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doc_第1页
第三章 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doc_第2页
第三章 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doc_第3页
第三章 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doc_第4页
第三章 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汉语中常用句式很多,比如“被”字句、“把”字句、“比”字句、“连”字句、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等等。过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连动句、兼语句的特殊性,常常作为难点和重点来教学,其实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难点和重点对学生来说并不是真正的难点和重点。所以在这一章中,我们不再把它们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来处理。只是选择“被”字句、“把”字句、“比”字句、“连”字句和“是的”等真正的难点和重点来谈。一汉语比较句的类型:汉语表示比较的句子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表示事物、形状的异同;不用“比”的比较句,而是“跟和同与”,叫做“等比句”;一类是比较性质或程度的差别、高低。叫做“差比句”。每一大类中又各包含一些不同的小类。主要有:(1)A跟/和/同/与B+一样/不一样(adj)/相同/不同等 如:我和他一样高。(2)“比”字句:下面专门讲解(3)A不如B / A不如B+adj 句中形容词一般是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消极意义的不可。如:我不如姐姐漂亮。 *我不如姐姐难看。她不如她同屋刻苦。 *她不如她同屋马虎。(4)“有”字句:如:她有你高吗? (5)越来越+adj/V心:是用来比较人或事物的数量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发展变化,是同一事物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的比较。基本格式:越来越+adj/V心句中表示性质的形容词已经含有程度的意义,是肯定以前的程度高,现在更高的意义,所以不再接受表示程度的词语。如:他的汉语越来越好了。我越来越喜欢吃中国菜。*他的汉语越来越很流利了。*北京的空气越来越好多了。*房子越来越很贵了。“越来越+”后只能出现心理动词可,一般动词不可。如:我越来越习惯北京的生活。我妈妈越来越喜欢我的女朋友。*风越来越刮得大了。*雪越来越下得大了。“越来越”是副词性短语,在句中只能用在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前作状语,不能用在主语的前面。如:*越来越学习汉语的人多了。*越来越他的汉语水平高了。*越来越注意健康的人多了。(6)越越:基本格式:越V1/adj1越V2/adj 如:他心里越紧张,越说不清楚。书越多越好。注意:1.如果只有一个主语,自然放在“越越”之前,如:她越说越生气。如果有两个主语,分别放在两“越”之前。如:老师越说,学生越紧张。2.不能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些都是留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偏误如:*阳光照射越很多,地面就越很热。*妈妈越反对,越她要参加。*越老师讲,她越不明白。*越她忙,越妈妈不放心。*汉语越学越很难。第三章 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二“比”字句及其教学汉语表示比较的句式很多,但我们重点来谈“比”字句及其教学。差比和等比用错:留学生在使用比较句时经常把该用等比句“A跟/和/同/与B+一样/不一样/相同/不同/差不多”的地方用成了差比句“比”字句。如:*他喜欢的东西比我相同.*他的汉语水平比以前差不多.*我们国家的习惯比中国的不一样。*我们老师上课的方法比别的老师不同。*我的房间比妹妹的房间同样宽。*我们国家的气候比北京的不一样。*我的汉语水平比以前差不多。