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尔雅述评 小尔雅述评 研究生:梁红 指导教师:王功龙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中文摘要: 小尔雅是中国训诂学史t 继尔雅之后的第二部训诂专著。但由于部分学者疑其 为伪书,故小尔雅研究曾度低落。本文对小尔雅的源流予以考察,试推断其成书 年代及作者。通过归纳综合、分析统计等方法,对小尔雅的性质内容、编撵体例及释义 方式等诸方面进行系统地观察与描述。本文分别从普通语词与专业语词两方面具体比较尔 雅与小尔雅的异同,具体论述了 小尔雅增补尔雅的方法与内容。可以说,小 尔雅是对尔雅的延续与发展。在中国雅学史中,小尔雅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首先, 它与尔雅具有特殊的依存关系,即专为增补尔雅而编纂成书。同时,它又在某些方 面进步完善尔雅,如小尔雅在释义方式、训诂术语等方面与尔雅相比更为严整 规范。小尔雅虽篇幅短小,但对后f 目诂学著作却产生了萤要影响,经传注疏群相征引即 为佐证。可以说,小尔雅在中国雅学史及语言学史e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地位。是我们 研究上古汉语的份宝贵资料。 关键词;小尔雅尔雅成书年代价值 一、引论 ( 一) 小尔雅研究的重要意义 小尔雅是我国训诂学史上很早出现的部v i i 诂- 书,是按尔雅体例编写的第一 部雅学著作,在雅学史e 具有承e 启下的独特历史地位。由于时代久远、名称与尔雅近 似、篇幅规模小,再加e 宋代由伪书孔丛子钞出而质疑声不断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对小 尔雅的关注和研究,影响了对小尔雅价值的客观评价。这些成为当今学者关注研究小 尔雅的主要动因。本文认为还原故训专著的原貌、追溯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澄清某些 小尔雅述评 尚有争议的历史事实,客观准确地反映专著所取得的成就,是当代学者继承发展传统训诂学 理应负起的责任。这也是进行学术研究所追求与遵从的学术目标和原则。对于小尔雅这 样部有争议的著作,也应如此对待。 ( 二) 小尔雅研究的必要性 某些史实有待澄清,如:小尔雅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小尔雅中的一些疑难训释还 没有完全得以解决。这些问题悬而未决也影响了小尔雅价值的发挥。小尔雅研究缺欠 还直接影响到辞书编纂质量的提高。如:汉语大字典在“该”的“具备”义下引广雅 “该,备也”为证,而没有征引始收此义的小尔雅。有时会造成某义项失收。例如:小 尔雅广言有“缩,抽也”的训释,汉语大词典未收该义项。“+ 这些现象都说明研究小 尔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 - ) 小尔雅的研究现状 自小尔雅产生至清代以前,为小尔雅作注的只有晋代李轨的小尔雅略解和 宋代宋咸的小尔雅注,其中前者早已亡佚。清代以降,小尔雅的研究随着清f 剐l | 诂学 的高度发展也达到了小尔雅研究史上的巅峰。为小尔雅作注的学者为数众多,在小 尔雅的注释、考证、校勘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基础工作,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取得了 很高的学术成就。但是清儒的研究往往存在固守说文,释义牵强的毛病。且研究范围和方 法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近代以来,t d , 尔雅研究并没有在清代研究基础e 进步发展,扩大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很长个时期里,小尔雅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相对于 尔雅研究的繁荣局面,小 尔雅的研究十分鲜见。小尔雅度被尔j 鼢的巨大影响所掩盖。张舜徽于四十年代撰 写了论文小尔雅补释,在承续清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的观点。如另 辟蹊径,运用声训方法来训释词义,具有启发性。现当代时期小尔雅研究主要是以语言 学史、训诂学、词典学、目录学书中的介绍为主,对小尔雅的成书、内容、体例、释词、 以及与尔雅的关系等进行概括性论述,通常篇幅短小,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近些年来, 小尔雅研究逐渐被学者所关注,并目显现出深入发展的上升趋势。表现在从初期出现的 小尔雅介绍性论文到小尔雅的专题研究论文及综述性论文不断刊载,反映了t d , 尔 雅研究不断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关于小尔雅的两本专著问世,进一步增强了 小尔雅 的影响。杨琳的t d , 尔雅今注( 吆) 、黄怀信 小尔雅汇校集释( 2 0 0 3 ) ,这两部著作在 批判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t ,搜集整理前代的注疏,对小尔雅研究中争议很多的问题也 都有比较翔实系统的论述。小尔雅今注补前 、之遗阙,正文字之讹误,为今后研究小尔 雅提供了个简明实用的注本;小尔雅汇校集释则为查阅相关古藉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 利。