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钱穆美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钱穆美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钱穆美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钱穆美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钱穆美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钱穆的美学思想研究钱穆的美学思想研究 内内 容容 提提 要要 钱穆以其渊博的学识, 对中国古代的史学等各类人文社会科学阐发了自己独 到的见解。他对中国文化的钟爱,表现在其著作的字里行间,他的美学思想也蕴 藏在其关于史学文化学的论述当中。 钱穆一生的著作,大多涉及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他认为历史是一活的生命, 文化亦是一活的生命,文化与历史实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史学研究 的主体和核心是民族文化精神,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命脉所在。 钱穆认为,文学、艺术属历史文化的第三层面,即精神层面。他研究文学艺 术是以历史文化为大背景的, 主要是从儒家的道德本体论来看待文学艺术的本质 及其作用的。他的美学思想与他的史学思想实际上是相通的,都怀着对民族文化 的热爱, 强调人及人的情感、 生命的重要性,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民族文化。 无论是他的史学,文化学,还是文学艺术观,都是在说明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 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正在于其中蕴涵着生命及不朽的精神。 关键词:关键词: 钱穆 文化精神 文学 艺术 ii abstract qian mu, with his profound knowledge, originated his original opinions on chinese ancient historiography and othe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his endearment about chinese culture was expressed between the lines of his literatures; his ideas of aesthetics were contained in his discussions and narrations on historic culture. most of qian mus literatures involve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hina. some of his thoughts include: history has a live life and so does culture; culture and history, although defined as two fields, have actually the same meaning; the main body and core of the historiography is the spirit of national culture that is the lifeline for a nation to exist and develop. qian mu thought that literature and art is the third lay of the historic culture, namely the lay of spirit. he employed historic cultures as the background to study the literature and art, mainly analyzed the essence and fun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the point view of confucian morality and ontology. his ideas of aesthetics were connected closely to that of history. both, with ultimate goal to carry forward national culture, expressed the devotion to national culture, emphas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ensibility between people and the importance of lives. no matter what his historiography, his ideas of culture or his opinions on the literature and art, all illuminated the effulgence of chinese cultures; the long 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s lies in the lives and eternal spirits behind them. key words: qian mu the spirit of culture literature art 目目 录录 引言1 第一章 钱穆的文化观 7 一、 民族文化精神7 二、 中西文化的差异7 三、 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9 四、钱穆中西文化观的意义11 第二章 钱穆的美学思想13 一、钱穆的文学美学13 二、钱穆的艺术美学19 第三章 钱穆史学思想的美学意蕴26 一、钱穆的史学思想26 二、钱穆史学思想的美学意蕴29 结论 钱穆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32 注释 35 参考文献 38 (一)原著类著作 (二)论文类资料 (三)研究类著作 致谢 40 1 引引 言言 一、一、学术研究内容学术研究内容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 家、 文学理论家, 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饱含深情又加以创造性重建的国学大师。 