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湘行散记》对《猎人笔记》的借鉴与超越.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湘行散记》对《猎人笔记》的借鉴与超越.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湘行散记》对《猎人笔记》的借鉴与超越.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湘行散记》对《猎人笔记》的借鉴与超越.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湘行散记》对《猎人笔记》的借鉴与超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比较分析沈从文和屠格涅夫两位作家在对自然的认识“和谐一致”的基础上, 所呈现的思想观念、文学理想、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共通性,以此探讨沈从文接受 屠格涅夫影响的深层原因;重点分析研究湘行散记在接受猎人笔记影响 的同时,如何实现超越,呈现出自己的独特风貌。 沈从文对屠格涅夫的接受与当时的文学环境及友人的影响有关,更与沈从文 个人的内在追求有关。对自然的认识沟通了作家的思想观念、文学理想及审美追 求,他们都善于在大自然中感悟人生,追求“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存在。 湘行散记对猎人笔记的借鉴首先表现在“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为 一体 的体裁上,其次表现在“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的表现手法上。但是, 作为一个将写作当作展示美善,重造经典,重建人性的作家,这种借鉴对沈从文 而言更应该看作是一种启示,超越并呈现自己独特的品格才是沈从文的文学追 求。湘行散记实现了对猎人笔记借鉴中的突破:在结构上使用了中国传 统的“散点透视法”,将湘西纷繁复杂的事物呈现于有限的篇幅中,并将作者的 感慨贯串其中;为了凸显湘西世界中的健康人性,湘行散记更注重选择、塑 造充满野性与活力、自在自然的人物形象;在表现手段上更有意识地强调湘西独 特的自然地理背景、文化风俗等对自然朴素人性形成的重大作用。而这种强调是 他的现代文明、封建文化与湘西原始古朴的文明、文化相对立的思维模式决定的。 湘行散记的超越还表现在其主题表达的忧思深广和情感表达的复杂沉 痛。首先,湘行散记演绎了乡土文学中游子归乡的主题,在空间意义和精神 意义上完成了对于故乡湘西的“离去归来再离去”。其次,湘行散记 表现了“现代”带给湘西的人性障落,证明了沈从文对现代文明戕害朴素自然人 性的论断。再次,湘行散记表现了沈从文对“乡下人精神状态的叹惋与悲 悯,“混沌活着”似乎取代“自在自得 成了沈从文对他们的定位。显然,沈从 文不再是以一个“乡下人 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心态和眼光来审视“乡下人 的存在了。 最后,湘行散记独特的体裁创造、表现手法和创作观念,不仅使它超越 猎人笔记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品质,而且对后来的中国乡土文学产生了深刻影 响,这也是湘行散记的又一意义所在。 关键词:借鉴与超越;体裁创新;表现手法:在大自然中感悟人生;人与自然契合;人性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s h e nc o n g w e na n dt u r g e n e ft w ow r i t e r si nt o n a t u r a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h a r m o n i o u sc o n s i s t e n t ”i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p r e s e n t sa s p e c ta n d s oo nt h o u g h ti d e a ,l i t e r a t u r ei d e a l ,e s t h e t i cp u r s u ec o m p a t i b i l i t i e s ,d i s c u s s e ss h e n c o n g w e nb yt h i st oa c c e p ti n d e p t hr e a s o nw h i c ht u r g e n e fa f f e c t s ;t h ek e ya n a l y s i s s t u d i e s s i d e l i g h t sb yh u n a nr e c o r d s ”w h i l ea c c e p t sw h i c h ”s k e t c h e sf r o ma h u n t e r sa l b u m ”a f f e c t s ,h o wr e a l i z e ss u r m o u n t e d ,p r e s e n t so w nu n i q u es t y l e s h e nc o n g w e nt ot u r g e n e f sa c c e p t a n c ew i t hl i t e r a t u r e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f r i e n d s i n f l u e n c et h e nr e l a t e d ,c o n c e r n sw i t ht h es h e nc o n g w e ni n d i v i d u a li n t r i n s i c p u r s u e h a sc o m m u n i c a t e d w r i t e r s t h o u g h ti d e a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t ot h en a t u