这两部专著进一步推动了小尔雅研究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拓展。是当代小 尔雅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研究t d , 尔雅的敝主要可以分为几大类;概括性介绍小尔雅的论文。如 迟铎( 小尔雅) 初探( 陕师大学报1 9 8 5 年第一期) ;彭林小尔雅( 古籍整理研究学 刊1 9 8 6 年第二期) ;黄怀信部很有价值的古典辞书一( 小尔雅) ( 辞书研究1 9 8 8 年第一期) ;赵伯义的( 小尔雅) 概说(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 9 9 3 年第一期) :宋琳( 小 2 小尔椎述评 尔雅) 综述( 古籍研究整理学刊2 ( d 4 年第五期) 。有对小尔雅进行专题性研究的, 如赵伯义的( 小尔雅) 成书年代述评( 河北师院学报1 9 8 6 年第四期) :郭全芝( 小尔 雅) 产生时代初探( 淮北煤师院学报1 9 8 6 年第四期) ;小尔雅) 对( 尔雅) 的增补一 兼谈当前辞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天中学刊1 9 9 7 年第三期) 。此外,还有对前人小 尔雅研究专著的评介。如赵伯义论胡承珙的( ,j 、尔雅义证) ( 河- i 叫币院学报1 9 8 5 年 第三期) 。这些论文对小尔雅自有记载以来的发展及研究概0 作以介绍,对小尔雅的 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虽然,至今还无法澄清些史实性问题。但小尔雅的价值却在争论 中得以彰显,对小尔雅的认识在日益加深。 小尔雅作为继尔雅之后的第一部雅学著作应得以重视。在理论指导、研究方法 和具体实践上都有待不断发展、完善,以使小尔雅研究的广度、深度都有所突破,对有 争议的问题能有所发现、有所创见。本文试通过归纳、描述、比较、统计等方法,对小尔 雅的源流予以考证,对其内容及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e ,使小 尔雅自q 哿f 究能够有所发展。 二小尔雅的源流 ( 一) 小尔雅的书名 小尔雅晟早见于汉书颜师古注本, 汉书艺文志孝经家记载“小尔雅” 一篇。宋注撰者。 汉书剐本又作小雅。除小尔雅、小雅外,后代征;l 小尔i 酚 时又称为尔雅,甚至称为广雅。因此后代学者对于小尔雅的书名问题有争议。有 学者认为:小雅应为本名。如: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云:“官本无尔字,引宋祁日: 讣字下邵本有尔字。”钱大昕汉书考异 云:“李善文选注引小尔 酚皆作 小稚,此书依附 日:淫,过也小 雅日:“淫,过也。”尔雅无“津过也”之v l l ,有或作小雅) 知。尔”为传抄翻刻中造成的“小”字 之误 分析以上说法我们可以认定小尔雅与小雅应为同一本书,由于流f 专过程中辗转 传抄而出现名称分歧并不影响小尔雅的内容与价值。同时对于前人征引时有名标尔雅 小尔雅述评 而实见小尔雅的,或名标小雅小尔雅而确在尔雅的条目要注意仔细辨别。 关于小尔雅的名义,宋宋硪小尔雅注解释为:“经传字义有所末畅,绎而言之, 于尔雅为小焉。”清王煦小尔雅疏解释说:“谓之小者,盖厂尔雅之未各,附尔 雅而行,故称名小也。”因此,小尔雅是部仿照尔雅的编排体例,为增广尔雅 而编撰的训诂专著。 ( 二) 小尔雅今本与吉本一脉相承 判断今本小尔雅是否为古小学遗书,即是否是汉书所载的小尔雅,一直是小 尔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判断小尔雅成书年代及作者的前提。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本文从辨析前人说法以及小尔雅古本与今本的关系两方面来作以分析。 1 、判定伪书证据不足 认为小尔雅是伪书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因为小尔雅是孔丛子第十一篇, 以孔丛子之伪而并伪之。这种观点缺乏科学依据。孔丛子虽然是伪书,但并不能因此 简单断定小尔雅的真伪。古人托古作伪,常掂驳前代著作。二、汉儒未曾援引。如四 库全书总目孔丛子提要云:“第十一篇即世所传小尔雅。注疏家往往引之,然皆在晋 宋以后。惟公羊传疏引贾逵之说,谓俗儒以六两谓碍,正出此书。然谓之俗儒,则非汉书艺 文志之小尔雅矣。”关于这一点,清王煦小尔蝴卷云:“古人释经,不必定举 援引书名。汉世称大儒者,莫如后郑。观其易注云由,用也、诗笺云肆、犯, 突也、仪礼注云素,故也、曲札注云跋。本也、倜官注云蠲,洁也。孝 经注云资,取也若此之类。悉取是书。”清胡世琦复洪樨存太史论小尔雅书日: “汉魏诸儒,若贾马伺郑之说经,杨许服张之字训,高诱之注吕览、淮南,王逸之为 楚 辞章句,韦昭之注春秋外传条其谊类,先后若符节而为。前i 比剐l | 诂注疏之所为有者, 非驳之小尔雅而谁取耶? 亦必非至壬肃、杜预而始涉乎此。”上面所引注疏与小尔雅 内容是一致的。那么,没有指明小尔雅的原因是什么呢? 东汉时期古文经学日益发展, 影响不断扩大。古文经学讲究注释经传,不随意发挥。因此崇古风气十分浓厚,加上汉儒讲 究师承家法,那么对于小尔雅在引用时没有明文标出就可以解释了。齐佩珞曾说:“古文 家既用雅训以解经,但他们的经诂又想托之于古,故多不明言所用者为雅训。” 因此。仅凭汉儒未曾援及这一点并不能判定真伪。三、立说有舛误。这一观点的代表有戴震、 谢启昆等。戴震书小尔雅后云:“小尔雅卷,大致后人皮傅掇拾而成,非古小学遗 书也。如云鹄中者谓之正,则正、鹄之分未之考矣;。四尺谓之仞,则。