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表诗歌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黎民表诗歌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黎民表诗歌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黎民表诗歌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黎民表诗歌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黎民表诗歌研究毕业论文摘要:黎民表诗歌内容丰实,创作类型较多,他很好的继承了明七子诗歌的优良传统,不受当时中原诗坛复古主义的束缚,并汲取了其师黄佐,杜甫的诗歌精华,成就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特色。其为文,自成一家。诗则和平而雅,风格沉郁顿挫,苍凉大气,起承转合法度严谨。本文即以黎民表及其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本文的解读和史实的辨析,从黎民表人生经历、个性特征出发,联系当时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逐个进行简单扼要介绍或细微剖析。在一个真实的历史空间中,对黎民表诗歌类型及风格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追寻其诗风成因,然后在这个主题研究的基础之上,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他在岭南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力图更具体客观地认识黎民表这位明中诗人。关键词:明代诗歌;岭南诗人;黎民表;南园后五子 Abstract:Lebanon tables are poems which abundance and more creative type. He inherited the fine tradition of good Ming Seven poems, poetry revivalist Central was not bound, and drew his teacher Huang Zuo, Du Fus poetry essence, achievemen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poetry. Poetry is peaceful and elegant style Dayton gloomy, bleak atmosphere, transforms legal stringency.This article is in Lebanons table and his poe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and discrimination of this article, from Lebanon table life experiences, personality traits departure, contac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s a simple brief introduction or subtle analysis. In a real historical space for Lebanon table is specific in-depth analysis and study types and styles to pursue its wind causes the poem, and then based on this theme study above, wit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look at him in the South is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important position, trying to be more specific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g poet Lebanon table.Keywords:Lebanon table, poetry ,five sub after South Park引 言黎民表生活在一个比较多灾多难的明朝,遇不见明主,错过政治清朗的朝代。他对于官场上的腐败,对国土时时被虎视眈眈感触颇深。但是正是国家不幸诗人之幸,黎民表在经历坎坷后诗歌明显成熟不少,他积极吸收师父黄佐的诗学思想,学习杜甫的沉郁顿挫,加之自己本身修有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世事的洞察,形成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理念。黎民表作为“南园后五先生”之一,黄佐先生的得意门生,其诗歌得到当时人们的认同和追捧,在岭南诗坛、中国文学史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至今对“南园后五子”的研究还处于薄弱状态,对于黎民表的个人研究更是几乎处于空白。