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流光碎影共繁华——《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流光碎影共繁华——《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流光碎影共繁华——《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流光碎影共繁华——《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流光碎影共繁华——《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流光碎影共繁华——《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j 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经校保密办审核批准,本学位论文属保密论文,在年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墨迩丝照 日 导师签名: 期:兰型! :! 垒 日期:矽户:! :! 笪 中文摘要 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 中文摘要 “时间”问题在2 0 世纪西方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伴随着那些文学史上不 可磨灭的名字进入我们的视野。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马塞尔普 鲁斯特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法国传统小说的终结和现代小说的兴起。时间是小 说的主题,本文主要就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性进行研究,从时间与回忆,时间与 真实,时间与物三方面入手探究普鲁斯特的时间艺术。 普鲁斯特将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区分开:物理时间始终单向,匀速流动,生命在 其中衰败,死亡,造成人类的生命悲剧感;但在心理时间中,人们可以凭借回忆摆脱 时间的必然性,将过去与现在,将来融合渗透,达到审美与生命的自由境界,展现心 灵的主观真实。 时间观念的转变带来截然不同的“看世界的方法。本文通过采用柏格森的时间 绵延说和海德格尔的时间观理论,将时间和真实切实的联系在一起,普鲁斯特在绵延 中揭示真实,在整体的生命中体验真实,利用艺术来展现真实。 追忆似水年华中理性秩序遭到瓦解,时序被打破,物质问没有了必然的因果 联系,生命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偶然性和可能性,世界呈现出迷宫般的性质。普鲁斯特 的小说通过现代哲学对时间的思考,对小说的时间理论层面作出阐释,是对小说时间 进行研究的成功样本,更是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关键词: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时间;回忆;真实 作者:张欣悦 指导老师:吴雨平 a b s t r a c ts t r e a m e rb r o k e ns h a d o wo fp r o s p e r i 妒啊m e l i n e s sr e s e a r c ho n ns e a r c ho f l o s t 矗m p s t r e a m e rb r o k e ns h a d o wo fp r o s p e r i t y t i m e l i n e s sr e s e a r c ho n ns e a r c ho fl o s tt i m e a b s t r a c t t h et i m ei s s u ei nw e s t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p l a y e da l l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 a l o n gw i t ht h en a m e so ft h o s eu n f o r g e t t a b l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i n t oo u rf i e l do fv i s i o n n s e a r c ho fl o s tt i m ei sm i l e s t o n ew o r kf o rt h ef r e n c hn o v e l i s tm a r c e lp r o u s t ,t h eg r e a t m o d e mm a s t e r p i e c e i t sa p p e a r a n c em a r k e dt h ee n do ft r a d i t i o n a lf r e n c hn o v e l ,a n dt h e r i s eo ft h em o d e mn o v e l t i m ei st h et h e m eo ft h en o v e l ,t h i sa r t i c l ef o c u so nt h e t i m e l i n e s si nt h eb o o k ns e a r c ho fl o s tt i m e ,f r o mt h et i m ea n dm e m o r y ,t i m ea n dt r u t h , t h e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t i m ea n dm a t e r i a l st or e s e a r c ha n de x p l o r ep r o u s t st i m ea r t s p r o u s ts e p a r a t e st h ep h y s