筑宫仞有三尺 不为一丈而为及肩之墙矣;广量用l i t 量之豆、区、釜明新量之钟,两法杂施,显相刺谬。” ”1 戴震所指错误基本e 是度量类专名。关于鹄、中之分,胡承珙义证云:“宾射射正, 大射射鹄。经无明文。既毛公、郑众,马融、王肃皆云二尺日正,此必有所受,正字当 在鹄中。不分宾射、大射,亦无论鹄居侯中广狭之数,皆以二尺为准。疏家必谓二尺者是中 央之采,而其外之广仍居侯中三分之一,非也。”因此。小尔雅释词没有错误。尺、仞的 分析也不能证明小尔雅内容有误。关于仞数,诸儒说法各异。小尔雅所收集的度量衡 单位名词可能出自先秦各国,因此有制度不统一的问题。仅凭这一点来否定小尔雅显然 证据不足。 通过以上三点辨识,可以看到这些证据都不足以断定小尔雅是伪书。 4 小尔雅述评 2 、今本小尔雅基和睬持了古本原貌 小尔雅在隋唐一直有单行本流传,这一点,可以从文献记载看到。隋书、旧唐书 都并收孔丛子、l , b 尔雅略解两书。而至宋代,史书已无小尔雅略解的记载,可以 推断此书约在唐宋之际亡佚。此后,小尔雅又从孔丛子抽山别行,即今本小尔雅。 那么今本小尔雅与古本的关系怎样?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 1 ) 从小尔雅自汉书记载至唐代的流传轨迹来看。 可以说,小尔雅流传之迹前后相贯,一脉相承。东汉时期,郑玄等学者注书解经与小 尔雅相台之处很多,虽然没有明文援引,但借鉴小尔雅的可能性很人:王肃、郭璞、 杜预等人则明文征引过小尔雅;东晋李轨作i , i 、d :雅略解;其后又有郦道元以及诸多唐 代学者在注疏中引用小尔雅的训释。这些一脉相承的轨迹可以说明唐代所见小尔雅 即为汉书所载旧本,二者内容应基本致。 ( 2 ) 从后代征引小尔雅的内容与今本对照来看。 魏张揖作广雅,其口i l 释与小尔雅相同之处很多,显然是从i , b 尔雅采辑而来。 如:班、铺、赋,训布:司、掌,训主等几十条。唐代李善文选注对小尔雅的征引 也多达二十条。这些引文内容都与今本相符。由此可以推断今本小尔雅与古本是一脉相 传的,今本l d , 尔雅即汉书所载的l , b 尔雅。 ( 三) 小尔雅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1 、小尔雅的成书年代 小尔雅即汉书所载i b 本,那么小尔雅成书应该在汉书编撰之前。而班 固的汉书艺文志主要根据西汉刘歆( 七略编写的。姚明蟀( 汉书艺文志) 注解 云:“盂坚剥( 七略之浮冗,取其指要,作艺文志,以备篇籀也。”这样,可以认为t - l , 尔雅成书时间有可能在西汉时期。本文通过对小尔雅内容及有关资料的考察整理,对 已有的关于小尔雅成书年代的考证予以总结归纳,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小尔雅 的成书年代。 ( 1 ) 从汉代经学的发展来看。 汉书艺文志孝经记载:尔雅三卷二十篇。小尔雅一篇。占今字篇, i d , 尔雅完全仿照尔雅体例来增补尔雅,为增补尔雅而作。古今字已经无 法看到,但张辑曾作过部古今字诂,从后人引用此书可知张辑所诂应是汉书所载的 古今字o 此书收集古今异体宇,指出古字与今字形体,对于消除秦代以来字体变迁所形成 的文字形体隔阂,方便学者阅读篆书以及六国文字等所写古书是非常有益的。这与小尔雅) 、 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作为解读古籍的工具性质是致的。它们之所以 收入六经,与汉代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发展分不开。特别是在古文经学兴起后。汉代古文 经家对雅书极为推崇,称尔雅为“五经之古训”,”1 给予这类著作与经传并重的地位。由 此可见,尔雅与小尔雅的产生和发展与汉代古藉整理以及经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这说明小尔雅在汉代产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 2 ) 从小尔雅的训释来看。 l , h 尔雅中有些词义比较生僻古奥,不是后世掇拾者所能采集或想得到的。如:广诂: “历。久也。”汉唐旧诂中没有i i 历为久的资料,但有文献可征。书召诰:“有夏服天命, 5 小尔雅达评 唯有历年。”义如:广诂:“疾甚谓之坫。”广器:“较谓之斡。”衡“两有半日捷。倍 捷日举。”小尔雅释词多比较精确,简明。释义基本上都可从经传诸予等书中找到用例。 说明作者著书态度是非常严谨的。这是后代伪书著者很难做到的。 ( 3 ) 从某些汉代新生词语和词义的收录来看。 小尔雅所收词义多为汉代以前的传注训诂资料的纂辑。但也有一些词语和词义是汉 代开始出现的。这一点表l 见在这些词语和词义的使用始见于汉代文献资料中,先秦文献典籍 中不见用例。如映、艇、舳、舻等都是汉代出现的新词。小尔雅还收录了某些汉代始出的 词义。如:“晚,明也;淫,没也”始见于淮南予,“强,益也”始见于贾谊书赋,“拓, 开也”始见于扬雄甘泉赋,“曼,无也;邵,美也”始见于扬雄法言。“1 小尔雅辑 录的汉代新词新义说明其编撰时间不早于汉代。 ( 4 ) 从某些词语的写法来看。 从词语书写字体可以给予我们关于小尔雅的成书年代的某些信息。如r 言“庸, 傥也”,“贾,便也”。懂、儇为隶变后产生的新字体。从小尔雅使用的文字形体可以看出 编撰时间应在汉代。 ( 5 ) 从小尔雅的释义方式来看。 小尔雅的释义方式总的来说还带有比较显著的原始性。多是对训诂资料的客观纂辑。 大部分训释采用“也”字为结尾的判断旬式。如:“索、略,求也。获,干。得也。奚,害, 何也。”与许慎的说文解字相比,说文解字对词语的训释已经脱离了尔雅、小尔 雅时期的简单、原始阶段释义方式严整丰富了许多。小尔雅中还有对诗经、尚书 某些词组和句子的训释,这是早期随文传注的训诘形式在小尔雅中的体现。这种训释只 存留于尔雅小尔雅中,在其后的训诂专著中都找不到。