r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i d e a la n dt h ee s t h e t i cp u r s u e ,t h e ya l la r eg o o da tt h ef e e l i n gb e c o m e s a w a r et h el i f ei nt h en a t u r e t h ep u r s u e “t h eh u m a na n dt h en a t u r a lc o n j u n c t i o n t h e l i f ee x i s t e n c e s i d e l i g h t s6 v 日h n a nr e c o r d s ”s k e t c h e sf r o mah u n t e r sa l b u m t h em o d e l f i r s tt od i s p l a yi n “r u b st h et r a v e ln o t e sp r o s ea n dt h en o v e ls t o r ya r eab o d y i n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 n e x td i s p l a y sa t “t h eh u m a na f f a i r si nc e r t a i nb a c k g r o u n do c c u r s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m e a n s b u t t o o kw i l lw r i t et h er e g a r dt od e m o n s t r a t eb e a u t i f u lf r i e n d l y , w i l lr e b u i l dt h ec l a s s i c s 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h u m a nn a t u r ew r i t e r , t h i sk i n do fm o d e l s p e a k i n go fs h e nc o n g w e ns h o u l dr e g a r da sw i l lb eo n ek i n do f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 s u r m o u n t e da n dp r e s e n t st h eo n e s e l fu n i q u e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i ss h e nc o n g w e n s l i t e r a t u r ep u r s u e ”s i d e l i g h t s6 1 ,月h n a nr e c o r d s ”r e a l i z e s ”s k e t c h e sf r o mah u n t e r s a l b u m ”p r o f i t sf r o m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 :u s e d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i nt h es t r u c t u r e t o d i s p e r s ea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ew e s t e r nh u n a nc o m p l e xc o m p l e xt h i n gw i l lp r e s e n ti nt h e l i m i t e dl e n g t ha m o n g ,a n dr a nt h r o u g h o u ta u t h o r sf e e l i n g i no r d e rt oh i g h l i g h ti nt h e w e s t e r nh u n a nw o r l dt h eh e a l t h yh u m a nn a t u r e ”s i d e l i g h t sb yh u n a nr e c o r d s ”p a y s g r e a t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c h o i c e ,t h em o l df i l lf o n d n e s so fc o u n t r y s i d ea n dt h ev i g o r t h e c o r n f o r t a b l en a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i m a g e ;i n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m e t h o de m p h a s i z e d c o n s c i o u s l yt h ew e s t e r nh u n a nu n i q u ep h y s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c u l t u r a l c u s t o ma n ds oo n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f u n c t i o nw h i c hf o r m st ot h en a t u r es i m p l eh u m a n n a t u r e b u tt h i sk i n do fe m p h a s i si st h et h o u g h tp a t t e r nd e c i s i o nw h i c hh i sm o d e m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f e u d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w