钱穆一生的学术活动涉猎十分广泛,学问纵贯经史子集四部。他主张用一种“温 情与敬意”的态度对待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并以此为理念,终其一生执著于民 族文化的研究。他富有高度的文化危机感与责任感,以阐释和弘扬中华文化为己 任。他以中西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历史、文化艺术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去揭示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质和基本精神,探寻中国文化的前途与命运。这在当时中国文 化面临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年代,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代,正视中西 文化的差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精神,仍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钱穆的学术历程以古文学为出发点,继而涉足考据训诂学,史籍,理学等。 他的学术以史学为核心,研究领域涵盖政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等等,通 专结合,纵论古今,以中西比较法论述中西历史和传统文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 了张扬中国文化的民族个性,揭示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 钱穆一生著作等身,他的史学代表作有: 刘向歆父子年谱 , 先秦诸子系 年 , 国史大纲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中国文化史导论 , 文化学大义 , 中国历史精神 ,中国历史研究法 ; 文学艺术代表作有: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 中国文学论丛 ;人生哲学著作有: 湖上闲思录 , 灵魂与心 , 人生十论 ,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等。 20 世纪 30 年代中叶至 40 年代初,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 、 中国近三百 年学术史 、 国史大纲等著作相继问世,标志着钱穆学术史观与文化思想体系 的定型。在这些著作中,钱穆提出了对中国文明、文化起源的基本观点,并进而写 了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使有关这方面的观点更集中系统地表达出来。 关于人生哲学的著作,如人生十论 ,全书共分三部分,即人生十论;人 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他用随笔的形式讲述了对人生的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对 2 人生的感悟。在湖上闲思录这本书中,钱先生谈了三十个话题:人文与自然、 精神与物质、 情与欲等等, 这些问题既对立又统一, 涉及面极广。 全书谈及人生、 生命的意义,人生态度,生活节奏,人文、自然、科学、道德、哲学、宗教等, 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在谈人生,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慨。在灵魂与心里,他剖析 了关于灵魂、生死、性命、心灵等问题。这些关于人生的著作,既有哲学的深度, 又给人以美感。 钱穆的人生理论主要是在他对文化的三个层次的划分上提出的, “人生必须 面对三个世界,第一阶层里的人生面对着物质世界,第二阶层的人生面对着人世 界,须到第三阶层的人生,才有始面对心世界。面对物质世界的,我们称之为物 质人生,而面对人世界的,我们称之为社会人生,面对心世界的,我们称之为精 神人生。我们将人类全部生活划为三大类,而又恰恰配合人文演讲的三段落三时 期,因之我们说文化有上述之三阶层。 ”1钱穆的文化情结是显而易见的。 钱穆没有专门论美学的著作,他的美学观点散见于其各论著中,有两本书较 为系统地论述了其文学艺术观。其中,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有三章,分别 为:略论中国文学,略论中国艺术,略论中国音乐,他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说明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学、艺术的差异,指出了“中国重和合会通,西方 重分别独立”这一中西美学乃至思想文化之根本区别,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中 国文学艺术的复杂处境及其未来走向,阐述了他独特的文艺观。 中国文学论丛 是一本专门论述中国文学审美精神的著作。 这本书收录了钱穆在不同时期有关中 国文学的讲演稿和他的一些关于中国文学的文论和笔谈。此书的初次付印时,书 名为 中国文学讲演集 , 后又加入十四篇文章, 改名为 中国文学论丛 。 在 中 国文学论丛中,共收入 30 篇钱穆论述中国文学艺术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涉及 中国文字,中国的诗与散文,中国艺术以及中西文学的比较。在这本书里,钱穆 以对中国文化的景仰之情,描述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美,以及蕴藏其后的中国 文化的隽永精深。 二、历史文化观二、历史文化观 钱穆认为,历史和文化有同一性。他说: “文化是指的时空凝合的某一大群 3 的生活之各部门各方面的整一全体。 ”2可见,他所说的文化实际就是指一个民 族以往一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历史。因此,他又说,历史与文化“实际 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3他对历史结构及其内容和文化结构及其内容的认识与 阐述是相互关联的,只是角度有所不同而已。 钱穆认为历史是一种经验,是我们整个的生命。