训释的朴素原始性反映了小 尔雅的编撰时代较早,应在释名 说文等专著之前。 小尔雅的成书时代应在西汉。在汉代出现的语言学专著中,小尔雅的成书时代应 仅次于尔雅。 2 、小尔雅的作者 汉书收录小尔雅,未注撰者。宋代目录典籍收录小尔雅时,都记载为孔鲋所 撰。这是由于宋代以后的 小尔雅是从孔丛子抽出l j 彳亍的。孔丛子的伪书性贡己为 定论。那么孔丛子及小尔雅的作者为孔鲋这说 击电不能成立。由于没有确切的史 料证据为佐证,对于小尔雅作者的考证还无法得到确切的结论。关于小尔雅的作者 有以下几种推测说法: ( 1 ) 作者可能为刘歆。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汉朝初期统治者广收天下藏书,又设五经博士。刘向、刘 歆父子曾受诏校书,刘歆总群书而奏( 七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基本e 承袭刘歆七 略。因此,有学者推断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尔雅、 小尔雅的作者应是刘歆。康 有为( 汉书艺文志) 辨伪说道:“六经皆孔子笔削,包括天人,至尊无并,虽以论语, 孝经之美,王制、经解、学记、庄子、史记不以并称。至于小学,尤为文史 之末技,更无可与经传并,堵。歆伪作古文以写伪经,创为训诂,以易经义。于是以论语、 孝经列六艺,又以伪作之尔雅、小尔雅,厕孝经家。“尔雅一般认为在战国 末期已有雏形,可能在汉代有所增益完善。小尔雅的编撰则应在汉代,因此为刘歆等人所 6 州、尔雅述评 撰不无可能。 ( 2 ) 认为作者应是孔子后裔。 这一观点主要根据小尔雅曾收入孔丛子一书。孔丛子是部记录孔家人物言 行的书。持这观点的学者认为小尔雅麻为孔子后裔所撰,因而收入其中。并根据小 尔雅的内容等判断撰写年代,从而具体判定作者为谁。黄阡信小尔雅汇校集释就是由 此追溯小尔雅的作者应为孔骥、孔子立父子。“ ( 3 ) 认为作者应是西汉楚人。 这观点主要依据小尔雅与方言的关系提出的。两书编撰时代很近通过二二者 内容的比较,可以得到小尔雅训释中方言词与通语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小尔雅中 被释词多为楚地方言。这表明小尔雅作者深诸楚地方言,很可能是酲汉时期的楚人。”1 以e 三种观点各有理据,但又都缺乏严密确凿证据,并不足以立论。本文认为以e 考证 已经使小尔雅的溯本追源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对小尔雅的成书年代和作者进行考证 的同时,也是残们对小尔雅的内容不断深入挖掘的过程,这使得莪灌 对小尔雅的认 识逐步深化了。 ( 四) 小尔雅的增益与脱佚情况 小尔雅的原本虽早已亡佚,我们今天看到的小尔雅源自孔丛子,但从前代经 传注疏对 小尔雅内容的征引以及今本 小尔雅的行文分析可以看到今本小尔雅 有后人增益的内容,同时 小尔雅在流传中也有部分内容遗失。 1 、令奉小尔雅中有舌 增益的内容 小尔雅在长达千载的流传进程中不免有被后人增羼附益的地方。这种情况在诸多古 书传承中都有出现。从小尔雅的行文可以看到,有些训释语言明显是后人加进去的。如 衡:“钧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然则鼓四百八十斤也。”末句很显然是对根据前两句帷测 的结论,并非原本所有。又如量:“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升也。”末句“掬 升也”与前后文的句式不致,应是后代注疏家所作的注语。广鸟:“白项而群飞者谓之 燕乌白腽乌也。”末句应为原史所无。 广兽“鸟之所轧目之巢,鸡之所乳谓之窠,鹿之所 息谓之场,兔之所息谓之窟,鱼之所息谓之潜。潜,穆也,积柴水中,而鱼舍焉。”末句与前 面分句整齐排列的七字句式很不致,应为后人增补进来的。 2 、小尔雅的胧肤情况 葛其仁小尔雅疏证、宋翔风小尔雅训纂及胡承珙小尔雅义证书末皆附佚文补 遗。他们收集了小尔雅中为前凡注疏所征引而不见于今本的注释共二十余条。其中以一 切经音义、水经注等保存数目较多。如: 硕,远也。( 切经音义卷三引) 广,横也。( 切经音义卷二引) 通五色皆日缯。( 一切经音义卷六引) 大而白腽者谓之苍乌。( 水经注漯水注) ( 五) 小尔雅的版本 小尔雅的版本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版本有: 7 小尔雅述评 一、四库丛刊影印本; 二、顾氏文房本; 三、万历五年子集本; 四、明刻程荣汉魏丛书本: 五、明翻宋巾箱本; 穴、明裹吖可允中广汉魏丛书本 七、明亥4 吴永续百川学海本; 八、道光指海本; 九、宛委山堂说郛本: ( 六) 小尔雅的注本 1 、清代以前小尔雅注拳 最早为小尔雅作注的是东晋李轨所注小尔雅略解。对于这本书隋志、旧唐志、 新唐志都有记载,但宋史艺文志没有著录。可见,此书大约亡于唐宋之际。所谓 略解,是带有说解性的种简注。此书为唐代音义注疏家群相征引,为小尔雅的传播做 出了重要贡献。李轨注本使小尔雅在数百年中得以单行本的形式流传,在 小尔雅的 流传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轨注本亡侠后, 小尔雅就只存于孔丛子了。宋嘉祜年间宋成注孔丛子,于 是便有了小尔雅宋成注本。宋成注本比较简略,注解四十余处。但由于宋本是束代以后 小尔雅的唯一存本,也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最早注本,此后的小尔雅的各个版本都是 在此基础e 翻刻的。因此,可以说宋本对后世的小尔雅流传和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清代小尔雅注本 清代掀起了小尔雅研究的高潮。