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三正辛胺仲辛醇煤油组合液膜迁移和分离Cd(Ⅱ)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 l c r o p o r o u sp o l y p r o p y l e n em e m b r a n ei nh l m s y s t e mt os e d a r a t e c df r o m h y d r o c h l o r i ca c i ds o l u t i o n s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sp r o v et h a t c am e m b r a n ei s s i m i l a rt om i c r o p o r o u sp o l y p r o p y l e n em e m b r a n e w h e nt h 8 yw e r eu s e di nh l ms y s t e m t h e u p t a k eo ft h ec a r r i e r f r o mt h em e m b r a n ep h a s ei n t o a q u e o u ss o l u t i o nc a nb ep r e v e n t e d c o m p l e t e l yb yc am e m b r a n e 。 k e y w o r d s h y b r i dli q u i dm e m b r a n e z i n cc a d ! n i u l n f e r r i c t r i n o c t y l a m i n e i i i 1 2 液膜分离研究的发展 液膜( l i q u i dm e m b r a n e ,l m ) 作为一项分离技术被广泛研究始于 上世纪6 0 年代,而有关液膜的早期报道可追溯到上世纪初生物学家 们所从事的工作晗1 1 。早在上世纪3 0 年代,0 s t e r b o u t “1 用一种弱有 机酸( q u i a c 0 1 ) 作载体,发现了钠与钾透过含有该载体的“油性桥” 的现象。根据溶质与“流动载体”( m o b i l ec a r r i e r ) 之间的可逆化 学反应,提出了促进传递( f a c i l i t a t e dt a n s p o r t ) 概念。进入上世 纪5 0 年代后,这一传递现象被许多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1 ,例如, 对于膜相中仅含l o m 0 1 几氨霉素( v a l i j n o m y c i n ) 的液膜,可使钾的 传质通量提高5 个数量级呻1 。 生物学家们在液膜促进传递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化学工程师 们的注意。上世纪6 0 年代中期,b l o c h 等“们用支撑液膜( s u p p o r t e d 1i q u i dm e m b r a n e ,s l m ) 研究了金属提取过程,w a r d 与r o b b “研究 了c 0 :与o 。的液膜分离,他们将支撑液膜称为固定化液膜 ( i m m o b i l i z e dl i q u i dm e m b r a n e ,i 乙m ) 。黎念之在测定含表面活性剂 水溶液与油溶液之间的界面张力时,观察到了相当稳定的界面膜, 由此,开创了研究液体表面活性剂膜( s u r f a c t a n tm e m b r a n e ) 或乳化 液膜( e m u l s i o nl i q u i dm e m b r a n e ,e l m ) 的历史“。 在过去的3 0 多年里。液膜直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液 膜传质速率高和选择好等特点,使之成为分离、纯化和浓缩溶质的 有效手段,其潜在的应用领域包括:湿法冶金、废水处理、气体分 离、有机物分离、生物制品分离、生物医学分离等“4 。在推进液膜 工业应用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众多的新型液膜,其中何文寿发明 的伴有反萃分散的s l m ( s l mw i t hs t r i pd i s p e r s i o n ) 技术已经在 从被污染地下水中除铬方丽获得工业应用“。蚓。 据a e a 技术公司统计,从1 9 8 3 年至1 9 9 8 年的1 5 年内,国际上 有关液膜的论文增加了3 倍。稳定的液膜有可能在5 一l o 年内研制成 功。根据b c c ( b u s i n e s sc o 册u n i c a t i o nc o m p a n y ,i n c ) 公司2 0 0 0 年出版的关于先进新分离技术的市场预测,美国的液膜市场将从 2 0 。0 年的2 万美元增加到2 0 0 5 年的1 7 0 0 万美元。