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 中文摘要 中文提要 本文以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为研究内容。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漆 器中的碗,盘、卮、豆、杯、盏等用于进食、饮酒、饮茶的器皿。研究时间跨度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清代结束。依据碗类漆器的发展、使用、生产制作情况将碗 类漆器分为新石器时代的发生期;商代至汉代的发展与鼎盛期;魏晋至明清的衰 退期三个时期分别加以论述。本文运用考古资料、图像资料、古代文献资料并结 合对博物馆实物的考察,旨在对中国古代漆器中的碗类部分的发展与演变整理出 一个明晰的线索。 关键词:中国古代;碗类漆器;发展演变 作者:方健 指导教师:张鹏川 堕! ! ! 旦旦! ! 坐塑璺! ! 竺! 鱼婴! 苎! 竺望! ! t h 呈9 i n e 踺二墅c i e n t 坠a c q u e rw a r c si nb o w lc a t e g o r y a b s t m m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1 陌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l a c q u e rw a r e si nb o w l c a t e g o r y a b s t r a c t t l l i s 也e s i si s m a i i l l yf o c u s e do n 也ed e v e l o p m e n t 锄d 仃a n s f o n n a t i o no ft h e c l l i n e s e 锄c i e n tl a c q u c rw a r e si nb o 、v lc a t e g o r y w i l i c hi n c l u d e si t 锄sl i k eb o 、l ,p l a t c , c u p 锄dg l 嬲s t h e ya r em a i l l l yl l s e df o rh o l d i n gf o o d ,、析n e 锄dt e a n l ep e r i o do ft i m e f o rn 圮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i l e s e 粕c i e n tl a c q u e rw a r e sr a n g e sf b mt h eb e 西n m n go ft h e n e ws t o m - a g et 0t l l ee n do fm eq i n gd y n 嬲够b a s e do nt l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印p l i c a t i o 玛 觚dm 锄u f 配嘶n gp r o c e d u r e s ,w ec a i ld i v i d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mo ft :h e s e 彻c i e n tl a c q u e r 、a r e si n t on l r e es t a g e s :觚e d ym d i m e 哪s t a g eo f 恤n e w 咖n e a g e ;ab o o m i n g 孤1 d n o 面s h i i l gs t a g e 舶m 吐圮s l 姗gd y s 够t 0m eh 觚d y r 粥t ) ,;觚dad e c l i i l i n gs t a g e 台咖龇w e i - t 0m i i l g - q 堍d 删t i e s t h r o u g l ld 以1 e ds t u d i e so f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m d i n g s ,i i i l a g ef i l e s ,锄d 锄c i e n td o c u i l l e n t sa l o i l g 丽l 丘e q u e n tm u s e m nv i s i t s ,ia i m t 0r e v e a lac l e a rp a t l lf o rt l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孤1 d 饥i i l s f o m a t i o no fm ec l l i n e s ea n c i e n t l a c q p 贸w a r e si l lb o w lc a t e g o 巧i i lt l l i st :h e s i s k e yw o r d s :a n c i e n tc l l i n e ;l a c q u e rw a r e si nb o w lc a t e g o 巧;d e v e l o p m e n t 锄d t i 榔f 0 n n a t i o n w n 钍e n b y :j i a i l f a i l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e n g c h u a nz h a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 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丽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 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 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盈华 觐:z 哆印睁硼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帚一早珀v 匕 第一节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国古代制造使用漆器的历史源远流长。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发现的 目前为止最早的朱漆木碗距今已有7 0 0 0 年。1 而从这只漆碗的工艺制作来看,中国 古代制作使用漆器的历史可能要比这个时间还要早。2 关于漆器的使用情况在文献 中也早有记载。