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创新系统化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创新系统化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创新系统化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创新系统化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创新系统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创新系统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现代系统科学已经发展到了研究复杂巨系统的阶段, 学者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正从构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转变,即由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理论之中, 而是开始积极探索部分是 “如何” 构成整体的内在机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不是部分构成了整体,而是部分生成着整体,是无生成着有,少生成着多。 我们就是立足于这一思维方式,运用系统科学的有关原理,对近几十年来被学者专家频频讨论的词创新系统进行了生成性的初步思考: 创新要素是创新系统的最基本的因素,也是生成创新系统的基本因子,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创新要素与生具有的内在秉性,而正是这些秉性的存在才赋予了创新活动以开展的现实意义;非线性机制使得各创新要素之间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合机制又在非线性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综合、融会和提升,从而实现了创新行为在效应和功能上的飞跃,形成了创新的系统效应和功能,创新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建构着系统的实践结构;创新系统化毕竟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行为,在创新系统化的过程中创新主体要积极地使其具有开放性、层次性、自组织性和涌现性,这也是创新系统化的运行理念。 对创新所进行的系统生成性思考,归根究底是为了回到我国的创新系统化实践中来,是为了从系统生成的动态角度剖析我国创新系统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为了能为改善和提高我国创新系统化的运行效率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系统化; 运行理念 i 创新系统化研究 abstract in modern times the science about system have developed into a new phase, which began to study the complex and gigantic systems. the scholars have also analysed the questions with a creating thought instead of a composing thought,that is to say, they go from a static thought to a dynamic thought.the people have already n ot been satisfied with the theories that regard the integer is composed of the segments, and they started to probing into the inherent mechanism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segments composed the integer. more and more scholars have considered that segments don t compose the integer but create the integer and naught create adsum as well as fewness create more. depending on this thought , an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ng principles of the science about system, we carried through the initial creating thought about innovation ,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discussed frequently by the experts. the innovative elements are the most radical factors in the innovative system, which are also the basal ingredients that creating the system.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are the intrinsic characters of the factors, which endow the innovative activities with insignificance of unfolding; the mechanism of non- linearity makes these elements to produce all kinds of affiliations, subsequent the mechanism of conformity coordinates as well as colligates and blends and advances on the basis of non- linearity, thereby the innovative behaviors achieve the leap in the affects and functions, so the systematic affects and functions forms, the innovative behaviors construct the practical framework in the landscape and portrait orientation; in fact, the process of the systematism of innovation is human being s social behaving, so, the evolvement of the systematism of innovation possesses the essential natures of opening and arrangement as well as self- organizing and rushing, which are the principles of evolvement. the intention that we have this creating thought of the innovative system is for the sake of the practice of the innovative system in our country,we want to find the reasons why the innovative system in our country can t function well, and we hope to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 coaches to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novative system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the systematism of innovation; the principle of evolvement ii 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章 绪 论 1 . 