对于这样一位有价值,在岭南诗坛上有重要贡献的诗人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探究,笔者一直觉得很遗憾。各种版本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岭南文学史中多处提到南园前五子,因为南园前五子的资料比较齐全,所以写的比较详细。然而,对于南园后五子大多只是概括一下,至于黎民表更是一笔带过。对黎民表诗歌创作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到目前为止只有一篇杨毅鸿2013年发表在名作欣赏的黎民表燕京秋怀组诗赏析,简单介绍了黎民表的七律组诗的风格,并且具体分析了燕京秋怀组诗的结构、内容、艺术特色。综上所述,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对黎民表的研究非常少,基本上停留在原始材料的简单收集和整理,或者是在提到岭南诗派、南园后五子时简单带过,对黎民表的详细身世没有全面的了解,对于他的诗歌也没有比较详细的解读等。基于这种现状,笔者选择黎民表为研究对象,以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中的瑶石山人稿为原作底本,进行初步探讨。但是因为学识不足,写作时间有限,资料十分有限,只是做了比较浅薄的解读。本文立足于史实的辨析、诗歌的解读,从黎民表人生经历,身世浮沉出发,联系与之当时联系比较密切的梁有誉、黄佐等人,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在一个真实的历史空间中还原这位诗人的创作特色。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黎民表在岭南诗歌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探究其诗风成因。笔者深知,黎民表这样一位一门三进士的家族对于从化的文化发展是有着推动作用的,若是能把黎民表的生平事迹、诗歌在从化进行广泛传播,将会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位诗人,了解一个时代,对当地的精神文化建设都是一个大大的推进。笔者身处从化,但是仅仅是个学生,只能对黎民表进行一些浅薄的研究,未能把他推广,希望以后有人能够更加深入的发现、研究,并把黎民表这个有着文化符号的从化诗人传播得更远。一、黎民表生平(一)家道中落黎民表生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二年后,其父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又转任陕西道监察御史,此时的家境还算好的。在嘉靖二年(1528年)因为祖父的死,黎贯归乡,守孝七年,期间陪伴儿子读书认字,教育其为人处世道理,也对日后黎民表的成长形成重大影响。但是,好景不长,在嘉靖九年(1530年)黎贯返还京都执掌河南道事,当时适逢朝廷议论订正祭祀典礼,要削去孔子“文宣王”的爵位,黎贯认为事关重大,率领同僚上疏,以论孔子祭祀典疏上奏,力陈历代怎样尊重孔子,不料却触怒了嘉靖皇帝,黎贯最后被削为民,引归故里。从此,闭门谢客。而此时,黎民表已经十五岁了,面对父亲的遭遇,小小年纪的他也渐渐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懂得肩上承袭着父亲的壮志,在家道中落之前,黎民表应该是有着明确清晰的出人头地、一举高中的功名意识的,而家道中落以后,这种意识慢慢变的更加深刻,那是一个父亲对儿子,一个家族对他寄予的希望。尽管家道中落,他依旧勤奋努力,在十六岁考上秀才。晨起斋中读书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10.是黎民表在此期间写下的一组诗,其中的第一首描写了他当时的生活现状。息躬衡门下,游好在六经,丘中列万木,风起皆金声,山林有殊观,耳目无远营,清晨屏荒翳,躧屣当前楹,鸟耕思有岁,熊经希养生,游心极罔象,顿足游大庭,旷士恒抱朴,宵人若怀永,或偶苏门啸,蹔返南阳耕,龙蠖本殊性,鹪鷃岂谐征,兹乐庶不忘,烱然垂丹青。这首诗描写黎民表好读书的品性,而且读书勤奋努力、专注,很陶醉在书中遨游的感觉,根本就不觉得读书中的艰苦是苦,相反以苦为乐,是真正的好读书。这样的读书态度无疑为黎民表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结交学友黎民表青少年时候,他与欧大任、梁有誉、吴旦、李时行等就读泰泉书院,师从岭南著名学者黄佐,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他们不仅深受恩师黄佐的影响,还经常一起以诗会友,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结下了深厚友谊。若干年后,黎民表还在怀友诗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10.中,深深怀念这种同窗情谊。急景驰西汜,悲风起寒陆。眷言心所思,缅邈林塘曲。芙蓉为君衣,薜荔为君屋。山巅思采苓,云中乃抱犊。我欲往从之,道路阻且复。宴坐恒屡迁,寤言复在目。衾裯讵同御,椒兰徒盈握。岁晚当归来,从君艺松竹。太阳西斜,秋风悲凉。作者遥想友人,心驰神往。朋友身穿芙蓉衣,住在薜荔屋,那么高洁无瑕。自己欲往朋友处相会,可道路险阻而曲折。自己几经迁徙,有时睡觉醒来,过去的情景历历在目。现如今还能不能同盖一床被,共享椒兰香,傍晚归来一起种植松竹呢?