对小尔雅作注的多达十余家,大多数部流传至 今。可以说,清代是迄今为止 小尔雅研究史e 成果展为丰硕的时期。流传至今的注本有: 王煦( 生卒年不详) 小尔雅疏八卷( 作于1 8 0 0 年) 。 宋羯凤( 1 7 7 6 - - 1 8 6 0 ) 小尔雅训纂六卷( 作于1 8 0 7 年) 。 葛其仁( 1 7 8 7 - - 1 8 6 2 ) 小尔雅疏证五卷( 作于1 8 1 4 年) 。 坍世琦( 1 7 7 5 - - 1 8 2 9 ) 小尔雅义证十三卷。 胡承珙( 1 7 7 6 一1 8 3 2 ) 小尔雅更证十三卷( 作于1 8 2 7 年) 。 朱骏声( 1 7 8 8 - - 1 8 5 8 ) 小尔雅约注卷。 郑1 白奇( 1 8 1 9 - - 1 8 6 9 ) 补小尔雅释度量衡卷。 王贞( 生卒年不详) 小尔雅补义卷( 作于1 8 7 3 年) 。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尔雅疏证、校勘、补佚。各家注本各有所长。王煦小尔雅 疏注疏详赡,校雠精审,注疏多本说文。清人徐棘说:“近人特著一书阐明 小雅者, 宋翔风宥 训纂,胡承珙有义证,钱东垣有校正,朱骏声有约注,惟t 虞壬汾原 先生( 煦) 撰疏八卷,最为精核。“宋翔风小尔雅训纂在名物典制方面考据详博; 对于假借与本字,俗言与雅言颇能辨正,但对习见或常用语词有时略去。胡承珙小尔雅义 证广征博引,善于运用各书所引,对1 8 $ t 。他在自序中说:“曩见东原戴 8 小尔雅述评 氏横施驳难,仅有四科。予既援引古义,释之,因复原本雅故,区别条流,又采辑经琉 选注等所引,通为义证。略存旧帙之仿佛,兼执后儒之訾议,将有涉乎此者,庶其取焉。”由 此可以看出胡氏撰写此书的f ;t 的和体例方法。胡世琦小尔雅义证善于运用冈声求义法。 段玉裁称此书:“真小尔雅之功臣也。校之也精矣,考之也博矣。”洪亮吉称此书:“以古 音求古意,以古意证古经传,旁推交通,无不极其精审,此必传之作也。”以上几家中,又以 王煦、胡承琪成就最为突出。 三、小尔雅性质与内容 ( 一) 小尔雅的性质与宗旨 小尔雅是尔雅之后对故训资料的又一次编纂整理,因此它是我国训诂学史上的 部重要训诂专著。也是汉代人学习先秦经典文献的又部工具书。由于小尔雅延续尔 雅按义类编排的体例,因而又可看作部小型义类辞典。尔雅汇集了大量普通语词与专 业语词,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尔雅兼有语文辞典与百科辞典的两种属性。小尔雅在尔 雅的基础t 对普 臣语词和专业语词右隋增补,但从收录词语数目来看,前三篇共收词4 6 7 条,后十篇共收词1 6 1 条,分别占全部词条数目的7 4 与2 6 ,而在尔雅中普通语词与 专业语词的比例差别不大。小尔雅所增补的百科名词数目非常有限,其中又以社会、人伦、 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专有名词居多,有关自然界、动植物的名物词语则十分罕见。尔雅在这 方面则广征博引,汇集了种类丰富、数目繁多的山川、草木、虫鱼、鸟昔等地理生物名词, 充分显示了尔雅的百科辞典与普通语文辞典二者兼容的特点。因此,与尔雅相比, 小尔雅可以看作部小型语文辞典,但还不具备尔雅的百科辞典性质。 对于尔雅的编撰宗旨,前人多有论述。东汉郑玄驳五经异义云:“尔雅者,孔子 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认为尔雅是为训释儒家经典而作的。小尔雅 与 尔雅的编撰宗旨是致的。主要是用来解释艨经典文献。这一点从 小尔雅所收 词语与经传典籍的关系可以看出。小尔雅收词6 0 0 多个,其中4 0 以e 可释于 三礼, 3 0 左右可释于左传,2 0 左右可释或属于 诗经中的词语,1 0 9 左右可释或属于尚 书中的词语。说明小尔雅绝大部分词语都与经传有着密切联系。从这一点来看,小 尔雅为经传服务的宗旨较尔雅更为显著。 ( 二) 小尔雅的内容 1 、小尔雅静内容概要 今本小尔雅共十三篇,分别为:广诂、广言、广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 物、广鸟、广兽、度、量、衡。前十篇内容为尔雅所有,旨在增广尔雅而作,因 而者隋“广”字;后三类为 尔雅所无,因而只写度、量、衡,不加“广”字。胡承珙义 证之广度下云:“案值斋书录解题云:自广诂至广兽凡十章,又度 量衡为三章。据此知旧本以下三章篇目无广字,殆后人因前十章有广字而加乞欤? ”, 因此本文以后三篇无广字为准。 9 小尔雅述评 小尔雅全书约1 9 3 0 字,收词6 2 8 个。“广诂、广言、广训三篇主要训释普 通语词。共收集释条2 3 0 个,收词4 6 7 个。后十篇主要训释专业语词。收释条鹋个,收词 1 6 1 个。与尔雅相比,小尔雅的容量十分有限,但小尔雅所增释内容基本为尔 雅所不备,因此小尔雅对尔雅的增益之功是不容忽视的。 2 、广诂势、广言、广训 广诂广言是小尔雅中收词最多、容量最大的两篇。广诂共收词语2 2 0 条, 广言收词2 2 5 条,约占全书释词总数的7 1 。广诂篇采用多词共训的方法通过个 常用词对组被释词进行l l l 释。一个释条般包括三个以上被释词。广言篇一般每释条训 释个或两个词语。被释词多为古语词、方言词等生僻语词,释词则通常是人们熟知的常用 语词。 ( y - 训相比前两篇收词较少,所收词语的范围与前两篇有异。它收集了普通语词中比 较特殊的些语词,诸如合声词叹词,句首发语词等。此外,还收录了少数词组乃至经典 文句的注释。广训篇在形式及内容方面都有许多多样性与独特性,从某些角度体现了小 尔雅时代对于汉语语法、语音以及口i i 诂等方面的认识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3 、广义以下十篇 广义从人的特殊称谓和特殊关系等方面着眼,主要解释人事 、伦方面的一些专指词 语。