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是经济体系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创新的能力。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令人咂舌。人们将金融危机的源头指向华尔街,认为金融创新是危机的根源。本文认为我们应该理性看待金融创新,切不可因噎废食,而应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引论和结论外,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理论综述。主要包括金融创新基本概述,有关金融创新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主体内容和主要观点。第二章:其它国家(地区)金融创新的历程与经验。主要阐述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从中得出对我国金融创新有益的启示。第三章: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分别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三个层面对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国内与国外金融创新的异同进行比较,最后分析得出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第四章: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意义。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其中宏观层面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宏观经济;2.货币政策;3.金融国际化。微观层面同样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商业银行;2.房地产金融;3.农村金融。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它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既有积极意义,同时又有消极作用。如何最大化利用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防范甚至是避免其消极作用,需要我们在监管方面多做工作。第五章: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动因。首先介绍了西方已有的金融创新动因理论,然后分析得出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动因,最后就二者的异同进行比较。第六章: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途径。首先给出我国金融创新应该遵循的总体原则,然后详细介绍我国金融创新的具体内容,最后得出我国金融创新应该选择的发展途径。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国际化,金融衍生市场,房地产投资信托 ABSTRACTThe heart of economic system is financial which largely depends on the abilit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global economy is so great in its scope and extent. People pointed that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the root of the crisis which originated from Wall Street. In this paper, I think that we should take a rational view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explore financial innovation actively instead be negative to realiz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There are six parts in the whole paper except for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Chapter One: summary. Including a basic overview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Chinas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study work on the content will be done and main points.Chapter Two: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other countries (regions).Expounding the history and experienc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emerging economies, drawing on the useful experience of Chinas financial innovation.Chapter Thre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China. Fist, analyze the situation in China at three levels, separately from the financial market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systems. Then, comp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lly, come to the problems of Chinas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avorable conditions.Chapter Four: th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China. Describe respectively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the macro level involves three aspects: 1, macroeconomics; 2, monetary policy; 3, finan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micro level involves three aspects: 1, commercial banks; 2, real estate finance; 3, rural finance.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a double-edged sword, it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to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n China. How to maximize the positive role to prevent or even avoid the negative effects, we need to do more in the regulation.Chapter Five: the motiv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China. First, introduce the West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ory. Then, come to Chinas motiv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lly,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Chapter Six: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China. First, give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hinas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n, detail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Chinas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lly, come to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novation in our country. Yang Ni (International Trade)Directed by Liang ShengangKEYWORDS: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n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VI目 录引 论1第一节 选题背景1第二节 研究意义1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2第一章 金融创新理论综述4第一节 金融创新基本概述4一、金融创新的涵义4二、金融创新的内容5三、金融创新的理论基础7第二节 有关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8一、有关区域金融创新的实践研究8二、有关行业发展的金融创新研究9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10第二章 其它国家(地区)金融创新的历程与经验12第一节 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12一、20世纪50、60年代规避监管的创新12二、20世纪70年代转嫁风险的创新13三、20世纪80年代防范风险的创新14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的发展15五、小结16第二节 新兴经济体金融创新的经验16一、台湾的金融创新16二、香港的金融创新19三、韩国的金融创新20四、新加坡的金融创新23第三章 