国际著名的s i t i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公司似已看到了液膜工业化的曙光,于1 9 9 8 年1 0 2 月宣布,与s p e c t r u ml a b 公司、e p e i 公司和e d i s o nt e c h n 0 1 s o l u t i o n s 公司联合成立一个新公司- - f a c i l i c h e m 公司,专门开发 商用f a c i l im a x 系列稳定化液膜技术,首先将用于制药、农业、食 品工业等方面“”。 1 3 液膜的特点 液膜过程与溶剂萃取具有较多相似之处。液膜与溶剂萃取一样, 都由萃取与反萃取两个步骤组成。但是,溶剂萃取中的萃取与反萃 取是分开进行的,他们之间的耦合是通过外部设备( 泵与管线等) 实 现;而液膜过程的萃取与反萃取分别发生在膜的两侧界面,溶质从 料液相萃入膜相,并扩散到膜相另一侧,再被反萃入反萃相,由此 实现萃取与反萃取的“内耦合”( i n n e r c o u p l i n g ) 。液膜传质的“内 耦合”方式,打破了溶剂萃取所固有的化学平衡,所以,液膜过程 是一种非平衡传质过程。 与传统的溶剂萃取相比,液膜的非平缀传质有如下3 个优点“”: ( 1 ) 传质推动力大,所需分离级数少。从理论上讲,只需一级即可实 现完全萃取。对于萃取分配系数较低的体系,液膜非平衡特征的优 势更为明显。( 2 ) 试剂消耗量少。流动载体( 萃取剂) 在膜的一侧与溶 质络合,在膜的另一侧将其释放。载体在膜内穿梭流动,使之在传 递过程中不断得到再生,其结果是所需膜载体的浓度大大降低,并 使液膜体系中膜相与料液相的比例也得到降低。液膜的这一特性对 于所用试剂十分昂贵( 冠醚等) 或者处理量很大的场合( 如废水处理 过程) 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 3 ) “上坡”( u p h i l l ) 效应,或者溶质 “逆其浓度梯度传递”的效应。液膜的这一特性使其在从稀溶液提 取与浓缩溶质方面具有优势。 与固体膜相比,液膜的优点盘【i 下:( 1 ) 传质速率高。溶质在液体 中的分子扩散系数可达1 0 “- 1 0 4 c m 2 s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液膜 中还存在对流扩散“。所以,即使足厚度仅为微米级的固体膜,其 传质速率亦无法与液膜比拟。( 2 ) 选择性好。固体膜往往只能分离某 一类离子或分子,选择性差。( 3 ) 高度的定向性,从低浓度区向高浓 度区,或者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定向迁移。( 4 ) 极大的渗透性。 根据计算,内相含n a o h 的油膜,可使酚浓缩1 0 4 倍“。 1 4 液膜类型“” 液膜按形状分为液滴型、乳化型和支撑型。液滴型液膜寿命短、 不稳定,容易破裂,主要作研究用。乳化型液膜的液滴直径范围为 o 0 5 0 2 c m ,乳化试剂滴直径范围为1 0 一1 0 一c m ,膜的有效厚度为 1 0 t 1 0 c m ,乳化型液膜的稳定与表面活性剂有密切关系。支撑型液 膜是使液膜溶液含浸在固体膜孔内而形成的,这种液膜研究较多。 三种类型的液膜示于图卜1 中。 图1 1 三种不同类型的液膜示意图 a 一液滴型;b 一乳化型;c 一支撑型 1 一表面活性剂;2 一液膜相i i ;3 一试剂相i ;4 一连续相i i i 按液膜组成的不同,乳化液膜可分为油包水型( w 0 ) 和水包油型 ( o w ) 两种。所谓油包水型( 又称油膜) ,就是内相和外相是水溶液, 而膜是油质的;所谓水包油型( 又称水膜) 就是内相和外相是油质的, 而膜是水质的,图卜2 是这两种膜的示意图。 黧赫 ab 瑚1 2 油膜和水膜示意图 ? a 一油膜b 一水膜 按传质机理的不同,液膜可分为无载体输送的液膜和有载体输 送的液膜两种。 4 无载体输送的液膜是把表面活性剂加到有机溶剂或水中所形成 的膜。这种液膜是利用溶质或溶剂的渗透速度差进行物质分离的, 可以用来分离物理、化学性质相似的碳氢化合物、从水溶液中分离 无机盐以及从废水中去除有机物等。 有载体输送的液膜是由溶剂、载体、表面活性剂( 或不加表面活 性剂) 而形成的。载体在液膜的两个界面间来回穿梭传递迁移物质, 通过载体和被迁移物质之间的选择型反应,极大的提高了被迁移物 质在液膜中的有效溶解度,特别是通过不断给载体输送能量,可以 实现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连续的物质迁移。 1 5 液膜分离机理 1 5 1 无载体液膜 无载体液膜的分离机理主要有:选择性渗透、化学反应以及萃 取和吸附等。图1 - 3 为液膜分离机理示意图“。 葛氛 惑y 浮气 图卜3 无载体液膜分离机理 ( a ) 选择性渗透:( b ) 滴内化学反应; ( c ) 膜中化学反应;( d ) 孳取和吸附 图卜3 中( a ) 代表选择性渗透,料液是a 和b 的混合物,由于它 们在液膜中的渗透速度不同,最终a 透过膜而b 透不过,使a 与b 分离,在石油化工中分离烃类混合物属于这一类型。 图卜3 中( b ) 则表示料液中被分离物c 通过膜而进入滴内,与滴 5 内试剂r 产生化学反应生成p 而留在滴内,使c 与料液分离,如处 理水中的酚、氰、有机碱等均属于这一类型。 图卜3 中( c ) 是料液中的被分离物d 与膜中载体r 。产生化学反应 生成p ,p ,进入滴内与试剂r 。反应生成p 。,从而使分离物d 与料液 分离,如重金属废水中离子的去除过程属于这一类型。 