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内容摘要 科举考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色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 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本质精神被西方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传延和发展。 这种现象引起了东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东西考试研究界一个经久 不衰的论题。然而,前期有关本领域的研究,尚多集中于文献资料的汇集、 整理及演变发展过程的史实描述。基于此,本文首次从中国科举考试民族 特色这一研究视角,力图揭示中国科举考试的民族特色及其内涵,并通过 对科举考试与中国封建社会诸因素互动关系的分析,迸一步探寻中国科举 考试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且本着以史为鉴、服务现实的研究原则,从中 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获取规律性的启示,为我国现今之 考试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为此,本文以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概念 的界定为切入点,进而对中国科举考试所具有的民族特色进行了探讨,并 在分析科举考试民族特色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益于当今考试改堇一 的启示。0 其主体观点是: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是指中国科举考试在漫长 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独特、鲜明、乃至“一以贯之”的民族风格,它 是历史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性及总体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集权管理, 程序严密,平等竞争,内容、标准大一统,读书、应考、做官连为一体等: 中国科举考试之所以历经千年而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原因就在于封建 专制政体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日益加固,农业型自然经济的 。刻意维持;而强化国家意志,服务经济发展,优化运行环境,正确处理继 承与刨新的关系,则是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形成的规律性的启示。 j 。? 关键词: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形成原因启示厂、 a b s t r a c t a so n eo f 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 n o t o n l y c h i n e s e e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 c e e ) c r e a t e sg r e a ta n dd e e p e f f e c t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 b u ta l s oi t se s s e n t i a lg i s ts p r e a d sa n dd e v e l o p si nt h ew e s tc a p i t a l i s tc o a n t r i e s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i s8 j - o s ei n t e n s i v e l yb y t h ee a s ta n dw e s ts c h o l a r s ,a n di ti sa l l e v e r l a s t i n gs u b j e c ti nt h ef i e l do f e x a m i n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b u ts o m er e s e a r c h e r s c o n c e n t r a t eo nc o l l e c t i n ga n ds o r t i n gt h ef i n d i n g sa n dd e s c r i b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so fi t sd e v e l o p i n gc o u r s e a sar e s u l t t a k i n gt h en a t i o n a lf e a t u r e so f c h i n e s ee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 n f c e e ) a san e wr e s e a r c ha n g l eo fv i e w ,t h e a u t h o rt r i e st oe x p l o r en f c e e s e e kt h er e a s o nt l l a tn f c e ec o m ei n t ob e i n g b va n a l y z i n gt h er e c i p r o c a l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e ea n dc h i n e s ef e u d a ls o c i a l f a c t o r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s e a r c hp r i n c i p l e so fg e t t i n gl e s s o n s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 a n d s e r v i n gr e a l i t y 、r e g u l a r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i s g a i n e d f r o mt h e p r o c e s s o f n f c e et a k e n s h a p e ,a n d b e n e f i c i a lr e f e r e n c ei s p r o v i d e d f o