这种生命不仅仅是自然的、 物质的,而更是历史的和精神的,他认为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他进而指出,历 史文化由经济(物质生活) 、政治和精神(思想)三个层面构成,而精神的核心 又是道德。钱穆进而从这三个层面对中西历史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指出了 道德是历史文化的本体,具有终极意义。中西历史文化的不同,就在于中国是一 种以道德为核心的内倾文化,而西方则是一种以物质经济为本的外倾文化。中国 传统文化代表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正途。 钱穆的历史文化哲学及其中西历史文 化观,既有其提出的时代合理性与现实价值,当然也反映了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与民族文化本位论倾向。 钱穆一生著述 80 余部,其论述大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从老子,孔孟说起, 直至近三百年学术史,都有独到见解。他研究古书旧籍,并不是想复古,而是希 望能从中找出一条线索,为中国近三百年来的求新活动提供历史的依据。当代一 些学者把钱穆称作“保守派” ,然而只要我们认真研读了钱穆的著作并领会了其 精神,我们就知道这种结论是错误的。钱穆对中国历史文化始终是怀着敬意的, 他是从传统文化着手, 去寻找中国当今文化的新路子。 钱穆有一段话说的很明白: “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亦可为余治史之发踪指 示者,则皆当前维新派之意见。 ”4钱穆出生于 19 世纪末,他的前半生,恰逢中 国处在内忧外患, 中西文化激烈冲撞的时期, 如何拯救中国传统文化, 正视历史, 寻找中国的新出路, 是包括钱穆在内的富有重大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者所真正思 考的问题。 三、美学思想总论三、美学思想总论 钱穆认为,文学、艺术属历史文化的第三层面,即精神层面。他研究文学艺 术是以历史文化为大背景的, 主要是从儒家的道德本体论来看待文学艺术的本质 4 及其作用的。 钱穆终生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他自幼爱好古文,他的学问是以文学为门 径的。 师友杂忆中说: “年少时学古文,中年后古文不时髦,闲谈及之,每遭 耻笑,乃欲以所了解中国文学之心情来改治戏剧。 ”5他甚至打算写一部关于中 国戏剧的书,但因没有机缘而作罢。他论文学的文章又被编为中国文学论丛 。 直到晚年,他还经常吟诵一些古诗词,并从中玩味中国文化的精妙。钱穆以整个 中国文化为背景探讨文学,认为: “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必于其文化 之全体系中求之。换言之,若我们能了解得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亦可对于了解 此一民族之文化特性有大启示。 ”6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文学总是与其文化息 息相关的,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而文学的主旨在于揭示人的生活、生 命,必定要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同样,我们根据一定的文学作品,也能看出其 所反映的特定文化。 钱穆说,文学在本质上是人的性情,而性情同样包涵和体现着心性道德。他 说: “文学则是情感的。人生要求有趣味,更求要有情感。 ”7人的性情即是人的 生命,所以,文学比艺术更能反映人生的本质。而人的性情是人心在家庭、社会 或自然接触了不同关系的人或物而产生的。此言即是说,文学所包含和体现的人 生本质性情首先必须建基并最终不能背离各种伦理道德。他说,中国文化是 内倾型文化, 中国文学亦是内倾型文学。 由于文学的本质在于求得真性情, 因此, 中国文学亦可称为“心学” , “心统性情,性则通天人,情则合内外。不仅身家国 天下,与吾心皆有合,即宇宙万物,于吾心亦有合。合内外,是即通天人。言与 辞,皆以达此心。 ”8 中国文学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中国文学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其中渗透 着生命、精神。因此,钱穆提出“文学即人生” , “人生即文学”的观点。进而, 他又提出“文心”与“人心”是相通的。 “人心”决定“文心” 。我们可以看到, 钱穆是很赞同中国古代文学家这种“作文”与“做人”相统一的看法的。他的这些观 点是在与西方文学相比较时提出的,他反对西方作家的创作与自身修养的两分, 认为这样的作品是不与人生相亲附的。他认为西方文学“重事不重情” ,而中国 文学重在即事生感,即景生情,并且能够通过个人的生活情感反映出时代,揭示 人生的真谛。 在论及诗歌和戏剧时, 钱穆认为诗歌最能代表中国文学, 而在西方, 5 最能代表他们文学的是戏剧。戏剧注重外在的刺激,诗歌则为内在情感的抒发。 钱穆认为文学贵在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文学家的道德修养与其笔下的真 实的人生极其高超的情趣意境的统一。他说这种境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 需要经过长期的修养。 正如他所说, “因此我希望诸位要了解中国文学的真精神。 中国人拿人生加进文学里,而这些人生则是有一个很高的境界的。这个境界,需 要经过多少年修养。”9中国人向来有一种诗意,希望人生能够诗化,从而能够 创造一种“诗化人生” ,达到一种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和合之美” 。 关于艺术,钱穆指出,艺术是人的心灵通过与他人和自然万物的融通所达到 的无我境界;它追求人生的趣味,是人生的快乐,即人生的本质或本体, “人生 本体即是一乐,于人生中别寻快乐,既非真艺术。真艺术乃始得真快乐。 ”10所 以,一切物质人生必有艺术人生之参加。但艺术不是个人的心生命,它必得在与 他人心生命的交流中才能创造。因此,艺术的最终意义与价值在于体现了人的社 会行为关系及其包含的道德意义,中国的礼乐文化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说, 礼乐的本质是道义,讲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心性修养, “礼即兼宾主人我,融人 生为一体,而乐亦自在其中。礼乐即艺术,即道义,亦即是人生。 ” “德与仁乃人 性,即人生艺术所本。未有违于人性而得成为艺术者” 。