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业论文)美国内战前东北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探析.pdf_第1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美国内战前东北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探析.pdf_第2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美国内战前东北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探析.pdf_第3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美国内战前东北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探析.pdf_第4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美国内战前东北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对内战前美国东北部地区出现的城市化高速发展现象之原因进行分 析,进一步探讨在特定时期和地区中影响城市化进程的诸项因素。 引言部分介绍了目前关于美国内战前东北部城市化的研究现状,对国内外的相 关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分类和总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目标。 正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对相关概念和时空范围加以界定,并介绍了内战前城市化高速发展的 状况,对东北地区城市化的特点加以阐述。 第二部分分析了市场经济机制和宪政体制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市场 经济机制在美国东北部的确立和运行为该地区城市化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 面,联邦宪法和政府举措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了东北部 城市化的顺利进行。 第三部分介绍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及东北部工业化的进程,分析了工业化对 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工业化带来的技术变革、经济增长和人口流动等结果直接加速了 城市化进程,成为东北地区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四部分论述了流动性机制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农业人口转移、国外 移民和西进运动构成此时东北部人口流动的主要内容,他们对该地的城市化起到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公路、运河和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为人口、物资等流动 奠定了基础,成为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纽带。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对美国内战前东北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得 出几点认识:( 一) 市场调控和政府政策是城市化进行的重要保障:( 二) 工业化是推 动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 流动性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为城市发 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市场经济机制:工业化;流动性机制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m a i l l l y 删y s e sm ec a u s e so f r a p i dl l r b a n j z a t i o ni na j l t e b e l l u mn o r t h e a s t a m 嘶c a ,d e 印l yd i s c u s s i n g 也ef a c t o r sa 丘b c t c du r b a i l i z a t i o ni nn l es p e c i f l c a l l yp e r i o d sa 1 1 d d i s m c t s t h ef o r e w o r di n 虮) d u c e st l l es i n i a t i o no f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a b o u t 也eu r b a i l i 翻t i o ni n a 1 1 t e b e l l u mn o r t h e a s ta m e r i c a s u i n m a r i z e sb r i e n y 也er e l e v a n tr e s e a r c ho ff o r e i 2 na n d d o m e s t i ca c a d e m i cc o m m u i l i t i e s ;i r l 仃o d u c e sm er e s e a r c ha p p r o a c ha 1 1 dg o a io f t h i sp a p e l t h e p a p e r i s