据韩非子十过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 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 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黑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 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 3 从这 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漆器的用途和制作情况。虽然商以前的历史记载未必准 确,但至少可以从侧面说明古人对漆器的制作、使用历史久远。漆器使用的历史 不仅悠久,而且持续时间很长,从7 0 0 0 年前的朱漆木碗开始,直至今日几乎没有 中断过。至今我们的邻国日本仍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器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古人造物的初衷多以实用为目的。这从韩非子十过中记载即可知:先 做食器而后为祭器。由此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最早漆器为一只朱漆木碗也非偶然了。 从考古发掘来看,漆器在鼎盛时期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时中上层 社会生活中的主角。虽然后因各种因素逐步沦为配角,但是纵观它的发展过程, 我们还是可以引出众多的话题,而其中碗类漆器的发展演变也是一个可资研究的 课题。 与过往侧重于漆器的历史、工艺、装饰的发展等研究相比,并不太能引起大 家注意的碗类漆器反倒因为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显得更有意义,从中我们是可 以解读出许多丰富的内涵:小至古人的饮食、进餐方式,大到社会风俗、文化思 想、民族交流等等。所以对碗类漆器发展与演变的研究,意思虽小,而其中意义 却大。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言:“一部漆的应用小史,也可以说恰好即是一部社会发 1 详见河姆渡遗址考古队 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 9 8 0 年第5 期。 2 关于这个观点,可参见王琥漆艺概要第l 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 9 9 9 年;诸葛铠墨朱流韵第1 2 页, 三联书店2 0 0 0 年6 月;陈振裕先秦漆器概述,载中国漆器全集第一卷第l 页,福建美术出版社 1 9 9 7 年。 3 刘坤、张国畴、韩建立、刘乾先韩非子译注( 上) 第1 0 3 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 1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一章绪论 展简史。 4 套用沈先生的话:一部碗类漆器的发展演变小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 简史。将其作为研究的课题,意义可能就在其中。 第二节研究历史与现状 历史上对于漆器及工艺研究的文论就很少,遗存的资料就更为稀少了。史上 有记载的五代人朱遵度所著漆经却早已失传。如今唯一传世的只有明代黄成 所著的关于髹漆工艺的髹饰录。余下的关于漆树的种植、漆器制作、使用方法 的零星记载,均散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之中。 2 0 世纪以来,随着田野考古的发展,发掘出的大量漆器实物为漆器的研究提 供了许多新的资料。这期间的著作有郑许的漆器考) ;还有日本方面的研究如: 梅原未治的支那汉代纪年铭漆器图说o ,原田淑人等的乐浪等等。新中国成立 后,对于漆器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大量的专著及文章面市。其中有侧重于 综合论述漆艺发展的,如:沈福文的中国漆艺美术史6 、王琥的漆艺概要y 、王 世襄的中国古代漆器艺术w ;有侧重于某个时期研究的,如:陈振裕的楚秦 汉漆器艺术、洪石的战国秦汉漆器1 2 ;有偏重于漆器考古研究的,如:张 荣的古代漆器1 3 ;有以漆器鉴赏角度入手的,如:聂菲的中国古代漆器鉴赏1 4 ; 也有从漆工艺角度来谈的,如李一之的中国雕漆简史1 5 、王世襄的髹饰录解 说1 6 ;还有做区域性研究的,如:周世荣的长江漆文化r 7 、张燕的扬州漆 器史墙。 从上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漆器、漆工艺的研究诸位学者都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 但是目前为止,尚缺少对漆器中某一器物类型发展与演变的研究,在这方面的 4 沈从文漆工艺问题,载野人献曝,北京出版社2 0 0 5 年5 月。 5 参见郑许漆器考,中华书局1 9 3 6 年 6 参见梅原未治支那汉代纪年铭漆器图说,桑名文星堂,1 9 4 3 年 7 参见原田淑人等乐浪,刀江书院1 9 3 0 年。 8 参见沈福文中国漆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9 2 年。 9 参见王琥漆艺概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 9 9 9 年。 1 0 参见王世襄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文物出版社1 9 8 7 年。 参见陈振裕楚秦汉漆器艺术,湖北美术出版社1 9 9 6 年。 1 2 参见洪石战国秦汉漆器,文物出版社2 0 0 6 年。 ”参见张荣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2 0 0 5 年。 1 4 参见聂菲中国古代漆器鉴赏,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 1 5 参见李一之中国雕漆简史,轻工业出版社1 9 8 9 年。 参见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 9 8 3 年。 1 7 参见周世荣长江漆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 1 0 参见张燕扬州漆器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5 年。 2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一章绪论 资料也近乎是空白。近几年有扬之水所著古诗文名物新证1 9 、诗经名物新 证2 0 :日本青木正儿所著中华名物考( 外一种) 2 1 出版,这些著作角度新颖、 材料翔实,但都未涉及漆器及碗类漆器。