rc h i n e s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t o d a y t h e r e f o r e ,s t a r t i n g 靠o mt h ec o n c e p to fn f c e e ,t h ea u t h o ri n q u i r e st h e n f c e e ,t h e na d v o c a t e ss o m ep r o p o s a l sw h i c ha r eb e n e f i c i a lt 0n o w a d a y e x a m i n a t i o nr e f o i t nb a s e do na n a l y z i n gt h er e a s o nt h a tn f c e ec o m ei n t o b e i n g n i em a i nv i e w p o i n t sa r ea s t h ef o l o w s :f i r s t l y n f c e ea r et h e d i s t i n c t ,c l e a r ,e v e nt h ei d e n t i c a in a t i o n a js t y l e so fc e e ,w h i c hc o m ei n t o b e i n g a f t e ra l o n g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 t h e ya r et h ep r o d u c to fh i s t o r y ,p o s s e s s s t a b i l i t y a n d t o t a l i t y s e c o n d l y ,n f c e e m a n i f e s t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a s 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i nm a n a g e m e n t ,t i g h tp r o c e s s ,f r e ee n t r a n c ea n dc o m p e t i t i o n , u n i t a r yc o n t e n ta n dc r i t e r i o n ,s t u d y i n g ,p r e p a “n gf o r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b e i n ga n o f f i c i a la sa ni n t e g r a n tc i r c l e n l i r d l y c e e c o m e si n t ob e i n gc l e a rn a t i o n a l f e a t u r e sd u r i n ga l o n gt i m e ,t h er e a s o nb a s e do n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f e d e r a la u t o c r a t i c 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 ,c o n s o l i d a t i n gt h ed o m i n a t i n gp o s i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 m a i n t a i n i n g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e l f - f e e d i n g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i n g f i n a l l y t 1 e e m e r g e n c yo fn f c e eh a sp r o v i d e du st h ef o l l o w i n ge n l i 曲t e r t i n gi d e a st ot h e l a t e s te x a m i n a t i o nr e f o i t ni nc h i n a :( i ) t or e i n f o r c en a t i o n a lw i l l t os e r v e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2 ) a n d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w h i c h e x a m i n a t i o n m o v e s ,t od e a l 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j n h e r i t a h o ea n d j n n o v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c h i n e s ee r o d e r i a ie x a m i n a t i o n n a t i o n a if e a t u r e s c o n t rib u tin gf a c t o r s e niig h t e n m e n t 誊 引言 诞生、发展、完善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科举考试,被誉为“人类所 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它作为中华民 族的一种特色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集文化承传、教育督导、价值导向、 资源配置、社会调控等多种功用于一身,实系推动中国中后期封建社会演进 的重要机制之一”,o 而且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本质精神迎合了西方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在西方列强“用枪炮轰开 中国的大门之前”,“科举制度的大炮则首先轰开了英国及西方国家国会的大 门”, 并被模仿、再造为西方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由此,一些东西方学者 把科举考试看作是中国在精神领域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之,其重要性可与物 质文明领域中的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相媲美,堪称为“中 国的第五大发明。” 那么,东西方学者推崇备至的科举考试的民族特色究竟是什么? 中国科 举考试民族特色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的形成又能给当今的 考试改革以怎样的启示和借鉴? 