m a d eu po f f o l l r p a n s : p a r to n ed e f i n e ss o m em a i nc o n c e p t sa i i de x p l a i n ss p a c e t i m es c o p e ,i n 打o d u c e st h e s i t u a t i o no fr 印i d1 1 1 b a n i z a t i o n ma i 】_ t e b e l l 啪a n ds 啪su pt h ec k l 阳c t e r so fn o r t h e a s t 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a m e r i c a p a r t咖 a n a l y s e s t 1 1 e d r i v 洫gf i m c t i o no fm 融缸 e c o n o m ys y s t e ma n d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g o v e m m e n tt ou r b a l l i z a t i o n o nt 1 1 eo n el 姗d ,m a r k e te c o n o m ys v s t e m p r o v i d e sa d v a i l t a g e o u s c o n d i t i o n st ol o c a lu r b a l l i 枷o n ; o n 也eo t l l e r h a i l d , t h e c o 戚i n 工t i o no fm eu n i t e ds 诅t e s 锄dg o v e m m e m a lp o l i c yp r o t e c t sa m e r i c a nc 印i t a l i s t i c 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w h i c he n s u r et l l ep r o g r e s so f l l r b a l l i z a t i o ni nn o n l e a s t p a r t 吐l r e ei n 昀d u c e st h er i s i i l go f 加n 甜c 锄m l l s 仃i a lr c v 0 1 m i o na n dt l l ep r o 斟e s s o fn o r t h e ti n d u s 仃i a l i 刎o n ,t 1 1 ,锄【a l y s e s 也es t i m l l l a t i v en m c t i o no fi n d u s 伍a l i z a t i o nt o u r b 姐i z a t i o n 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i z 撕o nb r h l g st e c l l n i c a l 慨l s f o 玎n a t i o n ,e c o n o m i cg r 删h , p o p u l a t i o nf l o wa i l ds oo n t h er e s i n t so fi n d 璐硒a l 枷o nd i r e c t l ya c c e l e r a t et 1 1 ec o l l r s e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ni sb e c o m e s 也ee s s e n t i a li m p e t u s p a r tf o l l rd i s c u s s e s 也ep r o m o t e d 矗m c t i o no fl i q l l i d i t ys y s t e mt ou r b a n i z a t i o n o n t 1 【eo n eh a l l d ,t l l e 仃a i l s 向t i n ga 鲥c l l i t u r a l p e o p l e ,f o r e i 弘i i 玎- l i g r a n ta 1 1 dc r o w do f w e s t w a r dm o v e m e n tm a l ( eo ft 1 1 ep f i m a r yc 伽i t e n to ft e m p o m lp e o p l ef l o w ,w l l i c hf o r c e t h el o c a lu r b a i l i z a t i o n ;o nt l l eo t h e rh a n d ,t l l e 缸a 1 1 s p o r t a t i o n 洫r o a d s ,c a n a l sa n dr a i l m a d s e t c 1 a y saf o u n d a t i o no fl i q u i d i t ) rt op o 叫a t i o na i l dm a t e r i a l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s u m m 州z e sb r i e n yt h e 铷lp a p e r ,a n d 出a w ss o m ev i e w so nt h e c a l l s e so fr a p i d 砒b a i l i z a t i o ni i l 勰t e b e l l 啪n o “h c a s ta m e r i c a :f i r s t ,t l l ec o n 仕o lo f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a 1 1 dg o v e m m e n t a lp o l i c y p l a ya 1 1 船s 试n gr o l eo nl l r b a r l i z a t i o n ;s e c o n d ,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i st 1 1 ee s s e n t i a lm o