e s t e r nh u n a np r i m i t i v ep l a i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 c u l t u r eo p p o s e ”s i d e l i g h t sb yh u n a nr e c o r d s ”s u r m o u n t i n ga l s ot od i s p l a yi ni t ss u b j e c t e x p r e s s i o nw o r d e sd e e pa n db r o a da n dt h ee m o t i o ne x p r e s s i o nc o m p l e xe x t r e m e l y p a i n f u l f i r s t ”s k e t c h e sf r o mah u n t e r sa l b u m ”d e d u c t si nt h er e g i o n a l1 i t e r a t u r et h e d e c o yt ot u mo v e rt ot h et o w n s h i pt h es u b j e c t ,c o m p l e t e di nt h es p a t i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t h ee n e r g e t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 “d e p a r t e d - 一t h er e t u r nr e g a r d i n gt h eh o m e t o w n w e s t e mh u n a n 一一t od e p a r ta g a i n ”s e c o n d l y , s i d e l i g h t sb yh u n a nr e c o r d s ” d i s p l a y s “t h em o d e ma g e t ot a k et ow e s t e r nh u n a n sh u m a nn a t u r et od e g e n e r a t e , h a dp r o v e ns h e nc o n g w e ni n j u r e dt h es i m p l en a t u r a lh u m a nn a t u r et ot h em o d e m c i v i l i z a t i o nj u d g m e n t o n c em o r e ”h u n a n d i s p e l l e dr e c o r d s ”d i s p l a y ss h e n l i c o n g w e nt h es t a t eo fm i n d t os i g ht o t h ec o u n t r yf o l k ”w a l lw i t ht h e 鲥e f , “t h ec h a o s l i v e d ,a si fi ss u b s t i t u t i n g “c o m f o r t a b l e l yc o n t e n t e d h a sb e c o m es h e nc o n g w e n t o t h e i rl o c a l i z a t i o n o b v i o u s l y , b u ts h e nc o n g w e nn ol o n g e rw a sb yo n e ”t h ec o u n t r y f o l k ,i sc a r e f u l l ye x a m i n e d “t h ec o u n t r yf o l k b ya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p o i n to fv i e wa n dt h e j u d g m e n tt h ee x i s t e n c e 一 f i n a l l y , 竹渐妇l i g h t sb yh u n a nr e c o r d s ”m eu n i q u e 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c r e a t i o n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m e a n sa n dt h ec r e a t i o ni d e 如n o to n l yc a u s e si t t os u r m o u n t ”s k e t c h e s f r o ma h u n t e r sa l b u m ”p r e s e n t so w nu n i q u eq u a l i t y , m o r e o v e rh a sh a dt h ep r o f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a f t e r w a r d sc h i n e s er e g i o n a ll i t e r a t u r e , t h i sa l s oi s ”s i d e l i g h t sb y h u n a nr e c o r d s ”a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sa t k e y w o r d s :u s ef o rr e f e r e n c ea n ds u r p a s s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i ns t y l e ; t e c h n i q u eo fe x p r e s s i o n ;a na w a r e n e s so f l i f ei nt h en a t u r e ;c o h e r ew i t hh u m a n i t y a n dn a t u r a l ;h u m a n i t y i i i 引言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大师,在他笔下处处显现着生命和美的诗意世 界。