此前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都做 过相关研究,但细细梳理前人研究的成果,则主要集中于科举考试发展历程 及具体制度与组织实施的史实描述,疏于对科举考试总体特征的抽象概括, 少有对科举考试形成发展原因的探寻,更缺乏可资借鉴、指导现行考试改革 的规律性启示。基于此因,本文拟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中国科举考 试民族特色进行专题研究,力图从总体上概括出科举考试的民族特色,并通 过对科举考试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的分析, 进步揭示科举考试前承后继、持续演进的运行规律。探寻中国科举考试民 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之所在,从中获取规律性启示,以为我国现实的考试改革 提供理论参考。 戚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第1 卷台湾幼狮文化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1 9 6 页 摩平胜:r 科举学”研究与教育价值取向,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9 9 9 年第4 期 第1 9 页 苏廷林:当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国人事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3 2 页 刘海峰:r 科举学”的世纪回顾) t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第3 期第2 0 页 1 一、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概念的界定 根源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特定历史时空 的产物,并在千余年的演变、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要 j 探明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并从其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中获得 规律性的启示,就势必以揭示民族特色和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的内涵作为 切入点。 ( 一) 民族特色概析 在已涉猎到的工具书中,尚无“民族特色”一词的专门解释,只有“民 族”和“特色”的分项定义。因此,要准确界定民族特色的概念,必须先弄 清楚“民族”与“特色”的基本含义。基于指称对象范围的宽窄不同,人们 对“民族”有两种理解,一是“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 各种人的共同体”,如中华民族;一是特指“历史上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即某一 单一民族。而“特色”则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鲁。当然, 民族特色虽是“民族”和“特色”这两个概念的合成,但其含义并不是二者 词义的简单叠加。庞朴在民族性的再认识一文中,将民族性理解为各民 族的具体差异性,并把民族特色与民族性的概念相等同。 受两个分项概念 的影响,又经名家及日常所用“民族特色”语境的启发,加上自己的感悟和 理解,我们认为,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 可泛指,亦可特指) 在历史发展进 程中积淀、凝结而成的有另1 j 于他民族的特有风格,并通过该民族成员的观念、 习俗、行为、心理、制度、器物等表现于外,渗透、蕴含于该民族群体的社 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民族之所以形成了独具格的民族特色,根本原因 在于各民族生活环境的具体差异,这种差异会逐渐反映到民族群体的生产劳 动和生活过程之中,渐渐凝聚、内化为一种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有别于其 他民族的民族特点,它深刻地影响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4 2 7 页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2 6 2 页 参见庞朴:粮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6 l 页 2 弱麓娥蕊滋滋;滋 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遗传性。各民族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色不仅反映在该民 族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中,而且还潜移默化地渗透于该民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 神产品之中。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作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各民族不同的民族特色。须强调指出的是,民族特色不是一种实体,不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化于民族成员行为、心理及其劳动产 品中的风格。这种风格只有以事实为基础,并经过人们的思维加工,条分缕 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才能获得较为理性、客观的认识。 ( 二) 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内涵的界定 科举考试在人类封建社会的历史上为我国所独创,它萌端于西汉的察举 制,肇基于隋代(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 0 5 年) ,确立于唐代,成熟定 型于北宋,始衰于南宋,畸形发展于辽、金、元,复兴僵化于明,腐朽消亡 于清,在中国历史上行使1 3 0 0 余年,历史的累积效应,使科举考试成为一种 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根据前文有关“民族特色”内涵的分析,我 们把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的概念界定为:中国科举考试在漫长的历史演变 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乃至“以贯之”的民族风格。