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专业英语第三课 参考译文.doc_第1页
思想政治专业英语第三课 参考译文.doc_第2页
思想政治专业英语第三课 参考译文.doc_第3页
思想政治专业英语第三课 参考译文.doc_第4页
思想政治专业英语第三课 参考译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 参考译文一德性有两种: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德性,是由于训练而产生和增长的(所以必需时间和经验),道德的德性则是习惯的结果;以我们希腊的语言来说,道德的德性这个名字,是由习惯这个名字稍加变化而成。从这一点说,显然,我们没有天赋的道德的德性;因为天赋的东西是不能由于训练而改变的。例如石头是天然有下降的趋势,纵然你训练它,向上掷一万次,也不能把它训练得习惯于上升;你也不能训练火焰习惯于向下燃烧;也不能使任何天然这样行为的东西,习惯于另一种方式行为。德性非生于天性,但也不违反天性。自然给我们以获得德性的才能,这种才能是由习惯而完善的。再看自然赋于我们各种力量。我们总是先有潜能,然后把这种潜能用到行为上:这从感官的情形,可以看得明白。我们不是由于常看、常听而获得看和听的才能,而是先有了看和听的才能,然后用之,即不是由于先用之而后得之。但是德性则由于先做一个一个的简单行为,而后形成的,这和技艺的获得一样。当我们学过一种技艺时,我们愿意去做这种技艺,于是去做。就由于这样去做,而学成了一种技艺。我们由于从事建筑而变成建筑师,由于奏竖琴而变成为竖琴演奏者。同样,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勇敢的人。这一点,也可以由国家行政的情形证明。立法的人,都是用训练的方法,使他们的公民变善:这是一切立法者的愿望;办不到的便是没达到目的。正是在这一点上,好的政体与坏的政体区别开来。所以每种德性的产生和消灭,都是由于同样原因和同样的手段。技艺也是如此,好的弹琴者与坏的弹琴者,都是习弹的结果,建筑师和其他技艺人才的产生,都是这样。建筑得好的人,便成为好的建筑师;建筑得坏的人,便成为坏的建筑师。的确,每一种技艺的好坏不由于这样的练习,那么,他们便不需要任何的教师,并且他们的技艺的好坏便是天生成的了。德性的形成也是这样。我们由于和别人交际,而后变成公正的或不公正的人;由于身处危险之中,感受恐惧与大胆,经过这训练,即成为勇敢的或怯懦的人。我们对于我们的兽性的嗜欲和暴怒的情绪的调摄,也有同样的情形。由于各人对于可怒的事件,持不同的态度,因而有人变为节制的,文雅的,有人变为放荡的。总而言之,同样的行为,产生同样的习惯或性格。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的行为是属于哪一种的。因为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性格。一个人自幼受的训练,与人如有不同,那末后来所形成的差别便会重大,甚至可说是完全两样。二我们现在的研究,不像其他仅以理论知识为目的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不仅仅要知道什么是道德,而是要成为善人。否则它对于我们毫无益处。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各种行为的性质,弄明白我们应当做那一类的行为;因为,像我们说过的,决定我们的习惯或性格的,就是这些行为。首先我们的行为必须遵循正当的理性,这是一个公理,是我们必须要假定的。至于正当的理性是什么,正当的理性和其他德性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以后讨论。