在沈从文创作的过程中,曾经转益多师,受过古今中外多种文学理论、多位 文学大师的影响。作为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家,沈从文以积极的心态汲取中 外文学的营养,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卓然独立的文学风格。 在沈从文所受的各种影响中,屠格涅夫对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最显著的 影响是屠氏的猎人笔记对他的湘行散记的影响。关于二者的影响关系早 在8 0 年代就已经引起学界关注,也有一些比较研究。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是孙乃 修先生的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1 9 8 6 年第3 期的沈从文与屠格涅夫, 2 1 作 者将湘行散记从猎人笔记中获得的艺术启示归纳为两点:( 一) 体裁、 文体上的启发;( 二) 在对特定文化地理的强调时凸出人的智慧风貌。文章着重对 湘行散记在这两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从文本出发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沈从 文成功地取得了湘西风光、人情揉为一体、跃然纸上的艺术效果。在本文中作者 还分析了沈从文从猎人笔记获得两方面启示的原因,将其归为:艺术追求有 共同之处即追求诗情,与沈从文的文化观念和人生理想紧密合拍。 汪剑钊先生的中俄文字之交俄苏文学与2 0 世纪中国新文学则指出 湘行散记在文体上与猎人笔记相类似,“其中的景物与故事随旅行者的 足迹而展开,多以零散的、片断的,有时甚至是琐碎的面貌呈现,j 下是这种流动 的笔调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使读者在轻松的心境下领略到湘西美丽的自然风 光、奇特的民间习俗和古朴的文化遗迹。”b 1 但寥寥百字,未曾展开。 查小燕的北方吹来的风俄罗斯、苏联与中国h 1 也谈到沈从文对游记 散文和小说故事揉为一体的创作手法的借鉴,同时谈到忧郁的抒情是沈从文与屠 格夫更深一层的联系所在,所论及的几方面都是点到为止。赵学勇的沈从文与 东西方文化一书中分析了影响沈从文创作的东西方哲学、文化以及东西方作家 的情况,其中提到“猎人笔记等作品中自然与人交融、人与自然一体的审美 经验与沈从文更有着鲜明的沟通,并形成沈从文独特的审美体验”。畸1 对湘行散记与猎人笔记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有钱少武的契诃夫、屠 格涅夫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1 其中论及屠格涅夫对沈从文创作影响的文字认 为猎人笔记的创作手法以及从中透露出的作者的自然人生观念,不仅强化了 沈从文意识中潜藏的人生应与自然契合的看法,更为沈从文的创作提供了方法上 的借鉴。文章对湘行散记与猎人笔记在手法、人物塑造方面的共同之处 进行了辨析,但两方面均未展开论述,借鉴的深层原因也未进一步探讨。吕沙东 的论文诗意化写景与民族文化的浸润试论 与 的创作 特色u 1 比较分析了猎人笔记与湘行散记在本土风光的诗意化描写、本 土文化的浸染与张扬方面有共同点,认为两个文本都展现了极具地方色彩和民族 特点的乡土风光,描绘了颇具人文底蕴的民风民俗画,而且始终萦绕的是浸染本 土文化特色的人文氛围。 通读这些有关湘行散记与猎人笔记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这些论者 都注意到了两部作品的借鉴与影响关系,并从体裁、人物形象、本土风光、本土 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影响研究( 诗意化写景与民族文化的浸润试论 与 的创作特色是进行了平行研究) ,有些文章试图对沈从文接受屠 格涅夫的原凶进行探讨,如沈从文与屠格涅夫。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些论 述大都给人意犹未尽之感,除了沈从文与屠格涅夫的论述较为深入,且字数 较多( 论述的文字约四五千字) ,其它的论述多或不够深入,点到为止,或者寥 寥数语,并未展开,如中俄文字之交俄苏文学与2 0 世纪中国新文学中 的有关论述仅只百字,而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的这段论述仅仅数十字。篇幅 字数限制了研究探讨的广度和深度,未能站在更开阔的平台或从更深处把握两位 作家相契合的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所有评论文章都仅就湘行散记作为“接受者 对“发出 者”猎人笔记的借鉴来分析,没有就“接受者”对“发出者 的超越所呈现 的独特意义进行研究,这样的比较研究肯定是失于偏颇的。 正如杨瑞仁先生在近二十年来国内沈从文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述评吲中 所说的,影响研究是沈从文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的薄弱环节,其中的一个主要原 因是沈从文对外来影响的接受呈现出一种复杂局面,如沈从文所说:“看得多而 杂,就不大可能受什么影响,也可以说受总的影响。”3 而对于像湘行散记 与猎人笔记这样存在明确借鉴与影响关系的作品的研究无论从论文数量还是 质量上也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比较分析沈从文和屠格涅夫两位作家在对自然的认识“和谐一致”的 基础上,所呈现的思想观念、文学理想、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共通性,以此探讨沈 从文接受屠格涅夫影响的深层原因;探讨两位作家亲近自然的乡村生活与他们在 大自然中感悟人生观念的关系;分析研究湘行散记在接受猎人笔记影响 的同时,如何实现超越,呈现出自己的独特风貌,启示比较文学研究中对中国作 家所进行的超越与创新的关注。