1 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已成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都在积极探讨的热点,更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江泽民同志曾经意味深长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一提到创新,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熊彼特对它的诠释。熊彼特在 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这一概念并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其中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这其实已经包含了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在熊彼特看来,创新不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而是企业家把已发明的科技成果运用到企业中, 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他说, 创新 “这个概念包括下列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 - 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 -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掠夺或控制原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合,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 ) ,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的这种理解在理论上不断地得到拓展,并且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创新是指从创新构思到实现商业价值的过程,它既是技术过程,又是商业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创新意识的不断加强和创新水平的飞速提升,人们对创新的认识也大大地扩张和深入了。创新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科技、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创新概念也随之不断地出现、更新和融合,知识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纷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丰富着熊彼特的创新涵义。 对于创新的语义解释,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我国权威词典 1999 年新版 辞海 ,并没有收录其中。商务印书馆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作了 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 何畏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0 ,7 3 创新系统化研究 2 一个语义学的解释,认为创新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这显然过于笼统和粗糙,还不能概括创新丰富和深刻的内涵。综观目前学术界对创新的解释,大致有这么几种观点。(1) 创新就是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即新技术、 新产品、新观念; (2)创新就是产生、接受并实现新的理想、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 (3)创新就是对现存事物进行某种创造性的改进; (4)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 (5)创新是发明和开发的结合,创新=发明+开发; (6)创新是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价值的实现; (7)创新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诉诸实践,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从而改善现状。 (8)创新是指人们能动地进行的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首创性活动。 (9)是指与保守相对应的一种思想精神,意味着突破原有思想上的“条条框框” 。 在其后的对创新的深入研究中,人们进一步发现,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从新思想的产生到开发、生产、营销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与企业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机构以及其它企业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的结果。不仅如此,人们越来越发现政府、金融、法律、文化、观念等等因素对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越来越强调创新行为的系统整合效益。至此,对创新概念的理解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创新以系统作为其存在方式的观点逐渐深入人心。 因此,国内外学者们纷纷从系统的角度对创新行为进行着分析。对创新系统的研究首先是在国家层次上展开的,而后又在区域层次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综观现有关于创新系统的研究著作,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创新系统的研究大都局限在宏观领域,重在讨论某一个具体的创新系统,这些具体的创新系统有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管理创新系统、城市创新系统等等,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具体系统的概念辨析、结构、功能、现状、动力机制、应对政策等等。