11西方科学、宗教和哲 学虽然也都是从人性中来,也都是人生艺术, “惟未得其全,仅得其偏,未见其 和,仅见其别” 。12 钱穆认为西方是一种科学文化, 中国则是艺术文化。 科学文化重物, 重实用, 艺术文化则重人的内心, 重人的精神。 以此, 他认为中国人更富有一种艺术精神, 更富于人生的理想化,而人生艺术化更是中国人终其一生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之 所以有这种差异,钱穆认为源于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重和合,西 方文化重分别。 综上所述,钱穆的美学观可概况为以下几点:第一,他对文学艺术的阐述都 是以整个历史文化为背景的,离开了历史文化,就无从谈文学艺术。第二,他的 文艺观往往都通过中西比较的形式展开, 并且最终都认为中国文学艺术更切人的 心灵、精神,更能表达人的情感;而西方则更富于科学化、物质化,缺乏对人的 内心情感的揭示。所以,他得出结论,中国或许在科学上落后于西方,但就艺术 而言,中国则更高一筹。第三,他对文学艺术的论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肯定中 6 国传统文化与文明。在当时西学东渐的时代,一个学者的责任感莫过于弘扬民族 传统与民族精神,让国人对民族国粹有重新的认识,而不是一味崇尚西方文明。 第四, 钱穆没有专门论美学的专著, 他在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 中国文学论丛 两本著作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他的文学艺术观,而他的其他作品,如史学,文化 学,教育学,人生哲学等著作同样有深刻的美学价值,他的“史有生命观” ,他 对民族文化精神的阐述,他的“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无不给人一种“大美不 言”之美感。 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他的学术思想融贯中西,内容丰 富。由于他的学术以史学为主,人们更多的是从史学的角度来关注他对历史和文 化的研究,而对他的文学艺术观则研究甚少,更很少有人从美学的角度来系统看 他的学术思想;而钱穆对文学艺术是非常重视的,在他的众多著作和文章中论及 文学艺术的观点都是很深刻的,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包括他的历史观、文化观都 具有很深刻的美学意义。 因此,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他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新的尝试。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即钱穆的文化观,钱穆的文学艺术观,钱穆史学思想 的美学意蕴来论述钱穆的美学思想, 剖析他独到的审美观以及其学术思想的深刻 的美学价值。 7 第一章第一章 钱穆的文化观钱穆的文化观 一、一、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精神 钱穆对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深情的,他认为,只有对本国历史文化有所了解 的人,才算得上一个有知识的“国民” ,否则,只能算一个有知识的“人” ,而对 本国历史有所了解者,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能算是 知道一些“外国史” 。13而他谈历史多从文化的角度,正如他所说,研究历史, “所最应注意者,乃为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 是其内容。 ” 14因此,在他看来,文化就是全部历史的整体,历史便是文化精神 的展开和演进。 他指出, 历史学研究的主体和核心是民族文化精神。 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 “其中宛然有一进程,自其推动向前而言,是谓其民族之精神,为其民族生命之 泉源。 自其到达前程而言, 是谓其民族之文化, 为其民族文化发展所积累之成绩。 ” 1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体现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乃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 基所在。因此,从本质上说,历史就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演化发展过程,历史学的 根本任务就在于研究民族文化精神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的发展历程。 文化是一活的生命,他不断伸舒、成长,而“民族文化之传统,皆由其民族 自身之递传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 花,结此民族文化之果。非可以自外巧取偷窃而得。 ”16钱穆认为文化的特征是 连绵与持续,故以形成个性而不可移易。任何民族历史文化的生命精神都是由该 民族所处的特殊环境,特殊的社会状况与特殊的历史进程所决定的。 钱穆的文化观多是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去阐发的,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 、 国史新论等著作里,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做了系统论述,并为中西文化的差异 追根溯源。他对中西文化的时间空间特征、民族性格、经济特征、宗教、学术思 想、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许多独到深刻的见解,为我们重 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民族文化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二、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 8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人类文化的两大主干应归为西方欧 洲文化和东方中国文化两大系统,两者都源远流长,对人类影响深远。17这两 大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西方文化没有共同的组织,而中国文化则同属一个中央政 府。