我们希望这样的研究尝试是具有特别意义的。 第一章、精神的遇合:当沈从文遇上屠格涅夫 伊谢屠格涅夫( 1 8 1 8 1 8 8 3 ) 是第一个拥有世界影响的俄罗斯作家, 不仅为俄罗斯文学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并且对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发生了深刻 的影响。 最早将屠格涅夫的作品翻译到中国的是刘半农,1 9 1 5 年7 月1 同出版的中 华小说界杂志第2 卷第7 期上发表了刘半农根据英文译本转译的屠格涅夫的4 篇散文诗。之后屠格涅夫的作品被大量翻译介绍到中国,在近1 0 0 年中屠格涅夫 成为对中国作家影响最大的外国文学家之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 的作家从屠格涅夫那罩汲取着各自所需的营养,正如孙乃修先生所言,“注重社 会问题的文学家推崇他,注重艺术技巧的文学家推崇他,注重社会道德性的文学 家也推崇他。由于他的作品在意象和情调上的那种两重性斗争与超脱,坚强 与柔软,明快与沉郁,热情与悲哀使中国作家各自偏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情 绪感染并产生审美共鸣,或得其热情、明快的一面,或得其沉郁、悲哀的一面。” ( 1 0 1 在众多接受屠格涅夫影响的作家中,沈从文是非常独特的一个。沈从文( 1 9 0 2 2 1 9 8 8 )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 沈从文所生长的凤凰在湖南、四川、贵州接壤处,属湘西境内,自古以来就生活 着苗、瑶、侗、土家族,沈从文身上就流淌着汉、苗、土家多民族的血液。湘西 在历史上一直是边陬荒蛮之地,“只是由于两百年前满人治理中国土地时,为镇 抚与虐杀残余苗族,派遣了一队戍卒屯丁驻扎,方有了城堡与居民。”n 在这样 一个荒蛮之地,读书难望有出息,尚力习武就成为风尚,沈从文祖辈父辈都身列 军籍。这一切使得沈从文似乎只能步祖辈父辈的后尘,终老军中,沈从文也确实 在十四五岁时就被家人送到军队中做了一名士兵。从1 9 1 7 - - - , 1 9 2 3 年的6 年时间 里,沈从文在社会这本大书里汲取着人生的经验,辗转流离的生活,不可捉摸的 命运,使得沈从文开始思索自己存在的意义:“我总觉得有一个目的,一件事业, 让我去做,这事情是合于我的个性,且合于我的生活的。但我不明白这是什么事 业,又不知用什么方法即可得来。”n 羽“一个转机”出现,沈从文在偶然的机会 里读到了宣传“五四”新思想的报刊,“知道了些新的,正在另一片土地同一同 头所照及的地方的人,如何去用他们的脑子,对于目前社会作反复检讨与批评, 又如何幻想一个未来社会的标准与轮廓 ,n 羽“我明白人活到社会罩,应当有许 多事情可作,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 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 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n 钔于是,沈从文跨出了对于他一生具有决定意义的一 步,在“五四”余波的影响下,来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投考大学未果, 一文不名的沈从文在生活的艰难中开始写作,这个连标点符号都不会使用的年轻 人,一切从头学起,靠他的“锲而不舍久于其道”的精神,终于走上中国现代文 坛,并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从沈从文开始其文学创作到形成自己成熟的文学风格的过程中,他也和许多 作家一样受到中外文学、文化、思想的影响,不过正如我们在“引言”中所说, 他对外来影响的接受情况比较复杂,而他也并不像其他很多作家一样,会将自己 所受的各种影响明确地加以解说。这样研究者多只能根据其作品寻找其所受影响 的蛛丝马迹或根据他在文章中提到所阅读的书籍来推断他可能受到的文学影响。 金介甫认为,从沈从文的作品中提到的或作品中所依据的角色来看,还是多有借 鉴的,“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大都是1 9 世纪俄国与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其 中在中国出名的有契诃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果戈理、高尔基、莫泊桑、都 德、法朗士、福楼拜、纪德、易卜生、王尔德和安徒生”。n 5 】 但沈从文对接受屠格涅夫的影响还是直言不讳的,在1 9 4 7 年他写给张白先 生的书信中,沈从文第一次提到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对自己创作的影响“ 用屠格涅夫写猎人日记的方法,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使人事凸浮 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一切还带点原料意味,值得特别注意。十 三年前我写湘行散记时,即有这种企图,以为这个方法处理有地方性问题, 必容易见功。这么写无疑将成为现代中国小说一格”n 刚1 9 8 0 年沈从文 又特别提到“较多地读过契诃夫、屠格涅夫作品,觉得方法上可取处太多。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起,有独到好处。我认为现代作 家必须懂得这种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川1 7 1 时间相隔将近3 0 年,沈从文仍记忆 犹新,可见猎人笔记对其创作影响还是非常之大的。 沈从文所谓的“十三年前”即1 9 3 4 年肯定不是沈从文接触屠格涅夫的开始, 不过沈从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屠格涅夫的影响,确实并不明确。