可见,黎民表与朋友的情谊何等深厚。其好友梁有誉在京为官之时,也经常想念与黎民表在泰泉书院的读书时光,其中寄黎惟敬明梁有誉.兰汀存稿A.续修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就是当时所作之一。故人家傍青山曲,千树梅花数亩池。愧我昔为三径客,忆君今赋四愁诗。旅窗月照焚香处,水阁风清染翰时。两地幽怀不同赏,朝簪空自负归期。诗人先是回忆与黎民表家里共处时候的美丽景色:依山傍水,偏僻却幽静的山路,大片大片的梅花包围着的几处池塘,当时是多么的无忧无虑,轻松自在。而今作者独自一人在京为官,没有昔日友人黎民表的陪伴,仕途的不顺,满腔的愁苦不知道向谁人去倾诉,望着窗外的月色,诗人对故人的想念之情越是浓烈。最后一句把自己归乡的愿望以及作为作客他乡的游子之心的愁苦之情跃然纸上,全诗无处不透露出梁有誉与黎民表之间深厚的友谊。(三)官场升迁黎民表一生贯穿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其中最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嘉靖时代,黎民表出身书香世家,其父亲为官数十年,为百姓国家做了不少好事,他自然也是有一腔报国为民热血的。黎民表嘉靖十三年(其时十九岁)中举,后屡试不第,直至四十四岁才获授翰林院孔目。两年后,迁吏部司务,因能文,任内阁制敕房中书,因职事之便,得阅内阁藏书,熟悉三朝掌故。嘉靖四十四年(1565),迁南京兵部职方员外郎。隆庆年间任户部员外郎,鉴通州仓,转铜云中郡。继而奉召回内阁掌制敕事,先后参与修篆世宗实录和穆宗实录。据粤大记载,黎民表任南京兵部职方员外郎期间,“时兵缺粮,欲作变,公示谕谆切,中止之。其操尚廉介,不为脂韦,不事苞苴。有故人交极厚,来署南海篆事,客持千金贿公为解纷,公正色斥之。至于亲知丧葬,则捐资续助,惟恐后。”明郭棐,粤大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他是个处变不惊、忠于职守、清正廉洁、乐于助人的好官。严嵩父子曾因黎民表的才华而希望收之为自己所用,但是黎民表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不愿攀附权贵,可想而知,黎民表之后仕途一直不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四)辞官归田万历七年(1579年),黎民表三次上疏,请求告老还乡,后获批准,于是起身回广州,筑清泉精舍于越秀山麓,读书著述终老。卒于万历九年(1581年)终年66岁。黎民表遗著有瑶石山人诗稿十六卷及梅花社稿、北游稿、谕后名言等,还曾参加修撰广东通志、从化县志以及罗浮山志。二、黎民表诗歌的思想内容黎民表较之同时代诗人,是一位创作颇丰的文坛领袖。黎民表的诗歌共1500多首,其中五言古诗近120首、五言律诗近480首、五言绝句80多首、五言排律近50首、六言绝句两首、七言古诗60多首、七言律诗550多首,七言绝句150多首、七言排律4首。就在这众多的诗歌中,囊括了多种题材类型,可谓众类兼备。(一)抒发忧国忧民情怀黎民表作为一个诗人,生活在内忧外患的明朝嘉靖年间,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历史。在他的诗中贯穿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以及父亲对其的影响,表现为矢志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精神。这不仅是黎民表良好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例如癸亥十月书事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138.:辽阳碣石枕居庸,天府元称百二重。岂少衣冠扶帝辇,坐令城阙起边烽。投箸敢谓沧州近,鸣剑多惭白发慵。早晚单于须款塞,玉门何用一丸封。明朝嘉靖年间,可说是内忧外患,在北方与鞑靼族的战事不断,在南方,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人民。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农历十月发生的一场战争。当时,北方鞑靼兵攻破明朝的长城要塞墙子岭,京城戒严,大同总兵官姜应熊带兵增援,在密云打败鞑靼兵。这首诗就是以嘉靖四十二年农历十月发生的这次战事为背景的。墙子岭虽为险要之地,但国家的贫弱、外敌的入侵,却使险要之地形同虚设,让敌人迫近京城,可谓十万火急。“投箸敢谓沧州近,鸣剑多惭白发慵”化用李白诗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了黎民表忧国忧民的心情。最后两句“早晚单于须款塞,玉门何用一丸封。”的意思是,北方鞑靼都是要前来与我们修好的,到时,我们只要用一个小泥丸就能把边关封闭。表明作者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对朝廷的信心。战罢楼船日已曛,城中不见捷书闻。谁家羌笛哀明月,几处渔歌散暮云。短服佯狂空说剑,文身无赖岂能军。朱厓铜柱俱王土,澒洞年来尽海氛。寇退即事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144.这是一首记录打败敌寇为题材的诗,诗人既如实的描写了战争过后带给百姓的苦难,虽然我军是击退了敌军,但是到处一片弥漫着浓浓的哀伤之情。