可以这样说,对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研 究还是非常薄弱的,尚缺少专门的梳理与研究。 第三节研究的内容、视角与方法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为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碗类漆器主要包括碗、 盘、卮、豆、杯、盏等用于进食、盛放汤菜、饮酒、饮茶的漆器,为论述方便将 其统称为碗类漆器。研究的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清代结束。依据碗类 漆器使用状况拟将碗类漆器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即:新石器时代的发生期; 商至汉代的发展与鼎盛期;魏晋至明清的衰退期。研究主要涵盖了每个阶段发生 的原因、社会风俗、工艺技术的影响,各个阶段的使用状况及各个阶段的装饰与 造型等方面。 本文将运用考古资料、图像资料、古代文献资料并结合对博物馆的实物考察, 旨在对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能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1 9 参见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紫金城出版社2 0 0 4 年。 加参见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2 1 参见( 日) 青木正儿中华名物考( 外一种) ,中华书局2 0 0 5 年8 月。 3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二章物以致用的发生期( 新石器时代) 第二章物以致用的发生期( 新石器时代) 第一节碗类漆器产生的前提 一、适宜的自然环境为漆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髹饰漆器的漆取之于漆树。据后德俊介绍:漆树( 砒m s v e n l i c i n u a ) ,原产我国, 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树种。漆树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水份和热量,所以一般生长在亚 热带温暖的气候区域内。2 2 由此,漆树的生长首先要有与之相适宜的气候条件。不 仅是漆树的生长,在漆的生产过程中,漆液的干燥也要有一定的条件。据何豪亮、 陶世智在漆艺髹饰学中所述:天然漆的干燥与地域、气候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天然漆在常温下的自然干燥属于“氧化聚合成膜 ,成膜过程中必须有氧存在,还 要求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一般温度为3 0 ,湿度为8 0 ) 。2 3 据此,我们可以想 象出新石器时代是处于怎样一个气候条件下了。 新石器时代的气候与今天的气候不尽相同。当时的北部、西部也没有现如今 这么寒冷、干燥。有学者认为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的气候温暖湿润甚至比 南方更宜人类居住。2 4 竺可桢根据在陕西半坡遗址所发现的亚热带动物推测: 5 6 0 0 _ _ 6 0 8 0 年前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潮湿。巧考古发掘出的漆器也显示了漆树分部 的地区。除了据今7 0 0 0 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度遗址以外,2 6 还有江苏常卅i 圩墩、2 7 山西襄汾陶寺、2 8 辽宁敖汉旗大甸子、2 9 江苏吴江梅堰和团结村都发现了漆器。3 0 在 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漆器从其它地区流入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因此应该是就 地生产的。这说明当时无论是在我国的北部、中部还是南部地区均有适合漆树生 长和加工漆器的气候条件。在古文献中也有对漆产地的记载,尚书禹贡载: 2 2 后德俊光耀东方:楚国的科技成就第57 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3 月 何豪亮,陶世智漆艺髹饰学第21 页,福建美术出版社1 9 9 0 年l o 月。 2 4 详见陈传席汉文化的分裂、重心转移及与森林的关系) ,西山论道集辽宁美术出版社2 0 0 4 年1 1 月 拍详见竺可桢中国近百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学报1 9 7 2 年第l 期。 拍参见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 9 8 0 年第5 期 2 7 参见吴苏 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1 9 7 8 年第4 期 秘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第1 9 7 8 年一1 9 8 0 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 9 8 3 年第l 期。 2 9 参见王世襄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漆器 ,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版。 3 0 参见沈福文中国漆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9 2 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 遗址考古1 9 6 3 年第6 期 4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二章物以致用的发生期( 新石器时代) 荆河惟豫州厥贡、漆、臬、黼、纶。济河惟兖州厥贡漆丝。从中可知中 原及山东地区也生产漆。 二、制漆技术的掌握 王琥先生认为:虽然河姆渡出土的漆器将中国用漆的历史上溯至7 0 0 0 年前, 但是从色漆熬制工艺和贮存技术分析来看,此漆碗肯定不是漆器艺术中最早的实 物,在它之前必然存在着一个相当漫长的演化过程。3 2 笔者也赞同此观点。