t i v i t yo f n o n h e a s tl l r b a l l i z a t i o n ;l i r d ,t l l ea d j u s t m e n to f 1 i q u i d i t ys y s t e mi m p e lt l l ei l r b a n i 砑t i o ni nm a r k e te c o n o m m k e yw o r d s :a m e r i c a ;u r b a m z a t i o n ; m a r k 吼e c o n o m y ;i n d u s m a l i z a t i o n ;m o b i l i t y m e c h 枷s m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 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z 墅: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刈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l l 窿龟指导教师签名 f 1 期: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圜 引言 美国作为世界e 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凭借自己的坚韧步伐向世人展示着 城市化为其带来的辉煌成就。白独立以来,美国城市伴随着国家的经济进步、人口迁 移、文化发展等一切社会活动成长起来,逐步走上独具特色的城市化“高速公路”, 其城市体系也日臻完备。当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迥 然有异的发展特点,这既是时空性局限所致,亦是其多样性魅力所在。 虽然美国在内战前夕仍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但此时全国的城市化速度却达到 历史上的最高点。其中,东北地区城市异军突起,城市化程度远远超过同期其它地区。 全国城市人口比例在1 8 6 0 年为1 97 7 ,1 9 2 0 年达到5 11 7 ,。全国城市人口超过半 数标志着美国成为城市化国家。而东北部的城市人口比例在1 3 6 0 年就达到3 57 5 , 1 8 8 0 年实现了区域性城市化,这一比例达5 0 8 0 ,而到1 9 2 0 年已上升至7 5 5 3 ; 同比,中北部在1 8 6 0 年仅为1 3 8 9 ,1 9 2 0 年为5 2 2 5 ;西部在1 8 6 0 年为1 59 9 , 1 9 2 0 年为5 1 8 1 ;而南部在1 8 6 0 年仪为9 5 8 ,1 9 2 0 年为2 8 0 7 ,到1 9 5 0 年才达 到4 86 4 ,接近完成区域城市他的水平。可见,2 0 世纪之前东北地区的城市化速度 比中北部和西部地区快了近4 0 年,比南部则快了半个多世纪。虽然内战前东北部未 能完成区域性城市化,但1 8 4 卜】8 6 0 的2 0 年闻是美国历史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且内战后该地区城市化的整体完成也主要基于内战前城市发展动力的沿续。为什么美 国在内战前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如此迅速昵? 为什么区域城市化的基本完成首先出现 在东北地区呢? 本文欲通过分析揭示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所在。 近年来,随着对美国史研究的不断展开与深入,中国学界掀起了探索美国城市史 的热潮,不时有良作佳著问世,这对年轻的学者来说是一种良好的示范和有力的鞭策。 国内问世的关于美国城市化研究专著主要有四本,分别是王旭教授的美国城市史 o 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o 、梁茂信教授的都市化时代:2 0 世纪美国人口流动与城市社会问题o 和孙群郎教授的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这 四本书的侧重点各有千秋,美国城市史和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探究美国城 市化的发展历程,分期分区地对美国城市史和城市模式予以不同笔墨的论述;都市 化时代则从市场经济下人口流动的角度出发来考察城市的发展:而美国城市郊区 化研究是以具体讨论城市化的重要分支郊区化为核心内容,介绍并论述美国郊 化研究是以具体讨论城市化的重要分支郊区化为核心内容,介绍并论述美崮郊 。笔者计算所得,脚“b “o 月。7 帅向鲫仉d 州1 a b l e n h 强:型出竖sg q ! 担印h ! 堑l q 型盟塑盟墅业坐! 生4 :口篮 ( j u n e l 8 ,2 0 0 5 ) 。 。笔者捌美国历史统计计算所得,us d e p a r r i c 【0 f c o m r 肿r ,b u 球明o f t h e c s 吣,册f 。,q f 跏晰r mo r 蝻b l * d 肋m j ,c o 胁曲,胁f o ,9 7 仉w 驰h i n 群o n ,d c ,usg o v 册l m tp r l n n g o m c c ,1 9 7 5 ,p 2 2 o 手旭:美国城市史,北京:中国社台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o 王旭:美国城市拄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太都市区化,北康:清华大学m 版札,2 0 0 6 年版。 。粱茂信:都市化时代:2 0 世纪美国人口流动与城市社会问题,长春:东北师范太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o 孙群郎:美国城市挪区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 区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动因等系列问题。