但分析沈从 文走上文坛之时的文学环境以及他与同样喜爱屠格涅夫的郁达夫、巴金等人的交 3 往,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沈从文对屠格涅夫的接受:文学环境与友人影响 在沈从文到达北京的1 9 2 3 年,屠格涅夫的很多重要作品,包括小说前夜、 父与子、木木等,散文诗、戏剧以及猎人笔记都已经得到译介,它们 以各种方式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翻译热潮中屠格 涅夫成为被译介得最多的外国作家。当沈从文到达新文化的中心北京时,是不可 能不受到在中国已越来越热的“屠格涅夫热”的影响的。而且我们发现,从1 9 2 4 年沈从文发表第一篇作品开始,他早期的文学作品多发表在晨报副刊上,而 晨报副刊作为当时具有第一流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常常用大篇幅长期登载屠 氏作品,可见,在沈从文初入文坛时对屠格涅夫作品的接触应该是非常频繁的, 受到的影响也会较一般读者更多。 到沈从文创作日渐成熟的2 0 年代末,屠格涅夫的主要著作都有了汉译本, 猎人笔记、最享盛名的罗亭、父与子等6 部长篇小说以及他的一些著 名中短篇小说( 如初恋、春潮等) 、散文诗、戏剧作品等都有了汉译本。 在沈从文创作成熟期、高峰期的3 0 年代,“屠格涅夫热”在中国仍然持续不断, 在2 0 年代未被翻译的屠氏作品得到翻译出版,对旧译的重译、再版、结集更是 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曾身处在北平、上海两大文化 中心的沈从文,广泛接触到屠格涅夫作品是很容易的,受到他的影响也是很正常 的。 而考察沈从文结交的一些朋友,我们也发现其中不乏屠格涅夫的热爱者甚至 屠氏作品的翻译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郁达夫和巴金。 沈从文与郁达夫的相识是一段文坛佳话:从湘西来到北平的沈从文陷入走投 无路的境地,1 9 2 4 年冬,于百般无奈之际,他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倾诉自己的 处境。这引起了郁达夫的关注,同样处在“袋中无钱,心头多恨”时期的郁达夫 非常同情沈从文,请他吃了一顿饭,临走时把身上剩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 并发表文章为他鸣不平。自此,中国现代文坛上两个重要的浪漫抒情作家相识。 沈从文显然受到郁达夫那些表现青年人“生的苦闷 与“性的苦闷”作品的 影响,在他早期写作中,“郁达夫本人的自传文体书信和日记,也被沈从文 运用在1 9 2 4 年1 1 、1 2 月间写的早期作品中。那时,他与郁达夫相识不久。这些 作品符合一个以文墨表达人生挫折和发泄对社会不满的文人的准则。遥夜 之四中,沈从文进一步对多余人进行类似自传的描写n 引 众所周知,“多余人”是屠格涅夫笔下最为经典的人物类型之一,自从屠格 涅夫的作品被译介到中国,“多余人 就成为彷徨于歧路,挣扎于穷途,辗转飘 零,脆弱善感的“五四”一类青年的象征。郁达夫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他说, “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国作家里面,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 往得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这在我也许是和人不同的一种特别的偏 嗜,因为我的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 点忧郁,绕腮胡长得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 1 刚 屠格涅夫对郁达夫的影响很明显地体现在郁达夫创作的一系列中国式的“多 余人 “零余者”形象上,沈从文早期作品中的“多余人”受到了郁达夫的 影响,而这种影响显然也来自屠格涅夫。 4 另一个对沈从文接受屠格涅夫影响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就是巴金,巴金先生与 屠格浪夫的渊源是文学研究界众所周知的,他不仅是屠氏作品的热心读者,而且 还是餍氏作品的热心翻译者与评论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若以受屠格涅夫作 品影响的深刻性与丰富性而论,那就舍巴金而莫属 。瞄叫 沈驮文有广泛的朋友群,但能始终相与者不多,而巴金是其中生死不渝的一 个。热爱俄罗斯文学,深受屠格涅夫影响的巴金也许是影响沈从文接受屠格涅夫 的另个重要原因。据凌宇的沈从文传记载,当年沈从文在上海吴淞中国公 学任教期间爱上了学生张兆和,展开情书攻势,毽遭遇到的是张兆和的“沉默与 退避 。张兆和毕业回到苏州家中,沈从文追到苏州,希望能得到张兆和的个 明确答复。经过上海时他听从巴会的建议,携带了送给张兆和的礼物:一大包书 籍,其中有两郝英译精装俄国小说,以及托尔囊泰、陀思妥臻夫颠基和屠格涅夫 的作晶集。而非常有趣昧的是张兆和退还了大部分书籍,只收下了屠格涅夫的父 与子和猎人笔记。张兆和的所受之书竟然全是屠格涅夫的作品,可见她对 屠氏作品的喜爱,丽这次追爱最终的结果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瓣q 这是将沈从文与屠格涅夫作品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最早记录。巴金在怀念从 文中提到这次和沈从文的见面是在1 9 3 2 年,而据糜华菱考证,二人的这次见 面应在1 9 3 1 年。时闻虽然存在争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沈铁文与巴金的这次 相见成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仅证明了巴金与沈从文非比寻常的友谊,也更明确 地提示了沈从文与屠格涅夫的关系。 二、在大自然中感受人生:沈从文接受屠格涅夫影响的内在因素 在有关沈从文与屠格涅夫的比较研究文章中,我们发现对沈从文接受屠格涅 夫的原因多是点到为止,未能站在更开阔的平台上将两位作家的联系加以比较。 