当时的 人们必定是掌握了相当的制漆技术的,因为未经加工的生漆如需使用,必须要经 过进一步的加工,制成“精制漆 才能使用。浙江余姚河姆度出土的漆木碗为朱 色,据何豪亮先生对实物的观测:碗上朱色比较鲜艳,漆液中可能还掺有增明剂, 否则朱漆不会那样鲜艳。纯粹用天然漆调朱色,是相当深暗的红色。3 3 这足以证明, 至少在7 0 0 0 年前古人已经掌握了较成熟的制漆技术并且用于髹饰碗类漆器。 三、漆的耐久、耐酸、耐腐蚀的优越性能 我国有一俗语,叫做“滴液入土,千年不坏 。据专家研究:“天然漆涂刷所 形成的漆膜,坚硬而富有光泽,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热性、耐水性、耐腐蚀性 及绝缘性。其耐酸性能特好,能抵御较高浓度的盐酸,硫酸以及2 0 以下浓度的 硝酸;对强碱和强氧化剂也具有一定的耐腐蚀力。 3 4 由此看来古人用漆来髹饰碗 类也绝非出于偶然,他们显然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意识到了这点,并有意识地 加以利用。此外,考古发掘也证明了漆的优越性能。那些出土的漆器历经几千年 也未朽烂,色彩依然鲜艳可辨。所以,人们将漆称之为“涂料之王 也并不为过。 四、器物使用与养护的需要 正因为有了前文所述的漆的种种优越性能,在器物上髹涂漆液也就自然成为 古人的选择。尤其是在吃饭、饮水都离不开的碗类漆器上。陶器虽然易制作但是 易碎且较粗糙,特别是粗糙的口沿部分,如果作为食器直接接触嘴巴会使人有不 太舒适的感觉,而经漆液髹涂后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江苏吴江出土的漆绘 黑陶杯,3 5 在杯口缘用漆大面积涂饰,这其中除了美化装饰的需要,更主要的恐怕 3 1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第6 9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7 月。 3 2 参见王琥漆艺概要第l 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 9 9 9 年。 3 3 同2 3 第4 页 3 4 同2 3 第1 3 页 3 5 详见沈福文中国漆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9 2 年。 5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二章物以致用的发生期( 新石器时代) 还是为了方便使用。除了陶器,古人使用最多的还有自然界最常见的竹、木。而 以竹、木制成的器皿要比陶器更轻更牢固,而且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经漆髹饰 也不易腐烂。 第二节碗类漆器产生与使用的原因 一、粮作业的增长促进了食器的发展 人类最初还处于向自然界直接获取食物的攫取经济时代。那时主要依靠采集、 狩猎获得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逐步变暖,冰川消退,人口不断繁衍,已 有的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的方式已很难再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人们在长期采 集、狩猎过程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生长的规律,进而有意识地进行栽培、种植。 由此,原始的粮作业产生了。考古的发掘也证实了这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在 第四层上部普遍夹有一层至数层谷壳、稻杆和稻叶等的混合堆积物,中间也有烧 成炭的稻谷。3 6 宋兆麟也指出,到了新的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大地上已经出土了农 耕文化的物证,如: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了农具、炊具,距今一万年前后;桂 林甑皮岩遗址也出土了农具、陶器,湖南澧溪八十蛸遗址出土了一批稻谷,具有 小粒形原始栽培稻的特征,距今8 0 0 0 至9 0 0 0 年之间。3 7 粮作业的发展为当时的人类提供了更多而且稳定的食物来源。当时北方主要 以种植黍、粟、麦、大豆、高梁为主;南方则以稻米为主。 粮食可以大量生产改变了古人的食物结构。他们逐步将黍、粟、稻米作为主 要食物。这一改变使得过去以加工肉类的烹饪方法也随之改变,因为再用同样的 方法加工黍、粟、稻米食用起来是很困难的,食物的口感也是很糟糕的,这为食 器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烹饪方法的改变扩大了食器的应用范围 对肉食的加工,当时主要以烧烤为主,即:将食物直接与火接触。这样的方 法加工和进食时基本上是不需要任何的器皿的。粮作业的发展,丰富了食物来源, 也进一步推动了食器的发展。正如宋兆麟所述:当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的物质生 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肉食为主改为粮食为主,熟食方法也随之改变。粮 撕详见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 9 7 8 年第l 期。 3 7 详见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卷第3 8 9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年1 1 月。 6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二章物以致用的发生期( 新石器时代) 食成为主食以后,用火直接烧烤就不适应了,因为无论是黄河流域出产的粟黍, 还是长江流域出产的稻米,都是颗粒状的淀粉性质,极不耐火烧,因此必须改为 煮食方法才能便于食用,也能节约粮食。3 8 由此,也就推动了加工和食用粥饭 的器皿的发展。 加工肉食只需将肉类置于火上加工后即可直接进食。而用煮的方法加工出来 的以黍、粟、稻为主的滚烫的粥饭,用手直接进食显然是不可行的,用碗来盛装, 用匕来进食可能更为合理可行。碗的最初作用可能只用于饮水的需要,随着烹饪 方法的改变,在食用这些流质、半流质的粥饭时,碗就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以河 姆渡的漆木碗为例,其在功能上就很好地适应了这种饮食特点的需要:碗有一定 的深度和容量,便于盛装粥饭一类流质、半流质食物;敞口,便于将食物送入口 中;尺寸大小比较适合置于手中;底部有圈足,可以防止食物烫手。可以这样说, 当时的碗几乎已经具备了后世碗的所有功能。 