这些例句都是用来比较事物或性质的异同的,具体说来,就是比较事物或性质的形同海是不相同,一样还是不一样。要表示这样的比较意义,汉语里应该用等比句:A跟/和/同/与B+一样/不一样/相同/不同/差不多而不应该用“比”字句。有时,即使知道应该用差比句,同样也还会出现偏误如: (1)*我们班的学生多比你们班。 *他的汉语好比我。(2)*姐姐大三岁比我。 *他比我两公分高。(3)*我比姐姐不好看. *我的成绩比他不好(4)*今天比昨天很冷. *北京的东西比德国太便宜. *我妹妹比我很聪明。(5)*你的房间比我的大极了。 *他的脾气比以前坏得很。这些偏误都涉及到“比”字句的具体使用,我们下面就来谈谈“比”字句的具体问题。“比”字句是表达比较的常用句式,它是用来比较不同事物以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差别。在对外汉语教材中,“比”字句一般只出现在初级阶段。有的教材甚至把“比”字句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两课之内完成。其实,“比”字句的形式多样,语义内含有不同层次,有的“比”字句形式也比较复杂,如果将所有的“比”字句的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初级阶段,势必造成难度大、分量重,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使“比”字句的教学内容受到局限。所以,吕文华(1994)提出非常有见地而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看法:“比字句应该按照形式的由简到繁、语义的由浅及深进行不同等级的层次切分,并将比字句的教学内容按切分后的语法项目分布在初级、中级、高级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不同课中。”“比”字句按结构可分为:“比”字句的基本格式:(1)A比B+adj (2)A比B+adj+num/得多/一点儿/多了 (3)A比B+V+num(4)A比B+早(晚)/多(少)+V+数量(一点儿)(5)A+V+得+比+B+adj A+V+得+比+B+adj+得多/一点儿/多了(6)A比B+更/还adj/V A不比B+adj (7)A比B+V+得+adj这么多“比”字句如果一次塞给学生,效果恐怕很差,我们可把它们分散在若干课中进行学习,使多种“比”字句呈纵向的递进排列,使其化整为零多次出现,化难为易,在逐步递进的过程中掌握和消化。“比”字句按不同的等级切分后,依次安排如下:(1)A比B+adj如:我姐姐比我高。安娜比你大。由于受母语的影响,留学生在“比”字句方面很容易把“比”放在形容词的后面,如: *我同屋大比我*大卫高比你。对于这种偏误,老师应该有足够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提前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格式。即: A比B+adj *A+adj+比B(2)A比B+adj+num/得多/一点儿/多了如:哥哥比我大两岁。夏天深圳比北京热得多。我的房间比你的大一点儿。你比我高多了。在这种句式方面,留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偏误有三个:(一) 用“极了”代替形容词后的“得多、一点儿、多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告诉学生,数词后只能用“得多/一点儿/多了”,但不可使用“极了”。否则,学生就会造出这样的句子:*他比我高极了。 *他的发音比我好极了。(二)由于受母语的影响,留学生在“比”字句方面很容易把“比”放在形容词的后面,如:*哥哥大十岁比我。*夏天武汉热得多比北京。*我的房间大一点儿比你的。*你高多了比我。(三)“一点儿”或放在形容词的前面或用成“有点儿”,如:*我们的书比你的一点难。*姐姐比我一点儿高。*他比你有点儿大胆。为了避免留学生出现这样的偏误,我们最好在最初学习这种句式时就明确告诉他们正确的格式。即:A比B+adj+num/得多/一点儿/多了* A比B+adj+极了* A +adj+num/得多/一点儿/多了+比B* A比B+有点儿/一点儿+adj (3)A比B+V+num如:我们学校的学生比去年增加了200人。今年放假比去年提前了一个星期。这一句式中的动词多为增减、升降的动词,如增加、减少、提前、推迟、演唱、提高、下降等。由于受母语的影响,留学生在这类“比”字句方面很容易把“比”放在数词的后面,如:*我们学校增加了三百人比去年。