i c a lt i m e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i m ea sf o l l o w :t h ep h y s i c a lt i m e i sa l w a y so n e - w a yd i r e c t i o n ,u n i f o r mf l o w ,u n d e rw h i c hl i f ed e c l i n e st od e a t h ,c a u s i n ga s e n s eo ft h et r a g e d ya m o n gh u m a nl i f e ;b u ti n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i m e ,p e o p l ec a ng e tr i do f t h et i m e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w i t ht h em e m o r i e s ,m e r g i n gt h ep a s t ,p r e s e n ta n df u t u r e ,t ot h e a e s t h e t i cr e a l mo ff r e e d o ma n dl i f e ,s h o w i n gt h et r u eh e a r to ft h es u b j e c t i v e t i m ev i e ws h i f tb r i n g si nt o t a ld i f f e r e n tp e r s p e c t i v et ow a t c ht h ew o r l d t h i ss t r e t c h o ft i m et h r o u g ht h eu s eo f b e r g s o na n dh e i d e g g e r sc o n c e p to ft i m et h a tt h et h e o r yo ft h e t i m ea n dt h er e a le f f e c t i v el i n k ,p r o u s t ,r e v e a l st h et r u er o l l i n gi n ,t h ew h o l ee x p e r i e n c eo f r e a ll i f e ,u s i n ga r tt os h o wt h er e a l ns e a r c ho fl o s tt i m ew a st h ec o l l a p s eo ft h er a t i o n a lo r d e r , t i m e l i n e s si sb r o k e nu p , a n dt h e r ei sn oc a u s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m a t e r i a l s ,l i f ei sf u l lo fc h a n c ea n dt h ee n d l e s s 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w h i c ht h ew o r l dp r e s e n t sal a b y r i n t ho fn a t u r e p r o u s t sn o v e l ,t h i n k i n go ft i m e t h r o u g ht h em o d e mp h i l o s o p h y ,e x p l a i n i n go nt h en o v e l 。st i m e l i n e s st h e o r e t i c a ll e v e l ,i s s u c c e s s f u ln o v e ls a m p l et os t u d yt h et i m eo fn o v e l ,a n di ti st h ep i o n e e rf o rm o d e mf i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ns e a r c ho f l o s tt i m e ,p r o u s t ,t i m e ,m e m o r i e s ,t r u t h w r i t t e n b y :z h a n gx i n y u e s u p e r v i s e db y :w uy u p i n g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时间与回忆7 一、物理时间:毁灭8 二、心理时间:拯救1 3 三、回忆:时间逆行1 7 第二章时间与真实2 3 一、两种真实性2 4 二、两种“自我”体现的真实性2 9 三、两种时间中的真实3 3 第三章时间与物3 9 一、物:时间符号4 0 二、时间:物中精灵一4 5 结语5 2 参考书目5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 5 后记5 6 流光碎影共繁华 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绪论 绪论 法国2 0 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与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 ( 1 8 7 1 - - 1 9 2 2 ) 的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 以下简称追忆)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 安德烈莫洛亚在追忆序言中这样说:“对于一九零零到一九五零年这一历史时 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他像同时代的几 位哲学家一样,实现了一场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1 普鲁斯特采用意识流的手法,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心理世界,对于自我以及人存在的本质做了深邃的思 考。