三、木器加工工具的发展提高了制作工艺水平 从目前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来看,碗类漆器除了小部分是陶胎外,大部 分都是以竹木为胎。对竹木胎进行加工,在当时以石器为主要加工工具的时代, 其难度要远大于陶胎,这就对木器加工工具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从浙江河姆渡遗 址的出土情况看,除了第三文化层的朱漆木碗,在第四文化曾还出土了数量相当 有榫卯结构的木构件、木碟形器、木铲、木匕、木筒等木器,第二文化层还有木 耜出土。3 9 虽然没有碗类器皿出土,但是还是可以说明当时的木器加工还是相当发 达的。 有高水平的木器必然有相对的木器加工工具做保障。各文化层也有众多石制、 骨制的木器加工工具出土。有斧、凿、锛、锥、刮削器、磨石等。4 0 如将这些工具 加以归类:斧,为伐木断料工具;锛,为平木工具;锥、凿,为凿制雕刻工具; 磨石,为打磨工具。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当时还未有专业化分工的迹象,但加工 工具已基本具备了木工加工所需的各种类型的工具。当然,由于还没有金属工具 出现,加工能力和水平还是很有限的i 正如李浈所指出的那样:在考古遗址出土清理 的众多柱洞直径多为1 5 厘米,考古发现的独木舟在加工时还利用火烤的方法。4 1 而 3 。同3 7 第5 9 页 3 9 同3 6 柏同3 6 4 1 李浈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第2 6 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 7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二章物以致用的发生期(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出土的朱漆碗最大口径为l o 6 厘米,确与李浈所述相吻合。从这只朱漆木 碗较厚的胎壁也能看出当时的加工还是受到加工工具的限制的。 小结 新石器时代的碗类漆器,一方面由于考古发掘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保 存的原因出土的数量不太多,并不能呈现一个完整的外貌。但是从个别器物上还 是能大至了解当时碗类漆器的状况。 从河姆渡出土的那只朱漆木碗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7 0 0 0 年前古人己开始以 实用为目的制造、使用碗类漆器,4 2 而且此碗在造型与功能上与以后的碗己无太大 区别;从碗上残存的漆分析,当时的人类已具备制漆、调漆、髹漆的工艺。这说 明古人对漆的防腐性、耐久性等各种优越性能有所了解,并应用到碗类漆器上。 而粮作业的发展促进了烹饪方法的转变,这又刺激了碗类漆器的生产与使用。当 时的碗类漆器多以竹木胎为主,这就给木器加工工具提出了要求。从目前的考古 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的木器加工工具具有一定的水平,这就为碗类漆器的发展 提供了工具上的保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那时的碗类漆器,种类较少,制作 还相当粗糙、笨重,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没有陶器的普及程度高。 还需指出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碗类漆器的制造和使用初衷是以使用为目的的, 但是从浙江瑶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嵌玉高柄漆杯来分析,4 3 此杯很有可能是在祭 祀时使用的,这说明碗类漆器作为礼器来使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初露端倪了。 4 2 关于此碗用途诸葛铠先生有另外观点,详见诸葛铠墨朱流韵第1 2 页,三联书店2 0 0 0 年6 月。 3 详见浙江省考古工作队 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 9 9 8 年第l 期。 8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三章美轮美奂的发展与鼎盛期( 商代汉代) 第三章美轮美奂的发展与鼎盛期( 商代汉代) 第一节碗类漆器发展与鼎盛的原因 一、青铜器的高度发展和铜料的日显贵重 随着文明的发展,时间来到已经有了等级差别的商代。4 4 这时的人类已经进入 了青铜时代。马承源指出:“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经夏、商、 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的冶铸业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高峰。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所 产生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4 5 由于青铜的冶炼受到铜矿分部的地 域限制,青铜的冶炼、铸造的技术含量很高,所以青铜器从一诞生就是一直被少 数人所拥有和使用。因为它的贵重,其很快就成为上层社会代表等级身份的标志。 我们从目前发掘的众多商周遗址即可看出,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就有铜刀、 铜爵出土;4 6 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遗址出土了鼎、觚、爵、匕、镞等铜器部件;4 7 陕 西长安县张家坡西周墓葬出土了戈、鼎、簋、爵等青铜器;4 8 河南罗山天湖商周墓 地出土了商代青铜器2 1 9 件,周代青铜器3 3 件。4 9 从这些考古资料来分析,青铜 器在当时已成为了主角,它的使用是大量的,应用的范围也是很广范的。有祭祀 用的鼎;有宴享使用的爵、觚、簋等,也有戈、刀、镞等武器。特别是青铜用于 武器制造,不仅使青铜成为地位等级的象征,更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但 是青铜器在大量使用时,其作为饮食器皿在日常使用时也暴露出许多缺陷。例如: 分量太重导致使用起来不方便;长时间盛放食物会与食物发生化学反应;长时间 暴露于潮湿空气中很容易生锈等等。另一方面由于它是重要战略物资,更多地用 武器与生产工具的制造,所以到了春秋时期青铜材质的饮食器逐步退出了日常生 活,而只用于大典、祭祀等重要活动中。而日常的器皿使用渐渐被漆器所替代。 