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以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为中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以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为中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以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为中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以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为中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以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以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言叙事作品尤其是文言小说中的虎故事为研究对象,希望 通过对虎故事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的全面考察,包括对虎故事的界定、分类和分 析,揭示虎故事在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自身的演变轨迹和文学特点。通过 对可见文献资料的人工及电子检索,本文从与虎有关的十万余条资料中收罗挑拣 出虎故事约八百余则,证明虎故事是中国古代动物故事中在数量上最为庞杂的一 类。根据这些资料,本文对这些文言虎故事与人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类研究。 绪论明确了虎文化的研究对象是人丽不是虎,并对虎的起源与历史分布作了 简单概括。 第一章介绍虎的自然性、文化性与文学性,首先归纳了人所关注的虎的动物 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虎在文化孛的最初形象,然惹探讨了虎在神话中的位置, 之后试着对以一种意象或符号形式存在的虎进行了分析,最后将文言虎故事按照 与入关系的紧密与否,分成了十五个类别。 第二章分析和探讨中国古代文言叙事作晶中的“动物虎”。这一章涉及的虎 故事,表现的几乎都是人与虎之间的矛盾冲突,虎因为生存危机而伤人、食人, 入也因生命受到威胁而被动或主动的与虎相斗,通过这些入与虎斗智斗勇的记 载,可以看到一些人与虎相斗时的精神和智慧。而自然界中人与虎相制千年,虎 族一直对入保持致命的危险性,这是文学律晶中的虎故事得以保持昌盛的根本原 因。另外,那些人格化特征不明显的虎故事都被放在这章的第三节。 第三章分析中囡古代文畜叙事作品中的“人化虎,“人化虎繇入格化的 虎,其中又以化虎故事为主。化虎故事中的虎在最大程度上被人格化,但在故事 的结尾又总是向动物性回归,难以彻底突破由兽化人的藩篱。人既向往虎的部分 特质,又抗拒虎的蹶始本性。在对化虎故事进行分类分析之后,本文对化虎故事 为何止步于唐做出了一定探索。 在本文的“附录一中,对中国吉代文言叙事作晶中虎故事的条匿、出处、 事略进行了整理,以尽量呈现文言虎故事的整体概貌。在本文的“附录二中, 对据中国古代文言叙事作品改编的自话小说中的虎故事进行了探源,并整理了篇 目、出处和事略。 由于所搜集的资料很多,虎文化的涵盖面极其深广,深入研究具有一定难度, 本文只俸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所做出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希望对进一步研究虎 文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虎文言叙事作品化虎人格化兽态残留 a b s t r a c t t h i se s s a ys t u d i e ss t o r i e sa b o u tt i g e ri nn a r r a t i v en o v e l si n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e s p e c i a l l yw r i t t e ni n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a n dh o p et or e v e a lt h e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o ft i g e rs t o r i e sp l a yi nt i g e rc u l t u r ea n di t se v o l v e m e n tt r a c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b y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v i e wo ft h es p e c i f i cg e n r eo ft i g e rs t o r i e si n c l u d i n gd e f i n i t i o n ;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 b y a n a l y z i n ga l m o s t a l la v a i l a b l ed o c u m e n t sa n d r e f e r e n c e sb o t hm a n u a l l ya n de l e c t r o n i c a l l y , t h ee s s a yp r o v e st h a tt i g e rs t o r i e sa r eo n e o ft h em o s tc o m p l i c a t e da n ds o p h i s t i c a t e da