同时也表明诗人对近年来战事纷起的不满和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心愿。干戈愁越骆,闽海更堪怜。篁竹频依险,鲸鲵共戴天。未收熊耳甲,莫费水衡钱。痛哭谋臣疏,珠厓肯弃捐。闽警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71.这首诗是以当时福建省战事断断续续不停息为背景写下,希望提醒福建省可能发生的危险,让其提高警惕。诗人在此表明自己坚定的立场:国土一寸不能少。但是因为朝中某些臣子却有动摇收复失地的信心,这让黎民表很痛心同时也很不满。这首诗也间接表明黎民表具有自己敏锐的政治见解和对国家概念的清晰认识。午夜闻班马,清朝遂解围。风尘双目短,消息万方稀。保障逾青海,宸居正紫薇。柴门候远使,喜极倒裳衣。八月虏入京师,十月广州始得寇退消息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53.由题目可知虏退之后,神州一片安宁,诗人喜不自禁用诗表达战事的胜利。首联写在午夜时分听见离群之马的阵阵马蹄声,清晨就听说敌寇已经被击退的消息。颔联都是在写因为战乱使得彼此见的消息难以传达。颈联写供防御戍守的军事建筑物越过青海,皇帝居住的地方满堂红开的正艳。这句实际是在写得知战事胜利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到处呈现出一片祥瑞之气。尾联写乡村百姓也因战事胜利喜笑颜开。全诗表现了黎民表对于国家政治的关注,对频频战事的厌倦,诗人不但关心国家边疆的安危,更深切关怀百姓的疾苦。(二)反映游仙思想黎民表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仕途并不一帆风顺,黎民表在经历许许多多的挫折和仕途的不顺之后开始喜欢道学,他曾经与梁有誉等友人游罗浮山,在得知又一次科举失败后曾经有心归隐罗浮,之后母亲劝说,希望他积极入世才放弃隐居之心。道家追求的是道法自然,自然无为,闲适淡泊,这种思想在黎民表的游仙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且看他的游仙诗六首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6,7.:其一我思忽不惬藐,然隘中区。凌山度瑶碣,肃驾自云衢。遨游清都阙,神猋吹我躯。上帝垂藻旒,群后骖龙趋。羡门进仙药,王乔授玉书。餐和炼真魄,精神游六虚。自握无为宝,年寿安足虞。其二濯足紫沂海,晞发朝阳阿。云车载玉女,皓齿扬清歌。参差丽霄汉,玉辚隐相和。驾言憩玄圃,贻我琼树华。光仪忽以逝,兹意成蹉跎。岧岧阆风岑,泛泛蒙汜波。仙才谅非偶,浩叹将如何其三烛龙衔奔景,倐忽归崦嵫。思托浮丘子,高举乘云螭。飘摇弭绛节,旖旎骖芝旗。朝游昆仑丘,夕泳弱水湄。奇龄等金石,桑榆安足悲。夸父为邓林,但为俗所嗤。其四山林非所托,所思在神州。寓目八纮外,经过华池幽。神光飒然至,青鸟从我逰。灵妃奉玉觞,清谣自相酬。欢娱未终夕,曜灵不可留。山川夐绵邈,白云良悠悠。安得不死药,千载复来求。其五长鲸鼓玄涛,巨鳌戴崇献。若华散余晖,照曜金银殿。流铃韵空歌,琼蕤倐如霰。飘飘一水间,霞踪杳难见。颓龄不可驻,流景疾蜚电。喟彼蓬莱舟,伤哉栢梁宴。谁能回日车,常令鬓不变?其六淮南方好术,矫志栖云间。金瓶汲素绠,宝鼎合神丹。神丹资服食,白日生飞翰。永随八公去,翱翔戏天端。志大术良疏,功成虑亦殚。连蜷丛桂树,翩翩留空山。徒闻脱屣去,不见乘鸾还。这组诗表现诗人对于道学的推崇,他对道学的推崇,表现为对道家思想的研究以及对访道求仙的向往。在诗歌中表现便是歌颂神仙逍遥乐道的事迹,以及不愿随波逐流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先看组诗其一,通过描写诗人奇特的幻想,表达道家无为的思想,同时也是诗人在面对现实无奈下的一种处世态度。最后一句阐述,日常就餐正常就能养成好的体魄,时常思考问题就能得到精神上的富足。自己坚持无为这一宝贵的思想,安安心心一辈子就足够了。全诗表现诗人恬淡自适的心性。组诗其二,“濯足”本谓洗去脚污,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在紫沂海把脚洗干净,对着朝阳晒干头发。“晞发”本指晒发使干,也常指高洁脱俗的行为。表达诗人当前的苦闷之心,在现实中挣扎,却找不到出路和归宿的痛苦。组诗其三,运用夸父逐日的典故表达自己厌倦俗世之心,难以被世人理解的苦闷。组诗其四,“山林非所托,所思在神州”首句便道明了自己对于经常游览的山林是毫无归宿感。这首诗真正道出诗人的初衷,凡人之士为名利所牵绊,不知遗世之美好,而诗人生于这样的世道之中便真真有了孤寂无处可诉之感,唯有寄托于仙界,才能暂时忘却这不能得行其事的哀伤。组诗其五,描写了一种虚无缥缈的自然之景,有一种神仙之境,不可亵渎之感,但是诗人清楚的认识到时光是不停往前走,谁都无法阻挡历史的长河,正是认识到这样的事实,让诗人心中更是充满了惆怅之感。组诗其六,写淮南方得到成仙的一个过程,其中充满了羡慕之情,诗人也有乘风归去的愿望,但是却明知此愿不得实现,从而心中苦闷。黎民表的游仙诗除了对求仙访道、长生不老术的向往,诗人的道学思想还表现在追求隐逸的出世之观。这也是因为黎民表所处朝政,政治混乱不明,而他本性温和,所以更加热衷于隐逸。慕道是必然的选择,也正是因为一生都笃嗜道学,他也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心性融贯在诗歌中。(三)表现亲友情谊黎民表一生长寿,享年66岁,为官多年,结交了许多朋友,他经常跟朋友出去游玩,相互唱和,所以他的交际应酬诗数量较多,其中写得最出色最多的还要数表现亲友情意的诗。