它体现、渗 透于具体的科举考试活动之中。中国科举考试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 并发扬光大,它不是某一民族的独有物和专利品,而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科 举考试活动激发、碰撞,并最终融合的结晶体,是各民族共同智慧的凝聚物, 如辽代契丹族,金朝的女真族,元朝的蒙古族,以及清朝的满族,都曾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科举考试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中国科 举考试民族特色”并不指向于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民族的科举考试,而是以中 华民族这一泛称为指代的。要全面把握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的内涵,还必 须认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是历史的产物。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非 科举考试生来即有,它蕴含于科举考试的活动之中,并随科举考试的成熟、 发展而逐渐形成,有个从潜隐、初现到彰显的过程,是科举考试活动长期 积淀、凝聚的结果,是历史的累积。正如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 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 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 湖北教育出舨杜,1 9 9 6 年敝第2 5 页 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一切已死 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地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中国科举考试的发展 历程,是一个在原有荐举考试制度的基础上除旧布新不断变革的过程,而不 是毫无历史根基的新创。虽然科举考试在不同的朝代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但其内在规律如一条主线贯穿于科举考试嬗变的始终。也正是在其内在规律 的支配和作用下,科举考试逐渐凝结成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由此而结论, 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是历史的产物,是科举考试内在规律的表征,脱离具 体的历史过程,一切便无从谈起。诚然,对于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的认识, 也只能从中国科举考试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去发掘和丰富。 其次,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 色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一旦形成后,便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要它所植根的经济基础、政治、文化背景等社会土壤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科举考试具体制度的损益,只会强化而不会削弱科举考 试的民族特色。经历史考察,我们认为,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初现于唐, 形成于宋,至清末发展到极致。在唐至清末的千余年间,科举考试民族特色 以一种相对成熟且稳定的形态出现。虽然各个朝代的科举考试在内容、方法、 具体制度和组织程序上多有变化,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科举考试的民 族特色。相反,却使科举考试民族特色更为鲜明。不过,中国科举考试民族 特色的稳定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变化发展是科举考试民族特色的永恒 属性。在不同的历史朝代。社会政治环境变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 阶级力量的对比与阶级矛盾的激化程度,都会使整个社会结构有不同程度的 变化,而附着于社会结构上的科举考试,也会相应地反映这些变化,并在具 体制度上有所变革。这种变革更多的是量的变化,不会从本质上改变科举考 试的民族特色。也就是说,科举考试的变动性是以维护其自身的稳定性为前 提的。但是,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剧变时,科举考试民族特色就 会发生根本性的质变,直至导致自身生命的终结,而顺应社会变革,以一种 新的形态重现社会。 第三,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具有总体性特征。从纵向来说,虽然各个 朝代的科举考试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外部表征,但对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6 0 3 页 4 霸磊誊遴巍i 蕊,蕊惫。鼗躲矗 的认识则不局限于中国历史上某一朝代,或某一特定时期,它纵贯整个科举 考试发展史。只有以漫长而深厚的历史视野为背景,才能对历史上中国科举 考试特征作出总体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如果把各个朝代的科举考试活动看 作是一粒粒珍珠,那么,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则是把散落的珍珠有序串起 后的主色调。从横向来说,在王朝并立的历史时期,各民族政权实行的科举 考试也有一定的差别。如北宋的科举考试“取消了门第限制,面向全社会, 无论士农工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而同一时期辽代科举考试,则主要向 汉人开放,规定医、卜、屠、贩、奴隶及父母,或犯事逃亡者,不得应举进 士;金代的科举考试在全国南北分别开科取士,实行“南北选”,并建立了女 真进士科,以维护女真人在科举选士中的特权。由此可见,各民族政权科举 考试的具体差异客观存在,并往往会妨碍透视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的视线。 