追忆规模宏大,叙述语言华丽,但却缺少情节化的事件。这一矛盾正体现了 作品的主题时间。追忆共分为七大部,分别是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们 身旁,盖尔芒特家那边,索多姆和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 法文版十五卷,中译本七卷,2 4 0 多万字。 普鲁斯特的一生和他的创作历程都十分简单。普鲁斯特出身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 产阶级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医学教授,曾任全法卫生总监。母亲是一名犹太裔交易所 经纪人之女,有良好的教养,喜爱文学艺术,对普鲁斯特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普鲁斯 特自小体弱多病,九岁那年突发哮喘,从此病魔伴随了他一生。读书时成绩优异。中 学毕业后,他自愿应征入伍,在奥尔良7 6 步兵团服役一年,随后进大学攻读法律与 政治学。1 8 9 3 年获得法律学士学位。接着,进入巴黎大学继续深造,1 8 9 5 年获文学 士学位,被马扎林纳图书馆录用。一个月后暂调国民教育部任职,但不幸的是还没有 半年时间,就因为健康问题被永远解除公职。从此以后,普鲁斯特便基本闭门不出, 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从1 8 9 5 年起,普鲁斯特开始创作小说,被出版社的校勘人定名为让桑德伊, 但并未完成。这篇不完整的作品已经初现了追忆的叙述方式,普鲁斯特将无意识 回忆所唤醒的种种印象和感受一一记录下来,形成独立的片断,然后组织章节,将片 断衔接起来。主人公让桑德伊童年与少年时期性格敏感,对母亲依恋,阅读大量书 籍,同时穿插进同学问的友情,社会交际与恋爱经历,军旅生活,德雷福斯案件,内 容与追忆很相似,可以看成是追忆的雏形。另一部是驳圣伯夫,普鲁斯 1 (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7 页。 1 绪论 流光碎影共繁华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 特通过批驳圣伯夫来阐述他自己的文学理论,普鲁斯特认为艺术实践中的人不同于社 会实践中的人,那是一个深层的自我。他给予直觉、感受力和本能十分重要的位置, 降低了智力与理智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这种美学思想在追忆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驳圣伯夫中很多片断都会重新出现在追忆中,如睡眠、房间、母亲、贡布 雷的生活等。所以驳圣伯夫是追忆的精华缩微版。 1 9 0 9 至1 9 1 2 年,普鲁斯特创作了长篇小说心灵的间歇,包括两部:寻回的 时间和失去的时间。但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到1 9 1 3 年,格拉赛出版社才同 意由普鲁斯特自费出版,并更名为在斯万家那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并把全 书更名为追忆似水年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格拉赛出版社停业。此时,伽利 玛出版社与普鲁斯特正式签约,继续出版。战争期间,普鲁斯特卧床不起,但忍受着 哮喘病的煎熬,大大扩充了作品的篇幅,他争分夺秒,陆续出版了在少女们身旁, 盖尔芒特家那边,索多姆和戈摩尔,不久普鲁斯特的肺炎引发败血症,永远离 开了人世。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都是在他死后出版的。 对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热点。国内国外均有许多 关于普鲁斯特以及追忆似水年华的评论与专著。以罗兰巴特为理论代表,他的 零度写作从文本与阅读角度出发,指出要把追忆看作文本,而不是文学作品, 是一项能指实践,而不是美学产品。读者需要通过书中的能指不断的去重新构建作品 的过程,而不是由封闭的符号构成的整体。德勒兹与热奈特持同样的理论立场,德勒 兹在普鲁斯特与符号中对追忆进行了符号学解读,德勒兹将爱情,友谊,人 物,时间等小说中的具体事物归纳为不同的符号,通过符号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分析出作品结构上的特征。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分析了追忆的 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问题。让伊夫塔迪埃在普鲁斯特与小说中着重论述追 忆的形式与技巧问题,叙述角度与视野,人物描写,语言世界,时间与事件,叙述 技巧等。贝克特在评论文章普鲁斯特论中,对普鲁斯特语言的特征进行了详尽深 入地探讨,他提出普鲁斯特的时间是摧毁与拯救的双面怪兽。非自主回忆使主体当下 的体验与过去的体验重合,使当下主体获得了超时间的本质。普鲁斯特对于过往岁月 的再现具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色彩。前苏联学者帕塔波娃在普鲁斯特的问题特 色中分析了追忆中的句式特点。里夏尔在普鲁斯特与感性世界中认为追 2 流光碎影共繁华一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 绪论 忆中回荡着鲜明,沉着,坚定的观念,正是这种观念使文本中碎裂,间断的现象获 得了内在的统一性。杜布罗夫斯基在玛德莱纳的位置中借助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 神分析学的原理,幽默地指出普鲁斯特在文本重复中体现出精神强迫症的征兆。 让弗雷维尔在普鲁斯特与生活中认为追忆的主题是回忆,但却是缺乏独 特性的主题,早在普鲁斯特之前的乔治艾略特,克尔凯郭尔,柏格森等都有这种思 想。