如:“凡无妻无夫,通称为寡”。 广名所记大多是丧葬、疾病、丘墓之类词语。其中详细收集了关于丧葬类的诃语, 细致的反映了丧葬过程与礼俗制度。 广服主要是对尔雅释宫篇的服饰部分增益解释。解释了丝、麻织物、某些臼用 品以及农帽鞋类等服饰。在尔雅所收十余条外,又增加了2 6 条,这样对服饰类词语的解 释更加完备。 广器篇主要增益释器 奇之不足,广器主要解释习射、兵器、车船、绳索等工具 类词语。 广物主要解释谷、禾、蔬菜农作物类词语,以及对农作物进行管理的动作词语。 如:截瓤目之钰。拔,0 日揠。值得注意的是,广物还收录了计数禾把的兰食野司以及它 们的数量关系:把谓之秉,秉四日笤,笛十日稷。 广鸟是对尔雅释鸟篇的增释。所增共四条,即阳乌、慈乌、雅乌及燕乌。通过 对几种鸟的外形及生活习惯的描述达到准确表述不同鸟类名称的目的。 广兽篇是对释虫、释鱼、释兽、释畜诸篇的兼类增益。主要释畜,如介绍猪的种类, 兼言鸟鸡兔鱼等动物栖息之所。 度量衡三篇为尔雅所无,凸显了小尔雅对尔雅的增补意义。其中有少 数量词仅见于小尔雅,如:“两有半日捷,倍捷日举。” 四小尔雅的编排体例与方法 ( 一) 尔雅的编排体例与方法 1 0 小尔雅述评 作为我国第部成系统的训诂专著,尔雅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其分类上。它开创了同 类训诂专书的编排体例及分类标准,即按照意义的标准来层层分类编排词语。可以说,尔雅 创立了义类系统的编排体例。首先把词语划分为抽象意义词语和具体意义词语,即普通语词 和专业语词两类,再根据词语的意义与性质特征分类成篇。在每类中,再把意义相同内容 相关的词语类聚成条,进行解释。训释条目的排列与词语义类相关联。有学者将尔雅这 种编捧方法归纳为三种:即分类成篇、聚类成条、以类相从。“” 小尔雅编排完全仿照尔雅。与尔雅样,由于普通语词和专业语词的性质差 异,这两部分的分类方式也不能完全相同。专业语词部分类别性强,其内部逻辑关系清晰, “按义分类的原则基本上是贯彻到底、多层分类、不相杂厕的。“ 1 、广诘协广言广训的分类标准 关于尔雅与小尔雅前三篇的分类标准学者多有争论。很多学者认为:诂是以今 释古,主要训释古词语;言训释方言词以及常用语。常以雅言通方言;训主要言形貌,如各 家所云:“训者,道也,道形貌以告人也。”这种结i 仑- v 要是i 臣过j c 寸篇名意义的理解得出的。 但是,古语词不仅见于第篇。也有很多见于第二、第三篇。小尔雅中如;“翼,送也; 印,我也:麓和也;悛、寤,觉也;艾,止也;暨,及也”,等等。常用语、方言词在第一 篇中的也不占少数。如:“巨,大也:戴,覆也;积,聚也;邻,近也;模, 去也:换、交, 易也:通达也”,等等。管锡华研究尔雅认为前三篇分类应以形式为主要标准“”,其 中前两篇的分类标准是被释词中词语数目多少的不同,也就是以每条目中所收避语的数目 来分类;前鼹篇和第三篇的分类是以释词与被释词( 包括部分词组和句子) 单位音节多少的 不同为标准的。小尔雅旷诂所收词语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有些释条收词多达八个。只 有一个例外:“实,轫,满也。”其上释条为:“杜、实、充、切,塞也。”“韧”,本无“塞” 义。而“塞”有“满”义。因此,有可能为传抄之误,疑为递训。广言每释条收个或两 个被释词。例外有三条:“辨、诘、仳,别也。姓、命、孥,子也。唏、誉、烯,千也。”第 一条中“仳”,丛刊本无,说郛本、汉魏本有此字。第- - $ 中“命”无“子”义。有可能为抄 写之误或衍文。第三条与其上一条各本所记互异。也就是说以上三个例外都有缘由。可见, 这个分类际准是适于小尔雅的。广训与前两篇的不同是释词和被释词是双音节和多音 节词语,而前两篇都是单音节词语。广训前两个词条:诸,之乎也。旃,焉也。诸、旃都 是合音词。可见著者把f 视为双音词。其余为多音节词以及经传诗文。因此,可以说,小 尔雅与尔雅前三篇分类是以形式为主要标准对普通语词予以分类编捧。在每篇内部, 训释条目之间主要根据词语的意义的关联依次系联。由于普通语词的抽象性强。因此前三篇 内部义类关系不够清晰,释条之间义类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目缺乏连续性。 2 、后十篇的编排 后十篇完全按照词语意义来划分类别,篇目名称即标示语词的义类,其编排是相当严密 的。篇目内部的逻辑层次关系十分清晰,如旷服篇,先释丝、麻、缯、编等质料,接着 按照从首至足的顺序依次注释元服、舟髦等头部服饰,又及身t 衣物,如绶、童容、蓝缕、 裳、衲、厉等名称,再释幂、幄、篑、萎、梃、篙、奔等生活用品,最后释鞋类词语。 总体而言,后十篇逻辑关系比较严密,有很强的规律性和系统性。但也有某些词语分类 1 1 小尔雅述评 不够准确。如广器收录地理类名词释兽收家畜类词语,以及鸡鸟兔鱼等栖息之昕等。 ( 一) 释义方式 五小尔雅的释词体例 小尔雅一书的释义方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类,用一个常见的词去解释另个词,二者常常是同义词关系。这种方式全书各篇 都有。如: 宣,示也。( 广言) 宰,冢也。( 广名) 题,定也。( 广服) 谷谓之粒,菜谓之蔬。( 广物) 矢服谓之驶。( 广器) 这种方式训诂学称为直训。辞书学称为语词式。小尔雅的前两篇把许多意义相近的词 类列在_ 起,然后用个常见词作解释,广诂这情况最多。这种方式又称为多词共训。 其中,有的是用当时的话去解释古语。有的是用共同语去解释方言,还有只把古今方俗语中 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罗列在起。