图卜3 中( d ) 则表示此时的液膜分离具有萃取和吸附的性质,能 把有机化合物萃取和吸附到碳氢化合物的薄膜中,也能吸附各种悬 浮的油滴及悬浮圆体等。 1 5 2 有载体液膜 有载体液膜分离是靠加入的流动载体进行分离的,因而其分离 过程主要取决于载体的性质。载体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故分离 机理也主要分为逆向迁移和同向迁移两种。 外相液膜相内相步骤 1 2 低浓 i 极低 2 溶质 、 j 高浓腰 卜 1 2 ! 一c 广j i u 一结果 ( 1 ) ( 2 ) ( 3 ) ( 4 ) ( 5 ) l 溶质流 图1 - 4 逆向迁移机理” ( 1 ) 载体c 与溶质l 反应。同时放出供能溶质2 ; ( 2 ) 载体配台物c 一在膜内扩散; ( 3 ) 溶质2 与载体配合物c 。反应,供入能缱释放出溶质1 ; ( 4 ) 载体配台物c 。在膜内逆阳扩股; ( 5 ) 朱络台的溶质1 在膜内溶解度很低,故不能返网去; 结果:溶质2 的迁移引起溶质i 逆浓度梯度的迁移。 当液膜中载体为离子型h 寸,由于液膜两侧要求电中性,在某一 方向一种阳离子移动穿过膜时,必须由相反方向的另一种阳离子来 平衡,所以待分离溶质与供能溶质的迁移方向相反,故称之为逆向 迁移。这种迁移机理可由图卜4 来说明。 在逆相迁移过程中,溶质i 和溶质2 与载体分别发生如下反应: 6 溶质“l ”+ 载体c 铮配合物c 。( 卜1 ) 溶质“2 ”+ 配合物c 铮 配合物g + 溶质“1 ”( 卜2 ) 当液膜中载体为非离子型时,它所载带的溶质是中性盐。即载 体在与阳离子结合的同时,又与阴离子络合形成离子对一起迁移, 这种迁移称之为同向迁移。它与生物膜的同向迁移相类似。可用图 卜5 来说明这种迁移过程机理。 外相液膜相内相步骤 、 ,一。u 胁 ,一、夕、 b 2 1 竺 ( 1 ) ( 2 ) ( 3 ) ( 4 ) ( 5 ) 结果 ! 溶质流l 2 溶质流2 图卜5 同向迁移机理” ( 1 ) 载体c 与溶质l 、2 反应,溶质l 为欲浓集离子。而溶质2 供应能量 ( 2 ) 载体配合物卜2 在膜内扩散: ( 3 ) 溶质2 释放出来,并为溶质l 的释放提供能量; ( 4 ) 解络载体c 在膜内反向扩散; ( 5 ) 溶质l 缓慢地反向扩散; 结果:溶质z 顺其浓度梯度迁移,导致溶质l 逆其浓度梯度迁移。 在同向迁移过程中,溶质“1 ”和“2 ”与载体生成络合离子对: 溶质“1 ”+ 溶质“2 ”+ 载体铮配合物“卜2 ”( 卜3 ) 1 6 液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 6 1 处理金属离子废水 1 、含铬废水 电镀及铬盐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c r ”,对此类废水目前多 采用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和隔膜电解法来处理住”,处理成本均较高。 我国自7 0 年代开始研究液膜法处理电镀废水中的c r ”,严忠用三正 辛胺( t o a ) 和三异辛胺为流动载体,采用液膜法进行问歇式处理,可 使含c r 6 + 废水达标排放。李明玉幢“以三辛胺作载体,乳化液膜法提 7 2 、含c n 一和含s 2 - 废水的处理 对含c n 一的h c n 和含s 2 - 的h :s 等废水,可使其与内相中的强碱 进行反应生成不能逆向渗透的离子化合物而除去。钱学玲。7 1 用聚胺 为乳化剂,研究了以n a o h 为内相试剂的w o 型乳状液膜脱除废水中 c n 一的方法,在最佳操作条件下,废水经处理可达排放标准。 3 、含f 一废水处理”副 利用n :o s - n i 9 2 3 - - 煤油液膜体系,c a c l :溶液作内相,对高氟废水的 处理进行了研究。在处理中f 一与内相试剂中的c a 2 + 反应生成c a f 2 沉 淀而除去。为了降低废水中f 一的残留量,可利用c a 2 + 的同离子效应 来抑制内相中形成的c a f 。沉淀物的溶解,降低f 一浓度,从而使平衡 废水中f 一浓度达到高度净化。经3 0 m i n 处理,# i - $ hf - 浓度可由 0 5 0 0 9 l 降至0 o l o g l 以下,可达到工业排放标准。 1 6 3 有机工业废水处理 有机工业废水中所含各种有机污染物多数是性质较为稳定的人 工合成物质,处理起来较为困难,致使处理成本高而且很难达到排 放标准。而液膜法具有价廉易回收、易操作、高选择性等优点,因 而在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方丽也有较广泛的应用。 1 、含酚废水处理 酚是一类毒害性很强的物质,含酚废水主要来自焦化、石油炼 制、合成树脂等生产过程。含酚废水的处理,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口“,其处理方法很多,目前对于低浓度的含酚废水( 1 0 0 2 0 0 m g l ) 多采用生化处理法,而对于高浓度含酚废水( 2 0 0 一1 0 0 0 m g l ) 多采用 溶剂萃取法。液膜处理含酚废水,无论是低浓度或高浓度都可适用。 