n i m a ls t o r i e s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b a s e do n o v e r8 0 0s t o r i e ss e l e c t e df r o mm o r et h a n1 0 0 0 0 0r e f e r e n c e s t h ee s s a ya l s om a k e s c l a s s i f i e ds t u d y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 sa n dt i g e rs t o r i e sw r i t t e n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b a s e do nt h o s ee v i d e n c e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e x p l a i n st h ec u l t u r ea n da r tn a t u r eo ft i g e r f i r s ts u m m a r i z e st h e a n i m a ln a t u r eo ft i g e rt h a tp e o p l ea r ec o n c e r n e dw i t h ,w h i c hd e t e r m i n e st h ei n i t i a l i m a g eo ft i g e r si nt h ec u l t u r e s e c o n dt h e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s t a t u so ft i g e ri nm y t h , a n dt h e nt r i e st oa n a l y s e st i g e r si nai m a g oo rs y m p t o m a t i cw a y f i n a l l y , t h ee s s a y d i v i d e st i g e rs t o r i e s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i n t of i f e e n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t h e c l o s e n e s s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t o r i e sa n dh u m a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a n dd i s c u s s e st i g e r si nt i g e rs t o r i e s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a sa na n i m a l t i g e rs t o r i e si n v o l v e di n t h i sc h a p t e ra l m o s ta l lr e p r e s e n tc o n f l i c t s b e t w e e nh u m a n sa n dt i g e r s t h r o u g ht h er e c o r d so fh u m a nf i g h t i n gw i t ht i g e r su s i n g b o t hh a n d sa n db r a i n s ,w ew i l ls e es o m ee x t r a o r d i n a r yw i t sa n ds p i r i t s i na d d i t i o n , t h i sc h a p t e ra l s oh a st i g e rs t o r i e st h a ta r en o ti m p e r s o n a t e d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v a r i o u ss i t u a t i o n sa f t e ri m p e r s o n a t i o no ft i g e r s a n d a m o n gt h e ms t o r i e st h a tt i g e r st u r ni n t oh u m a n sd o m i n a t e t i g e r si nt h e s es t o r i e sa r e p e r s o n a l i z e dt ot h el a r g e s ts c a l e ,y e ta tt h ee n do fas t o r y , a n i m a la l w a y sr e t u r nt oi t s a n i m a ln a t u r er a t h e rt h a nf u l f i l l i n gi t s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m a ny e a r n sf o rc e r t a i nn a t u r eo f t i g e r sw h i l ea tt h es a m et i m er e s i s tt h eo r i g i n a ln a t u r eo ft h e m a f t e r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 a n a l y s i st i g e rs t o r i e s ,t h ee s s a yt r i e st od i s c o v e rw h yt i g e rs t o r i e ss t a n ds t i l li nt a n g d y n a s t y i nt h ea p p e n d i x ,t h ee s s a ys o r t so u ti t e m s ,o