这些理论都还停留在构成概念上,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并且把创新系统作为一个现有的对象来研究的,并且大多数集中在对创新系统外在方面的研究,很少有把创新系统当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研究的,缺乏对创新系统内各要素互动关系的研究,缺乏对创新系统化过程机制的研究,更别说对创新系统进行追根究底式的哲学动态研究了。 当代系统科学已经发展到了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阶段,国外一些学者已经开始了运用复杂理论对创新系统进行内在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daneke(1998)用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理论丰富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研究了非线性经济和美国创新系统的进化过程。 robert w. rycroft 和 don e. kash(1999)从技术、生产和组织三个方面分析了复杂性是创新的内在属性,认为在复杂环境中创新的成功依赖于对组织的适应。我国的任锦鸾、顾培亮(2002)也初步运用复杂理 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38 硕士学位论文 3 论对创新系统进行了复杂性分析,指出创新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创新的多主体性、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创新系统的多层次性、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创新的涌现性以及创新环境的复杂性等六个方面。 鉴于此,我们提出创新系统化研究,是从生成角度所提出来的对创新系统的动态研究,是把创新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的过程来研究的,试图探讨创新系统在演化阶段所包含着的哲学意蕴,试图为创新系统的生成寻求一种哲学依据,也就是说,创新这一人类的创造性行为为什么能构成一个系统,创新为什么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分解到最初,我们把立足点放在了创新系统的基本生成要素及其内在天然秉性上,即创新系统的生成要素是什么,又具备了怎样的天然秉性,这些秉性正是创新系统化的前提和基础所在;创新行为是怎么样构成一个系统的,创新系统化的机制是什么, 即创新系统各生成要素之间是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是创新系统化的关键所在;在创新系统化的过程中,又体现着怎么样的理念,即创新主体为了推动创新系统化正常、健康的进行所采取的创新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理念,这正是创新系统化的意义所在等等。 鉴于思想意识的无形无影,我们在本文中所做的创新系统化研究,其实是局限于有物质成果的创新活动的,我们始终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创新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要有物可查,这实际上是沿袭了熊彼特对创新的诠释,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其中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本文中,创新就是指受社会原有的物体或思想的启发所形成的创新构想通过物质手段付诸实践并取得了经济利益、实现了商业价值的过程。 1 . 2 文献综述 对创新系统的研究,首先是在国家层次上展开的,而后,学者们又在区域层次上探讨着创新系统,并取得了相对成熟的理论成果,而其他层次的创新系统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幼稚,还只算是处于初级阶段。 1 . 2 . 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于 1 9 8 7年正式提出来的,他在 1 9 8 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短短几十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正是在对日本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弗里曼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把其界定为: “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其活动和相互作用激发、引入、改变和扩散着新技术。 ” christopher freeman.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frances 创新系统化研究 4 1 9 9 2年,伦德威尔在其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一种走向创新和交互性学习的理论里提出了一种更为全面的观点,指出创新是包括许多合作者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根植于结构化和制度化体系的国家经济创新能力,提出了“生产者- 使用者关系”理论;1 9 9 3年,纳尔逊主编国家创新系统:一个比较研究 ,他偏重于历史研究和案例分析,对美、日、英等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没有统一的模式可言的;1 9 9 4 年,o e c d启动了“国家创新系统项目” ,对多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这相当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普查” ;1 9 9 7年,艾昆斯特在其主编的创新系统:技术、制度和组织 ,更是注重于分析创新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创新系统在国家层次上展开研究之后, 一些学者也开始在区域层次上对创新系统进行分析,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新概念,1 9 9 2年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重大成果有:希尔帕特( 1 9 9 1 ) 的区域创新与分散化 、萨克尼安( 1 9 9 4 ) 的区域优势:硅谷和 1 2 8公路和文化和竞争 、库克等人( 1 9 9 7 ) 的区域创新系统: 从制度和组织的维度看 及布热斯基( 1 9 9 8 ) 等著的 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治理结构在全球化世界里的作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布热斯基对分布于全球的 1 4个区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并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若干理论问题,如从演化的观点看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的分类、全球化世界中的区域治理结构。 1 . 2 . 