张秀娟n 钉用l m s - 2 为表面活性剂,煤油为膜溶剂,n a o h 作内包相 试剂的乳状液膜体系,能将含量为1 0 0 0 m g l 左右的含酚废水降至 5 m g l 以下,酚去除率达9 9 5 ,破乳后,可从内相中回收酚钠盐,此技 术已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秦非“叩用兰一1 1 3 b s p a n 一8 0 一煤油- n a o h 液膜 体系处理苯酚废水,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型液膜具有很好的除酚效果, 酚去除率达9 9 以上。 秦非“。”1 对某塑料化工厂的含苯酚废水( 苯酚含量有时可达 1 1 0 4m g l ) 采用液膜法处理,在采用单一表而活性剂兰一11 3 b 或混 1 0 第二章组合液膜分离技术的研究 2 1 液膜分离技术的现状 目前,研究最多的液膜构型是乳化液膜和支撑液膜。然而,二 者均有其自身的缺陷,限制了它的工业应用。 2 1 1 乳化液膜 l 、乳化液膜的不足 乳化液膜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引入使得过程复杂化,它必须由制 乳、提取和破乳三道工序组成,而制乳和破乳是相互矛盾的操作, 由于夹带和渗透压差引起的液膜溶胀,使得膜内相已浓缩溶质的稀 释、传质推动力减小以及膜稳定性下降“。 2 、乳化液膜稳定性改进 针对乳化液膜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各国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展开 研究,以提高乳化液膜的稳定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 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 表面活性剂是乳化液膜体系的关键组份之一,在液膜分离中超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液膜的稳定性、溶胀性能、液膜乳 液的破乳以及油相回用等方面。先后研究过s p a n 一8 0 ( 失水山梨醇单 油酸酯) ,聚胺类表面活性剂如e n j 一3 0 2 9 和e c a 一4 3 6 0 、上一2 0 5 ,兰 一1 1 3 a 、兰一1 1 3b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p s n 一8 9 4 1 4 持0 3 ,磺酸型阴离子 表面活性齐0l y f “、l m s 一2 “、3 0 7 一i “”。 ( 2 ) 乳化液膜流变性能的研究 s k e l l a n d ”们认为,煤油、十二烷或环己烷等为膜溶剂的传统e l m 属于牛顿型流体,这种牛顿型流体的液膜存在液膜稳定性与传质速 率之间的矛盾。只要在传统的液膜油相中添加少量高分子物质( 如聚 异丁烯和聚丁二烯等) ,即可将只要将这种牛顿型流体转变为非牛顿 型流体,液膜流变性能的改变,使得膜相的稠度增加,提高了液膜 的稳定性,但不降低溶质在膜中的扩散系数。 ( 3 ) 微乳状液 微乳状液有如下优点:a 、因微乳液的界面张力低,可使被分散 的乳状液球更细小( 普通乳状液球直径为o 卜2 朐,微乳液球直径为 o 1 m m ) ,导致单位体积接触面积增大而使传质更快;b 、在液膜传质 1 , b 、在料液相和固体膜界面,有机相中r 水与料液相中h c i 发生反应。 r 。n + h c ir :。n h c i( 2 - 3 ) 由于有机相中存在r o h ,未发现有第三相生成,由于该化学反应 发生很快,该过程不是速率控制步骤o “。 c 、在料液相和固体膜界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中j 洼配合物分子。 2 r 。n h c i + c d c i 。( r 3 n h ) 2 c d c l 4 + 2 c i 一( 2 - 4 ) 通过萃取实验我们发现,该反应很快就达到平衡,反应( 2 4 ) 不 是速率控制步骤。以前阻钔的研究表明,有机相中摩尔比为: r 。n h : c d : c 1 = 2 :1 :4 ,所以中性配合物分子式为( r 。n h ) :c d c l t 。在料液相 和固体膜界面分配比为: 髟= 皆 ( 2 - 5 ) 其中: ( r 。n h ) 。c d c i 。 。、 c d ” ,代表c d 2 + 在膜相和料液相的浓度。 d 、反萃相和固体膜界面发生解络反应。 ( r 。n i 】) 。c d c 。+ 2 c h 。c 0 0 一 = 2 r 3 n + c d c l 4 + 2 c h 3 c o o h ( 2 - 6 ) 2 c h 。c 0 0 h2 c h 。c 0 0 + + 2 h + l z f , c d c i 。c d ”+ 4 c i 一 ( 2 8 ) 料液相和反萃相化学势的差别是组合液膜迁移金属离子的原因。因为 化学反应总是自发向化学势变小的方向进行,( m 。一a ) = a 畎0 ( 其中:s t r i p # 匕表反萃相,f e e d 匕表料液相) ,结合本文条件: a ( c d 2 + 1 + ( c 1 一) + ( h + ) 0 ( 2 2 9 ) 按照化学势和浓度的关系,上述方程改写为: 黯( 黠c i 4 结 2 ( 1( 甜2 + ) 脚。【( 一剧jl ( + ) 删j 1( 2 1 0 ) 本实验中, h + 妇。