此外,王旭教授还出版了美国城市史论文集 城市社会的变迁和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区域性研究专著美国西海岸 大城市研究 和译著大都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同样,美国城市史作为 美国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通史著作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刘绪贻、杨生茂 老先生主编的美国通史 实为一部秀出班行的详实著作,其中对城市发展也颇有 论及。此外,中国学者的城市史研究成果还体现在发表于核心期刊上的若干较高水平 论文当中。但由于数量较多且尚未见到和本文论题联系甚密的论文,故暂不提及。相 对而言,美国学界对于美国城市的研究要成熟得多。无论是从其研究起步的时间,还 是从其探索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国内学界所不能比拟的,其中既有众多的编年体 城市发展史,也有区域性的城市经济史,可谓包罗万象、细致入微。 本文的研究范畴主要以1 9 世纪初至内战前夕为时间段限,以东北部地区城市为 空间对象,对其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状况及原因加以阐释和探析。由于受限于诸多客观 因素,笔者搜集的材料相对有限,现仅将所掌握的中英文资料简单梳理,做出如下分 类: 第一类是美国城市史方面的著述。虽然本文有自己研究的时空范围,但作为城市 历史发展中韵一部分,参阅美国城市通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不可或缺的。此类国内成 果主要是王旭教授的美国城市史和美国城市发展模式。同类英文历史著作不 乏其数。康斯坦丝麦克劳克林格林( c o 地t a m m c h u g l l l i i lg r e e n ) 在2 0 世纪中期 出版了两本相关专著,因其侧重点和写作方法有所不同,相互补短,形成了她的研究 体系。国家发展中的美国城市。描述了从建国以来到2 0 世纪5 0 年代,美国在不同 时期、不同区域典型城市的发展情况,细致深入逑从不同层面发掘了1 6 个具有代表 性的城市在各自兴盛时期的特点,既阐述了美国城市发展的具体经历,也从城市角度 再现了美国通史的主要脉络。而城市美国的兴起 记述了从殖民地时代的港口贸 易城市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展成为城市化国家的一系列城市发展历程,并对城 市化动因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和分析。此类著作还有赞恩l 米勒( z a n elm i l l e 川铂 帕特里夏m 梅尔文( p a t r i c i a m m e l v i l l ) 合著的现代美国城市化简史等 。 其次,有关1 9 世纪6 0 年代以前的城市研究也是本文借鉴参考的重要资料。艾 伦普雷德( a l l a np r e d ) 的1 8 4 0 1 8 6 0 年问美国城市发展和城市体系。对美国内战 爆发前2 0 年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对比与分析,并提供了大量有 。王旭、黄柯可主编:城市社会的变迁;中美城市化及其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o 王旭: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长沙: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 o 王旭:美国西海岸大城市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杜,1 9 9 4 年版。 o 美 艾博特著:大都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 王旭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 o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 ”c o n s t a n m c l a u 曲l i ng r c 印,一卅p 咖hc l f 妇? 加啦( 知w f 0 ,阮m f l 0 h ,wy o r k :h 唧e r r ow ,p u b i i s h e r s , 1 9 5 7 c o n 咖n c e m c l 蚰g h l i n g r c e n ,丁r 捃e o ,矾6 n h 爿m 8 r f c 口,n c w y 甜k :h 挪c 锄d r o w ,p n b i i s h e r s ,1 9 6 5 。z a i l elm 圳e r 龃dp a 啊c i am m e l v j n ,拍f 妇n 加f 如n 埘础朋历e r 泐? 一西和厂船f d 惕n e wy 0 r k :h a r c o u n b r a c ej o v 蚰o v i c hi n c ,p u b l i s h e r s ,1 9 8 7 oa l i 锄p r c d ,硒钟g m w 所口耐。叫油印孵讯船m f 州跏,耐仉,踟c 啪b d g c :h a r v a r d u n i v e r s i t yp r c s s , 1 9 8 0 。 2 关城市人口、燃料、商贸、运输等诸项衡量城市发展指标的详实统计数据。作者除了 注重各大区域性城市体系内部的活动外,尤为强调不同区域城市体系问的相互往来。 另外,普雷德的发达经济下的城市体系:过去成长、当今过程和未来发展的选择 。也是一部讨论城市发展的佳作。从其副标题可以看出,作者主要按时间顺序进行写 作,其切入点新颖独特,如在“过去成长”部分就以电报发明作为阶段性标志来讨论 发生在城市的信息流通和贸易交换等活动。 再次,从区域经济的视角进行分析或者个案研究亦具有重要的价值。