2 国内文献综述 9 0年代后期,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传入了我国,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与重视,1 9 9 7年,西安交通大学刘洪涛完成了题为国家创新系统(n i s )理论与中国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证研究的博士论文,在该文中,刘洪涛提出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综合”的分析框架,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型,该模型描述的国家创新系统由生产学校系统、搜寻系统、探索系统和选择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 1 9 9 8 年,柳卸林发表“国家创新体系的引入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介绍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同年又执笔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课题研究的中期报告, 该报告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综述, 认为政府、 企业、科研与高校、 支撑服务四个要素及四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 1 9 9 9 年,冯之骏主编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和实践 ,指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是:一个国家内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 pinter, 1987,11 硕士学位论文 5 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指出国家创新系统应主要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组成。 我国学者对国际上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也迅速做出了回应,1 9 9 9年,胡志坚、苏靖执笔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一文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某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 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 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2 0 0 1年,潘德均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上指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地方内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同年,周亚庆、张方华发表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一文,认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是区域范围内科技体系、教育体系、资金体系、文化、政府和企业等为科学技术而努力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1 . 3 相关概念的辨析 与创新概念相近的有许多,革新、发明、创造、改造、改革、革命等等,而其中最容易与创新概念混淆的是革新、发明和创造,下面就这些概念进行辨析。 1 . 3 . 1 创新和革新 创新一词的经济学含义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把它译为革新,有不少人据此认为革新是创新,其实创新和革新是完全不同的。在日文里,革新的含义就包括了创新的含义,最初人们从日文按字义翻译过来时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因而造成了一定的误解。中文和日文不同,在中文里,创新与革新是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的:革新是渐进性的改进,强调的是进度上的缓慢,而创新则不同,侧重于强调“新” ,并不局限在渐进性的含义上,甚至更多的偏向于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创新和革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1 . 3 . 2 创新和发明 发明是与创新相近的概念,是历史较久,人们讲得较多的概念。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把发明归于创新的范畴之内,这显然是对创新概念的一种误解。据我国辞海的定义,发明是指“创制新的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法”德国柯林教授对发明的定义是: “所谓发明是通过技术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的创造,是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力而产生的效果。 ”日本 1978 年专利法规定: “所谓发明是利用自然法则对技术思想的高度创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1979 年制订的发展中国家发明示范法规定: “发明是发明人的一种能在实际中解决技术领域内某一 冯之骏.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3 参见董福忠主编. 现代管理技术大词典.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546 参见董福忠主编.现代管理技术大词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546- 547 创新系统化研究 6 特有问题的技术方案。 ”董福忠在其主编的现代管理技术大词典中总结到:“发明是利用自然科学原理或自然规律,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是解决某一领域内所存在的问题的具有创造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发明与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是技术手段的一种物质凝结,具有着前所未有的性质。从时间上看,发明的产生先于创新, 创新则是指发明的商业化或社会化以及商业化或社会化的结果。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具体而言,第一次把发明引入生产体系并为商业化生产服务的行为就是创新。 我们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创新的涵义拓展到社会领域, 即除了第一次把发明的成果引入生产体系并为商业化生产服务的行为外,还包括了第一次把发明的成果运用于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创新从发明开始,发明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发明的拓展。 1 . 3 . 