在国史新论里,他又指出,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不同有两点:第一, 从时间的绵延上讲是不同的,中国文化象一个人自始至终作长距离的跑,而欧洲 文化则是许多人在接力跑;第二,就空间上来说,也是不同的,欧洲文化,是从 相继出现的几个不同的文化中心向四周发散; 而中国文化一摆开就在中国这个大 地面上。18 这里钱穆先生是从中西文化的时间的绵延、 空间的铺陈的特征上来讲中西文 化的区别的。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虽然分分合合,民族大融合却是它的 整体趋势。融合了多民族文化传统的中国文化自秦以来一直是一脉相承的,这一 方面使得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深厚,一方面由于当时的人们认为中国就是“天 下” ,自满自足,因而也限制了他们与外界交往,包括后来对外来文化的恐惧、 排斥。而欧洲文化的中心则随着其政权中心的变换而不断转移,由古希腊到罗马 到马其顿,文艺复兴后又到意大利。这种文化中心的频繁转移,使得欧洲文化常 有“断代”感,当然也使得欧洲人易于接受外来文化,并把本民族文化融于其他 民族之中。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又指出,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欧洲文化是 向外的。中国人的态度,常常是反身向内看的。所谓向内看,是指一切东西都在 他自己的里面。西方历史常常是列国纷争,战争不断,因此他们的对内问题常没 有他们的对外问题那般重要。 西方人的态度, 则常常是向外看, 认为有两体对立, 所以特别注意在空间的“扩张” ,以及“权力”和“征服”上,惟其常向内看, 认为只有一体浑然,所以特别注意到时间的“绵延”以及“生长”和“根本”上。 19 纵观中国的民族特征,中国人确实是注重内省的。孔子常说“日三省乎己” , 眼睛向内看。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中国人的缺点。因其注重内省,所以中 国人崇尚自然,形成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但另一方面,也不乏保守、怯弱, 一味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眼界不开阔。西方人常向外看,因为他们不知足,对 9 现状、对自己拥有的不够满意,所以有开拓、冲撞的精神,当然也往往走向极端 直至侵略、掠夺。 中西双方对于人生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异同。西方人看重“自由” ,全部西方 的文化,就是一部西方人追求自由的文化。因为他们重视自由,所以也重视组织 和联合。中国人向来不重视自由,因此也不注重组织和联合。因为中国人一向在 农业文化中生长,安分守己。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也即是所谓的 “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生活态度豁达淡然,胸罗宇宙。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济天下, ”这是中国人的人生观,也是他们的理想。西方人追求自由,即是因 为觉得不自由,他们追求自由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战争或文艺论战(如文艺复兴运 动) 。中国人惯于安身立命,崇尚和谐,虽然中国人不以“自由”为口号,但对 自由的向往却是扎根于内心的。中国人对世界对人生持有“义务”观念,反更重 于 “自由” 观念, 西方人常以义务与自由相对立, 在中国常以义务与自由相融合。 中西对宗教、科学态度的差异。宗教与科学是西方文化中的两大骨干,但是 这两者在中国均未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一度被曲解。钱穆先生认为,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宗教不占重要地位,耶酥教偏重于对外信仰,不能象佛教那样偏重自 心修悟,较近中国人的脾胃。所以当利玛窦来宣传基督教教义时,一度被中国人 所排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科学也不占重要地位, 钱穆先生认为这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中西双方的思维习惯不同。中国人不擅长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擅长具体的 形象思维。第二,中西双方的学术思想界,正如双方的自然环境般,西方只见破 碎分离,中国只见完整凝一。西方地势分裂,不易融凝合一,故西方人需要寻求 一个超现实的、抽象的概念来作弥补。因此各门学科,诸如文学、艺术、哲学、 宗教、法律、科学等分工细密,且都得到了较好发展。中国则民族统一,善于用 “和”的观点来看问题,各门学科混杂,界线不分,也影响了诸门学科的发展。 三三、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如此之大,钱穆先生认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自然环 境的不同。首先,地理环境的差异。与四大文明古国比较起来,中国文化一开始 10 就在一个地大物博的环境下酝酿产生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这两大母亲河孕育 了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开始便在一个复杂而广大的地面上展开,有复杂的 大水系,到处有堪作农耕凭借的灌溉区域。因此,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开始便易走 进一个大局面,宏伟大气,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始终限制在小面积里大不相 同。其次,中国文化的特殊性还与其气候条件有关。其他三大文明古国都近在热 带,物产丰足。他们的文化大抵从多量的闲暇时间里产生。只有中国在北温带, 气候条件远不如上述三个国家。 因此中国人开始便在一种勤奋耐劳的情况下创造 他的文化。20 这里钱穆先生只强调了中国地理环境的优势,忽视了它的劣势,中国地域辽 阔,山脉河流构成一完整系统,其势宜合不宜分,因此易于积淀浓郁深厚的文化 底蕴。