就本篇论文 来说,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论及东北部各州的主要城市,笔者在探析的过程中欲拟就典 型城市加以佐证,由小及大地讨论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真正动因。这方面的主要资料有 乔治j 兰克维奇的纽约简史。,理查德d 布朗( m c h 盯d d b m w n ) 和杰克塔 格( j a c kt a g e r ) 合著的马萨诸塞简史 ,爱德华k 斯潘( e d w a r dk s p a n n ) 的新 都市:1 8 4 0 一1 8 5 7 的纽约等o 。 第二类是编年史及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领域。从殖民地时代开始,北 美就出现了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美国城市日益勃兴,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说:城市是与美国一同成长起来的,城市的发展就是美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因此, 内战前美国断代史文献就是本文编年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将城市史置于时间基本吻合 的历史环境中,可以对城市的发展予以更加准确的定位。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 ( f r e d 甜c kj a c k s o nt 啪e r ) 的1 8 3 0 1 8 5 0 年的美国:国家和区域 就是关于1 9 世纪 3 0 至5 0 年代美国历史的著作。作者将当时的国土分为六个区域,结合史实一一展开 详述。此外,中英文通史也是本文获取研究背景的一项重要源泉。国内最权威、详实 的论著当属由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的美国通史6 卷本。这部积厚流光的良作集众 家之长,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各个时期美国的历史。其中,由张友伦教授编写的第2 卷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1 7 7 5 一1 8 6 0 ) 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 英文通史方面的著作更是不胜枚举,笔者主要参考了约翰a 力日拉蒂( j o h n a g a l t a t y ) 所著的美国历史 及达拉( d a l l 神、和冈德森( g u n d e r s e n ) 等人合著的美国简史: 变迁的时代。等。 城市史本身就是边缘学科,与地理学、经济学等其它领域相互交叉不失为其显著 特点。为充实完善本文,笔者也收集了相关资料以求缜密。主要有拉尔夫布朗著: 美国历史地理。,艾伯特佩里布里格姆( a l b e r tp e yb r i 曲a m ) 所著的地理对 “a n 孤p r e d ,c i 妒s y s l e m s t n 炯e d e 七。加m i c s :p t g 阳w l h 。p r e s e n tp m c e s s e s 口n d f m t u 他1 ) e w t o p 他n t o p | o 。 n e wy o r k :j o h nw i l e y s o 船,l n c ,1 9 7 7 o 美 乔治j 兰克维奇著:纽约简史( 辛亨复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r i c h a r ddb m w n 龃dj a c kt 矩枷卯触删捃? d ( 枷妇脚幻,) :a r n h e r s m 嬲s a c h u s c t c s :u n i v e r s i t yo f m “s a c h u s e 仕sp r e s s 2 0 0 0 ”e d 冒d k s p 锄n ,豫p k w 胁f ,c p o 船? k w mc l 舭,w d j 8 ,五n e w y 0 r l c :c o i u m b i a u n i v e r s n y p r e s s ,1 9 8 l 。f r c d 甜c kj a c k s o nt u m c r :确p 洳加d s k 娜,鼬d 一甜出砌b 胁咖n a 耐m 删d 瑚,g l o u c e s t c m s h e n f y h o l t 龃dc o m p a n xi n c ,1 9 5 8 ”j o h n ag a 丌a t m 舭爿埘p ,m n 口f f 删? 爿鼢f o ,y 矿腩e 翰妇d 跏如,n e wy 0 r k :h a r p e r c o l i i n s c o l l e g ep u b l l s h e r s , 1 9 9 5 。d o i l 虬g u n d e r s e n ,e t a 1 ,一卅 记口? c 咖m 蛳一所爿b ,o 供n e wy o r k :j 曲nw i l e y 卸ds o n s ,i n c ,1 9 8 0 。 美 拉尔夫亨布朗著:美国历史地理( 秦士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7 3 年。 3 美国历史的影响,由约瑟夫r 弗里斯( j o s e p hr f r e s e ) 和雅各布贾德( j a c o bj u d d ) 合编的1 8 1 5 1 8 7 5 年美国独立经济的形成等。当然,城市的成长绝非孤立单一, 它与美国的工业发展、人口流动、交通运输等多项因素联系密切。因此,笔者在撰写 的过程中,主要参考路易斯c 亨特( l o l l i sc h u n t e r ) 的1 7 8 0 一1 9 3 0 年美国工业动 力发展史之第2 卷蒸汽动力 ,梁茂信教授的美国移民政策研究、马尔德温艾 伦琼斯( m a l d 、v y n a l l e nj o n e s ) 的美国移民。