在进行讨论之先,我们要明白,关于实践之事的一切理论,只能言其大概的情形,而无科学的确切性;因为,像我们开首所言这样的推理的确切性,只能就其所讨论之问题所允许者,而要求之;在实践的事件和关于利害得失的问题中,正如在关于健康的问题里一样,是没有不变的法则的。我们一般的结论,既然是这样的不确切,那么关于特殊情形的一切推理,就更不确切了。因为这些推理不属于科学地建立的规则,也不属于传统的公理的系统。这种推理的主动人,必须像诊病和航海一样,时时考虑到特殊情况的要求。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仍必须尽力研究它。 我们首先必须注意,过度与不及,均足以败坏德行。这正如体力和健康的情形一样(因为我们只能用可见事物来说明不可感的东西),运动太多或太少,同样有损体力;饮食过度或过少,也会损害健康;惟有适度才可以产生、增进和保持健康。节制,勇敢,及其他德性,也正是这样。一个畏首畏尾、退缩不前、永不能应事的人,可以变为懦夫;同时,一个无所畏惧、敢冒一切危险的人,则会成为莽汉。一个纵情恣乐,毫无节制的人,会变成放荡的人;一个像乡下人一样、忌避一切快乐的人,会变为麻木不仁。所以,过度与不及都有损节制和勇敢,惟适度可以保全之。习惯或性格的类型,不但其产生、生长和毁灭的原因与根源相同,而且,其实现的范围也相同,这从体力之类事情上可见出来,并且在同样的环境中表现出来。这和体力等显而易见的情形一样。体力生于滋养的充分摄取,和担当艰巨的工作;反过来说,体力强的人也最能摄取滋养,担当最艰苦的事情。德性也是这样,我们由于禁止享乐,可变为有节制的,而我们既变为有节制的以后,又更能禁止享乐。勇敢也是这样,我们若习于蔑视危险而正视它,逐变为勇敢;既变勇敢以后,又更能冒险。三与活动相伴随的快乐的痛苦,成为人们品质的表征。一个人如回避肉体的快乐,且以回避肉体快乐为快乐就是节制;而沉湎于肉体快乐就是放纵。一个人在困难面前坚定不移,保持快乐,或者无所畏就是勇敢,如果痛苦不堪就是懦弱。伦理德性就是涉及到快乐和痛苦的德性。快乐能使人去做卑贱的事情,痛苦能使人离开崇高的事情。正像相拉图所说的,重要的是从小就培养起对事物的正确的快乐和痛苦的情感。正确的教育就基于这点。另外,因为伦理德性和行为、情感相关,而所有行为和情感都伴随着快乐和痛苦,所以说,伦理德性也就与快乐和痛苦有关。我们知道,痛苦的媒介就是惩罚,惩罚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通过快乐的对立物来发挥作用。其次,前面已经说过灵魂的品质,在本性上和那些使它变好或变坏的事物相关联。快乐和痛苦都会败坏人,或是因为在不应该的时间,或是因为以不应该的方式,寻求或回避所不应该的事情,或是因为这些事情在原理上有不同的规定。正是基于这一点,有些人把德性限定为不动感情,宁静安适。但因这种说法太笼统,所以显然不见得就好。还应该加进去以应有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之类的条件。我们的基本命题是,伦理德性是与快乐和痛苦有关的、以最好的行动方式行动的品质,反之,品质就不好。我们的问题可由以下得到些启发。有三种东西可以选择,这就是祟高,有利,快乐;又有三种东西使人回避:卑鄙,不利,痛苦。对这一切,善良的人会处理得恰到好处,邪恶的人则陷入误区。而对快乐则更是如此。快乐为所有生物所共有,也伴随着所有被选择的东西。因为崇高和有利总是让人感到快乐的。从摇篮里开始快乐就伴随着我们,在生命之中深深地铭刻,难以消除。人们总是以快乐和痛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只不过有人偏重一些,有人就轻一些。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有事情都必须围绕着它们进行。