( 2 2 ,一o 3 ,p ,f o m s i z e ,16 ,f o n t w e i 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课件
- 先富带后富道路课件
- 17小猴子下山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
- 化学企业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创伤性休克课件教学
-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备课素材)
- 客服工作数据汇报
- 活动流程介绍
- 创业应急安全培训课件
- 景观小品方案汇报
-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件
- 自主移动机器人教学课件第4章 导航规划 2 避障规划和轨迹规划
- GB 3162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高岭土
- GA/T 1312-2016法庭科学添改文件检验技术规程
- 大学物理实验长测量
- 卫生政策学之政策问题根源分析
- 步进电机及其工作原理-电机的工作原理及特性课件
- 基于CAN通讯的储能变流器并机方案及应用分析报告-培训课件
- 腹直肌分离康复(产后康复课件PPT)
- 聚合物成型的理论基础课件
- 慢性中耳炎的并发症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