之所以被漆器所替代是因为漆器工序繁杂,生产也非易事,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用 “夏代的历史是否存在还尚有争议,故本文在此不做讨论。 5 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第3 页,上海吉籍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 拍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1 9 8 0 年球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 9 8 3 年第三期。 4 7 详见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台西考古队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 9 7 9 年第6 期。 档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 9 6 7 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 9 8 0 年第 4 期。 神详见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管会,河南省罗山县文化馆罗山天湖商周墓地,考古学报1 9 8 6 年第2 期。 9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三章美轮美奂的发展与鼎盛期( 商代汉代) 得起的,上层贵族使用它也能体现出身份地位;再有作为日常饮食的碗类漆器比 铜器更轻便、不易生锈、腐蚀;还有毕竟漆器的生产与铜器相比要相对容易一些。 正如尹文指出的那样:“漆器生产不需冶炼,比铜器生产方便。农户可以载漆树、 制漆、晒漆;竹木工匠可以用漆制造漆器从而带来利润。”5 0 由于这些因素,漆器 自然成为上层人士的首选。 殷商、西周乃至春秋战国的贵族几乎普遍热衷于吃喝,讲究饮食豪华进食环 境,追求食物的精美,食器的奢华。如尸子记载:“昔者桀、纣,纵欲长乐, 以苦百姓,珍怪远味,必南海之荤,北海之盐,西海之菁,东海之鲸。 ”又据韩 非子喻老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铡,必将犀玉之杯。 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 之下,则必锦衣九重,广室高台。 5 2 二、楚地漆器在贵族生活中趋于享用 在碗类漆器发展直至鼎盛的过程中,以南方楚地所代表的楚文化起了很大的 推动作用。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各地出土的碗类漆器多集中于楚地。据笔 者不完全统计:春秋至战国时期有碗类漆器出土的墓葬共计2 9 个,其中出土于楚 地的就有2 2 个之多,可见当时楚地漆器的兴盛。出土不仅集中,而且出土的碗类 漆器数量也多。例如,湖北江陵雨台山的楚墓,仅耳杯就出土了2 7 2 件,另有1 8 1 件漆豆出土 。 碗类漆器在楚地至所以兴盛的原因:首先,楚地的地理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适宜漆树生长和漆液的生产。又覆盖有 茂密的树林、竹林为漆器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其次,如楚国风俗志指 出的那样:“优越的经济地理,使楚人可用较粗放的农耕渔猎方式就能获得衣食, 比中原人较少生存之忧与劳作之苦,心情自然开朗,性格也自然活泼,闲暇时间 也相对要多一些。 5 4 楚地远离北方,“与北方较早进入宗法制社会的北方民族按严 格等级观念治理国家不一样,楚民族在很大程度上仍由源于古老民族血缘纽带的 亲情关系所维系。由于较少建立在宗族礼法制度之上的理性束缚,楚人的想像远 如参见尹文编著 一文。 纠周汝昌笔墨是宝) , 神州自有连城壁中华美学特色论丛八目,山东画报社2 0 0 5 年9 月。 贷周汝昌r 红楼”画论耐人思,载神州自有连城壁中华美学特色论丛八日,山东画报出版社瑚5 年9 月。 酯沈从文漆工艺问题,载野人现曝北京出版社2 0 0 5 年5 月。 酊参见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2 0 0 0 年1 2 月。 1 2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三章美轮美奂的发展与鼎盛期( 商代汉代) 土的漆豆相比,在造型和加工的精细程度上前者比后者显然进步了很多。 青铜工具很快就被更加优质的铁质工具所替代。特别是到了汉代铁质工具已 经广泛在生产中使用。将尚处青铜工具时代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碗类漆器与铁器工 具时代的马王堆墓出土的碗类漆器相比较,同样都是挖制、斫制的漆耳杯,前者 要比后者显得粗糙、笨重。笔者也曾在湖北省博物馆对曾候乙墓出土的漆器做过 实地观测,发现有许多器物表面加工痕迹明显,器物口沿部分也不是十分地平整, 而这些问题在马王堆出土的漆器中均较少出现。 工具除了材质上的发展,种类也比新石器时代有所增加。伐木工具除了斧还 有锯出现。据孙机先生介绍:商、周时青铜锯多次出土,至战国除刀锯、夹背锯 外,还发现了两端有孔的单刃锯。诣平木工具中,刨还尚未出现,除了用锛进行初 步加工,进一步的精细加工就要依靠撕。据孙机先生研究:撕,春秋时代多为铜 制,战国后多为铁制,在我国出土范围很广,说明它是南北各地通用的木工工具。鲫 如需要进一步加工就是采用打磨木料的方法了。李浈认为:“磨光木料用砻,包括 粗细两种:砺和砥。 。7 0 这些工具都为能加工出更精细的碗类漆器提供了保障。 除了金属工具的发展,这个时期碗类漆器的制胎工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目 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碗类漆器的胎骨主要是木胎。制胎的工艺也比较单一,主 要是挖制成型,尚不会利用先分解加工,后拼装的方法。制出的胎费工费料,胎 壁也很厚。如:浙江河姆渡的漆木碗,山西陶寺的漆豆都是由此工艺方法制成的。 进入商周以来,由于金属工具的发展,制胎工艺也随之进步。胎壁也变得越 来越薄,木胎表面也变得越来越光洁平整。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新的加工技术:首 先是镟制制胎技术。虽然目前考古发掘尚未发现古代镟床,但是从出土的碗类漆 器表面发现有镟制的痕迹。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镟木胎漆器是1 9 8 0 年在河南罗 山仰天湖商代晚期墓中出土的光唇敛口平底木碗,髹黑漆,经观察其胎体经镟制 而成。