而只有从这些五彩斑澜的现象中抽身出来,不为细微的差别所迷惑,方能找 到蕴含于其中的共性。也就是说,对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的认识,必须摆 脱各民族政权科举考试具体差异的纠缠,才能对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具体形 态的共性特征准确把握,得出整体的、综合性的认识。 第四,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是在比较中显现出来的。中国科举考试民 族特色的熠熠闪光,是以同一历史时期东方其他民族国家科举考试的相对黯 淡以及西方社会性选拔考试的缺失为映衬的。科举考试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引起了中华文化圈内其他封建国家的关注和效仿,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都曾先后模仿中国和推行过科举考试制度。但总的来说,日本、朝鲜、越南 诸国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是对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移植,且在各国的历史上 时间较短,影响不大,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民族特色。而十九世纪中叶以前 的西方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等级森严,并以世袭制延续着国王、贵族对 政权的把持,平民、新兴有产者都被排斥在政权以外,根本不存在与中国科 举考试相类似的社会性公开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比较对象的弱小与虚无, 不仅使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更为彰显,而且也使我们能够主要通过中国科 举考试本身去分析其民族特色。 参见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8 5 年第1 版第2 7 8 页 5 中国科举考试民族特色考察 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科举考试,“上及官方之政教,下系士人之耕读, 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流动之中,在中国社会结构中起着重要的联系和中 介作用。”也正是在参与社会的整体运行中,中国科举考试逐渐厚积、凝结、 沉淀,并最终形成了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质相一致的民族特 色。这种民族特色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与完善而愈见鲜明,并集中表现为下 述诸方面。 ( 一) 集权管理 科举考试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种选官考试制度,它一产 生就成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集中体现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直 接为巩固皇权,加强统治而服务。与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相适应, 中国科举考试的管理,有着浓厚的高度集权色彩。 “在阶级社会里,考试的领导权为掌握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所控制”, 理所当然,科举考试的管理权亦由封建统治阶级所掌握。一般而言,考试 管理权包括考官的任命权、考试过程的控制权和考试内容与标准的决定权。 在科举考试时代,这三种权力均由国家最高统治集团牢牢控制。 1 考官任命由中央把持 在科举的各级考试中,考官要么由专职的考试机构的官员或政府官员充 任,要么由皇帝钦命临时简放( 委派) ,其任命权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唐代 负责州县科举考试的官员为司功或功曹参军,有时由州县长官负责:省试初 由尚书省吏部掌握,吏部考功员外郎( 从六品上) 任主考官,后移至礼部侍 郎( 正四品上) 主持,有时皇帝也临时使职差遣,如以兵部侍郎、门下侍郎、 户部侍郎、中书舍人、国子祭酒等朝廷高级官员充任主考官:选试由吏部司 官员主持,这些司职考试的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秉承上命行事。至北宋, 主持省试的主考官由皇帝临时任命,而不再由专职考官充任,并且在省试的 基础上建立殿试制度,皇帝本人亲自出任或委派大员担任主考官。这一制度 一直为历代所延袭,直至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由此可见,朝廷始终牢牢控 罗志田:湾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 。1 9 9 8 年第4 期,第1 8 5 页 廖平胜等著:考试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8 年舨第1l 页 6 滋纛。;滋。藤”溅曩 ,iilll;,|i型 _ _ 制着考官的任命权,并对考官的行为实行严格的约束。 2 考试过程由中央控制 作为一种政府行为,科举考试何时举行,在什么地方举行,以及科举考 试的组织安排,官方的律令都有明文规定,各级考官均照章办事。但是居权 力金字塔顶端的皇帝却不受这些规定的约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考试的 次数,确定考试的科目,改变考试的时间,甚至废止科举考试。如北宋科举 中的常科考试已确立了三年大比制和三级考试制,并明确规定了考试的时间、 地点、场次等。但在北宋熙宁年问,得到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便废除了科举 考试,并以三舍法取而代之。至明初,朱元璋打破了科举历来三年一试的惯 例,采取了“令各省连试三年举人俱免会试,赴京听选”的措施,而 事隔三年( 洪武六年) 后又暂停科举,实行察举,“各处科举宜暂停罢,别令 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罾直至洪武十五年,始下诏复 试科举。由此可见,科举考试不过是皇帝统治的手段之一,科举考试的举行 和变动都是皇帝意志的体现,由皇帝操纵和决策。 3 考试内容、标准由中央决定 为了维护中央集权下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也为了把符合统治阶级利益 的意识形态导向整个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始终掌握着科举考试内容与标准 的决定权。