会贪薅说“沈喜欢的作家都是出于爱他的文采溯,但沈从文对屠氏作品的接受 显然还有更复杂更内在的原因,因为一个作家受外来影响,总是基于自身的条件 和需要,一定是屠格涅夫在某些方面契合了沈从文的内心需求。 如采说从沈从文初入文坛写作的类似郁达夫的“零余者或者说屠格漫夫鲶 “多余人 作晶来看,沈从文在最初受到屠氏影响是和自己当时的处境、心理状 态有关,那么当沈从文摆脱了作为“零余者的地位,不再以写作来“为稻梁谋”, 而是将写作当作表现人性,展示美善,进行经典的重造和人性的莺建时,沈从文 对屠格涅夫的接受显然就与其个人的人生观念、文学观念等内在的追求有关了。 通过对两个作家的研究我们发现,他们都善予在大自然中感悟人生,对自然 的认谈影响了沈从文与屠格涅夫的人生观念、文学观念等重要思想观念,它促成 了两位作家精神的遇合。 有研究者就认为屠格涅夫和沈从文从人格类型上都是属于直觉内倾型人格, “这种直觉肉倾型人格生成了蚀们真难艺术家气旗,这种纯艺术家气质又往往使 他们比如何种人格类型的作家更接近和理解自然。 比如沈从文和屠格涅夫都对 自然充满了兴趣,屠格涅夫说“一个人不能不对大自然感兴趣,因为他与大自然 有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是大盎然之予。“翊对于沈获文丽言,“大自然 从小陶冶了他的性格,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趣味倾向于道家归真返璞的理想,很大 程度上是由于大自然的感染和暗示”。啦鄙 热爱自然,在自然中感悟人生,这种因缘际会是与两位作家童年时期的生活 5 环境分不开的,那就是亲近自然的乡村生活。 在有关屠格涅夫的传记作品中如屠格涅夫评传( 苏 普斯托沃依特,人 民文学出版社,1 9 5 9 年版) ,屠格涅夫传( 苏 涅纳纳乌奠娃,天津人民 出舨社,1 9 8 2 年版) ,屠格淫夫传( 法 安德烈莫洛砭,幽强人民礁舨社, 1 9 8 3 年版) ,世界文豪屠格涅夫( 亨利特罗渡,世界知识出版社,2 0 0 1 年版) , 贵族庄园中的不和谐声:鼹格涅夫传( 孙乃修,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 9 9 4 年 舨) 等,都提到屠格涅夫在家乡奥廖尔省斯巴斯科耶农庄的乡村生活。 斯巴斯科耶农庄是屠格涅夫的母亲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的王国,母亲的专 制贯穿了屠格涅夫的整个童年,他几乎每天都为小事挨鞭子。母亲的专制将他推 向了家庭以外,他喜欢和农奴的孩子们一起在羽野树林翌奔跑嬉戏。和农褥一样, 屠格涅夫从大自然中获得感性认识,但“不同于农民的是,大部分农民对生活和 劳作于其闻的阚野熟视无睹,丽屠格涅夫却对池塘的自雾、桦树林颤栗的树叶、 遭过雷劈的橡树和住在上面的一对乌鸦从不厌倦。”汹;丽屠格涅夫也一再声明自 己对于乡野臼然的热爱:“要知道,我是被钉在大地上的。我宁愿观赏小鸭忙不 迭的动作。看它在池边用湿漉漉小蹼抓搔脑壳的姿态,或是看嚣8 剐从没膝深的水 池饮完水走出来的小牛。它伫立在池边,一串长长的、闪光的水珠从它鼻孔中流 淌,这一切的一切比天使( 被人称羡的飞入) 在天上所能看到的熙称意川刎 这种在乡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屠格涅夫对自然的看 法,大自然的宁静美丽映衬着人类对灾难的忧虑,屠格涅夫通过对大自然的读解 解读着社会,解读着人性。 丽在有关沈从文童年的文字记录中,我们看到最多的也是沈从文与囱然相亲 近的描述。与屠格涅夫不同,沈从文有一个充满温情与慈爱的开明母亲,但学 校对他来说却成为桎梏。“年纪六岁七岁时节,私塾在我看来实在是个最无意义 的地方,我不能忍受那个遥窄的天地,无论如何总得想出方法到学校以外是酌 日光下去生活。”嘲在夏日的河水里游泳,在春日的嗣塍上捉蟋蟀,看巴掌大的 活鲫鱼在网中蹦跳,听田塍土穴中大黄蛇的呜声成为沈从文童年的乐事。 不过,也许是家乡多溪流河纠,与屠格涅夫从俄罗婊特有的森林草原中获得 启示不同,给沈从文影响最大的还是那流动不鹈的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 一派清流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 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本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脚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离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 约五年。这一大堆同予中我差不多无同不与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 与渡头,僮褥圈忆的褒乐人事常是湿的,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 河水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 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 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我把过去生活加 以温习,或对未来生活有俺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啪1 水,在沈扶文那里 “作为总体的自然图景而存在 。口”水自然,给予沈从文的是人生的思索与 感悟,沈从文在水自然的启示下感悟着人生。在沈从文看来,水是略韧生命 力朐象征,是梦想的源头:“承的性格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 则柔弱中有坚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水教给我 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 以及超越普通个人功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驺2 3 沈从文和屠格涅夫关注自然,热爱自然,更关注作为自然一分子的“人”。 