r i g j n sa n ds i t u a t i o n so ft i g e rs t o r i e s t h a tc l o s et oh u m a n sr e l a t i v e l yi no r d e rt oe x h i b i tg e n e r a li d e at h e s et y p e so ft i g e r s t o r i e s s i n c er e f e r e n c e sg a t h e r e da r el i m i t e di ns o m es e n s e w h i l eo nt h eo t h e rh a n dt i g e r c u l t u r ec o v e rv a r i o u st h i n g s ,f u r t h e rs t u d i e sa r eu n l i k e l y t h ee s s a yo n l yc o n d u c ts o m e p r e l i m i n a r ys t u d i e sa n dt h er e s u l t sa n dc o n c l u s i o nd r a w n i se x p e c t e dt ob eh e l p f u lf o r 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t i g e r 、s t o r i e sw r i t t e n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t i g e r st u r ni n t o h u m a n s 、a n t h r o p o m o r p h i z e 、b r u t a l i z a t i o nr e m a i n s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 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排诮 日期:叫r 馏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 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雠邓哪聊签 期:砂7 ,冶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论文中困的虎故事j 虎文化 绪论 一一关于本课题研究的说明 一、本文选题及源起: 本论文的题目是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以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为中心。 课题最早源自对太平广记中“虎八卷 ,尤其是其中“人虎置佬 故事酶好 奇,为了探索这类故事的文化渊源、文化内涵,笔者有意对以虎为主角的文言叙 事馋黑( 包括悫怪文、文言小说及各种记事类作品) 进行专题研究,在阅读了大量 相关文献及有关研究论著以后,笔者认识到单独从文学上研究这一题材是不够 酶,必须将这些小说置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中来研究,因此确定了中 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以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为中心这一题目。 二、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露的霜意义: 文化可小可大,可俗可雅,可浅可深。文化即人化,所有人类社会产生的各 种文化,都与入的精神观念紧密穗连。茶文化、酒文化、玉文化等,其物质实体 本身由人所创造和使用,因此与人类的从属关系不言自明;文学、哲学、艺术等 缺乏物质实体的文化形式,是人类开化之后,人类文明的高级表现形式,楚人类 社会进步发展的薪火,关系到整个人类种族的兴旺延续,与人类的关系更是生死 相随。 天生万物,何以独人为贵? 那些在人类诞生之前即已存在的草木花实、虫鱼 鸟兽,在人类文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与人类保持接触,或为人类所用,或不 断与人类产生冲突,由此衍生发展的各种文化,其主体到底是人是物? 论者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所有文化形态,其主体是置始终将是人类本 身。在各种文明社会中产生的动物文化,其文化主体均非动物,而是成千上万年 以来,在物质实体与精神观念上不断与动物发生各种事件和联系的种族意义上的 人。不管动物继续存在与否,人类不存,则动物文化不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 程中,入不断的创造各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以满足入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需要, 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文化不断产生和消亡,一种文化要持续存在必须不断的积累和 第1 页 上海师范人学硕上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更新,能延续至今的文化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文化的演变映照的不是动物 神族的演变,而是人类社会的演变。 因此,虎文化关乎人而非关乎虎,研究虎文化,实为研究人。本课题研究对 象不是虎,而是人。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归根结底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人,便没有虎文化,研究虎文化,目的不是为了延续和保护老虎这一动物种 族,两是为了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人类文明本身。 