例如答欧桢伯长歌见怀之作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29.:天风木叶落,江南应早秋。故人何处住?梦想在沙洲。沙洲旷望弥芳渚,桂楫棠舟自容与。零露朝专五色芝,轻霜秋熟千头树。怜君幽尚结精庐,抱膝躬耕读道书。龙额何年封李广,狗监犹未识相如。翻飞本谓云中鹄,垂耳今为辕下驹。忆我别君颜色久,去去天涯屡回首。元朔风高豺虎骄,黄河日落蛟鼍吼。金门上书不得意,落魄风尘在人后。摧眉折翼还归来,寥落寒山对窗牖。结驷谁知环堵贫,金貂应笑牛衣丑。悠悠世事那复论,只合狂歌饮醇酒。桃哀已死不复生,见尔交情不相负。琅玕赠我光陆离,始知风雅未全衰。垂名本是丈夫事,莫谓扬雄壮不为。这首诗虽然是写给欧大任的,却也在言语间透露诗人的身世遭遇,两人惺惺相惜。秋风落叶渲染了淡淡的忧愁,之后自顾自想象欧大任现在的生活,在偏远地区有不同的风景,却也是没有放弃读书,依旧做好自己的本分。接着用李广和蔺相如的典故鼓励友人,总有一天才华是会被世人发现的,这句既是在安慰朋友更是激励自己不放弃,积极入世,为国家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其中也有妄自菲薄的时候,如“结驷谁知环堵贫,金貂应笑牛衣丑。”最后表明“垂名本是丈夫事”,大丈夫就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理想,无论一路多么坎坷、多么坚辛,都不会成为放弃理想的理由。再如闻梁公实得请南归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55.:天地干戈满,风尘信息稀。暂辞青锁直,遥望白云归。种秫堪为酒,妊兰可作衣。蹇予犹负米,渐尔息尘机。可以说,黎民表是非常了解这位友人的,他支持朋友的决定,对政治时局也有敏锐的感觉。在战乱纷纷,人与人之间联系困难的当时,梁有誉一决定辞官就通知他的好友黎民表,急切想知道黎民表对此时的看法,而黎民表也即兴就作此诗回复,两人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事实他们之后也确实是经常一同把酒言欢,证明此确实是黎民表真情流露所作之诗。随后不久梁有誉归来岭南以后,黎民表频繁与之唱和,交游,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还一起修复了山中旧社。又如寄朱子朗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103.:念尔巢居子,翛然遣世尘。楼台吴苑树,风月上皇人。结驷心能淡,携壶兴屡真。虎头今杰手,龙卧岂前身。草长胥门道,鱼肥笠泽春。思君烽火日,千里为沾巾。诗歌中黎民表对朱子朗的外表和人品大加赞赏,更称赞子朗是个真隐士,无拘无束的被送到这尘世间。也暗自表明自己想去隐居心迹。黎民表怀念往日与朱子朗的情谊,不由得泪洒千行,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感情至深。(四)描写山水风光黎民表喜好山水,一生游览甚多,每到一处,他总是习惯以诗歌记之,诗人笔下的美景别有一番趣味,使人不禁也跟随陶醉其中。其中之佳作有再游西山、经南城飞虹桥、游茅山、水帘洞等。爽气朝仍在,乘春偶独过。雨稀芳桂少,山密夕阳多。粤鸟愁燕土,南冠赋楚歌。凭轩无限意,流涕满岩阿。再游西山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49.早晨凉爽之气,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并没有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这就埋下诗人愁绪的伏笔。颈联写在广东南方的候鸟正面对着北方的土地发愁呢,南方人在唱着楚歌。尾联从写景转而写情,诗人倚靠在栏杆上,心中起了没有穷尽的忧愁。这首诗正是通过游西山表达自己思念故乡之情。再看他的经南城飞虹桥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137.:万树繁花出苑墙,彩云如绕汉宫傍。金塘渐落鸟凫水,绮井先飞菡萏霜。铜雀忘恩连凤阙,白狼归狩自龙荒。翠华珠履曾游地,一半黄山下夕阳。此诗的语言非常浅淡,但是意境却十分深远。首联写万树的繁花似锦,朵朵彩云依偎、围绕着汉宫,这种拟人的手法把景色描写得更加有趣,形象具体。紧接着颔联写金塘的鸟在水面轻轻划过,含苞欲放的荷花羞答答的露出在水面,好一幅动静结合的的画面!通过动静相衬,层层渲染给人展现出清幽静美的一处好地方。颈联运用典故暗指蛮夷之地的造反事是不会成功的,最后以景收尾,给这幅美丽安静的画面添上静谧的一笔,夕阳西下,金灿灿的太阳余晖洒在这曾经无数人走过的路上,黄山上,夜色的降临更加传递出一种安然寂静之态。不得不佩服诗人在感慨时事的同时依旧带着这样一种恬静淡泊的心,实在难能可贵。还有他的水帘洞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95.:瀑布望如何?上与银潢接。喷薄双龙飞。褰裳不可涉。自问自答式的说瀑布与天上的银河相接,形象生动写出瀑布的颜色,与天上的银河一样清澈,洁净。这样的写法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的伟大赞颂,接着诗人又乘势写下“喷薄双龙飞”直面写瀑布的一泻千里似双龙飞天,气势磅礴,惊人动魄。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诗人内心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不矫情,新奇而又真切。