而且时间在作品中不占据中心位置,时间在叙述进展中不起任何作用,普鲁斯特 描写的恰恰是时间的静止状态。马布雷德伯在普鲁斯特论中从心理学和社会学 两个角度理解普鲁斯特。安德烈莫洛亚则在从普鲁斯特到萨特和普鲁斯特 中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出发,阐述追忆的主题、时间、创作或真理等。 在国内,胡海的专著夜半的太阳普鲁斯特和 中对作品 的内在结构和特征进行分析。涂卫群从普鲁斯特出发中对叙述人称和视点分析。 还有郑可鲁普鲁斯特 的多声部叙事艺术和张新木的论文论 的叙述程式。张寅德的意识流小说的前驱酱鲁斯特及其小说从 意识流小说角度解说追忆。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 0 世纪的小说和小 说家对记忆母题进行了精辟论述。 本文试图从追忆主题时间入手,从三个层次,分别是回忆,真理与物来 探讨它们与时间之间的微妙而密切的联系。“时间”被美学史上的历代大家们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柏格森,海德格尔反复论说过。普鲁斯 特深受柏格森的影响,将时间分为“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又将回忆分为“有 意识回忆”和“无意识回忆 。在追忆中,回忆是如何和时间发生联系的呢? 贝 克特在普鲁斯特论中提出一个有趣的说法,他认为普鲁斯特的时间是毁灭与拯救 的双重怪兽,而回忆是连接点。在柏拉图看来,回忆有着崇高的地位,回忆是人类学 习的手段与途径。因为柏拉图推崇灵魂轮回理念,所以回忆可以复现灵魂在上界见到 的美的理念,所以,回忆还是到达终极境界的天梯。回忆不是对现世生活经历或外部 客观世界的反观,而是对自我内心的求索与认知。奥古斯丁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研究 回忆,奥古斯丁是一位神学家,他的理论带着浓重的基督教会色彩,他认为每个人都 有一个被上帝创造的灵魂,它被填满知识和真理,但并不明显,潜藏在心罩,必须被 回忆,记忆才会变成思想。“回忆 是通往上帝的金光大道。之后的哲学家们多半遵 绪论 流光碎影共繁华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 循这条路,到了黑格尔,才将回忆引入“历史”,使回忆与时间发生联系。黑格尔认 为,精神在时间中的外在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他举过一例,如同画画,一系列的画 像,后人作画需要研究前人,消化前人精神财富。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不断抛弃自 己的现时存在,将它交付给回忆,回忆把经验保存下来,让精神的每一次新生得以从 更高的阶段出发,精神得以向“绝对精神 发展。叔本华的观念最接近美学生存 即痛苦,人生来就有意志,这意志盲目而无止境,永远欲求却永远得不到满足,于是 便产生痛苦,要寻求解脱,只有消除意志,毁灭欲望。审美回忆可以帮助人们,在审 美回忆中,人要对事物采取无欲无求的纯粹静观的态度,此刻,痛苦被暂时抛却,内 心充满宁静与愉悦。叔本华认为回忆天然有一种审美品质:创造审美距离。人若与审 美对象的时空,心理距离太近,太功利,则无法审美。只有在恰当距离之外,予对象 无所欲求,才能静静观赏。回忆与往事有了时间上的间隔,使人淡忘了曾经的痛苦忧 虑,而沉浸于一种类似的观审中,于是在表象世界中得到幸福。审美是解救人们逃离 苦海的唯一出路,回忆是这条道路上的伴随你的有利工具。 海德格尔认为回忆远非对经验世界的简单复现,而是一种精神回昧与心灵感悟, 是对存在的反思和体验。在海德格尔看来,回忆就是思。柏格森提出著名的哲学概念 “绵延 ,人的直觉,情感都不可截然分为一个个片段,它们彼此渗透,绵延不止, 时刻变换着。绵延的体验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柏格森认为艺术所要表现的是生活之 流的“绵延 ,优秀的小说家能够描述“绵延,是因为记忆,人先前的记忆影响着当 下的感受,以往的相似的经验渗透到当下的感知中来,众多时间的瞬间相互结合为一 个有机的整体。记忆所带来的瞬间越多,人从外界事物中得到的感受就越丰富,越能 摆脱外部世界的单一性,获得自由的精神世界。这种思想启发了普鲁斯特,他正是通 过回忆的方式使自我生命获得丰富感。“心灵感觉到自己仿佛看到了一种给予自己以 生命的幻象。由是而产生了光明,心醉沉迷和在无穷尽的喜乐中全然忘却的时间的感 觉。 1 以往的研究者喜欢把普鲁斯特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巴尔扎克放在一起相提 并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两者都追求艺术上的真实,时代思潮的变迁使他们的对象 与方法发生变化。传统美学认为写作是寻求真理,作家要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真、善、 1 ( 法) 马塞尔-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8 6 页。 4 堕垄壁墅茎茎生! 望丝垡查兰竺! 堕囹堡塑壅 绪论 写照。按照古 典文学的定义,文学自诞生之初,就担当着教育与拯救的重任。那么现代文学企图在 自我之中挖掘真理不过是虚妄。但现代时间观念发生质的变化,这改变了传统的文本 观念,柏格森将时间理解为意识的状态绵延。于是产生了“心理时间 ,文本从 对外界客观时间的关注转变为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现代解释学认为:文本是言说, 揭示某种现实的存在。阅读是要使文本与读者达到一种视域重合。理解是要把握一种 存在的潜在性与可能性。在这种意义上,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对文本的阅读就是 在超越中返回自身的去蔽活动,是揭示文本所表现的存在的可能性。真理不是再现, 不是真实性,不是主客观的一致。文学艺术是对存在的诗意的敞亮。真理是此在的展 开状态。文学的焦点由外而内转入内心世界。这种转向在海德格尔思索存在与时间的 问题中得到完满的解答。对自我,意识,内心的关注为文学打开了另一扇大门。