及亨利瓦纳姆普尔( h e 珈了v a 衄u m p o o r ) 的美国铁路、运河史等 。 第三类成果是论文。关于这一时期美国东北区域的研究的材料同样必不可少,不 仅局限于城市的研究,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虽然直接关于本文研究内容的论 文尚不多见,但仍可从相关资料中觅其芳踪。一部分是国内的期刊成果,如丁则民先 生的“外来移民在美国历史中发挥的作用” ,孙群郎教授的“美国近代郊区化及其 原因”o 等。另一部分则体现在论文集当中,如王旭、黄柯可主编的城市社会的变 迁:中美城市化及其比较,由尼尔拉里舒姆斯凯( n e i ll a r r ) rs h m s k y ) 主编的八 卷本美国城市论文集 及道格拉斯c 诺恩o u 翻嬲sc n o m l ) 与罗伯特保罗托 马斯( r o b e r t p a u l l m 硒) 一同主编的1 8 6 0 年前美国的经济发展等 。 当然,上述简介并非相关研究的全部,但它表明国内外学者对美国早期城市化 道路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为笔者的写作提供了可行性依据。然而,在这些著述中, 尚未见到针对美国东北地区城市化高速发展原因进行分析的文章,无论是从完善城市 史学科的角度,还是从学以致用指导当今城市化建设的侧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都具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7 8 5 1 8 5 0 大西洋中部州的城市发展一文中曾指出:“内战 前的城市研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在任何较大范围的地理区域中,城市化的发展 水平不尽相同,而这个时期可靠的、定量的数据又相对较少。” 即便本文的研究存 在困难,但笔者俱按迹循踪,尽己所能为之补苴罅漏,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笔 者在借鉴上述文献相关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同时,力求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澄 清史实,擘析其因,得出合理的解释。疏漏之处,恳请师长斧正。 。a l b e np e r r yb g h 蛐,a m ,f g s a ,( 菇。: 聊 耙m 埘,罩凸拈折一坍p ,蛔如r 嘞n e wy o r k :k e n n j k a tp r c s s1 9 7 0 。j o s 印hr f r e s e ,s j 锄dj a c o bj u d d ( e d s ) 彳 西l e 信垤如却e ,i 出珊彳口泖记口n 艮o n d 口弧,8 卜,8 巧,n e wy o r k : s l e c p yh o l j o wr e s t m 砒i o n s ,i n c 。1 9 8 0 。l o u i s ch 1 i n t e r :爿船,叩o ,眦打帕,d w e r 抽船曲加d & 咖,瑚_ ,9 3 d ,v 0 1 i i :s t e 姗p o w e l c h a r l o n e s v i l l e v j r g i n j a :u n i v e r s i 时p r e s so f | 窖i n 饥1 9 8 5 m a l d w y n a l l e nj o n e s ,一卅州n 咖坍f g 阳f f d h ,c h i c a g o :t h eu n i 憎s 畸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 ,1 9 6 0 。h e n r yv a m u mp 0 0 l 脚舶删。,船m 曲出d 村( 麓阳括o ,池龇d 跏r 部q 翻小e r f ,n e wy o r k :a u g u s t u sm k e l l e yp u b l 油c h ,1 9 7 0 。丁则民:“外来移民在美国历史中发挥的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3 年第5 期。 o 孙群郎:“美国近代郊区化及其原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9 期。 4n 幽l a q 熟u m s 研e d 凇r f c n c i t i e s :a c o h e c t i o n 可e s 哪强怕t 1 u r b 口n 泣口i i o h o t l d t i l e g r 洲t h 西c n k s :e2 拍ep h 瑚地出c 姆一p 曲i i cs p 口c en ,l dt l ei 咖t n t c 妞悻:| 3 :p o l i l l c s 矾dg o 、,e r n m y o l4 t 沁e c o m v 。l5 t h ew o r 耙i 他c i s 翻dj 括c h t 抛他:1 6 :1 h 唧w t a t i o n 船dc o m 帆m i c 口t i o n :l7s 。c i 口ls l n i t c 眦n 耐s 。c 汝 胁6 胁批m 髓,埘,f m f l 0 舶,埘扛托州咖 d o b 胄p 4 蒯m f f g z 删,n e wy 0 f k :g 盯l 明dp u b l j s h i n g i n c ,1 9 9 6 ”d o u g l a s scn o 曲a n dr o b e n p a u it h o m 勰,( c d s ) 。mg 阳w f 。厂如一卅e ,f c 彻d o m yf o ,8 配n e wy o r k :h a r p e r t 0 r c h b 0 0 k sh a r p e r 锄dr o w ,p u b l j s h e r s1 9 6 8 u r b 锄g r o h i n t i e m i d - a t l 锄t i cs t a i c s ,1 7 8 5 1 8 5 0 ”,i n n e i l s h u 脚l c y e d ,一用e ,耙n n c 娩5 7 一c d c f f 。 