7 1 1 9 7 5 1 9 7 6 年湖北江陵雨台山出土的9 0 0 多件漆木器,其中漆卮、漆樽 等器物的器外为镟制,器内为斫制。7 2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对少数民族尚在使用镟 床的描述中,窥见古代镟床的大致面貌;7 3 其次,是将复杂的造型分别加工然后再 组合的加工方法。江陵雨台山出土的漆豆便是如此:“全器由豆盘、豆柄和豆座三 醴详见孙机我国古代平木工具,文物1 9 8 7 年第l o 期。 卯详见孙机我国古代平木工具,文物1 9 8 7 年第1 0 期。 7 0 李浈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第3 5 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1 月。 7 1 后德俊楚国的矿冶、髹器和玻璃制造第2 2 0 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7 月转引王世襄中国古代漆 工艺, 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8 ,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4 页。 2 详见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第9 l 页,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4 月。 刀详见宋兆麟民族文物通论第1 5 9 页第1 6 0 页,紫禁城出版2 0 0 0 年1 1 月。 1 3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章美轮美奂的发展与鼎盛期( 商代汉代) 部分组成,柄两端凿榫头与盘、座的榫眼相接,合成一体。”7 4 江陵李家台楚墓的 彩绘漆豆也是如此:“由圆盘、柄,座三部分套榫相接而成,浅盘、粗柄中间饰凸 棱。 7 5 除用榫卯相接,也有用漆直接黏合的。7 6 此种工艺的使用,不仅节省了木料, 也降低了生产废品的概率,也便于加工者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再次是卷制成 型。此工艺出现在战国时期,“一般采用厚度仅为1 至2 毫米的薄木板卷,木板表 面光滑平整,厚薄均匀,接口两端削成斜面后再黏合,故接口处也极平整。 7 7 碗 类漆器中的卮多用此工艺制成。此方法更加节约了材料,也使胎体变得更为轻薄。 这种方法对木工工艺要求很高,这也进一步反映出金属工具出现后,制胎工艺的 发展。在石器时代加工如此薄的木板是难以想像的。但是卷制成形也有缺陷,它 只能加工口径与底径相同的诸如卮类的直壁、圆筒器物,在造型上还是受到限制 的。最后是夹纶胎,夹纶胎就很好地解决了前面造型单一的问题。“夹纶胎是先用 木头或泥土制成器形,作为内膜,然后用多层麻布或缯帛附与内模上,干实以后, 去掉内膜,便剩下麻布或缯帛的夹绽胎,这便是所谓脱胎 。7 8 夹芝胎出现于战 国中期,7 9 至汉代已相当成熟。它的出现使碗类漆器胎壁更薄,分量更轻,使用起 来也更轻便,造型上也自由了许多。 这些新的制胎工艺的出现,为碗类漆器从发展期到鼎盛期做了技术上的铺垫, 这些技术到了汉代日趋成熟,所以碗类漆器的鼎盛期出现在汉代也绝非偶然,技 术进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如王琥先生指出的那样:“西汉漆器的胎骨技术可谓 独步天下,无出其右者。 w 第二节发展与鼎盛期的碗类漆器设计 一、适应分餐制的设计 古代中国人最初是采用席地跪坐分餐制的进餐方式。至少在隋唐以前,正式 的筵宴还维持着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8 1 为了适应这种进餐式,人们通常将食器 直接置于地面或身前低矮的案上。特别是中上阶层的宴饮多用案来置放食物。例 7 4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第l o o 页,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4 月。 7 5 荆州博物馆江陵李家台楚墓清理简报第2 2 页,江汉考古1 9 8 5 年第3 期。 7 6 详见李如森战国秦汉漆器概述,史家集刊1 9 8 7 年第4 期第7 2 页。 7 7 皮道坚楚艺术史第1 4 7 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7 月。 饨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况第4 4 页,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霄对此王琥有不同观点,详见王琥漆艺概要第5 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 9 9 9 年4 月 王琥漆艺概要第5 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 9 9 9 年4 月。 8 1 详见王仁湘古代中国人的分餐制,载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6 年4 月。 1 4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三章美轮美奂的发展与鼎盛期( 商代汉代) 图1西汉中期的漆案江苏 省邗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如汉代的案,是一种类似今日的大型托盘的家 具,形状或长方形或圆形,有的下面附有矮足, 方形的多为四足,圆形的或有三足( 见图1 ) 。8 2 这从许多考古发掘已得到证买,除了级别较高 的墓葬,许多中小官吏墓葬也有案出土。8 3 案如何具体使用,在不少文献中都有提及。 后汉书逸民传中有孟光举案齐眉的记载。8 4 汉书外戚传中说:“许后 朝皇太后,亲奉案上食。”8 5 这说明古代的案是要经常被移动和举起的。那么案的 尺寸应该是在人适宜举起的范围之内。笔者曾做过试验,以身高1 7 0 厘米的人为 例,当跪坐时,身体前倾最远可取到离身体5 0 厘米左右的物品。再加上案的摆放 离身体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案的宽度一般不易超过5 0 厘米。以身高1 7 0 厘米的 人为例,双手举案的长度在6 0 厘米7 0 厘米比较适宜,超过9 0 厘米就有相当 的困难了。故案的长度也应控制在6 0 厘米7 0 厘米以内最好。从考古发掘出的 案的尺寸分析也基本符合这个尺寸。笔者收集了从战国至东晋时期的3 0 余件案, 其长度大都在6 0 厘米7 0 厘米之间,宽度大都在5 0 厘米左右,长宽比例基本 为1 4 :l 左右。 