= o 1 m , c i 一 。,= 0 5 m , h + 。;i i 0 。耋i 霎篡 x 万丁6 2 5 x 1 0 ( 2 - 1 2 ) l “j “一 如果浓度参数 c d 2 + 。 c d 2 + 。位于1 0 2 - 1 0 1 之间,这意味着体系远 未达到平衡并且不等式( 2 - 11 ) 总是成立的。 e 、三个扩散过程描述如下: 1 、c d c i 4 2 - 通过料液相和固体膜之间的水扩散层a b 。 2 、中性配合物分子在膜相b c 扩散。 3 、 配离子c d c l 。”通过反萃相和固体膜之间的水扩散层c d ,进入 反萃相。 在上述组合液膜体系中,料液相、有机相、反萃相均独立搅拌, 化学反应很可能发生在料液相一固体膜界面和固体膜一反萃相界面。 在料液相固体膜界面,镉离子与载体发生化学反应而被萃入有机 相。在固体膜的两侧,存在着两个水扩散层,如图2 - 1 所示。镉离 子通过水扩散层时,有扩散阻产生。 在上述迁移过程中,我们认为:( 1 ) 搅拌时,三相中离子浓度是 均匀的:( 2 ) 有机相和固体膜界面的扩散阻力和浓度梯度可以忽略嘞1 因而配合物通过膜相的扩散不是速率控制步骤:( 3 ) 与料液相和固体 膜界面的扩散阻力相比,反萃相和固体膜界面的扩散阻力可忽略”“8 ” 因此,组合液膜的双固体膜可以简化为具备两张膜厚度的单一固体 支撑体的支撑液膜呻“。 当镉离子在料液相一固体膜界面的分配比k a 。远大于固体膜一反 萃相界面的分配比k 曲时,中性配合物分子( r 3 n h ) z c d c i 通过反萃相 侧水扩散层的扩散不是速率控制步骤,通过料液相侧水扩散层和支 撑膜应用f i c k s 第一扩散定律得到: 以:争( 删2 + l _ 甜2 + k 咖嘶。) 2 。1 3 以= 譬( ( r m ) :c 蛾。 j - l t 枷一删 ( 2 1 4 ) 一h 马瑚) :c d c l 4 。k 岫。) z 争l ( 恐m ) :c d c l 4 。l 咖一删 其中:j 。和j 。是通过膜相和料液相区水扩故层的流量,m o l ( m 2 s ) ; d 。和瓯为( r 。n h ) 。c d c l 。在膜相和料液相水扩散层的扩散系数,m 2 s ; i n t e r f a c e 、s t r i p 和f e e d 分别代表固体膜界面、反萃相和料液相。 在稳态时,o = j 。= j ,方程( 2 - 5 ) 、( 2 - 1 3 ) 和( 2 - 1 4 ) 可以推导出: j :k j c d 2 + ( 2 - 1 5 ) = 一 , k a a a + a o 这里,。= d 。d 。,a 。= d 。m 。分别代表料液相和膜相水扩散层的扩散 阻,因此渗透系数p 可以被描述为: p :土:l ( 2 1 6 ) l c d “j k d 时o 这里传质通量j 被定义为: 拈一蚓一v ( 2 1 7 ) d t q 式中,v 指料液相体积,c m 3 : q 指有效膜面积,c m 2 ;q - - - - a s ,a 指支撑膜面积,e 指膜的 孔隙率。 结合方程( 2 1 6 ) 、( 2 1 7 ) ,得到: 篇1 而d c d 2 + 一_ q 矿p f 出 2 啪 ,n 【篙筹卜争 q 1 其中: c d z 十 。、 c d 2 + 。指t = o 和时刻t 镉离子在料液相的浓度,m o l m 3 。 对于镉锌或镉铁混合料液,分离效果用分离因子和萃取率来衡量, 分离因子( b ) 定义为 8 :【丝:堪g :j ! ( 2 2 0 ) 一“一【历“m 洳2 + : 4 其中:下标“1 ”和“2 ”分别代表t 时刻反萃相和料液相相应的金 属离子浓度。 。 【删2 + k 加2 + k( 2 - 2 1 ) 踟2 面巧刁丙 其中:r c d 2 + 删和 z n ” 。分别代表t = o 水相的镉、锌浓度: c d ”k 。 和 z n ”k 。分别代表t 时刻平衡有机相的镉、锌浓度。 。和b 。分别是组合液膜和溶剂萃取的分离因子。 第三章组合液膜迁移镉离子的研究 3 1 概述 在冶金、锌矿、电镀、染料、蓄电池等工厂的生产过程中,会 产生大量的含镉废水,对人体极为有害。镉是五毒元素( 铅、汞、 镉、铬和砷) 之一,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将液膜技术用于含镉废水 的处理,是一种经济、高效和快速的方法,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 境效益。 3 2 实验部分 3 2 1 仪器与试剂 7 2 1 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多功能电动搅拌器, 天津市华兴科学仪器厂。p h 计,梅特勒一托里多仪器( 上海) 有限 公司。 试剂c d c l 。2 5 h :0 ,n a c l ,h c l ,c h 。c 0 0 n h 。等试剂均为分析纯。三 正辛胺( t n o a ,r 3 n ) ,化学纯,军事医学科学院药材供应站。t n o a 物 化数据如表3 1 所示: 表3 - 1t n o a 物化数据 3 2 2 实验材料 镉( i i ) 离子储备液 将一定质量的c d c l :2 5 h 。0 溶解在去离子水中,用铬黑t 作指 示剂,e d t a 滴定法确定其浓度。 