罗兰巴 特那里,写作是一种书写实践,不是作家的创作性活动,而是语言自身的自足性表现 活动。由于语言是历史给定的,所以意义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一个历史结构,所 以意义本身并不能在语言中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寻求文本的意义是不可能的。文本 是一系列的踪迹与暗示,文本的意义并非来自现实,而是来自文学结构本身。文本是 无数能指的编织物。解构主义认为现代文学的种种思考都是建立在反逻各斯的中心之 上。但正是这些反理性的思潮,这些渴望摆脱逻各斯束缚的尝试使得后现代文化得以 可能。在后现代包容差异,倡导多元化的境况中,再来反观现代文学中对于时间问题 的思索我们会得到新的启示。文学文本中,初期的意识流小说最明显地体现了面对古 典的革新与转变。人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新层次的提升与丰富。 几乎所有的人都察觉到,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时间问题变得异常突出。普鲁斯特、 福克纳、乔伊斯首先为这种变化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文学文本。他们在文学中取得的无 人替代的地位,其核心便是源自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的时间哲学。他们孜孜不倦致力 于寻找失去的时间,驰骋于内心意识的绵延之流,执著于过去。弗吉尼亚沃尔夫的 意识流小说也是研究心理时间的理想范本。托马斯曼的魔山也是一部相对隐秘 的时间小说,他自己声称魔山的对象是纯粹的时间。还有海明威,他的小说中简 洁的对话,其实质是要抓住具体的现代时间。为什么西方的现代小说对时间问题产生 了如此浓厚的兴趣? 追根朔源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产物。文艺复兴以后,西 5 绪论流光碎影共繁华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 方就进入了以工业文明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时代。自然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 器的发展为科学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工 业化的文明形式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内容,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带来精神 的安宁,随着技术的深化,精神上的动荡不安带来空虚和无家可归感,生命的意义与 价值问题被悬置。上帝被宣判了死刑,人孤零零地生存于广阔的天地之间。有限的个 体如何才能把握住永恒的生命的意义,失去宗教庇护的现代人感到迷惑不解。有限与 无限的核心问题就是时间。人类感到生命有限,时间短暂,才拼命追求价值。这种关 于时间的焦虑感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对于时间的不断追问也正体现了西方现代社 会中的精神危机。现代性是一片废墟,现代人类将传统的一切观念统统推翻,却又盲 目无所措,该如何重建新的精神家园? 这是一项困难、复杂、任重道远的工程。 6 第一章时间与回忆 第一章时间与回忆 时间是什么? 这是一个古老的难题。“时间究竟是什么? 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 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1 时至今日,对于时间的困惑是一种普遍的 感受,正如伽达默尔指出的“人类在试图理解自己的生存时,面临一个最深的谜就是 正真的时间是什么的问题。对生命而言,天生的必死性,对于青春和衰老的经验,过 去的不可挽回性,未来的不可预见性,每天的时间划分和我们工作的计划所有这 一切都包含着时间。只要他一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命和他的经验,这个问题就是每 个人以某种方式必须面对的。2 我们都生活在时间中,它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然 而一旦我们试图说明时间意识,将种种时间体验诉诸语言,这个古老的难题便会又一 次横亘在我们面前。 文学被看作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同人的生存状态紧密联系。在巴尔扎克为代表 的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中,时间充当着不为人知的隐形操纵者。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 方现代文学中,对于时间问题的追问异常突出,一批文学家将时间问题上升为文学作 品的主题,提出一种源自自身生命体验的时间哲学,这种时间哲学深入到生活的本质 层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现代人复杂的生存境况。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现代人对时间问题如此关注? 西方哲学史上,最早亚里士多 德认为时间表示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奥古斯汀则认为,时间是心灵的特性。现代西 方哲学家多半沿着奥古斯汀的观念前行,时间并非科学问题,而是与人的生命体验相 关。在传统理论中,时间一直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但现代人文科学对时间的兴趣走 在了自然科学的前面,一系列的与时间相关的重要学术作品问世,对于文学思潮和文 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早在海德格尔之前,胡塞尔在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中就提出,从价值论角 度来看,时间是没有具体的现实性的。