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26第一节 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26一、金融产品的推出26二、金融机构的培育29三、金融制度的建设30第二节 我国与其它国家(地区)金融创新的比较32第三节 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33一、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33二、我国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34第四章 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意义36第一节 金融创新的宏观意义36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意义36二、对货币政策效果的意义37三、对金融国际化的意义39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微观意义39一、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的意义39二、对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意义40三、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意义41第三节 小结43第五章 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动因44第一节 西方金融创新动因理论44一、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44二、规避监管型金融创新理论44三、成本推动型金融创新理论45四、制度学派金融创新理论45五、货币学派金融创新理论46第二节 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46一、政府改革推动金融创新46二、市场失灵推动金融创新47三、技术进步推动金融创新47四、市场逐利推动金融创新47五、竞争加剧推动金融创新48六、经济发展是金融创新的根本推动力48第三节 我国与西方金融创新动因的比较48第六章 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途径50第一节 创新的总体原则50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50二、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50三、以合乎规范要求为标准50四、以切合我国发展实际为出发点50第二节 创新的具体内容51一、健全金融机构经营机制51二、推动金融体系多元化建设51三、完善金融当局配套监管机制51第三节 创新的发展途径52一、首先推出商品类衍生品交易52二、适时推出远期合约52三、慎重推出利率衍生品及外汇类期货期权53结 论54致 谢55参考文献56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 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 引 论第一节 选题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也不断提高,由计划性金融向市场性金融逐步演进。在金融市场的这一重要转型过程中,金融创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了研究素材。纵向来看,我国的金融创新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等方面均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横向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计划性金融的色彩依然很浓厚,无论是从广度、深度还是质量方面来看我国金融创新的水平仍然需要不断提高。近两年以来,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次级债风波逐步演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从而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关于此次危机的根源众说纷纭,但总体来看大多将矛头指向了金融创新。甚至有专家学者直言,这场次级债风波导致的金融危机是对金融创新过度的一种清算和惩罚,一时之间,金融创新成了众矢之的,给我国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应该透过金融市场的表象,剖析、揭示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本质,形成对市场转型时期金融创新的理性认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金融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意义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命脉。在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中,金融起着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服务实体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因此,金融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金融市场的发展史来看,创新始终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如果缺乏创新的推动,就只能形成同一级别或同等水平上的数量扩张,而不可能实现逐级提升的金融发展。由此可见,金融市场的稳健、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创新的能力。在我国经济和金融双重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和发展金融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防范金融风险。有效的金融创新提供了一种完全基于市场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工具的品种,金融机构能够根据各自对市场的预期以及对风险的偏好程度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这相对于冲销呆、坏账等事后补救方法来说无疑是一个事前预防的有效手段。(2)资产证券化是资本市场上金融创新的基本趋势之一,它增强了融资工具的流动性,从而能够调节金融体系的运行、优化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和有效预防金融风险。(3)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事前预防、中间控制的目的,有效降低了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2.推动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金融创新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系统运行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纵观美国近三十年的金融发展史,不难看出其金融业的发展进步始终都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美国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先进的金融技术正是得益于华尔街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推动美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从而成为其它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学习的榜样。由此可见,没有日益繁荣的金融创新,就不会有不断发展壮大的金融市场。3.加快金融开放。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金融技术和金融制度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国家已经先后进入了以高度发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为基础的市场金融时代。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金融开放是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我国金融创新的步伐,逐步从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才能实现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顺利接轨。 4.促进经济增长。金融是市场经济的命脉,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而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又是以金融创新为基础和动力源的。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市场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电子银行、期货、汇票以及证券等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产生大幅度提高了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因此,金融创新在促进经济繁荣发展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金融创新在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发展、加快金融开放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正是由于金融创新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于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研究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因此必须采用一系列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阐述了金融创新的涵义、内容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有关我国金融创新的研究文献作以综述。