但另一方面,中国独特的地势:三面陆地,一面环海,北面多沙漠,西北、 西南均为难以跨越的高原地带,这种态势,又阻隔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易 于形成闭关锁国、自我满足的心理。 另一方面,中西双方经济形态的不同。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其衍生的 文化带有纯朴的乡村气息。西方文化,则多以商业为主,建立在其上的文化也带 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其实,中国在很早就有繁荣的商业了,但由于中国人(尤其 是统治阶级)向来重农轻商,所以繁荣的商业一度被压制。并且人们对商人也有 偏见,唐代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相反,西方国家则非常重视商业,常常运 用国家力量来保护和推进其国外商业。 农业文化是自己自足的,商业文化是内外依存的。因此,农业文化常觉得内 外一体,只求安足,故常保守。商业文化彼我对立,惟求富强,故常积极进取, 甚至掠夺他国。长期生活在农业文化氛围中,中国人知足常乐,心态平和,一方 面形成了他独特的悠然、达观的心态,一方面也滋养了惰性。所以到近现代,当 西方人率先进行科技革命,发展资本主义时,中国人还在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下长 眠不醒、盲目自足。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一文中说, “东方文明 的最大特色是知足,西洋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不知足。 ” 21西方人说“不知足是神 圣的。 ” 22这不能说没有道理。 以上是钱穆先生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的初浅解析, 钱穆先 11 生从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民族特征、地理特征、经济特点等几个方面对中西文 化作了深入系统的论述,深刻剖析了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中 国人应以此为骄傲,并在此基础上放眼世界,博采众长,充分吸取西方文化的精 华,取长补短,以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当前,中西文化的差异依然存在,如何 正视这种差异,求同存异,彼此尊重,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共享,促进世界的 共同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是全人类的梦想,也是我们人类应该共同努 力的。 四四、钱穆钱穆文化观的意义文化观的意义 钱穆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伟大思想家、史学家,也是新儒学的杰出代表,他的 著作史料丰富,考证详实,史学著作兼论思想文化,读来耐人寻味。在中国文 化史导论里,他系统论述了中国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基本脉络,并通过与西 方游牧、商业文化的比较看出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具有复杂 性、完整性、发展性三大特征。一个区域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人们特定的 生活方式,一定的生活方式又滋养了人们特定的文化精神。以农业文化为特征的 中国文化, 与以游牧、 商业文化为特征的西方文化相差甚远, 这其中有自然因素, 也有其历史原因。 立根于农业文化之上的中国文化的最突出特征是“天人合一” , “物我一体” , 追求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的和谐是从古至今中国人的梦想。 儒家提倡 “以 和为贵” ,做人应追求“仁”的最高境界;道家则宣讲“道法自然” ,推崇超远、 洒脱、无为的人生境界。儒家温柔敦厚,道家轻灵超脱;儒家勇于担当道义,道 家注重自我涵养,两者互补长短,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西方文化是典型的商业文化,商业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向外扩张” ,积极进 取,注重利益,因此“利”在西方人眼里远重于“义” 。相对而言,中国文化则 把“德”放在第一位,因而注重“和” ,讲求“仁、义、礼、智、信” 。古老的中 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心性的影响与塑造是深远的。 钱穆先生从历史出发为中西文化寻根究源,探究其差异及其原因,能够为我 们客观地认识、评价中西文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当然,由于钱先生毕竟处在 12 他所生活的年代(20 世纪早期) ,有些观点不可能超越时代,比如:他一度强调 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但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也逐渐重视商品经济,扩大对外开 放,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文化也正 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重读钱先生的文化观以及感受他字里行间对中国文化 的热烈的赞颂,对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都大有裨益。 13 第二章第二章 钱穆钱穆的美学思想的美学思想 钱穆对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是十分重视的,他说,文学艺术是文化第三阶层, 也就是最高层面的基本内容和终极理想,文化第三阶层应当是艺术与文学的人 生,文化只有发展到这一阶层才算是发展到了人生之真要求与真理想。钱穆的这 些思想是他人文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钱穆的文学艺术观包括:钱穆论中国文学 的精神、钱穆的文学批评观、钱穆的诗学综论和钱穆的文化诗学、钱穆的艺术观 等。 一一、钱穆的文学钱穆的文学美学美学 钱穆先生对文学的热爱从年少时就开始的,正如他所说的: “自念幼嗜文学, 得一诗文, 往往手钞口诵, 往复烂熟而不已。 ” 23 “凡余之于中国古人略有所知, 中国古籍略有所窥,则亦惟以自幼一片爱好文学之心情,为其入门之阶梯,如是 而已。 ” 24可见钱穆先生把文学看作是他学术研究的阶梯,不仅如此,他还把文 学当作学术研究及整个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 “我们不必每人自 己要做一个文学家, 可是不能不懂文学, 不通文学, 那总是一大缺憾。 这一缺憾, 似乎比不懂历史,不懂哲学还更大。 ” 25由此可见先生对文学的重视程度。 钱先生的弟子严耕望也认为钱穆广泛阅读集部旧籍对其史学研究有着积极 的影响,他说: “综观先生一生治学,少年时代,广泛读中国旧籍,尤爱唐宋韩 柳至桐城派古文,后始渐趋向学术研究。壮年以后乃集中向史学方面发展,故史 学根基特为广阔,亦极深厚。 ” 26这段话显示出先生的史学研究乃至整个学术研 究都得益于年少时期对古文学的爱好。 钱穆先生关于文学方面的著作不多,先后出版的有中国文学讲演集 , 中 国文学论丛和理学六家诗钞 ,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里的其中一个篇章略 论中国文学 。其中, 理学六家诗钞讲的是宋明理学家的诗汇。 中国文学论 丛是后来在中国文学讲演集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在中国文学论丛里, 钱穆多从文化思想入手,注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全书三十余篇,上起古诗三 百首,下及近代新文学,有考订、有批评。各篇陈义、详略各不相同,均随意书 14 写, 非一气贯注。 惟会通读之, 则见出中国一部文学演进史; 而中国文学之特性, 及各时代各体各家之高下得失之描述,也见出作者之会心及评判标准。另外他的 关于文学的论述还散见于他的史学、文化学等方面的论著中。 (一)文化与文学 钱穆先生以整个中国文化为背景探讨文学,“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 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换言之,若我们能了解得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亦 可对于了解一民族之文化特性有大启示。 ” 27文化和文学之间有渊源的联系,钱 穆在前面已对中西文化作了深入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又对中西文学作了比较。他 说: 西方文学 “重事不重情, 则情亦非真情, 与中国文学传统之意义价值乃迥异。 中国人生则期望其能文学化,艺术化,亦即可谓期望其能戏剧化。 ” 28钱先生认 为,中国文学重在写情,而西方文学重于写事,由此,遂形成了中国文学求简求同、 贵 通贵袭,西方文学求详求异、 贵专贵创的特点,但中西文学之间并无中旧西新之别。 这些议论,对于今日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发展,应不无启示。 前面的章节已经讲过,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中国人看事是向内的,中国 文学亦是内倾型文学。 “中国文化比较重要的是道德与艺术” , “而道德与艺术都 属于人生方面,是内在于人生本体的” 。29中国文学是人生的真实写照,犹如道 德是由人生内部发出,中国文学与道德有着共通的根源。钱穆认为,中国文学作 为一种内倾型文学,其在道德境界与艺术表现方面必然同样注重“体验” ,始终 “以作家个人为主” , “以人生作本位” ,重在以作家个人的人生体验来映射 出人类的文化生命。 “在文学作品中,若要求有人生道德与人生艺术之两种内在 性,则必将要求此项道德与艺术之先经真实的体验。 ” 30显然,文学作品中的人 生道德与人生艺术,必然应是作家内在情志与意向的外在体现。这正好符合中国 古代文人所说的“文品”与“人品”相契合的说法。 (二)文学即人生,即心学 1、文学即人生,人生即文学 文学的题材应来源于生活,文学家应将日常人生融铸入其文学作品中,通过 作品中人物的人生、命运来揭示时代,揭示人生的真谛。这样的文学作品读者读 15 起来才倍感亲切,才能打动人、启发人。正如钱穆先生所说: “中国文学重在即 事生感,即景生情,重在即由其个人生活之种种情感中而反映出全时代与全人 生。 ” 31一定的时代衍生一定的文学,而文学也恰如时代的一面镜子。纵观中国 历代的文学作品,无不是各个时代的产物,反映特定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情 感、情趣,作家通过自身或他人的经验、经历,借助典型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人 生的看法、感悟。钱先生一再强调,作家不是生活的冷眼旁观者,或是居高临下 俯视生活的,他恰是生活的体验者、实践者, “时代酝酿出文学,文学反映时代, 文学即人生,人生即文学,此一境界,特借此作家个人之生活与作品而表现。 ” 32 中国文学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中国文学之所以从古代源远流长到现代,其 原因何在?正是其中包孕着人生、生命, “中国目前文化有病,文学也有病,这 不错。可是总要找到文化、文学的生命在哪里,这里面定有个生命。没有生命, 怎么能两千年到今天?” “文心”的生命就在于“人心” ,33就是蕴涵在文学中 的真内容以及作家生命体验通过文学所折射出的生命的真谛。 钱穆先生还认为中国文学比西方文学更接近人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 面,中国文学里包括人生的方面比西方多” ,中国的诗、词、赋、曲、传记、小 说等各种不同的文体,都描述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内容。 “第二方面,中国人能把 作家自身真实人生放进他作品里,这在西方便少。西方人作小说、剧本,只是描 写着外面。中国文学主要在把自己全部人生能融入。 ” 34 因此,钱穆认为中国文学亦可称为“心学” ,文学作品是作家心性的表达, 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此下中国全部文学则尽从诗三百来。故中国古人又称文 心。文心即人心,即人之性情,人之生命之所在。故亦可谓文学即人生,倘能人 生而即文学,此则为人生之最高理想,最高艺术。 ” 35这里钱先生认为文学实际 上是人生的艺术表达, 而如果人生能够文学化, 那么可谓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文 心”与“人心”是相通的,文心的内在根据是人心。中国内倾型的文学始终强调 以“人心”为中心来达到文化生命的内在超越,而“文心”则以作家个体生命的 真实体验来达到“文心”与“人心”的融合统一。 