案的尺寸的确定,也直接限制了置于案上的碗类漆器的大小尺寸。因为是一 人一份的分餐制,所以置于案上的碗类漆器首先要满足可以盛放多种饮食的需要。 在当时贵族的饮食种类是相当丰富的,例如周代天子的饮食就分饭、饮、膳、馐、 珍、酱六大类。8 6 礼记典礼上第一记载,“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裁,食居人 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惰置者, 左朐右末。”从中也可看出古人进食种类之丰富,而且还要摆放有序。盯置于案上 的碗类漆器如何满足这些要求? 我们以长沙马王堆1 号墓出土的漆案为例,案上 漆器平行排成两行,一排为3 个漆盘,另一排为2 个漆盘、1 个耳杯和2 个卮,有 3 类共计8 件( 见图2 ) 。8 8 从数量和种类上看,是可以满足多种饮食的需要的。但 眈详见杨泓家具演变和生活习俗,载古代礼制风俗浸谈中华书局1 9 9 2 年7 月。 韶湖北江陵风凰山1 6 8 号墓有漆案出土,墓主人身份为县令。详见文物1 9 7 5 年第9 期。 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第8 0 1 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1 月。 8 5 见【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列传九十七上第2 9 2 0 页,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晰详见王仁湘酱:古代重要的调味品,载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6 年4 月。 盯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 上) 第一七,中华书局2 0 0 1 年9 月。 明详见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文物出版社1 9 7 3 年1 0 月。 1 5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三章美轮美奂的发展与鼎盛期( 商代汉代) 是要将多达7 、8 件碗类漆器置于案上,这就要在制作时对于杯、盘、卮、碗的尺 寸要有所限制,以适应分餐制的需要。还以马王堆1 号墓出土的食案为例:此案 长7 6 5 厘米,宽4 6 5 厘米,置于上面的5 个漆盘直径为1 8 5 厘米,耳杯长1 4 厘 米,宽为1 0 5 厘米,两件卮的口径都在9 厘米一 一9 5 厘米之间。由此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其最大 尺寸均不超过2 0 厘米。这个尺寸也是一个比较适 宜置于案上满足1 个人进餐量需要的尺寸。从其 它考古发掘的碗类漆器的尺寸分析也基本上符合 这个尺寸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碗类漆器 的设计是适应分餐制需要的。 二、适应收纳的设计 图2 湖南省博物馆藏 在发展鼎盛期的碗类漆器设计中,适应收纳、便于携带的设计也是值得注意 的。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适应收纳的碗类漆器在楚地出土较多。楚人生性浪 漫,少受约束,喜好交游在野外宴饮也不足为怪。随县曾候乙墓的出土器物可以 证明。“从这两件食具箱的器身外面有栓绳的铜扣看应是一担,大概是外出打猎或 野餐用具。”8 9 此外还有江陵望山沙冢楚墓、荆门包山楚墓、湖北荆州纪城一、二 号楚墓,江陵凤凰山1 6 8 号汉墓,另外有四川荥经古城坪秦汉墓均有内置杯、盘 的食具盒、酒具盒和奁出土。9 0 外出宴饮如何收纳携带,还要使食具不损坏并保持清洁卫生,这些都是要解 决的问题。从出土的碗类漆器看,当时的人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为了适应 收纳,碗类漆器( 主要是耳杯和盘) 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适形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漆盘的设计上。从这个时期出土的大量 漆盘来看,多数为圆形,方形盘是很少见的。但是为了能便于将漆盘放入酒具、 食具盒内并尽可能地节约空间,设计者将圆盘变为方盘来适应酒具、食具盒的内 部空间。例如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出土的酒具盒,“整器呈长方形而圆其四角。 蚍置 曾侯乙墓第3 6 0 页,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7 月。 详见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 9 9 6 年;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7 月;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墓地整理小组荆门市包山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 9 8 8 年第5 期;湖北 省博物馆 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文物资料丛刊4 ;荥经古墓发掘小组四川荥经古城坪秦汉墓葬,文 物资料丛刊4 :纪南城风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整理组湖北江陵风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 1 9 7 5 年第9 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荆州纪城一、二号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 9 9 9 年第4 期。 9 1 吕济民主编中国传世文物收藏鉴赏全书漆器上卷第1 2 2 页,线装书局2 0 0 6 年1 1 月。 1 6 中国古代碗类漆器的发展与演变第三章美轮美奂的发展与鼎盛期( 商代汉代) 于盒内的盘为“长方形而圆其两角( 近酒具盒短边) 。”9 2 将盘做如此合理,目的是 显而易见的。 第二,是可叠放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耳杯设计中。携带众多耳杯外出,最节 约空间也是最方便的携带方式就是将众多耳杯依次叠放。设计者设计了两种叠放 r 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