对善的或恶的是感到快乐,还是痛苦,对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如赫拉克里特所说,与快乐博斗难于与愤怒作博斗。而德性和技术一样,总是与难度较大的东西相关联着而形成,因为困难越大,可能结果也就越好。所以,不管是德性还是政治学,都以接受快乐和化解痛苦为己任。处理好这些事情就是善良的人,处理不好就是邪恶的人。我们可以说,德性依附于快乐和痛苦而存在,形成德性的行为也增长着德性,反之则毁灭德性。当然,形成德性的行为实质上就是德性的现实活动。 四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说,只有做公正的事情才会成为公正的,只有做节制的事情才会成为节制的。因为,人们如果做了公正和节制的事情,他们就算是公正和节制的了。就象一个能正确书写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一个能演奏音乐的人就是有教养的人一样。 但技艺却不可能是这样。一个人或者因为机会,或者受别人指教能正确地拼写,但是只有当他在理论上懂得语法规则并且按正确的语法去拼写的时候,他才算得上懂语法的。这就是说,他要按照语法学本身去正确拼写。技术和德性也不完全相似。人为的东西有它们本身的优点,因此,只要它们形成,就会有某种它们本身的性质,也就算可以了。然而,合乎德性的行为本身带有某种性质还不行,只有在于为者行动时同时处在某种心境状态,才可以说它们是公正的或有节制的。其一,他必须是有所知,自觉的;其二,他必须是有意识地选择行为的,而且是为了行为本身所做的选择;其三,他必须在行动中,鼓励要坚持到底。对于技艺而言,除了必须对它所知外,上述其它的条件就不必要了。但对于得到德性来说,知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其他条件的作用一点也不小,它们比知的作用显得更重要。这是因为公正和节制的德性,是由公正和节制的多次重复行动后才产生的。尽管某些行为被称为公正的和节制的,正像公正的人和节制的人所做的那样,然而,这不是因为他做了公正的事情而成为公正的,做了节制的事情而成为节制的,而是因为他像公正的人和节制的人一样在做这些事情。人们说得对,一个人公正是因为他做了公正的事,一个人节制是因为他做了节制的事。如果没有去做这些事,也不可能成为有德行的人。但是多数人不是去这么做,而是满足于空谈。他们认为他们自己是爱智慧者,认为空谈就可以成为好人。这有点与专心听医生教导,却不按照医生的嘱咐去做的病人相类似。正如病人这样做不会使身体好起来一样,那些自称爱智慧的人满足于空谈也不会使其灵魂变好。五其次,我们必须研究德性是什么?在灵魂里可以看到三类东西:情感,官能,习惯或品性,德性必是这三者之一。所谓情感,是指嗜欲,忿怒,恐惧,自信,嫉妒,喜悦,友情,憎恨,渴望,好胜心,怜悯心,和一般伴随痛苦或快乐的各种感情;所谓官能,是指使我们能获得感情的东西,例如,我们借我们的官能,方能发怒、感觉痛苦、起怜悯心等;习惯或品性是指我们借以调摄我们的情感变好或变坏的东西,例如我们竟至于暴怒,或应怒而不怒,这是调摄得坏的结果,但是若怒而适得其当,这就是调摄得好。至于其他的情感,可以类推。德性和过恶都不是情感,(1)因为只就我们的情感说,无所谓善恶,就我们的德性说,方有善恶可言;(2)只就我们的情感说,我们既不会被称赞,也不会被谴责(一个人,不因为害怕或发怒而被称赞,也不仅仅因为发怒即被谴责,但以在某种特殊的方式下发怒,才被谴责),就我们的德性或过恶说,才会被称赞或谴责;(3)我们可以不经审慎的选择而发怒或害怕,而德性则是一种审慎的选择,至少,没有审慎的选择,德性是不可能的;(4)只就情感而言,我们可说是被感动,若就我们的德性和过恶说,我们便不能说是被感动的,只能说这是用这种或那种方法被处理的。