三、和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包括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等: 酲前与本谍题相关酶专著仅有一本中国虎文化,作者是东j 艺师范大学汪 玢玲教授,2 0 0 3 年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2 0 0 7 年由中华书局再版。汪玢 玲教授穷十年之力写就的这本书填补了虎文化研究的空龟,- 开创了独特的研究体 系,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但汪玢玲教授试图将虎文化纳入民俗文化领域,因此 对虎文学的独特价值有所忽略,在久与虎的文化关系上,也没有傲受深入的探讨。 南开大学李剑国教授的著作中国狐文化从中国古代历朝狐文学中寻找文 化信息并作断代眈较研究,紧扣狐文化发震的主线,剔除一些联系不大或不具典 型意义的狐文化片段,精简篇幅,突出主题,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 义。中匡社科院叶舒宪教授的著作熊匿腾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早起原 始文明各种文化观念的起源和积淀,为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角 度。 近十余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虎文化 及对中国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中的有 关虎放事进行研究的论文和个别硕士学位论文1 ,本文亦从这些论文中得到一定 的借鉴。 鹾、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l 这蟪论文主要有;l 、吴积才、吴剑越、吴翔中华虎文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8 4 。2 、孙正国 孛嗣纯身鍪虎敖搴豹莓遂阐述,潮薯艺涎族学统学缀1 9 9 9 。l 。3 、鸯恚刚中晷:蠢虎文化,淆南拜 范学院学报,1 9 9 9 4 。4 、淡玢玲中瀚虎文化探源,广西族学院学报,2 0 0 1 1 5 、孙正国人虎 缘故事的文化解读,荆州师范学院学搬2 0 0 1 ,6 。6 、孙正隧中国义虎型故事的文化传承,薅南民 族学院学报2 0 0 2 1 。7 、朝淑萍太警广记擎的纛,中国典籍与文纯2 0 0 2 。5 9 王立庸人与猛营 对阵的英雄气概唐人射虎斗虎描写的豪侠文化内蕴,淮i j f j 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6 。9 、许辉勋“老 虎母亲”型故事之流变,延迭大学学报2 0 0 4 9 。1 0 、何胜藏化身型虎故事的主题分析和历史流变,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辩学校学掇,2 0 0 5 。4 。1 1 、剐正平唐兹代文言,j 、说虎故事静獯术文化解读,宗 教学研究2 0 0 6 3 。1 2 、高明晚明江南的尚奇之风与虎故事的编纂,民俗研究2 0 0 8 1 1 3 、郭荣梅 虎变文学类型及起源探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搬2 0 0 8 3 。笔者冕到的硕士论文是何魅蔫中謦富代化 身型虎故事研究( 2 0 0 3 ) 。 第2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有以下几点:一是利用电子检索和图书馆竭泽而渔的获取 资料,不放过任何与虎文化有关的重要文献,为虎文化与中国古代文言叙事作品 的研究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选取更多新颖的切入点,不再将虎文化局限于一个单 独的学科f 1 类中,力争全方位的揭示虎文化的信息和价值;三是以虎文学为重点 研究对象,弥补以往学界对此种专题文学研究的不足。 本课题的研究志容以抽象的虎文化观念为主,资料来源主要为中国古代各种 历史、文学文献,不排除岩画、雕塑、服饰等民俗文化形态的研究资料,但对此 方面的研究不会止步于对民俗现象的展示,丽是通过研究分析,最终回到虎与人 类文化的探讨上来。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闷题如下:一是厘清各种中冒古代文言叙事作品题材的 演变脉络;二是对与虎有关的中国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中人虎互化、伥鬼、义虎等 各种题材进行文化解毒露;三是对虎文化世俗化蜃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多面的展示 和探源。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尽可能全面的查阅各种文献资料:首先以小说为主,遴选出所有能找到的与 虎有关的中匿古代文言叙事作晶中的虎故事,先做出一个详尽的附录,然焉再按 小说主题分类进行研究;第二,全面查阅诗词、散文、史料、戏剧等各种古代文 学题材,找出对虎有较佳描写的部分,呈现虎在古代文化中的各种文学形象;第 三,从广义的民俗学出发,寻找各种与虎文化相关的习俗,包括文字、雕塑、服 装等等各种民俗形态,探求文言虎故事中的文化信息。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 、借鉴参考中国虎文化、中圈狐文化等著作,力求在研究方法上突 破单一的学科领域,融合相近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独创性的研究体系。 2 、以中国古代文言叙事佟品中的虎故事为重点研究对象,搦示产生这种独 特的文化现象的真正原因。 3 、全面覆盖文言虎故事涉及的所有文化领域,尽量不遗漏任何对有价值的 文化信息。 