如唐代以孔颖达撰写的五经正义为明经科考试的内容,进士 科则试帖经、杂文和诗赋,明法科以唐律令为考试内容,明书科以熹平十 经、说文、字林为命题范围,明算科考九章、海岛,孙子、周 髀、缀术、缉古等,各科考试内容均由中央确定,士予以应考科目所 指定的书籍为日常研习的对象。 考试管理权的中央控制真切地表明了中国科举考试高度集权的民族特 色,这特色的形成与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政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二) 程序严密 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抡才大典”,直接担负着甄拔政府官员 的重任,其运行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统治的安危。因此,为了确保科举考 试的有序运行,实现巩固皇权的根本目的,各朝政权都千方百计立制度、举 明尘) 卷7 0 选举岳二 ( 明) 王世贞禽山堂别集 卷8 1 科试考一) 嚣 措施、严惩处,以加强对科举考试流程的严密控制。 1 考试层级分明 科举考试自下而上分级设置,环环相扣,逐级筛选,层层淘汰,形成了 一个完整的梯级结构。早在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考试明确分为三级,即 t 解送”、“省试”和“选试”。具体而言,就是经考试从地方州县或中央官学 中选拔成绩优异者( 解试) ,解送到尚书省,参加国家一级的考试( 省试) 。 省试及第的举人,再参加吏部主持的选官考试( 选试) 。选试合格,方可授官。 宋代常科考试也分为三级,州试、会试、殿试。州试为最低一级的科举考试。 州试前,由各县对报考士子以考选,而后送至州,参加由州通判主持的州试, 州试取中且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于冬季集中到京城参加由尚书省礼部主持 的省试。省试合格的考生,再参加由皇帝或由其委派的大员所主持的殿试, 殿试后即分等授官。至明清,科举考试虽然从总体上仍被分为三级:乡试、 会试和殿试,但在乡试之前又增加了预备性的县试、府试、院试,使科举考 试的层级划分愈加细密。 2 防范措施完备 为有效发挥科举考试公正选才的功能,历代统治者都不遗余力地立制 度、订规程,以严防舞弊。 ( 1 ) 考试前的保密措施。保密是科举考试公正的基本前提,为防止泄题、 漏题,宋代统治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保密制度。首先,推行“锁院制度”,即 在考试期间,主考官和同考官在贡院锁宿,与外界隔离。其次,实行“别试 制度”,宋代规定凡发解官、主试官以及地方长官的子弟、亲属乃至门客,应 发解试和省试时,皆另派主试官别设场屋考试,称为别试。明代会试对试题 保密更加严格,试题由主考官和同考官于每场考试的前一天临时翻书拟定, 命题须经集体商定后,立即边刻边印,参与命题、制卷的所有人员一律不准 离开工作场所。 ( 2 ) 考场的监督、巡察制度。为防止考场作弊,各个朝代对考试监督、 巡查都有明确规定。表现在:户籍审查,以清代为例,士子参加科考时, 先在考棚门口集合然后点名进场。在总名簿中每人名下注明籍贯、年岁, 面貌特征、三代履历,并由认保廪生盖保戳,或须亲笔签押,以防冒考、冒 籍、顶替等舞弊行为。搜检,考生在入场要接受严格检查,以防夹带。 j 囊避藩蕊;j 载菇l ,采 监考巡查,明清贡院( 考场) 中央设有“明远楼”,监临、监试、巡查等官登 楼监视考生的一举一动,贡院内的号舍之前派军役守卫,履行监督、服务等 责。考场围墙外专派军人轮番纠察,防止“越墙泄露题目,自外传递文字等 弊”。 f 3 ) 考试后的监控措施。考试成绩是考生录取与否的标准,为确保阅卷评 分的公正,自宋代以后,科举考试的阅卷程序、试卷检查和考生的复核愈加 复杂、繁琐。糊名,又称为弥封,就是把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 起来,防范主考官徇私舞弊。誊录,又称“易书”,即在试卷糊名后,由专 门挑选的书吏用朱笔誊抄,并以誊抄后的“朱卷”送考官评阅,防范考官以 字迹辨人徇私。为避免誊录出差错或抄手篡改文意或偷梁换柱,又设立了对 读官,负责校对誊录的朱卷和原卷。阅卷,先由同考官分头校阅,选出优 秀试卷,荐给主考官,由主考最终审定。磨勘是清朝中央政府对各省乡试 进行检查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是检查已取考生试卷的书写格式、内容,以 至誊录、对读、阅卷的各个环节是否符合规范。复试,清代还规定了被录 取的新举人( 乡试及第者) 实行复试制度。以此“核对文义字迹,与原中式 卷是否相符”。学 3 惩治手段严厉 历代统治者在费尽心机创建各种科考政策的同时,也制订了详尽的惩治 条例,甚至不惜大兴科场案,以保证科举考试的正常推行。在科举考试起步 不久的唐代,就制订了一系列惩处的法令:诸如,废举者令。唐律明文规 定,“凡贡举非其人者,废举者;校试不以实者,皆有罚。”又如,坐州长 令。为了保持秀才科选拔最优秀的人才,唐太宗确立了“举而不第者,坐其 州长”回的法令。再如,开纠告之令。设立一个新的机构名为“谴犯之科”, 专门查处违法乱考者。宋代制订了更为详细的惩治条例:不能应举者参加了 科举考试,一经查实,考官和监官都要受到处分:省试中若发现考生“际挟 书策”,则“扶出殿举”。 至明清,科举考试惩治手段愈加严厉,科场案频 超。以明代为例,一旦在乡试发现“挟册”行为,不仅要被逐出考场,取消 铁定礼部则例) 卷9 1 乡会试规程, 清史稿) 卷0 8 选夔志三) 新腰书) 卷“选举志上, 通典,卷1 5 选举三历代制下 王咏:燕嚣诒谋录) 卷2 9 ;i;=旧图 l 乡试资格,而且还要受刑事处分,“照例于举场前,枷号一月,满日问罪革为 民。”对考场中士子的行为也严加限制,对“仰视四顾、丽立、伸欠、倚语、 侧席者,有则又朱钤其牍,以越轨论,文虽工,降一等用。”对于那些代替 夹带、传递文字及纵容舞弊者,身为军人的则“调边卫食粮差操”,身为官员 者则“罚俸一年”,若属工匠则“发口外为民”。如果冒名顶替考场看守的军 人,“属军卫者发边卫,属有司者发附近,俱充军”。对于那些自言与考官亲 识、诓骗考生、允诺帮忙打通关者,则“体枷号,满日押放口外为民”。 科举考试过程的严密控制,实为今人所不及,当今任何考试制度与之相 比都太为逊色。也正是有了这些严明的防范措施和惩处条例,科举考试才得 以公正选才,为寒门士子打开了登进之门,也为统治者更多地招揽人才,实 现王朝的长治久安创设了适宜的条件。 ( = ) 平等青争 科举考试是一种面向整个社会的人才考选制度,j :l 符合条件的士人都享 有报考的权利,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众多士人涌入狭窄的科举之“门”,随 之又带来了激烈的竞争。 1 对象开放 科举考试是封建等级社会的产物,同时又是对封建社会人才选拔之等级 观念的直接否定。就考试对象的范畴而言,它是超阶级的,面向整个社会的。 唐高祖武德五年( 公元6 2 2 年) 昭举令指出:广大寒士“岩穴幽居,草莱僻 陋,被褐怀珠,无因自达”,官府又常“举非其人,滥举班秩”,使之怀才不 遇。