镉( i i ) 离子料液 用移液管量取一定体积的镉离予储备液,置于1 0 0 0 m l 容量瓶中, 加入一定量的h c l ,n a c l 后,用去离子水稀至刻度。 反萃液 取一定质量的c f i 。c o o n h 。,去离子水溶解后置于1 0 0 0 m l 的容量瓶 中,加去离子水至刻度。 蒸馏煤油 民用煤油用浓h :s 0 。洗涤,收集1 6 5 1 8 5 。c 的馏分。 1 9 固体支撑膜 微孔聚丙烯膜,厚度为o 0 2 m m ,孔隙率为5 1 。 3 2 3 实验装置 组合液膜采用三室串联技术,三室从左向右依次为料液相、膜 相、反萃相,室与室之间用微孔聚丙烯膜分隔,三室均独立搅拌, 见图3 1 。微孔聚丙烯膜面积为1 4 5 c m 2 ,孔隙率为0 5 1 。 图3 1 组合液膜装置圈 其中:( 1 ) ,( 2 ) ,( 3 ) :搅拌;( 4 ) :料液相;( 5 ) :有机相;( 6 ) :反萃相:( a ) ( b ) :微孔聚丙烯膜 3 2 4 实验步骤 在3 0 o 1 下,搅拌开始即计时,定时从料液相和反萃相取 样分析,料液中的镉离子含量用p a r 比色法分析,胺类萃取剂的流 失用溴酚兰分光光度法测定汹。反萃相p h 值用p h 计测定,料液中 h + 浓度用n a o h 标准溶液滴定( 甲基橙作指示剂) 。料液相和反萃相体 积为1 4 7 m l ,有机相体积为2 3 m l 。来加特殊说明,料液相和反萃相 搅拌速率为9 0 0r m i n ,有机相搅拌速率为2 5 0 r m i n 。 3 3 结果与讨论 3 3 1 搅拌速率对镉离子迁移的影响 料液相搅拌速率对镉离子迁移的影响如图3 2 ( a ) 所示。因为反 萃相的搅拌速率对镉离子迁移的渗透系数p 影响不大,实验中反萃 相与料液相保持相同的搅拌速率。图3 2 ( a ) 显示,当有机相搅拌速 率维持2 5 0 r m i n 不变时,p 随蓿料液相搅拌速率的增火而增大,当 搅拌速率达到9 0 0r m i n 时,p 曲线变成个平台,此时,料液相搅 图3 3 :载体浓度对镉离子迁移的影响。实验条什同图3 2 。 在 r 3 n 0 1 5 m ,即渗透系数不随r 3 n 浓度的增大而变化时,公 式( 2 一1 6 ) 中k 。,因此 p :士 ( 3 1 ) 。 公式( 3 1 ) 表示, r 。n o 1 5 m 时,镉离子的渗透完全被( c d c l ) 2 一 在膜a 侧水扩散层的扩散所控制。当 r 。n o 。1 5 m 时,镉离子的渗透 按照( 2 一1 6 ) 式由通过膜一料液相侧水扩散层的扩散和膜扩散控制。此 时,对公式( 2 1 6 ) 进行了非线性拟合,拟合参数如表3 2 所示。 表3 2 不同载体浓度下的拟台参数( r a n ( o 1 5 m ) 3 3 3 料液中cl 浓度对镉离子迁移的影响 料液中c 1 一浓度对镉离子迁移的影响如图3 4 所示。图3 4 显示, 渗透系数随料液中c l 一浓度增大而增大。因为载体是与络阴离子 ( c d c l 。 ”反应的,根据公式( 2 3 ) 、( 2 4 ) ,c l 一浓度的增大直接导致 镉迁移量的增加。 3 3 4 料液中h + 浓度对镉离子迁移的影响 图3 5 显示,当料液中 l t ( 0 3 m 时,p 随1 i + 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料液中 h + 0 3 m 时,p 随h + 浓度的增大而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料液 中存在如下平衡: 2 h + + c d 2 + + 4 c 1 一h 。c d c l4 c j2 h + + 2 c d c l 。”( 3 2 ) 0 3 m 时,随着h + 浓度的增大,界面r 3 n h c l 浓度增大,因此镉 i 删 m d 哪 图3 6 :膜溶剂对镉离子迁移的影响。 。代表煤油,代表二甲珠。实验条十f :同图 3 3 6 组合液膜迁移镉离子的分析 膜简化为具备两张固体膜厚的单一固体支撑体的支撑液膜。因 而可以使用公式( 3 一1 9 ) 研究组合液膜体系中,各种因素对镉离子迁 移的影响。图3 7 说明:在我们研究的体系中,1 n ( c 。c 。) 对t 作图 得一直线。这说明:在本文中,组合液膜简化为具备两张固体膜厚 的单一支撑体的支撑液膜的假设是成立的。图3 7 中的直线a 描述 纯煤油对镉离子的迁移,直线b 表示有载体时的迁移。这说明在组 合液膜体系中,镉离子的迁移完全是载体促进传递的结果。 表3 3 指出:在迁移9 h 后,料液中h 浓度均减小,反萃相h + 浓度增加( p h 下降) ,说明h + 从料液相迁移到了反萃相,与c d 2 + 迁移 方向相同。这说明在本文研究的组合液膜体系中c d 2 + 离子的迁移耦合 了h + 离子的传输,属于同向耦合迁移。 t ( m l n ) 图3 7 :镉离子迁移的1 9 p t 图。代表无载体时镉离子的迁移,实验条件同图3 2 。 2 4 表3 - 3 、t = 0 和9 h 后料液相和反萃相h 5 婊爵蔚琴萜 粗精柏j0 ,8 9 m m o l l = ( q 。h0 1m o l l h c i 闩0 = n m o l l n a c i 奠; :r 膜相l 啐载体的流失 支撑液膜榉不稳定性来生载体和膜溶剂棵流失i 通过澜定迁移 r ;i 后永相衅载体的浓度二可了解组合液膜膜相衅载体的流失i 结巢 见表一r i 表3 - 4 说渺i 组含液膜衅两张憾体膜弹使用能阻止膜相肆 液 相和反萃相的流失,增加膜稳定性,延长膜寿命。