其次,本文运用经验总结法考察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与成功经验,并从中得出若干启示。最后,本文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金融创新的发展意义进行研究。整体上,本文将以理论研究为主要写作内容,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严密的理论框架。本文围绕金融创新这一中心命题,首先,考察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金融创新的历程和经验,从中得出我国金融创新的几点启示。接着,介绍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的金融创新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得出我国金融创新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然后,对我国金融创新的意义和动因进行分析,阐明我国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和目的。最后,结合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实际,给出我国金融创新应该遵循的总体原则和具体思路,以及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途径。57第一章 金融创新理论综述第一节 金融创新基本概述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市场、新技术、新产品等不断涌现,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些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它以科技的进步作为支撑,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西方金融领域的创新浪潮就是在经济跨越式发展,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本章主要阐述金融创新的涵义、内容和理论依据,有关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一、金融创新的涵义虽然金融创新的概念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并被广泛使用,但直到目前为止,金融创新的涵义在学术界依然没有达成共识,一些权威的金融学、经济学文献在使用“金融创新” 这一概念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例如,米什金(Mishkin)的货币金融学没有对“金融创新”进行解释,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也没有收入“金融创新”这一词条。通过综合考察国内外有关金融创新的解释,比较典型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认为:金融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国际货币制度的飞速发展“使得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创新层出不穷,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结构”。该观点主要侧重于货币制度方面,认为制度的变革是金融创新的内在推动力。2.阿诺德希尔金(ArnoldSeirkeen)认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引入和运用,它改变了金融结构。显然,该定义仅涉及金融工具的创新。3.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对金融创新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1)宏观层面: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变革史等同起来,从该层面上理解的金融创新具有时间跨度长、范围涉及广的特点。(2)中观层面:指政府和金融当局为了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内部矛盾运动创造和组合新的高效率的资金营运体系的过程。(3)微观层面: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熊彼特对于金融创新的定义相对来说是比较全面的,但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由于其时间跨度太长,涉及范围太广,故缺乏研究的可行性。 4.大卫里维林(DavidLliewellyn)对金融创新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指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提供金融服务方式的发展。这个定义包含了金融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5.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角度来界定金融创新,“金融领域存在许多潜在的利润,但在现行体制下和运用现行手段无法得到这个潜在利润,因此在金融领域必须进行改革,包括金融体制和金融手段两个方面的改革,这就叫金融创新。” 很显然,他认为金融创新应该包括金融体制创新,而且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创新。 本文认为对金融创新的概念可定义为: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当局为了增强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灵活性和高效性,在新观念的指导下运用新技术、新管理方法重组金融基本要素,不断推出新金融机构、新金融市场、新金融制度等的过程。金融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产品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则包括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的创新。随着人们对金融创新认识的逐渐深入,金融创新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的外延上。二、金融创新的内容根据本文对金融创新的理解和认识,金融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主要包括衍生金融产品和复合金融产品两种:衍生金融产品的本质是合约,它是一种契约上的权利或义务。依据合同规定的相关条款,合约双方到期或某一特定事项发生时,有权力(或义务)部分或全部分享(或负担)某一基础产品的价格变化,但不一定实际获取(或付出)该基础产品。衍生金融产品的品种繁多,但概括起来都是由两种基本形态的契约组成的,一是远期合约,二是选择权合约。复合金融产品,又称为组合金融产品,是将各种金融产品以不同方式复合、组合或拆分,形成新的金融产品,或者是将基本的权利和义务转换,从而创造出新的权利和义务。2.金融机构创新由于新金融机构的不断进入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国际金融市场上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金融机构日益朝着联合化的方向发展。各种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养老基金、金融公司、投资基金等逐渐成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形式。例如,银行之间的联合、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联合、非金融机构如跨国公司等不断涌入国际金融市场,最终形成了国际性的金融联合体。这种金融联合体打破了传统的业务界限,促使金融业务逐渐实现综合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长期市场与短期市场、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资本市场与外汇市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形成了互相渗透、互相联合的混业经营模式。银行与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职能划分界限日益模糊,各国的金融机构正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 3.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包括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票据市场三个方面。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银行在世界各地建立分支机构,进行国际贷款、支付、清算和外汇交易。此后,美国的证券公司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进行国际证券交易,从而带动了全球性证券市场的逐渐形成,这个市场的实质是跨越边境的股票和债券交易以及在其他国家发行本国的债券和股票。20世纪70年代初金融期货首先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形成伦敦、新加坡、东京、巴黎等全球性的金融期货市场,它主要包括利率期货、货币期货和股指期货三种主要形式。由于期货市场能够锁定未来的风险和收益,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套期保值。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兼有短期银行贷款和流动性有价证券两方面的属性,票据逐步取代了20世纪70年代欧洲的大额存单,成为短期借贷活动的主要方式。4.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创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国际货币制度创新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创新。