第3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第一章:虎的自然性、文化性与文学性 第一节、虎的生物性与人对虎性的理解 在中华民族各种动物文化中,虎文化与其他文化并不是并列关系,比起与人 不太相干的生物如野出花草、深海鳞鱼,或者与入关系密切的果蔬五谷、猫狗家 禽,虎文化显得更为丰富;而比起同样丰富的龙文化、狐文化等动物文化,虎文 化又其有鲜明的独特性。这种丰富和独特首先是由虎的生物性决定的。 虎的物种起源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虎可能起源于亚洲东北部的两伯利 亚和中国东北平原一带1 ,堡也有学者认为:“根据化石研究,虎可能于2 0 0 万 年前起源于中国的南部,祖先是一种叫做“古中国虎或“中国古猫”的古食肉 类2 。在虎的各个妥稀中,华南虎最接近最原始一的虎类。虎起源后,其分布 区即向四周扩展,东到朝鲜半岛和远东,西至罩海沿岸及土耳其东部,北至西伯 利亚,南至东寓亚一带,部分则跨越至苏蠢答膳、爪哇及翌厘等岛屿上,菱有些 虎的分布区延伸到缅甸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在扩散过程中,老虎没能穿过阿拉 德沙漠进入j i 渊,也没能越过高加索由脉闯入欧洲,因此老虎自起源之后就一直 只分布在亚洲,成为亚洲特有的猛兽。在动物学分类上,虎族被分为八个亚种, 帮东北虎、华南虎、印度虎、中亚虎( 一说南距虎) 、苏门虎、骶哇虎、里海虎 和巴厘虎。也有学者认为:“现存的五个亚种并未在生物学上得到证实,没有明 确的科学证据说明有必要将现有的亚静分开,蓦前虎的亚种分类是基于政治地理 位置,而不是根据生物学特征。3 东j 艺虎是世界上虎族体型中最大的亚种,体长1 6 0 c m 以上,大者体长可达 3 m ,尾长约l m ,体重1 8 0 3 2 0 k g 。头圆、耳短,四肢粗健,脚掌宽阔,前足五 趾,后足圈趾,系能 审缩。夏鼍短丽色深,棕黄色,冬天毛长色淡,毛色为黄色 或淡黄色,背部和体侧有许多横列黑色条纹,常两条靠拢成柳叶状。两眼上方各 1 转见码建章、金融虎研究,第1 7 页,上海科技教育f 1 1 版社,2 0 0 3 年。 2 转凳马建章、金邈虎研究,第1 7 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 3 转凳码建章、金邃虎研究,第1 8 页,上海科技教育出舨社,2 0 0 3 年 第4 页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有一臼斑,前额上有数条黑色横纹,形似“王 字。下颏、腹面及四肢内测白色, 亦有黑色条纹。尾上具黑色环纹,尾尖黑色。 华南虎的体型较东北虎小,但大者体长也可达2 m 以上,雄虎体重在1 5 0 k g 以上,重者达2 0 0 k g ,毛较东北虎短而深,体色橘黄略带赤色,条纹近黑色,体 侧有条纹交汇而成的菱形纹。 虎为肉食性动物,主要食物为野猪,占食物总量的露分之五十六,其次是马 鹿、鹿、狍子等有蹄类动物,褥其次为野兔、野鸡等中小型动物,偶尔盗食猪、 牛、羊等家誊。 虎在中国的分布曾极广,在现今三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二十多 个在历史上曾发现过虎。王9 世纪或更早以前,缀多人嚣稠密的地方都发生过老 虎进城的事件。 由此可觅,虎是一种起源予中国虽较为常见酶动物,在民族文化形成之前, 虎族就已存在,人类与虎族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并加深着对虎的了解。由此开始, 虎的种种特征逐渐被吸纳进民族文佬并固化成表示特定意义的意象和符号,进入 到语言文字之中被反复使用,同时也随着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而发展出具有独特 类型的虎故事。 由于身体结构上的先天优势,虎直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在未进入工业社 会之前,各种形式的虎患一直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虎与入的冲突绵延不绝,古 人在逃避虎害或与虎相斗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着虎的一些习性。但因虎的危险性 与虎数量上昀相对稀少,相对其他部分物种丽言,人与虎的接触较少,一照入虎 相遇,大部分时候都以顾全性命为先,很少有机会对虎的习性进行细致长久的观 察,因此在我国古代晕期的文字记载中,并没有对虎性详细全面的文字记载。 古人观察动物往往多注意动物与人在习性上的相似之处,在人类社会还没有 对动物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之前,吉人对动物习性的种种描述总是源自人性本 身,虎的几种生物习性其实也对应着人类自身的种种性格。古人对虎习性的了解 与和理解,大致不出以下酲点: 一、虎形雄壮威严。老虎步履威重,斑斓健美,黄质黑章,锯牙钩爪,吼声 如雷,百兽震恐,自古被称为“百兽之王,其凛凛虎威往往让入既敬且惧。虎 形的雄壮威严对应的是人的贵相与王者之气,既可以形容人外貌上虎背熊腰或虎 第5 页 :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头燕颔,也可以形容人的威仪和雄心,如俗语典故中常见的“虎死不倒威、 “虎瘦雄心在等。 = 、虎性凶猛。虎捕食的方式通常是潜行至猎物近处,从猎物后面出其不意 发动攻击。对于小型动物,虎用牙咬在其颈部即可将其杀死;对予大型动物,虎 则用牙和四肢控制住猎物的身体,将其按倒在地,咬住其喉部将其扼杀致死。杀 死猎物后,虎常先食猎物态脏,再吃肉和皮,将剩下的残肉衔到安全地方保存, 然后到溪边饮水。群虎猎食,先由主捕之虎先食,然后才遗及其他,故人云虎食 颇有“君子之风 。虎性凶猛对癍的是入性的勇猛和凶恶,常用以比拟将士武夫 的勇武强壮以及人的凶残狠恶。 三、虎友华美。虎皮花纹在先秦时就成为华美贵重的象征,常用以形容人和 文章。因此虎虽然对人构成生命威胁,但虎的形象一直具有美学含量。诗经国 风之“秦风匿:“文茵畅毂,驾我骐舜1 ,文茵酃虎皮,因虎皮其文彪炳, 因此很早就成为贵重和文采的象征,礼记乐记日:“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 2 以虎皮包裹武器,喻以文止武。