使得整个水帘洞变得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最后,从侧面写靠近瀑布衣裳都会沾湿来再次突出瀑布的巨流倾泻。虽篇幅短小,但是运用合理又奇特的想象把瀑布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自然、生动、形象,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给人留下无限遐想,仿佛就站在水帘洞前置身于瀑布之中。(五)题画咏物古往今来,诗人们面对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名园楼台,不由得发出各自的感叹。更有文人墨客低吟高颂、毫端挥洒出一片缠绵或激情。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用题咏的形式抒发出来。这些题咏刻在了崖壁上、庙宇间、亭榭处、殿堂内,为山川增色,为景观添彩。在黎民表的诗歌创作中也有不少有趣的题咏书画文物之作。涧底青枝接凤鸾,梅花相并重琅玕。虎头画手风流在,能向西窗写岁寒。题顾汝和所作寒影图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196.诗歌前两句写山间的河流两旁青翠的树枝连接着凤凰之类的神鸟。傲然独立于风中的梅华并排并列重叠一起,好似神话中的仙树。后两句写顾恺之作为绘画的能手依旧杰出不凡,风雅潇洒,能够对着自己的心灵之窗书写自己的忠贞不屈的节操。全诗押寒韵,通过写梅花,托物言志,言的是自己的一片忠心。瑞雪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50.是一首咏物诗。午夜罄灵祈,千官匝紫微。望云车盖合,度曲凤凰飞。皎洁随纨扇,凄清炫玉衣。侍臣裁郢曲,转觉和人稀。从题目就可以看到所咏之物是雪,因此全诗也给人带来淡淡的寒意,把思念故友亲人的心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六)应制奉和酬唱应制奉和诗向来不受后人好评,但笔者认为不同时期或不同作家所写的应制奉和诗,应给予不同的理解与评价,例如黎民表写的应制奉和诗,虽然高唱时代赞歌,但却不是纯粹的歌功颂德、阿谀奉承,而是一种内心的真情流露和创作的自觉追求,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和时代意义。闻大驾南巡恭赋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48,49.其一君王游幸地,江汉本朝宗。湘浦聆轩乐,昭丘讯楚宫。昔闻欢旧镐,今见入新丰。徙倚看南极,俄成五色龙。其二黄道天行速,瑶图睿览纡。万方归贡篚,四海混车书。问道回轩驾,巡方奉舜舆。非熊如入梦,能载渭川渔。其三凿道通龙辇,疏山转凤轺。柳当旂外拂,花度幰前飘。地即桥山古,津仍滦水遥。皇情悲恸处,松柏入青霄。其四吉日行千里,征途驻六飞。周庐闻夜柝,旅帐正宵衣。御气翔丹毂,绯烟绕紫微。祝融先儆路,何敢褺皇威。其五九庙神灵在,銮舆暇豫回。徒劳赋黄竹,祇见却龙媒。凤历占千祀,鸿私下九垓。悬知歌吹入,高宴柏梁台。由题目可知道这首诗是黎民表听说皇帝要南巡所写下的一首诗。其一,颈联写曾经听闻西周的国都是那样的繁华热闹,今天来到新丰却是物是人非了,点点滴滴都是时过境迁的历史感。其二,描写各方诸侯都送来贡物、贡品,全国到处文物制度划一,天下一统,一片欣欣向荣。其三,松树和柏树为志操坚贞的象征,正表明我朝上下一心建设祖国的坚贞意志。其四,写帝皇气象在华贵的车上飘荡,吉祥的烟气徘徊在皇宫屋顶。这两者都是预示着国家的繁荣和平之象。其五,预想到宫殿举行将会有盛大的宴会的宏伟场景。五首组诗虽然极力渲染皇帝出行场面的浩大,歌颂当朝的国力强盛,但是我从一定程度上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史实。而且,黎民表并不是一味的夸大皇恩,对当朝皇帝歌功颂德,其中也有对士兵的赞美,对皇帝一些期望与委婉的建议,实属难能可贵。三、黎民表诗歌的艺术特色(一)古体诗结构严谨,语言典雅纵观黎民表的诗歌,可以发现其诗歌结构严谨。究其原因,第一,因为他年少时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功底。而且,他的老师黄佐先生作为岭南的大学者,学问最有根底,所以其对作诗的要求定当比较严格,黎民表或多或少的受到他老师的影响,在诗歌的言语上显得典雅大方。第二,因为黎民表品行公正严谨。在从化县志中就提到其性素坦夷,严谨。诗由心生,因为他的性格如此,诗歌往往也结构严谨。伊余霞外心,夙协沧洲想。芳春戒簪朋,青溪肃徂两。瀰瀰清露漙,英英白云上。旭日熹阳厓,暄风散林莽。栈道既萦纡,窥川亦沆瀁。干吕气多奇,建木影殊状。陟云脰已捐,览胜心逾壮。玄圃非冥设,丹丘岂外象。愿矫凌风翰,永恣山泉赏。出郭十里望白云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7.前两句写诗人出郭十里望白云的原因:我的心早就已经飞到了云外,素来就有去沧州(暗指隐居之处)看看的愿望。这首诗的整体结构严谨,出郭十里望白云的由来,过程,风景都娓娓道来,全诗清晰明了。在描写美丽风光时也用词典雅,让人细细品读仿佛身临其境。“瀰瀰清露漙,英英白云上。旭日熹阳厓,暄风散林莽。”这四句对仗工整,“瀰瀰”对“英英”、“清露漙”对“白云上”、“旭日”对“暄风”、“熹阳厓”对“散林莽”。