20世纪70年代初以美元为核心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以后,主要发达国家转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创立了现行以浮动汇率制为核心的多元化储备的新型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创新还体现在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趋势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1979年3月欧共体成员国创建的欧洲货币体系(EMS),随后它们又创建了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并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发行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和危害日益严重的金融风险,各国纷纷强烈要求创建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以有效监管金融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1975年,在国际清算银行的主持下成立了“巴塞尔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就是致力于国际银行的监管工作,该委员会于1988年7月通过的巴塞尔协议成为了银行业监管的一座里程碑。随着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委员会、证券交易所国际公会、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国际证券业委员会(IOSCO)以及期货业国际公会等国际性监管协调机构和国际性行业自律机构的创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已经开始正常运作,各自履行其监管协调职责。国际间的联合监管和专门机构的跨国监管,通过不断创新其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致力于创建一个集早期预警、中期防范、事后救援三大系统为一体的新型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三、金融创新的理论基础金融创新是以金融深化理论,理性预期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学范畴,下面就简单阐述一下有关的理论依据。1.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深化理论提出了“财富研究比货币研究更为重要” 的观点,在以往的经济研究中我们均以货币为中心,但金融深化理论却认为经济研究最重要的不是流量而是存量,只有存量的财富才能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发展的潜力。经济越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量就越大。金融资产的规模大小与该国的国民收入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例越高,经济发展也就越快。据此,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爱德华肖(Edward Shaw)提出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应该放松金融监管,实行金融自由化。这与金融创新的客观需求正好相适应,也就成为了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2.理性预期理论理性预期学派是从货币学派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经济学流派,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斯(John Moose)最早提出了理性预期思想。20世纪70年代初,卢卡斯正式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该理论包含两个核心命题:第一,人们在考虑到现实即将发生变化时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合理、明智的反应。第二,那些合理、明智的反应通常导致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确立一种有利于公众进行理性预期的政策法规,从而减少经济的不确定性,并强烈反对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提倡自由主义经济,同时要求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反对金融监管。这同样与金融创新的客观要求相适应,成为金融创新的另一重要理论依据。3.利率平价理论约翰凯恩斯(JohnKeynes)于1923年在其货币改革论中最先提出了利率平价理论,后来经过西方经济学家的不断完善发展而成。利率平价理论认为,由于各国之间存在利率上的差异,投资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会将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较高的国家,同时为了避免汇率风险,投资者一般会按远期汇率将在甲国获得的投资收益转换为乙国货币,并将该收益与乙国的投资所得收益进行横向比较,从而确定投资方向。两国之间投资收益上的差异引发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直到通过利率的调整使得两国的投资收益相当时,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才会停止。厉以宁先生指出,利率平价理论研究两国之间的利率差异和整个资本的流进流出以及管制问题,这些都在客观上推动了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从而成为了金融创新的又一重要理论依据。第二节 有关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金融创新在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发展、加快金融开放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金融创新一度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许多学者都对金融创新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了许多思路和观点。2000年,暨南大学的杨星就指出金融创新在拓展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加强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以及推动金融自由化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持续的金融创新也会对一国或地区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2002年,西安理工大学的杨屹和西安交通大学的郑小迎研究认为金融创新引发了货币定义和货币供求关系的全面变化,导致货币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与此同时,浙江大学的姚铮和朱强运用技术共同体的分析框架对金融创新进程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只有保持技术共同体中三大要素(资源禀赋、专有功能、制度安排)的同步协调发展,才能保证金融创新的健康有序进行,并据此提出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些措施。一、有关区域金融创新的实践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聂峰对浦东新区的金融创新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上海应该通过发展浦东金融创新试验区来加快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由陆家嘴金融城、世纪大道创新街和张江金融科技园三位一体构成的浦东金融创新试验区将作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品牌。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严红对成渝经济区的金融创新体系进行了实践研究,认为成渝经济区金融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信贷机制不健全和风险市场不完善两个方面,因此得出增强银行资金支持和完善风险投资市场的战略措施。湖北经济学院许传华对武汉城市圈的金融创新进行了具体研究,认为武汉城市圈的金融创新实践路径为:发挥区域金融主力军作用,全面提供信贷、结算和财富管理服务;打造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圈金融协作机制,整合金融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优化环境,为城市圈金融平稳运行创造条件;建立金融支农的长效机制,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支农体系。天津滨海新区的金融创新专项方案已于2009年10月获得国务院批准,该方案主要涉及六个方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健全金融服务功能;整合并新设金融机构,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搞好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研究探索离岸金融业务,设立货币经纪公司;扎实做好设立天津滨海新区柜台交易市场的前期准备,逐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信用服务业和商事仲裁,搞好金融教育和规划建设金融服务区。综上所述,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些理论为各自经济区金融创新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意见,有利于巩固和扩大这些经济区的金融创新成果,从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当然,以上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各自经济区的具体发展实际之上的,只对本经济区的金融创新具备有效的指导意义,在普适性上有所欠缺。