三国志之“委书歹固:“虎生而文炳,风 生而蕊色 3 ,以虎生来就具有的华美花纹比喻入本身具有的美德。虎皮的华美 对应入的审美追求,周易载:“象疆:大入虎变,英文炳也4 ,吃之入 的才华和人的机变莫测。 四、虎性不智。虎不需要在捕食上花费心智。狐缓虎威与猿猴、狐猩等动 物不同,礼记礼运第九日:“云麟风龟龙,谓之四灵:龙,东方也;虎,西 方也;凤,南方也;龟,北方也;麟,中央也。 5 虎不入西灵,虎在中华传统 文化中从来没有成为灵动聪慧的代表。后世出现的“伥鬼型故事,根源之一也 是因为虎在智力上的不足,才需要依靠入的智慧代为设计食人。 第二节、虎与中国古代“神话弦 诗经,阮元校刻本。 袍记,阮元校刻本。 晋陈寿三国淼卷三十八,武英殿本。 髑易下经,既元校刻本。 托记花运第九,阮元校刻本。 第6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上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虎的生物性演变成神性,经历了由虎而半入半虎,再演变成神话形象的过程。 我国目前出土的半人半虎形象的文物为数不少,如我因西北发现的四乎多年 前饰有虎耳、虎斑纹的人型彩陶;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两件铜钺,其中一 件上有双虎纹样,两虎间有一入面;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虎乳人卤;殷代半入半 虎、虎头人身虎爪的大理石雕像等。 除出土文物之外,早期古代典籍中也有缀多半人半虎的记载: 山海经之西南经:“西南四百里,霹昆仑之丘,是实惟常之下都,神陆 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1 山海经之西山经:盔叉西托三百五十里,曰玉玉,是西王母所居也。西 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2 山海经之西山经:“叉西二百九十里,霹泐山,神蓐收着之。其上多婴 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 红竞之所司也。”郭璞注霹:“蓐收,金神也,人面虎身,右手执钺。”3 山海经之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 神,九首人萄鸟身,名霉丸凰。又有神衔蛇衔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 名曰强良。” 鬟神异经霹:“东荒山申有大石室,东王公居之,长一丈,头发皓由,身 人形而虎尾,与一玉女更投壶。 5 昆仑之神陆吾、天之刑神蓐收和北极之神强良虽然都具有半入半虎的形象, 僵邈并没有与之相关的神话故攀流传下来,因此在文化史上少见记载翻禹用,并 不具备影响力。另外两则中提到的西壬母与东王公相对而言形象较为生动丰满, 典籍中也多有记载,健西王母和东王公的“虎齿和“虎尾形象与陆吾、蓐收 和强良的“虎身与“虎首”形象相比,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半人半虎,而 是大大淡化了虎的身体特征,尽量向入的形象转化。东王公是汉代衍生出的与西 l 山海经卷羔,晋郭璞出海经传本。 2 池海经卷二,晋郭璞斑海经传本。 3 山海经卷二,晋郭璞山海经传本 出海经卷十七,晋郭璞由海经传奉。 5 转觅李畴等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三,睡郝丛列三编影采本。 第7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上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王母相搭配的神话人物,不见先秦典籍。西王母虽在山海经中形象凶恶,但 经过战国穆天子传与汉代汉武故事的改造,身体上的虎相已经基本蜕尽, 变成年三十许的丽入,在形象上已经做好了后世演变为天宫王母娘娘的准备。 上古神话中的西王母,与虎文化有极深的渊源”,有学者认为蘸王母“当郎 西羌的母虎女神图腾1 。如山海经之大荒两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 水之螽,黑水之前,有大出,名日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自 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 有豹尾,穴处,名日嚣王母。此由万物尽有。 2 汉代焦赣所作的焦氏易林又 说:“金牙铁齿,西王母子。3 在中国五行观念中,西方属金,唐李善注文选 记载:“金虎,西方自虎神主金。金,自也。 4 霹见,自虎主西方的观念缀可能 与西王母的神话有关。 在薅王母酶衍生神话“嫦娥奔胃 神话中,有学者认为“胃中玉兔实来自更 远古的月中有虎神话 5 。屈原天问篇记载:“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 利维何,磊顾菟在腹? 静6 ,“颥菟修后世多弓| 为“顾兔,焉“顾菟实则“於 菟 ,即楚国所称之虎。因历来解释错误,将月中之虎误认为兔,才形成“月中 有兔 的神话。俺新认为:“西王母是虎神,嫦娥奔月所食不死之药又源巍西王 母,因此西王母当是嫦娥的前身,月中有兔之说实来自月中有虎之神话1 。 论者认为,兵中之虎被玉兔取代并非仅仅因为一字之误,从以上所举种种具 有虎相的神话形象大都在后世湮灭无闻或彻底蜕化成人形来看,虎相的神被初民 创造出来后,并不为后世所接受。根据夏商周三代出土文物,狰狞之美一度大行 其道,但进入东周,礼乐建立,尤其是百家争鸣时期,人被确立为万物之灵,儒 家崇尚耗乐翻君子之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狰狞恐怖之美已经铁华夏民族 的审美观中剔除。汉代之后,对上古神话的改造停止,只有少数在外形上接近于 入的神话形象得到良好的保留与传播。因为虎的形象不荐符合民族审美心理,因 l 汪玢玲中莺疯文纯第6 l 页,孛华书局,2 0 2 山海经卷十穴,晋郭璞山海经传本。 3 焦赣焦氏易林卷一,明库全书本。 