由此,诏书明确规定:“苟有才艺,所贵适时,洁己登朝,无嫌自进。宣 令京官以来及诸州总管、刺史各举一人,其有志行可录,才用未申。亦听自 举。”回新唐书选举志亦有“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记载。所谓“牒”, 亦即应考者的家状,包括籍贯、年龄、相貌等,只要其名实相符,德行无缺, 一般皆准许报考。从此,绝大多数士子不论贫富、贵贱,都能够“怀牒自进”, 自由报考,取得了公平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北宋曾有不许大逆人缌麻以上 明会典) 卷7 7 ,科举科举通例 翕山堂别集,卷8 j ,科试考, 明会典 卷7 7 科举科举通例) 唐大诏令集 卷1 0 2 ,荐举) 上 j 0 。蠡鑫遴溆i 鑫蕊 t 潮“ 滋歉。:;缝鋈鑫; 亲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应举之规定,但也曾明确 指出:“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实际上, 到南宋时,士人应举己基本上没有出身限制。明代除“罢闲官吏”、“倡优之 家”不准应试外,其他社会阶层学有所成者皆有应试资格。清代除倡优、皂 隶之家及居父母丧者外,原则上所有人均可报考。科举考试对象极大的开放 性,为广大士子提供了同台竞争、公平应选的机会,从而打破了封建社会前 期人才选拔囿于统治阶级豪门贵族血缘关系的僵化格局,赋予科举考试面向 全社会公开选才的特色。据唐书所载8 3 0 名进士中,士族子弟约5 8 9 人, 占7 0 9 6 ,小姓约1 0 9 人,占1 3 1 3 ,寒索家庭子弟1 3 2 人,占1 5 9 0 。 而到宋代,仁宗1 3 榜状元有1 2 人出身贫民家庭。南宋理宗宝佑四年( 公元 1 2 5 6 年) 登科录载的进士5 7 0 人,其中三代不仕3 0 7 人,占5 3 8 6 ,父亲有 仕1 3 9 人,占2 2 6 3 ,且其官职多属低品,从九品有半数以上。延至明清 据何炳棣研究,在明清1 2 2 2 6 名进士和2 3 4 8 0 名举人、贡士中,前三代无仕 无功名者明初达5 8 2 ,明中期达4 6 9 ,明晚期降为2 8 j ,清初近2 9 2 , 中期达1 5 8 ,后期为l j 5 。 从这些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科举考 试不仅具有开放性,而且是一种较为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2 竞争激烈 “怀牒自进”使广大士人享有了报考的权利,获得了平等入仕的机会。 但政府官职的空缺是有限的,因此,各级科举考试录取的员额都有数量上的 限制。众多考生的蜂拥而上,必然带来科举考试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 以进士科为例,从隋至清的1 3 个世纪所录取的进士不会超过1 2 万人,年平 均录取进士最多不会超过9 2 5 2 人,约在7 7 5 3 - 9 2 5 2 人之间。若按各朝代 录取进士的数量来说,唐为7 5 1 6 人,五代6 7 8 人,宋3 6 1 3 1 人,辽2 4 9 4 人, 元j 1 5 6 人,明2 4 8 7 8 人t 清为2 6 8 4 7 人。若以历代开科期间年平均迸士录取 率来衡量,唐为2 6 0 1 人,宋“5 0 7 人,辽1 8 6 】人,元2 2 8 4 人,明9 1 4 6 人,清1 0 3 6 6 人。而以历代年平均录取进士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算,每 千万人口中进士的大致数额,唐4 - 6 人,北宋2 4 8 0 人,南宋4 0 2 0 8 人,辽 来会要辑稿选举 1 4 旦以上数据尊! l 自吴建华: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敝) 1 9 9 4 年第l 期第i 0 2 页 ;,;,一i疆11f;苏e篷酞露 4 8 人,元3 人,明1 2 一i 9 人,清2 - 7 人。o 如果以应考人数与所取员额之比 来看,往往高达3 0 一4 0 :1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 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 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 恰如台湾考试研究专家徐有守先生所言, 科举考试竞争之激烈“较之今日的甲等特考或高普考试,难度上是有过之而 无不及。”科举考试这种逐级淘汰、层层筛选、优中选优的人才选拔制度, 在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从整个社会大范围内遴选真才, 同时也造成广大士人为之尽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即所谓“今科失而来科可得, 一科复一科,转瞬而其人己老”。 ( 四) 内容、标准大一统 强化中央集权专制政体,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儒家学说经过 多次改造,逐渐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代表统治阶级 的意志和利益。为了保证儒家学说在意识形态中的支配地位,抵御其他思想 的干犯,从属于政治制度之一的科举考试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一 重要作用的发挥是以考试内容和标准的全国统一来实现的 1 内容统一 自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儒家学说 经过多次改造,逐渐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自隋代科 举考试产生以后,儒家经典便被确定为科考的统一测试内容。由于儒学在中 国封建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根本动摇,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统一 内容的格局也始终未变。唐代科举考试的明经科,所考内容即是儒家经典的 传注经学,孔颖达所著五经正义是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统一教材。 延至宋代,崇文重儒成为国策,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主要的科目,经义、 策论取代词赋而成为科举考试的统一测试内容,儒学的比重大为增加。