二、有关行业发展的金融创新研究(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业银行,因为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主力军。综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文献,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观点基本一致,即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创新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加强组织管理创新、健全金融创新机制;培育金融创新文化;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产品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宁黎明)。创新要有成本观念,应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彭正宇)。加强业务、技术、制度、管理和企业文化创新(人民银行牡丹江市中心支行赵晓英)。金融创新客观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衍生品交易的杠杆作用将风险成几何级数放大,因此应该特别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孙新荣)。构筑金融产品创新链条,大力推进金融业务创新(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呙清云)。(二)房地产金融创新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一轮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研究热潮,这些研究成果认为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缺失,而不应该将矛头指向金融创新本身。综合起来,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创新风险防范体系;谨慎进行房地产金融创新,持续推动房地产金融监管创新;加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制建设;积极培育二级市场,推动房地产创新进程;建立房地产基金,将保险资金引入住宅融资市场,扩大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安徽财经大学张长全、罗莉)。加快市场组织机构建设,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培养,致力于住房金融产品创新(建设银行武汉市硚口支行冯静)。(三)证券行业金融创新我国证券市场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创新在该转型过程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证券市场的金融创新研究也很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贺显南教授通过研究我国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风险控制及成本收益评估后得出结论:由于金融创新动因和能力的非对称性, 证券市场金融创新将集中于为融资者和中介机构本身利益服务, 投资者利益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融资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证券业对其他领域的渗透逐渐强化, 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有关制度的协调和配合;监管层必须辩证地看待证券市场的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创新成本和收益问题, 为各种创新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因此,他建议:证券市场应该从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角度进行金融创新;应该特别重视制度创新, 以充分发挥我国证券市场的后发优势, 增强国际竞争力;由于证券市场金融创新所导致的外部经济性, 即金融创新为整个证券业、金融业和国民经济所带来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和鼓励金融创新,而不能因为监管的便利和顺应某些利益集团的要求而轻易否定金融创新的发展。综上所述,国内对于金融创新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各主要行业,并且都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业和证券行业的健康、稳步、持续的发展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和创新实践,我国的金融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但仔细研读后不难发现,已有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来看大多缺乏系统性,研究对象相对单一,内容相对零散,而且研究的覆盖面也不够。而且,对于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大多直接引用西方的金融创新理论,显然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对待。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内容,分别是其它国家(地区)金融创新的历程与经验、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我国金融创新的经济意义、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以及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途径。1.在梳理国外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时,按照发展阶段将这些国家(地区)分为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两部分。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自由化金融时代,其金融环境、金融创新的历程比较相似,具有很多共性,因此本文在阐述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历程时采用了纵向的时间序列。而新兴经济体在国情、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本文在阐述新兴经济体金融创新的经验时采用横向的国别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和新加坡金融创新的成功经验。2.在分析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时,分别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三个层面进行介绍,并就国内外的金融创新进行比较分析,阐明异同,从而得出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创新的有利条件。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金融创新具有政府主导的鲜明特征,在由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转变的过程中,金融创新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从制约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不利因素着手,为金融创新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科学、完善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我国金融创新的后发优势,推动我国金融不断发展进步。3.我国金融创新的经济意义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阐述,其中宏观层面包括宏观经济发展、货币政策效果、金融国际化三个方面,微观层面包括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房地产金融和农村金融发展三个方面。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金融创新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积极作用的同时,通过科学、有效地监管规避金融创新的消极作用。4.在分析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之前,本文首先阐述了西方关于金融创新动因的理论成果,其次根据国内金融发展的实际得出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西方金融创新动因理论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我国的金融创新也不完全局限于西方已有金融创新动因理论的结论。5.在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途径部分,首先给出我国金融创新应该遵循的总体原则,然后根据前面的内容详细阐述我国金融创新的具体思路和发展途径。第二章 其它国家(地区)金融创新的历程与经验纵览全球金融创新的发展实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远远走在了我国的前列,已经先后进入到了高度发达的自由化金融时代。另外,新兴经济体金融创新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在某些领域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我们应该仔细研究这些国家(地区)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指导我国的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环境、金融市场比较相似,金融创新的历程也基本一致,而且由于跨国金融机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普及,这些国家的金融创新往往具有联动性和一体性。