4 李善注文选卷三赋乙,胡克家重聱j 本。 5 汪玢玲中国虎文化第6 5 页,中华书局,2 0 0 3 6 两汉刘囱集楚黪之天阏,中华书局,1 9 8 5 。 7 何薪诸神豹起源第2 0 7 页,三联书店,1 9 8 6 。 第8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上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此并没有出现具有明确代表性的虎神。非唯虎,其他动物也都没有成为神性象征, 但也爰因为虎没有被完全神化,虎文化才能在后世亲近民间传说和文人笔墨,发 展出类别繁多、意趣各异的虎故事。而成为神性象征的龙风麒麟等物,反而在后 世文化中未能形成大的影响。 第三节、古代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吉凶综合的虎意象 虎是一种有形的动物,对虎的文字记载纷莹多样、历代不绝,当虎以一种形 象或者一个故事的参与者进入文字并被褥度使用之后,虎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生 灵,丽是一个其有一定含义的意象。随着与虎有关的记载越来越多,虎意象的范 围也越来越广。 老虎的勇猛、威严、危险性,使古入又崇拜又畏惧。周易正义中提到“云 从龙,虎从风”1 ,将天上的龙和地上的虎相提并论,视为神明与权力的象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龙逐渐成为君王权力象征,虎则隐入民闻,成为传说中的 故事形象和民俗中的保护神。另一方面,由于老虎会伤人吃人,所以在现实生活 中,人们也将虎视为大害而欲除之。历代打虎杀虎故事不绝,后文有详细论述。 此外,民间认为虎年是凶年,忌讳生肖属虎的人参加婚嫁场合。综而观之,老虎 既是瑞兽也是凶煞,既有危险、肃杀、凶狠、恐怖的一面,也有也能代表勇武、 威重、贵相、文采和壮志雄心,这种吉凶综合的矛盾意象,正是中国虎文化的特 质。 诗歌中很少写到具体的虎,“虎 字的出现往往是以一种单一和静止的意象 与其他文字一起构成诗意。诗经即已以虎入诗,如诗经小雅之“鱼藻 之什:“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失,朝夕不暇。2 又如诗经大雅 之“荡之什 :“进厥虎臣,阚如航虎。 3 用虎来象征人的勇武威严。汉代乐 府古辞之猛虎行残旬尽:“少年惶且怖,伶俜到他乡。 4 用猛虎给人带来 的恐怖险恶之感衬托游予在他乡谋生的不安心境,这种意象一直被以后的猛虎 l 王弼等注、孔颡这疏周易正义上经乾传卷一,阮元校刻零 2 诗经,阮元校刻本。 3 诗经,阮元校刻奉。 4 涛逯钦立辑校秦汉魏酱鬻能朝诗汉诗卷卡,中华书局,1 9 8 3 。 第9 页 :海师范大学硕上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行诗歌继承。此外,也有以病虎困虎入诗,借此喟叹诗人的壮志难伸,如李白 乐府杂曲鼓吹睦辞君马黄:“落陷阱,壮夫时属厄。 又如清代诗人 黄景仁圈虎行等。虎意象亦入词、曲,词、曲中的虎意象与诗歌中的虎意象 一脉楣承,既说明虎意象的深广足以备诗、词、曲选用,也说骧虎意象在诗、词、 曲中的含义较为固定,难以取得大的突破。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中的虎则以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形象出 现,论者认为,虎意象的各层含义,都在中国古代数量庞杂的与虎有关的文言叙 事作品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现,中匿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中的虎故事也成为虎文化中 最具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的部分。 第四节中国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中“虎故事 的分类 管子曰:“桀放虎入市,乐人之惊。 2 这句话虽仅有九字,却已经具有 了一定的小说意味和想像空闻,旬中出现虎这种意象,楚达成这种小说效果的主 要原因。论者认为,虎敏捷凶猛而又骇人的特性,以及其色彩斑斓惹人眼因的视 觉吸弓 力,使得虎在文旬中的出现,期使不被入为的附加其他特征,也可以迅速 触发想象,为读者带来生动感和惊异感,因此是一种天然的小说素材。在中国古 代文言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中,虎故事一直生生不息,不断延续和创新。 虎故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由于中国古代小说起源的多元性,在众多史籍、 志怪文和杂记中,都包含大量以虎为主角或重要配角的叙事性段落或篇章。 翻阅古代典籍,所见与虎有关的资料绝大多数都具有叙事性,可归于虎故事 之中,其中既有简单的史料记载,也有着意为之的传奇小说。编成于北宋太平兴 国三年的太平广记,共5 0 0 卷,以收录宋代以前的志怪传奇故事为主,其中 只有四种动物可以独立成卷:龙、虎故事各占八卷,狐故事占九卷,蛇故事占四 卷。研究者一般认为虎故事在宋代之前尚可在数量上与狐故事相当,而宋元之后 虎故事则逐渐消亡,而狐故事则继续发展,成为明清文言小说中精怪形象的代表。 实际情况则不然,论者在对虎故事进行全面搜集检索之后,所得大约八百余贱, l 宋郭茂债编乐府诗集卷十七,文学吉籍刊行社影宋本。 2 转冤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a ,西部筮嗣三编影宋本。 第l o 页 上海师范人学硕上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在数量与质量上均远超龙、蛇故事。而与狐故事相比,虽然宋元明清之际虎故事 在质量上稍落下风,但在数量上仍然超过狐故事,成为中国动物题材小说中数量 最多的一种。 根据论者对所褥八百余则虎故事的整理,大略可分虎食人伤入、人制虎、孝 勇、役虎、虎媒、虎异、虎征兆、兽制虎、虎戏、虎笑话、虎寓言、化虎、伥鬼、 义虎、虎外婆等十五类,其中前十类中的虎多以动物形态的虎出现,两后五类中 的虎则具有不同程度的人化特征,下面论者将对每一类型的虎故事一一进行归纳 和分析。 