2、文品与人品的契合 16 钱穆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要能于作品中推寻其作者。若其作品中 无作者,则其书必是一消遣之作。在他看来,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人和令人回味 隽永的文构成文学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者的完美结合就构成文学中至善至 美的作品。钱穆认为文学作品的至高境界莫过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而且 对儒、释、道三家的最高境界的文学都称其为“不着一字 ” 。表面看来,似乎三 家中的文学境界是难分伯仲的,但是对于具有入世精神和忧患意识的儒家,钱穆 的文学观还是有所指向的。他虽然一方面称赞庄子散文之美,也盛赞王维无我之 境的空灵,但在他的情感深处最为称道的文学还是韩愈、杜甫带来的散文和诗。 这不仅由于这些人的人格境界之高尚,也在于他们能把自己的人生写进作品,从 作品中可以见到他们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需要作者丰富 的阅历,深厚的文学修养,加之文化使命感,这三者的融凝合一,才能达到其文 学的最高成就。 也就是说, 文学家要富有时代使命感, 其文学作品要有真情实感, 而不只是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其作品要体现时代精神,揭示人生的真意义。 人生的境界有多种,可以远离社会离群索居,无牵无挂,也可以投入社会体 验真切的生活;可以抛开七情六欲伦理道德去逃开所谓世俗的枷锁,修身养性, 也可以堂堂正正双肩担道义去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 什么样的人生就会有什么样 的情感,在文中所传达的道也就不同,其文学境界也就有层次之分。可以看出, 钱穆所推崇的人和文应该是有抱入世情怀、有担当道义精神的人,其文中人生也 是执着现实的人生。以韩愈、杜甫之人之文为最高。正如钱穆所言: “中国文学 之理想境界,并非由一作家远站在人生之外圈,而仅对人生作一冷静之写照。亦 非由一作家远离人生现实,而对人生作一种热烈幻想之追求。中国文学之理想最 高境界,乃必由此作家,对于其本人之当身生活,有一番亲切之体味。而此种体 味,又必先悬有一种理想上崇高标准的向往,而在其内心,经验了长期的陶冶与 修养,所谓有钻之弥坚,仰之弥高之一境。必具有此种心灵感映,然后其所 体味,其所抒写,虽若短篇薄物,旁见侧出,而能使读者亦随其一鳞片爪而隐约 窥见理想人生之大体与全真。 ”36 这里,钱穆谈的就是文品和人品的关系,文品和人品,或“作文”与“做人” 的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的问题。 钱穆的 “性情与道德的合一, 文品与人品的合一”强调的是在艺术的创作中要有作者真实而鲜明的个性和人 17 生。实际上,钱穆所说的也就是文学与历史、文学与人格、文心与人心的统一。 总体看来,钱穆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就应该表现特有的人生,而人生境界的高 低是文品高下的根本所在。 这里,钱穆的文艺观突出了两大问题,即文学境界和文学修养问题。这也是 钱穆一再强调的“没有他胸襟,就没有他笔墨”的重要性之所在。什么才是好的 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意义又何在,这实际上就关系到作家、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问题。作家是时代的产物,作家的人格与修养直接决定其作品的优劣,这就要求 作家应富有时代使命感,能通过其作品揭示真生命与真性情。 (三)钱穆的文化诗学 钱先生还劝大家应把闲余时间多放在文学上,尤其是中国诗,他认为诗是很 有价值的, “读诗是我们人生中一种无穷的安慰。 ” 37他借红楼梦中黛玉之 口,重点讲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认为他们正好代表了三种性格,三种流派。 其中, “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是道,是老庄;杜是儒,是孔孟。 ” 38他首推 王摩诘的诗,因为他的诗最富禅味,最有意境,可谓“无我、无住、无著” , “不 著一字,尽得风流。 ”杜工部的与王的诗不同,杜“拿他一生实际生活都写进诗 里去。 ” 39杜诗的高境界,也在他“不著一字”的妙处上,但是读者却能感受到 他极高的人格魅力,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的诗意境之高,在其出世、超脱的 意味。 诗的情趣意境取决于诗人的人格和内心修养, “先要有了情趣意境才有诗。 ” 40这也正是中国古人讲的“诗言志” ,钱穆也赞同这个说法,他说: “ 诗言志 , 此是说诗是讲的我们心里东西的, “若心里龌龊,怎能作出干净的诗?心里卑鄙, 怎能作出光明的诗?所以学诗便会使人走上人生另一境界去。 正因文学是人生最 亲切的东西,而中国文学又是最真实的人生写照,所以学诗就成为学做人的一条 径直大道了。 ” 41 “余尝谓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亦可谓中国乃诗化人生,西方 则为戏剧人生。 ” 42钱穆认为中国人是富于诗性的,内心饱含一种丰富深切的情 感,而诗则把人内心的这种含蓄的情感用它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许诗的内容 表述的只是极平常的一件事,但借助诗人的极高的情调,都可以成为传诵千古的 18 佳篇。他以杜甫到朋友家吃一顿“春韭”为题材入诗为例,说明极其普通的事件 经诗人的笔都能绘声绘色,传递真情,感染读者。中国人的这种诗化的人生,实 际上也即是一种艺术的人生,这种艺术的人生能将真善美“同归和合” ,而西方 戏剧人生则缺少了这种艺术性。 (四)中国文学精神 钱穆认为中国文学有两大特点:即普遍性和传统性,中国文学从诗经到 离骚再到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脉相承,一度 繁荣,从无间断。为什么中国文学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为什么中国文学具有 如此广泛的普适性,钱穆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文学蕴含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 富有崇高的情趣修养的文学家借以一定的文学表达方式抒发当时当世的人生感 慨,对人生世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