因此,每一条里解释的词和被解释的词之间的关系非常 复杂,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够弄清楚。 第二类,类中求别。把表示同类惹思的词罗列在起,从它们的区别特征t 进行解释, 通过对比。揭示词义的内涵。广义以下很多地方采用这种方式。如: 男女不以礼交谓之淫,上淫日燕,下淫日报,旁淫日通。( 广义) 按照意义编排的词典适于类列相关 可语进行比较,用类中求别的方法进行解释。 第三类,描述客观事物的性状特征。即就事物的外形、性质、功用等方面进行描述, 说明名物词语的意义。如: 布褐而铁之谓之蓝缕。( 广服) 自项而群飞者谓之苍乌。( 广鸟) 这些释义方式茁见代的词典编纂和古籍注释中仍广泛应用,只是今天在表达e 更为精密 更为完善而已。 ( 二) 训诂方法 l 、同由4 同g i e p 用个词来解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这里训释词都是常用词,可 以看作是一组同义词的代表。j 臣过用这样的词作释,而使人对被释词的意义加以了解。这种 训诂方法在小尔雅中运用最多。如: 疆、穷、充,竞也。( 广诂) 疆,本义为疆界,竟、境古今字,故训疆为竟。 诗豳风七月:“万寿无疆。”毛传: “疆之为言犹竞也。” 穷,说文:“穷,极也。”本义为穷尽、终结。书微子之命:“永世无穷。”孔安国 1 2 ,1 ,尔堆遥评 传:“长世无竞。” 充,说文:“充,长也,高也。”引申为壮大、充满。左传襄公三十年:“寇盗 充斥。”杜预注:“充满斥见,言其多。”由充满义引中为穷尽。如孟子- 滕文公下:“充 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 阙、缺、问,隙也。( 广诂) 阙本义古代宫门旁两边的楼台。因两座楼台不相连接,中间空缺作为道路,故成为阙。引 申为空缺、空隙之义。左传- 昭公二二十年;“过齐氏使华寅肉袒执盖,以当其阙。”杜预 注:“阙,空也。以盖当侍从空阙之处。” 缺,本义为器皿残缺。引申为空缺。史记孔子世家:“昔吾入此,由彼缺也。” 间,本义为空隙。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有间矣。”杜预注:“间,隙也。” 缟、皓、素,白也。( 广诂) 本义为白色的丝织品,引申为白色之义。山海经海内北经:“有文马。缟身朱鬣, 耳若黄金。名日吉量。” 皓。诗扬之水:“扬之水,白石皓皓。”毛传:“皓皓,洁白也,” 素,说文:“素,白致缯也。”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蛇。”毛传:“素, 白也。” 掌、司,主也。( ,唁) 掌,本义为手掌,引申为掌握,主掌之义。盂子滕史公上:“舜使益掌火。”赵岐注: “掌,主也。” 司,说文乳4 司,臣司事于外者。”本义为主管。涛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 之司直。”毛传:“司,主也。” 小尔雅与尔雅中都大量使用同训的训诂方法。为我们研究古汉语中的同义词群 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根据这些同训例子,可以辨析、比较古文献中的同史词和近义词,从而 从词义e 把古汉语词汇系统建立起来。 2 、互亩i i 两个同义词互相为训成为互训。语言由于时间、空间、雅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给 黝命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个事物具有不同名称的情况。龟嫦4 文字来记录语言时,弼属 一词,文字可能会不同,这就是互训产生的基础,有的词虽然有细微的差别,但古人在处理 这些词时,只求大同,忽略其差异,也可互相为训。 小尔雅中互训的例子有: 呜呼,吁嗟也。吁嗟,呜呼也。有所叹美,有所伤痛,随事为义也。( 广训) 这是小尔雅中互训的个典型例子。呜呼、吁嗟,都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如大 学呜呼l 前王不亡。此叹美之辞也。如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 此伤痛之辞也。 又如伊训泰誓诸云呜呼,只是叹词,非有所赞美伤痛也。” 吁嗟,吁和嗟都是可以单用的叹词。如苟子宥坐:“孔予喟然而叹日;吁,恶有 满而不覆者哉! ”诗魏风陟蛄:“父日: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也可并列,构 成双音词。既可以表示赞美,也可表示伤感,所谓“随事为义”。诗呜呼,吁嗟也。吁嗟,呜 呼也。有所叹美,有所伤痛,随事为义也。( 广训) 诗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 ”这里“于嗟”即“吁嗟”。在互训之后,有描述了 1 , 小尔雅述评 它们在语言应用中一般表达赞美和悲伤的语气,至于具体表达何种语气,则要“随事为义”, 即要根据词语所出现的具体语境。从这里可以看到,小尔雅对词语的训释已经臻于成熟。 对这种特劳睽别的词语,不仅找出相应的词语互相训释,而且兼用描述性、总结性的语言概 括词语意义、功用,不失为准确便捷的训诂方法。 3 、递训 同义词递相为训称为递训。递训实际上是几鲴同义词互相衔接而成,以乙释甲,以丙释 乙。严格的说,小尔雅中递训使用较少。广诂中有: 杜、实、充、胡,塞也。实、轫,满也。 杜,说文:“杜,甘棠也。”杜用于堵塞是假借义。成语有“防微杜渐”。 实。说文:“实,富也。”引申为充实,因而有填塞之义。战国策齐策四:“狗马 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充,有塞义。诗卫风淇奥:“充耳磅莹。” 