第l l 页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中的“动物虎 本章所归纳和论述酶十类中国古代文言叙事作品中的虎故事,其特点楚虎在 故事中体现的主要是其动物性特征,而非拟人化特征。这些类别的虎故事大都是 对事实或传说的简要记载,由予仅只是将虎作为一种非入的动物看待,因此并没 有太多对虎的形象有意识的文学加工。 第一节、虎食人、伤人与历代虎患 中国是虎的起源和繁衍之地,自古虎患不断,虎食人伤人的事件也不绝如缕。 庄子外篇达生中记载:“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其利,行年七 + 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丽食之。礼记檀弓下中记载: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2 又韩非子引周书日: “毋为虎傅翼,将飞入融,择入而食之。”3 说明早在先秦就有一些关于虎吃入的 记载,但这样的记载不多,虎并未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生产,当时虎的主要 食物还是野猪、孢子等野兽,礼记郊特性酲:“迎虎,力其食疆豕也 4 , 虎被视为农业生产的保护神,每年冬季蜡祀时,虎是人们祭祀的重要对象之一, 因为虎能食野猪,起到保护庄稼的作用。 至汉代,儒家被神学化,谶纬之说盛行其道,虎暴成为灾异的象征。东汉王 充论衡遭虎篇开篇霞:“变复之家,谓虎食人者,功曹为好所致也。其意 以为,功曹众吏之率,虎亦诸禽之雄也。功曹为奸,采渔於吏,故虎食人以象其 意。5 认为虎吃入是功曹为非作歹造成的,王充在后文批驳了这种无稽之谈:“动 於林泽之中,遭虎搏噬之时,禀性狂勃,贪叨饥饿,触自来之人,安能不食? 人 之筋力,赢弱不适,巧便不知,故遇辄死。使盂贲登出,冯姆入林,亦无此害也。黟 l 嶷子井篇达生第十九,逶行本。 2 轧记檀弓下第稠,阮髭校刻本。 3 韩非子难势第四十,粜乾道刊本。 毒袍记郊特张第十一,阮元校刘本。 s 王充论衡卷十六,翻鄢丛刊本。 第1 2 页 上海师拖人学硕士论文 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1 他认为虎吃人是一种囱然现象,并不值得奇怪。西晋傅玄傅子记载:“既欲 为虎,两恶食人虑,失所以为虎矣。”2 也认为虎本来就可以吃人。 进入唐宋,虎食人伤入的事件增多,根本原因在于从唐代开始,入口增加, “四海无闲隧”3 ,大量砍伐林木开垦耕地,植被破坏严重,北宋沈括梦溪笔 谈卷二十四记载,由于大量砍伐松林用于燃烧,制造墨汁等,“今齐、鲁间松 林尽矣,渐至太行、京露、江南,松出大半皆童矣”。宋代为了增加耕地,出现 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田,犹胜不稼5 的情况。当森林, 特别是处于虎的栖息地和人们活动地域中闽地带的混交林减少的时候,虎的生存 开始面临严重的危机。虎被迫开始接近人类城市村落,人虎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 破,老虎的习性甚至因此而改变。北宋蔡绦铁图出丛谈卷六记载:“岭右顷 俗淳物贱。吾以靖康岁丙午迁博自。时虎未始伤人,村落间独窃人家羊豕,虽妇 人小歹见刘呼丽逐之,必委置褫走。有客常过墟并,系马民舍篱下。虎来瞰篱, 客为惧。民曰:此何足畏。从篱旁一叱,而虎已去。村人视虎,犹犬然尔。十 年之焉,北方流寓者罄益众,风声墨益变,加百物涌责,丽虎浸伤入。今剃与内 地勿殊,啖人略不遗毛发。6 虎患加剃,到翡清时期更翔明显。如清代光绪十九年上狁县志:“虎灾连 年,群虎遍扰,各乡伤及死者五六百人。甚至舟泊水中及坐寮守蔬圃者,俱被啖 至,樵牧商旅裹足。7 据学者统计:“从薏艺魏至元末的近予年中,全国发生虎患 1 6 起,而明清时期,仅东南地区就出现虎患5 1 4 次,其中明代2 0 5 次,清代为3 0 9 次,清代的虎患程度又高于骧代,随着时闻的推移,虎患有越演越烈的趋势。8 虎患空前加剧,实则意味着虎在数量和生存空间上的急剧缩小,虎失去栖身之所, 虎族霜渐稀少,虎患最终由盛藤衰。据清戗同治南城县志,在江西南城,“虎, 当日山深谷暗,所在多有,近今草辟荆披,山民蕃盛,不常见之 9 。据清代嘉 l 王充论衡卷十六,四部丛刊本。 2 傅玄傅子卷四,丛书集成本。 3 清彭定求等编垒唐诗卷0 4 8 3 ,扬髑海弱本。 4 宋沈括梦溪笔淡卷二十四,清光绪陶氏爱庐刻本。 5 元玉被王祯农书农器图潜之一,农业出版社,1 9 8 1 。 6 寒蘩绦铁围壤丛谈卷六,知不是斋殛书本。 7 上狁县志卷十八,中阉粥店,1 9 9 2 。 8 闵宗黢明溃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及相关阕题,吉今农业,2 0 0 3 。 9 南城箬恚卷一,中国书店,1 9 9 2 。 第1 3 页 j :海师范大学硕上论文中国的虎故事与虎文化 庆舒城县志,在安徽舒城,“虎,旧豳西南之山有之,今日开垦几遍,无藏薮, 不常见”。据清代同治安吉县志,古安吉“山乡恒多虎患自嘉庆以蜃,人 烟稠密,无柴薪可以容身,虎患绝少丹2 。最终,虎患与虎一同消失。 历朝历代都有虎吃人事件发生,唐宋l ; f 较少,之后增加,至明清达到巅峰。 虎族一直保持着对人类的生命威胁,人们既惧怕虎,虎与人相斗相制的传奇故事 又对入有巨大神奇的吸弓| 力,这成为虎故事不断发展创新的源动力。 虎吃人的事件和记载虽然很多,但此类记载中很少有虎吃人过程的细节描 写,则虎吃入很少被入是睹,二则动物进食过程简单,三则吉代文人向来不写 过于血腥残忍之事。由于真实状态下虎吃人的细节难以被人所知,因此有了一些 关予虎吃人的奇异传闻。如宋代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上:“凡食男子必自势起, 妇人必自乳起,独不食妇人之阴。 3 又明代郎瑛七修续稿义理类:“虎啖人, 予前半胃则起子上身,下半月则起予下身,与猫咬鼠同也。 4 流传较多的一个说法是虎食人而缺耳,最早见于北宋彭乘墨客挥犀:“虎 每食一人,则耳成一缺。汀渊西出,有虎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