屠格涅夫关注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将人视为自然的一份子,并且由自然而思考人 6 的本质与特性:他“把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本质等同起来,既然人是自然的产物, 自然的一部分,那么入在自然面前应该是平等的;同时,人也像自然生长着的万 物一样,在本质上也是自由的,平等和自由是自然的特性,也是入的特性。”口锄 这种人的平等自由观念直接影响到屠格涅夫的人道主义思想,使他能在作品 中发掘农民以及平民知识分子的价值,发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屠格涅 夫一商把探寻完美人性作为他的创作目标之一,在他看来,完美的人性应该是准 乎自然的,只有合乎自然的人性,才具有永存的生命意义。 在沈扶文笔下,“入”、“人性 更是他关注的重心。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 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入,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 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庙供奉的是入性。嘲3 正是从“人性”出发,在偏远闭塞的湘西,沈从文发 现了被现代文明忽视或摒弃的人性的美善,发现了极少受近现代文明侵染的、保 留了原始的热情真挚、素朴正直的“湘鹾人生”。在他看来生命的本质就是符合 其自然本性的存在,丽人性的自然形态,就是“人与自然的契合 。 在大自然中感悟人生,沈从文和屠格涅夫追求着“人与自然契合 的理想人 生存在,但他们同时也认识到了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更深刻体会到大自 然对入的支配与控制。在这里,自然成为无法抗拒的命运,可以任意处置人类, 给予关怀或毁灭。屠格涅夫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悲剧结局,其中许多悲剧都是偶然 性的即命运使然。沈从文也强烈认识到“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他的很多 作品,特别是成熟期的作品,都是不可遏止地走向悲剧,而且这些悲剧呈现出很 大的偶然性:“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 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d 鄙而沈从文作品 文体的一个最显著的形式特妊“先以歌咏田园般的散文笔调缓缓趣展开对湘 西人纯朴风情的细致描述,最后却以一个出入意料的转折,一下予打断前面的歌 咏,把你推入对人生无常的强烈预感之中。 口刨更是这种“人生无常 的悲 剧人生观的体现,让人在猝不及防中体会到生命的冷。 在对自然、人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沈从文与屠格涅夫都有着共通 性,这种人生观、生命观、自然观的一致性,是沈从文与屠格涅夫发生共鸣的本 质原因。 神往于“入与自然的契合的生命境界,“这不仅表现为一种生命理想,更 表现为一种审美追求。”口”在“把生活提升到理想 、“尊和谐为美的极致”浪漫 主义艺术观上,屠格涅夫与沈从文显然也是一致的。他们追求作品思想与形式的 完美,表现自然与人性美善的统一,作品呈现出浪漫主义的忧郁抒情色彩。在对 美的认识上屠格涅夫与沈从文也有相通之处,沈从文将美看作是生命的属性,认 为美存在于生命之中,他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 丑的 东西虽不全是罪恶,总不能令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 那个离巅情操。美就是善的一种形式,文化的向上也就是追求善或美的一种 象征。汹3 丽屠格涅夫是美的崇拜者,认为美是唯一不朽的东西,他“回避丑恶 的现象,努力避免写它;而当必须描写它时,他做得特- 3 1 1 d 、, t :, ,他崇拜美,甚至 在描写丑恶时也是如此。u 引 综上所述,我稍在对鼹位作家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沈从文对屡格涅夫情有独钟 的深层次原因,这就是他们在人生观、文学观等方面有内在共通性,而这种共通 性源予他们在对于自然的认识上达到了深层次的“和谐一致”,在大自然中感悟 人生,他们的人道主义同情,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晃的追求,浪 7 漫主义艺术观,忧郁的诗意抒情甚至悲观主义,都与此有关。这种内在的共通性, 就是为什么我们虽然很难清晰地逐一辨识沈从文所受到的来自屠格涅夫的影响, 却又实实在在感觉到两个人作品的许多相通之处的原因。 第二章独特的体裁与表现手法:湘行散记对猎人笔 记的借鉴 如前所述,屠格涅夫对沈从文的影响反映在具体作品中就是他的猎人笔记 对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的影响。 湘行散记创作于沈从文的盛期,1 9 3 4 - - 1 9 3 5 年,和他的小说巅峰作品 边城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从1 9 2 4 年开始涉足文坛,沈从文十年磨剑,终 于在3 0 年代迎来了创作的辉煌期。沈从文曾踌躇满志地憧憬着自己的第二个文 学十年:“十年工作只是学习写作走完第一段路,我可走的路应当还远。盼望对 我怀着善意期待的读者,再耐心些看看我第二个十年的工作。 h 们虽然如沈从文 所说,“新的试验用笔,还刚写成三个小集,边城、湘行散记、八骏图, 全国即进入全面抗战伟大历史时期。圳钔1 但这段未完成的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创作, 还是成就斐然。仅在1 9 3 4 年,除了整理创作湘行散记,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