3 创新和创造 要弄清创新概念,也必须把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弄清楚。 辞海把创造定义为“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 现代汉语词典把创造定义为“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发明和创造的涵义其实是更为相近的,我们其实都习惯于把发明创造放在一起来提,它们都具有首创的意思,但创造的内涵却比发明要宽泛得多,它不仅包括了技术的物质化,还包括了思维意识、理论方法方面的内容,而发明则倾向于实质性的内容。 创新和创造,都有首创性、新颖性的涵义,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产生时间上看,创造的出现优先于创新,而创新是对已经创造出来的事物所进行的重新组合,以在原事物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从范围上看,创造的范围远远大于创新,创新的成果是最终成果,能产生积极影响的就应产生积极影响,形成社会效益;能产生经济效应的就应产生经济效应,形成生产力。但创造的成果却不一定,只要提出来或制造出来,就可以叫创造,尽管它可能还只是一种创意、还在实验室里或还在专利书上。我国就有许多发明创造,申请了专利,但还没有进入生产过程,转化成生产力,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创造就不能叫创新;从内涵上看,创新的内涵比创造要深刻。创造的概念自古就有,研究的历史已有了数千年,而创新的概念出现却是近几百年的事,对它的研究更是近十年来的事,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知识创新的丰富内涵是传统创造概念所不能概括的。传统创造观认为,创造就是制造出新物品、新观点,凝结成知识;而创新却包括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扩散知识,运用知识。当然,它们在使用时的着重点也有所不同,创造强调的是“无中生有” ,创新强调的是“有 参见董福忠主编.现代管理技术大词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546- 547 同上.5 4 7 参见辞海 (缩印本)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 9 9 9 ,2 2 0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6 ,1 3 8 硕士学位论文 7 中生新” ,并且是永无止境的更新。 我们必须指出的是, 创新与任何一个其它概念的最大区别其实是在于它的群集性,即创新一旦成功,就会带来巨大的创新利润,会引起市场的迅速生长,这不仅会增强创新者进一步创新的自信心,还会为后来者提供许多便利:后来者们在利润的刺激下,会纷纷进行模仿创新,这实际也就是创新的进一步扩散。这样一来,一项成功的创新无疑会带来模仿浪潮,形成群集创新。由此可见,创新并不是孤立事件,它具有群集性,这是创新所具备的特有性质。 1 . 3 . 4 创新系统和创新系统化 其实,熊彼特对创新系统和创新系统化都有所涉及。在 2 0世纪初,熊彼特首次赋予创新以经济学内容时强调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强调以要素的新组合为基础的各种创新在推动经济变革中的巨大作用。无疑,这个定义蕴涵着对创新存在方式的揭示,即创新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只是他在创新定义中所说的系统方式是在企业层次上的。 后来, 熊彼特在随后的深入研究中还进一步指出,创新过程具有群集的整体特性,创新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建构新的系统状态,这实际上就蕴涵着创新系统化的动态思想。 现代系统科学不可辩驳地揭示了系统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基本状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而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又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创新系统概念的形成则是一个演化、积累与提炼的过程。我们认为,创新系统是一个多个主体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等等围绕着创新而实施的一系列创新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所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 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而实现一定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其中,企业是主体中的核心。可见,创新系统只是一个静态的名词概念。 而创新系统化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创新系统的生成及其运行,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加以理解:从自然角度来看, 创新系统化是指创新系统的基本要素在非线性机制和整合机制的推动下生成创新系统的过程;从社会角度来看,则是指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通过开展创新行为来有意识地推动创新系统形成的过程。在我们看来,创新系统化不仅包括了创新系统的生成也就是创新系统的“从无到有” ,也包括了创新系统的运行也就是创新系统的“从有到新” 。也就是说,现有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展都属于创新系统化的过程。 殷石龙. 创新学引论.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2 ,5 钱学森,许志国,王寿云.组织管理技术系统工程.文汇报,1978/9/27.1、4. 创新系统化研究 8 1 . 4 本文研究的意义、思路及方法 1 . 4 . 1 本文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我们是从生成的动态角度来研究创新系统的,这在理论上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我们遵循着“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这三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展开了我们的分析,这在本文中就体现为这样三个问题:创新系统化为什么能得以进行,即创新系统的基本生成要素是什么,又具备了怎样的秉性;创新系统化的机制是什么,即在系统化过程中遵循着哪些机制,又是如何走上系统化的道路的;创新系统化是怎么样实现的,即创新主体是按照怎么样的理念来推动创新系统化的等等,这其实是从哲学高度上来把握创新系统化。对创新行为的系统化过程进行追根究底式的研究, 有利于我们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把握和了解创新行为的内在秉性和特点, 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创新系统的运行基础和运行规则。