*考试提前了三天比去年。*留学生100多人减少了比去年。对于这种偏误,老师应该有足够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提前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格式。即:A比B+V+num*A+V+num+比B *A +num+V +比B(4)A比B+早(晚)/多(少)+V+数量(一点儿)如:我比他早来十分钟。你比我们晚下课5分钟。因为生病,他比别人少去了一次。我今天比昨天多写了一页。和其他“比”字句一样,由于受母语的影响,留学生在“比”字句方面很容易把“比”放在后面,如:*我早来十分钟比他。*你晚下课5分钟比我们。*因为生病,他少去了一次比别人。*我今天多写了一页比昨天。另外,留学生还经常把“早(晚)”、“多(少)”放到动词的后面。如:*我比他来早十分钟。*因为生病,他比别人去少了一次。*我今天比昨天写多了一页。对于这两种偏误,老师应该有足够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提前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格式。即: A比B+早(晚)/多(少)+V+数量(一点儿)* A +早(晚)/多(少)+V+数量(一点儿)+比B * A + V+早(晚)/多(少)+数量(一点儿)+比B(5) A+V+得+比+B+adjA+V+得+比+B+adj+得多/一点儿/多了如:他来得比我早。我朋友唱得比我好得多。他说得比我流利多了。姐姐跑得比我快一点儿。对这种形式的“比”字句,有的对外汉语教材还同时介绍了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即重复动词,以及“比”位于动词前的情况。如:他说汉语说得比我流利多了。他比我跳舞跳得好。从语法的系统性来说,这样自然是没有问题,但从培养留学生的交际能力出发,在初级阶段最好避免同时介绍一种句式及其变式,这样可以减少学习的负担,增加实用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告诉学生,数词后只能用“得多/一点儿/多了”,但不可使用“极了”。否则,学生就会造出这样的句子:*爸爸唱得比妈妈好极了。*你说得比我流利极了。*我的同屋跑得比我快极了。(6)A比B+更/还adj/V 妹妹比姐姐更漂亮。广州比南京还热。 他比我更想家我比你还了解他。这种“比”字句中动词多为表示心理动词,如“喜欢、了解、想、怕、关心、爱、懂”等。动词常带宾语。其中“更”和“还”都表示程度深,当“比”字句中用“更”或“还”时,句子的预设是B已经具有形容词或动词所描写的特征,而A在这些特征方面的程度更高,如上例如不用“更”,“妹妹比姐姐漂亮”只是说“妹妹比姐姐漂亮”,至于“姐姐是否漂亮”并没有说明,如用“更”或“还”,则表示“姐姐很漂亮”,而“妹妹更漂亮”。用“还”必用“更”在强调程度深方面,说话人的感情色彩更强。“还”有时用于带有夸张意味的比较句或比拟句中。这种句子中只能用“还”,而不能用“更”。如:儿子比我还高呢。 *儿子比我更高呢。那蛇比碗口还粗。 *那蛇比碗口还粗。他比葛朗台还吝啬。 *他比葛朗台还吝啬。“比”字句中程度副词的使用根据上面谈到的几种“比”字句,我们发现“比”字句中程度词语使用的偏误在留学生中间非常普遍。如:*班长比我很努力。*广州比武汉非常现代。 *他比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我比你最了解他。我们应该结合留学生的偏误告诉学生在“比”字句中表示程度的词语的使用问题:在“比”字句中如果需要在形容词前面或后面加上表示程度深的词语,那么前面只能加“更”或“还”,不能加“很”、“挺”、“十分”、“太“、“格外”、“比较”、“最”或“非常”等副词;后面只能加“多”,不能加“极”、“很”或“不得了”等。(马真1988 程度副词在表示程度比较的句式中的分布情况考察,世界汉语教学 第3期)如:北京比西安更现代。北京比西安还漂亮。北京比西安现代多了。北京比西安现代得多。*北京比西安很现代。*北京比西安非常现代。*北京比西安挺现代。*北京比西安十分现代。*北京比西安现代极了。*北京比西安现代得不得了。为什么留学生会在“比”字句的谓语形容词前加“很”等程度副词呢?这并不是母语的负迁移,而是由于学习过程类推造成的过度泛化。学生在很早就学过形容词前加“很”等是很自由的,在谓语形容词前加上“很”等更是自由的。学生把这种观念或习惯不加区别地用于形容词作谓语的“比”字句,就出现了很自然地在这些形容词谓语前加“很”等程度副词的偏误。“比”字句的否定:A没有B+adj关于“比”字句的否定,有些教材认为是“A不比B”。