轫,有充满义。诗大雅灵台:“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广言;奸,犯也。犯,肆,突也。 奸,本义为冒犯。左传襄公十四年:“君治其国,臣敢奸之。”杜预注:“好,犹犯 也。” 犯,有侵犯义。又引申为冒犯、触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 鲜矣。” 肆。本义为披散头发,引申为纵恣,放肆。诗大雅皇矣:“是伐是肆,是绝是忽。” 郑笺:“肆,犯突也。” 突,有冲撞之义。又有触犯义。 上面三种训诂方法:同训、互训、递训,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都是用已知或常用的词 来解释同义词,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形式有些差别。因为直接以此释彼,因而又称之为“直i i ”。 这种1 瞬涝法在t , b 尔雅以及尔雅中最为常见。使用直训的方法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 方面:第一,由于两书常常要解释古语、僻语、方言等,采用其他的训诂方法很确睥释这些 比较特殊的词语,这时找到与被释词相对应的通语或常用语来解释则既便捷又准确。第二。 有时训释词与被训释词都为常见词,仍然使用直训的方法。这主要是为避免造成训释过于繁 复以及词义不清等情况出现。如:束、廉,缚也。( 广言) 其中束、缚都是常见词。又如; 仍,再也。工,官也。( 广言) 对于生活中些人们熟知的常见的事物。不必再给予充足详 细的定义来解释,用下定义的方法反而难以解释清楚。因此,现代词典中还可见到这种释义 方法的使用。 在壹训的训诂方法中,使用个常用词来解释一组同义词,因此这个常用词成为了解同 义词的关键。通过它,使被v l i 释词语的意义得到体现,并使一组被释词彼此关联、沟通。常 用词应是当时大多人普遍使用的,意义为普通人了解的通用语。这样,才能保证被释词的意 义简明易晓。这种训诂方法在小尔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它的局限性也 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训释细词语的时候,不能将词语彼此的差异区分开来,过于笼统。 因而在使用的同时,往往需要配合其他训诘方法,以使词义达到精确易晓。 4 、义界 义界是直接给词语下定义。指明词义的内涵和外延,使人明了所反映的事物的实质以 1 4 小尔雅述评 及该词与其他有关词语的同异。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词语所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是义 界释义方法的基本要求。由于义界具有的很高的概括性和科学性,使其在现代词典编纂中仍 得以广泛使用。小尔雅承袭了尔雅的这一方法,在对名物词的释义中,充分的应用了 义界的方法。如: 纩绵也。絮之细者日纩。 缯之精者日缟,缟之麓者日素。 葛之精者日稀,麓者口络。( 广服) 这部分集释古代服饰的质料。分别训释了:纩、缟、素、缔、络。以上诸条中,除了 义界方法之外,第一条还结合运用了赢训的方法,使得释义更加准确完备。 这里,著者按照由大类到小类的顺序,对当时的常见的衣料方面的名词加以训释,目的 是给予这些词语以较为准确明晰的解释,使人能够区分几种质料。主要使用义界的方法,编、 素与黼、络分别是缯与葛两类中的予类。通过精麓的对立特征对其分别。从以上分析可以看 到, 小尔雅著者对于义界的训诂方法认识透彻,应用自如。对于逻辑学上的属类层级以及 种差等概念都已经有清楚的认识,这是小尔雅运用义界训诂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5 、音训 也称为声训。在小尔雅中也使用了音v i i 的方法。如: 谪,责也。( 广言) 左传国子谪我:“杜预注:谪,谴责也。”“责”为庄母锡部, “谪”为端母锡部,古音相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场开发合作协议及附件
- 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明书(8篇)
- 农业养殖技术改良与应用协议
- 行政管理市场营销试题及答案总结
- 企业战略与资源配置的动态关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农村住宅建设规范:自建住宅买卖合同
- 行政管理本科课程试题及答案总结
- 行政管理学考试常见题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行政管理考核模式试题及答案
- 建筑工程考试前沿试题及答案分析
- 光储电站储能系统调试方案
- 6.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 煤矿单轨吊轨道安装技术规范
- DL∕T 1938-2018 垃圾发电厂炉渣处理技术规范
- 无人机编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湖南省矢量地图课件模板(各市、区县地图-可编辑、配色)
- 电动车店合伙人协议
- 医疗机构消毒记录表清洁消毒日检查记录表
- 孙权劝学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
- 小学二年级体育《快速跑》教案
- 开工仪式流程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