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性、创新行为的复杂性、创新活动与环境的复杂性都表明着对创新系统演化的研究将是二十一世纪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我们只有在最根本的层次上了解了创新系统,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创新理论对创新实践的巨大作用。 实际意义:创新能力实际上代表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竞争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刚加入 wto 的情况下,市场是变化多端的,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更是残酷无情的,我们只有紧紧依赖于创新,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才有可能在激励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先发制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则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要真正地理解创新就离不开它所依托的系统, 而要真正地理解创新系统同样也离不开对创新系统化研究。 知其然, 才能知其所以然, 对创新系统进行生成性的研究,对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做动态的分析, 有利于我们针对具体的创新系统低效问题制定合理的政策、采取合理的措施,是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1 . 4 . 2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是我们在哲学上的追求,也是我们展开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具体来说,我们要想对创新系统展开生成性的动态研究,就必须寻求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依托点,也就是创新系统的基本生成要素是什么,它们硕士学位论文 9 为什么能走上系统化的道路; 促使创新系统的生成要素彼此之间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机制是什么,又是如何作用于创新系统化过程,生成一个个创新子系统,最终生成创新系统; 创新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创新主体推动创新系统化运行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创新主体又是怎么样通过自己的创新行为促使着创新系统化的发展。在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把现有的创新系统及其运行都看成是系统化的动态过程,并对此进行了生成性的思考。 本文主要是运用了系统的方法。运用系统科学的有关原理,对创新这一人类行为的系统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与综合。 首先是运用了分析的方法, 由部分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分解创新系统化的过程,通过对创新系统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内在秉性及其相互间作用方式的解构, 阐述了创新系统化行为的客观基础及其创新系统化的过程机制;其次是运用了综合的方法,站在决策者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创新主体运行创新系统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础理念、秩序理念、方式理念和保障理念等,阐明了创新系统化的运行理念;最后,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运用前面所分析的观点回到了我国创新系统化运行的现实中来,分析了我国创新系统化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以期能为我国创新系统化运行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思路。 1 . 5 本文的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交代了有关文献综述、概念的辨析、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性的东西。第二章是创新系统化的基础研究,分析了创新系统化的基本要素,指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创新基本要素的内在禀性,相对而言,复杂性属于静态禀性,是要素的一种既有状态,而不确定性则属于动态禀性,是要素的一种未来状态,正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赋予了创新系统化的第一动力。第三章是创新系统化的机制研究,在创新系统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存在着两大基本机制非线性机制和整合机制。 非线性机制使得创新要素之间产生着横向联系,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形成了创新子系统,而创新子系统之间以及与创新要素之间又进一步通过非线性机制的作用产生更加错综复杂的横向联系;整合机制则在非线性机制作用的基础上, 对创新要素和创新子系统繁杂多样的性质、行为、功能等等进行各方面的选择和综合,最终形成创新系统化整体功能;而创新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建构着自己的实践结构。 第四章是创新系统化的运行理念研究,创新系统化实际上是在创新主体推动下的行为,创新主体必须通过自己有意识的活动,使创新系统化过程具有开放、层次、自组织和涌现等理念,其中,开放理念是创新系统化运行的基础理念,层次理念是创新系统化运行的秩序理念,自组织理念是创新系统化运行的方式理念,涌现理念则是创新系统化运行创新系统化研究 10 的灵魂理念。第五章则从理论分析回到了现实中来,指出了我国的创新系统化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现状与不足,运用相关理论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并初步展望了我国创新系统化的运行。 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 2章 创新系统化的基础 人们之所以把创新这一行为当作系统来研究, 是因为创新具备了成为系统的特征;而创新之所以能够形成为一个系统,即能够系统化,是因为生成创新系统的基本要素具有了系统化的内在生成机制, 也即创新系统化的基本要素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内在静态与动态秉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创新这一活动开始时,就伴随着创新的每一个要素和每一个环节,决定着创新行为的每一次转变和发展,这实际上就是创新系统能够生成、创新能够系统化的哲学基础。 2 . 1 创新系统化的基本要素 在我们看来,创新系统化的基本要素如图 2 . 1所示: 图 2 . 1 下面就分别予以说明。 2 . 1 . 1 人 创新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创新实际上就是人的创新,因此人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要素。