只有当主体在意向着,直观着的时候,时间才 是具有现实性的。离开了人的体验,单纯谈物质世界的时间,谈实在之物的时间结构 是没有意义的。现象学所谈的时间不是经验世界的时间,而是人类意识世界中的内在 1 ( 古希腊) 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2 0 0 8 年版,第2 5 4 页。 2 ( 德)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 0 0 7 年版,第5 9 8 页。 7 第一章时间与回忆流光碎影共繁华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 时间。海德格尔提出人的向死存在,人终有一死,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个体生命的终 止决定了时间体验的结束。柏格森区分了“物理时间 和“心理时间”,他认为用时 钟来计算的时间对于艺术创作毫无意义,唯有靠直觉感知的“心理时间”赋予艺术家 无限的创造力。 随着时间观念的转变带来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心理时间”被视为一种真正 的时间。作家纷纷用各自的方式塑造体现个体价值意向的心理时间,单向线性时间结 构被打破,使现代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的小说有着很大的差异。小说不再像以 往那样追求明确的外在因果逻辑,而充分体现出心理时空在艺术体验中的特点。想象、 幻觉、回忆、梦境相互交织, 打破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时间在现代小说中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态。普鲁 斯特,乔伊斯,福克纳,弗吉尼亚沃尔夫,“时间”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是重要的 叙事方式,结构手段,而且成为作品的探究对象。 是什么原因使现代人对于时间问题如此感兴趣? 任何的现象背后都有其深刻的 历史和社会原因。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进入资本主义历史时期,工业文明和机器化生 产是这个时代的特点。物质的丰富却带来了精神的空虚堕落,对自然的掌控能力使人 类狂妄自大,同时陷入奇怪的自我迷失的怪圈。“上帝死了”带来自由的同时也带来 了人类文明上前所未有的精神失落。人再也不能奢望肉体和灵魂的永远存留。欢乐苦 短,人生有限,“死亡 是一切的终点。敏感的现代诗人,哲学家一起共同致力于寻 回人类失落的精神家园。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把握永恒的生命意义? 如何使人获得超 越时间的存在? 这是现代诗人,哲人共同的野心。普鲁斯特说过:内在自我能够生存 并且欣赏事物之本质的唯一环境乃是超越时间。于是,现代作家开始了不寻常的 追问时间的旅程。 一、物理时间:毁灭 什么是物理时间,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钟表用来测量和计算的时间。我们看着 秒针一步不停地在钟面上旋转,它机械,精准,冷静,无情地从一切人与物之上迈过, 一切都会随之灰飞烟灭。这使普鲁斯特感到悲观失望,追忆的最后一章中他不停 地思考着时间在生命中占据的重要作用,他看到一切不可挽回地流逝。在盖尔芒特沙 回忆 死 是时间打在侯爵脸上的印记,它是渐渐长大的,是那么渐次累进长大的,竞使侯爵夫 人丝毫没有察觉到。1 社会习俗和风尚的变迁,从前结构紧密的盖尔芒特沙龙已经崩 溃,“圣日耳曼区像一名愚痴的老寡妇,对闯进她的沙龙,啜饮她的橘汁还向她介绍 自己的情妇的粗俗无礼的仆佣们,她只会报以胆怯的微笑。 2 它贵族的风采和色调消 失殆尽。曾经的激情逐渐冷却,“在这遥远的年代,这种思想状态对我来说曾是一种 长久的折磨,现在却己荡然无存。因为在这个一切都会耗尽、消失的世界里,同美相 比,有一样东西会倒塌,毁坏得更加彻底,同时又留下更少的痕迹,那就是悲伤。”3 过往的爱情悄悄退去艳丽的色彩。“确实,你在几年后再遇到你不再喜爱的女人,在 她们和你之间相隔的难道不就是死亡,犹如她们已不在人世一般,因为她们的爱情不 再存在这一事实,使当时的他们或当时的我们变成了死人。4 一张张面容,一具具躯 体都在时间的雕琢下变得衰老枯朽。爱情,友谊,信仰,精神上的珍宝亦会被时间洗 磨风化。“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着地眷恋一个爱人,一位朋友,某 些信念;遗忘从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记忆。”5 不仅是在追忆的最后一章“重现的时光 中普鲁斯特着力地描述了无情的时 间,在整部追忆中,我们都能够看到时间带来的痛切的悲剧,普鲁斯特的祖母和 母亲都谢世而去,钟爱的女友阿尔贝蒂纳离开了他,初恋情人希尔贝特嫁给圣卢,好 友圣卢战死沙场,时间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毁灭了一切。旧的自我不断灭亡,新的自 我不断重生,个体处于不断变化和解体之中,时间又将一切席卷而去,客观世界中的 时间消逝无法阻挡,“逝者如斯”,无可挽回。在对祖母死亡的描写上,普鲁斯特用细 腻温情的笔调刻画了时间的影响力“她的头发仅仅有些斑白,看上去始终比她本人年 轻,可是现在它们成了衰老的唯一标志,而她的脸却焕发出青春,多少年来痛苦在她 脸上留下的皱纹,收缩,浮肿,紧张,弯曲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她仿佛回到了遥远的 过去,回到了她父母给她定亲的时代,脸部线条经过精细勾画,显露出纯洁和顺从, ( 法) 马寒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7 4 4 页。 ( 法) 马寒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7 5 8 页。 ( 法) 马寒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6 0 7 页。 (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j ;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6 0 7 页。 (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4 页。 9 第一章时间与回忆流光碎影共繁华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 脸颊重又闪耀着纯真的希望和幸福的憧憬,甚至又重新闪射出一种天真无邪的快乐。 这些美好的东西已经被岁月毁灭。但是,随着生命的消失,生活中的希望也消失了。 缕微笑仿佛浮现在外祖母的唇际。死神就像中世纪的雕刻家,把她塑造成一位少女, 安卧在这张灵床上。”1 时光给外祖母带来的痛苦随着死亡的到来而褪去,当生命回归 终点时,一切也随之幻灭。出于对外祖母的爱意,这些满怀感情的描述是普鲁斯特艺 术的美化,也可能外祖母的死是他不愿接受和面对的事实,那时在他的心中也许外祖 母只是进入了熟睡并做着少女时期瑰丽的梦。我们清楚地知道,当死亡来临的时候, 衰老的躯体变得僵硬冰冷,生命的灵性沦为了死气沉沉,那是时间和人类玩的沉痛的 游戏。 此外,时光的流逝还因为在琐碎的生活中,在对毫无意义的事物的追求中,即在 非本真的日常存在中,被白白浪费了。在闲谈,好奇,两可中沉沦。对于这种时间的 体验普鲁斯特首先是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体来经历感受着的,童年时期的贡布雷,那个 返璞归真,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午后的阅读,作家梦。这是他一生中最无忧无虑最欢 乐的时光,他为自己树立起作家的人生理想。“贡布雷的这些街道在我的记忆的角落 里依然存在,而且蒙上了五光十色,同我今天心目中的人间色调大不相同,所以我实 际上觉得它们色色俱全,还有那座高踞于市镇中心广场的教堂,我觉得比幻灯机的投 影更虚幻,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倘若有幸能再穿过圣伊莱尔街,到鸟儿街古风盎然的 鸟儿客栈去租间客房,那简直比同戈洛结识,同热纳维耶夫德布拉邦特交谈 更神妙虚幻,象是同隔世的天外往来一样。”2 斯万家那边与希尔贝特的初恋,海滩边 结识阿尔贝蒂纳,其后步入青年时期,进入盖尔芒特的沙龙,无聊的聚会,庸俗的行 行色色的人,空洞无味的谈话,在贵族沙龙中消耗着青春,激情和梦想,直至追忆 最后,不再年轻的普鲁斯特面对着物是人非的现实世界,从他人身上发觉了流逝的时 间,回首往事,猛然觉醒原来本真的自我己于不经意间相去千里。 但普鲁斯特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碌碌无为的人,他是不会甘心情愿地虚度此生的, 也不乐意在乏味的聚会中走向慵懒散漫,沾沾自喜的生活。他用艺术家的眼光观察着, 用哲学家的理智思维思索着这种时光的流逝,随着他的成长和成熟,本真的自我回归, 普鲁斯特意识到他要抓住这些时间并用艺术的形式让它们获得永恒。作为艺术家他的 1 (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7 5 6 页。 2 (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t l f 以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2 2 页。 1 0 流光碎影共繁华一 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 第一章时间与回忆 成长过程经历着种种磨难、痛苦、坎坷、绝望、失落,没有一帆风顺。“我专心致至 地,一丝不苟地追忆那屋顶的形状,那石头的微妙细节;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 它们仿佛饱满得要裂开似的,仿佛准备把它们掩盖下的东西统统都交给我。当然,虽 说能使我重新萌生当作家和诗人的希望的不是这些印象,因为它们总是同某个即无思 考价值又同任何抽象真理无涉的个别对象相联系,但它们至少给了我一种无由的快 感,一种文思活跃的幻觉,从而排遣了我的苦恼,排遣了每当我想为写一部巨著寻找 一种哲学主题时所自恨不已的无能感。然而那些印象以具体的形态,色彩和气味迫使 我意识到严峻的责任:我必须努力找到隐蔽其中的秘密。但这任务太艰巨了,我很快 就为自己找到逃避努力,免去劳累的借口。1 年少时怀着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 在家庭的交往中认识了许多文人和艺术家,其中作家贝克特使普鲁斯特自己看到了从 事文学创作的希望,贝克特肯定他具有欣赏智力乐趣的天分,这使普鲁斯特感到快乐。 但渐渐地他感到自己的文学才能的欠缺,缺乏作家的敏感心思。在一次回巴黎的火车 上,他发现自己对乡间美景熟视无睹,从而他觉得自己永远都不会创作。这使他心灰 意冷地放弃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准备浑浑噩噩,平平庸庸打法余生。 但人生充满着戏剧性和传奇性,曾经的失意总会过去,真正的才华不会轻易就此 埋没。当摆脱了失望的纠缠,持续努力的学习使他获得累累硕果,艺术家的才华再一 次显露。某一天上午,当他去盖尔芒特家的时候,他再一次感到自己丰盈充实,满含 创作才能。于是在平常的生活中,他能常常感到创作的冲动,圣马可教堂,院子里高 低不平的鹅卵石小路,汤勺碰到盘子的声音,浆过的餐布带来的触觉。他人的时间在 流逝,自己的时间也在流逝,时间给予他创作的机会和激情,但它也会无情地剥夺他 的生命,席卷走一切他曾经恩赐的。于是普鲁斯特开始了与世隔绝,伏案疾书的创作 生涯。“我已决定素材不能单由真正充实的印象,与时间无关的印象构成,在我打算 用来镶嵌那些印象的真实中,与时间有关的,与人们,社会,民族在其中浸沉,在其 中变异的时间有关的真实将占有重要的地位。”2 对时间的思索与考察早在普鲁斯特之前就有许多的先驱,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 现代主义都对普鲁斯特产生过影响。