因为这同样的理由,德性和过恶也不是官能;因为我们若仅仅有发生情感的官能,则是既无善恶可言,也不会被称赞或谴责。当自然赋予我们的官能时,既未令我们善,也未令我们恶(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德性既非情感,又非能力,那就只有是习惯或品性了。这样,我们已经发现了德性所属的种类了。六然而,我们不但要知道德性是一种品性,并且要明白这种品性是什么。我们可以确定的说,每一个德性都能既使一件东西本身变好,又能使这件东西完满地完成其功能。例如眼的优点,既可使眼成为好眼,又可使眼的活动圆满。因为我们由于我们的眼的优点,才看得清楚。马的优点可使马成为合格的马,即使他跑得快,便于骑,能对抗袭击。这些话如果可应用于一切场合,那么,人的德性,就一定是那种既能使人成为善人,又能使人能圆满地完成其功能的品性。至于如何是这样,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但是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即由研究德性的性质,以表明这同样的结论。试从任何一种连续的和可分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就此物或取其半,或取其大半,或取其小半。即对于事物本身或对我们而言,我们都可或取得过多,或取得过少,或取得恰到好处。凡取得恰当,都是指它是过度与不及之间的中道。不过,事物的中道,即绝对的中道,即指它对于两极端的距离都相等,都是一样。这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至于对我们而言的中道,即相对的中道,是指不太多,也不太少,这是因人而异的。 例如,十较大(或太大),二较小(或太小),那么六就是事物本身的中道(或算学的中道);因为六以同量(即四)超过二这个极端,但又被十这个极端以同量所超过,以算学的比例说,六是二与十之间的中数。而对于我们言的中道,即相对的中道,却不能这样去找。如有一人,吃十磅太多,两磅太少,教师不能因此叫他吃六磅;因为六磅,对于这个人说,也许太多,或太少;如对于弥罗说是太少,但对于初学武术的人说,则太多。就赛跑和角力说,也是这样。我们可以一般地说,任何具有技艺的大家,都避免太多或太少,而寻求和选择中道不是绝对的中道而是相对的中道。如果每一种技艺或科学都注意于中道,并且使其工作达到中道的标准,那末它们一定会位它们的功能发挥得很好。因为,一般人都知道,一件好的作品,是不容丝毫增减的,这句话的意思说,过度与不及都有损于优点,唯守中道可以成功。既然如此,好技艺家,做一切的事物,尚且要注意到“中道”,而德性,和自然一样,它比之任何的技艺都更确切、更好,那么,德性应以中道为目的,更不用说了。因为德性必须处理情感和行为,而且存在过度、不及和中间状态。例如,我们感受到恐惧、勇敢、欲望和怜悯,总之快乐与痛苦,都可能太多或太少,这两种情形都不好。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这是德性的特点。我们的行动,同样地,也有过度与不及和中道的情形。既然,德性处理情感和行动,处理得过度是错;处理得不及,要被谴责,惟只有适中是对,并被称赞,那末,德性就必定是一种志在求适中的中道了。 可致失败的道路,可有许多条(如毕达哥拉派所推测:恶是属于无限的一类,而善则是属于有限的一类),而致成功的道路却只有一条(由此理由,失败是容易的,成功是困难的失去目标是容易的,射中目标是困难的)。因此,过度与不及是过恶的特性,适度是德性的特性:人们为善的道路只有一条,作恶的道路可有许多条。所以德性是一种凭选择所得的习性,它的特点在于适度,或遵循适合各人的适度。这个适度是理性原则所规定的,也就是有实践智慧的人,用理性所决定的。