当然,这里所指的人并不包括所有的人,而是指具有创新能力和从事创新活动的人。这也就是说,创新中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能够从事创新活动;二是有创新的意愿,愿意从事创新活动;三是正在参与实际的创新活动。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的人,才是创新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才是创新系统中的主体。 创新中的人又分为个人和个人的组合也即群体、国家。个人是创新中最最基本的单元,是创新的细胞,是一切创新活动中的最终承担者和落脚点,有些创新 殷石龙. 创新学引论.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 0 0 2 ,7 0 . 人: 意识、思想、观念、体力、智力、情感等 体 素 实 要 物: 创新对象、创新工具、劳动资料等 创 新 关 系 要 素 介于人与物之间:技术、信息等 创新系统化研究 12 活动是只能由个人来进行的,比如艺术创新。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创新的成败得失,从而给创新活动打上了鲜明的个人特点。创新中的人绝大多数指得还是个人的组合即群体,群体决不是个人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紧密有序的内在组合,在外界看来这种群体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群体内部虽然也有冲突有矛盾,但这只是他们个性的表现,他们的总体创新方向、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是鲜明的。 创新中的人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自然性,也就是说是有生命的个体,有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劳动器官,具有支撑创新活动的体能和神经系统,这是生理基础也既物质基础;其次是社会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就谈不上什么创新了,这是社会基础;再次是实践性,一切创新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引下进行的,也正是实践性意识才把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宰,也正是创新系统化的根本所在,即思维基础。自然性是前提,社会性是基础,实践性是灵魂,三者缺一不可,共同造就了创新中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在现实活动中“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的关系, 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 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的肉体组织的观念.这些关系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政治组织的有意识的表现” 。认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所产生的思想观念、 意识是 “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许多学者都已明确地把意识、思想和观念归于关系范畴,而在这里我们把意识、思想和观念等具有关系属性的要素归于实体要素,从这方面看来,如此划分确有不妥,但从另一方面看,意识、思想和观念的产生及其实质虽然属于关系范畴,但人拥有的意识、思想和观念是在物质实体大脑中存在的,并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退一步讲,如果把意识、思想和观念等从人身上抽象掉了,人还是其人吗?这样的人与一支笔、一张桌子又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呢?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会言语能思维,人本身是一个关系实体,意识、思想和观念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意识、思想和观念,我们也只好勉为其难,将它们归于实体要素了。 2 . 1 . 2 物 物是创新要素中除人以外的在创新中客观存在的其他物质实体, 它包括创新对象、创新工具和劳动资料等。创新工具和劳动资料是创新活动的物质手段,物质手段是创新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创新活动的硬件部分;创新对象是创新活动的物质成果, 是凝聚着创新各要素的有形成果, 也是一个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 创新对象,顾名思义,是创新活动的开展所依托的物质实体。创新对象丰富 马克思恩格斯选. 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3 0 马克思恩格斯选. 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3 0 硕士学位论文 13 多样,凡进入人的视野中的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的对象,基本上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对象,即自然界中与人发生关系的纳入了创新活动的自然物;一类是社会对象,即凝结着人类创造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的产品等,再次成为人们创新的对象。在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启发下,人们具有了创新的灵感和构想。 创新工具和劳动资料就是创新的物质中介,马克思说: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 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 ”劳动资料和工具的作用大同小异,但劳动资料决不等同于工具,工具可以反复使用许多次,在每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它都有一个磨损度,但工具本身不会消失,直到达到它的使用期限而报废,而劳动资料在每一次使用中都会转化成别的物质形态,在工具和人的作用下,也许是通过一次转化也许是通过几次转化,总之是失去了自身原来的形态,创新活动完成,劳动资料也就不复存在了。虽然工具和劳动资料有着这样的差别,但它们作为物质中介,都起着联结、沟通人和创新对象的作用。一方面,它们把人的愿望和要求、人的力量传递给对象、渗透给对象,使得对象客观化,具有有形的物质形态,从而实现人的目的和意图,满足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们又把创新对象的本质、属性、特点等传递给人,变成人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提升人的创新能力。就这样,人和对象之间的相互贯通、相互过渡、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通过创新工具和劳动资料这个物质中介而得以实现,得以完成。 2 . 1 . 