诗歌虽有拟古痕迹,但语词典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云气萦绕、山光自回薄、阵阵微风这些自然的风光,诗人却能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将自然之景活化的描绘,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美。最后一句表明作者愿乘着风永远无拘无束的在这山水间赏玩,隐藏自己早有归隐之心。如果说出郭十里望白云还显出拟古痕迹,那么,运丁行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40.则从拟古中解脱出来,显得自然深刻,很有个性风格。黄河运卒何艰苦,不值泥涂即风雨。千里常行半载余,得到京城半为土。大车小车输上仓,官家却用大斛量。拣成颗粒明如玉,复以风轮扬去糠。仓中鼠雀尽张喙,片言不合辄笞捶。入口沙泥尚不充,掩骭单衣岂成睡。潜辞甲长暂逃归,忍使丁年坐憔悴。人言自古从军乐,岂知从军亦太恶。不如大贾浮江湖,明珠满载无官逋。开篇就写黄河搬运漕粮的人是何其的艰苦,紧接着写仓库中的鼠雀尽情的吃着里面的食物却没有人管它们来暗示当时的贪官污吏。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辛勤工作却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的运丁人,加之对商贾的刻画,更突显运丁人的艰苦生活。这首诗反映服役民工饱经风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况,以及官家对他们的欺压,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诗人写运丁人,却不是直接写他们的近况,通过描写仓鼠,商贾的生活,官人的奢侈,与搬运漕粮的人对比便显出运丁人的艰苦生活,这样的写作手法不落俗套却生生道出了对于民生疾苦的咏叹。这是诗人黎民表反映社会现实,挣脱拟古之风,颇具特色的一首佳作。(二)近体诗沉郁顿挫,用笔沉稳沉郁顿挫风格的基调是悲慨。黎民表近体诗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黎民表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黎民表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癸亥十月书事其一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138.辽阳碣石枕居庸,天府元称百二重。岂少衣冠扶帝辇,坐令城阙起边烽。投簪敢谓沧洲近,鸣剑多惭白发慵。早晚单于须款塞,玉门何用一丸封。癸亥十月书事集中反映了黎民表近体诗风沉郁顿挫,用笔沉稳的特征,且语言凝练,字字精当,是博大浩瀚的思想内容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诗歌上四句写长城重要关口的地势以及战况,后四句将无限悲凉贯注其中。全诗无一写悲之语,描摹处景景含悲,无一感慨之声,点逗处声声慨叹,就语言艺术来说,诗文工对整饰,一气流转,语言精练准确,概括性强,笔墨渲染不多,却给人一种诗人面对边境被扰后的深深的忧思之情。诗歌的最后,战争必胜的信念尽遣笔底。其中“投簪敢谓沧洲近,鸣剑多惭白发慵”更是精妙,十四字含有自己雄心壮志,不畏年老,誓要为国出力的志气。义丰词约,精练不说,意韵也丰厚深沉,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四、黎民表诗风成因探源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随着人生阅历不断变化,不断完善,以达到内心追求的自我。相应的,一个诗人的诗风形成也不是一个简单直观的过程,他与所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亲近的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纵观黎民表不同时期写下的不同类型的诗歌,可以发现在不同阶段黎民表的诗歌风格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变化的。首先,毫无疑问黎民表的诗歌是受到明七子的或多或少的影响,特别是古体诗,拟古痕迹比较严重,这与当时环境密不可分;其次,在近体诗中,黎民表慢慢发现复古思潮的局限性,这时候的近体诗创作,他改掉一味拟古的简单模仿,开始以杜甫为宗;黎民表年轻时以黄佐为师,并与黄佐相处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这必然也成为他诗风形成的一个重要经历。(一)明七子诗风对其影响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最早发生在前七子的文学活动,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包括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些人提倡诗歌创作应该是模仿古人的写法,重新思考文学本质。这些思想被延续下去,在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上活跃起来,声势浩大。明代前七子与后七子对整个生活在明代的文人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时王世贞的名望最高,许多文人莫不奔走其门下。梁有誉、黎民表、欧大任与后七子联系最为密切,其中梁有誉也是后七子中的一员,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彼此的作诗之感。