德性之所以是一种适度,第一,因为德性是二恶之间的中点,一恶在过度一边,一恶在不及一边;第二,因为二恶是在感情或行为方面超过或达不到适当的量,而德性则能发见和选择这个中道的或适度的量。因此,就德性的本性或定义说,德性是一种适度或适中;但就正当与最好的标准来判断,德性却是一个极端。并不是一切行为,一切感情都有适中:例如恶意、无耻、嫉妒等感情,奸淫、偷盗、谋杀等行为,以及其它诸如此类的感情和行为,本身就含有恶性,不存在过或不及的问题。在这些事情上(例如奸淫)无善可言,只要一做就是错,不在于是否有适当的机会、以正当的态度、施于适当的人。在不公正的、怯懦的、放荡的行为里寻求适度、过度与不及,都是错误;因为如果这些行为里也有适度或过度与不及,那就是:在过度与不及里有适度,在过度里又有过,不及里又有不及了。在过度与不及里,不能有适度。正如在节制或勇敢里不能有过度与不及一样。因为中道或适度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下,就是一种极端。在不公正、放荡这一类的行为里,也有此意义,也不能再有所谓适度或过度与不及。因为你无论怎样做这种事,都是错。一般说来,在过度与不及里,不能有适度,在适度里不能有过度与不及。七(关于德性和过恶)只作这样的一般叙述,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进一步把这种一般的理论用到特殊的实例(即若干种德性与过恶)上去。关于行为,一般的叙述嫌广泛,不如特殊的叙述表达得较真切。行为总是与特殊事件相关,所以我们的一般叙述,也必须能用到特殊事件上,才算有效。那么,我们从下面的表里,取出这些特殊的例子来加以论列。关于恐惧和自恃的情感,它的中道是勇敢。就其过度来说,即过于无畏的人,是没有名称的(这是常有的事),至于过于自恃,则是鲁莽;过于恐惧而太不自信,则是怯懦。关于某些快乐和痛苦(不指一切苦乐皆如此,特别是苦痛)的适度是节制,过度则是放纵。不愿行乐的人很难找,对这类人还没有恰当的名称,姑且称之为麻木。关于金钱的取与舍的适度是乐施,过度与不及是挥霍与吝啬。挥霍与吝啬这二种过度,又在相反的方式下,各有其过度与不及;挥霍是过于浪费,而不及于取,吝啬则过于取,而不及于浪费。(现在不过是概要言之,以后还要确切地细说。) 关于处理金钱的方法,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有一种适度,名叫慷慨(慷慨的人和乐施的人不同,前者是处理大量的金钱,后者是处理少量的),有一种过度名叫无风度或粗俗,不及为卑鄙。这些过恶,与乐施相反的过恶不同,至于如何不同,以后解释。关于荣誉和耻辱,其适度是适当的自豪,其过度,可以叫做虚荣,不及则可叫做卑贱。方才我们说,乐施和慷慨的不同处,仅在于乐施处置的钱数少,慷慨处置得多。这里也有同样的情形。有一种和自豪相关的德性,这种德性和求大荣誉的自豪不同,它只在于求小的荣誉。一个人对于荣誉,可以有适度的欲望,也可以有大于或小于适度的欲望:欲望太过的人,叫做有野心;不足的人,叫做无野心;适度的,没有名称。除了“有野心”一名用以指称有野心的人以外,这方面的品格,也没有抽象的名字。因此,那些居于两极端的人,多自命为达到了此中间的地位。普通对于这种适度的人,也有时叫做有野心,有时叫做无野心,有时称赞为有野心的人,有时称赞为元野心的。何以如此,以后再讲。现在我们要遵照我们的计划,举列其他类型的性格。关于愤怒,我们也发现有过度与不及和适度。这三种性格还没有专门的名称;但以怒得适度的人叫做和蔼的,我们就姑且以和蔼名其适度;至于那些走入极端的例子,我们就称那些过度的人为暴烈的人,称这种过恶为暴烈;至于不及的例子,即无怒气的人,我们可称之为优柔。此外还有三种适度,三者彼此相似而不相同。三者都是关于交际的言行方面的。其不同,在于一种是关于交际的信实方面的,那两种是关于交际的愉快方面的这两种之一,是关于娱乐上的愉快的,另一种是关于一切生活关系方面的愉快的。