实际上,“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应该是“A没有B”。如当我们问:他比你高吗?否定的回答可以是:他不比我高。也可以是: 他没有我高。“他不比我高”可能表示“他和我差不多”,也可能表示“他比我矮”,可见并不是否定相比较事物间的差别,而且具有辩驳的语气;而“他没有我高”只表示“他比我矮”,才是对“他比你高吗?”的否定回答。在“比”字句中否定副词“不”等的使用方面,留学生也会由于学习过程的过度泛化造成偏误“A比B不+adj”。如:*我比班长学习不好。*我的衣服比他的不贵。*我的汉语水平比他的汉语水平不高。同样,学生在很早就学过形容词前加“不”等是很自由的,在谓语形容词前加上“不”等更是自由。学生把这种观念或习惯不加区别地用于形容词作谓语的“比”字句,就出现了很自然地在这些形容词谓语前加“不”的偏误。以上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储备,怎么做到“精讲多练”呢?比如在学习第一种“比”字句即“A+比+B+adj”时,我们可以用实物道具的办法,准备两支长度不同的笔或价钱不同的两张广告,用实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使用“比”字句,在学生明白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的格式,即:A+比+B+adj*A +adj+比+B到此我们还只是完成了精讲的任务,为了做到多练,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关比较的图表,让学生根据图表来使用“比”字句。如:姓名年龄身高体重丽丽18岁175cm75公斤小明20岁173cm70公斤 当然,我们也可以准备几张不同的照片(比如几个女孩身高、头发长短、裙子长短等不同),让学生根据照片进行比较。再如学习“A比B+早(晚)/多(少)+V+数量(一点儿)”时,在精讲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如下表格让学生根据内容运用“A比B+早(晚)/多(少)+V+数量(一点儿)”。姓名睡觉起床吃早饭来教室丽丽11:007:007:307:50小明10:307:207:408:00以上我们谈的“比”字句可以分散到初级阶段的不同课来完成。到了高级阶段,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另一种貌似“比”字句的形式,即“A比N还N”,如:他比女人还女人。这种句式一般注意不多,所以我们单独列为一节来谈。第三章 汉语常用句式及其教学三比拟句“A比N还N”及其教学我们知道,“比”字句中,作为比较内容的谓语一般是谓词性的(可以是形容性成分、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主谓短语)。例如:(1) 这座山比那座高。(2) 对这儿的情况,他比我更了解。(3) 我爸爸比妈妈身体好。但是,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我们也经常能见到谓语为名词性成分的“比”字句。如:(4) 自扮演成龙一显身手,用一位玩家的话讲:“我比成龙还成龙呢!”(北京青年报)(5) 结婚后,他好象变成了另一个人,比葛郎台还葛郎台。(6) 妻子讽刺说:“我看现在不是你指导他写,而是他帮你收集材料。你真是比雷锋还雷锋!老婆孩子扔家不管”(北京青年报)(7) 他有时候比阿Q还阿Q。(8) 别看他文质彬彬,君子似的,其实在家里比希特勒还希特勒。(9) 妻子:如果把他留下,我就有点像东郭先生了。丈夫:你有时候比东郭先生还东郭先生。可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来考虑,东郭先生还是值得提倡的。(电视剧再婚家庭)这些句子虽然都有“比”,但并不是表示比较,而是表示比拟,即都是把一个事物作为一种衡量标准来比拟、衬托另一事物(1)。其用意不是把两个事物作比较,而是把具有某一性质的典型事物或极端事例作为衡量标准来说明另一事物。即“意在比喻,而非事实”(2)。例如“葛郎台”已成为吝啬的代名词,是吝啬的典型代表,如果说一个人比葛郎台还吝啬,其吝啬程度可见不同一般。这种格式可码化为“比N还N”。这里说明一点:在我们收集到的语料中,还发现了不少“比N都N”的句子。如:(10)他要是撒起泼来,比泼妇都泼妇。(11)瞧她那认真样,比李虞都李虞。(语境为:会话人的朋友李虞是出了名的认真)(12)最近和绅比忠臣都忠臣。(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但更常见的是“比N还N”。