在巴尔扎克的年代,文学中体现的时间观念是严 格遵循“物理时间”的,文学家们信仰现实世界中绝对客观的时空构架,对物理时间 1 (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5 3 页。 2 ( 法】马寒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7 4 3 页。 l l 第一章时间与回忆 流光碎影共繁华一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 的单向,机械,匀速地流动毫不怀疑。在这种时间观的关照下,文学客观细致地描写 着可视的外部世界,作者以冷静的视角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方式展示稳定的时间。小 说是时间的流水簿。“这种观念将时间设想为虚空的,以进化方式向着无限生长的连 续体,一切东西都被无情地囊括于其中;它排除任何实质性期待,制造出啮食现代人 灵魂的宿命论。于是,现代人在社会以“实用合理性为口号,成功地训练他顺从命 运之前便已经顺从命运了。”1 浪漫主义又怎样呢? 热拉尔德奈瓦尔是普鲁斯特热 烈赞赏的对象,热拉尔使普鲁斯特明白了想象在创作中的重要。但浪漫主义热衷于在 幻想梦境中寻找永恒,他们很擅长营造美妙动人的幻觉世界。但纯粹的幻想是游离子 现实世界之外的,这样的虚无缥缈难以让人信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击即碎。要想 靠浪漫主义的方式来把握时间在文学中的深层意义是不可行的。浪漫主义的理想是不 切实际的。波德莱尔作为现代主义的代表同样是普鲁斯特所喜爱的,他对于波德莱尔 在诗中所塑造出的形象给予很高的评价。现代主义所持有的时间观是一种“瞬时性” “及时性”的观念。用“瞬时”来解读现时,在飞逝而过的时间中,人们已经无法体 验在时间中流逝的过去,而只能是经过。人是世界的过客。波德莱尔在意都市中瞬息 即逝,千变万化的美景。但这种瞬时性带来的是闪电般昙花一现的愉悦,反观其背后 实际隐藏的是一种深沉的悲凉之感。 难道时间给予现代人的是这种难于掌握的无奈吗? 难道它没有更具意义的纵深 感和绵延感? “我们把我们欲望的对象想象成为包含于一个身体内的,能被置于我们 面前的生命存在。天哪! 那生命存在实际上是时间与空间的各个点的延伸,实际上是 已经占据或将占据的时间与空间。如果我们没有与这样的一个地点或这样的一个时间 接触,我们就没有占有那生命存在,而我们又不可能接触所有的这些延伸点。散 布于空间与时间里的一个生命存在,不再是某个女人,而是一系列我们无法理解的事 件,一系列我们无能解决的难题,是一片汪洋大海。2 普鲁斯特感到不满,面对我们 所爱的事物和人,由于它们处于时间的流变中,若我们只是接触到它们的瞬间存在, 若我们无法把握它的过去和未来,那我们就不能真正拥有它们。文学艺术如何与这强 大的无情无义的时间抗衡呢? 普鲁斯特想到了柏格森。 1 ( 德) 默茨: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朱雁冰译,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1 8 4 页。 2 (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7 1 1 页。 1 2 流光碎影共繁华一追忆似水年华时间性研究 第一章时间与回忆 二、心理时间:拯救 柏格森的时间一生命观念是对传统时间观念的反拨。真正的实在是存在于时间之 中不断变化的“流”,它是不间断,不可分割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心理的而非物质的, 是时间的而非空间的。意识状态是混杂紊乱,变动不定,像流水一样的绵延。绵延是 生命,是不断的自我创造。这样的绵延也就是内部的心理时间。在这种时间中体验生 活,感受生命才是真正的属于内心的真实。心理时间具有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性质。 在内心感受中,过去、现在、未来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往昔事物留存在记忆中,与 现时感受渗透在一起,并延伸至未来之中。人的时间一分为二,一个是内在的,真实 的,具体的时间,即绵延。一种是抽象的外部的时间,以时钟为标志的刻度时间。在 绵延里,不存在并存的事件。物理时间用刻度和指针将事物分隔开,心理时间则再次 将它们融合在一起。生命的本质不再是围绕着“我身外的世界,而是进入“我”内 心之后,被“我”所感受和赋予的意义。利用帕格森“心理时间”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普鲁斯特笔下时间不再属于某种对象,也不是身外客观存在的有形之物,亦不是任何 一件事物自带的属性,时间本就只在人的心理感觉中才存在,它属于主体。于是,时 间不是机械刻板的分分秒秒,时间可以成为许多东西,拥有许多颜色和各种姿态。 “如果这份力气还让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完成我的作品,那么,至少我误不了在作 品中首先要描绘那些人( 哪怕把他们写得像怪物) ,写出他们占有那么巨大的地盘, 相比之下在空间中为他们保留的位置是那么狭隘,相反,他们占有一个无限延续的位 置,因为他们像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同时触及间隔甚远的几代,而在时代与时代之 间被安置上了那么多的日子那就是在时间之中。”1 在长长的七卷本追忆中, 各色人物斯万、奥黛特、希尔贝特、布洛克、拉谢尔、阿尔贝蒂纳、圣卢,等, 逐一在感情和年龄的聚光灯下通过,形成人物性格的历史条件,社会事件和家庭矛盾 全被作者对他们的主观感受所代替。他们一个个全都活在普鲁斯特那鲜活而富有生命 的时间中。 多年以后,当一个已经从爱情中解脱出来的自我,再一次回到自己喜爱的地方, 遇到曾经热恋的人,我们感叹时间的流逝带走了一切,但卷走一切的是空间化的物理 时间,我们只是无法在空间中再一次地重睹往昔。但这一切恰恰在心理时间上获得永 1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堆、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