因此,本文将采用纵向的时间序列来阐述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历程。而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市场、金融制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金融创新的时间和阶段也参差不齐。所以,本文将采用横向的国(区)别顺序来阐述新兴经济体金融创新的经验。第一节 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英两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发展时期。新技术广泛采用,新产品层出不穷,新市场逐渐形成,新金融机构不断创立,并且朝着混业经营的趋势发展,金融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金融制度不断改革,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加强。本章将按照发展阶段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概述不同阶段金融创新的类型和特征,并总结其对我国的启示。一、20世纪50、60年代规避监管的创新50、60年代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逃避各国的金融控制和资本管制,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是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和平行贷款等(如表21所示)。例如,欧洲美元最初是国际银行为了逃避美国的金融管制和英国的外汇管制而产生的,金融管制导致美国的跨国银行将资金调往国外寻求高利,而外汇管制导致伦敦的英国银行主要经营非英镑(主要为美元)的存贷款。该阶段金融创新逃避监管的基本特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60年代西欧各国的经济处于战后恢复阶段,此时各国均采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体的货币制度。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受到一定限制,所以它们就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逃避监管,以获取更多利润。表2-1 20世纪50、60年代规避监管的创新创新时间创新内容创新目的创新主体20世纪50年代1958年欧洲债券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1959年外币掉期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欧洲美元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银团贷款分散风险国际银行机构出口信用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平行贷款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可转换债券转嫁风险美国自动转账突破管制英国20世纪60年代1960年可赎回债券增强流动性英国1961年可转让存款单增强流动性英国负债管理创造信用英国60年代末期混合账户突破管制英国出售应收账款转嫁风险英国复费廷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二、20世纪70年代转嫁风险的创新70年代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转嫁风险,这就与50、60年代的金融创新有很大的区别。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是浮动利率票据、货币远期交易和金融期货等。如表22所示,大多数创新的目的在于转嫁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信用风险及经营风险。该阶段金融创新转嫁风险的基本特征同样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吻合的,70年代的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率变动无常。从利率变动来看,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扶摇直上,从而将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借贷者置身于高利率的风险之中;从汇率变动来看,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完全解体,西方主要国家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从通货膨胀率来看,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升,从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正是由于7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通胀率呈现极不稳定、波动剧烈的特点,该时期的金融创新多为转嫁风险的创新。 表2-2 20世纪70年代转嫁风险的创新创新时间创新内容创新目的创新主体1970年浮动利率票据(FRN)转嫁利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特别提款权(SDR)创造信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邦住宅抵押贷款转嫁信用风险美国1971年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新技术运用美国1972年外汇期货转嫁汇率风险美国可转让支付账户命令(NOW)突破管制美国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突破管制美国1973年外汇远期转嫁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1974年浮动利率债券转嫁利率风险美国1975年利率期货转嫁利率风险美国1976年与物价指数挂钩之公债转嫁通胀风险美国1978年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突破管制美国自动转账服务(ATS)突破管制美国1979年全球性资产负债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国际银行机构资本适宜度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美国三、20世纪80年代防范风险的创新80年代金融创新的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到了80年代中期,金融创新达到了高峰。80年代后期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融资方式上,更为灵活和方便的融资方式对整个国际金融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该时期的金融创新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1)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如表23所示,80年代大多数创新的目的仍然是防范利率、汇率、市场及信用风险,但创新工具却更为灵活和便捷。(2)创新的类型多样化,除了防范风险的创新外,还有创造信用的创新,并且规模迅速扩大。(3)大多数以银行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体现了银行资产组合管理的纳新观念,该特征与80年代初爆发的全球性债务危机有关。表2-3 20世纪80年代防范风险的创新创新时间创新内容创新目的创新主体1980年债务保证债券防范信用风险瑞士货币互换防范汇率风险美国1981年零息债券转嫁利率风险美国双重货币债券防范汇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利率互换防范利率风险美国票据发行便利创造信用美国1982年期权交易防范市场风险美国期指期货防范市场风险美国可调利率优先股防范市场风险美国1983年动产抵押债券防范信用风险美国1984年远期利率协议转嫁利率风险美国欧洲美元期货期权转嫁利率风险美国1985年汽车贷款证券化防范流动性风险美国可变期限债券创造信用美国保证无损债券减少风险美国1986年参与抵押债券分散风险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动客车融资租赁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应用软件行业当前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洞察报告
- 2024年基金从业资格基金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与业务规范综合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与解析)
- 播控系统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美甲师护理、修饰等)服务技能资格基础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2025年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高级焊工技能及安全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
- (2025)公务员结构化面试万能模板
- 2025年安徽省淮南市考研专业综合预测试题含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银杏叶茶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卤素灯制造工艺流程
- NY/T 5006-2001无公害食品番茄露地生产技术规程
- 建设施工企业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记录参考模板范本
- 北京四方世纪科贸有限公司
- 天然气制氢工艺及设备简介课件
- 一个华为客户经理回忆录资料讲解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全套教学课件
- 加药系统改造方案(共6页)
- 内蒙古电网典型事故分析
- 工厂规章制度员工守则.doc
- 螺栓各部位的英文名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