这种句法超常格式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不可替代的语用价值,研究这种句式对探讨语法和修辞的结合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该格式和其中的“N”、副词“还”及其语用修辞效果进行探讨。(一)“比N还N”中的“N”这些句子有别于其他“比”字句的地方在于被比较项和比较的结果都是名词性成分,而且是相同的名词性成分。那么是否所有的名词性成分都可以进入该格式呢?我们来看例子:(13)听他聊起来,比专家还专家,可动起手来,什么都不行。(14)(他)到了工厂,穿上那身工作服,地地道道的小工人,可回到家比贵族还贵族。(15)这孩子淘的时候,能折磨死你,可好起来,比绅士还绅士。(16)处理之前,你总是束手无策,事情过后,你又总是比诸葛亮还诸葛亮。(17)他写的文章比八股文还八股文。(18)*这小册子比书还书。(19)*这布料比窗帘还窗帘。(20)*那地方比图书馆还图书馆。(21)*你的床比桌子还桌子。我们把名词的语义内容分成关涉性义素和描述性义素。所谓关涉性义素是指对名词的内涵起到说明、限制等介绍作用的语义内容;所谓描述性的义素是指对名词内涵起到描写、修饰等形容作用的语义内容(3)。如:书:装订成册的著作。(关涉性义素)学者:在学术上 有一定成就的 人。(关涉性义素)(描述性义素)(关涉性义素)有的名词只凸显关涉性义素而描述性义素很弱,如“桌子、椅子、书”;有的名词关涉性义素和描写性义素都很强,如“淑女、绅士、权威”等。(4)(9)中充当前N和后N都是作为典型代表的专有名词,(10)(17)中充当前N和后N都是普通名词,但是这种普通名词都具有某种典型特征。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其语义成分中都含有某种描述性的义素,而且这种描述性的义素非常强,都可以作为某一事物的典型代表,如“诸葛亮”是聪明机智的典型代表。作为某一类事物的典型代表,这些名词所凸显的描述性义素在一般语境中都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即很容易被分离出来。如说到“葛郎台”大家很容易联想到吝啬;说到“雷锋”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乐于助人、大公无私;说到“阿Q”我们很容易想到盲目乐观、自欺欺人,也就是阿Q精神;说到“泼妇”我们很快就想到不讲道理等等。而(18)(21)中充当前N和后N的都是只凸显关涉性义素而描述性义素较弱的普通名词。在一般的语境中,它们的描述性义素不容易被分离出来。所以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描述性义素凸显的名词性成分才可以充当该格式的被比较项和比较结果;而描述性义素较弱的名词性成分一般不可以。简而言之,只有代表为人们所熟悉的知名度高的事物的名词才可以进入该格式,而代表不为人们所熟悉的知名度低的事物的名词则不可以进入该格式。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证明:进入该格式的名词性成分一般都可受程度副词(很、真、太等)的修饰,而不能进入该格式的名词性成分一般则不可以。如:他真/很/太绅士/女人/贵族/雷锋/阿Q/农民。*太/很/真桌子/椅子/窗/教室当然,有的名词词义本身的描述性义素很弱,也就是说词义本身很难分离出描述性义素,但借助于特定的语境,可以使其描述性义素得到凸显。如:他自诩道:“我这篇文章讲得非常详细,比词典还词典。”所以有些句子的理解需要特定的语境。但是语境并不是生成描述性义素的根本原因,只是揭示、显现描述性义素的途径。这种句式(特别是“N”为专有名词时)的理解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如不知道“葛郎台”是吝啬的化身、不明白“雷锋”、“东郭先生”、“林黛玉”是乐于助人、迂腐式善良、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代表,自然就不能理解“比葛郎台还葛郎台”、“比雷锋还雷锋”、“比东郭先生还东郭先生”、“比林黛玉还林黛玉”。我们说描述性义素凸显的名词性成分可以充当前N和后N,是否所有这样的名词性成分都可以呢?我们再来看例句:(21)他那精神比保尔还保尔。*他那精神比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还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22)在我们小学生面前,老爷爷比孔乙己还孔乙己。