为了明了适度何以处处值得称赞,极端的行为如何既不正当、又不值得称赞、反而应受谴责,我们必须谈谈这些性质。 这些性质大部分也是没有专门的名称的,我们在这里和在别处一样,为了使论证清楚而易于进行起见,也必须自造名词。 关于信实,让我们叫那遵守中道(或适度)的人为信实的人,对于中道的遵守叫信实,过度的虚伪可以叫做虚夸,过度的虚夸的人,叫做虚夸者;过度谦虚叫做贬损,过度谦虚的人,叫做贬损的人。关于娱乐方面的愉快,遵守中道的人,叫做有风趣的人,他的性格叫做风趣;过度可以叫做滑稽,这种人可叫做小丑;呆滞的人可以代表不及的人,呆滞代表他的性格。关于日常生活其他方面的愉快,相当和善的人,可以叫做友善的人,他的适度可以叫做友善;过于和善的人,如果没有秘密的动机,可以叫做顺从的人。如果有心图谋自利,就是一个谄媚的人:太不友爱、总与人抵晤的人,可以叫做好争执或乖张的人。甚至于情感,和与情感有关的事件,也都有中道。例如羞耻,并不是一种德性,但知耻的人却受称赞。因为在这种事情里,我们是说这个人是遵守了中道,而他人是不遵守中道(如忸怩的人,因为很小的一点事就害羞)。至于不害羞的人或全不害羞的人,则可叫做无耻。知耻,只限用于遵守中道的人。义愤,是嫉妒和怨恨之间的中道。义愤、嫉妒、怨恨,三者都是因我们邻人之遭遇而生的苦乐之情。一个有正当义愤的人,只有在看着别人得到不应有的幸运时才会感觉痛苦。而嫉妒的人则超过这限度,他看着任何人幸运都会痛苦。至于怨恨的人不但不因为邻人的灾难而痛苦,甚至于还幸灾乐祸。关于这些事情,我们另有机会讨论。至于公正这个名词,由于所含的意义不只一个,所以,且让我们讨论了以上那些问题以后,再分析这些不同的意义,并且指明他们如何也是一种适度。并且以后我们还将以同样的方法讨论理智的德性。八总结我们以上所说的,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过恶,即过度和不及;另一种是德性,即遵守中道。三者互相对立。其间,两过恶是两极端,它们彼此相反,但它们又都和中道的或适度的倾向相反。由于一半总是比小部分为多,较大部分为少,所以中庸的或适度的倾向(不论感情和行为都是这样),比之不及的性情,总是过度;比之过度的性情,总是不及。例如勇敢的人和怯懦的人相比,似乎鲁莽,但和鲁莽的人相比则似乎怯懦。同样,节制的人和麻木的人相比,似乎放荡,但和放荡的人相比,则似乎麻木;乐施的人比吝啬的人似乎挥霍,但比挥霍的人则似乎吝啬。因此,两极端的品格力图代替中道的或适度的品格。每一极端都说中道的品格落于和它相反的一个极端;怯懦的人说勇敢是鲁莽,鲁莽的人说勇敢是怯懦,其余的可以类推。这些品质如此相对立,最大的对立是两极端间的对立,而不是与中道的对立。两极端的彼此相反,更甚于两极端对于中道的相反。因为两个极端间的距离要大于两极到中间点的距离。如同一个大数与一个小数的比较,以及一个小数与一个大数的比较,其差额都大于与他们一半的比较。有时,有的极端近似中道,如鲁莽近似勇敢,挥霍近似乐施,但这两个极端可能有极大的差异。所以,矛盾可以被定义为距离最远的两样事物,以至于相距愈远者对立愈甚。在有些情况吓,不足与适中更对立,而在另一些情形下,过度与适中更对立。例如,不是作为过度的鲁莽,而是作为不及的胆怯,与勇敢更对立。不是作为不及的麻木,而是作为过度的放纵,与节制更对立。关于这一点,有两个理由。一个出于事物本身的性质,我们不是以这一极端,而是以它的对立面与中道相对抗。例如,鲁莽似乎更近似勇敢,怯懦更不近似,所以我们宁说怯懦和勇敢相反,而不说鲁莽:因为距中道愈远的似乎更与中道相反。这是出于事物本身的性质的一个理由。另一个理由在于我们自己。这个理由是:我们天生易于发生的事情,似乎更和中道相反,例如,我们自然地倾向于享乐,所以我们陷于放荡的生活,比养成有规则的习惯更容易。所以,愈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