q 但站卿钆 v o l1 ,n e wy 0 r k :g 盯l 柚dp u b l i s h i n g ,i n c ,1 9 9 6 ,p 2 5 4 第一部分蒸蒸日上的城市化进程 一概念界定及时空划分 “城市”与“城市化”虽唯有一字之差,却本同末异,含义相去有别。城市的 形成基于从事非农业人口在区域上的聚集,它往往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力,拥有相对优 越的基础设施,创造出较农村更高的经济价值,并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这 种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等各项内容大规模的区域性集中,使得城市亦 步亦趋地成为社会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等重要活动的综合场所,而其发挥的作用 更是彰显日昭。1 7 9 0 年,美国人口统计局将达到或超过2 5 0 0 人的地区定义为城市。 但这种划分只是为了方便政府统计,此类城市只是一种区域概念。具备行政功能的城 市需在此基础上由当地居民表决是否建市,然后交给卅i 议会进行批准。按照这个标准, 早在美国独立之前的殖民地时期,不少城市就已经在沿海地区兴起。这些建立于工业 革命之前的城市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地区核心的作用,但其与乡村之间并不存在实 质性的差距,在功能和形态上仍比较接近。 此时的城市发展并没有开启美国的城市 化时代。 “城市化”这一概念除了历史学外,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也常有涉及,因 此,其本身也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各学科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体系及方向对其进行 界定。虽然其行文表述和讨论重点异彩纷呈,但它们都没有违背城市化发展的真实本 质。王旭教授曾将城市化简单地归纳为城市数量及人口的增加、城市间联系的频繁和 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三方面内容。 他也在美国城市史的上篇序言中开宗明义地 写道:“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所谓 “化”,就是事物打破原有的稳定状态而出现的一种持续加速的发展过程。这一动态 过程的标志性尺度较难把握。但是,为了研究方便,笔者采纳学界基本认可的看法, 即“当城市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 0 以上为城市化起点,达到2 0 以上即进入快速城 市化阶段,到了5 0 左右则为城市化国家,在此阶段开始出现市区向郊区扩展的现象, 但此后城市化仍保持一段增长时期,到7 0 左右开始慢下来。” 即便如此,居民人口 的城市化比例并不足以展现城市发展的全貌,因为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环 境等具体方面的内容也都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最具有代表性、并可以进 行量化从而直观说明问题的唯有人口要素,因此,笔者在行文中大多以人口作为标准 展开论述。 明确了城市、城市化等概念后,笔者再简要地交代一下区域地理范围,即美国 。蔡俊豪、陈兴渝:“城市化本质含义的再认识”,城市发展研究,1 9 9 5 年第5 期,第2 3 页。 。王旭:“1 9 世纪后期美国西部城市化道路初探”,世界历史,1 9 9 1 年第l 期,第5 4 页。 o 王旭:美国城市史,第3 页。 。孙群郎:“美国近代郊区化及其原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5 期,第5 6 页。 o 王旭:美国城市史第3 页。 5 东北部的范畴。一般来讲,东北部地区是指波托马克河( p o t o m a c ,美国东部重要河流, 流经首都华盛顿) 以北领土,也包括宾夕法尼亚和华盛顿地区。简单地说,“新英格 兰”( 马萨诸塞、康涅狄格、新罕布什尔、缅因、佛蒙特和罗得岛) 和“大西洋沿岸中 部州”( 纽约、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 统称为东北部。而且,美国人口普查局也采取 同样的方式划定东北地区。另外,虽然人口普查局将特拉华和马里兰划入“南大西洋 沿岸州” ,但它们的地理位置与东北部紧紧相连,其经济模式与东北部基本一致, 且在内战中未脱离联邦,与东北地区同属于北方,故笔者亦将这两个州作为本文的研 究范围。而且,也有学者认为特拉华和马里兰本来就属于东北地区,如爱德华斯潘 认为东北部沿岸州是从马萨诸塞到马里兰。作为区域性城市研究,本文讨论对象主 体锁定为东北部城市整体发展,仅将某些具有代表性城市的发展状况作为典型个案加 以佐证。 伴随着城市化兴起的还有郊区和郊区化的出现与发展。就本文所研究的时空范 围内的城市化而言,此时的郊区是指位于中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周边地区,在经济文 化上对中心城市有很大的依赖性。它既不具备行政的职能,也没有划定的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学界对于郊区化的定义及其启动、完成的标志也莫衷一是,但简言之,郊 区化就是郊区进行城市化的过程。笔者同意孙群郎教授关于郊区化启动时间的观点, 即郊区化就是郊区打破原有稳定状态而出现的一种持续加速的发展过程。不管郊区的 发展速度是否超过中心城,只要它处于一种持续加速的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就可以 称之为郊区化。 它具体包括郊区的人口流动及与居民相关的物质精神生活和城市建 设等所有内容的城市化。