同时,水相中盐 种类对载体的流失有明显的影响。具体盐种类对载体流失的影响, 会在以后的实验中详细讨论。表3 4 、流失到料液相和反萃相的t n | | 浓度料液相c;: 浓度i i o l 几) 删浓度 ( m ;) 料液相反 萃相料液相: 0 8 9 # o l | | c d ”+ 0 1 m 0 1 | | h c l + 不j 吼旅度i i c l 3 4 结论l 、实验 显示,镉离子的传输受到料液相、有机相的搅拌速率,料液中c 1 一浓度、h + 浓度,载体浓度,膜溶剂的影响。2 、 实验 证明:镉离子通过组合液膜的传输属于同向耦合传输。在推导描 述cii迁移的流量方程时,组合液膜的双固体膜被简化为 具备双层膜厚度的单一支撑体的支撑液膜,实验结果与理 论推导相吻合。3 、组合 液膜中双固体膜的应用,可阻止膜相中载体向水相的流失,增 x 表3 3 、t = 0 和9 h 后料液相和反萃相h + 浓度的变化 料液相;o 8 9 m m o l ,l c + + o 1m o i ,l h c l 十0 4 m o l ,l n a c i 3 3 7 膜相中载体的流失 支撑液膜的不稳定性来自载体和膜溶剂的流失。通过测定迁移 9 h 后水相中载体的浓度,可了解组合液膜膜相中载体的流失,结果 见表3 4 。表3 4 说明,组合液膜中两张固体膜的使用能阻止膜相中 载体向料液相和反萃相的流失,增加膜稳定性,延长膜寿命。同时, 水相中盐种类对载体的流失有明显的影响。具体盐种类对载体流失 的影响,会在以后的实验中详细讨论。 表3 4 、流失到料液相和反萃相的t n o a 浓度 料液相c l _ 浓度( m o l 几) 删0 a 浓度( m m l ) 料液相反萃相 料液相:0 8 9m m o l lc d ”+ 0 1m 0 1 lh c l + 不j 吼旅度n a c l 3 4 结论 l 、 实验显示,镉离子的传输受到料液相、有机相的搅拌速率, 料液中c 1 一浓度、h + 浓度,载体浓度,膜溶剂的影响。 2 、 实验证明:镉离子通过组合液膜的传输属于同向耦合传输。 在推导描述c d 2 迁移的流量方程时,组合液膜的双固体膜 被简化为具备双层膜厚度的单一支撑体的支撑液膜,实验 结果与理论推导相吻合。 3 、 组合液膜中双固体膜的应用,可阻止膜相中载体向水相的 流失,增加膜稳定性,延长膜寿命。 第四章组合液膜分离镉锌和镉铁的研究 4 1 概述 镉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硫化物状态存在,但没有单独矿床,常与 锌、铜、铝、铁共生。因此,矿床开采和处理过程中,常会产生大 量的镉、锌、铁等混合金属离子的废水。因为锌、铁是人体必需的 元素,而镉作为五毒元素之一,对人体危害很大。因此,有必要对 镉锌铁混合废水进行分离。水污染防止法严格规定:工厂排水中, 镉标准为0 1 p p m ,而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水域的水质标准为 o 0 1 p p m 。现有的废水处理方法很难达到如此高标准的要求。而液膜 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方法,有望用于废水中镉锌铁的分离。 4 2 实验部分 4 2 1 仪器与试剂 仪器见第三章3 2 1 。 试剂f e c l 。,z n c l :分析纯。其它试剂同第三章3 2 1 。 4 2 2 实验材料 锌( i i ) 离子储备液 把一定量的z n c l 。溶解在去离子水中, e d t a 滴定法确定其浓度。 铁( i i i ) 离子储备液 把一定量的f e c l 。溶解在去离子水中, k 。c r 。o ,滴定法确定其浓度。 配制成l o o o m l 溶液,用 配制成1 0 0 0 m l 溶液,用 诵( i i ) 离子储备液的配制同笫三章3 2 2 镉锌混合料液 用移液管移取一定取一定体积的镉、锌储备液于1 0 0 0 m l 容量瓶中,加 适量h c l 、n a c l 、h n 0 。,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镉铁混合料液 用移液管移取一定体积的镉、铁储备液于loooml容量瓶中,加 适量h c l 、n a c l 、h n o 。,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 4 2 3 实验步骤 a 、迁移实验同第三章3 2 3 。料液中仅含单一离子的镉、锌离子含 量用par比色法分析;仅含单一铁离子的料液用邻二氮菲分光光 明显强于z n 2 + 的配位能力,虽然料液中有h n o 。存在,c 矛+ 仍可生成较 稳定的配离子c d c i 。”。由于c d “离子半径大于z n ”,因而c d c l4 2 - 中的 离子极化强子z n c l 。”,c d c l 4 2 - 的共价成分强于z n c l 2 。,这导致了 c d c i 4 2 - 有较好的油溶性,这样h n o 。只能将它部分反萃下来,有较多 的c d 2 + 被萃入有机相。而z n ”生成较弱的配离子z n c l 。”,即使t n o a 对它有些萃取作用,也会由于h n o 。的反萃作用留在料液相。因此锌 萃取率下降更多。图4 2 表明:料液中c 1 一浓度小于0 5 m o l l 时,镉、 锌分离完全。