*在我们小学生面前,老爷爷比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鲁迅笔下的孔乙己。(23)他讨价还价的时候,比女人还女人。*他讨价还价的时候,比斤斤计较的女人还斤斤计较的女人。(24)我看你啊,比阿斗还阿斗。*我看你啊,比刘备儿子阿斗还刘备儿子阿斗。(25)他比变色龙还变色龙。*他比一条变色龙还一条变色龙。上述例句告诉我们,充当前N和后N的只能是形式比较简单的单个名词,而形式较复杂的名词词组不能充当该格式的前N和后N。其实这比较容易解释。作为某方面的典型代表,这些名词的描述性义素非常鲜明,为一般人所熟悉,不需要那么多修饰成分对它进行描写修饰;另一方面,表比拟的“比N还N”本来就是简洁的口语表达方式,不宜于出现过多修饰成分。格式中“前N”和“后N”单纯从词的形式上来看,似乎是一样的,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这两个表面上的相同的名词其实质不同:作为被比较项的“前N”是有指名词,即该名词的表现对象是某个实体;而作为比较结果的“后N”是无指名词,即只表示该名词的最突出的抽象属性,而不指称话语中具有这种属性的具体人或者事物。简而言之,“前N”指名词的外延,是有指名词;“后N”指名词的内涵,是无指名词。“如果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entity),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为有指成分。”相反,如果一个名词性成分不表示一个实体(entity),我们不能把这个名词同语境中某个具体的人、物等同起来,这样的名词性成分是无指成分。(陈平1987)(二)“比N还N”中的“还”和“副名组合”问题沈家煊(2001)曾指出,“X比N还N”句式中“还”增加了语法结构以外的新信息,表明说话人的评价色彩,表示的是元语增量,增强信息度。说话者使用这个表示元语增量的“还”表明对被陈述对象的主观评价,并制约后N描述性义素的突显。因为“还”负载着复杂的语义信息,所以在该格式中显得尤为重要,不可缺少。格式中如没有这个“还”,就不成立。如: 小郭比林黛玉还林黛玉。 *小郭比林黛玉林黛玉。你怎么比阿Q还阿Q? *你怎么比阿Q阿Q?我们说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现在怎么解释“还+名词”呢?我们认为“还”的副词性没有变,后N的名词性也没有变。这种副名组合其实是副词的语义特征和名词凸显的描写性义素的组合。充当比较结果的后N多可以换成该名词凸显的描写性语义特征可资证明。如:(23)他比葛郎台还葛郎台。他比葛郎台还吝啬。(24)她平时假小子似的,只要一看到他,就比淑女还淑女。(北京青年报)她平时假小子似的,只要一看到他,就比淑女还文静。(25)他要是有了权,比陈世美还陈世美。他要是有了权,比陈世美还坏。但这还是不能解释句法平面上的这种副名组合。对此,张谊生(1996)曾说过“副词之所以能够修饰名词,其深层的原因和制约的因素其实并不仅仅在于修饰语副词,而主要在于那些被修饰的名词或者是具有特定的语义基础,或者是功能发生了转化。”我们非常同意这种观点,本文所涉及的副名组合实现的条件是名词特定的语义基础使其功能发生偏离。上文我们说过,该格式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被比较项前N和比较结果后N是相同的名词。其实二者实质不同:前N是有指名词,即该名词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而后N是无指名词,即只表示该名词的最突出的抽象属性,而不指称话语中具有这种属性的具体人或者事物。简而言之,前N指名词的外延,是有指名词;后N指名词的内涵,是无指名词。张伯江、方梅(2001)所勾画的名词稳定性的优势序列中有一条“有指名词无指名词”,就是说无指名词比有指名词容易发生功能游移即容易偏离基本用法。本文作为比较结果的无指名词就发生了功能游移,即表现出一般名词所不具有的功能受副词的修饰。郭锐(2002)提出“语法动态性”,即语言成分在句法平面上可能表现出词汇平面上所没有的功能。上述这些名词在句法平面上都表现出形容词的一些语法性质(但绝不是变成了形容词)。当然这种形容词性并不是凭空产生或增加的,而是这些名词本来就凸显的描述性义素在该格式中得到极大的显现。其实这也可以从句式语法这个角度来考虑,即“X比Y还+形容词/动词”这个句式使上述名词呈现出形容词性的用法。我们知道,当一个句式形成并具有某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