3 介于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要素 人和物是创新中的两个实体要素,除此之外,就是关系要素了,这些关系要素在创新系统化的最初阶段, 主要是技术和信息, 它们虽然没有一定的物质形态,只是一种关系质或关系态,对创新活动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关系因素的存在,才能把人和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一种有机、动态的联系,也正是因为它们,创新系统化才变得有意义、生动起来。 信息,用维纳的话来说,就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 ,这实际上并没有定义什么,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信息的模糊性。波普尔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之间,提出了有一个第三世界客观精神世界,即客观意义上的知识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也就是说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也即信息。还有学者从系统角度来定义信息的,认为信息是表征系统有序化程度的物理量,其作用的结果是消除或减少系统中的不确定性。不管人们怎么样来定义,信息都是作为一种关系要素而存在的。 技术如同信息一样也属于关系范畴。 中南大学的陈文化教授于八十年代就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2 0 3 创新系统化研究 14 出了: “技术是人类利用、控制或改造自然、社会、思维的方式方法的集合,即关于怎么 做 的知识体系或实践性的知识体系。 ”东北大学陈昌曙教授也指出:技术是关于人类利用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总之,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脑力劳动的无形产物,它并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人们作用于自然世界、 社会世界以及人文世界的方式方法, 与信息一样, 是一种关系要素。 要提出的是,信息、技术既可以成为劳动的产物关系范畴,同时原有的信息、技术又是劳动的必要手段。 2 . 2 复杂性 2 . 2 . 1 复杂性是什么 相对而言,复杂性属于一个静态概念,是指一种既定的客观存在。打开现代汉语词典 ,我们只能找到复杂这个词。在汉语中,复杂一词的意思为“ (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 ,例如人们通常说的“情况复杂” 、 “关系复杂” 、 “问题复杂”即为此意。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中,复杂 complex 被解释成:1.难于理解、解释或处理,不清楚或不简单;2.由许多密切相关的部分所组成;3.(词或句子)由主要部分和其余部分组成的。在该词典中,复杂性 complexity则被解释为在 1、2 项意义下,具有的性质或处于其状态。总观以上汉语与英语的词义解释,我们不难发现,复杂complex 的词义内容包括两方面:本体论方面,指事物的组成多而杂;认识论方面,是指难于理解和解释,不容易处理,不清楚。 以上是有典可查的关于复杂的词义解释, 复杂性到底是什么呢?最早把复杂一词使用于科学的人是沃尔德罗普(m.waldrop), 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一书的作者及科学杂志的特约撰稿人,他在书中批评道,现在的经济学就象是纯数学的一个分支,以经济学基础理论而著称的“新古典经济学” ,把这个多姿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世界简化成了用几页纸就能定尽的一系列狭隘、抽象的法则。他指出:公平地说,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家们已经在基本的经济模式上发展出了各种各样详尽的阐述, 以涵盖诸如前景的不稳定性和财产继承等事情,他们还使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适应于税收、垄断、国际贸易、就业、金融、货币政策举凡经济学家能够想到的一切;但是,他们的理论仍然无法描述出“人类世界的混乱无序性和非理性, 或者像每天都可以在加州的柏克莱大街上见到的 陈文化. 技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体系. 自然信息,1 9 8 8 , (4 ) :5 陈昌曙. 技术哲学引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1 9 9 9 ,9 5 硕士学位论文 15 那些情形。 ”普里高津也指出: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应当超越牛顿思维的束缚,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 复杂性已成为近几年来科学界的一个时髦词。 我国学者颜泽贤首次在哲学意义上定义了复杂性,他认为复杂性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是客观事物层次之间的一种跨越, 是客观事物跨越层次的不能够用传统的科学学科理论直接还原的相互关系。显然,这是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描述的。布鲁斯埃得摩纳兹从认识论角度给出了第一个复杂性定义: “在得到关于事物的组成部分和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几乎全部信息的情况下, 用某种语言对该物的整体行为进行精确的形式表达的困难程度。 ”由这个定义得到的复杂性依赖于主体的认识,主体选择的语言不同、 注意的困难类型不同以及语言的形式表达的类型不同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中国人民大学苗东升教授则认为,应当容忍和接受不同意义下的复杂性,允许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多样性、差异性是复杂性固有的内涵,只接受一种意义下的复杂性,就否定了复杂性本身。 复杂性在本文里的意思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状态多、关系繁杂的一种性质,对创新主体来说,是不容易把握、理解和明确的一种状态,它不仅仅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于物质结构的性质,也是由于人的主观认识而导致的难以理解,具有不稳定性、多变通性、非集中控制性、多样性、不可分解性等等特性。复杂性表现为一种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 不仅仅表现为创新系统各种生成要素之间极大的差异性, 也表现为各生成要素之间以及生成要素内部的错综交互的相互联系。复杂性“不是基于牛顿式机械化预测的比喻,它似乎更接近于一棵树从树种长成参天大树的比喻,或者好比一个计算机程序从几行编码展开,甚至或许是一群头脑简单的鸟儿,有机而自组。 ” 2 . 2 . 2 复杂性:创新系统化基本要素的内在静态秉性 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虽然都是创新要素的内在秉性, 但它们的性质和状态是不一样的。复杂性是相对于简单性而言的,是指事物的现有的一种状态,是人们当时就能确定的一种性质, 只是由于事物的杂乱多而人们一时剪不断、 理还乱而已,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它说明环境或客观事物的属性是客观确定的,但其内部的技术和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