范仲 淹新政时,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帖经墨义,士通经术愿对 大义者,试十道;评定标准是:进士以策论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 虫以上数据转引自吴建华;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1 9 9 4 年第l 期第9 9 1 0 0 页 粱启超:( 饮冰室文集) ,转引自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6 6 页 徐有守:中外考试制度之比较 中央文物供应社,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8 4 页 冯挂芬:改科举议) 转引自王簿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6 6 孤 豢灞蠢蕊越溅+ :莲薹瓦_ 一 词赋优者为次等。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了以强记博诵为旨的帖经和墨义的 考试方法,罢诗赋,代之以经义。进士考试。任选诗、书、易、周 礼、礼记中的一种,称之为“本经”或“大经”,兼考论语、孟子, 称为“兼经”。每科考试分四场,第一场试大经大义十道;第二场试兼经大义 十道( 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 :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策三道, 礼部试增加二道。殿试则专门试策,字数限在千字以上。所谓考经义,即依 据儒家经典阐发有关政治、经济、道德、修身等方面的理论,所以要想取得 好成绩,必须精通儒家经典的主旨大义。熙宁八年,颁王安石所注诗、书、 周礼于全国,称为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指定专用教材。以后虽 多有变革,但以经义取士的原则在两宋没有根本动摇。形成于南宋的程朱理 学以传统儒学为基本框架,融通佛教、道教思想,迎合了专制政体的需要, 而成为中国封建后期文化总体结构的核心。在元朝时,朱熹所注的四书 和五经就已被确定为科举考试命题内容的统一依据。考试经问等皆从大 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熹章句集注,要求答案“义理 精明,文辞典雅”。考评五经的经义也以程朱集注为主要标准,答案则 须“不衿浮藻,惟务童述”。此后,明清两代沿用元代成法,考试内容统 为朱熹所注儒家经典。 2 标准统一 科举考试产生之前,中国封建社会主要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为选士制 度。由于缺乏客观的标准。仕途往往为世家大族所把持,寒素子弟被排挤, 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政治局面。始于隋,而确立于唐的 科举考试摆脱了地方官吏、世家大族或朝中权责对选官过程的控制,真正实 现了考试成绩评判标准的统一。据通典三载:“大唐贡士之法,上郡 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而关于考功课试,可 者为第。”唐代秀才科“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凡四等及第。”其成绩评判的自体标准为“文理俱高者为上上,文高 理平或理高文平者为上中,文理俱平为上下,文理粗通为中上,文劣理滞为 元史 卷8 l t 选举志) 元史 卷8 l ,选举志, 晋书) 卷4 8 ,段灼传) 新唐书选举制上, 一4 蔼。y嚣1 + “一 不第。”明经考试分三场“先帖经,每经十帖,每帖三言,通六为上即为及 格。然后口试,问经义十条,通十为上上,通八为上中,通七为上下,通六 为中上,皆为及格。答时务策三道,通二为及格。三试皆及格为及第”。进士 科考试亦分为三场,即帖经、试杂文、对策。具体要求,见于大唐六典: “其进士帖一小经及老子,皆经注兼帖。试杂文两首,策时务策五条,文 须洞识文律,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若事义有滞,词句不伦者为下,其经策 全通为甲,策通四,帖通六已( 以) 上为乙,已( 以) 下为不第。”自唐代确 立了以全国统一的成绩评判标准和卷面成绩为统一的取舍标准后,这一原则 一直为后世沿用,直到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从而成为中国科举考试的一大 民族特色。 ( 五) 读书、应考、做官连为一体 在育才、选才、用才三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社会人才系统中,“人 才培植为学校,而任使则属各级机关,考试机关居中介之津,当关捩之地。” 科举考试制度的推行,则把士人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构在一起,这一 方面极大地刺激了士人向学的积极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社 会有了可用之才,加速了文官政治的成熟与发展。 1 学校“储才以应科目” 科举制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学校教育自然结为一体。学校成为国家官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疗招聘考试题库医疗信息员笔试预测题
- 2025年传媒行业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旅游景区开发运营项目发展计划
- 护理领导力培训知识课件
- 2025年1,6-己二醇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航天器热控系统组件及零部件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机械化农业及园艺机具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抗精神病药品项目建议书
- 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卷(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课件
- 2025年城市燃气储气罐采购安装与运营维护服务合同范本
- 病房消毒及卫生管理课件
- 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录《行测》真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城市管理笔试高频考点
- 艾滋病科普宣传课件
- 江苏省淮阴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心脏解剖课件模板
- 无人机培训招生宣讲
-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25版)解读
- 2025年湖北城市建设专业国土空间规划高、中级职务水平能力测试(城乡规划)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