美国最早的郊区是作为城市之外的住宅区出现的,郊区居民 脱离农业生产,其生活方式与城市保持有着密切的联系,居民主体大都进城就业。真 正成形的郊区出现于1 9 世纪2 0 年代的布鲁克林,它作为纽约曼哈顿的住宅区,拉开 了郊区化的序幕。 二东北部城市的兴起 1 7 7 6 年之后,由广大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逐步摆脱宗主国的 压迫,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美国人勤奋探索,寻求适合 自己的发展模式。从邦联制到联邦体制,再到内战废除奴隶制美国不断改善发展 中的不适环节。在此过程中,城市作为代表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平台,可谓日新月 异。而此时,东北部城市的发展遇然不群,表现最为抢眼。 在立国初期,美国各地的城市寥若晨星。然而,及至内战前期,城市迭起,层 出不穷,而且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繁华城市。据统计,1 7 9 0 年全国有2 4 座城市,1 8 2 0 “ n 卧p f e d ,c i 铲s ) _ n e m s 讯a d 恨n c e de c o 嘲e s :p 船tg n o w 氓p m “s 艟sa t l df m t u 陀d e 垤t o p m 卧to 洲。惦口? u 。 美 詹姆斯m 麦克弗森著:火的考验:美国南北战争及重建南部( 陈文娟、卢艳丽等译) ( 上册) ,北京: 商务印书馆,1 9 9 3 年,第1 2 页之页下注。 。u sd e p 矾m c n to f c o m m e r c eb u 糟州o f t i l ec s u s ,砌蛐啦口,抛c 括岫。厂呐eu l 妇d 舵把s c 。b n 缸fn m e sf o ,9 7 0 p 5 , 。e d w a r dk s p 锄n ,n p p w 朋t r d p n 船? k wr o 畦。峨,静d 一,射工p 5 。孙群郎:“美国近代郊区化及其原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5 期第5 6 页。 6 年为6 1 座,1 8 4 0 年发展到1 3 1 座,1 8 6 0 年已增至3 9 2 座。这一阶段,不同规模的城 市在数量增长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小型城市方兴未艾。人口规模在1 万以下的 城市从1 7 9 0 年的1 9 座增长到1 8 6 0 年的2 9 9 座,7 0 年间净增2 8 0 座。二是中型城市 数量增长较快。人口规模在l 万至1 0 万的中型城市从1 7 9 0 年的5 座增长到1 8 6 0 年 的8 4 座,7 0 年间增长1 5 8 倍;三是大城市的数量发展缓慢。人口规模在1 0 万以上 的大城市在1 8 2 0 到1 8 6 0 的4 0 年间,仅从1 座增长到9 座。截止到1 8 6 0 年,美国已 出现2 座5 0 万以上人口的大型城市,。即人口为8 1 3 6 万的纽约市和5 6 5 5 万的费城。 此外,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还可以从城市人口的增长中见微知萌。1 7 9 0 至1 8 6 0 年,全国人口增长2 7 5 0 余万,增长率为7 0 0 ;城市人口增长6 0 0 余万,增长率为 2 9 8 2 。美国城市人口比例由1 7 9 0 年的5 1 3 增至1 8 6 0 年的1 9 7 7 。可见,此时美 国城市的发展蒸蒸日上。从人口职业构成的变化中也可以捕捉到城市发展的影子。 1 8 2 0 年,全国从事农业和矿业的人口比例为7 9 2 ,到1 8 6 0 年下降到5 4 5 ;而从 事工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的人口比例却在同期由8 4 上升到3 4 9 。o 其中,农业、 矿业人群主要分布在人口相对分散的农村和矿区,其比例在4 0 年间下降了2 4 7 ; 而工商业、服务业乃至建筑业的人群主要集中于人口密集的繁华城市,在同期却上升 了2 6 5 。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美国农业入口比重呈下坡路走势,而城市人口却呈 直线上涨,城市前进的脚步越来越快。 从历史发展的时间纵向来看,内战前2 0 年,美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一次“前 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潮。1 8 4 0 1 8 5 0 、1 8 5 0 一1 8 6 0 年的全国人口增长率分别为 3 5 9 2 和3 5 5 8 ,而城市人口增长率则分别达到9 3 7 3 和7 3 8 0 。而从全国范围的 地区横向来看,东北部扮演了此时城市化最为核心的角色。1 8 6 0 年以前,东北地区 的城市人口一直占全国城市人口的6 0 以上。该地区的城市人口比例由1 7 9 0 年的 8 1 3 增长至1 8 6 0 年的3 5 7 5 。在1 8 4 0 1 8 5 0 、1 8 5 0 1 8 6 0 年间,该地区人口增长 率分别为2 7 6 0 和2 2 8 0 ,城市人口增长率分别为8 2 6 8 和6 5 4 4 ( 据表1 2 1 计 算) 。虽然表面看来,东北部城市人口增长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这并不表明其 核心地位受到动摇。略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本身就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另一方面在于其城市人口较其它地区基数大,故从增长率上看不占明显优势。 。usd e p a r c r t l e n to f c o m m e r c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