偶尔走出庭院,一起郊游感受大自然的种种恩赐,感情十分深厚,在诗风上也相互影响着彼此。黎民表在与王世贞等人的交往唱酬中,特别是古体诗的创作受到“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的复古习气影响很严重。看看他的拟庭前有奇树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12.:嘉树媚朝阳,枝叶正相当。佳人御纨素,攀条玩其芳。眷彼从征人,思心共飞扬。昔期别三载,今已历九霜。繁华悦朝茂,荣耀难久常。愿折三春干,一寄龙城傍。不惜轩车晚,所畏道路长。商声感鶗鴂,日暮愁红妆。再看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黎民表的拟庭前有奇树,无论在内容上、用词上都没有多大的创新。只是篇幅加长了,语气相比原作更加委婉深厚,但是这样一来却少了原作的韵味。总而言之,黎民表的这首拟庭前有奇树基本都是抄袭或者化用古诗而来,表达思想感情与原作亦步亦趋,这正说明了盲目追随古风对黎民表诗歌创作的束缚。(二)近体诗以杜甫为宗黎民表的近体诗一改一味模仿古风的弊病,这为改善当时盲目拟古的社会风潮做出重要贡献。黎民表的近体诗以杜甫为宗,黎民表对杜甫的接受,首先是继承了杜甫忧生念乱、爱国爱民的济世情怀。这也是因为黎民表所处的时代决定的,当时嘉靖专政,奸臣当道,国家内忧外患,在情感上与杜甫达到共鸣。个人的坎坷使得黎民表除了继承杜甫的思想外,还在诗歌创作形式上显示出顿挫的特色。例如燕京秋怀四首其一明黎民表.瑶石山人稿A.四库明人文集丛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77-110.:北郭秋阴接九垠,登台一望倍伤魂。霜前砧杵千家动,日落风尘万里昏。天上已违攀凤侶,山中尤忆卧龙村。孤舟渺渺堪愁思,恐入枫林有断猿。“秋阴”点名了当前的季节,“北郭”点明地点,“登高”点名此诗为登高之事而有感而发。其中“霜前砧杵千家动”明显化用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百帝城高急暮砧”的意思,形象的描写出城内人们都在赶着制作衣服过冬,后句写天色已晚,风尘四起的壮观场面,显得悲戚、萧瑟。颈联通过比喻写不愿结交比自己高一等的人,不愿去攀龙附凤,但是仕途的不顺又让他想起了三顾茅庐的典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诸葛孔明的能有幸遇见明主的羡慕之情。孤舟载满了愁绪慢慢地漂行,最怕就是进入这片枫林还有猿啼,愁绪更加是一发不可收拾了。最后以猿鸣收尾,含蓄而又有力的表达出诗歌的沉郁顿挫之感。且看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是杜甫写于代宗广德二年春在成都时,正是外族入侵之后。首联纪登楼,而眼前景、心头情以及无时不萦绕于胸怀的整个国家形势都描写在内,概括极为深广。颔联是即目所见,而又不限于所见。春色自来,天地如故;浮云变幻,古今无常。两句相联,暗示尽管世事变化纷纭,而国运仍将与日增新、否极泰来,这样的描写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从北极星的比喻和“终”、“莫”的斩截语气中,显现出诗人分明的爱憎,说理而又饱含爱国情怀。但时势的艰危和朝政的腐败也不容一味的乐观,所以尾联落到慨叹蜀汉亡国和怀念诸葛亮的功业上面,这并非单纯“发思古之幽情”,同时也是感时与述怀。整首诗将情、景,事、理、古、今、天、人交融为一体,浑化无迹,才能在短短八句诗里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造成这样阔大的气象。从燕京秋怀四首(其一)中可以看到到黎民表学习杜甫的种种明显痕迹,例如一些意象、精严的格律、严谨的法度,最主要的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但是,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杜甫的学习并不是一味的抄袭模仿,他的近体诗在模仿古人精华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三)师从黄佐黄佐(1490-1566)明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字才伯,号希斋,晚号泰泉。黎民表少时就师从黄佐,两人感情非常好,黎民表是黄佐的得意门生,“少师事宫詹黄公泰泉,独见雅重,诸所论撰,必与公商权。”明郭棐,粤大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可以看出黄佐对黎民表的评价是很高的。同时,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在黎民表的心目中,老师的恩情永远难忘。在黄佐死后,黎民表还常常追忆师父的种种往事,对他的才学也很敬佩,如舟中读泰泉先生文集中就表现了黎民表对黄佐的敬重。黎民表能在后来学习杜甫精髓,一改简单机械模仿七子拟古写法,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与其师父黄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黄佐在思想上特立独行,敢作敢为,有积极的入世精神,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