但h n o 。的存在使镉的萃取率下降到8 0 左右。 删 图4 2 n a c i 浓度对镉、锌萃取的影响( 料液相含0 5 m o l lh n o , ) 【q ( m u 圈4 - 3 k b r 浓度对镛、锌翠取纳影哟( 料液榴含o 5 m o l hi 0 ( 2 ) b r 一对镉锌萃取的影响 要使镉、锌在反萃剂h n o ;存在下分离完全,而镉保持较高萃取 率,锌尽量不萃取,就要选择配位能力强的试剂,使镉形成配位能 力强的配离子而被萃入有机相。b r 与某些金属的配位能力较强,图 2 8 4 - 3 表明,在0 5m o l l h n o 。体系中,加入b r 一使镉萃取率j 乙乎达1 0 0 。 当料液中b r 一浓度低于0 1r a o l l 时,锌几乎不萃取。初步选定料液 中h n o 。浓度为0 5 m o l l ,b r 一浓度为0 i m o l l 时,镉、锌可完全分 离。同时表4 - 2 、表4 - 3 说明,料液中h n o 。浓度为0 5m o l l ,k b r 浓度为0 1m o l l 时,分离因子最大,镉、锌分离效果最好。 表4 - 2 科液中h n o 。浓度对镉、锌分离因子的影响 料液相:0 8 9 m m o l lc d 2 + 1 5 3 m m o l lz n ”+ 0 i m o l lk b r + o 5 m o l ln a c l + 不同浓度i i n 0 3 表4 3 料液中b r 浓度对镉、锌分离因子的影响 料液相b r - 浓度( m o l l )分离因子( bs x ) 0 0 2 0 1 0 0 3 0 o 5 0 7 2 8 1 1 1 8 6 4 8 0 8 料液相:0 8 9 m m o l lc d ”+ i 5 3 m m o l lz n ”+ 0 5 m o i li i n o + o 5 m o l ln a c l + 不l 司浓厦k b r 2 、组合液膜分离镉锌 ( 1 ) 料液中c 1 一浓度对镉、锌离子渗透系数的影响 表4 4 说明,在组合液膜q ,镉的渗透系数明显大于锌的渗透 系数。镉、锌渗透系数的差别,是组合液膜能分离镉、锌的主要原 因。 表4 4 料液中c i 浓度对镉、锌渗透系数的影响 料液相c l 浓度( m o l i 。) ,霉产系数沁嘭:? o 5 1 o i 3 0 1 0 3 i 9 0 1 0 1 3 5 3 x 1 0 6 2 5 3 x i 0 i 5l9 1 x 1 0 3 3 9 1 x 1 0 料液相l :0 8 9 m m o l lc d ”+ 0 i m o l l1 1 + 不同浓度c l 一 料液相2 :1 5 3 m a o l lz n ”o t m o l lh + 不同浓度c l 2 9 ( 2 ) t n o a 浓度对镉、锌分离的影响 空白实验表明,纯煤油对锌无迁移。表4 - 5 说明:镉、锌分离 因子随t n o a 浓度升高而增大,但t n o a 浓度达0 1 m o l l 时,分离因 子几乎不再变化,从节约成本考虑,t n o a 浓度取0 1 m o l l 。同时对 镉锌浓度比为1 :5 的料液进行组合液膜迁移试验,结果见图4 4 。图 4 - 4 表明,迁移2 1 h 后,镉迁移9 2 ,而锌只迁移3 ,二者可较好分 离。 袭4 5 载体浓度对镉,锌分离的影响 t n o a 浓度( m o l l )分离因子( 1 3u 0 o 0 4 0 0 7 0 1 0 0 1 2 o 1 6 o 9 7 1 7 3 4 5 2 4 5 5 4 6 3 料液相:0 8 9 m m 0 1 lc d 2 + 1 5 3 m m o l lz n 2 0 1m 0 1 l k b r + 0 5m o l l i n 饶+ 0 5m o l l n a c l l l r a n 图4 4 反萃液中镉、锌回收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 料液相:0 8 9 m m o l l c d 2 1 5 3 m m o l l z n “+ 0 1m o l lk b r + 0 5m o l l t l n 0 3 + 0 5m o l l n a c i 4 3 2 组合液膜分离镉铁的研究 1 、镉铁萃取分离: 图4 - 5 显示:在i l c l 介质c h 镉几乎定量萃取,钬部分萃取, 二者不能完全分离。 ( 1 ) h n 0 。对镉铁萃取的影响: 由镉锌分离可知,h n o 。能抑制金属离子的迁移。图4 - 6 表明: 当料液相加入0 5 m o l lh n o 。后,镉、铁的迁移都受到抑制。当料 3 0 ( 2 ) t n o a 浓度对镉、铁分离的影响 表4 - 9 说明:镉、铁分离因子随t n o a 浓度升高而增大,但t n o a 浓度达0 1 m o l l 时,分离因子变化不大,从节约成本考虑,t n o a 浓度取0 1m o l 。 表4 - 9 载体浓度对镉,铁分离的影响 t n o a 浓度( m o l l )分离因子( 1 3 “) 0 0 4 0 0 7 0 1 0 0 1 2 1 7 4 1 1 3 7 2 d 5 2 2 8 4 1 料液相:0 8 9 m m o l lc d ”+ 1 7 9 m m o l lf 一+ 0 1m o l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